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科学与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建筑节能,雨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效果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耗日益增大,而在社会总能耗中,建筑的能耗占比迅速增长。据统计,2016年中国建筑能源消费总量为8.99亿t标准煤,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20.62%[1]。在巴黎举行的气候变化大会上,我国曾表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要在2030年同比2005年下降60%~65%[2],建筑节能将是我国实现2030年碳减排目标的关键领域。建筑节能技术课程是一门跨学科、跨行业、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技术课程,它集成了城乡规划、建筑学及土木、机电、材料、环境、生态等工程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又与技术经济、行为科学和社会学等密切相关。课程主要讲述规划、设计、施工及运营过程中的节能原理与途径,目的是培养学生建筑全寿命周期的节能理念,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建筑节能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建筑节能的相关政策法规,能在实际工程中进行基本的节能设计、施工和运维管理。建筑节能技术的传统授课方法多采用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教师单一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师生互动较少,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教育部于2019年出台了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22条举措,明确提出了“互联网+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其核心就是通过信息化手段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3]。移动即时通信应用小程序微信已在高校师生中广泛应用,因而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的出现,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
1雨课堂的功能特点
清华大学将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数据挖掘等融入教学场景中,于2016年4月推出了“雨课堂”这一在线教学工具,实现了能向所有教学过程提供数据化、智能化的信息支持的目标[3]。教师和学生可通过雨课堂在课前、课上及课后进行互动交流。
1.1操作简单,师生互动便携
雨课堂是基于幻灯片制作软件(PowerPoint,WPS演示)和微信实现了信息交互[4,5]。软件使用方便,操作简单。任课教师通过雨课堂创建教学班级,实现学习资料推送、通知公告、建立讨论区等班级在线管理。学生可以通过微信扫码加入教学班级,这样可以收到教师推送的学习资料、班级通知等;上课时,教师可以随机点名、发送弹幕进行师生互动,学生则可以在手机端对不懂的PPT标注“不懂”,方便授课教师课后了解学生的学习反馈;课程结束后,课件会自动保存在云端,学生可以反复调阅及复习。雨课堂可以方便实现课前推送、实时答题、多屏互动、答题弹幕及学生数据分析等学习方式,且集课件制作、课件推送、自动任务提醒功能为一体,可帮助教师和学生通过互联网实现师生互动。
1.2学习资料制作简便,信息统计全面
雨课堂可以实现在PPT内插入题目、视频、语音以及发送外部链接,学习资料易于制作。雨课堂习题的题型包括单选、多选、投票题及主观题,习题可以在PPT中制作,也可以批量导入Word格式习题。教师可以设置答题时间,可以在课前或课中将题目推送给学生,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答题,点击提交即可。教师可以实时查看答题的情况,课中可以将答题结果推送到屏幕上,便于讲评。课后,教师进入班级教学日志,就能查看学生签到、习题、试卷、课件推送数据等所有教学相关数据。教师可以将本次课程的小结批量导出。通过对统计信息的分析,教师能够精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程的教学效果。学生在课后都会收到雨课堂自动推送给大家的学习报告,包含整理好的错误习题、不懂课件、收藏课件、课程PPT等,便于分析自己的学习动态。
2雨课堂在“建筑节能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2.1课前预习
教师在课下可以通过雨课堂将课程的基础、可自学的知识点,以学生感兴趣的图片资源、视频、语音、外部链接等形式制作预习课件。例如,在讲解建筑遮阳与自然通风技术时,课下把建筑遮阳、自然通风的基本概念,以及收集到的相关工程案例视频制作成预习课件。在制作视频课件时,雨课堂可以支持多种形式的视频插入,包括学堂在线所有慕课视频,以及来自腾讯、优酷等主流视频网站的网络视频。所有预习素材添加完毕,就可以将预习课件推送到学生的手机端,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在正式上课前对本次课的基础知识点有一定了解,教师可以在手机端查看学生的预习反馈,并通过学生的反馈信息可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从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2.2课堂授课
教师针对课前预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进而引入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穿插讲解目前最新的建筑节能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相关的视频、网络资源,也可以讲解教师本人开展的相关科研课题或工程技术服务项目,从而拓宽学生视野。例如,在讲解零能耗建筑技术时,以贝丁顿(BedZED)零碳社区为例,通过视频介绍和单项技术详细讲解,使学生了解到如何基于地域气候特征,通过墙体和窗户保温,阳光房利用,太阳能和蓄热建材利用,实现零能耗采暖;通过无动力风帽和热回收实现零能耗通风。学生通过视频观看和教师讲解,再结合一定的师生互动,了解到更多最新的建筑节能技术,培养了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学过程中可预先设置单选、多选、投票题及主观题等测试题,在某一知识点讲授结束后即时推送给学生。课堂测试题为主观题时,可以采取分组答题。测试题设置一定的答题时间,可随堂实时查看学生的作答情况,了解学生对所讲授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答题结束后,可将答题统计情况投屏,并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对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在试题讲解时,可以借助雨课堂的弹幕、投票等功能,增加师生之间的实时互动,提高学生参与性与学习热情。如果测试题为主观题时,在课堂主观题分组答题结束后,教师还可以在手机遥控器端答题详情界面发起小组互评。通过小组互评,可以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感,同时也提升了老师教学的效率,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雨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数据,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满足学生对教学内容个性化的需求。
2.3课后分析与总结
所有雨课堂创建的教学活动,都会记录学生的学习数据,包含学生签到信息、课堂互动信息(学生发送的弹幕数、投稿数、随机点名的情况等)、课堂习题统计(正确率与错误率)、学生表现(优秀学生与预警学生)等。教师可以在手机上直接查看学生的学习数据,也可使用雨课堂的“批量数据导出”功能以Excel文件格式导出这些数据。教师通过对数据分析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进展程度及掌握不到位的部分,进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例如,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的分析结果,可以个性化地设计课后作业题,分别推送给不同的学生,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并且避免了学生之间抄袭。对于所讲授的知识点掌握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对应布置一些课程拓展作业,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点并拓宽知识面,为学生后续接触实际项目做储备。所有学生课后都能够看到已授课的教学课件、教学总结及所有随堂练习题的整体作答情况,并可以通过雨课堂平台在线答疑功能,进一步归纳应用、查漏补缺,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后复习。
2.4课程考核和评价
传统的课程综合成绩多数是以学生期末成绩为主,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为辅。综合成绩是以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各一定比例计算得到,难以全面而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参与情况。而基于雨课堂的教学过程数据记录功能,教师能够获取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课堂互动参与度、课堂测试成绩、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并将这些数据算作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从而更加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6,7]。相比于传统的综合成绩计算办法,雨课堂平台的数据一目了然,可以更加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根据平台给出了每位学生详细的学习统计信息,可以着重关注表现最优与较差的学生,掌握每位学生的具体学习效果,可以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计划,从而提升工作效率。此外,通过雨课堂教学平台采取各种考核方式,可以实现多角度和全方位地督促学生学习,并在考核过程中锻炼和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等。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环境艺术系,上海 201808)
摘 要: 本文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筑设计基础知识”课程之于“建筑学”课程为研究主线,论述了“建筑设计基础知识”课程名称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适用性,以及该课程现有教材存在的问题,需要改进的地方,进一步指出该课程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中可以改进的方向,强化“实践教学”对于设计类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关键词: 环境艺术设计;建筑设计;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On the "Architecture Knowledge" of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Majors upon "Architecture" Curriculum Reform
LI Zhu
一、引言
1、环境艺术设计与建筑的关系
环境艺术设计是对建筑室内外环境的设计,建筑室内部分环境设计通常称为室内设计,建筑室外部分环境设计通常称为外环境设计。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环境艺术设计是建筑设计的扩大与延伸,是建筑设计的继续和深化,也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是环境艺术设计还是建筑设计都是为人类创造功能合理、具有一定艺术性和科学性的生活和工作空间,两者有着同样的功能、艺术、技术统一体的特质要求。《华沙宣言》对建筑学的定义:“建筑学是创造人类生活环境的综合的艺术和科学。”这同样适用于环境艺术设计。因此可以获知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关系,环境艺术设计是依托于建筑而存在的,任何脱离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都是不成立的,错误的。
2、环境艺术专业《建筑设计基础知识》课程的性质、讲授内容、教学目的
环境艺术设计既然与建筑有如此之多的联系,又不可分割,因此学习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建筑知识。而在大学有限的时间里不可能像建筑学专业学得那么深,那么广,只需要学习那些与环境艺术设计密切相关的知识。因此,个人认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学”相关课程称为《建筑设计基础知识》课程更为合理恰当。
《建筑设计基础知识》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性、专业性课程,主要讲授建筑概论、建筑设计和建筑构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建筑、掌握建筑设计和构造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会查阅有关的建筑规范、建筑图集等资料,能够读懂并绘制建筑图纸,同时具有一定的建筑空间改造和小型建筑设计能力。
二、现有教材和教学内容存在的不足,改进的方法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对教学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我们广泛的调研结果来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设“建筑设计基础知识”方面的课程存在以下问题。
1、教材问题
(1).教材专业性过强、现有教改教材尚不十分理想:现有的改革针对性尚存在不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采用的教材大多是“建筑学”专业的教材,这类教材多是针对建筑学专业的学生,理论知识过深,理论系统性较强,教材中有较多地与环境艺术设计无直接关系的知识点,更有一些非常专业的公式计算,这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来讲用到的可能性极少,而且大部分学生在现有的文化、专业基础上难以理解,这部分既缺乏实用性、又相对枯糙无味的专业性极强的“建筑学”知识的学习,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对该方面知识重要性的怀疑。因此,个人认为我国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筑基础知识”教材存在着专业性过强、专业的针对性不足问题,近年有些同行同样意思到了这个问题,并出版了一些教改教材,但我们每次在挑选教材时,却很难从中找到合意适用的教材,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一些教材编者研究不够深入,匆忙编写出版,其中所改,只不过是简单的降低教材内容难度,更有甚者,将“建筑学”教材或者“建筑初步”教材简单图解化;二是各院校忽视建筑知识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重要性,尤其是一些艺术类院校,在片面强调艺术特色的同时,回避该方面教学的不足。作为艺术设计的环境专业其“艺术性、技术性、文化性”三者同样不可缺一。现在建筑学专业为了培养综合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大力提倡学生的艺术教育,以弥补学生的知识偏离现象,为什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还要一味的强调艺术,忽视与其有着血缘不可分割关系的“建筑基础知识”的专业支撑重要性呢?这种现象个人认为是不可取的。
(2)教材理论内容偏深偏难偏细:目前所用教材多是针对5年制的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设计,因此教材内容涵盖面广,知识体系系统详尽。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在校的大部分时间要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知识学习,用于“建筑设计基础知识”的学习时间有限,在有限的课程里难以消化如此多的内容。而且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多存在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文化基础程度普遍不高的特点,因此对于教材中偏深偏难的知识点很难吸收,更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细细琢摩其中的细节。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个人认为也没有必要学习如此详尽的建筑学知识,而应该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学习些与环境艺术设计关系更直接、更密切、更具有专业支撑作用的的“建筑设计基础知识”,比如室内界面面层的构造,建筑构造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建筑空间设计与环境艺术空间设计的关系等等,而对于建筑体内部隐蔽的细部构造等一些与环境艺术设计关系不大的内容,没有必要过细的学习。考虑到学生职业迁移能力的培养,学生自要明白如何或在哪里可以获取这些知识就足亦。
(3)教材有些内容过于陈旧、有些内容与其他课程教材内容重复、所占篇幅过大:比如:在构造做法和技术处理中有些内容相对落后,教材中对木窗的陈述所占篇幅较大,讲解详尽,而现在木窗基本被塑钢窗、铝合金窗等一些先进的材料所替代,对于这些现阶段主流产品却讲解甚少。再如:立筋隔墙,现在工程中已经不用,完全可以删除,提都不需提及;而建筑装饰构造中所讲述室内装饰构造内容大多与室内材料与构造所讲内容重复,仔细斟酌这方面的内容,还是认为放在市内材料与构造课程中比较好,“建筑设计基础知识”课程没必要重复该方面的内容。因此,个人认为有必要对一些过时的与其他课程重复的内容加以改进和精简,以保持教材的先进性、精炼性;对于与环境艺术设计联系不十分密切但又会涉及到的知识点,做到了解即可,比如,建筑的发展、建筑的地基构造等知识点。
(4)教材偏重于理论的论述,极少涉及实践课程:这一现象的存在导致教学形式的枯糙,使学生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违背了应用型设计人才的培养宗旨。
2.对教材问题改进的方法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的应用型人才,这里强调的是“应用性”,而不是“知识理论性”。对于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来说,更加强调的是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院校环境艺术专业的建筑学相关课程,理论知识更要侧重懂得“是什么”和学会“怎样用”,应有针对性的学习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关系密切、具有支撑作用的“建筑设计基础知识”。考虑到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和职业迁移能力的培养,对于理论知识中“为什么”程度的学习只要做到简单了解,使学生具备这方面的自学能力即可,不需做到全面和系统化,深入研究精炼内容是必要的。也就是说该门课程的教材改革目标应侧重于知识的“应用性”,强调知识为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服务。而适当有针对性地了解一些学科理论知识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实践和应用知识,同时也是为学生将来进一步提高做好铺垫基础。
(1)对于专业性过强的知识点应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阐述,可以更多地用图片等直观的形象配合文字的叙述方式,更好的配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形象思维较强的特点。而不是简单的图解。有些专业性极强讲解过细、环境艺术设计几乎不可能涉及的知识点,只需简单了解,无需深化,比如:电梯、自动扶梯的构造、屋顶的构造、地下室的防潮和防水处理等。
(2)针对理论内容偏深偏难偏细的问题,需深入研究有的放矢,该简化的简化,该概述的不详述,只需要了解的无需深入学习。比如:工业化建筑中的大板装配建筑、楼板中的砖拱楼板、木、钢窗的细部构造,这些内容在环境艺术实际工程中很少采用,没有必要占用教材大量的篇幅,只要提一提就可以了。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几乎用不到的一些计算公式,定律完全没有必要提及。比如:维护结构的热阻计算、地基基础面积的计算等。而对于屋顶的保温隔热等内容,只要知道屋顶有保温隔热的要求即可,无需详细知道保温的材料,、保温的方式、保温的构造等,即使将来在实际工作中涉及到屋顶的改造设计问题,相信学生在已知该知识内容所在的情况下,也可通过自学具有迎刃解决问题的能力。
(3)针对教材中过于陈旧的部分必须删除。
(4)增加教材中的实践内容,包括实验性内容:比如:对一些承重力学、建筑形态设计方面的知识理解,可以通过具体的一些动手实践活动加深学生的理解。
针对以上内容的改进,一定有利于建成一本适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设计基础知识”教材,这也是目前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急需的一本教材。
三、现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法
教学过程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整个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深入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1、现有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筑设计基础知识”相关课程教学方法剖析
我国现有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大多仍沿用传统的“建筑学”课程名称,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同样多采用传统的“建筑学”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教师针对教材在课堂里讲解,学生课上记笔记,课后或课上根据课本或者老师的要求做一些作业,消化知识。整个学习过程基本是从知识到知识,从理论到理论,各学科几乎没有区别的大一统教学模式,很少顾及具体课程的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角色,整个教学方法过于单一。这种教学方法、方式在过去的教学中确实起到过很好的作用,为什么现在效果不如以前呢?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社会发展的影响,导致现有受教育对象的变化所致。现在信息时代,学生接触知识的渠道和方式越来越丰富,他们从小就是以多元的方式接触知识,因此,他们对课堂教学的需求,势必也是多元化的,所以传统的“建筑学”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单一局面问题必须要改进。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将传统的“建筑学”改造成适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筑设计基础知识”课程,不仅要在教材的改革上下功夫,同时要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要根据课程整体和具体内容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研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1)教学方法上:除保留一定的传统教学法以外,可增加突出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实例调研分析法、问题教学法、案例专题课堂讨论分析法等.针对该课程的特点,尤其要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中更加要增加观摩教学法和个案阶段研究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上:可适当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运用课件教学,可节省板书时间,讲解、动态、图像、声音相结合的教学更能营造轻松、愉快、直观的学习气氛,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具有一定的作用。
充分运用网络优势积极建设精品课程:将教学录像、教学内容、辅导材料等内容置于网络上,使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根据自己的需要补充或学习。
四、“实践”教学环节对于所有的应用设计类
教学都是重中之重,必须要受到高度的重视
1、“项目设计”练习促进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各种形式的分项或综合设计项目练习,加强对理论知识应用的体会和理解,项目可以是虚拟的、当然如果有真实的项目来练习效果会更好。练习可以结合所学内容,先由单项练习入手,逐步深化到较综合的练习,在练习中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训练了学生表达自己设计意图的能力。整个过程从最基本的抄绘图纸,到根据建筑设计原理、建筑构造原理和方法设计小型建筑,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得到升华,通过不断的练习使学生既巩固了以前所学的制图等知识应用,同时又掌握了建筑设计基础知识。
2、重视调研,参观和教学实习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经常组织或布置学生到实地考察、调研或参观,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比如:对建筑类型、结构形式等内容的理解,组织参观砖混、框架、框剪、纯剪等结构类型类建筑,而对于一些细部构造,学校则可以建样板间以供学生参观。教学中还可以安排经验丰富的一线技术人员参与教学,亲自讲解工程中设计和施工的情况,以及建筑设计基础知识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关系等,通过这方面的活动,加深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感性认识,理解和掌握。
3、注重创新,增加体验性课程
如力学与材料知识用模型体验,用不同的材料去制作不同形态、不同构造的模型,体验材料与造型形态、造型构造的关系,在体验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素质,体验活动的多样性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那就是两者都属于创造性活动,因此,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我们都应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重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单项灌输教学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方式为突出“教”与“学”双重主体的教学模式,增强“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加强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创新思维。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多种教学方法;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1-0066-02
一、引言
在中职院校中《建筑施工技术》一直都是学校比较重视的一项专业课程,使学生更了解建筑工程中施工技术,从而提高学生在工程技术的问题上,有更好的解决与分析的能力。因此,相较于其他的专业课程,更注重实践与综合性。《建筑施工技术》课的传统教学方式都是通过任课教师和学生以及教程与多媒体教学结合完成的。在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是主体,从客观的角度出发,学生的处境十分被动,学习知识主要是通过课堂讲课,一种简单直接的授课方式,因为是单一的授课方式,所以学生对教师相对于比较依赖,因此,传统教学方式还是有很多优点的,到目前为止仍然在课堂上被教师运用。如今随着社会科技不断进步发展,知识面广泛运用,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也越来越大,不能单纯依赖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让学生难以发挥潜能,传统教学方式也不能适应如今现代教学的运用。所以,我们应与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才能解决在传统教学方式上出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
二、《建筑施工技术》课中的讲练式教学
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时出的设计题目,让学生在练习这种方式的同时巩固与掌握所学知识,由此形成了观点的教学方式,这种就叫讲练式教学方法。根据事实证明,如在教学施工组织设计时,需要学生自己经过项目实际练习相结合,完整编辑施工组织设计,这样学生自己就能积极自主地完成所有的各种资料收集,独立思考并分析合理的施工方案,根据要求和自己的认识设计出最好、最合理的方案。经过自己的理解创造与思考的设计,相较于教师在课堂上单纯授课的例题更有实际价值。根据这种教学方法能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由此就不会发生课堂讲授教学成为了教师枯燥呆板授课的问题,并有很多学生都会积极参与进来。
三、《建筑施工技术》课中的专题讲座式教学
《建筑施工技术》课的教学,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特长发挥,举办一些专题讲座,通过讲座式教学给学生讲解一些国内与国外的先进施工方法与技术,还有建筑工程中的优秀工艺、新的材料以及新的结构认识等,不仅如此,还可以请在社会上优秀的知名人士或著名的专家学者讲座。讲座式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更进一步对建筑施工中的最新知识有所了解。事实证明,这种讲座式教学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途径。
四、《建筑施工技术》课中的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化教学方式中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这在《建筑施工技术》课中一些系统性与叙述性很强的理论课运用会比较多,例如我们可以把施工中比较复杂的工艺程序分解,利用多媒体制作动画,当多媒体把工艺程序讲完以后,把实际现场施工过程的视频放给学生看,在这个录像过程中工程施工的工艺以及施工中技术工程等都是多样性的。这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内容,也让学生对这次所学的工程施工技术与工艺有更好的理解与认识。在教学方式中多媒体教学能解决课程内容复杂,范围很广以及新的专业知识信息的问题。根据观看视频录像以及幻灯片等方式,能做到教育通过艺术与美的生动形象方式表达的一种教育模式,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五、《建筑施工技术》课中的启发讨论式教学
什么是启发讨论式教学?就是建立在教师启发指导的基础上,经过教师传递的信息学习到知识的辅教学方式。事实证明,就好比教师在讲授课程中可以安排很多有争论性或启发性的问题,能让学生自由地展开讨论,例如,建筑施工中选用混凝土的浇筑方案时,我们要从施工技术上考虑方案的可行性,由此,让学生从制作方案过程中所收集的资料选择可行性较强的方案,进行分析、讨论。根据讨论说出自己的意见以及方案中存在的不足,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补充,一步一步地慢慢完善,在教师的指导与引导下,让学生的讨论与主题紧扣连接,所以,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和学生一起找出可行性较高的方案。《建筑施工技术》课中经过启发式讨论教学方法,可以对学生的基础知识与掌握程度的理解有大概的了解,还可以帮助学生对已经掌握到的理论知识加以巩固,认识、弄清未能理解知识,并解决相对应遗留的问题。
六、《建筑施工技术》课中的现场实践教学
所谓现场实践教学就是让学生不仅能在学校学习知识,还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通过学校学习的知识与现场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由此就加强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能力。在学校中学生在收获各种知识,形成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时候,所学的理论知识就已经与实际分开了,往往就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学生在实践上没有经验,所以,在学校教师在为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的时候要经常带领学生到实地体验考察,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经验,有了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理解理论上的知识。
七、结语
《建筑施工技术》课中的基础教学方式主要以讲练式教学为主,而其他教学方法都只是教学中的辅教学方式。所以在《建筑施工技术》课中的教学方法必须要经过多种方式相结合,具体做到以下三点。(1)《建筑施工技术》课中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性教学系统,这就需要教师在章节讲授的过程中要全面、完整地系统性讲解理论知识,在《建筑施工技术》课中有很强的实践性特点,这也需要教师通过社会实践中最新变化,带领学生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及时引导掌握新的知识内容以及对知识正确的理解。所以要坚持专题讲座式以及系统与讲授教学相结合的方式。(2)要在教学方式中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这就根据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让教师在教学中发挥指导和带领的作用,从而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地位。这就要坚持讲练式与启发式讨论教学形式相结合。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最终转变成自己的能力。(3)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是提高《建筑施工技术》课中教学最根本的一种方式,从学校课堂中遇到的问题与疑点,通过到现场实践了解,从实践中分析与解决问题,找到问题答案,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在实践中获取丰富宝贵的实践经验,所以,要坚持传统课堂教学与现场实践的结合。
参考文献:
[1]陈武新,吕秀娟.启发式教学在《土木工程施工》教学中的应用[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5,(27):65-67.
关键词 工作过程 教学模式 少数民族 建筑材料与检测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历史原因造成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少数民族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有两个先天不足,一是汉语言上的学习障碍,二是中学文化基础薄弱,这给建筑工程专业培养带来较大的困难。《建筑材料与检测》是建筑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内容广泛、涉及学科较多,且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但是,目前的很多学校对这门课的开设大多数注重于理论教育,忽视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于动手能力强于理论学习的少数民族而言,这种教学模式不太合适。
在面向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中,如何优化《建筑材料与检测》的课堂结构,完善理论知R和实践能力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1少数民族的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性
应该讲,长期以来西部地区在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许多的努力。但随着国家大力促进西部地区的教育发展,现有的少数民族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今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育观念在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的重要性在认识上不足,对人才市场需求要素重视不够以及少数民族工科大学生本身特点的研究认识也不够深入,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手段与方法方面缺少效益评估和总结,还有办学资源上的局限性等,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少数民族工科教育发展和就业率的提高。
目前西部地区高校建筑工程专业学生中少数民族学生的人数比例不小,如何科学制定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开发合理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用人单位认可、愿意接收的毕业生,这是高校要下大力气研究的课题。
2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材料与检测》教学特点
目前,“建筑材料与检测”的教学内容由于受到传统旧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教学模式上还是一成不变,把课本内容知识直接全部照搬给学生或者是随意对教学内容进行扩展,导致学生的学习质量不高。而且,部分教师在课堂上没有明确具体的实验目标,没有对学生们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调查,没有了解学生们的内心所需,都只是一味笼统地给学生们做实验指导,教学实施力度薄弱,教学方法陈旧单一,导致学生们学习兴致不高,无法把握学习目标和方向。
工作过程教学是依托于实际工作来确定典型的工作任务,并以实现任务目标而按完整的工作程序来进行教学活动。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材料检测实训的教学设计包括知识讲授、任务模式、独立操作、技能形成等几个阶段。教师通过学习情境的设计来下达检测任务,讲述必要的知识、师生共同讨论完成任务的方案;学生独立实施方案,教师负责实施过程中的解惑释疑;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新知识、新方法,再去独立解决问题,最后师生评价成果,使技能得以提高。这一过程,解决了《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教学内容陈旧落后、缺乏重点以及教学实施力度薄弱等缺点。
3面向少数民族培养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材料与检测》教学模式
《建筑材料与检测》的教学可以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知识理论基础差但动手能力强的特点,打破以知识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实践与理论脱节的实施方式,形成任务实施、学生构建,教、学、做一体的实施方式。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以强调“怎样检测”和“如何更适用”取代了传统课程开发重点是介绍“是什么”和“为什么这样”,更符合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特点。同时,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采取以“工作任务为驱动”,遵循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这一普适性工作过程,强调让学生在具体的真实工程情境中学习,重复训练,得到岗位必须的工作过程经验的积累和强化,从而转化为某些工作所需要的职业技能。
4结语
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教学,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方法更加明确,学习兴趣及主动性有所提高,强化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明显提高。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与理论基础底子非常薄弱和《建筑材料与检测》教学模式传统,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教学,打破专业理论知识作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结合实际的工作任务需求,把职业活动作为教学主线,营造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情境,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讲义以及实训指导书,激发少数民族学生对《建筑材料与检测》的求知欲望与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 陈峦,马小洁,姜波,等.新疆少数民族工科人才培养策略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21(7):138-139.
[2] 胡申华,姜波.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民族班的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24):194-195.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课堂教学;主体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0-6848-02
1 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推手
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卫星通信技术、广播电视技术等现代信息化手段为技术支撑,以现代教育理论、心里学研究最新成果、系统论、方法论、传播理论[1]等为理论指导的现代教育技术已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逐步发展并壮大起来了。它的出现和发展同时也推动了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理论的发展。具体在教育教学上,它完全开创了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更新了人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涌现出许多全新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现代教育技术的目的是实现教学的最优化,拥有现代的技术基础和理论基础,其中对媒体的研究具有特别的意义,与传统教育相比,能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空间上能不在局限在某一特定的地点,时间上也是可以利用符合需求的时间,甚至能利用时间碎片,相当于延长了学习的时间。从而有益于把人们的学习时候与空间化零为整,能充分利用时间与空间的碎片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使得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成为可能。
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要特征当然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它包括了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等,这些技术一方面简化了教学的难度,促进了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改善,另一方面也赋予了教学内容与形式新的生命力,自然也就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育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它对教学媒体的改造,促使当今教育教学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在教育发展史上有着重大的影响和划时代意义,特别是在教育信息上有三个方面的巨大改变:一是教学的信息不在单一,变得庞大和广阔,使信息储存介质不在局限在纸张上,可以是光盘、磁带、硬盘等,从而变得多样化,存储容量大得无法想象;二是使信息表现形式不再是教师单纯的教授,信息可以表现为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变得多样化和形象化;三是使信息来源的路径不再局限在教育组织或机构统一的教材和教辅资料,可以是网络下载、空间访问、资源库查询等,变得多元化和广阔化[2]。
2 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课堂教学主体的转变
与传统教育教学相比较,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课堂教学主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课堂教学条件下,教师与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 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学生主要从教材上获取知识。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学生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体,不是被动而是能动地加入到课堂教学来,与教师形成互动,共同完成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一切活动围绕学生的学来进行。在教学材料上,除了固定的教材外,通过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可以呈现 多种多样的学习材料,突破了固有学习材料的限制,甚至可以通过模拟等方式,强化学习效果,实现教学的最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权威的“中心地位”被替代,教师不再独揽教学过程唱独角戏。教学信息获取渠道的增多,自然改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原来主要从课堂、从教师那里获取,现在则更加广泛了。又因为网络化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存在空间变得任意,教育资源也非常丰富,获得知识的时间也可以随意安排,打破了传统的大统一的教学方式,使整个传统课堂教学体系和课堂教学模式发生重大改变。最重要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被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式学习所取代,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个性发展、特长发展等得到发展,有利与人性的解放与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进步。也就体现了学生者在学习上的探求和选择远比认知与记忆重要,情意要素和能力方法远比学习内容本身要重要得多。
3 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课堂教学主体角色的定位
无论现代教育技术 如何发展,教师在存在意义是不可废除或替代的。教师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主体 ,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仍然是非常重要的角色。 教师的职责变得更为全面,教师的使命变得更加重要。 但教师不在是贯穿在教学活动整个过程中的主体,更大的意义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和管理者[3]。同样,学生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时候是被动的接受者,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课堂教学,学生更多的时候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现代教育技术将使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发生了许多的变化,更趋向多元化,灵活化,并对主体的定位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
1)教师作为是学生个性人格与思想品质塑造者的主体地位没有改变。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课堂教学,应继续加强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品质的塑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塑造人的思想比获得知识技能更加重要。我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缔造者,就是讲的这一方面。现具体来讲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课堂教学,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第一,要充分利用人机交互的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师生间的交流互动 ,这不仅仅是思想上的、知识层面的、语言的交流互动,更是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与共鸣。这种交互课堂,对学生的身心成长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知识的讲授,教风的熏染,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把乐观、坚强、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刻苦努力的敬业精神传递给学生,传递社会的正能量,为学生树立做人的榜样。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思想、人格品质的塑造主体。教学活动始终围绕学生的需求来开展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目的主体。第二,要把教授文化知识与培养人文精神紧密结合起来,让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课堂教学 充满人文关怀,传承人类文明。现代社会发展节奏太快,加上信息繁杂,许多的思想观念扰乱视听,非常容易使学生在信息世界迷失方向,错乱三观。教师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学生能在纷繁复杂的现代信息世界里能明辨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树立大爱教育观[4],注重培养学生对世界、对民族、对社会和对人生的理性认识和正确的情感。
2)教师是课堂教学教材与资料的加工者和处理者,是提供基本教育信息的主体,但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课堂教学,学生可能通过网络等方式获得更广大、更全面、更丰富的知识,学生是选择知识获得途径的主体。基于这一关系,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知识技能的传播者的角色与地位基本保持,但是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角色与地位悄然发生了一些变法,师生与媒体间构成有一种全新的三角关系: 教师——媒体——学生 。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也由传统的教师“教”变成了学生“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选择合适的媒体和教学资料,精心的设计课堂教学,力求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具有更多的选择,能刺激更多的学习欲望和兴趣,涉猎更加广阔的知识,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促进更全面的发展。从主体地位的变化可以看出,课堂教学已变得更加人性化、人文化,更加有利于师生的共同成长与进步。
3)课堂教学的有利补充是课外学习,课外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教师是课外学习的指引主体,学生是课外学习的学习主体。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学生学习的时空可实现随心所欲,能充分利用时间碎片,能把系统知识零碎化,采用适合自己的任意方式进行学习。课堂教学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文化的过程,也不仅是学生通过学习接受知识文化的过程,它同时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和建立健全人格的过程,但是在教育技术条件下,更应该注重课外学习,并且课外学习不仅仅是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过程,应该把它纳入到整个教学设计或教学计划中来,教师可以隐性地参与进来,把登台的主体变换为隐性的指导和规划[5]。让学生有效有利的成为学习的主体。
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制高点,推进教育技术条件下课堂教学的改革,必须看到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根据实际条件进行调整和转变。如何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有效地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及促进教师成长,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美化课堂教学环境,增强课堂教学文化等,必然是现代教育条件下课堂教学所应加强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南国农,李运林主编.教育传播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束炳如.启发式综合教学理论与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 许乃英,黄慧,詹道佳.课堂电化教学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 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5] 张丽青.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与思考——深圳中学初中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0.
[6] 卢红.现代教育技术与人的社会化[D]. 华中师范大学,2000.
[7] 李玉斌.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
[8] 李剑欣.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的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模式的建构[D].河北大学,2005.
[9] 陈代林.试论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D]. 湖南师范大学,2005.
[10] 刘兴红.教育技术观念的变迁和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2.
关键词:主题学习网站;初中信息技术;网站;应用方法
中图分类号:G40-057
1 主题学习网站的突出优点
1.1 保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大背景下,网络在学习中的应用成为一种必然的平台,而主题学习网站则应运而生。因其不同以往的全新模式,提取、查阅教学内容和资源时方便快捷,使学生能在丰富的教学资源扩展眼界,并能摸索出为自己量身打造的学习方法。同时,网络环境是对传统课堂的一种升华,比如,学生可以通过留言板、论坛等交流平台,像老师、同学更自由的提问和交流。无形当中就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效率和积极性和兴趣,更有主动去学、去问的欲望,问题得到解决后也更加有成就感。
1.2 优化课堂教学环境。众所周知,信息技术课程课堂是计算机教室,而如果学生不能专心致志的投入到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当中去,那就与网吧无异。主题学习网站的应用很好的约束了学生课堂行为,保证在与网络连接的情况下,学生不会被娱乐网页和聊天工具所吸引。通过规定学生的学习内容,确保学生始终投入到学习主题当中去。必要时,教师能通过主题学习网站附带的监控模块来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
1.3 突出课程的主题性和多元化。由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中对课程进行了模块化设计,使得课程具有了主题化特点。同时信息技术主题学习网站具有其他学习网站的基本功能,因此学习的多元化等特点也得到了体现。
2 信息技术主题学习网站的实践应用
2.1 实践中的优势。首先,信息技术主题学习网站可以使同学更多的进行课后练习,充分保障了信息技术的实践性。老师可以通过主题学习网站这一平台布置作业、解疑答惑、保障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方向行;在学生方面,学生可以通过主题学习网站提出课堂时没有掌握的难点、提交作业等,使得学生学习中具有随时随地都仿佛在课堂上的感觉。其次,主题学习网站平台可以兼容多种学习方法。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学习、创新的能力,充足的资源和交流平台也为创新性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针对具体教学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和实际情况,教学老师可以进行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应用到实际教学中,进一步实验观察。这些都为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摸索先进的教学方式提供了实验的环境和平台。
2.2 网站的应用模式和建设。主要设计的对象包括教学老师、学生、主题学习网站、教学内容四个方面,对其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讨论就可建立基本模型。首先以网站为中心,老师通过网站任务、回答问题、监控学生学习进度;学生通过网站进行自主课后学习、提交作业、提出问题;课程则为网站的建设提供内容保障;其次,老师针对课程内容进行课程设计、设定教学目标及参与网站建设;学生也在创新性学习中参与了网站的建设。
2.3 如何充分应用网站。应用方式的讨论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应用主题学习网站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和分类,利用资源的优势进行充分整合,从而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在教学中要注重课外知识的结合,提高学习的乐趣性,对学生综合能力与视野有全面提高;主题学习网站自身就是一种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可以允许学生进行网站部分功能的设计和建设,提供学生深入了解信息技术实践应用的机会,提高其动手能力;资源的收集可以包括从教学老师处、同学本身、行业专家等,并进行相应的整合和审核。
3 主题学习网站的开发策略
3.1 网站组织结构和模块设计。与前面提及的主题学习网站的功能相对应,信息技术主题学习网站由以下几个模块组成:学生管理系统、主题学习板块、交流交互板块、资源库、课程基本内容、评价系统等。各个模块都有各自的具体内容:学生管理系统包括用户登录、用户注册、个人管理系统;课程内容包括教学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大纲;资源库包括各种扩展性资源及课程基础课题;交流模块则包括留言板、论坛系统、网站共建系统、短信系统等;评价系统则包括了在线实时评价系统、课程课题管理系统、题库资源管理系统。同时主题学习网站还具有学生日志记录功能、共享系统。在共享系统中,学生可以将共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经验;共享自己搜集到的、学习价值较高的材料。而日志记录功能则可以精确的记录学生在主题学习网站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如提问情况、答题情况、留言和讨论交流情况。网站实行积分制度和等级制度,针对不同积分和等级设定不同称号,如初级学者,学习能手、学霸、大神等,促进学生进入主题学习网站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比如,在主题学习网站中设立竞赛模块,使学生在学习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可以分组或个人进行竞赛。这样就可以将传统课堂上的考试模式抽象并加以升华。同样达到检验成果,促进学习的效果,并且具有传统考试不具有的趣味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3.2 教学规划设计。用户分析:初中生对网络和计算机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并具备了基本的网络应用能力;同时初中生正处于通脑灵活、好奇心强、热爱探索的特点。因此能够积极的利用主题学习网站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内容选定:内容的选择应首先确保知识的完整性和正规性,确保学生能够学习形成体系的课程内容;其次在课程基本内容之外要增加扩展性资源,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评价系统设计: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兴趣,评价系统应能实现针对学生、作品、老师等内容的及时评价。引入类似于淘宝评级功能,对货物(作品)、服务(老师讲解)、买家(学生),进行相互评价。增添趣味性,紧贴生活。创新性学习、交流学习的设计: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进行学习和创新性学习,在网站设计时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网站对学生的吸引力,比如设计充满乐趣的情景设计等,如设计类似于网络游戏中系统人物式的对话,“少年,你能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吗?”“呦,看不出来挺厉害的嘛”,“别泄气,成功的路上总会有失败的”。
4 主题设计网站技术研发
网站通过对各地教育资源和平台进行整合,创建兼备资源管理、网络教学、信息等功能于一体的平台,使学生和老师专心投入教育资源的收集和主题分类中去;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利用平台提高主题性教学资源的建设。目前为止,已经完成所构想网站的基本组织结构,在服务器中已经进行试运行。设计了“网络信息课程宝库”网站,达到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使用搜索引擎”这一知识点。最终应用此主题学习网站达到如下流程:设定学习目标-创建情景、发现问题-交流合作-解决问题-展示结果-总结归纳,老师全程辅导和帮助。
主题学习网站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课程中的实践具有保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打破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难题、优化课堂教学环境、突出课程的主题性和多元化等优势,适应了当今网络化、信息化的趋势;有利于提高教学成果,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创新性;有利于及时监控学生学习情况和进度。
5 结束语
主题学习网站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课程中的实践具有保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打破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难题、优化课堂教学环境、突出课程的主题性和多元化等优势,适应了当今网络化、信息化的趋势;有利于提高教学成果,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创新性;有利于及时监控学生学习情况和进度。并且,主题学习网站有利于资源的整合和有效利用有很强的实践应用性和通用性。
参考文献:
[1]沈中南,史元春.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规范简介[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2.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施工类课程;分段式教学模式
一、本项目研究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通过课程改革,充分挖掘校企合作、联合办学优势,突出企业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重新构建适应高职教育教学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学内容、实践项目、授课方法、评价体系、课程体系等内容进行全新调整和组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突破企业参与教学的瓶颈,合理配置教师资源,通过教师与企业人才的协作,使课程总体上形成一个连贯的知识体系,从理论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实践内容的独立与延续四个维度进行拓展,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培养适用的人才。
二、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广厦学院的品牌专业,是2009年教育厅批准的特色专业,其实训基地是2007年中央财政支持的建筑工程技术实训基地。本专业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形成鲜明的特色,按照建设品牌专业对各主要专业课程的要求,使本课程教学水准在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而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突破企业参与教学的瓶颈,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培养适用的人才。
三、研究的操作措施及做法
1.通过企业专家座谈、毕业生访谈等对施工类课程应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调查,并分析整理。
2.与企业专家等探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分段式教学的教学内容、技能项目,分段式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程序、时间安排,并协商实践教学指导的具体安排。
3.结合校内实训场地、设备、实训教师安排等进行分段式教学实施。
4.对分段式教学的模式、实践项目、时间安排、授课方式等进行对比分析、总结。
5.根据总结完善分段式教学的相关内容。
6.把分段式教学模式向校内外相关专业进行推广。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施工类课程分段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通过聘请建筑企业领导和技术人才,结合校内专业教师师资力量、实训设备等条件,充分分析解剖施工类课程的知识体系和认知规律,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施工类分段式教学的课程内容和授课程序,结合企业人才的实际工作过程,与企业人才对接,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实训项目、授课时间分配、课程评价体系等内容。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安排:
(一)地基与基础工程施课程分段教学设置:
(二)混凝土与砌体结构施工分段教学设置:
五、深化驾证式考核,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施工技术;经济与管理;教学方法;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1-0186-02
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表示,全国近1200所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中,至少有一半的高校将向应用技术类或职业教育类转型。与此同时,施工技术管理类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要在改革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学生学习安装技术和施工管理的课程,也是总结研究安装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科学,特别是在建筑环境类行业迅猛发展的同时,对本专业人才的质和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学习了《传热学》、《空调用制冷技术》、《工程热力学》等专业课程后,开设诸如《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这样的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对准毕业生们今后快速适应行业发展的趋势,尽早成为本专业的优秀技术人才,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一、《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课程的特点
1.理论与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失衡。与专业基础课相比,无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还是其他专业的施工技术课程都或多或少存在压缩实践教学课时量的现象。而短暂的课堂教学很难将施工技术实施系统全面地传授给学生。一方面,本课程分为施工技术与施工管理两方面的内容,施工技术主要以专业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为指导,以基本施工技术为基础,突出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及新设备的安装技术,具体包括安装工程的常用材料和附件、空调管道的加工安装及相关设备的安装。施工管理主要以我国最新的基本建设法规为基础,结合我国施工企业管理的现状,主要介绍施工项目管理的基本知识,包括工程造价和概预算、工程招投标和施工合同管理等。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学习了施工技术的有关知识,则对施工管理方面知识的学习更有帮助。而施工技术教学效果的不理想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施工管理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而言,课程内容原已显得抽象繁杂,若再加上教师“赶课”的节奏,“满堂灌”的风格,学生难免产生厌学的情绪。因而教学目的难以实现,更不用说达到培养目标。另一方面,施工技术类课程本就是实践性极强,大部分院校都开设了施工方面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和施工课程设计。但相比之下,这些实践教学环节在时间上基本独立,与课堂教学相脱节,课时量也十分有限,学生在施工现场也很难看完一个完整的施工工序,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认知不能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不能及时转化,实践效果大打折扣。
2.教与学的主体存在知识结构的不完整性。从教师方面讲,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储备,教学方法的优劣,教学理念的差异等能否和谐统一,都属于教的主体的知识结构的体现。本课程一直以来都是以传统的教学为主,枯燥的教条式的传授多于施工现场的指导观摩式教学。如果讲授这门课的教师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际施工基础做支撑,“纸上谈兵”式的灌输只会令学生产生疲劳效应,更不用谈知识的吸收效果如何;再者,有些学校专门聘请从事施工的技术人员教授本课程,这些老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在施工技术的理论知识的讲解上往往浅尝辄止,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上只停留在对施工过程、施工设备的肤浅理解上。从学生方面讲,由于这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首次接触工程技术类课程,学生所具备的与施工相关的知识相对薄弱,于是在学习施工程序、施工设备的安装方面就对一些概念和施工程序难以理解。例如,在讲到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时,学生们往往不清楚混凝土的相关知识,而这些基础性内容在课本里往往不作阐述。特别是本课程的“施工经济与管理”这部分内容,像“施工图预算”、“施工概算”、“竣工结算”、“施工定额”等抽象概念,由于学生从来没有接触,更没有做概预算的经历,因此学习起来不免感到枯燥和费解。
3.教学理念和教材内容的时代滞后性。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然而施工课程教学理念和教材的内容却相对滞后。综合性大学对技术性课程的重视程度远不及专业基础课,施工类课程往往只作为专业选修课开设。因此,这类课程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因此在学习中也不会投入大量的精力。并且,施工类教材的更新周期比较长,往往前一版教材上介绍的施工技术和设备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而一些新兴的技术和设备却不能及时得到传播,这也是掣肘本课程教学的一大弊端。
针对本课程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研究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对这类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二、《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教学方法的探讨
1.认清形势,加强对本课程的重视程度。随着高校转型计划的不断实施,培养专业型、技术型人才的教学理念也被越来越多的院校所认可。《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这门课程在不同的学校中,所强调的重点也各不相同。相比之下,职业技术类院校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高于本科类学校。只有学校足够地重视这类课程,才会投入足够的师资力量,改善教学条件,更新教材教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样,教学理念的更新更会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对新技术、新设备的认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扩大专业知识面,成为适应新形势下市场的专业人才。
2.由传统教学法向新型教学法转变。新的教学理念配合新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大量的文献显示,对于施工技术类课程,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还要增加实践、实习的教学课时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参与能力。但是,大部分高等学校开设的建筑施工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完全实现实践教学法都是非常困难的,采取一般的实践教学法也仅仅能让学生参观或接触整个施工工序中的一个环节,甚至只能接触其中的一个设备的安装,而本门课程的学习涉及到安装工程的全部,这对现场或实践教学法而言是受到多方面条件限制的,是难以实现的。因此,笔者基于以往的教学经验,研究探索新型的教学方法,为今后教学水平的提高及培养更多的实践型人才打基础。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硬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使用先进的教学硬件有助于突破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而这些教学硬件在大多数院校中都是教学必备设备。一些施工工序存在一定的技术性和危险性,学生实习的时候也未必恰好遇到相同的施工过程,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就可通过录制操作视频在课堂上进行播放让学生达到同样直观的学习效果。例如笔者在讲到金属管道的焊接时,其中热力焊接是焊接施工中常用的焊接技术之一,但由于条件不允许,无法带学生参观实践学习,通过在课堂上播放录制的视频并现场讲解的方式,达到了与现场参观同样的学习效果。此外,一些新设备,新技术,均可以通过视频、图片的形式直观向学生展现;一些暖通设备的复杂的安装过程,亦可通过电脑模拟安装的形式给学生展现出来。实践教学与模型教学相结合。在建筑设备施工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开展实践教学肯定是必要的,然而频繁地往返工地与课堂往往占用大量的时间,因此,对于体积小且重量轻的工具管件、阀门等设备,可带实物或模型到课堂,向学生实际演示或让学生拆卸、组装。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快速掌握所学知识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提高教师素质,传授最新知识。由于教材知识的“折旧率”较快,单纯地讲解教材上的知识肯定满足不了教学大纲的要求,这就需要任课教师经常关注相关领域最新的科研动态和新技术,力求将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例如,笔者在讲授室内供暖系统的安装时,除了介绍传统的供暖方式外,还对本领域其他新型的供暖技术做了研究,像电地暖系统中的电热膜供暖技术、碳晶地暖技术、碳纤维地暖与暖芯地板等。这些新技术在教材上是学不到的,将这些知识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既增加了学生的新鲜感,又了解到了本专业的新动向。
3.施工与工程经济与管理有机结合。《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课程的宗旨是要培养暖通专业的实践型技术性人才,施工技术与施工经济与管理是有机的整体,因此,除了施工技术的讲授,对于施工经济与管理的内容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施工管理的内容贯穿于施工招标、投标到竣工验收的整个施工过程中。因此,作为完整施工过程之一的工程经济与管理,与施工技术知识同等重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会真正理解一个完整的施工过程,才能在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后既能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有相应的管理知识,这对发展安装技术和提高安装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在建筑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提高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是这门课程的目标之一。随着本专业毕业生陆续奔赴建筑施工、设备安装等单位,高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毕业生将成为未来暖通行业发展的中流砥柱。因此,应当加强暖通施工技术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力度,研究和探索这类课程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为国家培养更多地适应社会发展的暖通专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丁云飞.建筑设备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冯兴国,熊宝莲,建筑装饰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现代装饰(理论),2012:125.
【关键词】中外建筑史 教学改革 艺术设计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1-0064-02
中外建筑史课程是专门针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开设的重要的、基础性的科目。笔者深深感受到这门课的特殊性以及它对建筑学之外艺术设计专业的意义,因此在平常教学中尝试着做了一些改变,希望尽量不使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感觉乏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改善教学效果。并且,对这门课的特殊性也作了一些探讨,使其更合理,更有针对性。
一 课时量、课程性质和授课内容的特殊性
1.课程设置
中外建筑史课程从最早开课时的64学时转变为了现在的56学时,授课教材主要为潘谷西的《中国建筑史》和陈志华的《外国建筑史》,学生可选择自行查阅《中国建筑史》图说和《外国建筑史》图说。同时,课程由最初的必修课转变为选修课。
2.存在的问题
中外建筑史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课时量少和授课内容多之间的矛盾。同建筑学专业的中国建筑史和外国建筑史相比较而言,中外建筑史课要在相同或者更少的学时中完成对这两本书的讲授。本质上,课程的重要性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只是为了适应高校学分制改革,课程变为了选修课,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使学生在心理上或多或少降低了对这门课重要性的认识,间接影响授课效果。
3.教学尝试和探讨
教学内容采取拓宽知识面,降低内容深度,使学生对中外建筑历史发展有一个总体认识的方法。以中国建筑史这一部分内容为例,笔者的直观感受是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侧重点非常明显,除了中国建筑近现代史这部分内容不讲以外,中国古代建筑这部分内容也有很多不讲授。如第二章“城市建设”、第六章“园林与风景建设”和第七章“建筑意匠”等。还有一些内容,如“绪论”和“发展概况”讲授的时间也比较少。但相应的知识点讲授的时候就具有一定的深度。如讲到木构架这部分内容,会要求学生识别多种细部构件,甚至是斗栱中不同部位斗的不同称呼,以强化学生的认识深度。
笔者在刚开始给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讲授中外建筑史这门课的时候,遵循给建筑学专业学生上课的大体思路。但通过和学生课下交流以及一些教学反馈,发现效果很不理想。相同的内容,由于课时量是建筑学专业的一半,所以授课内容不可能讲得很深。另外,由于很多章节没有讲授,所以学生在这门课结束后对建筑史似乎只有一个片段性的理解,缺少对古代建筑整体发展的一个宏观性的认识。
鉴于这种情况,笔者开始对中外建筑史的教学内容逐步做出一些调整。以中国建筑史这一部分为例,考虑到课时量和课程重点的要求,中国近现代建筑这一部分内容依然不讲授。但是,中国古代建筑史这一部分内容调整为每一章都适当地讲授。并且,讲授的重点也做了一些调整。对于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一些细部构件称呼和特别细致的做法不再作特别深入的讲授,相应地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和“古代建筑发展概况”这两章作为重点来讲授,“园林与风景建设”和“建筑意匠”这两章也各分配了1学时,目的是希望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有一个整体的、相对全面的认识。
4.效果反馈
通过对授课内容的调整,大部分学生不再对中外建筑史课存在内容上的困惑,不再只是纠结于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某个构件称呼或外国古代建筑史中某个建筑的形制,而是能够总体把握中外古代建筑的整体发展脉络。由于授课内容的调整,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自然而然地能够区分出自己专业在建筑史的学习上和建筑学专业的差别。
二 授课对象的特殊性
1.课程设置
中外建筑史课由最初的分别面向不同专业授课转变为多专业同时授课。课程安排也从最初的二合班的小规模授课转变为四合班的大规模授课。
2.存在的问题
第一,学生人数变化带来的影响。最初二合班授课的时候,学生人数相对较少,教室也较小,学生距离老师较近,互动性比较强,甚至在课程结束的时候,教师几乎可以记住所有学生的名字。转变为四合班之后,教室变大,学生与教师的距离拉大,每一个学生的一点小动作积累起来就会对课堂纪律产生较大影响,从而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第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通过美术高考进入大学,文化课基础相对弱一点,但思维很活跃,思考问题趋向于感性,学生个性相对较强,课堂纪律性较弱。
3.教学尝试和探讨
第一,寻找兴趣点。作为课堂上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式,寻找兴趣点是最好的方式。而中外建筑史作为专业基础课,在寻找兴趣点上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这门课兴趣点的寻找应当围绕课程内容本身展开。笔者在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对课程内容的调整和完善,总结了一些和课程内容相关的兴趣点,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讲到北京故宫这部分内容时,提到了天安门前的华表。备课时通过查资料,笔者得知华表的来历。因此,会告诉学生华表是来自于很久远的战国时期的秦国,和商鞅变法有关,还和现代词语“诽谤”有关。再如讲到客家土楼的墙体做法时,笔者会提到工大旧主楼竹筋混凝土的楼板。类似的兴趣点还有很多,在学生上课产生疲劳感时,可以有效地调节课堂气氛。(2)兴趣点的度要把握好。兴趣点不能作为讲课重点,只能作为调节课堂氛围的手段。兴趣点的采用既要使学生感到这门课并不沉闷,又不能使课堂气氛过于活跃松散,以至于影响教学质量。
第二,结合其他的课程。笔者在辅导专业设计时发现,学生曾经在设计小区会所的时候以北京四合院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因此,在中外建筑史讲到这一部分时,可让大家回忆思考一下当初这位同学的方案从建筑史的角度看存在什么问题,是否可以设计得更完善。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这门课以及相关课程的理解程度。
另外,可以和这门课相结合的还有学生的认识实习。由于笔者参加工作以来带过很多次实习,因此在讲课的过程中会有意识地提到一些和实习相关的内容。如讲到陵墓实例中的明孝陵时,就会提醒学生注意它的特点,因为在学生实习的时候要参观明孝陵。还有苏州园林,讲课的时候要提醒学生注意明清建筑的特点,尤其是江南私家园林,讲到山墙会让学生回忆一下安徽的马头墙。
4.效果反馈
在授课过程中,寻找兴趣点和结合相关课程这两种教学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教室大、人数多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并且通过结合相关课程可以使不同专业的学生感到与自身相关,削弱了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三 结束语
高校的教学改革使许多课程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对每一位老师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几年来通过对艺术设计专业中外建筑史课程的调整,深深体会到了高校课程必须结合本校本专业的具体发展状况出发,适时地改变教学方法和内容,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