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老龄化智能化范文

老龄化智能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老龄化智能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老龄化智能化

第1篇:老龄化智能化范文

Abstract: On one hand, one child families gradually increased, the number of students is reduced, and it must affect the enroll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On the other hand, with the extension of life expectancy and the arrival of an aging society, learning is a better way for the elderly being through the later life. In an aging society, the education object is complicated, an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be able to cope with this change in time.

关键词: 高等教育;老龄化社会;教育对象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an aging society;education object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0-0211-02

0 引言

老龄化社会是目前中国的现实写照,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离不开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的补充。高等教育的功能之一就是人才的培养,随着生源的减少,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巨大的办学压力,一方面来自本科院校的生源争夺,另一方面面临着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向上位移。为了解决这个瓶颈,高等职业教育应拓展其功能,着眼于构建多元功能。而老龄化社会是一个机遇,把高等职业教育的校园拓展到社区及社会中。

1 老龄化人口的教育问题

人口结构的和谐是一个重要标尺,决定和影响着其他社会结构,人口结构变化中存在的问题,很有可能会对经济的建设造成重大影响,如果对人口结构变化及时反映并以积极妥善的姿态来应对,使其不和谐的因素逐渐趋向于和谐,这将对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大有裨益。[1]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结构的影响最为明显,我国目前还主要不是劳动力数量不足的问题,而是劳动力质量不能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尽管老年人拥有丰富的经验,但是他们接受新技术、采用新方法、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与水平一般要低于年轻人,往往难以适应快节奏的经济社会活动,难以适应科技发展对劳动者自身的要求,不利于技术的革新以及生产率的提高。老龄化人口重新学习与培训的费用较高,职业流动性较差,往往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最容易被裁掉,再就业非常困难,如何对老龄化人口采取有效措施应对产业的改造升级,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关注的问题。

2 高等职业教育功能的拓展

老龄化人口不太适合现行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他们不是年轻的学子,可以全力以赴的进入校园学习。因此,高等职业教育针对老龄化人口的特点,可以开展弹性学习制度,从而也是对学习者多样性的回应,可以在方便的地点、方便的时间学到他们需要的知识,无论学习的时空,学习的内容还是学习的方式都有多样的选择机会。“弹性”不仅带给老龄化人口新的选择,也给高等职业教育和教师带来新的责任。为了适应学习者,课程应偏向于为复杂工作提供相关训练,课程的职业取向应当非常明显。[2]

模块化的课程是弹性学习制度中重点建设的内容,老龄化人口不必要重新从课程的基础部分开始学习,模块化课程的设计路径主要针对现行的新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一是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进行课程解构。一方面明确老龄化人口的需求目标,这种人才培养目标是具体化的,是有具体职业岗位或者岗位群的技能培养目标;另一方面对职业岗位进行深入的工作分析,确定了从事这个职业所要求的能力标准。这种课程解构的核心意义就在于它突破了经院式的课程标准,建立了以工作过程为核心的课程标准。二是基于职业岗位要求进行课程重构。首先,对形成职业岗位能力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进行梳理,确定模块化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其次,根据某项能力来划分课程模块;再次,确定每个课程模块的教学目标、内容体系、基本环境、教学组织;然后,根据模块教学目标的要求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从而形成在高新技术工作情景中做出判断和采取行动的能力。

师资是弹性学习制度中关键因素,老龄化人口不比年轻的学生,对于知识产生新奇感,他们往往会非常挑剔,加上老师比较年轻,另外,社会固化的观念一般是老一代向新一代教授知识,现在让他们虚心学习,师资水平必须过硬。随着教师传统权威发生动摇、教师作用与角色的改变以及新技术、新知识,教学对象的变化对教师提出的高要求,会使教师产生畏难情绪。不管畏难情绪是小范围的还是整个师资队伍的一部分,都将对过去长时间内被认为是合适的假定与惯例形成挑战。因此,畏难情绪的过程不可能是飞跃的,学校和教师都要花时间来适应。无论教师还是管理者都应该有一种正确的心态:与变化的社会环境相适应的教育对象的改变是一种常态。尤其是教师,教与学的成功实施,需要教师态度的转变及其新技巧与能力的形成。[3]

3 构建老龄化人口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功能

受老龄化人口的影响,终身雇佣型的人力资源需求可能改变,高等职业教育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增加新的知识与职业技术教育,应对新领域的人才培养,以满足老龄化人口的高等教育需求。

3.1 人才培养对接企业需求。高等职业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发展切合度极高的教育类型,以培养高技能应用性人才为目标,突出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性。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企业对教育的需求首先是对人才的需求。人才唯有被社会所接纳和认可方能体现和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自身价值。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衡量标准在于所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的符合程度。所以,人才培养对接企业需求,是保证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性和人才价值的根本途径。

3.2 科学研究对接企业创新。技术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创新是企业制胜的法宝。科学研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职能,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走应用技术研发的路子,主动将科研的职能与企业的技术和创新需求相结合,可以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保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的不断更新和丰富,在师资队伍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的紧密结合中,实现教学和科研的相互促进。而研究成果在企业中的推广应用,又使企业获得了不断的发展动力。科学研究对接企业创新,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保证。

3.3 社会服务对接企业责任。服务社会是大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功能的延伸。学校不是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场所,企业也不是“冷漠的拜金主义者”的温床,要长远发展,必须树立超越利润的社会目标。企业和学校都有服务社会的责任。通过企校合作,把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功能与企业的社会责任相结合,共同打造社会服务基地,有利于学校和企业在共同的价值观的指引下,发挥各自优势,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提高社会服务的效率,促进学校、企业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共建和谐社会环境。社会服务对接企业责任,是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功能的重要内容。

3.4 文化传承对接企业精神。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文化传承和创新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共有的价值观念是两种文化对接的基础条件,两者都以关注人的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文化的终极目标。高职院校借鉴企业中符合工业文化精神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以及物质文化,构筑职业院校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1]王树新.中国养老保障制度研究[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3:62.

第2篇:老龄化智能化范文

>> 人工智能化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模式及对策研究 智能化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管理研究 智能化养老 破解养老服务难题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开封养老服务业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智能化综合养老服务平台研究 关于智能化社区及家居智能化的现状与应用 智能化背景下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探究 湖南旅游景区信息化与智能化的发展对策研究 电子智能化立体车库的研究现状与走向 智能化建筑设计的现状与前景 建筑智能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建筑智能化设计与施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北京海淀区的智能化养老 智能化养老空间的设计探索 智能化数字电源的应用与发展研究 智能化网络的设计与研究 智能化温室大棚的工程研究与实施 智能化水果采摘机的研究与开发 关于智能化建筑与建筑电气的研究 电力营销智能化的研究与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12] QuynhLê.Hoang Boi Nguyen and Tony Barnett,

Smart Homes for Older People:Positive Aging in a

Digital World.Future Internet,2012,4:607-617.

[13] Saposnik,G.,& Levin,M.(2011).Virtual

reality in stroke rehabilitation:A meta-analysis and

implications for clinicians.Stroke,42(5):

第3篇:老龄化智能化范文

关键词:智能化;养老服务;从业人员

一、引言

智能化养老服务依托信息化、智能化、互联网及物联网等先进技术,通过科技平台,整合了养老所需的医疗卫生、健康护理、物业管理、建筑设施等多种资源,为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和卧床老人提供了多样化服务,大大提高了养老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以及专业化程度。我国高度重视智能化养老服务的发展,2013年召开了首届智能化养老战略研讨会,至今已连续召开了四届,并相继出台了《全国智能化养老实验基地管理办法(试行)》、《全国智能化养老实验基地智能化系统技术导则》、《关于开展国家智能养老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当前,智能化养老服务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从业人员问题是其中之一。文章把智能化养老服务的从业人员笼统的分为管理人员和基层人员两类进行研究。

二、现状分析

(一)智能化养老服务管理人员现状分析。智能化养老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我国并没有专门从事智能化养老服务的管理人员,目前的管理人员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思维传统。我国的管理人员年龄普遍偏大,传统管理模式在其心中的位置根深蒂固,以至于他们不愿接受新型事物,不愿转换管理风格,从而缺乏时代性和创新意识。二是缺乏经验。智能化养老服务在我国并没有普及,尤其是养老服务产业落后的地区,因此,对大多数管理者来说并没有实践经验。在我国,苏州、武汉和宁波是几个智能化养老服务发展相对较好的城市,有些领导者即便是借鉴了这些城市的先进经验,也并没有做到因地制宜,创新运用,反而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四是管理粗放。目前对智能化养老服务的管理并没有具体标准,系统化程度低,管理思路主要源于理论经验,各个环节缺乏有效控制。智能化养老服务亟待实现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

(二)智能化养老服务基层从业人员现状分析。智能化养老服务和传统养老服务相比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更高,尤其是在认知性、专业性和技术性上。本文智能化养老服务基层人员主要指养老护理人员。当前,智能化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护理人员年龄层偏大。尽管智能化养老服务大大减少了人员成本,但仍对护理人员有一定的需求。年龄问题是养老服务行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年轻人不太愿意从事这个行业,对这个行业有一定的社会偏见。二专业技能低。目前从事智能化养老服务的护理人员主体是“农民工”,并没有受过专门的培训,对互联网、物联网的认识程度低,操作技能缺乏。三是薪酬福利没有统一标准。从事智能化养老服务的护理人员,每月的薪酬差异悬殊,而国家也没有就此问题制定统一的薪酬福利标准。就长远发展而言,要想提高养老院工作者的整体素质以及建设好整个养老护理员队伍就必须尽快建立起统一的薪酬福利标准。

三、路径选择

(一)智能化养老服务管理人员

1、转变思维,与时俱进。本文认为转变思维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管理人员自身转变思维、管理人员助力相关人员转变思维。

受官僚制思想的影响,我国部分管理人员在管理理念、方式、手段上存在思想保守、求稳心强、不愿接受新鲜事物、缺乏创新意识等问题,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显然不适应新型的智能化养老服务。因此,应通过讲座、培训等方式,使管理人员在心里上认同、接受智能化养老服务,并在充分认识、了解的基础上树立与时俱进的理念,持续关注智能化养老服务的发展。

随着时间推移,智能化养老服务会越来越趋于成熟,并向着产业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作为公共部门智能化养老服务的管理人员,应负起监督、指导责任,以确保智能化养老服务的发展有一个健康、良好的环境。智能化养老服务的提供离不开智能养老产品或系统,因此一些研发企业可能会一味注重产品的技术开发,而忽略养老服务理念。此时,管理人员应发挥其指导、规范、管制的作用,引导企业重新认识智能化养老服务的核心是人对人的服务,而不是给老人安装好各种高科技的机器,老人就能享受高质量的养老生活。

2、实地考察,经验交流。智能化养老在国内外已经有了多个成功案例。例如,中国首家基于长期照料体系的“互联网+养老”服务平台落户乌镇,目前已经收集到2010位老人的健康信息。安徽省芜湖市智能化养老信息平台成立于2013年10月,2014年5月在全市全面推广实施,目前芜湖市智能化养老已建立了6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监控平台,实现了“15分钟养老服务圈”,建立了全市家庭服务业综合数据库。地方政府可组织管理人员深入基层,对智能化养老服务的先进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并进行经验交流,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手段,提高自身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引入精细化管理理念。智能化养老和传统养老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借助信息化的力量,根据不同老年人的不同需求量身定制套餐。智能化养老服务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最大限度的满足老年人需求,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精准化的服务。因此,智能化养老服务的管理要引入精细化管理理念,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和细化,运用程序化、标准化和数据化的手段,使组织管理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只有这样智能化养老才能提供精准化服务。

(二)智能化养老服务基层从业人员

1、构建从业人员选用机制。智能化养老服务与传统养老服务相比较,智能化程度、精准化程度和专业化程度都较高,对从业人员的数量要求相对较少但对能力的要求很高。智能化养老服务急需一批掌握专业知识,接受过正式培训,综合素质较高的从业人员。

政府应制定标准,拓宽人才选用渠道,加强对培训基地的建设,进一步完善职业技能专业化鉴定管理和质量监督制度,使得资格考试认证制度更加科学化、规范化。通过完善的人员选用机制,既能保证智能化养老服务对护理人员在“质”和“量”上的要求,又能调节护理人员在年龄、专业、地域等方面的不平衡。

2、健全从业人员激励机制。建立科学的分配激励机制有助于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应该加强分配制度建设和带薪实习制度建设,制定统一的基本薪酬福利标准,充分体现人才、知识的市场价值,以岗定薪。另外,养老服务行业不同于一般行业特征,它需要一种奉献精神。基于老龄群体这种特殊服务对象,在工作别容易受到他人的误解和质疑,无论是在生理层面还是心理层面都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所以一定程度上很难吸引有朝气的年轻人。因此需要从上到下,从内到外地加大对养老事业的宣传和从业者的表彰力度,弘扬中华文明的尊老、爱老、养老的历史文化传统,提高养老服务行业在社会上的公众影响力,激励更多从业者服务养老事业,提高养老服务水平。

3、推进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以科技信息为支撑,把物联网、互联网等先进技术运用到养老服务中是智能化养老服务最鲜明的特征,因此,引进、留住信息化建设高级专门人才对智能化养老服务来说至关重要。政府部门要完善相关政策,严格落实经费保障,创建一个信息技术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其次,加大教育培训力度,鼓励高等院校、企业合作办学或设立职业培训机构,培养智能化养老服务专业技术人才,同时应加大对现有信息技术人才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智能化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是积极应对老龄化进程,提升智能化养老服务质量的保证。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 徐莉,王萍.关于完善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思考――从智能化养老的兴起谈起[J].商业时代,2014(12):116-118

[2] 中国社会工作.首届全国智能化养老战略研讨会在京举行[C].中国社会工作,2012(32):4-4

第4篇:老龄化智能化范文

项目介绍: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速来临,我国养老问题日益浮出水面。江苏晓山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创新推出“社会福利中心物联网综合管理系统”,合离床监控、人员定位、无线呼叫、生命体征监护等子系统。该系统成功应用于无锡市滨湖区社会福利中心,成为国内首家搭载物联网技术的养老机构,实现了向智能化、候鸟式管护的高覆盖发展。

引言

“十二五”时期,随着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到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万;老年人口比重将由13.3%增加到16%,平均每年递增0.54个百分比。老龄化进程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伴随,与经济社会转型期的矛盾相交织,社会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的需求将急剧增加。

滨湖区社会福利中心是滨湖区一号民心工程,一期项目总投资3.5亿,建筑面积63220平方米,床位1250张,是面向全区三无对象、失智失能、低保等困难老人及其他有养老需求老年朋友的一所综合利机构。

智慧科技、服务养老,滨湖区社会福利中心物联网综合管理系统通过多种物联网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实现对福利中心老人的智能监测和管理,为老人提供智慧照看服务。同时本系统的使用减少了大量的巡查工作量,降低医护人员工作强度,提供新的老人安全保证措施。

技术特性与功能

本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对福利中心老人的离床监测、人员定位、应急呼叫等功能,详细如下:

人员定位系统

通过无线识别技术,实现对老人的定位,实时了解老人当前的位置,方便在福利中心园区的任何角落快速找到目标,防止老人发生意外事故;对特殊区域,如果老人误进入,系统自动报警;对特殊人群(痴呆、智障等),定制特殊的定位卡片放置于老人的服装里以防卡被丢失和损坏。

同时也实现对福利中心工作人员的定位,实时查看工作人员当前位置,方便快速寻找人员,加强医护人员的管理。

生命体征监测系统

通过床垫式生命体征监测床垫,实现包括心率、呼吸、体动等生命体征数据实时检测,定时采集老人的生命体征信息和离床信息,通过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发送数据到后台管理系统。当发生异常时(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心跳骤停、体动频繁),后台监控管理系统自动报警,提示医护人员前往照看。对全护理老人,当发生老人掉床时,系统及时报警,避免冻伤等事故的发生。

基于长期采集的生命体征信息,实现对老人身体健康状况的分析和预测,包括睡眠质量、起床频次、心率变化等。

无线呼叫系统

无线呼叫系统实现佩戴定位卡或者腕带的老人在园区发生意外或者需要帮助时发出报警信息,福利中心值班护士通过护士工作站或者移动终端收到报警信息,第一时间响应报警并前往救助。

离床监控系统

实现对需要特殊护理的每个床位进行24小时监控,检测病人是否离床。如果老人在警戒时间内老人独自活动,离开病床超过规定时间(例如5分钟或者10分钟),后台管理系统即发送报警信息,提醒看护人员及时前往照看。技术创新点

本项目研究所取得的技术创新点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1)基于微动传感技术的生命体征监测床垫在智慧养老中的应用,具有安全、使用方便、功能新颖等特点,产品获得实用新型专利。

(2)基于压力传感技术的离床监测感应器,根据福利中心的床进行定制,实现内嵌安装,安全、美观、精度高,避免老人故意损坏,产品获得实用新型专利。

(3)基于地理信息技术建设的后台监控管理系统实现自动的异常报警,以声音、特别警示图片的方式发出报警信息,多个值班台可同时接收到报警信息,保证报警信息能被接受和处理。

项目实施情况

滨湖区社会福利中心自2013年6月份开始安排老人入住,目前已经入住200多位老人。社会福利中心物联网综合管理系统同期试运行,实现了医护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可随时快速查找和定位老人,夜间查看老人们的在床情况,实时监测老人的生命体征状态(如图1)。通过本系统的使用,智能化福利中心的管理,减少了护理人员巡房的频次,降低劳动强度。物联网技术的使用为老人提供更精细化的服务,为老人的安全保障提供新途径。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社会福利中心物联网综合管理系统的应用,智能化福利中心的管理,减少巡房人员和医护人员数量,节省福利中心的人力成本。同时,为老人提供更精细化、更安全的服务,将吸引更多的老人入住福利中心。

第5篇:老龄化智能化范文

一 、 “智慧养老”的兴起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智慧养老”的概念开始为大众所熟知并逐步在全球范围内开始渗入老年人现实生活。

所谓“智慧养老”,即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O2O社区养老综合服务平台,实现高效便捷的养老产品与服务输送体系,将健康、养生、享老送至床头,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下的“康居养老”。智慧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涉及到养老服务产品内容及其服务供给方式等诸多要素。养老服务产品主要涵盖医疗、养老照顾、金融保险、老年教育、文体娱乐等方面的内容,这些产品及服务可以由第三方合作机构或养老机构提供,也可由社区服务站通过设置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或者组织热心于为老服务的志愿者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其宗旨在于最终实现养老服务产品的智能化贯穿,充分体现智慧社区、智慧养老的服务特色。

目前,芬兰首都赫尔辛基通过为所有老人佩戴智能腕表来及时掌握老年人的情况;加拿大魁北克省建立起老年集成服务网络(integrated service networks),为一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了更多的服务选择方式。国外的经验与事实表明,通过将适老服务资源与老年客群资源进行整合对接,一定程度上减小了资本的浪费与重置。得益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我国,养老模式的发展也出现了智能化趋势。

二 、 社区“智慧养老”的初步发展

如前所述,智慧养老服务的供给方式涉及到社区、养老机构以及其它第三方社会组织等。目前来看,相较于机构养老,社区居家养老由于其独特的优势,比较受老年人青睐。

就社区层面智慧养老的发展现状来看,现代信息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在我国养老服务领域的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还较为有限,传统的管理运营模式在养老服务领域的发展中仍然占主导地位。为推进我国智能化老龄产业的发展,2013年,全国老龄办成立了“华菱涉老智能科技产业发展中心”,并开始在重庆巴南地区、成都锦江地区试点推行智能化养老实验区。在此基础上,国务院于2015年7月6日《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以进一步推进智能化养老服务的发展。以此为契机,我国智能养老服务得到了初步的发展。例如,北京市石景山区八角街道以365天24小时人工值守的“老街坊”养老智能健康管理服务平台,将老年人、子女及专业的健康照护团队汇聚在一起,使老人在近距离享受健康管理的同时还能够就此与子女及时沟通。

总之,“互联网+”正全面融入医疗、保健、养老等家庭服务业。在养老领域推进“互联网+”,对传统业态养老服务进行改造升级,应该通过搭建信息平台,开发一些便于携带的智能设备,实现老年人群现实需求与信息资源的有效对接,让互联网真正贴近老年人需求,让老年人走进互联网世界。当然,这一愿景的实现还需要克服重重障碍。

三 、 网络世界中老年人“虚拟化生存”的现实镜像

不可否认,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老年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由于互联网的介入,也给以面对面交往形式为主的老年人带来了一些困惑。

第一,老年人面对科技产品时大多存在一种陌生感。随着智慧养老的诸多新事物介入老年人生活,在客观上加剧了老年人群面对智能工具时的科技隔阂感。不可否认,随着一些对网络元素较为熟悉的社会成员逐渐进入老年阶段,一定程度上也会缓解老年人的这种科技焦虑症。但目前,由于我国老龄人口基数较大,这种“科技隔阂感”给老年人带来的负能量还需要及时得到排解。老年人学会与科学技术推动下变化无穷的世界和谐相处,学会将科技的力量转变为自身的能量,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晚年的生活质量。

第二,作为“信息的贫困者”,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老年人的反向社会化压力加大。从网民的年龄结构来看,老年人与中青年之间的代际数字鸿沟已经由传统社会的父代领先子代变为子代远远领先于父代,子代在网络媒介时代成了“信息的富有者”,父代却沦为“信息的贫困者”,同时也使子代借此获得了对父代知识反哺的话语权,彻底动摇了父代作为知识主体的地位。在网络社会,知识的传递、更迭速度加快,老年人由于不熟悉新媒体,掌握的信息资源远远不如中青年人群,即反向社会化。即便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为老年人生活带来了一些便利,但是信息知识的有限性仍然会导致老年人的自我效能感下降,从而产生挫折感,影响其心理健康。

第三,对于部分熟悉电子媒介设备的老年人而言,面对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推送过程中产生的信息碎片化问题时,由于自身知识的有限性往往不知如何筛选,由此产生诸如信息恐慌、信息焦虑等亚健康心理症候。尤其是在刚刚退休、以家庭与社区为主要生活场域的老年人中,这种心理症状尤为明显。

此外,由于我国当前人口老龄化急速发展,老年人群中高龄(失能)老人、空巢老人、留守老人、流动老人规模也在持续增大,这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老年人群在“互联网+”时代适应网络社会的难度。

四 、“智慧养老”何以可能?

随着当下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一些受过一定程度教育、知识层次较高的老人也开始使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这使得老年人群之间精神文化层面的即时互动、信息资源的共享成为可能。而就目前社区层面来看,以北京市为例,社区养老智能化服务平台的建设才刚刚起步,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第6篇:老龄化智能化范文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加速、居民素质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问题日渐凸显,服务机器人的商业应用正不断增加。未来,服务机器人将成为人类实现高品质生活的必需品。为此,中航工业将航空高科技产业优势注入智能机器人领域,而中航工业洪都则立足老龄服务体系,专注于智能服务机器人的研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近日举办的2014中国智能博览会上,中航工业智能产业首次整体亮相,展出各类先进的无人机、功能强大的工业机器人以及智能的服务机器人。其中洪都展出的三代智能代步机器人和智能家居体验间贴近生活服务,获得了广泛关注。在智博会现场,洪都先进智能工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兼总设计师周继强向记者介绍了洪都智能产业的发展之路。

以老龄服务为基础,构建智能产业化发展

2010年,中航工业在航电、机电、航空装备、技术院等四个板块同时组建了八支“狼团队”,正式进军机器人产业。经过了几年的发展,仅有六支队伍坚持下来发展工业机器人,洪都则主推服务机器人。

其他团队都发展工业机器人,洪都缘何选择服务类机器人?周继强援引了中航工业董事长林左鸣在2013年度经济人物颁奖典礼上的讲话:“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一共经历了三次市场人群主体的经济转型,第一次是‘女人经济’,第二次是‘年轻人经济’,现在则是‘老人经济’。”

据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的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5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到2050年前后,老年人口将达到全国人口的1/3。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老龄商机逐步凸显:60岁至72岁之间的老人,有体力、有资金又有时间,是可以深入开发的用户群。洪都的智能服务产品定位就是以服务老人为基础、形成老龄服务体系。

除了市场需求和集团支持,洪都选择智能服务机器人,只为抢占市场先机。“目前工业机器人的高端技术和核心器件生产都被国外占领,经济附加值低,而在服务类机器方面,世界各国当前则处于同一起步线。”周继强如此分析。

为了专注智能机器人产品的研发,推进关键技术突破,2013年,洪都成立了先进智能工程研究中心,奠定了洪都智能机器人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的基础。目前,洪都已经形成体系化的智能产业发展模式,正从技术和产品两条线向前推进。

周继强介绍,洪都的智能服务机器人有三大核心技术:第一个核心技术是智能移动控制器。通过研究智能移动机器人体系架构,构建通用化可定义硬件和图形化开发环境,从根本上提高机器人可开发性和核心系统可靠性。第二个核心技术是情感计算。情感计算是基于心状态转移网络,开展情感计算理论、情感人机会话技术以及人脸情感识别技术研究。第三个核心技术是复杂系统集成,将航空产品复杂系统集成的优势转化到智能产品上来,构建结构化思考方法、模块分类库及信息化流程。

洪都的智能产品主要集中在智能服务生活方面,洪都已经开发和正在开发智能代步机器人、智能管家机器人和大型机场割草机器人,同时着手研发智能家居的相关产品,研究智慧家庭、智能社区的整体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为了提高自身的技术成熟度,洪都也在逐步挖掘企业的内部需求。

以市场需求为主导,打造优质智能服务产品

在智博会现场,洪都展示的第三代智能代步机器人成为最受欢迎的产品之一,前来“试驾”的观众络绎不绝。不同于传统轮椅代步车,智能代步机器人拥有流线外形、舒适座椅与多种智能化功能。为了直观介绍产品性能,周继强亲自上阵,示范智能代步机器人的多种控制方式、主动规避障碍以及轻松上下楼梯等功能,让众多参观者一饱眼福。

周继强告诉记者,目前洪都的智能代步机器人已进入系列化的发展阶段。第一代智能代步机器人采用智能模块,具备实时检测障碍、自动减速以及语音提醒功能。第二代智能代步机器人采用智能化系统,具备语音控制、头姿/手势控制、触摸控制三种人机交互方式,拥有自主导航、主动避障、陪同散步等多种智能化功能。第三代机器人针对残疾人上下楼困难的情况配备了爬楼底盘,一键实现行走与爬楼状态的切换。

对于周继强的团队来说,科研成果需要靠市场的检验,出于成本控制方面的考虑,他们选择技术相对成熟的第一代代步机器人作为突破,对其进行技术改造,并开始批量化生产。周继强透露,“目前我们正在做市场调研,并与一些营销窗口团队合作,预计第一代智能代步机器人将于年底走入市场。”

除了智能代步机器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家居体验间亦广受欢迎。人脸识别开门、情景模式控制家电设备、移动终端远程监控、社区信息推送、智能安防系统在三十平米的空间内一一得以实现。

“物联网是互联网技术的延伸,让物品与物品之间通过‘社交’,进行信息交换与通信。作为智能代步机器人的衍生品,我们把机器人的控制与家具设备互动,让智能生活服务更有效。”周继强介绍,通过物联网将集成功能拆解,让智能家居分布式地实现智能功能,不仅成本低,且稳定可靠。目前洪都正在尝试与养老机构合作,让老人能够体验智能管理,如一键管理家电、老人意外提醒、老人位置定位等。未来,智能家居将走入大众生活。

在周继强眼中,智能家居不仅是一件产品。随着智能家居在老年人群中的普及,通过对老年人行为数据进行采集,可以获得老人的行为习惯。将行为习惯与健康指标联系起来,知道哪些行为有利于老人的健康、哪些行为有利于提升老人的幸福感,分析得到贴近老人需求的商业模式。“想像是没有天花板的,”周继强补充道,“通过改善用户体验,让用户愿意为技术买单,其附加值远远高于产品本身的价值。这就是我们的发展目标。”

以技术与资源优势为依托,直面智能产业机遇与挑战

如果把机器人分为四代,第一代机器人为示教机器人,通过编程实现机械操纵,如传统工业机器人;第二代机器人为感知型机器人,它在遇到情况时能做出相应判断,如无人机和扫地机器人;第三代机器人为智能机器人,它引入了更多决策,能够像人类一样做出分析和推理。第四代机器人即仿生机器人,也就是人工智能,能够在非结构化的复杂环境中进行高精度的工作。

目前主流的机器人研究虽然达到了第三代,然而机器人一旦与人近距离接触,很难保障其安全性与可靠性,因此市场应用较广、能够走进家庭的机器人,仍然以第二代机器人为主。如何解决机器人在复杂不确定环境下的感知、并且得出可靠稳定的决策,是机器人研究的重点。中国在智能机器人领域并不比国外慢多少,与国际同步。

在实力相当的基础上,洪都将无人机稳定可靠的特性延伸到地面机器人的运用中,以打造技术优势。而周继强凭借在飞机所奋斗了17年的丰富经验和技术积累,带领着60余人的年轻团队,开始了智能机器人从无到有的研制进程。

在军民融合、航空技术民用化的过程中,洪都的机器人团队面临着诸多挑战。第一,研究领域全新。基于对高稳定性与可靠性的要求,军品采用的技术相对成熟,而智能产业使用的都是最新的技术;军品的知识获取渠道相对较窄,必须靠团队原始研发,而民品可以整合社会上的所有资源和力量。第二,用户需求和用户体验感知的变化。航空产品主要是企业对企业的营销,即B2B模式,而智能产品需要直面消费者,即B2C模式。如何从大众需求中提炼出有效的需求,是一大难题。第三,资金支持上存在一定压力。团队以工程研究为主,在研制产品时需要工程实践,所以需要大量资金资助,而产品是否被市场认同暂不可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前期投入的信心和规模。

尽管困难重重,但是周继强和他的团队却从未想过放弃。

首先,洪都具备复杂系统的集成能力和高可靠性、高安全性产品研发体系。服务类机器人重在基础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而洪都在机械技术、电子技术、控制技术、软件与算法、集成调试等基础技术上实力雄厚。此外,团队以年轻人为主,他们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而团队中还有20%是洪都的老员工,他们拥有丰富的工程经验。

其次,洪都主推智能移动控制器的开发,以搭建开源系统的方式从根本上满足客户需求。用一块简单操纵的印制电路板作为开源的机器人操作系统平台,让其他的机器人团队在该平台上对机器人的特定功能进行二次开发,以减少洪都机器人研发的资源浪费,同时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

为了获得企业支持,洪都机器人团队借力于内部市场,研制出能够用于企业内部的智能产品,比如适用于机场的无人割草机,以及厂区安防设施及设备改造。通过内有市场来锤炼技术能力、提升产品性能,让洪都的机器人产品具备市场竞争力。

“再坚持一下,就能看到曙光”,是周继强对团队说的最多的话,支撑着他们在质疑与期待中不断向前。

以国家支持为助力,实现智能服务渗透生活

时光倒回20年,彼时BP机大行天下,电脑刚刚进入家庭,要想通过电子阅读了解天下事、透过移动设备传递图形声像,几乎是遥不可及的事情;而如今,网络已经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相比之下,智能化在逻辑、交互、情感、意识等方面还需要更多研究与改进,这让它在当下似乎不被大众认可和广泛应用。但周继强相信,智能化必将像数字化、网络化一样,逐步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改变人类的生活习惯。

要想让智能化得到深入发展和应用,光靠技术团队研发是远远不够的。周继强认为,国家层面上的支持能够更好地促进产业发展成型。

首先,希望国家为机器人产业提供结构化的环境。机器人产业需要结构化环境,要实现物物相连,需要由国家规划物联网的基础设施建设;机器人感知交互能力要有统一的标准,需要国家牵引和规范。

第7篇:老龄化智能化范文

关键词:

制造业;智能制造;微笑曲线;智能化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5.028

1 前言

制造业是我国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我国竞争优势的关键,长期以来制造业对我国就业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快而不优、制而不创”,长期处于产业价值链条的底端,并没有形成我国对外贸易的核心竞争力。2012年以来我国劳动人口供给逐年减少和老龄化人口逐年增多,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实行再工业化战略导致大量外企回归母国,我国制造业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发展智能制造不仅是产业升级的突破口,也是打造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2015年5月,由中国工程院启动的“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略正式提出,智能制造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引起国内学者的积极研究。王钦等对智能制造的切入点和架构进行了研究,认为应从客户切入并打造智能制造的生态圈,冷单等通过对我国智能制造的案例进行研究,提出我国智能装备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路径,对智能制造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文章运用微笑曲线理论,以制造业为例分析智能制造发展的有效途径。

2 微笑曲线理论

微笑曲线理论最早由施振荣先生提出,又名施氏“产业微笑曲线”,旨在为台湾各产业发展指出努力的方向。微笑曲线如下图所示,呈微笑嘴型曲线,纵轴代表价值从低到高,横轴代表产品从研发到售后的整个周期过程。如果把微笑曲线当成是函数曲线,那么曲线在横轴的积分面积则是价值的总额,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产品研发阶段的积分面积和产品销售与服务阶段的积分面积最大,面积大意味着利润大,而生产与组装阶段积分面积小,利润薄弱。启示制造业只有走高附加值产业链路线,才能获得较高的利润。

3 智能制造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智能化水平低

我国目前仅有10%的国有大型企业拥有智能装备,如海尔采用精密传动装置,中石油采用石化智能成套设备等。90%的中小民营企业智能化水平低,智能化的高成本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实现智能化的进程。制造业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加工贸易和组装为主,依靠低廉的劳动力赚取微薄利润。

3.2 智能制造产业初步形成

2012年,智能装备产业实现规模化并实现11052.9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30.6%,顺利完成《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其中仪表仪器,食品包装,工程机械等装备产业已经进入标准产业化阶段。智能制造产业集聚特征明显,目前已经基本形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产业集群化分布格局,根据当地产业特色和科技基础,已经培养出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如珠江三角洲拥有智能化纺织成套装备产业,京津冀地区有电池产业集聚区域。

3.3 重点领域人才供给滞后

《中国制造2025》将主攻以下十大重点领域,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每个领域都需要大量科学研究人员和创新型人才。根据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2015年数据显示,这九大领域搞技术人员求人倍率均大于3,相关领域人才严重短缺。

4 启示与建议

我国制造业长期处于价值链低端,主要依靠价格优势来占领国内外市场,面对生产上升的压力,低价格竞争难以维续,智能制造既是制造业的一次发展机遇也是挑战。如何进行技术革新和产业价值链升级是制造业的难题,迎接智能制造浪潮实现竞争力的提升是机遇,文章就微笑曲线理论启示提出如下建议:

4.1 加强人才储备,推动劳动力结构升级

智能制造促使制造业向高附加值产业链上升,产品研发和服务型人才储备是关键。一方面可以通过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的基础性作用对新生劳动力教育,培养高技术研发人才和服务型人才,另一方面通过对制造业生产端劳动力进行在职培训,培育本土制造业技能人才,促使劳动力从生产领域向服务领域流动,促进劳动力结构升级。

4.2 政府加强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创新

针对智能制造制定统一的创新规划和合理的产业政策,通过政策资金等方式支持制造业企业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加强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和技术研发。完善专利制度和专利保护立法,优化创新环境和加大创新技术保护,形成尊重创新和人才的良好社会风向。

4.3 优先发展智能装备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是生产制造装备的产业,智能装备制造业的优先发展可以率先实现制造业智能化,提高生产效率和节约劳动力成本,德国工业4.0优先发展装备制造业是我国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活版教科书。

参考文献

[1]王钦,张a.“中国制造2025”实施的切入点与架构[J].中州学刊,2015,(10):32-37.

[2]冷单,王影.我国发展智能制造的案例研究[J].经济纵横,2015,(8):78-81.

第8篇:老龄化智能化范文

关键词:老龄人群;卫浴产品;设计;方法

0.引言

从现阶段我国老龄化发展情况来看,其发展速度已经呈现出飞快的趋势,并且到2016年底,我国老龄化人口数量已经超过了2.5亿。这就表明,我国老龄化趋势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遏止的趋势和现象,所以针对老年人给予更多的关注是非常必要的。最近几年,我国针对养老制度、法律法规的完善力度也在不断增加,这也就使得人们开始更加关注老年群体。如何大力发展养老事业,为老年人提供更多帮助成为全社会的问题。同时,针对现阶段老年市场商品不足的现象,如何制定符合老年人生理与心理特点的卫浴产品,已经成为老年卫浴产品设计行业的重点关注内容。

1.老年卫浴产品的发展

依据当前市场当中所售卖的老年卫浴产品情况来看,专门针对老年人的位于产品数量不多,种类不够丰富,且针对性不强。大多数产品都是满足正常人群使用的,并不能满足老龄人群的生理以及心理特征要求。一般而言,老年人的各项身体机能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这就使得老龄人针对专门的老龄卫浴产品诉求不断增大。最初供老年人便溺的卫浴产品主要就是蹲便,这也是最初比较常见的一种卫浴形式。老年人在使用这类产品的过程当中,往往会存在一定的不便性。加之老年人自身腿脚不够方便,在利用这类产品解决生理问题的时候则会非常困难。这仅仅是一个方面,其余的位于设备,比如浴缸、脸盆、马桶等,都没有针对老年人专用的产品。所以,也可以说老年卫浴产品在市场角度本身就是一种空白,其发展的速度以及整体态势都是不容乐观的。

2.老年卫浴产品通用设计概述

2.1老年卫浴产品通用设计理念

针对老年卫浴产品进行设计,首先需要树立正确的老年卫浴产品通用设计理念。这一理念应该从两个方面与角度入手:

(1)需要充分考虑到老年人在内心是否存在安全感缺乏的现象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的下降,导致老年人的腿部、手部等部位,在运动机能方面存在很大程度的退化。故而,一旦老年人需要自己独立使用卫浴产品的时候,自身的内心安全感以及对自身安全维护性就会有所下降。尤其一些行动迟缓的老年人,还很容易出现跌倒以及损伤等现象。所以,从卫浴产品设计理念的角度来看,需要全面考虑老年人对于安全感的需求。

(2)需要从老年人自我价值以及内心需求的角度出发一般来看,卫浴所在的空间应该是及其具有私密性的,所以当老年人自己完成洗浴行为、上卫生间行为之时,非常希望别人可以给予其足够的尊重和保护。因此,老年卫浴产品的设计也应该充分秉承对老年人尊重、肯定的原则,这样才能使得老年人的隐私得到保护,老年人的自我价值得到体现。

2.2老年卫浴设计中的无障碍节能设计

在进行老年卫浴设计过程当中,应该全面推行无障碍节能设计理念。这是因为老年人的运动机能存在一定的钝化现象,这就直接表现为老年人自身行为动作迟缓,灵活性有所降低。甚至一些格外钝化的老年人还需要依靠轮椅或者是依靠拐杖才能完成洗浴、上卫生间等行为。故而,针对这些具有运动行为障碍的老年人,则应该尽可能实行无障碍的节能设计理念,这样才能确保老年卫浴设计更为科学与合理。

3.老龄人群卫浴产品的设计方法

要想更好地针对老龄人群进行卫浴产品设计,就必须全面分析老年人的身心情况,并且从不同的角度针对老龄人群特点进行探究。首先,需要依据老年人的生理特征进行卫浴产品设计。而老年人的生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老年人群体的视觉机能存在了一定程度的弱化现象,由于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故而也成为老年人对外界事物进行感官的主要方式。可是老年人往往存在辨认能力下降、无法及时洞察外界环境等现象。所以,卫浴产品的设计必须注重对老年人视觉的关注,不要设计操作过于复杂或者是功能按钮相对较多的装置,以避免老年人在使用过程当中存在障碍。

(2)老年人群体的运动机能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钝化现象,首先,老年人群体由于年龄的因素影响,其骨骼的密度降低,变得疏松脆弱,运动能力与外力抵抗水平都有所降低。其次,老年人群体的肌肉机能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开始下滑、萎缩。当老年人的年龄达到60岁以上时,男性的肌肉机能约下降30%,而女性的肌肉机能约下降百分之50,因此,老年人的肌肉力量衰退严重,运动机能呈现钝化。最后,老年人的反应神经衰退,导致动作更加迟缓,反应灵敏度下降,甚至有些老人的肌体丧失了部分协调能力,需要借助外力进行辅助,例如拐杖、轮椅等。

另外,除了要考虑到老年人的生理特征以外,还要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因素,并将其作为卫浴产品设计的主要依据。老年人群体的心理特征变化与其生理机能的衰退与年龄的增长存在直接关联,老年人群体随着年龄的变化,其心理变化越来越明显,对于周围的环境变化与刺激也会更加敏感,极易造成情绪不良,其心理变化主要变现为:

(1)对于安全感的缺失,由于老年人群体的身体机能下降,反应在使用卫浴用具时,最担心的问题就是自我安全问题,因此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2)对于隐私的保护,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尊心也会更加强烈,因此在设计卫浴产品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到隐私性,从而给老年人良好的使用体验。

以对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与心理特点的把握为设计的基本原则,本文提出两种老年人卫浴产品的设计办法:

(1)感官化卫浴产品设计。该设计主要通过更加丰富的感官设计,对卫浴产品的操作进行交互式的感官动态设计,通过感官设计补偿老年人身体机能不足带来的影响。通过动态化的感官设计使老年人在使用卫浴产品的时候能够获得更加准确、快速的引导反馈,同时使老年人在操作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心理满足感,提升老年人使用卫浴产品的效果体验。

(2)智能化卫浴产品设计。本设计主要将现代化的智能感应技术与职能监控技术应用到卫浴产品的设计当中,是一种超脱产品基本的结构设计之上的技术化改造。随着科技的发展,卫浴产品在未来的发展必将走向一种智能化设计。本设计在普通卫浴产品上添加人体感应系统,在老年人使用产品过程中能够对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进行严密监控,然后通过分析系统实时监控老年人的身体状态,一旦发现异常立刻发出警报。同时通过智能化的感应系统,对水温等进行智能调控,为老年人提供更加良好的卫浴体验。

结语

为了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水平、保证老年人在卫浴中的安全,对老年人设计专用的卫浴产品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进行老年人卫浴产品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特征,不仅要从老年人的生理因素考虑,还要从老年人的心理因素进行思考。然后以实际为基础,结合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为手段,设计出真正适合老年人的卫浴产品,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和关爱,这才是设计老年人卫浴产品的真正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张芳燕,许莉莉.老年人无障碍节能卫浴艺术设计浅析[J].大舞台,2015(3):47-48.

[2]汪瑞,高原.关于适老型智能卫浴空间的探索[J].美与时代(上),2015(7):88-90.

第9篇:老龄化智能化范文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室内设计;思考

1老龄化室内设计的定义

目前所处的21世纪是老龄化社会。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相结合这是当今面临和未来发展必然面临的一种趋势,因此专门为老年人设计的建筑成为重点。老年人室内设计从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出发,建造出设施便利,容易辨别,使用便利,居家等特点来满足老年人心态和身体的双重发展。

2老龄化社会室内设计对空间和便利性的思考

2.1关心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刻不容缓

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目日渐增多。关爱老年人生活品质,关注老年人生活现状及居住条件已经成为下一辈的年轻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国作为一个悠久历史文明古国百事孝为先的重要标志。按照年龄划分可以分为成年人和未成年人。成年人更喜欢独立的居住环境,因为更加安静和隐私。而老年人因为年龄增长,各方面身体机能开始下滑,可能有些时候会出现不便和需要帮忙的情况,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比起年轻的时候衰退很多。因而无论是住宅小区还是在社会上为老年人设置的敬老院,都应该提供足够的配套措施,满足他们日常生活的需求,毕竟他们还要在这里住好多年,因而住宅区要设计的人性化让人感觉到轻松的氛围。可以单独设计阳台,老年人喜欢花花草草。并且向阳的环境更有助于老年人身心愉悦。因而符合老龄化室内设计的要点之一是有一定的空间但也要相对便利。

2.2老龄化室内设计要通风和采光好

老年人居住的室内一定要注意通风和采光。阴暗的环境更容易让人产生孤独和消极的心理。一定要早晨起床能第一眼见到明媚的阳光,且通风好。因为老年人更喜欢在家里做饭,好的通风能够保证厨房的油烟尽快散去,以免给客厅和卧室的空气带来不利的影响。

2.3室内设计的视觉上要符合老年人的特点

老年人的室内设计不必有太多亮眼的颜色,年轻人喜欢追求时尚和活力,明亮的空间能让他们的生活充满积极和乐观。老年人随着年纪增长会出现视力减退了,老花眼等症状。为他们设计的房间应该有明确的辨识度。室内设计在听觉上充分兼顾老年人的需求。选择一些适用于老年人操作的便于内部和外界交互联系的音频设备。关注老年人触觉和体表的感受。在老年人室内居住设计中最好使用木地板,木地板在夏天比地砖更容易感觉凉爽而在冬天容易保温。

2.4老年人居住空间要方便居家

与年轻人追求的标新立异的室内设计相比,实用性是针对老人设计的标准。尤其是在客厅和卧室,摆放的家具应当大气和安全,不能占用超出一半的空间,尽可能留出更多的空间自由活动。为了便利起见,卫生间和卧室的距离不能太远,必要的时候可以在主卧内部增设一个小卫生间。老年人较为勤俭节约,为他们设计的房子应当使用实用性强和价格适中的材料去装潢,一味的追求新奇和创意。这样的材料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居住成本。老人喜欢住在宽敞明亮的地方,整体的布局大气、简单、大方、结构不要太复杂,不能摆太多的物品影响活动环境,这是为了保证他们做饭和正常洗漱都很方便。家居陈设应该整齐有序,对于有些腿脚不便,需要坐轮椅的老人,更需要留出足够的空间供他们活动。住房的楼梯设计应采用斜坡和楼梯结合的形式,坡度要适宜老人行走,腿脚不便的老人便可以自己通过斜坡来达到上楼的目的。走道的宽度不宜小于1.20m,这样有很大的空间便于老人行走,舒展身体。另外在走道上距离地面0.90m处应设置圆形杆状扶手,直径0.04~0.05m。这是为了防止老年性缩瞳现象引起的视力模糊,当老人出现不适状况时,便可通过圆形扶手进行缓解,扶手直径的长度,正适合老人把握。家居空间地板需要设计的平整,防滑。出入口的高度差尽可能的减小,特别是在卫浴,厨房空间,应该尽量的避免建筑过高的门槛,台阶等阻碍。房门的宽度不应过于窄小,要方便轮椅使用者的进出和活动空间。房门应该采用外开式,这样在老人出现意外危险状况时,方便我们给予及时的救助。家居空间以及一些摆设应该按照我国老年人的尺寸进行合理设计。例如,浴盆外的地面我们应该着重注意,要铺上防滑垫,让老人避免摔倒。在浴室内还需加入便捷的取暖,散气等工具。

3养老室内设计的未来趋势

为了保障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未来为老年人设计的房子,很有必要提供安装一些专业的医疗设备。老年人如果有一天生病了,就可以在家里静养,得到子女的细心照料。省去在医院的大笔开支,并且能随时使用厨房做出可口的饭菜。对于卧床老人而言,是十分方便和舒适的。方便了老人的生活也让他们在心理生更好的感受到来自家人的照顾。老人因为体力有限,需要更多的休息和静养,当生病无法下床活动时,吃饭、喝水、阅读甚至娱乐都要在床上进行。我们可以学习德国先进的健康床,和一般室内安放的床不同的是,这种床配备了智能离床监测系统,配有手持的控制器以及不同档位的按钮。老年人可以自行控制独立操作,方便安全。这种舒适的家居系统设施,符合老年人生理需求的特点,无论是日常养老,还是病患照料,对于老年人来说都是一大福音。这种专业的类似于医院的医疗床一旦拥有,更极大的便利老人们的生活。让他们更好的休息,生活更加舒适与安心。这需要一定的资金和技术的优化。但随着室内设计的不断优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为老年人设计专属于他们的智能化居家环境。

4结束语

针对老龄化的专门室内设计的举措和建议有利于为老年人生活提供便利,让他们在安全,愉悦的环境里安度晚年。这些人性化的室内设计是我们为老年人安度晚年做出的努力,同时作为子女,尽照顾老年人的责任和义务,时常陪伴他们给他们带来温暖也是我们在行动上应该做到的。

作者:张笑爽 单位:金地集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