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童的艺术与艺术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5-0300-02
一、问题的提出
根据中国最新发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儿童艺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儿童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用艺术形式表现自己的情感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的活动。
新《纲要》的艺术教育较之以前相比一改过去以培养艺术专才为目的的教育思想,所有的艺术活动均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为宗旨,为儿童将来参与和从事艺术活动打下基础,提高儿童的艺术素养以及对艺术的鉴赏力和创造力。教学方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 ,是一种鼓励儿童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参与性、创造性、反思性的学习。教学手段现代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包括动画片的制作,多媒体的运用等。这些都能很好的开阔儿童的艺术视野,有利于培养儿童从小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教学场所和教学内容越来越开放,不仅仅限于课堂中音乐美术舞蹈的教学。它已经深入到儿童的日常生活中去,拓宽了艺术教育的内涵。教学对象日益壮大,面对的时全体儿童,而非少数具有艺术天赋的那一部分。力求克服儿童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非艺术化、专业化、成人化、时装化、尖子化等异化现象。同时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儿童艺术教育,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儿童艺术教育,给艺术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有哲学的、生态学的、教育学的、心理学的等等。从而使得艺术教育的发展有了深厚的理论根基。不管是社会,教师还是家长应对艺术教育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艺术教育不再是培养艺术匠人或是其他教学课程的附庸,而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人格健全的人,懂生活,有品位,有一定审美能力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人。
二、儿童艺术教育的性质
儿童艺术教育素来就是以生动、具体、直观的艺术形象为广大儿童所喜爱,也易被幼儿所理解和接受。同样一个事物,通过艺术的形式向而儿童解释比用深奥华丽的语言解释来的更为感性和直观,也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实践证明,让儿童从小从事艺术活动或用艺术的方式从事各种活动,有利于培养儿童对艺术的兴趣和感知能力,自我表现力,全面提高儿童的综合素养,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丰富幼儿的精神生活,对于培养和谐的个性品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结合新《纲要》中关于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要求、在开展幼儿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可以结合以下原则有的放矢,也许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1.儿童性
“一切为了儿童,为了一切儿童,为了儿童的一切”。这是幼儿艺术教育的教育理念,亦即儿童艺术教育的组织实施都要从儿童的实际出发,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所谓现代儿童观,即儿童是人,他具有人的尊严以及其他一切基本人权。儿童是一个全方位不断发展的人,他具有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权利,有其内在的生动的精神生活,成人应当尊重和珍视这种精神生活。成人应注意理解和参与儿童的精神生活和文化活动,不应将化无条件地强加给儿童。每位儿童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儿童的发展,而且还在于儿童的欢乐和幸福,儿童应有权拥有欢乐自由的童年。因此,儿童艺术教育应该充溢着对人的鲜活的生命精神与人性的关怀,不能操之过急,拔苗助长,更不能把儿童作为艺术技能传递的工具,忽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画画分为“涂鸦期”、“象征期”、“定型期”、“写实期”,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不能跨越,亦不能颠倒。只是儿童在各个阶段停留的时间长短有异,并无实质差异,不能忽略规律,否则只会事与愿违。同时,要求成人不能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勉强儿童从事严格的艺术学习,或错误地认为艺术教育就是练声、识谱,色彩、线条……不管幼儿是否感兴趣或能否接受。
任何压抑儿童天性的艺术教育不但不能激起儿童对艺术的兴趣,相反还会导致抵触情绪的出现。因此儿童艺术教育首先以顺应儿童的发展前提,以儿童为中心,为儿童的个性自由发展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彩取的艺术教育形式也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2.审美性
对美的意境的追求是一切艺术的起点和目的,这是由艺术的本质所决定的,因为艺术的本质毕竟是审美的。终身教育的提出要求人学会做人、求知、劳动、生活、健体、审美,即意味着审美也是人保持终身学习的重要内容。只有一个具备审美眼光的个体才能持续发展,才会热爱生活,关爱自己和他人。儿童艺术教育应该通过塑造美的艺术形象、创造美的环境,使儿童处处得以美的熏陶,培养儿童的审美趣味、审美感受力的整体协调发展。在传授艺术技能的同时更应该让儿童学会创造美、欣赏美,充分挖掘儿童丰富的情感世界。懂得一些基本的艺术常识,接触一些艺术专业术语,不要学完一首歌,就只能唱这首歌,不会欣赏,不知道它优美动听在哪里,结果也只不过成了艺术教育的容器。因此,应该有意识培养儿童具有正确的审美偏爱和审美体验,这样才不会出现盲目的疯狂追星现象,而致经典的交响乐演奏会门庭冷落。这就要求教育应通过艺术教育及艺术活动培养儿童具有高尚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审美体会和审美观,这对儿童一生的成长都是获益匪浅的。艺术教育的审美性能培养受教育者的爱美之心,人一旦有了爱美之心,爱德、爱智之心也会相应产生。
民间艺术都来自于日常生活中。但是一些过去的生活用品和器具与现代的生活方式和节奏有了距离,正在慢慢地退出人们的生活,有的被束之高阁,有的进了博物馆。那么如何挖掘孩子们喜欢并接受民间艺术呢?这对于生活在“卡通”时代的儿童来说,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为了让幼儿了解民间艺术,激发起学习兴趣。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活动:1.走进家里去寻宝。一把古色古香的老木梳、一只食盒篮、一盏铜灯、一对绣花枕头、一只青花盖罐、一只彩陶花瓶,一个竹编的果盘、一双草鞋、一辆布满沧桑的风车……当每个孩子把一件件家里的宝物汇聚在课堂的时候,课堂俨然像一个小小的博物馆。这样的活动,是让他们认识民间美术一种最直接的途径。2.走向大自然去寻根。我园地处中国第一水乡—周庄,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与区域优势,是一个天然博大的民间艺术宝库。我们经常会带着孩子们去文化一条街走一走,去各个景点逛一逛,引导孩子在走一走、逛一逛中带一双发现民间美术的眼睛,并随时用相机去收集、记录蕴藏在民间的艺术:那里有飞檐翘角、白墙黑瓦、有画栋雕梁,有石刻砖雕,有古老的纺车,有威武的门神,有蓝印花布染坊、有葫芦坊、有稻草坊、有酿酒坊、有剪纸坊、有铁铺……让孩子在旅游中探古寻源,把生活变成我们的大课堂,也是学习民间美术最有效的方法。3.走进节日去体验。传统的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民间美术的大荟萃。走进周庄的传统节日和文化艺术节,参与民俗文化活动,亲身去体验民间美术在这些节日中最具特色的东西,莫过于过大年、年画对联、剪纸窗花、做祭祀、舞龙高跷、挑花篮、打连厢、打田财、摇快船、唱大戏……活动丰富多彩,简直是民间艺术的“满汉全席”。4.走近民间艺人去学习。我们会带着孩子们走进民间艺人的工作室,与老艺人们一起玩泥巴、做糖人、打铁器、箍木桶、编竹篮、雕根雕、剪窗花、纺棉花、酿米酒、做豆腐花……亲身体验民间艺术的创作过程。5.走进网络去拓展。网络是个更广阔更丰富的空间,当孩子有了亲身的感受和体验,让他们走进网络去领略更丰富的民间艺术,使孩子们对民族文化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
(二)因地制宜,融入课堂
民间艺术是否能以更大的比例纳入美术教学课堂,积极的建构方式来获得对民间艺术的重新认识和对民间文化的基本信念?也是我们几年来一直思考与探索的课题。为此我们作了以下努力:1.整合民间艺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如何在美术课堂里结合教材渗透家乡的民间艺术呢?我们把家乡的泥塑、陶器纳入雕塑课,木雕﹑根雕、编织纳入手工课,竹编、刺绣纳入图案设计,民居建筑、石桥、古戏台成为绘画创作课的素材,并且定期地开展民间艺术的综合实践活动,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推介民间艺术。通过这样整合民间艺术,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保证了民间艺术的传承,达到教学的有序性和长效性。2.编写园本教材,深度开发民间艺术。不同的幼儿园有不同的教学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及特殊的人才资源。我们根据本园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利用、挖掘,收集、甄选素材,编写园本教材,深度开发民间艺术。汇编了《本土文化教育系列化研究-活动设计》、《好看的周庄》、《好吃的周庄》、《民俗周庄》、《我说周庄》、《我做周庄》、《水乡娃爱周庄》等园本课程,借助园本课程的实施,把幼儿培养成为一个能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适应社会、改造社会,将来能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聪明才智的有用的人。
(三)创新实践,继承拓展
关键词: 人本主义 艺术教育 学前教育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反对心理学思潮中的两股主流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应运而生的,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运动中提出的观点并没有体系化,但是人本主义理论仍然有其鲜明的特征——以人为本。关注体验本身和其对个人的意义,强调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独特品质,如创造性、自我实现,从根本上关心和重视个体的尊严、价值和内在潜能。人本主义心理学还强调人的心理是由知、情、意三种过程构成的功能统一体,主张以整体人作为出发点理解和解释人的行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重视个人素养的提升,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也就成了一个热点。艺术是让儿童感受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方式,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儿童还可以抒绪情感,产生人与人,人与物的良好互动,激发其想象力、创造力。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艺术教育作为幼儿教育五大领域的组成部分之一,连这些年的实践中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儿童在艺术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中的“人本性”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中的“人本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目的中蕴含着“人本性”。成人艺术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知识和技能的获取,而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目的则在于儿童的发展,注重艺术的教育功能,主张艺术能力是儿童自然发展的结果,强调通过艺术促进儿童的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1]而人本主义的主要观点即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注重人的发展,强调完整人的培养。可见,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目的中蕴含着人本主义的理念,有其“人本性”。第二,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蕴含着“人本性”。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过程是让儿童参与到创造性的艺术活动中,并注重这个过程中儿童个人的体验和感受。这个过程中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创造性”,另一个是“体验”。人本主义主张重视人类的独特性,例如选择性,创造性等。而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也强调对儿童创造性的激发和保护。人本主义主张重视“体验着”的个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在研究人的时候首先要关注人的体验,其次是理论解释和对外显行为的观察。而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也强调儿童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从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过程来说,它与人本主义又不谋而合。
二、人本主义对于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指导意义
(一)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创造性潜力的保护
人本主义重视人的创造性,认为创造性人皆有之,或者说创造性潜能人皆有之;创造性没有等级、好坏之分,学生发明一种新游戏同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一样都是创造性的活动。艺术是形象思维的过程,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中,可以充分地调动儿童的创造动机,激发儿童的创造力。首先,教师应该无条件地接受每个儿童的个人价值,相信每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创造性,只有儿童感受到了这种态度,他们才会成为他们自己,不伪装粉饰,释放真实的自己,不循规蹈矩,以新的、自我的方式发现自己,进而向创造性迈进。其次,教师应该提供一个没有过多外部评价的环境。罗杰斯有一个基本观点,即“当我们停止从我们自己的评价着眼点去对其他人作出评价时,我们就在发展创造性”。他认为:“评价总是一种威胁,总是会使人产生—种提防,这就会拒绝某些经验,就会迎合他人的要求,无疑这些东西对创造性是十分有害的。相反,如果没有依赖于外部标准而作出的评价,那么,我们自身就能对我们的经验更加敞开,就能认识到我自己的好恶、活动材料的性质以及我对它们更加敏锐的反应。我开始能认识到自身的评价点。因此我正在迈向创造性。”[2]但是罗杰斯又指出,停止评价别人并不是连对这个人作出反应都不允许了。事实上,任何人都可以毫无拘束地对他人“反应”(reaction)。保护儿童的创造性潜能是引导儿童表现出内心的想法,而不是放任儿童。因此,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中应该淡化评价的意识,但并不意味不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可以通过一种平等地“反应”回应儿童的艺术表现。如“我喜欢这边这些颜色,但是我不喜欢那边。”
(二)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完整人格的培养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教育理想”是培养完整的人,实际上是指“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灵力量融汇一体的人”,情知合一的人,能从事自发的活动,并对这些活动负责的人,能理智地选择和自定方向的人。因此,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中,应大力加强人文教育。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应该遵循学前儿童特有的生理,心理特点,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儿童完整的人格发展和培养。具体来说,首先教师应该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的情操,做到身教重于言教。其次,应在艺术教育活动实践中要穿插人文教育,具体来说包括儿童对社会、儿童对自然、儿童对他人、儿童对自己的基本态度。同时,通过参与艺术教育活动,培养互助、合作及容忍,倾听别人意见的态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在一次以“人类的好伙伴——狗”为主题的艺术活动中,通过观看以狗为主题的动画片、电影,以及多种多样狗的图片,欣赏以狗为主题的绘本,聆听狗叫等。让儿童对狗有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让儿童亲身感受到狗是人类的好朋友。随后组织儿童用唱、舞、画、表演等各种艺术形式进行交流,再现情境,在这个交流过程中,他们需要学会合作、互助。在这个活动中,充分给予了儿童人文精神的熏陶,不仅触发了儿童爱护动物之心,而且促进了儿童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
(三)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鼓励儿童内在天性的表达
在大多数人本主义理论的观点中,人类的内在天性包括基本需要、情绪,以及中性或积极善良的能力。马斯洛的理论认为儿童具有积极向上的、善良的内在天性,我们应该鼓励它们的释放和表达,而不是压制它们。因此,引导儿童发展的目标就是鼓励儿童内在天性的表达,而艺术则是儿童释放自我,表达自我的重要形式。艺术活动有利于幼儿积极情感的发展和自我的释放。学前儿童的艺术活动,享有充分的自由空间,儿童的绘画可以随心所欲,自由涂鸦;儿童的跳舞可以联声起舞,边唱边跳;学前儿童的故事可以发挥想象,自编自讲。因此,儿童在艺术活动中,能够充分表现他们自然、真诚、积极、向上的原始情感和情绪。具体来说,对于学前儿童,特别是早期的学前儿童要给予他们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提供给他们多样的材料,让他们在自由涂鸦中用无序的线条、缤纷的色彩满足自己需要,在随意哼唱中表达自己的天性,抒发自己的情绪。
人本主义以“真诚”、“接纳”、“理解”为核心,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让儿童学会自由和自我实现,要为儿童的发展提供空间,在一定范围内给予儿童选择的自由和权利,让儿童学会自由是一个不断体现潜能的过程,也是一个在和谐氛围中不断发挥潜能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不断变化和提高的。说明教育不仅要考查儿童现已具备并表现出来的能力,更要注重通过教育过程中的各种活动培养、开发处于萌芽状态的能力。虽然人本主义的观点存在某些局限性,比如过分地强调自我实现和自我选择,但是其中的精华部分对我们开展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7.
[2]罗杰斯.罗杰斯著作精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0:87.
[3]车文博.人本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6.
[4]彭云石.走向生命的巅峰——马斯洛的人本心理学[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5.
[5]郑三元.人本主义课程论与学前课程决策[J].学前教育研究,1999,5.
[6]王任梅.试论改革开放以来儿童艺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变迁[J].幼儿教育,2012,9.
[7]石胜钱.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对儿童天性的违背与顺应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6.
【论文摘要】:玩具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工具,是传递给儿童社会文化、科学技术、艺术、教育等信息的工具,带有艺术特色的玩具可以提高儿童智力和儿童的协调能力,文章从艺术玩具的选择与艺术玩具教育功能做出了分析。
玩具能激发儿童游戏的动机,幼教先辈陈鹤琴曾经指出:"小孩子玩,很少是空着手玩的,必须有许多的东西来帮助,才能玩起来,才能满足玩的欲望。"儿童在缺乏玩具的情景下,很难将已有的经验调动出来,因为儿童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他们的行为往往受当前事物的影响。通过多种玩具性与游戏性的体验活动,可以使孩子乐观开朗。具有艺术性的玩具可以使儿童活泼向上的情绪情感得到了发展,并使儿童终身受益。
玩具以其独特的形、色、音、光、电、质地等刺激儿童的各种感官,这种玩具给儿童带来意想不到的新奇效果,他不仅让儿童享受到无穷的快乐,同时在反复的操作中促进了儿童的感知觉的发展。玩具可以帮助孩子了解周围的事与物并提高他们集中注意的能力,玩具可以发展儿童天然的好奇心,锻炼儿童遇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儿童自主学习的精神。
玩具是要有艺术性的,它既要符合艺术的要求,还要符合儿童的欣赏水平和年龄特点。这就要求玩具色彩鲜明,形象性,装饰美观,富有趣味性。玩具也应有民族风格,要吸取民间艺术的优点。儿童的记忆力比较好,具有民族风格特色的玩具可以加强儿童对各民族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可以了解不同国家。
一、什么样的艺术玩具符合教育要求
1. 有教育性的玩具,要有利于激起儿童身体和大脑的积极活动。大脑的发展是与身体的活动。要使孩子学习得多,了解的多,玩具就必须具有教育性,有了教育性的玩具就能促进儿童游戏性,让儿童在游戏中感知 、观察、思考、实验、创造……。这就要求玩具是多变的的特点,或是能让孩子自己 去发现、实验、创造的"工具"性玩具,比如积木、胶粒、几何图形拼板、七巧板、安装玩具等。又如磁铁、 天平、音叉、放大镜等,有利于孩子手、脑并用,促进智力发展。玩沙、玩水、玩泥能促进 孩子手、脑的积极活动。孩子对玩这些东西有着无穷的乐趣,他们可从中获得大量的知识,并锻炼才能。
2. 玩具与年龄的相适应,玩具符合不同时期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才能促 进身心的健康发展。1-2岁:儿童选择的玩具:有利于促进孩子语言、认知和动作的发展,辨别物体的颜色、形状、空间对比等。3-4岁:儿童选择的玩具:颜色鲜艳、造型优美、形象生动有趣,促进孩子的感知感觉,培养孩子自由运用双手、双脚,锻炼其开、合、套、穿、拆、装、拼、敲打等能力。从而使孩子视觉、听觉、动作、思维的协调更趋成熟。4-6岁:儿童选择的玩具:4岁以后是孩子接受各种事物的最佳年龄,记忆力、抽象思维、逻辑能力开始发展,好奇心、求知欲增强,肌肉的灵活性及与眼、耳的协调性增强。玩玩具也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计划性、执著性。
3. 玩具的美观与卫生。色彩鲜艳、形象生动可爱的玩具能对孩子进行美感教育,也只有这样的玩具才能引起孩子的注意和兴趣,吸引孩子玩得更好。在注意玩具美观的同时,必须注意玩具的卫生。玩具要经得起洗、晒、消毒。有些玩具虽然美观,但不能洗、晒和消毒,是不符合卫生要求的。它只能做教具或观赏。
4. 要经济、轻便、结实、耐用,玩具在儿童手中主要是操作使用,不是观赏,而且在儿童玩具使用率、砸的次数是很高的;因此,给予儿童的玩具必须是结实耐用的,易损坏的玩具会给儿童带来失望和不快,而且破损的玩具会给儿童带来伤害,甚至还会给儿童带来不必要的紧张,进而降低游戏的娱乐性,因为儿童在使用玩具时,为了不损坏玩具,儿童玩的时候总是小心翼翼的;再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容易损坏也不利于培养儿童爱惜玩具的品质。玩具轻便、易于操作,便能充分满足儿童使用玩具做游戏的愿望。玩具的价格与其功能的大小应基本相符,不要买过于昂贵、华丽奢华的玩具,这种玩具没有多大教育作用或者根本无教育作用的。
二、儿童玩具的艺术教育功能
1. 可以调动儿童的积极性。儿童的身心发展离不开活动,玩具可以任意为儿童摆弄,操作和运用,既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又符合他们的能力水平,可以满足儿童活动的需要,激起他们活动的积极性。
2. 促进儿童的感官的发展。玩具具有直观形象性,儿童可以看、听、模、吹、拿玩具,这对儿童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器官功能的健康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3. 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玩具的直观形象性和仿造生活的真实性,可以不断激发儿童的联想活动,从而活跃他们的思维,发展他们的创造力,锻炼他们的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最终促进他们智力的发展。
4. 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良好品德。儿童在运用玩具进行活动时,往往会遇到一些困难,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克服,才能顺利的活动。有的玩具则需要小伙伴的共同使用,比如电话玩具,儿童必须和同伴合作才能进行。玩具有利于培养儿童的集体观念和合作精神及不畏困难、勇于克服困难的良好品质。
5. 有助于儿童动作协调能力的培养和身体健康。有些玩具需要手和脚的共同协调来完成,也就有效的提高儿童的脑、手、脚的相互协助的能力。家长在买玩具时,一定要看清商标和产品所含的物质及产品的包装是否带有对儿童生长不利的物质。要保障儿童的身体健康。
结束语
选择玩具,要有利于启发和鼓励孩子的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孩子在游戏中动脑筋,同时还要培养幼儿爱护玩具,学会整理玩具等良好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玩具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 匿名. 《具对儿童的作用》, 618教育网, 2006.5.
[2] 木村久一.《早期教育和天才》,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5-10-10.
[3] 殷红博.《关键期与潜能开发系列丛书》, 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5-12.
关键词: 艺术教育 听障儿童康复教育 应用
学前儿童的艺术教育是包括以审美为核心的艺术启蒙教育,完成艺术教育中艺术审美、创造美的任务。具体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美术教育、音乐教育和文学艺术教育。通过对学前儿童进行艺术教育来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通过以艺术领域的基本理论、艺术活动的价值与儿童的心理发展相结合,我认为对听障儿童进行艺术教育具有以下意义:
1.为听障儿童完满型人格的塑造打下基础。审美艺术中所培养的对外部世界的整体反映能力是造就完满人格的基础训练,在教育中应坚持艺术教育与体、智、德教育相结合,使教育中的“社会性”、“科学性”与“审美性”相结合,为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塑造完满人格打下基础。
2.有助于全脑功能的开发。据研究,任何一种艺术教育都是大脑两半球协同作用的结果。在艺术教育中要坚持直觉与抽象、情感与理智、非理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教育,这有助于促进以右脑功能为主的全脑功能开发。
3.有助于听障儿童一般智慧和创造力的发展。艺术活动中所发展起来的直觉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对逻辑思维起互补作用。
4.有助于发展听障儿童的艺术兴趣和艺术天赋。由于听力的缺失,听障儿童有时会以其他的感官来代替,这使得他们在观察力及审美力方面表现出特别的能力,如果老师能及时地给予正确的指导,将极大地唤起幼儿的艺术兴趣和艺术天赋。
那么,怎样把艺术教育结合到听障儿童的康复教育中呢?怎样将艺术教育与听觉训练、语言训练相结合?下面笔者将从美术教育、音乐教育和文学艺术教育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听障儿童美术教育
(一)听障儿童美术教育的内容
幼儿的美术教育是指儿童从事的造型艺术活动,它反映了儿童对周围环境世界的认识及儿童的情感和思想。听障儿童美术教育内容包括绘画、手工和欣赏三大部分。
(二)美术教育在康复教育中的应用
我们以绘画活动为例介绍美术教育与听觉训练的结合。
教师或家长坐在幼儿的同侧,给幼儿一张白纸,让幼儿根据成人的描述来进行绘画。如:请你在纸的中间画房子,幼儿听懂中间和房子两个关键词后,可以在纸上画出图画。教师或家长可以继续发出指令:请你在房子旁边画一棵树\请你在树下画2朵红色的花……游戏结束后,幼儿的画也完成了,幼儿沉浸在画好图画的喜悦感与成就感中,不会觉得枯燥和无聊。教师和家长也利用游戏的方法对幼儿进行了听觉训练,对幼儿的方位词、数量词、颜色等都进行了辨听。对年纪较小或认知能力达不到的幼儿,可以减少指令中关键词的数量。
当然,绘画是为了表现幼儿内心的想法,我们也可以不对图画的画面作过多的限制,哪里有花、哪里有树,都可以让幼儿自己来设计。比如在进行春天的主题教学时,老师告诉幼儿:春天到了,小草发芽了,桃花开了……幼儿便可以通过老师的描述,加以自己的想象来画出美丽的春天,春天里有小草、桃花、梨花。幼儿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在图画上画出燕子、小河等。
美术活动中到处渗透有语言教育,手工活动折纸活动中幼儿可以认识许多形状,在绘画中可以认识各种颜色。在美工活动中可以了解到各种物品和工具的名称,在展示图画时更锻炼了表达能力。家长和老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幼儿表达:你的画上有什么啊?有什么小动物啊?××小动物怎么叫啊?对于程度较好的幼儿更可以让他自己来描述图画,老师只要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和欣赏者。
二、听障儿童音乐教育
(一)听障儿童音乐教育的内容
对听障儿童进行音乐教育听起来似乎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事实上,虽然他们不能完整地获取音乐,但是对他们进行适当的音乐教育也是可行的。
幼儿园音乐活动的内容包括唱歌活动、韵律活动、倾听声音和音乐欣赏活动。但对听障儿童来说.要让他们音调准确的唱歌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事情,但是只要方法适当,韵律活动、倾听声音和音乐欣赏活动都是可以应用到他们的康复教育中的。
(二)音乐教育在康复教育中的应用
1.韵律活动
在听障儿童的音乐教育中,韵律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幼儿培养良好的节奏感。在对听障儿童进行听觉训练时常常要练习辨听音节数量,良好的节奏感有助于幼儿对音节数量的辨听。
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可以通过感知动物的叫声这个方法。有一首歌曲是这样的:
我爱我的小鸡,小鸡怎么叫?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
我爱我的小鸭,小鸭怎么叫?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
我爱我的小羊,小羊怎么叫?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
我爱我的……
这首歌曲中的内容都是幼儿最熟悉的小动物和它们的叫声。小班的幼儿也已经有这样的基础能听辨这几个小动物的名称及它们的叫声,所以听到这首歌曲时他们都很感兴趣。
在刚给幼儿播放这段音乐的时候,幼儿听到前奏时就表现得很兴奋,说明幼儿都是喜欢音乐的,不仅是听力健全的幼儿,听力残缺的幼儿也同样乐于感受音乐、欣赏音乐。
后来的一段时间里,他们会跟着音乐做动作了,听到“嘎嘎嘎”的时候,他们就开始学小鸭子,这说明幼儿已经把听到的声音和以往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了。
随着对音乐的熟悉,有的幼儿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唱歌了。虽然他们不能完全地跟唱,但是每到小动物的叫声时,他们都会一边做动作模仿小动物一边跟着“唱”起来。刚开始时他们跟不上音乐的节奏,只顾自己:“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没有节奏感可言,但是到后来,幼儿已经开始逐渐有节奏感了,他们会唱:“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虽然还是不能和音乐完全一样,但是我们能明显看到幼儿的进步,相信再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和对音乐的逐渐熟悉,幼儿会在节奏感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
在生活中会听到很多有节奏的声响,可是有时候幼儿不一定能注意到它们,也因此浪费了很多在生活、情景中学习的机会。作为听障儿童的老师和家长,我们应当留心周围的一切事物,发现能运用到幼儿康复教学中的东西。汽车的喇叭声“笛笛笛”、火车的汽笛声“呜……”、钟表的响声“滴答、滴答”都可以作为幼儿教学的内容。通过听这些声音,幼儿不但能明白声音的长短、高低、强弱各有不同,而且能很好地培养节奏感。
听障儿童通过听力补偿和听力重建,已经可以很好地感知到声音的节奏了,只要方法得当,就一定能培养出良好的节奏感。
2.倾听声音
倾听声音的主要的目的是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听觉习惯。在进行倾听声音的活动时,老师可以找来各种各样的声音片段,和幼儿做一个猜声音的游戏,老师放一段音乐,让幼儿仔细去聆听,然后告诉老师听到的是什么。音乐可以是动物叫声,也可以是各种自然环境声响。通过游戏的方式,孩子一定能激发听声音的兴趣和培养专心听的习惯。
通过倾听声音,幼儿还了解到声音是有区别的,有的声音大,有的声音小,有的声音长,有的声音短……也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帮助幼儿练习辨听声音的有无、大小、快慢、长短。经典游戏《抢椅子》就是听辨声音有无的一个很好的游戏。
3.音乐欣赏活动
音乐欣赏的主要目的是让幼儿通过聆听不同节奏、不同情绪的曲子来感受音乐的内涵。要选择一些内容简单、节奏鲜明、易于理解的歌曲和乐曲。还可以带幼儿去欣赏音乐剧,或者是老师给孩子排一个简单的音乐剧,让他们通过直观的感受和体验来理解乐曲,建立起对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三、听障儿童文学艺术教育
(一)听障儿童文学艺术教育的内容
文学教育的总目标是以“美”引“真”,储善壮体,寓教于乐,实现文学的多元价值,促进身心全面发展,主要包括对文学作品的感知力、理解力、体验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领域目标。
在提到幼儿园艺术教育时,教师想到的往往是音乐、美术和舞蹈,常常把幼儿文学教育忽略在外。其实文学活动和美术、音乐等艺术活动一样,能够提高幼儿审美的感知力、审美理解力及创造力。对于听障幼儿来说,文学教育不仅仅只是教单词、教句子,更重要的是理解文学作品,把自己的情感经验融入其中。
儿童常接触的文学作品有儿歌、儿童剧、故事等,在为幼儿选择作品时,要考虑到幼儿的语言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
(二)文学艺术教育在康复教育中的应用
如同文学作家鲁兵所说:“对尚未识字的幼儿,文学作品不是他们自己读的,而是父母教师念给他们听的……儿歌、故事、童话,都是只能通过大人的朗读,尚未识字的幼儿才能得到真正的欣赏,不只是了解其内容,而且欣赏语言艺术。”根据幼儿这一特点,我们要多给幼儿组织一些文学欣赏活动,如讲故事,教师有表情地讲述、有感情地朗读都有利于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加深对故事的印象。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儿童文学名著,如《丑小鸭》、《白雪公主》等,也可以用观看表演的形式来进行文学欣赏教育,比如带幼儿去看一些童话剧或者木偶剧。
让幼儿学习语言也可以用多样的形式,比如让幼儿把语言从模仿、复述变成表演。如故事《是谁帮小桃树松了土》,故事里有小桃树、大象、小白兔等角色,故事中小桃树说:“大象,是你帮我松了土吗?”“小白兔,是你帮我松了土吗?”在复述故事时有一个小朋友总是不会说:“是你帮我松了土吗?”几遍下来他已经不耐烦了,于是老师改用表演的方式来进行,让这名小朋友扮演小桃树,小朋友很兴奋,也很认真,虽然一开始说得还是不好,但是小朋友刚才不耐烦的情绪已经没有了,玩得很开心。一个故事表演下来,“是你帮我松了土吗?”这句话他说了好几遍,一遍比一遍说得好。通过在表演时的反复表达起到了强化的作用。
听障儿童的艺术教育是康复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通过进行艺术教育,幼儿能感受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但是要注意的是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的活动,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中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
参考文献:
[1]刀维洁.听障儿童康复教学教法.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11.
[2]卢晓月.听障儿童康复言语康复技能.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11.
[3]周兢.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4]魏霜,黄昭鸣,陈茜.前语言期听觉言语康复在听障儿童语言发展中的重要性.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6.4:27.
【关键词】表现主义美学;艺术观;儿童绘画;变形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2)09-0043-03
【作者简介】钱慧(1969-),女,江苏如东人,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
“艺术必须成为儿童的朋友,当言语不足以表达他们的欣喜、忧愁、恐惧和挫折时,他们或许便得以依赖它。”美国儿童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在20世纪用诗意的语言提醒人们关注儿童艺术和艺术教育。一些学者通过反思儿童艺术教育的现状后发现,对于儿童艺术的理解会深刻地影响艺术教育的实践。人们所具有的儿童艺术观会渗透在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中,并转化为艺术教育的行为。近年来,我国学者通过实证研究或理论梳理,对儿童绘画的本质有了新的认识:儿童美术是儿童生命需求的直接显现,是儿童记录生活、表达观念和情感的一种手段;儿童的绘画与儿童的整体智慧相一致,是儿童个性的表达等。
由此,研究者指出了儿童绘画与儿童感知、情感、思维的关系,开始从儿童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视角考察儿童绘画。现代心理治疗中的美术治疗也是利用了儿童绘画的心理学意义,将儿童绘画作为反映和折射儿童情感的一面镜子,强调儿童绘画的投射意义,由此来寻找心理困顿的症结,通过儿童的绘画活动来消除症结。我们应该从多个学科的视角进行审视,全面解读儿童绘画,不断创新儿童艺术观。本文从美学、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来探讨儿童的绘画艺术,旨在进一步拓宽儿童艺术教育的新视野。
一、表现主义美学与儿童绘画的表现性
自20世纪开始,从心理经验出发的理论研究和艺术创作日趋走向成熟,由此兴起的表现主义美学成为现代西方美学的重要流派。表现主义美学提出了“是表现,不是再现”的独特艺术观,它反对印象主义对艺术的认识――“自然主义的单纯模仿和拍照式的对外部世界的客观再现”,认为艺术是情感或直觉的表现,艺术表现的是艺术家自身的心灵。表现主义美学的兴起使美学由传统转向现代,表现主义美学体现出与传统美学迥异的理论个性,显示了非理性主义、审美纯粹主义和强烈的主体主义的特点。作为表现主义美学的开创者,克罗齐认为艺术是一种心灵的活动,其根本特点是表现性,强调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内部视野,极力主张艺术家表现内在体验和心灵激情。在他看来,审美是一种直觉,直觉即创造,创造即表现。
儿童被誉为天生的艺术家,有学者将儿童与成人艺术家进行比较,发现“儿童与成人艺术家在内在精神、生活态度、创作手法等方面有很大的相似性和可比性”。那么透过表现主义美学的视角,这些天生的艺术家是如何“表现”的呢?表现主义美学提倡主观感觉和内心真实的表现,“变形”手法成为表现主义艺术家的主要创作手法。而儿童绘画也正因夸大、变形、拟人等手法而处处散发着浪漫、迷人的光芒。为此,许多成人艺术家向儿童学习,借鉴儿童绘画的创作手法。
“变形”在《辞海》中被解释为:“艺术中对表现对象的性质、形式、色彩与行为方式方面的畸形。”“人对反映外界刺激的反映,由于受到活动主体心理素质的影响,不与客观事物完全吻合,从而产生知觉上、情绪上和审美体验上的某种变形。”反映在儿童绘画中,“变形”则是指儿童运用夸大、歪曲、不合常理的嫁接组合等手法,表现与客观事物的不吻合、偏离人们习见日常生活的事物形象。“变形”的艺术表现手法使儿童绘画引起了成人的极大关注,独特的手法造就了儿童绘画天真、稚拙和朴素的视觉样式。这样的表现手法在表现主义艺术家的作品中屡见不鲜,同样带给我们独特的审美感染力。成人艺术家的“变形”手法是艺术家借用儿童的眼睛、以儿童的心态单纯质朴地观察世界和表现世界。但儿童对于想象的情境、省略夸大等变形手法的运用是无意的,他们在逻辑与非逻辑中形成自己的逻辑,使成人觉得既熟悉又陌生,既合理又不合理,既细微又粗略。这是儿童的“变形”手法与成人艺术家的差别。也正因如此,儿童的绘画显得尤为真诚和可贵,这是儿童绘画中“变形”带来的魅力。
二、儿童绘画表现中“变形”的独特性
(一)“变形”源于儿童的直觉和感受
儿童在作画的过程中一般没有过多的考虑和犹豫而直接作画。图一是儿童观察了班级自然角的仙人掌之后的绘画。儿童笔下的仙人掌周围长满了“刺”,保留了仙人掌的典型特征,但是在造型与色彩方面用了“变形”的手法。有的将仙人掌画成长长的,有的采用红绿对比色和两个大小圆形表现仙人掌的外形。图二中儿童在画鲜花的时候联想到花瓶,就在草地上画了极具装饰效果的花瓶,表现出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的倾向和用直觉表现事物的方式。
关于艺术与直觉的关系,克罗齐从他对直觉的界定出发,认为艺术即直觉即表现。在克罗齐看来,直觉活动不同于逻辑活动、直觉知识不同于理性知识。直觉活动糅合了人的感受、联想等。“一个科学作品和一个艺术作品的分别,即一个是理智的事实,一个是直觉的事实。”克罗齐从艺术即直觉的观点出发,提出了“艺术不是物理事实”的著名命题,试图纠正传统美学上的自然主义和机械模仿倾向,这对于当前儿童艺术教育中偏重临摹、灌输技能等现象有着积极的指导和启发意义。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他否定艺术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却是不可取的。”从图一、二绘画的题材来看,儿童的绘画内容大多来源于儿童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讲,儿童绘画似乎是对克罗齐美学理论的修正和补充。
(二)“变形”是儿童的审美想象和创造
表现主义美学的另一代表人物科林伍德,继承和发展了克罗齐的“艺术即表现”说。他认为艺术是艺术家的情感表现,表现情感是一种创造性想象活动,艺术家在想象中不自觉地显露某种感情,因而艺术的两重性表现为“表现性”和“想象性”。科林伍德为艺术下了一个定义:“通过为自己创造一种想象性经验或想象性活动以表现自己的情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
儿童观察了龙虾之后的创作,儿童把龙虾的须夸大延长,画成小姑娘的长长的辫子,并为龙虾穿上了美丽的衣裳,产生“似虾似人”的变形效果。在儿童眼里,红红的龙虾俨然就是一位有着长长辫子、身穿花裙子的婀娜多姿的小姑娘。即使是写生活动,儿童也依然根据自己的真切感受展开丰富的想象。他们在欣赏《星・月・夜》之后心底涌现了某种恐惧、躁动的情绪,用夸张的加粗的黑线条和蓝线条创造了魔鬼的形象,一个令人恐惧的魔鬼形象跃然纸上。
三、儿童绘画的表现性对幼儿园艺术教育的启示
(一)给儿童充分的创作自由
表现主义美学认为艺术是艺术家思想的表现,表现是自主之本、创造之源。反思当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依然存在注重向儿童灌输技能技巧、简单临摹、一味追求作品的艺术化效果的异化现象。例如,有些成年人面对孩子的乱涂乱画时表现得“惊慌失措”。他们会对孩子的画进行更正、指责和劝导,有时候也会亲自示范什么是“正确”的画,根本不给孩子表达自己的机会。
我们应该给儿童充分的创作自由,重视儿童自身的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和审美情感的体验,使儿童成为意义形成的主体。在儿童创作过程中,不能随意打断他们的思路或阻止他们自由的表达,应在儿童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和支持。只有在这样的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儿童才能在绘画中表达心灵的“真”。
(二)为儿童提供具有表现力的材料
在绘画活动中为使儿童的思想得到充分的展示,除了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和工具之外,还要关注绘画材料是否具有表现力。
笔者曾经遇到一个实践案例:某教师带领幼儿观察春蚕之后,让幼儿画蚕。教师提供的画纸是传统的白色画纸。当幼儿完成作品的时候,教师发现有一个幼儿的画纸上是空白的,问了该幼儿才知道,原来他是用白色的蜡笔绘画的,而幼儿的解释是“因为蚕是白色的”。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提供的画纸是不具有表现力的,孩子见到的蚕是白色的,在白色的画纸上孩子无法尽情地表现自己对蚕的认知或想象。因此,艺术教育中应提供适宜的、能促进儿童进行表达的材料。
(三)站在儿童的立场理解、评价绘画
表现主义美学强调艺术家的内在、主观世界,作为成人,该如何解读儿童的绘画中蕴涵的丰富表达呢?为此,教师对儿童作品的理解和评价不能只停留在色彩、造型等形式要素方面,而是要建立在细心观察、耐心倾听、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儿童的家庭结构、同伴关系、绘画过程等作深层次的考察,了解儿童的个性、生活经历等,这样才能全面理解和把握儿童的作品中传递的思想内涵。为进一步理解儿童绘画中的精神世界,成人不妨尝试用儿童的方式画画,重拾画笔,感受绘画的过程、手法和内在表现。通过这样的体验方式,成人将对儿童绘画中的信息更加敏感。
一、音乐是以声音为物质材料构成的艺术,人们用听觉感知音乐
这是音乐区别于美术、文学等其他艺术的基本特征,也是体现音乐艺术特殊性的基础。音乐的声音主要是 乐音,乐音有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特性,这些特性为使音乐艺术具有丰富多采的艺术表现力奠定了基础 。因此,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要把握声音艺术的特点来做教育工作,譬如,音乐中的声音要有准确的音调,无论 歌声、琴声都要注重音准,音乐的声音要动听,不仅要选择动听的旋律还要注重演唱演奏时音色的美。在音乐 活动中要善于运用速度、力度、音色等音乐表现手段来表达音乐的情感内涵。
人们用听觉感知音乐,一切音乐活动都离不开听觉。唱歌要用听觉辨别、检验、校正歌唱的音调是否准确 ,声音是否动听,吐字是否清楚,节奏是否正确,歌唱的情感表达是否感人。舞蹈要用听觉感知音乐的节奏和 音乐的起、止,才能随音乐合拍地跳舞,并随音乐的起止而起止动作;用听觉感受音乐的情绪情感,才能用舞 蹈动作表达情感。音乐欣赏则更要用听觉去感知、辨别、想象、领悟音乐的艺术形象和情感内涵。音乐是用声 音塑造艺术形象,通过听觉在头脑中唤起联想、想象中的形象。听觉形象不像视觉形象那么具体可见,因此。 在音乐欣赏中首先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基本情绪和情绪的发展变化,联系有关音乐的生活体验,唤起联想、想 象中的形象,帮助幼儿感受音乐的艺术美,进而领悟其情感内涵。听觉是接受音乐教育的“窗口”,在音乐教 育活动中应当重视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听觉能力。
二、音乐是需要表演(演唱、演奏)的艺术
画家创作的画,文学家创作的文学作品都可以直接供人们欣赏。而作曲家创作的音乐作品则必须经过表演 者的演唱、演奏,才能有活生生的音乐艺术供人们欣赏。所以说,音乐艺术实践活动包括三个方面——音乐创 作、音乐表演和音乐欣赏。而音乐表演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而是要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运用自己掌握 的音乐技能技巧,通过演唱、演奏,表达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感受和具有创造性的艺术表现力。因此、音乐 表演成为沟通音乐创作和音乐欣赏之间的桥梁,成为展示音乐艺术魅力的重要环节。为此,音乐艺术十分重视 技术的磨炼和艺术的创造。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幼儿的歌唱和乐器演奏都属于音乐表演的范畴,也应当重 视幼儿音乐素质能力和艺术表现力的培养和发展,使他们有能力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能够从音乐活动中得到情 感激动和美的感受,借以培养感受美、表现美、爱好美、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
三、音乐是擅长抒发感情的艺术
声音是生活中人们用以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声调有触动人的感情的特殊作用。而音乐艺术是用有组织的 乐音,经过艺术加工而创作出来的,用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因此,音乐艺术具有抒发、激励、 表达人的感情的特长。在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中,从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材教法到设计和组织教育活动,都要 抓住音乐艺术这一特长,把教育工作做到幼儿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引导幼儿在音乐艺术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 受中参与音乐活动,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教育功能。无论对幼儿进行体、智、德、美哪方面的教育,都要发挥 音乐艺术教育这一优势,把教育活动设计、组织得富有音乐艺术特色,愉快活泼,寓教于乐,生动感人。
为了叙述方便、把音乐艺术主要的特殊性分为三个部分来阐述。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它们是互有联系、互相 影响的。如,正因为音乐是用声音构成的艺术,是用听觉感知的艺术,因此作曲家写在乐谱上的音乐作品不能 发出音响,必须有人演唱演奏才能使音乐产生社会的、教育的影响。正因为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声音有传情达 意的功能,而且声音与人的情感活动都是在时间过程中进行的,所以音乐不仅能抒发、激励、表达人的喜怒哀 乐各种感情,还能表达感情的发展变化。把握音乐艺术的特殊性,目的是更有力地发挥音乐艺术教育的特长, 做好音乐教育工作,促进儿童发展。
唱歌在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中占的比重最大,也是最容易普及的音乐艺术形式。歌曲中有词有曲,词曲共同 塑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人们可以借助歌词较为具体地理解歌曲的含义。而旋律中声音的起伏、节奏的 长短、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强弱……都是在和歌词一起表达歌曲的情感内涵,发挥激励人的情感的作用,在演 唱中词曲共同表达思想感情。如果在歌唱中只注意歌词的教育意义,忽视旋律的作用,就会忽视歌唱的艺术表 现力,削弱唱歌教育的力量。下面以剖析歌曲《让座》(刘明将词曲)为例〔曲例见《幼儿音乐教育活动教材 》(李晋瑗编著)中班第17页〕,试说明词曲共同表达歌曲的内容、思想情感。
这是一首以小朋友为主人公的叙事性歌曲,歌曲选择的特定环境是生活中常见的“乘客实在多”的公共汽 车上。在歌唱叙事的过程中,自然地流露着叔叔、小朋友和老婆婆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亲切情感。这种 纯真、朴实无华的情感不仅在歌词的情节中流露着,也在旋律中流动着。歌曲开始以平稳的节奏,叙事的口吻 ,唱出“乘上公共汽车,乘客实在多”的特定环境,紧接着以上行又下行的旋律唱“叔叔站起身来,给我来让 座”,而
(附图 {图})
表现了叔叔让座的行动,小朋友感激的心情,突出了让座的主题。第1—6小节第二段词以同样的旋律来 唱“前门又上来了一位老婆婆,我忙拉着她的手”,表现小朋友和叔叔以一样的心情,把座位让给老婆婆,并 以平稳的
关键词: 儿童美术教育活动 合作意识 培养方式
一、现状
调研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孩子在询问下表达出喜爱团队合作的意愿,但是在这些表达喜爱合作意愿的孩子中有三分之二的根本不知道应该如何合作,只有极个别的孩子可以通过有限的语言表达能力,讲述自己理解的合作方法或经验。究其原因,总结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我国的儿童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家里的小公主、小王子常常一人独大。加之一些教育模式的不当,在集体活动中,孩子在合作意识欠缺这一点上体现得非常明显,或是自主意识太强,或是因为缺乏合作的经验和机会,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合作。
(二)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以常规的示范画教学模式为主,不重视合作的培养和灌输。许多教师认为在课堂上拿出时间探究合作,是困难的、效率低下的,课程会因此而变成嘈杂的环境不受控制。而孩子们的讨论常常是无用的,甚至是跑题的。再者特别是低幼年龄的孩童对合作活动形式的兴趣远远超过合作本身,常常因为搬课桌、换场地等环节浪费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无法完成合作活动主体本身的开展,致使许多教师认为合作教学活动可操作性很低。
(三)在教师的安排下,学生合作完成一个项目,却常常不能达到教师的期望:儿童在合作中,不但不能提高合作精神,取长补短,发挥集体的智慧,反而不断争执,各持自己的观点,最终不理睬对方;或者只是碍于教师的要求,合作流于形式;或者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金点子,甚至是成人无法企及的创造性的精彩想法和计划,但是在合作中因为与别的孩子沟通困难,相互协调能力弱,结果都懒于表达,只好敷衍了事。教师无暇过问细节,便出现一加一加一小于三的局面。
二、方法
没有经过学习和教化的儿童少有相互谦让、取长补短的精神。让他们自由自在地活动合作,孩子可能会相互争吵不休,导致课堂秩序紊乱。那么怎样才能组织一次有良好合作实效的集体活动呢?我们在不断总结中找到了以下几个关键要素。
(一)活动前准备
活动前的准备充分与否是活动成功与否的先决条件。
第一步要为儿童提供合作的机会。打破教师常规示范画方法,以孩子为主地采用合作、探究、体验等学习方式,教师则以引导者的身份进入活动。
第二步是儿童的经验和技能水平程度的准备。教师要充分了解儿童的经验程度及技能水平,并设置与之水平相符的活动内容。同时教师也要经过事先的预设和演习,留意儿童可能遇到的问题和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示范指导。预防过难或过易的内容影响孩子的兴趣,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合作的失败。
然后是关键的第三步准备――正确地引导、合理地分工及座位调整。
首先适当调整儿童的座位,把能力不同的儿童搭配在一起,使其互相帮助,取长补短。教育儿童要先学会讨论,以理服人,并学会接受别人的建议和意见,最大限度地促进同伴之间的交往和相互影响,让孩子们在相互帮助,共同探讨、共同合作,促使不同层次的孩子在活动的参与中获得进步与成功。
接着选出表达能力强,责任心强,细心且动手能力强的孩子为小组长,并由小组长协助教师完成转达、分配和监督任务。小组长的选立,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和管理能力。当然也要适当地更替人选,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这其中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一个孩子都应该在活动中起到作用,不要将一般意义上的捣蛋的“坏”孩子都分配到预定放弃的那一组,这将会将这些孩子的叛逆推向极致,以至于课堂失控。
最后当所有孩子都清楚地知道任务和内容时,再进行更细的分工,根据每个儿童的擅长分配任务,责任到人,让每个孩子的“金点子”实实在在地发挥作用。这个时候教师要深入孩子们中,特别是低幼阶段的孩子,教师要充分考虑他们的身心特点和个体水平差异,用灵活多变的方式让每个孩子在适合其本身的岗位上完成任务。
(二)活动的过程
在过程中注意教育方式方法,赏识教育,正面引导。只要孩子在合作过程中都积极地发挥作用,不论结果如何,务必考虑使每个孩子都获得肯定,这样孩子的成功体验这种自信将长期延续下去,后面的学习活动中会越来越好。
首先,明确目标,要将活动始终围绕课堂的目标,不要跑题偏题,时刻提醒孩子,什么才是主要的任务,什么才是要达到的目的,只有目标明确才能有行动的方向。要求孩子迅速回到座位,集中注意力完成活动的主体部分。注意不要训斥,而要以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正面引导。
其次,儿童开始活动后,教师干预要降到最低程度,营造活跃宽松的氛围,有利于儿童构思和创作。以人为本,让每个孩子都自立地完成被分配到的任务。将教师的领导权力下放,不再是教师个人维持纪律,讲授技巧,让孩子们自主学习,相互帮助。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长、班干部的作用,逐步形成坚实的宝塔形的三角架构,教师只需要在最高点提纲接领性地发挥导向作用,然后让思想层层传达下去,由组长作为分管领导进一步下达任务,维护次序,如此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不断刻意地强化分享的环节。比如:要求几个孩子共用一盒油画棒,开始的时候可能有争抢吵闹,但经过教师不断谆谆教导,孩子慢慢地就能学会――合理分配颜色,你先用红色,我就先用黄色;按照先后次序取用;使用礼貌语言,如“请问,好吗,谢谢”。教师再积极肯定孩子的进步,使他们这种愉快的经验持续下去,同时促成他们再次合作的意愿,形成他们谦逊有礼的品质。
(三)活动后的总结与评价
首先让孩子学会赏析。教师向儿童展示合作后的成果,在把握方向的前提下,让儿童谈谈对本组作品和别组作品的看法,使儿童学习肯定别人的成绩,找到自身的不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将评价的主体指向集体,削弱个人力量,倡导合作,不流于形式,并对合作失败的原因加以分析,如没有配合导致的失败,没有完成分配的个人任务导致失败等。
其次教师以有说服力的见解,比较活动过程中不同组别遇到的问题,肯定儿童合作表现优异的地方及儿童的成果作品。教师的评价要得当,要适时、全面、有针对性,有的放矢。通过赏识教育,孩子体验到合作成功的喜悦,感受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力量,在这份喜悦上激起极大的兴趣和进一步追求成功的意念和力量,激发孩子心灵深处的强烈的探索,从而在不断成功中获得发展。
最后记录下活动的过程,特别是在活动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促使集体活动不断完善,提高教育质量。总结经验教训,这一点往往会被教师忽略,主要是总结合作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有没有达到教学目的,在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有了这些总结,才能做好充分准备,促使下一次的活动更好地开展。
综上所述,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合作不仅是一个僵化的形式,更是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提高实效,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集体观念,创造更多的师生互动的局面。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把自己的思路想法与别人共享;学会评价和讨论他人的观点;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用于思考;更有利于师生间和孩子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信息沟通;有利于各自的思想在一起撞击迸发出新的火花;有利于孩子思维的发散与求异性;有利于组员之间形成更开放的和包容的学习氛围,最终达到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合作意识、共同进步的教育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冰.美术的教育[M].济南出版社,2006.
【关键词】艺术专业;学前儿童心理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5-0037-03
一、问题的提出
一名合格的幼教工作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重要的教育理论基础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可或缺的专业必修课。然而,在一些开设艺术类专业的院(系),比如音乐舞蹈系,《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教学效果却不太理想。笔者拟以所执教的长沙师范学校音乐舞蹈系为例探讨有关《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
二、现状分析
笔者在音乐舞蹈系从事《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教学工作已6年有余。回顾多年的教学工作,我发现,影响音乐舞蹈系《学前儿童心理学》教学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习方法的特殊性
音乐舞蹈系下设音乐教育和舞蹈表演两个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主要是技能技巧课,涉及的学习内容大多比较具体、形象,正是这一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学习方法和教师教学方法的特殊性。〔1〕
技能技巧类课程的教师多采用示范和练习相结合的方法实施教学,其形式主要是分组教学或个别教学,较有利于师生沟通,也有利于因材施教。而学生也主要是在反复练习中理解、领会并巩固技能技巧类课程的知识及技术要领的。而《学前儿童心理学》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课,相对于技能技巧类课程来说,内容抽象得多,由于受教学内容的限制,教学方法往往以讲授为主。另外,基础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形式往往为大班教学,有时甚至是不同专业的学生合班上大课,人数多达数百人。一个教师要同时面对数百个学生,很难谈得上有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和开展因材施教。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与技能技巧类课程,在内容、形式和方法上都显著不同,容易感到枯燥、乏味。
2.学习动机的特殊性
音乐舞蹈系学生普遍存在着不重视基础理论课程学习的倾向。笔者曾对音乐舞蹈系65名学生作过调查,学生认为学习基础理论课是为了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学生只有6人,仅占9%;而认为学习基础理论课只是为了考试过关的学生却有54人,占到了83%;大部分学生认为,只要自己有较好的专业技能,不愁将来找不到工作,至于基础理论课程学习的好坏,对今后前途的影响不大。可见,音乐舞蹈系多数学生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更多的是受外在动机支配,缺乏持久的动力。〔2〕
3.学习态度的特殊性
音乐舞蹈系多数学生选择艺术专业的原因是他们在文化课学习上的先天不足,而正是这种先天不足,使得他们往往把自己学业成绩的不佳归因于自己学习能力不高,觉得自己难以应付文化课课程的学习任务,从而产生了在文化课学习上的习得性无助,具体表现为情感上的心灰意冷、自暴自弃;行为上的逃避学习,产生诸如抄袭作业、无故旷课、上课心不在焉等情况。〔3〕
许多音乐舞蹈系学生在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这门课程时产生了心理矛盾: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的专业特殊,无需具有太高的基础理论素养;另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的学习能力不如别人,产生了学不好基础理论课的自卑心理。这种矛盾心态体现在学习上,直接导致了《学前儿童心理学》等基础理论课程课堂气氛沉闷,参与度低。
三、改革建议
1.改革教学内容,建设校本教材
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化基础通常相对薄弱,进入专业学习阶段以后,学习内容又以具体形象为主,因而不太习惯抽象化的思维方式。然而,目前《学前儿童心理学》教材大都体系陈旧、内容僵化,并且理论性过强,缺乏实际案例,再加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材的依赖性又比较强,因此无形中更加大了学生领会学前儿童心理学基本理论的难度,并直接导致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低下。笔者调查还发现,目前大多数《学前儿童心理学》教材几乎不介绍普通心理学知识,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存在一定缺陷,如果教师仅仅用这样的教材来授课,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有关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知识。〔4〕
因此,要想提高艺术专业学生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效果,我们首先要改革教学内容,开发既能满足幼儿教育工作实际需要又符合艺术专业学生学习特点的校本教材。笔者认为,该教材应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普通心理学的一些基础知识;二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知识,内容可重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应尽可能反映当今国内外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三是根据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原则,在着重阐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适当加入一些有关心理测量的内容。
2.结合专业特点,丰富教学方法
如前所述,由于受教学内容的限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摒弃讲授法,而艺术专业学生学习的特殊性又告诉我们课堂上不宜作过多的讲解,因此探索新的适合艺术专业学生学习特点的更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很有必要。
(1)自我分析法。作为一门研究“人”的科学,心理学学习的初期阶段需要学习者进行大量的自我剖析。在学习普通心理学及学前儿童心理学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心理学理论知识剖析自我,回顾自我成长历程及分析期间的各类发展规律,是激发他们学习热情、帮助他们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心理素养和培养学科感情的重要途径。
(2)角色扮演法。可根据各年龄段幼儿不同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让学生在课堂上模仿幼儿的行为表现,揣摩幼儿的心理特点,以帮助学生理解幼儿心理现象。
(3)案例分析法。由教师或学生在课堂上就具体案例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幼儿心理现象的能力。
(4)合作学习法。在合适的教学环节上,以主题形式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促进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学习。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采用一些直观、具体、形象的方法辅助教学,如利用教学录像、视频、挂图等,变单一的言语传授为图像、语音、符号、动画等多媒体方法综合传递,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记忆效果。
3.融洽师生关系,提高学习效能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研究发现,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其知识技能的获得和学习成绩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如前所述,很多艺术专业学生对自己在基础理论课学习方面碰到的困难归因不当,这是他们在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时信心不足的主要原因,这种归因也大大降低了他们学习该课程的自我效能感。因此,要想改善艺术专业学生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这一课程的效果,很重要的一点是提升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笔者认为,要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首先要改善课堂上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切忌表现出高高在上的权威态度,应更多地以指导者或合作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及时给予鼓励或回应。可有意识地发挥艺术专业学生想象力丰富、极具创造性的优势,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以形成师生共同讨论的良好氛围。
其次,要改变学生的错误归因。比如,当讲到“能力”这个概念时,我们针对艺术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把重点放在能力的个体差异分析上,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艺术专业学生在基础理论课的学习上与其他专业学生的差异并不证明他们比其他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差,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进一步坚定只要肯付出、相信自己、不怕失败,就一定能获得丰厚回报的信念。
我们知道,信心是学习的基础,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更是学习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5〕对于艺术专业《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教学,只有在深入研究学生学习心理特点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邵瑞珍,皮连生,吴庆麟.教育心理学(修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吴增强.学习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邹晓燕,杨丽珠.坚持主体性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8-10.
〔4〕汪薇.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教改设想〔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56-58.
〔5〕张霞.对师范院校体育艺术专业《心理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抚州师专学报,2001,(3):29-31.
Reflections on Reforms of the Course of Psychology of Preschool Children in Art Major
Hai Ying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Changsha Teachers’ School, Changsha, 41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