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与死的哲学范文

生与死的哲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与死的哲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与死的哲学

第1篇:生与死的哲学范文

【关键词】解题反思;引申;递推数列

在高三复习过程中,学生对待错题的态度仅局限于在老师评讲完题目后,自己会解即可.翻翻他们的纠错作业本,很多同学就是把错题再做一遍,并没有反思知识的应用方式、易错产生的根源、解题想法的产生触点、解法形成的思维模式、思路的优化手段,模式的提炼完善等.这种肤浅的纠错往往导致他们下次碰到此类题目,换了一个条件,仍会出错.本文通过对学生做过的习题进行引申,引导学生对题目重新进行审思,发现题目的潜在价值,认清反思的意义,使学生乐于反思,在反思中提升.

问题 三个人踢毽子,互相传递,每人每次只能踢一下.由甲开始,经过4次传递后,毽子又回给甲,则不同的传递方式共有多少种?

经作业批改后分析,部分学生无从下手,另外一部分学生只有结果没有过程,故将此题目放在课上集体交流,订正反思.

生1:用树形图法(老师在黑板上作出树形图).

师:通过树形图解决问题,直观明了.

由于排列组合题目考虑问题的方法多,我对本题做了一个解题反思:(1)是不是有其他的解法?(2)传递到甲的种数是不是有规律?

经分析:设第n次传递后传回到甲的方式有an种,有an-1+an=2n-1(n≥2).

引申:n次传递后,设传回给甲的方式有an种,an=?

让学生思考,在班级巡视,大部分同学得不到结果,少部分同学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到上述结果,但站起来说不清楚为什么是这个结果.

故我给出2个子问题:(1)不通过列举你能看出第5次传递后传回甲有多少种?(2)n次传递后传回给甲的种数跟什么有关系?

生1:第5次传递后有10种,因第4次传递后,共有16种可能,没有传递给甲的有10种,第5次时,各有一次机会传递给甲.第n次传递回给甲的种数,跟前一次(第n-1次)没有传给甲的种数相等.

师追问:每一次传递后,分为传递给甲与不传递给甲两类,不传递给甲的下一次都有一次传给甲的种数,那么第n次传递后,整个总数有多少种?

经过学生的讨论,得到an-1+an=2n-1(n≥2).

再引申:得到递推公式以后,通项可求吗?

生2:(待定系数法)当n≥2时,

设an+c·2n=-(an-1+c·2n-1),

第2篇:生与死的哲学范文

【关键词】孔子;大学生;思想教育

进入了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时代的中国,人们在思想上处于东西方思想交流、碰撞的时期,价值理念工具理性的倾向性明显,多元化的思想理念常常让人无所适从,特别是对青年大学生,不知如何鉴别和选择,容易造成思想混乱、是非不分。而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大”、“空”的多,言必称西方,关注西方理念的多,有实效、能触动学生心灵的少,忽略了传统文化和思想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作用。这种情况还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但是,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在灵魂深处有着深深的烙印的,则仍然是我们的传统理念和文化。

我们不能简单的否定传统文化和思想,不能认为传统思想腐朽堕落,在现今社会一无是处。相反,把我们灵魂内在的传统文化和思想中的好的精髓提炼出来,加以思想引导,我认为,更能真正为青年大学生所接受,更能触动大学生的灵魂。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所创立的儒家学派是中国历史上跨度最长、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深的思想派别。谈及传统文化和思想,就不能绕过孔子的哲学思想。几千年的重儒理念、儒家文化的传播和研究已深入国人心中,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哲学思想理念已跨越千年,但是它里面好的思想精髓和教育理念仍然对当代大学生的成人成才、学习实践及思想教育有着深刻的教育和引导意义,更能引起我们大学思想教育者的深思和大学生的共鸣:

孔子强调对待人的管理应该是以教育引导为主,思想引导是教育和管理治本的方法,用法制和刑法只能使被管理者因为害怕受惩而不去犯罪,他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就是在强调这一点,强调提升被管理者的思想和道德觉悟是应该放在第一位的。

1 “仁”的思想意义

孔子的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仁”,简单的说,就是“爱人”。首先,他提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就是谈及孝敬父母、关心兄弟姐妹,重视家庭和亲情的重要性,他是把这做为仁的根本来说的。其次,他将这种爱推至社会:“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也就是说,不仅要爱家人还要爱其他的人,将这种爱推到社会大众。第三,他也提出人的本质、人的生存的意义与价值只能依托他人、只能在集体里实现。

这就提出了对青年大学生有益的三个理念:重视家庭、关心亲人是根本;关爱他人是事业成功的必要理念;个人的发展离不开他人的发展,人的成功必须要与他人合作,有一个好的团队和环境。

2 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2.1 孔子认为:“为仁由己”。也就是说,一个人的道德和思想境界的高度完全取决于自己。要成就自己,就必须有自己的原则,不能为了一时的利益而违反道德原则和自己的内心。这样长久下来必然会获得大家的信任,事业才有可能走的长远。

2.2 孔子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也就是说,一个人自己要自立,就必须使他人也自立;自己要有成就,就必须使他人也有成就。这里,孔子认识到人际关系中的复杂多样性,把个人的发展与他人的发展的辩证统一起来,将个人与他人放在一个系统中,合作共赢,有利于合谐共处和健康合作关系的形成。

2.3 在面对不同意见的情况下,孔子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在遇到与他人意见不同的时候,不能盲目屈从他人也不能固执己见,而是要在正确承认和面对双方观念差异的基础上,在尊重对方、肯定自己的基础上寻求双方可以共存、共同接受的方案,双方共存、共发展,达到一种和谐的进步。

3 学习与实践

3.1 “笃信好学”。孔子一生都没有停止追求学问,强调学习,强调通过学习来明了事理,成就自己。注重虚心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学习,强调学习在成就人生中的重要性。他在回答弟子子贡“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时就说:因为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3.2 强调学习要勤于思考,脚踏实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就体现了这种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

3.3 “躬行实践”。孔子非常强调实践的重要性,鄙视只会说不会做的人,甚至强调要做了再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强调实践对学习的反馈作用。强调“言行一致”。

4 客观的认识社会环境和保持积极的心态

4.1 孔子一生力志宣传自己的思想理念,努力践行自己的政治理想,但是未有所成。与其他思想家不一样的是,他承认“时命”的存在,这种存在,不是“鬼神”所定,也不是人格化、神化的“天”所定,而是客观环境所定。他提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就是承认环境及外在条件对人发展中的限制作用,这种对社会和周围环境冷静、客观的认识,值得当代大学生学习。

4.2 面对这种环境,孔子怎么做呢?首先,他没有迷信“鬼神”和“天”,对“鬼神”和“天”的存在存怀疑的态度,而相信自己的努力;其次,他认为自己的理念和思想是正确的,只是需要大家有一个认识了解的过程。第三,他在承认“时命”的同时,不是消极等待,而是积极宣传、践行自己的理念,甚至要“知其不可而为之”。因为,他认为自己的理念和思想是正确的,最终必会被大家所接受的。

孔子的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经过了几千年的沉淀和升华,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核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很多积极的一面,也有很多消极的,不适应当代社会需要的一面,如:孔子的整个哲学体系过于强调道德性,过于强调礼和上下级关系,强调极端的个人道德规范修养等,是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分析和鉴别的,但是做为传承几千年,内在在我们灵魂内的思想,一旦激发,将会令人更加容易接受和传承,我们所做的,就是要扬其精华,去其糟粕,在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好传统文化的这块阵地,才能培养符合中国国情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第3篇:生与死的哲学范文

关键词:初中学生 心理健康状况 调查分析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c)-0-01

近年来,在报纸、电视等大众传媒上,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报道:一名初中女生因害怕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在考前自杀;一名初三学生觉得受到父母的冷落,居然放火烧家;四名初中女生,由于受到同学的嘲笑而集体服毒自杀……,当为这些花季少年的行为唏嘘不已的同时,也发现类似的事件正悄悄地在笔者身边的学生中发生。追根溯源,导致这些“悲剧”和各种不良反应的“罪魁祸首”其实就是学生的心理挫折。因此,正确认识、分析初中生心理挫折的原因,教育、引导学生采取理智、积极的态度面对挫折,应付挫折,提高承挫能力,尽快消除因挫折带来的各种不良影响,使之健康成长,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一项重要的任务。引起学生心理挫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根结底可以分为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

1 外部原因

(1)自然因素:包括个人能力无法预测、不能抗拒的自然灾害,如洪灾、火灾、台风等,以及自然变故,如伤、残、病、死等,这些都可能导致受害家庭的学生产生挫折感。(2)社会因素:包括遭受来自学校、家庭、朋友、周围环境等方面的干扰、影响而引起的心理挫折。如学校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经常公布学生成绩的名次等。

2 内部原因

(1)生理因素:指学生个体由于身体、容貌、健康状况、生理缺陷等先天或后天因素所带来的种种限制而产生的心理消极反应。(2)心理因素:它比生理因素更加复杂、更加广泛。常见的有:①自我期望过高。②自我意识过强。③心理承受力过弱。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战胜自我,从挫折中解脱出来呢?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方法进行疏导。

2.1 提高认识,正视挫折

在初中阶段,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生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只要对挫折有心理准备,当挫折降临时就不至于惊慌失措或灰心丧气。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也可通过主题班会、故事会、演讲会等形式,让学生学习古今中外名人对挫折的态度,学会正确对待挫折;同时尽可能地多选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一些活生生的事例来启发教育学生。

2.2 调适目标,减少挫折

初中学生正值精力充沛,朝气蓬勃的青春年华,对学习、生活往往抱有较高的期望。但他们对所遇到的困难却估计不足,对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水平也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所以一旦达不到自己预期的目标就容易产生心理挫折。为此,教师必须帮助学生调适奋斗目标,即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可行的奋斗目标,这样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挫折带来的打击。

在几年前,笔者遇到这样一位学生,她与同班的一位同学在小学的时候成绩是同样优秀的。进入初中阶段后,由于个人能力的限制,虽然她学习很努力但成绩却差强人意,而另一位同学的成绩却稳步攀升,这对她的打击相当大,使她变得焦虑不安,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笔者多次寻找机会开导她:进重点高中并不是人生唯一的目标,你完全可以发挥你的美术专长,走出一条属于你自己的人生道路。后来她考上了职高的美术专业,终能一展所长,重拾了信心,有了很好的发展前途。

所以,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一定要引导他们树立切合自身实际的奋斗目标,在遭受挫折和失败后,学会反思自己的目标是否恰当,或者及时改变目标,确立新的奋斗目标,以迅速摆脱心理挫折感。

2.3 磨练意志,承受挫折

当代的初中生大多是在非常顺利的环境中和家长的宠爱下成长起来的,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普遍很差,心理防线极其脆弱,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全线崩溃。

为了他们的健康成长,使其能尽快适应竞争激烈的生存环境,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教师和家长很有必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的心理水平和特点,创设不同难度的挫折环境,让学生亲身经受挫折的考验,如专门设计一些军训、越野、远足、吃“苦”夏令营等活动,让学生感受痛苦,磨练意志,提高学生的挫折承受力。还有一些学校有目的组织学生开展“假如我考不上理想的高中”,“假如我落选”,“假如我失去知心朋友”,“假如洪水淹没了我的家园”等讨论,通过模拟挫折的情境,增强学生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是个不错的方法。

但是更持久的、有效的方式还是要结合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来进行。如在学科教学中,当学生陶醉于自己的成绩之中,忘乎所以时,教师可有意识的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给学生一次失败,让其在挫折环境中磨练意志,使其心理更趋成熟,今后当他们遇到挫折、困境时,就会有勇气和信心、积极乐观地去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2.4 提供机会,释放挫折

当学生遭遇挫折时,往往会产生消极情绪,总想寻找机会发泄一下。若这种情绪能及时得到适当的宣泄,就能获得心理上的平衡,恢复理智状态。

所以,教师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受挫学生提供情绪释放的机会:①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对老师敞开心扉。在学校里,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除了同学就老师。老师要放下架子,成为学生信任的好朋友,学会倾听,让受挫学生把内心的痛苦、委屈、不满情绪毫无保留地宣泄出来,再针对性地施以教育,可以有效地防止学生走极端。②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让学生排解心理挫折感。引导受挫学生积极参与新颖、有趣的集体的活动,使他们的情绪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逐渐得到释放,以排解其心理挫折感。如开展"模拟咨询"活动。③开设心理咨询窗口,让学生拥有释放情绪的心灵港湾。

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会更有效地帮助受挫学生梳理情绪,鼓励他们把内心的痛苦、困惑和疑问诉说出来,再加以“对症下药”的指导,大大减轻或消除学生的心理挫折感。

“阳光总在风雨后,乌云上有晴空”,只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坚持用自己的爱心加上正确的教育疏导,让学生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正确地去应待挫折,勇敢地去战胜挫折,让美丽的花季告别挫折的阴影,在自信、乐观中走向充满希望的未来。

第4篇:生与死的哲学范文

1.引言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我国高校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和博士的培养数量有了很大增加,绝大部分能够到高校任教的英语教师都具有硕士或以上学位,很多人承担了繁重的教学工作,并迅速成为本部门的教学骨干。但是由于很多大学英语教师在硕士和博士学习期间并没有系统学习科研方法这门课程,任教后由于教学负担重,致使科研能力没能与教学水平一样同步进展,大学英语教师科研能力不强这一现象还普遍存在。很多教师对科研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误区,鉴于此本文将从哲学视角探讨大学英语教师树立正确科研观念以及提升科研能力的必要性、途径和意义。

2.大学英语教师应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念

2.1大学英语教师应正确认识科研在教学中的作用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进而就会影响到使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大学英语教师的科研观念决定了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会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工作,对科研工作的正确认识会促进教学工作,否则就可能影响教学工作。大学英语教师首先从观念上要搞清科研对教学工作的意义,要意识到一个教学部门科研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科研素养,教师对科研工作的观念以及教师是否能有机地将科研和教学相结合(刘润清,2003)。国外学者Turabian(2007)曾指出科研工作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改变观念,懂得如何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使人们在实际工作或学习过程中知道如何按照科学合理的方法去行动、做事情。将Turabian对科研意义的阐述与大学英语教学相结合,大学英语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可以帮助本人,并影响到周围人和学生改变学习观念,用正确的语言学习方法指导英语学习,培养科学的语言学习观念。有了正确的语言教学和学习观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知道如何去教,学生就能接受正确的学习方法,并懂得要想学好英语应该如何去做,在英语语言学习上就可以提高学习效率,由此可以看出科研在教学工作中的意义。

2.2大学英语教师应明确科研与教学的辩证关系有些大学英语教师认为不搞科研同样可以搞好教学,同样可以获得学生的好评。然而教学与科研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科研工作可以保证教学工作的科学性、前沿性和时代感,而教学工作又可以检验科研、验证科研,帮助教师在教学中发现新的问题,促进科研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刘润清,2003)。如最近几十年国内外二语习得理论和英语学习策略研究发展很快,英语语言教学研究的重点已经从研究“如何教”转向研究“如何学”,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成果都很多。如果一位大学英语教师能够在教学工作同时,不断研究国内外语言教学研究的成果,用二语习得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用语言学习策略的理论指导学生学习,相信他的教学方法一定能够与时俱进,学生也会从他的教学中获得收益。同时大学英语教师要意识到不能简单将国外二语习得理论运用于国内英语教学,相关理论必须与教学实际相结合,要勇于在自己教学实际过程中验证相关理论,要意识到语言学习过程中由于教学环境、对象和方法上的差异可能产生的变化。相反,如果一位英语教师不了解语言教学和学习最新发展趋势,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开展教学工作,那么就很难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3大学英语教师进行科研工作的必要性按照刘润清先生的理论,科研是遵循特定规则而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是系统的科学调查(2000)。很多大学英语教师认为科研太高深,离自己教学太远,认为大学英语属于人文学科,没必要搞科研。实际上,对大学英语教师来说科研意识和思维的培养比发表几篇文章更重要。一位具备科研意识的教师在教学中不应简单运用他人的科研成果,而应结合自己的教学对他人研究成果进行验证,在这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同时提升自己的科研意识和水平,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一位具有科研思维方式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理论素养、思辩意识、教学能力与缺少科研思维方式的教师是不一样的,他懂得为什么要使用某种教学方法,清楚自己所使用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他能用理论来指导教学,能够将理论与自己的教学实际相结合。具备科研思维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会“想当然”,更不会“突发奇想”,因为他懂得自己的教学行为应建立在相关理论基础之上,应按照语言学习规律开展教学工作。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科研工作,大学英语教师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从事教学,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由此可以看出大学英语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必要性。

3.大学英语教师提升科研能力的途径

3.1培养科研兴趣如果一位大学英语教师从观念上懂得了科研在教学中的作用,懂得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的辩证关系,就不会对科研产生抵触和畏难情绪。大学英语教师科研兴趣的培养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从主观上要有信心和恒心开展科研工作,在客观上要积极创作条件利用各种资源为开展科研服务,要善于借鉴和吸取他人在科研上的优点和成功经验(龚云霞、邬智,2008)。如果一位大学英语教师能够体会到科研对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促进作用,能够体会到科研给教学工作带来的愉悦,相信他对科研工作的兴趣会逐渐增强。

3.2提升科研能力的途径一位大学英语教师对科研工作产生兴趣,这对于提升自身科研能力来说是个良好的开端。但要真正想提高科研水平,还需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去亲身体会和实践,要掌握必要的科研方法。科研基础比较薄弱的教师可以首先阅读有关科研方法的一些书籍,如ResearchMethodsforEnglishLanguageTeachers,SecondLanguageResearchMethods,《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外语教学中的统计方法》。除此之外,大学英语教师还应了解一些数学和统计学的相关知识,了解SPSS的基本使用方法,掌握相关统计结果的含义并能够进行科学的解释。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掌握必要的科研理论基础知识是大学英语教师提升科研能力的必经之路,因为科研理论是进行科研工作的基础,科研实践的开展必须以理论为指导。大学英语教师一定要意识到,没有理论指导的科研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科研工作一定要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之下进行。在掌握了必要的科研方法和统计方法之后,大学英语教师还要掌握本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前沿知识,要培养哲学的思维方式,因为有了哲学思维方式就可以掌握方法论,就可以站在一定的高度提出、分析、解决问题,就能了解相关学科之间的差异与联系,突破认识能力方面的局限性,开阔视野,就能够在科研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就能坚持不懈的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如果一位大学英语教师真正掌握了上述科研理论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相信他的科研能力一定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3.3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科研方法大学英语教师进行科研的目的是用来指导教学、服务教学。在掌握了一定的统计学知识、本学科领域基础知识和前沿知识以后,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反思自己的教学,对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判断推理。具有科研意识、掌握科研方法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运用科研方法指导教学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懂得了测试中的信度、效度、难易度、区分度等测试概念是了解测试基本原则和方法的保障,将这些方法运用于教学过程之中,科学有效地利用测试对教学积极的反拨作用才是掌握这些方法的中心目的。同样,掌握相关统计学的方法以及SPSS统计软件的使用后,必须在教学科研实践中运用它们。如果在进行定量研究时懂得如何收集数据,如何用SPSS软件统计出平均数、平均数t检验、多元回归分析、方差分析,懂得P≤0.05在统计学中的含义,并对以上内容进行合乎逻辑的分析,那么一位大学英语教师对科研的认识就能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对科研的认识就会产生质的飞跃。同样,如果一位大学英语教师在定性研究过程中懂得观察、访谈、问卷设计等应遵循的理论基础和应该注意的问题,他的研究就会更加客观真实。由此可以看出,一位大学英语教师在科研认识上要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勇于实践科研方法,这是大学英语教师提升科研认识和科研水平的重要途径。

4.大学英语教师提升科研能力的意义

4.1有利于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大学英语教师具备科研素养是教师专业素质中一项基本要求,这不仅仅是大学英语教学工作对每个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效完成教学工作的基本保障。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师主观科研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知识结构还不尽合理,科研方法还比较欠缺,科研成果和科研水平还比较低。如果一位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之余能够开展科研工作,增强科研意识,完善科研方法,不断提升科研水平,其科研素养和科研水平一定会得到有效地提升,自身科研素质一定会得到极大提高。

第5篇:生与死的哲学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生活与哲学”;教材;生活化教学

1引言

党的十以来,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其中再次提到把教育工作放在了首位,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使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从而促进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创新人才的培养,这也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性目标的实现。“以人为本”的生活化教学被提出来了,要求我国的教育教学更要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不仅要依据教材,更要立足生活,贴近实际并能反映生活,与生活紧密联系同时又能为生活服务。鉴于此,从生活化的角度探究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教材,才能使教材逐步成为“承载并能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的形式。”[1]

2课题研究意义

2.1理论意义

新课程改革倡导“回归生活”理念,高中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及社会经验是生活化教学活的资源。结合古今中外教育界及相关学者的研究,学习和探究各派教育观点,深刻剖析和评鉴教育相关理论体系,弥补国内教材研究中过多采用思辨性的纯理论性研究方式的不足,尤其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生活化研究方面的空白。深刻剖析教育哲学的相关理论,帮助人们更加科学地认识教育与实际生活的关系,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的理论内涵。

2.2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教育教学活动也逐渐丰富和不断完善。教育教学实践和教材研究都是研究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课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具有独特的性质、功能和地位,教学日益生活化则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提供了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支持。

3国内外研究现状

3.1国内研究现状

教育在发展史上一直被视为是一条绵延不绝的线索,教育生活化思想在国内教育史上并不少见。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学生要积极加入社会实践,参加社会生活,主张学生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要获得知识、受到教育,同时陶冶性情。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2],笔者理解为:生活即是教育的一种最真实的表现形式,生活的存在之处,即为教育发展之处。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学做合一”理论,从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出发,使教、学、做一体化,并最终落实在行动上,在“做事”中培养创造生活的能力。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充分论证了教育教学内容要来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这种理论对当今社会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关于生活化教学实践性的研究,渤海大学孟庆男教授在《论思想政治新课程的生活性品质》中指出生活性品质已成为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在品质,指出思想政治新课程已从传统的“科学世界”回归到现实的“生活世界”。[3]

3.2国外研究现状

自古希腊时期,国外对生活化教学就已有研究,亚里士多德提出“教育的目的就在生活实践中,教育是为人的生活服务的”;文艺复兴时期诸多教育家提出的教育与实践的关系理论;斐斯泰洛齐的“生活是伟大的教育者”的告诫,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等教育理论都传递着人类积累的经验,丰富着人类教育教学经验的内容,论述着不同时期教育与生活,不断增强着教育指导人们生活和适应社会实践的能力。18世纪卢梭提出了自然主义教育的思想,指出对于儿童而言“他周围的事物就是一本书”。[4]对儿童的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原则,自然和自由是人生活的意义所在。卢梭的教育理论认为儿童只有对事物有最直接和最真切的接触和观察,才能更好地了解事物,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这充分体现了卢梭教育要生活化的思想。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发现教学法”备受教育界推崇。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指出,要注重让学生自主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精神。这种教育理论与生活化教学要求的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发展能力的精神是一致的。

4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的内涵

4.1生活化教学

“生活”是个“含糊又复杂的概念”[5],“生活”是指人的各种日常活动或指人的生存状态。“生活”在《辞海》中释义“真实生活,来源于人类社会、自然界、甚至于日常生活”。生活化教学是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置于现实生活的实践之中,根植于日常的生活情境之中,逐步探求思想政治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社会实际的紧密联系,创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即把内化的东西付诸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4.2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

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作为本学科的一种教学方法,不仅具有学科生活化教学方法的共性,同时又兼具本学科的特性和本学科特点。就思想政治教育课来讲,生活化是指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理论相对应的社会现实世界产生联系,把理论现实化。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成为人类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学术界对生活化教学的研究及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质的理解,笔者对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释义理解为: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就是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形成与发展融入到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当中,把生活问题化为学习内容,从而生活化学习内容,生活化学习问题,生活化学习探究。帮助学生理解深奥的哲学理论与生活实践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与国家间的种种关系。实现学生学习、生活与社会实际相统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生活,在生活中学会学习。

5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课教学逐步实现生活化既是思想政治课教材本身特质的要求,也是当前我国思想政治课教学新探索背景下的迫切需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加快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进程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随着社会发展,生活化教学处于不断完善之中,然而,在目前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具体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诸如:(1)随着教材观念的改进,教材性质和功能的变化,传统的“经典式”、“材料式”样本教材逐渐走向正统,成为权威,极大地束缚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教材不摆脱原有的模式和不足,很难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2)相当一部分教师不考虑学生和教学的实际,只是按照自己的预设跟想象设计教学情境,使生活化教学很难达到理想状态;笔者希望立足于当前理论界和教育工作者已有的教育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的生活化教学,推动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研究与实践的进一步发展。(3)教材版本不同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同,引发对教材的评价标准难以统一;教材过分注重为教师服务,教师仅限于“教教材”,而忽视“怎么教”的问题;教材脱离课程改革理念与教学生活实际等问题……都凸显着教学生活化与教育教学当前实际之间的矛盾,新问题的不断出现推动着当前生活化教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6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合理构建

6.1树立生活化的教学目标

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目标是让教育与生活结合,让学生回归生活本真,寻找适合学生自身所需要的教育,是当代教育追求的目标。树立生活化的教学目标既要灵活反映社会现实和发展要求又要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阶段性和方向性。生活化的教学目标,要立足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现实生活,不可空泛地谈论生活化。树立体现层次性较强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依据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发展水平,寻找其最近发展区。只有这样,思想政治课教学才能为学生真正接受,进而将其转化为自身的思想意识,外化为具体的能力和行动,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产生理想化的教育效果。

6.2选择生活化的教学资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上课要有趣,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6]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生活与哲学”理论性强,将生活的实例与生活场景引入课堂,增加课堂吸引力,使课堂变得有趣,更易于学生将学习哲学理论知识与其真实的生活体验相融合,产生情感共鸣。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从个体的实际出发,寻找学生擅长及薄弱领域,设置差异化的教学进程,使教学资源更具生活化,体现人性化。推动思想政治课教学逐步将小课堂融入大社会,整合教育资源,是建立多元化教育的重要渠道。

6.3设立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气氛活跃、动态生成的过程。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7]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景时,要使课堂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使教学情景更加人性化、生活化,从而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领会哲学精神。

7结语

生活是现实而又具体的,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教者更应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用心去体验生活,动手去探究生活,使课堂变成探究世界的窗口,使学到的知识在现实中得到应用,让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贴近生活,还要融入生活,并最终回归生活,结合社会实践,更好地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3]孟庆男.论思想政治新课程的生活性品质.[J].中国教育学刊,2011(4).

[4](法)卢梭.爱弥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5](美)弗兰克•梯利.伦理学导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第6篇:生与死的哲学范文

一、数学思想观念应成为数学教学活动中的航标。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以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为其本质特征,应该在培养人的良好品质、发展人的思维等方面起到很大作用。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人的素质,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而数学作为一门主要学科,也是紧紧围绕这一基本目的的。

1.分析教材中的思想方法。

在数学教材的编写中,教材知识的前后逻辑是一个原则,但要更深层次地研究概念和例题的本质是什么,从怎样的教材出发,经过怎样的过程而概括出来的,最终要形成怎样的数学结构,组成怎样的知识体系,领悟怎样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些问题教材不可能有完整的说明。但是这些问题却如同灵魂一样支配着整个教材,有了它,概念和例题才能活起来。教师只有把握住数学思想方法,才能有效地进行再创造。

2.在探索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对书本中的某些原理、定律、公式等,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仅应该记住它的结论,懂得它的道理,而且应该设想一下数学家是怎样想出来的,是经过多少曲折,攻破多少难关,才得出这个结论的。只有经历这样的探索过程,数学的思想、方法才能沉积,凝聚在这些数学结论上,从而使知识具有更大的智慧价值。

3.引导学生在反思中领悟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的获得,虽然要求教师有意识地渗透和训练,但是更多的是要靠学生自身在反思过程中领悟,这一过程是没有人能够代替的。如果说数学思想方法是可以传授的话,那教师肯定是把其中富有思考意义的东西机械化了,这样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因此,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检查自己的思维活动,反思自己是怎样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运用了哪些基本的思想方法、技能和技巧,走过哪些弯路,有哪些容易发生(或发生过)的错误,原因何在,该记住哪些经验教训等。只有这样,才能对数学思想方法有所认识,由此对数学的理解一定会由量的积累发展到质的飞跃。

二、围绕学生选取数学思维训练材料,让每位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每位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我们的目标是全面发展学生能力,让全体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因此,要发展所有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他们的数学兴趣和爱好,通过系统地教学,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要客观地对待这种差异,对学生不能用同一把尺子评价,必须看到不同的学生起点不同,所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必须采用“低起点,高效率,大坡度,大发展”的教学思路,要求训练内容由浅入深,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例如,对于一般的学生,特别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习的低起点能使这些学生很快地适应,易学,易懂。通过高效率的课堂练习,实现大幅度进步。同时,利用教学中的正确反馈,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发现学生在学习数学中的点滴进步,使他们认识到:“我能行!”让学生在成功的学习体验中逐渐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同时,在教学训练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自信;注意给每个学生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让他在自我表现、自我展示中强化自信。同样在教学中根据“最近发展区”原理,针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及在老师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设计有针对性的训练学习材料,让学生在自信和成功的体验中学习数学,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最终都能走向成功。

三、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应追求科学有效。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问题意识”,使学生对学数学有浓厚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只能靠教师科学、严格、有序地训练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在主动探索中使学生尽展潜能,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把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在训练过程中不断形成学习数学的技能技巧,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和“问题意识”。

2.对学生进行解题训练、数学思维训练,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就小学阶段应该掌握的数学知识来说,看起来千变万化、琳琅满目,但真正基本的东西其实并不是很多。对这些基本的内容通过认真而严格地训练,真正做到充分理解,并能熟练运用,就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一定能逐步培养起学生对数学兴趣,使他们变得更聪明,既减轻学习负担,又提高学习质量。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地全面成长,不仅非常必要,而且是完全可能的。目前,小学生数学的重复练习太多,过多的机械练习不一定能收到好的效果。舍本求末,不注意基本知识的严格训练和真正掌握,不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能力,搞题海战术,用大量的难题、偏题、怪题把学生压得透不过气来,只会影响学生聪明才智的发挥。

3.注意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数学化的思考。

“用数学”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数学观念。而在我们在数学课上围绕知识就事论事,没有从构建学生思维模式的角度展开知识形成和问题解决过程,渗透现代的数学思想,隐含重要的数学方法,这样学生看到的只是知识的堆砌,没有自主的发展和对数学本质的领悟。

4.重视对“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训练。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要在不断地研究解决问题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思维品质。一题多解使学生发散思维,锻炼思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批判性等良好思维品质,使数学学习真正成为锻炼学生思维的有效训练形式。

第7篇:生与死的哲学范文

[关键词]就业挫折 原因 表现 原则 措施

[作者简介]陆竹棠(1979- ),女,河南温县人,黄河科技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河南 郑州 450006)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5-0108-02

近年来,受国家就业政策变化、高校扩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遇到的就业挫折日渐增多。为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中的短期挫折,正确看待人生中的各种考验,高校应该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挫折教育。

一、大学生产生就业挫折的原因

1.国家就业政策调整。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就业分配制度也相应发生了一定的变化①,就业政策从以前的国家统包统分发展为现在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在新旧体制转型的过程中,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运行还不够规范,公平、公正、公开的就业机制尚未完全形成。

2.国家整体就业形势严峻。一方面,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跟不上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另一方面,高校扩招规模加大,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如2013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为699万,比2012年增加了19万。再加上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除,也加大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3.学校就业指导存在偏差。虽大多数高校均已建立了就业指导中心,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往往是重说教、重表面的速成辅导,目光短视,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想教育。同时,部分高校对就业指导课程不够重视,课时不足,教材薄弱,尚未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与市场要求严重脱节。

4.家庭对学生期望值过高。为供给学生上学,很多家庭都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往往是靠借款或贷款完成学业,所以他们身上都肩负着改变家庭经济状况的使命。再加上这部分家庭往往对当前国家整体的就业形势不甚了解,以为学生毕业就可以“鲤鱼跳龙门”,对学生期望值过高,使其承受了过多的精神与经济压力。

5.个人素质与市场需求有一定差距。进入大学后,部分学生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学习目标不够明确,职业规划不够清晰。而在某个区域或全国范围内,毕业生整体数量呈现供大于求的形势,为保证单位的正常运营,用人单位均对应聘人员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而部分学生因在校期间不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就与市场的要求产生了一定的差距。

二、大学生遭受就业挫折的主要表现

由于个人经历、生活态度、个性特征等方面的不同,大学生在遭受就业挫折时,往往会出现不同的表现方式,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负担加重。当毕业生求职失败时,容易产生焦躁不安的情绪,觉得自己对不起父母,无颜面对家庭,担心无法实现自身的价值与梦想,无法兑现自己对家庭的承诺,这就给毕业生背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心理负担加重。再次求职时,往往会出现紧张烦躁、心神不宁的情况。

2.自卑情绪提升。部分毕业生因对自己综合评价偏低,又有被用人单位拒绝的情况,自卑情绪随之提升,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缺乏求职成功的勇气和信心。在再次求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面红耳赤、语无伦次、音量较小、放不开自己的情况②,无法正常展示自己的优点,造成再次的失败。

3.消极对待人生。当前因就业市场运行尚不够规范,部分毕业生在求职时可能会遭遇不公平待遇,这会使部分毕业生在认识上产生偏差③,认为自己的失败是因为自己无门路、未拉关系。再次求职时,部分毕业生就会将很大的精力用在人情与关系上,而忽视本身就业能力的提升,消极对待人生。

三、高校开展就业挫折教育的原则

1.团体辅导与个案教育相结合。大学生面临的就业挫折既有共性原因,也有因个人成长的差异性而形成的个性化特点,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可通过班会、课程、讲座等形式进行共性化挫折的团体辅导,同时也可通过咨询等形式进行个别指导。

2.理论教育与实践培养相结合。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挫折教育时,既可通过课堂理论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挫折是人生的宝贵财富,应对挫折形成正面认知,也可通过素质拓展等形式的课外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实现学生对挫折的深层次理解与体验。

3.全程培养与分段实施相结合。就业挫折教育应贯穿学生大学学习与生活的始终,应根据专业实习、职场体验、就业等不同阶段学生可能产生的受挫心理,注入不同的内容,确立阶段性挫折教育的重点。

4.正面引导与反面警示相结合。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挫折教育时,要通过案例的引入,分析不同人的挫折,以及不同人对待挫折的不同态度所产生的不同结果。以正面激励为主,反面警示为辅。

四、高校开展就业挫折教育的主要措施

1.提升学生理性认知就业挫折的能力。要使学生增强抵御就业挫折的能力,就必须让他们直面挫折,做到正确认识挫折。一是高校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让他们清醒地知道,我国已进入大众化教育时代,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已不再是往日的“天之骄子”,先就业再择业、先就业后发展的情况非常普遍。同时,也要让学生知晓,就业制度改革后,国家不再统包统分,需要每个毕业生自己走向市场,接受用人单位的选择,有多人同时竞争一个职位时必然有人落选,就业挫折在所难免。二是高校要通过课堂教学、主题班会等,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与对待就业挫折,在思想上要消除对挫折的恐惧感,要培养学生的就业自信心,要让学生懂得只有当遇到挫折时不退缩、努力进取,才可能获得成功。三是通过素质拓展训练等方式启发学生加强抗就业挫折的自我锻炼,设定一定的情境,在小游戏中让学生感受到大人生,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失败与挫折,锻炼毅力、培养品格,不断反思自我,勇于迎接挑战,学会应对挫折的方法。四是要教会学生调整心态的方法与技巧,如找好友倾诉、到咨询室咨询、在无人处放声大哭、进行体育锻炼、听音乐或到卡拉ok释放等。

2.提供学生宣泄就业挫折的途径。就业挫折一旦产生,就会对毕业生本人产生不良的情绪影响,甚至会影响将来的进一步择业,因此,当学生在就业中出现情绪波动时,要及时通过一定的途径进行化解。一是为学生提供咨询,帮助学生分析挫折出现的原因,增强学生的挫折调节能力。若目标制定不科学,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科学制定目标,如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已尽最大努力但依然无法实现,要学会调整目标或降低要求。若因学生一时准备不足而导致求职失败,要引导学生重视所遇到的求职机会,有针对性地去准备,提升求职成功率。若因遭遇不公平对待而导致求职失败,要鼓励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现象,自觉提升个人综合素养及就业就竞争力。二是开通“求职体验”QQ群或微博,引导学生将自己求职过程中的体验、感受在平台上进行分享、交流,一方面可以给求职失败学生提供一个发泄的场所,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一个就业指导的场所,建立“抗挫折”教育的新阵地。但需要指出的是,作为学校,要注意时刻关注网络信息的变化,随时要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三是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告知其当前的就业形势,告知学生的在校表现及能力状况,使其了解就业挫折感对孩子成长的不利因素,争得家长对孩子的理解,并鼓励家长主动与学生取得联系,以打消学生对父母、对家庭的愧疚感,减轻其精神枷锁和心理负担。

3.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排除客观因素和不可抗力的影响,学生遭受就业挫折的频率、程度及应对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就业竞争力。就业竞争力强,遭受就业挫折的次数就少,程度就浅,负面影响就小,同时对挫折的自我调试和排解能力就越强④;反之,竞争力越弱,则越容易产生挫折感。因此,提升学生的就业抗挫折能力,关键是提升其就业竞争力。一是高校专业设置要符合市场需求。高校要及时注意研究国家及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根据社会的发展、市场的需求调整专业或部分专业的招生人数。二是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方案上,要根据社会、学科发展,适时修订培养计划,使教学计划始终保持科学性与合理性,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现代化的教学辅助手段和传统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注意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⑤。在课程设置上,高校要适当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在内容上要注意学生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着眼于学生专业技能和思想素质的全面提升。在工作机制上,要建立教学部门和学工部门的沟通机制,努力构建人才培养双渠道沟通机制,着力在学生职业技能、职业规划、职业素养、职业适应力等就业能力提升方面下功夫,从而提升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影响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内容,高校可根据学生在专业实习、职场体验等不同环节的表现,适当安排有助于提升学生沟通能力、团队精神的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安排活动时,要注意参与人员的覆盖面,提升活动效果。

4.提升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学生产生就业挫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对自己没有一个客观、清醒的判断,对自己没有一个合理的规划,因此高校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升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一是要使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正确认知。要通过专门的测评软件使学生了解自身内在的倾向或隐藏的梦想,通过家庭、同学、老师对学生的现实表现进行客观评价,最终形成一个符合学生实际的360度测评,从而帮助学生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领域。二是要使学生对有意从事的职业有清晰的判断。要通过课程介绍、专家讲座、校友座谈、自身体验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对有意从事的职业领域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对该领域的入职条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对自己将来是否适合在这个领域发展有一个客观而清醒的判断。三是学校要有督促学生实现职业规划的可操作性方法。在学生进行过360度测评后,学校可引导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目标,制作自己的职业规划书,条件成熟的可以班级为单位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手册》。手册建立后,学校要安排专人对学生的规划目标进行逐一查看,并可根据就业、创业、升学等目标的不同,将班级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并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订自身的行动计划,进行跟踪管理、动态调整。当小组成员遭遇挫折时,鼓励他们自我分析、自我教育、自我调整,始终朝着有利于实现自身价值的目标前行。需要指出的是,在小组行动的过程中,教师要作为观察人员从旁进行提醒、分析、引导,确保其不偏离方向、不为挫折击倒。

[注释]

①李成龙.当前形势下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心理特点分析及对策[J].新西部,2010(14):164.

②③李琳,刁文彬.论毕业生就业指导中的“抗挫折”教育[J].滁州学院学报,2011(3):71,71.

第8篇:生与死的哲学范文

一、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谁

1.看小品导入新课(教师选择学生感兴趣且有教育意义的小品段落让学生欣赏),提问:“你在看小品时心情如何?你知道是谁的工作让你如此开心快乐的吗?”旨在让学生从看电视获得快乐而感受到有许多电视工作者在为我们提供服务。从而揭示主题,在我们生活的大千世界里,有许多人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小组讨论谁是我们生活所需要的人。

2.请学生说一说自己一天的生活,看看在一天当中有哪些人为我们服务过,他们的服务给自己带来了怎样的方便。

教学反思:由于课前布置了同学们去观察了解,并把调查结果记下来,所以学生很快将调查结果展现出来了。且形式多种多样,有文字的,有图画的,还有表演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谁是你最值得尊重和爱的人

1.看课本第40页的图,看看这些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汇报还有哪些人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哪些服务以及他们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方便。

2.小组讨论:假如没有他们的服务,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

3.写出最值得你尊重和爱的人。比比谁写得多,并在小组内说说为什么他们最值得你尊重和爱。

教学反思:通过看插图、小组讨论交流和动手写一写,学生已经知道自己的幸福和快乐生活都离不开谁,知道该尊重谁,又该爱谁。为下一步教学作好了铺垫。

三、如何表达我们的爱

1.小组讨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这些天天为我们服务的人,我们尊重他们,爱他们,哪你会选择哪种方式来表达你心中的感动和爱呢?

2.先来说说你会怎样表达你对父母的爱。有的说要记住父母的生日;有的说在父母生日的时候送上鲜花和礼物;有的说每天祝愿父母快快乐乐:有的说在家帮父母多做些家务;有的说在家要听话,在外不要惹事生非;有的说要好好学习,取得好成绩来报答父母的爱……

3.说说如何表达你对老师的爱。有的说老师上课时要认真听课;有的说作业要认真做,及时交;有的说在老师嗓子嘶哑的时候,上课更要守纪律,让老师不要大声上课;有的说教师节时送老师鲜花;有的说过年时早早给老师送去新年的祝福;有的说要做好老师吩咐的每一件事……

4.对那些我们叫不出名字,但每天都在为我们服务的人,你又该如何表达对他们的尊重和爱呢?有的提议编一份手抄报送给他们;有的建议为他们唱支歌;有的说要为他们跳舞;有的说要把他们写进作文里,歌颂他们;有的说要永远把这些为我们服务的人记在心里,时时感谢他们!

5.播放歌曲《感恩的心》。学生边听歌曲边听老师介绍这首歌的来历。

教学反思:教学由浅入深,遵循了学生的心理接受规律,在情感一步步凝聚的过程中适时播放《感恩的心》并介绍相关知识,让学生的情感入脑、入心,生出感恩的心情。

四、课外实践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看待我们的生活,每天记录你必须感谢的两个人或者两件物或事。

五、结束

第9篇:生与死的哲学范文

【关键词】发散思维 素质教学 新课程

一、引言

发散性思维,又叫辐散思维,求异思维,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方式,是创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陶行知先生说过:“时时有创造,处处有创造,人人有创造。”然而,创造性思维决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思维的流畅性、求异也不是纯灵感的产物,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训练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选择典型的题例、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与众不同》这节课,教师就设计了开放性的题目,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注重知识发现和探索的过程,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在学习活动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别人的见解,把数学问题转化为看待一件事、一个人的问题,使数学知识升华到更高的哲理性层面,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体现新课程理念、目标,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指出了一个方向。

二、《与众不同》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探讨

因借班上课,师生彼此陌生,上课前教师利用几分钟时间和学生交流,话题是比较朱乐平老师和牛的不同,话题一出,学生立即哄堂大笑,课前紧张的气氛被学生的笑声融化了,接下来,学生从衣、食、住、行、生活习惯、文化知识等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进行了比较,既活跃了气氛,拉近了师生情感上的距离,又结合本课目标向学生渗透了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方法。最后朱乐平老师以“不但人和牛不同,数与数之间也是不相同的”拉开了这节课的帷幕。下面我们就从本节课三个问题的设置、教学出发,采撷其中的几个片段进行分析,希望从中提炼出我们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视角不同、结果不同

这一环节的教学按学生独立思考――整理思路――发表意见――注意倾听――小组总结――代表发言――注意倾听的程序进行,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这与一般课堂教学中学生没经过独立思考和准备发言的基础上讨论和交流的质量必定提高。学生通过整理自己的思路,培养学生归纳的能力,为数学交流做准备。在小组发言时,要求学生注意倾听与自己不一样的解题思路,并记录下来,给每一位同学提供一个展示聪明才华的空间和机会,同学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并通过交流使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换位思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全班交流的报告,要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培养了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整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尽可能多的找出与众不同的数,可以是与众不同的数,也可以是与众不同的原因,鼓励学生发散思维。通过组织汇报交流,一方面为较多学生创造代表集体的机会,开展有竞争的合作,另一方面将每个学生、小组共同认识的成果化为全班共有,教师在这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学生学习的一个伙伴,没有了那种所谓的“师道尊严”,当某个同学发表见解,有部分学生不明白时,朱乐平老师会满脸困惑地问:“他什么意思?听明白了吗?”“我也不明白,你能再说清楚一点吗?”当需要他给学生指点迷津时,他仍是一个倾听者的身份:“我有点明白了,他的意思是――”把自己摆在和学生平等的地位,引导学生之间的交流。这里学生分别从数的形状、单双数、一位数、两位数、数的组成、计算等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找出了与众不同的数,并说明了原因。

(二)条件不同,结论不同

由于开放题本身的综合性、多向性,所给条件包含答案不唯一,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自然的处于主动参与的位置,积极的思维、探索,有的学生从工作效率上认为李师傅是老师傅,因为张师傅每小时做15÷3=5(个),李师傅每小时做24÷4=6(个),李师傅的工作效率高。有的同学从年龄上认为张师傅是老师傅,因为年龄大了,手脚不利索,做得慢,或者是其他的特殊情况,发散思维的能力从中得到了充分的训练。

(三)标准不同、结论不同

选择学生熟悉的情景作为题目让学生根据表内的分数分析谁的成绩好,这类题目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思考的方向,使学生产生纵横联想,给学生最大的思维空间,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本题学生共提出7种评价标准和结果,反映了学生思维的多向性、灵活性,有的学生还从发展的角度,认为小明正在进步,小强是退步,小红是无动于衷,所以小明成绩最好,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