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钱塘湖春行阅读答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江郎山和韵①
(宋)辛弃疾
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②。
正直相扶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注释】①和韵:唱和别人诗词,仍采用原诗的韵。②干:求取,这里指接触的意思。
(1)这首诗写出了江郎山山势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诗人借描绘江郎山表达了怎样的人生理想?
2、(广东省广州市)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请找出诗中赞赏村民热情好客的句子。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名句为什么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
3、(内蒙古赤峰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应用你的知识体验,说说前两句诗歌蕴涵了怎样的自然现象。
(2)诗歌的后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简述表达效果。
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白居易
孤儿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任选两个),并加以品析。
(2)在钱塘湖所有的景致中,作者最迷恋的是“____________”。
(3)这首诗的第二联和第三联分别从怎样的角度来描写钱塘湖初春景色?
5、(江苏省南通市)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春雪
韩 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用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①诗中的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②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6、(山东省淄博市)阅读李清照的《武陵春》,完成下面题目。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的最后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7、(湖南省娄底市)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泊秦淮
杜 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8、(浙江省温州市)古诗文阅读
送友人
薛 涛
水团莱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①如关塞长。
【注释】①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秋天月夜的景象。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9、(四川省乐山市)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行路难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①“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这样写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②在诗歌中诗人的思想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10、(浙江省金华市)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突出了“塞下秋景”的哪些特点?
(2)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1、(山东省济宁市)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下面的题。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诗的首句写出了秋夜的什么特点?
(2)诗中“漫漫轻云露月光”表达了怎样的心境,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2、(江西省)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的题目。
菩萨蛮
[宋]高观国
何须急管吹云暝①,高寒滟滟②开金饼③。今夕不登楼,一年空过秋。桂花香雾冷,梧叶西风影。客醉倚河桥,清光愁玉箫。
[注释]①瞑:昏暗。②滟滟:月光摇动的样子。③金饼:比喻圆月。
(1)这首词的上阕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阕写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中体现了季节特点的词语有哪些?
(3)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3、(浙江省杭州市)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1)(2)两题。
早梅
[唐]张 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注:“销”同“消”。
(1)对于“一树寒梅白玉条”中的“白玉条”三字,有人说不恰当,不符合梅花呈朵状的形态特征。试谈谈你的看法。
(2)“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两句语言质朴,但包含着不尽的意蕴。请作简要赏析。
14、(湖北省仙桃市)阅读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回答下面问题。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曲中描写主人公在潼关驻足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全曲由所见所想到所感,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这样一个历史的主题____________。
15、(山东省菏泽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本诗系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中汉江时所作。
(1)首句中“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16、(浙江省嘉兴市)认真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下面题目。
伤桃源薛道士
刘禹锡
坛边松在鹤巢空,白鹿闲行旧径中。
手植红桃千树发,满山无主任春风。
(1)诗的前两句中,哪两个词表现了薛道士死后凄清冷漠的氛围?
(2)诗的后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17、(四川省达州市)阅读下面的小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这首诗和《愚公移山》都以山为喻,蕴含了对困难的认识和态度。试结合诗、文寓意,说说应该怎样认识和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困难。
18、(湖北省黄石市)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第(1)一(2)题。
【甲】 绝句
杜 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乙】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借景抒情是诗文中一种常用的抒情方式。甲乙两诗都借景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之情。
(2)甲诗侧重写眼前景,一个“欲”字妙在采用了
手法,化静为动,赋予花朵以动态美;乙诗既写了眼前景“ ____________”,又写了_____________“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9、(贵州省遵义市)阅读下面的小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淮上与友人别
郑 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找出体现情感基调的词语及与友人握别后各奔前程的诗句。
(2)结合诗句简析本诗抒情手法上的特点。
20、(海南卷)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首诗写了早春时节的哪些景物?
(2)请你说说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1)高、直、陡、险(答出两点即可)
(2)要做一个刚正不阿(正直、顶天立地)的人、要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2、(1)示例:“莫笑农家腊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2)①这两句诗的本意是:诗人在山路上行走,当认为无路可走时,几经探寻,前面柳暗花明处发现了一个村落。告诉人们:当你认为前途渺茫时,往往会绝处逢生。这两句诗,道出世间事物变化的哲理,超出了自然景物描写的范围,因而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
②这一句表现作者在担心无路可行时忽然见到一村庄的惊喜,表达了人们应在困难中看到希望,前后句先抑后扬,更突出在困难中见到转机的希望,教育后人要不怕困难,勇于战胜困难。
③这句诗很好地表现了作者在山水之间寻找,忽然眼前一亮的惊奇与惊喜之感,并且后来从中引申出了在绝境的尽头,往往是另一个美好的世界的哲理,具有很好的励志的作用,因而被人们广泛引用。
3、(1)地理位置的差异,对花开的先后具有一定的影响。
(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归”“觅”“转”三个动词,赋予了春天具体可感的形象。
4、(1)“初平”,写出了春水新涨,几与岸平的情景。“几处”“谁家”,表现飞鸟不多,候鸟还未都从南方返回。“早莺”“新燕”说明刚刚从南方飞回。“渐”写出了野花渐开渐多的情态。“浅草”“才能”表现了草刚萌发的情形。 (2)绿杨阴里白沙堤(3)第二联主要从动态方面进行描写,第三联主要从静态方面进行描写,如从动物的变化、植物的变化角度回答也可。
5、(1)用“惊”一词表现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
(2)用白雪盼春的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6、这首词的最后两句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愁绪,比作可用小船来承载的具体的东西,形象地写出了内心哀愁的沉重。
7、(1)这两个动词用得形象准确,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怀古伤时、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8、(1)苍凉(悲凉凄凉凄清)
(2)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执着的相思之情。
9、(1)诗人盼望自己也有姜太公(吕尚)、伊尹他们那样的官运。
(2)从怀才不遇和仕途不顺的茫然变为对仕途前程的期盼再到坚信。
10、(1)天冷、声杂、城孤。
(2)思乡之情。
11、(1)写出了秋夜的漫长。(意思对即可)
(2)凄清孤寂。寂寞幽思的心情。(意思对即可)
12、(1)上阕写待月的心情下阕写赏月
(2)桂花西风
(3)作者开始时的心情是欢快、开朗的,后来心情就变得愁苦起来。
13、(1)“白玉条”句是恰当的,因为这样更能体现梅花开得旺盛,压满枝头,同时,也能说明诗人当时的立足点是在远处,和颔联相呼应。
(2)这两句是写诗人的观察发现。远望寒梅,似雪非雪,迷离恍惚;定睛细看,溪畔桥边,寒梅近水,迎风怒放。诗人的感受和发现既凸现了探索寻觅的惊喜,也烘托出早梅似玉如雪、凌寒独放的风姿。
14、(1)望西都,意踌躇。 (2)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或: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意对即可。)
15、(1)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现实,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切。
(2)诗人因为自己被贬谪又逃归的特殊身份不敢向从家乡来的人问讯;表现了诗人想问又不敢问的矛盾而焦虑复杂的心情。
16、(1)巢空、闲行 (2)抒发了作者对薛道士的怀念之情(或写出了物在人亡的悲伤之情);以乐景衬哀情(或对比)。
17、人生之路是不平坦的,必然会遇到一个又一个困难,我们要做好面对克服各种困难的思想准备,并坚信再大的困难都是可以战胜的。
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定要充满信心,勇敢面对,坚持不懈,直至胜利。
18、(1)漂泊异乡,盼望归期的感伤
(2)拟人化 巴山夜雨涨秋池想象景(未来景)
19、(1)词语:愁(愁杀)诗句:君向潇湘我向秦
一、熟读成诵,培养做笔记的习惯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记诵是有效的积累方法。如朱自清的《春》,优美如诗的语言把春天的新、美、力写得活灵活现;再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作者对济南的山山水水一往情深,冬天的济南一切都是美的,一切都是可爱的,美好的画面,深情的笔触,让人不能不想去放声的朗读,深情的去朗读,更不能不去背诵。自然,通过记诵大量古今中外名篇美文,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平时授课时要引导学生注意知识的串联,比如在学习《钱塘湖春行》时,我让学生先把写春天的诗句找出来,学生很快找到了“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那么写春的诗句还有哪些呢?”我紧接着问。此时,同学们纷纷举手,个个都想一显伸手。同学甲: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迟日江水丽,春风花草香。同学乙: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同学丙: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整个课堂成了众言堂,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大家积极参与,热情高涨,同时对旧知也进行了一个系统的复习。另外,平时的作业摘抄我也要让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分类,如最常用的精彩语句之古代哲理名句,最常用的精彩语句之优秀题记,百部世界名著中最经典的一句话,分类的目的是便于学生更好的去积累,去记诵。在不断的摘抄过程中你会慢慢品味出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渐渐喜欢上写作,深深爱上语文这个学科。“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绿荫把夏天的门推开,硕果把秋天的门推开,飞雪把冬天的门推开,真诚把友谊的门推开。”“爱,有的时候不需要山盟海誓的承诺,但她一定需要细致入微的关怀与问候;爱,有的时候不需要梁祝化蝶的悲壮,但她一定需要心有灵犀的默契与投合;爱,有的时候不需要雄飞雌从的追随,但她一定需要相濡以沫的支持与理解。”类似这样优美的语言难道还不能深深的打动你吗?
二、师生互动教学,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课堂上教师要避免满堂灌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要多启发、多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自主学习,使学生能独立思考问题,并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合作式地探究,以获取知识。在课堂上,教师主要应起到引导的作用,而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而不能让学生只充当收音机和“书记员”,死记老师的答案而没办法真正进行独立的思考。教师则应在问题的设计上下功夫,让问题尽量具有开放性,培养学生多角度、多侧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
三、指导阅读,培养阅读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在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的确,要想学好语文,仅靠书本上的一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才能获取更多的有益知识。古今中外的名著应让学生多阅读。起先教师要求学生一个月至少要读一至两本课外书,再慢慢增加数量。同时,教师可提供给学生一些必读书目,多给学生推荐一些好书,让学生做参考,以避免学生漫无目的地随便阅读。另外,可适当利用一些时间让学生互相交流阅读心得,还可让学生比比谁看的好书多,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让学生介绍课外书里的故事情节,让其他学生产生想读的欲望,从而使学生养成看课外书的习惯,以扩大其知识面。笔者在阅读教学中总是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教学《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时,在预习的基础上,要求每位学生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谁提出问题最多,就给谁表扬鼓励。学生先后提出:(1)针鼹为什么被称为稀有动物?(2)课文标题是“珍奇”的稀有动物,它的“珍奇”和“稀有”各体现在哪里?(3)针鼹为什么会成为人类的朋友?(4)为什么只有澳洲有针鼹呢?……问题共有十多个。这样课堂气氛热烈,思维活跃,学生发问,师生商讨,一方面对课文的理解由浅入深,另一方面即使平常不愿提问的学生在这样的氛围熏陶下也跃跃欲试。
关键词:语文教学;主体参与;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2-0082-01
1.用学识感染学生
在我们的班级中,有时会有这样的一种现象:有的学生对于某一科比较喜欢,投入的时间也比较多,学习成绩比较好。不是他在这一科比较有天赋,更主要的是因为他喜欢这科的老师。有句话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一位有魅力的教师常常会给学生以很大的影响。而教师渊博的学识正是一位教师的魅力所在。开卷能读,提笔能写,语必动情,文必动心,旁征博引,驰骋古今。"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位拥有渊博的专业知识,丰厚的文学素养的教师,再加上他历经岁月的浸染,在举手投足间,一颦一笑中,侃侃而谈时,芳华毕现,魅力尽展,又有哪一个学生能不喜欢这样的教师,不愿意参与这样的课堂呢?
2.用兴趣推动学生
卢梭说:“教育的艺术就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有了喜好这一心理取向,学生便有了学习与探求的热情。兴趣是开启求知之门的第一把金钥匙,兴趣是一个人前进的内驱力,是永不枯竭的动力源。先有兴趣,后有热情。学生参与的热情、动力皆源于兴趣。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与活力,让学生们学得有趣,我们不妨尝试以下几种做法。
2.1创设朗读氛围。朗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古人读书向来注重朗读,他们推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他们喜欢沉浸在吟读中,因声求义,因声解文。朗读对于今天的语文阅读教学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语言是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对语音中音调的高低、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的恰当处理,可以帮助学生对语义作正确深入的理解。所以教师要善于创设朗读的氛围。如教学《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通过范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2.2创设动手氛围。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动手,主动参与学习研究的过程。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增进乐趣,进而实现教学目标。在学习《钱塘湖春行》的时候,不妨让学生拿出笔,边读诗句边画出诗中的景色。这样既有助于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把握诗歌的意境美。“把世界作为你的课堂,将所有科目融合为一门完整的学科来学。”所以为了激活课堂,走出学生厌倦阅读教学的困境,我们不妨尝试将绘画引入语文教学之中,以撩拨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语言的形象性。
2.3创设质疑氛围。“学者先要会疑”,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交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启发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有:引导学生看到课题后,学生会提出想了解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后,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如教学《晏子使楚》一文时,一位学生提出:晏子反击楚王应该是理直气壮的,可为什么他在说话之前要“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完还“故意笑了笑”呢?这个问题质量高,有价值,我及时地加以肯定和鼓励,但没有急于作出回答,而是顺着他的问题发问:“是啊,晏子为什么会这样呢?你们能自己来读懂吗?”于是学生兴趣大增,参与热情很高,通过自渎,终于满意地找到了答案。
2.4创设表演氛围。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每个学生都有着巨大的学习潜能,这巨大的能量能否释放出来,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所选用的方法。而调动学生兴趣的不可忽视的一种方法就是让学生参与表演。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如果在教学时采用角色表演创设情境,寓教于乐,既省时又能激发学习兴趣。比如《强项令》一文,通过学生对湖阳公主、光武帝、董宣等人物活灵活现的表演,让他们精准地把握了人物的性格,从而理解了文章的主题。学生对于这样的教学设计是最感兴趣的,调动了他们的多种感官,培养了他们的多种能力。
3.用问题引领学生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学生学习必须重视问题的作用。教学中要围绕问题转,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学生的能力能够得到培养。语文教学如何来设计问题?
3.1扣紧目标设计问题。问题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教学目标必须问题化。一节课中的主要问题的设计必须紧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比如《老山界》一课,可以这样提问:那么艰苦,但阅读时却没有感到那种愁苦、怨天尤人的感觉,这说明了什么?既然《老山界》是记叙翻阅途中的第一座山老山界的过程,那为什么要写与瑶民的攀谈呢?等等这样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问题。
3.2在关键点上设计问题。如课文《出师表》,这篇文章重点要学习的是诸葛亮对刘氏父子的耿耿忠心。所以在设计问题时,可以这样考虑:陆游有“出师一表真名士,千载谁堪伯仲间”的诗句,那么《出师表》所以千古传诵,原因何在呢?这个问题已解决,文章的重点也就突破了。
一、简笔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就是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及创造性。激发兴趣有很多方式,不用花费多少力气的简笔画是最实际、最有效的手段。小学语文教材文字优美、内容丰富、形式活泼、趣味性强,如果教师在讲课时能够做到文到画现,迅速地把作品展现在学生面前,就会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
如在教《海底世界》一课时,我板书课题后,顺手勾勒出一道道水纹的画面,紧接着进行诱导谈话:大家想知道大海深处到底是什么样子吗?只要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一定能揭开这个谜底。学生定会兴趣盎然地阅读课文。如教学《顶碗少年》一课时,我在上课前用几分钟的时间,勾画了一个人顶着一叠碗,我特意把人和碗勾画得摇摇欲坠的样子,停笔后马上导语:同学们猜一猜碗会掉下来吗?读读课文怎么样?这一下同学们全都到书上找答案去了。
一堂课中,学生的无意注意是不能保持持久的,而长期的有意注意则显得很疲劳,尤其是面对字词的理解、重复的教学活动。因此,《教育学》强调在40分钟内根据具体情况于课前、课中、课后要交替地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从而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如理解《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中“五光十色,异常美丽”这两个词时,单纯用语言描述始终不够形象易懂,我便这样引导:海水的颜色怎样?学生边讲,教师边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平卧在黑板上画显示海水各种颜色如何一块块一条条地交错着,然后把它们对应地画在黑板上,一幅五彩的图画很直观地出现在学生的眼前,最后教师小结――这样形成的效果就是“五光十色,异常美丽”。凭着直观,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再讨论海水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种颜色?学生兴趣盎然,迫不及待地边看书边思考。
二、简笔画有利于释疑解难,活跃思维
利用简笔画及时地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必要的表象支撑,解除学生介于文字与实际情境间的思维障碍。如《詹天佑》一文中,学生很难理解火车在两个车头推拉下沿人字形路线行进这一情况,我则在黑板上画一个简单的图形作为学生的思维支点,学生阻滞的思维自然畅达了。如《精彩的马戏》这课,为了让学生从整体中快速理解课文内容及重点,在初读了课文后提问:(1)课文写了哪些动物?(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板各动物的图像)(2)学生带问题自读课文(A.它们各表演了什么节目?观众有什么反映?B.重点写了哪几项?)后继续板书字及“跑道”。这样,直接把课文的主要内容、重点都显示出来了,从整体到部分,又回到整体。看看这板画,学生就好像看了一场精彩的马戏、旋转的舞台、动物们的绝技表演,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形象直观地把学生带入了情境,从而自然深刻地厘清课文的脉络。
三、有助于突破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能力
语文是一门趣味、韵味很强的学科,可现实中却始终没有摆脱灌输式教学的阴影,把它讲“死”了。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了语文不会“说话”、有了感想难以表达的情况屡见不鲜。课堂教学本身是学生生命整体的体验和发展过程,由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充分地让学生去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不能剥夺学生参与体验、探究、操作、思考等的权力,要真正地把学生作为人来看待。既然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那么他在课堂上就有权力去讲、去说、去参与。
儿童对视觉艺术形象很敏感,教师把重点简单画出来,比写一行板书更有效果,把抽象的道理化为简明的图像,使学生更易于理解。根据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我常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画一幅画,如《三只白鹤》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的结尾留下一个悬念――哪只白鹤能找到埋在地里的大鱼?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并说出理由,是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如何突破呢?我利用了简笔画解决。提问:(1)三只白鹤埋鱼后,各用什么方法记住埋鱼的地方?(板下图右边部分)。(2)结合填空题进行板画(上图左部分)A、( )太阳从东边升起。( )太阳在我们头顶。傍晚,太阳从( )落下。B、风伯伯一吹,天上的( )飘呀飘,一直飘向远方。C、那棵树种在( ),天天和小河在一起。
四、在达标测评中,能丰富想象力,帮助学生深刻地巩固课文内容
学生的想象力丰富,这有助于具理解巩固课文和创作。在达标测评中,我常常让学生有画画的机会,这不仅改变了训练形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如教完《春》一课后,为检测他们对这段话的内容和写法是否理解,我便要学生根据内容在练习本上画出山村早晨美丽的景色。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除画出文中所说的雾气、溪水、篱笆、喇叭花、鸟儿外,还画出了树、房屋、道路等,非常逼真,富有童趣。这样,由文字变成图画,从抽象变成具体,使学生对这段的内容非常理解,从而深刻地掌握了文章的写法,为后部分的仿写作了铺垫。
再如《蜜蜂引路》这篇课文,课后题1要求学生说出列宁所经过的地方名称。我则让学生根据列宁跟踪蜜蜂飞回的
路线画出一幅幅图画来,再通过大家评议,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简笔画有利于背诵
背诵是学生积累的一种有效手段。图文结合能提高学生的背诵效率。例如《荷花》一文,我便让学生边读边画千姿百态的荷花:有的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全部展开了有的还是花骨朵儿,让学生在画的同时,如同亲临荷花池,亲眼看着那一朵朵荷花,印象特别深刻,背诵起来也琅琅上口。
六、简笔画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关键词: 因材施教 阅读 问题意识 个性学习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的理念。它把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珍视学生所具有的独特性,力求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独特个性的个体。因此,教师不仅要认识学生的差异,而且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把差异视为一种财富而加以珍惜,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
语文阅读课个性色彩鲜明,语文教师要对持不同见解的学生予以理解、宽容,并指导学生追求个性阅读,这是个性化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是改革语文教学的需要。
一、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拥有对教材文本的绝对的解释权,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被限制在教师的理解范畴之内。于是,学生的个性化的阅读理解被扼杀殆尽。法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自己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想法、看法和感情,那简直是太愚蠢了。”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新的阅读文本,他们的阅读个性是客观存在的。
阅读是学生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积累的展示,即学生凭借自己的主观经验和感彩来品味读物,并基于自己的个性而展开思维。由于学生个人的认知水平、生活体验、文学修养、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必然呈现出不同的认识。因此,语文教师要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观察和体验,让学生有个性阅读的机会,留给学生一个自由、宽松的阅读时空。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去阅读和思考,学生的个性思维才会有用武之地。
语言文字的包容性极大,因此对同一文本也完全可以从若干角度进行不同的解读。所以,新的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不能以教师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悟”和“练”。课内,可放手组织学生交流阅读心得,让学生直抒胸臆,大胆发言,学生的阅读个性才能得到发展。课外,要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多提供富有时代气息、有影响的文学作品,努力为他们打开一扇扇文学审美的窗口,增强他们的阅读求知欲,使他们实现最自由、最愉悦、最幸福的阅读旅游。
例如,我在教学《甜甜的泥土》一文快结束时,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小亮是不幸的还是幸运的?”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在充分阅读这篇文章后,联系生活实际,说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有的认为:“小亮是不幸的,因为他饱受后妈的虐待。”也有的认为:“小亮是幸运的,他同时得到了妈妈的爱、老师和同学的关爱,以及传达室老爷爷的关心。”由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不同,他们就有了不同于他人的感悟和发现。教师对于学生的个性化感悟,应抱乐于接纳的态度,而不能以僵化的标准答案来束缚学生,这扼杀了他们十分可贵的富有灵性的发现,而要使他们个性化阅读真正成为其“点亮智慧火炬”的过程。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对个性异常的学生切不可一味压制,也不宜放任自流,而应积极引导、扬长避短,使其个性向着积极的方面发展。
二、阅读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学习,把问题看做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总之,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语文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教学过程,只有让学生自始至终感受到“学有所感”的愉悦,才能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转变观念,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维,让学生产生问题意识。《语文课程标准》应大力提倡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阅读。实施探究和创造性阅读,关键在于教师要把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方能引导他们去搭建自主探究和发现的操作平台。这就关系到首先要改变教师逐段串讲串问、碎问碎答的教学模式,在指导学生初读课文、读通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可设置供学生深读探究的一两个能够穿透全文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探、合作交流。以这样一两个“探究专题”来取代多达数十个的“繁琐问题”,目的在于突出重点,以学为主,把探究、发现的阅读主动权、时间支配权和空间占有权真正还给学生。
例如,我教《阿里山纪行》一文时,播放歌曲《高山青》以渲染气氛,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查异质疑。一位男生独立思考后提出质疑:“为什么说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真是一“疑”激起千层浪。女生也提出疑问:“为什么说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课文开头为什么要引用歌曲《高山青》和《大海啊,故乡》?”等等,同学们提出很多具有挑战性、探究性的问题。像这样引起学生质疑的提问,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其学习积极性,还培养了其创新思维。经过交流讨论,阅读成果因人而异,却也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达到了共享成果。
学生从课文的“叩问”开始,让学生带着期待走进阅读,然后经历“体验”阶段,通过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走进文本的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作者的心灵,体验文本的情境和情感,在人文对话与碰撞中生成带有个体色彩的思想和语言。
三、设计语文个性化学习的作业
既然我们的教育是素质教育,那就必须面向全体,使每位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学生的个性差异,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因人而异设计作业与练习,安排好练习的层次,拓展联系的空间,为学生提供充分选择作业练习的机会,使作业练习适合不同学习水平和学习个性的学生,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例如,可以设计能按需而做的练习,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把作业设计成A、B、C三个等级。其中,A类作业偏重于综合能力的运用;C类作业偏重于基础知识的巩固和积累;B类作业界于两者之间。这样,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水平选择作业,就能给学生一种心理暗示:“这是专门给我设计的作业,我一定能完成好!”学生有了这份信心和决心,作业的质量自然而然就提高了。同时,练习的内容要丰富多彩,体现知识性、趣味性、自主性、实践性。作业来源于课本,但不局限于课本,可以与其它学科相联系,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还可以向课外延伸。练习的形式多种多样,如书面作业,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动手操作的作业,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帮助学习;表演性作业,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社会实践性作业,如参观、调查,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广泛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
例如:在教学《钱塘湖春行》一诗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
A:创作一首描写早春景象的小诗或者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人所描写的美丽画面。
B:课外收集白居易的诗读一读,全面了解白居易。
C:背诵这首诗。
总之,语文学习就是这样一个动态的充满灵气的个性活动,每个学生都是作为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参与教学活动的始终,他们的学习必然闪烁着创造的火花和人性的光辉。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让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努力引导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
参考文献:
一、多媒体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必然性
我从2001年开始走上工作岗位便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到现在已经整整十年了。十年中,亲眼目睹了教育现状的一步一步的变化,感慨颇多。十年前的课堂与现在的课堂相比较,最明显的变化是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电教多媒体正逐步走入课堂,弥补了传统教学的诸多不足之处,显示出它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集图像、文字、声音、动画于一体,以其直观、生动、高效的特点,多角度地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情绪和注意力,给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它在新课程改革中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因为没有哪一学科的学习不涉及到语文内容;另一方面,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其实也同时在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认知和感悟世界。正因为语文学科本身在教学内容上的多样性、多元性的特点,加之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所以,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具有独厚的优势。
语文课堂通过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化静态为动态、有效化抽象为具体;启动思维探究、培养学生创造性;巧设练习、巩固新知。这样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原本单一的课堂变得生动起来,课堂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迅速提高,很好地完成语文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点。可见,应用多媒体到语文课堂是很有必要的。
二、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与不足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广泛运用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多方便,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并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多媒体,提供学习资源,相关的影像资料,电影片断或音乐,集形、声、光、色于一体,能够渲染气氛,使生词或短语、语法教学不再枯燥,将知识有难化简,吸引小学生的眼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去感悟、识记和品味语言,丰富了教学资源并拓展了师生的知识面。例如教学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这是一首写景的七言律诗。如果仅从字面上分析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即使背诵下来,也难体味到多少美感。教学这首诗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先用录音机放录音,让学生凝听一段有古筝伴奏的课文朗读,接着用投影仪,放上一段事先剪辑好的春意盎然的电视录像片:那翠绿的青山,如茵的绿草,荡漾的碧波,烂熳的春花,莺歌燕舞,马蹄轻快,牧笛悠扬……使学生身处早春的氛围之中,从直观、形象的教学形式中感到春意绵绵,春光无限。再让学生随录音朗读课文。耳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兴趣浓厚,加深了对课文的感知。学生说话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这时进行朗读和说话等语文能力的训练,训练能充分到位,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四十五分钟的效率极高。
同时不可避免多媒体在应用的过程中,也带来弊端,如:课堂上教师过度迎合学生口味,一味追求新奇、刺激,只大量堆砌图片和音乐,大玩花样,就会流于形式,华而不实,从而导致学生脱离对语文课文中优美的语言文字的品味,喧宾夺主,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等不足,妨碍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顾教师对学生的灌输或学生脱离教师而单纯与机器交互学习,只有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育教学质量才有可能提高,才能充分体现多媒体教学的真正含义。
三、排除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障碍的对策
针对上述的不足,因而,我认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以下三大原则:
第一、要因课程内容制宜,不求大求全;小学语文课堂内容要“小切口,深挖掘”,不要把语文课堂设计成集音乐、美术、历史、政治,甚至是课件展示为一体的综合课堂。语文课的魅力不在于形式上的多元化,而在于教师是不是真的在和学生品味语言的魅力。多媒体导入主题,要简洁而又能创设情境。不能把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创设情境上,否则就会使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游离于文本以外,反而会影响教学的进程和方向。
第二、要符合语文教学规律,不要片面追求直观;“边读书,边识字”,小学阶段的孩子只有具有一定的识字量才能比较顺利地进行阅读,写作,拓宽知识面,提高学习的能力。文字识别方面多媒体作用并不明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识字教学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突出各年级的不同训练重点,严格地、扎实地进行字词句段篇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发展思维与语言,调动多种感官使用配套教具,做到识字教学有序,讲求实效,体现了语文基本功训练的系统性和渐进性。例如,学生老是把“休息”写成“体息”,于是教学时我告诉孩子们:“‘体’是由‘人’和‘本’以组成的,人本来就要‘身体’好才有力气。‘身体’差了,就该‘休息’”。全班同学听了,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