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腿部骨折康复训练范文

腿部骨折康复训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腿部骨折康复训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腿部骨折康复训练

第1篇:腿部骨折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 体外冲击波;创伤性膝关节功能障碍;康复

创伤性膝关节功能障碍是膝关节周围骨折或膝关节损伤、韧带损伤的并发症之一。骨折或损伤发生后若固定时间过长, 康复治疗未及时介入, 或早期康复措施未能有效实施, 则膝关节出现不同程度的挛缩、强直, 患者行走、上下楼梯或下蹲困难, 并有膝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临床上多采用康复训练以及中频电疗、蜡疗等物理因子治疗方法, 此外还有关节内、外松解术以及中医治疗方法等, 康复训练是最重要、最常用的治疗方法。近年来, 国内外应用体外冲击波疗法(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 ESWT)治疗肌肉骨骼系统疾病取得了较大进展[1], 也有体外冲击波应用于膝关节疾病治疗的报道[2, 3]。本院康复科3年来在创伤性膝关节功能障碍和疼痛的康复治疗中结合应用体外冲击波, 取得了令人M意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3月~2016年2月在本院康复科接受治疗的54例下肢骨折术后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38 例, 女16例;年龄22~53岁, 平均年龄(35.2±6.3)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25例, 压砸伤7例, 交通意外伤13例, 运动损伤6例, 其他3例;其中股骨远端骨折、股骨髁间骨折18例, 髌骨骨折7例, 胫骨平台、胫腓骨骨折15例, 髌骨、股骨远端或股骨髁间、胫骨平台复合骨折14例;右膝关节损伤30例, 左膝关节损伤24例;病程6周~1.3年, 平均病程4.5个月。所有患者均接受过复位、内固定或外固定治疗, 外固定已拆除。临床表现为继发性膝关节功能障碍伴关节局部疼痛, 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股四头肌萎缩, 部分患者有关节局部肿胀。X线检查显示骨折对位、对线正确或基本正确, 有牢固内固定;或骨折线模糊, 有大量的骨痂形成, 骨折基本临床愈合。将54例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6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损伤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见表1。

1.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体外冲击波治疗。

1. 2. 1 常规康复治疗

1. 2. 1. 1 电蜡疗 电蜡疗的温热作用可以改善循环, 促进局部组织代谢及炎症吸收。在康复训练前使用, 可以软化瘢痕, 改善挛缩组织的伸展性, 减轻患者在康复训练过程中的疼痛。1次/d, 30 min/次。

1. 2. 1. 2 肌力训练 ①卧位下股四头肌、N绳肌、胫前肌等长收缩训练。每次持续5~10 s, 20~30次/组, 10组/d。②O’donoghue 直腿抬高法:仰卧位直腿抬高、健侧卧位患肢直腿外展、俯卧位患肢直腿后伸。伸直腿后抬高至足跟离床15 cm处, 保持5~10 s, 然后复原。反复进行, 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重复10~20遍, 腿部肌肉感到酸胀感后停止。2次/d。③坐位主动伸屈膝练习: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 通过重力缓慢将膝关节自然下垂, 当屈曲到最大限度后, 尽最大力量主动向上伸直膝关节, 并保持5~10 s, 然后再尽最大力量主动屈曲膝关节, 同样保持5~10 s。反复进行多次, 腿部肌肉感到酸胀感后停止。2次/d, 10组/次, 每组间休息2 min。④肌力达到4级, 进行坐位主动屈伸膝抗阻肌力训练。抗阻重量置于小腿前方或后方, 初始重量为0.5~1.0 kg, 逐渐增加到2 kg。10次/组, 10组/d。

1. 2. 1. 3 关节松动术 ①纵向牵引股胫关节, 做前后、侧方滑动、伸屈膝摆动动作。②髌骨松动:双手推住髌骨两侧边缘, 缓慢用力向上下左右推动髌骨至极限位置, 使髌骨上下滑动、侧方滑动。每个方向20次。对于屈曲受限患者, 重点是使髌骨下滑;对于伸展受限患者, 重点是使其髌骨上滑。③手法牵伸:治疗师一手扶住股骨远端, 另一手扶住胫骨远端, 渐进用力屈(伸)膝, 进行被动关节活动, 力量以患者能忍受的疼痛为度。保持60 s后再放松, 重复2~3次, 每次屈膝的范围应稍稍增加。以当天治疗结束时患膝疼痛肿胀程度无明显增加, 而次日治疗前无明显不适为宜。关节松动术1次/d。

1. 2. 1. 4 平衡、负重与步态训练 根据骨折愈合程度和内固定情况进行选择。给予平衡功能训练;对患肢进行渐进性负重训练;调整步态。

1. 2. 1. 5 冰疗 康复训练结束时冰敷, 2次/d, 15~20 min/次, 防止关节肿痛加重、骨化性肌炎的发生。

1. 2. 2 体外冲击波治疗 使用国产HK.ESWO-AJⅡ型冲击波骨科治疗仪。该仪器为气压弹道式, 产生发散式体外冲击波。原理为:压缩气体进入枪膛, 撞针在冲击头产生压力波, 然后冲击头把压力波传播到组织中。治疗部位:膝关节屈伸活动时的痛点和韧带被动牵拉时的痛点, 以及膝关节屈伸活动时周围紧张的软组织。冲击波强度为2.0 bar(1 bar=105 Pa), 频率选择8 Hz, 总冲击次数1800~2000脉冲, 每次治疗约需5~10 min。2次/周, 连续治疗4周。

1. 3 ^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膝ROM、VAS评分、HSS评分。

1. 3. 1 ROM 在每次治疗前后使用普通量角器测量患侧膝关节活动度, 采用中立位零度法。优:ROM增加≥50°, 或膝关节屈曲≥110°, 膝关节伸展0°;良:ROM增加30~49°, 或膝关节屈曲90~109°, 膝关节伸展-5~0°;可:ROM增加10~29°, 或膝关节屈曲60~89°;无效:ROM增加≤5°, 或膝关节屈曲

1. 3. 2 VAS评分 疼痛采用VAS评分法[4]。10 cm长的直线划分为10等份, 一端标记为0, 代表完全无痛, 另一端标记为10, 代表最剧烈的疼痛。患者目测后根据自身情况用笔在直线上划出与其疼痛强度相符合的某点, 由医生为患者评分。重复2次, 取平均值。

1. 3. 3 HSS评分 在康复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HSS量表[5]评定患者膝关节功能。根据总得分将康复效果评定为优(≥85分)、良(60~84分)和差(≤59分)3级。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治疗前后膝关节ROM及疗效比较 治疗4周后, 两组患者患膝ROM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 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 治疗4周后, 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3 两组治疗前后HSS评分比较 治疗4周后, 两组HS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膝关节损伤及其周围骨折常见于工伤或发生交通意外的患者。损伤术后继发的功能障碍、疼痛和肿胀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情绪, 也妨碍患者尽快回归工作岗位。康复治疗力求改善患者膝关节的活动度, 减轻疼痛和肿胀, 改善行走能力。以康复训练为主的综合康复治疗对于改善创伤性膝关节功能障碍常常是有效的, 但也常常进展缓慢, 需要数月时间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有些严重的关节僵硬患者康复训练疗效差, 还需要接受关节内或关节外松解术。

在本研究中观察到, 经过4周康复治疗, 两组患者的关节活动范围、疼痛程度、膝关节功能评分都得到了改善, 但应用了体外冲击波组取得了更好的治疗效果。而且在接受体外冲击波治疗后, 部分患者反映治疗局部有轻松感, 绷紧感缓解, 部分患者的局部肿胀在治疗后也较快消退。

气压弹道式体外冲击波设备产生的冲击波是一种机械性脉冲波, 它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可能与如下因素有关:①直接的松解粘连作用。膝关节僵硬的主要病理基础是膝关节内外粘连以及关节周围组织挛缩。关节固定后关节腔内出现肉眼可见的纤维、脂肪、结缔组织增殖, 造成关节内粘连;关节周围软组织在炎症与创伤修复过程中成纤维细胞增殖, 造成肌肉与筋膜间、滑囊及其周围组织间的粘连;成纤维细胞的收缩与以胶原为主体的关节囊和韧带在炎症与制动后增殖与缩短参与关节挛缩的形成[6、7]。体外冲击波的冲击与振动作用于粘连组织, 产生机械压力效应[8], 即对组织细胞产生扭应力和压应力, 扭应力引起组织间的松解。②体外冲击波作用于挛缩的肌肉组织, 改善了肌肉组织的延展性, 从而改善了关节活动范围。这种改变可能与压应力使细胞弹性变形、增加细胞摄氧, 以及体外冲击波促进微循环的改善有关。③冲击波治疗能改善治疗区域的新陈代谢, 减轻炎症反应, 促进组织再生, 毛细血管及上皮细胞新生, 诱导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和人转化生长因-(TGF-)等组织生长因子的表达, 起到组织创伤修复作用[9]。机械负荷使患处钙质沉着得到松解, 改善微循环, 减少组织代谢产物局部积聚, 减轻水肿, 使局部由于慢性炎症而硬化的组织变软。④止痛效应。体外冲击波可能通过提高痛阈以及微循环改善, 清除炎症介质, 减轻炎症反应使疼痛得到缓解。Haist[10]认为疼痛减轻与如下因素有关:体外冲击波对人体组织较强的作用力直接抑制神经末梢细胞, 从而缓解疼痛;改变伤害感受器对疼痛的接受频率, 缓解疼痛;通过改变伤害感受器周围化学介质的组成, 抑制疼痛信息的传递;引起局部充血, 从而加强炎症的消退。在本研究的治疗过程中, 未观察到体外冲击波疗法有明显副作用。

综上所述, 建议在创伤性膝关节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中结合应用体外冲击波治疗, 以获得更好的疗效, 加快患者康复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邢更彦, 江明, 井茹芳.骨肌系统疾病体外冲击波疗法.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5, 13(1):64.

[2] 杨杰华, 张盘德, 冼晓琪, 等. 体外冲击波改善创伤性膝关节功能障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7, 11(26):5179-5182.

[3] 杨金红, 邢更彦. 体外冲击波治疗骨关节炎研究进展.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4, 6(6):12-14.

[4] 朱镛连, 张皓, 何静杰.神经康复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0:279-280.

[5] Lee MS, Ikenoue T, TrindadeMC, et a1.Protective effects of intermittently drostatic pressure on osteoarthritis chondrocytes activated by bacterial end toxin invitro. J Orthop Res, 2003, 21(1): 121-122.

[6] 缪鸿石.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上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2000:174-176.

[7] Kramer S, Wenk M, Fischer G. Continuous spinal anesthesia versus continuous femoral nerve block for elective total knee replacement.Minerva Anestesiol, 2011, 77(4):394-400.

[8] Huissede BM, Gebremariam L, van der Sande R, et al. Evidence for effectiveness of Extracorporal Shock-Wave Therapy (ESWT) to treat calcific and non-calcificrotator cuff tendinosis-A systematicreview. Man Ther, 2011, 16(5):1-15.

[9] Ogder JA, Toth KA, Schultheiss R. Principles of shock’wave therapy. Clin Orthop, 2001, 38(7):8-17.

第2篇:腿部骨折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康复;人工髋关节置换;功能重建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1-0182-01

随着关节手术技术的提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其目的是解除患者髋关节的疼痛和功能障碍,使髋关节恢复正常功能,提高生存质量。康复治疗日益受到重视,精湛手术只有结合科学的康复治疗,才能获得更理想的效果。我们对45例股骨颈骨折的患者进行系统的护理,配合早期康复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我院自2005年1月~2009年8月为45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使行髋关节置换手术,其中男17例,女28例;年龄最大81岁,最小59岁,平均70岁。

2 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15~20d均能下地拄双拐不负重站立或行走,无一例发生感染,均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疼痛均较术前明显缓解,畸形得到矫正,髋关节功能得到了恢复。

3 术前康复护理

3.1 指导:向患者说明术后防止假体脱位要采取正确的,应避免侧卧,去平卧或半卧位,患髋屈曲

3.2 训练床上排便:防止因不习惯而导致尿潴留及便秘,使用便盆时健侧下肢屈膝及双肘支撑于床面,患肢外展中立并避免外旋及内收动作,使臀部抬起足够高度以保证稳妥。

3.3 指导下肢肌肉及关节的锻炼:肌肉等长收缩训练:踝关节背屈,绷紧腿部肌肉,5秒后放松,再绷紧――放松,依次循环;等张收缩训练:做直腿抬高,小范围的屈膝屈髋活动,直腿抬高时要求足跟离床20cm,空中停顿5秒后放下;指导其足趾及踝关节充分活动,患肢屈膝屈髋时髋关节屈曲度

4 术后康复护理

4.1 床上的功能锻炼:手术当天避免过多活动,搬动时小心抬起臀部,注意合适,防止假体脱位及伤口出血,臀部垫糜子垫,每两小时一次帮助抬臀,按摩以防褥疮发生。术后第一天因伤口疼痛,多数患者对肢体活动有恐惧感,我们给予有效药物止痛后,帮助被动活动,如腿部肌肉按摩,踝关节和膝关节的被动活动等。帮助患者做抬臀运动每小时1~2次,同时指导进行深呼吸,有效咳嗽和排痰,给予叩背每日两次,每次10min。指导腿部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上下午各10min,术后第二天开始,继续每天多次深呼吸,叩背,并加强腿部肌肉的等长和等张收缩训练及关节活动,上午下午及睡前各锻炼20~30min,抬臀运动每小时3~4次并尽量独立完成。所有床上活动均在患肢外展中立位状态下进行。

4.2 离床功能锻炼:一般术后4~5d开始进行,给半卧位并逐渐延长半卧位时间为离床作准备。

4.2.1 下床第一天由他人守护,上下午各在床旁拄双拐杖站立5~10min,如无不适时在床周行走数步。第二天开始拄双拐仗在病室内行走,步行距离逐渐延长,时间每次不超过30min,上下午及睡前各行走一次,行走使患肢始终保持外展30度左右不负重。

4.2.2 下床方法:患者先移至健侧床边,健侧腿先离床并使足部着地,患肢外展屈髋

4.3 自理能力训练:鼓励患者在床上进行力所能及的生活活动,如洗脸,梳头,更衣,进食等。离床活动后即训练站立状态下的活动,以增进食欲,改善自理质量,促进机能康复。

4.4 护士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反应,用鼓励性语言对患者的每一个动作都给予耐心的指导和肯定,使患者树立自信心,自觉地进行练习。每日了解患者的康复锻炼情况,与患者一起制定合适的康复计划。做好患者家属的工作,使家属能够主动参与患者的康复锻炼,以利于出院后康复锻炼的继续。组织患者之间交流、互相介绍锻炼感受和经验,以提高锻炼效果。

5 出院前指导

15~20d可出院,因术后恢复期较长,故出院后的自行康复护理很重要。

5.1 自行上下床指导:出院前两天,指导患者在家属的协助下进行离床活动,并做动作演示,指导患者利用双上肢及健侧下肢的支撑自行上下床的方法。

5.2 指导:卧位时仍平卧或半卧,3个月内避免侧卧;坐位时尽量靠坐有扶手的椅子,3周内屈髋90度。不要将患肢架在另一条腿上或盘腿;站立时患肢外展,6个月内患肢避免内收及内旋动作。

5.3 肌肉和关节活动训练及负重指导:按出院前训练方法在床上或站立时进行,逐渐增加训练时间及强度,患肢不负重拄双拐行走,术后3个月患肢可逐渐负重,由双拐-单拐-弃拐,但必须避免屈髋下蹲。

5.4 日常活动指导指导患者正确地更衣(如穿裤时先患侧后健侧)、穿袜(伸髋屈膝进行)、穿鞋(无需系鞋带的鞋);注意合理调节饮食,保证营养但避免肥胖,戒烟戒酒;拄拐时尽量不单独活动;弃杖后外出时可使用手杖以防以外,进行一切活动时应尽量减少患髋的负重及各侧方应力。

第3篇:腿部骨折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人工全款关节置换术;康复护理;临床分析

随着临床各项手术操作技术的不断提升,老年股骨颈骨折、股骨头无菌性坏死以及骨关节疾病均选择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这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后早期实施康复训练对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同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手术效果产生影响[1]。我院选择2013年4月~2015年4月间诊治的280例实施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我院选择2013年4月~2015年4月间诊治的280例实施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其中162例为男性,118例为女性;年龄在(46~87)岁之间,平均为(61.4±12.3)岁;

1.2护理方法

1.2.1 心理护理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在身心上有着巨大的痛苦,并产生恐惧、焦虑等负面心理影响,加上对手术过程及术后预想的害怕。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应多给与患者讲解疾病知识,使患者了解手术可靠性及重要性,以增强对疾病治疗的信心,并以最佳的状态来配合手术及护理。

1.2.2功能恢复锻炼的康复护理

1.2.2.1床上功能锻炼:术前一天及当天禁止进行剧烈的活动,适时搬动时可取适当,避免伤口出血及脱位;术侧肢体下垫上软垫,使髋,膝关节保持适度屈曲,可缓解患者疼痛,每1-2h抬臀、按摩预防褥疮;术后第二天,因疼痛感强烈,多数患者患肢活动较为恐惧,患者有效止痛药物候,可适当被动活动在协助下,如1-2h内被活动膝关节、踝关节、按摩腿部肌肉等。同时指导患者学习深呼吸练习,有效咳嗽,预防肺部感染。术后拔出引流管后,可通过X线平片来确定假置在进行一下主动活动进行练习。(1)膝关节、髋关节的屈伸活动;(2)股四头肌等张活动;(3)屈髋位、伸直位的髋关节旋转活动;(4)髋关节的伸直活动;(5)上肢肌力训练。上述练习活动可选择进行。适度的练习,运动量由小变大,时间先短后长的运动规律。床上练习时应保证患肢外展中立位。

1.2.2.2 离床肢体功能恢复锻炼 患者在3-5d术后病情平稳后,开始进行离床功能恢复训练。下床方法包括:使患者移动至健侧床旁,健侧腿先离床,脚着地后患肢外展,屈髋小于45°,在辅助人员协助下抬起上身,是患侧腿离床,脚着地后再拄双拐站起[2];上床方式逆向进行,即使患肢先上床。首次离床活动日,应视为患者体力活动开展,要密切对患者进行观察,其是否有虚脱等情况发生,如产生异常情况,应立即返床休息,患者下床后可先站5min左右。确定可以适应在进行行走活动,可逐渐增加活动距离及时间。患者行走活动中应使患肢外展30°左右,患者家属在其周围进行辅助,避免发生意外情况。

1.2.2.3自理能力的训练 指导及鼓励患者自行在床上进行自理活动,例如洗脸、梳头、进食、更衣等,离床后即能开始站立训练,增强食欲,扩展生活自理范围,促进患者自信心,加快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1.2.3饮食护理 营养失调是引起AJR术后预后时间长的主要原因,早期应保持饮食清淡,中期可逐渐过渡,增加钙磷的摄入,调节血营养,最后的饮食应注意滋养肝肾,补气补血。

1.2.4出院指导 (1)在住院过程中坚持锻炼,但要注意速度,不可操之过急,预防疼痛及关节肿胀;(2)屈髓控制应不超过90°,不可翘二郎腿,不可屈膝坐在床上,不可坐低凳及下蹲,以免关节出现脱位[3];(3)一定要注意安全,以免摔倒,假如锻炼后出现轻微疼痛,则说明练习发挥的效果,不可实行重体力劳动。

1.3统计学方法 进行统计学分析时采用SPSS15.0系统软件,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用X2检验表示计数资料,P

2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中50%在术后4~6周能够扶拐行走,对照组患者中只有7.1%在术后10周能够扶拐行走,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康复功能明显比对照组快,两组患者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髋关节疾病的病痛,提升关节活动,矫正畸形,恢复相关的功能,但是假如术后没有进行精心的护理措施及康复训练,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效果[4]。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主要是年龄较大的人群,因患者对刺激的反应力、心肺肝肾功能及生活能力降低,容易引起并发症。术后对患者实施系统的、有计划的康复训练,能够帮助患者早日健康,提升机体的抵抗能力,降低并发症出现的几率,缩短患者住院的时间,进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成功的手术不但与主治医师的技术密切相关,同时还与手术前后的护理操作密切相关,尤其是术后实施康复训练直接关系到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效果。实施康复训练需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进行。

本文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中50%在术后4~6周能够扶拐行走,对照组患者中只有7.1%在术后10周能够扶拐行走,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康复功能明显比对照组快,两组患者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实施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术后实施康复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出现,促进患者恢复健康,临床意义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丹.36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康复护理[J].当代医学.2009,20(33):154-155

[2]谷长跃,潘肃,杨树忠.人工关节置换与动力髋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性骨折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34(15):614-615

第4篇:腿部骨折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针剌;康复训练;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髓核通过纤维环后部中央突出,达到后纵韧带下,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腰椎间盘突出症疾病,一般认为发病率在10%~15%左右,突出水平以腰4~5最多。除引起坐骨神经症状外,还可刺激或压迫马尾神经,表现为会麻痹及大小便障碍。现阶段,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方法较多,但治疗效果不一。我院采用针剌齐剌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实验以我院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所收治的90例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实验对象,其中,男性50例,女性40例,患者年龄范围在23岁至77岁不等,平均年龄为(50.5±1.5)岁,患者病程在5d至10年不等,平均病程为(3.2±0.5)年。患者主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下腰钝痛75例,间歇性跛行11例,会麻木6例。L5/S1合并L4/5椎间盘突出10例,L5/S1椎间盘突出24例,L4/5椎间盘突出56例。其中有40例早期有腰扭伤史或其它外伤史。体征:脊柱屈伸均受限并侧凸,患侧棘突旁有局限的压痛点,并伴有向小腿或足部的放射痛,多数患者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少数呈阳性。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5人,并保证两组患者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1.2 病例入选标准

所有患者治疗前均进行了MRI和CT检查,且患者的临床检查结果完全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的规定,但排除有以下症状的患者:第一,合并有造血、肝肾、脑和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患者;第二,有精神病史的患者;第三,有腰椎结核或骨折疾病的患者;第四,患有脊髓肿瘤或是哺乳期及妊娠期的患者;第五,手术治疗后病情复发或恶化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药物治疗,具体用药方法为:使用非甾类的镇痛消炎药物,例如,口服0.3g芬必得胶囊,每天两次,可使用B族维生素营养神经或对证支持治疗,15d为一疗程。

实验组患者使用针剌结合康复训练进行治疗,针剌取穴:棘突旁阿是穴、腰部夹脊穴为主;配穴:、腰眼、环跳、秩边、殷门、委中、阳陵泉、承山、昆仑、侠溪等穴。操作方法:先在阿是穴中心针剌一针,再在其上下各剌一针,三针齐用,针尖均斜向患椎棘突;腰部夹脊穴取患椎及上下椎棘突旁夹脊穴,同样采取齐剌法斜向患椎棘突针剌,每针行提插捻转泻法。每次取主穴,并根据腰部、臀部、大腿、小腿、足部不同部位症状循经选取3-4个配穴,留针15min后出针,每日1次,15d为一个疗程。康复训练的具体方法为:一是仰卧位,用双侧足跟和肩背部作为支点,收缩腰背部的肌肉将臀部抬离床面,屏住几秒钟后再缓慢放下,反复练习。二是俯卧位,利用腹部作为支点,双腿伸直,双手抱在脑后,主动收缩腰骶部肌肉,努力将头部和腿部同时抬离床面,屏住几秒钟再缓慢放下,反复多次。三是侧卧位,伸直下肢,用力将其朝上抬高,屏住一会儿后再放下,反复多次。

1.3 疗效评定标准

本次临床实验结果,参考Fairbankjop腰痛病情计分表和《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评定:对患者的临床症状、下肢活动能力和体征进行评分,将各个指标的得分累加后得到总分,其中40至50分为优,30至40分为良,20至30分为中,20分以下为差。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用卡方检验两组患者之间数据资料,对计量数据使用t检验,如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第5篇:腿部骨折康复训练范文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261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609-02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以人工关节替代坏死髋关节的手术,髋关节置换术可有效缓解髋关节部位疼痛,帮助患者恢复行走功能。尽管目前髋关节置换术已取得了新的发展与进步,但既为手术就必然有其损伤性,术后患者多需卧床制动,后期恢复也有赖于物理康复训练。如何防止术后并发症与促进髋关节功能的康复则成为临床护理的要点。我科通过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采取系统化的护理干预,均收获了较高的满意度,现将临床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资料均为2011年3月――2012年3月间于我院住院治疗患者,其中男25例,女15例,平均年龄(65.5士7.6)岁;致病原因:股骨头坏死18例,严重类风湿性关节炎4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2例,股骨颈骨折6例,38例行单边全髋关节置换术,2例行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均未合并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神经系统疾病者,均首次接受全髓关节置换术,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在骨科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护理干预,如入院指导宣教、心理辅导、功能康复训练、家庭护理指导等。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该组患者接受骨科常规护理:①术前护理:术前根据个体情况给予必要的基础对症治疗,使患者符合手术指标;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手术的意义与疗效,介绍治疗医师的临床经验与成功案例,打消患者疑虑,提高其配合度;指导患者进行床上大小便训练、自主咳嗽、深呼吸训练;常规灌肠、备血、备皮、准备手术器械;②术后护理:常规进行心电监护,观察患者意识与各项生命体征,记录术肢肤色、体表温度、足背动脉搏动是否正常、手术切口与引流情况,定时更换敷料,按摩肢体,指导患者家属进行正确的翻身与按摩方法,根据病情给予相应的饮食建议。

1.2.2观察组该组患者在骨科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并于围手术期接受系统护理干预,具体护理措施如下入院指导与健康宣教:患者入院后由责任护士安排登记,如个人基本资料、既往疾病、临床症状等,以便于护理人员对患者做全面的了解,向患者讲解治疗与护理的大致方法与流程,让患者知道如何做好术前术中的配合,了解术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等。

1.2.2.1心理护理主动了解患者的临床治疗感受,通过对话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由责任护士对每位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尽量于术前消除患者对于手术的恐惧,术后通过心理辅导增强患者对于后期康复的信心,取得患者对于治疗与康复护理的支持;详细讲解功能康复训练的重要性,以引起患者的重视。

1.2.2.2物理康复训练[1]术前由责任护士向患者示范功能康复锻炼所采用的各种方法,或通过宣教资料、录像等形式使患者了解康复训练的大致流程与方法,在患者能力范围内先进行一定的功能训练,如直腿抬高练习、踝关节背伸、趾屈训练、下肢肌力练习,引导患者进行助行器与拄拐的练习;术后早期开展关节功能康复锻炼,术后1-2d进行主动呼吸训练,以预防心肺系统的并发症,膝关节伸直下行踝关节的背伸、趾曲训练;第1-3d重点进行肌力康复锻炼,引导患者绷紧双侧股四头肌,膝部下压,膝关节保持伸直并维持5s,休息5s再重复,10次/d,下肢呈中立位,膝关节保持伸直下将足部下压,维持5s再重复训练,收紧臀大肌5s,休息5s后重复练习,10次/d,拔除引流管后,据病情配合CPM机对下肢伸曲度进行训练,以关节耐受度为宜;术后4-7d在患肢外展的条件下,协助患者于床上坐起,在助行器协助下进行站立行走练习,身体状况允许者则可以拐杖进行行走练习,术后第六天进行卧位-立位的转移训练,允许病人坐高椅,保持膝关节低下,引导患者在自制的加高座便器上如厕,禁止双腿与踝关节的交叉坐位,前俯不宜超过90°,术后两周内禁止弯身;术后第7d进行轻微负重训练;术后第11d至一个月,该阶段患者疼痛得到大幅度缓解或消除,假体周边韧带、肌肉逐步开始修复,该阶段以离床锻炼为主,假体为非骨水泥型者应于15d后开始:卧位外展练习:取仰卧位,下肢尽量伸直并外展,每天可重复约120次;卧位-坐位练习:双臂支撑,患肢进行外展,借助双手与健侧腿部力量将术肢移到床边,每日可进行约30次;坐位-站立-扶拐练习:患者移到床边,让健侧肢体先着地,术肢后着地,借助双拐并利用健侧肢体与双拐的支撑力进行站立,初始站立训练可维持2min,警惕性低血压,站立时间可逐步增加,进行站立-扶拐的行走练习时,术肢在不负重的情况下扶拐行走,需有陪护人员从旁给予适当的协助与保护,以防止意外发生,行走时间据患者体力而衡定,以不超过15min为宜,每日可分3次进行。

1.2.3家庭护理指导由责任护士对患者家属讲解全髋置换术后护理的相关知识,并进行相应的指导训练,患者大多术后2周可出院,此时后期康复锻炼需在家庭中完成,责任护士可于患者出院前将家庭护理计划以文字转给家属,并可定期进行电话回访指导。

1.3观察指标患者出院后第1个月、第3个月需来院复查,以髋关节Harris评分与Barthel指数对患者术后第2周、第1个月、第3个月髋关节改善情况与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估,总分100分,包括关节疼痛、关节活动范围、关节评分、康复程度四方面,得分越高,关节功能康复效果越好,3个月后评估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康复效果评价指标为:无效:患者关节疼痛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差异,患者仍无法自主行走,或病情恶化;好转:患者偶见轻微疼痛感,生活可基本自理,可适当运动,无法进行大量的负重与剧烈运动;康复:疼痛感完全消失,可自由行走,可进行跳舞等日常娱乐项目[2]。

1.4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采用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t检验。P

2结果

2.1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rris评分与Barthel指数评分情况见表1。

2.2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照组术后3个月内有4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髋关节脱位,并发症发生率为25%,观察组术后3个月内1例发生髓关节脱位,并发症发生率为5%。组间比较P

3讨论

第6篇:腿部骨折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脑卒中;社区;康复;教育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4-0063-02

1 社区康复护理实施的意义和目的

1.1 脑卒中疾病的危害性

脑卒中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第三大疾病,也是我国致残率最高的疾病。根据统计数据,全国每年新发病例超过200万,年发病率为217/10万,高于西方国家和日本,致残率为70~80%[1],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劳动能力,可致社会能力丧失,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医学诊断和治疗技术的进步,脑卒中患者抢救成功率不断提高,许多病情较重的患者被救治成功,但都留下程度不等的残疾,如偏瘫、运动困难、知觉障碍、偏盲、失语等。这些障碍往往是药物所无法治愈的,只有采用康复训练治疗才能取得效果。脑卒中的康复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由于医院病床紧张,许多留有后遗症的脑卒中病人需要回家继续进行康复治疗,家庭是脑卒中病人最主要的康复场所。病人的康复护理计划出院后得不到延续,严重影响病人的康复。大量资料表明:脑卒中康复治疗后,70%~80%的患者达到独立步行,2/3的患者生活自理[2]。长期康复训练不仅能够促进神经功能的早期恢复而且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减轻对社会、家庭的影响和负担。脑卒中后肢体功能的康复3个月以内是最佳时期,6个月以内是最有效时期。社区康复护理对患者是一种支持,可以随时提醒和帮助患者适应社区环境,继续进行康复训练。

1.2 社区康复护理意义

社区康复护理是临床护理工作的延续,对患者的支持更有针对性。社区康复护理是满足患者需求的体现,患者在住院期间康复护理是以护士、理疗技师为主,而出院后康复是家属按护士的指导进行。如果没有对脑卒中患者的社区康复护理干预,固守在以前那种患者一出院护理工作就结束的短期护理行为,不但不能巩固现有的治疗成果,甚至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如肢体活动功能减退,生活能力下降及各种并发症等等,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实施康复护理,针对患者不同情况制定科学的训练方法,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降低了患者复诊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1.3 社区康复护理应注意问题

身体上的残疾使患者产生孤独、消极情绪,不利于患者的康复。社区康复护理干预中指导家庭成员认识到这个问题,在督促患者做训练的同时,需要给患者更多的关心、体贴、鼓励。教育其家属学会看患者的手势、面部表情和举止行为,了解患者内心活动。在社区康复护理中,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安排力所能及的娱乐活动和社交活动,充实患者的生活。通过鼓励病人从事家务劳动,增强病人的自信心和主动性,不仅可以使已经恢复的肢体功能得到巩固,减轻病人的家庭负担,而且使病人感受到生活的乐趣。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科学的康复护理干预有助于病人肢体功能的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肢体功能康复方面取得的进展加强了病人及家属对康复的信心,可以形成一个促进康复的良性循环。

2 社区康复措施与方法

2.1 功能康复护理措施

脑卒中的病理形态改变是局灶性的,但引起功能的变化是全脑性的,因而引起脑可塑性变化也是全脑性的。脑卒中后康复不是针对局部的病损,而是促进其功能的恢复。脑可塑性理论在脑卒中早期康复中以广泛应用,如易化技术、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等。患者处于恢复期后即可根据情况出院,进行社区康复治疗和护理,这样既能达到恢复的目的,又可以为患者节约经费。

2.2 恢复期社区功能康复措施与方法

此期康复方法多为住院期间在物理治疗师指导下进行的,同时,护士在对家属及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时,注意指导患者和家属掌握训练方法,为出院后继续康复训练做准备。

2.2.1 床上训练

科学床上训练非常重要,同样是脑卒中偏瘫患者,在病情以及前期治疗效果基本相似的情况下,是否重视床上训练,康复的效果大不一样。床上训练包括翻身、上下左右移动躯体、腰背肌、腹肌及呼吸肌训练、伸髋训练(桥式运动)、上下肌运动,以及洗漱、进餐、使用便器等日常生活的训练。

2.2.2 坐起及坐位平衡训练

从静态坐位平衡练习开始,逐渐向动态坐位平衡练习过渡。开始时,仅让患者独自保持稳定的坐位,以后可以在家人的保护下,前后左右轻推患者,让其自己调整身体的平衡避免倒下。经过反复练习,患者的动态平衡能力会提高,就可以逐步做一些坐位下可完成的日常生活动作了。

2.2.3 从坐起到站起训练

掌握重心转移。要求患肢负重,体重平均分配。在坐起到站起前期,可以采取扶床练习,增加腿部力量,治疗人员要站在病人旁边协助,并要遵循逐步渐进原则,确保病人在训练过程中安全。

2.2.4 站立及站立平衡训练

目的是为步行做准备。训练时治疗人员一定要注意脑卒中病人站立的姿势,大腿不能内收或外旋,膝关节不能屈曲 或过度伸屈,足部不可内翻或下垂,足趾不能屈曲、内收。每次练习l0~20分钟,每天3~5次,逐步渐进。如病人在站立时出现心慌、出汗、头晕、眼花,甚至昏厥,应立即重新采取卧位,站立训练要暂缓进行。

2.2.5 步行训练

先用健腿迈步,治疗人员站在患者身后在双上臂处稳定之。开始用患腿迈步可能有困难治疗人员可用自己的脚来指导患者的腿前移,并给予一定口令,让患者有节奏地进行。待患者行走好后可适当增加难度,如跨过不同高度的物体,行走同时与他人说话、拿东西、改变行走速度。

2.2.6 上肢及手功能训练

上肢训练治疗手法包括诱发联合反应、屈曲运动及伸展运动。生活中利用简易训练方法可采取试穿衣服、手握乒乓球、抓牙刷、按电视遥控器、利用患侧上肢和躯干夹住物体等方式进行训练。

2.2.7 作业治疗

主要是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2.3 后遗症期康复治疗

一般发病3个月后进入后遗症期。此期多数患者已出院,但仍应继续进行训练和利用残余功能,防止功能退化,争取最大限度的日常生活自理。使患者尽可能回归社会,护士可采用定期随访等工作方式,为患者做好社区康复护理指导工作。

2.3.1 康复训练

继续进行维持性康复训练,以防止功能退化。

2.3.2 补偿患肢功能

适时使用必要的辅助器具(如手杖、轮椅等)以补偿患肢功能。

2.3.3 加强适应性训练和健肌替代法

对功能不可恢复或恢复很差的患者,充分发挥健侧的代偿功能,加强适应性训练和健肌替代法,并利用各种辅助器具或装置如手杖、助行器等防止功能退化,同样能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和社区适应能力。

2.3.4 重视职业、社会以及心理康复

对家庭、社会环境做必要的和可能的改造,使患者在尽快走向社会,使心理得到尽快康复。

2.4 心理康复干预

大多数脑卒中患者除有偏瘫等功能障碍外,还常伴有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功能康复和生存质量。其中患者焦虑和抑郁会使患者的生存质量变得十分低下。脑卒中后抑郁状态是影响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情志调护是脑卒中患者心理康复,是脑卒中患者重返家庭和回归社会的必要条件。因此,必须对患者及家属讲清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使其对该病有正确的认识,使患者及家属能积极配合治疗;必要时可予抗抑郁和(或)抗焦虑的药物治疗。

2.4.1 安慰和心理疏导

减轻和消除病人焦虑抑郁心理,指导患者家属应用各种沟通技巧和病人进行沟通,了解错误认知的表现和根源。帮助其分析原因,应用松弛、暗示等心理疗法消除患者的自卑心理。

2.4.2 指导患者调整心态

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鼓励、关心病人,以平静、轻松、愉快的心情感染患者,指导患者运用心理学知识调整心态,控制不愉快的情绪,发展积极情绪,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注意事项:脑卒中患者在康复训练中主要危险因素有脑血管意外复发、心血管合并症、摔倒导致软组织损伤或骨折等。在康复实施中要予以监护和防范。同时要患者保持平稳的情绪,训练过程中要适当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2.4.3 实施支持疗法

支持疗法使病人能维持最佳自理水平,主动参与功能锻炼,积极配合康复训练,鼓励患者利用健肢的协助作用,一方面可以保护患肢,一方面进行部分生活的自理锻炼,对患者早日康复起到积极作用,增加患者的自信。把康复训练实施于日常生活中,使患者能维持最佳的自理水平。

2.5 社区患者后遗症康复护理应对措施

2.5.1 吞咽困难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大部分脑卒中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功能障碍。吞咽障碍患者易发生吸入性肺炎、脱水、营养不良等并发症,重者危及生命,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评价,进行吞咽康复训练可使患者恢复经口吞咽进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5.2 睡眠障碍

失眠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症状,直接影响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速度。引起失眠的原因依次为抑郁、肢体痛,睡眠环境,病理生理因素和药物因素等。

护理对策:创造舒适的睡眠条件和环境,正确的功能锻炼,预防肢体痛,正确应用安眠药,护理过程中多与患者对话沟通,消除其心理紧张状态。

2.5.3 肢体痛

脑卒中后肢体痛是影响患者全面康复的主要障碍,对康复训练有很大影响,告知家属和患者引起肢体痛的原因,教会患者及家属正确的训练方法是十分必要的。结果表明,在家庭训练中运用肩关节松动术能有效地缓解和消除脑卒中后的肩痛,增加肩关节活动范围。此外,抑郁痉挛应贯穿康复训练全过程,改善患者肢体痉挛程度能有效缓解肢体痛。

3 结论

社区康复教育是对社区康复技术服务不足的一种补充,用康复医学知识服务的手段来弥补技术服务不足,是解决社区中卫生资源供给不足的最佳选择,不但可以缓解医院病床不足,还可以最大程度地减轻病人家属的经济负担,同时,也有利于脑卒中病人生活质量。出院后康复中心和社区方面连贯持续的三级康复治疗,是克服残疾造成的障碍、提高生活质量和早日回归社会提供更完备的平台,而且也是临床上较为安全、有效的护理方法之一,值得临床。

参考文献

[1]周梅芬.陪护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 3 (23).

[2] 仲剑平.医疗护理技术常规[M].第4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785.

第7篇:腿部骨折康复训练范文

Abstract: Community - based rehabilitation is a mode of rehabilitation development which adapts to situations in our country , and it is an effective approach for rehabilitation of most handicapped people.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rocess of community - based rehabilitation for a handicapped person with deformed limb. Diverse rehabilitation methods are used , such as medical , educational , professional and social rehabilitation , to explore feasible methods of community - based rehabilitation for handicapped people with deformed limb and then to provide rehabilitation suggestions for the practitioners.

1 问题的提出

社区康复(简称CBR) 是近年来在世界上广泛流行的残疾人工作模式和方法。自1976 年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社区康复以来,得到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响应[1 ] 。社区康复思想产生于20 世纪40 年代;经历曲折发展,至70 年代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广泛重视,并于70 年代末期世界卫生组织在阿拉木图召开的国际会议上予以确认,称为“以社区为基地的残疾预防与康复”。1981 年,WHO 康复专家委员会给社区康复下的定义是:在社区的层次上采取的康复措施,这些措施可利用和依靠社区的人力资源,包括依靠有残损、残疾、残障的人员本身,以及他们的家庭和社会。1994 年,WHO、UNESCO、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发表的《关于残疾人社区康复的联合意见书》对社区康复下的定义是:“社区康复是社区发展计划中的一项康复策略,目的是使所有残疾人享有康复服务,实现机会均等、充分参与的目标。社区康复的实施要依靠残疾人、残疾人亲友、残疾人所在社区以及卫生、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2 ] 。”

肢体残疾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 四肢残缺或四肢、躯干麻痹、畸形,导致人体运动系统不同程度的功能丧失或功能障碍。我国于1986 年正式开展社区康复的研究和实践,目前已形成集组织管理、技术指导和训练服务为一体的社区康复体系。《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与配套实施方案》有关肢体残疾康复“十一五”实施方案中指出,我国有肢体残疾人877 万,半数以上可以通过康复训练改善功能。“十一五”期间,要对10 万名肢体残疾人开展社区康复训练,要完善服务网络,建立康复医学以加强对肢残人的社区康复训练指导,并注意加强组织管理和技术指导。有效开展肢体残疾患者的社区康复成为康复工作的重要内容和环节之一。本文将介绍一例肢体残疾患者社区康复的个案研究,希望能为肢体残疾患者有效的进行社区康复提供一些建议。

2 研究目的

2. 1 探索解决肢体残疾患者社区医疗、教育、职业、社会康复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2. 2 为突发性残疾带来的一系列相关问题(如工伤赔偿问题、职业康复问题等) 提供合适的处理方法和建议。

2. 3 寻求个案研究方法在社区康复中的有效运用,如个案工作的关系建立、会谈技术、教育和心理康复的工作模式等在社区康复中的适当运用。

3 研究对象

孙某,男,44 岁。2005 年6 月在工厂装运货物时,被从货车上滑落下来的集装箱砸到了腰背部及其右腿,造成脊椎骨折和腿部严重的粉碎性骨折而截肢。2005 年7 月,在伤未痊愈的情况下,孙某突然并发放射性脊髓炎,在社区的帮助下再次实施手术。目前处于手术恢复期,身体状况正常。

在手术和治疗期间,单位支付了孙某的大部分手术费用,但是却对工伤赔偿的问题一再拖延,迟迟不予以解决;对于放射性脊髓炎手术,单位以此手术与自己无关为由,拒不支付任何费用。孙某的家庭经济遇到严重危机,负债严重。身体和家庭的一系列变故,以及单位推卸责任的态度使得孙某情绪问题十分严重,经常消极抑郁或者暴躁不安,情绪极其不稳定。另据妻子反映,孙某还出现过自杀的念头,悲观绝望、消极厌世。

4 研究过程和方法

4. 1 医学康复

4. 1. 1 手术治疗

2005 年7 月,在伤未痊愈的情况下,孙某出现下肢感觉障碍,下肢麻木无力,背部、胸腹部经常难受,大小便也有些异常。经医院检查为放射性脊髓炎,需执行手术,否则慢慢会出现运动障碍,脊髓半侧或完全性横贯性损害。

求助,但单位认为新手术与工伤无关,是由于截肢后没有精心护理,皮肤不清洁、大小便没有处理好等问题所致,与工伤没有直接的联系,因而拒绝支付新的手术费用。无奈之下,孙某一家向社区残联求助,社区出面与单位协商,但是单位仍置之不理。手术紧急,社区为孙某筹钱并联系医院安排了手术。手术实施很成功,目前孙某身体恢复状况正常。

4. 1. 2 转介服务

转介服务的目的就是充分利用各类康复资源,使康复对象获得最大的康复效果[3 ] 。由于本社区不具备康复条件,社区为保证康复训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均采用转介服务的方式对康复对象进行康复训练。孙某被转介到医院接受药物治疗、针灸推拿、作业治疗。社区还为孙某申请了助动车。助残员和孙某的妻子在医院康复医疗人员的指导下,帮助孙某进行康复训练,主要以恢复或提高运动功能为主,着重培训其生活自理、步行、家务活动等方面的能力。

4. 2 教育康复

4. 2. 1 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形成于20 世纪70 年代,最初由贝克(A. T Beck) 提出。认知疗法有两种基本假设:一是人们的思想和信念对他们的适应不良行为有作用;二是通过改变人的信念、态度或思维,便能改变他们的适应不良行为。简单地说,认知疗法认为个体的认知过程决定了其心境和行为;治疗通过纠正和改变个体的不良认知,继而使个体产生情感及行为的变化,达到改善个体情绪和行为障碍的目的[4 ] 。

在本案例中,社区工作人员采用了如下方法:

首先,在与孙某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上,使孙某认识到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心理假设,并意识到消极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社区工作人员通过启发、引导的办法,让孙某自我监测自己的思维、情感和行为,使其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正确的认知,形成主动纠正并达到正确认知的愿望。在此过程中,个案工作的任务主要是使孙某形成正确的认知理念,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与社区工作人员的合作关系。

其次,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孙某的不良认知,从而矫正不良行为。在此过程中,要使孙某不再纠缠于过去的事件上,而是发展新的认知和行为来替代适应不良的认知和行为。社区工作人员指导孙某不要再追究工伤的产生问题,而是引导孙某找到既有问题的解决办法,形成积极主动求助的动机;然后将个人的精力放在问题的解决方面,使孙某朝向积极的方向努力。

最后,促使孙某建立新的认知,以增强个人的问题解决能力。社会工作人员为其提供直接的心理援助,及时排解他心理的烦恼、痛苦和压力,帮助孙某增强对挫折的应对和承受能力,并使其掌握一些自我调适的方法和技巧等等。使孙某认识到,追究于过去或者消极的生活都不是处理问题的办法。应该积极主动地与单位协商,来解决医疗费用和工伤赔偿的问题。要学习相应的法律知识,必要时付诸于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4. 2. 2 问题解决策略

问题解决策略是一种操作性强且快速有效的模式,目前被个案工作广泛的应用。一方面,问题解决从帮助案主解决现实问题入手,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和操作性;另一方面,问题解决的过程又为案主提供了一个有效解决问题的参考样本,这种新经验将促进案主获得人格支持、心理帮助、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及利用外部资源的途径,这一切都有利于案主面对新的刺激,有助于案主改变原有的行为模式,形成更积极的新的问题解决模式。

本案例中,孙某截肢属于工伤致残事件,截肢使他丧失了劳动能力,也没有了收入保障,生理和心理都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因而,工伤致残赔偿金的解决是一个关键问题,它的解决能帮助孙某解决目前的经济困境和医疗费用、生活费用、残疾人用品用具费用,也可以为以后创造经济来源奠定物质基础;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又有利于孙某信心的恢复和心理问题的解决。它是孙某回归社会、发挥自身功能的前提。

孙某在医院期间,曾想通过协商解决赔偿问题,也曾与单位初步探讨过赔偿问题,但单位领导表现出了比较强硬的态度。孙某不知道从何处着手解决,赔偿问题就搁置了下来。可见,孙某缺乏对工伤及残疾人信息和制度的了解,缺乏法律知识和谈判技巧,这种缺乏阻碍了孙某对各种资源和方法的运用,也降低了孙某应对困境的信心。因此,信息干预应成为解决工伤赔偿金的首要步骤。社区工作人员对孙某的干预采取如下计划: ①帮助孙某准备相应的资料,如手术证明、工伤鉴定结论、相应的法规条文等。②对孙某进行一些有关赔偿的相关 知识和谈判技巧的传授。③求助于专业司法人员,计算工伤赔偿金的数目。

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孙某再次与单位协商。单位虽然答应给予赔偿,但赔偿金额十分不合理。在协商无效的情况下,孙某于9 月10 日向区劳动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诉。一个多月后,仲裁委员会判决单位付给孙某赔偿金共计113146. 25 元。孙某对这一判决比较满意,工伤赔偿金的问题得以解决。

纵观问题解决的过程,我们应注意以下两点:首先,问题解决策略不探讨事件发生的原因,不积极于催化案主情绪的宣泄,也不特别强调负向情绪的同理,而是促使案主重视生命的正向积极面,以免案主深陷困境或扩大悲伤的胶着痛苦感;其次,在积极态度形成的基础上,强调积极肯定鼓励案主,着重探索案主内外在资源,企图协助案主学习以新眼光来面对生活的困境、失落或创伤,并且建立具体可行的正向目标,配合立即可为的行动,以重建案主的信心。

在这里要注意的是,要尊重案主的解决办法。譬如当案主并未跟着社区工作人员期待中的步调走时,表示案主有自己的想法,社区工作人员需要用不同的、更为弹性的方式来引导案主更加澄清自己所想要达到的目标。

4. 3 职业和社会康复

职业康复是全面康复中的重要环节。它是为残疾人获得并保持适当的职业,并使其重新参与社会生活而进行帮助的过程; 它通过职业康复的方式,为残疾人就业提供科学的依据,并使之科学化、操作标准化和规范化[5 ] 。由于孙某年龄及文化基础的原因,不适合参加社区的残疾人职业培训。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孙某利用工伤赔偿的钱款在自己家楼下摆了个水果摊,妻子帮助他进货和照料。目前,孙某的水果摊还新进了干货和小零食,由于价格优惠,生意较好,一家人的生活也得到了保障。 职业的康复为孙某社会康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社区工作人员定期为孙某送康复上门,每月1 —2 次对孙某进行康复训练和心理指导。社区工作人员通过挖掘案主潜能的方法,使案主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并学会了独立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孙某慢慢适应了新的环境和新的生活,并掌握了独立生活的技巧,彻底改变了以前的消极颓废的状态,重新负担起各项社会职能,进入了社会角色。

5 干预效果

首先,达到了预定的目标,案主的医学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和社会康复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案主的工伤赔款问题得以解决,身体恢复正常,小生意收入很稳定,实现了职业和社会康复。 其次,案主情绪和心理问题得到了调适,挫折承受能力也得到了增强,并形成了积极的生活态度。这些因素不仅是本案例成功解决的重要因素,也是案主今后生活中的一笔财富,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和积极的态度便于案主在今后生活中独立应对可能遇到的问题。

最后,在整个案例的解决过程中,案主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应对困难的办法得到提高,案主的个人资源得到了挖掘和增强,案主的潜能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挥。案主在这件事情中,学到了如何助人自助的技能,这正是康复教育的目标所在。社区康复的长远目标也基本实现。

6 建议

6. 1 建立并完善社区康复自上而下的网络组织,建立健全社会化的社区康复服务体系。政府应在社区康复服务中起主导地位,由政府统筹安排,卫生、民政、教育和残联等部门分工协作,这是社区康复服务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

6. 2 形成有水平的稳定的专业康复队伍。这个队伍需要专业医学人员,尤其是社区全科医生,他们是社区康复服务的最佳人选。我国还没有在社区全面推行全科医疗服务,系统性全科医生教育还没有完全定位。全科医生可以为社区群众提供全方位的、连续的、协调的、全天候的医疗、预防、心理、保健、康复、计划生育等一体化服务[6 ] 。在我国还没有认定全科医生资格和全科医生技术系列的状况下,由基层的医生在原有的业务基础上进行康复医学以及其他学科的培训来弥补这一空白,是目前切实可行的一种办法。

6. 3 社区应配备基层康复员,为残疾人提供就近就便的康复服务。我国现在社区已经有康复指导人员和基层康复员在社区进行康复工作,但从人数和业务能力方面还需加强。社区内要有1 名康复指导人员,基层康复员的人数可以按当地康复对象1 :15 的比例配备[7 ] 。基层康复员要掌握残疾的识别、残疾的普查、简易康复训练法、记录及评估等。我国目前基层康复人员缺乏,从业专业水平较低,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6. 4 配备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目前我国很多社区还没有配备专职心理咨询人员,很多是由医院的康复医学人员兼职。但是社区康复过程中,案主心理情绪问题经常是影响康复顺利进行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而,具有专业技术的心理咨询人员的配备十分必要,每个社区至少要配备一名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协助社区康复的有效进行。

6. 5 将个案研究方法有效运用于社区康复的工作之中。由于社区康复对象样本小却个体差异大,个案研究的方法在此领域有比较大的应用价值[8 ] 。因而,个案研究方法,如良好工作关系的建立、档案资料的收集和管理、评估和诊断技术、教育和心理康复的工作模式等都可以在社区康复中恰当应用。

6. 6 鼓励全民参与,让支持和帮助残疾者成为全社会的行动。充分运用现有条件,让家庭成员和社区公民参与康复。提倡志愿者行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社区康复中来。尤其鼓励有专业背景的人员,如医疗教育的退休人员,特殊学校、医学院校的学生志愿者等,积极参与到帮助残疾人的工作中来。

参考文献

1 王思斌. 社会工作概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57 - 258

2 吴春容. 社区康复的基本知识.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2 ,2 :65 - 66

3 赵悌尊,冯彦侠. 社区康复中的转介服务. 中国康复,2000 ,2 :119 - 121

4 高冬东,李晓玉. 浅谈心理咨询中的认知疗法.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 ,4 :72 - 74

5 王莲屏. 康复医疗机构中的职业康复.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2 ,8 :502 - 503

6 陈金亮. 社区全科医生工作探索. 中国厂矿医学,2001 ,3 :255 - 256

7 金宁. 社区康复治疗的意义与措施. 新医学,2001 ,9 :523

第8篇:腿部骨折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术, 护理, 功能锻炼, 出院指导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是治疗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等患者的最佳手术方法。由于此类患者多为老年,身体器官功能低下,又常伴有其他疾病,如肺部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当发生股骨颈骨折后愈合率低,多数需行人工全髋或半髋置换手术,以期恢复该类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但由于手术创伤大,关节恢复慢,做好围术期的护理工作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我科近3年共行全髋关节置换患者25例,取得满意的效果。我院2005年1月~2008年1月收治的35例此类患者的术后护理体会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5例患者中男11例,女24例,年龄58~86岁,平均67岁,其中单侧髋关节置换术31例,双侧髋关节置换术4例;病因中股骨颈骨折26例,股骨头缺血坏死9例。所有患者均疼痛消失,生活能自理,人工股骨头无松动、下沉、移位等。

    2   术前护理

    2.1   心理护理   THA属于骨科较大的手术,创伤大,而且患者年龄偏高。在患者进入病房后,要热情接待,打消其恐惧心理;用和蔼可亲的态度、通俗的语言与患者交谈,增加患者及家属对THA的认识;详细介绍手术方式、麻醉方法、术后效果等,以消除患者恐惧及紧张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更好地配合治疗及护理。

    2.2   术前检查   完成各项辅助检查,了解患者全身情况,做好心肺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并发症。对高血压患者每天监测血压至少2次,指导患者按时服药,使血压控制在150/90 mmHg以下。对糖尿病患者指导患者严格控制饮食,调节饮食,定时监测血糖变化,使空腹血糖接近正常值或允许范围,餐后2 h血糖控制在10 mmol/L以下,尿糖“0~+”之间。

    2.3   术前康复指导   为防止术后假体脱位,应采取正确的:患髋屈曲不得超过45°,不能侧卧,患肢外展30°保持中立,两腿中间垫厚枕;训练床上排便,防止术后因改变导致尿潴留及便秘;指导下肢肌肉锻炼及关节活动,患者髋关节屈曲不得超过45°,避免患髋内收内旋;指导正确使用拐杖。

    3   术后护理

    3.1      向患者说明对预防脱位的重要性,使患者主动配合。THA术后,将患肢置于外展30 °中立位,行皮牵引或穿丁字鞋,两腿间夹软枕,宜向健侧翻身。一旦发生脱位,应立即制动以减轻疼痛和防止发生血管、神经损伤,并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3.2   病情观察   常规给予吸氧及床边心电监护仪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并注意患者意识状态和患肢血液循环情况,每15~30 min观察血压、脉搏、呼吸1次,平稳后可改为1~2 h/次。观察伤口渗血情况、敷料有渗血或渗液时应及时更换。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和负压状态· 定时挤捏引流管,使其充分引流,正常引流液50~250 ml/d,色淡红,若引流量≥300 ml/d或色鲜红,应及时告知医师。引流持续2~3天,引流量≤50 ml/d可拔管。

    3.3   疼痛护理   麻醉作用消失后,患者即感切口疼痛,24 h内最剧烈,护士应主动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并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如指导其深呼吸、看电视等并根据其疼痛程度予以镇痛剂而缓解疼痛,也可由麻醉师留取连硬麻醉管外接镇痛泵,72 h拔除。

    3.4   饮食   患者年龄大、体质差,手术创伤大,应给予富含维生素、高蛋白、高钙、易消化饮食,必要时输血以增强身体抵抗力,合并糖尿病者予糖尿病饮食。

第9篇:腿部骨折康复训练范文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置换术;护理

随着现代人工髋关节技术的发展,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已成为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首选方法。该病的顺利康复需要许多专业性知识,而围手术期护理和功能锻炼对患者的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但可使老年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恢复生活自理,提高生活质量,而且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我院自2007年至2009年共对22例患者进行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护理工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07年至2009年共对22例患者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15例,女7例,年龄60~85岁。术前合并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一种或以上脏器疾病的13例,单侧髋关节置换13例,全髋关节置换9例。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患者准备 做好辅助检查,如血、尿、便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心电图、X线片等。常规备皮、备血、做皮试。要求吸烟者禁烟,指导患者进行引体向上运动及床上排便,教会下肢功能锻炼、关节活动方法以及正确使用拐杖,设法消除患者过度紧张恐惧心理。拟订合理护理计划。评估全身情况,术前备皮剃毛注意不能刮破皮肤,备皮时还应特别注意老年人皮肤松弛、皱褶多、一定要彻底清洗手术部位。肥胖患者术前应劝其减轻体重,因过度肥胖的患者术后增加出血、脱位的机率,避免患肢肌肉注射。

2.1.2 心理护理 针对疾病做好知识宣教,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手术目的、必要性、预后效果。通过介绍同种病例治愈的例子,介绍我们的手术专家,让患者与病区内同类患者交谈等方法,增强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和决心,取得患者与家属的信任和配合。

2.2 术后护理

2.2.1 病情观察 回病房后,以“轻、缓、平”原则将患者移至床上,注意伤口渗血情况及出血量,为减少局部压迫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规放置引流管,应严格无菌操作,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和性质,引流管于24~48 h后引流量少于50 ml时拔除。若引流不畅易致局部血肿,不仅增加了感染机会,也使血肿下血管受压,使血流缓慢,因此,必须定时挤压引流管,观察引流情况,保持有效引流。引流过少而患者主诉疼痛时,考虑引流不畅,须及时查找原因。

2.2.2 护理 术后患肢垫软枕抬高15°,患足穿丁字防旋鞋,保持外展30°中立位,在两腿间放软枕,防患肢内收引起假体脱位,搬动患者或给便盆时应将髋关节整个托起,不可只牵拉搬动患肢以免脱位[1],使患者卧位舒适,加强观察患肢末梢循环情况。

2.2.3 皮肤护理 卧气垫床,保持床单干燥清洁。伤口渗血较多时及时更换。定时为患者按摩骨突出部,但任何时候一定要保持手术侧下肢向外侧展开约30°。

2.3 预防并发症

2.3.1 肺部感染 老年患者呼吸道黏膜萎缩,纤毛运动不良,气道分泌物易于滞留,同时由于疼痛造成的咳嗽、喷嚏等保护性反射消失或减弱,使呼吸道引流不畅,分泌物在肺内沉积易造成感染。术后应鼓励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咳痰,指导扩胸运动,摄取足够的水分,使用拍背辅助咳嗽排痰及雾化吸入等方法清理呼吸道保持通畅。

2.3.2 尿路感染 留置尿管期间,要保持尿管通畅,观察尿液的颜色、量。尿管平时夹闭,患者感到有尿意时开放,嘱患者多饮水,保持外阴清洁,会阴护理1次/d,尿管留置时间不宜过长,一般48~72 h便可拔管。

2.3.3 下肢深静脉血栓 深静脉血栓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故术后应积极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表现:下肢肿胀,皮肤颜色紫绀,皮温升高,甚至出现胸闷、呼吸困难。故术后病情观察很重要。为了更好地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术后我们抬高患肢利于血液循环,鼓励患者在床上活动踝、膝关节、被动活动患肢、患肢按摩、配以抗凝药物的正确使用。护理上需注意观察患者神志、肢体活动及肌力变化,注意患肢肿胀、疼痛与循环情况,垫高患肢,鼓励和指导患者多做患肢主动屈伸运动,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2.3.4 改善营养状况 大多数老年患者因胃肠道功能减退,身体处于低营养状态;另一方面又因术中出血,术后发热使机体消耗增加,机体又处于高代谢状态。应给予优质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且要少食多餐,还应适当给予补钙,如喝牛奶,豆浆等。护士要加强饮食宣教。

3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是促使患肢早日恢复功能的有效手段。以自主活动为主,被动活动为辅,循序渐进,逐步增加活动量。一般先对患肢进行被动活动,再逐渐过渡到主动活动,先做患肢远端功能锻炼,再做全身活动。术后6 h,可在床上做些简单的活动。如上肢运动,股四头肌收缩锻炼,踝关节主动屈伸及深呼吸运动等。术后第1天,帮助其被动活动,如腿部肌肉的按摩、踝关节和膝关节的被动运动,取半卧或平卧位,但患髋屈曲应

4 出院指导

术后2~3周病情稳定可出院,出院时要进行详细的出院指导,嘱患者坚持正确的功能锻炼,循序渐进的增加活动量、活动时间、活动范围,防止关节肿胀和疼痛。术后6~8周后患肢可逐渐负重,但避免受外力撞击或持续剧烈运动,3个月内避免下肢内收、内旋。患肢屈髋不超过90°,不做盘腿动作,不下蹲,不坐低于膝盖的凳子,不弯腰捡东西避免患侧下肢翘二郎腿,不要把患肢的膝盖放在一个容易移位的位置,保持膝盖向前或轻微向外,可从事日常家务劳动,避免重体力活动以及奔跑等,告知患者上下楼梯及坐车的正确姿势,定期复查。加强术后康复训练:手术后康复训练对手术效果有直接影响。同时,能有效克服患者的依赖心理,增强其获得美好生活的信心,促进心理康复。

5 讨论

髋关节置换是大手术,手术的成败固然与医生技术、假体质量有关,但围手术期的护理也很重要,本组患者经以上护理均达到预期康复效果,缩短住院时间,无并发症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