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康复护理目标范文

康复护理目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康复护理目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康复护理目标

第1篇:康复护理目标范文

【关键词】 偏瘫患者;出院康复;护理

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及复发率高四大特征。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脑卒中的死亡率有降低趋势,但因此而致残的存活者数量却逐年增多,成为社会和家庭的沉重负担。脑卒中后早期开展康复锻炼,出院后坚持功能锻炼,对促进神经、肢体功能的恢复、预防疾病复发具有显著作用。但是患者出院后功能锻练的依从性并不是很理想,依从医护人员的建议是患者康复的关键,提高其出院后功能锻炼依从行为,最终达到提高患者及家庭生活质量的目的。分析和探讨脑卒中患者出院后康复护理存在的影响因素是非常必要的,充分发挥社区医疗和家庭成员的作用,尽量使康复期的偏瘫患者在出院后能继续进行有效的康复锻炼,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使他们重新获得生活、学习和参加社会动的能力,最终为回归社会提供帮助。

1 当前出院患者康复护理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对出院后社区康复护理的认识

1.1.1 我国社区康复护理起步较晚,绝大部分地区的工作重点仅停留在治疗疾病的层面,其服务对象局限于患病的人群,社区康复护理人员对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全方位服务存在认识不足,不能及时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和医疗康复需求,无法为其提供康复治疗和咨询服务。

1.1.2 社区康复护理专业人才严重不足,社区护理人员常缺乏预防残障加重及肢体功能重建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无法采用各种康复护理技术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不能最大限度地恢复康复对象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防止继发性残疾的发生。

1.1.3 缺少适宜的康复环境,我国目前绝大多数社区不能为残障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康复治疗环境,无法实现社区内无障碍生活环境,不能满足偏瘫患者的需要及解决就业等方面的问题。

1.2 缺乏对出院后家庭康复护理的认识

1.2.1 患者对出院后肢体康复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1.2.2 患者出院后,自觉进行肢体康复训练的依从性下降,家属不能参与康复计划的实施,不能有效帮助、鼓励、监督患者执行康复护理计划。

1.2.3 悲观消极的情绪导致患者对肢体康复信心不足,少言、淡漠、缺乏主动性,日常生活过分依赖家人,对治疗缺乏信心。

2 对 策

2.1 在患者住院期间,要对其做好健康教育,详细讲解主动进行肢体康复锻炼的重要性,讲授家庭康复护理计划的内容、目的和方法。

2.2 住院期间和出院前,医生护士要强调患者家属在促进患者重获自尊心和自信心方面的重要作用。出院前一天对患者再次进行针对性的康复护理教育和健康指导,强化巩固患者家属接受相应的护理知识,指导患者家属亲自参与家庭康复护理计划的实施,帮助、鼓励、监督患者实施家庭康复护理计划。

2.2.1 保证每天的有效康复护理时间,康复护理计划明确规定每天康复护理次数、每天康复护理时间,并把这些康复护理时间结合进患者日常生活之中。

2.2.2 提高患者参与康复护理的积极性。所指定的康复护理计划要强调患者自我康复护理,强调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家属或陪护仅为学习、辅助和监督。

2.2.3 规范每天康复护理的内容及强度。患者自己要明确每天康复护理的项目、每天康复护理的强度、近期康复护理目标、远期康复护理目标。

2.2.4 提供一个丰富的康复护理环境,该环境由康复护士、患者、家属或陪护参与,具有鼓励、指导、监督和保障机制。

2.3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康复护理的先导,要启发诱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介绍出院后康复护理的重要性,介绍社区康复和家庭康复护理的成功病例,增加患者参与家庭康复护理的信心。

2.4 出院后护理

2.4.1 主动帮助患者联系其居住地所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了解该中心所具备的康复条件,介绍患者目前康复中仍存在的问题,提供患者出院后的康复计划,和社区医护人员协作,帮助患者最大限度地康复。

第2篇:康复护理目标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10年9月至2012年7月贵阳中医学院针灸科病房80例中风偏瘫患者。其中男42例,女38例;年龄50岁~78岁,平均年龄65岁;病程2~27天;缺血性中风60例,出血性中风20例;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随机分成早期康复护理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常规护理和治疗两组均予常规护理及抗凝(缺血性中风)或止血(出血性中风)、改善脑供血、保护脑功能及针灸等治疗。

1.3康复护理方法

1.3.1心理康复护理了解和评估患者心理状态,根据不同患者制定个体化康复护理方法,使其更好地投入康复护理中。

1.3.2偏瘫肢体康复护理第一阶段为床边训练:①良肢位设计:仰卧时将患侧上肢置于枕上,使其保持轻度外展位,患侧肩关节下垫一个小枕,患侧臀部垫一大枕使骨盆向后倾,大腿外侧腘窝处分别摆放支持物如枕头、砂袋、毛巾卷,使髋关节伸展并呈中立位,膝关节轻度屈曲,侧卧位时上肢尽量向前伸,并且置于枕上,下肢应取髋、膝关节屈曲置于枕上。②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康复护士先缓慢地进行2~3次被动运动,并告知患者活动部位、方向和收缩的肌肉,使其体会运动的感觉,在逐渐减少辅助量的前提下进行辅助运动,并教会其利用健侧肢体辅助患肢运动,循序渐进,幅度由小到大。③性低血压的适应性训练:根据患者病情,利用起立床或可调节的病床,从倾斜45°、训练5min开始,每日增加起立倾斜角度10~15°,维持时间5~15min,两项交替增长。其目标是维持坐位30min,尽早离开病床到训练室。第二阶段为床上动作训练:①双手交叉上举训练:主要是利用健手带动患手向天花板方向作上举动作。②双手交叉摆动训练:主要是患手在健手辅助下,练习肩胛带的内收、外展运动。③利用健侧下肢辅助患侧下肢抬起,尽量抬高,然后缓慢放回床面,以提高健侧下肢的肌力,防止双侧下肢关节挛缩和废用性肌萎缩。④翻身训练:从仰卧位到健侧卧位,从仰卧位到侧卧位。⑤上肢随意运动易化训练,下肢随意运动易化训练,下肢控制训练。⑥搭桥训练:双腿搭桥,单腿搭桥。⑦坐位平衡训练。(从仰卧位到坐位训练,从坐位到立位训练。其训练目标是协调患者向患侧转移体重,使患者掌握平衡身体功能,预防患者利用健侧代偿丧失的患侧功能和对患侧的忽略,控制痉挛、原始反应和异常功能运动模式,易化正常运动模式。第三阶段为步行准备训练:目标是诱发和提高立位平衡反应,提高骨盆控制能力,掌握立位的下肢分离运动,掌握双下肢站立相和迈步相的分解动作。其包括立位平衡训练、平衡杠内重心转移训练、单腿站立训练、立位下肢分离运动易化训练等。第四阶段为步行训练:包括平衡杠内平衡训练、拄拐步行训练、上下阶梯训练等。

1.4观察方法两组患者于治疗前、治疗后用FMA指数评价肢体运动功能。

1.5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表示,采用t检验。

2.结果两组治疗前后FMA指数(肢体运动功能)比较见表1。结果示治疗后两组肢体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但早期康复护理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

3.讨论

众所周知,中风偏瘫患者都不能恢复到发病前的功能状态和程度。然而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及功能重组为其损伤后的功能恢复奠定了基础[1],因此中风偏瘫患者除了临床医生给予的常规治疗,其护理工作也不能落后,必须尽早进行康复护理。

通过对中风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能够减少痉挛模式及肢体关节后遗的废用性异常的出现,有利于偏瘫肢体的功能改善,最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尽早回归社会。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护理能明显改善中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在护理工作中必须抓住时机,尽早介入康复护理,不但对患者恢复有益,对提高整体护理也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艳.早期康复护理对中风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24):3332

第3篇:康复护理目标范文

关键词:社区康复护理 特点 护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6-0122-02

随着人们对于健康问题重视度的提高,以及传统医学模式的变革,病人的康复护理工作已经由专门的医疗机构扩展到了整个社会当中,护理工作向居民社区推广也是现代护理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再加上国内人口结构正趋于老龄化,推进社区康复护理进一步走向专业化是当前普通民众的迫切要求。

1 社区康复护理及其特点

所谓的社区康复护理,是社区康复计划的康复策略之一,指的是病者、伤者、残者在社区康复的过程中,在总的康复医疗计划的指导下,社区内部的护理人员以全面康复为目标,针对相关人员开展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整体性康复指导,督促他们科学地进行自觉康复训练,逐渐减轻伤痛所带来的痛苦,防止病情的进一步恶化,以求最大程度实现病人及伤者的康复。

社区康复护理的对象包括因意外损伤或急性、慢性病所导致的生理、心理障碍者,还有因老龄而导致的机体功能,以及先天性发育不良等等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的人群。针对不同的人群总结出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法,尽可能地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及其对家庭、社会的参与性。当然,由于此类人群病情各异,而且又有各自的家庭,相互之间的人际关系也比较复杂,因此,社区康复护理工作具有长期性、分散性、指导性以及复杂性;但同时,相对于专业的医院护理工作,社区康复护理具有费用少,效益高的特点,对于病患家属而言更加省心省力,成本也更低。

2 社区康复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社区内服务对象的健康情况不同,康复需求不同,决定了社区康复护理工作的内容也会有所差别。

首先,对于刚刚痊愈后出院回家的对象,需要对其开展康复期宣传教育,尤其是年幼儿童、高龄老人、产后妇女等等,要对其开展日常行为、个人卫生、休闲运动、康复期饮食等方面的知识教育,帮助他们开展康复期自身护理,并且引导他们远离不良习惯,还应定期联系其家属,争取服务对象家属的配合。

其次,对于慢性疾病对象,社区康复护理护士需要单人联系一部分康复对象所在家庭,对其康复对象进行专门的定时打针、喂药、翻身、褥疮等护理,另外如糖尿病患者可以进行饮食指导、高血压患者定时监测血压并指导服药、乳腺癌术后做肢体活动指导等等,可根据情况轮流进行护理。

再次,向服务对象家属普及诸如口腔护理、为行为不便的患者开展肢体被动运动、身体清理等等技巧性要求不高的知识,吸引家属参与服务对象的康复工作,与社区护理人中相配合,帮助服务对象更快恢复健康。

最后,对于病情相对复杂而且有复发可能、但又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长期住院类康复对象,护理人员应当为其建立特殊护理档案,与社区康复机构的医师等工作人员每天定时检查,如有情况应及时处理,并且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动,为有效治疗作好准备。

3 社区康复护理的有效策略和方法

在开展社区康复护理工作的过程中,要讲究一定的方法和策略,才能更有效地更有针对性地为伤者、病者服务。在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要做好服务区域和对象的实际情况调查工作。先对社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进行调查,了解服务对象的生存条件;然后对社区居民的健康情况、文化层次、家庭生活水平、卫生理疗要求建立调查,在对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之上,建立社区服务对象健康档案,选择设置与所在社区相适合的康复护理项目,必要时可与所服务对象签订护理合同。

其次,在社区内广泛进行康复护理宣传工作。树立社区康复护理在居民心目中的地位,是社区康复护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社区卫生人员应当全力动员社区领导、民政工作人员、志愿社团等等力量,通过宣传栏、社区广播、以及免费发放易懂易读的社区康复护理手册等等手段,帮助社区居民树立对社区康复护理工作的科学认识,进而将康复护理工作真正送到患者面前,切实为社区居民提供最大程度上的康复护理,帮助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的同时,还可以帮助社会专业医疗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加快大型专业医院的床位周转速度。

再次,创立专门的社区康复护理中心,并配有2~3名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医生,以及一定数量的护士。中心护理可由医院调派2~3名,其它人员可由社区内退休护理人员或者通过护理考核的人中选用,当然中心人员无需常驻,只要中心有需要时再具体联系即可,这样在保证社区护理服务质量的同时,还能减轻护理中心的费用负担。医护人员虽然无需长驻,但康复中心必须设立24h全天服务电话,安排有人全天侯当值,以便即时接收护理人员以及服务对象家属的咨询,做到有求必应,有问必答。如果有条件,可另外开设社区居民咨询热线,由具备丰富专业知识和经验的护师专门负责,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解答社区居民开展日常护理技巧、普通康复常、以及意外伤病的紧急处理等方面问题。

4 社区康复护理工作对相关工作人员的要求

社区康复护理工作直接关系到社区居民健康环境的建立。因此从事社区护理事业的工作人员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职业使命,不仅要求其具备专业的护理知识,高水准的康复护理技巧,而且还要求其知识面广泛,有一定的心理疏导水平、教育学常识、营养学知识等等,从维护社区居民健康的角度出发,做到热情为康复对象服务,对社区内的康复对象实施科学护理,不断增强康复对象的自信心,引导他们积极配合康复护理工作,以便尽快早日回归正常生活。

5 结束语

目前,社区康复护理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得到了服务对象的好评,但由于社区康复护理事业仍处于起步阶段,经验还不够全面,还需要更广泛的社会支持以及社区康复护理机构自身的长期实践和不断探索,以便将社区康复护理工作推向科学化可持续发轨道展,为广大康复患者提供了更全面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苏元英,杨丽莎,覃桂玲,王叶玲.亚健康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社区康复护理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1,18(13):60-63

第4篇:康复护理目标范文

关键词:康复护理;骨关节患者;常规护理;效果分析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可解除髋关节疾患患者病痛、恢复关节功能[1]。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康复护理能够保证和巩固手术效果,是患者顺利实现功能康复的关键[2]。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46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康复护理在临床骨关节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2月收治的46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观察组患者男15例,女8例,年龄26~76岁,平均(47.93±7.28)岁,其中增生性髋关节炎1例,类风湿性髋关节炎4例,陈旧性股骨颈骨折7例,新鲜股骨颈骨折7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5例;对照组患者男14例,女9例,年龄24~81岁,平均(49.42±10.85)岁,其中增生性髋关节炎2例,类风湿性髋关节炎3例,陈旧性股骨颈骨折6例,新鲜股骨颈骨折8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4例。两组患者在基本临床资料、病程、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单独常规护理。康复护理干预内容具体如下。

1.2.1提供良好的康复环境 医护人员应为患者提供适宜的康复环境,包括以下方面:合适的湿度(50%~60%)和室温(18℃~20℃)、充足的光线、良好的通风、消除噪音、健康和快乐的气氛、适当的睡眠和充分的营养,使患者产生安全感,解除生理紧张,愉快地接受医院提供的康复治疗及护理。

1.2.2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应多与患者交谈,并深入了解患者各方面情况,消除患者的消极情绪,及时开导、鼓励和安慰患者,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使患者的痛苦得到减轻或者消除。同时医护人员应争取患者家属的配合,指导家属陪伴和鼓励患者,增加患者康复信心,解除其后顾之忧。发放系统康复手册,指导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1.2.3预防挛缩和畸形 根据伤残者情况,医护人员应预先采取护理措施,防止废用性萎缩与畸形的发生。医护人员根据人体组合原理对伤残者姿势进行矫正,防止压疮和肢体挛缩的发生;使关节保持良好的功能位置,用力学辅助物摆出适当位置,防止畸形。

1.2.4术后康复训练 医护针对患者情况制定适宜的锻炼计划,并对患者进行正确的术后康复训练指导。告知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必要性,并纠正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时的不良动作和习惯。鼓励患者及时完成锻炼计划,并对康复成果进行定期评价,更换新目标。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用t检验,定性资料比较用χ2检验,设检验标准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7%(22/23),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5.2%(15/23)(P

2.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对照组患者关节脱落7例(30.4%),观察组患者关节脱落1例(4.3%),观察组患者脱落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3 讨论

骨关节患者康复护理是通过预防功能障碍的同时促进功能恢复,并进行功能代偿或代替,进而恢复运动系统功能。随着医学领域的拓宽和人们对健康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康复医疗体系逐渐形成。由于一般护理已不能满足康复医学的要求,逐渐形成了与康复治疗相适应的康复护理[3]。

康复护理是患者康复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是护理专业提出的新型护理方式[4]。它源于常规护理,又区别于常规护理。康复护理不仅通过各种护理手段,使患者减轻痛苦、加速恢复,而且康复护理通过各种康复护理技术,使患者尽快回归社会,回归家庭[5]。作为康复护理人员,在掌握普通的护理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康复治疗的基础知识,不然将严重影响临床护理质量[6]。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7%(22/23),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5.2%(15/23)(P

综上所述,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康复护理可以促进达到预期的手术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肖雪芬,李云,李慧敏,等.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4,16:16-17.

[2]赵建梅.康复护理在骨关节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观察[J].中外医疗,2011,30(4):165-165.

[3]赵会霞.康复护理用于骨关节患者中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3,4:266.

[4]侯晓明.骨关节康复护理在临床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09,15(13):109-110.

第5篇:康复护理目标范文

[关键词] 脑卒中;临床路径;ADL;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4(b)-081-02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s, CNP)的概念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是一种先进有效的护理管理模式[1]。

我国脑卒中患病率呈上升的趋势,发病率为(109.7~217.0)/10万,死亡率为(116.0~141.8)/10万。随着诊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脑卒中的致死率缓慢地持续下降,从而使存在躯体障碍的幸存者增加。幸存者中约有3/4有不同程度的劳动能力丧失,重度致残者占40%以上[2],给患者本人、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3]指人们在每日生活中,为了照料自己的衣、食、住、行,保持个人卫生整洁和独立地在社区中生活所必须进行的一系列基本活动。康复护士运用所学的康复知识按照CNP标准化程序对患者进行护理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提供帮助脑卒中患者康复的有效护理服务,从而提高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09年1~10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并经CT 或MRI 确诊为脑梗死的患者 101 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实验组:男34例,女19例,平均年龄68.2岁;对照组:男28 例,女20例,平均年龄57.1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人员培训。组织科室参与临床护理路径的护理人员学习护理路径的概念、目的、特点及应用。

1.2.2临床护理路径方案的制订。对患者进行评估,针对进食、转移、修饰、入厕、穿衣、大小便控制等的评估结果进行日程康复训练计划表,让患者了解自己的康复计划,主动参与ADL训练。

1.2.3实施方法。两组均以常规护理为基础。实验组根据科室统一制订的护理路径(表1)进行护理。护士必须按照当日护理路径的内容观察、分析康复进度, 实施相应的康复训练内容, 根据康复的不同阶段向患者及家属开展健康教育等。护士长随机进行检查评价。

1.3评价标准

进行临床护理路径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4]。

表1日常生活能力临床护理路径

2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 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见表2。

表2两组治疗前后 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分)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各项指标在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3.1康复护理路径,增加了脑卒中患者康复知识和满意度

在实施护理路径中,护士按照路径计划表预定的内容实施,健康教育规范化、制度化、具体化。患者和家属住院期间掌握了相关康复知识、训练方法,从而增加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密切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3.2康复护理路径,提升了康复训练有效率

实验组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在急性期介入临床,并保持连续性,明确康复的目的及重要性,在康复护士的指导和协助下,进行循序渐进的康复,显著提高了康复效果。

3.3康复护理路径,指导和协调了护理工作,提高了护士素质

护理工作必须沿路径内容进行,由康复护士负责具体落实。每日的工作重点和内容随病情发展而不同,可使其有预见、有计划地工作。护理路径对低年资护士指导性更强,使她们很快投入工作,促进了她们学习专科知识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素质,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5]。

3.4康复护理路径,提高了患者的参与意识

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明确自己的护理计划目标,能调动患者战胜疾病的积极性,增强了自我康复护理意识和能力。

临床护理路径是护士与医生及其他人员共同合作,以提供最恰当的有序性和时间性的照护路线,以减少康复延迟及资源浪费,使服务对象获得最佳照护计划[6]。康复护理临床路径的实施,能帮助脑卒中偏瘫患者尽早开始针对ADL能力的评定和训练,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回归家庭,重返社会。

对脑卒中的康复,不能只注重于改善患者的生理功能,提高他们的生存时间、生存率,还应注重患者ADL能力的评估和训练,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生存质量。康复护理临床路径的早期介入在脑卒中患者康复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雪丽霜.日本对临床护理路径管理的研究[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1,20(12):547-549.

[2]王拥军.卒中单元[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536.

[3]缪鸿石,南登昆.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33.

[4]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14.

[5]袁剑云,英立平.临床路径实施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

第6篇:康复护理目标范文

【关键词】 老年脑梗死;康复护理干预;肢体功能;疗效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0.170

脑梗死是因脑组织血液流量、含氧量缺失出现不同程度的脑组织坏死, 导致大多数老年患者出现肢体、语言和认知功能障碍等症状[1]。在临床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 肢体功能的恢复不被重视, 使患者机体活动能力降低。为进一步提高患者愈后的生活质量, 提高患者肢体功能, 本研究针对康复护理干预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效果的影响进行研究探讨,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2月本院收治的156例老年脑梗死患者, 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 各78例。康复组男42例, 女36例, 年龄62~79岁, 平均年龄70岁;对照组男44例, 女34例, 年龄61~77岁, 平均年龄68岁。纳入标准[2]:①患者入院时经MRI或者CT确诊;②年龄≥60岁;③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并同意参与本研究,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④患者意识清醒, 可言语。排除标准:①无MRI或者CT等影像诊断者;②诊断明确但意识不清者;③精神及智力障碍者;④有重大外伤手术史, 造成肢体功能障碍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方法

1. 2. 1 对照组 给予对照组患者神经内科常规护理。

1. 2. 2 康复组 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康复护理, 治疗48 h病情稳定后予以患者康复指导训练, 具体包括: ①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制订阶梯性康复训练如卧位平衡、床边坐起、站立平衡等; ②指导患者进行变换、床上训练。采取健侧卧位每2小时翻身1次。保持患肢功能位, 训练时逐渐由被动运动过度到主动运动; ③卧位平衡训练:取15~30°卧位, 10 min/次, 2~3次/d, 逐渐增加训练角度, 适量增加训练强度;④站立平衡训练:患者能够坐起后, 对患者进行指导站立平衡练习10 min/次, 2~4次/d;⑤记忆力及注意力康复训练:督促患者在规定时间内熟悉卡片上的内容, 待时间到后向患者提问卡片相关内容, 完全正确后为患者增加训练量及训练内容, 1 d/次;⑥饮食康复护理:对患者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 适量减少热量, 对患者新陈代谢进行调节以提高患者身体抵抗能力;⑦心理干预护理:给予患者亲切交流, 认真聆听患者提出的问题, 并给予详细的解释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案, 有利于患者的恢复, 并做好患者家属的心理辅导工作使家属能够更加关心并帮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⑧出院指导:护理人员对患者及其家属做好出院指导, 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康复训练和知识宣教。

1. 3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 无乏力、麻木等症状;有效:肢体部分功能恢复, 肢体乏力、麻木等症状明显改善;无效: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痊愈+有效)/总例数×100%。采用Barthel指数[3]对患者治疗前后自主生活能力进行评定;得分越高表示自主生活能力越好。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疗效比较 护理干预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2.56%, 康复组为82.05%,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自主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自主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与干预前自主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小结

脑梗死病因多是由于患者年龄增长出现脑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内膜损伤引起脑动脉管腔狭窄, 由于管腔及血液流动的改变出现血栓, 造成动脉管腔更加狭窄甚至完全闭塞, 导致人脑组织因血流量及供氧量缺失出现不同程度的脑组织坏死症状[4]。康复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脑梗死后中枢神经系统结构上或功能上的重组能力和可塑性, 有助于部分神经元再生, 康复治疗中通过正常运动功能模式干预, 从而促进机体自主正常功能的恢复, 达到提高患者预后生活质量的目的。

综上所述, 康复护理干预可促进老年脑梗死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 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 沈设芬.康复护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认知及预后的影响.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2, 26(4):98-99.

[2] 阳淑莲.早期目标性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当代护士, 2011, 6(10):100-101.

[3] 韩微, 夏义荣.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外伤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海南医学, 2014(19):2958-2960.

第7篇:康复护理目标范文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护理;中西医结合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nursing and routin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function improvement for patients with stroke and daily living ability.Methods 119 patients with stroke were divided into routine nursing group(control group)and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group(experimental group),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nursing,the experimental group in addition to the above also accept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nursing,After comparing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treatment,one month and three months on the lower limb function and ADL score.Results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of P

Key words:Stroke;Rehabilitation nursing;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脑卒中又称急性脑血管病,是一组急性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疾病,以起病急骤,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为特征。脑卒中患者可出现运动、感觉、言语、认知、颅神经功能方面的障碍[1],脑卒中具有发病率、致残率高的特点,中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200万人,其中70%~80%的脑卒中患者因为残疾不能独立生活[2]。康复护理是在康复医学理论指导下,围绕全面康复的目标,护理人员密切配合医生及其他康复专业人员,综合运用护理理论技术,帮助康复对象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的专业护理[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1月~2013年12月119例脑卒中住院患者,其中男70例,女49例,年龄44~76岁,平均(63.2±0.8)岁,其中51例行手术治疗,全部患者经CT或MRI检查,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标准[4],将这些患者分为常规康复护理组(对照组)和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组(实验组),两组分别为60例和59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变性质、程度、肌力、是否手术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和基础康复护理,包括药物、心理护理、功能训练、中低频脉冲电治疗、康复教育及合理饮食及休息护理指导,实验组在常规康复护理的基础上,指导患儿服用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的中药及针灸、穴位注射、中药外敷、熏蒸、按摩推拿治疗。脑卒中的康复治疗一般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不再发展后48h开始[5]。

1.3评定 两组患者全部在康复治疗护理前和治疗后第1个月和第3个月进行评价:患者的运动功能用Fugl-Meyer评价法评价;日常生活的能力用Barthel指数(BI)评价;比较统计两组患者功能障碍的程度[6]。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全部数据用(x±s)表示,数据资料用F检验和t检验,组间对比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康复护理治疗前后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见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

2.2两组患者康复护理治疗前后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见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对比P

2.3两组患者康复护理治疗前后ADL评分比较,见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

3讨论

医学研究发现,脑卒中的主要危害是因为脑出血后形成血肿,出现"占位效应",压迫周围脑组织,使脑组织缺血、水肿、坏死,导致神经损伤,出现相应的功能障碍[7]。脑卒中患者经过合理的治疗和康复护理,其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都具有一定的重组和代偿能力。这是患者机体功能能够恢复的理论基础,也是康复护理学应用的基础理论之一。脑卒中后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接受及时的康复训练能加速脑侧支循环的建立,促进病灶周围组织或健侧脑细胞的重组或代偿,脑卒中后患者肢体恢复[3]。脑卒中在中医领域属"中风"范畴,中风发病与痰、瘀、虚、风、火等因素有关,气虚血瘀是本病的关键,因此治疗上以补气活血为治则[8]。根据中西医的理论,结合西药改善脑缺血,中药减少"占位效应",改善大脑微循环,减轻继发性脑组织损伤,促使脑神经功能恢复[9]。脑卒中患者在运动疗法、局部的感知觉刺激、作业疗法、认知及言语训练、吞咽功能障碍、心理治疗等现代康复治疗的同时,早期介入中医的针灸、推拿按摩、穴位注射、熏蒸等治疗[10],能更加强调整体观念及辩证施治,有利于中西医互补,结合创新,进一步提高脑卒中的临床疗效[11]。同时,患者在住院期间,护理人员要详细介绍疾病功能康复的重要性,指导家属协助患者进行功能训练的方法、注意事项,常见原因的处理方法,注意患者心理康复,减少患者的孤独感。增强患者康复的信心。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和实验组在Fugl-Meyer评分及ADL评分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个月、第3个月均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在第1个月及第3个月上下肢Fugl-Meyer评分及ADL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因此认为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更有利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能够为患者各种功能恢复打下良好的基础,减轻患者的痛苦,缩短康复治疗时间,加快患者康复的进程,同时有效降低神经功能残疾程度,提高生活自理程度。早期介入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同时减轻家庭及社会经济和精神负担,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效应。

参考文献:

[1]方善.628例急诊昏迷患者的病因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15):2336-2337.

[2]吴兆苏,姚崇华,赵冬.我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3):236-239.

[3]薛梅,冯娟.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8):132-133.

[4]中华神经内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内科杂志,1996,29(6):379-380.

[5]卢秀红.脑卒中康复护理的进展[J].中国医学创新,2013,16(10):153-155.

[6]白晶.神经内科护理中关于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观察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8(10):239-240.

[7]王晓兰.脑卒中的早期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0,1(7):64-66.

[8]赵杰,张东生.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塞225例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3,4:2081.

[9]梁清华,黎杏群,金益强,等.平肝熄风汤治疗急性脑出血的肝阳化风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196,22(3):235-236.

第8篇:康复护理目标范文

关键词:脑卒中 失语症 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729-2190(2007)12-0003-04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增加,脑卒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并且正趋向年轻化,虽然当今医疗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脑卒中的死亡率有所下降,但是致残率却逐年上升,在脑卒中患者中有一部分存在着言语障碍的残疾,失语症是言语障碍中最常见的一种,脑卒中失语症患者由于脑出血或缺血使语言形成中枢受损引起后天性言语能力丧失或受损,口语和书面语的表达与理解出现故障,如果在疾病的早期,患者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没有进行早期治疗与护理,将错过最佳的语言恢复期,因此,对失语症患者早期有效的康复护理和言语训练,恢复其基本的言语能力和日常生活交往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我科从2004~2007年6月对28例脑卒中失语症患者实施了心理护理和早期康复训练,缩短了病程,提高了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和基本交流需要。

1 临床资料

28例脑卒中失语症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0例,年龄在35~60岁以上,其中运动性失语8例,经皮层运动性失语6例,感觉性失语3例,经皮层感觉性失语2例,传导性失语5例,命题性失语2例,完全性失语和皮层下失语各2例,平均住院天数(54士9.2)天。

2 护理

2.1 早期康复护理的依据

失语症的严重程度与预后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脑卒中急性期过后,症状相对稳定,失语症越严重,预后越差,言语缺陷的功能恢复是在脑卒中后最初三个月恢复最明显,在随后三个月的恢复有限,根据大多数调查表明,六个月后言语几乎没有什么改善。因此,对失语症的康复护理应遵循“早期康复,应势利导,全方位治疗”的原则,康复护理的重点首先应放在口语交际的训练上。通过简单再学习和促进机制及语言功能重组,功能替代等训练使患者语言形成中枢的功能在早期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并根据患者的病因和病变性质,脑损伤部位的大小和严重程度,以及患者的年龄、体质、文化程度、心理特点等进行多方位综合评价,制定出个体化的康复护理方案,安排合理有效的早期康复护理,有利于提高患者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最大限度的恢复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

2.2 早期康复护理的对策

2.2.1明确训练与护理的目的

主要目的是提高患者听理解力、阅读理解力、文字表达力、言语表达力和手势表达力以及其他交往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对患者和家庭来说,最重要的是恢复患者的语言交往能力,特别是日常生活交往能力,其训练与护理的内容和形式应反应患者所处的生活环境的语言运用内容和形式。另一目的是维持在连续训练与护理中获得的疗效,使改善的交往能力得以维持。最后一个目的促进患者对言语交流障碍的心理和情感的调整,使患者对言语功能的恢复和康复护理效果有正确的认识。

2.2.2训练的时间

当患者病情稳定,意识清楚,病情允许时,在患者愿意配合的情况下,就可以接受言语训练,护士到床边与患者进行交谈,使他认识到有人帮助他处理言语障碍,使患者从心理上得到安慰,护士可用一组简单的对话,问患者一些简单的问题,只需要患者用是否来回答,以此了解患者的言语理解和表达能力。言语训练应及早进行,每次训练时间,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可为每次30~60分钟,每周3~5次。

2.2.3训练的主动性与正确反应率

训练项目的难易,必须以患者完成的正确反应率为前提,正确反应率达到90%以上时,可增加项目的难度。错误反应可以降低随后执行项目的成绩,增加了患者的受挫感,并且降低对训练的注意力,使患者丧失了建立正确反应的欲望,那么无论怎么训练,都不会有什么效果。因此训练项目的难度应为中等水平,同时护士应帮助患者向正确的反应努力,给予提示,寻找线索,积极帮助,使患者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只有这样,才能充满信心,乐而为之,主动训练。

2.2.4训练的输入―反应方式

明确需要训练哪一语言功能,如果要训练听理解力,刺激必须是言语输入、非言语输出,即给予听觉言语刺激,指图、手势、绘画、动作等可作为反应方式。输入的过程是训练受损功能的过程,反应方式是护士以明确患者对刺激的反应正确与否的手段。当把言语作为理解训练的反应时,言语应在患者的能力范围内,使它不成为正确完成训练活动的影响因素。如果要训练的是言语表达能力,刺激方式可以是非言语输入,也可以是言语输入,刺激应在患者的能力范围内,才能使训练集中在表达过程。

2.2.5训练活动的认知过程

制定训练活动,要考虑需要训练的言语功能的认知过程。例如,要训练的听理解,则要求患者对言语刺激的意义作出决定,刺激难度应选择60%-70%成功的水平。根据患者的能力水平刺激可以是词、短语或语句。训练若为扩大听理解记忆的保持广度时,言语刺激水平的选择应是100%的正确理解。刺激可以是一系列的词、词组组成。每个语言单位都在患者的听理解范围内,但刺激长度需要患者80%的准确记忆。对表达能力的训练活动是激发词提取或句法构成,当刺激反应是词语或词组时,重点是词提取。当患者表现为语法缺失时,正确的词提取是前提,它可以促进句子构成,如要求患者说出有结构的多词语句,则每个词都应在患者提取的能力范围内。训练活动的内容一般以患者熟悉的、经常接触到的言语内容为基础,并要注意兴趣、爱好、职业等。要以解决患者日常生活中的交往能力为主。

2.2.6护士与患者的相互作用

在进行语言训练的过程中,护士与患者的相互作用是由护士的刺激、患者对刺激的反应以及护士对患者反应的反馈组成。反馈应根据患者的可接受性反应而有所改变。语言训练过程的关键在于护士应用的刺激是否引起了80%的可接受性反应和偶尔出现不可接受性反应时护士谨慎使用的反馈。护士的作用不是教,而是选择恰当的刺激,以及对不恰当的反应给予患者什么的提示,激发患者作出恰当的反应。

2.2.7训练的起点与目标

护士第一次接触患者时,患者所能进行言语交流的水平是训练的起点。患者经过一定阶段训练所要达到的语言功能某一水平,是训练的短期目标。短期目标达到时,该目标又是新的训练起点。训练的最终目标是使患者能够应用他们的残存功能进行交往,使他们能够回归社会。

2.2.8训练的逐步推进性

训练的推进是由与目标有关的,向目标逐步接近的反应体现的,这种逐次接近是一系列小的,逐级增加的步骤。其特点为:从对护士最大的依赖取得的成功到独自取得的成功;从临床组织好的刺激到日常生活言语;从言语的非随意控制到言语的随意控制。取得进展的基础是护士对患者进行刺激的掌握。逐步减少提示是指护士发出的刺激,从给予最多的提示逐渐减少到最少的提示的过程。这一方法可用来调整刺激和反应。当刺激不能激发恰当的反应时护士可提供一系列的提示激发患者产生可接受性反应。当患者对上一步骤的活动已经非常熟练了,才能开始下一个步骤的训练,每个活动每次只改变一个因素。下一步骤常类似上一步骤,掌握了上一步骤,可促进下一步骤的成功。

2.3 早期康复护理的措施

2.3.1心理护理

康复护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护士在脑卒中失语症患者的心理康复过程中应尽快帮助患者正确面对现实,解除悲观情绪,清除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患者进行积极主动的早期言语训练和日常生活训练,告之具体的训练方法和训练目的,从生理、心理、功能锻炼多方面给予正确的指导和精心的照顾。与此同时,要学会看懂患者的手势来代替的表达,通过患者的面部表情,举止行为,了解患者内心活动,采取与之吻合的康复护理措施。与患者家庭成员相联系,对患者的配偶及其他家属提供有关失语症的性质、恢复过程、预后等知识,取得配偶和家属的支持与配合,以利于康复训练更有效、更全面的进行。

2.3.2言语肌的运动训练

作言语肌的放松练习3分钟,降低言语肌的紧张性,接着作呼吸功能的训练,用鼻吸气,逐渐增加呼气时间,在呼气时发摩擦音、元音,同时又可控制喉咽部的肌张力,然后作发声的动作练习,如鼓腮、舌的上举和下压、左右伸舌、卷舌、腭和声带的发音练习等,训练时护士和患者进行“一对一”的操作,也可以让患者自己对着镜子独立完成,难易度可以由护士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训练中要注意利用视觉和听觉反馈来代偿丧失的动觉反馈,促使患者重建功能,重新掌握对语言肌的运动控制。

2.3.3各种刺激疗法的训练

2.3.3.1应用加强听觉刺激法的训练:根据患者的情况,采取有意义的方式,以调整其言语的速度、响度以及每次表达内容的多少来进行刺激。例如,患者原来的工作对数字比较熟悉,即可用各种数字规律如1、2、3、4、5……,或1、3、5、7、9,……和2、4、6、8、10……等进行训练,声音由大到小,由慢到快,男声女声等反复刺激,逐步唤醒其认知觉,诱导其正确发音并逐渐增强其难度,达到治疗目的。

2.3.3.2应用具有高度复述能力的词句刺激法的训练:此种训练多用与已能发音或说简单语句的患者。最常用的是绕口令。例如,“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等。

2.3.3.3诱导应答的训练:对每一个刺激的应答主要用诱导而不是用强迫的方法。例如,出示一个杯子,要求患者说出是什么,若不能说出,护士做喝水的动作来诱导,或由护士用言语提示说“我要用……杯子喝水”,并嘱患者重复,患者一般经过几次训练后常能顺利说出杯子这一物品名称。

2.3.3.4多途径刺激法的训练:采用多种图片、实物、电视片、幻灯片以及各种动作、表情来刺激患者应答。例如,看一小段电视录像后,提示患者感兴趣的问题,鼓励患者回答问题,即使回答不出来或回答不正确都不要急于纠正,利用反复观看或出示图片和其他有关实物,反复提示来刺激。

2.3.3.5应用各种不同语言形式的训练:严格讲“语言”和“言语”是不同的概念,语言包括听、说、读、写以及其他语言形式,言语主要指口语表达。应用书写、手势、动作等来形成语言内容,促进言语能力恢复的方法很常用,如用大声朗读来帮助书写,用书写来帮助听理解和表达等。

2.3.3.6相关刺激的训练:是用一组声音相近的语言或语义相近的语言来诱发相关词的方法。例如,利用身体的不同部位提示患者“这是手指,这是手背,这是手掌”,要求患者能说出“手”这个关键词。

2.3.4渐进训练法:

2.3.4.1发音前准备训练:进行发音器官运动的基本训练,可以用咳嗽或用嘴吹泡泡和火柴等来刺激发唇音。为了训练发音器官的功能,有一些患者还需要进行最简单的进食训练或咀嚼训练等。

2.3.4.2发音训练:当患者能发出声音后,即可进行发音训练。一般先发唇齿音(如b、p、f)和舌前音(如d、t、n、l、j、q、x、z、c、s等)。进一步可发单音节音(如pa、pa、pa,da、da、da,ka、ka、ka等),由快到慢反复练习。然后可进行3个相似音节的发音(如pa、da、ka,bu、pu、fu等)。

2.3.4.3词训练与句子训练:当完成发单音节音后就可以进行词训练和简单句子训练。要充分利用视觉效应,在镜子前或与护士面对面,以使患者能充分观察发音器官的发音位置和口型变化,并模仿发音。

2.3.4.4言语刺激或动作刺激训练:复诵并出示与其内容相一致的图片,让患者指出并发音。也可以语言和动作相结合,做某一动作,要求发出相应的声音或语句。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训练,当误指率〈30%时,可增加图片、动作或词汇语。

2.3.4.5复述训练:复述训练包括单词、句子和短语。每次复述3~5次,采用轮回出示法,以达到巩固疗效的目的。对原来文学基础较好者也可用诗歌的形式进行复述。

3 小结

早期康复护理使患者在发病的急性期和恢复期得到正规康复,以及病人出院后到家中继续进行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的恢复,减少和改善言语缺失,提高生活质量,恢复社会交往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康复护士在落实基础护理和掌握康复护理操作技术的同时,参与各种功能评定,了解康复训练的方法,及时对患者进行提醒或矫正,督促每一位患者的生活方式24小时均在特定训练要求中渡过,同时,把临床第一线的资料及时反馈给康复医生和治疗师,在疾病的治疗和恢复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康复训练中应以口语交际为主,全方位指导并存,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的原则,使患者尽可能早的恢复基本的语言能力和日常生活交往能力,有利用患者从心理、生理功能达到最大限度的恢复,同时也增加了患者和家属对康复训练的信心,调动患者和家属对康复训练的积极性,使患者以最基佳的生理、心理状态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 王茂斌.脑卒中的康复医疗,第一版.[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40.

第9篇:康复护理目标范文

【关键词】康复护理;脑卒中;日常生活能力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417-01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150万人以上,幸存者中7.5%丧失劳动力[1]。这不仅影响患者个人生活质量,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因此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是一项艰巨任务。本文旨在探讨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1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脑卒中患者66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变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2]。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按简单随机化原则分两组。观察组36例,其中男25例、女11例;年龄37~71岁,平均56±8.51岁;脑出血10例,脑梗塞26例。对照组30例,其中男27例、女3例;年龄41~74岁,平均60±9.31岁;脑出血9例,脑梗塞21例。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康复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生命体征平稳后,早期进行了综合康复训练和护理。每例患者均由康复小组制定个体化的综合康复训练方案。具体方法:①运动疗法:按照患者肢体功能所处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康复训练.主要包括:良肢位的摆放、被动关节活动度的维持锻炼、变换训练、搭桥训练、上下肢随意运动的易化训练、坐位平衡训练、坐位上肢分离运动的诱发训练、从坐位的立位的训练、立位平衡训练,迈步和上下楼梯训练等。②以ADL为主的作业治疗:如穿衣、进食、个人卫生、大小便控制等;上肢作业能力和协调性训练,如拣豆子、插木条等。进行健手或健手带动患手进行洗脸、刷牙、吃饭、更衣,运用正确的姿势反复训练握笔、拍手等加强手的协调及控制能力的训练。③物理治疗,偏瘫康复仪、脑电治疗仪等,每次治疗20―30min,每日2次,10―15天为一个 疗程。④传统治疗:按摩,针灸,康复训练以及一对一方式进行,每日2次,每次30分钟。⑤心理康复护理:根据病人心理的不同阶段给予疏导、支持,鼓励患者树立力所能及的生活目标,在良好的情绪中积极主动锻炼。⑥家庭、家属参与:鼓励家庭成员参与患者的康复护理,并与家庭成员共同制定与患者家庭生活环境有密切联系的康复训练计划,出院后定期对家庭成员进行专业指导。

1.2.2 评价方法: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采用Barthel指数[3],100分为正常,0~20分为极严重功能缺陷,~45分为严重功能缺陷,~70分为中度功能缺陷,~95为轻度功能缺陷。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后1、3个月由同一康复医师各评定一次。

1.2.3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2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与3个月Barthel指数比较见表1。Barthel指数治疗前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对照组只是在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表1

备注:与康复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同期比较P<0.05

3讨论

3.1康复护理早期介入对脑卒中偏瘫患者ADL的提高有明显促进作用。

有研究表明,99%的神经功能恢复出现在脑卒中3个月内,康复护理介入的越早,患者的功能恢复和整体疗效就越好[4]。中枢性偏瘫的恢复是连续过程,表现为肌张力由低逐渐升高,联合反应、共同运动和痉挛状态逐渐增加,随着共同运动的完成出现分离运动、精细运动和严度运动[5]。所以尽早指定个体化康复方案,循序渐进,按照患者肢体功能所处的不同阶段不断调整康复护理方案,在患者不同阶段给予不同的训练,使患者尽快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生活质量。从表1可以看出,观察组治疗1-3个月后Bathel指数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且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说明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ADL的提高有明显促进作用。

3.2家庭成员的参与可以提高患者的康复依从性

有研究表明:多数人对脑卒中家庭康复护理知识缺乏了解常常采取一些错误的家庭康复决策和行为,在护理患者的过程中,未强调患者“自我护理”的原则,而是普通遵循“替代护理”的模式,助长了患者的依赖心理,这些均提示在家庭康复护理知识决策和行为上尚有一些盲区。所以,提高家庭的康复能力,有利于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在ADL能力恢复中,控制大小便最容易恢复,洗澡最难,这可能是洗澡本身难度大的原因;其次是上下楼梯、入厕、装饰、进食较难。在训练36例脑卒中患者过程中,下肢功能比上肢功能恢复快,与报道相同,可能与家庭成员替代上肢功能比下肢多,以及患者本身对恢复过程中迫切需求有关。本研究结果发现康复早期引导患者家庭成员参与,不仅可使患者出院后的康复护理得到延伸,家属的陪伴和鼓励又可改善患者心理和情感方面的障碍,提高患者的康复依从性,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结果。

3.3心理康复护理的介入可以增强患者参与康复训练的主动性,并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从而改善生活质量。

抑郁是脑卒中后一种常见的并发症,抑郁经常不被觉察和治疗,许多研究证明不治疗卒中后抑郁会阻碍康复和恢复进程,降低生活质量。心理护理对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康复过程有积极的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有明显改善。本研究中心理护理的早期介入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使患者形成积极的心境,配合康复训练的主动性增强,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进行全面、综合的康复护理,有利于患者从心理―生理――功能上达到最大程度的恢复,有效减低致残率,提高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艳玲,张修伟,谭志军.脑卒中发病周期节律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3,18(4):252.

[2]贝政平.内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23.

[3]廖鸿石,朱镛连.脑卒中康复评定的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