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康复训练方案范文

康复训练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康复训练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康复训练方案

第1篇:康复训练方案范文

【关键词】运动损伤 康复训练 身体损伤

人们对体育运动中由于各种意外出现的运动损伤了解不够,特别是缺乏系统的运动康复训练指导,极容易造成康复周期过长甚至留下身体损伤后遗症的危险。特别对于在校学生,年轻人的活泼天性使得其对足球、篮球、拳击等高负荷运动过于热衷,可能在运动锻炼的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的身体损伤。

1运动损伤与康复训练

发生运动损伤的可能性有很多,特别就目前在校学生的日常运动而言,超负荷运动、不规范运动方法以及运动防护不到位是主要原因。特别是对于篮球、足球、拳击等高对抗强度的运动项目,年轻人过于富积的激情在释放的过程中极容易造成对身体的损伤。小到磨损、脱臼,大到骨折、内脏受损等。

2运动康复训练的原则

对出现的身体损伤进行康复训练已经成为运动保护的共识。这主要是由于大量的实践证明,对于出现的运动损伤进行传统的“卧床静养”法不能够很好的完成运动损伤康复效果,或是会造成运动损伤恢复较慢,或是会在静养的过程中留下身体后遗症影响到进一步的运动训练和身体机能。但在运动康复训练方面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其运动康复训练体系的不完备以及相应运动康复训练基础理论知识的匮乏导致其实际使用中出现诸如超负荷、不连续、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差以及过于依赖于客观要求等,由此造成运动康复训练效果较差,甚至于对身体机能造成二次损坏等状况。因此,在进行运动康复训练时需要遵循系统性的一些原则。具体主要有:系统全面性、科学针对性、连续性、反馈调节性等。

(1)系统全面性。在进行运动损伤康复训练时,需要根据身体损伤的具体状况对其进行全方位的训练计划编排,特别是对于高对抗型运动损伤(如足球、篮球、拳击、跆拳道等运动)需要对其生理、心理进行全面系统的康复计划安排。避免只关注身体机能损伤而忽视对抗损伤带来的心理波动康复,而这恰恰是目前体育运动损伤康复训练的误区之一。在足球运动中,由于对抗身体损伤带来的心理阴影没有得到有效的康复指导训练,最终影响到其后期职业生涯的案例比比皆是。

(2)科学针对性。不同的运动损伤所需的运动康复训练方法与方案是完全不同的。而根据不同的身体损伤进行科学的康复训练方案设计是整个训练康复进行的前提。在康复训练方案设计中需要着重对训练强度、频次、训练量等进行把控,特别是肌肉损伤,其训练强度与训练量需要根据肌肉恢复状况进行不断的变化调整,因此,其康复训练方案的多重备案是极为重要的保障。

(3)连续性。对运动身体损伤进行康复训练中的一个误区是身体机能恢复正常便是康复训练的结束标志。而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身体机能恢复正常活动水平与恢复正常运动水平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很多人在能够正常活动后终止康复训练而直接投入高负荷体育运动,这很容易导致旧伤复发,使得身体机能呈现“玻璃”属性。因此,康复训练的连续完整性异常重要。

(4)反馈调节性。康复训练的反馈调节性指的是康复训练进行中需要对身体机能进行及时的检测与检查,以不断调整训练康复方案,满足实际康复需要,并及时对出现的突发状况进行应对,以避免不恰当的康复训练带来的身体损伤加剧。

3某膝关节损伤康复训练的重点内容

膝关节损伤伴随着下肢肌肉力量的下降以及神经肌肉系统功能的下降,因此,在对其进行康复训练时需要进行合理的安排,以适宜实际的康复训练需要。

在损伤发生后,一般在进行过紧急处理后的第二天开始进行康复训练,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时期:运动幅度恢复期、肌肉力量恢复期、功能恢复期、专项训练适应期等。

运动幅度恢复期:主要指的是对膝关节进行多频次低负荷的运动幅度运动,由此来恢复膝关节的能动机制,并促进膝关节血液系统的循环,恢复神经制动能力以及骨骼运动能力。

肌肉力量恢复期:可以进行适量的力量训练,但要避免大批量高负荷的运动。以身体不出现明显的疼痛感为基准,在初期可以少量运动,而随着肌肉力量的恢复可以适当加大运动量。

功能恢复期:一方面需要注意加大训练运动量,提高肌肉适应能力,另一方面需要注意对神经系统恢复状况的检查,可以通过膝关节的伸展、爆发力、跳跃性等训练检查神经系统恢复状况,从而及时的对训练方案进行调整。

专项训练适应期:主要指的是在运动康复训练已经起到良好效果,身体机能大致恢复的时期需要对出现损伤的身体部位进行专项的运动训练。初期可以选择小负荷单项专项运动训练,在无不适症状时可以适当加大训练强度。

通过以上各个时期的针对性训练方案可以保证身体机能的快速恢复,以及避免不恰当康复训练带来的身体二次损伤,最为重要的是科学合理的运动康复训练方案能够极大程度上避免身体损伤带来的后遗症,不至于影响未来身体机能的正常使用。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以上运动康复训练方案,无论在什么时期,所有的身体康复训练必须以不出现明显不适为最低标准。

4结语

对出现运动损伤进行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方案设计是保证运动损伤快速复原的前提,因此,对运动损伤康复训练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与指导是整个运动康复训练发展的重要方案,以专业的理论知识为支撑推动运动康复训练体系的发展从而更好地保证人们的身体机能健康是当前体育运动事业发展中的重要课题,需要综合运动学、医学、护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与讨论。

参考文献:

[1] 李志.青少年跆拳道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康复[D].北京体育大学,2013.

[2] 吴拥政.拳击的运动损伤预防与恢复[J].当代体育科技,2012(08).

[3] 祁奇,王予彬,陈文华,王惠芳.肌内效贴在运动损伤康复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10).

[4] 齐宝山.运动损伤康复研究进展[J].中国体育教练员,2013(01).

第2篇:康复训练方案范文

【关键词】 老年;脑血管意外;康复护理

脑血管意外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 患者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 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 多发生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 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 因此老年人患病后康复护理在治疗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作者对江苏省徐州市社会福利院2007~2012年收治的51例老年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康复护理资料进行调查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2007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脑瘫儿童患者51例, 其中脑出血22例, 脑梗死29例;男30例, 女21例, 年龄62~81岁, 平均74岁, 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偏瘫、下肢瘫痪、失语等症状。所有患者神志清醒, 均能配合相关治疗。

2 康复护理方法

2. 1 一般护理 保证患者生活环境卫生, 预防呼吸道、泌尿道感染和褥疮。饮食上注意低盐、低脂同时要给予充足的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

2. 2 心理康复护理 心理康复护理在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康复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患者因为语言或者运动能力的残疾, 常有悲观、抑郁、自卑、孤独感、爱发脾气甚至有自杀倾向等心理问题, 在护理过程中应该多与他们进行交流, 通过关心与关爱减轻患者的负面情绪, 积极引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2. 3 语言和肢体运动康复训练 语言和运动功能的康复是患者完成基本生活的基础, 对于患者的康复情况评定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当前普遍认为语言和运动能力的康复训练要同时进行, 国内外有很多康复训练方案[1]。具体方案要根据患者的疾病程度、病程分期来选择, 个体化方案是治疗的关键。

3 结果

经过1~6个月的康复护理, 51例患者中, 无明显疗效4例, 其余患者的语言和运动能力均有显著改善, 90%以上患者日常生活可以自理。

4 讨论

脑血管疾病是常见病、多发病, 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与恶性肿瘤和心血管病、成为当前三大致死疾病, 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而老年人又是其高发人群, 当前除了预防和治疗疾病发生外, 如何有效促进老年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康复越来越受到重视。由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经过一定时间综合性的康复护理治疗, 可以明显改善老年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功能障碍情况, 患者基本生活自理率达到90%以上。因此, 对于脑血管意外老年患者通过心理、语言和运动等多方面进行康复护理, 能很大程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是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手段。

第3篇:康复训练方案范文

关键词 康复训练 手外伤术后 功能恢复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手外伤85例,男73例,女17例,年龄10~60岁。骨折合并关节损伤35例,肌腱损伤30例,神经损伤10例,断指再植10例。手功能恢复正常81例(95.3%),手功能基本恢复,活动受限但能胜任生活和劳动 4例(4.7%)。

评估:①外观:观察手的状态,有无瘢痕、伤口、红肿、手指畸形、皮肤营养等。护士应掌握手在休息位和功能位的正确姿势。②运动功能:包括肌力、关节活动度、灵巧性。③感觉功能:包括浅感觉(痛、触、温度)、深感觉(震动、位置、运动觉)、复合感觉(两点辨别觉、质地、形状、轻重等)。

康复训练护理:①心理指导:术后由于疼痛,担忧和对功能锻炼的不了解,患者常对功能锻炼的意义持怀疑态度,护士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和相关知识教育,耐心解释术后功能锻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介绍功能恢复良好的典型病例,讲解康复训练过程及效果,让患者目睹训练效果,增加信心,消除顾虑,积极配合。②制定康复训练方案,将训练时间、方法、程度、次数及出现不良情绪等制成表格,指导患者训练,定时检查。一般术后1~2周保持肢体功能位,2~4周进行限制性早期活动,4周~3个月进行适当的主动活动,3~6个月骨折愈合,外固定祛除后进行强度渐强的抗阻训练。

手部骨折和关节损伤的康复护理:外固定期间积极屈伸活动手指,用健手进行患手各关节的被动屈伸,以不引起再损伤为限。疼痛消失后变被动为主动活动,同时做不影响固定的腕部活动。祛除外固定后,指导病人作缓慢的主动屈伸活动,每次争取达到最大范围。

手部肌腱损伤的康复护理:肌腱松解术后一般24小时即可祛除敷料,指导患者做患指主动屈伸,每日3~5次,每次屈伸25次左右,同时做健指主动活动。当患指主动活动无痛,活动范围正常时可开始抗阻力活动。肌腱修复术后需要用石膏托或铝板固定3~4周。应首先活动未固定关节,患指3周内不能活动,以免破坏腱鞘与肌腱之间刚建立起来的血管供应,致肌腱坏死。外固定祛除后可进行患指的主、被动活动。

断指再植康复护理:术后3周开始做未制动关节轻微的屈伸活动,4~6周以主动活动为主,练习患指屈伸、握拳等,6~8周应加强运动和感觉训练,有主动运动(如分指、对指活动,可采用握力器、分指板、矫形器等)、被动运动、按摩等。被动活动各关节,增加肌力和手指变形。还可进行作业练习(如捏球、拣玻璃球、旋动健身球、写字画画等。动作由简单到复杂,逐渐增加活动复合和精细度。

康复训练原则:手外伤康复的关键是正确的进行手指活动,应遵循早期安全原则。从5~10分钟/次开始逐渐增加,每日2~3次,20~30分钟/次。被动活动要轻柔、缓慢,以患者能耐受疼痛为宜。后期以主动训练为主。病人应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注意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出院时应重点介绍功能锻炼和康复训练指导,强调随访和复诊时间。

讨 论

康复训练是手外伤术后恢复手部功能的关键,因此在临床护理中护士要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全程性康复教育、指导,督促实施,让患者了解康复知识,掌握康复训练技巧,积极配合,持之以恒,正确锻炼。结果表明,及时、正确、有效的康复训练,既保证了手外伤愈合,又能尽快恢复手的实用能力,实现了患者心理、社会、和职能的重

建。康复训练的实施和推广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石凤英.康复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129-133.

第4篇:康复训练方案范文

【关键词】护理;高血压脑出血;偏瘫;神经功能;早期康复训练

高血压脑出血为较常见的高血压并发症,本病具有高发病、高致残和高死亡率的特点,高血压脑出血诱发的偏瘫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1]。本研究选取58例本院(科)接诊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入院后均予手术治疗),(术后)予以护理及早期康复训练等综合护理干预,并分析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科)受指派进行接诊(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共58例,平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男女比例14:15,年龄41-78岁,平均(54.28±4.73)岁;对照组男女比15:14,年龄42-79岁,平均(55.31±3.86)岁。两组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患者送入医院后依据病情予相应护理干预,对患者进行常规入院宣传和健康教育,了解患者的基本资料和性格特点并从心理上疏导患者,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治病观和康复训练观。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早期康复训练等综合护理干预,包括:⑴肢体锻炼:在患者的身体进入康复期后,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指导患者进行卧位的常规活动训练;⑵康复训练:根据患者发生偏瘫的性质、程度、部位以及发生偏瘫的范围制定合理的康复训练方案,并针对偏瘫肢体和肌肉情况进行康复训练,其中包括关节与肌肉训练、运动疗法、转移训练和翻身与起坐训练等。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NIHSS评分:0-6分为轻度损伤,7-22分为中度损伤,22分以上为严重损伤。采用巴塞尔(Barthel)指数评分评价研究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恢复能力:0-40分为重度依赖,表示生活无法自理,需要他人看护;41-59分为中度依赖,大部分生活行为不能自理,需专门看护;60-99为轻度依赖,部分活动需他人看护;100分为完全自理。

1.4统计学分析

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以X2检验,当P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NIHSS评分情况

干预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二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NIHSS评分情况(x±s,分)

组别

例数(n)

干预前

干预后

研究组

29

22.37±7.68

12.17±7.42

对照组

29

29.64±9.04

22.94±8.68

注:与干预前相比#P

2.2研究组患者干预前后Barthel评分情况

研究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干预前为(29.38±10.92)分,干预后为(79.64±19.56),干预后研究组barthel评分显著高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多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瘫、痴呆和失语等功能障碍,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加重家庭和社会负担,而早期康复护理在患者的整个康复期具有重要的作用[2-3]。由此本院(科)对选取的58例(术后)患者分组予以护理及护理、早期康复训练等综合护理干预,分析其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影响。

本研究可得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和干预前后研究组患者的Barthel评分情况两项结果。其中分析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NIHSS评分可得:干预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的NIHSS评分情况低于对照组,这表明予以早期康复训练后患者偏瘫且状态的改善效果更佳。分析其原因在于,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偏瘫患者行护理和早期康复训练,不仅可促进患者大脑皮质功能的恢复,还可促进偏瘫肢体的恢复,进而有效改善患者的偏瘫状态[4]。本研究对两组患者均行心理护理,通过掌握患者的性格特点和基本资料予以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不仅可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治病观和康复训练观,还可提高患者治疗的配合度,进而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偏瘫状况。此外,本研究针对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予以肢体按摩和被动运动,有效刺激患者的血液循环和神经营养功能,促进大脑功能的重组,进而唤醒患者神经功能;患者的意识清醒后予以自主功能恢复训练,指导训练患者从简单的翻身起坐开始,逐渐过渡到站立、行走以及移动等床下训练活动;对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偏瘫情况[5]。进一步分析研究组患者干预前后的Barthel评分,可得干预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干预前,提示予以护理和早期康复训练可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综上所述,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偏瘫患者应用护理及早期康复训练的临床效果显著,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毛杰,杨相凤.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出血偏瘫患者功能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3,19(3):419-421.

[2]张宪军,慕会杰.脑出血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2):18-19.

[3]冯红梅.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护理及早期肢体康复训练的效果评价[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7):114-115.

第5篇:康复训练方案范文

关键词:协同护理;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由大脑血管病变引起的一种急性疾病[1]。脑卒中会对大脑组织造成突发性损坏,通常发生在向大脑输送氧气和其它营养物质的血管破裂时,或发生在血管被血凝块或其它物质阻塞时。研究发现,有效的护理配合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达到减轻患者压力、调动患者主动性积极性的目的[2]。我中心综合科于2012年1月开始采用协同护理模式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护理,通过比较协同护理模式和常规护理模式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寻求更好的护理方案,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中心科首次明确诊断为脑卒中偏瘫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患者采用患者及家属共同参与的协同护理模式,B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A组患者年龄57~86岁,平均67.8岁;住院时间 18~36d,平均23.3d;B组患者年龄53~87岁,平均65.5岁;住院时间17~38d,平均25.1d。两组患者在年龄、住院天数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观察病情变化、用药护理、饮食护理等神经内科常规护理措施。对于A组患者,具体的协同护理措施如下:①护士向患者及家属说明积极功能锻炼和有效护理配合的必要性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使其主动参与到护理工作中;②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家属共同制定合理的护理方案,告知患者及家属护理和康复训练时的注意事项;③指导患者在家属的陪同下积极进行康复训练,如:站立平衡训练、行走训练、转移训练、上下楼梯训练、持筷取物训练、 其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方案,和患者及家属共同讨论解决康复训练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④定期以健康教育的方式向科室患者介绍脑卒中的相关知识,如脑卒中的概念、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 治疗方案、 护理措施、 康复训练的具体内容及各个内容的作用。 鼓励患者之间交流协同护理经验,探讨更加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并进行相应的讨论交流, 并请康复科医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讲解。

1.3评定指标FMA由运动、平衡、感觉、关节活动度及疼痛四部分组成,是目前评价脑卒中偏瘫公认的的一种方法,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越接近正常。我们将A、B两组患者分别于入院24h内和出院前24h内的根据FMA评分标准对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分。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来表示,组间比较应用配对t检验,P

2结果

入院24h内A、B两组患者的FMA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前24h内分别对A、B两组患者进行评分,A组患者的FMA评分较B组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脑卒中是由于急性脑循环障碍导致的局限或全面性脑功能缺损综合征,又称急性脑血管事件,为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及多发病[3]。其特点为发病突然,病情进展迅速,死亡率很高,且存活的患者中常遗留有严重残疾。脑卒中由于发病突然,患者及家属承受着病痛本身和心理上的巨大落差带来的双重痛苦,且其造成的神经细胞不可逆性坏死造成患者部分机能永久性丧失,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而合理有效的护理配合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效果[4]。协同护理以自我护理理论为框架,在护理工作者的指导和协同下,充分发挥患者的自我护理作用,强调患者及家属共同参与日常健康管理,及时发现康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5,6]。

与传统的护理模式相比较,协同护理模式具有下列优点:①有助于消除患者的消极情绪,树立信心,能第一时间了解患者的心理需要,及时对不良情绪进行疏导。②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患者的肢体运动恢复情况受原发疾病的严重程度、全身营养状况、是否伴有其他并发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康复训练没有统一的模式;个性化的康复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变化制定,更有利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③更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协同护理过程中,护理工作者担负着指导具体工作和协同解决困难的任务,宣传讲解脑卒中的概念、各种治疗措施和具体护理内容,帮助制定更合理的康复方案,获得患者及家属更多的信任[7]。④有利于患者及家属对脑卒中的治疗有整体的把握:脑卒中虽然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但康复训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出院后需要在家属的监督和帮助下坚持进行,患者及家属积累了一定的护理经验,有利于跟进患者出院后的后续治疗工作,患者及家属可利用住院期间掌握的知识及时发现和排除危险因素,防患于未然。

综上所述,协同护理不仅能够充分调动患者及家属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更好地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同时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周杰.58例脑卒中患者偏瘫早期康复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1):96-97.

[2]蒋红燕.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进展[J].医学综述,2009,15(18):2771-2774.

[3]杨红专.脑卒中的康复治疗进展[J].中外医疗,2011,8(2):182-184.

[4]李慧.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2):187-189.

[5]韩冰.脑卒中偏瘫患者膝反张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J].河北中医,2010,32(2):944-945.

第6篇:康复训练方案范文

【摘要】 目的 观察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痉挛型双瘫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60例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同时配合MOTOmed智能训练系统进行训练。两组治疗前后采用新修订的Ashworth量表评定、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进行康复评定。结果 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小腿三头肌肌张力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

【关键词】 脑性瘫痪/康复; 康复训练; Ashworth量表; GMFM量表; 儿童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1]。1997/1998对江苏等七省调查,1~6岁小儿中脑瘫患病率为1.92‰[2]。痉挛型约占脑瘫患儿的60%~70%。长期的肢体痉挛严重影响患儿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本文旨在探讨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小腿三头肌肌张力和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901/08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住院治疗的痉挛型双瘫患儿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30例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3~5.6岁,平均4.3岁。对照组30例中男22例,女8例;年龄3.3~6岁,平均4.7岁。两组患儿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符合2006年长沙第二届儿童康复学术会议制定的痉挛型脑瘫标准[1]。

1.3 纳入标准 (1)符合痉挛型脑瘫诊断标准;(2)能独立站立9 s以上,而且能配合测试。

1.4 排除标准 (1)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及家族遗传性疾病;(2)不能坚持连续治疗10 d及以上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常规康复训练方案 两组均进行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推拿等综合康复训练方法,根据评定结果主要采取以下物理治疗训练策略:扩大关节活动度的训练、桥式运动、腰腹肌力训练、转换训练、单侧负荷体质量及站立、步行训练。每种治疗方法每日1次,每周5次,共治疗3个月。其中物理治疗每次40 min,其他治疗项目每次30 min。

1.5.2 MOTOmed智能训练系统方案 观察组增加下肢智能运动训练系统(MOTOmed viva2,德国RECK公司),被动和主动训练交替进行,开始做3~5 min被动训练,然后做主动训练,结束前做3~5 min被动训练。阻力根据患儿的情况来调节,阻力设定为0~15 N·m,个别病例增到18 N·m,速度为15~30 r/min,每次训练30 min,每周调整1次。

1.6 评定指标 新修订的Ashworth痉挛分级法[3]评定小腿三头肌肌张力,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4]D能区(站立位)和E能区(行走与跑跳)评定粗大运动功能,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进行评定。

1.7 肌张力疗效判定标准 (1)显效:单侧或双侧肢体肌张力降低两个级别以上(包括两个级别);(2)有效:单侧或双侧肢体肌张力降低一个级别;(3)无效:肌张力增加或治疗前后无变化[5]。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指标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时采用秩和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Ashworth痉挛分级比较 见表1。表1 两组患儿Ashworth痉挛分级比较[n(%),n=30]注:与对照组比较,aχ2=6.808,P=0.033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GMFM评分比较 见表2。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GMFM评分比较(±s,n=30,分)注:与对照组比较,at=2.517 4,P

3 讨论

痉挛型双瘫的临床特点是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比上肢严重。该类型患儿上肢功能、言语功能以及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步行及生活自理的概率仅低于痉挛型偏瘫,经康复治疗实现功能正常化或回归社会的希望很大。因此,应积极做好痉挛型双瘫患儿的康复治疗,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最大限度地使其回归社会。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增高,肌肉痉挛,硬度增加,关节变形、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患儿运动功能的发育,是制约患儿功能预后的关键因素,临床上也常用肌张力判断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

能否在脑发育的关键期内最大程度的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进行重组和代偿,能否在脑发育的关键期内有效降低肌痉挛、增加肌力,是治疗痉挛型脑瘫的重点和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本文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肌张力明显下降,提示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能有效缓解肌肉痉挛,显著提高粗大运动能力。

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进行训练,一方面通过闭链运动及下肢肌肉的离心性收缩[6],在提高下肢肌群力量的同时,能抑制动态肌张力的上升,智能探测痉挛并处理。其主要的痉挛控制器可持续感应使用者的肌肉张力,当脑瘫患儿发生痉挛时机器运转会逐渐变慢至停止,然后向反方向逐渐变快至匀速运动,起到缓解痉挛、放松肌肉的作用。另一方面,踏车样运动可以增强膝、踝关节和髋关节的稳定性与协调性[7],增加本体感觉的输入,从而极大的改善患儿的平衡、协调能力;而患儿的运动功能、平衡能力的提高,对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可以根据患儿自身的情况选择3种训练方式,增强肌力,降低肌张力,增加肢体的协调能力,尤其是肌力比较低时可提供助力运动,可使患儿用少许的力量便可完成任务,增加自信心,激发患儿的潜力。在显示数据中能更加直观的看出双侧肌力的比例情况,从而反馈性的指导动作的协调性。而且运动结束后可看出起始肌力、肌张力的数值大小,比起手法测定更加快捷直观。并可进一步做出个性化的训练方案,使患儿在控制好痉挛的状态下获取最大的主动运动训练。

参考文献

[1] 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小儿脑瘫康复专业委员会.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29(5):309.

[2] 林庆,李松,刘建蒙,等.我国六省(区)小儿脑性瘫痪患病率及临床类型的调查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2001,39(10):613615.

[3] 郭铁成,卫小梅,陈小红.改良Ashworth量表用于痉挛评定的信度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10):906909.

[4] 史惟,陈冬冬.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在脑性瘫痪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华儿科杂志,2006,44(7):550552.

[5] 王跑球,汤孟平,张惠佳,等.中药蒸汽浴配合功能训练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疗效观察[J].实用预防医学,2007,14(3):857858.

第7篇:康复训练方案范文

【关键词】

老年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临床分析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和复发率高等特点。随着脑卒中的诊断与治疗水平的提高,其病死率大幅度下降,但致残率仍很高,遗留有不同程度的肢体、言语、吞咽等功能障碍,生活质量明显下降。脑卒中的治疗除一般药物治疗外,还可实施早期康复治疗,其疗效可达到良好的效果,明显降低致残率。早期康复治疗能促进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恢复,提高其ADL。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45例患者中,男87例,女58例,年龄55~78岁,平均65.7岁,病程0~14 d。其中,缺血性脑卒中者109例(75.1%),出血性脑卒中33例(22.8%),出血性梗死3例(2.1%),脑叶病变104例(71.7%),基底节病变41例(28.3%)。首次发病者108例(74.5%),2次以上发病者37例(25.5%)。不同程度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者138例(95.2%),其中,单侧肢体瘫痪129例(93.4%),双侧肢体瘫痪者9例(6.6%),上肢瘫痪98例,下肢瘫痪40例,肌力0~1级10例,2~3级97例,3~4级31例。言语功能障碍者58例(40.0%),意识障碍者5例,其中,浅昏迷2例,嗜睡3例。伴有高血压者38例,糖尿病者79例。

1.2 病例选择 既往无脑卒中发作病史或有脑卒中病史但无明显肢体瘫痪,无严重心、肝、肾等疾病者。

1.3 诊断标准 本组145例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卒中诊断标准,并均经CT或MRI检查证实。

1.4 治疗方法 待生命体征平稳后,在一般脑卒中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治疗。所谓早期康复即是指发病后2周内开始的康复[1]。出现新梗死或出血、病情恶化、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减退者应禁止或谨慎进行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及训练以神经发育疗法(Bobath法)、中枢性促通技术(Brunnsttom法)、运动再学习方法等物理疗法(PT)和作业疗法(OT)为主,按脑卒中功能恢复的特点安排治疗和训练,并依据患者的实际功能状态进行调整,循序渐进。早期康复训练应分期分步进行,其康复流程可分为卧床期、坐位、站立和步行训练等。训练频率为1~2次/d,30 min/次。

1.5 评定方法

脑卒中康复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各评定1次。临床神经功能缺损采用NIHSS量表,肢体运动功能采用FMA评分法,ADL采用Barthel指数。

2 结果

生命体征平稳后,予以一般药物治疗的同时开始进行早期康复治疗。4周时进行效果评定,治疗前后比较其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ADL均有明显改善,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提高,肌力从0~1级恢复至2级及以上者8例(80.0%),从2~3级恢复至4级及以上者92例(94.8%),从3~4级恢复至5级者28例(90.3%),言语功能一定程度恢复者53例(91.4%)。发生直立性低血压、肩手综合征、肩关节脱位等继发性损害者很少,只占8例(5.5%),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畸形、足下垂或内翻以及偏瘫步态等后遗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只占28例(19.3%)。

3 讨论

脑卒中早期康复的目的是减轻残疾程度,预防或减少继发功能障碍的发生,促进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使患者早日回归社会。在脑卒中发生后一段时间内,脑组织的可塑性很强,因此,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及功能训练,有利于患者损伤功能的恢复。目前认为是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症状停止发展后24~48 h即可开始进行康复治疗,1~3个月恢复最快[2],特别是最初4周内最快。

恢复机制主要认为与脑的可塑性有关,神经功能损伤后,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上具有代偿和功能重组能力,功能再训练可使感受器接受的传入性冲动促进大脑皮层功能的可塑性发展,使丧失的功能重新恢复。根据脑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组理论[3],通过早期康复训练可使中枢神经功能重建,极大地发挥脑的可塑性,同时通过肢体活动促使相应皮层脑血流量增加,大大减少肌肉萎缩,增大关节活动度,预防或减少继发功能障碍的发生。本组145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按照早期康复流程,采用PT和OT疗法及语言治疗等综合康复技术,经过4周康复训练取得显著疗效,其临床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明显改善,ADL明显提高,言语功能明显恢复,继发损伤及后遗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充分证明康复治疗之有效性。

康复训练开始的越早,功能恢复就越大,疗效越佳。临床上针对患者实际情况,早期制定个性化分期康复训练方案,使患者在接受一般药物治疗的同时得到早期康复训练,有利于患者早期获得损伤功能的恢复,能够使其最大限度改善肢体活动,减轻神经功能缺陷,降低致残率,改善和恢复ADL[4],提高生存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方定华.脑血管病早期康复与流程.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4,14(12):715-716.

[2] 石玉兰,董谦.综合康复治疗50例临床观察.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4,26:448.

第8篇:康复训练方案范文

摘 要 为观察康复治疗及训练在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运动员中的应用效果,选择本院收治的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运动员48例,依照康复方式分为A组和B组,每组24例,A组由患者依据康复计划自行训练,B组由康复医师指导患者训练,均训练4周,观察训练前后单腿站立试验(OLST)评分及踝功能障碍指数(FADI)。得出结果:训练前,两组患者OLST评分及FA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B组OLST评分低于A组,FADI评分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 康复治疗 训练

踝关节损伤为运动员常见损伤,经治疗后的复发率比较高,主要原因为功能性不稳存在于踝关节损伤中。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运动员中,多会伴有踝关节不稳、“打软”等后遗症,不仅影响运动员的生活质量,更对其职业生涯产生较大的影响。康复训练为治疗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主要手段,训练方法包含自行训练及专业康复医师训练两种,训练效果存在一定差异,本院以接收的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运动员为研究对象,给予康复医师指导治疗及训练,取得满意效果。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3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运动员48例,男28例,女20例;年龄14-29岁,平均(21.4±0.8)岁;体重53-75kg,平均(67.4±11.2)kg;病程68-218d,平均(140.8±37.6)d;左侧踝关节21例,右侧踝关节27例。依照康复方式分为A组和B组,每组24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二)方法

A组患者依据康复计划自行训练,由康复医师制定统一的康复治疗及训练计划,患者依据计划中的内容自行开展训练,训练期间注意保护踝关节,共4周。

B组由康复医师指导患者训练,结合每位患者自身的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训练内容包含踝关节活动、肌力恢复、姿势平衡控制等,同时,根据患者的情况确定训练的强度,每次训练持续40min,每周3-4次。每次训练开始前,指导患者进行10min的准备活动,并采取适当的保护踝关节措施,比如贴粘膏,随着踝关节功能的逐渐恢复,训练强度逐渐的提升,共4周。

(三)观察指标

分别于训练前、训练后评价两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评价方法包含两种:1.单腿站立试验(OLST):患者以患侧单腿站立,另一侧曲起膝关节,呈90°,站立时间为1min,记录患者1min内发生的移动支撑足、另一侧下肢接触地面、身体摆动幅度大于中心位置次数,发生1次记1分,试验3次,取平均分;2.踝功能障碍指数(FADI):条目共26个,其中22个评价踝关节功能,轻松完成至无法完成分别计4-0分,剩余4个评价疼痛性,无疼痛至无法忍受计4-0分[1]。

(四)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统计分析,平均数±标准差( ±s)表示计量资料,利用t检验,P

二、结果

训练前,两组患者OLST评分及FA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B组OLST评分低于A组,FADI评分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三、讨论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为运动员常见的踝关节损伤类型,目前,临床上尚不明确其发病机制,多数学者认为,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引发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比如损伤踝关节周围韧带、内外翻肌群肌力不平衡等[2]。与正常人相比,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外翻肌力明显降低,这说明,功能性踝关节诱发因素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为外翻肌力不足。康复训练为治疗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主要手段,治疗内容包含训练肌力、本体感觉、关节活动度保持等,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缓解踝关节不稳状况[3]。但给予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康复治疗时,如训练方法采取患者自行训练的方式,训练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尽管康复训练计划由专业的康复医师制定,但缺乏个体化与针对性,加之自行训练时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导致训练效果并不理想。在医院中由专业的康复医师指导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及训练时,康复医师可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训练计划、训练强度及训练时间,较为适合患者,并可在训练期间随时评估训练效果,结合效果适当的调整训练方案,有效的提升了康复训练的效果。

综上所述,应用康复医师指导的康复训练治疗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运动员时,具有良好的训练效果,可有效的改善运动员的踝关节功能,缓解踝关节不稳定的状况。

参考文献:

[1] 刘欣,张云鹏,王磊等.康复指导在功能性踝关节不稳康复中的意义[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20(05):467-469.

第9篇:康复训练方案范文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中晚期类风湿关节炎;康复护理

类风湿关节炎的患发在近些年来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据相关资料统计,目前这种疾病的患病率达到了2%左右,导致一些患者不能自理生活,严重的还会致残。本研究选取2011年1月~2013年6月来我院接受治疗护理的100例中晚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6月来我院接受治疗和护理的100例中晚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所有患者入院时都经过临床X线检验,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其中观察组男18例,女32例,年龄在41~56岁,平均年龄为(46.5±2.3)岁,平均病程为(6.5±1.2)年,经过X线检查后发现关节病变2期的患者有21例,3期的有20例,4期的有9例。对照组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在42~55岁,平均年龄(47.1±1.8)岁,平均病程为(6±2.1)年,经过X线检查后发现关节病变2期的患者有22例,3期的有20例,4期的有8例。以上数据包括性别、年龄、平均病程等方面的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我院给予所有患者采用激素、抗炎药物、免疫抑制剂以及我院特制的药酒进行治疗,在护理方面,给予观察组患者采用康复训练和规范的护理方式,而对照组患者则不给予康复训练的内容。具体的康复训练方式如下:①为患者制定具体的康复训练方案,目标以最大程度恢复为主,根据患者不同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详细康复训练内容;②患者进入急性期,往往关节处会有剧烈的疼痛感,因此要完全卧床休息,预防关节屈曲,保持正确的休息。使用的床垫不能过软,枕头不能过高,躺卧时髋关节和膝关节保持伸展的状态,避免踝关节压迫,进行3次/d 20min的俯卧位。为了巩固患者关节功能位,采用夹板进行固定,固定时间不超过2w[1];③治疗以后通常患者的疼痛感减少,运动针对的重点是患者关节以及肌肉功能的改善。指导患者每天进行训练,保持合适的运动量,10min/d左右,第1d训练1次,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增加训练次数[2]。同时,护理人员对患者病变的关节以及周围的软组织进行专业的按摩,避免肌肉出现萎缩的情况,此外适当地为患者进行针灸,主要位置是穴、足三里,2次/d,20min/次,1疗程为10d;④护理人员在患者康复训练期间,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不可操之过急[3],帮助并鼓励患者加强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⑤患者病情进入稳定期以后,就开始进行关节活动度的康复训练,如果患者的受累关节还无法进行充分的训练,那么护理人员要及时给予相应的辅助,进行被动运动,适时在患者没有疼痛感的前提下增加活动范围[4]。在增加肌力方面的训练中,可以用手或滑轮、弹簧等进行训练,训练以前采用温热疗法暖身,在训练过程中慢慢地增加阻力,以疲劳感和疼痛度为准,坚持1次/d[5]。此外还要进行步行训练,早康复训练的早期要尽量避免负重情况下的步行训练,采用双拐等配合训练;⑥在患者的日常生活中对于移动动作或饮食等方面护理人员也要给予正确的指导,整个恢复过程保持循序渐进[6]。

1.3疗效评定标准 ①显效:患者关节肿痛得到了明显的减轻,僵硬的时间明显缩短,在20m步行时间以及肌力的测试中较好,基本恢复了自理能力;②有效:患者关节肿痛症状减轻,在20m步行时间以及肌力的测试中逐渐改善,自理能力部分恢复;③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无任何改变。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

2 结果

在康复训练护理2w时,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康复训练护理4w时,观察组患者显效的有37例,有效的有12例,总有效率为98%,明显比对照组总有效率的86%要高(P

3 讨论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发病期间,患者通常会出现关节疼痛、活动受到很大限制、运动不足的情况,因而导致关节出现畸形[7],并且肌力能力下降甚至出现肌肉萎缩,部分或全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在经过治疗以后,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能够为患者的治疗效果提供保障,早期康复性训练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恢复时间[8],使关节的功能以及活动度尽快恢复,预防出现关节畸形的情况,同时增强肌力,预防肌肉萎缩,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本研究中在治疗后采用康复训练护理的50例观察组患者在护理4w后效果显效的有37例,有效的有12例,总有效率达到9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

综上所述,在对中晚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治疗后给予康复训练护理,取得了很好的护理结果,能够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为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生命质量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冬梅.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晚期类风湿关节炎的康复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11(10):42-43.

[2]冉春芳.中晚期类风湿关节炎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3,12(09):21-22.

[3]欧逸华;洪小平;杨菊香;;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功能训练[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

[4]董慧娟;郭粉莲;;类风湿关节炎运动干预疗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11.

[5]张丽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功能康复训练及护理指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09.

[6]王桂兰.类风湿关节炎50例的康复护理与指导[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