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经济调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社区老年人闲暇生活和闲暇教育是近年来受到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众多学者致力于相关研究。选取浙江温州市内几个社区老年人为样本,采取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现场访谈等方式,分析老年人参与社区活动的现实状况,社区老年人接受闲暇教育的影响因素。提出以下策略:社区老年人闲暇教育必须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文化程度等因素进行安排安排;健全保障制度与机制;拓宽渠道,增加经费投入;培养多种类型志愿者,参与帮扶老年人活动;开发各种形式的教育教学课程和拓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等。
关键词 :社区老年人;闲暇教育;路径与策略;老龄化
作者简介:杜惠洁,女,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1-0070-05
一、问题的提出
国际上通常把年龄在60岁以上的人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数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按照这个标准来计算,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共同问题。随之而来的是,老年人闲暇时间的安排与其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因此,为解决老年人口不断增多所带来的问题,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依托社区所开展的老年人闲暇教育就极具研究意义和价值。怎样使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已经成为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共同关心和研究的话题。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随着老年人物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对精神生活质量也产生了新的需求。本文以温州社区老年人生存状况为例,对社区老年人闲暇教育质量问题作以探讨。
二、社区与闲暇教育
(一)社区
“社区”一词最初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 T.nnies 1855—1936)在其《社区与社会》(Gemeinschaft und Gesellschaaft)一书中首先提出。社区的英文(community)之意兼有公社、团体、公众以及共同体共同性等多种含义。在滕尼斯看来,“社区”是通过血缘、邻里和朋友关系建立起的人群组合,它的基础是“本质意志”。“本质意志”表现为意向、习惯、回忆,它与生命过程密不可分。在这里,手段和目的是统一的,靠本质意志建立的人群组合即“社区”是有机的整体。“社会”是靠人的理性权衡即“选择意志”建立起的人群组合,是通过权力、法律、制度的观念组织起来的。在这里,尽管人们通过契约、规章发生各种联系,但手段与目的在本质上是相互分离的,因而“社会”是一种机械的合成体。判定一个相对独立的社区的存在,特别要注意社区成员间的相互关系的特点。包括社区成员间彼此交往的频率、范围以及社会心理(情感、意向)和价值倾向等方面的特点和一致性程度,这是因为,社区特有的文化、生活方式和社区成员对社区认同感,既是社区成员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共同经营社会生活所形成的结果,又是将社区成员凝为一体的粘合剂和纽带。[1]
在我国,“社区”一词最早是在20世纪30年代初由燕京大学社会系学生根据滕尼斯的愿意而首创。[2]近些年,我国学者对社区展开深入并较为广泛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对社区的理解与认识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更加重视了从心理学的视角研究社区及社区人群的互动关系。这些研究认为“社区是某一地域里个体和群体的集合,其成员在生活上、心理上、文化上有一定的相互关联和共同认识。”[3]笔者认为,研究社区以及社区内人群的生活,不管是从社会学的视角,还是从心理学抑或是从教育学的视角,尽管对其内涵的解读不尽相同,研究者们都对居住在一定地域中人们生活的共同体对象予以了极高的关注。
(二)闲暇教育
闲暇教育亦称余暇教育,指闲暇时间内进行的教育活动。闲暇教育一般指“在闲暇时间进行的使学习者在信仰、感情、态度、知识、技能和行为等方面发生变化的教育。目的是使判断闲暇行为价值、选择闲暇活动、确定个人闲暇目标等能力得到提高,并认识利用闲暇时间的重要性。”[4]闲暇教育是人们为提高闲暇生活质量所受的教育。闲暇教育是一种提高、充实人的精神境界的教育活动。
老年人在社区框架下的闲暇教育是指,在闲暇时间使老年人感情、态度、行为等方面发生一系列积极变化的教育。老年生活方式是老年群体及其个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和价值观念指导下形成的、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的体系。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生理、心理的老化,必然产生各种不同于其他年龄群体的特殊需求,满足其需求的生活活动模式随之发生变化,构成老年生活方式的特点。所以,要在老年人生活的区域内,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满足老年人晚年心理生活的需求。
三、温州市老年人的生活状况
(一)温州市人口老龄化现状
温州市作为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经济较为发达,生活水平相对较高,人均寿命较长。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截止2010年底,全市常住人口912.21万,居浙江省第一位。全市有65岁及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家庭户67.1万户,占全市常住人口家庭户的23%,比2000年“五普”时增加了24.5万户,增长57.5%。在有65岁及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家庭户中,空巢老人家庭户为20.3万户,占全市家庭户的7%,占有老年人口家庭户的30%,比2000年“五普”时增加6万户,增长42%。在空巢老人家庭户中,单身老人户11.7万户,只有一对老夫妇的8.5万户,分别占空巢老人家庭户的58%、42%。[5]其实,早在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资料调查显示,温州市总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为71.17万人,占总人口的10.21%,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比全国提早了四年。[6]
(二)温州市社区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
为调查温州市社区老年人闲暇教育的状况,我们从温州市主要的5个街道中随机抽取8个居民社区进行问卷发放。一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率100%。本次问卷发放对象中,男性占72?22%,女性占27.78%,其中55-60岁占5?56%,61-65与66-70均占22.22%,71及以上者占50%。并在每个社区随机抽取1-2位老年人进行访谈。调查数据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知,在被调查的老年人中,有近40%的人受到中专(高中)以上教育,绝大多数人月收入超过1 500元(83.34%),他们经济较为充裕,生活闲适。在居住方面,与配偶同住的占61?11%,与子女同住和与配偶子女一同居住的均占11.11%,单独居住占到了16.67%。可见,空巢老人比重不容小觑。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温州市空巢老人家庭达20.3万户。
在闲暇娱乐活动中,选择看电视或听广播的最多,占88.89%,其次是养动物或植物,占55.56%,22.22%的老年人选了打牌或下棋,11.11%的老年人选了唱歌(戏)、跳舞,选书法或绘画的为0%,还有16.67%的老年人选了其他(见图1)。总体而言,大部分老年人都选择较为轻松普遍的娱乐方式。在闲暇运动活动中,94.44%的老年人选择散步或跑步,44.44%选择旅游或登山,选择太极练剑等晨练活动的占5.56%,选择打球的为0%,其他的占11.11%(见图2)。在问及对所在社区提供的闲暇设施是否满意时,认为满意和一般的老年人均占27.78%,而表示不满意的老年人则占到了44.44%。可见,绝大部分的老年人对社区提供的设备并不满意。
四、现状成因分析
(一)老年人自身条件的影响
社区老年人闲暇教育状况与老年人自身条件等密切相关。这里指的老年人的自身条件包括:身体状况,收入状况,文化程度,是否与配偶同住,是否与儿女同住等。老年人是否能参与社区闲暇教育的首要因素就是个人身体状况,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参与社区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就越高。此外,老年人参与社区闲暇活动的积极性也受到文化程度和个人月收入的影响。访谈显示,老年人自身文化程度越高,其参与积极性也相对越高;且月收入越稳定越高,老年人参与社区活动的频次也越多,相对收入较低或收入不稳定的老年人,他们参与社区活动的稳定性也更高。反之,则亦然。
温州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外出务工的人口数量较多,空巢老人家庭逐年增多,在对老年人进行访谈时发现:与配偶同住或是单独居住的老年人参与社区活动的热情更高也更积极,而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他们有更多的琐事牵绊,参与活动的时间和精力都会受到限制。。在此次调研中发现,如果老年人需要帮助他们的子女照顾小孩,即照顾第三代,那么,他们老年人个人的闲暇时间几乎为零。一般情况下,那些对于参与社区教育活动持积极态度,并乐于参与参加社区活动的老年人,由于他们接受了积极的正面暗示,并同时具有积极的行为,他们的心理更加健康,乐观,豁达,会保持饱满、积极、良好的精神状态。
(二)社区设施和活动内容及类型的影响
就我们所调研的几个社区总体情况来看,社区提供的闲暇教育并不理想,设施缺乏,活动内容不丰富,类型单一,频率密度较小。社区很少提供系统规模的设施、课程、培训,就算有,也不系统,并不能形成一个长期有效的机制。在许多情况,社区老年人绝大多数都是出于兴趣等原因,自发组织活动,社区闲暇教育的设施短缺,活动类型单一,内容相对贫乏。由于一些老年人本来身体就有一定的健康问题,加上长时间的孤独与生活被动,就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生活和心理健康。这方面已经有了相关的研究。哈基姆·伊娃萨(Hajime Iwasa)等人做了关于日本社区老年人闲暇活动与认知功能之间关系的5年跟踪研究。该研究在综合考虑了参与研究老年人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身体状况等因素外,发现比起更多参与闲暇活动的老年人,那些不参加活动的老年人在这5年时间里认知退化的可能性较大。[7]
五、完善社区老年人闲暇教育的实施路径
老年群体及其个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和价值观念指导下形成的、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的体系。这个群体的特征有如下特征:(1)逐渐从劳动职业生活活动中退出。这是老年生活方式最突出、最根本的特点。越到高龄期,这一特点表现得越明显。随着劳动能力的丧失或减弱,身体健康状况水平下降,而医疗保健等支出的费用增大,老年人需要依靠年金、保险、社会救济或个人资产等作为自己的收入保障和补充。其数额一般都比以前有所降低,因而将使消费受到一定的限制。老年人的消费指向集中于日常生活基本需求的满足。(2)社会政治活动明显减少,相应的是与社会接触减少,人际交往的频率显著降低,严重的甚至可能产生与社会的脱离,容易产生孤独感和失落;。(3)精神文化生活活动的内容发生明显的变化。首先,从事学习和接受教育的活动显著减少。老年人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增进社会交往。其次,劳动职业活动和社会政治活动的减少,个人闲暇时间增多,使人们的各种兴趣爱好显著增加。(4)家庭生活活动成为活动的主要内容。家庭是活动的主要场所,家庭成员成为老年人生活的主要伙伴。因此,家庭生活活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老年生活的质量。(5)生活活动空间明显缩小。家庭成为老年人生活活动的主要空间;家庭成员成了老年人人际交往的主要对象。这将给老年人生活质量带来多方面的影响。因此,根据上述老年人群体的特点,社区机构应该在以下诸多方面,完善社区老年群体闲暇教育。
(一)健全保障制度与机制
建立健全的保障制度,是发展和完善社区老年人闲暇教育的有力保障。政府各级部门从上到下,成立专门机构,加强管理。如成立“老年人工作委员会”,或者“社区老年人闲暇教育领导小组”,等,机构一般可设3-5个编制,专人专职负责开展工作。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和支持各方面优秀人员投入到关爱老年人的工作中来。社区专职人员要负责建立老年人档案,定期走访,了解老年人各种类型的生活状况。成立“老年人工作检查科”,保障队老年人教育工作的监管和落实。端正思想认识,树立以人为本观念,坚持终身教育的理念,制定规划和实施方案,对整个社区老年人群体的闲暇教育作出统一规划和安排,使社区老年人闲暇教育更加规范化与制度化,更充实并具可操作性。使我国社区老年人闲暇教育尽快从无序走向有序。
(二)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增加经费投入
社区老年人闲暇教育是老年人教育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发展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社区管理机构的运作,专职工作人员的聘用,服务设施的提供与改善,各项教育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资金。因此,不断拓宽资金来源的渠道,多方筹集社区服务资金,就成了实施社区服务规划的基本前提条件之一。[8]硬件设施在社区老年人闲暇活动中至关重要。但是目前,不论在经济较发达的城市,还是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郊区、农村,社区均应逐渐加大相应的经费投入,绝大部分社区并未给老年人群体提供足够的资金以及设施支持。因此,增加并不断完善与开展社区老年人教育活动相适应的硬件设施,推动社区建设,拓展社区服务,提高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已成为开展社区老年人工作的迫切需求。建议通过以下方式拓宽资金来源:(1)加大地方政府直接性的经费投入;(2)建立弹性的社区财政支持系统;(3)老年教育与老年福利想结合;(4)广泛宣传,争取大型的社会机构或者团体的赞助;(5)适当收取学员学费等。
(三)培养多种类型的志愿者,积极参与老年人的帮扶工作
开展社区老年人的服务工作,要有比较充分的服务资源。社区的养老服务要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包括社会福利和非盈利组织,囊括大批青少年、成年和老年志愿者进行长期的、系统的福利性老年服务活动。[9]目前,有来自不同行业的自愿者,也愿意参与对社区老年人的关爱工作,他们来源于中小学和大学生社团的成员,这些人绝大部分没有经过老年服务的相关培训,缺乏对老年人心理状况和心理需求的认知。同时,这些自愿者由于都有他们的学习、工作等任务,工作具有阶段性和偶然性,不能够长期或者系统地跟踪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全部,因而发挥的作用较为有限。为保证志愿者能够长期有效的服务社区老年群体,一方面,应对服务志愿者进行系统的老年服务相关知识培训;另一方面,也要立足于老年人间的互助,可以采取“结对子”的方式互助。把那些刚刚退休、身体健康并且热心的、年龄还在60左右岁的老年人组织起来,与年龄稍大的老年人,结成互助对子。前者经常走访,关心帮助年龄大的,陪后者聊天,通知或者陪同后者一起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种有益的活动。社区管理机构,为他们建立“互助卡”,对帮扶过其他老人的人,采取“积分”的方式,给予打分,建立积分档案,等他们以后年纪大了之后,可以受到优先的支持和帮助。
(四)开发各种形式的教育教学课程
自1983年,我国第一所老年大学在山东建立,如今已有30余年,虽老年大学教育取得长足发展,但分布并不均衡,覆盖率依然较低。秉承着“全员、全程、全面”的特点,在老年教育机构还未覆盖地区和人群,社区可通过开展“夕阳红”知识讲座的方式,丰富老年人知识,拓宽老年人思维。社区相关部门可根据自身地域差异灵活选用讲座内容: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食疗保健、心理保健、老年痴呆的防治、道德观、法律常识、新闻新事、自理、自救、自我保护、老年人与子女的沟通教育、计算机的简单使用等,此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保障条件的改善,人的寿命也越来越长,老年人退休后还有很多年时间,让老年人重新就业,参与到社会的建设中是实现健康老龄化发展的必然趋势。[10]
因此,可加入适当的创业教育等。社区机构可协同医院开展保健讲座之余,可为社区老年人进行体检,为老年人身心发展提供便捷。
(五)拓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整合社会资源是社区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社区应与社会其他部门协同服务,依靠大众力量,利用有效资源,经常组织具有社区特色的老年人群体性活动,使社区老年人形成关心社区,参与社区事业的共同志向和热情,提高老年人生活积极性。社区可与大学生或相应艺术团合作,为社区老年人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书法、诗词、绘画、摄影、棋艺、广场舞、太极拳、读书会、合唱团等,并可定期举办文体比赛,活跃社区老年人群体氛围。社区相应部门也可定期举办“夕阳红”老年人旅行项目,进行短程旅行等,增强社区老年人群体的凝聚力。这些措施都可以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生命的价值,也可以使社会更加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鲁洁,等.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30.
[2]周沛.社区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03.
[3]刘视湘.社区心理学[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3:60.
[4]关世雄,等.成人教育词典[M].北京:职工教育出版社,1990:290.
[5]温州市统计局.温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2011-05-09].wzstats.gov.cn/info_view.jsp?id0=z0h8lnkbkw&id1=z0h8lo5459&id=z0hbddvmw1.
[6]周文珍.温州市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和老龄事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13.
[7]Hajime Iwasa,Yuko Yoshida,Ichiro Kai,Takao Suzuki,Hunkyung Kim,Hideyo Yoshida.Leisure activities and cognitive function in elderly community-dwelling individuals in Japan:A 5-year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2012(72):161.
[8]于显洋.社区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66.
[9]高娟.社区老年教育模式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关键词:社区文化;社区建设
社区是指聚居于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现代城市的一种新型的人群结合方式。而社区的发展,既能保证居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又能作为统一的精神导向推进党的精神理念,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然而,在政府及社区工作者们轰轰烈烈开展社区文化工作时,一些社区文化建设上的不足也逐渐暴露出来。因此,秉持用问题引发思考,用思考解决问题的精神,笔者进行了一系列社区文化现状调查,共涉及来自90多个城市共466个随机抽取的对象,期待能以实际数据引发务实思考,为更进一步地建设社区文化作出贡献。
1. 居民邻里交往情况现状及因素分析
首先,在调查中暴露出来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是邻里交往较少,同社区的人们仍然没有突破“小家”融入“大家”――有超过30%的居民每周与邻居交往的时间小于39分钟;有超过50%的居民在本单元楼内认识不足10%的邻居,这些数据较为充分地说明了被调查居民之间的关系过于疏远,难以形成足够的向心力、凝聚力。为进一步探究此现象的内在因素,本调查又对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即工作压力和经济负担。
1.1 工作压力对邻里交往的影响
对于工作压力可能造成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工作压力越大,居民所经受压抑、焦虑等潜在心理因素的可能越大,因而会对居民邻里交往产生影响。然而数据显示,在认为自己压力很重的被调查居民中,每周与邻居的交往时间小于30分钟的有43.81%,而这一数字在认为自己压力较重、一般、较轻和很轻的居民中分别为27.91%、25.7%、38.39%和38.1%;同理,在认为自己压力很重的被调查居民中,每周与邻居交往时间多于1.5小时的有35.24%,而这一数字在认为自己压力较重、一般、较轻和很轻的居民中分别为31.4%、32.96%、35.19%和35.17%――并没有明确的相关性,即使居民的工作压力逐渐减轻,被调查居民们也不会与邻居交流更多。由此可见,工作压力本身并不能带来被调查居民对邻里交往时间的减少。
1.2 经济负担对居民交往时间的影响
本调查中,以居民自身对自己经济负担的直观判定反映其受到的经济负担的大小,数据体现,在认为自己经济负担很重的被调查居民中,有41.23%的居民每周与邻居的交往时间小于30分钟,这一数据在认为自己负担较重、一般、较轻和很轻的居民中分别为28.09%、27.74%、30.65%和41.3%,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同理,在认为自己经济负担很重的被调查居民中,有35.09%的居民每周与邻居的交往时间超过1.5小时,这一数据在认为自己负担较重、一般、较轻和很轻的居民中分别为32.58%、35.48%、25.81%和36.96%,同样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即使被调查居民的经济负担减轻,被调查居民们也不会与邻居交流更多。由此可见,经济负担也不是影响居民之间交流时间减少的因素。
2. 居民交流现状深层原因分析
经过上述数据分析,可以总结出,在调查的两种因素中,工作压力和经济负担并没有对被调查居民每周与邻居交流的时间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此结果虽然有些出乎意料,但如果结合中国社区文化发展现状与居民社区文化心理再来重新审视,这个结果又在情理之中。
2.1 工作压力因素深层分析
工作压力确实可能导致加班工作、占用假期等情况而迫使居民缩减个人的休闲娱乐时间,进而降低了居民与邻居交往的可能性。但同时,工作上的压力也会导致居民有较大向身边邻居、朋友等寻求心理上的同情、理解与安慰的可能性,尤其当社会普遍进入新世纪充满竞争、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时,这一物质发展所带来的工作压力也是普遍性的本调查中居民认为自己工作压力很重或较重的人数达到了40.98%,是认为自己工作压力较轻或很轻的人数――20.6%的近两倍。因此,同样有工作压力的邻居在交往时更易体会到邻居之间工作压力上的认同感、归属感,有助于减轻工作带来的压力,最终则可能会带来居民与邻居交往时间的提高――如同美国戒嗜酒者互诫协会(AA)正是通过让希望戒酒的人们获得在一个集体中的归属感而帮助其实现戒酒的目标。由此可见,由于工作压力带来对居民交流时间的影响十分复杂、其对交流时间的贡献有积极有消极,才因此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2.2 经济负担因素深层分析
针对经济负担因素,须要注意的是,中国社区内居民交流的主要方式一般不需要大量开销,如广场舞、下棋等,而当进行较为正式的活动,如演出、讲座等,我国社区工作者们则一直致力于“由居民直接参与,既是表演者也是观看者”的工作理念,鼓励退休文艺老干部等积极参与活动,既调动了居民积极性,又为居民减少了因参加社区活动而带来的经济负担。因此,正是归功于中国社区工作者的服务理念,居民的经济负担与其邻居的交流时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3. 社区活动现状分析
除日常邻里交流之外,居民另一种交流方式就是由社区工作者或政府开办的社区活动站、文艺活动、讲座、志愿活动等。这些活动的积极意义在于其融合促进居民交流、满足居民文化需求、教导居民精神内涵等多种社区文化功能为一体,可以有效获得群众支持拥护,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工作。为了解如今社区活动建设现状,本调查探究了社区活动站和文化活动两方面社区活动,并提出相应的分析与意见。
3.1 社区活动硬件――活动站现状分析
社区专有的固定活动场所对于建设社区文化有十分积极重要的作用。它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一个稳定的活动场所,保证了开办社区活动的硬件设施质量。这一方面表明了政府对于建设社区文化的决心,使居民受到精神感召;另一方面也为社区活动提供了号召力和影响力,保证了在此基础之上开展的社区活动足够正式,满足群众,特别是退休文艺干部的需求,极大调动社会积极性。然而,在本次调查中发现,有46.78%的被调查居民所在社区中没有固定活动站,而在社区有活动站的居民中,也有38.19%的居民从未使用过这些社区活动站。这既体现了政府在社区文化上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不足,也反映了居民并没有认识到活动站的有益之处,参与积极性不高。为解决这一问题,既需要政府部门认识到建设社区活动站的重要性,同时也需要社区工作者做好社区宣传,以软件活动带动硬件参与度,从而更好地让居民通过社区活动站融入到社区的大家庭中。
3.2 社区文化软件――文化活动现状分析
在努力保证社区硬件的质量数量的同时,社区工作者们同时也应该关注如何建设好社区软件――文化活动。这些活动的丰富开展可极大程度上提高社区居民文艺活动参与、鉴赏能力,调动居民参与社区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开展公共精神宣传、落实党的精神指导方针,更好的实现社区的教育作用。数据显示,所在社区中有开展精神文明活动的居民中有52.02%的人在参加了社区活动后甚至走出社区,参加社会的一些文明志愿活动,而这一数据在所在社区没有开展过精神文明活动的居民中仅为21.49%,由此体现出社区开展精神文明活动的重要意义。然而,在受调查居民中,有51.29%的居民所在社区并没有开展任何精神文明活动,这显然是对于社区文化建设的一大桎梧。对此,社区工作者们应重视其社区精神文明活动之于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充足恰当的活动与。当然,社区工作者们同时也应保证这些活动有明确的意义,而非单纯为活动而活动。真正让社区文化软件与硬件互相结合,让社区文化建设工作顺利进行,为建设和谐积极的社会文化作出贡献。
■ 社区调查队组织结构适应经普等大型普查需求
在西城区,社区调查队实行区、所、队“三级负责制”,即区统计局负责调查任务的计划、部署、调查制度的制定及统筹安排;统计所负责对调查队的直接管理并负责调查员的选拔、考核和培训;调查队负责具体实施调查任务。
为强化管理,各街道社区调查队设队长1人、副队长1人、联络员1人、组长若干。队长负责调查队全面工作;副队长协助队长工作;联络员由统计所人员担任,负责调查队的日常管理和与区局队的联络工作。这种分层负责制对于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清查入户工作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也畅通了区、街、调查员的沟通渠道。调查员在入户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都在每天下午集中报告给队长和副队长,队长、副队长对问题进行分析整理,将其中有代表性的问题反馈给联络员,再由联络员反馈给区经普办。与此同时,区经普办设质量控制员,质量控制员深入各个街道普查区了解普查进展情况,帮助解决问题。
■ 社区调查员的丰富经验可满足经普入户调查需求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西城区社区调查队承接国家、市、区、街道调查任务近30项,动用调查员1500多人次。参与了城镇居民基本情况调查、千家企业评议政府调查、环境秩序调查、物价监督调查、准规模调查、房屋普查、个体户小型抽样调查、安全感调查、全国环境污染源调查等,还有一些调查队参加了本街道人大改选调查,调查员积累了丰富的调查经验。在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中,300余名经验丰富的调查员成为清查不可或缺的骨干力量。
■ 社区调查员经过专业培训符合经普技能要求
在对调查员的培训方面,一方面,西城区统计局每年举办一次大型培训,对全体调查员进行统计法律法规、调查技巧、职业道德、统计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并结合各类调查进行业务培训;另一个方面,各街道结合本街道调查队现状对调查员有重点地进行培训。所有调查员均要参加岗前培训,通过考试持证上岗。在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开始前,各街道针对区域特点和经济普查特点,分别对调查员进行单位基本情况表填报前的培训,并开展模拟调查的实践活动,使调查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相得益彰。这种长期系统化培训与专项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使调查员既具备系统性的统计知识,又具备符合经济普查要求的调查技能,从而给西城区经普办选调普查员提供了充足的人员保证。
从20世纪80年代的中后期,周庄古镇的旅游得到成功开发后,全国各地也开始大量开发古镇旅游,古镇旅游犹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然而,古镇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比如,经济的收入差距、环境污染、社会治安等。针对古镇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社区居民作为古镇自然历史及社区文化最为密切的人,在社区参与古镇旅游中,当地居民在旅游地形象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社区居民的态度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质量及对旅游目的地的感觉和印象。只有当社区居民的满意度高了,古镇旅游得到更好的发展,才能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关于社区参与
(1)社区参与的内涵
社区参与是一种公众的参与,意味着社区居民对社区责任的分担和成果的共享,它使每一个居民都有机会为谋取社区共同利益而施展和贡献自己的才能。社区参与是对各种决策及其贯彻执行的参与,是对社区的民主管理,它使每一个居民都有机会向地方政府表达意见,以维护自己的利益。他的本质理念是以人为本、社区自治:其最终目标是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在古镇旅游发展过程中,社区居民作为最重要的主体,只有让社区居民参与旅游资源开发、保护,提高社区居民的满意度,才有可能减少当地居民对旅游目的地的景观、文化、环境造成破坏,使得社区居民对旅游满意度提高,实现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
(2)社区参与旅游发展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社区与旅游业的发展也紧密联系在一起,从20世纪末人们才开始把社区居民参与旅游作为一种指导思想,并指导旅游目的地的发展。1985年,墨菲(peter?e?murphy)在《旅游:社区方法》中指出:旅游业自其产生,就有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果能使其从纯商业化的运作模式中脱离出来,从生态环境和当地居民的角度出发,将旅游考虑作为一种社区活动进行管理,那么一定能获得更好的效果,这就是社区方法。墨菲是第一次把社区参与这一概念运用到旅游中去的,强调能从社区参与的角度研究分析旅游,希望最大限度地让社区参与旅游发展。pauline j?sheldon等指出可持续发展旅游如果没有社区参与就不可能获得成功。
裴敏莉认为,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指在旅游的决策、开发、规划、管理、监督等旅游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社区的意见和需要,并将其作为开发的主体和参与主体,以保证旅游可持续发展和社区发展。社区居民的主动性参与是社区旅游发展的内在动力,社区参与的主体是社区居民,客体是社区旅游中的各种事物。可以看出,尽管社区参与旅游还有待于更为准确的给出定义,国内外旅游爱好者已开始了研究,这说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也被国内外学者所普遍接受。
二、重庆安居古镇社区参与评价
(1)安居古镇历史文化及旅游特点
安居古镇位于重庆铜梁区安居镇,是国家级aaaa旅游景区,也是中国第四大古城。安居依山为城,阁道连居。坛庙众多,有九宫十八庙之称。建筑独特,城门摇相挥映:街景保存完好,明清建筑鳞次栉比,群雄林立,名震川东。安居乡学兴盛,人才辈出,文化灿烂,是集县文化,古巴渝文化,庙宇文化,书香文化,码头文化于一体的千年古城,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镇。
自从安居古镇旅游业发展以来,安居古镇呈现出与其他景区截然不同的景观,是“一个记住乡愁的地方”,特别是安居古镇被评为中国第四大古镇之后,便成为主城区以及西南地区游客旅游休闲的首选地之一。2014年接待游客量达到100万人次。从重庆铜梁旅游网的数据显示,区旅游局数据显示,2015年“五一”期间,全区主要景区(安居古城、奇彩梦园、沙心玫瑰园和龙温泉)累计接待游客19.7万人次(安居古城17.45万人次),累计旅游综合收入7 448.59万元(安居古城6 980.4万元)。从铜梁政府网据悉,2014年,安居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 200元,同比增长16.5%;到2017年底,安居镇将力争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2万元,年均增长18.02%。运用旅游容量分析,安居古镇旅游人数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其正处于旅游生长周期的发展阶段,只有使社区居民参与古镇旅游,才能实现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安居古镇社区参与感知调查与存在问题
从20世纪80年代的中后期,周庄古镇的旅游得到成功开发后,全国各地也开始大量开发古镇旅游,古镇旅游犹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然而,古镇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比如,经济的收入差距、环境污染、社会治安等。针对古镇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社区居民作为古镇自然历史及社区文化最为密切的人,在社区参与古镇旅游中,当地居民在旅游地形象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社区居民的态度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质量及对旅游目的地的感觉和印象。只有当社区居民的满意度高了,古镇旅游得到更好的发展,才能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关于社区参与
(一)社区参与的内涵
社区参与是一种公众的参与,意味着社区居民对社区责任的分担和成果的共享,它使每一个居民都有机会为谋取社区共同利益而施展和贡献自己的才能。社区参与是对各种决策及其贯彻执行的参与,是对社区的民主管理,它使每一个居民都有机会向地方政府表达意见,以维护自己的利益。他的本质理念是以人为本、社区自治:其最终目标是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在古镇旅游发展过程中,社区居民作为最重要的主体,只有让社区居民参与旅游资源开发、保护,提高社区居民的满意度,才有可能减少当地居民对旅游目的地的景观、文化、环境造成破坏,使得社区居民对旅游满意度提高,实现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
(二)社区参与旅游发展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社区与旅游业的发展也紧密联系在一起,从20世纪末人们才开始把社区居民参与旅游作为一种指导思想,并指导旅游目的地的发展。1985年,墨菲(Peter・E・Murphy)在《旅游:社区方法》中指出:旅游业自其产生,就有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果能使其从纯商业化的运作模式中脱离出来,从生态环境和当地居民的角度出发,将旅游考虑作为一种社区活动进行管理,那么一定能获得更好的效果,这就是社区方法。墨菲是第一次把社区参与这一概念运用到旅游中去的,强调能从社区参与的角度研究分析旅游,希望最大限度地让社区参与旅游发展。Pauline J・Sheldon等指出可持续发展旅游如果没有社区参与就不可能获得成功。
裴敏莉认为,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指在旅游的决策、开发、规划、管理、监督等旅游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社区的意见和需要,并将其作为开发的主体和参与主体,以保证旅游可持续发展和社区发展。社区居民的主动性参与是社区旅游发展的内在动力,社区参与的主体是社区居民,客体是社区旅游中的各种事物。可以看出,尽管社区参与旅游还有待于更为准确的给出定义,国内外旅游爱好者已开始了研究,这说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也被国内外学者所普遍接受。
二、重庆安居古镇社区参与评价
(一)安居古镇历史文化及旅游特点
安居古镇位于重庆铜梁区安居镇,是国家级AAAA旅游景区,也是中国第四大古城。安居依山为城,阁道连居。坛庙众多,有九宫十八庙之称。建筑独特,城门摇相挥映:街景保存完好,明清建筑鳞次栉比,群雄林立,名震川东。安居乡学兴盛,人才辈出,文化灿烂,是集县文化,古巴渝文化,庙宇文化,书香文化,码头文化于一体的千年古城,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镇=。
自从安居古镇旅游业发展以来,安居古镇呈现出与其他景区截然不同的景观,是“一个记住乡愁的地方”,特别是安居古镇被评为中国第四大古镇之后,便成为主城区以及西南地区游客旅游休闲的首选地之一。2014年接待游客量达到100万人次。从重庆铜梁旅游网的数据显示,区旅游局数据显示,2015年“五一”期间,全区主要景区(安居古城、奇彩梦园、沙心玫瑰园和龙温泉)累计接待游客19.7万人次(安居古城17.45万人次),累计旅游综合收入7 448.59万元(安居古城6 980.4万元)。从铜梁政府网据悉,2014年,安居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 200元,同比增长16.5%;到2017年底,安居镇将力争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2万元,年均增长18.02%。运用旅游容量分析,安居古镇旅游人数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其正处于旅游生长周期的发展阶段,只有使社区居民参与古镇旅游,才能实现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安居古镇社区参与感知调查与存在问题
感知是一个负载着文化和意义的认知过程,尤其是当信仰、价值观、道德规范、伦理、文化意识形态等观念文化与社会结构紧密联系时,感知无疑会被打上社会/文化的烙印。林爱明(2007)认为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的涵义为: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居民对旅游给当地社会文化环境和经济带来的影响的认识程度及居民对这些影响的主观反映。笔者在安居古镇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满意度的调查中,为能收集到具有针对性的材料。选择在五一小长假期间对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以及走访试调查,对不同景点,不同年龄阶段,及受教育程度不同的社区居民进行走访式深度调查,抽样访谈,并分阶段式进行。
2015年5月1日到7日,笔者在安居古镇对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居民所参与的类型、经济情况、环境影响、社会文化以及对古镇旅游的满意程度。本次抽样问卷一共发放了200份问卷,共收回176份,有效率达到88%;最后对社区居民采取入户访谈了25户。在收回的176份问卷中有158份问卷对古镇旅游业发展持支持的态度,满意程度非常高,因为他们都处于古镇的核心区,而对于另外的18份问卷所持的不支持或保持中立的居民,大多数属于古镇“边缘地带”。古镇旅游对该地社区居民影响较小,特别是指经济上的利益。针对安居古镇的走访调查中,社区居民作为古镇生活生产的重要主体,通过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认识及对旅游发展的感受,尤其是核心区的居民,他们对旅游业带来的种种影响和感知是最为直接、深刻的。从对安居古镇的社区参与调查发现,居民在经济、社会、环境、文化及旅游发所带来的感知都占有很大的好评,社区居民支持旅游业的发展。通过对居民进行访谈式的抽样调查,了解到居民对安居古镇在旅游业发展方面,居民参与的类型、经济发展情况、就业以及旅游对社区居民所带来的环境、文化影响。安居古镇社区居民对旅游业发展的态度、认识以及期望,从社区参与的角度对目前古镇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
1.社区居民过度商业化问题。历史上重庆、明清时期的商业繁盛,吸引了外地大量商人进入重庆市场,尤其是两广、两湖和山西、陕西、、福建、江西、云贵等省的商人。各商帮自乾隆时期就陆续在城里设立会馆。昔日重庆城著名的“八省会馆”,都具有相当的规模和经济实力,特别是湖广会馆的设立,标志着安居古镇当时的经济发达情况。
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经济驱动是根本,但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待古镇发展到一定程度,本来对古镇旅游有利的商业活动都有可能成为阻力,笔者在对安居古镇走访调查中发现,旅游商品主要集中在火神庙街一带,在这条街上,社区居民大多都以旅游商品,经营小吃餐厅为主。因此,在街上随处可以看见游客和商贩有讨价还价的场面,不免有些乏味。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在街上还能找出非本地特色的旅游产品,有的景点另收门票,难免让少数游客望而止步,有时还出现旅游商品价格高、拉客、强买强卖、宰客的现象,引起游客的不满。
古镇旅游商业化越来越严重,使得原汁原味的古镇居民成为俯拾皆是的商店老板,商铺毫无特色,这会降低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满意度,本来游客是为了在旅游中放松身心,享受古镇之美及服务,而浓厚的商业化会大大的降低游客对目的地的口碑,降低游客感知,社区居民是古镇旅游发展的主体,社区居民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不应一味注重经济利益,而应维护旅游者的利益,不应当只做旅游活动中的浅层次参与者。
2.古镇“空心化”问题。著名文化名人余秋雨在谈到江南古镇旅游时就曾指出:人们对民风的兴趣远远胜于那些搬空了的建筑。他所指出的“民风”古镇是居民营造的一种传统文化和古风意蕴,在笔者看来,安居古镇的“空心化”也愈来愈严重,这主要表现在,社区年轻人基本外迁,特别是男性青壮年,留下的除了老人外,大多都是外地来经商的,这样的人口置换非常严重。古镇内的许多店铺,除了那些需要另收门票的景点,大多都改建为商铺,有的甚至改建为酒吧、网吧等,让游客难以寻觅古朴民风,使得古镇传统生活场景荡然无存。远远望去,古镇颇具风韵,但游客走进以后,却常常感到与心目中所期待的那份传统意蕴大相径庭,在古镇开发过程中,保留原有建筑风格,还原最真实淳朴的居民生活,不让古镇失去原有的风貌,因为古镇是旅游业发展的载体,如果失去古镇民俗风情,旅游目的地也将会失去吸引旅游者的能力。
三、加强社区参与在古镇旅游发展中的作用
(一)提高社区居民参与意识和文化素质
由于社区参与旅游的满意度直接影响着他们对旅游发展的态度,处理好旅游目的地“核心区”与“边缘区”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活动尤为重要。在此,可以通过不同的宣传、培训学习的方式让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活动,提高社区居民对古镇旅游发展的积极认识,在提高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的同时,让他们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旅游的发展。这将有利于提高社区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支持力度。社区居民的参与度越高,说明旅游给社区居民带来的利益越大,越有利于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
目前古镇老龄化及“空心化”极为严重,古镇人口文化素质整体偏低。因此,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水平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文化水平提高了,才能提高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服务的能力,让游客满意,保证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可通过政府对社区居民进行教育培训,特别是对一些专门从事旅游服务的工作人员进行重点培训,提高居民的环境、文化意识。加强对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利用。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古镇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载体,只有激发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服务的愿望和热情,才能使居民主动保护好古镇资源。
(二)保证居民参与决策
在我国,社区几乎都是被动参与旅游,参与层次低。在我国的古镇旅游中,古镇旅游基本上都是以政府为主导,政府及开发商对旅游目的地进行统一规划、开发,社区居民很难参与其中。加上中国的社区参与注重单纯的经济利益,从而导致古镇商业化及“空心化”严重等问题。为此,为解决古镇社区居民参与决策时,要倾听发展旅游的希望、看法、满意度,并将这些问题纳入政府决策中,使社区、企业、政府等各参与方之间的力量对比平衡,社区参与旅游决策,虽不能代表居民参与决策,但要在旅游开发、管理过程中,让社区居民参与制定“游戏规则”,让旅游开发符合民意,不是让政府受官本位思想影响,从主导型战略演变为决定型战略的政府,也不是让社区居民有依附心里,没有参与决策的思想。有研究表明,若是旅游地能充分考虑社区参与问题,并让社区居民参与决策,居民在旅游参与中获利,则会表现为支持旅游,保护旅游资源。因此,在古镇旅游发展决策中,应当建立一个阶层参加的社区旅游组织,任何旅游的决策方案都应通过社区居民进行商讨,发生的问题也要通过讨论制定出解决方案。因此,要使社区居民在旅游发展中具有决策性,就应当建立一个社区参与的平台,如咨询机构等,定期对旅游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实现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的开发与保护的决策。
【关键词】城市社区;社区管理;和谐社区;杭州市
城市社区不同学科有不同的鉴定[1-4],但基本要素大多为一定的人口、地域、设施、文化、组织等[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力量出于不同原因,从不同角度关注城市社区,社区与社区发展成为国家层面上社会经济政策议程的核心议题并吸引一大批理论学者研究社区[2]。社区研究的源头追溯起来当始于古典时代的城邦理论[3]。到20世纪90年代,西方理论界依然存有一些新的城市社区管理理论,包括传统邻里社区开发理论、麦克伯恩的“都市小村”等思想[4]。国内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城市社会生活和管理体制正发生着整体性的深刻变化,原先的“单位人”逐渐脱离单位向“社会人”、“社区人”回归,从而推动了我国城市社区不断变迁。
一、调查对象的选择与方法
为较为准确的反馈杭州城市社区建设现状,按照老社区与新社区、老城区、城郊与远郊的原则选择星洲、古荡、萧山宁围三个城市社区作为调查对象(星洲社区位于市西北角古墩路星洲花园;古荡小区位于市西北角古荡街道;宁围社区位于宁围镇南部,萧山开发区内)。所选社区内按居民户的约10%进行抽样,以问卷为主的调查方式,共计发放调查问卷307份,有效问卷回收291份。
二、杭州市三个城市社区的实证调查
(一)社区居民归属感调查
问卷从两个方面考察,一是居民是否在乎别人对其所居住区的评价和看法;二是如果要离开所居住的社区是否会很留恋。数据显示30%的人很在乎别人对本社区的评价,有44%的人不在乎或觉得无所谓。有59%的人表示如果要搬迁会对本社区很留恋,只有11%的居民表示不会有留恋。
居民对社区的依恋还表现为居民对社区的依存关系。从居民遇到困难会向哪些人(机构)寻求帮助来看,居民在遇到困难时已经有意识地会想到向自己所居住的社区寻求支持,大约占17.8%的比例,已经超过其工作单位15%的比例,这说明社区在居民的社会支持系统中比重逐渐增加。但是居民对于社区活动的参与及对社区公共资源的利用程度相对较低,只占9.3%的比例。
(二)社区居民之间的和谐交往程度
绝大多数的居民(78%)不喜欢串门聊天;邻里之间“见面点头,说句应酬话”的占64.9%,邻里关系正从传统紧密互动型向礼仪型的交往过渡,调查的星洲小区,甚至于有一户人家不知楼上楼下住的是什么人。这种人际关系的表面化是导致大多数居民感到人情冷漠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居民大部分人也认为,邻里交往不多是因为缺乏交往的客观条件,特别是中青年人,工作事务与家务的繁忙,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社区也很少提供这样的平台,社区组织的很多活动大都是针对老年人和小孩子的,加上集中在工作日,这就很不便利上班族利用这一平台进行邻里间互动。
(三)居民的社区活动参与程度
一是参与的主观愿望较强,但实际的参与程度不高。经常参加社区文娱活动的只占所调查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当被问及社区居民是否应多多了解本居民区的公共事务,有近73%的人表示很同意或比较同意。二是老城区比郊区和新城区的参与热情更高。古荡小区有近一半的居民经常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而萧山宁围区只占15%,星洲社区占33%。三是老年人和小孩参与的频度比年青人和中年人更高。
(四)居民对社区的整体评价和满意度
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居民中,有71%的居民对社区的总体满意程度较高(含“满意或比较满意”的人群),有19%的居民感觉一般,有10%的居民满意程度较低(含“比较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人群)。总体说来,杭州居民对社区的整体满意度较高。
三、杭州市三个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一)三个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是,社区整体管理意识有了提高但管理的主体仍然停留在政府层面,居委会权力仍然源于上级街道,从而促使居委会的组织往往不够健全,已成立的居委会或因经费问题或由于工作人员的素质问题不会开展工作。
二是,居民参加公共事务管理的权力遭到限制,即使有很强烈的参与社区管理的意识也缺乏相应的发展平台。以古荡社区这样老社区为例,社区的设施普遍比较陈旧,一方面存在隐患;也在实际生活中限制了居民的民主参与渠道。
三是,社区居民自我管理的社区组织不够健全。居委会、物业及其他社区组织关系交叉,工作内容各有分工,是社区建设不可或缺的部门。但以星洲小区这样的新商品化住宅小区调查显示:现在社区出了什么事,包括协调邻里关系,首先想到的是物业而不是居委会,显然居委会不如物业与居民的联系紧密。
(二)完善三个城市社区管理的策略
一是以居民参与为重点,建立自治型社区。建立自治型社区已经成为中国民主发展的新生长点,随着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意识、自我管理的自治意识不断增强,人们渴望亲自管理社区。同时政府职能也在不断转变,政府与社区组织的关系,将从纵向控制逐步转为横向互动[5],因此只有根据经济文化发展和社区居民的要求,不断推进社区居民自治,才能保持社区民主制度的生机。
二是以服务居民为宗旨,建设服务型社区。一方面是服务公众群体。社区的所有工作都应当围绕社区居民的需求来开展。另一方面把市场机制运用于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寻找社区服务与市场机制的契合点,积极鼓励社会服务企业进入社区,实行市场化运作、实体化经营、发展。
三是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建设人文型社区。首先通过实施公民道德建设,促进了以邻为伴。其次以社区文化为载体,深入开展广场文化系列活动、文娱活动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从而形成具有一定文化品位、活动能力的群众业余文化团体,这样对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也会进一步加强。
四是健全社区管理法制。一方面对于社区管理机构本身,要完善社区居委会基础管理制度。如制定社区居委会的工作职责,明确居民小组和楼长的职责,实行目标管理。另一方面逐步改善社区干部队伍结构和素质。可通过公开招聘、民主选举和选拔优秀人才等方式,拓宽社区干部来源的渠道。
参考文献:
[1]候玉兰.城市社区发展国际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1-4
[2]王青山,刘继同.中国社区建设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3-8.
[3]张俊芳.中国城市社区的组织与管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14-15.
[4]刘君德,靳润成,张俊芳.中国社区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1.
[5]Thomas Wolff.The Future of Community Coalition Building[J].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2001, 29 (2).263-268.
【摘要】:目的 分析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差原因,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发生心脑血管病及肾脏疾病的风险。 方法 设计专用调查表格,采用问卷方式调查。在高血压随访时,取得患者同意后,问卷由专人当面询问后填写,共调查250例。 结果 患者对药物知识缺乏(28%)、药物不良反应(20%)、患者因年龄大记忆力下降(16%)、经济状况原因、联合用药种类多服药次数多等是直接影响患者不遵循医嘱用药的主要影响因素。 结论 加强社区健康教育,根据社区老年患者生理状况,做好家属的配合工作,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等是提高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社区老年高血压; 服药依从性;遵医嘱
有关研究显示,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仅为30.2%、24.%、6.1%,高血压遵医嘱服药依从性的高低直接影响降压的效果及血压的控制率[1-2]。2011年2—12月我院对300例已确诊的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影响其服药依从性的相关因素,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取小沙镇光华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250例。其中,男140例,占56%,女110例,占44%。年龄60—92岁,病程5—20年。
1.2 方法 设计调查问卷开展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经济条件、知识结构、血压控制情况、对疾病认知程度、遵医嘱服药情况等。随访时,取得患者同意后,有专人当面询问后填写问卷,以保证调查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2 结果
按不遵医嘱服药的原因分为:药物知识缺乏70例,占28%;药物不良反应50例,占20%;患者因年龄大记忆力下降40例,占16%;服药种类过多或服药时间过长35例,占14%;经济原因28例,占11.2%;其他因素27例,占10.8%。
3 讨论
3.1 主要相关因素分析 (1)对药物及其疾病认识不够:有研究对不同文化知识层次、不同性别的患者进行调查,发现对其自身所患高血压都有不同程度的认识不足[3]。有些高血压患者对自己的病情特点及药品知识不甚了解,存在盲目服药,乱换药物,甚至停药的情况[4]。有些患者对长期高血压带来的远期危害如脑、心、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没有足够的认识。(2)服药的种类多或每日服药的次数多,持续时间长及药物的不良反应:高血压患者可能合并多种慢性疾病,长时间服药且服用的药物数量较多,成为患者的一种负担,有些顽固性、难治性高血压需要联合用药,患者存在拒服漏服药物现象[5]。另外,由于治疗高血压药物种类较多,有些药物可能存在不良反应,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药物可能导致强烈的刺激性干咳。使患者不能耐受,导致不能长期坚持服药。(3)服用药物的费用超出其经济能力:由于长期服药,在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村,患者不能坚持服药[6]。
3.2 建议:(1)加大对高血压知识宣传力度,加强开展社区健康教育讲座。定期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有关高血压防治知识,提高重视程度,从而提高服药依从性。(2)向患者仔细讲解服药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在的不良反应,嘱患者定期进行门诊随诊,以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带来的危害。(3)根据病情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尽量减少服药种类和剂量及每日服药的次数,从而提高服药依从性[7]。(4)考虑患者经济条件尽量选用性价比高的药物。(5)发挥社区公共卫生优势,密切医患关系,踏实做好高血压随访工作。
总之,针对高血压患者应结合其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并发症、降压疗效、不良反应以及药物费用等方面情况合理选择用药,因人而异,采取个性化治疗,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57
[2] 赵立群,聂雷,龙美洁等,健康教育和膳食干预对高血压社区综合防治效果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10,8(5):20—21
[3] 聂英娟,任素琴,杨晓秋等,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压制不良与药物相关因素调查[J].老年实用医学,2004,19(1):30—31.
[4] 甘志远,老年血压社区干预研究进展[J]社区医学杂志,2010,8(9):46-47
[5] 朱明范,罗凝香,朱玉萍.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的现状及改革策略[J].全科护理.2009,7(2):151-152
[6] 时景璞,王海龙,李辉等,辽宁省彰武县农村人群高血压患病率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7):15-18.
[关键词] 宫颈癌;筛查;认知
[中图分类号] R737.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03-0023-02
The investigation of cervical cancer screening knowledge in community women and gynecological outpatients
WU Xiaofei
Department of Gynaecology,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Lin’an City in Zhejiang Province, Lin’an 3113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contrast research the cervical cancer screening cognitive situation of community women and gynecological outpatients. Methods All of 312 community women and 224 gynaecology clinic patients were chosen by convenience sampling method, investigation by questionnaire. Results The cervical cancer screening knowledge scores of community women were higher than gynecology patients; in cervical cancer screening interval, 21.5% of women in the community can do 1 times a year, 51.8% of the gynecological patients can be done 1 times a year; in the cause of cervical cancer screening, 69.2% community women because of free medical examination; 66.1% of the gynecological patients because of physical discomfort. Conclusion The cervical cancer screening awareness of community women were higher than gynecological patients, but the attending cervical cancer screening interval of gynecological patients less than community women, the primary cause of attend cervical cancer screening were different between community women and gynecological patients.
[Key words] Cervical cancer screening; Cognition
宫颈癌发病率居女性恶性肿瘤第2位,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1]。且近年来其发病率呈现年轻化趋势,严重威胁妇女健康[2]。宫颈癌筛查是预防妇女宫颈癌发生的有效手段,可以有效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3]。通过问卷调查,笔者了解社区妇女及妇科门诊患者对宫颈癌及其筛查的认知情况,为今后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别以社区及妇科门诊为单位,于2011年2月15日~5月15日采用方便抽样方法进行调查分析。排除标准: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妇科手术后子宫颈未予保留患者。此次研究共调查536名妇女,其中社区妇女312名,妇科门诊患者224名。
1.2 调查内容
问卷内容分为一般情况、宫颈癌筛查相关知识、调查对象宫颈癌筛查现状三部分。宫颈癌筛查相关知识为单选题,每题正确回答为1分,回答错误记为0分。满分12分。宫颈癌筛查现状不进行评分,只是作为了解现阶段妇女宫颈癌筛查情况的依据。
1.3 质量控制
本次调查采用严格的质量控制方法。调查问卷由笔者在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完成后请相关妇产科及流行病学专家评阅后反复修改而成。正式调查开始前2周分别对20名社区妇女和12名妇科门诊患者进行预调查。问卷均由调查对象当场进行填写。共发放问卷590份,回收562份,回收率为95.3%。其中有效问卷536份,有效率95.4%。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双人录入核查,并设置逻辑变量核查。SPSS16.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社区妇女312人,年龄28~56岁,平均(46.3±12.7)岁。小学及以学历者12人(3.8%),初高中学历者45人(14.4%),大专及以上学历者255人(81.8%)。家庭月收入2 000元以下者34人(10.9%),2 000~5 000元者78人(25.0%),5 000元以上者200人(64.1%);妇科门诊患者224名,年龄17~57岁,平均(42.3±13.4)岁。小学及以下学历者7人(3.1%),初高中学历者39人(17.4%),大专及以上学历者178人(79.5%)。家庭月收入2 000元以下者23人(10.3%),2 000~5 000元者97人(43.3%),5 000元以上者104人(46.4%)。
2.2 社区妇女与妇科门诊患者问卷调查得分的比较
社区妇女问卷调查最低0分,最高14分,平均(10.3±2.1)分;妇科门诊患者问卷调查。见表1。
2.3 社区妇女、妇科门诊患者宫颈癌筛查现状比较
宫颈筛查的时间间隔方面,21.5%的社区妇女可以做到每年1次,51.8%的妇科门诊患者可以做到每年1次;宫颈筛查的原因方面,69.2%的社区妇女是由于免费体检;66.1%的妇科门诊患者是由于身体不舒服。见表2。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妇女宫颈癌相关知识的得分要高于妇科门诊患者。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主要是因为:① 文化程度的差异 妇科门诊患者大多来自外省市,因身体不适而前来就诊,文化程度不高,以体力劳动为主。而社区妇女在城市内生活,相对文化程度高,对新信息、新知识的接受程度高。且知识来源广泛,通过现代化传媒、社区内的卫生宣教等形式对宫颈癌相关知识了解较多。② 经济状况的差异 一般而言,城市社区的妇女经济状况要高于外省市或偏远山区的妇科门诊患者。相对优越的经济条件可以使社区妇女更加便利的了解宫颈癌相关防治知识。而妇科门诊患者可能因经济条件限制,无法承受咨询、检查的费用。③ 自我保健意识的差异 因为经济文化的限制,生活在外省市或者偏远山区的妇女生活质量不高,造成的后果就是自我保健意识不强。主动了解宫颈癌相关知识的意识不强,也就造成妇科门诊患者对该方面知识的了解不够。
社区妇女进行宫颈癌筛查的时间间隔大于妇科门诊患者。51.8%的妇科门诊患者每年进行1次宫颈筛查,而仅有21.5%的社区妇女可以达到这点要求。可能是因为妇科门诊患者在就诊过程中,医生对近1年内未做过宫颈筛查的妇女会讲解其重要性,并建议进行宫颈癌筛查。本次调查的妇科门诊患者大多已就诊多次,进行过多次相关检查,故绝大部分都会选择至少每年1次的宫颈筛查。
通过对参加宫颈筛查的主要原因调查发现,社区妇女参加宫颈筛查的首要原因是单位体检;妇科门诊患者的主要原因是身体不舒服。两者在参加宫颈筛查的原因上明显不同。原因可能:① 两者职业的差异。社区妇女大多于市区内工作。单位相对较重视员工健康,会定期组织员工体检。而外省市及偏远山区的用人单位可能对宫颈筛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体检力度不够,体检项目较少;② 医疗条件的限制。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新开展的前沿性的宫颈筛查项目对仪器设备和医务工作者的经验都提出了较高要求。外省市及偏远地区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可能无法开展有关宫颈筛查项目。因此,妇科门诊患者即使有宫颈筛查方面的意愿也可能因客观条件的限制而无法达成要求。
媒体的宣传对疾病控制至关重要。当瑞典报道百日咳对人类的威胁已经不再严重时,疫苗覆盖面迅速下降,百日咳发病率增加30倍[4]。通过对妇女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可以提高其对宫颈筛查的认知,提高其参加宫颈筛查的意愿[5]。因此,针对本次调查中发现的问题,笔者建议应加大对落后、偏远山区宫颈癌筛查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鼓励当地妇女积极参加宫颈筛查。同时,妇科门诊的工作人员在向患者讲解病情的同时,也应对其进行宫颈筛查相关内容的宣讲,使其全面掌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知识,达到防治宫颈癌发生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曹泽毅. 中华妇产科学[M]. 第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32-146.
[2] 李新新,李新华. 子宫颈癌早期检查及预防[J]. 中国保健,2008,16(26):5-7.
[3] 丘瑾,成佳景,吴逸,等. 宫颈细胞学检查为ASCUS的临床意义及处理探讨[J]. 现代妇产科进展,2008,17(2):85.
[4] Jacob M,Bradley J,Barone MA. Human papillomavirus vaccines:what does the future hold for preventing cervieal cancer in resource-poor settings through immunization programs[J]. Sex Transm Dis,2005,32(10): 635-640.
关键词:社区统计;四大工程;基层
统计工作的基础在基层,基层统计工作应该延伸到社区。如何建立以社区统计为基础平台,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统计组织体系,不断延伸政府统计网络,夯实统计基础越发显得重要。
一、什么是社区统计
所谓社区统计就是按照我国行政区划中最小界定单位社区为界限,运用统计制度和统计方法对辖区内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实行统计监督。
二、为什么要建立社区统计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单位结构、利益主体、经营模式的改变,无主管部门的单位越来越多,依靠主管部门“条条”管理的统计管理模式已经退出统计工作的舞台,新的统计组织体系没有完全建立。从现实情况看,基层统计基础薄弱,源头数据采集困难,统计工作已经不能适应政府对市场经济管理的需求。按照推进“四大工程”建设的要求,必须有与之相对应的统计组织体系,才能为实现“三个提高”增强后劲。基层统计工作的组织模式和分工已经到了需要重新调整和整合的关键时期。
目前,县级统计机构存在的困难及面临问题:一是县级统计机构工作压力过大。伴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统计定期报表呈现出有增无减趋势,在各种统计工作任务不断增加的同时,县级统计机构还要承担连续不断的经济普查、农业普查、人口普查任务和临时性快速调查工作。同时,各专业统计分类越来越细,对数据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报表间逻辑审核、历史数据衔接等越来越细化、越来越复杂。县级统计机构工作量繁重、统计基础薄弱,人员不足等问题越来越突出,使统计人员不堪重负,制约统计事业的健康发展。二是县级统计机构面对来自外界的干扰增大。统计数据质量是提高统计公信力的核心,统计考核体系不完善、不规范、不科学以及各级政府对考核指标不能有效地分解,造成县级政府统计机构已经无法抗拒来自外来因素的干扰,已经无法正常完成统计法赋予的统计调查任务。个别地方在统计上弄虚作假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统计数据失真现象比较严重。三是县级统计机构实施统计监控的难度加大。县级统计机构承上启下,上连市级和省级统计机构,下连统计调查对象,担负着直接面对广大调查对象采集原始统计数据的重任,是各类原始数据的汇集点,是政府统计工作的基石,在统计体系中处于基础的地位。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县级统计机构面临的外部环境和用户需求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县级统计机构的监控范围已经超越了其自身的能力。因此,有必要借助在“四大工程”实施过程中调整和整合统计组织体系,建立社区统计,延伸统计网络,夯实政府统计工作基础。
三、怎样建立社区统计
(一)确定社区统计的法律地位
近年来,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取得一些成效,基层统计机构不断完善,地方各级统计机构按照中央的统一要求和部署,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领导关于机构改革中稳定基层统计机构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依法维护市县两级政府统计机构的独立单设,确保统计组织体系健全。一些地区紧密结合工作实际,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出“派出制”、“一垂三统”、“制”等多种乡镇、街道统计管理模式。由于统计制度改革滞后,县以下统计机构一直延续行政管理模式设置,始终没有形成依据统计业务流程设置机构,统计组织体系一直处于研究探索之中。历经几次大型普查的实践证明,以社区为“块块”的统计管理模式越来越适合当前统计工作的需要,社区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凸显。因此,县以下基层统计工作的组织模式和工作分工需要重新定位和调整,为适应统计方法制度和统计体制改革的需要,建议依法设置社区统计,实现政府统计网络向基层延伸。
(二)将基本单位名录库管理工作确定为社区统计的中心工作
基本单位名录库是统计工作的基础,是“四大工程”的首要工程。基本单位名录库建设的重点是维护、难点是及时更新,这是基本单位名录库建设成败的关键性标志。要完成这个目标,必须解决好由谁维护和怎样更新两个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