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范文

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

第1篇: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范文

关键词:大学;职能;文化传承

作者简介:杨映(1981-),女,浙江杭州人,浙江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研究实习员。(浙江?杭州?310012)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8-0001-01

大学的职能是一定历史时期对国家和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也是大学对外部社会变化的必然选择,是社会进步与大学“内在逻辑”发展相统一的产物。[1]大学承担着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基本任务,因此,传统意义上的大学职能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这三大基本职能并不是自大学产生之后就存在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社会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变化与大学为不断满足这种需求的变化而逐步产生的。它们随着大学中人的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与活动性质的逐步改变发生、发展和变化的。[2]由此看来,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大学的第四个职能即文化传承职能逐步显现。文化传承创新被纳入四大职能之一,是主观和客观、历史和逻辑的统一。[3]

一、大学职能的演进

培养人才和发展科学密不可分,成为高校发展的主线,在教学和科研基础上的社会服务能提高高校社会影响力,成为高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4]大学教育的文化性是内在的,要凸显和重视大学的文化引领功能。

1.培养人才

一般来说,诞生于中世纪的意大利波隆那大学和法国的巴黎大学被认为是现代大学诞生的标志,这些大学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因此,西方大学最古老和最基本职能是教学,它们为学习本身而存在。大学在满足政府和教会对各种人的需要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中世纪大学的办学方向与任务以及围绕专业、书本、正统观点的讲授、学习和讨论的教学活动决定了高等教育第一项职能的产生,即培养人才。

2.科学研究

19世纪初,创办柏林大学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洪堡以新人文主义思想为指导,强调人的发展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大学实现这一目的的唯一途径是通过研究进行教学、培养学生接受真理的好奇心和方法。20世纪初,美国向德国学习强化了大学的科研职能,逐步建立了一批在世界上具有很大影响和重要地位的研究型大学。科学研究进入大学和研究性大学的产生决定了大学第二项职能的产生,即发展科学。

3.社会服务

1862年,《莫里尔法案》将“求实精神”注入大学的办学理念中,为美国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产生提供了依据。接着,美国联邦政府对每一个州赠予公共土地,作为建立一所农业和机械工程学院的经费支持,以求提高各实业阶层的知识水平,引人注目的成果有康乃尔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莫里尔法案》的实施和“赠地学院”的建立开辟了美国高等教育面向经济社会、直接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先河。1951年,斯坦福大学通过出租土地和转让技术的方式建立起斯坦福工业园,开创了企业依托大学的产学合作新模式。这决定了大学第三项职能的产生,即服务社会。直接服务社会职能的出现改变了大学与世隔绝的“高楼深院”的形象,解决了教学、科研和应用相互脱节的问题,使大学更深入而广泛地为社会生活服务。

4.文化传承

大学职能的变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发展对大学提出新的需求,是大学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文化传承创新已成为当代大学发展的自觉选择。传承创新文化、推动文化交流既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对大学职责的新要求又是对大学职能认识的拓展。[3]大学文化传承职能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不仅用先进的文化培养各种优秀人才,而且在此过程中将其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底蕴、人文和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源源不断地传递到社会,对社会文化起着积极的导向和辐射作用。

二、文化传承与文化引领,大学职能的回归

1.大学文化传承职能的必然性

文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新时代大学的职能就是传承人类的文化,大学将成为引领文化发展的指南者。“创新文化,引领未来”作为大学的新职能,有久远的传统根源,它既是许多教育家和大学改革者执着追求的大学理想,也是大学应对社会竞争、满足社会创新之需的现实选择,是大学传统的当代化、中国化。[5]综观高等教育强国的大学教育,可以发现其自身逐渐向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在大学文化引领下发展多元文化的过程,是文化融合和传播的过程,这也是由大学文化的多元性(多民族、多地域、宗教等特性)所决定的。大学是在主动地塑造文化,大学的文化思维是主动性的、实验性的、探索性的和想象性的思维。[6]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现象是高校的有关文化活动及其成果,通过各种载体和媒体必然辐射全社会,乃至全世界,其实际功能已不局限于校内的人才培养,实际运作也已不局限于科学研究。[7]由此看来,发展和传播大学文化使大学成为传播人类文化的基地是所有文化发展的客观的、自然的必由之路。

2.实现文化传承职能的路径

第2篇: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范文

关键词:政府;民办高等教育;职能定位;研究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150-02

一、民办高等教育在发展中取得的成就

在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经过3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民族素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产生和发展,打破了政府包揽办学的传统格局,为形成以政府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办学的教育新体制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等教育供给不足的矛盾,满足了社会多层次、多样化的高等教育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推进了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教育投资等改革的深化,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有助于提高教育事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能力。

二、民办高等教育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民办高等教育在发展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民办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工龄教龄、业务进修指导、表彰奖励等方面得不到应有的政策保障;民办高校的学生在升学、就业以及享受社会对学生提供的优惠等方面没有得到政策保障。这些问题在相当程度上挫伤了社会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投资热情和办学积极性,阻碍了民办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和规模的扩大,影响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民办高等教育社会公益性作用的发挥。

三、政府的职能定位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意义

要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明确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高等教育发展中应扮演的角色和履行的职能,真正建立政府宏观管理教育的体制。因此,我们有必要在理论和实践上研究分析政府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职能定位,在准确把握政府与市场、教育的关系的情况下,明晰政府对民办高等教育宏观管理的框架,并提出可操作的具体举措,以不断完善政府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各种职能,从而发挥政府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宏观管理作用。明确了政府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职能定位,才能在民办高等教育的地位和重要性的认识上统一思想,构筑有助于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公平发展的良好制度环境,促进民办教育快速、健康的发展,实现更多的社会公益性。

四、政府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职能定位

1.建立完善的法律规范体系的职能。制定和完善各项有关民办高等教育的政策法规。如建立民办高校资格认证、注册审批、变更与解散淘汰的标准、操作程序制度;明确规定最基本的具体质量标准,建立对民办高校的办学条件、办学过程、办学结果和财务状况的审查和监督制度;建立校务公开制度,赋予公民参与学校治理的权利,保障社区和家长可以进入学校的空间,参与学校的管理活动;根据民办高校的特点,制定保障民办高校教师与学生权益,有关教师住房、医疗保险、职称评定及证书发放等等方面的政策法规。总之,通过立法,鼓励社会各界和公民个人出资办学,保证举办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规范民办高等教育举办者的办学行为;同时,在保障政府所代表的社会权益的基础上,规范政府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当前很重要的是围绕《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实施建立完善的法律规范体系。《民办教育促进法》基本上是关于实体性的内容,只是对民办教育发展过程中普遍性、一般性原则做出了规定,为了得到公正的实施,还必须有保证其实施的程序性内容。因此,各级政府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在遵循此法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制定一些相关的法规。

2.统筹、规划、引导的职能。将民办高等教育纳入高等教育的整体规划中统筹考虑,在高等教育领域根据其教育需求和资源配置统筹规划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引导民办高校进行布局结构调整。积极引导基础差、规模小,缺乏市场竞争能力的民办高校通过多种形式联合办学。结合各地经济发展要求重点发展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专科层次职业学院,并向本科延伸。在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民办高校自主设置专业和自定招生计划。建立民办高等教育管理执法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公安、工商、物价、民政等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加大民办高校和教育机构在治安、广告、收费和办学秩序等方面违法违规行为的执法力度。

3.资助与扶持职能。政府对民办高校应提供力所能及的资助和扶持以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应成为政府宏观管理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如在校舍建设方面,可纳入地方城乡建设规划,按照公益事业用地标准,享受公办高校用地的所有优惠政策;对已经设立的办学条件较差的学校,应适当放开政策,帮助他们达到应有的办学标准;设立专项发展资金,奖励、资助在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用于开展民办高等教育相关的研究和有益活动;对民办高校学生提供同公办高校学生一样优惠的助学贷款,设立奖学金等。

4.服务职能。现代公共政府的基本理念是服务。因而为各级各类教育事业提供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责。只有树立服务的理念,政府才能真正退出一般性公共教育竞争领域,把办学竞争的利益和责任“归还学校、回归社区”,从而构建政府对公共教育管理框架,包括对社会弱势人群的倾斜政策;也只有这样政府才能从过于微观、具体、细致的管理职能中退出,从而逐步确立现代公共管理的宏观职能。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服务内容包括提供咨询、信息服务,即向民办高校及时教育相关信息、政策法规、实践操作、经验总结以及世界各地区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等方面的信息服务;简化各项审批、审查、备案等手续,提供便捷的服务,对民办高校的诉求与困难,回馈及时,适时地帮助解决;建立与民办高校之间,与公办高校之间及其他教育机构、文化单位及行政部门之间联系的通道,实现信息共享与交流。

5.监督和评价职能。建立一定的监督机制,监督保证民办高校的公益性质和非营利性质,监督保证国有教育资产不流失和教育资产不断积累,监督保证学历教育的质量和标准。对民办高校的申办资质和办学水平进行评估,并定期对社会公布评估结果。推动成立民办高等教育评估中心,政府委托其专门开展民办高等教育评估活动。制订新的民办高校设置标准、办学水平和质量标准,并根据标准定期对学校的办学条件、经费、学生管理、教师队伍、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等级评估,并评估报告,及时向社会公示。推动建立民办高等教育协会,建立具有自我约束、互相监督功能的行业规则,推行行业管理。政府根据有关的评估结果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通过资助与学校的办学质量挂钩,进而引导和规范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范文

关键词 大数据 高等教育 高校

1大数据和高等教育的关系

高等教育与大数据之间绝对不只是简单的应用与被应用的关系,高校担负发展科学的职能决定了高等教育并非只是被拥挠接大数据的进入,高等教育同时扮演着推动大数据发展的重要角色,高等教育发展的进程同时也是大数据发展的进程,而在大数据和高等教育相互推动发展的过程中,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和共同发展的关系。

1.1相互促进

大数据作为工具,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不仅顺应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同时给高等教育带来一系列的变化。首先,大数据应用在培养人才方面,将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打破时空界限,促进高等教育的普及,同时因对学生信息的全面掌握,个性化教学将成为可能。其次,大数据应用在科研方面,自然科学领域中更多更全面信息和数据的掌握对于无论微观科学还是宏观科学都是一种科学性的提升;社会科学领域中对传统研究方法的突破将带来研究结果信度和效度的提升。再次,大数据应用在服务社会方面,高校更能了解社会需求,促进与社会的联系,更好地进行各种社会服务;最后,大数据应用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不仅能够通过收集更全面的信息,更好的对已有文化进行记录和传承,同时也基于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融合,创造了一种量化世界和预测未来的“数据文化”。与此同时,高等教育也促进着大数据的发展。首先,高校的信息系统作为一种大数据源补充着大数据的数据基础;其次,高校通过对大数据的研究和应用,改良和发展大数据技术,创新和完善大数据分析方法;最后,高校通过对大数据进行文化和伦理上的追溯和反思,完善大数据理论,规范大数据发展。

1.2相互制约

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教育信息化进程在全世界范围内稳步推进,高等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最高级阶段。同时,各类信息系统及数字资源的开发也己初具规模――高校信息化教学系统的覆盖率达到98%,信息化管理系统占95.3%,信息化科研系统占84.4%。这些信息系统,尤其是科研信息系统,每天都在产生大量结构化的、半结构化的以及非结构化的数据,高等教育领域产生并储存了海量的数据,数据的收集和记录是有目的的,数据的存储和维护是需要成本的,高校需要挖掘出这些数据的价值来实现收集记录数据的目的和平衡存储维护数据的成本,并实现自身的发展。而只用传统的数据处理工具和传统的数据分析方法已无法完成对海量数据价值的挖掘,高校需要引入大数据技术、大数据方法、大数据思维来处理这些大数据集,而大数据作为一个待成熟的工具也好,作为一个待拓展的领域也好,大数据的技术、方法和思维都是有待发展和完善的,大数据处理海量信息的能力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因此,高等教育对大数据的认可与支持力度将很大程度上决定大数据应用、研宄以及大数据人才培养的进度,同样制约着大数据的发展。

1.3共同发展

由大数据和高等教育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我们可以得知,两者的发展必然是一个同时进行的过程。大数据促进并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因为大数据通过对高校中海量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提升高校四大职能发挥的质量,以及对高校内部管理效率的提升,而当前大数据的不足又限制了对高校海量数据的实时处理,使高等教育的发展受到了技术上的限制;同时,高等教育促进并制约着大数据的发展,是因为高等教育通过应用和研究大数据,促进大数据技术与理论甚至文化的全面发展,并为大数据的发展提供人力支持和人才培养,而当前高等教育对大数据的态度限制了高等教育与大数据的结合程度,即高等教育对大数据的支持力度限制了大数据的发展。大数据和高等教育这种强Q合关系,必然使得两者的发展处于一种此呼彼应、齐头并进的状态,必然保持着两者共同发展的趋势。

第4篇: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范文

在对美国大型制造业公司的分析中,公司从培训中得到的回报率大约可达20%~30%。摩托罗拉公司向全体雇员提供每年至少40个小时的培训。调查表明:摩托罗拉公司每1美元培训费可以在3年以内实现40美元的生产效益。摩托罗拉公司认为,素质良好的公司雇员们已通过技术革新和节约操作为公司创造了40亿美元的财富。摩托罗拉公司的巨额培训收益说明了培训投资对企业的重要性。[1]正是由于以上这些原因,社会上的各类组织,尤其是企业都非常重视员工培训,从而形成了巨大的员工职业培训市场,产生了各种专门为各类组织提供员工培训的盈利性机构。但是,由于目前国内教育培训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还不是很健全,各种培训机构良莠不齐,我国目前职业培训行业还处于一个比较混乱的局面。经过调研和长时间从事相关工作的经验,笔者认为高校作为职业教育资源的优质提供者,应该积极介入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员工职业教育培训。

二、高校介入职业教育培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1.教育培训行业中缺少高水平的培训机构,为高校的介入提供了现实必要性。目前我国各类组织尤其是企业,员工的职业教育培训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很多企事业单位没有一个相对完整的培训体系,培训计划、培训时间和培训投入都是在培训前临时确定,缺少计划性和统一的标准。在培训的内容上,缺少必要的理论支撑,课程设置不成体系;在培训的形式上,以组织内的高层讲课和发放书籍材料自学为主,形式单一呆板,达不到较好的培训效果。相关调查表明:92%的民营企业没有完善的培训体系;91%的企业每次培训的计划是临时制定的;50%的企业培训形式为高层讲课和发放书籍自学;77%的企业对于培训的效果得不到明确的反馈;43%的企业最终认为培训流于形式,效果不理想。[2]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培训行业的很多培训机构都是会议公司一类,完全以盈利为目的,他们的培训也都以参观考察和旅游为主,课程设置和内容都流于表面形式,缺少专业的师资队伍和科学严谨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所以,如果企事业单位将员工培训交于这些机构,培训的效果很难得到保障,而出于成本考虑,每个单位都设立一个员工培训机构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制约教育培训行业发展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建立一批课程门类齐全、理论体系完整、师资队伍过硬、专业服务一流的高水平培训机构。经过调查研究,笔者认为,符合以上所列条件的教育服务性机构只有一种,那就是高校。

2.高等教育的职能和教育教学特点,为高校介入职业教育培训提供了现实可行性。高等教育是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高等教育有三项基本职能:培养专门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高校是高等学校的简称,泛指对公民进行高等教育的学校,是高等教育的场所和具体实施者,其具体定义为:高等学校是按照国家规定的设置标准和审批程序批准举办的,通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要培养对象,实施高等教育的全日制大学、独立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因为高校是高等教育的具体实施者,为了更好地完成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高校设立了非常全面的学科门类,各个专业都有较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完全可以满足职业教育培训的需要。而在教育教学特点方面,高校的教育教学不同于中等教育,它把教育对象定位为成年人,同时以为社会各行各业提供专门人才为目标。因此高校的教育教学具有更大的独立性、专业性和灵活性。教师也不再被完全束缚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上,可以有更多的精力从事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另外,高校除有国家规定的法定假日外,还有每年三个月的寒暑假,这些都为高校在不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前提下,组织优质教育资源从事职业教育培训提供了重要的时间保障。职业教育培训的需要和高校自身的教育教学特点,决定了高校成为开展职业教育培训最理想的机构。也正因为如此,在国家的教育政策法规中,高校被明确赋予了开展职业教育的要求。根据《职业教育法》第十三条的规定:“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根据需要和条件由高等职业学校实施,或者由普通高等学校实施。其他学校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规划,可以实施同层次的职业学校教育。”虽然该法律明确指出是职业学校教育,但是这一规定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高校有实施职业教育的权利与义务,为高校实施职业教育培训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

三、高校职业教育培训的现状与问题

1.职业教育培训在高校中地位低,重视不够。在很多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职业教育培训工作虽然也一直在开展,但是受到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一些高校基本不开展职业教育培训,一些开展职业培训的学校,也基本上把它作为一种可有可无的增收项目,学校在这方面的投入很少,没有专门的管理部门和发展计划。主要原因在于,高校对于教育培训工作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大学的主要职能是通过高水平科研,本科、研究生专门人才培养和进行校内外合作来实现,忽略了职业教育培训。

2.教育培训管理混乱,部门间缺少统一协调管理。虽然很多高校都开展职业教育培训,但是其中大部分管理都比较混乱。大多数高校的职业教育培训都是由成人教育或者继续教育学院来开展的,同时各个学院也各自办班,进行短期的培训,即使有些高校统一管理,相关部门也缺少职权。所以,大多数高校的职业教育培训属于“各立山头,各自办学”,非常混乱,经常出现基本相同的培训项目在不同的学院同时开展和重复开展,教育和教学质量很难得到保障,也影响了高校的对外形象。

3.培训师资库不健全,课程设置缺少针对性,市场拓展能力弱。由于高校尤其是本科院校,多属于部属或者是省属,办学经费来源很有保障,因此对于作为增收项目的职业教育培训没有太高的热情,缺少对于职业教育培训市场进行拓展的积极性。

四、高校开展职业教育培训的对策与建议

1.高校应加强对职业教育培训的重视程度。高校从事职业教育培训不仅仅是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直接表现,而且对于提高科研水平和专业教学质量也有着重要作用。我国普通高校目前主要任务还是以为社会培养专门人才为主,职业教育培训是一种继续教育,是学校培养专门人才职能在时间上的延伸与拓展。同时通过职业教育培训,高校可以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与沟通,及时有效地汇聚社会对各专业人才的需求信息,有利于学校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改革,使其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企事业单位的要求,而且职业教育培训也可以让学校更加了解科技的前沿需求,使高校的科研更有针对性,有利于实现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为实现高校科技服务社会提供重要保障。因此,高校要增强综合竞争力,应该加强对职业教育培训的重视程度。

2.高校应设立统一的教育培训管理部门。高校的教学重心都在各个学院,职业教育培训由于具有短期性、应用性和与社会需求结合紧密性强的特征。如果各个学院各自组织培训,既浪费占用学历教育的资源,也不利于将教育培训做大做强,做出品牌。所以高校应该成立专门的教育培训管理部门,统一规划管理和组织全校的各种教育培训,而各个学院则负责按照管理部门的要求提供培训师资和设置课程。

第5篇: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范文

一、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使命的回归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大学功能不断拓展的新形势下,再次强调大学人才培养的基本职能,既是对大学传统的坚守和弘扬,也是基于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从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看,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最初使命,也是大学承担的根本任务。在大学建立研究所、实验室,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到学术知识的创新过程之中,有利于培养出具有创新性的学术人才。在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职能的同时,强调大学应该肩负的服务社会功能,则拉近了大学与社会的距离,增强了大学培养的人才的社会属性和社会适应性。尽管大学的职责和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地扩展,但大学的根本任务依然是培养人才。大学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一个学术共同体。没有大学生的机构,就不能称其为大学。凡是有大学生要教育培养的地方,都必须把高质量的教学工作作为基本的要求。因此,无论大学如何发展,无论社会对大学有什么期待,只要有学生需要培养,人才培养就是大学的根本任务。

二、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定位

办学定位是指大学为明确自身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和格局的位置,理性把握自身角色和使命,确定服务面向、发展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前瞻性战略思考和规划活动。一方面,办学定位体现了大学的基本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是大学历史传统的延续和传承;另一方面,办学定位对大学的办学行为和未来发展具有统领作用,它必将引导大学的改革和发展方向。 我国对高校的分类有多种标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大学,其本科教育的定位理应不同。按科研含量和学术水平来说,大学分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按学科的综合性程度来说,大学分单科性院校、多科性院校和综合性大学;按人才培养的层次来说,大学分专科院校、本科院校、具有硕士或博士授予权的大学等。按本科人才培养的规格来说,大学有应用型本科教育和学术型本科教育之分。而且,同一类型或者同一学校在不同历史时期,其本科教育的定位也可能不同。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大批专门人才,因而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我国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定位也是培养专门人才。

三、武汉大学本科教育改革基本设想

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世界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武汉大学将以“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作为基本的办学理念,努力打造世界一流本科教育,深入推动教学内涵建设和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以期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拔尖创新人才。作为一所学科齐全、科研实力雄厚、面向国际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武汉大学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致力于培养具有坚定的民族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开阔的国际视野、人格健全、知识宽厚、能力突出的拔尖创新人才。

课程教学是本科人才培养的主渠道。采用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来组织教学,直接影响和决定着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只有经过精心设计,符合知识内在逻辑与学生发展需要,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吻合的课程体系,才是较为科学和完善的课程体系。因此,大学究竟应该构建什么样的课程结构,应该开设哪些课程,课程的教学内容如何确定,以及怎么处理前继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关系,是大学教师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师德师风、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是促进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好教师的言传身教、为人为学,对处于成长期的青年学生来说,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好的教师能够带领学生在求知的道路上不断进取,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指导学生正确选择专业、课程,并帮助学生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因此,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应以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素质为核心,通过开展一系列教师教学培训和专业发展工作,引导每一位教师成为懂教育的学者,不仅学问做得好,教学水平也很高,既做学问家,又做学问教育家。

第6篇: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范文

关键词 高校管理 创新 职能 激励

一、高校管理创新的内涵

管理创新是以管理者为主体从管理基本职能出发,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对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变化和重组,使之处于动态协调之中的活动总和。 结合高校实际,高校管理创新应该被理解为:是为了培养创新人才而对学校管理进行创造性的变革,也就是指学校领导者在创新理念指导下,创造性地采用新的措施手段,对管理要素进行扩展更新和优化组合,以形成新的管理格局,产生新的管理效果,从而更好地培养创新人才的活动。

二、高校管理的创新路径——从控制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变

管理职能是管理的职责和社会功能,它是管理本质的具体表现。高校管理的基本职能一是按照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客观规律,合理地组织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以及文化传承的职能;二是按照社会主义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规律,协调好学校上下左右和师生员工之间的关系,调动全员积极性的职能。高校管理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具体管理职能是多样的,诸如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等,而这些职能又随着高等教育和管理活动的发展而处于不断演变之中。传统的高校管理在其职能的发挥中,比较注重对学校各种活动的指挥和控制,强调自上而下的步调一致、统一协调,强调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即所谓“上面发文,下面执行”是其典型写照。这种管理模式对于建立有序的管理秩序,推进高等教育的发展曾起到积极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越来越显示出各方面的不足,一是忽视了高校的人员主要由学者群体和以追求知识学问为己任的学生构成,是以传授学问、创造新知、发展科技文化、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宗旨的重要特性;二是忽视了高校不同于其它社会组织的学术性本质。如学术观点的探讨、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采用等都无法简单地依靠行政命令就可以奏效的,需要教师运用创新思维开展创造性的工作。因此,就一个学校而言,教育行政管理工作是为培养合格人才创造条件的服务性工作。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民主政治建设的逐步推进,那种高校管理者与师生员工之间在工作程序上自上到下的控制导向的传统管理模式,必将被服务型管理模式所取代。从发展趋势看,高校管理应该是一种服务型管理,在职能上强调协调和服务,主张对学术问题进行充分的研究协商,广泛吸收学者的意见,鼓励教职工对工作认真思考,自觉和自主的规范工作程序。实行服务型管理,要着眼于树立管理即服务的意识,着手于构建服务管理体系,着力于建立服务管理制度。从控制管理向服务管理转变,不是简单地由“掌舵”转向“划桨”,也不是盲目地由“牵羊”转为“放羊”,而是要建立适合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三位一体”需要和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三全合一”要求的新体系。既要搞好学校的顶层设计,明确学校的办宗旨和办学定位,树立以服务求生存,以贡献求发展的思想,主动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又要明确服务管理的重点,用主要精力关注教学中心工作,关注科学研究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关注师生员工及关注基层教学、科研单位,主动为教学、科研服务,为教学、科研工作排忧解难。

三、建立畅通开放的信息渠道,提高吸收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在管理活动中,管理人员与其说是面对具体事物,不如说是面对有关事物的信息。未来社会是信息社会,新世纪的教育环境是复杂多变的,高校管理人员只有加强纵向、横向的沟通和上下左右联系,对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进行采集、加工、贮存和分析,用来指导管理工作实践,才能进行正确的决策。在管理活动中,管理人员始终要用发展的动态的观点方法,运用科学的信息控制手段,分析处理不断变化的具体情况,提出尽可能多的运作方案,然后进行充分的探讨研究,得出最佳的方案付诸实施。这种以信息控制为基础,随机制宜的灵活管理,必将取代传统的凭直觉经验进行的僵化管理。

四、制定科学的激励制度

激励是领导的重要职能,领导者的沟通与激励及其相应能力,将直接决定管理的效率。激励的方式有信仰激励、目标激励、参与激励、竞争激励、考评激励、业绩激励、奖惩激励、信任激励、关怀激励、反馈激励和情感激励等。好的激励制度能够使管理人员具有工作表现的欲望和工作的愉悦感、成就感,能够强化他们在工作职务上的责任感,同时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一种良好的期望。在管理活动中,领导者应当认真分析管理人员的不同需要,积极有效的采取不同的激励手段,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欲望,使他们各尽其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比如在管理活动中,领导者能够尊重管理人员的不同意见,根据他们的需求差别,关心和重视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健康,依据他们的实际工作表现和完成任务的质量高低决定其晋升、加薪和奖励,这样才可以有效地满足管理人员的不同期望,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只要求他们努力,而不满足他们的需要,那么最终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给以后的工作带来难度。

上述高校管理创新路径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的整体。管理理念的更新是高校管理创新的前提,管理职能的创新是高校管理创新的核心,管理渠道的创新和建立科学的激励制度是高校管理创新的保证。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和教育管理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高校的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要有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精神,不断开阔视野,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在坚持原则,模范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同时,以以人为本为基础,发扬灵活的团队精神,通过构建和谐校园,践行科学发展观,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掌握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规律,研究和探索高校所承担的教育任务和特殊规律,创造独特的办学思想和观点,以保证高校管理的管理创新的积极开展,保证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范文

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中,高校成人教育是作为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存在的,能够起到推动整个教育事业良性发展的作用,使教育机会趋向于平等化、公平化的发展,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随着教育的不断进步,我国高校成人教育也受到了广泛关注,有效促进其发展步伐。但目前,高校成人教育仍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缺乏科学化的教学管理方面,使发展处于“瓶颈”状态。为此,本文对高校成人教育教学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希望能够对高校成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一定帮助作用。

【关键词】

高校成人;教育教学;管理;策略

前言

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进程中,成人教育地位占据非常重要的权重。21世纪背景下,教育的重点已经转化为对综合型人才的培养,而在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终身教育俨然已经成为教育体系的一项重点内容。为此,高校成人教育教学管理的过程中,更要全面贯彻终身教育理念,为高校成人教育的积极转型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导向作用,继而实现高等成人教育科学育人的目的。

一、高校成人教育的相关内容介绍

1.高校成人教育的基本职能

普通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包括科学研究、教学和社会服务;而高校成人教育的基本职能则包括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高校成人教育与社会生活与社会生产均紧密结合,能够使劳动者的素质得到显著提升,这就反应了其培养人才的这一职能;高校成人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对社会人才结构的完善、对劳动素质的提升以及对科学技术转化的促进等。

2.高校成人教育的基本属性

相对普通高等教育,高校成人教育的固有属性更为突出,即:灵活的教育形式、广泛的教育对象、多样化的教育规格、高度适应社会的教育内容以及终身教育属性。高校教育对象的来源多为在职从业人员,不考虑其性别、身体情况、民族等均可以参加到高校的成人教育行业。而正因如此,高校成人教育衍生出了多样化的教育规格、灵活的教育形式、终身性的教学过程等属性。相对于未成年人。在职成人的情况更为复杂,教育对象参差不齐,无论是系统、单位、个体情况还是地区。为此,高校成人教育形式和规格要灵活多样,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并重,兼顾本科与专科等办学格局。

二、高校成人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1.高校成人教育教学目标有待明确

就目前的成人教育形势来看,成人教育目标有待明确是成人教育有效管理的主要问题之一。从成人教育学习内容、专业、设置等角度出发,成人教育是以高等教育为基准的,主要是对科学型人才进行重点培养。但高校成人教育又与普通高等教育存在明显区别,为此,在成人教育过程中,教学目标的确定不能满目按照普通高等教育进行,要考虑到成人自身特殊性等方面,这样才能够建立一个真正属于成人教育的目标。由此可见,定位不准确或不确定的成人教育目标,无法真正发挥教育效能。

2.高校成人教育教学手段过于单一、陈旧

高校成人教育要紧跟时展的脚步,为成人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但目前,高校成人教育教学手段过于单一、陈旧,无法满足成人学生的学习要求。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均是以传统的教学方案进行,而成人教育教学内容与计划的制定也均是根据普通高等教育标准来实施的,使成人教育的特殊性明显缺失。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成人教育如若不能进行及时的创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就很难突破成人教育教学的瓶颈,阻碍了高校成人教育教学功能的实现。

3.高校成人教育生源素质较差较大

最近几年,我国普通高校均处在扩招,部分高校为了实现扩大招生规模目的,就将门槛减低,以吸引更多的考生。在这种情况下,由高考进入高等学校,以继续深造为目的的考生人数将持续增多。而只有一些高中毕业后不愿意参加工作或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学生,才会接受高校成人教育。由此一来,不仅减少了高校成人教育生源,更会导致生源素质差异化。再加之社会人员群体,也是成人教育学生的主要来源,其职业、岗位、行业以及本身文化均存在较大的差异。这无疑给高校成人教育教学的规范化、科学化教学带来一定的阻碍。

4.高校成人教育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

通常,学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人的知识水平、能力和素质。就目前成人高等教育管理队伍的管理水平和学历结构来看,明显存在着不能够适应其所承担工作任务的问题。例如,部分教育管理人员没有充分了解成人教育管理以及成人教育心理学,其自身原有的知识结构也无法满足成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要求,造成了成人高等教育工作人员素质偏低的局面。再加之,由于其工作繁忙,很少有意识的提神自己的专业素质,在现代化管理知识水平明显不足的情况下,直接对高校成人教育管理的优化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优化高校成人教育教学管理的有效策略

1.全面贯彻高校成人教育的终身学习理念

我国人才培养的主要路径是教育优化,在教育事业发展中,成人教育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能够引导人们实现自我的完善,为此,成人教育是人们接受教育的一个重要机会与途径。高校成人教育模式转型发展的实现需要依托于终身教育理念,为此,高校要对成人终身学习理念进行不断强化,鼓励成人接受终身教育思想。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持续提升,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为了更好的适应企业以及事业单位的用人要求,高校成人教育模式需要作出积极的转变,全面贯彻终身学习理念,进一步改善成人教育环境,使成人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有效的优化。

2.打破陈旧、单一的高校成人教育教学手段

基于终身教育理念的高校成人教育教学的有序管理,需要依托于灵活多元化的教学手段。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成人教育的受教育程度、对象身份以及工作等均存在明显的差异,高校成人教师应客观的认识这种差异,并尊重教育对象的个性差异,以进一步推动高校成人教育模式的转型发展,从而使成人教育教学管理质量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在对教学手段进行创新的过程中,要教学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整合,尽可能的使教学手段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的特点,以更好的适应成人教育发展需求与模式。另一方面,高校成人教育打破陈旧、单一的高校成人教育教学手段还包括不断的创新高校成人教育教学内容,即在内容上要突出了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特征,以适应成热的生活需要和工作需求,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脚步。人们在成人阶段,往往处于一个再劳动和再教育的时期,为此,不断传递、更新知识信息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高校成人教育终身教育过程,继而有效促进劳动、教育与生活的整合、统一。

3.进一步明确高校成人教育教学转型发展目标

高校成人教育的明确能够有效促进成人教育教学的有效管理,使终身学习理念深入广大师生心中。目前,终身教育与学习已经成为当下高校成人教育的一种主流发展形势,是教育事业组成的关键部分。为此,受到终身教育理念的作用下,需要进一步明确转型发展目标,并对终身教育的含义进行深入分析、理解并深化,使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能够进行有机的整合,顺应社会型人才的发展需求,从而使高校的成人教育教学管理在终身教育思想的支持下更具特色。

4.强化高校成人教育师资力量

高校教育中,师资力量是实现高校成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关乎着整个教学质量。为此,为了实现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成人高校应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其师资力量,对高校成人教育师资队伍的教学技能以及整体素质进行提升,使教师的责任感得到有效培养。与此同时,高校还应鼓励教师参与到成人教育中,帮助其树立终身学习思想,使高校成人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高校成人教育通过对从业人员的技术业务、文化以及政治等方面素质进行培养提高,能够有效优化劳动生产率,从而提升经济效益,并促进社会经济的有效发展。与此同时,高校成人教育通过继续教育和培训各岗位,能够传授给劳动者最新的科学技术,使其能够有效应用现代化的技术,来促进劳动力的提升。除此之外,高校成人教育也能够按照社会需求,对教学计划于专业设置做出科学的调整,以为社会输送更多的技术型人才。

结论

综上所述,由于高校成人教育教学管理的优化有助于教育对象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为此,高校应对其重视起来。高校成人教育工作人员要以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做切入点,不断的强化高校成人教育的终身学习理念,不再局限于陈旧、单一的高校成人教育教学模式,从而构建出高校成人教育教学管理的长效机制,优化师资队伍,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高校成人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化转型发展。

作者:曹坤 单位:吉林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吴玉萍.基于动机视角的高校成人教育教学管理改革探索[J].成人教育,2012,32(6):29-30.

[2]苏伟.高校成人教育教学管理方法探讨[J].科教文汇,2011,(11):192,208.

[3]黄国芬.改善高等成人教育教学管理方法的探究[J].才智,2012,(21):265-266.

[4]周云.高校成教学院教学管理与督导机制建设初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17):28-29.

第8篇: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范文

关键词:高等教育 认证 马来西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003-01

自20世纪80年代在欧洲兴起,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就一直受到世纪各国的重视,在国际上掀起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运动。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制、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政府支持成立各类外部质量保障机构(即我国所称的“评估机构”),并把评估作为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为政府加强宏观管理提供决策服务。目前为止,世界上已经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质量保障机构,可分为审核、分等(水平)和认证三种基本形式。

1 MQA概况

为了确保私立高等教育质量,马来西亚政府于1997年成立了国家认证委员会(National Accreditation Board,简称LAN);2001年,又设立了质量保障司(Quality Assurance Division,简称QAD),对公立高等教育机构的高等教育质量进行监督。在近些年的实践中,这两个机构对马来西亚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起到了重要作用。2005年马来西亚政府计划合并公立和私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也就是说,把教育部质量保障司(QAD)和国家认证委员会(LAN)合并成一个单一的独立于高等院校之外的质量保障机构,以期进一步完善马来西亚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在这种情况下,马来西亚教育部资历认证机构(Malaysian Qualification Agency,简称MQA)在2007年成立,基本职能就是对公立高校进行质量管理和监控,对私立院校进行认证。其管理机构是理事会,由1名主席和16名成员组成,全职人员约有30余人。MQA的经费来源比较单一,基本均为国库开支。MQA从事外部质量保障的主要依是马来西亚资格认证框架(Malaysian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简称MQF),是马来西亚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的基础。

2 质量保障方法

MQA保障马来西亚高等教育质量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方法就是项目认证(Programme Accreditation);另一种方法就是院校审核(Institutional Audit)。

2.1 项目认证

项目认证包括制定项目标准和资格认证框架,对高等教育机构课程开设情况、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等进行评估,运用统一的指导方针、资格认证框架和质量保障程序确保项目认证过程的详细性以及透明度,客观、公正地报道项目认证的相关信息。项目认证有两个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临时认证(Provisional Accreditation),第二层次是充分/最终认证(Full/Final Accreditation)。临时认证是在第二层次认证前由MQA组织同行构成评审小组(Panel of Assessors,简称POA),就评价和课程设计等九个方面,确定高等教育机构(Higher Education Provider,简称HEP)是否满足进行初步全面评审的最低质量要求。在必要时,评审小组还可到高等教育机构进行实地考察以确认HEP的准备情况和适宜性。他们的成果将分别提交给各自的评审委员会进行决议,HEP则根据临时认证报告,以寻求高等教育部提供和批准进行新的项目。

完全(或最后)认证是确保认证项目符合《项目认证行为规范》(Code of Practice for Programme Accreditation,简称COPPA)和《院校审核行为规范》(Code of Practice for Institutional Audit,简称COPIA)这两个标准,并遵循马来西亚资格认证框架(MQF)。完全认证是一个独立的外部评估,它同样也是由教育部资历认证机构(MQA)通过其评审小组(POA)进行,对项目的信息及学校所提交的自我评价报告进行评估,同时到学校实地考察,形成最终报告提交给MQA。

2.2 院校审核

院校审核的质量保障流程完全依据《院校审核行为规范》(COPIA)这个标准进行的。然而,在项目评审中,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项目持续审核(Programme Maintenance Audit),制订一个具有认可资格的、永久的项目持续评审方法,其目的就是为了监控和确保已评审的项目可以持续改进质量,在对学校实地考察走访后,确认其信息的准确性并形成最终报告,既可以供高等教育部参考制定政策,同时,公众也可以通过报告来了解高等教育机构。项目持续审核每三年内至少进行一次。

3 马来西亚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对我国的启示

(1)顶层设计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并加强教育评估法规建设。三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形成,受到本国国情的影响,使其质量保障模式各具特色(俄罗斯的评估模式、马来西亚的认证模式、英国的审核模式)。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起重要作用的外部评估是国家以法律形式制定评估政策的具体体现,国家政策法规的颁布实施,充分体现着一个国家政策的导向性,它对该国今后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指引性,使教育评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并起到规范评估行为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已明确提出要“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并成立国家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构”,把加强教育评估法规建设提上议事日程。

(2)重视高校内部自我质量保障。俄、马、英三国都十分重视高校内部质量保障,普遍内设机构专门负责自我评估工作,在进行外部评估时,注重于与高校的自我评估紧密结合,工作重心由基于各国鉴定和评审系统的教育过程及教育成果质量外部监督程序,转变为基于各种模式的教育机构内部自我评价。这样一来,承担教育质量责任的主体就回归到了真正应当承担这一责任的教育机构身上,也就极大地节省了外部检查所需消耗的人力物力资源。毕竟评估的目的是帮助高校提升质量,而不是使高校由于在质量方面存在不足而受到惩罚。

参考文献

[1] 郑晓齐.亚太地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6.

第9篇: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范文

一、目前高等教育投入与产出概述

研究教育的投入产出问题,一直以来就是社会与学者们所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美国的教育经济学家舒尔茨和F·丹尼森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他们的研究都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教育和训练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教育投入的多少,对个人来说,是以后获取高学历、高工资的决定因素;对国家和社会来说,是提高生产率、增加国民收入的来源。舒尔茨1961年发表在《教育和经济增长》、《教育的经济价值》等论著中利用有关的研究方法,估算了教育资本在美国1929~1957年的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是495亿元。这一对教育经济效益量化的研究发现,引发了许多经济学家研究教育投资的兴趣。F·丹尼森1962年出版了《美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和我们的选择》和1967年出版了《为什么增长率不同——战后九个西方国家的经济分析》等著作表明的研究结果有两个:一是从1929~1957年,教育在美国国民收入增长率中所起的作用占 23%;二是由于教育还在“单位投入量的产量增加”方面起一定作用,因此,这一时期教育对美国国民收入增长额的全部贡献为35%。这些研究结果引起了社会极大的兴趣,它们给出的启示是:教育的投入是可以通过计算产出来判断其价值的。

但是要对高等教育的产出结果作出准确的计量,又是颇为棘手、困难和复杂的过程。因为,高等教育的投入产出现象是由错综复杂的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之所以高等教育的效率、效益问题备受社会及人们的关注,是因为其不仅涉及到受教育者本身,而且也关系到公共管理的效率。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资源匮乏,基本矛盾并没有解决,一方面总量上供不应求,高等教育投入了相当的经费,尤其是政府的投入,但相对于教育经费的需求仍嫌不足;另一方面是结构上失衡,高等教育的师资、设施又有某种程度的闲置和浪费。在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性本质上尚未得到缓解前,单纯通过分析个体受教育的经济收益来评估高等教育的效率,其说服力欠佳。笔者认为,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的效率问题,可以考虑从多角度出发。例如,从高等教育的投入主体政府出发,研究财政投入者的产出效率;从高等教育的执行者高等院校出发,研究执行者的效率问题;也可以从受教育者出发,研究受教育者的效益;或者从社会角度出发,来衡量高等教育的投入产出效益。

二、高职教育投入与产出分析

教育大词典中指出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所以本文引用国外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效益研究方法适用高职教育投入产出效益研究。

广义而言,投入是指向系统输送其运转所需的各种资源和要素。对于高职院校系统,这种投入所涵盖的内容是极其广泛的,既包括学生方面的投入、学校方面的投入,也包括社会等其他方面的投入。其中,学生方面的投入包括个人在进入高等学校之前所具有的生理、心理、智力等各方面的素质,以及个人在进入高等学校之后的努力程度等。在这些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的投入中,投入产出效率评价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指学校方面的投入,原因在于只有这些要素才是学校管理者能够掌握和控制,能够发挥管理者主观能动性,进而影响学校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的因素。高等院校方面的投入一般可以分为人力、物力和资金等方面的投入。其中,人力资源的投入包括专任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及后勤管理人员等方面的投入;资金投入是指学校每年的经常性支出,主要是教育事业费和科研经费;物的投入主要是考察学校的硬件设施投入情况,如学校校舍状况、各类教学设施投入、科研设备投入和校园网、图书馆等信息资源投入情况。

高职院校是一种具有多种产出的机构,但我们可以根据高职院校承担的职能对其产出进行评价。高等教育的职能经历了一个从单一传授知识到教学科研并举,后又增加了社会服务职能的演变过程。目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被公认为现代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据此,我们可以将高等学校的产出划分为人才培养产出、科学研究产出和社会服务产出。高职院校的主要职能相较于普通本科院校来讲,更加倾向于人才培养产出与社会服务产出,在科学研究产出中相对薄弱。对于人才培养产出,目前通行做法是用学生(在校生)的数量和质量来表示。这种处理方法不仅使问题简化,研究变得可行,而且在涉及与学校生均成本有关的研究中是有效的。科学研究产出,可以通过学校每年发表的学术论文数和科研项目数来表示。当前,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开展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包括短期培训、定向、委托培养等多种形式;(2)通过签订科研合同承担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科研项目;(3)校企双方合作兴办联合研究中心和合资企业;(4)向社会进行技术转让和发明专利出售;(5)向社会开放图书馆、实验室、教学设施等;(6)为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提供信息、咨询等服务。

三、高职教育投入与产出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投入指标的选取

根据投入的不同形式,高职院校的投入指标可以分为人力投入、财力投入和物力投入三大指标,每个指标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若干个子指标。

1.人力投入指标。考虑到高等院校内部人员对学校承担的三大功能具有不同的作用,笼统地将所有教职员工同等对待,不利于分析各类人员在产出中可能存在的贡献差异。因此,我们将教职员工分为三部分:(1)具有副教授职称以上的高级教研人员。一般认为这部分人员是高等院校从事研究生教学与科研的主干人员。与其他人员相比,对高校产出可能有更大贡献。(2)一般教研人员。由于该部分人员多从事学生的教学科研工作,其产出与从事行政、教学的辅助人员相比,对高校产出贡献更直接。(3)普通职工。包括教师与科研人员以外从事行政、辅助工作的人员。在以上人力投入指标中,专任教师是高职教育中的主力军,在人力资本投入中所占比例最大,所需金额最高;科研人员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很大程度上都属于专任教师兼任,并不像很多本科高等院校甚至重点院校对于科研人员的设置比重较大。

2.财力投入指标。当前人们对于科研经费指标的认识仍然存在一定分歧。从现在己经公开发表和虽然没有公开发表但已有记载的多篇文献来看,对科研经费的认识主要有两种观点。两种观点的差异集中反映在评价指标的设置上:一种观点认为科研经费是投入指标,该指标与产出的科研成果形成的投入产出比才是可比指标;另一种观点认为科研经费是产出指标,该指标体现了大学的科研竞争能力和科研规模。除了以上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以外,还有学者在评价高等学校的绩效时,将科研经费的一部分作为投入指标,而将另外一部分作为产出指标。本文采用学者评价高等学校绩效时的做法。

3.物力投入指标。物力投入大多属于固定资产投入,是具有长期使用价值的存量资产,每年的变化相对很小,大致分为以下几类:(1)学校的建筑物。高职院校的产出活动与企业一样,必须拥有场地资源。教学科研用房是学校的核心资产之一,无疑构成其投入;其他行政、生活用房也为高校的产出提供保障条件, 所以也构成投入;但考虑到教学科研用房与辅助用房在产出中可能具有不同的效果,我们将其进行了细分。(2)从事教学、科研活动的仪器与图书,也是构成高校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3)其他固定资产。与企业中的流动资金相类似,高等院校每年直接用于教育科研的经费使用,也是高校的投入要素。由于高等院校的实际经费支出中分别有教育投入、科研投入、基建投入等类别为详细描述其投入情况,我们将其各自单独作为高校的投入项目。

(二)产出指标的选取

根据高职院校产出的划分,产出指标可以分为人才培养产出、社会服务产出和科学研究产出三大指标,每个指标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若干个子指标。

1.人才培养产出指标。根据前文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产出的分析,人才培养产出指标可以用在校生数量和教育质量两个子指标表达。对于在校生数量指标而言,根据评价问题的需要,既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中职生、职高生、普高生等类别,也可以用总数来表达。在计算在校生总数时,需要根据不同类别学生培养成本的差异,或参照国家教育部的标准确定不同类型学生的权重,将自然在校生数换算为当量在校生数。质量方面可用人才培养的层次来衡量,而高职院校大部分只培养大专学生,也有少部分培养本科生、甚至研究生;也可用学生就业率及就业单位评价来衡量。

2.社会服务产出指标。培养人才,发展科技,其实都是为社会服务,只不过它们的服务方式相对间接而已。大学利用人才、设备信息等资源,直接为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的发展服务,是大学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融入社会的进一步体现。不过与前两项产出相比,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产出的准确界定比较困难。原因在于该项职能建立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项基本职能基础之上,更多地表现为对学校办学方向的一种规定和引导,这使得该项职能往往很难与前两项职能截然分开。这个可以用社会服务收取的服务费来衡量,对于公益性的社会服务可以估算其市价代替。

3.科学研究产出指标。科研成果和科研经费是描述高等学校科研情况的两项主要指标。科研成果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学术论文、学术专著、科研成果奖等子指标,也可以将上述子指标得分汇总作为一个单独指标。对于科研成果指标,可以应用科学计量学的有关方法进行评价。

四、结语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虽起步晚,但发展迅速,高职院校的数量已占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1%。如何办好高职教育,从中央到地方,从决策层到办学者都始终关注着和作出不懈的努力。有关于高职教育投入与产出的问题在今后的一定时间内都需要不断去论证,如何更好地节约使用人才培养,争取以最小的投入,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适应社会建设所需要的各类专门人才,已成为高职教育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黄林芳.高等教育投入产出主成分分析[J].财经研究,2005(31):112-122

2.姜春林.985高校管理学科投入产出效率评价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22:13-196

3.丁小浩.中国高等院校规模效益的实证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顾建民.大学职能的分析及其结构意义[J].全球教育展望,2001(8)

5.莫光政.高等学校社会服务实证分析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01(4)

6.龚放.关于中国高等学校质量评估的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1997(4)

7.蔡言厚.大学科研定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