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农业旅游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生态农业之“生态”难体现。从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生态农业旅游空有“生态”之名,其实与“生态”理念的内涵相差甚远,以至于形成了“生态”一词名不副实的尴尬局面。一部分农产品种植者或经营者以经济效益作为唯一目标,不惜丧失道德,使用过量的化学制品和农药,造成了当前多数的农产品药物残留超标。因此,食品安全问题屡见不鲜,如毒韭菜、毒豇豆、毒豆芽等,农产品安全问题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十分严重。
2.经营项目单一,缺乏创新理念。现阶段,很多农村地区通过生态农业旅游来发家致富,在经营方面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对经营方式、理念、项目等纷纷效仿,出现了经营项目单一的问题,进一步造成了区域重复度提高、深层次开发欠缺等多种情况的发生。以农业生态旅游中的采摘和观光等项目为例,多数农户的农作物种植种类高度雷同,无法满足旅游者的多样化需求。
3.经营项目分散,缺乏专业性能。农业项目和旅游项目并没有做到充分地结合发展,如农作物的种植、生产等项目和旅游业当中的种植体验项目、生态农业项目等相互分离,还有很多旅游目的地建立生态旅游度假村,大力提高服务水平,与农业项目联系不大。正如上文所说,经营项目单一,缺乏创新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旅游项目的进行,缺乏足够的专业性能。与此同时,旅游者难以真正享受到生态农业旅游所带来的物质与精神实质,农村经营者也无法获取更高的实际效益。
4.管理制度疏漏,缺乏有效规范。在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涉及多方面的管理问题,如对旅游者和经营者的约束与规范,多数农村地区在这两方面的管理制度存在极大的疏漏,直接造成旅游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矛盾问题。此外,管理制度上的漏洞,使得生态农业旅游各类监督和管理力度不足,如基础设施管理、安全监督等,很难保证旅游区域内旅游者的安全。
5.配套设施简陋,缺乏高效服务。我国农村普遍经济实力不高,有很多偏远地区的农村仍然面临严峻的基础生活问题,农村村民还处于较为贫困的状态。为了摆脱这一困境,生态农业旅游是不二选择,但是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其配套设施建设落后,村民素质不高,缺乏高效服务。如在旅游区域内经常可以看到道路等基础设施破烂不堪,致使旅游交通不便;相关娱乐、休闲、餐饮等配套设施简陋;农村村民未受到系统地专业性的培训,旅游服务质量低下。生态意识薄弱,缺乏保护理念。
二、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可持续发展对策
1.突显生态,重点建设。在现在的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规划中,必须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合理经营农业项目与旅游项目,使之尽显生态示范,并且进一步扩大生态示范的建立范围,提高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功能的多样化。可以通过农业生态园的观光业务,打破原有沉闷的项目建设,突出兼具多种功能的“生态农业旅游”特征以及“绿色产出”优势;第二,针对“生态”这一理念,建设相关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项目,并进行重点建设,努力培植“精品”,增强特色优质产品的开发能力。如建立旅游区生态和农业用具化石展馆,不仅可以充分体现“生态”理念,还可以让经营者与旅游者共同感受到生态环境变迁的影响,从而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和经济社会效益。
2.保持特色,勇于创新。生态农业旅游之所以能够在高速现代化、工业化的社会背景下得以发展,就是因为其具有与其它旅游形式所不同的特点,即拥有自然风情、本土特色以及乡村人情。为了更好地促进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将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充分结合,必须要保持自身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勇于创新。首先,在经营方面。生态农业旅游应尽可能努力创新,一改传统农业旅游中观光、体验、采摘等单一的经营项目,进而推出更新更能符合旅游者需求的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如在各项旅游项目开发的同时融入文化和艺术气息,提高旅游精神高度,不断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模式;在技术方面。加强改革创新,建立生态农业旅游胜地,将效益旅游和生态保护相结合,建立了各类技术栽培,引领健康时尚生活,促进旅游区的特色化发展。
3.科学规划,统一布局。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势必要以自然和经济规律为根本要素,以全局规划为重要目标,以资源充分利用为关键方式,才能科学规划、明确定位、统一布局。首先,科学规划设计生态农业旅游园,充分挖掘现代生态园中的丰富内涵和资源,健全旅游路线设计方案、明确旅游区分工、增加产品结构等;其次,准确进行整体定位与科学思考,加强对生态农业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规划力度,建立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齐头并进、相辅相成的和谐局面,提高旅游吸引力;最后,合理规划旅游区域内的农业生产和布局,将生态农业作为农业旅游的基础,体现出良好的生态文化内涵。
4.完善管理经营制度,提高服务质量。应当从管理制度和服务培训两个方面来进一步改进与完善。首先,在管理制度方面。建立健全规范的行为制度,规范和科学的经营管理模式,将旅游区域内所涉及的各项旅游与农业项目运行管理落到实处,并且对经营工作者和旅游者的不良行为给予一定的约束;其次,在服务培训方面。利用专业性的业务培训,提高工作人员文化与职业素养,进而提高服务质量。
引言
目前生态农业旅游得到了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充分重视,同时在市场导向下已经进入了稳定发展阶段。但尽管如此依然存在部分问题给生态农业旅游深入发展带来了影响。从长远角度来看生态农业旅游将是旅游行业的重要支撑点,因此必然需要采取相关完善措施对整个生态农业旅游体系进行完善,进行针对性规划,以期农业生态旅游带来更为理想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一、当前生态农业旅游现状分析
我国农业生态旅游主要以观光、休闲为主,多数农业生态旅游都体现了“农家乐”特色,因此整体上来看我国大部分生态农业旅游都以观光为主。在农业生态旅游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生态旅游与旅游产业也出现了融合态势,这种情况下使得农业生态旅游逐渐形成了一条具有一定覆盖面的产业链,在这种旅游模式导向下推动了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同时可创造一定利润或价值农业生态旅游促进了地区景点建设,而地区景点建设又推动了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两者产生了相辅相成的作用。从生态农业旅游分布来看,多集中于某些区域,从侧面反映了生态农业旅游覆盖面并不平衡。
二、当前生态农业旅游问题分析
(一)政府调控有待完善
对于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而言政府调控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从现状来看政府调控工作显然有待完善。很多地区出现了重复建设的情况,很大程度上生态农业旅游项目是民间自发组建构成,这使得项目雷同情况严重,无法彰显生态农业旅游的特征化元素,因此无法吸引旅客。在基础建设上无法与旅游需求达成匹配,例如交通设施、公共设施等建设都不够到位使得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出现了阻滞。在政策制度方面还存在漏洞,另外在执行力方面力度还不够。
(二)市场竞争不够规范
尽管生态农业旅游在我国发展已经有20年以上历史,但整体市场氛围并不乐观。首先生态农业旅游涵盖范围较大,不仅仅涉及到农业、同时还涉及到旅游、建设、水利等多方面。但是相关部门并未制定有效的政策进行管理,这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市场紊乱。与此同时部分项目之间表现出了较为严重的矛盾,出现了不正当竞争,项目内容没有深度,过于肤浅。归根揭底还是因为市场管理不够规范导致。
(三)产业缺乏特色
生态农业旅游呈现了独立性属性,因此应该突出其农业特色,将风格化元素、休闲化元素、以及乡土气息展现出来。但很多项目过分依赖于旅游景区效应,无法独立自主运营即不能生成特征性元素来吸引客户,也就是说无法生成具有特征性的产品,这也就导致客户源不够稳定,无法产出稳定效益。
三、完善生态农业旅游对策探讨
(一)加强政府调控作用
若要促进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必然需要强化政府调控作用,以政府作为引导对整个行业进行细致化、科学化规划从而促使行业发展。政府可吸引外来资金发展区域经济,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使生态农业旅游获取足够的资源使自身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建立审批申报制度促使项目规划完善化,降低项目开发的随意性与满目性。扩大旅游宣传,借助各方媒体或媒介来吸引客户,做好宏观管理工作。对硬件设施及软环境进行完善,为生态农业旅游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及商业氛围。
(二)完善市场机制
为促使生态农业旅游能够保持健康的发展状态则需要对市场进行完善化管理,保持市场处于稳定运行态并保证市场秩序。以市场为依托给生态农业旅游创造发展机遇。市场的规范可以促使产业良性竞争,这对于产业整体前进将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生态农业旅游能够与其他产业相互结合,从而形成一个商业联盟,达到共赢目的。
(三)发掘产业亮点
发掘产业亮点将科学技术充分运用其中。生态农业旅游核心部分在于它的生态性,如果需要发掘出产业亮点就必然需要提升产业中的技术含量。例如可将新型生物工程材料应用于农业上或将新型种植技术引进至生态农庄等,使得生态农业旅游朝着产品化发展,以产品的形式向外界推广。通过打造具有特色的产品将产业中的亮点发掘出来,来吸引更多的客户。
四、结语
(一)民族地区的生态农业旅游对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1.生态农业旅游是民族地区经济走向生态化的重要带动力
由于以往过分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忽略了经济发展的生态性,旅游业作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产业,对民族地区生态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及生态技术的推广有着举足轻重的带动作用。这主要是因为,旅游业是一个有较强关联性的产业,其自身的活动包含“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一方面为饭店、餐饮、交通运输、商业网点等带来大量的客源,另一方面也带动影响了建筑业、加工制造、房地产、金融保险等行业的发展,起到了“一业带百业”的作用。因此,民族地区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必定会带动与之相关联的各行业加入生态的范畴,从而带动整个民族地区经济走向生态经济之路。
2.促进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其剩余劳动力提供新的就业机会
生态农业旅游是农业与旅游的结合,它不仅可以带动服务业、交通运输、建筑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还可以同时带动与之有关的当地农副产品、土特产品的产销活动,从而促进民族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除此之外,民族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有较多的闲置劳动力,而作为劳动密集型、服务型第三产业的生态农业旅游业,具有就业门槛低、数量需求大、受经济影响小等特点,可以有效缓解民族地区的就业压力。“据统计2010年湖南省芷江县全年实施招商项目18个,实际到位资金84000万元,同比增长12%。全年实际利用市外资金74200万元,比上年增长14.2%。2011年实际到位市外境内资金92900万元,同比增长25.2%”。
3.可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促进民族地区奔小康
生态农业旅游在民族地区最明显、最直接的效应就是在增加当地的经济收益的同时,能够更好地帮助当地居民脱贫致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当地居民可以摆脱以往的贫困,能够实现上岗就业的愿望,从而可以使家庭收入普遍提高。另外,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可以促使当时居民发展绿色食品和当地特色作物的生产,一方面可以提高当地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满足外来游客等多方面的需求,增加农业的产品收入,进而实现民族地区奔小康。如“2005年广西恭城县GDP实现2313亿元,增长1418%,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大关。其中农业总产值完成1512亿元,增长912%;农民人均纯收入2860元,增长30%,净增670元;水果总面积2.5万,年产水果4612万t,人均水果面积、产量、收入名列全区前茅”。
4.有利于扩大民族地区的经济市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农业生态旅游是把农业、生态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生态环境和农业生态经营模式,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作习、体验、健身、科学考察、环保教育、度假、购物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开发类型”。生态农业旅游是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一种新的形式,它是农业和旅游业、生产和消费流通的紧密结合,这样不仅为传统的旅游业增添了新的动力,同样也是第一产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除了能为民族地区获得高额的经济收入外,也可以实现民族地区农业生产的高附加值。
(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1.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利于完善生态农业旅游的基础设施
较好的可进入性和接待是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必备条件,这就需要民族地区具备便捷的交通、良好的通讯、舒适的酒店和餐饮等基础设施作为支撑。而这一切也都建立在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之上。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可以为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支持,同时也决定了能为生态农业旅游提供多高的农业观光质量和水平,具有多大的接待能力。由此可见,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是当地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坚实基础和重要保障。
2.日益发展的经济为生态农业旅游制定了发展规划并强化了制度保障功能
与以往的旅游产业不同,生态农业旅游项目的规划设计,必须以生态学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民族地区的现有资源,开发符合生态要求的项目,如绿色饭店、绿色购物、绿色交通、生态旅游景区等。这就需要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为支撑,提供一定的物力及财力的支持。随着旅游业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和日前环保意识的高涨,并能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更好的发展旅游业,环保部将从宏观战略层面切入、搞好顶层设计,立足再生产全过程、制定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强化制度建设、构建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激励约束机制等三个方面出台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政策。如进入新世纪以来,贵州省的旅游业得到了长足、快速的发展。“在2012年1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即国发〔2012〕2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贵州省应该继续大力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把旅游产业发展为贵州省的支柱产业,贵州省旅游业迎来了一次重要的发展机会。并积极建立旅游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以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
3.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扩大了生态农业旅游的消费需求和发展空间
经济增长是旅游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经济增长的结果是带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旅游消费需求变化和旅游消费的升级。研究国际数据发现,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之时也是休闲旅游开始启动之际,当达到3000美元时,此时度假旅游开始启动,进入到休闲旅游成熟时期,当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度假旅游趋于成熟,旅游目的地也开始走向国际,由此可以看出,人们的出游比例是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而不断增长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9年27日发表的《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白皮书明确指出,民族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1978年仅为307元,但直至2008年增加到13170元,增长了30多倍”。所以,在人们收入不断增加,旅游消费升级过程中从而也促使旅游业的附加值不断提高,促进了行业利润的逐步提升。在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的不断稳定发展的势态下,我国居民的旅游消费需求也会不断的提高,相应地民族地区生态农业旅游业的发展空间也会进一步的扩大。
4.为生态农业旅游提供更加完善的管理系统
我国的民族地区大多数地处较边远的欠发达地区,社会经济也相对落后,生态农业旅游项目也是在这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当地的农户也就成了这些经营者,但由于一些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他们决大多数人缺乏相应的管理适应和能力。但是,随着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可以吸引更多的企业驻足,可以为民族地区注入一批专业的管理人才,提供更加完整的管理系统。民族地区的农户作为生态农业旅游的主体,可以通过与企业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企业+农户”的管理体系,一方面可以吸引农户参与当地的生态农业旅游的管理,充分利用闲暇时间,边从事农事边向游客展示真实的乡村文化;另一方面,企业的加入也可为当地生态农业旅游提供更加规范、合理的管理模式,实施统一管理,定期培训。这样不仅克服了农户专业知识欠缺的弊端,同时也可以让企业更好地融入当地的特色旅游产业。
二、民族地区生态农业旅游与经济实现协同发展的路径分析
(一)继续坚持政府的主导和宏观调控作用
生态农业旅游是由传统的旅游业转化而来,加之旅游业自身的特点和产业的联动性,这就需要政府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完善以往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农业旅游项目的修建,并加以指导和宏观调控。就传统的旅游业而言,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农户是重要的主体,此时政府就要作为一个积极的引导者和支持者,给予较强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上的优惠,如加大资金、税收、土地等方面的扶持力度,鼓励和资助一批绿色环保企业的建立。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和经营法规,对那些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做法严惩不贷。并以此吸引企业与政府共同开发民族地区的生态农业旅游市场,共同推动当地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
(二)合理规划资源和促进产业链形成,发挥生态农业旅游与经济的双向推动作用
生态农业旅游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形式,也是一种新型旅游活动项目,是农业生产与生态旅游观光的交叉性产业,因此在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本地区的农业资源基础,并深入了解民族地区农业资源的特点,选取能够代表当地特色、市场前景较好的农业旅游资源,在此基础上才能合理的加以规划并进一步的谈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民族地区生态农业旅游的开发应该适当借用其它地方的成功经验,时刻坚守遵循自然资源开发和旅游业发展规律的原则,切勿急功近利,一哄而上,盲目开发。由于农业旅游本身就是关联性非常强的产业,这就要求生态农业旅游的开发必须树立整体和统筹的观念,在合理规划资源的基础上,加强与其它生态农业旅游区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现有的科学技术及先进的管理经验,促进民族地区生态农业旅游产业化,并加强与第一、二产业的发展,积极拓展第三产业的发展范畴,并以此实现生态农业旅游与经济的协同互动发展。
(三)创新经营模式,加强农业旅游产业管理
由于生态农业旅游较传统诱变珠特殊性,这就要求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必须创新经营模式,加强产业的管理。对于极具特色的民族地区的生态农业旅游来说,可以以农产品为核心,并围绕特色农产品展开主题辐射发展模式。也可以在发展本土品种的基础上引进国外新品种,全面改造传统种养技术,发展更完善的生态农业。加之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禀赋,在人们闲暇游玩大自然的同时,也可以切身感受山村田园的劳动智慧和农业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改变单一的纯农业旅游或纯观赏旅游的传统模式,使传统经济农业和传统观赏型旅游向现代化旅游型生态农业转变,展现特色农业生产景观的经营模式,让游客对农业生产有进一步系统地了解,并使之对农业文化建立起一种情感联系。在创新经营模式之时,也应随之改善其产业管理,生态农业旅游的管理应始终坚持这两个原则,首先,应坚持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把握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和谐性和公平性;其次,应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整体统一的原则,不能顾此失彼,必须处理好局部与全部,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利益与生态维护相结合的问题。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增强生态农业旅游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在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重的今天,促进旅游与经济发展的生态化也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这也就决定了民族地区的生态农业旅游与经济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首先,生态农业旅游就是建立在保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的,脱离这个基础也就不从谈起,因此,在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就注意开发与保护并重的,不可只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应该严格按照科学原理加以指导建设,杜绝开发性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除此之外,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应该坚持走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也即是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旨在实现经济、社会、生物的不同层次中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从而使生产、消费、流通都符合可持续经济发展要求。“在产业发展上建立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在区域发展上建立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如应严格控制旅游地周边地带的工业化、城市化对旅游地的不利影响。尽可能避免造成的噪声、水源、空气污染等等。
三、结论
城郊生态农业旅游是地方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方旅游经济的长久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大多数地区生态农业旅游的开发,多采用传统的旅游开发方法,没有突出农村生态旅游特点与独特的开发资源特色,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举步维艰。本文通过以贵州省独山县生态农业开发为研究对象,阐述生态农业旅游在开发过程中可借鉴的开发方法、原则、开发中注意事项、实施细则,提高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水平。
关键词:
生态农业旅游;开发问题;细则
一、生态农业旅游的内涵和特点
1.生态农业的内涵生态农业旅游是一种以田园风光、生态景观、农业生产景观与休闲、娱乐相结合的新兴旅游产业。它以乡村自然环境为背景,乡村文化、民风习俗、生态农业为依托。通过运用美学、可持续发展原理、生态建设原理、旅游学理论对农业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科学的生态规划[1]。形成农村生态建设,生态管理和游人观光、参与农业生产活动获取农业知识、体验淳朴乡间民族风情的一系列生态农业旅游活动。这种新的旅游方式对生活在喧闹城市中的居民形成了独特的吸引力。
2.生态农业旅游的特点一、稳定的市场特征:生态农业旅游的主要客源是来自于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由于长期生活在节奏快、压力大、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中。使得人们心中产生了对回归田园,悠然自得的渴望。二、旅游项目多专业性强:生态农业旅游结合了田园风光、乡间生活习俗、农事劳动、传统手工艺、农村节日庆典等旅游资源,专注于提高旅游项目的服务质量,开发规划专业性层次性丰富的旅游服务内容[2]三、具备独特的地理性特征:开发过程中注重对特色地理性农业资源开发,发展区别于其他地区生态农业旅游项目。
二、独山县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条件分析
1.自然环境一、独特的地理环境,独山县位于云贵高原南部,具有其独特的喀斯特地理环境,海拔最低拔500m,最高点1465m,平均海拔为850-1100m。二、气候条件宜人,独山县属于我国西南部是典型的亚热带湿润气候。降水丰富,光照充足。年降水量1429.9㎜,年均温在15℃,最高温32℃,最低温零下2.0℃,植被茂密,绿地覆盖面积高。三、农业特色突出,独山县位于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山区,梯田分布特色明显,自然资源种类繁多,地区的代表性农作物有水稻、白玉米等。
2.社会区位条件和优势一、靠近国家级旅游景区荔波漳江景区,紧靠黔南州州府都匀,市场区位优势显著。旅游客源地市场广阔。都匀市区人口35万,荔波漳江风景区每年接待游客20万人。给独山生态旅游带来了巨大的客源市场。二、交通区位优越,地处西南与华南经济圈交叉点,是大西南进入两广出海口的必经之路。铁路交通方便,黔桂公路贯通全境,通往荔波樟江风景区的公路已建成通车。
3.资源条件和优势独山县耕地面积25.5万亩。县内建有生态旅游观光园。园区主要休闲方式有植物花卉欣赏,蓝莓、西瓜等果木观光采摘。园内还具有农家乐、生态餐馆、休闲度假区等场所提供烧烤、游泳等休闲娱乐活动。在体验完农事生产后还可体验独居特色的独山布依族苗族的山歌舞蹈,观赏独山花灯、野性斗牛等独具特色的乡间文化活动。
三、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出现的问题与对策
1.正确看待农业发展与旅游开发的关系生态旅农业游不能只依靠一个城市的客源生存,也不可能把全县农业资源都开发为旅游资源。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注重农业的发展,以农业为根本,稳步发展旅游拓宽客源途径,形成旅游业与农业经济发展达到双赢的局面[3]。
2.注重农村环境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农村优美的环境,幽静的生活,淳朴的乡间民风。让饱受城市喧闹、环境污染、生活压力大的城市居民感到轻松、愉悦。这也是生态农业旅游业的吸引力所在,一旦吸引力被破坏,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将会受到很大的阻碍,发展将举步维艰[4]。因此,独山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中要注重可持续发展,保证开发保护相协调。
3.因地制宜,地方开发特色、避免盲目跟风开发农业生态旅游要注重特色开发,根据自身所具备的开发条件制定开发策略[5]。结合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形成区别于其他地区的高效发展模式。
四、生态农业旅游的实施细则
1.搞好品牌效益、实施产业化发展拓宽资金的筹集渠道,引进企业资金注入,加快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开发,扶持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快速发展,重视对景区品牌宣传,打好品牌效益的竞争赛。
2.开发生态农业旅游与乡间文化相结合旅游产品生态农业旅游活动内容不仅限于农事劳动、景观欣赏方面,生态旅游需要有机的把旅游与文化结合起来,发挥独特的民族文化优势。
3.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政府做好牵头带动主导作用、对旅游部门进行管理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政府必须做好牵头带动的作用,创造发展的机遇条件,解决发展难题。提高旅游业对地方经济推动作用,改变旅游发展观念。加强旅游管理职能部门的观念学习,研究,扩大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空间。
五、结论
生态农业旅游的开发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巨大的经济潜力。开发生态农业旅游要改变传统旅游开发理念,形成独特的新兴旅游业开发模式,以依靠农业资源为开发基础,结合乡间人文景观,提高生态农业旅游辐射范围,保证生态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俊安,高阳,郝革宗.城市郊县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初探—以马山县为例[J].市场论坛,2006,(2):13-14.
[2]曾晶,李威,陈昭颖.城市近郊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武汉市天兴洲为例[J].知识经济,2008,06(100):64-65.
[3]问建军,文录凤,张青山.浅谈生态旅游的开发[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1(02):24-25.
[4]郑秀娟.延安市宝塔区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5,01(096):170-173.
关键词: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 景观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生态农业观光是一种农业与旅游业交叉结合的生态旅游[1],生态农业观光园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和传统民族习俗为资源载体,以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销售农业产品为前提,通过规划、设计和修建,输出观光、休闲、采摘、购物和农事活动体验等活动,融科学性、艺术性、文化性为一体的农游合一的现代休闲观光景点[2]。本项目总投资约19亿元,总占地面积一千多亩,在政府支持下将打造成邯郸最具规模的休闲生态农业观光园,力为邯郸的农业和旅游业带来飞速发展。
1 现状和前景
1.1现状
邯郸市总面积12062 km2,其中市区面积457 km2,总人口896.4万人,人均耕地仅约为1.03亩。发展集休闲、观光、生态于一身的农业观光园,是一条解决人地矛盾、发展致富的有效途径。
1.2前景
1.2.1地理及交通
邯郸位于河北省最南部,邻接晋鲁豫三省,地势自西向东呈阶梯状下降,高差悬殊,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是连南接北、承东接西的枢纽。与周围城市互动,形成“半小时”、“一小时”和“两小时”经济圈。丛中村隶属邯郸县黄粱梦镇,距邯郸市仅6公里。因此,在邯郸丛中村建设生态农业观光园具有很大的区位优势。
1.2.2 经济及环境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邯郸市人民生活水平整体上有很大提高,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787.4亿元,农村实现增加值349.8亿元,增长5.7%。生态农业观光园是我国农业旅游的主要形式,景观既不同于城市景观,又有别于纯自然景观,因其特有的田园文化和生活气息而倍受城市居民的青睐。
1.2.3农产品优势
丰富复杂的地貌特征为邯郸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发展提供了多样的农业资源和诱人的地方特产,例如涉县核桃、魏县鸭梨、磁州莲藕、武安小米、郭八火烧、馆陶黑陶、磁州窑、粗布、马头天福酥鱼、成安草莓、金米酒等,这些特产在北方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知名度。这些均为邯郸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2 规划指导思想
结合邯郸地区的资源条件,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应以清洁、无污染的乡村生态环境为背景,运用生态学、美学、生态经济学原理等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布局进行规划设计,将农业开发成为以保护自然为核心,以生态农业生产和生态观光为主要功能,集生态农业建设、科学管理、观光商品生产与游人观光生态农业、参与农事劳作、体验农村情趣、获取农业知识为一体的新型生态农业观光园[3]。
3 项目的规划建设
生态农业观光园有观光和农业双重属性.所以,邯郸生态农业观光园将园林、旅游和文化三方面与生态农业有机结合,在游园活动中强调游客主观感受,注重农业文化内涵,以实现观光园的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另外,在功能分区上,既要注重功能的完整性,又要注重园区个性化特色景观的表达,突出特点,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
3.1 园林三要素与生态农业的有机结合
园林三要素在园林景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观光园中演化为农事小品、农业水体和观赏植物与作物配置,应与园区共融共生,才能既体现出园林艺术美,给游客带来美的感受,又能表现出生态农业景观特色,营造出乡土性、农业性和参与性的氛围,让游客在参与体验中达到舒缓心情的目的。
3.1.1 农事小品
园林小品可以美化环境,丰富园趣,着重体现景观的艺术性,但农事小品应该着重体现农业化,以展示本土文化和浓厚的乡土特色为主题。如为观光园区提供组景的小品,可以是犁、耧、耙等农具,也可以是水车、古井、陶器等农作所需,经过简单艺术加工,形成集艺术性、乡土特色于一身的农事小品。
3.1.2 植物配置
植物配置原则是不妨碍园区农业生产的条件下,以满足生态性为前提,兼顾环境的观赏性,通过乔、灌、草三层立体化的配置,实现自然生态的植物景观,营造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园景;在选择树种时,在选择乡土树种的前提下,适当引进有较高观赏价值的优、奇、特类植物,挂牌重点介绍,突出科技示范和普及功能。
3.1.3 农业水体
水体应具备农事生产和美化环境的双重属性。因此,园区水体在担负灌溉、消防和日常用水的前提下,结合农业生产,兼顾有机养殖,如养鱼、种植莲藕等来提高经济、使用价值、观赏价值;结合观光园区旅游项目的开发,设置诸如划船、游泳和水上竞技等多式旅游观光活动;另外,还可以开辟适度的湿地区域,以展现园区的生态景观。
3.2 游客主观感受与生态农业的有机结合
游客通过游览观光园的田园风光,亲自参与生产实践,分享生态农业成果,在享受原汁原味乡土文化氛围的同时,更深层面的体验农事活动和农家生活的情趣。另外,结合本地农业产业优势,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凸显本园特色,如品味魏县的大鸭梨、涉县核桃、磁州莲藕、武安小米、驴肉香肠、马头天福酥鱼、成安草莓等,还可以参与制作馆陶黑陶、纺织粗布等,在亲自体验中进一步获得认同感与价值感。
3.3 文化内涵与生态农业的有机结合
本土文化是生态农业观光园保持持久生命力的根本[4],观光园应充分反映当地的农业乡土人文资源,凸显观光园的文化内涵,要体现乡土景观的一面,如乡土的“物”、乡土的“事”、乡土的“意”[5],但不可粗放、简陋,应深层次地挖掘乡土特色,走精致化、精品化道路,才能满足市场需要,形成独特魅力,从而吸引国内外的游客。
3.4 功能分区的完整与个性化特色景观的设置
按照园内自然条件的差异,在服务对象、服务功能、农作物和观赏植物的种类与布局上也有所不同,进一步划分为生态农业种养殖区、农业科普示范区、休闲游憩观光区、农耕文化游览区和配套设施区[6]等五个不同的功能区。规划时,应当考虑彰显邯郸地域特色的个性化特色景观的设置。
生态农业种养殖区。该区域主要进行农作物、蔬菜、果树、花卉以及动物养殖等农事生产活动。确保正常的农业生产,建议占地面积大于40%,具备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同时要满足游客参与性的要求,并且具有优良的灌溉、排水设施。布局上要远离主要出入口,但应保证能给游客提供方便的交通及产品运输服务。还应考虑根据各种农作物的生态特性,充分利用其景观色素,使其最大限度的保持一年四季均有景可观。
农业科技示范区。该区域以科普示范、农业科学研究、新品种与新技术生产示范为目的,占地面积约在10%左右,立地条件要求较高,其他各项条件均需优于生态农业生产区,该区域除了提供部分观赏景观外,一些重要设施区域应与游客集中区域相隔离,保持良好的通达性。
休闲游憩观光区。该区域在尊重物种生物特性的基础上,集中表现自然和田园风光,更适合表现观赏花卉植物的片植、农田景观的块植和珍稀动物的圈养等,是游客较为集中的地方。借助蜿蜒起伏地形展示优美的田园风光,使游客在闲散游玩之余,领略大自然的赏赐。此外,合理组织该区域内的道路、广场、构筑物、生活服务及安全设施,占地面积控制在20%左右,交通便捷,徒步即可到达各观赏景点。
农耕文化游览区。占地面积约为15%,该区域规划时通过设置有关的农耕小品,向游客展示中国传统农业的发展演变、有趣的民间手工工艺等,如:通过展示农作的农具,让游客了解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史,让他们为农业科技发展的迅猛而惊叹,更增强他们学习科学热爱自然的兴趣。
配套设施区。为满足观光园旅游休闲的功能需要,在靠近出入口处单独设置配套设施区域,如购物集市、手工作坊、农家活动场所、居所等,为游客提供餐饮、居住、垂钓、烧烤和参与农家活动等空间,相对独立,占地面积控制在15%左右,交通便捷。
4 小结
观光园的发展应当立足于邯郸,将现有资源加以综合利用,将自然景观、生态农业景观、乡土人文景观等实行整体规划、合理利用和保护,通过景观规划,使观光园具有休闲游憩、景观欣赏、观光旅游、科普示范和科学研究的价值。此外,实现产业升级,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高科技、高品位的目标对观光园进行规划建设,提高邯郸生态农业观光园的服务水平,最终打造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邯郸生态农业观光园。
参考文献
[1] 张丽丽.都市农业观光园的规划与设计[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9.
[2] 李文荣.农业观光园发展模式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6(8):7—10.
[3] 郭焕成,刘军萍,王云才.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0,20(3):119—124.
[4] 孙艺惠,杨存栋,陈田,等.我国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J].经济地理,2007(5):835—839.
关键词 生态农业观光园;现状;问题;发展策略;规划;江西南昌;南新乡
中图分类号 TU986.5;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4-0246-02
Planning of Eco-agricultural Sightseeing Park of Nanxin Town in Nanchang County
LU Li
(CCDI(Suzhou)Exploration & Design Consultant Co. Ltd.,Suzhou Jiangsu 215123)
Abstract China is a large agricultural country,agriculture is the lifeline of the national economy.If combine the modern agriculture with tourism,develope eco-agricultural tourism garden,it will bring greater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This paper took eco-agricultural planning of Nanxin Town in Nanchang County for example,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resources were introduced,the problems were analyzed,and solutions were proposed,in order to explore further resource characteristics and build moder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sightseeing park,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co-agricultural tourism garden planning.
Key words eco-agricultural sightseeing park;current situation;problem;development strategy;planning;Nanchang Jiangxi;Nanxin Town
观光农业是以生产为基础的观光旅游业,其观光活动不仅有助于农业生产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满足了城市居民对田园的渴望。农业观光园不是简单的农业与景观的叠加,而是一个集高效农业、旅游观光、生活体验、提升文化、优化生态环境的复合式农业观光园。农业观光园一方面依托于农业生产,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使得传统旅游业功能更为多元化;另一方面,观光农业以旅游经营为手段,使农业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极大地丰富了农业的功能[1-2]。
1 项目概况
南昌县隶属江西省南昌市,是江西省首府首县,也是江西省第1个百强县。东临进贤县,南部紧靠宜春丰城市,西、北隔赣江与新建区相望,鄱阳湖位于东北角,三面环抱南昌市主城区。距南昌市中心15 km,是全国著名的商品粮基地、渔业重点县,享有“江南粮仓”“鱼米之乡”等美誉。
1.1 基地现状
项目位于南昌市南昌县南新乡境内,距离南新乡镇区2 km。规划范围在福银高速东侧、X020和X241乡道两南范围,分为4个地块,总用地面积155 hm2。基地处于未开发建设状态,用地以农田和水系为主,整体农田环境优美,但农业生产仅限于农民自留农耕地,没有形成规模,缺乏规划,农业开发建设也处于初始阶段[3-5]。
1.2 资源现状
1.2.1 交通便捷。基地距离南昌机场15 km,距离南昌主城20 km,区位优势明显。交通:G70福银高速公路从基地西侧穿过,在距基地500 m处设有南新收费站,并通过020乡道与基地相连,交通便捷。
1.2.2 地块完整。基地内土壤肥沃,生态环境良好,资源丰富,为种植瓜果蔬菜,发展乡村旅游、现代农业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1.2.3 水系连续。基地内修有水渠,为瓜果蔬菜等农作物的种植以及景观的营造等提供了有利条件。
2 面临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2.1 生态效益层面:现状水质较差,环境品质亟待提升
基地内河渠的自我恢复功能低,河渠水源不佳,污染严重;基地内植被单一,缺乏生物栖息地。
对策:一是建立沿河截污湿地净化系统。在水渠的四端建立截污湿地净化系统,恢复自然水系的弯曲状态,增大受污水质与水生植物群落的物理接触面积,从水源处净化水体、确保项目区水体的初步净化。二是建立项目内部水体湿地净化系统。即:一方面清理污染物,进行河渠清淤。河内的淤泥堵塞严重,可根据实际情况酌情进行清淤,污泥可就地处理作为水生植物肥料;另一方面补充水生植物,完善内部净化系统。根据现状水系,完善水生植物岛链及植物廊道,使其内部形成较为成熟的净化系统。
2.2 经济效益层面:低产出、低效益的生产方式,经营效益有待提升
传统的农业园采用的是粗放型的生产方式,生产率低、效益低。如何提升经营效益是农业观光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策:一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走精致农业之路,结合新型种养品种,引进高新技术,增值园区效益;同时引进先进的现代技术,对农产品进行加工,推动三产联动发展。二是借助互联网技术及O2O模式,发展智慧农业,打造线上线下的互融平台。
3 规划思路
3.1 规划目标与定位
结合整体定位和现实基础,确定本项目的功能定位为:树立江西现代高效农业的新标杆;打造南昌康居养老养生的新典范;创造南昌智慧农业产业的“心”硅谷;服务周边,成为农业旅游度假的新中心。
3.2 功能布局
根据本项目的功能定位要求,结合现状资源优势,强调功能的符合,确定了地块由五大功能板块构成。其功能构成由以下类型组成:休闲观光农业园区(A)、高效农业生态园区(B)、综合管理区(C)、加工仓储区(D)、综合服务区(E)(图1、2)。
3.2.1 休闲观光农业园区。休闲观光农业园包括休闲水产区和四季鲜果基地两部分。休闲水产区主要功能为渔菜共生基地、水产养殖基地-垂钓俱乐部、莲鱼共生基地3种功能,并采用新技术,实现新型、高效生态复合开发模式。四季鲜果基地主要功能为生态果林、采摘园、热带水果园和四季鲜果园4种功能。
3.2.2 高效农业生态园区。高效农业生态园区是本项目最大的区域,该区包括高效蔬菜基地、露天蔬菜基地、科普践基地等。局部区域配备现代化高科技温室系统,确保高质量、高效率并且最大程度减少化学品药剂使用。
3.2.3 综合管理区。综合管理区位于基地的北侧,同时也是园区的主入口之一,紧靠主要道路,规划用地面积约7.57 hm2,园区以农技培训、科普教育、农产品O2O电商管理、科技研发、办公管理等功能为主,同时配套休闲广场、生态停车场等。
3.2.4 加工仓储区。加工仓储位于基地东北角,主要功能是园区农产品加工、冷藏仓储。
3.2.5 综合服务区。该区域位于园区南部,主要功能包括生态停车场、晴耕雨读和一田一苑及配套设施,打造环境优美、设施健全、舒适宜居的康居养老度假中心。
4 结语
我国自古以来是农业大国,农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命脉,我国农业观光园是目前正处于发展阶段、国家正大力发展的现代农业示范园,乡村旅游时代的来临,为观光农业园的发展提供了时代机遇。本文以南昌县南新乡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为例,打造特色的现代生态农业观光园,旨在为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规划发展提供借鉴。
5 参考文献
[1] 王乃举,徐明,黄翔生.态农业观光园生态实践研究:以安徽和合生态农业观光园为例[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69-72.
[2] 曹洪亮,樊哲文.“三位一体”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探析[J].中国农学通,2011(25):300-306.
[3] 陈银,马兴军.农业观光园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现代农业科技,2010(1):351-352.
1.1资源优势
河北省是我国农业大省,地理环境广阔,自然风景优美,特色农产品丰富,乡土文化气息浓郁,对渴望体验农村生活、亲近大自然的人们有极大的吸引力,是北京、天津居民选择生态农业旅游的理想之处。河北省栾城县是全国著名的草莓生产地,十几年来,该县每年都会举办草莓采摘节,带动了当地的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发展至今,栾城县采摘面积达到670多公顷,采摘品种不断丰富,包括了草莓、甜瓜、油桃、水果西葫芦等。位于京津腹地的永清县,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迅速,乡乡有农家乐、采摘园。永清县拥有34000多hm2林地,其森林覆盖率达到43%以上,是全省之最,被誉为京津走廊的“天然氧吧”。这里的原生态历史沉积与生态农业的人性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集观光采摘、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生态农业旅游。绿、美、鲜已经成为吸引人们来此观光的鲜明特色。
1.2区位优势
河北省内环京、津两地,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2014年12月,国家交通运输部部长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上提出将建立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实施项目清单,从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港通、智能交通、综合枢纽等领域制定切实可行措施,确保交通一体化取得实效。在铁路方面,京津冀三地和铁路总公司将出资100亿元,共同组建京津冀轨道交通投资公司;在公路方面,北京交通委员会将根据城市功能定位及人口分布进行规划,实现国道、高速与津、冀的对接;深化交通运输改革,综合发挥其先行及保障作用,最终形成相邻城市1至2小时交通圈。交通的发展为京津冀地区的居民出行提供了便利,短路程、低花费成为河北省环京津地区生态农业旅游吸引游客的关键。
2推进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措施
2.1增加政府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乡村风貌是根本。所以政府应该以景观的概念加大财政投入,建设具有当地独特文化的新风尚农村,完善当地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使乡村成为生态农业旅游的理想之地。
2.2与当地文化相结合,丰富生态农业旅游产品
如果当地的生态农业旅游只是简单的采摘、农家乐,那么将会导致同质化严重,就会失去客源吸引力,旅游业无法长久发展。只有与当地特有的民俗风情相结合,开发出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才能使生态农业旅游长足发展。
2.2.1随着旅游的常态化,游客开始追求具有深度的体验。因此在设计生态农业旅游项目上,就要强调活动的参与性,能够引导游客进行深度地参与活动,加大在互动性的旅游项目上的设计,努力营造深度体验的氛围,让游客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
2.2.2生态农业旅游要属于体验性的旅游项目,因此要注重真实性。在建设生态农业园区时要充分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注重旅游项目之间的优化组合,使吃、住、行、娱、游、购配套发展,具有整体性,保障游客能够体验到生态农业旅游的真实性。
2.2.3要想当地的生态农业旅游独树一帜,就得发掘具有特色的旅游项目,越是与众不同,就越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所以在进行园区开发时要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因地制宜地进行建设,突显出原有文化的韵味,形成独特鲜明的且具有文化内涵的主题。
2.3树立区域整体发展观念,实现规模经济
河北省在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过程中,要树立区域整体发展观念,企业间联手营销,实现规模经济。这样既可以减少营销成本的投入,避免同业间恶意的价格竞争,使企业间形成互惠互利的共同发展战略。
2.4加大宣传力度,打造知名品牌
促进河北省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需要采用多种营销手段,加大广告宣传的力度,树立品牌观念,实施知名品牌带动整体发展的战略。具有星级设施及服务的知名生态农业旅游园区的发展,将带动周边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周边旅游园区的兴起又会反馈给知名园区,形成共生共荣的发展关系,达到延长区域生态农业旅游生命周期的效果。
2.5跨区域开展旅游合作,完善协调、监管机制
[关键词] 农业生态;循环经济;规模经济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4. 031
[中图分类号] F59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4- 0052- 03
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牧场管理和野生动物管理的研究中提出了Carrying Capacity 的概念[1] 指的是一块土地单元能够承受的牲畜数量。旅游环境承载力(TECC) 最初意义的典型概括者Mathieson和Wall[2] 将其定义为: 在自然环境没有出现不可接受的变化和游客体验质量没有出现不可接受的降低的情况下,使用一个景点的游客人数的最大值。McIntyre[3] 提出:在没有引起对资源的负面影响、减少游客满意度、对该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构成威胁的情况下,对一个给定地区的最大使用水平。
1 国外研究进展
在美国学术界对TECC的理解已经超越了寻找一个精确的限定值的范畴。研究者普遍认识到对同一环境而言,不同旅游活动强度对环境的影响是不同的,环境的承载力也绝不是环境系统中各子系统承载力的简单加总。TECC不再看作是一个确定值,而是一个波动阈,随着外界条件的改变而调整。Kenneth[4] 指出,承载力随着自然和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状态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同时也受技术、参数、产品和消费的构成等影响。因此,TECC不是固定的、静态的、简单联系的。
在欧洲TECC 理论被广泛地应用到乡村、山地度假区、自然保护区等案例研究之中。为做好旅游环境容量的控制和管理工作,一些相关的理论和方法相继提出,如美国林业部门的Stankey等人系统地提出LAC (可接受改变的极限) 理论;在西方国家得到广泛应用的一些面向区域性旅游资源管理的工具体系还包括: VIM(游客影响管理) 、VAMP(游客活动管理程序)、ROS(游憩机会谱系)、TOMM(最优化旅游管理模型)。它们虽然在机构设置、政策、程序上千差万别,但都描述了一种自然资源和游客体验的满意状态和最低可接受条件的限度。
生态足迹(EF)最早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 Rees等在1992年提出,并于1996年由其博士生Wackernagel 完善的一种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以及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的生命支持服务功能的方法,它通过测定现今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而利用自然的量来评估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5]。因为任何人都要消费自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均对地球生态系统构成影响,所以测量人类对自然生态服务的需求与自然所能提供的生态服务之间的差距具有重要的意义。Wackernagel 提出生态足迹的计算基于2个基本事实:①人类可以确定自身消费的绝大多数资源及其所产生的废弃物的数量;②这些资源和废弃物流能转换成相应的生物生产面积。因此,任何已知人口的生态足迹是生产这些人口所有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总面积。
农业生态旅游通常被称为:农业旅游、乡村旅游、观光农园、田园旅游、绿色度假旅游等等。国内将农业生态旅游等同于观光农业旅游,并认为观光农业旅游是在充分利用现有农业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及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使旅游者充分领略现代新型农业艺术及生态农业的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卢云亭认为农业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导,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基础,发展农园观光、农艺与科技示范、休闲度假等旅游实体并提供旅客围绕农产品采撷、加工等广泛参与和体验的新型旅游[6];何平从资源吸引力角度指出农业生态旅游是指以大农业资源为依托而萌发出来的一种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及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使旅游者充分领略现代新型农业艺术及生态农业的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新型旅游形态。[7]
2 长安农业生态足迹分析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地处关中平原腹地,南依秦岭,从西和南两个方向环拥西安市区,山、川、原皆俱,总面积1 580平方千米,人口103万,其中农业人口近84万,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和悠久的人文历史环境。作为西安城市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长安区政府不断加大对秦岭长安地区生态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开发地区旅游资源并已取得初步成效。同时,为了能够更好地保护该区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我们需要对其生态现状进行分析。长安区作为一个具有明显特征的农业生产区,在对秦岭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中,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成为地区有效利用秦岭特色生态资源的基本形态。在此,我们以2010年数据为基础结合该区典型的农业产出结构,我们对其农业生态足迹主要从粮食、肉类、蛋奶、油类、蔬菜和瓜果几个方面的生产和消费状况来研究。
在此,以EF1表示长安区农业生态足迹总量,■1表示长安区人均农业生态足迹量,EF2表示陕西省农业生态足迹总量,■2表示陕西省人均农业生态足迹量,i 为消费商品和投入的类型;pi为i 种消费商品的平均生产能力;ci为i种商品的人均消费量;aai为人均i种交易商品折算的生物生产面积;N为人口数;ef 为人均生态足迹;EF为总的生态足迹。本文选取居民常用农业生活资料作为农业生态足迹计算依据得出以下结果。
EF1=N×ef =N∑(aai)=N∑(ci/pi)
=975 569×(2.745 8e-7+1.235 8e-7+4.636 5e-7+1.611 3e-7+5.647 4e-7+2.834 3e-7+3.771 6e-6)=25 769
■1=0.026 4 hm2/人
EF2=24 600 000×(3.556 5e-9+8.197 9e-9+1.848 1e-8+1.984 3e-8+2.127 2e-8+5.271 7e-9+6.446 0e-7)=432 997
■2=0.017 6 hm2/人
结合2010年数据比较来看(数据来源于陕西统计年鉴[8]和长安区统计年鉴),长安区拥有较为明显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地区应该积极依托此生态资源打造具有“生产—旅游—休闲”一体化的新型农业开发区旅游模式。为此,近年来长安区加快推进秦岭北麓农业科技示范园产业带建设,现代农业展示中心、添福耕园、尚耕庄园等入园企业已达24家,总面积达到1 067 hm2,总投资额达到18.5亿元, 年接待游客620万人次,实现经济收入6.8亿元。继续推进“九大农家”建设,完成了王莽清北、杨庄大寨、子午台沟3个村、78户农家乐经营户房屋立面改造,开展农家乐培训3 900人次,全区农家乐经营户达到1 400户,年接待游客突破200万人次,实现直接经济收入1.4亿元。
从另一方面来看,长安区人均农业生态足迹仅为0.026 4 hm2/人,低于关中地区平均水平(值为0.089 hm2/人)。[9]可见,该区生态环境脆弱很容易在生态农业及其旅游资源建设和发展中受到其产出物的污染和破坏。因此,如何在发展新型农业的同时合理保护区域生态环境是政府在积极扶持和发展新型农业道路上应该关注的问题。现有的保护措施来大致分为以下3种:①通过实施移民和生态补偿政策,将山区居民移出山外,或将农村居民在规定区域内集中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保护秦岭旅游生态资源不因人类生活生产而遭到破坏,保持生态原貌。②成立秦岭生态开发保护管理委员会,对秦岭地区的开发保护实施规划和统一协调,确保对秦岭旅游资源开发的有序性和合理性。③科学引导区域内新型农业开发区旅游资源的差异性。通过对区内特色农业的布局规划,发展规模生产,提高对生态环境开发利用的集中度,在促进新型农业旅游开发区建设的同时最大化地减少其对秦岭生态环境的破坏。如上王村的农家乐、王莽乡的万亩桃园、内苑乡的农业生态园林等等都在充分利用本地优势资源的同时促进经济发展和对本地原有生态面貌的保护,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3 对长安区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
尽管长安区对其秦岭生态资源保护和农业发展做出了积极协调,使两者能够合理发展,但依旧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在发展新型农业的过程中,如何使其产出的垃圾能够再次进入生态循环系统甚至农业再生产系统中。规模化生产虽然使垃圾容易集中,但如何对其实施循环处理依然是个空白。
(2)政府在对秦岭生态资源保护中过度依赖财政支出扶持,加剧了资金供求矛盾,容易导致在财政吃紧情况下对生态农业和秦岭环境发展与保护出现波动,导致保护的不可持续和因为资金不足而出现的低效率。
(3)由于秦岭横跨关中多个区县,对其保护具有相当大的外部性,如何解决这种外部性成本和收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从而抑制了地区对其生态保护的积极性。
为此,长安区政府可以考虑以下措施发展生态农业:
(1)通过征收环境补偿税弥补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不能走先污染再治理的传统路径,而要在生产和消费之初就确定合理的环境开发程度,确保秦岭生态服务系统能够有效运行。
(2)对在生态农业发展中适当提留部分收益作为环保基金,解决外部性成本收益和成本的不确定问题。
(3)由更高一级政府与相关区县共同成立一个秦岭资源规划部门,协调不同地区在秦岭资源使用上的利益冲突,使资源在不同地区开发和使用上具有融合性。
(4)积极推进社会团体对秦岭生态资源的保护,调动全社会力量保护秦岭地区生态资源,形成多主体对其生态资源的保护,确保保护的可持续性。
(5)发展规模经济,尽可能减少农户为主体的分散化经营,通过规模化实现对资源的集约使用和循环处理,减少生产消费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因此,以企业为龙头带动生态农业发展,是长安区生态农业发展需要考虑的新思路。当前长安区着力打造的上王村农家乐、阳光雨露生态园等规模生态农业产业都取得了相当的市场效益和社会效益。
4 结 语
从以长安区为代表的秦岭地区生态足迹来看,秦岭地区生态资源的脆弱性要求地方政府能够积极采取以新型农业生产模式为主导的“经济—环境”循环发展模式。通过财政措施创新补充生态环境保护资金的永续性,积极协调秦岭地区各级政府对环境资源的开发政策,构建以政府为主、市场引导和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环境资源开发保护模式,形成以生态农业为核心,综合利用秦岭资源的新型旅游业态,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威廉·P·坎宁安. 美国环境百科全书[M].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A Mathieson,G Wall. Tourism: Economic,Physical and Social Impacts[M] .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1982.
[3]G Mcintyre.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Guide for Local Planners [M] . Madrid: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1993.
[4]Kenneth Arrow,Bert Bolin,Robert Costanza,et al.Economic Growth, Carrying Capacity,and the Environment [J].Science,1995,268:520-521.
[5]M Wackernagel.W E REES. Perceptual and Structural Barriers to Investing in Natural Capital:Economics from an Ecological Footprint Perspective [J] . Ecological Economics,1997,20: 3-24.
[6]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的发展[J].经济地理,1996(l):99-101.
[7]何平.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及其分析明[J].社会科学家,2002(1):5-17.
关键词:生态农业园;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1-0023-03
1 农业观光园的简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发生了变化,用于旅游度假的消费开始大幅增加。当前,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日益激烈,使人们渴望回归自然,体验田园生活,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健康的饮食习惯,对绿色无污染的食品更加喜爱。这些都为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生态农业观光园是农业活动与休闲娱乐活动的结合,通常分布在大城市的周边及郊区,驱车1~2 h就能到达,更吸引市区及县区居民在周末或节假日作短暂的停留。郊野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充满野趣的田园景观;园区内有果蔬栽培、农事体验、观光游览、休闲娱乐,绿色餐厅、购物等具有多种功能,满足了现代人对休闲度假的要求。
2 本项目的背景
2.1 项目的地理位置和规划范围
项目所在地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北部的横水镇,距市中心30 km ,项目总用地面积约为1000亩。
2.2 项目的现况和周边环境
根据现场勘查和相关资料分析,本项目的周边环境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2.2.1 地形
本规划区内地势高差较大,四周高,中间低,形成了小盆地地形,地势较高的边缘有效阻隔了周围的干扰因素。
2.2.2 用地
本规划区内除四周以外,其余地方地势起伏缓和,相对平坦开阔,植被生长状态良好,主要是大面积的草地和部分果树林场。土地受开垦影响破坏不大,为以后的农产业发展提供良好基础。
2.2.3 水资源
本规划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冬季寒冷少雨,夏季高温多雨,降水量季节性强;园区周围水体较少,溪流水塘寥寥无几,水资源不太丰富。
2.2.4 自然景观
本规划区以北约40 km处为黄河小浪底风景区,而且是去黄河小浪底风景区的必经之地,黄河小浪底风景区是河南省“三点一线”旅游的重要景点,既是水利工程杰作,又是风景壮丽、湖光山色的景区,形成“高峡出平湖”的自然景观,每年吸引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2.2.5 人文景观
本规划区以南约30 km处为洛阳市,洛阳历史悠久,先后有13个朝代在此定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景观。 比如有中国佛教“祖庭”之称的洛阳白马寺;有中国石刻艺术龙门石窟,它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每年4~5月份有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2.2.6 经济状况
洛阳是中部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的加快,吸引了大量外地人来就业,到2015年年底洛阳市常住人口(在洛阳居住半年以上)为674.3万人,休闲度假的需求日益增加。
2.2.7 位置和交通
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中游,有连霍高速公路、二广高速公路、郑卢高速公路等贯穿市区,加强了洛阳与周边城市的联系,也将周围的景点连接起来,大大方便了人们出游。
2.3 项目的定位与目标
通过系统的分析,本规划将小浪底大观生态农业观光园定位为“洛阳城郊的生态型休闲农业度假区”,以最大限度满足洛阳市及周边县家庭的旅游需求,以最大限度满足周边市区的人们旅游度假需求。注重乡土气息和田园生活的特色,主要强调经济实用,符合大众的生活要求,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在场地的现有自然人文条件下,通过合理规划及建设,使小浪底大观生态农业观光园成为洛阳城郊独具魅力的集旅游、休闲、娱乐、度假、农业生产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大型生态型农业观光园,满足家庭短途短时间出游的需求,家庭成员通常有老年、中青年、儿童,针对不同年龄的人群,规划不同的旅游产品和休闲娱乐项目。本规划区内将建设几大特色功能区:①蔬果栽植区,种植绿色蔬菜和瓜果,不仅形成农产品加工,而且供游客自行采摘。②生态餐饮区,打造生态餐厅环境,配套生态保健、疗养实施。③娱乐休闲区,适合老年群体的娱乐项目有棋类、郊野散步、广场健身、摄影等;适合中青年群体的娱乐项目有大型赛马场、赛车、攀岩、唱歌等;适合儿童群体的娱乐项目有儿童游乐场、小动物喂养场,民俗表演等。④花海景观区,规划区内地形平坦开阔,适宜栽种不同花卉,形成花卉景观产业,与赛马场相结合,又能成为良好的摄影基地。⑤购物区,生产有机蔬果、农产品、推出当地特色旅游产品等供游客体验和购买。
2.4 项目的设计原则
2.4.1 生态效益的原则
项目在尊重自然场地的基础上,坚持“保护环境与开发并重”的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高度重视规划园环境污染问题,例如园区内使用低污染的交通工具,如电瓶车、自行车等。在农作物灌溉方面,利用经过处理的生活污水,采用喷灌、滴灌等技术,节约水资源。利用生态循环原理进行规划区内的废物循环利用,减少污染。
2.4.2 经济效益的原则
生态农业观光园是农业活动与旅游的结合,不仅要考虑到农业,还要考虑到旅游景区的发展、服务、配套设施和客源市场,园区农业的发展会拉动旅游景观的发展,旅游景观的发展势必为园区农业带来效益,这两方面相互作用。在规划时,要全面考虑,从经济效益原则出发,将各个方面合理组合,获得更高的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
2.4.3 突出特色的原则
有特色的旅游休闲产业其竞争力会越强,会更受人们喜爱。本规划项目结合当地特色和历史文化,加大推广宣传力度。比如举办樱桃采摘节、摄影节、举办农作物科普教育等,以此作为园区的特色文化,同时又引起社会关注,提升知名度。
3 项目设计分析
3.1 本项目的规划设计方案
园区总面积约1000余亩,基于前期的分析,园区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生态农业体验区和大众休闲度假区。
3.1.1 生态农业体验区
位于规划场地内西侧,利用现有部分果林,进行合理的布局。区内主要分为:有机蔬菜种植区、果树生产区、采摘区、牧场养殖区、绿色餐饮区、传统民俗项目体验区。民俗项目体验带给游客一种区别于城市生活的农村生活,对于希望远离钢筋水泥城市的游客来说别有乡村趣味,作为园区的特色,应深度挖掘,比如推磨盘、滚铁环、跳方等传统乡村活动;比如展示乡村农业用具,水车、铁犁、石磨等。通过将农业生产与民俗活动体验相结合,为游客营造出浓厚的农家生活氛围,感受别有趣味的乡村文化。
3.1.2 大众休闲度假区
位于规划场地内东侧,与园区主入口相连,是聚集人气的主要场地,区内休闲娱乐项目丰富,可满足不同年龄、不同爱好人们的旅游度假需求。主要分为4部分。
(1)入口广场区。停车场布置在广场的左右两侧,形成人车分流的模式,便于人流集散及游客停车。广场上还设置了展示厅和综合服务楼,为游客提供完善的公共设施和服务。
(2)儿童游乐区。为儿童提供安全舒适游玩的环境,设置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游乐项目。周围有坐凳,供家长及孩子休息。
(3)赛马场区。设置了大型和小型赛马场,小型赛马场供儿童群体及老年群体使用;大型赛马场供中青年群体使用。赛马场的西侧,设置了棋类、球类、攀岩、摄影等休闲娱乐项目,多数项目老少咸宜。使游乐更好的和农产业相配合,提高了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吸引力。
(4)度假别墅区。园区将中档和高档度假别墅配合布置,满足多种消费群体。利用地形和郊野环境,适当种植花卉和果树,充分体现乡村气息和田园生活。
3.2 本项目的交通设计
园区道路主要担负着园区设备、材料等运输的功能,消防、急救的功能,引导游客观光旅游的功能,因此应合理的规划道路。农业种植区的道路要尽量规整,考虑土地的利用和现代农业器械的使用。旅游度假区的道路要考虑景观效果,对游客的引导作用。
园区内道路设计分为3个等级:一级道路宽4 m,是园区的主干道,联接主出入口和各主要功能区;二级道路宽2.5 m,是各功能区内部的主要交通道路;三级道路宽1.5 m,是园区小游园内的游览小路。
3.3 本项目的绿化设计
本规划区位于城市郊区,具有良好的土壤和植被基础。在绿化设计上,以乡土树种为主,符合生态原则,营造四季常绿的景观效果。园区的绿化主要分为农田绿化、游园绿化、道路绿化。
(1)农田绿化。农田最能带给人们乡村气息,表现田园生活。田间根据环境气候种植些小麦、油菜、向日葵等有观赏性的农作物,也可以种植桃树,梨树,石榴等既观花又观果的树木。
(2)游园绿化。游园是指园区内广场及别墅周围的绿地,在植物配置上要有层次变化,可用乔木、花灌木、花坛、地被、草坪等布置,常绿树与落叶树互相搭配,花灌木配置要四季有花可赏。树种选择上,以槐树、榆树、桂花、银杏、松柏等树姿优美为主,此外还可以种植石榴、紫薇、月季、紫叶李、红枫等来丰富树间层次。在别墅区,还可以适当种植宿根花卉、球根花卉装点景色,比如石竹、孔雀草、玉簪、地被菊等。
(3)道路绿化。沿路主要以大叶女贞、法桐、香樟、黄山栾等乔木为主,配合紫荆、紫薇、夹竹桃、红叶石楠球等形成丰富的景观效果。
3.4 本项目的其他设施规划
园区内水电的规划依照生产要求,合理设计,达到安全、节能的标准。生活用水由供水管道引入室内,农作物灌溉主要利用经过处理的生活污水,节约用水资源。园区排水系统采用埋设安管,污水排放管道应接入城市排水系统。园区内的电力线应采用隐蔽式,变配电设施采用室内保护方式,颜色应与周围环境协调。园区的路灯、草坪灯等户外照明设施其颜色应协调,外观风格应与园区的乡村田园风相适应。
园区的公厕建筑外观应统一,形式为水厕,按每个服务半径500 m设置。园区的后勤管理部门设置在园区一角,负责整个园区的运作、管理。
4 结语
小浪底大观生态农业观光园是既有田园气息又具现代时尚的旅游度假公园,价值在于观光、 游览、参与农作、度假等多元化功能组合,通过对城市家庭短途休闲旅游的市场定位,通过把握人们的消费心理和对游乐项目的创新设计,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观光体验。园区的发展应注重个性化和“可持续发展”,为后期的运营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郭焕成,刘军萍,王云才.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0(3).
[2]卢云亭,刘军萍.观光农业[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
[3]平,俞文正.休闲农业的功能及发展前景[J].青海农林科技,2001(1).
[4]刘茂松,张明娟.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