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贷危机和次贷危机范文

信贷危机和次贷危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贷危机和次贷危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信贷危机和次贷危机

第1篇:信贷危机和次贷危机范文

温州民间信贷危机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这些企业老板,特别是知名企业老板出逃,已经是纸包不住火,再也隐瞒不住了。媒体报道说温州大约90%的家庭都参与了高利贷,这么大规模、大普及的非法金融行为,当地的相关部门不可能没有察觉。只是察觉了,未必想到要去出手制止;即使想到了,也未必会真去实施什么动作。

我们不能等什么病都拖到严重的时候才告诉病人怎么防、怎么治。实际上,温州当地人可能对这些事情早已见怪不怪,即使是职能部门在潜意识里也可能把这当成了一种“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正常的市场金融行为。在这种社会心理状态的背后,隐藏的是一种市场自发的寻找出路、活路的挣扎和需求。

谁都知道借高利贷是饮鸩止渴,没有办法的事,假如银行有贷款,就不会有高利贷的出路。但是这两年银行利息飙涨银根又收紧,小企业融资困难,或者是老板为了赚到更大的钱,没了资金周转,于是借了高利贷,有的更想办法非法集资,但最后还是亏了,于是想一走了之。

10月23日,《半岛晨报》刊载了一份“温州模式转型路线图”,从某种思路上勾勒出了这次温州高利贷危机的全貌:温州靠低端产品完成资本积累抽离实业炒房炒矿炒物资被套或亏损贷款加倍炒房、炒黄金白银期货银行信贷收缩借高利贷还贷继续贷款贷不到借高利贷借新还旧金融传销炒钱房地产滞销及金银期货大跌借债人跑路高利贷资金链断裂民间债务危机。

在银根收紧的同时,类似于房地产贷款却比较容易,这里的房子地基才弄好,买房的按揭就已经拿下了。在实业的钱越来越难赚的情况下,一些温州商人就开始从主营业务撤退,转向其他领域,比如说倒卖人民币赚个差价,比如说全国人民都知道的“温州炒房团”。即使是一些本身有实业背景的人,拿到银行贷款后,为了补贴实业的亏损有的也会把从银行贷出来的钱以更高的利息放出去。这就相当于从银行骗贷,让银行神不知鬼不觉,然后放高利贷赚钱,赚了就是自己的,放出去的收不回了,银行最终兜底负责。所以,最后银行成了“冤大头”,遭受的损失可想而知。

温州的民间信贷危机要比这更为复杂。但归根结底,是我们正常的金融在温州没有走在一个市场需要、经济健康发展需要的路线。这其中,银行放贷给全民投机炒房、炒贷,却限制企业流动资金的申请,迫使企业拿高利贷经营,从而导致企业不堪重负,纷纷破产,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2篇:信贷危机和次贷危机范文

当前,中国的小额信贷产业刚刚起步,并逐步在一些地区获得试点和推广,在收到一些成效的同时,类似印度等南亚地区小额信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不断蔓延。鉴于此,本文将考察印度小额信贷模式发展的经验教训,并以我国海南农村小额信贷模式的发展为例,总结当前我国小额信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适用性,得出我国小额信贷发展的方向及启示。

一、印度小额信贷模式:发展及其危机

(一)印度小额信贷产业的发展

印度是传统的发展中大国,其国内生产总值居于世界前列,但贫困线以下人口也达到3亿以上。长期以来,印度城乡贫困人口获得的贷款和借贷资金主要来自于非正规渠道,且多为高利贷,这也加剧了其国内的贫富差距。

从1992开始,印度政府大力借鉴已经较为成熟的印尼模式,依靠印度国家农业和农村发展银行进行了小额信贷的试点。此后,印尼模式在1996年获准在全印度推广而赢来了高速发展期,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印度小额信贷模式被称为“自助小组—银行联结”模式。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以LBP(联系银行计划)为代表的小额信贷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发展中国家最大和成长最快的小额信贷项目。总体来看,以“自助小组—银行联结”模式发展的小额信贷产业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即1992-1995年的试验阶段、1996-1998年的初步推广发展阶段和1998年以后的快速发展阶段。到2007年,印度全国与银行体系进行信贷连接的自助小组已经接近300万个,累计利用银行贷款近2000亿卢比,国家农业和农村发展银行融资超过500亿卢比,使超过4000万的贫困家庭获得了小额信贷。

(二)印度小额信贷产业运营及“印度模式”的特点

印度小额信贷产业发展主要存在三种模式:一是“银行—自助小组—成员”模式,此模式下,银行自身承担着建立和培训自助小组的任务,并向成熟的自助小组提供贷款。二是“银行—促进机构—自助小组—成员”模式,这种模式主要通过促进机构发展和培育自助小组,自助小组如果通过银行审核,就能获得银行的直接信贷。三是“银行—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自助小组—成员”模式,这种模式下,非政府组织既是促进者又承担了金融中介的作用。总体来看,印度小额信贷产业运营及“印度模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印尼模式为基础,建立了“自助小组—银行联结”模式,即以LBP(联系银行计划)为代表的小额信贷模式,并逐步发展成为发展中国家最大和成长最快的小额信贷项目,并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试验阶段、初步推广发展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

第二,金融监管部门给予了大量支持。印度储备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从技术、金融、法律等方面进行了大力支持,对自助小组进行了优先贷款,为其发展创造了宽松的环境。同时,在规范全国小额信贷机构方面,印度央行积极出台了合规措施来完善监管。一是通过内部审计部门和检验部门加强监管,二是积极成立小额信贷协会,加强合作监管。协会内部,如果有会员不遵守监管准则,协会可以将其开除。

第三,充分考虑印度的禀赋优势,正确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在向农村提供补贴信贷的过程中,印度在农村建立了大量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与其他模式相比,印度链接模式更注重以非正规方式聚集存款,并根据成员需要以不同成本发放贷款。联结模式充分结合了非正规信贷体系的灵活性和正规金融机构的技术、管理和金融资源的优势。同时,印度的小额信贷模式还正确发挥了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帮助其进行能力建设。

(三)印度小额信贷产业危机的爆发及原因分析

不过,从2010年开始,以信贷违约为主要标志的印度小额信贷危机爆发,给印度小额信贷产业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危机爆发后,大量穷人拒绝偿还盈利性小额信贷机构的贷款,地方官员也劝阻客户不要还贷,各方与MFI(盈利性小额信贷机构)的矛盾持续升级,全国妇女联盟等政治力量也要求政府加强对MFI的监管,印度的小额信贷市场由此陷入混乱。此后,印度安德拉邦政府颁布了紧急临时法令《小额金融机构法令》,要求MFI暂停催收贷款。随着事件的持续升级,印度央行于2011年5月正式的《货币政策报告》,通过了加强对MFI监管的报告,印度的小额信贷危机告一段落。

第3篇:信贷危机和次贷危机范文

[关键词]次贷;次贷危机;抵押贷款;金融;国际经济

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它源于美国,是一场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振荡引起的风暴。次贷即“次级按揭贷款”,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是随着住房市场的繁荣而兴旺起来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

1 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在美国信用是申请贷款的先决条件。依据信用的高低,放贷机构对借款人区别对待,“次”是与“高”、“优”相对应的,指信用较低的借款人,从而形成两个层次的市场。达不到申请优惠贷款条件的借款人,只能在次级市场寻求贷款。由于次级贷款的利率高于优惠贷款利率,受利益驱使,放贷机构在放贷时不按规定要求借款人预付定金,不认真核实借款人的收入状况,次级市场一旦出现问题就迅速影响抵押贷款市场,继而向金融市场和经济基本面蔓延。

2 次贷危机对国际经济的影响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必然会对世界很多国家产生经济方面的影响。摩根大通分析师指出,此次全球信贷危机,很可能会在未来10年时间里继续影响市场,因为美国次贷还贷的高峰期是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上半年,因此现在所暴露出来的次贷损失,只是世界金融体系总体损失的一小部分,次贷危机并未触底。

1次贷危机导致美国贸易进口萎缩

次贷危机酿成全球危机的渠道之一是国际贸易,美国经济下滑和市场疲软将通过国际贸易渠道影响全球经济。

美国是全球最重要的进口市场,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将会降低美国的进口需求,这将导致其他国家出口减缓,进而影响到这些国家的GDP增长。以我国为例,2007年,由于美国和欧洲的进口需求疲软,我国月度出口增长率已从2007年2月的51.6%下降至12月的21.7%。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小于劳动力的供给,增加了社会的就业压力。

2导致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

全球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全球资本主义的经济扩张所导致的生产过剩,而虚拟资本经济的疯狂扩张是导致本轮经济周期拐点出现的主要原因。虚拟经济的疯狂扩张导致了周期性繁荣顶点的过早到来,虚拟经济资金链的断裂是这次金融危机的直接诱因。

第4篇:信贷危机和次贷危机范文

英国苏格兰皇家银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信贷分析师Rob Orman指出,2008年将有越来越多企业需要通过融资或再融资以备兼并、股票回购及偿还到期债务等,而被迫发行新债券。

信贷危机爆发六个月以来,随着资金需求量的增加及融资渠道的减少,企业已经意识到流动性的战略重要性要远甚于从前。美林证券汇编的指数显示,今年1月,高息债券价格平均下跌1.8%,市值蒸发170亿美元。由于价格下跌,高息债券与国债利差的增速已经达到1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高息债券有个很吓人的别名――垃圾债券。这源于很多传统基金都不能投资标准普尔评级BBB以下的公司债券,因此BB或以下评级的债券对这些基金而言便是垃圾债券。高息债券本是高风险债券,按理说,它的收益率应该远远超出其他类型的债券,可是,这几年,投资者抢着购买,哄抬价格,收益率因此一路下跌。去年6月,高息债券与国债之间的利差跌到了2.41%的历史新低。

美国的次级贷问题,不仅影响美国楼市及金融类股份,由于市场的风险意识增加,从去年6月到现在,债券市场亦一路下挫,损失最惨重的就是高息债券,时至今日,丝毫没有任何停缓的意思。

在衰退的经济环境下,投资者要求高息债券与国债之间的利差扩大,从原来平均7个百分点扩大到超过10个百分点。由巴菲特管理的投资旗舰Berkshire Hathaway在购买Texas Competitive价值20亿美元的高息债券时,实际利率就达到11.2%以上。

就现时的情况来看,全球的股票市场、商品市场,以至高息债券市场均呈现一片悲观的情绪。美林的数据显示,那些所谓被贱卖的债券,即与国债利差超过10个百分点的债券,总规模已经激升到593亿美元,创200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第5篇:信贷危机和次贷危机范文

而且一直到11月,仍不断有国际大投行的掌门人受此影响,陆续下课。财经界人士评价,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有扩大之势,需要对这此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估,中国亦在其中。

投行CEO下台

次级贷款危机在今年4月爆发,其关注度在8月时曾达到顶点,其时,众多分析人士认为,止损工作已经开始,信贷危机将被缩至可控范围之内――至少金融家们表现出来的是这样的信心。

由于旗下两只对冲基金损失惨重,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的总裁沃伦・斯佩克特于8月辞职,拉开了高管被次贷危机拖累辞职的序幕。

接下来,美林证券公布了第三季度财报,资产减值84亿美元,这些亏损主要都系因风险性次级贷款和相关证券所引起,CEO斯坦・奥尼尔(Stan O'Neal)闪电离职。就在他离职还只是传闻的时候,美林的股价就受此影响上涨了近9%。

接下来花旗集团的CEO查尔斯・普林斯(Charles Prince)提出辞职,同样因为次贷问题,三季度花旗集团亏损了65亿美元,一向以高股利分红形象出现的花旗集团形象受创,CIBC分析师梅瑞迪斯・惠特尼(Meredith Whitney)也调降花旗股票评级。而在此之前,已有三名分析师调低对花旗集团的评级。

投行的工作似乎只有取得收益一项内容,如今受此危机,连大摩、贝尔思登这样的“老牌劲旅”也感前路艰难。

几乎在普林斯辞职的同时,高盛集团报告说,次贷危机将对实体经济造成“巨大”冲击。简・哈祖斯(高盛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在报告中说,根据以往经验,主要抵押贷款机构的次贷业务相关损失“粗略”估计将达4000亿美元,首当其冲的是银行、对冲基金等杠杆投资者。“他们在因次贷投资损失而出现大规模资产减记后,通常会削减放贷额度⋯⋯这对宏观经济造成的影响将是非常巨大的”。

在每半年一次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警告说,美国信用市场动荡引发的全球经济不稳定“可能会旷日持久”。

QDII净值缩水

随着危机的放大,一直以来都被视作“相对安全“的国内金融机构也难避风波。

近日就有分析人士指出,从率先“出海”的中国投资公司和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近期的上百亿元人民币潜在损失,以及大型上市银行的次级债投资损失或有所扩大等方面来看,美国次级贷款引发的危机并未消除。

据统计数字显示,109亿美元资金的银行系QDII、基金系QDII,近期纷纷遭遇净值缩水。以前日公布的净值计算,南方、华夏、嘉实和上投摩根旗下基金4只QDII基金都跌破面值,资产规模比发行时缩水近63亿元人民币。银行系QDII净值同样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缩水。

新加坡《联合早报》的报道说,在次贷风波中“触礁”的资金可能不止这些。因为,其他机构究竟有多少投资于海外,是否有损失还不得而知。

第6篇:信贷危机和次贷危机范文

美国经济房地产低迷次贷危机

一2007年以来美国经济暖和增长

受住房市场降温的影响,美国经济增长于2006年第二季度开始明显减缓,2007年第一季度进一步减速,GDP仅增长0.6%,是自2002年第四季度以来的最慢增速。第一季度美国经济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是,受住宅投资拖累,私人国内投资大幅度下降。但第二季度,由于私人国内投资强烈反弹和出口加速增长,美国经济增长了3.8%,为上年第一季度以来的最大单季增幅。这表明尽管受到住房市场降温的拖累,美国经济仍然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

1.个人消费支出增长大幅度下降

作为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07年第一季度,美国个人消费支出增长强劲,增长率为3.7%。图1美国个人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资料来源: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第一季度美国个人消费支出增速大大高于上年全年的3.1%,在当季0.6%的GDP增长中,个人消费支出贡献度为2.56个百分点,表明个人消费没有受到利率上升,非凡是住房市场降温的较大影响。然而,第二季度美国个人消费支出增长大幅度下降,增长率仅为1.4%,对同期GDP增长的贡献度也下降到1.00个百分点,为2005年第四季度以来的最小增幅。第二季度个人消费支出增速大幅减缓的主要原因是受汽油价格上涨和住房市场降温的影响。

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汽油、汽车和食品销售强劲上涨,9月份美国的商品零售额环比大涨0.6%,明显高于预期,同时就业数据明显改善,表明美国消费者支出增长潜力仍然巨大。

2.私人国内投资增长由弱转强

受住宅投资拖累,2007年第一季度美国私人国内投资增长连续第三个季度出现负值,增长率为-8.2%。近几年来美国经济增长持续低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投资增长持续无法复苏。然而,第二季度美国私人国内投资增速开始反弹,增长了4.6%,促进经济增长0.71个百分点,但住宅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仍为负值。

从长期来看投资增长有利于经济持续发展,但是私人国内投资增长的可持续性仍有待进一步观察。按照美国全国企业协会对美国各个主要行业部门总共107家企业单位的调查,仅1/4的企业认为2007年下半年其资本支出会增加,这一比例为三年多来最低,同时这些企业也将计划减少2008年的资本支出。

3.贸易平衡得到改善

2007年第一季度,美国商品和服务出口增长1.1%,商品和服务进口增长3.9%,净出口下拉经济增长0.51个百分点。而第二季度,商品和服务出口增长了7.5%,商品和服务进口下降了2.7%,净出口促进经济增长1.32个百分点,这是11年来贡献最大的一次。

美国出口大幅度增加,一方面得益于美元在国际市场上的持续贬值,增强了美国企业出口竞争力,另一方面也与布什政府为企业拓展海外市场采取的一些减税和自由贸易政策有关。

美元贬值在促进出口的同时,也使进口商品对美国消费者的吸引力下降,进而抑制了进口,从而使美国贸易平衡得到了改善。2007年前8个月,美国累计实现贸易逆差471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456亿美元。假如目前的趋势得以继续,2006年可能出现6年来首次贸易逆差减少。

4.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

2007年第一季度,美国私人住宅投资下降16.3%,直接导致GDP增速下降0.93个百分点;第二季度,私人住宅投资继续大幅度下降11.8%,对经济增长的负贡献略有下降,为0.62%。

继7、8月份新房开工量同比分别下降6.1%和2.6%之后,9月份美国新房开工量同比继续下降了10.2%,经季节调整按年率计算为119.1万套,是1993年3月以来的最低水平。美国9月份的新房开工量也低于经济学家普遍预期的127.5万套,与上年同期相比,降幅则达到了31%,这显示美国住房前景仍不容乐观。同时,反映未来新房建筑走势的新房建筑许可证发放量9月份下降了7.3%,经季节调整按年率计算为122.6万套,是1993年7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此外,9月份,美国旧房销量比前一个月下降8%,是1999年以来的最大降幅。9月份美国旧房销量经季节调整按年率计算为504万套,比上年同期下降19.1%。销售疲软令全美房价持续走低。9月份美国旧房销售中间价为每套21.17万美元,同比下降4.2%,为14个月来第13次下降。美国旧房销售之所以大幅下降,主要是由于8月份次贷危机的爆发,导致银行纷纷收紧银根,提高放贷门槛,部分次级抵押贷款公司因陷入流动性危机而停止放贷。9月份,美国积压待售旧房为440万套,创历史最高纪录。按照目前的销售速度,销售完这些旧房需要10个半月的时间。

曾连续几年高度繁荣的美国住房市场自去年开始显著降温,目前已进入过去16年来最严重的低迷期,预计未来几个月美国住房市场的低迷状态仍将持续。

5.就业状况良好,失业率保持低位水平

2007年以来,美国就业人数稳定增长。9月份,美国非农业部门新增就业岗位11万个,为5月份以来的最佳表现。另外,在经过对企业进行调查后,美国劳工部大幅修正了7、8月份的新增非农就业人数,其中8月份非农就业人数从减少4000人调整为增加8.9万人。9月份的就业数据以及前两个月就业人数的向上修正使美国就业人数连续49个月增加,实现了有史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就业增长。

与就业增长相吻合,2006年9月份以来美国失业率一直保持在4.4%~4.7%之间,是自2001年下半年以来失业率最低的时期。

6.通胀压力依然存在

2007年前9个月,美国消费价格(CPI)按年率计算上升了3.6%,升幅高于2006年全年的2.5%。其中,食品价格按年率计算上涨了5.7%,能源价格上涨了11.7%。不过,核心CPI按年率计算仅上升2.3%,升幅低于2006年全年的2.6%。

但是,最新数据显示,通胀压力依然存在。9月份美国生产者价格(PPI)环比上涨了1.1%

,是2007年2月份以来的最大涨幅,超出市场预期;PPI同比上涨了4.4%,是自6月份以来的最大涨幅。9月份PPI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能源和食品价格的上涨。伴随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再次上升,9月份美国汽油批发价格飙升8.4%,是自2006年11月以来的最大涨幅;食品价格上涨1.5%,是自3月份以来的最大涨幅。1997~2007年美国PPI同比走势见图7。

7.财政赤字降至5年来最低水平

在9月30日结束的2007财政年度里,美国政府财政赤字总额为1628亿美元,比上一财年大幅下降34.4%,为5年来最低水平。2007财年,美国政府收入达到创纪录的约2.57万亿美元;政府开支约为2.73万亿美元,也是历史最高纪录。其中,开支最大的项目包括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计划、社会保障计划、军费以及公债利息。2007财年的财政赤字约相当于美国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2%,这一比例低于美国过去40年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的平均水平。

美国政府在过去5年一直都面临巨额赤字问题,其中2004年财政赤字更是创下4130亿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问题使布什政府的经济政策颇受争议。在2007年2月向国会提交的2008财年的预算报告中,布什政府计划到2012年最终实现消除财政赤字并恢复盈余的目标。

8.股市创历史新高

2007年以来,美国股市不断震荡走高。10月9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和标准普尔500指数均创下收盘价历史新高。其中,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收于14164.53点,比年初上涨13.5%;标准普尔500指数收于1565.15点,比年初上涨10.5%。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也于10月10日创下收盘价历史新高,收于2811.61点,比年初上涨16%。近期美国股市大幅反弹的主要原因是美联储以及各国央行为了避免流动性危机,大量向市场注资。美联储在降低贴现率后,又大幅调低利率50个基点,出乎市场预期,鼓舞了市场信心。此外,就业人数增长以及消费需求强劲增强了人们对美国经济继续增长的信心,也是美国股市反弹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美国经济增长仍面临不确定因素

2007年下半年及2008年,仍有一些影响美国经济增长的不确定因素,主要是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次贷危机远未结束以及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效果等。

1.房地产市场低迷是美国经济的最大威胁

尽管美国经济基础依然强劲,但持续低迷的房地产市场是目前美国经济的最大威胁。房地产市场低迷时间越长,美国经济所受威胁越大。

目前美国房地产市场正经历16年来最严重的衰退,房地产商悲观情绪加重,同时面临信贷紧缩、房屋供给过剩和房价下跌三重打击。首先,房屋信贷方面的最新数据显示,到2007年6月份美国已有100万抵押贷款购房者无力支付月供或丧失抵押房屋的赎回权,这一数字比两年前高出了50%。同时,近期美联储各个地区分行的信贷门槛显著提高,消费信贷增速继续放缓,大多数地区的按揭放贷增幅疲软或出现下跌。其次,根据全美建筑商协会近期公布的数据,10月份住房市场指数经季节调整后由9月份的20降到18,创历史新低,这是自1985年编制该指数以来的最低值。10月份,美国房地产开发商指数的3个子指数也全部跌入历史新低。在情绪指数方面,美国4个区域中有3个区域出现下滑,其中西部的开发商情绪最为低落,而曾经是情绪最低的中西部的开发商10月份稍稍好转。目前,有不少开发商均报告新订单大幅下降,并有大量取消订单的现象,尤其在过去两个月信贷紧缩的情况下。与此同时,虽然开发商已经明显放缓了新房的建设,但目前美国仍有大量接近完工的新房等待销售,这对本已脆弱的房地产市场构成压力。最后,权威住宅价格指数显示,过去一年里,全美20个城市房价下跌了3.9%。尽管采取了一些刺激房产销售的措施,但许多购房者都在持币观望,等待价格进一步下跌。

新经济泡沫以来,房地产一度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有利支撑,此次房地产市场降温,无疑会对美国经济产生一定的拖累。对美国房地产市场低迷究竟会持续多久,目前很难做出准确的猜测,估计调整的过程可能比原来预期的要长。

2.次贷危机远未结束

次贷危机是由为信用较低的借款人提供贷款的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问题引发的。对于放贷机构来说,次级贷款的利率高于一般贷款,是一项高回报业务。过去,次级贷款在美国整个抵押贷款市场所占比重很小,但21世纪初美国住房市场持续繁荣为这一市场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条件。

美国次贷市场从2004年开始迅速发展,并在2005年和2006年达到顶峰。从2004~2006年,美国很多地方的房价都涨到了历史最高点。这期间,2500多家银行、储蓄贷款机构和抵押贷款公司等总共发放了1.5万亿美元的高利率贷款,即利率比相应国库券利率高出至少3个百分点的贷款,其中包括大量次级贷款。

次贷产品迅速发展,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住房市场持续繁荣使很多借款人低估了潜在的风险,另一方面也在于放贷机构极力推广这类产品。在办理贷款时,放贷机构和借款人都以为,假如出现还贷困难,借款人只需出售房屋或进行抵押再融资就可以了。但事实上,由于住房市场降温,借款人很难将自己的房屋卖出去,房屋价值也下跌到不足以偿还剩余贷款的地步。可以说,这类产品既成就了当时次贷市场的兴盛,也为后来的次贷危机埋下祸根。

2007年夏天,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全面爆发。在住房市场降温后,房价下跌和利率上升使很多次贷市场借款人无法按期还贷,丧失抵押品赎回权的比例也快速上升。为规避风险,银行及其他放贷机构纷纷提高放贷标准,市场被浓重的惜贷气氛所笼罩。而且,那些问题最大的抵押贷款多是在2005年底和2006年放出的,按常理推算,这些贷款还贷拖欠率的高峰可能要到2008年第二季度或第三季度才会出现。

为增加市场流动性、缓解投资者恐慌心理,美联储此前已在8月份向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资金,并将贴现率下调了0.5个百分点。这些措施对稳定市场预期起了一定作用,但是,深层的危机并未消除。次贷市场问题不仅没有缩小,相反有继续扩大的可能。因此,信贷紧缩加剧的威胁依然存在。假如信贷危机严重影响到消费和投资,那么,经济增长前景将面临重大风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期发表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指出,目前,次贷市场问题将变得越来越严重,并且已经影响到其他经济领域,不可低估这次市场动荡可能造成的后果,调

过程可能会相当漫长。

3.美联储货币政策效果尚待检验

9月18日,美联储公布将联邦基金利率即商业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下调50个基点,由原来的5.25%降为4.75%,与此同时将贴现利率同步下调50个基点,由5.75%降至5.25%。这是美联储自2003年6月以来的首次降息。过去4年来,美联储已连续17次累计加息425基点。美联储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尽管2007年上半年经济保持了暖和增长,但是当前不断紧缩的信贷市场环境有强化房地产市场调整和抑制经济增长的潜在可能。此次降息旨在预防由于目前金融市场动荡而对经济产生的一些反向结果,促进经济保持暖和增长。

作为美联储调节货币市场供求关系的重要工具,联邦基金利率可直接影响商业银行向个人与企业的短期借贷利率,从而影响消费和投资以及整体经济。在目前环境下,美联储降息不仅意味着降低个人和企业举借成本,有助于消费和投资稳定增长;而且意味着住房抵押贷款人的还贷压力会有所减轻,有利于缓解信贷紧缩,恢复投资者信心和金融市场稳定。

目前,美联储货币政策的重心已偏离通胀,转向关注金融市场危机对经济的影响。不过,从短期来看,美联储降息的作用更多体现于提升市场信心,相当于一针“强心剂”,降息对于消费和投资的实际作用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显现。美联储今后还需进一步降息,才能使经济回到稳定增长轨道,但促使通胀上升的某些风险依然存在,如油价攀升。不过,即使美联储采取一系列降息行动,在2007年剩余的时间里以及2008年,美国经济和金融市场也还需应对住房市场低迷和信贷危机带来的问题。

三美国经济增长有望继续保持稳步增长

美联储最新的“褐皮书”全国经济情况调查报告显示,8月份以来,美国12个地区中有5个地区经济增长趋缓,主要受到消费支出疲软、制造业及服务业降温拖累。9月份和10月初的全美经济活动扩张速度较8月份出现放缓,而与房地产相关的行业增长速度下降。调查发现,企业界对经济增长前景的悲观程度达到“不同平常的高水平”,同时消费支出增长也在放缓。楼市衰退正变得更加严重,多数地区报告房价、房屋销售和营建活动持续下跌,众多房产商预期未来数月内的房地产市场仍将持续衰退。同时,美联储各个地区分行的信贷门槛显著提高,消费信贷增速继续放缓,大多数地区的按揭房贷增幅疲软或出现下跌,企业界则更加担心信贷市场紧缩将阻碍公司的未来发展。然而,尽管某些地区的就业增长速度放慢,但美国总的就业形势仍相当好,大部分地区的不少行业都存在劳动力短缺现象。最新公布的通胀指标仍较暖和。

目前,对于美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受住房市场降暖和次贷危机影响,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将会放慢,甚至有陷入衰退的可能。但也有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在美联储的积极调控下,美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总体来看,尽管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是拖累美国经济增速放慢的主因,这种影响已波及消费、就业和金融领域,而且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影响超过市场普遍的乐观预期,但由于支撑美国经济的消费及出口并没有发生逆转,加上全球其他主要经济体经济并没有出现明显的衰退迹象,因此美国经济近期陷入衰退的可能性不大。然而,尽管2007年第三季度美国的经济数据看起来不错,但受住房市场进一步降温拖累,未来几个月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将继续放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07年和2008年两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均为1.9%,低于2006年的2.9%。

同时,抵押贷款市场目前仍存在的困难可能会使美国住房投资进一步下降,而住房价格下降也可能会促使美国家庭增加储蓄,从而抑制消费开支增长。不过,得益于美元持续贬值和其他地区经济稳定增长,美国出口可望保持强劲势头。公司良好的资产负债形势也应有助于企业扩大投资。由于经济增速减缓,美国通货膨胀压力将有所缓解。在未来几个月里,除去能源和食品的核心通胀率还可望继续下降。

四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美联储降息加大中国宏观调控难度

鉴于美国房地产市场的低迷表现,预计今后一段时间,美联储将继续降息,以避免经济增长步伐进一步放缓。美联储降息将对我国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

首先,美联储降息将缩小中美之间的利率差,将会加剧国际短期资本从美国向中国的转移,导致中国外汇储备进一步增加,国内流动性过剩局面恶化,进一步加剧资产价格泡沫的膨胀,从而加大中国宏观调控的难度。

其次,美联储降息,美元资产的收益率就会降低。美国和中国资产的吸引力此消彼长,引致资金流动的变化,会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

最后,美联储降息将会加剧经济系统中的通货膨胀压力,尤其是对目前全球初级产品市场和能源市场的价格上涨推波助澜,对控制全球通胀不利,这也将加剧中国控制通胀的难度。

2.美元贬值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

2007年以来,受美国经济增长减速、国际收支逆差持续上升和利差缩小的影响,美元对世界主要货币汇率一路走低。其中,对欧元下跌了8%,对日元下跌了4%。美元贬值的现象,是国际金融市场高度关注的一个焦点。美元贬值增加了人民币升值及汇率政策的压力。目前,我国既面临来自人民币升值引起的投资和投机冲动压力,又面临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变化的压力。同时,美元贬值与人民币升值预期,又加大了我国经济政策和经济周期性调整的难度,还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经济的内外失衡。如何应对美元贬值,是我们应该认真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3.次贷危机对中国影响有限

此次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而言,从短期来看,造成的直接影响较小,目前中国的金融机构投资购买的美国次级债券总量不多。然而,从长期来看,中美之间的贸易和资金往来比较密切。花旗银行测算显示,美国经济增长放缓1%,中国经济增长将放缓1.3%;假如美国经济进入衰退期,必然会对中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第7篇:信贷危机和次贷危机范文

自2007年7月以来,爆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不断加深,逐渐演变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并引起一定程度的经济危机。这场风暴先是摧残了华尔街以及全球重要金融机构,导致美国五大投行、两房公司以及AIG等大型金融机构纷纷倒闭或被政府接管,全球股市以及期货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出现暴跌。目前又开始逐渐影响实体经济中的房地产、汽车、IT等行业,使得失业率不断走高,消费支出快速减少,全球经济发展面临极大挑战。

是什么导致了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进而引起多米诺骨牌似的破坏传导效应,未来全球经济发展方向如何,中国经济又何去何从,值得我们深思。

全球经济运行周期的必然结果

本次金融危机的直接诱发因素,是美国次级债务引发的金融领域信贷危机。然而,放在全球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信贷危机在全球的迅速蔓延与近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在金融领域扮演的主导角色有着密切关系。同时,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时间点与全球经济运行中的调整阶段不无吻合。

美国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体,回顾美国上世纪70年代至今的发展状况,可以清楚看出,美国的发展与停滞,与全球经济的上行及减速有非常强的正相关性,主要原因是美国占全球GDP比重仍然在30%左右,是全球经济的火车头。

自1825年资本主义世界第一次经济危机以来,经济发展的周期波动性已经被证明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通过周期预测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是研究未来经济走势的一个重要方法。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扩张期后必然伴随着一个经济放缓甚至衰退的调整期的到来。

下面我们来分析上世纪70年代至今的美国经济发展周期状况:

美国GDP调整的年份发生在1973-1974、1981-1982、1990-1991、2001-2002,一直到近期我们预测的2008-2009年。从中可以看出:

1、经济周期时间上,8-10年美国经济便会出现一次调整,从而带动全球经济步入调整;

2、调整幅度上,1982年的调整幅度较大,由于当时两次石油危机聚集的恶性通胀导致经济生产大倒退,其余年份调整幅度都在1%之内;

3、调整时间上,每次调整时间都维持在2年左右;

4、调整原因上,全部是由于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导致。其中,1973-1974年为第一次石油危机、1981-1982年为第二次石油危机、1990-1991年为日本、俄罗斯、拉美等危机集中爆发、2001-2002年为网络泡沫破灭、2008-2009年为次级债危机。

综上分析,结合经济发展的周期理论,本次经济低迷是在经过2002-2007年全球经济高速增长背景下的一个必然调整时期,本次经济调整即使不由次级债危机引起,也会由其他方式爆发,因此本轮金融危机在此时发生不是偶然的,它是经济周期运行的必然结果。

全球经济面临调整

低迷状况还将持续

按照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一个经济周期要经历高涨、危机,萧条、复苏四个阶段。经过前一阶段2002-2007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全球经济必然面临一个调整阶段。

从近期各国公布的最新宏观经济数据来看,金融危机已经逐渐蔓延至实体经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衰退和增长放缓已经不容置疑。欧元区和日本已经连续两个季度GDP增长率为负值,正式出现了经济衰退。美国第三季度的GDP下降0.3%,美国已经宣布2008年经济陷入衰退。新兴经济体也出现了经济增长的放缓。而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发酵之中,从银行业、保险业等金融行业到房地产业、汽车业等实体行业,整体的不景气还在深化。

这次金融危机会带来大萧条吗?从当前情况看,此次危机规模很大,但和以往的危机特别是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相比,在应对措施上有很大不同。一个鲜明的特点是,这次危机出现后,全球各大主要经济体迅速采取了果断的大规模救市计划,以积极的财政政策抵御金融动荡。同时各国协同连续降息,用宽松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刺激经济。虽然如此,要使经济脱离严重的衰退、迎来复苏,短期内是难以实现的。

目前全球经济正处于危机发展的阶段,随之而来的萧条不可避免,全球经济极有可能在2009年延续目前的调整,进入衰退阶段。如果当今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足够有效的话,全球经济可能在2010年逐步复苏,从而开始一个新的经济周期。

中国经济发展“危”“机”并存

金融海啸对中国的影响,实际已表现在多个层面。在宏观经济层面,财政收入明显下降、外汇储备可能的缩水、外贸出口的减少、经济增长的减速。在经济微观层面,情况可能更为严重,这就是大批低附加值中小企业面临困局,目前已经有一大批中小企业倒闭,其中出口型纺织企业就已倒闭上万家。显示金融危机正冲击中国大陆的实体经济,而企业倒闭增多,将导致大量的工人失业。

经济结构调整迫在眉睫

第8篇:信贷危机和次贷危机范文

(一)小额信贷规模迅速扩大

据统计,2005-2009年,印度小额贷款规模迅速扩大,总额从2.52亿美元增加到25亿美元。截至2010年8月,印度登记的小额贷款机构超过3000家,贷款总额近50亿美元,借款客户达2800万人,较2009年增长105%。小额贷款机构的净资产回报率高速增长,由2008年的5.1%上升至2009年的18.3%。

(二)私人股本和风险资本大量涌入小额信贷行业

印度小额信贷规模的迅速扩张及资金的高回报率,吸引大量投资资本流入,使小额贷款机构从非赢利性行业逐步转变为私人资本主导的高回报行业。大量投资资本通过印度小额贷款机构上市流入印度小额信贷行业,进一步推动了小额信贷的快速增长。如2010年印度小额贷款公司SKS上市发行3.5亿的股票,股价在2个月内从22美元上涨至32美元,上涨了45%。

(三)贷款高利率和强行收账行为引发自杀事件

印度小额贷款的主要客户是低收入者,利率一般为25%-36%,有的甚至高达100%。据《印度时报》等媒体报道,高利率和小额贷款公司的强行收账行为,使小额信贷客户负担沉重,已导致印度国内30起自杀事件。

(四)安德拉邦政府的干预促使危机全面爆发

2010年10月份,安德拉邦政府在未经调查和确认的情况下,将自杀的原因归结于小额贷款公司的高利率。政府通过“安德拉邦小额信贷机构2010年法令”进行干预,鼓励借款人违约。宣布将强制取缔过于泛滥的信贷行为,借款人无需及时归还个人贷款。虽然这项条例在第二天便宣布废止,但政府对小额贷款公司的遏制性干预措施直接影响了多数借款人的还款意愿。一些小额信贷机构的违约率显著增加。加之银行切断了小额信贷机构的流动资金,使小额信贷机构全面爆发了流动性危机。

二、印度小额信贷危机的原因分析

(一)印度小额信贷的扶贫目标与小额信贷机构追求利润最大化之间的矛盾

印度小额信贷是向低收入借款人提供短期、无抵押的少量贷款的金融服务。最初的扶贫目标导致印度非银行小额信贷机构不能像传统的正规金融机构一样,选择是否接受信用差的借款人。印度小额信贷的主要对象为低收入者,包括极贫者、贫困者和脆弱的非贫困者三类。据统计,印度小额贷款对象中,赤贫者约占贫困线以下人口的10%,极贫者占40%,贫困者占50%。但随着印度小额信贷规模的迅速扩张和市场占有率的上升,非银行小额信贷机构加强了与正规金融机构之间的联系。在过去的十年中,其业务范畴已经从小额信贷扩大到所有金融服务。加之高回报率吸引大量私人股本和逐利资本进入,小额信贷行业的目标也从扶贫逐步转变为追求利润最大化。从而导致小额信贷产品出现不正当销售、高利率和强制收账行为。

(二)管理机制和产品设计存在缺陷

一是少量标准化的产品运作,导致产品和服务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二是追求高生产率,信贷员负责过多的借贷客户,导致机构员工和客户之间应有的密切接触大幅减少,形成信息的不对称。三是“只贷不存”的规定,导致小额信贷机构面临资金不足和融资成本高的发展困境。四是利率定价过高,客户负担沉重。强制收账行为更导致贷款客户心理压力过大,引发自杀事件等不稳定因素。五是内部管理和从业人员的能力建设跟不上机构规模的增长速度。

(三)印度小额信贷业面临一定的政策风险

一是小额信贷机构与政府信贷机构的冲突。安德拉邦州政府多年来一直努力扩大小额信贷服务,以促进银行主导的自助团体(SHG)计划。安德拉邦政府计划到2014年向SHG成员提供220亿美元的贷款,使1000万家庭走出贫困。但非银行小额信贷业的迅速发展,严重制约了SHG计划的发展。加之印度一些政客担心小额信贷机构从银行抢走大量低端客户,政府政策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印度小额信贷机构的发展,导致其成为小额信贷机构最大的政治风险源。二是选举政治的影响。政党间的竞争和政客自身的利益驱使他们为拉拢选民争取选票,而不惜牺牲小额信贷机构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额信贷市场的发展。

(四)非银行小额信贷行业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

一是印度小额贷款公司普遍缺乏严格的风险管理体系和科学的客户筛选机制。在未经严格审核的情况下,客户只需身份证和一张照片即可获得贷款。同时,小额信贷业的迅速扩张和同一地区内过于集中的分布也激发了公司之间的恶性竞争,导致小额信贷产品的不正当销售、高利率和强制收账行为。二是小额信贷机构未采取有效措施限制多头贷款行为,同一客户往往以相同名义在多家公司获得贷款,进一步助长了危机爆发后的违约风潮。据统计,超过70%的小额信贷客户资产负债率超过120%,20%的客户资产负债率超过150%。

(五)小额信贷行业监管滞后

当投机资本进入行业后,资本的逐利性使得小额信贷机构逐渐偏离行业发展的目标。在扶贫目标与追求利润最大化相矛盾以及小额信贷行业盲目扩张的情况下,监管当局未针对行业发展面临的风险及时调整监管制度,而是任其自由发展。监管滞后最终导致印度小额信贷行业问题的扩大化,引发小额信贷行业危机的全面爆发。

(六)媒体的负面引导作用

媒体对自杀事件的不当渲染和不实信息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小额信贷机构的形象,助推了印度小额信贷危机的爆发。媒体负面报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10年8月,媒体对小额信贷公司SKS的上市进行了密切的报道。报道重心集中在SKS创始人和高管的财富暴增及投资者的获利,却未提及公司创业多年来的艰辛和行业创新。媒体的负面报道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们对小额信贷利率的关注。第二阶段的报道集中在安德拉邦政府禁令后。由于报道内容涉及低收入者、政府等敏感方面,消息迅速在全球掀起轩然大波。

三、中印小额信贷现状的对比分析

(一)国家政策对小额信贷公司的定位与实际经营情况矛盾

随着印度小额信贷规模的迅速扩张和市场占有率的上升,印度小额贷款的目标逐步从扶贫转变为追求利润最大化。中国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根据有关政策规定,我国小额信贷公司成立的目的是引导资金流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促进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在实际经营中,由于小额信贷资本的逐利性,我国的小额信贷公司逐步减少了对“三农”贷款的比例,有的甚至基本不向“三农”放款,或仅做少量的“涉农”贷款,贷款客户主要集中于中小企业和少量的个体工商户。据课题组对某小额贷款公司的调查,该公司80%左右的借款单笔金额在20万元以上。小额信贷公司的经营重心和所带来的社会效应已从支持“三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转变。

(二)私人股本和外资大量进入小额贷款行业

印度私人股本和风险资本通过小额贷款公司上市等方式进入小额信贷行业。在中国,具有逐利性和风险性的民营、外资资本通过入股的方式逐步进入小额信贷行业。进入中国小额信贷行业的民营资本大多来源于房地产、矿山等高风险、高收益行业,资本存在较强的逐利性。民营资本进入收益相对较低的小额信贷行业的目的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在小额信贷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将其转变为村镇银行,为股东融资提供便利;二是利用小额信贷公司平台,将发放民间高息借款合法化。在资本逐利的趋势下,必然会导致小额信贷公司的经营目标与小额信贷行业的发展出现背离。

(三)利率相对较高

印度小额贷款未规定利率上限,利率在25%-100%之间。我国虽制定了小额贷款的利率上限,小额贷款机构通过收取咨询费、评估费、手续费等方式规避利率上限管理的现象较为普遍。目前,根据小额贷款公司利率上限不得超过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贷款基准利率4倍的规定,则其年利率上限为26.24%。实际上,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年利率普遍在20%以上,且办理每笔贷款还将收取3-5个点的咨询费、评估费等相关费用,加大了客户借款成本。

(四)小额信贷机构自身发展不健全

印度小额贷款发展不健全体现为产品结构单一、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其筹资方式主要有银行拆借(最主要的筹资方式)、资产证券化、吸收股本金和接受社会捐赠。我国的小额贷款机构同样也不能吸储,其自身不健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有的小额信贷机构放款时,未通过企业贷款卡查询借款机构在银行的借款历史信息,也未要求客户提供相应的信用状况,使小额信贷机构无法准确掌握客户的信用状况,增加了小额信贷机构的潜在放款风险。二是资金不足严重制约小额信贷行业的发展。小额贷款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为股东缴纳的资本金、捐赠资金、增资扩股,以及不超过其资本金50%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入资金。虽然管理层近两年来大力提倡银行向小额贷款公司提供批发贷款,但大多数银行认为小额贷款公司经营风险较大,不愿意向小额贷款公司投放批发贷款。成立村镇银行能极大促进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但其门槛偏高。三是小额信贷机构风险控制机制存在缺陷。小额信贷机构的借贷从申请、审核到放款时间为1-3天,借款期限一般是几天至一年,其借贷相对银行借贷呈现“短、平、快”的特征。加之小额信贷机构由于自身支付结算和现金管理的制约,使其对客户风险的识别不全面,借款资金易流向股市、楼市等其他非经营性市场,增加小额信贷机构的贷款风险。

四、印度小额信贷危机对我国小额信贷管理的启示

近年来,我国小额信贷规模迅速扩大。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截止2011年6月底,我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3366家,贷款余额2875亿元,其中,2011年上半年新增贷款894亿元。在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中,应吸取印度小额信贷危机的教训,完善制度、加强监管、加大扶持,促进我国小额信贷行业发展。

(一)完善小额贷款公司内部管理制度

一是建立健全小额贷款公司内部管理制度和内部审计机制。小额贷款公司应定期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价,对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进行纠正和完善,提高公司的风险识别和防范能力,确保依法合规经营。二是强化内部风险控制。首先,小额贷款公司在根据抵押品的质量对客户进行风险识别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客户现金流的管理,降低贷款期间的突发风险。其次,通过查询借款人的信用记录,从源头上控制风险,避免多头贷款现象的发生。再次,根据客户实际的承受能力制定差别利率制度,防范贷款的违约风险。三是创新信贷产品,促进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小额信贷公司可根据客户的行业、产品特征等方面,设计不同的信贷产品,完善信贷产品结构。

(二)加强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督管理和行业指导

一是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督管理。监管部门可借鉴银行业风险监管模式,进一步明细化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规定,通过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现场和非现场检查,强化对其信贷资金流向及业务合规性的监管,确保行业迅速发展期间风险的有效控制。同时,应严禁小额贷款机构收取咨询费、手续费等费用,确保贷款利率上限管理的有效性,防止高利贷发生。二是行业协会应强化小额贷款公司的行业指导。小额信贷行业协会可通过定期开展人员培训、行业交流等方式提升小额贷款行业人员素质,促进其健康发展。同时,加大对小额贷款公司相关的舆情监测,防范不实舆情信息的可能造成的冲击。

第9篇:信贷危机和次贷危机范文

摘要:2006年后期美国开始爆发次贷危机,2007年至今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巨大波澜。中国在此次危机中亦受到巨大冲击,此次次贷危机反映出,即使是在美国这样的金融制度和信用体系健全的国家仍然会出现住房信贷危机;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国的住房信贷所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风险,了解如何控制和管理住房信贷的风险已经非常重要。

关键词:次贷危机;房贷市场;启示

一、次贷危机的含义

次贷,即次级抵押贷款,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在美国被称为面向穷人的住房次级抵押贷款。“9.11”之后美国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从2001年至2004年连续13次降低利率。低利率政策降低了购房者的消费成本,刺激了房地产业的发展。一方面,住房市场的持续繁荣使借款者低估了潜在风险,美国人的购房热情不断升温,次级抵押贷款成了信用条件达不到优惠级贷款要求的购房者的选择。另一方面,放贷机构为适应市场需要推出多种多样的高风险次级抵押贷款产品,而竞争的加剧使贷款机构在推广这些产品时有意忽视向借款人说明风险和确认借款人还款能力的环节,宽松的贷款资格审核成为房地产交易市场空前活跃的重要推动力,但也造成贷款机构风险控制不到位,埋下了危机的种子。2004年开始,随着美联储17次加息,借款人的还款成本不断提高,甚至远远超出其还款能力。逾期还款和贷款违约的现象不断增加。与此同时,住房市场持续降温。无力偿还房贷本息的借款人很难将自己的房屋卖出,即使能卖出,房屋的价值也可能下跌到不足以偿还剩余贷款的程度。这必然引起人们对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悲观预期,次级市场就可能发生严重震荡,这就会冲击贷款市场的资金链,进而波及整个抵押贷款市场。此外,房地产市场价格也会因为房屋所有者止损的心理而继续下降。两重因素的叠加形成马太效应,出现恶性循环,加剧了次级市场危机的发生。

二、我国房贷市场的现状

(一)我国房贷市场与美国危机前的房贷市场有相当程度的相似之处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从目前来看好像对我国房贷市场影响不大,但眼下我国楼市过热是不争的事实。而美国在次贷危机爆发前几年一直维持低利率政策而我国也不例外,流动性过剩现象明显(资产价格暴涨)。我国的宏观经济持续强劲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住房需求强劲,另外人民币升值一部分国外热钱流入,投机国内房地产行业,房价持续大幅上涨,银行大规模介入房地产行业加大了对房地产市场那个资金供给,同时对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条件审查也有放宽的迹象。目前。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发展得非常快。2007年以来,商业性购房贷款中的个人住房贷款增速呈逐月加快趋势。虽然中国的商业银行迫于监管的压力仍然要求一定的首付比例,这似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借款者违约的损失。但是,不容忽视的事实是,随着中国房地产价格出人意料地上涨。中国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已经越来越大了:随着央行多次提高存贷款的利率,借款人的偿付压力增大了,他们也越来越难以预测未来偿付现金支出的变化。

(二)整体经济形势不乐观,加大房贷市场风险

2008年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都非常不乐观。房地产行业进行调整已经在所难免。虽然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房价有所上升,但成交量却明显下降,更多表现出有价无市的现状。这种局面对于银行、开发商而言都是相当严峻的。众所周知,房地产行业的利益链条上银行和开发商已经完全捆绑在一起。银行通过住房贷款来获得长期稳定的利息收入,开发商通过银行贷款来回收资金,获取高额收益。买房者是最终的承担者。假如市场持续调整,市场成交不理想,购房者持币观望,那么造成的后果是大量的房产积压在开发商手中,银行的资金回收困难。更加严重的后果是,当房地产市场整体价格下滑后,贷款购房的居民可能面临负资产的困局,相当部分的人有可能停止还贷,从而引起银行的坏账损失。今年以来,我国部分热点城市楼盘交易量出现了萎缩,房价涨幅趋缓甚至下跌,房贷风险有所上升。

(三)我国住房金融创新力度小,抵御风险能力降低

目前,我国住房金融的创新力度没有达到美国那样,住房金融仅限于住房贷款、公积金贷款、住房开发贷款等传统领域,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市场的波及,但另一方面,我国的住房信贷没有划分优级与次级市场,潜在的金融风险并不能很好的监控和防范。这也形成了我国住房金融市场的一个致命弱点。也就是说,我国住房信贷市场的质量远没有想像的好,等问题真正爆发出来的时候。很可能比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力更大。

三、次贷危机对我国房贷市场的启示

启示一:住房按揭贷款并非是最安全的资产

房产的价值是随着市场不断变化的。当市场向好时,房地产价格上扬会提高抵押物的市值,诱使银行不断扩大抵押信贷的规模;当市场发生逆转时,房价走低,银行即使拍卖抵押物,其所得收益也不足以偿还贷款。美国的次贷危机正是由于美联储的连续加息以及相伴随的房地产价格持续走低所致。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住房抵押贷款风险控制仍不够重视。

启示二:放宽标准将会增加贷款的潜在风险

为了追求自身短期效益,我国商业银行盲目扩张住房按揭贷款,许多不符合贷款资格的人获得了贷款;同时,许多房地产开发商为了获得资金融通,虚构购房者实行假按揭,贷款银行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放松了对贷款资格的审查。大大增加了银行的风险。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对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准备可能是不足的,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权重又相对较低,这些使得商业银行一旦被暴露在住房抵押贷款违约风险面前时。其应对的能力就可能会相当脆弱。由于我国的房地产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占有相当的比重。因此,一旦房地产抵押贷款风险暴露,这又会对房地产市场、乃至整个宏观经济造成严重的冲击。四、完善房贷市场,预防次贷危机发生的措施

鉴于我国房贷市场的现状,为了避免危机的出现,必须吸取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从以下几点着手,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第一,建立预警机制,控制潜在理性违约风险的发生。当市场开始不景气的时候,或者是预测到不远的将来整个宏观经济可能受政策或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出现萧条的趋势时,商业银行应减少住房抵押贷款的发放。加强内部控制机制,提高住房抵押贷款的标准,严格审查申请住房抵押贷款人的资格,同时应向借款人讲明贷款 利率的政策,防止借款人被迫违约风险的发生。

第二,建立和完善国家信用体系,减少恶意违约风险的发生。由于我国缺乏一个完善的社会信用系统,银行很难知道借款人的信用情况,使得很多信用条件很差的人获得了贷款,大大增加了贷款的恶意违约风险。

第三,完善担保和抵押制度。住房信贷与其他信贷不同,由于个人存在较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在发放住房贷款时,用抵押、担保作为还款保证显得十分重要。在这次的次贷危机中,美国的住房抵押贷款的担保机构对整个危机的缓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分散了发放贷款的机构的风险。

第四,银行自身要加强对自身风险的管理。截至2007年国内有91%的购房者是通过贷款买房的,而银行在发放贷款时要严格审查贷款人的收入、资产状况,不能经不住利益的诱惑,放低对借款人的要求,防止出现放低首付要求甚至零首付情况的出现。银行的观念要改变,不能总是把住房抵押贷款当作优质资产,房地产行业是具有周期性的行业,其价值是随着市场的供需状况不断变化的,在市场繁荣时期,房产的价值会随着不断上升,但一旦市场发生扭转则最终损失的还是银行自身。另外,银行还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来转移风险,资产证券化的本质上无法消除风险,只能把风险转移给其他的投资者,鉴于我国的商业移行在国民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为了避免房贷风险过于集中在银行体系内部,可以加快资产证券化进程,但是一定要吸取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选择较为优良的银行资产进行证券化,避免道德风险的发生。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