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老龄化社会的商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由于这个原因,目前就职于中国一所高校的营销与创新课题的副教授科尔巴赫曾在日本进行了为期11年的人口统计学研究,之后于去年8月移居中国。科尔巴赫从事的是关于老龄化与社会课题的研究。
科尔巴赫称,因为中国有14亿人口,因此人口老龄化首先是规模性的,尽管独生子女政策已经扩大了这种趋势。日本在老龄化人口增多前已经是富裕国家,而中国的情况却不同。他警告称,“整个(中国)社会体系还未对此作好准备”。
中国政府去年9月的报告指出,中国消费的8%与针对老年人的产品和服务有关,这一市场的价值达到4万亿元人民币之多。根据这份报告,到2050年,老年人消费所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将增加三分之一。
科尔巴赫教授称,“这是真实的商业机会,尽管2050年可能还比较遥远,但这应当是即刻引起重视的事情,而很多企业都未对此予以足够的重视”。他认为,这是一种很难贯彻的态度。“管理者在将这些趋势转化为具体的应用上时出现了问题,但是人口统计资料是可以预见实际工作的。”科尔巴赫教授说。
老龄化问题还将对商业产生影响。
在无数创业成功者看来,商机存在于那些紧跟时代并顺应社会发展的行业中,而目前市场上受追捧的项目未来不一定还会大放异彩。考虑到下一个10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内,中国逐渐步入老龄化时代,民众生活水平亦将进一步提高,在此变迁下,以下六大领域有望成为创业商机聚集地。
一、婴幼儿用品行业
据相关统计显示,中国内地婴幼儿用品市场每年拥有超过1 000亿元的市场规模,且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未来的市场规模还将进一步增长。在某市妇产科医院附近经营婴幼儿用品多年的王女士告诉记者:“与前些年相比,眼下家长们在为婴幼儿选择衣物、玩具等商品时,愈发注重商品的安全性、教育性和个性化。应该讲,这也是未来婴幼儿用品市场发展的一大趋势。相应地,婴幼儿用品专卖店或大商场专柜成为了家长们的不二选择,而一些品质优良、价位适中的品牌儿童用品的专卖店经营形式,或将成为未来婴幼儿用品市场的主流。”据王女士介绍,目前投资国内品牌婴幼儿用品专卖店的起点已较高,一般要在15万至25万元,但由于采取的是品牌专卖经营形式,货品质量能得到严格保证,且利润较丰厚。
那么,对于欲介入此类项目的创业者来说,该尤其注意哪些经营事项呢?王女士以多年的经营经验建议道:“由于品牌婴幼儿用品专卖店中产品价格相对较高,易受区域消费水平的限制,所以创业者在选址时应特别小心,尽量选在高档或成熟社区附近,或是中高端妇产医院周围。初涉该创业领域前,还需要对婴幼儿用品市场及年轻家长们的购买偏好进行全方位调研。”
二、中小学培训行业
眼下,“一个孩子,六位家长”的时代已经来临,而望子成龙依旧是中国家长永恒的期盼。为了让子女出人头地,家长们普遍认同“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花再多金钱都值”等观点。可以说,不论是儿童早教还是中小学课外辅导正在全国范围内掀起新一轮热潮,各地纷纷办起了美术班、舞蹈班、钢琴班、中小学课余提高班,且生意十分兴隆。
据行业人士介绍,投资小型儿童早教或中小学课外辅导机构的门槛为10万至20万元,地点多集中在少年宫、儿童游艺场所及学校附近。一位在重点中学任初三毕业班班主任的刘老师告诉记者,自己及同事曾多次接到一些课外辅导机构的邀请,对方给出的课时费远远高于学校。于是,个别老师在课时较少时会到这些机构做兼职。据刘老师介绍,目前中小学生培训机构或是一些儿童特长班的主要投入都在师资上,因为只有老师够资深、够名气,才能在此招牌下吸引到生源。因而,严把“师资关”是成功关键,接下来只要维护好师资队伍并慢慢形成机构自身特有品牌,1年半至2年内完全可以收回成本。
三、老年用品及服务业
按照国际上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0%、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7%即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我国1999年就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且目前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最多的国家。据统计,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4亿,占总人口的11%,未来随着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此比例还会大幅提高。与此同时,我国老年人的消费能力亦相当可观,初步估算,目前我国老年用品和服务市场需求为每年6 000亿元,但目前每年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不足1 000亿元,供需之间的巨大差距让老龄产业商机无限。据调查,目前我国城市60岁至65岁的老年人口中约45%的人还在就业,且逾四成城市老人拥有存款。
目前,天津市正处于人口老龄化高速发展时期,人口老龄化对天津市社会、经济及服务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为了揭示天津市区人口老龄化的结构、影响因素、产生的原因及对天津市社会、经济的影响,选用总负担系数、少儿抚养比、老年赡养比、三代户比重和老年率五项指标来分析天津市区老龄化结构及产生的原因。侧重采用定量和弹性的分析方法,从横向静态对比和纵向动态对比两个方面,对天津市区的五项指标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
天津市;老龄化;弹性系数分析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9-0057-02
1 引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透露:“我国人口红利的拐点,预计在2015年就会提前到来。随着这一转折点的到来,我国招工难、养老难等问题将更加凸现,这对我国的服务、家庭布局、社区构成、城乡差异等带来更多考验”。天津市也面临着上述同样的问题, 从第四次人口普查以来,天津市区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都有了大幅度的增加,而0至14岁年龄组和15至64岁年龄组的人口数量相对下降,人口呈现出明显的老龄化趋势,直到1995年天津市区的老年率超过国际标准的7%,正式步入了老年型社会。为了更好地应对人口结构快速变化带来的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分析天津市区老龄化结构及影响因素迫在眉睫。
2 天津市区的人口基本状况
2.1 天津市区五项指标的横向对比
(1)1990年天津市区五项指标对比。
针对总负担系数指标和少儿抚养比指标,和平区最高,分别为43.72%和30.28%;南开区最低,分别是33.41%和9.54%。针对老年赡养比指标和老年率指标,和平区最高,分别是13.44%和9.35%;滨海新区最低,分别是5.87%和4.34%。针对三代户比重指标,和平区最高,达到24.71%。
数据来源:天津市第四次人口普查原始资料。
(2)2000年天津市区五项指标对比。
从总负担系数指标、老年赡养比指标和老年率指标来看,和平区最高,分别达到35.33%、19.25%和14.22%;滨海新区较低,分别是28.53%、8.06%和6.27%。针对少儿抚养比指标,滨海新区最高,达到20.47%;南开区最低,为14.56%。从三代户比重指标可以看出,和平区是16.3%,也是唯一高于天津市的平均水平的地区。
数据来源:天津市第五次人口普查原始资料。
(3)2010年天津市区五项指标对比。
针对总负担系数指标、老年赡养比指标和老年率指标,和平区最高,分别是30.98%、19.82%和15.13%;滨海新区最低,分别达到20.87%、7.91%和6.55% 。从少儿抚养比指标看,滨海新区最高,达到12.96%。针对三代户比重指标,和平区次高,滨海新区最低,低于天津市平均水平4.53%。
数据来源:天津市第六次人口普查原始资料。
2.2 天津市区五项指标的纵向对比
针对总负担系数指标,天津市区的总负担系数也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其中南开区下降最少,下降了7.66%,滨海新区下降最多,下降了14.41%。针对少儿抚养比指标,天津市区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其中南开区下降的最少,下降了14.70%,和平区下降的是最多的,下降了19.12%。针对老年赡养比指标,总体上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其中滨海新区上升最少,上升了2.04%。针对老年率指标,天津市区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其中滨海新区上升的最少,上升了2.21%。针对三代户比重,天津市区总体上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其中滨海新区下降最少,下降了1.38%,和平区上升最多,上升了14.02%。
数据来源:天津市第四、五、六次人口普查原始资料。
3 天津市区弹性指标基本状况
3.1 天津市区四个弹性的横向对比
(1)天津市区前十年(1991-2000年)弹性指标的基本状况。
从方向上来看,总负担系数、少儿抚养比和三代户比重与老年率弹性指标,均成反比,老年赡养比与老年率弹性指标成正比。从影响力度来分析,总负担系数与老年率弹性指标,南开区和滨海新区是最大的。少儿抚养比与老年率弹性指标,南开区是最大的,滨海新区是最低的。老年赡养比与老年率弹性指标,天津市区基本上是相同的,而且全部高于天津市的平均水平。三代户比重与老年率弹性指标,和平区是第二,滨海新区最低。
(2)天津市区后十年(2001-2010年)弹性指标基本状况。
从方向上来看,总负担系数、少儿抚养比和三代户比重与老年率弹性指标,均成反比;老年赡养比与老年率弹性指标,天津市区总体上,老年赡养比与老年率成正比。从影响力度来分析,总负担系数与老年率弹性指标,滨海新区最大,南开区最低。少儿抚养比与老年率弹性指标,滨海新区最大,南开区最低,其中滨海新区是与天津市的影响力度相差最多的,相差5.17%。老年赡养比与老年率弹性指标,滨海新区与天津市平均水平相差最大,相差0.90%。三代户比与老年率弹性指标,和平区最大,与天津市平均水平相差最大的,相差4.01%。
数据来源:天津市第五、六次人口普查原始资料。
3.2 天津市区四个弹性的纵向对比
天津市区前十年与后十年,针对总负担系数、少儿抚养比和三代户比重与老年率弹性指标,三个弹性指标均有不断下降的趋势。针对老年赡养比与老年率弹性指标,河东区、河西区和南开区基本持平或略有上升,其他四区是下降的趋势。
从方向角度,两个阶段的总负担系数、少儿抚养比、三代户比重与老年率弹性指标,均成反比,总体上天津市区的老年赡养比与老年率是成正比。从影响程度方面,前十年,总负担系数与老年率弹性,南开区和滨海新区影响力度最大,少儿抚养比与老年率弹性,南开区的影响力度最大,滨海新区的影响力度最小,老年赡养比与老年率弹性,天津市区的影响力度基本相同,三代户比与老年率弹性,和平区影响程度最大,滨海新区最小。后十年,前三个弹性指标滨海新区的影响力度是最大的,而南开区是最低的,而第四个弹性指标和平区影响最大。
数据来源:天津市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原始资料。
4 天津市区的老龄化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4.1 天津市内老龄化产生的原因
(1)南开区近20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带来生育水平下降的同时,也过快地改变了南开区的人口结构,一个家庭普遍由生育三个以上子女改为只生育一个子女,快速降低了出生人口水平,人口中年轻人比例下降,老年人比例相应上升,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特征更加突出。同时,南开区经济增长的速度低于老龄化增长的速度,老龄化的负担越来越重。因此,南开区的老龄化程度越来越严重。
(2)近年来,南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较多,医疗条件大为改善,人口死亡率逐步下降,建国初期南开区的人口死亡率在10‰以上,2005年为3.26‰。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也是南开区人口老龄化的促进因素之一。
(3)滨海新区的老龄化程度是天津市区中最低的。主要原因是,天津市对滨海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经济增长速度远远高于老龄化增长的速度。因此,相对经济增长的速度,老龄化程度是最低的。
(4)和平区的三代户比重和三代户比重与老年率弹性指标,和平区均是最高的。主要原因是和平区是天津市的老市区,多为4-2-1家庭,此类家庭基本是都是分户的三代人,和平区的消费能力高。因此,三代户的比重会高。
4.2 老龄化对天津市区产生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对天津市区养老、医疗制度的影响。
天津市人口老龄化,不仅大幅度加重区域整体的养老、医疗、保健负担,也会减缓整个区域的活力、积极性与创新能力。
(2)老龄化可能会对天津市区的国民收入的分配产生一定的影响。
随着南开区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重,公共和私人两个方面支付的养老金和退休金的数量就要增加,政府用于社会保险和福利支出会增加。这种情况下,在国民收入一定的前提下,南开区政府需加大消费的支出,减少积累,在经济上的投资会相应的减少,同时会相应的减缓南开区经济,甚至整个区域的发展。
(3)老龄化对天津市区市场活动的影响。
人是消费的主体,同时也是市场活动的主体。老龄化虽然会对天津市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但另一方面,老年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对于老年产品和服务市场也是一个很好的商机,加快老年市场的发展与完善。
(4)和平区是三代户比重最高的,他们的消费能力相对要高,购买欲望也强。因此也有利于和平区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相应也促进了和平区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分担了老龄化带来的负担。
(5)人口老龄化会影响劳动力的供应。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劳动力人口相对减少,因此劳动力的供应就相对不足,劳动力的成本也相应增加。因此,劳动力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纵深开发有一定的不利影响,也会影响经济效益的提高。
5 结论
政府部门、有关部门乃至全社会都要充分认识人口老龄化挑战的严峻性,树立老龄意识,增强应对人口老龄化和老龄社会挑战的紧迫性和自觉性,才能稳定、妥善的应对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在研究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时,要切实从老龄社会这一基本情况出发,把应对老龄社会的挑战列入未来社会的发展战略,才有可能达到高效率的应对。坚持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服务对象的公众化、运行机制的市场化、服务方式的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和志愿者相结合的运行机制。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家庭养老保障与社会养老保障,统筹老年物资保障与老年精神保障,统筹老年福利事业与老龄产业,统筹敬老道德建设与老年法制建设,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6 预测与建议
(1)国际上通常以65-69岁、70-79岁、80岁及以上人群占反映老年人口年龄结构状况。其中南开区的70-79岁组所占的老年人口比例最高。这不仅体现了社会文明进步以及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而且对今后南开区的社会服务、福利设施规模、结构和分布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应抓住老年市场的商机,完善老年市场。
(2)作为政府部门,要不断提高政府和全社会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视程度,综合多种因素,制定人口老龄化问题长期政策和长远规划,成立市区人口问题研究组,针对市区的具体情况研究发展的对策。同时,社会各界人士大力促进经济健康、快速、稳定发展,尽快增强财政的支付能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尽快富裕起来。没有经济的支撑,再好的老年人口赡养方案也难以付诸实施。
(3)尽管从解决老龄化问题和群众意愿的角度出发,应该鼓励人口生育,用出生人口的增多抵销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口,但也应该看到,天津市区人口基数大,而且人口政策是一项缓慢发生效应的政策。因此,天津市区应该继续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
(4)提倡子女供养, 发展社区照料体系。
随着家庭小型化、微型化, 社会劳动力高龄化, 子女提供照料的资源会减少, 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会日益弱化。采取家庭养老和社会化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模式, 将成为下一个世纪必然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南开区第五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南开区统计局.天津市南开区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Z].
[2]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及1990-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Z].
[3] 张桂莲, 王永莲.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人口选刊,2010,(05).
[4]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5]朱小泳.谈当前社区老年服务工作的重点[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6]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信息中心.中国人口预测系统CPPS[Z],2002.
[7] 陈书碧.关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几点思考[J].议政建言,2011,(08).
[8] 孟士翔.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06).
“目前上海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已经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上海市副市长周太彤坦言。
目前我国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为7%左右,而上海这一数据是19.58%,这意味着,5个上海人中就有1个老人;而这一比重仍有上升趋势。
19.58%的老龄化数字,已经与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先行者”――日本的22%“比肩”。
不过,近年来上海经济的迅速发展掩盖了人口老龄化问题;未富先老、养老体系尚未成熟等个人和社会原因,使上海这个经济发达城市遭遇新的挑战。
现在,上海市政府已经将老龄事业纳入到“十一五”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框架之中;而上海率先孕育的“银发经济”,也引发和驱动了新的市场开发和商机,并为中国解决老龄化问题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示范模本……
“儿时的弄堂消失了,刚刚搬进现代舒适的大房子,我们却成了老人。”家住上海静安区王家沙花苑的张秋芬女士,在自家一楼门口草坪的座椅上,面对《中国经济周刊》的采访,安闲的神色中浅掩着淡淡的感伤。
出生于1940年的张女士,身上汇集了众多的时代符号:“石库门”中度过的儿童时代,青年时期的上山下乡,中年时期的大返城,每一个时期的沧桑巨变都给她个人的命运留下深深的印痕。
“按照国际标准,65岁即算‘老龄’,今年66岁的张女士正好跨进这个门槛,”上海理工大学社会学教授王波向《中国经济周刊》推荐这一采访对象时特别提醒,“张女士,同时是上海步入‘世界级’老龄化行列的标志性人群。”
和张女士临近的黄浦区山北居委会周晓路女士,一双儿女在国外,前年老伴乘鹤仙去,属于典型的“空巢”老人。自己已是71岁高龄的周女士,带着一批发髻班驳的老人,处理“辖区”事务,而安排照顾辖区内老人的日常生活是众多事务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有些趋势汹涌而来,在你还没看清楚之前,就已让你措手不及。”阿尔文・托夫勒在《大未来》里的话绝不是危言耸听,如今的上海正背负一个无形但越来越重的包袱―人口老化。
上海老龄化达到“世界水平”
驶入经济快车道的上海,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这座城市的建设者却在“一天天变老”:20多年的老龄化积累,10年的人口负增长,使得上海老龄化速度正逐年飙升。
5个市民中有1个老人
4月3日,上海市上海老年人口信息,首次公布了上海市老年经济生活各项指标。
此次信息披露,是在2005年底开展的跟踪调查基础上,会同上海市公安局对全市户籍人口中老年人口数据进行系统统计分析,完成的2005年上海市老年人口状况基本数据。
根据的信息,截至2005年年底,上海市户籍总人口为1360.26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66.37万人,比上年增加5.59万人,占总人口19.58%,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这表明,每5个上海市民中就有1个老人,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上海市人口老龄化大大高于全国水平。”4月11日,王波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目前我国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是7%左右。”
而根据联合国今年2月份刚公布的数据,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先行者”―日本,人口老龄化高达22%。因此,上海的老龄化已经“比肩”日本。
“作为中国最早进入老龄型人口的城市,上海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目前上海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已经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4月19日,上海市副市长周太彤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坦言。
2002年,联合国将老龄人口的标准提高到65岁,根据这一界定所做的人口学标准,65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7%以上为老龄社会。而上海早在1979年,65岁以上的老人已占7.2%,成为中国最早步入老龄社会的城市。
与此同时,上海连续10年人口负增长,这使上海地区的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剧。
市中心“老”于新建设城区
上海市老龄委是上海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直属单位,对上海老龄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规划和老龄工作中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建议,据该部门提供给《中国经济周刊》的最新资料看,上海市老人的年龄段分布呈“金字塔”结构。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3.67万人,占总人口14.97%;7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51.33万人,占总人口11.13%;7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89.00万人,占总人口6.54%;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43.77万人,占总人口3.22%,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6.43%;百岁以上老人共计600位,比上年增加52位,其中男性132位,女性468位。
《中国经济周刊》同时从上海老龄委了解到,上海市中心城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仍高于新建城区和郊县,2005年末,上海市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三个区县分别是静安区(22.89%)、卢湾区(22.43%)、崇明县(21.57%)。不过,新建城区和郊县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增幅最大,排在首位的是奉贤区(+0.78个百分点)、金山区(+0.61个百分点)和崇明县(+0.51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上海市市中心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郊县。2005年末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最高的三个区分别是黄浦区(21.77%)、静安区(21.40%)和卢湾区(21.36%)。全市有18个区县老年人口高龄化都比上年有所提高,增幅最大的前3个区县分别是黄浦区(+1.30个百分点)、闸北区(+1.24个百分点)和卢湾区(+1.21个百分点)。
老年生活状况:郊区不如城区
从老年人生活状况看,市区与郊区差别较大。因为市区老年相对密集,生活条件也相对成熟,而郊区尽管在老龄化比例方面小于市区,但是,生活质量堪忧。
《中国经济周刊》对此作的一份实地调查,充分显示了城区与郊区的老年生活差距。
3月17日,记者在上海郊区嘉定区(原嘉定县)采访,74岁的季先生向《中国经济周刊》公布了他的家庭年收入。
季先生和他70岁的妻子李阿婆已经双双退休,2005年,季先生的退休工资共计19510元,李阿婆退休工资和兼职收入有26900元,稿费和利息2110元,其他投资收入1200元,因此,他的家庭年收入共计61684元。
上海2005年职工月平均工资为26820元,3口之家人均收入9075元。季先生家人均收入30842元,已超过上海人均收入2.5倍,步入小康水平。
而《中国经济周刊》在浦东开发区的调查结构与此相差悬殊。3月21日,记者在浦东开发区机场镇望三村党支部和村老龄支部的支持和帮助下,对该村70岁以上老年人的现状作了一次调查。
调查采用问卷调查、进入被调查对象家庭访谈、座谈等方法。这次发出调查问卷100份,收回97份。其中纯农户59人,占60.8%。在97人中,偶居的35人,独居的25人,二代同堂的1人,三代同堂的23人,四代同堂的13人。其中80-89岁的38人,占总人数97人的39.1%,90-99岁的5人,占总人数97人数5。1%。
从全年经济收支状况来看,略有结余的15人,基本持平的16人,略有不足的22人,不填报的44人。
调查显示,养老保障覆盖面达到100%。在97位老年人中,农保59人占60.8%;社保25人,占25.8%;征田劳保12人,占12.4%;镇保1人,占1%。参加合作医疗的59人,占60.8%;参加社保的38人,占39.2%。
摘 要:随着我国人口红利时期的过去,老龄化的迅速来临,人口结构的改变将会对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劳动力开始出现短缺,企业用人成本大大提高。另一方面,随着企业退休人员增多,养老和财政负担不断增加。与此同时由于老年人口增加,夕阳产业显现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将具体研究我国未来人口结构的改变对企业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提出一系列有效的应对措施,保障企业安全度过人口负债时期,实现高效稳定发展。
关键词:人口负债;中小企业;企业年金;退休过度
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主要经济发达国家逐渐迈入老龄化阶段,关于人口结构转变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问题开始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由于实行了三十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享受着一系列的人口红利,包括充足的劳动力供给,经济活跃,投资增长。但近几年的各种数据显示我国的人口结构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老龄化正在以每年3.2%的速度发展。在享受过长期的人口红利之后,我们不得不面对人口负债。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未来几十年内我国人口结构将继续发生巨大变化,未来几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大幅增加,并在本世纪中叶达到巅峰,约占总人口的30%多。
老龄化对企业组织来说也是有着更为深远的影响,尤其是缺乏资金和一定的社会吸引力的中小企业。
首先,人口的老龄化使得社会劳动力供应不足,企业招聘遇到难题。
其次,人口老龄化使得中国劳动力成本加大,增加企业的用人成本。
第三,老龄化时代的来临,使得企业需要支付退休员工的养老金数额急剧增大。企业的养老金压力大增。
最后,人口老龄化的好的一方面是老龄化时代的“银发经济”。根据《经济学家》杂志的调查,在发达国家有3/4 的财富掌握在50岁以上的老年人手中,中国也是一样,很多富豪的年龄都是50 岁以上。同中青年相比,老年人拥有财富、时间,使“银发一族”有条件创造这种新的“银发经济”。所以企业要制定一系列的战略来适应人口机构的变化。
从创业领域来看,老龄人口的增加为老龄产品生产、服务企业创造了无限商机。创业既可以考虑短期的养老服务和护理行业的需求,也可以考虑中长期老年文化娱乐(教育、休闲)、老年健康保健、老年金融保险(理财、保险)行业的发展前景。
对于一般企业有以下几点可以选择
一、实行弹性退休制度,适当将退休年龄推迟至 65岁。
我国现行的职工退休制度为法定的企业职工退休年龄是男年满60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企业应以现有法定退休年龄为基础,以工作年限为退休的依据,配合弹性退休办法,调整我国劳动者的法定退休年龄。尤其争取男女同龄退休,最大程度发挥女性工作者的价值。
二、在企业组织结构中建立企业顾问制度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人们的需求大致可以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由于国民健康水平普遍提高,我国退休干部在退休时身体素质较之从前有大幅的提高,还有参与经济发展的愿望,并且这些退休人员蕴藏着大量的人力资源。而且老年人优势突出,包括老年人工作经验丰富,在工作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人脉资源,对此实行相应的老年员工返聘,安排过渡性职位。通过组织结构和岗位设计为即将退休员工设立咨询以及培训监督岗位,会有巨大的前景。为弹性退休制度搭建平台,也能实现对现职人员的监督。
三、完善企业年金的激励补偿机制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向来都采取现收现付制度为主,实行养老的代际转嫁。随着人口老龄化压力的加剧,单纯依靠基本养老保险难以提供充足、体面的退休保障。企业年金计划作为基本养老保险的补充,可以降低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的退休金替代率,减轻政府基本养老保险支付压力,提高政府对基本养老保险的承受能力。能够将员工利益与企业经营效益及长远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鼓励员工长期服从企业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大量员工退休带来的的财政压力的转移和养老金的补偿,有效的建立了一种对员工的终生激励机制。
四、安排老员工进行养老计划培训,退休前适应性培训,理财规划培训,旅游等活动。
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说可以适当丰富文化活动,有利于增强企业凝聚力,创造积极健康的企业文化。对于员工来说,掌握了科学的理财知识,能够更加合理的安排退休生活。自己得到了企业的肯定,一定会尽最大努力为企业服务,实现了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的有效统一。
五、对于金融类企业,要大力发展经融投资创新,利用老年人拥有的大量财富。
例如发展住房反向贷款,综合养老计划财产信托等业务。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业务的推出,将是银行贷款体系的一种创新。如果这种新的规模巨大的贷款业务发展起来的话对银行将是非常有利的,同时,由于新的保险品种的开辟,保险公司也能获得不菲的保费收入,房屋评估机构等其他中介机构也能从中受益,在巨大的利益面前银行、保险公司不能不为之心动。
综上所述,通过国家和企业共同联手,政策与措施齐头并进,通过合理有效的改变组织结构,为退休员工设立过渡岗位。制定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发展激励性质的企业年金制度,相信企业能够将人口结构改变带来的负面效应降低到最小化。(作者单位:山东大学)
参考文献
[1] 徐盛发,巴曙松《从资产负债表角度考察人口结构的宏观含义》经济评论2011年第六期
关键词:老龄化;新型城镇化;养老产业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5-0064-02
近年来,城镇化与人口老龄化的数据备受关注,老龄化进程加快的事实引来了对未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普遍担忧,养老服务业也成为民政部2014年十大工作之首,《2014年民政工作要点》的第一项就是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拓展社会福利服务。面对老龄化及高龄化的挑战,一方面,要着眼于人的发展,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人的生活质量、为老年人提供生活保障等为中心;另一方面,要通过市场引导发展老龄产业,根据城乡之间的实际差异,实施合理方案,有针对性地妥善解决。
一、中国老年人口现状
中国一直是世界历史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老年人最多的国家。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65岁以上人口数缓慢上升到49.220 8万人,之后,人口数量呈几何数增长,到1990年的第四次人口普查中65岁以上人口迅速增加到8 595万人,到2011年的第六次普查时65岁以上人口数为1.188亿人,占总人口的8.87%。中国老龄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65岁以上人口比例由 7% 增长到 14%,发达国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的时间,中国只用27年就可以完成这个历程。根据预测,我国老龄化的增长将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到2020年以后,我国总人口增长速度减慢,但老年人口增长速度更快更猛;到2040年以后,我国总人口已成下降状态,但老年人口却仍在递增。
二、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情况
(一)中国新型城镇化质量不高
新型城镇化应以人为核心,随着老年人口规模的不断壮大,老年人对社会的影响也迅速扩大,因此,照顾好、发展好老年人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建设至关重要。中国新型城镇化目前处于加速发展阶段,1978年城镇化率为17.92%,1996年城镇化率为30.48%,到2013年城镇化率升至53.73%。但总体看,城镇化发展水平还较低,不能适应老龄人口的快速增长,不能保证老年人获得幸福且高质量的生活,部分老年人老无所养,老无所依,生活没有保障。
(二)产业发展与人口结构不符
我们在研究各个年龄段的相关产业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由于计划生育政策,0―12岁儿童数量大幅下降,但是,在城镇中各类婴幼儿用品店、少儿学习班、童装店及早教机构等越来越多,儿童消费市场、服务市场发展良好。
反观老年产业的发展,现有老年人用品生产制造以及养老机构等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群的需求。一方面,符合老年人用的个性化产品生产不足,使用也不太普及,如放大镜指甲刀、电煎药壶、拐杖凳等;另一方面,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养老机构床位不足、职业资格护工短缺、家政服务业发展不足等问题突出。截至2012年底,全国有各类养老机构4万多家,养老床位390万张,仅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1.32%,距离国际通行标准5%的老年人需要在机构养老,还差几百万张床位。
三、中国老年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最直接地反映在老年产业的发展上。老年产业,在国外也称为“银色产业”,一般指满足老年人口衣食住行用等方面需求,涵盖了满足老年人口衣、食、住、行、用、乐、医等各方面需求的多种行业。
(一)老年产业分类
老年产业是一种综合的非独立的产业,它包括第一、二、三产业中的多个行业,但以第三产业为主。养老产业涉及面广泛。一是老年住宅和养老设施领域。应增加老年社会福利院、养老院、敬老院、老年人服务中心等数量,改造老年人现有住宅。二是养老医疗卫生保健业。加强建设医疗卫生设施、保健护理队伍、保健设施与保健用品等。三是养老文化娱乐产业。老年人在精神慰藉方面的需求也是很大的,多提供健身器材和场所,开展文化娱乐、旅游休闲活动。四是养老用品产业。应在老年人的食品、服装、家具、行动用品等生活用品符合老年人的特点,提高方便性和舒适度。
(二)老年产业发展的机遇
老年人消费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而老年人消费又与其他人群的消费有很大的不同。考虑到老年人收入低,生活节俭等特点,老年产业并不发达,应根据老年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自身需求和消费的特点,在产品服务形式上多样化发展。
从购买力层面分析,城市老人中有42.8%的人拥有存款,一部分老年人或多或少能从子女那里得到一部分赡养费;城市老年人领取养老金的人数比例也较高,2010 年,全国养老金支出将增加到8 383 亿元,2020 年将增加到28 145 亿元,根据预测数据计算出老年消费总量2020 年为41 591亿元。如此巨大的消费量为市场提供了巨大的商机,这些都将为养老产业提供有支付能力的现实需求和未来的潜在需求。
四、适应老龄社会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向
我们必须看到,目前老年人口的市场需求毕竟是潜在的,若将潜在的市场需求转化为现实的市场消费,需要认真和深入地研究城乡老年人口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由于城乡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过大,我们要分别对城乡养老进行讨论。
(一)城镇养老研究
我们需要根据城镇老年人的需求特点和他们的实际购买能力,研究适合城镇养老之路。在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的同时,应当优先发展养老家政服务业和日常生活用品业,待时机成熟时再逐渐发展其他服务领域,以此带动老年产业的整体发展。
1.建立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
城镇地区以居家养老为主,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为辅,在鼓励居家养老的同时大力发展社区养老事业,扶持民营养老机构。社区养老,可以让老人在自己原居地享受养老服务,操作灵活,结合了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点。可以按照老人的自理能力把养老人群进行细分,对不同自理能力的老人实行分级护理,分级收费,比如为行动不便、需要照顾的老人提供餐饮、娱乐、保健、护理、医疗、上门接送、家庭卫生等形式。
另外,还要鼓励建设大量的养老机构。民营养老院经营成本居高不下,回报率低,民办养老院只能通过降低服务人员工资、减少服务、牺牲质量来维持生存。针对这一现象,各级政府要提出优惠的支持政策,老年产业是一个微利行业,须制定一系列的老年福利事业和老年产业优惠政策,如专项资金的拨款、补贴、减免税费等。
2.吸纳和培训养老服务专业人才
老年群体对生活照料和护理的巨大需求,催生了一个巨大的老年服务消费市场,也使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缺口不断增大。目前,全国取得养老护理职业资格的仅有30多万人,按照国际上5∶1的护工需求量,缺口将近1 000万个,为推进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迫切需要加快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应在高职高专院校开设养老相关专业,设立培训机构培训大批的养老保健员、老年护理员、老年心理辅导师、养老家庭医生等。从城镇化进程的趋势看,由农业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大多数女性文化层次较低,比较适合社区、家庭和个人服务业的要求,通过岗前专业化的培训,使她们具备养老行业的基本技能和知识。
3.丰富老年食品与生活用品行业
目前,中国所有老年用品生产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尚不足1 000亿元,而当前中国老年人用品市场有3 000亿元的市场份额,与满足需求相差甚远,市场存在严重缺失。老年用品包括服装、保健品、交通产品、康复保健器、生活辅助用品、家电电子用品等。市场应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加强老年生活辅助用品的开发、研制和生产。近年来,老年人消费需求呈多领域发展趋势。当出生于20世纪50 年代以后的一代人步入老龄时,他们除了生活的基本需求外,对生活质量等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如老年保健休闲、老年体育锻炼和老年科学养生。
(二)农村养老研究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土地流转速度加快,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流动,我国传统的以土地为保障的养老形式在发生变化。我国目前的农村养老生活问题很多,要建立健全养老保险体系,根据农村老年人得需求,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1.建立健全养老保险体系
目前,城乡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差异巨大,2013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 95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 896元,农村居民收入仅占城镇居民1/3,农村老人的贫困发生率也是城镇的3倍以上。2013年,农村老年人口总数为1.05亿人,是城市的1.69倍,中国农村的老龄化程度亦高于城镇,农村老年人一般通过子女供养、个人缴费投保等多种途径来筹集养老资金,单纯依靠农业自身完成农民养老在当今的中国已经失去了经济基础,所以,必须通过城市工业反哺农村,以国家财政统一管理农村养老。虽然国家正在努力改善农村老年人的社会保障状况,但是国家的财力有限,暂时还不能把农村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到和城市相同的高度。养老保险保障水平亦过低。应该加快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最终实现养老保险城乡一元体系。
2.减轻农村老人生活压力
【关键词】 老年人 消费心理 消费市场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中国十多年前进入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14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3亿,到2053年达到4.87亿峰值,中国人口老龄化水平将由当前的13.7%逐年增加到本世纪中叶的35%。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基础将是人口老龄化。
发达国家的研究早已证明,人口老龄化会对消费产生重大影响,老年消费者将影响我国消费群体的构成,进而影响整体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老年消费者经历了人生的各个时期,生活阅历丰富,心理需要稳定,但在吃穿住用行的消费方面都有了新的特点,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
一、老年人消费心理
老年人消费心理是指老年消费者在购买和消费商品时所具有的心理状态。大多数老年人生活追求有如下几个目标:尽可能健康长寿;快乐、休闲、舒适地生活;自由支配时间、收入;得到他人尊重;维护已有利益。因此,他们的消费心理也与此直接相关。
1、消费需求构成发生变化
老年消费者大部分支出用于购买食品和医疗保健用品,用于穿、用方面的支出则相对减少,大部分老人表示能穿够用就行,受消费流行的影响也少。老年人由于消化机能下降,饮食消费减少,保健消费增加;穿着类商品既追求舒适、实用,也追求华丽、质地;用的商品追求安全、便利;居住环境追求安静;学习、健身、旅游、休闲的需要上升。
2、购买和使用商品受习惯影响大
随着年龄的增加,他们的消费经验也不断地增加,哪些商品最能满足自己的需要他们心中有数,因此他们会多家选择,充分考虑各种因素,购买自己满意的商品。有20%的老年消费者属于习惯型消费者。他们通过反复购买、使用某种商品,对这种商品有着较为深刻的印象,逐渐形成固定不变的消费习惯和购买习惯,且不会轻易改变这种习惯。老年人的习惯购买心理还表现在:对于不了解的商品不轻易采用,极少发生冲动性购买。
3、购买和消费商品要求实用方便
老年消费者把商品的实用性作为购买商品的第一目的。他们强调质量可靠、方便实用、经济合理、舒适安全。至于商品的品牌、款式、颜色、包装装潢,是放在第二位考虑的。我国现阶段的老年消费者经历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并不富裕的生活,他们的生活一般都很节俭,价格便宜对于他们选择商品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我国形成的买方市场下的“过剩经济”,老年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也不是一味追求低价格,品质和实用性才是他们考虑的主要因素。
4、老年消费者往往量入为出,消费之余有较高的储蓄倾向
通过对老人的走访,笔者了解到,由于60岁以上的老人多数都经历过、和下岗再就业这一系列事件,因此他们出于防病应急等方面的动机,会选择将很大一部分收入储蓄起来,即使自己用不上,也可以留给子女。因此,一部分老人在日常的生活必需品之外,消费倾向较低,较少涉及旅游、金融等其他方面的消费。
5、很多老年消耗者有补偿性消费动机
在子女成人独立、经济负担减轻之后,一些老年消费者试图补偿性消费。一些老年消费者试图随时寻找机会补偿过去因条件限制未能实现的消费欲望。他们在美容美发、穿着打扮、营养食品、健身娱乐、旅游观光等方面,同样有着强烈的消费兴趣。
总体而言,老年人的消费心理会受到如下外在因素的影响:一是年龄、工作状况,60—70岁之间的低龄老年消费者会比70—80岁之间的中龄老年消费者以及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消费者的消费支出大,有工作收入的老年人消费也比没有稳定收入的老年人多。个人收入越高,老年消费者的消费越活跃。二是教育水平、家庭收入等,受教育水平高的老年消费者在消费时更易接受新事物;家庭收入越高,老年消费者消费也会比较活跃。三是性别、婚姻状况和家庭规模等,家庭稳定的老人消费需求比较活跃。
二、老年人消费行为特征
心理是影响老年消费行为最重要的因素,一是心理影响老年消费者的价值观及消费行为;二是一个人的心理与心理年龄高度相关,这一现象在老年人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并且心理年龄直接影响消费风格和消费行为;三是消费集聚效益也突出了消费心理对行为的重要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和心理状态都会发生较大变化,因此,他们的消费行为会与年轻人有较大差异。
1、在购买商品的类别上
老年人喜欢简单易用、操作方便的商品,以减少体力和脑力的负担。对有些家用电器商品的各种开关、按键等,老年人大多感到不方便和反感。比如很多老人比较习惯传统的电话,对功能多样化的手机就感觉不方便。
2、在购买地点的选择上
老年消费者多数选择在离家较近的超市或者大商场购买商品。这是因为老年消费者的体力相对以前有所下降,他们希望能够在比较近的地方买到自己满意的商品,而且超市和大商场的商品一般在质量上可以得到保障,即使出了问题,也比较容易维权。另外超市和大商场在购物环境和服务方面也有较大优势,老年消费者能够得到周到的服务,如商品咨询、导购服务、运行较慢的自动扶手电梯和舒适的休息环境等。
3、在购物方式的选择上
在专卖店和连锁店购买商品的老年消费者也占有一定的比例,甚至还有极少一部分老年消费者会通过网络购物和电话购物购买商品。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老年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也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尤其是知识水平较高的老人,他们对于一些较新的购物方式都表现出了一定的适应能力。
4、在购物的陪伴方式上
老年人反应不太灵活,出门购物喜欢结伴而行,找伴陪购,心里踏实。这一方面让购物变得不再枯燥,多一个伴多一份照应,同时,在购买商品时也可以互相参考、出谋划策,并且,同伴的意见能起很大的作用。由于某些原因独自一人外出购物的老年消费者也占一定的比例,这部分老年消费者往往会需要容易携带的包装,也会关心是否提供送货上门服务。
5、在心理需求上
老年人不仅需要家务劳动方面的社会服务,而且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心理和情趣方面的需要。这在文化水平较高的老年人中尤为突出,他们既需要社会的帮助,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参与意识。
三、开发老年消费市场的建议
中国社科院老年科学研究会公布的测算数据显示,到2030年,我国养老市场商机有望增至13万亿元。这么庞大的市场如何调动起来,使其成为经济发展的又一推动力,需要政府和企业双方面的努力。
1、政府层面
(1)制定政策,给老龄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便利。毫无疑问,政府在老龄化产业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要积极制定老龄化产业政策,例如财政支持政策、信贷优先政策、税费减免政策、项目审批政策、吸引投资等相关政策。在开发老年人消费市场过程中,要坚持走市场化、社会化的发展道路。最重要的是,市场经济具有法制性,开发老年人消费市场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政府要积极建立健全发展老龄产业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相关政策。
(2)通过提高退休金或延迟退休年龄,增加老年人收入。由于老年人的消费水平直接与收入水平正相关,因此,增加老年人的收入水平,有利于刺激老年消费市场的发展。2005年以来,国家连续9年调整企业养老金,退休金的提高能增加老年人的可支配收入,有利于刺激他们的消费。另外,一些文化水平较高、有一技之长的老人可以考虑延迟退休年龄或者以返聘等方式让其发挥余热,一方面可以增加其可支配收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发挥老人的参与意识,增强与社会的接触,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3)完善养老体制和医疗体制,减少老年消费者的后顾之忧。由于相当一部分老人出于对养老和治病方面的忧虑,他们会选择将收入储蓄起来,从而就会减少他们的消费。这就要求政府完善养老机制,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方式多管齐下,使老年人能放心地享受老年生活。“辛辛苦苦几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这是很多老年人的顾虑,而当前医疗体制不完善导致的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也使得老人捂紧钱包不敢消费。因此,医疗体制的推进,使老人能方便地就医能负担得起医疗费用,这对老年人的消费也会有重大的影响。
2、企业层面
(1)多开发针对性强实用方便的老年产品。重阳节期间,某机构派送的具有GPS定位功能的防走失手环一经推出就供不应求,很多家庭还专门打电话到中央电视台询问购买事宜,这说明针对老年人专门设计的一些产品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因此,厂商在开发老年用品时,一定要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注重其实用性、方便性和保健性。除了老年人用品市场以外,老年人服务市场更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市场。它包括生活服务、教育服务、送温暖服务、保健服务、医疗服务、娱乐服务、旅游服务、咨询服务、送终服务等一系列服务。在我国,老年人服务市场的发展潜力是十分巨大的。
(2)销售方面应尽量为老年人购物提供便利。企业要注意从多方面入手,增加老年人购物的便利性。例如,在商场或者专卖店进行选址的时候,可以尽量选择一些老年人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区,要尽可能地接近老年消费者。同时,交通便利的地区也可以设立一些老年人用品专柜。另外,老年人用品专卖店在设施方面,也要从老年人实际条件出发,比如要减少自动化设施,为老年人设立休息区,在服务方面,店铺的服务应细致周到,热情为老年人提供商品介绍、购物咨询,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电话预约购物等。
随着老龄消费群体在人口中的比重越来越高,老年消费潜力越来越大,老年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市场越来越受到关注。我国的老年消费者市场还处在初级阶段,随着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比例的不断增长,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也会越来越大,必将产生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抓住这个契机,开发老年消费者市场,扩大老年消费的国内外需求,有利于我国拉动内需战略的实施,也必将对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 麻凤利:中国老龄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M].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2] 周晓娜:“银发族”的消费经[J].数据,2011(5).
国务院日前下发《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要求从今年开始在全国开展新农保试点工作,年底前覆盖全国10%的县(市、区、旗),到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
这一政策的出台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占中国总人口60%的农村居民的后顾之忧,对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的中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不用再为养老发愁的广大人口将撬动庞大规模的养老产业。
据专家测算,全国1.59亿老年人口可牵动1万亿元规模的养老产业,但由于目前产品种类少、服务层次低等“软肋”,中国养老产业尚处于“沉睡”阶段,亟待激活。
国未富,民先老
2006年8月,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表明,中国老龄问题的社会压力日益增大,对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将产生深刻影响。
该规划指出,“十一五”期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持续增长,到2010年将达到1.74亿,约占总人口的12.78%,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将达到2132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2.25%。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迎来人口老龄化高峰。
通常,65岁以上的人口比率超过总人口的7%,就被称为“老龄化社会”,而超过了14%就被称为“老龄社会”。中国在2005年这一比率达到了7.6%。实际上中国在2001年就已开始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从老龄化社会进入老龄社会,法国用了115年,英国用了47年,德国经过了40年,而日本只用了24年,速度之快非常惊人。根据联合国的人口统计数据,中国将在2024年至2026年前后进入老龄社会,速度与日本大体相同。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是中国实行了独生子女政策,导致了出生率的下降。当然,出生率下降不会马上与人口老龄化联系在一起。中国目前能够参与经济活动的15至65岁的“生产年龄人口”仍在增加。这一人口比率较高的国家,往往具有增长潜力。这就是所谓的“人口红利”。从普遍经验来看,如果对人口结构问题应对得当,充分利用人口红利就可以赶上发达国家,为此就需要建立一个能够吸纳年轻人的劳动力市场。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几乎实现了完全就业,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人口红利的作用。
那么,中国会怎样呢?从人口构成来看,人口红利期始于1965年至1970年。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由于生产效率低下,1965年至1978年的年均经济增长率只有3.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劳动力人口将在2015年转为减少。日本的人口红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结束,而中国大陆也像韩国和台湾地区一样,预计在2015年左右结束。
但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属于未富先老。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都在5000至1万美元以上。而中国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不足4000美元。换言之,在中国成为发达国家之前,人口红利就将结束。
中国所走的将是世界前所未有的“在低收入阶段进入老龄化”的道路。
养老产业商机巨大
北京太阳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裁朱凤泊认为,老龄人口的增多一方面会对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会产生老龄的消费需求,比如对医疗、生活照料、老年住房的消费需求。这种消费结构的变化又会引发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迁,催生一个新的产业――老龄产业,而养老产业即老人在哪儿养老、如何养老等问题在整个老龄产业中占据着核心位置。
除了市场的需求,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也是养老产业兴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随着中国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4-2-1”的家庭结构模式日渐成为了主流,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严峻的挑战。为了减轻儿女们的负担,让他们专心忙事业,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老人放弃了“养儿防老”的观念,开始选择住进养老院。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老龄社会保障与产业研究室副主任麻凤利说,老年群体是“夕阳人群”,但养老产业却是“朝阳产业”。养老产业不仅指服装、拐杖等单个商品,还包括养老机构、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等多个方面。当前中国养老产业存在需求大、供给小;产品门类少、层次低等“软肋”,远不能满足老年群体消费需求。如美国专门生产老年用品的厂家有1000多家,一把老年人乘坐的轮椅就有上百种,中国则很少。
专家指出,养老产业是个龙头产业,不仅能够带动老年用品、餐饮、医疗、房地产等产业,而且对上下游产业如建筑、钢材、水泥、机械、彩电等行业具有显著的经济带动效应。仅以养老床位测算,按照国际通行的5%老年人需要进入机构养老标准,中国至少需要800多万张床位,而现在只有约250万张,缺口达550多万张。
目前全国各地公办养老院都出现了排队现象,等上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住进养老院的情况普遍存在。据悉,在上海某养老院,一些老人没等到床位就已去世了。
在政府的鼓励下和市场前景的吸引下,民办养老机构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有数字表明,北京市目前共有养老机构340家左右,其中民办的养老机构约有100家,仅在2005-2007年两年期间,民办养老院仅北京市朝阳区就新开了十多家。
据统计,以前民办养老院开业了5-6年,入住率才能达到70%-80%,但是现在开业两年,入住率就能达到70%-80%。
养老机构:政府管得多,服务得少
然而,中国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却与老龄化进程加速、社会养老需求不断增长的形势不相适应,养老资源紧缺,服务水平低下,体制机制滞后等矛盾相当突出。
据浙江一位民办养老机构的负责人介绍,她创办的养老公寓是当地养老服务社会化的试点,但在创办过程中,最头疼的就是“婆婆太多”,受计划经济下几十年老习惯的影响,有些部门认为社会福利事业是政府的事,不可能社会化,怀疑企业参与这些事是“动机有问题”,因此处处设防。他们办起事来,就像唐僧取经一样,一家一家地跑,还常常碰壁。
不少民办养老机构都反映,作为民办福利机构,虽然国家政策表示要给予支持,但目前基层政府和部门管得多,服务得少。
据了解,目前大多数民办养老院还处于投资阶段,有的靠租用的民房仓库、对闲置房屋进行改建,存在环境差、设施陈旧简陋的问题。建筑设计不符合老年人生活习惯,如楼梯过陡过窄,或者只有单面扶手等,且往往因缺乏资金无力改建或因受场地限制难于扩建。另外,民办养老院的服务相对落后,整体管理水平较低,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由于护理人员缺乏,一个护理员往往服务七八个甚至十几个老人,使老人无法得到精心照料。
银行对养老机构不“感冒”
融资难亦是经营养老院的困难所在。由于养老产业具有前期投入多、成本回收慢、短期内很难盈利的特点,必然决定了投资商和银行对它不“感冒”。
据北京圣泽峰老年公寓院长杜士勇说,自己以前的积蓄是他经营养老院所需资金的主要来源,而且这种局面直到5年以后才可能好转。因为像他们这样规模(占地面积30亩,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提供床位300张)的养老院,一般要经营5-6年才能盈利,目前他们的收入仅够支付员工的工资。
还有就是高风险和无保障。其风险主要是由他们所服务的特殊人群决定的,一般来讲,老年人具有骨质疏松、抵抗力和身体素质下降等特点,属于高危人群,在生活中容易发生意外。
所谓无保障,就是一旦老人出了问题将由谁负责或者说在哪种情况下谁承担什么责任,目前并没有明确的说法。据了解,养老机构目前还没有一个规范的合同文本,甚至在有些方面法律还存在着一些空白,有时遇到纠纷连律师都不知如何解决。
杜士勇说,有时老人纯属意外事故,但是养老院不得不承担起全部责任,而且这不仅仅是赔钱的问题,还会影响到养老院的声誉和评比,严重的还会被吊销营业执照。在高风险和无保障的重压下,经营养老院一定要小心谨慎、面面俱到。
从业人员缺乏是目前制约养老机构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因素。据统计,按照发达国家的水平,养老机构床位数量占老年人口的比重最低应达到3%,如果能达到发达国家的下限,按照入住老人和护理人员3∶1计算,仅养老护理一项,中国就需要150万名护理人员,但是目前中国只有30万从业人员,其中只有2万人具有从业资格证。可见目前全国养老机构不仅从业人员严重缺乏,而且整个养老机构中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比较低。
养老机构拿地困难
此外,房价的上涨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养老机构的发展。
有关人士表示,过去养老机构得以发展,原因之一是在房价较低的时候抓住了机遇。但由于兴办养老福利机构是微利或无利行业,随着房价的不断提升,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养老福利事业越来越难。
2000年,上海新建桥企业集团董事长周星增计划收购南汇镇一家一直无法开业的养老院,结果遭到捐赠者的反对而流产。自此周星增的养老院计划在长达6年的时间里“陷入了漫长的找地阶段”。
上海非常鼓励社会力量办养老院,但是有心大规模投资养老院的社会资本首先在拿地环节就遇到困难。
关键词:老龄化;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5-0204-02
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形势无疑是严峻的。但长期以来,社会对老龄问题、特别是对老龄产业却存在着认识上的严重缺位,往往是一提到老龄问题就是尊老爱老、救济、帮困、献爱心等层面上,很少涉及老年群体在扩大消费、繁荣市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看不到老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发展老龄产业是形势所趋、刻不容缓
1.人口老龄化是发展老龄产业的客观需要
截至2006年6月1日,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为14 657万,其中,城市老年人3 856万,农村老年人10 801万。与2000年第一次抽样调查相比,我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由10.2%提高到11.3%[1]。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规模将达到3.3亿,2040年达3.8亿,2050年将超过4亿[2]。如此庞大的老年群体,迫切要求大力发展老龄产业。
2.家庭结构功能的变化是发展老龄产业的必然趋势
老年人单独生活的家庭即所谓“空巢家庭”增多。2006年,城市地区的纯老户即“空巢户”占我国城市老年人口家庭的49.7%,其中,单身孤老户8.3%,夫妻户41.4%;农村地区的“空巢户”占我国农村老年人口家庭的38.3%,其中,单身孤老户9.3%,夫妻户29%[1]。家庭结构的变化,要求社会必须承担起照料老年人的责任,老年人服务的社会化势在必行,家庭结构变迁呼唤老龄产业的建立。
3.老年人多渠道的经济来源是发展老龄产业的基础条件
据下表,我国老年人口中由子女和亲属提供经济来源的所占比例最大,为57.07%;其次是老年人自己的劳动收入,为24.83%;再次是离退休金,为15.82%;其他为2.26%。目前,我国老年人每年的离退休金、再就业收入、他人资助等收入可达3 000亿~4 000亿元。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到2010年仅退休金一项就将增加到8 383亿元,2020年为28 145亿元,2030年为73 219亿元。另有42.8%的城市老年人拥有储蓄存款,并呈不断增长趋势。
二、现阶段我国老龄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政府只有原则性的政策,在老龄产业所涉及到的生产、流通、经营、消费等各个环节,缺少配套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支持;二是很多企业认为老龄产业投入大、风险高、资金回收周期长、回报低,从而采取观望态度,制约了产业的发展;三是经营老龄产品的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四是严重缺乏专为老年人设计、研制、生产并适合老年人消费特征的老龄产品,尚未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运作模式;五是老龄产品较为单调呆板,品味不高,缺乏生气,并主要在衣食、居住和医疗保健方面提供低层次的服务,而现代老龄产业所涉及的老年人文化娱乐和精神享受方面的产品和服务没有得到很好开发;六是目前我国老龄产业中发展较快也发展最好的是养老机构,但也存在着管理经营难度大、设备设施简陋、服务水平低、入住率低、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
三、必须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老龄产业
1.在发展老龄经济产业上,政府要在政策上给予扶持
政府有必要在老龄产业发展初期,根据老年人需求的成熟状况和老龄产业领域的发展特点,将老龄产业的发展加以正确地定位,分阶段适时出台有关政策和措施,制定出促进老龄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以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使得老年人的大部分需求尽可能通过市场机制加以解决。政府通过专项拨款、补贴等财政优惠,激发企业涉足老龄产业的积极性;通过税收优惠或减免,减少老龄产业的成本支出,提高市场竞争力;通过对老龄产业贷款的规模、期限、利率等方面加以优惠,鼓励其实施规模经营,做大做强;对老龄产业的产品实施价格保护或限制,确保老龄产业的产品价格能够为老年消费群体所接受;通过发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化、产业化的老龄事业发展模式,鼓励多渠道发展老龄产业。
2.进一步完善老年人医疗保健体系,大力发展老年人医疗保健产业
老年人身体状况较差,抵抗疾病的功能衰退,需要特殊的医疗保健护理,由此他们就成为了医疗保健护理业的主要客户。随着高龄老年人增多和人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延长,老年医疗保健用品市场将会有更大的发展。据国家卫生部统计,2000年,我国老年人均医疗费用支出为496.82元,老年人口医疗总费用为433.37亿元,占当年GDP的0.48%。按预测,到2010年,老年人口医疗总费用将为1 999.68亿元,占当年GDP的1.11%;到2020年将为10 824.98亿元,占当年GDP的3.06%;到2030年将为54 147.12亿元,占当年GDP的8.92%[3]。
3.加大老年人护理业的建设力度,扩大养老护理服务的功能
我国人口平均期望寿命从建国初期的35岁提高到70岁以上。但长寿并不等于健康,由于慢性病患病率增加,老年人带病存活期较长,健康预期寿命相对较短。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关于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表明,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1 619万,占我国老年总人口比例从2000年的9.2%升至2006年10.7%;城市老年人日常生活只能部分自理的占9.6%,完全不能自理的占5%;农村老年人日常生活只能部分自理的占14.1%,完全不能自理的占6.9%[1]。据测算,到2010年全国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1 530万,2020年将超过2 000万,2050年将达到3 800万,再加上生活半自理人群,规模将更大[4]。2000年我国老年扶养比为15.4%,但随后就将进入快速上升阶段,2020年就将达到24.7%,2050年就将升至47.5%[5]。这些数据表明,随着老年人口越来越多,老年扶养比越来越高,家庭结构日益微型,导致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老年人对生活服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它既包括提供日常家务劳动服务、老年人护理照顾,还包括兴办老年文体活动设施等。因此,兴建老年公寓、敬老院等养老机构,就显得极为迫切。但我国社会养老机构现有的床位数仅为149万张,而对机构养老床位的潜在需求量已从2000年的1 821万张上升至2006年的2261万张,现有机构养老床位数尚不及需求的1/12[6],二者相差甚远。
同时,随着养老机构与入住老年人越来越多,需要大量的具有专业护理知识的专职护理工。如果仅仅按照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与护理3∶1的比例测算,我国目前的养老机构就可提供150多万个就业岗位[4],这必将带动养老护理培训行业的蓬勃发展。
4.积极开发老年人旅游项目,推动老年人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
时代的发展改变老年人的思想观念。有更多的老年人在离退休后能够以积极的心态接受离退休的事实,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寻求各种精神文化娱乐活动,充分享受离退休后自由自在的生活。尤其是身体素质较好、经济条件稍好的中低龄老年人不只满足于吃穿等基本生活需要,而是注重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据福州市的一项调查数据,60.5%老年人出游是为了观光。另据国家旅游局相关资料统计显示,2004年老年人旅游的份额占4 000亿旅游市场的20%左右;2008年将占25%以上,老年旅游收入预计达到1 000亿人民币以上。
5.培育老年教育市场,提高老年人受教育程度
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口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人口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为267万人,占60岁以上人口的2.05%,仅占总人口的0.215%;60岁以上人口受小学及以下教育的却有10 965万人,占60岁以上人口的84.36%;老年女性受教育程度更低,92.62%的老年女性受教育为小学以下,在乡村这一比例更高达97.93%。从这一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老年人口大多数受教育的程度是较低的。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和时展的要求,我国老年教育市场将孕育着无限商机,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为了能让自己融入现代生活,而加入到书画、养生、保健、英语、计算机、理论研讨等学习行列。当然,发展老年教育,既要遵循教育工作的普遍规律,又要根据老年教育的特点,组织和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要坚持专业设置的多样性、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学方式的开放性、管理工作的服务性,把老年教育办得有特色、有实效、有吸引力。
参考文献:
[1]蓝青.老年人基本生活明显改善[N].中国老年报,2007-12-18.
[2]陈功,陆杰华,李建新,陈谊,李富成.我国老龄产业发展的现状与政策构想[C]//李富成,万卫,陈功,曾永钢,等.从维也纳到
马德里:国际老龄行动.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66.
[3]曾毅,李玲,顾宝昌,林毅夫.21世纪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M].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06:226,231.
[4]郑荣国.谁来照顾老年人[N].中国老年报,2007-11-16.
[5]王,洪国栋,刘毅强.我国人口老龄化宏观政策和法规的现状及建议[C]//陈可冀.老龄化中国:问题与对策.北京:中国协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