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金融危机的认识范文

对金融危机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金融危机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金融危机的认识

第1篇:对金融危机的认识范文

(一)汇率制度的概述

1.汇率制度的基本含义。汇率,又称外汇利率,它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对换的比率,亦可视为一个国家的货币对另一种货币的价值。而汇率制度是一国货币当局对本国汇率水平的确定、汇率变动方式等问题所作的一系列安排或规定。

2.汇率制度的分类。汇率制度可以大体分为三类,即钉住汇率制(即使本币同某外国货币或一篮子货币保持固定比价)、中间汇率制(即以买入汇率与卖出汇率的值作为汇率)和浮动汇率制(即一国货币同他国货币的兑换比率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自行决定)。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调整过程

我国从1994年与外汇市场的官方汇率与调节汇率并轨(即1美元兑8.7元人民币)之后,汇率制度的调整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994年1月~1997年我国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制;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爆发,2005年7月期间则是以人民币与美元双边汇率稳定为管理汇率的依据,其结果是导致事实上的单一盯住美元;2005年以后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随着我国经济长期高速、稳定的发展和外汇储备的快速增加(如图1所示),人民币迫于升值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从2005年7月21日起又一次开始实行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二、亚洲金融危机简述以及其对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启示

(一)亚洲金融危机简述

在危机爆发前,东南亚国家普遍实行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在美元弱势的时候,这样的汇率制度极大促进了出口,带动其经济快速发展。但是随着20世纪90年代美元的走强,东南亚国家货币也随之走强,在这一形势下,这些国家贸易出现严重的赤字,短期外债快速上升。本国居民和外国投资者对于政府维持固定汇率的信心开始动摇,出现大量的资本外流现象。金融投机家索罗斯两次大量抛售泰铢,形成泰铢贬值之势,泰国央行开始干预金融市场,即通过大量卖出美元回笼泰铢,损失了近3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从此泰国政府失去了对外汇市场的干预能力,不得不在1997年7月2日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在泰铢贬值的影响下,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相继放弃原有的汇率制度,允许汇率的自由浮动。亚洲各国货币纷纷贬值的行为严重影响了市场,亚洲金融危机从此爆发。

(二)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启示

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与这些国家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有着密切关系,所以下文主要从经济增长、贸易依存度和经常项目占GDP比重这三个宏观经济指标,对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五个亚洲国家(即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和韩国)与中国近期宏观经济情况进行比较研究,希望可以从中得到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启示。

1.经济增长。20世纪90年代的亚洲五国在危机爆发之前基本上都经历了经济的快速增长,1990~1997年间的年平均GDP增长率为6.88%。在危机开始之后,这些国家都出现了负经济增长,1998年的平均GDP增长率为-7.46%。

一方面,与这些国家一样,在2004~2013年期间我国也经历着高速的经济增长,甚至在2008年受到金融危机影响GDP增长率仍然达到9.6%。但另一方面,我国的经济增长相比亚洲五国上世纪90年代的经济增长更为平稳快速。

2.贸易依存度。贸易包括进口和出口,而贸易依存度则为进出口总额占GDP比例。从图3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的贸易总量比较大。从图4可以发现,经历2008年经济危机前后十年的我国与上世纪90年代的亚洲五国一样都具有较高的贸易依存度,但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在之后几年的依存度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特别的,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亚洲五国的外贸依存度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进出口总额超过了GDP的总量。

3.经常项目余额占GDP的比例。在20世纪后期亚洲五国都实行了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在美元弱势的时候,这样的汇率制度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他们出口商品的成本。但是90年代美元的再次崛起,使得他们的货币出现严重高估(货币升值),货币高估直接导致了其经常账户的赤字。1995年上述五国的经常账户赤字余额占到了GDP总量的5.35%。危机后,货币的大幅度贬值使得赤字状况有了极大的改善。相反,在我国则是经常账户的连年盈余(图5)。

经过以上三个宏观指标得对比分析,我们发现我国与亚洲金融危机前的亚洲五国都有较高的经济增长水平,而且贸易依存度较高,但这两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区别,我国的经济增长更加的平稳快速,贸易依存度显著低于亚洲五国的平均水平。另外在经常项目上由于亚洲五国币值被高估,所以经常项目一直处于逆差状态,而我国则处于顺差状态。

三、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汇率改革的启示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给很多亚洲国家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影响了它们的经济发展,而这种结果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源于它们的汇率制度,所以通过分析可以从它们的失败上为我国汇率制度改革上找到一些启示。

首先,在汇率制度的选择问题上,对于一个融入国际外汇市场的国家来说选择浮动汇率制度对于固定汇率存在优越性。如在以上的宏观数据比较中,21世纪初实行浮动汇率体制的中国可以很好的通过浮动汇率的自由调节机制使经常项目实现平稳顺差,相对来看亚洲金融危机之前的亚洲五国的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会因为美元升值而其币值被高估,从而会导致经常项目出现逆差。当本国货币出现贬值的压力时,政府可以通过提高国内利率来缓解货币贬值的压力,但是这一举措给本来就脆弱的银行和公司带来更大的打击。如果允许汇率贬值又会使得以本币表示的外币负债额度急剧上升。政府部门想要维持固定汇率制度,但是又不能运用利率这一手段,随着国际储备的耗尽,对汇率的投机性攻击将最终成功(就像索罗斯阻击泰铢一样)。因此,固定汇率制度会使得金融危机的破坏性更加严重。

第2篇:对金融危机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财务管理;启示

引言

如果从2007年底美国发生“次级贷款”危机算起,被称为世界性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至今已近两年了,现在还再探讨这个题目,似乎有炒冷饭之嫌,但在笔者看来,理由有:

理由之一:有人说,金融危机使我们失去了很多,但不应失去思考;它摧毁了我们许多,但不应摧毁价值。还有人说金融危机百年一遇,但要充分认识到它给我们上了生动而又深刻的一课,是年轻人锻炼成长的好机会。它给我们多了一种经历、一种见识、一种历练、一种本事。不论从哪个角度,都必须通过思考,认真总结经验,不能轻易地放弃金融危机给人类思考的价值。

理由之二:人们经常说形势决定任务。当前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是,对世界经济寒潮何时消退的形势做出科学的判断,以便确定当前任务。

就我国而言,在经济寒潮何时消退中存在多种意见,其中有两种代表性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我国经济2008年底就触底,2009年第三季度就能走出低谷看到曙光;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这次经济寒潮2009年才能见底,2010年才能有起色。应当说,这两种意见都有各自的道理。

主张2009年下半年就能见到曙光的理由,媒体已有许多的披露,这里从略。下面主要讲主张201 0年才能有起色的理由。

信息时代,世界虽大也只不过是个地球村,谁也不能独善其身。这里先关注世界多数经济专家的看法。他们认为,这场经济危机目前仍见不到底,也很难预测什么时候能见底。因为政府救市方案只能缓解,而不能根治;实体经济深层次矛盾依然在激化,经济调整还将进一步展开。有的专家还预言会出现第二波金融危机。拿超级大国——美国的经济来说,经济危机还在继续,其经济仍然在恶化,失业在增加,消费率(占GDP的比重)从70%降到60%等。这是因为,美国生产要素已缺乏增长动力,不知道用什么方式能够填平金融海啸造成的巨大窟窿,更不知如何维持美元稳固的世界地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因预测到这次金融危机而得奖)日前表示:到2011年世界经济将真正进入萧条期,人们将看到零利息、通货膨胀和无复苏景象,这种情况还将延续很长时间。前不久,新加坡宣布一年期存款利率是百万分之一,也就是一百万存款的利息是1元。这不是零利息又是什么?

我国的状况又是如何呢?由于这次金融危机是通过美元和五花八门衍生金融工具向世界各国扩散,并渗透到世界各国经济中。既要看到我国经济基本面及发展优势和潜力,也要看到我国所面对的外部严峻环境和自身的困难。而对于后者。主要有四点判断:

第一。经济增速继续下滑。2009年一季度GDP同比只增长61%;全国财政收入1.46万亿元,同比下降8.3%。用电量和运输量一般是研究宏观经济走势的风向标,而一季度用电量还在下降,说明经济产出仍是下降趋势。有人具体指出,2009年我国经济可能出现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需求同时减速的险情。先说投资。投资增长的原因,是经济增速的拉动。现在经济下滑,投资自然就没有积极性。再说消费,这几年主要是靠汽车、房地产拉动,而这两个产业又是靠消费信贷刺激起来的,然而百姓的消费力已经被透支了。

第二,以城市化提高消费率并不理想。三十年城市化人口要有9亿,而现在只有4亿多。而今又有1000多万的农民工返乡,农村的消费很难拉动,目前又很难找出新的经济增长点。类似于家电下乡这样的策略并不理想。东部不想买,西部又买不起。有的还说,家电是因为不能出口,才转销到农村的,而价格优惠13%,只等于出口的退税而已。

第三,央行认为,房地产目前仍有回调的危险。商品房开工面积还在下降。其调整时间约需要3年,仍要引起——系列行业的调整。

第四,伴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全球化产业的分工,中国经济的增长对对外贸易的高依存度,短期内难以逆转。如我国与美国的年贸易额高达3000多亿美元。而我国出口却在下降,2009年一季度进出口总额同比降24.9%。我国经济面临美欧经济衰退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巨大考验。

综上所述,金融危机已到尽头的说法并不可靠,现在仅是进入止稳状态。因此,如何从认识危机产生原因和怎样科学认识危机的问题出发,进而总结经验、丰富知识、提振信心、沉着应对、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共克时艰这些问题,今天仍然严肃地摆在面前,需要我们做出响亮的回答。

因此,今天来探讨这个题目并没有过时,更不是炒冷饭,仍然具有理论与现实的针对性。

基于此,根据有关文献及笔者学习的体会,这里先讲金融危机及其产生的原因,即根源;再讲当前人们对金融危机的几种认识;接着讨论一下怎样科学与辩证地看待金融危机;最后,根据上述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形势,谈一谈金融危机给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带来的思考和启示。

一、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

至今,有些人仍然感到这场危机来得莫名其妙。在谈原因之前,先通俗地说一下什么是经济危机。

一个国家的经济,由过热到停滞,再走向衰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发生经济危机。从其表面现象来说,就是你所生产的东西,有钱的人不需要,而需要的人又买不起;或者说,大家需要的东西无人生产,不需要的东西却还在大量制造。严重而又全面的经济危机,是以下述7种现象为其主要特征的:一是经济严重泡沫化(商品价格严重脱离价值);二是经济结构失衡,生产相对过剩;三是银行严重亏损,有的倒闭;四是很多企业破产,大量员工失业;五是发生通货膨胀或是通货紧缩;六是经济下滑;七是经济秩序混乱。当人类被动地接受惩罚后,又会回到价值规律上来,使经济得以恢复。但以后又会再出现经济危机,使经济呈现周期性、螺旋式上升。因此,经济危机既有始,也会有终,所以称其为经济发展的周期性。

那么,产生金融危机的原因是什么?应当说,各个时期产生经济危机的具体原因不尽相同。更为重要的是,金融危机至今还在继续。此时,要对这场金融危机做出全面的寻根究源还不是时候。下面根据有关资料,讲五个主要原因。

(一)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

第3篇:对金融危机的认识范文

目前,有关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经济影响的议论广泛传播于媒体,形成了“见解”大爆发。而各种混乱、片面的观点影响着人们对金融危机影响的认识和判断,误导了人们的思考和行动。因此,有必要重新检讨。

“影响有限论”可以休矣

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到底有多大?目前流行的观点是:影响比较有限。这种解答符不符合目前的实际现状?答案是:不符合。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主要是人们分析问题的视角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在全球层面,这场金融危机演变和发展超过了所有人的预期,从而对危机影响的认识存在着“低估”现象已成为2008年全球经济界最大的遗憾。中国的金融业有没有低估金融危机影响的可能?为什么在一个被认为影响比较有限的国家里,事实上金融机构却在不动声色地收缩信贷规模?因此有必要重新检讨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业的实际影响。

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和欧美国家有所不同。主要是传导路径不同。欧洲所受的影响是以直接传导为主,中国所受的影响是以间接传导为主。直接传导影响的数据、资料比较明显,容易解读,也容易引起重视。间接影响的数据、资料不清晰,比较隐蔽,所以容易被忽视。

在全球经济格局中,中国的加工制造业和欧美的金融、房地等消费产业构成了一个失衡的循环。其要点是美国人借钱消费,中国人通过低廉的价格出售商品,等于借钱给美国人消费。在需求旺盛的时期,大家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美欧等国家的经济均会遭受重大影响。大家都通过金融或贸易联系在一起,在危机状态下都在同一条船上。因此,在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形势下,每一个国家的金融业不可避免地将遭受重大影响。这是全球化时代经济金融核心区爆发危机之后产生负面影响的主要特点,中国的金融业也不能例外。

这场金融危机对欧洲金融业的影响比较直接。欧洲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大型金融机构大量购买美国次级债或者其它金融衍生品。华尔街出了问题之后,欧洲的金融机构自然是在劫难逃,这也是欧洲出现金融恐慌和爆发存款“挤兑潮”现象的主要原因。在金融危机形势下,金融机构对宏观经济预期普遍看淡,等于强化了它们对贷款户盈利预期看淡的心理。

中国的情况是,金融危机主要是通过贸易链条将负面影响传导至中国的实体经济,冲击了现有的经济秩序,影响到的就业压力超过欧美。例如金融危机影响了中国部分地区的苹果出口,造成苹果供求关系严重失衡,于是全国的苹果价格大幅度下跌,影响到每一个果农的切身利益。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的负面影响自然也不局限于出口企业的本身,还将波及到相关的产业链、供应链及利益相关者群体等。在金融危机形势下,与出口相关的利益相关群体均遭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当客户订单下降,或者客户之客户的违约风险提高时,商业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对风险的预期也普遍提高,而危机的负面影响通过交叉传染,进一步强化了金融机构对客户风险的心理预期。最后的结果是金融业普遍下调客户信用等级,收缩客户贷款。这种自下而上的负面影响的传递最终会导致中国信用紧缩和金融杠杆的削减,对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产生重大的不利影响。

另外,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经济预期看淡效应和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周期性调整效应产生的叠加影响,也强化了中国金融业的看淡心理预期。因此,即使国家调整原先采取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也不容易使经济恢复到原来的增长潜力。

经济预期看淡的巨大杀伤力

目前,对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认识存在着两个缺点:一是根据滞后和不完备的数据资料作出过于肯定的结论;二是过于静态地演绎历史数据,忽视心理预期的严重影响。这些缺点影响着金融危机研究报告的质量,因此影响着人们判断力,还可能会导致错误的应对行为。

环境变化和预期的力量的叠加将产生非常强大的影响。就像在超市中买一瓶啤酒仅需2元,但在高档酒店消费一瓶啤酒就需要20元一样。其实,啤酒还是那种啤酒,因为环境不同,人们付出的成本也大不一样。打个比方,在常规情况下当流行感冒来袭时,人们只需要采取简单的预防对策,如打个“点滴”、吃点消炎药之类的措施也许就能过去。但是,当人们被告知“萨斯”来袭时,就不会靠侥幸过日了,每一步行动都会作全面的评估,小心应对,在大热天出门时也会戴上口罩。

人们认为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十分有限,主要是从外需、出口等角度看问题。外需下降会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长。按常规经验分析,出口对中国GDP增长贡献度不过是2.5个百分点。在正常经济环境下,这个判断也许会有价值。但是,在金融危机时期作这种判断可能会有差错。事实上,在预期看淡的形势下,出口减速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可能会被放大,它对中国GDP增长的影响有可能达到3%或者5%的幅度,除非中国采取刺激内需、保持增长的政策措施能够发挥足够的效力。分析全球金融危机形势下出口下降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的程度,需要考虑预期看淡的因素,毕竟在金融危机形势下和常态经济状况下,出口下降对GDP增长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事实上,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实际影响取决于人们对未来经济形势的预期和信心,正如总理所说,信心比黄金还重要,这是中国政府采取有力措施稳定金融、刺激内需的重要原因。

由于信息的不完备,许多机构根据不正确、不完善甚至片面的信息作出了错误的结论,进而误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为。2008年初开始,市场盛传次贷危机即将过去,于是有人大胆地提出中国企业收购海外资产的战略性机遇已经来临,主张“抄底”海外。受此舆论影响,中国一些著名企业作出“抄底”海外的战略部署。平安证券、中国铝业等公司先后投入巨资收购海外股权,结果损失惨重。2008年12月,中国投资公司因海外投资损失,其负责人公开认错,认为中国公司对海外金融机构的股权投资心中无数,主要是并不了解这些著名金融机构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第4篇:对金融危机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财务管理;启示

引言

如果从2007年底美国发生“次级贷款”危机算起,被称为世界性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至今已近两年了,现在还再探讨这个题目,似乎有炒冷饭之嫌,但在笔者看来,理由有:

理由之一:有人说,金融危机使我们失去了很多,但不应失去思考;它摧毁了我们许多,但不应摧毁价值。还有人说金融危机百年一遇,但要充分认识到它给我们上了生动而又深刻的一课,是年轻人锻炼成长的好机会。它给我们多了一种经历、一种见识、一种历练、一种本事。不论从哪个角度,都必须通过思考,认真总结经验,不能轻易地放弃金融危机给人类思考的价值。

理由之二:人们经常说形势决定任务。当前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是,对世界经济寒潮何时消退的形势做出科学的判断,以便确定当前任务。

就我国而言,在经济寒潮何时消退中存在多种意见,其中有两种代表性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我国经济2008年底就触底,2009年第三季度就能走出低谷看到曙光;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这次经济寒潮2009年才能见底,2010年才能有起色。应当说,这两种意见都有各自的道理。

主张2009年下半年就能见到曙光的理由,媒体已有许多的披露,这里从略。下面主要讲主张2010年才能有起色的理由。

信息时代,世界虽大也只不过是个地球村,谁也不能独善其身。这里先关注世界多数经济专家的看法。他们认为,这场经济危机目前仍见不到底,也很难预测什么时候能见底。因为政府救市方案只能缓解,而不能根治;实体经济深层次矛盾依然在激化,经济调整还将进一步展开。有的专家还预言会出现第二波金融危机。拿超级大国——美国的经济来说,经济危机还在继续,其经济仍然在恶化,失业在增加,消费率(占GDP的比重)从70%降到60%等。这是因为,美国生产要素已缺乏增长动力,不知道用什么方式能够填平金融海啸造成的巨大窟窿,更不知如何维持美元稳固的世界地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因预测到这次金融危机而得奖)日前表示:到2011年世界经济将真正进入萧条期,人们将看到零利息、通货膨胀和无复苏景象,这种情况还将延续很长时间。前不久,新加坡宣布一年期存款利率是百万分之一,也就是一百万存款的利息是1元。这不是零利息又是什么?

我国的状况又是如何呢?由于这次金融危机是通过美元和五花八门衍生金融工具向世界各国扩散,并渗透到世界各国经济中。既要看到我国经济基本面及发展优势和潜力,也要看到我国所面对的外部严峻环境和自身的困难。而对于后者。主要有四点判断:

第一。经济增速继续下滑。2009年一季度GDP同比只增长61%;全国财政收入1.46万亿元,同比下降8.3%。用电量和运输量一般是研究宏观经济走势的风向标,而一季度用电量还在下降,说明经济产出仍是下降趋势。有人具体指出,2009年我国经济可能出现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需求同时减速的险情。先说投资。投资增长的原因,是经济增速的拉动。现在经济下滑,投资自然就没有积极性。再说消费,这几年主要是靠汽车、房地产拉动,而这两个产业又是靠消费信贷刺激起来的,然而百姓的消费力已经被透支了。

第二,以城市化提高消费率并不理想。三十年城市化人口要有9亿,而现在只有4亿多。而今又有1000多万的农民工返乡,农村的消费很难拉动,目前又很难找出新的经济增长点。类似于家电下乡这样的策略并不理想。东部不想买,西部又买不起。有的还说,家电是因为不能出口,才转销到农村的,而价格优惠13%,只等于出口的退税而已。

第三,央行认为,房地产目前仍有回调的危险。商品房开工面积还在下降。其调整时间约需要3年,仍要引起——系列行业的调整。

第四,伴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全球化产业的分工,中国经济的增长对对外贸易的高依存度,短期内难以逆转。如我国与美国的年贸易额高达3000多亿美元。而我国出口却在下降,2009年一季度进出口总额同比降24.9%。我国经济面临美欧经济衰退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巨大考验。

综上所述,金融危机已到尽头的说法并不可靠,现在仅是进入止稳状态。因此,如何从认识危机产生原因和怎样科学认识危机的问题出发,进而总结经验、丰富知识、提振信心、沉着应对、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共克时艰这些问题,今天仍然严肃地摆在面前,需要我们做出响亮的回答。

因此,今天来探讨这个题目并没有过时,更不是炒冷饭,仍然具有理论与现实的针对性。

基于此,根据有关文献及笔者学习的体会,这里先讲金融危机及其产生的原因,即根源;再讲当前人们对金融危机的几种认识;接着讨论一下怎样科学与辩证地看待金融危机;最后,根据上述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形势,谈一谈金融危机给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带来的思考和启示。

一、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

至今,有些人仍然感到这场危机来得莫名其妙。在谈原因之前,先通俗地说一下什么是经济危机。

一个国家的经济,由过热到停滞,再走向衰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发生经济危机。从其表面现象来说,就是你所生产的东西,有钱的人不需要,而需要的人又买不起;或者说,大家需要的东西无人生产,不需要的东西却还在大量制造。严重而又全面的经济危机,是以下述7种现象为其主要特征的:一是经济严重泡沫化(商品价格严重脱离价值);二是经济结构失衡,生产相对过剩;三是银行严重亏损,有的倒闭;四是很多企业破产,大量员工失业;五是发生通货膨胀或是通货紧缩;六是经济下滑;七是经济秩序混乱。当人类被动地接受惩罚后,又会回到价值规律上来,使经济得以恢复。但以后又会再出现经济危机,使经济呈现周期性、螺旋式上升。因此,经济危机既有始,也会有终,所以称其为经济发展的周期性。

那么,产生金融危机的原因是什么?应当说,各个时期产生经济危机的具体原因不尽相同。更为重要的是,金融危机至今还在继续。此时,要对这场金融危机做出全面的寻根究源还不是时候。下面根据有关资料,讲五个主要原因。

(一)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

美国人有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的习惯,今天敢花明天或是后天的钱。然而。天上掉不下馅饼。这就要碰到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有钱保证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常规的做法是借债和捞钱。

先说借债。美国人在世纪之交,储蓄率已是0,且敢于借钱花,负债的水平相当高,据说已达10多万亿美元。这是什么概念呢?拿我们的人民币来说,10多万亿美元,相当于70万亿人民币。而我国2008年的财政收入约6万多亿人民币。即使什么钱都不花,12年左右才能还清债务。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也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有人说过。美国是太多的人花了还不起的钱,世界太多的人又把钱借给了不该借的人。如很多国家都买美国的国债,我国到2008年底总共持有美国的国债7274亿美元,占美国国债的23.6%,已经超过日本,是美国国债第一大持有国。现在,我们还在买美国的国债。

再说捞钱。多年来,他们挥舞着美元的大棒,认为经济的增长已不是依靠主要的生产要素,而是热心地去制造科技网络泡沫、房地产泡沫和衍生产品泡沫等等,以便捞钱。有这样的社会存在,就很容易养成投机的心理。投机虽是市场的剂,但漠视风险的过度投机所制造的泡沫总是要破的,也就是必然要受到价值规律的惩罚,使市场失去稳定的基础,引发金融危机。例如,近年来,在高利润的诱惑和激烈竞争的压力下,投资银行逐步地放弃需要资本金很少、以赚取佣金的主业务,而是不务正业和本末倒置地大量介入“次级贷款”市场和复杂衍生金融产品投资。而衍生金融产品又具有众所周知的杠杆效应,可以放大收益和风险,交易主体只要交少量的保证金就可以完成高回报的交易。高杠杆率使得投资银行对融资依赖增强,一旦投资银行不能通过融资维持流动性时,就容易引起投资银行的破产。美国五大投资银行就是教训。

(二)金融创新过度和不恰当使用

虽然金融创新对金融的发展具有推进器的作用,但又有放大风险的一面,是把双刃剑。因此,必须把金融创新风险置于可控的范围内。美国是推崇金融创新的国度,现在究竟有多少衍生金融工具,谁也无法搞清楚。它们又是如何创新和使用金融创新工具的呢?如美国的房贷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购买商业银行和房贷公司流动性差的贷款,通过资产证券化,将其转换成债券在市场上发售,投资银行又利用其金融工程技术,通过创新再将“次债”进行分割、打包、组合并在市场上分别出售。由此衍生层次变迭加,信用链条拉长。其结果是没有人去关心这些衍生金融产品的真正基础价值。从而助长和推动了极度的短期投机趋利化,最终酿成了严重的金融市场危机。可以说,美国本轮金融危机就是“次贷”危机所蔓延的结果,“次贷”危机是美国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过度和不恰当使用金融衍生品的产物。

总之,好大喜功和寅吃卯粮,终究是要付出惨痛代价的。同时,也使我们想到,我们党所提出的可持续的发展战略是何等的正确和有眼光。

(三)对经济疏于监管

正反的经验均证明,市场经济是法制的经济,必须依法进行监管。建立在法制和监管基础上的一些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则和制度,是一个健康和有序的金融体系赖以运行的基石。市场主体如果脱离监管和法制的约束,过度追求盈利,盲目竞争,市场就可能滑向无序,金融危机就极易发生。而美国自由金融主义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顶峰,必然导致金融市场的系统性崩溃。总理2009年初在剑桥演讲时,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场金融危机使我们看到,市场也不是万能的,一味放任自由,势必引起经济秩序的混乱和社会分配不公,最终受到惩罚。总理还说,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些经济实体疏于监管,一些金融机构受利益驱动,利用数十倍金融杠杆进行超额融资,在获取高额利润同时,把巨大的风险留给整个世界。这充分说明,不受管理的市场经济是行不通的。

(四)不合理的高薪激励

有关机构的研究资料表明,2007年美国大企业高管薪水水平是普通员工的275倍,而大约30年前,则是35比1。在中国,据媒体的披露,中国银行董事长是150万,相当于美国30年前的水平。金融机构对高管激励措施,往往与短期证券交易收益挂钩。在诱人的高薪躯动下,华尔街的精英们为了追求巨额短期回报,纷纷试水“有毒证券”,借助于金融创新从事金融冒险。如前所说,美国的房贷机构、经纪公司将贷款发放给没有还贷能力的借款人,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则将房贷资产打包卖给投资者,重奖之下放弃授信标准。离开合理边界的高薪激励,是这场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和罪魁祸首之一。

(五)数学模型的滥用

数学模型本身是科学与严密的,但却是静止的,而资本市场则是生动活泼和瞬息万变的。数学模型依赖一些脱离现实市场条件的抽象假设和历史数据,因而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作为投资决策参考,不能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过分依赖模型进行投资决策是不科学的,必须对模型计算结果给予科学判断。恰恰是不准确的投资模型,使得华尔街分析师、精算师忽略系统性错误,并在证券化分析、系统风险估算,甚至违约率计算上出现预测失误,最终成为这次美国系统性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诱因。

存在决定意识。金融危机,既然发生了,人们会有怎样的认识呢?

二、对这场金融危机现有的几种认识

下面列举现有的三种认识。

(一)巴不得一夜之间就能告别经济危机

据有的媒体披露,1998年东南亚发生了金融危机,泰国人一夜醒来,每个家庭的财富缩水了20%。本次金融危机已造成世界4万亿美元损失,大体上每人平均约3万元人民币。这对非洲绝大多数的国家和我国有些地区来说,都是天文数字。对我国来说,尚未见到这样的指针和数字。尽管我国经济基本面还是好的,但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蒙受了损失,其程度估计不会亚于泰国人。根据媒体的披露,给我们留下较深印象的有:

第一,经济下滑。如2008年国家的GDP和财政收入增幅都比上一年下降。

第二,股市沪A从六千一百多点跌到一千六百多点,降了72%左右。2008年A股的市值减少了20多万亿元,创证券市场开张侣年以来的记录。因市值减少,中国经济证券化比率也从2007年157.5%回归到2008年的53.87%。

第三,就业面缩小,失业增加。毕业大学生就业难,有一千多万农民工返乡,使许多家庭的收入缩水,生活陷入了困境。

第四,企业的业绩下滑,职工的工资和奖金减少。

不难想象,上述的这些情况给生活带来了压力,又给精神上带来烦恼。甚至使人容易产生悲观失望情绪,对经济和生活失去应有信心。例如,由于金融危机的发生,美国人比7年前还穷,历史倒退了7年。世界上已有4位亿万富翁自杀。4月22日,美国住房抵押贷款的主要来源之一——房利美的CFO也在家中自杀。邻居都讲他是好人,同事讲他的能力出众,去年还获85万美元奖金。自杀原因可能是压力太大。俄罗斯的亿万富翁因金融危机也少了一半。香港的百万富豪在2008年减少了6.6万人,平均流动资产(基金、股票、外汇、债券及其它流动资产)减少120万港元。因此,许多人巴不得在一夜之间就能挥手告别经济危机。

(二)盼望房价能越低越好

我国房地产的价格时有上涨过快的情况,很多低收入家庭买不起房子。政府根据这一现象,采取了如运用税收和利率杠杆等调控的措施,鼓励买房。有的人希望政府能进一步运用行政手段,打压房价,价格越低越好,使大家都能买得起房子。

(三)希望天天有便宜货

为了促进消费,刺激经济,政府采取了包括发放消费券在内的许多措施,帮助困难群众。许多企业也为了使自己手头有真金白银,以便在危机中取得主动,采取了包括降价在内的许多促销策略,有许多商品的价格低于成本。这种策略使得部分人认为,经济危机没有什么不好,工资一分也没少,而衣食住行乐都在降价,天天有便宜货可买。有的人一买东西,就可以用好几年。

上述这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想法,是否全面与科学?

三、必须以科学、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一场金融危机

针对上述三种想法,相应地讲三点:

(一)应充分认识到金融危机的客观性和不可抗拒性

当今,世界绝大多数的国家放弃了计划经济的模式,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竞争,价值规律必然要起作用。所谓的价值规律,讲的是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目前还无法加以直接计算,只能借助于价格(货币)加以表现。由于供求关系,价格会随价值上下波动,但最终决定价格的是价值。市场经济正是通过价值规律的价格机制进行调节。即通过价格信号知道要生产什么,不生产什么。所以,价值规律是一所伟大的学校。

市场经济同样存在着许多问题。最重要的问题是在追逐利润的竞争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生产的无政府主义,会使生产具有很大盲目性,进而引发经济结构失衡,从而出现开头所讲的那些经济危机现象。这些现象,不是买卖双方或是某个人特意安排的,而是在价值规律作用下,受到惩罚后才能知道的,属于事后的惩罚,当发现并要纠正时已经来不及了。因此,经济危机是无法阻挡也逃脱不了的。换言之,经济危机不是那种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东西,而是具有客观性质和不可抗拒性,并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另一条经济规律,叫做经济周期规律。这也是实行市场经济这一资源配置形式,在创造高速生产力同时,必须付出的代价,或是不可克服的弊端。正因为如此,认识并深入理解金融危机应成为人生的必修课。

(二)商品房价格并非越低越好

商品房价格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思维上往往会出现“剪不断,理还乱”的状况。

首先,从理论上看,商品房价格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它最终是被商品房的价值所决定的。也就是价格太高了,背离其价值,很多人买不起,这当然不行,也不可能长久下去;反之,如果太低了,亏本生意没有人会做。其价格问题,只能由市场决定,由价值规律进行调节。决不能倒退到商品价格均由政府规定的计划经济体制时代。况且,据统计,房地产行业牵涉到五十几个行业,如钢铁和水泥等行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占到GDP的比重10%,与相关的56个行业加起来占到GDP的40%。这里有个如何照顾到更多人利益的问题。

其次,商品房价格问题,同很多经济问题一样,是一个两难选择的问题。温总理2009年2月28日与网友在线交流时说,住房人均不足10平方米的要超过千万户以上。但是。笔者认为实际比这要多。因为每年的大学生有600万人,不久就要结婚,这需要多少房子?总理这里想说的是,商品房目前还存在着很大的需求。可总理没有讲另一方面,也就是现在居民手中有钱,光储蓄就有25万亿多元,这还没有包括基金、股票、债券、外汇等。可为什么老百姓手中有钱。又有需求,而商房却大量积压?其症结是开发商与消费方想法不一致,没有找到合理的价格。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处于究竟是倾向老百姓还是倾向开发商这种两难选择的境地。十个行业的振兴计划只有房地产行业可能与此有关。如何解决需要与价格的均冲性问题,这正是企业家和经济学家的任务。最近中央发表了房地产白皮书,称由于需求的刚性,再降房价的可能性很少。

最后,关于是不是必须让每个人都能买得起房子的问题,号称世界上收入最高的美国,也只有30%左右的人有房子,其它的人都是租房子住,很多人租住政府的廉租房。其实,经济高度商品化后,人力资源也高度地在流动,买个房子会感到很拖累。

总之,商品房价格要降到合理的价位,并非越低越好,也不是越高越好。商品房价格不能严重背离价值。

(三)商品低价促销问题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经济学中有个基本常识,只有投入小于产出时,社会不仅能生存,而且能发展。因此,任何社会都要节约,力争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来取得尽可能大的产出。这里讲的节约,归根到底是时间节约,时间节约规律被称为是最高级的经济规律。社会对节约要求的强制性,也适用于企业。现在用时间节约规律来看促销的现象,企业能长期用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商品吗?如果是这样,企业一定不能生存。现在的促销只是一种战略,而且他们失去的也希望能在今后得到补偿。促销对于经济危机来说,只能治标不能治本,更不是长远之计。

由此可见,上述的三种想法均不大科学,且存在片面性,也不符合辩证法。对于金融危机,科学的态度应是:一方面是要承认和尊重规律,人类在它的面前是渺小的;另一方面,要提振信心,积极地去面对。也就是说,30年前我们选择了市场经济,享受了市场经济带来的快速发展;今天我们也要勇敢地面对市场周期性波动。

四、金融危机对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的启示

对财会工作者而言,这次经济危机,可以暴露和反思以往在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上的不足,把它看成是彰显和提升财务理念的好机会,把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当今,每个企业都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以下的建设和管理。

(一)必须加强财务管理的战略研究和建设

财务管理应采取什么战略?这是财务管理的首要问题。过去,有相当多的企业随波逐流,人家做什么就跟着做什么,什么赚钱就做什么。而不去研究、咨询、分析和制订战略,确定经营模式。根据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今后应看重考虑的问题主要有:

1企业的生产经营要着重于实业

当前的危机是危中有机,关键看能否抓住机遇。现在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所投入的每一分钱,在战略上都要立足于科学发展,再不能回到传统发展的老路上去。也就是在保速度、保增长的同时,要做到促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因为只有培育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增长点,才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可持续性,才是应对危机的长久及治本之策。在制订企业经营和财务管理的战略时,我国的实体经济应名副其实,生产经营应重在实业。

虽然融资等问题离不开资本市场,但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资本市场上,特别是股票投资。

2要慎用各种理财的金融衍生产品

本来,金融创新的根本目的是要规避风险和套期保值,并非危机的根源,但如果滥用或将其视为投资工具,就会成为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2007年全球外汇资金和金融衍生产品全年交易量达3259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全球GDP总和的67倍,已超过了实体经济的需求。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特别是要慎用各种理财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要注意掌握使用中的“度”。那么,其度如何把握呢?据数据介绍,一般可以遵循以下的原则:

第一,总量适度的原则。要以规避风险和套期保值的需要为标准,而不是要通过投资获利。否则又将演变成不可抗拒的风险。

第二,程控的原则。对金融衍生产品投资要有内控机制,如果是无法控制,则不能投资。

第三,稳步推行原则。先推行简单、风险低的产品,等待水平提高以后,再向复杂、风险高的产品过渡。

说到财务战略,热门的话题是楼市和股市,却很少有人去关心居民储蓄以及货币量扩大的问题。可把它比喻为定时炸弹、笼中虎、或是堰塞湖,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炸和溃堤?估计在未来GDP温和增长下还可能发生通货膨胀。对此,在理财战略上怎么应对?

(二)加强风险导向型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内部控制随环境变化,处于不断的演进之中。针对现代企业风险无时不有、无处不存的这一环境,COSO委员会于2004年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ERM),认为以前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包含在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之中,足以说明对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视。从中明白,风险发现就是收益发现的过程。这次金融危机不知有多少企业倒下(20世纪30年代有15000多家银行倒闭)?2009年的头两个月,美国又有14家银行倒闭。尽管各个企业倒闭的原因不尽相同,但共同的原因是对风险的管理不到位,资金的风险管理做得不好。根据这次金融危机给我们的教育与启示。当前资金的风险管理应针对性地做好三个方面:

第一,现在相当多的企业,仍然存在着不是内部人控制就是外部人控制的局面,这是造成资金风险管理有名无实的重要原因。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和有效的授权与监控机制。因为在风险投机收益的诱惑面前,监督往往无效。制衡才是最有效手段。

第二,要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特别是要加强责任感的建设。这是因为:一方面风险管理绝不是管理阶层几个人的事,而是要贯穿企业管理的每一个过程和每一个人;另一方面,制度不是万能的,新的情况与问题会不断发生,这就要求做到在授权之内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第三,大国之间的摩擦或由于某个国家的金融危机,都会对收汇造成致命的打击。还有不断创新金融的工具,它们都充满风险,需要对此高度警惕。

(三)树立“现金为王”的观念

资金是企业“血液”。对此,人们在平日里也许不能充分领悟,但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就不再难以理解了。这次的金融危机给我们的启示之一是现金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事实表明。由于现金流动性不足,不能偿还到期债务而破产的不在少数,甚至有的企业还是盈利性破产。因此,在预期融资困难时,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就必须储备尽可能多的现金,以保全企业的生存。尽管金融危机不是经常爆发,但又很难预期。从这个角度看,如果希望企业的基业常青,控制负债水平,保持科学流动性,持有必要的现金储备,就显得十分必要。这就是所说的“现金为王”的观念。同时,在方法上,要重视企业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分析和应用,把现金流量表放在首位。

这并不是说持有现金多多益善,而是要注意收益与风险的匹配。从理论上说,资产的盈利性与流动性具有替代关系。企业现金保持量越多,流动性就越强,但极端了会严重影响其盈利性;企业现金保持量少,盈利性就强,但极端了会严重影响其流动性,这就是利益与风险的匹配。如何做好匹配,宏观经济行业环境、国家货币政策、公司财务状况等都是公司现金持有量的影响因素,有很深学问。现有人对1998年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现金持有比率[=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总资产-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进行了比较,发现美国企业的现金持有比率为6.4%、英国为6.1%、日本为15.5%、我国台湾为11.6%。相比而言,国内大陆上市公司现金持有水平比较高:中国上市公司的现金持有比率约为16.8%。1998~2007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平均现金持有比率约为24%。各国比率相差的原因是什么?没有答案。

(四)对企业会计准则进行再认识和提出新的认识

2007年我国上市公司实施了与世界趋同的新会计准则。其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引进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经本次金融危机实践的检验,其科学性及效果如何呢?

先做简单的回顾。1990年9月10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时任主席理查德·c·布雷登,在参议院银行、住宅及都市事务委员会作证时指出,历史成本财务报告对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于事无补。他首次提出应当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但是近20年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一直存在争论并不断进行调整、修订与完善,经历了风风雨雨。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公允价值计量与金融危机的关系问题再次成为金融界与会计界的焦点。对其看法有不同声音:

据资料证明,欧美政治家曾经把矛头指向了按市价计算的所谓公允价值的会计准则。他们认为,在金融危机时,公允价值计量会令很多金融机构的资产价值被严重低估。为了让资产负债表好看,又会被迫抛售损失比较大的资产,进一步压低了这些资产价格,造成恶性循环。因此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是加剧金融危机的因素之一。

现任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刘玉廷在参加一次座谈会时指出,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并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是美国超前消费及衍生金融产品泛滥。它原则上是经济问题而非会计问题,公允价值仅是一种计量工具,是一种事后反映,并不是促成危机发生的原因。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是没有问题的,只是计量方法上还需要研究。

对这些意见怎么看?笔者认为,公允价值计量从表面上看来,只是一种计量的方法问题,这没有错。但它客观上会导致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项目发生波动,从而会影响着经营者与投资者行为,是有经济后果的。问题还在于,所谓的公允价值取得,存在着技术上的困难。同时,公允价值既有如实反映的一面,又会有各人理解不同的一面,很容易纵并运用于盈余管理等。具体到本次金融危机,其主要的表现是:公允价值在反映企业金融资产的价格上过于敏感,很多时候会成为资本市场助涨与助跌的工具。也就是在市场狂热时,它可以加剧市场狂热;而当市场陷入恐慌时,则可以加剧市场陷入恐慌,这就是人们所讲的推波助澜。针对这些问题,应该通过这次金融危机的实践进行分析,并得到相应启示。现总结以下几点:

第一,要注意流动性管理。流动性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现金支付能力,它是企业资产配置和资本结构管理的结果。因此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和负债,要以流动性为目标,要能保证企业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有足够现金头寸。

第二,提倡交易对象的管理。交易对象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在管理上,应运用该法获得交易对象的情况概要,对各项财务的指标影响进行判断,包括收益、资本、财务比率是否达到企业内部控制标准。

第三,重视处理好与投资者的关系。与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尤其是不可观测数据的采用、管理层的判断等,更是企业需要详细披露的内容。同时管理层需要重视与投资者沟通,并解释财务指标的变动,使投资者了解企业的价值等。

总之,公允价值计量不是恶魔,也不是救世主。它是现今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必然结果,全面否定它并不可行。在思想方法论上,不能简单化,而要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也就是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使用要注意硬约束。今后,公允价值这种计量方法还需要在实践中检验,不断地进行再认识并提出新认识。

第5篇:对金融危机的认识范文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把金融危机定义为:全部的或大部分指标―短期利率、资产 (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剧增、短期和周期的恶化 。 我国学者杨帆等认为,世界上的金融危机主要可以抽象为两类:一类是发展型金融危机;另 一类是投机型金融危机。他们认为,所有的金融危机最终都表现为金融机构呆、坏帐引起 的流动性不畅的危机。[1]现在许多学者广泛接受了金融危机的诠释,即金融危机 又称金融 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 化。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 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 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时会出现社会混乱或国家政治层面动荡。始于2007年7月的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简称次贷危机),在2008年愈演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科研项目(编号:06ZZ34) ;上海理工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经费资助项目。 愈烈,通过金融市 场之间的相互联系而将风险不断扩散,进而蔓延到全球整个金融体系,已被定性为世界性的 金融危机。我国作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无法避免会受到此次金融危机的诸 多影响。但我们除了积极面对危机带来的挑战与风险外,也应该从风险和挑战中发现机会。

关于金融危机的风险与挑战,已有诸多文献进行了讨论,此处不予赘述。本文首先从9个方 面探讨金融危机的积极作用,其次分别针对我国金融企业、制造企业,给出一些在此次金融 危机中可以挖掘的发展机会。

一、 金融危机的积极作用分析

金融危机阻碍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但任何事物均有两面性,应该注意到它积极的一面。 从历史上看,每次金融危机均会给发生危机的国家经济猛烈的冲击,但它也提供了健全金融 体 系、调整经济结构、改善经济增长方式的动力,为以后金融、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宝贵 经验。

(一)金融危机与金融体系风险的再认识

金融危机促使发生危机的国家重新整顿金融秩序 ,强化监管力度,大力提高管理水平。金融危机使社会各方再次深刻认识到金融体系的安全 运作对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性。人们通过对国际金融市场风险和银行在经营管理中面临 的风险等问题的不断重新认识,从而在金融自由化进程中采取谨慎的态度,加强金融管制, 防范过度金融投机。各国还将从金融危机中吸取经验教训,改变对短期国外贷款的过分依赖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就是个很好的教训,亚洲金融危机开始时东南各国短期外债比重过大) ,重视发展新的融资市场,尤其是债券市场,依靠国内融资解决企业资金短缺问题,提高企 业资金的利用效率。

(二)金融危机与汇率制度的改革

金融危机促使各国开始放弃固定的汇率制度,采用浮动 的汇率制度。浮动制度与固定制度的优劣是一个长期的争论议题,弗里德曼、 约翰逊和哈伯勒赞成浮动的汇率制度,而纳克斯、蒙代 尔和金德尔伯格支持固定汇率制度。处于鼓励出口和维持国 内物价水平的考虑,多数发展中国家选择固定汇率制度。但正如英国经济学家米德(J.Meade )所说,固定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自主是不能共生共容,迟早会因国家经济对外开放而溃散 。这一论调常被发展中国家所忽视,金融危机特别对货币危机的爆发起了警示作用,使得发 展中国家尽早实现汇率制度的转轨,选择适应性更强、弹性更大的浮动汇率制度。[1 ]

(三)金融危机与货币的贬值

经济泡沫的破裂是引发金融危机的一个根本原因,货币的贬 值在一定程度上挤去了经济中的泡沫成分。危机爆发初期,历经金融危机的国家普遍提高利 率,实行信贷紧缩,取消对房地产等非生产部门的优先贷款权,同时合理安排资金,调节投 资方向,抑制非生产部门投资的膨胀。此外,货币的贬值对减轻危机国的外债和金融机构 的负担以及对外出口也是个有利因素。

(四)金融危机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升级滞后是爆发金融危机 的一个重要原因。发生危机的国家往往经历了一段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对结构的失调及滞后 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金融危机来临时,所有问题暴露无遗。金融危机迫使发生危机的国 家调整产业结构,充分重视产业多样化、高级化,加快基础建设,从而推进了产业的升级, 有助于这些国家社会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五)金融危机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两种 典型方式。集约型的基本特点是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以 这种方式实现经济增长,追求低消耗,低成本,高产品质量,高经济效益。而粗放型的基本 特点是依靠增加生产要素量的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经济增长,以这种方式实现经济增 长,消耗较高,效率较低,成本较高,产品质量难以提高,经济效益较低。当金融危机来临 时,各生产部门缺少足够的资金来扩大生产规模,加之由金融危机带来的市场萎缩、成本上 升等。粗放型的增长方式需要消耗较多的社会资源,进而挤压了其利润空间,使得这些生产 部门不得不转型,设法使用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使增长方式向集约 型转变。

(六)金融危机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作用是缩小贫 富差距,保证社 会和谐、稳健发展。当社会经济面临金融危机侵袭时,通常会发生动荡,社会财富急剧减少 ,人民消费水平随之降低,消费信心下降,社会产品外在表现为生成过剩,社会保险制度此 时就对金融危机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冲击起到一定的缓冲。在消费者平均收入下降情况下,保 险制度能够缓解消费者尤其是低层消费群体的经济压力,增加一定消费能力,从而促进经济 的复苏。但也就在这个时候,各种社会保证制度的漏洞便显露出来,例如保障的内容、范围 以及力度是否适当、合理等问题,这就给保障制度的完善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建立新的或 是更合理的保障制度指明了方向。

(七)金融危机与世界各国的携手合作

一个国家发生了危机,其他只要和他直接或是间接 有经济关系的国家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此时各国合作应对危机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今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更为密切,金融危机不再是某个国家的灾难,当 前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很好地说明这一点。各国商讨携手救市,前不久召开的 20国集团财长会议上提出了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完善国际监管体系、推动国际金融组织 改革、 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组织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鼓励区域金融合作、充分发挥地区资 金救助机制作用、改善国际货币体系、稳步推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的建议,这种经济上的 合作客观上也推动了各国的政治合作,巩固了世界各国关系的友好,为世界长久和平稳定起 到了积极作用。

(八)金融危机与新多边经济体系的建立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经过金融危机的多次洗 礼,人们认识到过去的经济体系的弊端。事实证明,符合当代情况的全新多边体系必须是一 个灵活的体系, 而不是一个僵化或单边体系。新的多边体系具有务实性,它的基础工作是通 过鼓励国内和国际利益方面的意见交流,促进合作,共享信息,寻求共同利益;新的多边体 系要求不同国家建立责任感,要求在政治经济中具有重大利益的各方愿意共同承担责任、共 享政治经济效益;新的多边体系超过传统对金融和贸易的重视,包括能源、气候变化以及冲 突国家或地区的稳定等;新的多边体系还强调尊重国家。[7](44-46)新多边体 系的建立对全球政治、经济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九)金融危机与再次金融危机的防范

金融危机的成因众说纷纭,但从金融危机的历史痕 迹可以看出,每次危机发生的客观原因都不一样,危机后人们总会加深对危机的认知,就会 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防范危机再次发生。银监会、证监会等各种金融业的监督机制 的建 立健全是很好的例证。我国入世已有7年,我国金融业将逐步对外开放,金融系统的封闭“ 防火墙”也将逐步被拆除,而我国的经济体系在很多方面潜伏着一定的金融风险,因此通过 对危机的认知并采取措施积极防范金融危机就成了当务之急。

二、正确认识金融危机下的中国机会

(一)金融危机使美国的金融霸主地位受到挑战,但短期内世界格局仍难以发生根本 变化

就基本面来说,笔者认为,美国金融体系以及实体经济不大可能由于次贷危机而进入持续的 严重衰退。即便衰退也是短暂的。原因基于如下两个方面:其一,美国是一个完全的、发 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美国金融行业的韧性和自我修复能力是非常有效的,不会因为次贷危机 而步入整体危机;其二,美国金融行业深谙金融与政治不分家的基本原理,这也早已渗入到 美国政府的各个决策层面,美国政府不会坐视华尔街陷入金融危机而不采取措施。

美国经济政策界最重要的两个部门是财政部和联邦储备银行系统,其中,财政部的重要性远 远超过通常意义的财政部。美国财政部不仅掌管财政税收权,而且还肩负着协调美国乃至国 际经济政策的重任。例如,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重大决策,必须和美国财政部商 量。次贷危机到来之时,坐镇美国财政部的正是高盛公司前总裁、拥有丰富国际金融业经验 的汉克•保尔森。这个世界上也许没有任何人比保尔森更了解次贷危机的前因后果和应对之 策。[2](19-23)而 掌控美联储银行的是世界一流的宏观经济学家本杰明•伯南克。伯南克博士非常熟知上个世 纪大萧条的经济史,对经济危机的传播机制非常了解。在大萧条时期,美联储犯了不可饶恕 的错误,即在股市大缩水和银行信用危机的时候,它没有放松银根,也没有及时实行扩张性 货币政策。 保尔森和伯南克的组合,推出的次贷危机对策应该说是比较合理及时的。先是大幅度降息, 同时放松银根,再是提出减税方案,刺激消费需求。除此以外,保尔森还与华尔街巨头们协 商,推出了彼此推迟还款的一揽子计划。这些绝对是救火的最佳对策。

美联储2008年4月30日宣布,再度降息2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由2.25%降至2.0%,这是 美 联储自2007年9月以来第7次降息,累计降幅达325个基点。美联储在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 中,体现了对经济增长的担忧和对通胀风险的关注。美联储2008年第2季度金融季报显示 ,次贷与信贷的情况朝正面发展,而且5月到7月美国政府将开始退税,这对3季度美国GDP与 消 费有正面帮助。因此,中长期看,美国经济的霸主地位和世界经济“火车头"作用难以短期 改变。[2](19-23)

(二)近年来经济与外汇储备的持续快速增长,使我国具有了国际化发展的能力,而 金融危机为我国金融业国际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1.金融业国际化发展的必要性。 从近5年来世界经济情况看:我国外贸强劲增长,外汇储备增加较快;美国采取弱势美 元政策,人民币升值步伐较快;大宗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或大幅波动。 原油价格从2000年的20―30美元/桶上涨到2008年的130―150美元/桶。铁矿石价格2006年 上涨19%,2007年上涨了9.5%,2008年暴涨65%。大米、小麦等粮食价格也在两年时间上涨2 倍之多。最近这些大宗商品价格又大幅回落。为什么我国只能被动接受大宗原材料等商品价 格的上涨或大幅波动,最根本原因是我国定价权缺失。根据美国国会参议院的调查估计,20 06年6月,期货市场上原油价格达到70元/桶时,大约25美元是因为纯粹的金融投机因素造成 的。由此可见,各种金融机构,例如对冲基金、养老基金、证券投资基金和投资银行等对商 品期货价格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入主国际金融机构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2. 金融业国际化发展的可行性。 我国近年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增长率保持年均近10%的增长速度 ,投资收益率远大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发展中国家也位居前列。据2007年国民经济社会发 展统计公报公布,我国2007年全年GDP比上年增长11.9%,GDP现价总量为249530亿元,紧跟 德国,位居全球第四。

我国外汇储备近年来获得良好积累。自2000年以来,我国外汇储备表现出增速加快、增幅加 大的局面。据央行公布的2007年度货币信贷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国家外汇储备余额约 达1.5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43.32%。统计显示,2007年全年,外汇储备余额增加4619亿美 元 ,同比多增2144亿美元。同时,2007年外汇储备有大笔支出,仅成立中司一项,就动用 外汇储备2000亿美元,另外,还有对其他银行例如光大银行、国开行各注资200亿美元等的 支出。[2]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超过日本,位居全球第一。巨额的外汇储备,一方面 显示了我 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国对外支付能力的加强,提高了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 资信和地位。

3. 金融业国际化发展的时机性。 金融危机为我国资本介入国际金融市场产生了重大历史机遇。目前美国金融企业危机深重, 花旗和美林近百亿的季度亏损,只是冰山一角,这些金融机构急需大量资金“输血",这为 我 国金融机构 “抄底"提供了条件。值得指出的是,美国国内对中国企业并购的态度有了微妙 变化,和以前动辄以“国家安全"拒之门外不同,最近,华尔街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外国企业 的入股、并购,看成是一种善意的行为,表示期待。

(三)金融危机强化中国制造地位,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产品升级,为我国制造企业 的国际化、规模化发展提供了机会

1. 金融危机促使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与出口产品系列升级。出口不利对我国企业来说 也并非完全是坏事,这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从出口转向内需。从宏观经济角度 来看,这是一个有积极意义的变化,因为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必须由出口拉动型转向内 需拉动型。而且,在人民币升值的大背景下,也给我国出口企业提升产品结构施加了压力: 需要降低劳动密集型出口,提高技术密集型出口。虽然危机的发展会造成一些企业倒闭,但 这同时也是企业升级换代的契机。世界的经济历史经验证明,发展成熟的行业市场份额通常 会逐渐向大品牌集中。中小企业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应该扩大份额,在产品更新、管理模式创 新、品牌打造、品牌增值等方面做好应对之策,与相关企业的多种方式的合作也是一种可选 策略。

2. 金融危机为我国制造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海外并购机会。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美国金 融危机给我国企业提供了难得的淘“便宜货"机会。国内一些实力企业正在积极筹备海外扩 张 。中国移动董事长王建宙表示,公司有进行海外收购的意向,主要是关注新兴市场。联想黄 伟明也称, 尽管全球经济处于下滑期, 但联想还是准备发动新一轮收购。这是联想迄今在行 业进一步整合上所发出的最强信号。同时,金融危机导致的美国不少企业的破产或是裁员使 得不少高级人才面临失业,这也为我国企业获取高级人才提供了机会。

3. 金融危机强化了中国制造的地位。以汽车行业为例,当前市场萧条,美国汽车三巨头、 欧洲、日本这些汽车产销大户纷纷陷入危机之中,由于发达国家的企业不堪承受国内高昂 的人工费用,且国内市场相对饱和,其汽车工业必然向具有广大市场空间、成 本相对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而包括中国、印度在内的亚太地区正是其理想的选择。

4. 金融危机凸显了我国经济崛起和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角色。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 200 8年中国、印度、巴西、南非、俄罗斯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将逾70%,其中我国的贡献将首 度超过美国。所以,在美国经济走弱并冲击欧洲和日本市场的情况下,中国却有可能成为解 决此次危机的“金钥匙",这不仅会扩大我国的发展机遇,也有利于全球经济增长动力来源 更 趋平衡。从世界角度而言,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市场继续增长的前景也有助于抵御其他地区出 现的不利影响。如同20 世纪90年代末期的亚洲金融危机时期那样,中国有望再次成为一个 “定海神针"。只是上一次是区域性的,这一次却是全球性的。

主要参考文献:

[1]韦伟等.金融危机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刘春旭,张则辉, 刘 威.从美国次贷危机看中国的机遇与挑战[J]. 中国石 油大学学报, 2008(5).

[3]蒋先玲. 美国次级债危机剖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7(11).

[4]李 洁. 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的正面影响[J]. 经济透视, 2008(9).

[5]何新立,佐藤宏.不同视角下的中国城镇社会保障制度与收入再分配[J]. 世 界经济文汇, 2008(5).

[6]刘 芹, 樊重俊. 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研究[J]. 改革与战略. 20 08(2).

[7]佐利克. 寻觅全球金融危机的亮光[J]. 中国企业家. 2008(11).

Analysis on Positive Roles of Financial Crisis and Opportunities for China

Fan Chongjun1 Xiong Honglin2 Abstract: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impacts are involved in fi nancial crises. Firstly, we analysis the positive role of financial crises from

nine aspects: the

re-understanding of risks in financial system; improvement of exchange rate sys tem; positive impacts of currency devaluation; adjust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in dustrial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pattern from extensive to

intensive; improvement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 cooperation of the world-wide

countries; establishment of new multilateral economic system; precaution of the

next financial crisis. Then, we describes that the U.S. financial supremacy is t o be challenged because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however, the world situation is

第6篇:对金融危机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会计准则;变革

一、引言

每一次金融危机过后,会计准则都会成为社会、企业、民众所指责的对象,并给通过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进行会计准则的改革,能够有效应对金融危机造成的各种的风险。目前,金融危机与会计准则的规律性研究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建设过程中的重点研究对象,从会计学理论和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探索,并辅以案例分析,希望能够为会计准则的改革提供更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二、重大金融危机事件对会计准则变革的影响

1.2001年安然事件。1985年创立的安然公司曾经是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是全美乃至全世界最大的电力交易商和天然气交易商,拥有近700亿美元资产,在美国500强中排名第七。然而,在2001年安然公司公布的季度财务报告中,其收入由上一年的1000多亿美元下降到亏损6.38亿美元,这一巨大的改变立马震惊了全世界。后来经过有关部门的调查,安然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做假账的情况,粉饰财务报表来掩盖自己的实际经营成果。2001年12月12日,安然公司向纽约破产法庭申请破产保护,在申请书中安然公司开出的资产总额近500亿美元,创造了美国历史上最大公司破产记录。安然事件不仅给投资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准则的变革。美国政府在安然事件的教训下对自身会计制度的有效性进行重新审视,并且公布了《萨班斯法案》来应对安然事件所造成的伤害。《萨班斯法案》不仅针对公司治理结构作出了进一步的完善,还对公司的内部控制与责任进行强化,进一步提高了企业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和技术性,针对虚假财务报告、粉饰财务报告的行为进行严格的惩罚,从根本上对企业财务报告的相关违法行为规避,更好的保护了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经济资产,有助于投资者获得更加准确的企业信息。安然事件给美国政府敲响了警钟,进一步规范了会计准则的合理性。2.2008年金融危机。2008年的金融危机不仅影响到了美国经济,还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蔓延,除了涉及到银行和保险业以外,其它次贷人也没有幸免于难,这场全球性的金融风暴给股市、外汇都带来了一系列的“蝴蝶效应”,被称为百年来最大的一次金融危机。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会计准则中的公允价值计量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从全球会计准则趋同战略的视角对会计信息披露准则的实施进行调整,进一步遏制各个国家针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争论。从2008年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中,全世界对于公允价值做出了全新的判定,肯定公允价值中有利的方面,同时也认识到公允价值在使用过程中的局限性。另外,2008年金融危机还推动了会计信息披露准则和会计核算准则的变革,进一步弥补了传统会计准则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缺陷,进一步提高了财务报表中信息的有效性,帮助企业利益相关者了解到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

三、金融危机对会计准则变革的启示

1.金融危机在会计准则变革中的客观性。通过对历史上重大金融危机事件的研究,金融危机对会计准则变革的影响是毋容置疑的,能够引起会计准则变革的外生性变化和内生变化。其中外生性变化是在其社会性拉动下一种技术性变迁的模式,而其内生性的本质就是会计准则自组织演化的一个客观历史佐证。由此可见,金融危机在会计准则变革中具有一定的客观性,金融危机与会计准则变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无法避免金融危机对会计准则造成的影响,因为这种变革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能做的只是尽可能的降低这种影响。因此,国家在面对金融危机的时候,应该树立正确而理性的思维逻辑,从会计问题的本质去进行分析与处理,正确的认识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影响,重点关注金融危机与会计准则之间的关系。随着时代的不断推进,会计准则中存在的局限性日益显著,如果没有与时俱进的调整会计准则中的内容,这些局限性就会逐渐积累,而金融危机就是暴露这些问题的导火索。因此,国家应该正视由金融危机造成的会计准则变革,将金融危机看成是促进会计准则科学性发展的良好契机。2.有助于平衡会计准则双重属性的关系。会计准则的社会性和技术性是其变革过程中需要重点平衡与协调的两大属性。其中,技术性是会计准则作为一门技术规范而具备的特质,在制定的过程中应该坚持客观、理性、科学的基本原则。而社会性是经济后果引发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会计准则的可实施性和有效性。只有妥善协调好社会性和技术性之间的关系,才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出会计准则的实际效果。金融危机的蔓延会引发基于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利益冲突,从而促进了会计准则的改革,而这一事实恰恰说明了在会计准则改革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从技术性的角度进行修缮,还需要从社会性的角度进行调整,只有平衡好技术性和社会性着两种属性之间的协调统一,才能够确保会计准则的有效性和可实施性。3.进一步推动了会计准则系统的开放性。会计准则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如果一直保持着封闭的状态,就会逐渐走向衰亡。因此,要想充分发挥出会计准则的重要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推动会计准则系统的开放性。通过对历史上重大的金融危机事件的分析,笔者发现随着时代的推移,金融危机对于会计准则变革的影响也在逐渐增大,而这一切与会计准则系统的开放性有很大的关系,会计准则系统越开放,其制定、执行和反馈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群体就越丰富,参与群体利益的博弈就越激烈,金融危机对于会计准则变革的影响也会进一步提升。因此,在制定会计准则的时候应该与时俱进,不能固步自封,要构建开放性的会计准则系统,结合现代化的新形势进行会计准则的制定,进一步推动会计准则的有利变革。4.金融危机是推动会计准则变革的发展途径。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会计准则舍弃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重新回到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认识到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企业发展中的危害,尤其是公允价值顺周期已经不能与谨慎性原则相符合的情况下,会计准则的变革是非常必要的。然而,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企业的财务报表,但是这只是金融危机影响下的权宜之计,并不能成为会计准则未来的改革方向,还需要结合时代和经济的发展情况进行详细分析。

四、结语

综上分析可知,本文通过对历史上重大的金融危机事件进行回顾,进一步明确金融危机对会计准则变革的影响。金融危机与会计准则的变革之间的关系非常的复杂,只针对金融危机这个角度无法准确的进行会计准则变革的研究,对于会计准则变革的研究也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在进行金融危机与会计准则变革研究的过程中,需要明确金融危机在会计准则变革中的客观性,从会计准则的技术性和社会性进行双重属性的研究,进一步推动会计准则系统的开放性,会计准则系统的开放性越高,其可实施性和有效性也会随之增强。

参考文献:

[1]罗飞.一部研究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发展前沿的力作——《后危机时代全球会计变革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最新发展研究》述评[J].会计之友,2015,05:137.

[2]董盈厚,于健,张艺馨.可靠性与相关性的经济学特征:从替代均衡到非替代均衡——后危机时代会计准则变革路径[J].学海,2015,04:102-108.

[3]王强.基于金融危机史的会计准则变迁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4.

[4]韩晓敏.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变革及与国际准则比较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

第7篇:对金融危机的认识范文

感谢论坛给我们这次机会,让我们有机会跟大家一起分享:在当前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中国的企业如何能够率先发展起来,重新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传导链条

当美国发生金融危机的时候,富勤国际总裁洪瑛女士正好有机会跟几大专业机构的主席在一起有过对话,因此,我们对这次由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而诱发全球的经济衰退有着很深刻的认识。

这场危机实际上是由美国过度消费而引发的,之后带动的是整个的金融危机,由金融危机再影响到实体经济,形成了全球的经济衰退。

第一个环节是次贷危机,由按揭引起的过渡的超前消费。第二个环节是所谓的资产证券化;第三环节是投资银行为了自己的利润扮演了一个由发债者向赌徒转变的过程,使这次危机扩大;第四个环节是过分使用金融杠杆,引发大量泡沫。当然最后一个环节是对冲基金,这是任何一次世界金融危机离不开的推波助澜者。

战略新思维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提出用新思维来应对这次金融危机对我们的挑战。

调整资本结构。这是一个现金为王的时期,所以,大家要尽量归拢自己的资金,避免大量浪费和支出。

改变企业战略。我们以前过多的注重低成本、低价格、低劳动力,进入市场被动的迎合西方发达国家。现在,我们应该加大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不能够把新产品的开发和研制当成仅仅是固定资本的支出,是为自己优势而获得的投资,未来只有利用这种优势才能迅速发展起来,才能战胜你的竞争对手。

财务战略进行适当的转型。以前财务战略大家过分注重财务事项的分析,新的情况下已经不允许我们做这样的战略。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对市场的研究。要创造社会的价值,这样财务战略才能主动应对危机。我们的财务应该扮演的角色,应该注重细节,从不同方面把细节留下来。

重塑企业道德。没有良好的道德再好的制度和标准都不可能被很好的执行,在这一点上,我相信中国CFO们,有很好的机会,很好的能力来重塑企业道德的中坚力量。

第8篇:对金融危机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金融危机 经济影响 对策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世界各国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影响。鉴于中国经济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持有巨额外汇储备以及金融系统相对封闭,似乎中国可与这场危机绝缘。但随着成千上万的工人因出口紧缩而失业,房市持续低迷且股市信心低落时,显然中国在全球经济放缓的情况下也正遭受损害。

一、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中国经济2008年第四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下降到6.8%,致使全年增长率降至9%,是7年来的最低点。

2008年的减速中止了连续五年的两位数增长率,国家统计局在公布经济增长数字的同时发表声明称:“国际金融危机仍在加深和蔓延,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仍在继续。”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概括地说包括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显性的。首先是不少投资机构,尤其是我国金融企业对美国投行的投资,随着投行的倒闭或经营不景气而蒙受损失;另外,一些走出去的企业与美国本土企业合资或合作因危机影响将导致一定的利润缩减。其次,华尔街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美国经济衰退,抑制美国市场的消费需求,从而影响到中国的出口业增长。在我国传统的外向型经济地区广东和浙江等地,由于外需的萎缩,很多企业已经十分艰难,甚至有一些企业面临倒闭的困境。

另一个层面的影响是隐性的,就是通过不断的经济传导来实现。比方,美国政府救市和即将可能发生的美国经济衰退,将成为美元贬值的动因。汇率的变化不仅削弱我国外向型企业出口利润的增长,增加出口成本,而且会直接导致汇兑损失。在我国长期依靠投资、出口和消费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中,后两个动力都会因华尔街金融危机的传导而受到挤压。

二、我国应对经济危机的策略

1.应正确认识、妥善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实体经济是指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商贸物流、建筑业、服务业等提供实实在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虚拟经济则是指市场经济中在信用制度和资本证券化基础上产生的虚拟资本的活动。实体经济是经济活动的基础,虚拟经济是在经济发展进入一定阶段在实体经济基础上产生的经济形式,其发展必须建立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上并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当虚拟经济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时,虚拟经济发展会促进整个经济发展;当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而过度膨胀时,则会产生经济泡沫,造成经济虚假繁荣,严重时会导致经济大起大落甚至危机。因此,要着力发展实体经济,并根据实体经济的发展状况积极发展虚拟经济,使二者相互适应、相互促进,而不能相互脱节。

2.应正确认识、妥善处理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的关系。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金融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要求金融不断创新,以支持整体经济发展。金融创新包括金融产品创新、金融组织创新、金融体系创新、金融秩序创新、金融制度创新等。但必须明确,创新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金融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同任何创新都有风险一样,金融创新也会有风险。而且,由于金融具有特殊的运作规律,金融创新的风险往往更具严重性。所以,必须处理好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防范的关系,在推进金融创新的同时要预见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并建立健全监管和防范机制。为促进经济发展,无疑要致力于金融创新,但同时一定要加强金融监管,努力保证金融安全。

3.应正确认识、妥善处理市场经济自发发展与政府宏观调控的关系。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但必须明确,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它存在缺陷和失灵,主要表现在:市场主体分散决策,难以自动实现国民经济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市场机制自发调节,难以实现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会导致而不能解决发展中出现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公共物品受损等外部不经济问题。因此,现代市场经济中的资源配置,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把二者内在地、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应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进行科学的政府宏观调控。

4.应正确认识、妥善处理金融自主与对外开放的关系。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联系加强,开放成为世界潮流,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都不可能完全置身于世界金融体系之外。开放有利于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利于借鉴别国经验加快本国发展。开放不仅是一般的经济开放,金融也要对外开放。但是,世界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是充满风险的,别国发生的金融危机有可能通过开放的途径传递到国内,国际投机资本也可能对国内经济造成冲击,严重时甚至会引发国内金融危机。此外,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开放中处于不利地位,这也会造成本国利益的损失。所以,在金融对外开放的同时,一定要增强金融发展的独立自主和风险防范意识,把对外开放与金融自主结合起来。坚持自主是基础,要在自主的基础上利用对外开放的机遇,趋利避害。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应与国内市场的发育程度和政府的监管能力相匹配。

参考文献:

[1]欧文・B・塔克李明志等译:今日宏观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

第9篇:对金融危机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金融危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应对策略

金融危机给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带来严重影响,我国也不例外。金融危机不仅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还给我国文化发展带来一定影响。高校教育是文化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面临新挑战。

1.金融危机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1.1给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带来的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社会意识范围,是在一定阶段内为了实现某一种特定目标或者经济利益而对大学生进行有意识和有规划的思想政治影响,属于一种文化实践活动。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文化领域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也受到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政治教育包括政治立场和政治观念教育。此外,包括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为了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1]。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与实际形势相结合,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主题和新内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反映时代需求和特征,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跟上时代步伐。金融危机的爆发给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挑战。

1.2给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带来的挑战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学校这个小环境中进行的,但更是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进行的,具有非常大的社会制约性。应该考虑社会政治和经济等因素。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经济受到严重影响,经济增长受到抑制,增长效率变得越来越缓慢,导致很多企业破产,下岗人员越来越多,对整个社会发展及每一个人的生活都造成一定的影响。经济收入持续低下,就业岗位越来越少,给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也造成影响。

1.3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的挑战

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教育工作者的素质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思想发展。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占据主体地位的是教育工作者,教育工作能顺利展开[2]。但是金融危机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能顺利实施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与教育工作者的政治发展敏锐性有直接联系,教师是否具有金融危机意识和知识等都会对教育效果造成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很多自身都没有经历过金融危机,所以不知所措,不知如何应对。

2.针对挑战的应对措施

2.1加强学生对金融危机的本质教育

受到我国教育机制的限制,现阶段知识越分越细,高校教育中只有经济专业的学生了解金融危机的产生和影响,其他学生对金融危机的产生原因和结果不无所知,并不了解。因此一些学生担心找不到工作,从而引发恐慌,甚至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多涉及一些关于金融危机的知识教学,让学生了解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让学生理性对待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之前做好相关准备。应该让学生明白金融危机指大部分金融指标发生恶化,正常投资活动不能继续下去,可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如股市崩溃、银行倒闭及货币危机等,所以人们常称之为系统性危机[3]。只有让学生理解金融危机的本质,才能从容面对。

2.2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

金融危机的爆发影响学生就业,因此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感到恐慌,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受到工业经济的影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观非常统一,很多学生都希望毕业之后找到高回报和高满意的工作,对于一些普通企业或者薪资水平不理想的工作,很多学生不愿意就业。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提醒毕业生改变这种高回报高满意的就业观念,将目光投入到有潜力的中小型企业中。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中小型企业也在不断发展,为我国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国家对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也给予了更高重视。因此,学生可以将就业目标定位为中小型企业,为学生提供良好锻炼平台。

2.3进行和谐社会教育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强调构建和谐相处的社会,只有创建和谐的社会,才能促进我国社会不断发展。金融危机下,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一些大学生甚至产生失望和悲观心理,这种心理问题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加强和谐社会教育,让学生明白中国政府正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恢复经济创伤,促进大学生良好就业,最终使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该创造一个以生为本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生活。

3.结语

金融危机使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挑战,为了成功应对这些挑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加强金融危机本质教育,加强学生对金融危机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应对,此外,应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提高就业率,同时加强和谐社会教育,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下的各种挑战。

参考文献:

[1]田穗.从国际金融危机入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高等农业教育,2014,14(4):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