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外阅读的理论依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初一学生;语文教学;课外阅读;阅读课堂;有效指导
众所周知,初一的学生刚刚接触新的教师和同学,难免需要教师主动地指引和指导,不管是课堂上还是课堂外,教师要发挥自身的管理能力,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让他们的课外生活更丰富多彩,尤其是在语文方面,学生通常欠缺课外阅读的技巧与方法,所以,如何指导初一学生进行语文课外阅读变得愈发重要。
一、初一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出现的问题
1.学生选择的盲目性和片面性
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自主选择性不强,往往会因为课外书的知名度而选择所要读的书,因此无法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课外读本,渐渐失去对课外阅读的兴趣。除此之外,学生在选择过程中有一定的片面性,忽视了自己的能力和阅读兴趣。
2.学习任务繁重,学生没有充足的阅读时间
在初中阶段,教师为了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学习训练,给学生布置了诸多的课后作业,使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阅读以及体会阅读的乐趣。这也严重限制了学生的阅读量以及阅读质量,使学生的阅读达不到最终的目的。
3.学生的自主性不强,过于依赖教师的阅读任务
在初一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往往会着重指导学生,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忽略了,没能让学生在初一阶段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以致让学生渐渐依赖教师的安排,使学生的自主阅读无法实现。
二、指导初一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策略
1.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如果教师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只是简单地安排课后作业,批改作业,这样会严重限制学生的未来发展,使学生在脱离教师的指引之后,完全丧失自己原有的学习能力,最终无法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享受不到阅读的。所以,教师要用合理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阅读环境,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的阅读能力越来越强。
2.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空间
初一阶段,学生受课后作业的压力,没有足够的课外阅读时间,这严重限制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要适当地减少学生课后的作业压力,给学生更多的阅读支持,让学生在课下有充足的阅读空间,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得到提高,阅读兴趣才能更强,自主阅读能力才会得到提升。
3.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阅读指导
众所周知,初一学生刚刚接触新的同学、新的教师,以及新的生活,他们对新的事物还处于一种懵懂的状态。所以,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指导能力,给学生更强有力的支持,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热情,这样,学生就会渐渐地信任教师,教师也可以更全方位地指引学生。
在新的课程改革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注重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有效地提高了初中生的阅读水平,也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及积极性。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教师要发挥自身的教学优势,指导学生在阅读方面更全面地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支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魅力,使阅读变成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阅读之风在班级盛行。
参考文献:
对学生来说,广泛阅读是适应未来社会成员对多元文化和丰富情感世界的需要;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是课内学习的延伸与补充。通过开展课外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思维,使之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可以进一步补充营养,写作和阅读能力都会有明显的突破。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经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也体现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理念。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资源的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课程资源的内涵伸展到社会、学生生活、教师、家长和每一个学生。从阅读的兴趣和目的来看,喜欢看卡通、漫画、言情、武侠小说的人数占60.70 %,其次为文学名著,占50.69%,而阅读科技类书籍及报纸杂志的学生相对较少,还有部分学生的阅读缺乏目的性、有序性,一般“有什么看什么”。
从阅读课外书的目的来看,有73.7%同学认为可以增长见识,说明学生阅读的出发点是好的;有55.08%的同学认为是提高语文水平,说明了学生读书还有较浓的功利色彩;有36.05%的同学认为是学会做人和处世,也有33.38%的同学认为是休闲娱乐,说明了部分学生还没有把读书当成一个人所必需的精神需求。从阅读时间来看,部分调查结果显示,决大部分学生平均每天看书的时间不到30分钟。
从阅读途径看,购买和借阅是农村小学学生阅读的主要途径,可见,农村小学学生阅读途径较为单一,特别是网络等新时代阅读手段没有得到充分应用。学生的阅读面较为狭窄,阅读的深度也不够。
由此可见,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方法,推进学生阅读,并切实达到相应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开发利用好课程资源。要求学生学会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需达到400万字以上,其中第三学段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并对课外读物提出了具体建议。基于新课标的要求及我们的阅读现状,我们应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同时又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立足课内,注目课外,依托智慧型课外阅读,点燃学生的智慧,让学生的课外阅读充满智慧的探险。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母语课程资源,国内外都很重视儿童读书教育的研究。就美国而言,并非常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读书策略的指导。
不仅如此美国小学还十分重视提供条件、创造机会,让学生尽量扩大读书的面和量,并且让学生根据自我的意向自己选择书籍阅读,读书作业有两种组合类型,以“个人为主”的类型和以“读书俱乐部为主”的类型,美国的儿童每天有一个小时在读书作业室工作。
他们所遵循的读书教学的思路是:读书的策略――读书的兴趣――讨论交流――讨论策略。苏霍姆林斯基把课外阅读比喻成“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并提出了阅读跟学习紧密联系的主张,认为阅读给学习创造“智力背景”,要把握和实施“学习”和“课外阅读”两套教学大纲。这也是实验的理论依据之一。
实际教学我们应注意:
(一)让学生智慧地课外阅读
1、以兴趣诱导学生读书
全校利用部分中午时间开展语文兴趣课,试从学生的实际及兴趣出发推荐读书书目,进行个人藏书乐园、班级书架的建设,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以文化名人命名每个班级,诣在培养学生兴趣,因为它始终都是最好的老师。
2、以自主形式促进学生探究
利用晚自习进行自主阅读学习。要实现让学生“学会阅读”这一目标,必须要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权利。我们在阅读课上努力做到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提倡阅读的自主性、开放性、创造性和主体性。
此外,也开设课外阅读课、读书指导课、读物推荐课、阅读欣赏课、读书汇报课进行分层指导,逐步实施,开拓学生读书空间,让学生享受读书乐趣,培养学生读书习惯。
3、以科学方法引导学生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因此,我们应教会学生一些阅读技能。首先指导学生掌握几种基本的读书方法,如精读法、略读法、跳读法、批注阅读法等。同时还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的读书方法,如: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略读和精读相结合;做读书笔记,摘抄,平时“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积累习惯等。
4、以良好的读书习惯推进学生进步
良好的读书习惯对于一个人、尤其是青少年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仅可以使人获取信息,汲取知识,还可以给人带来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机会,并且可以怡情养性,多一种丰富生活、享受生活的途径。所以我们在组织进行阅读时非常重视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主要包括带着明确目的去读书、按计划读书、读写结合、读思结合、善用工具书等。
关键词:语言输入;语言输出;语块;内化;输入假设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0-0186-01
语言输入是为语言输出服务的,反过来成功的语言输出又可以加深学生对输入的语言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增强。提高课堂语言输入有效性的最大的出发点,就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输出,从输入到输出还需要经过大量的辅助和措施,也就是说,输入和输出之间还要经过“内化”这一重要环节,如何有效促“输入”为“内化”,本文以克拉申(Krashen)的“输入假设”关于理想“输入”的四个特点为依据,从词汇、语法和阅读输入的策略角度出发,从语言输入的有效途径入手分析,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一、理论依据
克拉申(Krashen)的“输入假设”认为,学习习得语言通常是首先接触大量易懂的真实语言(输入语),并通过情景与上下文理解其意义。
二、语言输入原则
(1)注重有语境的语言输入原则:提供背景或相关语境,或者加入有情节的故事事。
(2)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和“输如内化提取输出”的语言输入原则:零散的单词和句子不利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学生不是简单地操练词汇,而是在尝试着运用词汇。语言学习过程是“输如内化提取输出”的循环往复过程。随着输出能力的增强,输入需求的目的性更强,语言学习的自发程度就越高,可通过话题,语块组建起不同层次的知识网络。
三、语言输入的教学策略
(一)词汇教学的输入方法――“输入假设”理论的运用。理想的词汇教学应当在轻松快乐多大的氛围中进行,让学生体会词汇学习的快乐,因此,在词汇教学中,输入的主要形式是例句。应该在例句中注入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理想的例句应采用这类例句:1.难度适中;2.能激发学生学习词汇的兴趣,或与学生的生活相关,能引起共鸣,让学生学以致用;3.自然地道,真实生动,在教学中可以引入听说素材、视听材料、故事、动画片、电影、对白、科普短片、短剧、英文诗歌、韵文等,在低年级可采用连环画、短剧、小短文、小故事等形式增强语言的人文性。4.注重信息交流的多元化:在课堂教学中有计划地、不时地向学生输入“超过一点他们的语言能力”的话语信息,丰富课堂教学的言语信息,促进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发展。
(二)语法教学的输入策略――注重语块教学。由于语块本身就是语法和词汇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语法化的词汇”,所以语块可以看作是理想的语法教学单位。语块大都是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生成的语言单位,使用时不需要有意识地注意语法结构,缩短了从理解到产出语言信息的时间,因而可极大提高语言使用的正确性和流利性。语块的作用包括:意识语块有利于使词汇的语法变简洁。学习外语实际上是在构建一套新的词汇网络系统,也就是一套新的词汇思维系统。Wilkins对词汇知识在语言使用中的重要性已有精辟的论述:“没有语法,很多东西无法表达;没有词汇,什么东西也无法表达。”由此可见,词汇是语言不可缺的组成部分,在外语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二是语块有助于句法的可接受性和实用性,三是语块有利于语篇语法的正确性。语篇是指实际使用的语言单位,是一次交际过程中的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它可以是对话,也可以是独白,也是语境中产生的任何自然语言的延伸。语篇语法是相对于以句子为中心的语法而言,主要描述语篇的组织体系,即语篇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如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有意义的语篇的。
(三)阅读教学策略――读写结合。上好每单元的阅读及读写结合课。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每个单元的语言材料都是围绕一个话题编排的。教师可以利用单元课文体裁及篇章结构,进行话题的表达训练与篇章结构的模仿写作。在每单元的Reading 和Uing language 这一板块里,都含有一个基于reading 的对阅读文本的缩写、改写、仿写或续写等方式的写作训练。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几点:
(1)要合理分配读和写的时间,既要保证有足够的有效的输入,但同时也要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输出,也就是说,在对Reading部分通过Pre-reading ,Reading, Post-reading的教学程序后,对Post-reading 的处理不能太快,因为在这个时候,学生刚掌握了新的词汇,新的句式,新的文本,感觉读懂了,看会了,简单的复述了几句,也做了阅读练习。但事实上,他们才对阅读的文本在表面掌握了,才是输入的开始,还没有内化。语言学习过程是“输如 内化提取输出”的循环往复过程,应给他们内化和提取的空间和时间。在输入环节中,注重提取阅读文本或本单元的重点词块、有用句式和语篇结构供写作备用,达到真正的输入。
关键词: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阅读在英语学习的四项技能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是语言学习的主要输入方式之一。《就目前的高中英语教学来看,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阅读教学。不少英语教师在阅读教学思想、方法和方式上存在着误差,仅仅把阅读作为应付高考而进行的一项阅读训练,以练代读、以讲代练,甚至教师包揽的做法处处存在。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词汇和阅读教学要求
1.新课改对词汇和阅读的要求。
《课标》对词汇量的加大自然对阅读有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课外阅读量方面,要求毕业生达到33万词以上,高一和高二年级学生的词汇量分别应达到19万和25万词以上,相当于每天要求学生读五篇阅读文章。《课标》要求高中生能理解阅读材料中不同的观点和态度,能识别不同文体的特征,能通过分析句子结构理解难句和长句,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欣赏浅显的文学作品,能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从电子读物或网络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
2.高考对词汇和阅读的要求。
阅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高考分值凸显了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价。就全国各省区高考试题而言,阅读理解主要测试学生是否能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以及用以说明主旨和大意的事实和细节。既理解具体的事实,也理解抽象的概念;既理解字面的意思,也理解深层含义,包括作者的意图、态度等。也要求能理解某句、某段的意义,能把握全篇的文脉,即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并能据此进行推理和判断。由此可见,阅读不仅是重要的语言输入途径,它还可以丰富知识,发展人际和自我反省智能。
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
1.教师因素。
(1)理论指导缺失。据笔者对某市国家级、省重点和一般普通高中三个层次的15名高中英语教师随机抽样调查发现,多数教师在阅读教学时没有运用相关的阅读教学理论指导学生的阅读,他们不知道有图式理论、主-述谓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相当多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把阅读当成精读课文逐字逐句分析。
(2)缺乏语篇分析。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重语法、词汇分析,轻语篇结构分析的倾向。他们习惯在语法和词汇层面做详细的分析、解释和造句,而对篇章的段落划分、篇章的主题及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等宏观结构的分析常常是蜻蜓点水,甚至根本不作分析。
2.学生因素。
(1)阅读习惯不良。学生平时做阅读理解练习时总是喜欢逐词逐句地阅读,甚至用手、笔或尺子指着文章,生怕漏读了单词,过分依赖视觉信息,以求完全读懂文章为目的。他们常常不断地回读前面已经阅读过的内容,寻找已知信息;喜欢把整篇文章从头到尾地心译一遍,用汉语的思维来理解文章的内容;一遇见有不认识的单词就显得心烦意乱,不停地查电子词典或纸质词典,忽视了对文章的整体性理解。
(2)有效阅读量不够。阅读是一种智力技能,要熟练地掌握这种技能,单靠讲授讨论来学习有关知识是不够的。它要求学生必须进行大量的输入,将所学的知识技能联系实际,加以联想,以巩固加深所学的知识,使阅读理解能力逐渐提高,阅读技巧逐渐熟练。阅读量越大,储存的信息就越丰富,可供选择的相关因素就越多,学生便可利用这些因素对作者的意图做出分析判断,使阅读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良性循环。
三、阅读策略探究
1.注重语篇模式。
我国的英语阅读教学长期以来一直按照从部分到整体的步骤进行,忽视对文章整体篇章的综合理解。随着语篇模式理论在西方的兴起,语篇分析广泛应用于阅读教学,为我们分析篇章结构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有效方法。语篇模式是语篇组织的宏观结构。Hoey将组织模式定义为“构成语篇(部分语篇)的关系的组合”。
2.运用阅读策略。
阅读策略(readingstrategies)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被认为是能够直接有助于英语阅读技能提高的学习策略之一。Olshavsky认为,“阅读策略是读者为了理解作者思想所采用的手段。”Pritchard把阅读策略定义为,“读者用来进一步理解作者思想而采用的方法”,“是阅读者有目的、有意识用来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的过程。”鲁子问和王笃勤认为,“阅读策略是读者有意识地使用,用来解决阅读问题的技巧。”
本文通过图式理论、语篇分析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与英语阅读的相关性研究后认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语篇模式教学,构建课文整体教学观;运用阅读策略指导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课外阅读量,增强语言的输入量,形成良好的英语语感,拓宽英语知识面和间接生活经验;借助于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再现相关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丰富学生的内容图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其理解、分析、推理和鉴赏力,提高其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语文 教育定位 教学模式
语文学科是教会学生"学习语言"即如何正确地理解与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不可或缺的基础学科。它指导学生从大量作品的听取或阅读中含英咀华,钟灵毓秀,感悟出语言规则,然后运用这些语言规则去指导说话和写作,以创造生成新的语言作品。作为个体语言学习过程的语文教学过程,始于对已有作品的感悟,终于对新的语言作品的创造,自始至终都有深沉而强烈的人文精神灌注其中。我们在这一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浓郁的诗意、炽热的激情,感受到人性的光辉并在学习中产生创新的欲望。近两年来,许多中等职业学校陆续升格为了高职学院,与之不成正比的是,生源质量却下降不少。许多高职学校文化基础课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现在的语文课越来越难上了。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缺乏活力;学生萎靡不振,昏昏欲睡,很少有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老师不得已只好唱"独角戏",结果老师在台上"口若悬河",学生在下面却是"哑口无声",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更毋庸谈创新。语文在文化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却越来越得不到重视,越来越被"边缘化"。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
(1)从教育形式来说,我国目前尚未对高职语文教育提出很明确的方向及具体要求,高职语文教材是鱼龙混杂,全凭各学校或教师的喜好决定,这不利于高职语文教育的整体发展。
(2)从就业环境来说,严峻的现实也助长了人们忽略大学语文的思想。如,很多用人单位都会对应聘者英语和计算机等级提出硬性、具体的要求,而对语文能力提出具体要求的单位偏少。这使得有些人认为,与其费心继续学语文,不如多学点英语和计算机,好为将来争取更多的工作机会。而有些学校为适应潮流,也有意无意地放松了这方面的教育要求。
(3)从社会观念来说,有些人把语文教育当作了简单的说、写训练,认为这种训练可以随着高中毕业而结束,根本没有延续到大学的必要。
(4)从社会心态来说,由于经济浪潮的冲击,社会心态很浮躁,人的功利性很强,盛行快餐文化,当代经典作品少而又少,纯消遣作品却越来越多。人们在这样的心态下,也很难静下心来学习和阅读经典,尤其是古代经典作品。
面对高职语文教育的这种越来越严重的边缘化现象,我们不仅要思考,高职语文教育到底该如何定位?更要思考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操作,概而言之则是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的问题。
一、高职语文教育应打破传统观念,重新定位
对高职语文课程的定位,有以下两种最典型的观点:
一是视之为通识课程,即工具类基础课程,实行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西方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传统,是关注受教育者作为一个“负责的人和公民”的生活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一个“完整的人”。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包括人文学科、社会学科、自然学科三大领域。高职语文以其文学性、思想性、文化性、情感性兼备的特点,在通识教育中具有核心课程的地位。
视高职语文教育为通识课程的理论依据是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核心要素,是学校育人的重要载体,特别是高等教育层面的受教育者,具有较高的语文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这种观点将高职语文看成是高职学生知识系统自我优化的特点,是全面发展的“生长点”,是高职课程体系中“有教无类”的课程。
二是视之为专业文化课程。其理论依据是高职教育是“就业教育”,语文作为一门专业文化课程,是否开设要按专业学习的需求而定。这种观念下的语文,成为一门单纯的文化课程。视高职语文为一门专业文化课程的院校,存在着明显的“两极性”,即极端重视和极端忽视,并且人文素质意识淡薄。大多数这类学校的课程中,语文课已经消失或将要消失,有的也只是形式而已,或“超大课”处理,或选修处理,或讲座方式处理,边缘化现象突出。
职业技能的传授学习是职业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的基本特征,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个人谋生之预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预备,为世界及国家增进生产力之预备”。
高职语文的定位,应该联系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将语文教育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等有机结合起来,为培养高职技能人才创造优良的人文环境。
二、高职语文教育模式应突出其功能性和人文性
高职语文教育的关键是将学科教学纳入到职业教育的系统之中,明确了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的定位,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重塑高职语文的教学模式,笔者建议从语言的功能性和学科的人文性出发。
1.激活学生主动性,拓展课外阅读,丰富语言积累
长期以来,教师是课堂的主角。作文教学中,命题和讲解的主角更非教师莫属。学生的尝试权,第一感受(学习者自主消化和感悟)机会均被精心配制的教案剥夺了。学生被迫“热情奔放”、“感受美好”。为什么不把困难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品尝酸甜苦辣呢?“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因而,教师应在教学中激活学生的主动性,只“”学生的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让学生100%自己解决困难。教师甚至还可以让学生试讲、复讲、讨论。这当中最重要的是留给学生任务和时间,减少课内学时,让学生找资料、查阅工具书、写读书笔记等,因为“只有在个人的日常生活中获得直接体验的知识,才能对个人的发展产生意义”。教育不应该向学生强加什么,而应该为他们提供广阔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并且应该成为他们真实生动的生活世界,让他们在自我体验中学会自由、学会选择。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部分,如果学生仅靠语文课内喂的一点“细粮”,而缺少甚至没有课外阅读,那无论教师课文讲解如何幽默风趣、回味无穷,学生的语言资料和思想仍会近于枯竭,自学能力、表达能力仍然会低下。相反,兴趣广、阅读多的学生,一般接受能力和思维逻辑性强,反应敏锐,作文时不会胸无点墨,并且能够有感而发,写出有思想、有新意的文章来。教师应该对课外阅读提出较宽松的建议,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同时体现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原则。如列出一些大致书目,多种知识领域、多种文化层面、多种媒介类型、古今中外均可涉及,因人而异地给学生的兴趣留出余地,要求不可太精细。教师可要求学生把阅读过程中的感受、领悟经由口头或书面的形式介绍给同学们分享,展开讨论。独立思考是学习的灵魂,表达主体应该是学生,这才是素质教育的体现。同时,教师自己也要有广泛的阅读情趣,比学生先走一步,这样才能更好地给学生推荐各类好的作品。
随着科技文化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语言的发展呈现出丰富而复杂的变化景象,不同学科、专业的新词汇层出不穷,语言的传媒交互手段日新月异并有电子化、网络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同时对社会劳动的综合性、创新性要求越来越高。语文教学应充分考虑到社会环境的变化因素,引进和利用新的知识、新的方法手段,增强语言教学的功能意识、环境意识,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在教学中,教师的职责不在于包揽100%的教学资源,而在于理智地做好引导性的10%,并把90%的自主学习时空落实给学生,这样才有助于改善高耗低能的现状,达到事半功倍的实践效果。
2.突出人文性,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充实文化需求
高职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一是以能力训练为主,注重文化熏陶,着眼于高职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二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个性和特长;三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语文素养,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适时地安排、组织讨论课,在教学中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等。同时,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充分利用语文教学中的文学内容进行文化思想和人格精神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感和高尚的人格追求。为此,高职语文课的教学模式中除了突出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培养外,还应该突出培养科学精神,凸显人文教育。应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的传授以及学生的自身实践,内化为人格、气质和修养;要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培养高尚的人格情操,促进身心的协调发展。强化基础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强化语文知识的学习、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开阔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个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敏于发现学生某方面的语文能力优势,自觉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近年来,在整体文化观影响下,我们的语文教学以语文知识传授和语文能力的培养为轴心,合理、巧妙地与其他学科沟通、联系、渗透,这是培养人才的目标向我们提出的要求。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改进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实文化需求。例如,针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特点,在教学中强调服务语言的口语表达和饮食文化的内容;针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在教学中侧重旅游文化和讲解的口语表达;根据高职英语专业的特点,在教学中贯穿民俗文化、西方文学以及中西方文化比较的内容,等等。
综上所述,高职语文是高职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语言的功能性决定着语文是覆盖在所有学科之上的,是一种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所有学科中去的“学问”,学语文的同时也能学其他的学科,而在其他学科里面也都有语文的因素。从这一点上,我们应该认识到高职语文教师在教学模式中应凸显语言的功能性和学科的人文性。高职语文教学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才能培养出优质高效的社会主义建设者;高职语文学习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才能真正建立起一个和谐的社会。
参考文献
[1]袁昌仁.试论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建构[J].陕西教育,2002,(8).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06:108.
关键词:语文课堂;分层教学;分类指导
一、分层教学模式的提出及理论依据
“分层”原指按照一定的标准把事物分成若干不同的层次,这里指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把学生分为不同的类别。“分层教学”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使集体教学与个体(或部分)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最佳学习效果的目的。其理论依据是:
1.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力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这些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智能和存在智能。可以说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拥有其中的多项能力,人类个体的不同只是在于所拥有能力的程度和组合不同。
2.因材施教理论
孔子提出“因材施教”,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提出“使包括后进生在内的全体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能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
3.“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分层教学的实施
1.教学环节分层,切实进行素质教育
传统授课制就是“齐步走”,目标、进度、方法及考核要求全部统一。这种“大锅饭”导致的结果是,有的吃不饱,有的却吃不了。对此,我实行分层次教学。每课教案的编写中满足了A、B、C三个层次的教纲。A层次的标准是现行大纲的合格要求,以材为主,适当增加趣味性;B要达到大纲的优秀要求,注重联系实际;而C层次则不受大纲限制,借鉴国内外优秀教材并有所增加,重视培养学生发现、研究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表达学习成果。
(1)注意采用研讨式的课堂教学方法并辅以学案。上课时,多启发,善提问,精讲、多思,引导各层次的学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互相讨论、评价,从而暴露他们在思维及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使老师心中有数,能对症下药。
(2)作业分层次设计。无论考试还是就业,语文能力更多地体现为读和写。读的方面和我们的阅读教改结合起来,对优秀生鼓励读自己喜欢的书,适当开展专题阅读,学会撰写论文,进行研究性学习;对中间生鼓励读自己需要的书,联系中考实际,把握各种文体的特点,有计划地提高能力;对后进生要求写摘抄札记,培养语感,梳理思路,强化相应的知识积累。
(3)在分层次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提高能力。可以同语文关系密切的历史、政治适当结合,引导学生经常比较、整理所学内容,学会分析综合、归纳演绎,透过复杂的现象找出本质,抓住关键;与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形成在生活中学习的“大语文”观,并能由得“鱼”上升到得“渔”。
2.语文活动分层,发展学生潜在能力
“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分层次开展课外实践训练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语文课外活动可采用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演讲比赛、作文竞赛等多种形式,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学习能力,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由浅入深的活动内容,体现出教学内容的层次性。
3.评价奖励分层,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把完成学习任务及老师对自己的良好评价看成自己最突出的需要,老师的评价使他们产生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体验。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视不同层次而有区别地进行。
在不断探索与经验积累中,我在分层评价上作了较大的突破。我在实践中对评价进行了改革,强调了日常学习态度与技能考核。这些分层评价包括了:课堂表现与回答、笔记、作业、课外阅读、三分钟演讲、语文竞赛、研究性学习成果等。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鼓励其取长补短,在每个阶段都有一些自我的收获与成长。在考试卷面上,也有相应的改革。
三、注意不同的心理效应,用爱心消除不良后果
对现代学生,明显的有意分层次容易使尖子生故步自封,后进生自暴自弃,两者都失去了进取心。因而,分层次要充分考虑心理暗示效应,如何进行要看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采用“隐形分层”,层次不同,辅导不同。
四、分层教学效果显著
近几年,我在语文学科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收到明显效果,实践证明:分层教学能使初中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学生自身的语文素质得到明显增强,各层次段的学生成绩都有所提高。显然,这是一种有效的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从自身情况出发,因材施教,已成为当今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实施成功教育的有效基石。
参考文献:
[1]彭素英.浅谈分组分层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学生之友,2011.
关键词: CET-4 题型改革 英语教学 反拨作用
1.引言
测试是语言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评估手段,为教学提供非常重要的信息。研究考试所产生的影响是测试领域里的一个重要课题(Bachman & Palmer,1996),一种考试对于所测试的科目或领域所产生的效应被称为“wash back”,通常被翻译为“反拨效应”。“反拨效应”在狭义上理解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Hughes,1989)。一般而言,对于一个考试在课程设计总的作用及其效应,研究者都要对其反拨作用有充分的研究和认识,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测试在教学中的积极促进作用,减小其不利的影响。
受测试直接和间接影响的层面是多方面的,其中影响最为直接的是考生和教师。Bachman & Palmer认为,考试对于考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参加考试的体验或备考的体验;二是对其考试成绩所提供的反馈;三是根据考试成绩所做出的决定(1996:31)。而Hughes(1989)则使用了“PPP”模式阐述“反拨效应”,即“participant,process and product(参与者、过程和结果)”。“参与者”包括语言学习者、教师、行政人员、资料开发人员和出版者,“过程”包括任何参与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采取的行动,而“结果”则指的是“所学到的知识和学习质量”。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简称CET-4,是全国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完成基础阶段英语学习后要求参加的大规模的英语水平测试,其目的在于考核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以及学生对于语法知识结构和词汇的掌握程度,为语言教学提供有效的评估和考核,从而整体提高国民语言学习水平。
2.新旧CET-4对比
与以往旧的CET-4考试非常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新的CET-4题型无论是在试卷结构、分值权重方面,还是在考查侧重点方面都有了非常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主要建立在对于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的逐步认识基础上的。
2.1题型结构和分值的对比
旧CET-4的分值为100分,其题型包括听力、阅读、词汇、写作和语法。而新CET-4的标准分则为710分,其题型的分值使用百分比的形式体现。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1)听力部分。旧CET-4听力主要以短对话、短文或听写为主,而新CET-4听力则包括短对话、长对话、短文理解和短文听力。由此可见,新CET-4无论是量还是质都加大了分值比重。(2)语法和词汇部分。新CET-4将原来的词汇和语法客观题部分取消,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教与学都显得无所适从。对于这类词汇和语法客观题,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在短时间内达到提高得分率的目的,而不需要实际的应用能力,甚至由于题型设计的关系,有些根本没有一定英文水平的学生通过概率猜测都可以拿到相当高的分数,从而不能体现考试的公平性原则。(3)阅读理解。新旧CET-4在阅读理解上的差异尤为明显。首先,新CET-4加入了快速阅读部分。该部分要求考生能够熟练掌握skimming(跳读)和scanning(扫读)两种阅读技巧,从而在短时间内完成所需阅读的文章。其次,在阅读篇幅上,新题型阅读量更大,所设计的问题更具备分析判断能力而非事实判断,这在更大程度上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进行选择,而减少了只是从文章中找寻是非判断的可能。
2.2题型改革的理论依据和反拨作用
2.2.1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
通过以上新旧CET-4题型的对比,笔者认为CET-4改革所体现的理论依据主要为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
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1965)在其《句法理论面面观》中定义了language competence(语言知识)和language performance(语言技能/能力),并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乔姆斯基认为“competence”指的是“the speaker-hearer’s knowledge of his language”(1965:4),即“语言知识”;而“performance”则是“the actual use of language in concrete situation(语言在具体场景下的实际应用)”。该理论的提出实际上对于语言学习和教学提供了一种更为现实的要求,即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从“语言知识”到“语言技能”的转变过程。从单纯的语法、词汇教学上升到对于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这也是语言教学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而CET-4在题型上的改革则充分体现了这一理论。CET-4作为全国性英语水平测试,其目的并不是单纯考查学生的单词、语法,更重要的在于考查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即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新题型去掉原有的“词汇与语法结构”,加大听力和阅读的比重等改革措施,无不充分证明了从“语言知识”向“语言能力”转化的考试指导倾向。
2.2.2题型改革带来的反拨作用
面对新的CET-4题型,考生和教师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适应现象。面对浩如烟海的英语知识,考生不知道如何应考,教师不知道如何指导,往往是毫无头绪地应付题海,疲于应付而不得其法。下面就从考生和教师的角度对如何适应新的CET-4题型来进行探讨。
3.CET-4策略探讨
3.1考生
参加CET-4的考生首先应该明确“为什么要学英语”和“CET-4对他们意味着什么”这样两个问题。在笔者接触过的众多学生当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将视英语为一种学科负担,仅仅为一种必修科目而已,而未能享受到使用外语的快乐。至于参加CET-4,以往的学生将它视为获得大学学位证、能够顺利毕业的一种必需,只希望在考过CET-4后不要再受其困扰了。其次,面对新的题型,考生更需要端正心态,将英语学习渗透到个人学习生活中去,树立“学以致用”的观念,而不只是“过级”而已。考生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胡胜高,2009),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韦娟,2008),这样方能“集腋成裘”、“厚积薄发”,顺利通过新的CET-4。
3.2教师
面对新的题型,教师不仅要教授“语言知识”、“应试技巧”,更重要的是在辅导学生及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使用语言的兴趣,让学生享受到“学以致用”的快乐。其次,课堂学习时间毕竟是比较短暂的,教师不妨考虑将“语言教学延伸到课外”,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好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策略。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以英语作为媒介,让学生在课外阅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文章。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的词汇、语法及阅读水平得到提高,同时还能满足学生想通过CET-4的需求,摒弃了原有的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被动“听”的陈旧模式,更好地实现教与学的互动。
4.结语
笔者坚信,CET-4的题型改革不仅体现了语言的特点,而且促进了教师和学生对于英语教与学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其反拨作用无疑是“利大于弊”。随着英语考试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英语教学将会从过去所谓的“哑巴英语”逐渐转为“实用型”,从而带动其他语言教学也朝着“以语言知识为基础,逐渐提升语言学习能力,着重语言的实际应用”这样一个更为广阔、更为实际有效的大好局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胡胜高.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9,(6).
[2]韦娟.浅谈英语课堂教学与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国西部科技,2008,(7).
[3]Bachman,L.F. & Palmer,A.S. 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绘本,让儿童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选取良好的绘本,一定能够开展好学生的阅读教学。这绘出来的阅读教学,着实让人们流连其间。如何进行绘本阅读教学,实现课外阅读的有力效用呢?笔者拟从绘本选择方略、绘本教学策略以及指导阅读方法,基于发展性阅读课堂模式下的绘本学习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共识。
一、绘本选择方略
选择绘本文本,一定要有理论依据。要根据儿童心理特征、学习需要等方面综合考虑。
1、低年级儿童的绘本阅读选择。小学低段学生只是在幼儿的基础上有所不同,有所进步,有所提高。几乎大部分小学低段学生并不接受黑白图画,仍然喜欢动感和色彩感强的画面。文字上也不需要太多,和幼儿时期一样,他们仍然对简单的童话故事富有阅读激情,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发现,给低段儿童选择绘本时,必须要看每幅图画所配备的文字多少,低段绘本阅读的目的仅为了解故事,学习语言甚至仅仅是为了识字的需要,建构绘本教学时一定要考虑到这一因素。
2、中年级儿童的绘本阅读选择。小学中段学生在语言上有了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也得到提高,阅读能力和阅读方法比之低段进步了许多。这一阶段的学生开始接受黑白图画,他们的阅读取向逐渐走向故事情节,文字方面也有了提高,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阅读整篇童话故事,他们开始通过阅读进行深层思考,并把童话同自己的生活相结合,从读中来提高自己的多方面能力。所以。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而言,在写作训练方面的绘本就成为一定的选择标准。
3、高年级学生的绘本阅读选择。小学高段学生可以说在语言方面接近成人,只是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但比之中低段来说完全是另一个层次。他们对色彩要求不高,黑白的图画哪怕是漫画都可以成为他们的阅读对象。甚至在绘本中,一幅画配备一两段话是很正常的事情。他们注重的并非图画本身,而是那些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图画只是为了辅助他们阅读,提高阅读兴趣,甚至只是作为美学上的吸引力而已。一些名著名篇所形成的绘本便是这一阶段学生的最佳选择。有的绘本作家甚至将一部著作的故事整体制作成绘本,简介式地向高段学生推荐阅读文本。
二、绘本教学策略
近年来,我校在课外阅读绘本教学指导方面,结合发展性阅读课堂模式,创新设计了五环节绘本阅读法:
(一)深情导读,激发兴趣。《我永远爱你》讲述的是小熊阿力不小心打碎了妈妈最心爱的碗,而担心妈妈的反应。于是,他跑去找妈妈,做了一场“爱的测试”。妈妈表现得近乎完美,她不厌其烦地保证“我永远爱你”,同时又不忘补充,“不过你”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其实,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绘本中的小熊阿力,都有过小熊阿力的担忧。而身为母亲的我,对于熊妈妈那有原则性的爱,有着感同身受。绘本中两个人物的情感,我自己都有着很深的生活体验,绘本中的人物的情感都是我自己情感的表达。组织孩子进行《我永远爱你》阅读时,当我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深情地来为大家朗读时,竟有孩子泪珠闪烁。孩子们在我的深情演绎中,受到了感染。
(二)引导猜想,激发想象。《逃家小兔》中都是用简单同一的简单句式“如果你变成 ,我就变成 。”的句式将故事串讲下来,整个故事充满了想象。在导读中,我便利用绘本中一次又一次的变化,让孩子参与其中,“如果你是兔妈妈,你会怎么变,让小兔回家呢?”在孩子饶有兴趣的猜测中,来推进故事的情节,体会妈妈对孩子那浓浓的爱,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从而使孩子爱上阅读。
(三)指导看图,丰厚内容。在《爱心树》的导读中,我是这样引导孩子关注彩图,指导孩子读懂彩图所传达的父母的爱:出示彩图,小朋友仔细看看这些图画:当小男孩跑到了树下,大树那柔嫩的枝条,就像……;小男孩采集树叶做成王冠,大树的枝条……;小男孩爬上了树干,大树的枝条……;小男孩和大树玩起了捉迷藏,大树的枝条……;小男孩累了在树下睡觉,大树的枝条……通过图画想象男孩幼年与大树相依为命的快乐。
在导读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类图画,引导孩子关注文字背后的故事,以此丰富故事的内容,使主题更加明确,更具有童趣。
(四)品味语言,感受积累。山姆・麦克布雷尼的经典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的,是一个充满了爱的气氛和童趣的故事,通过大兔子和小兔子的对话揭示了爱是需要表达的这样一个道理。大兔子的语言一直和小兔子一样,相同的话,出自不同的人物,展示了大兔子的一片童心,同时构成了文本语言的节奏美。在《猜猜我有多爱你》的导读中,我先读小兔子对妈妈说的话――“我爱你有这么多!”看图后,师生共同读兔妈妈的话――“我爱你有这么多。”在此基础上,我范读第二段小兔子的话:“我的手举得有多高就有多爱你!”让学生单独读兔妈妈的话:“我的手举得有多高就有多爱你!”通过听老师读,和老师共读以及自己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帮助学生感受语言,积累语言。在读完这个故事后,我便引导孩子来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学生们便以模仿的形式表达着自己对妈妈的爱:“我爱你从山的这边到海的那边。”“我爱你像海那么深。”“我爱你到宇宙,再从宇宙那回到这里来。”……
(五)联系生活,感悟内涵。在《爱心树》《我爸爸》《我妈妈》《猜猜我有多爱你》《我永远爱你》《逃家小兔》的阅读中,孩子们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丰富了孩子的情感,激发孩子的爱心。在《我有友情要出租》的阅读中,让孩子明白友情就在身边。在《鼠小弟,鼠小弟》的阅读中,能让孩子在趣味中会心一笑……这样,当阅读把快乐带给儿童时,就把无可估量的巨大精神财富带给了他们,就为他们建造起了自由的精神空间与心灵家园。儿童在与绘本进行心灵对话中,在闪烁着人性光辉、充满大自然和谐和童真童趣的字里行间徜徉时,必定会开阔眼界,丰富内心,升华境界,健全人格。
三、绘本读法指导
学生课外阅读,贵在方法指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以阅读《爱心树》为例,重点指导三个读绘本的方法。
1、边读边想,把书读厚。从绘本本身的特点来说,她文字偏少,图画偏多,空白较多,图画是绘本的生命。阅读时要教会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想象,让图画自己也会讲故事。如在读“少年的男孩”部分:引导学生看图想象。学生通过看图脱口而出:“男孩和他的妻子在树荫下睡觉。树下有四只脚,女孩穿着红衣服。小男孩开始长大了,去交往自己的朋友了。不和大树玩了,大树开始孤独了。”通过这样的引导,把书读厚,让孩子获得更丰厚的阅读。
2、掩卷深思,把书读薄。当和孩子读完故事以后,根据板书内容,引导学生把书本掩在胸前,回顾主要内容。感受大树无私地给予,给小男孩博大的爱,快乐着小男孩的快乐。而小男孩却不断地的索取,因自己需要才想起大树的自私特点。概括绘本精髓所在,感悟绘本价值取向,就这样,读薄故事。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模式构建
一阅读的本质
笔者认为阅读过程包括语言、心理、文化三个层次。阅读过程既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思考、理解和接收信息的过程,也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和情感活动过程。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学到语言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等多种能力;同时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创造条件。一个有效阅读者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系统的语法知识、大量的词汇、丰富的阅历(背景知识)、语言翻译技巧(语言感悟力)、有效的阅读策略。如何构建中学英语阅读教学模式正日益引起大家的关注,那么如何行之有效的进行呢?
二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理论依据
英语教师必须用现代阅读理论武装自己,在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提出了一些较为正式的阅读过程模式。这里讲的“模式”,就是通过对阅读心理过程的局部认识而形成的对其心理机制和规律的系统认识。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四种阅读模式理论:1自下而上模式该理论认为:“阅读只依赖阅读材料本身所呈现的信息,是由低级的单词解码到最终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过程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阅读过程是一个自下而上的模式.”根据这种模式,读者就是解码者,读者一开始就将注意力集中在由课文分解而成的小单位上,如字母、词汇、句子等,全文的意义由这些小单位综合推导出来。解码过程完全是由字母到单词,由单词到短语,由短语到句子,然后从句子到段落、篇章,最后获得作者的意图,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即字母——单词——词组——短语——句子——段落——语篇。该模式强调低层次的阅读过程,而忽视高层次结构对篇章理解的明显的作用,忽视视觉信息(纸上的字母、单词、句子)和非视觉信息(背景知识等)的相互作用。
2.自上而下模式阅读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是“一种心理语言猜测游戏”读者在阅读之前利用自己已知的有关知识对将要阅读的材料进行先前预料,然后通过挑选文章的一些语言线索来证实或否定自己的先前预料。读者在阅读时,阅读材料的标题、封面、插图、某一词或某一句话等都有可能激活读者头脑中的相关知识,从而使读者对阅读内容作出预测,并不断加以证实或,直至最后完成阅读(袁昌寰,2002)。该理论主张:阅读开始于读者而非读物本身,读者读文章是借助文章的意思来弄清单词的意思,而不是费劲地先弄清单词,然后理解文章的意思。阅读并非被动的解码过程,而是一种“猜测——证实”的过程。该理论强调高层次阅读过程对低层次阅读过程的绝对指导作用。
3.相互作用模式相互作用模式是在自下而上模式和自上而下模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可以说是两者的综合,又称交叉模式,因此它显得比较全面,能够解释阅读过程中的许多现象。它认为阅读是一个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加工相互作用的过程,亦即来自书面文字的视觉处理和来自大脑中已有知识或称背景知识的非视觉处理的有机结合。其主要特点是强调阅读理解既是语言文字的处理过程又是读者已有背景知识的运用和处理过程。阅读时,人脑恰似一个信息处理中心,不断地搜索输入的信息,对阅读材料的扫描依次经过音法、词法、句法、语义最终达到阅读理解;同时另一方面,信息处理也沿另一方向运行高级阶段的处理发展到低级阶段的处理。读者大脑利用背景知识和已有的语言知识对视觉扫描到的点滴信息提出假设(刘晓玲,1994)。
4.图式阅读理论:图式是人头脑中存在的知识的单位,是人们已有的各种知识的总和以及与此相联系的认知格局和模式,是对过去体验和反应的一种能动的组合。任何语言材料,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本身无意义,语篇只是在读者如何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结构追溯或构建意义的过程中起指示作用(严慧仙2003)。)总的来说,阅读研究经历了从重视语言因素到重视非语言因素,再到语言因素到非语言因素并重的过程。语言教学,特别是外语教学,内容意义的理解是第一位,语言形式等是第二位。因此阅读教学应采用整体教学模式,也就是要求教师充分利用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帮助学生完整理解课文大意、语言形式、篇章结构和惨辞方法,在处理各个部分时达到局部不离整体,整体寓于局部之中。其教学模式是:整体——部分——整体。
三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
根据国内外最新的阅读理论,笔者经过系统整理,构建出多种高中英语教学阅读模式,具体为子模式I、II,即:正规阅读课教材教学模式和非正规阅读课教材教学模式。
正规阅读课教材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为:着眼教材,重视整体,逐步推进,培养能力。此为子模式I。
(一)子模式I——正规阅读课教材教学模式
优化高中英语正规阅读教材教学模式的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在侧重培养阅读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基础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非正规阅读课教材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为:着眼补充读物,重视个体参与,巩固拓展知识,提高自学能力。此为子模式II。
(二)子模式II——非正规阅读课教材教学
课本中的阅读材料仅是英语学习中的沧海一粟。要想真正提高英语阅读能力,没有大量的语言输入是不可能的。通过大量的语言输入丰富学生的语言经验,并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为继续学习和运用英语打好基础;将书本知识有机地渗透到课外阅读中,以达到课内指导课外,课外加强课内的效果。模式II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