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范文

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

第1篇: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范文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基本现状构建完善一、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高职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高职教育对人才的培养能够满足社会对专业性技术人才的需求,同时也能适应企业定制人才的机制。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主要是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状况而产生的,这种模式在国外提出与发展已久,并且其机制也十分成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专业性人才。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起步时间较晚,并且没有官方的鼓励和政策引导支持,其多呈现零散性和自发性特点。尽管如此,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仍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并在社会上取得了不俗的成效和口碑,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是按照企业的需求进行专业的设置,在课堂教学方面进行实践培训,同时在学生毕业时能够直接择优进行企业对口岗位工作。这种人才培养及办学模式是高职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化、职业化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但是现阶段校企合作模式在高校扩招、教育改革调整等因素的影响下,这种合作模式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尤其是双方利益点的平衡方面,更是直接影响校企合作的稳固、有效与持久,如何寻找二者之间的利益结合点,构建校企合作的有效运行机制,是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社会必然性

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是给予资源的互相依赖,高职院校是以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具有专业技术、更加符合社会企业需要的人才,而企业也需要人才的支撑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它符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目的与内在属性,其发展有着社会必然性。

1.校企合作是社会化大生产对于专业人才需求的必然选择。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企业对于仅仅拥有理论而少实践的本科、研究性人才的需求逐步减少,相反却大量需求拥有专业技能及实践经验的专业性人才。现代工业对于人才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只有通过校企合作才能更好地使高职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培养不同层次的专业性技术人才。

2.校企合作是企业不断发展,不断需求多种类人才的必然要求。现代企业的发展速度十分迅速,新型技术更新频率较快,传统高职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企业技术更新的步伐,导致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脱节。校企合作能够紧跟社会企业的发展方向,为企业新型技术种类定制专业性对口人才,满足社会对于新型人才的要求。

3.校企合作是双方互惠互利,资源互依的必然结果。高职院校的办学目的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同时招收一定比例的高考生资源,缓解高等教育的压力。同时社会企业也需要专业性、实践性的人才,校企合作能够有效地满足双方的目的,使二者能够找到利益的结合点,互惠互利。

三、我国当前校企合作的模式与存在的问题

(一)校企合作的模式

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实际上市模仿实践教学的一种样式,也是实践教育的延生。在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机制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模式:

1.校企股份合作模式。这种模式是指独立的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以股份合作的方式进行合作,企业向高职院校注资,并直接参与学校办学,享受学校的科研成果和人力资源。

2.企业主导型合作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企业自行投资办学,对学校拥有管理权,独享学校的成果。

3.学校主导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学校自行投资兴办产业,以学校为人才培养基地,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技术支持。

(二)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1.校企合作层次较浅。现阶段的校企合作主要是为了自身的发展、生存而主动进行合作。双方的合作仍然停留在项目的支助、学校基地的援建、员工的培训等方面,合作层次较浅,未能建立一个有效的、长期的合作机制。

2.企业参与程度不高。由于我国校企合作的起步时间较晚,企业对缺少实践经验的合作制度的信任度不高,因此,导致社会企业的参与度较低,并且不积极。

3.缺乏政策制度保障。虽然现阶段我国校企合作发展较为良好,但是至今为止,仍然没有有效的、专门的制度和政策给予规范和支持,使得校企合作机制缺乏完善的统筹机制以及合理布局。

三、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机制的构建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没有制度的保障和政策的支持,校企合作即使在现阶段发展较为良好,但不保证今后不出现风险,只有政策和制度的保证,才能强有力地保证校企合作持续、健康地运行下去。

2.实行多样化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政府要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并对校企合作进行鼓励和激励,在完善管理制度的基础上,选择多种合作模式共进的方式,成立专门的校企合作机构,加强企业与高校的合作互动,将产学研紧密结合起来,共享利益关系,真正实现企业与学校的深层次合作。例如订单培养模式,我院与国内知名企业吉煤集团、中煤建筑安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中煤第一建筑有限公司、天津新港船舶重工有限公司等签定近500人才培养计划,由企业对我校签下订单,对其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企业向我校提供实训设备,利用院校培训机构来培训企业员工,并提供奖学金,以合同订单的形式将双方的关系转变为利益合作,使双方都能积极关注、执行和维护校企合作的过程和成果,并且使得学生一出校门就能得到一份就业选择,扩大其就业门路,形成招生和就业的良性循环,使家长、学生、学校、企业都能找到各自的利益平衡点。

3.强化社会评估机制。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要注重质量教学,重视办学过程中的教学投入和成果推广,吸收社会企业主动参与学校的研究和人才培养计划中。并且建立完善的社会和院校、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机制,强化社会对于校企合作成果的评估机制,增强社会各界对于校企合作的信心和支持。

4.校企合作在不同专业方面进行分层次合作,梯形合作,使双方得到共赢。高职院校在于企业进行合作时,要进行专业商讨和计划,形成多层次的合作体系。例如,安排学生顶岗实习、企业进行特殊的院校职业指导和内部招聘会等,另外企业也可以派遣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亲临学校进行办学指导,审核院校教材和上课内容,同时为学校教师提供进入企业进修的机会,与学校形成多层次的合作。

5.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高职院校与企业的长效合作机制的建立必须由政府部门开头,适当引导和激励,维持企业和学校的利益平衡;给予行业一定的行政补贴,以减税等方法鼓励企业与院校进行合作;规范对校企合作的管理,协调学生、家长、院校、企业之间的矛盾,平衡和保障各方的利益。

四、总结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是现代化社会教育与经济需求的必然结果,它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一种新兴的教育培养模式。在现阶段我国的校企合作起步较晚,在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但是我们要坚持建立校企合作的长久机制,走可持续化校企合作之路,为改善我国经济社会人才需求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第2篇: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范文

本文针对当前职业教育教材编辑初审书稿时存在的问题,从继续教育的角度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从而提升编辑的初审能力,进而提高编辑的出版效率。

关键词:

职业教育;教材;初审;能力

从2003年开始接触职业教育教材的出版,工作内容涉及职业教育教材的选题策划、组稿、初审、编辑加工、排版、校对、复审、终审和印刷出版各个方面。十余年来,经历的稿件很多,各类层次学校的稿件,各种层次作者的稿件,可以说不计其数。近几年由于新入职的编辑很多,终复审稿件时发现有很多问题完全可以在初审时规避掉,但是问题延续到复审甚至终审层面才发现,不仅耽误了出版时间,而且返工费时费力,之前的工作都白做了。为此,我们针对这些问题对编辑进行了多方面的教育培训,希望通过继续教育提升编辑的初审能力。

一、目前编辑继续教育时存在的常见问题

(一)教育内容与需求不对称

目前有不少针对编辑的继续教育内容陈旧,脱离实际,没有针对性。例如新闻出版总署针对编辑的继续教育网络课程中,有些课程已经是十多年前录制的了,内容非常陈旧,完全和现实脱节。或者培训仅仅流于形式,在未进行充分考虑和调研的情况下,就组织编辑参加各种培训课程,忽视了培训内容是否对编辑工作有指导意义。

(二)教育方式单一

教育方式单一,形式落后,编辑参与积极性不高,达不到继续教育的预期效果,对实际工作也没有指导意义,不仅浪费时间而且还增加出版社经营成本。编辑继续教育不只是参加培训,其实还有很多其他方式,比如一对一辅导、专家讲座、学术会议等。

(三)继续教育体系不完善

出版社的继续教育一般都是由人事部和质检部一起负责,缺乏长期性和系统性的规划,在继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上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在制度上也大都不完善,重形式,轻考核,缺乏健全完善的继续教育效果评估体系,仅仅把继续教育当作一项任务。

初审是编辑出版工作中的基础性工作,是三级审稿的第一级审查,在整个出版流程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负责初审的责任编辑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后期的出版流程以及图书质量和出版效率。所以,编辑应该非常重视初审工作,不论作者的地位高低、远近亲疏,都应该把稿件是否具有创新性、规范性、实践性、科学性等作为评审的客观标准,切不可马虎大意。编辑提升初审能力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对一辅导

这个是最为有效的一种教育方式。终复审的老师可以针对稿件中发现的具体问题,对责任编辑进行一一讲解。尤其是在初审稿件是就应该能够发现的问题,一定要在开始的时候就规避掉。这类问题很多,诸如稿件是否完整,字数是否合适,内容是否存在抄袭行为,读者定位是否明确等。

(二)专题培训

1.避免照本宣科和高深莫测

培训时按照讲义照本宣科、平铺直叙、脱离实际地讲下去,听课的效果显而易见。还有些老师故意将内容讲得很高深,似乎这样才能体现自己的水准,让编辑感觉听不懂,华而不实。

2.避免当众批评和居高临下

老师在培训时尽量避免当众批评,否则容易造成尴尬局面,使编辑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影响日后工作。讲课方式避免居高临下,最好能够边讲边与编辑互动,加深编辑对培训内容的消化。

3.多用案例授课

案例授课不仅仅针对性强,而且有意义的案例可以使编辑记忆深刻,在日后的工作中会更加注意这方面的问题。编辑初审稿件时会发现很多问题。一是书名不正确。大家可能会觉得有趣,书名能有什么错误?其实不然,刚收到的稿子,很多书名是有错误或者不合适的。教材的书名需要根据对应的课程名称确定,切不可以创新之由随便命名,哗众取宠。二是目录不正确。根据目录可以直接看出全书内容是否结构完整,布局合理。目录有问题的很多,有的是逻辑上有错误,有的是缺少一部分内容,最严重的还有政治问题,一定要特别注意。三是图片有问题。编辑要注意稿件中的图片是否清晰,分辨率至少在300dpi以上,图片要有图号,是否与上下文呼应?尤其更要注意地图、人民币等图片是否正确使用。图片要在排版之前一定要确定好,否则因为图片有问题后期再调换或者动版会非常麻烦。图中的内容也需要注意。四是表格有问题。表格是为了直观比较数据、快速浏览项目、进行各种数据运算的一种书面表达方式。在职业类教材中表格的出现率非常高。表格处理应该注意“简单明了”“表达一致”“明晰易懂”这几个特点。尤其是“表达一致”,即表中各种平行的术语、数字、简称应该上下或左右统一,以免给读者造成混乱。五是定义有问题。全文无自定义内容。作为教材,里面的定义必须是公认的,准确无误的。六是文字有问题。编辑初审稿件时要通读全文,看行文是否流畅,语言是否简洁意赅,文字用语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口语化或者抒情散文式的写作方式是不可取的。另外,由于输入法的缘故,稿件难免有不少不规范的字、词和句子,这些除了编辑自己在通读的过程中发现,还可以借助专业的“黑马校对”软件纠正一些错误。实际工作中碰到的此类案例非常多。培训的时候不仅可以用这些案例直接进行讲解,还可以和编辑互动,让编辑发现问题,改正问题,不仅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还能提高学习质量。

(三)参加学术会议

作为一个优秀的编辑工作者,一定要深入了解专业领域的发展动态,除了平时关注新闻媒体方面的报道和学术期刊论文动态,还要参加学术研讨会议,和行业专家多交流。这是一个极好的提高专业素养的途径。出版社多鼓励编辑参加专业学术研讨会。

(四)积极参加新闻出版总署的继续教育

新闻出版总署每年都要求责任编辑进行不少于72小时的继续教育,责任编辑要认真对待,不能敷衍了事。

新入职的编辑要积极参加编辑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系统的学习,提高自己业务能力。

(六)合理运用奖惩制度

每年安排至少两次质量检查,质量检查不合格的编辑,除了教材要全部下架重新修改外,责编还要受到相应惩罚。终审稿件是若发现编辑弄虚作假行为,也会根据规章制度受到相应的处罚。通过奖惩制度激励编辑提升初审能力。编辑如果通过继续教育,初审能力提升后,稿件就能很顺利地进入出版流程,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从而缩短生产周期,提高出版效率。

三、结语

初审是编辑工作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做好初审工作是编辑的重要职责。稿件初审作为出版流程中,编辑应该在工作中逐渐掌握初审工作的内容和方法,通过继续教育不断学习和交流,逐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为出版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教材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汪继祥.科学出版社作者编辑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崔青峰.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创新[J].科技与出版,2014(2).

[3]王军伟.加强高等职业教育教材规划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3(25).

[4]吴晓.职业教育教材设计与编写策略探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3(10).

[5]刘洪涛,汪立亮,杨小军,冉磊.当前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教通讯,2012(3).

[6]王佳家,裴燕.卫生职业教育教材发展现状及策划思路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2(15).

[7]夏建军,郭飞,王学军.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教材出版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编辑之友,2012(9).

[8]尚云东,高建华.职业教育教材建设质量探讨[J].科技信息,2011(23).

[9]周丽琴.国内外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与管理研究的比较[J].职教通讯,2010(2).

第3篇: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材;初审;能力

从2003年开始接触职业教育教材的出版,工作内容涉及职业教育教材的选题策划、组稿、初审、编辑加工、排版、校对、复审、终审和印刷出版各个方面。十余年来,经历的稿件很多,各类层次学校的稿件,各种层次作者的稿件,可以说不计其数。近几年由于新入职的编辑很多,终复审稿件时发现有很多问题完全可以在初审时规避掉,但是问题延续到复审甚至终审层面才发现,不仅耽误了出版时间,而且返工费时费力,之前的工作都白做了。为此,我们针对这些问题对编辑进行了多方面的教育培训,希望通过继续教育提升编辑的初审能力。

一、目前编辑继续教育时存在的常见问题

(一)教育内容与需求不对称

目前有不少针对编辑的继续教育内容陈旧,脱离实际,没有针对性。例如新闻出版总署针对编辑的继续教育网络课程中,有些课程已经是十多年前录制的了,内容非常陈旧,完全和现实脱节。或者培训仅仅流于形式,在未进行充分考虑和调研的情况下,就组织编辑参加各种培训课程,忽视了培训内容是否对编辑工作有指导意义。

(二)教育方式单一

教育方式单一,形式落后,编辑参与积极性不高,达不到继续教育的预期效果,对实际工作也没有指导意义,不仅浪费时间而且还增加出版社经营成本。编辑继续教育不只是参加培训,其实还有很多其他方式,比如一对一辅导、专家讲座、学术会议等。

(三)继续教育体系不完善

出版社的继续教育一般都是由人事部和质检部一起负责,缺乏长期性和系统性的规划,在继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上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在制度上也大都不完善,重形式,轻考核,缺乏健全完善的继续教育效果评估体系,仅仅把继续教育当作一项任务。

二、如何有效提升编辑初审能力

初审是编辑出版工作中的基础性工作,是三级审稿的第一级审查,在整个出版流程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负责初审的责任编辑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后期的出版流程以及图书质量和出版效率。所以,编辑应该非常重视初审工作,不论作者的地位高低、远近亲疏,都应该把稿件是否具有创新性、规范性、实践性、科学性等作为评审的客观标准,切不可马虎大意。编辑提升初审能力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对一辅导

这个是最为有效的一种教育方式。终复审的老师可以针对稿件中发现的具体问题,对责任编辑进行一一讲解。尤其是在初审稿件是就应该能够发现的问题,一定要在开始的时候就规避掉。这类问题很多,诸如稿件是否完整,字数是否合适,内容是否存在抄袭行为,读者定位是否明确等。

(二)专题培训

1.避免照本宣科和高深莫测培训时按照讲义照本宣科、平铺直叙、脱离实际地讲下去,听课的效果显而易见。还有些老师故意将内容讲得很高深,似乎这样才能体现自己的水准,让编辑感觉听不懂,华而不实。2.避免当众批评和居高临下老师在培训时尽量避免当众批评,否则容易造成尴尬局面,使编辑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影响日后工作。讲课方式避免居高临下,最好能够边讲边与编辑互动,加深编辑对培训内容的消化。3.多用案例授课案例授课不仅仅针对性强,而且有意义的案例可以使编辑记忆深刻,在日后的工作中会更加注意这方面的问题。编辑初审稿件时会发现很多问题。一是书名不正确。大家可能会觉得有趣,书名能有什么错误?其实不然,刚收到的稿子,很多书名是有错误或者不合适的。教材的书名需要根据对应的课程名称确定,切不可以创新之由随便命名,哗众取宠。二是目录不正确。根据目录可以直接看出全书内容是否结构完整,布局合理。目录有问题的很多,有的是逻辑上有错误,有的是缺少一部分内容,最严重的还有政治问题,一定要特别注意。三是图片有问题。编辑要注意稿件中的图片是否清晰,分辨率至少在300dpi以上,图片要有图号,是否与上下文呼应?尤其更要注意地图、人民币等图片是否正确使用。图片要在排版之前一定要确定好,否则因为图片有问题后期再调换或者动版会非常麻烦。图中的内容也需要注意。四是表格有问题。表格是为了直观比较数据、快速浏览项目、进行各种数据运算的一种书面表达方式。在职业类教材中表格的出现率非常高。表格处理应该注意“简单明了”“表达一致”“明晰易懂”这几个特点。尤其是“表达一致”,即表中各种平行的术语、数字、简称应该上下或左右统一,以免给读者造成混乱。五是定义有问题。全文无自定义内容。作为教材,里面的定义必须是公认的,准确无误的。六是文字有问题。编辑初审稿件时要通读全文,看行文是否流畅,语言是否简洁意赅,文字用语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口语化或者抒情散文式的写作方式是不可取的。另外,由于输入法的缘故,稿件难免有不少不规范的字、词和句子,这些除了编辑自己在通读的过程中发现,还可以借助专业的“黑马校对”软件纠正一些错误。实际工作中碰到的此类案例非常多。培训的时候不仅可以用这些案例直接进行讲解,还可以和编辑互动,让编辑发现问题,改正问题,不仅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还能提高学习质量。

(三)参加学术会议

作为一个优秀的编辑工作者,一定要深入了解专业领域的发展动态,除了平时关注新闻媒体方面的报道和学术期刊论文动态,还要参加学术研讨会议,和行业专家多交流。这是一个极好的提高专业素养的途径。出版社多鼓励编辑参加专业学术研讨会。

(四)积极参加新闻出版总署的继续教育

新闻出版总署每年都要求责任编辑进行不少于72小时的继续教育,责任编辑要认真对待,不能敷衍了事。

(五)鼓励新编辑参加职业资格考试

新入职的编辑要积极参加编辑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系统的学习,提高自己业务能力。

(六)合理运用奖惩制度

每年安排至少两次质量检查,质量检查不合格的编辑,除了教材要全部下架重新修改外,责编还要受到相应惩罚。终审稿件是若发现编辑弄虚作假行为,也会根据规章制度受到相应的处罚。通过奖惩制度激励编辑提升初审能力。编辑如果通过继续教育,初审能力提升后,稿件就能很顺利地进入出版流程,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从而缩短生产周期,提高出版效率。

三、结语

初审是编辑工作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做好初审工作是编辑的重要职责。稿件初审作为出版流程中,编辑应该在工作中逐渐掌握初审工作的内容和方法,通过继续教育不断学习和交流,逐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为出版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教材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汪继祥.科学出版社作者编辑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崔青峰.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创新[J].科技与出版,2014(2).

[3]王军伟.加强高等职业教育教材规划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3(25).

[4]吴晓.职业教育教材设计与编写策略探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3(10).

[5]刘洪涛,汪立亮,杨小军,冉磊.当前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教通讯,2012(3).

[6]王佳家,裴燕.卫生职业教育教材发展现状及策划思路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2(15).

[7]夏建军,郭飞,王学军.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教材出版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编辑之友,2012(9).

[8]尚云东,高建华.职业教育教材建设质量探讨[J].科技信息,2011(23).

[9]周丽琴.国内外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与管理研究的比较[J].职教通讯,2010(2).

第4篇: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范文

【关键词】普通教育 基础 职业生涯 人才标准

我国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翼,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各个层次,成长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各个阶段。我们这个教育体系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获得更好、更科学、更完善的教育,使学生有知识、有能力、有思想、有纪律,进而适应社会,为社会创造财富,为世界作出贡献,同时也使自己的职业生涯更完美、更辉煌。而在这个体系中,普通教育是根基,是职业教育的强大后盾,更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

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许一生只从事一种职业,也许一生中从事多种职业,而每个人都希望找到一个相对稳定、适合自己的职业,但每个人的职业生涯实际上却是千差万别,有的顺风顺水,一路高歌猛进,做什么都很容易成功,事业做得有声有色;有的却一路坎坷,职业换了一个又一个,却是这个不能胜任那个又做不好,自己的职业生涯一片黯淡。如何规划、影响,进而成就自己的职业生涯,往往受学识、爱好、机遇、责任心、自信心、自我表现意识、情绪稳定性、社会影响力等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而这些只有在各个阶段的普通教育中有针对性的去培养、去历练,完成“原始积累”,才有能力打开自己上行的空间,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

况且,21世纪的人才标准是这样的:1. 融会贯通。就是需要知识丰富,又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自学和自修,并可以将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于生活和工作实践,懂得做事与做人道理的人才。2. 创新与实践相结合。从根本上说,价值源于创新,但创新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的效力。以创新推动实践,以创新引导实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研发出卓越的产品,才能创造出极大的物质财富。3. 跨领域的综合人才。21世纪是各学科、各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世纪。现代社会和现代企业不但要求我们在某个特定专业拥有深厚的造诣,还要求我们了解甚至通晓相关专业和领域的知识,并善于将更多领域的技能结合起来,综合应用于具体的问题。4. 智商、情商、灵商均衡发展。高智商不仅代表着聪明才智,也代表着有创意,善于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情商是认识自我、控制情绪、激励自己以及处理人际关系、参与团队合作等相关的个人能力的总称,情商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已经远远超过了智商。高情商代表有正确的价值观,能分辨是非,甄别真伪。那些没有正确价值观指引、无法分辨是非黑白的人,其他方面的能力越强,对他人的危害也就越大。5. 性格积极乐观,与人善于沟通合作。积极乐观的人更能适应21世纪的竞争环境,更能接受失败和迎接挑战,同时经济全球化也离不开人与人的沟通和合作。

综上所述,一个人要想获得通达的职业生涯,适应现代社会,必须通过教育去改善、完善和塑造自己,使自己符合“标准”。而普通教育恰恰是承担了这项任务,21世纪“人才的标准”就是我们普通教育的准则,通过普通教育使学生尽可能多的培养出上述优良品质,学生在职业生涯中才能如鱼得水,而在这个教育的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更应尤其注意。

一、育德

一个品德有问题的人、缺乏正确价值观的人、无法分辨是非的人,他的智商越高,其他方面的能力越强,对他人和社会的危害也就越大,他的职业生涯肯定也就越失败。所以我们要时刻把德育放在首位。

学校、家庭、社会要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各种方法进行道德品质、文明行为教育;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的教育;遵纪守法教育;法律基础知识教育;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教育;民族精神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的教育;创新精神的教育;理想信念教育 ;保护环境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二、启智

我们要用一流的师资队伍打开学生迷蒙的心窍,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传授古圣先贤的文化理论和现代的科学技术,完成他们职业生涯最基本的知识储备;教会他们如何学习,怎样学习,以便他们日后能根据现实情况,与时俱进地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本领,不断地增添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获得各项能力。

我们要用先进的硬件设备和实验室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开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们应在普通教育阶段开设内容广泛的职业课程,即是对将来有可能进行职业教育的衔接,又可以培养学生职业价值观念和独立生活能力及谋生能力。

三、健体

学生只有有了强健的体魄,才能有精力去学习、工作,才能克服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学校各项体育运动的开展除了强身健体以外,也能激发同学们的进取心和培养顽强的斗志。

四、塑美

第5篇: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范文

[论文摘要] 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包括设计素描、设计色彩、构成艺术等课程,这些课程目前采用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内容相对比较孤立,联系性不是很强,没有能够发挥基础课程的应有作用。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如何更好的适应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的需要以及更好的配合专业发展做了一些分析,在整合基础课程相关内容、采取措施改善教学效果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以期更好的促进专业的良性发展。

一、前言

近年来,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发展适逢高职高专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大潮,高职院校都非常注重专业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注重工学结合。本人在担任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工作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思考和探索如何提高基础教学的效果和质量,针对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结合专业建设及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方向说说自己的体会。

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主要是为专业学习打下基础,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上有一个前期的铺垫,从专业基础课程的定位和性质上面来说,它应该是强调专业的通识教育,是为专业课程服务的。目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一般而言包括设计素描、设计色彩、三大构成(构成艺术)、图形创意等课程,整体而言,在课程设置相差不大,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存在个体差异,比如有的学校还开设了装饰雕塑、图案等课程等,不一而足。

在当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得到大力发展的形势下,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得到了各位老师的重视,在实践中正不断地加以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反响。而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从目前来看,基本上都是沿袭传统的模式,开设内容都是按照素描、色彩、构成等进行分类,尽管在教学内容上面偏向于设计教学,但也不排除简单照搬照抄过去的模式等现象,和本科相比,最大区别就是课时数量上的压缩。这样,一方面由于高职层次学生绘画水平相对薄弱,另一方面,基础课程设置没有体现出高职特色,千人一面,导致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并没有能够发挥出基础课程应有的作用和效果。

在此情况下,专业基础课程设置如何和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改革创新,将教学与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进行融合,以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起到应该具有的作用都值得我们去思考。

二、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也需要适应专业及社会的发展

毋庸置疑,由于基础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它的服务职能,因此他也要适应专业发展的要求。

首先,从课程方面来说,由于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历史都比较短暂,在课程设置上难免出现本科类似专业的翻版,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以及就业市场的开拓,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专业基础课课程设置还留有历史印迹,专业基础教学内容在许多方面难免也存在一些过时的理念。

另外,学生进校时专业基础相对薄弱,很多同学进校以后还是攀比高考专业分数的高低,注重绘画技能的衡量,对于设计专业的内涵理解还不是特别理解,从而影响到他们对于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的实现。在课程学时上,基础课的课时时数也是有限的,一般每门基础课的课时都是在50学时左右,甚至更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顾此失彼,或者被动和孤立的去学习既有的课程,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因此,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如何和已有的教学条件相结合,做到因地制宜,真正将教学资源充分利用,体现所开设专业之间的相互补充和融合还需要不断的改进。

其次,从教师方面的情况来看,还存在思想不重视,实际教学方法和预计不统一的现象,认为改革是专业课老师的事,基础课不是那么很重要的印象。

这种现象是由多种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从事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老师,由于过去的精英教育背景,一般都是专业艺术院校毕业,他们习惯以自己的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经历来套用到高职教学模式当中,要么过分强调照搬国内甚至国外的一些专业艺术院校的做法,要么还习惯于传统教学的方式,甚至是针对本科生的教学方法来安排课堂教学内容,有意无意的灌输纯艺术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忽略设计思维的转变。导致在教学过程中非常喜欢运用传统的教学经验,比如在设计素描教学中单纯地作为传统的素描知识教学,或者课堂训练的内容依然注重素描、色彩等基本功的训练而忽略设计思维的转变。

再次,从教学模式上来说。目前,情景教学,岗位模拟实训是得到广泛认可的高职教学模式,体现了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岗位需求的变化。任务驱动,项目化教学成为大家在专业教学改革过程中普遍实施的一种教学要求,得到了专家和社会的认同,也取得了一定的实际效果。但是,从思想的重视程度来说,基础课任教老师认为这样的模式更适用于专业性比较强的课程,对于基础课程来说,和专业能力以及岗位挂钩并不是很明显,加上教学硬件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尽管也实施了项目化教学,但还不能够很好的体现教学效果,需要对这种模式加以总结和创新。

三、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整合初探

1.打破传统学科分类,整合相关课程,突出基础课程作用

高职设计专业由于学时有限,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决定了基础课程的课时比重偏低,如果按照具体的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必然出现课时平均分配,结果就会导致教学目标重点不够突出,教学效果难以实现,学生感觉课程犹如鸡肋。根据在教学过程中的体会以及对学生的调研,现实的教学效果确实如此,很多学生在上完素描和色彩等基础课程之后,普遍感觉教学时间太短,还没进入状态课程就换了其他课程内容。

因此,为真正体现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作用,在基础课程的内容上可以大胆做一些调整。参考专业课程模块化教学方式,打破传统的课程模式在课程设计、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基本特色与样式,尝试将传统的按学科分类的设计素描、设计色彩、构成艺术等专业基础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知识体系重新构建,组成综合的基础课程,在强调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基础上,着重突出思维方式的转变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精心设计教学模块内容,设置成综合基础课程,在学时上保持总量不减少,素描和色彩等原来的传统课程内容仅仅作为创意的表达手段融合在项目过程当中加以训练,使学生在项目实践中转变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让学生提前接触专业技能知识。从而在心理上和实际学习过程中明确自己未来的职业定位,尽早进入设计的状态。

2.借鉴专业课程项目化模式,强化课程组织结构

传统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如前所述,过分强调学生的绘画表达技能的提高,而高职层次学生的专业基础相对来讲整体偏弱,很多学生进校之前,可能都是半路出家,让他们花上几个星期再来进行基本功的训练,结果注定是为了画画而画画,最后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另外学科之间相对独立,知识的融合不够紧密,而忽略知识之间的联系,比如设计素描和设计色彩课程之间的区别是很明显的,学生在上完两门课程之后,能将两门课程加以联系的很少,一般都认为,设计素描训练还是形体、结构、比例、明暗的延续,如何将设计素描和色彩知识结合进行新的创造往往意识不足。其他诸如构成课程之中的形态采集、形态组合规律等知识、图形创意课程之中的图形组织知识之间同样存在这个问题。

因此,按照专业基础课程的课程定位及目标来强调项目内容的整体教学设计,按照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模式对几门课的内容进行模块化分解,模块打破课程的界限,设置工作任务,将按课程分类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融入一体,根据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及规律设计课程训练项目的顺序,融合创意和表达方面的能力训练目标。通过项目化教学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推动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促进基础课程之间知识的联系与沟通,使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之间联系更加紧密,进而解决学时的有限和效果之间的矛盾,同时也能促进教师进行

3.转变教学观念,注重教学过程的管理

好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必须要通过好的教学过程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目标。教学组织与方法是教学过程设计的主要内容,能否采用科学先进的教学组织与方法手段直接关系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培养目标的实现。知识、技能的获取需要教学过程的支持,不同类型的知识、能力体系需要不同的教学过程,而以适应工作过程和岗位能力的要求为导向的教学过程,是高职教学的特征,也是合理选择教学组织与方法的依据。由于课程模式的更新,从事基础课教学的老师必然要在教学过程中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组织领导作用,努力做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提高,能积极地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既做到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强化实践训练的启示作用,又能将应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很好的融合,发挥出基础课程的实际作用。

另外,对于基础课程教学还要统一思想,经常性的组织教学的研讨和学习,要善于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并对其进行总结。

4.营造宽松的环境,尊重老师的创造性

教学过程是实践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学改革的设想再完美,都需要在实践中去检验,同时还要和具体的实际相结合,如果所有的老师都是用统一的方法、统一的风格、统一的模式去教不同的学生,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因此,从学校来说,要有鼓励创新的机制和评价体系,对于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鲜事物要抱有宽容的心态,技术上面支持和配套,另外,教学设施的完善和配备,教学一线老师能动性的发挥,积极性调动都离不开保障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刘刚.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几点思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7卷,2007,(6).

第6篇: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质量;经济发展方式;基础;关键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3)01-0070-04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高消耗、低质量、低价格、低效益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我国提出了将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低消耗、高质量、高价格、高效益的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党的十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但是,实现这种转变却很困难。这与我国各级各类职业教育质量不高存在密切的关系,而职业教育质量不高又是由职业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引起的。因此,完善我国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是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和关键。

一、长期以来我国只能实行粗放型

经济发展方式的原因

(一)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和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的特征

要加快由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自觉性,首先必须要弄清楚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和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的特征。

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是指在低技术水平和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量的投入,即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劳动力,来增加产量。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又称外延型经济增长方式。其基本特征是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和更多地使用体力来实现经济增长。以这种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消耗大、成本高、质量低、价值低、效益低。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在生产规模不变的基础上,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高科技含量的方式来增加产量。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又称为内涵型经济增长方式。其基本特征是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率,更多地运用智力来实现经济增长。以这种方式实现的经济增长,低消耗、高质量、高价值、高效益。

(二)我国长期以来以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的根本原因

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经济。主要由文盲或文化程度不高,科技、经营管理水平较低,未受过良好职业教育的体力劳动者和较低层次的复杂劳动者来从事。

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是一种智力密集型经济。是由文化水平较高,受过良好职业教育,熟练掌握科技和经营管理技能的智力劳动者来从事。

我国原本是一个农业大国,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普及程度和质量都不高,特别是亿万农民大多数都是未经过职业教育的简单劳动者。当我国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大量转移时,由于劳动者的职业技能低下,所以我国只能实行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

二、当前我国提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原因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主要是一种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我国民族经济的发展是粗放式的。我国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由于技术水平不高,所以在改革后也只能采用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在改革

中创业的民营企业,由于创业者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创业的起点技术含量低、规模小,因此也只能采用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其主要表现为投资少,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重复投资进行外延扩大再生产,如浙商的小商品生产等。另外,从我国消费品出口的角度看,主要生产出口低端的衣、鞋、帽、箱包、玩具等消费品。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产品质量低、附加值少、价格低、效益低。这种情况不能可持续发展下去。

二是外商经济是一种高新技术产品下的粗放式组装性生产。外资企业的产品是很先进的,但其核心技术部件都在国外生产和开发,在中国建立产品生产流水线,将高端产品的零部件在国内生产好之后运到中国,用泰罗制生产方式,利用我国的廉价劳动力进行无技术的、简单的、单调的流水作业式组装生产,其利润的绝大部分都给外商拿走了,中国只能得到微薄的利润。这种不平等的状况,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初始阶段,为鼓励和吸引外资,为解决我国过剩的劳动力就业,是必须的,也是迫不得已的,但这种情况再也不能长期持续下去。因此,中央提出了必须要加快我国经济由粗放型发展方式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

三、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速度与中央的

主观愿望有很大差距的原因

实行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这个国家的劳动力技能水平要高。西方发达国家为什么能实行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国家的职业教育办得好、质量高。如美国和澳大利亚以职业能力标准为抓手,英国以考证为抓手,德国以“双元制”教育为抓手,形成了职业教育过程中一环扣一环严谨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国家职业教育法规颁布、职业教育研究、职业能力标准制定、职业培训大纲和专业教学计划实施、职业教材编写、职业培训实训室建设、职业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创新、学生考核发证、教学检查评估、教学社会评价等职业教育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形成逻辑严密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在这个体制中,政府的职责、职业教育科研所的职责、行业协会的职责、职业学校的职责、企业的职责、职业教师的职责、学生的义务等,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相互的联动和制约,从而为培养出高质量的职业技能型人才通力合作并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进而为国家实行集约化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人才保障条件。

而我国的职业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从国家的角度讲,没有系统化的整体设计,国家没有制定职业教育标准,教师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为好,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为好,都不太清楚;国家、科研院所、职业院校、企业、行业协会,各自为政;专业设置不太符合社会需求,技能培养不符合企业要求;重理论轻技能,等等。

总之,我国要想实现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建立系统完善的职业教育体制和机制。

四、深化我国职业教育体制机制,

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思路

我国职业教育质量不高,其主要原因是在怎样提高我国职业教育质量的问题上认识不高,没有一个严谨的逻辑设计,未将社会力量凝聚到一起。为解决上述问题特提出深化我国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总体思路。

(一)从上到下要提高职业教育是国民经济发展基础和柱石这一战略性认识

在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上,德国的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德国原是落后于英国的农业国,二次大战后,德国工业成为一片废墟,然而德国却能赶超英国变农业国为工业国,并在二战废墟上快速振兴,现在领先于欧洲各国,其秘诀在哪里?经济界人士一致认为,联邦德国经济振兴的一个很重要,甚至主要的原因是得益于职业教育。德国联邦政府也公开宣称,职业教育是他们“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是德国经济发展的柱石,是一个民族能够存在的基础”。德国联邦原总理科尔说:“经过良好职业培训的青年是德国最大的资本,是经济稳定的保障。”而我国从上到下只重视文凭,不重视技能;只重视学历,而不重视能力;只重视教人知道什么,而不重视教人会做什么;只关心经济短期的高速增长,而不关心经济长期的稳定增长。其表现为重视本科教育,轻视职业教育;重视知识传授,忽视技能培训;重用本科以上人才,轻用职业教育人才;重视对GDP增长率的追逐,轻视对职业教育普及和质量提高的投入。认为发展经济是个硬任务,而发展职业教育是个软任务,因此,对职业教育重视不够,思考不多,投入不足,抓地不力。我国要想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上到下必须转变观念,普及职业教育和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并要认识到这是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支撑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和柱石的高度去认识,下决心普及职业教育并把职业教育质量搞上去。

(二)搞好我国职业教育顶层设计

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没有科学的、环环相扣的、逻辑严谨的、系统的顶层设计,在抓职业院校内涵建设和教学质量提高方面,东一锤西一棒,见效甚微。因此,搞好我国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至关重要,现将我国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构想如下:

1.健全和完善我国职业教育法律体系

为重视和规范我国职业教育,应象德国一样健全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德国为重视和保障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制定了《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促进法》、《实训教师资格条例》、《通过计划和研究促进职业教育法》、《职业学校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形成德国职业教育完整的法律体系,通过立法,使政府、企业、工会三股社会力量分工合作,共同促进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我国应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法制化的经验,梳理一下我国职业教育的法律建设,围绕建立比较系统的职业教育体制和机制,补缺补差,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国职业教育法律体系,使我国职业教育走上法制化的轨道,使我国职业教育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国家要建立和颁布职业教育标准

职业教育标准是对职业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及其掌握水平的具体规定和描述,是建立职业教育质量保证系统的逻辑起点。制定职业教育标准是保证职业教育质量和学以致用的基础性和战略性的工作。因此国家首先要颁布国家承认的职业范围,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每个职业的教育标准,根据职业教育标准再制定职业培训大纲和教学计划,指导全国职业院校和企业编写职业教材和授课计划。使全国职业院校和培训企业及跨企业培训中心明确应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应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对教育质量的评价和对学生毕业合格的考核有一个可操作的量化标准。因此,国家一定要建立职业教育标准。

3.明确国家、职业院校、行业协会、企业、工会在职业教育中的角色分工

在职业教育事业中,参与者有国家政府教育职能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工会、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以及学生和学生家长等。国家应是职业教育的领导者、法律的制定者、职业教育标准、职业教育大纲和教育计划的颁布者;行业协会和企业应是职业能力标准的拟定者;行业协会是职业学校毕业生技能考核的执行者;职业学校、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是职业能力标准的实施者;学生是职业能力的学习者和被考核者;工会是学员权利的保护者;学生家长是职业教育的参与者――这些社会力量如能很好地分工合作共同推进,就能有效地促进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和质量的提高。在这方面一定要向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学习,职业学校和企业对知识教育与技能实训要进行合理分工和合作。现在我国的企业界游离在职业教育之外,这是违反职业教育规律的。要想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质量,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我国企业一定要作为主角承担起职业技能培训任务。这有赖于相关法律的规定以及激励机制对涉及的企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激发。

4.依法明确职业教育师资的从业资格

职业教育的师资一般分为公共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专业实训教师。职业教育是以技能为本位的教育。由于职业教育强调技能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对于专业课教师特别是专业实训教师,在技能方面要提出更高的要求。这类教师队伍的建设必须在学历和工作经验两个方面的结合上提出符合职业教育的相应要求,使他们在技能方面确实能达到师傅带徒弟的水平,实现良师出高徒的培养目标。为此,今后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和实训教师一定不能直接从应届大学毕业生和研究生中招聘,而应从具有较高职业教育学历并具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中招聘。在企业和跨企业培训中心从事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师傅也要提出同样的要求。对现有不符合上述要求的专业教师和实训教师,一定要分批分期送到有关企业顶岗工作一段时间以获取实操经验。

5.加大职业教育投入

加大投入,即建立先进的职业技能实训室或培训中心,使职业技能培训具有足够的物质保障。大企业要建立自己独立职业培训中心,与职业学校分工协作,高质量地培训好本企业的技术工人和工程师;社会可建立跨企业职业培训中心,为中小企业培训技术工人和工程师提供服务;职业学校建立实训室为专业理论课教学提供服务。现在国家对职业教育投入不足,在投入方面重视本科轻视职业教育的现象必须要尽快改变。

6.教考分离,实行第三方评价机制

教考分离,实行第三方评价机制,使国家制定的职业教育标准在强有力的监督下落到实处。现在学生毕业都是学校自己考核,学校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学校出于种种原因的考虑,会放松或降低考试标准使毕业生质量下降。为确保毕业生达到国家职业教育标准的合格程度,做到零距离就业,教考必须分离,由第三方评价。职业学校和培训单位只管教学和技能实训。学生毕业时,由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考核和发证。这样可以制约学校和培训单位按照职业教育标准的要求,努力搞好教学和实训,并促使学生按照职业教育标准去努力学习,在毕业时达到合格标准,以便更好地就业或创业。在这方面国家要建立奖惩机制,优胜劣汰,奖优罚劣。

7.改变职业院校现行的招生、培养、就业程序

我国现在的职业院校是按照招生、培养、就业的程序进行的,企业需要人才就到人才市场上去招聘――这样校企之间在人才供需和培养方面就难以建立紧密联系和合作的关系。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可向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学习,将职业院校先招生,后培养再就业的程序,改为由企业先招工,企业与徒工之间签订培训合同,然后由企业把招聘的徒工送到相关的职业院校去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企业负责对徒工进行技能培训,校企分工合作共同培养出适合企业工作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这样,校企之间在人才供需和培养方面就能自然而然地紧密结合了,同时也促使企业成为职业教育的主角。

8.建立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界线清晰的教学模块

第7篇: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范文

论文摘要:远程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共性,使得两类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存在一定的可行性,主要表现在教学硬件资源、教学辅导资源和教师资源等方面的整合。远程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观念的转变是有效整合的重要前提,政策的支持是资源整合的有力保障,师生的努力是实现整合的根本所在。

一、两类教育的共性

远程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两个重要途径。近年来,由于制造业的飞速发展,社会对机电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给两类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1.教育目标的共性

远程开放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最终教育目标都是强调应用型和职业型人才的培养。机电类相关专业对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学生步人工作岗位后主要从事一线生产工作。因此,高职院校在保证学生理论学习够用的基础上,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培养大量优秀的实践性人才作为教育目标。而远程开放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使学生掌握更多实用的技能,为今后的工作提供更多的知识储备。可见,二者在教育目标上存在共性。

2.教学内容的共性

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是根据教育目标制定的,教育目标的一致性使得两类教育在教学大纲的设定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由于学生的年龄层次和学习方法存在差异,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内容的设置更适合自学,高职教育则更适合课堂教学,但两类教育的教学内容都是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保证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够用、实用。

3.教学资源的共性

远程开放教育中,机电类专业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讲义、教学录像、参考文献、阅读材料、自测练习、教学辅导等,同时还包括实验的实施方案、演示课件、现实的和虚拟的实验设备以及辅导教师的实验指导等;另外,一些学校也增加了实验的硬设备供学生完成实践环节的学习。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不断丰富,辅导资料、讲义等理论教学资源不断完善,还购置了大量的实验实训设备。2003年,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其中“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在2003一2007年间建成了1 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上网并免费向社会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其中包括很多优秀的高职课程。因此,两类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存在一定的可行性,两类教育可以共享重复的教学资源,互用教师、教学设备、教学场所和网络资源。

远程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是一个双赢的合作。远程开放教育具有覆盖面广、学习形式灵活、教学方法多样、教育设施先进的特点;而高职学校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抓得比较扎实,一般具有相当规模的校园,其师资力量相对比较稳定、数量比较充足。两者资源的整合,一方面可以弥补高职学校办学层次单一、教学形式较为传统、学生学习时间相对不灵活的缺陷;另一方面又可以弥补远程教育实验实训硬件欠缺、师资力量相对不足的弱点,从而促进两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和共同进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目前都在推进远程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的资源共享与整合,实现学分互认,建立高等教育的“立交桥”。近些年,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为高职学校提供了很多资金和设备的支持,因此高职学校通常都有大量的先进设备。然而,数控机床、汽车、三坐标测量仪、实验台等机电类产品设备的成本通常比较高,维护费用也相当可观,如果这些硬设备不能充分利用,就会浪费国家大量教育资金。另一方面,电大的远程开放教育由于系统大、分校多,各级学校发展存在一定的不平衡现象,各地区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有些学校实验实训的设备较少,实践性环节的质量有待于提高。利用当地高职学校的一些资源,可以使远程开放教育更加完善,办学思路不断拓宽;同时,也可以提高职业技术学校设备的利用率,为国家节省大量资金。

二、两类教育资源优化整合的主要途径

1.教学硬件资源的整合

远程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可以互相利用设备资源,实现教学硬件资源的共享。例如,把远程开放教育的实践性环节安排在当地的一些高职学校或其校外合作的企业完成,既可以节省购买设备的资金,也可以帮助开放教育的学生开阔眼界,学到更多当前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型知识,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也可以共享远程开放教育的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网络学习平台及资源,培养高职学生利用网络和计算机自我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目前,一些远程开放教育学校与当地的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或高职院校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一部分远程开放学员已经在这些高职学校完成了一些实践性环节,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例如,中央电大的汽车(维修)专业起初是中央电大、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和北京中德合力技术培训中心联合开办的,随后逐步在全国各省级电大开设。该专业开办伊始,北京中德合力技术培训中心与北京电大共同进行课程建设,北京中德合力技术培训中心先进的实验实训条件,为办好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提供了有力保障。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把电大系统的网络教学资源和北京中德合力技术培训中心硬件资源的力量及优势集聚起来,不断提高办学质量。目前,这种教学模式正在全国电大推广开来。又如,中央电大的数控技术专业开设了“可编程控制器应用实训”“数控自动编程实训”“机电一体化系统综合实训”等重要的实践性环节,学生通过实验才能理解和掌握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知识,有些电大的市县分校缺乏实验资源,建立这些课程的网络虚拟实验系统也具有一定的难度。然而,许多高职学校的机电专业都设有这些实践性环节的实训室,利用率并不高。远程开放大学可以与附近的高职院校合作,使用这些高职院校的场地和设备完成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工作。

2.教学辅导资源的整合

远程开放教育更注重网上教学辅导资源的建设,机电类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很多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关系密切,因此,远程开放教育必须提供大量的教学录像、生产加工录像、多媒体动画等教学辅导资源,帮助学生深人理解教学内容。高职教育学生的学习时间相对固定,课程的实践性强,但学生基础较差,很多教学内容只靠教材讲解很难掌握,课后复习有一定难度,也需要增加必要的网络辅导资源,帮助学生消化理解课堂教学内容。因此,远程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在网络教学辅导资源上可以合作共享。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环节较多,更容易完成教学生产录像等辅导资源的建设;而远程开放大学,则可以提供资金支持和网络平台支持。例如,两类教育中负责同一门课程的教师可以跨校合作,通过视频会议和聊天系统等先进的工具在网络平台沟通,共同商讨优化整合教学辅导资源的方法。两类教育的学校可以建立公共的教学辅导平台,并将教学中都能使用的一些优秀教学辅导数据(如教学录像、生产加工录像和多媒体动画)上传至公共平台,远程开放教育学员和高职院校学生都可以取得权限登录网站下载和使用教学辅导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自学资料,对于课堂上没有掌握或掌握不好的内容,可以通过这些辅导资料进一步学习和巩固。

另外一些高职院校,如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利用电大系统的远程教育资源、国家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IT&AT远程培训教育资源以及本校教师自行开发的远程教育资源为高职的学生开设了一些网上选修课程。这种网络选修课程可以使高职学生自由灵活地运用学习时间,也可以缓解学校师资力量紧张、教学场所和教学时间安排紧张等问题,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我国人口众多、教育费用相对紧张,远程开放教育与高职教育在教学辅导资源上的整合可以充分发挥远程开放教育弹性学习的优势,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高职教学和实践性资源,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这种方式值得提倡和推广。

3.教师资源的整合

远程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的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进行交流合作。例如,两类教育的教师可以组成教研小组,定期组织学术交流活动和教学研究活动,集体备课,互相建言献策,取长补短。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师可以深人高职院校,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能力,而高职院校的教师可以学习网上教学的先进经验。以江苏电大为例,其机电类专业主要包括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本科)专业、数控技术(含机电方向)专业、汽车(维修)专业,每个专业都建立了教研组,教研组成员包括江苏电大各分校和高职办学点的一些骨干教师。这些教师通过定期的QQ群讨论、网上BBS讨论和全省视频会议等一些交流平台,共同讨论专业的发展。目前,这种整合已初见成效,一些教师通过江苏电大省校责任教师将自己整理的优秀教学资源上传至江苏电大在线平台,与全省师生共享优秀资源。

两类教育师资可以相互兼职。由于两类教育近年来生源都大大增加,因此都出现师资短缺的局面,许多学校都聘用兼职教师来弥补师资的不足。目前,很多电大的教师到高职院校兼职,同时也有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到电大担任兼职教师。教师的相互兼职,使两类教育可以互相取长补短,进一步更新教学观念,为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此外,教师的素质对教育质量影响很大。如果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师只在学校建立教学资源,思路必定狭窄。近几年,很多远程开放大学都安排机电类的教师与高职教师一起出国进修,进行高职课程体系的培训,或参加一些专业培训,开阔教师的视野,将高职教育一些优秀的教育理念融人开放教育,如在一些实践性环节中融人项目制教学的元素。这些培训提高了教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素质,同时也为开放教育注人了更多新鲜的元素。

三、优化整合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远程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都已经形成了各自的教学体系,重新打破原有的体系,将教学资源优化整合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有效完成的,必须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探索,所以这项工作的开展具有长期性;而将两类教育重新整合涉及的内容广泛,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需要相互合作的学校能够以诚相待、互相监督,具有一定的艰巨性。两类教育进一步有效的优化整合,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观念的转变

首先,从内部整合来看,长期以来,人们通常认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是由上至下的系统办学,强调纵向联系和发展,忽略学校间的横向联合。因而,优化整合远程开放教育系统内部资源,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这个观念,加强各个学校间的横向交流。其次,远程开放教育和高职教育一直是平行发展的两类教育,必须使两类教育在发展中既坚持自己的特色优势,又能够相互取长补短,合理利用共同的资源,搭建共享的资源平台,实现共同发展。这种改革势必会影响到两类教育各自原有的教学体系,在短期内不容易被接受。因此,观念的转变是有效整合的重要前提。

2.政策的支持

两类教育的深人融合发展,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出台相应政策和法规来协调规范,统筹兼顾,合理调配。政策的支持是资源整合的有力保障。远程开放大学和高职学校的领导应该加强合作,在教学软硬件资源的共享、教师间的合作交流、教学工作量的统一协调、合作的资金形成一定的共识,并拟定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合理的政策和领导的有力支持,可以充分调动相关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保证资源共建的工作顺利进行。

第8篇: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范文

 

前言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的带动了软件行业的发展,因此,社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高职院校虽然每年都会培养出很多软件技术专业人才,但是对软件企业而言,却招不到符合自身需求的人才,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软件企业所需的人才相互脱节,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就需要从校企合作的角度,对软件技术专业进行教学改革,这样才能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1. 校企合作下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从当前的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情况看,存在着学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要的人才相互脱节的现象,因此,从校企合作的角度下进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已经显得十分重要。对学校而言,要想深入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就需要深入企业,而对于企业,要想了解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深入学校,最好、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实现校企合作,这样学校就能根据企业的运作情况和技术要求,制定相对应的人才培养模式,而企业也可以根据学校的教学情况,来掌握人才的发展方向,从中选择出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人才,由此可见,从校企合作的角度进行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会的发展极大的带动了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近年来,随着软件市场的快速发展,软件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只是将学校当成是培养、造就人才的地方,并没有考虑到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能满足企业发展需求,也没有考虑到学生学到的知识是否能真正的应用在社会生产中,在这种观念下,学校培养出来的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并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也不能被企业所用,对此,学校必须走进企业,融入企业,根据企业的需求来改革自身的教学模式,以此培养出更能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

 

2. 当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脱节的原因

 

(1)课程设置不能满足企业工作需求。在当前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学校课程设置没有对社会需求进行考虑的现象,高职院校在设置软件技术专业的课程时,并没有随着市场的改变而进行调整,仍然按照以往的课程设置模式进行课程教学,从而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并不能满足当前软件技术快速发展的需求,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软件技术日新月异,对于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必须做到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2)培养的软件技术人才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对于高职院校,其人才培养模式和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定差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侧重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但是从当前的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模式上看,其人才培养定位逐渐发生了偏离,不再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中心,从而导致培养出来的软件技术人才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3)学生实践能力比较差。对企业发展而言,注重的是生产效率,企业希望招收的软件技术人才能马上适应工作需求,对于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毕业生而言,往往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顶岗实习、培训,才能满足企业生产需求,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难以适应企业岗位需求,使得校企合作人才脱节。

 

3. 校企合作下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1)明确培养目标与方式。校企合作下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统筹规划、通力合作。在新时期,高职院校进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时,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和方式,高职院校要明白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本科院校是有一定差异的,高职院校要侧重于技能型、操作型人才的培养,对于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更加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在软件技术专业教学中,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以此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合理设置课程。高职院校在组织开展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及市场需求,合理的设置课程,这样才能培养出满足市场发展需求的人才。高职院校要借助校企合作平台,邀请软件企业的专家参与到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上面,这样设置出来的课程更加符合企业用人需求,也更加具备针对性。在新环境下,软件技术的发展十分快速,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在这种情况下,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完善,这样才能实现校企人才的有效接洽。

 

(3)改革考核方式。对于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考核,在以往都是分为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两部分进行,根据学生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的综合成绩,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考核方式看似比较合理、全面,但是缺少了实效性,对于软件技术专业的考核,应该具有双重作用,不仅要起到考试的作用,还应该起到考核学生工作能力的作用,因此,在校企合作下,软件技术专业的考核方式应该发生一定的改变,不仅要对学生的在校表现进行考核,还应该考核学生的工作表现,这样才能取得更加全面的考核效果。

 

4. 总结

 

在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中,校企合作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借助校企合作平台,明确培养目标与方式,合理设置课程,改革考核方式,从而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软件技术人才。

第9篇: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范文

关键词:现代产业体系 创新能力 校企合作 高技能人才

0 引言

构建符合河北实际的现代产业体系,是省委、省政府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着眼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强力推动河北更长一个时期的科学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我省多年累积形成的结构畸形、布局分散、技术低下等产业问题,成为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突出障碍。面对国内外产业发展日趋激烈的竞争,唯有加快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提升我省产业素质,实现升级转型,才能跟上世界产业演进的步伐,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战略制高点,赢得发展的先机。经济发展,人才必需先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怎么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来适应我省产业发展。试在以下几方面做出教育教学的改革探索。

1 高等职业教育体系面临的经济需求形势

面向未来,我国要从人才资源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建立现代产业体系,迫切要求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服务社会经济能力进一步增强。建设符合河北省现代产业体系的高等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河北省的经济,面临高职教育体系、教育模式、和投入的三大制约:一是要在制度上完善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共同参与、形成开放型高等职业教育体系问题。目前高职院校进行的教学改革实施校企合作办学方面有很好的理念和想法,需要有制度上的保障;二是要在办学机制上完善学中做、做中学、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形成开放型人才培养模式。目前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课程改革、行动过程导向教学模式方面正在进行积极探索,但是既缺少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和指导、又缺少权威的高标准的核心课程教学标准。三是要在投入上加大地方财政经费投入机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进一步符合现代产业体系的人才需求,就要在职业教育特色和服务区域经济上强化人才培养特色,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只有这样高职教育才能发展,才能为产业经济服务。

2 如何建立与当前现代产业适应的高职教育

2.1 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强化人才培养特色

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适应企业亟需的高技能技术人才,要把立德作为根本任务,要坚持德育为先,促进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发展;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高技术应用人才,尤其是符合现代产业体系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人才不仅具有解决问题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向未来,高职院校要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在此基础上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训练,训练学生掌握职业岗位所必需的技术应用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懂得交流沟通和具备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实践运用能力和创业意识。

2.2 推行工学结合课程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适应现代产业体系工作岗位的要求,高职教育积极推行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由此开展专业调整与专业建设,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育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这就必须重视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近年有些院校积极尝试推行订单培养,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多经验和成效。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本质,是教育市场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所以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应有的社会服务功能,努力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加大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扶持力度,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企业为学校提供场地派专业技术骨干参与实践教学管理,参与教学质量评价,从而完善以高职院校为教学核心,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2.3 加快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强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的特色

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标,在高职院校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是,各地的高职院校所进行的特色专业群建设一定要加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因此高职院校非常希望各地人事劳动部门或教育行政部门能够了解并及时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模的动态变化、就业状况和人才供求情况,使高职院校能及时调控与优化专业结构布局,这将有利于高职院校根据自身条件适应地区、行业经济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建议逐步构建专业认证体系,与劳动、人事部门密切合作,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发挥行业企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工作,各高职院校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特色专业群,让学生享受到更加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职院校应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加强课程建设规划与研究工作,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2.4 建设“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强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条件的特色

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着重加强“双师素质”结构的师资队伍建设,要把优化“双师结构”作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尤其要加快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加大兼职教师比例并逐步达到1:1专兼结构,提高行业企业专家兼职授课的比例。为了保证“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教学质量,要逐步建立“双师”教师资格认证体系,研究制订高职院校教师任职标准和准入制度,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工作学习经历和科技开发服务能力,引导教师为企业和社区服务,切实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落到实处。还要加大对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力度,造就一批站在专业前沿掌握行业企业最新技术动态的领军人物;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形成一大批具有“双师”结构特征、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2.5 加强高职特色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要符合区域现代产业体系对人才的需求。院校要积极吸纳社会资源,努力探索投资主体多元化途径,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学校应建立能够紧密联系行业企业的专职队伍,有效吸纳社会资源,不断改善实训基地条件。要积极探索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教学,实现资源互补和利益双赢,营造真实的工作场景,让学生在实训基地中得到真实的工作技能训练,同时实训基地也为企业员工提供具有良好教育环境。在校内实训基地方面,要特别注重加强生产性实习;在校外实训基地方面要逐步增加数量,规范管理,注重实效。要通过拓宽高职院校的技术服务领域,提高为社会服务的水平,增强吸纳社会资源的能力,形成良性互动的校企合作新机制,为高职教育强化人才培养特色、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基本条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