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实务操作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我国已经构建涵盖企业各项经济业务会计准则体系,从而基本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首先,去年末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已经签署了联合声明,双方围绕会计国际趋同的基本原则、双方的差异、今后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并达成共识。这证明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奠定了坚实的会计基础。据悉,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等极少数国家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就会计准则趋同问题正式签署过协议。其次,今年初,财政部已经完成会计准则的制定或修订工作,这些准则只在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公允价值的可靠计量、部分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等很少几项问题上存在差异。2007年这套会计准则体系实施后,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可望得到进一步提高,企业会计信息在国际范围内交流、使用、判断和评价的基础和平台将得以建立并不断完善,从而可更好地满足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益关系人等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进一步规范企业会计行为和会计秩序,有力地维护公众利益。
会计国际趋同是为寻求更恰当的会计处理方法而进行的双边甚至多边互动过程。既要靠拢国际会计通行规则,又要承认各国国情的特殊情况。高素质会计人员及所掌握的会计技术是全面推行会计国际趋同的保证。近年来我国会计准则在落实和执行过程中碰到一定的障碍,使会计实务难以达到较高的国际化水平,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由于不能理解会计新准则、新制度,所以无法将其正确贯彻到位,无法正确指导实务操作。特别是当会计准则制定模式转向“原则导向法”后,对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要求更高。
一、会计教育目标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教育是一种把学生的发展作为宗旨,有目的的培养人才的活动,其中确定适应需要的教育目标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经济全球化使得会计事务的国际合作日益频繁,跨国公司的大量进入并呈现出本土化经营趋势,因此,会计国际趋同不仅体现在国家统一制定的会计准则方面,更体现社会对会计人才实际需要方面,体现大量需要熟悉国际贸易规则的金融、贸易、管理、法律等方面的国际化高级会计人才,会计教育目标必须符合这一需要。
会计教育目标受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制约。目前各高校提出的会计教育目标,基本定位是培养具备管理、经济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熟练掌握企业会计的决策、管理技能,使之成为能担负重任的管理人才。该类人才除应具备会计基础知识和基本实务操作能力外,还应在广度和深度上有所拓展,掌握高难度的财务、会计、审计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专业研究的能力。与前一阶段的会计教育目标“专才教育”相比,目标定位更加明确,在能力和知识范围的广度上扩大,在深度上有所提高。但是与熟悉国际贸易规则的金融、贸易、管理、法律等方面的国际化会计人才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同时还应该注意到,大学本科是介于专科生与研究生层次之间的一种学历教育,是奠定理论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阶段,定位不能过高。随着近些年我国高校的扩招,200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跨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阶段。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学生入学前的整体水平相对下降,但是社会在发展特别是与国际会计趋同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建立,毕业生就业后必备的通用和专业知识必须不断扩充,这一“下降”与“扩充”的趋势使得教育目标定位困难。大学本科生源一般来自于从未接触社会实际的高中毕业生,在短暂的四年教育过程中,只能是在具备一定专业理论基础前提上,加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此,可以将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满足经济全球化要求,符合会计国际趋同需要的复合型会计人才。这意味着本科教育的重心应该转向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而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在这一目标导向下,应该重在培养学生基本能力,包括专业学习与研究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就业后能够不断地通过自主学习更新知识,满足未来日益复杂的会计工作要求,成为可持续性发展的会计人才。这一培养模式可以改变目前教师疲于应付增补修订教材内容、向学生不断地“填灌”,使学生难以消化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状。
二、会计教学模式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培养目标直接涉及到课程的设置,直接决定着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人才培养的层次。为了应对环境变化对新型会计人才的需要,达到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目标,教学模式必须有较大的改革、完善。目前,大学本科按会计职能设置课程体系,基本符合会计学知识体系结构。但是这种课程设置体系经过近10年的运行后,暴露出以核算为主、理论分析为辅的不足,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会计教学目标的需要。具体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过分强调会计实务操作。教材内容的编写特别是财务会计和审计教材主要以准则或制度为导向,强调的是如何依据各准则进行实务操作,关注的是按照准则怎样处理,至于为什么应该这样,即准则背后隐含的基本原理并未加以重视。在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过程中,新准则不断颁布,并针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加以修订,这种现状造成教师疲于应付增补教材,学生疲于应付更新会计知识,四年的本科学习并未真正掌握会计理论的基本原理和精髓。二是孤立地传授会计专业知识。由于没有重视与相关学科的交融,学生不能站在整个管理学科、经济学科的高度理解、掌握会计准则,影响了职业判断力的提高。会计教育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会计理论为教学的导向,培养学生宽厚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利于正确理解、掌握、实施会计准则。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一)实施以理论为导向的会计教学,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
随着会计准则制定由“规则导向法”向“原则导向法”转变,会计教学也应该由实务为导向的教学转为以理论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在会计准则制定方面,原则导向法制定准则的优点在于简明扼要,应用完善的概念框架反映准则的基本确认、计量和报告要求等,解释性指南和实施性指南将减少,要求会计人员有较高的职业判断力。国际会计准则就是这种制定模式,美国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已经向原则导向法转变,我国的会计准则也按此模式制定。在这种形势下,对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力、应变能力有更高的要求,会计教学不能再以单独传授知识为导向,应以原理为导向,注重会计理论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培养理论基础扎实,有较高职业判断力的会计人才。
会计理论是人们从会计实践中概括总结出来的关于会计知识的科学总结,产生于会计实践,并用于指导会计实践,包括基本会计理论和应用会计理论。会计理论的目标是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解释是指为观察到的会计实务提供理由,以加深对会计实务的理解;预测是指会计理论应能够预计未观察到的会计现象。会计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应该是会计理论的精髓,使其具有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而不是具体的会计规章。
以理论为导向的会计教学,可以在课程设置不变的前提下,在中、高级财务会计课程中加大理论教学比重,做到既注重能力的培养又传授知识。一方面,将初级会计课程已经介绍的基本理论等部分,结合会计实务再次介绍,使学生能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扎实地掌握会计理论;另一方面,将原来在研究生层次专门作为会计理论课的部分内容分解下放到本科层次,结合会计要素进行介绍,使学生不仅理解了各项具体准则,而且掌握了准则背后隐含的基本理念。与实务导向法教学相比,充分借鉴西方会计教材内容,注重阐释会计事项的内在联系、概念、定义,侧重于研究指导会计实务操作的理论思想,而不是会计业务处理本身。例如,对于固定资产折旧,首先应结合资本保全理论、会计配比原则,使学生掌握折旧的原因、目的,再学习具体折旧方法和账务处理。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我们对本科生的教学应该在教学内容体系不变的基础上,将会计理论由浅入深地结合会计实务介绍,而对原来过分注重的会计处理简要介绍即可。会计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在校的手工和计算机的双重模拟实习和毕业实习进行,并引导学生学会使用会计人员实务操作的具体指导书——统一的会计制度。只有会计理论基础扎实,才能领会和掌握会计准则的目的和精神,才能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对纷繁复杂的会计现象具备较高的职业判断力。
(二)教学内容注重学科间渗透、协作,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
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会计人才,不仅要精通会计理论和信息技术,还要熟悉经济学、管理学、法学、财税学及国际贸易等方面的理论和实务。传统的会计教育只是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忽视相关知识的渗透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单一型人才应变能力差、职业判断能力弱的缺陷已经显露出来。会计学科虽然是专业性很强的学科,但受其客观环境影响会涉及其他学科许多理论,如:经济学的成本理论、多元化环境中管理理论、金融学的资本市场运行理论、法学理论等。
关键词:谨慎性;冲突;化解
一、关于谨慎性的全面理解
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在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性,不应高估资产、低估负债和费用。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面临着众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如应收账款是否可以收回、售出存货的退货、固定资产以及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时刻面临着风险与竞争压力。由于企业经济业务存在不确定因素,为了防范风险以及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维护所有者、债权人的经济利益,企业对于可能发生的资产、负债、收入以及费用,应持有保守审慎性态度,进行合理的确认和计量。因此,会计处理时应保持必要的谨慎:既不高估资产和收益,也不低估负债和费用。出于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将预计可能发生的费用或损失确认并入账,但不确认可能发生的资产或收入。在会计核算中,企业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期末存货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的计价方法均体现了谨慎性原则。企业会计核算遵循谨慎性原则,能够使会计信息的确认和计量建立在更加合理稳妥的基础上。
但是谨慎性原则并不允许企业自行设置隐秘准备,如果企业故意高估负债或费用,或者低估资产或收益,将不符合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可靠性原则和可比性原则。这会损害会计信息质量,扭曲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准确性以及可靠性产生偏移,从而误导使用者做出相关的决策。
二、谨慎性原则的冲突理解
谨慎性原则本身具有的倾向性,以及实务操作中可能存在的随意性,在会计实务应用过程中会与其他会计原则产生冲突。而谨慎性原则在应用过程中的倾向性和主观随意性,使得会计实务中出现利用谨慎性调节企业利润,或是利用谨慎性粉饰财务报表的问题。这与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会计人员应当根据谨慎性原则做出应有的职业判断,充分估计到各种损失和风险。
近年来,有关八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备受上市公司的青睐,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计提减值准备的数额和比例有可能直接扭转企业的盈利趋势趋势,使其呈现出反态发展现象。一般情况下,部分资产的减值损失一经确定,在以后的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但是存在可以后续转回的资产,包括应收账款、存货、递延所得税资产、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采用公允价值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等。所以一部分上市公司会通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使本年度一次性亏足,为随后年度的巨额冲回打下坚实的基础,以达到保牌、摘帽和实现盈利的目的。据资料统计,截至2014年2月22日,沪深两市共有43家ST、*ST公司披露了2013年年报,其中包括个别已经摘帽的公司和目前已经暂停上市的公司。在这43家公司当中,有29家公司在2013年实现了扭亏为盈,10家公司继续盈利,4家公司出现了亏损。年报显示,尽管多数此类公司的财务报表呈现出盈利的态势,但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出现根本好转的为数不多,大多数公司是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来操纵利润,利用谨慎性原则“粉饰”财务报表以实现报表上经营状况的好转,这就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三、冲突的化解
化解谨慎性原则的冲突,要着手于加强谨慎性原则的可操作性,减少其主观随意性。具体方面来讲,化解谨慎性造成的冲突,应细化会计原则,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对于应用过程中与其他会计原则发生的冲突应采用先后顺序逐一化解。对于政府的税收政策和会计应用中所产生的差异,应逐步缩小。对于可能发生谨慎性冲突的项目,应该要求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加以注明,对冲突情况充分披露。此外,还应增加政府的审计监督力度,强化内在约束力。
1.完善会计准则,增强可操作性。企业对于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要建立必要的机制约束,要尽量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内部机制应制定出可操作性较强的应用指南。在综合兼顾各方财务报表使用者利益的基础上建立起统一乃至唯一的标准,以便缩小信息供应者对谨慎性原则的利用程度,对其在实务中的应用进行有效约束。
2.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道德水平和职业判断能力。会计人员在日常活动中主要负责对相关交易及事项的分析判断,依据企业会计准则恰当的应用谨慎性原则有利于帮助企业准确及时的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有利于实现资金周转和资本保全,正确引导企业的投资和发展方向。在这里,笔者认为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水平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①应加强会计专业水平教育,会计人员应系统全面地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夯实自己的基本功。②企业应对会计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加强后续教育。③结合实务操作,广泛了解与会计相关的其他专业(法律)知识。
3.统一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口径。笔者认为缓解谨慎性原则的冲突,一种解决方案是合理的确定各项原则的优先顺序,一种方案是实现各项会计原则的趋同。在实务操作中,企业可以更多的关注信息的及时性和谨慎性,在两者之间做好信息的披露工作。当谨慎性原则与其他原则相冲突时,应按照经济活动的不稳定性来处理,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应用顺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来分析。同时,企业应当制定相关准则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范围、时间和步骤做出充分说明,揭示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冲突的表现形式和具体可行的应对措施,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可比性,使财务报表的使用者能够准确地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
4.企业外部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应进一步健全企业相关价格、信息等市场机制,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定期公布与企业有关的各类相关资产的价格以及信息资料,为计提各类资产跌价准备的可行性、公允性和客观性扫除障碍。
四、总结
化解谨慎性原则的冲突本质上就是让企业自主正确的运用谨慎性原则,这最终会体现在财务报告上,而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会计信息,反应企业管理层的受托履行状况,以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做正确的经济决策。所以企业在面对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进行职业判断时,要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性,既不高估资产和收益,又不会低估负债和费用,避免在其交易和事项的处理过程中利用谨慎性在会计实务处理过程中的盲点,人为操纵利润,粉饰财务报表。保证企业在财务报告中提供的信息真实可靠,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得到的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从而方便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相关的决策。(作者单位:山东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13-14页.
[2] 牛津儒.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冲突与化解.中国会计报.2009.6
【关键词】会计规范 属性特征 借鉴作用
在工程作业或其他行为中,因为无法精确定量而形成的一种标准,称为规范。规范,首先从字面上讲,“规”与“矩”相结合,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强调社会秩序的重要性;“范”与“模”相关,说明是人类树立起来的榜样,并以此为标准形成日常生活秩序中的一种模式。从“规范”的定义上讲,名词性解释是指群体所规定的一种行为标准,比如:技术规范、道德规范等;动词性解释是指能够依照相应的要求进行操作而达到某一标准,从而使某一行为成为典范,作为示例。此篇文章中所讲的会计规范(accounting rule)是指在会计实务操作中,会计人员应当遵守的会计行为准则,以达到会计实务操作所规定的目标。从以上定义中,我们可以把会计规范分为两类:一类是在会计活动中非正式(informal)形成的,另一类是由组织正式(formal)规定形成的。第一类是会计人员在实务操作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种规范;另一类是由会计资深人士或专业组织在前者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提炼、总结及概括后形成的,相比前者,它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表现出更强的可操作性。
现如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带动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带动了会计规范领域的建设。会计人员能够在会计实务操作中为管理者提供更客观可靠的经济管理信息,同时也能更好的反映一个企业的盈亏状况的有力保障,都来自一个完善的会计规范体系。但当前我国现行会计规范体系建设不够成熟,导致会计问题丛生:会计道德规范教育不够深入人心,会计假账现象频频发生,管理者因此而不能正确做出有利于公司运营的决策;会计法律法规缺乏可实现性,民众无法树立起较强的法律意识等等。面对这些层出不穷的问题,我国首先要提高对会计规范建设的意识,加强对会计规范建设工作的管理,切实落实到各个有关部门并监督其会计规范的实施。
本文将从会计规范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我国会计规范属性以及特征的研究,分析我国在会计规范建设方面的不足,来归纳出会计规范对日常管理的借鉴作用。
我国对会计规范属性持有以下主要观点:
一是技术标准论。这一观点认为我国会计规范的属性是技术标准。会计的技术规范包含在会计行为准则中,它能够在会计主体人员在从事与会计有关的工作(核算、记录、操作)时,起到限制会计行为的作用。因为会计规范本身就是完善、有序并带有一定内涵的,所以同时也发挥着技术规范的作用,这一观点在各国会计规范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二是行为限制论。这一观点认为我国会计规范的属性是行为限制。有学者提出,会计规范是指所有能对会计实际操作起到限制作用的标准、法则、条例和守则等的总和,同时也是用于限制会计行为规范的准则。
三是工作规范论。这种观点认为我国会计规范的属性是工作规范。对于此观点有不少人认为会计规范是评定会计工作规范的标准。也有其他人指出,会计规范是会计人员为了达到某一会计工作目标、实现会计行为的客观标准。
四是协调一致论。这种观点认为我国会计规范的属性是协调一致。针对此观点,有人提出,会计规范是用来协调、统一会计实际操作过程中,对出现不同情况的处理方法做出恰当选择的准则、制度等的总和,同时它也是衡量会计信息和行为的准绳。
五是经济结果论。此种观点认为我国会计规范的属性是经济结果,即不同的会计规范会产生不同的经济行为,最后导致不同的经济结果。在此基础上,一些学者提出,会计规范的属性里包含了经济结果,其经济功能包含以下两个方面:分别是直接经济结果和间接经济结果。前者在会计规范中体现在会计信息的报表中,报表中的数据不仅仅只是代表一串数字,它也包含了一定的经济含义,以及利益相关者的管理能力与公司的经营状况;后者在会计规范中体现在不同的会计规范会出现不同的会计信息,以及会影响会计的资源分配,最后导致不同的经济结果。
从上述这些学者对会计规范属性观点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他们站在不同角度对会计规范属性的不同理解。从中我们可以概括出会计规范的一些基本特征:
一是会计规范具有广泛性。会计规范作为指导人们在实务操作过程中达到一定标准的规范,它广泛地存在于会计的实务操作中,于无形中指导着会计人员的工作。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自发形成的,或是通过一定程序方法研究制定的,它都是会计规范赖以生存的基础,否则会计规范就无从谈起。
二是会计规范具有限制性。根据一些具体的行为法规、制度建立起来的会计规范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它限制着会计人员在平时的实际操作中要注重会计操作的规范性,作为引导会计工作的标准,一旦违反了此标准,依情节严重性将会施以道德的谴责、法律的制裁。
三是会计规范具有区域性。会计规范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它带有地域色彩的特点,但并不能避免国家之间会计规范的共性,此特点也会渐渐趋于统一,逐渐淡化。
四是会计规范具有发展性。会计信息在日常工作中服务于管理当局时,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同时也会引起会计规范发生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周边环境的发展,使会计规范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完善。
从以上对会计规范的属性与基本特征的分析概括来看,会计规范在会计领域内是一种以社会意识的形态存在的,由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拟定并落实到实践中,为了能够让企业成功运行而专门制定的具有客观性、一致性、广泛性的一种标准。会计规范体系建设的内容包括会计基本规范、会计法律规范、会计制度规范等,下面将详细展开对会计规范体系组成内容的分析:
一是会计法律规范是利用明文规定的法条来控制会计主体人员在实务操作中的行为,是约束会计人员实事求是处理好与会计相关的事务过程中的有力保障,同时法规中也明确规定了会计行为应遵循的法律规范和违反法规后会受到的后果。
二是会计技术规范是指与会计实务操作中直接发生联系的各种方法和技能。所谓的会计技术规范,是会计行为规范中的一种。会计技术规范是由财政部门或主管财政单位制定,以规律性的程序和技术为标杆,用来约束和指导会计人员的工作。
三是会计道德规范的性质决定了会计人员在做账时要做到以诚信为本,遵守会计法则,最后呈现的会计信息报告必须真实、可靠,做账实事求是是作为一个合格的会计人员道德规范约束的底线。对企业管理者来说,能否对公司的经济状况进行严格把关监控,会计人员能否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报表信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在遵守会计道德规范上的自觉性。
从以上对会计规范组成的分析可以看出,会计技术规范是会计规范体系建设的具体表现,是会计道德规范实现的基石,会计法律规范里规定的一些内容,也需要由会计技术规范来落实和实现,且两者间还可以相互转化,来调整会计信息活动与会计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这三者相互独立,却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当前,我国经济走在飞速发展的道路上,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后,我国的会计工作就开始了与国际接轨的趋势。然而我国会计规范体系建设还不够成熟,导致我国在经济方面出现了较大亏损,直接后果就是造成了人力劳动资源的浪费和公民财产的流失,同时企事业单位对会计工作操作不规范的行为不重视也是导致会计报表出现数据失真,项目不全等状况的主要原因。以及市面上无数会计信息失真的案例比比皆是的原因皆是会计规范建设不够完善。下面就来探讨我国会计规范体系建设中的不足:
一是会计法律规范的不足:因为市面上会计造假案的屡屡发生,所以很有必要建立相关的会计法律规范加以制衡。会计法律准则可以用来调整会计规范中各种难以解决的复杂情况,在利益相关者和经济信息之间形成一道稳固的桥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现行的会计法律法规已不能做到与时俱进,许多方面也急需完善改进,以及会计规范执法力度不够等等方面的问题。
二是会计技术规范的不足:会计技术规范作为会计行为规范中的核心,此规范的短板显得犹为重要,在对外经济贸易中曾多次出现的对我国市场经济地位不承认、企业遭到欧美国家的反倾销制裁等现象,都是会计技术规范不完善所致。
三是会计道德规范的不足:会计道德规范作为指导会计人员道德行为的指向标,是会计信息质量真实性的客观体现。在我国偏重会计法律规范和技术规范的阶段,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却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因为国家性质的原因,会计在一定程度上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这就导致了会计规范的制定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会计信息的失真。
综上所述会计规范体系建设中的不足,那么就要对症下药,对此进行完善。下面是完善我国企业会计规范体系建设的对策:
一是强化会计法律规范体系建设,更好地为规范会计行为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与依据。
首先要加强会计法制化的意识,强化会计监督管理,使全社会都树立起法律意识;完善会计法律中的民事与刑事责任研究,以适应社会会计的发展;最后要加强会计法律监督体系的建设,更好地贯彻落实会计法律法规。
二是对会计技术规范的建设,要与国际经济大环境相融合。不能闭门造车,会导致会计技术信息的闭塞与失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的经营也是紧跟国际经济发展的步伐,我国的会计技术规范也应是适应时代潮流的结果。但与此同时,在这种国际大背景下,不能完全被牵着鼻子走,这不是简单的相同附和,更不是全盘接收。所以,在借鉴国际准则时,也要充分考虑到我国国情和具体的经济环境。在借鉴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按照经济实质进行规范完善,才能合理地解决问题。
三是会计道德规范建设作为会计规范体系建设的重点,需要得到更好地实现。所以要把重心放在会计道德教育上,从思想上强化会计人员的会计规范意识;同时也要注意完善单位内部奖惩机制,对会计实务操作得当、会计报表信息表露真实的会计行为予以奖励等鼓励措施,从而形成一套完善的内部机制来规范会计主体的行为,以确保会计信息的安全和会计资料的真实客观。
总的来说,我国的会计规范体系建设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站在我国大的国情背景下要把眼光放长远,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integration of world economy)的趋势。从长远来看,我国的会计规范体系必须符合国际通行的惯例,做到与国际经济更好的接轨。
参考文献
[1]顾全根.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问题.《中国农业会计》,2007.
[2]王开田.会计规范理论结构论.《江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教学;改革;能力;
一、案例教学法与企业财务会计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精心指导、周密策划下,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利用案例引起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和研讨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运用典型案例,可以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一种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启发性、研究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方法,能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案例教学法早在5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就把它应用到MBA课程的教学中,并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我国许多学校也采用了案例教学法,从而为我们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的高素质的人才。
在会计专业开展案例教学,就是让学生处在决策者的地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学生把从会计教科书中学到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会计类课程教学的实际活动,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案例教学的过程较之得出案例研究的结论更为重要。
二、传统《企业财务会计》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单一,内容缺乏
一般在一个学校的会计专业教学计划中,都规定采用哪一本书作为教材,然后会计教师就围绕本书开展研究,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而书的选择不是学生所可以掌控的,也就势必造成教材单一,内容不够丰富。
(二)难度无法体现,取决于决策者
另一个方面,如果教材确定下来,要么教材对于学生而言,很难,要么比较容易,当然,对于部分学生而言,是比较适中的。而教材的难或者易都是取决于教学的决策者(教师)。
(三)没有体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不能更好地开展因材施教
因为教材的单一化,导致教材的难度没有做到因人而异,故在实际的教学中,如果老师只是照本宣科的讲解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将受到冲击,而作为教师而言,也就无法体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三、应用案例教学法,改革《企业财务会计》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及框架
实施案例教学,需要运用大量教学案例,选好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首要条件。案例教学法所需要的案例不同于其他教学法所需要的例证。案例是教学的主线,贯穿一堂课的始终,能起到组织教学各环节的作用,比如导入、讲解、讨论、对话、总结等具体教学过程都以案例为基础而展开,它是学生获得认知的载体,因此,案例的选择非常重要。
案例教学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对于教师而言:精选案例——设疑指导——组织小组讨论——组织班级交流——总结评价;对于学生而言:阅读感知——自主探究——分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互补——能力提高
(一)精选案例
教师可以从日常工作、生活中、书本里、网络上收集大量的会计实务课程的案例资源,然后对这些案例资源做分析,体现难度和层次性。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案例选择要得当,应尽可能地渲染出案例所描述的氛围,让学生尽快地进入案例情境之中,有身临其境感觉,从而充分感知案例,为后面的“分析”与“探究”做好准备。
(二)设疑指导
学生一旦“进入”案例情境之中,教师要善于设疑,通过设置合适的疑问,让学生剖析,到达解惑。教师的设疑,应深浅结合,难易体现,分层设问,层层提高,达到关注全体,照顾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之目的。否则学生难免产生视觉疲劳、厌烦情绪,那样一来,就无法达到真正案例教学带来的益处。
结合上述案例,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问题:a.这个案例说的是什么?(出纳岗位的实务全过程。)b.为什么?(每一个岗位,原则是怎么样的?操作的要领有哪些?)c.怎么办?(出纳实务需要哪些部门和人员配合?有没有其他的更好的解决方法和途径实现出纳实务呢?).通过这个案例,促进师生不断地进行探究,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式思维,正是案例教学的关键所在。
(三)组织小组探讨
课前先分组,小组的规模以5人左右为宜,由学生选出小组组长,组长负责协调关系、记录讨论内容。讨论中要求小组每个成员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供大家讨论、批评、切磋、补充。在小组讨论的过程,每一个学生参与进来,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而且可以提升学生表达自我意愿和想法的最好途径之一。
(四)组织组与组之间、全级内部交流
一方面,可以,并对小组讨论有争议的问题进一步深入探究,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立场。另一方面,通过组间获班级内部交流,巩固和强化形成共识的知识、技能或解决某一问题的技巧与方法。这样一来,不仅给学生展示自己、欣赏自己的机会,从中获取成功的喜悦,而且学生可以进一步广开言路,扬长避短,取其精华,去除糟粕,共同发展,共同提高。这一阶段的交流,要力争班上每个学生都有至少一次以上的发言机会,切实做到人人参与、有效参与,最大限度地发挥案例教学的情境作用。同时,也让我们的会计实务课程教学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关注个体,提升学生的实务操作技能。
(五)总结评价
总结评价主要评价学生为主,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以正面激励评价为主,同时在评价时要关注全体,关注差异化的学生。对案例教学讨论过程中积极发言和探讨的同学给以充分肯定;对有见解独特的同学给予大力表扬;对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暴露出来的不当思维给予合理的评价,让学生有柳暗花明的感觉,从中得到启示,掌握会计实务出纳实务的操作技巧,提高思维能力。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建造合同确认收入(完工百分比法)》对企业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方法及其会计实务处理都作了具体规定。其中,对于收入的确认,应同时符合以下四个条件时予以确认:
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买方; 风险主要指商品由于贬值、损坏、报废等造成的损失,报酬是指商品中包含的未来经济利益,包括商品因升值等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
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企业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买方后,如仍然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或仍然对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则此项销售不能成立,不能确认相应的销售收入。
3、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经济利益是指直接或间接流入企业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在销售商品的交易中,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即为销售商品的价款。销售商品的价款能否有把握收回,是收入确认的一个重要条件。企业在销售商品时,如估计价款收回的可能性不大,即使收入确认的其他条件均已满足,也不应当确认收入。
4、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收入能否可靠地计量,是确认收入的基本前提,收入不能可靠计量,则无法确认收入。企业在销售商品时,售价通常已经确定,但销售过程中由于某种不确定因素,也有可能出现售价变动的情况,则新的售价未确定前不应确认收入。根据收入和费用配比原则,与同一项销售有关的收入和成本应在同一会计期间予以确认。因此,成本不能可靠计量,相关的收入也不能确认,即使其他条件均已满足。如预收货款,应作为负债处理。本文主要对我国道路施工企业采用完工百分法确认收入的利与弊做一初步探讨。
二、【主要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主要内容
(1)收入、完工百分比法的概念、范围及确定条件
(2)道路桥施工企业采用完工百分法的好处
(3)采用完工百分比法再现实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4)提高完工百分比法在实务操作中可靠性和真实性的建议
(二)预期目标
(1)具体分析我国道路桥施工企业采用完工百分法确认是收入的利弊
(2)提高完工百分比法在实务操作中可靠性和真实性的建议
三、【拟采用的方法、步骤】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经过大量的信息收集对我国施工企业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我国道路桥施工企业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的现状,找出了其发展的意义和存在弊端,为提出解决方案积攒资料。
本文同时采用了对比分析法,从道路桥施工企业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利与弊的对比中,分析归纳出我国提高完工百分比法在实务操作中可靠性和真实性的建仪。
第一部分:前言。说明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采用完工百分比发的好处以及收入的基本理论综述。阐明与完工百分比有关的概念、确定的条件及实施的范围等,以此作为研究的出发点。
第三部分:通过对施工企业采用完工百分法确认收入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其中重点针对容易导致利用成本调节收入和利润和
对营业税核算上缴造成极大影响进行探讨,来分析我国施工企业采用完工百分法确认收入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其成因。
第四部分:对解决我国提高完工百分比法在实务操作中可靠性和真实性的建议,对我国道路桥施工企业采用完工百分法确认收入在实际操作存在问题的对策进行深层次挖掘。
第五部分:总结全文。
四、【总体安排与进度】
第一阶段:2月前完成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3月底完成论文大纲
第三阶段:4月份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第四阶段:5月份彻底完成初稿
第五阶段:5月份底定稿
第六阶段:6月份答辩
五、【已研读的有关文献资料】
[1]孟辛.收入确认的会计处理[N].中国税务报,2019.
[2]陈炳辉、单惟婷.企业财务管理学[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9.
[3]杨 钰.收入确认新旧会计准则之比较[J].财会月刊,2019.
[4]钟国昌.关于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探讨[J].理财广场,2019-08-15.
[5]安保荣.财务管理教程[M].立信会计出版社,2019-09-17.
[关键词] 会计学原理 实验教学 基本理论 实务操作技能
《会计学原理》是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理论性与技能操作性并重。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会计的基本理论,初步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由于《会计学原理》是学生碰到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此之前学生并没有任何相关专业知识的储备,因此对于学生而言,《会计学原理》课程中涉及的专业术语多、理论抽象、核算复杂,学习起来存在一定困难。
针对该课程的特点与学生学习中的困难,笔者认为应该加强《会计学原理》课堂教学的实验教学。实验教学采用贴近实际生活与实务工作的形式,形成形象、生动的示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使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深化对会计基本理论的理性认识,提高会计实务操作技能。
一、组织课堂实验教学的意义及其应用实例
1.组织课堂实验进行会计基础理论的教学
《会计学原理》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包括会计要素、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会计恒等式、会计循环和账务处理程序等。这些基本理论对于初学者而言是枯燥难懂的,这时可以通过实验教学引入介绍会计学原理的基本概念与知识,让学生在实验中深入基础理论的学习。
例如:在介绍会计要素及会计恒等式时,由于学生是首次接触这些专业术语,要想学生深入理解这些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仅有理论教学学生可能会觉得非常陌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可以组织一次课堂实验,让学生对会计要素与会计恒等式有感性认识。
教师先准备一部分现金,金额可以尽量在100元以内,然后随机邀请一位同学上来,拿出自己身上所带的现金并当面向其他同学数清。教师在此假设实验前提,即现在将该位同学看成是一位个体经营者,现在让他经营教科书的贩卖活动,启动资金由教师借给他的资金和他本人的自有资金组成。然后开始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请问该位同学的现金共有多少?这些现金是由他拥有和控制的吗?(引入资产的概念)。该项资产是该位同学经营活动所必须的,请同学们看一下,他的资产有几部分组成?(引入资产具体组成的多样性)资产总额有多少?提问该位同学有负债吗?如有,金额是多少?(引入负债的定义)。然后请同学们将该位同学的资产总额与他的负债总额相减,观察计算结果。教师总结:可以发现,该部分的金额正好是该位同学提供的自有资金的数额,因为该部分资金归他所有,所以他对该部分资源有要求权,我们将这种要求权称之为所有者权益。同样的该部分资源的另外一个部分是教师给提供的,教师作为资源的提供者,对该部分资源也有某种要求权,会计上将这种要求权称为债权人权益。因此可以推出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此后随着实验的深入,该同学进行教科书的经营业务,该同学需要购买图书作为经营的基础,发生了成本费用,(引入费用概念)。然后再以一定的价格出售给需要的同学,因此形成了收入(引入收入概念)。最后根据实验的结果总结发现该同学有可能形成利润也有可能因为经营不善形成亏损。引出利润=收入-费用等式。并发现不管经营结果,任何经营活动都不会破坏前面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会计恒等式。
因此,同学们通过实验可以很快理解这些会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而不仅靠“死记硬背”概念。
2.织课堂实验使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
会计学原理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包括设置账户、填制与审核会计凭证、复式记账、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与编制报表等。由于学生在此之前未接触过会计实务工作,如果仅靠课堂讲解教材,学生很难有感性认识。组织课堂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参与到实验中,通过实验掌握会计的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
例如:在讲授到会计凭证这一章,其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的基本方法与技能,这也是学生在今后实际工作中会遇到的实务问题,因此这一章的讲解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至关重要。如果仅按照教材“纸上谈兵”,由于学生未接触过凭证实物与实务工作,可能很难理解。因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课堂实验使学生对会计凭证有直观理解,可正确进行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
教师先准备一些会计凭证,有原始凭证如各种发票等,还有一些企业的实际记账凭证。假设教师为企业的采购人员出差归来须向企业财务人员报销差旅费,同时邀请同学们分别担任企业的出纳人员与财务人员。首先教师可讲解一些企业报销的基本规定与常识,使同学们对实际企业的报销实务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开始自己的报销过程,在这之中教师可将一些不符合凭证填制规范要求与报销规定的凭证用于报销。在报销过程中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现有知识与主观判断审核是否给教师报销费用,然后根据同学们审核报销的结果结合教材进行知识的讲解。
通过实验提供的各种凭证学生可了解会计凭证的种类,通过报销过程了解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要求。
在实验中同学们对会计凭证有了直接的感观认识,就很快能接受与理解教材中关于会计凭证的基本知识,同时同学们直接参与了模拟的报销审核过程,加上教师针对实验结果的讲解掌握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这一会计基本方法与操作技能。
二、运用实验教学应该注意的事项
实验教学可以形成形象、生动的示范,它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能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降低学习难度。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应该注意提高教师个人业务水平,注意理论教学与课堂实验的结合,注意多种教学手段方法的结合运用。
1.提高教师的理论与业务水平
实验教学对教师的理论与业务水平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须有把握实验的能力。教师须在实验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根据不同的议题选择适当的实验。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在实验中学生可能出现各种不同的反应与问题,教师要对这些不同的反应与问题有充分的准备与规划,能够针对学生的反应灵活应对,解决学生们在实验中发现的问题,顺利组织实验。在实验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也是引导者、协助者。因此实验教学对教师的个人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和课堂实验的把握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在会计学原理教学中运用实验教学手段要注意提高教师的个人理论水平与业务能力。
2.在理论教学中贯穿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以其形象、生动的示范可以使学生对会计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技能形成感性认识,但是在运用实验教学时我们还要注意不应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分开。我们要在教师将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讲解清楚、透彻明了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教学,在学生理解掌握基本理论与概念的基本上让学生进行实验以加强学生对理论与方法的感性认识。可以说实验教学从根本上还是为理论教学服务的,组织课堂实验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理论,掌握技能。因此我们说实验教学不应该脱离理论教学而进行,要在透彻的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有目的地进行实验教学。
3.注意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会计学原理》教学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其会计理论与会计操作能力并重。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等方面有其独到之处,但是其不能完全替代其他的教学方式。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往往需要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除上文中所述,要达到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相辅相成之外,在《会计学原理》的教学中还要注意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可在教学中引进课堂讨论,运用企业实际案例进行教学,并在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整个会计基本核算过程的会计模拟实验或者是实训教学。要注意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各种教学方法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参考文献:
[1]熊微:会计学基础教学模式探索[J].会计之友,2007年第2期上
[2]倪晓丹:基础会计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3]姜丽明如何加强:会计学原理的实践教学[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第14期
1.背景介绍
本节内容是高职三年级的一堂成本会计实训课,本节课的知识点与旧会计准则下的成本会计知识点是一致的。选用这节课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高职三年级会计专业的学生,已经经过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的学习,初步掌握了会计业务的基本技能;二是分批法这一成本计算方法可以说是学生毕业后,从事会计工作时经常接触的类型,实用性较强。本节课是本人的一节校常态化公开课,采用分组讨论、实务操作的教学方式。由于,在前一节课中已经学习了分批法的基本理论知识,因此,未安排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2.课前设计准备
本人在课前进行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首先,在上课前将班级学生分成8个小组,每组成员在学习能力与专业技能水平之间进行了互补配备;其次,给每位学生发放一份模拟企业业务的资料,以及所需的会计凭证;然后,每个小组进行讨论,完成业务操作,期间本人在小组间进行巡视、指导;最后,本人利用投影仪展示正确的业务操作结果,并进行最后的总结与作业布置。
二、课堂教学实录
与平时一样,经过精心的准备,我走进了教室,说:“同学们,在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对分批法进行了学习,下面请大家回忆一下:分批法的适用范围是什么?这种方法在成本计算中的应用程序是怎样的?”
“分批法的适用范围是小批生产,主要是规模较小、产品批次多的企业,或者是企业新产品的试制车间。”
“分批法在应用过程中主要的程序如下:先按产品批别开设基本生产成本明细账,再进行各要素费用的归集、分配,最后计算出完工产品的生产成本。”
“很好,看来同学们对上节课所学的分批法的基本知识已经掌握了。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完整地了解分批法在企业实务中的具体应用过程。”
“通过这节课,希望同学们能够达成以下学习目标。”
放置投影胶片,展示本节课的学习、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分批法的计算程序;掌握分批法的成本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会进行各种费用要素的分配计算;会进行生产成本明细账的登记,并结算产品成本;提高会计核算的能力与速度。
情感目标:培养团队合作、以及按规则办事的意识;渗透会计工作中严谨规范、认真细致地态度。
“现在,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手中的企业业务资料,从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资料里告诉了产品有三个批次,以及每个批次的完工情况。”
“还有具体的业务费用,而且有的费用需要进行分配。”
“那分配问题涉及我们前面哪一章的内容?”
“第三章,要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
“还有其他信息吗?”
“最后还告诉我们分配时所需要的分配标准。”
“我们已经对资料进行了详细地解读,现在各个小组进行讨论,用15分钟完成前两种费用的分配,以及所有业务的会计凭证填制。”
在15分钟的时间里,各小组进行了业务讨论操作,讨论声此起彼伏;我来回在8个小组中巡视、不时进行引导,指导学生完成费用的分配业务,并进行记账凭证的填制。
“15分钟到了,现在我们先一起来看看费用的分配与会计核算。”
“首先是编制原材料费用的分配表,并填制记账凭证。大家在处理这笔业务时有什么体会?”
“费用只要直接根据业务资料填到分配表里,然后根据分配表填记账凭证。”
“对,确实如此;但是,填记账凭证时,我发现同学们在一些细节问题上有所忽略,比如:凭证号、附件数、日期、金额空白处的划线注销处理。大家互相检查一下。”
“下面,就是人工费用的分配表填制,以及会计处理,这笔业务需要运用哪一知识点?”
“第三章的分配知识。”
“怎么用?”
“以生产工时为分配标准,将工资分配到各个批次中去。”
“很好,就是这样来处理。”
这时,我将正确的业务处理结果通过投影仪展示给学生作参考。
“我们已经对原材料、人工费用进行了分配,并对所发生的业务进行了会计处理;现在,我们一起根据处理结果来登记制造费用明细账。”
“在登账之前,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制造费用明细账的一般格式。”
“多栏式。”
“那么,我们现在根据每一笔业务来登记。”
利用投影仪将制造费用明细账的具体登记结果进行展示。
“接下来,就是根据制造费用明细账来编制其分配表,方法和人工费用的分配是一样的。”
这时,感觉一些同学的速度有点跟不上,但是,我仍然按事先的计划安排继续进行课堂教学。
“我们已经将所有的业务都填制了记账凭证,现在,请同学们用10分钟时间,根据这6张记账凭证登记基本生产成本明细账。”
10分钟的时间内,我仍不时在8个小组间巡视、指导。
“10分钟到了,现在请大家告诉我在明细账登记中有什么体会?”
“如果一个批次的产品没有全部完工,只是部分完工的话,其成本是先计划定额估算的。”
“那应该何时来确定该批产品的实际成本呢?”
“应该是产品全部完工的时候。”
“好,现在请同学们看看基本生产成本明细账的登记情况。”
放置投影胶片,将详细的基本生产成本明细账展示给学生。
“这就是我们分批法在企业成本核算中的操作流程,通过今天这节课希望同学们能对分批法的应用有实际的体会,今后能正确地进行成本的核算。”
“在学习了品种法、分批法后,我们总结一下这两种方法的不同点。”
这时,我将正确总结的知识点用表格的形式通过投影仪进行展示。
随后,我布置了课后作业,并对作业进行了基础题、提高题的分层。
三、案例评析
1.案例概要
本案例是一堂会计专业的成本会计实训课例。首先,在设计中不再是单纯针对成本会计的操作,而是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融合进来,以全面训练学生的会计业务处理能力。其次,在课堂实训中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充分让学生进行讨论、操作,获得直接学习感受,更好地吸收所学知识。同时,将对一些知识点的回顾穿插在实务操作中,利用问答的形式,激起学生对过去所学知识的再现与巩固。
2.案例教学的注意事项
(1)本节课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分批法的计算程序;掌握分批法的成本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会进行各种费用要素的分配计算;会进行生产成本明细账的登记,并结算产品成本;提高会计核算的能力与速度。
情感目标:培养团队合作、以及按规则办事的意识;渗透会计工作中严谨规范、认真细致地态度。
(2)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批法的应用程序与成本计算方法。
难点:正确运用分批法进行产品成本核算。
(3)教学研究点
如何模拟企业业务形式,融合前后知识,综合训练,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4)教学建议
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以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教师组织、引导的方式进行,通过模拟实际业务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5)建议讨论的问题
①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如何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都能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
②如何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使每个人都能获得进步,缩小差距。
3.教学反思、研究
(1)反思与回顾
①部分学生还不能适应完整的会计流程,对成本计算的分批法在应用中涉及的费用分配、明细账登记还不熟练。
②在课堂教学中,这种分组讨论形式既体现了课改的精神,又能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知识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不断地应用改进。
③值得注意的是,在小组讨论中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动起来,都得到一定地提高,而不是一个旁观、旁听者。
(2)学生访谈
问:今天这节课中所涉及的知识点有没有全明白?基本的会计实务操作技能要求有没有全部清楚?
学生甲:今天这节课主要涉及的知识点是要素费用的分配、成本计算分批法的应用,基本上明白,对基本的会计实务技能要求也已经基本清楚,只是还不太熟练。
问:对今天这节课总体上有什么感受?
学生乙:这节课主要让我们自己讨论、动手操作,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但在操作时,感觉容量有点多,在速度上有点跟不上。
学生丙:我感觉以前一些模糊的会计专业术语清楚了很多,比如:结转制造费用、结转完工产品成本。
(3)作业问题
基础题:主要涉及基本的要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关键是要熟悉各种分配表的编制,各种数据的来源。
提高题:在基础题完成当然基础上进行成本的核算,关键点在于清晰地区分各个批次的完工情况,并据此进行产品的成本计算以及会计核算。
(4)课后札记
摘要:本文探析了我国反向购买准则在实务运用中存在的若干具体问题,包括“对是否构成业务”较难认定、反向购买法和权益交易法适用范围界定不合理、反向购买法在实务中形同虚设等,并就现状对准则提出了完善建议:制定反向购买相关会计规范要充分考虑我国企业和市场的特点,做出适应性调整。
关键词:借壳上市;反向购买;业务
一.引言
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出台,我国也进入了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作为转型中的经济体,我国的许多新兴产业尚处于襁褓之中,而传统产业也需要进一步的产业升级来提高生产力,很多企业在改革发展、做大做强的同时,对资金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而当前的信贷政策缩紧、通货膨胀压力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通过银行贷款间接融资变得愈发困难。然而我国的资本市场相对滞后,难以满足不同类型企业发展融资要求,上市审核程序严格、上市成本高等都成为阻碍企业上市的“拦路虎”。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资本市场先后涌现了一大批借壳上市的案例,通过借壳上市,原来无法或难以上市的企业通过控制上市公司实现了间接上市,为后续的融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 反向购买在实务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借壳上市也称反向购买,作为非上市公司实现间接上市的一种途径,在国外资本市场已经屡见不鲜。中国资本市场首例反向购买的案例出现在2007年,由于IPO审核中断,反向购买更是在2008、2009两年大行其道。证监会在2009年5月公布的《上市公司2008年年报披露三大问题》中有两个都涉及到反向购买。反向购买在会计操作实务中屡屡出现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我国会计准则对反向购买的规范还有所欠缺,规定过于宽泛,而且缺乏具体的会计解释;二是现实业务较为复杂,会计准则与会计实务衔接出现问题。
(一)实务中对“是否构成业务”较难认定
按照我国反向购买相关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合并构成反向购买的,上市公司编制合并报表时应当区分以下情况处理:1、交易发生时,上市公司未持有任何资产负债或仅持有现金、交易性金融资产等不构成业务的资产或负债的,上市公司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当按照权益易的原则进行处理,不得确认商誉或计入当期损益;2、交易发生时,上市公司保留的资产、负债构成业务的,企业合并成本与取得的上市公司可辨认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当确认为商誉或是计入当期损益。
财会函[2009]16号对业务进行了解释:“业务是指企业内部某些生产经营活动或资产负债的组合,该组合具有投入、加工处理过程和产出能力,能够独立计算其成本费用或所产生的收入等,目的在于为投资提供股利、降低成本或带来其他经济利益。有关资产或资产、负债的组合具备了投入和加工处理过程两个要素即可认为构成一项业务。”在财会便[2009]17号函中对业务的概念增加了“对于取得的资产、负债组合是否构成业务,应当由企业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判断”。显然,会计准则对业务给出的解释比较简单,然而实务中案例复杂,对业务的判定难度较大,落实到实务操作中,难免存在无法判断的情形。
这些问题也引发了实务处理中企业对“不构成业务”披露的不规范,2009年在沪深两市中有10家公司在年报中披露存在反向购买,这10家公司都明确指出是不构成业务的反向购买,即会计上的被购买方(即上市公司)在并购发生时均被判断为“不构成业务”。然而,很多公司避重就轻,对被购买方“不构成业务”缺乏详细明确的解释,不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理解并购相关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
(二)反向购买法在实务中形同虚设
现行反向购买准则中仅以被购买方(即上市公司)在交易时是否构成业务来区分反向购买法和权益交易法的适用范围。按照企业合并准则相关规定,通常情况下,构成业务的反向购买都要确认巨额商誉,从而对合并时点企业的财务状况及后续经营损益均会产生影响。如果在该类交易中确认商誉,则根据会计准则,以后每年至少对商誉进行一次减值测试,而一旦发生商誉大幅减值,将直接会影响到企业经营业绩。然而按照权益易进行会计处理,就不必确认商誉,只对净资产有所影响。
2009年上市公司年报中公布存在反向购买的10家公司无一例外地都采用了权益交易法来,为了避免采用反向购买法确认商誉而带来的后续经营业绩的不确定性,企业均千方百计使被购买方不构成业务,导致反向购买法在实务中完全形同虚设。
(三)反向购买法和权益交易法适用范围界定不合理
由于商誉确认问题,仅以被购买方是否构成业务来划分反向购买法和权益交易法的适用范围在实务中导致反向购买法形同虚设。同时,现行准则将不构成业务的“净壳买卖”划分为权益交易法也值得商榷。
在实务操作中,购买方清空被购买方业务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将被购买方原有业务出售给与购买方无关联的第三方;二是将被购买方原有业务出售给购买方或与购买方存在关联的第三方。
在第二类情形中,按照会计中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被购买方将业务出售给购买方或购买方关联方后的行为与被购买方不出售业务而以构成业务的方式在经济实质上并没有区别,而按照现行会计准则,两种方式采取的处理方法迥然不同。第二类情形也成为资本市场现行反向购买案例常用的处理方法。如:沙钢股份反向购买*ST张铜案例中,*ST张铜首先将铜加工资产转让给沙钢股份,并以此判断*ST张铜不构成业务,而采用权益易法进行合并报表的编制。
三. 总结
反向购买准则的出台,进一步贯彻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采用反向购买法使得企业合并中的会计处理过程更能真实地反映交易的经济实质,同时也能引导投资者做出更加准确的投资决策。相对于传统的购买法来说,反向购买业务采用反向购买法是会计处理的重大进步。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要看到现实业务更加复杂,导致会计规范与实务操作衔接上出现问题。针对反向购买在实务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准则制定部门还需进一步调研,继续完善准则,实现理论与实务的无缝连接。(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 2008》.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2]财政部会计司.《关于做好会计准则企业2008年年报工作的通知》财会函[2008]60号,2008年
[3]财政部会计司.《关于非上市公司购买上市公司股权实现间接上市会计处理的复函》财会便[2009]17号,2009年
[4]财政部会计司.《关于做好会计准则企业2008年年报工作的通知》财会函[2008]60号,2008年
[5]赵治纲.《资本市场的反向购买业务分析》.《财务与会计》2009年第10期
[6]何丽.《反向购买会计处理原则与财务报告目标实现研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11年
[7]王利强,裴沛.《反向购买实务问题探析—基于沙钢股份借壳ST张铜的案例研究》.《会计之友》2011年第29期
[8]姜迎军.《借壳上市中企业合并会计方法的选择》.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因此,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考核方式,是直接关系到会计相关专业教学目标的能否实现、专业人才培训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手段之一。而在传统高职会计电算化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对考核方式和目的认识存在误区, 考核方式单一、内容不合理、考核评价不科学。为此,笔者提出了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一些设想,采用无纸化系统上机操作考核方式 ,改变传统的理论考核方式。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目标
为了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让学生能够从事企事业单位以及会计事务所等机构的会计岗位。通过实务操作的考核方式,主要考核学生对用友ERP财务软件的基本操作应用技术,重点考核学生对财务软件的整体应用及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来促进高职学生的应用技术型实用人才知识应用能力与技能的发展和提高,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我们学院近几年来使用用友公司开发的用友ERP认证考试平台,使会计电算化课程考核目标合理化、考核内容更科学化,考核方式的多元化。而且严格按照该课程的课程标准、会计从业资格考核、全国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的要求来执行,促进由知识本位到技能、能力本位的转变。突出岗位的核心能力培养,在考核过程中促使学生主动去思考、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身临具体不同会计岗位的情景中,应用会计电算化的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求学生在完成实务过程中能够学会思考,学会归纳和总结,且引导学生自己对会计不同岗位职业的认知,从而促进了高职学生专业能力与社会能力的形成,为他们以后的工作岗位工作能力也打下了扎实基础。
二、会计电算化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整体思路
由于本课程为操作性很强的一门课程,所以在考核方式中将实务考核作为重点考核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动手能力。其次结合会计从业资格证考核方式,让学生真正体验工作岗位的需要及工作过程,使学生能够最终持证就业。
(一)考核方式改革
会计电算化课程考核方式主要采用用友公司ERP信息化认证考核的无纸化系统上机操作考核。
1.教学过程的模块考核,考核学生对商品化财务软件的基本操作,重点考核学生对财务软件的各个模块应用及学生的实际操作应用能力,也属于该课程基础考核,过关环节。由学生从五个模块(系统管理、总账、报表、工资、固定资产)中选择其中三个模块,进行相关基础知识的考核。考核的试题类题为单选题(10%),多选题(20%),判断题(10%),实务操作(60%)。
2.教学过程中期末综合考核,属于该课程的提高环节,主要以财务会计实务操作考核为核心(在基础环节上增加应收、应付系统),来考核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应变能力及灵活应用能力。以典型工作任务的过程为主进行考核内容的改革,将知识的考核融人工作任务的完成当中,完全按照会计工作中业务处理的全过程进行考核,体现会计职业的需求,实现考核内容与职业能力需求的完全一致。日常业务主要根据实际工作中的情景原始凭证来展现。考核的试题类型为基础设置(15%),日常业务处理(40%),固定资产(10%),薪资(10%),月末处理(15%),报表(10%)。
3.教学过程中的综合实训模拟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如何应用财务软件把手工账转化成电算化账。要求学生结合财务会计手工的实务操作(凭证、账簿、报表以及相关资料),灵活启用财务软件的相关模块,也属于该课程的挑战环节(对学习好的学生主要挑战购销存模块的应用)。主要考核学生如何灵活应用财务软件的各个模块、各个辅助功能,来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来完成典型工作任务。为以后的会计职业岗位打下扎实基础。综合实训考核试题类型为基础设置(10%),系统初始化(20%),日常业务处理(50%),期末处理(10%),报表编制(10%)。
4.资格证、竞赛证一体化的考核方式。根据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考核可以与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全国会计技能大赛以及会计信息化大赛考核挂钩。在课程开设的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在全国会计从业资格证中会计电算化所取得的成绩纳入本学期的会计电算化模块考核。此外,还可以将学生参加全国会计技能大赛或信息化大赛成绩纳入教学过程的期末综合考核。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设置改革
为了满足会计与审计以及财务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职业发展和个人成才的需要,我们在课程教学中应考虑学生职业能力和个性培养。
1.根据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新的课程体系。由于会计电算化课程主要培养在企事业单位第一线工作的操作型人才。即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人才, 应具有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并将会计电算化操作融合到每个岗位,组织安排学习内容。让学生在学习岗位课程时,按照企业的实际操作过程,分岗完成核算、稽核、纳税、财务分析、审计等工作任务,将会计工作内容连贯地融到实务操作中。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岗位课程学习的吸纳,也利于学生实际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
2.编写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岗位校本教材
有力支撑课程改革在课程体系改革的基础上, 我们按照整合后的课程组织教材编写,由于课程体系打乱,知识点重新组合,课程衔接难度较大,依靠本校老师完成是不够的,这需要我们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老师和聘请企业资深会计人员或与一些知名度较高的教材编写委员会合作共同开发本专业的岗位特色教材;在教材的结构上力求新颖,内容详实,突出重点,强化实训;同时,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修改, 不断地补充和完善。在实践教材编写时应引入企业真实业务,应体现岗位分工和操作氛围的创设,实训教材内容要满足三年连贯性实训需要。
3.根据能力培养需要设置课程模块
要按照模块设置课程体系,积极探索和实践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如减少模块单独应用,根据日常业务整合模块。在任务的驱动下让学生认知、理解同步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组合在一起, 起到边学边练。例如: 在开设《财务会计》课程的同时,可以同步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在开设《基础会计的基本实训》或《财务会计的实训》课程时, 应同步安排《会计电算化基本技能训练》、《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等实践课,以便加深对会计理论的理解和提高会计操作实际动手能力。既突出了会计知识的系统性,又加强了职业岗位能力的训练,为以后就业打下扎实基础。
(三)考核成绩评定
1.会计电算化课程考核成绩的评定:
形成性考核为200%。主要包括会计电算化基本技能考核成绩和会计电算化综合应用考核成绩。会计电算化成绩为平时实务模拟成绩考核(20%)+期末实务考核(70%)+学生出勤率(10%)。
平时实务模拟成绩主要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操技能,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动手能力进行的综合评定。基本技能考核、综合应用考核属于实践考核占总成绩的70%。
2.综合实训考核成绩评定的办法
会计电算化课程综合实训考核成绩为100%,把财务会计的手工账转化成会计电算化账,突出学生对岗位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根据学生在实训的过程中的表现和创新以及最终的结果来综合测评。满分为100分,合格成绩为60分。成绩通过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来进行评价。
三、会计电算化课程考核方式保障
1.建立完备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实训室,是改革的有效推进,也是该课程考核方式的基础保障。为此,高校应加大投入,建设完善的校内仿真实训室,保证各项课程实训活动顺利、有效进行。实训室建设应全面兼顾各方需求,系统维护、资料更新应保持常态,适时满足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利用校内仿真实验室进行模拟实训的需要,为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提供必要的保障。
2.应建立与软件开发企业及软件使用企业的沟通交流机制。一方面,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会计电算化等级认证服务;另一方面,通过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可为学生顶岗实习、教师收集案例提供便利条件。教师应积极参加会计职业与教育界的各种活动,及时了解会计行业发展的动向和会计理论发展的趋势,了解行业、企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将实际工作中的新业务贯穿在教学过程中,使教学更加符合实际、贴近实际。
四、会计电算化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效果
1.从学生角度来看,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激发了学生学习过程的积极性,也可以使学生在知识掌握和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实现了我们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其次是对学生成绩的评价,不光注重了期末考试的结果,还注重了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积累,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加强了学生会计从业资格证的通过率,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水平。
总的来说,不同的考核方式是对学生水平和能力的全面考核,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从教师角度来看,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提高自己的实战技能。一是需要教师拓展自己的网络应用知识以及无纸化考核系统的应用。其次是需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课程内容设置的改革等,建立一整套资料。
五、对于考核方式改革的几点思考
1.在会计电算化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具体实施中,也促进了该课程教学改革,提高了会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但同时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许多额外工作量,使得部分老师在考核过程中没能真正的进行实施,不能真正达到考核的目的。为了保证考核方式改革的顺利进行,学校必须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充分调动老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