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县域经济存在问题范文

县域经济存在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县域经济存在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县域经济存在问题

第1篇:县域经济存在问题范文

[关键词]县域经济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3-0150-01

1.县域经济概述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范围的一种中观性质的区域经济,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结合部,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结合部,是国民经济管理系统的中间环节。在整个国家行政区划中,县域行政区处于国家、省、市、自治区等更高一层的经济区域中,而下面又有乡镇、村社等更小的基层单元,作为一级贴金基层的行政机构,县级政府起着连接城乡、承上启下的沟通各业的重要作用。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各项指标,在一个县域的范围内,基本上都可以得到反映,我们可以把县域这一层面的经济,看作是整个国家的基层经济。如果把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经济说成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支柱,那么县域经济则是国民经济的基石。

河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全省综合经济实力能否提高,对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带动作用将十分巨大,关系到贫困县致富奔小康的问题,是关系全省人民共同富裕的大事,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应放在战略高度来抓。

2.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在全国中等水平徘徊,与县域经济强省差距很大

从全国情况看,河北省县域人口比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90%,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国平均水平的115%,在全国县域经济中发展水平位于中等略微偏上水平。虽然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全国部分沿海省、县域经济相比,差距还是比较大,形式很严峻。河北省的县域GDP及县域财政收入等都低于其他沿海省份,尤其是县域平均财政规模只有山东省的二分之一,浙江省四分之一,江苏省的五分之一。

2.2 城乡二元结构突出

河北省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拉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逐年扩大,.同时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一长幅度,农民增收趋缓;另一方面,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偏低。非农就业结构的变化跟不上非农产业结构的变化,二者呈现不协调状况。实现工业化的基本标准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分享工业化带来的成果,而如果存在较大比重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则无论工业和服务业发展到何种水平,都不能说工业化取得成功,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严重体制障碍。

2.3 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国际经验和经济理论都证明,在工业化进程开始以后,区域差距通常要经历先低一后高一再低的“倒U型”过程。主要原因是资源由效率低的地方向效率高的地方流动的结果,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的问题,资源得到合理流动应使人均占有量差距得到平抑。河北省的区域差距基本处于差距扩大的阶段,且由于区域之间要素流动存在一定障碍,区域不平衡问题在人均占有量方面差距日益突出。

3.促进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3.1 积极转变发展思路

有山靠山,有水吃水,有资源开采资源,有传统特产发展传统特产,依据这种比较优势理论。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执行的基本是“凭借优势,发挥特长,一县一业”的思路。有是什么发展什么的比较的比较优势发展思路容易被接受,便于操作和执行,但它可能抹煞经济发展中的创造力,增加技术创新、产品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惰性;也会使经济发展停滞在市场学所讲的“生产观念”阶段,只关注产出,对市场重视不够,造成产销脱节,生产赶不上市场的变化;它还会造成经济发展因自然条件不同而产生的极度不平衡,而且是落后者有所托词并甘居人后;另外,比较优势发展思路是一种传统的稳步发展策略,在大家都在努力发展的时候,一般不会有出众的速度和业绩,从而也就不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赶超发达地区和发达国家的既定经济发展目标。指导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必须以现实为基础,面向未来,具有前瞻性,在保证继续发扬现有优势的同时,更大力度地鼓励县域经济向符合时代需要的市场型和知识型转化,争取发展的先机。

3.2 大力发展县域特色经济

发展县域特色经济不是一个可选可不选的模式,而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由之路。培育和发展县域特色经济,首先必须普遍强化县域特色经济的意识,才能确立培育和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的思路。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发展县域特色经济,大致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萌芽阶段:它是以农产品的种植为背景的。过渡阶段:形成一种或几种特色产品和服务。高级阶段:它以满足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并且具有独特竞争力的商品和服务生产为内容。

县域经济的三段式发展过程,其实也就是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某些要素的功能会逐渐弱化,另一些要素的功能将得到强化。必定使一些产品或产业成长壮大而另一些产品或产业萎缩。这就是县域特色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是当前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题中之义。

3.3 促进资源型县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河北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前30强的县域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靠资源强县,即资源型县域经济。资源型县域经济是指在一个县域内的国民经济结构中,支柱产业是依靠资源的优势是靠资源优势发展起来,在生产总值中(GDP)中,资源的开发及销售所占比重较大的县域经济。邯郸的武安,唐山的迁安、承德的宽城等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势头较好,成为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综合竞争力增长的主动力。必须把促进资源型县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走科技兴县之路,促进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综合竞争力较强的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并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县域经济强县的产业结构调整,能够创造更为宽广的产业平台,发挥经济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县的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首先,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要提高全省、特别是县、乡、镇领导干部和企业经营者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使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深入人心,形成较为坚实的社会公众认知基础。要坚持速度与效益的统一,提高资源利用率,努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要在资金配套和税收减免等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促进节能减耗技术和设备的推广使用,促进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

其次,走节约型道路,积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资源县的最大劣势是容易受到市场需求萎缩的冲击,多数情况下靠出卖资源型产品获利,市场不稳定,产品附加值低,深加工不够,产业循环差,这不仅造成资源的无度开采,也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如张家口的尉县、兴隆的煤炭生产,以煤炭资源为主导产业的县域经济,在大多数情况下,多数生产单位都是靠提高煤炭产量和销售量来获取利润,这种粗放的产业,无论在经济效益上还是在资源供给方面都缺乏后劲和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 薄锡年,河北县域经济特色化发展的思考[J],商业时代,2006(13).

[2] 吴建民,丁疆辉,我国县域经济类型划分的研究[J],世界农业,2010(9).

[3] 杨勇,产业集群与县域工业园区视角下的县域经济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28).

第2篇:县域经济存在问题范文

[关键词]县域经济 经济发展 问题及对策

一、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县域经济同城市经济之间发展不协调

县域经济之间,经济基础好、资源丰富的县比较富余,财政资金雄厚;而经济基础较差,资源匮乏的县,财力紧张,有的甚至举步维艰,干部职工工资发放都有困难。不仅如此,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之间的发展更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一是县域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城市经济,并且这种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拉大。二是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两层皮”问题仍然存在。一方面,城市对县域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辐射的传导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另一方面,客观上仍然存在着城市与县域争项目、争资金、争资源等问题,城市与县域仍然相互独立。三是城市与县域在产业整合、分工协作等方面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协作机制和紧密的产业链与配套关系。

2.传统农业的效率低下

传统农业是指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当前,中国县域传统农业可以归纳为6个特征:一是农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有很高的比重。二是农业发展片面追求产量和产值的增长,而对市场需求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农产品质量、农业结构升级和农业效益等关注不够。三是农业的种养、加工、流通相脱节,利益关系不紧密。四是高度分散的小规模家庭经营方式。五是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下,技术进步水平不高。六是农业仍然是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建国以来,尽管中国的农业生产取得了稳步增长,但是,由于人口的增加,以及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不足,大量农业富余劳动力停留在有限的土地上,导致中国农业发展缓慢。

3.县域工业尚未发挥主导作用

目前大多数地区县域工业不仅发展缓慢、总量过小,而且档次也比较低,突出表现:一是深加工能力不强,生产经营的基本方式仍然是“收获―初加工―销售”为主要形式的粗放式经营,真正能够发挥较大带动作用的深加工企业仍然很少。二是产品档次不高,科技含量低,主导产品和优势产品少,难以形成积累和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严重制约县域工业的发展。三是县域工业发展仍在一定程度上受传统计划经济思维模式的影响,迟迟走不上发展的坦途。

4.县域民营经济发展迟缓

县域民营经济发展迟缓主要表现为:从民营经济自身来看,主要问题是: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产业分布不合理,多数集中在第三产业中的餐饮服务业;以家族式管理为主,管理上的非规范性和非科学性问题较为明显;自身发展潜力有限,大部分民营企业产品结构不合理,生产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产品档次低,市场前景不广阔;借贷能力低,多数民营企业预期收益不明显,自有资金少,由此导致其偿贷能力低,甚至部分民营企业缺乏还贷意识和法制意识,信誉度低。

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

根据以上分析,就如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出如下几点对策:

1.解放思想,确立新的发展理念

在新阶段实施县域新突破,加快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从某种意义讲,最缺的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思想理念和制度保障。因此,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加快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的首要动力。我们要联系工作实际,要冲破各种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约束及体制机制,彻底转变机关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营造宽松良好的软环境。

2.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特色经济

结合县域实际,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特色经济,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富民强县的重要途径。特别是比较落后的县要实现快发展、大发展,必须立足本地实际,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思路,找准重点,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区位等比较优势,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游,走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路子,培育重点企业,形成特色,创出品牌,促进县域产业从多样化转为特色化,把比较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要把特色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形成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发展产业链条和特色经济,以此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3.培育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发展县域经济要紧紧抓住培育龙头企业这个“牛鼻子”,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一,要打破地域界限,优化资源配置,围绕主导产业,积极扶持壮大,形成规模经营。重点培育和扶持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带动辐射力也强的龙头企业。要把农副产品深加工作为发展重点,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第二,鼓励工商企业投资兴办龙头企业,兴办贸工农、种养加、农科教相互渗透,有机结合的联合式龙头企业。特别是要积极引导大型企业进入农业产业化领域,真正成为龙型经济发展的龙头。第三,积极探索产业化经营的新模式,我国农业产业化有多种多样的模式,例如,“公司+农户、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协会+农户”等不同的模式。

4.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加快推进工业化,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大规模地转入工业和城镇,这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国内经济大县强县发展实践所证明的。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进程,首先要坚持比较优势原则,调整县乡工业与城市工业的分工关系,坚持工农结合,城乡互动,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走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道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用高科技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其次,要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市县产业有机整合,形成紧密的产业链和合理的配套协作关系。

5.全力发展民营经济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必须把民营经济放在突出的位置。首先,要彻底转变和根除对民营经济的偏见,牢固确立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主体、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生力军这种主导意识。其次,政府要在加快体制创新,强化政策扶持,鼓励科技创新,引导集约发展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为县域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最优惠的政策、最良好的社会环境。再次,发展县域民营经济,要同县域国有、乡镇企业改革相结合,鼓励民营经济积极参与国有经济改革,逐步使县域经济民营化;要同发展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相结合,引导、鼓励、支持民营经济组建各种形式的农村经济组织,使它们成为中坚和骨干;要同能人带动相结合,以技术能人、经营能人等县域各类能人为核心,支持他们在组织生产经营、开拓市场、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带头作用,鼓励他们成为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领军人物。

参考文献:

[1]李伟民.为发展县域经济支招[J].中国统计,2005,01.

[2]凌耀初.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战略[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第3篇:县域经济存在问题范文

建水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其建制历史悠久,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显著,是滇南地区的富庶之地。作为“文献名邦”、“滇南邹鲁”的建水县,如何在云南省实施“旅游强省”战略中抓住机遇,顺势而上,打造旅游经济强县,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建水县旅游业发展优势及现状分析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云南“两强一堡”和红河州旅游强州建设战略的实施,国家、省和州的层面就发展旅游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尤其是昆玉红文化旅游经济带建设以及建水“国际化文化旅游景区”的发展定位,形成了建水旅游发展的诸多有利因素。近年来,建水县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已经由先前低效、粗放的旅游发展模式逐步向高效、可持续的旅游发展模式转变,各种旅游要素得到不断完善,发展优势进一步凸显。

2.1区位优越、交通便利

建水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中游北岸,县境东接弥勒市、开远市和个旧市,南隔红河与元阳县相望,西邻石屏县,北与通海县、华宁县相连。县城距州府所在地蒙自市80km,北距省会昆明市210km,南距国家一类口岸河口250km。境内交通四通八达,鸡石、通建两条高速公路横穿县境,泛亚铁路通过县境连接东南亚,是红河州的重要交通枢纽,是滇南重要的物资中转站和商品流通中心。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不断推进、中越“两廊一圈”建设步伐加快,为建水县发展国际、国内旅游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2.2气候宜人、风光秀丽

建水县拥有优越的气候、土地、生物、矿产、文化等资源,北回归线穿境而过,属亚热带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温和,有“天然温室”之称,是一个多元适宜种植区。农耕文明相对发达,种植业、养殖业水平和规模在红河州乃至云南省都名列前茅,是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县、“中国果品之乡”,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具有良好的资源禀赋。此外,县境内还有被称为亚洲最大、最壮观的天然溶洞-燕子洞以及以云龙山、黄龙寺、哈尼山寨、曲江温泉渡假村等为代表的融山水风光、民族风情、建筑景观为一体的重点景区120多处,构成了建水县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

2.3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建水古城最初为南诏国时期所建,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元朝之后,随着江南地区大量汉族移民迁来,逐渐形成了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交融而又具特色的多元一体的边地文化。明清时建水为临安府所在地,长期是滇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县境内文物古迹荟萃,风景名胜诸多,具有元、明、清各朝代建筑特点的儒学经院、宗教寺院、人居宅院遍及城乡。其中具有较高文物价值、科学价值、观赏价值的典型建筑:中国首屈一指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庙;雄踞红河岸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彝族土司府署;在云南省内罕见的宋式大型木桥架古建筑指林寺;历经风雨600多年仍巍然屹立,比北京天安门早建28年的朝阳楼;被列为中国18座著名大型古桥之一的双龙桥;具有“滇南大观园”美称的清代大型民居朱家花园等。建水县还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紫陶的产地。拥有插秧号、烟盒舞、哈尼族硭鼓舞、串寨等传统习俗,苦扎扎、扎特勒、阿玛拖、火把节、采花山等传统节日各具风采。

2.4旅游发展、优势凸显

2013年建水县共接待游客321.36万人次,同比增长16.17%,其中国内游客318.97万人次,同比增长16.29%,海外游客23974人次,同比增长3.25%,旅游业总收入17.44亿元,同比增长17.09%。经过多年的努力,建水县旅游逐步被国内外游客认可,品牌效应日益凸显,相继被授予“中国最令人向往的50大旅游胜地”、“云南最具吸引力的景区”、“2007年度最具活力的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等称号。

3建水县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旅游发展意识有待加强,体制机制不完善

旅游发展观念还不适应建设国际型旅游业的要求,全民参与旅游发展,人人树旅游形象的观念和意识不强。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旅游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善,主要反映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相互牵制,决策分散以及行业管理力度不强等方面,影响和制约了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政府的开发配套工作没能跟上,重点景区景点建设缺乏力度。旅游产业发展支撑性政策还需进一步争取,缺乏可靠的资金投入保障和有吸引力的招商引资政策,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开发机制尚未完全形成。

3.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由于投入旅游相关配套设施的资金缺乏,各个景点的配套设施滞后,通达性建设不够,市内景区公路等级差、路面窄,严重制约了景区的发展。同时,接待能力不足、水平不高、环境容量小等问题相对突出,星级酒店、重点地段、交通路口的旅游标志物和标识牌尚不健全,各种高质量、高水准的休闲娱乐服务设施依然滞后,影响了建水旅游产业发展速度。

3.3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有待延伸

建水县在旅游规划、旅游项目建设、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业态创新等方面还需要完善。仅重视自然风光的建设,民族、民俗的文化内涵的开发不够。新兴旅游如休闲度假旅游、康体健身旅游、体验旅游产品缺乏。旅游消费比重较小,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旅游产业链,旅游收入比较单一。旅游商品开发明显滞后,未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旅游商品,难以适应旅游市场多元化的需求。

3.4龙头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力不强

建水县旅游企业普遍规模小、旅游发展的资金不足,品牌意识差、效益不高、没有形成具备一定规模的旅游企业和集团,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制约了旅游发展的步伐。旅游产业布局呈现“多、散、小”的特征,没有形成核心和主打“拳头”产品,缺乏有影响力的景区做龙头,资源等级不高,吸引力弱。

3.5营销未形成整体格局,品牌效应较小

由于旅游宣传资金有限,整个宣传促销工作呈现“散、弱”的局面,产品组合优势不突出,难以形成区域强势宣传格局,导致建水旅游品牌不响,招牌不亮。一是政府和企业之间的资源力量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二是对市场发展趋势分析得不够,对旅游促销对象缺乏详尽了解,有针对性地促销宣传活动很少。

3.6旅游专项人才严重缺乏,制约行业服务水平提升

由于旅游企业体制和机制不顺,很难吸引和留住人才,尤其是各种外语人才及旅游企业管理经营人才,旅游专项人才严重缺乏,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仍然是建水县旅游发展面临的难题。

4加快建水旅游经济强县发展的对策

4.1创新旅游管理体制

一要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以县旅发委成立为契机,强化旅发委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职能,进一步整合行政管理资源,理顺行政管理体制。二要坚定信心。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后发赶超意识,加快推进旅游业发展。三要市场带动。要让市场理念成为旅游发展的活力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大企业、大集团参与旅游开发。四要群众参与。要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旅游发展的积极性,让他们获得更多的实惠,依托旅游发展过上富裕文明的幸福生活。

4.2优先做好旅游发展规划

按照“新理念、高起点、大手笔、重保护”的原则,统一规划。一要突出规划的科学性。正确处理好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二要突出规划的协调性。强化全县一盘棋的思想,以精品线路和拳头产品为据点,推动单点突破向全域发展的转变。三要突出规划的层次性。要分清层次、突出重点、打造亮点。确定建水以“一城、四区、十景”为规划布局,将建水的旅游产业发展定位为“国际化文化旅游景区”。四要突出规划的特色性。围绕“千年临安古城”、“千年建水紫陶”两张核心名片,抓好古城规划,发挥古城对旅游文化内涵的承载作用。

4.3切实加大旅游投入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社会资本的撬动作用,充分调动企业、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投入旅游产业的积极性,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加强与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汇报衔接,争取更多的旅游发展项目和资金。加大旅游信贷和社会融资的力度,加快组建旅游投资公司,积极引进国内外股权基金和保险基金进入旅游开发领域。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参与建水旅游资源开发和景点景区建设

4.4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要推进全县旅游产业从单一的观光旅游为主向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展并举转变。大力开发休闲度假、温泉理疗、生态体验、主题公园、医疗养生等产品,探索发展修学科考、探险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二是要推进旅游客源从近程周边市场为主向近程市场与远程新兴市场并举转变。大力开拓东部沿海地区的客源市场,继续扩大以越南为重点的东南亚和港澳台市场。三是要推进旅游产业从大众旅游为主向高端兼顾大众市场转变。四是要推进旅游产业从依托县内资源为主向县内外和境外(越南)资源发展并举转变。以昆玉红文化旅游产业经济带建设为契机,加强与相邻地区和周边国家的合作,延伸境外的跨境旅游线路。五是要推动旅游产业从注重旅游单向发展向实现旅游与产业、文化、城镇融合的转变。

4.5狠抓旅游重点项目建设

旅游产业发展需要项目支撑。始终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全力以赴,突出抓好各类旅游项目建设,积极打造一流的景点景区。一是做好项目前期工作。深入分析研究国家政策和市场预期,科学规划一批市场前景好,带动面广的重大旅游项目。二是项目资金筹措。要加大旅游项目建设资金的筹措力度,多形式筹措资金。三是项目管理服务。要加强对项目开发建设的全程指导和管理,真正达到“建设国际化、服务现代化、管理精品化”的要求。

4.6打造和擦亮建水旅游品牌

大力实施旅游品牌发展战略,打响“东方古城,南滇乐园”品牌,加快培育昆明-红河(建水)-河内国际旅

游经济走廊和昆明-建水-元阳-河口-弥勒-昆明等国内旅游精品线路。着力打造《建水小调》等精品旅游演艺品牌和“中国红河?建水孔子文化节”、“燕窝节”等旅游节庆品牌。以“古城韵”为元素,开发以下旅游产品。一是以临安古城,西庄镇旅游小镇为核心的历史文化揽胜产品,二是以曲江温泉旅游度假区为龙头的康体休闲旅游度假产品,三是以建水燕子洞、哈尼梯田为主体的自然观光旅游产品,四是以建水紫陶、工业园区为代表的工业旅游产品,五是以农业生态、田园风光、农家体验为重点的“乡村四季游”等旅游产品。

4.7加大旅游宣传营销力度

一要健全营销网络。按照“政府主导、媒体引路、企业跟进、市场运作”的方式,充分调动媒体、景区、旅行社、酒店等方面的积极性,把旅游宣传促销与各行各业有机结合起来,将旅游宣传纳入全县对外交往和整体宣传计划,与重大外宣、招商、对外友好、文化交流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二要创新营销方式。发挥传统主流媒体和网络、短信、数字宽频等新兴媒体的作用,形成立体宣传阵势;通过旅游标识、旅游口号、旅游歌曲、旅游广告的创作、制作及旅游市场的推广,不断提高建水旅游的知名度和市场吸引力。策划举办大型旅游节庆活动,组织参加海内外旅游宣传促销活动。

第4篇:县域经济存在问题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 风险投资 存在问题 对策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风险投资取得了显著成效。风险投资具备高风险、高投入和高收益的特点,直接面向高科技领域,风险投资家不仅是投资者,还是经营者,这就为广大创业者提供了更多机会,使其成功创业的可能性大大提升。近年来,我国经济处于稳定、快速的发展态势中,风险投资日益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成长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在低碳经济下,风险投资对于加快低碳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低碳经济下风险投资的存在问题

在低碳经济下,我国风险投资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造成投资主体的风险投资活动缺乏明确的指导规范,其合法权益也难以得到有效保护;第二,缺乏完善的退出机制,虽然我国创业板块已在2009年10底隆重登场,但对于规范创业板的操作尚处于逐步完善中,无论项目开发是好是坏,企业都很难退出,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风险投资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第三,缺乏专业型的风险投资人才,风险投资具有高风险性,横跨科技和金融两个领域,具有很强实践性,若没有一批既了解国情,又具备专业知识、管理经验、战略眼光的高素质人才,企业风险投资活动很难取得成功,我国现有风险投资人才无论是在知识结构方面、思维方式方面还是行为方面都不能很好满足风险投资活动要求;第四,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缺少必要的优惠政策,导致风险投资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存在重复征税的问题;第五,资金来源有限,我国风险投资的出资方主要为政府和国有企业,受到体制和政策的限制,尚未形成包括民营企业、金融机构、外资、个人等组合来共同构筑的一个有机的风险投资网络,民间资本也未完全突破。

二、应对策略

(一)完善风险投资立法

健全的法律环境是风险投资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针对当前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的现状,有必要加快风险投资的立法步伐,制定相应的风险资本市场法和监管法规,并颁布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措施,确认对风险投资现行税收优惠政策、财政补贴政策和基本信贷保证制度,为风险投资的合法经营和正常运作提供法律保证。国务院颁布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是我国证券市场规范发展的重要步骤,在过去几年中,其为风险投资资金的筹集提供了积极渠道,在今后的发展中,可促使风险投资企业的资本出资实行承诺制,同意风险投资企业对外投资额达到50%以上,在税收方面,让投资者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确保风险投资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建立有效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风险投资能否成功退出直接关系到企业实收资本的问题,关系着企业资本的循环流动,是风险资本规避风险、收回投资、获取收益的关键,可以说没有风险资本退出渠道也就没有所谓的风险投资,因此,当风险资本伴随着企业走过最具有风险的阶段后,必须让其退出从而进入下一个循环,否则风险投资将会毫无意义,所以有必要建立有效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首先,设立第二板股票市场,全面发展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机制,产生一个高回报的示范结果;其次,对市场准入机制进行适当调整,促使上市信息透明化,并用清算方式退出市场;再次,股份转让也是风险投资资本退出的重要手段,可设定规范化的收购兼并市场。

(三)加快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整个风险投资的运作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持,基于此,应健全标准认证机构、知识产权评估机构、科技项目评价机构,加大高素质人才培养力度。一方面,可加大教育投入,通过高校培养、在职培训等培养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积极引进先进人才,在风险投资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业务能力,使人才队伍的潜力得以充分发挥。

(四)成立统一的风险投资管理部门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逐步健全,风险投资机构也越来越多,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风险投资管理部门的领导,我国风险投资运营尚不健全,仅仅依靠行业自律远远不够。应成立统一的风险投资管理部门,在管理部门带领下,针对风险投资机构的特点出台更为全面的管理办法,搭建风险投资机构官方平台,实现对风险投资企业的有效管理,促进我国风险投资企业的快速发展。

(五)拓宽风险投资资金来源

对于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必然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是政府不应将支持重点全部放在资金投入方面,而是更应注重政策引导,由“领导”转变为“引导”,根据风险投资行业特点制定更为合适的政策,创造条件,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在风险投资中发挥主体作用,实现多渠道、多方式的融资,另外,进一步放宽对养老基金、产业投资、个人投资、外国风险资本投资的限制,不断拓展创业投资领域,扩大风险投资资金来源。比如投资低碳产业,首先政府可对风险投资机构注入相应资金,吸引社会资金加入,扩大资金来源,其次通过引导基金对低碳投资起到示范作用而提升低碳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结束语

总之,低碳经济下,我国风险投资业处于重要发展时期,我们必须对风险投资业的进步给予高度重视,树立正确的风险投资价值观,完善立法,加快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一套全面的、统一的管理系统,拓宽资金来源,加快低碳化进程,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县域经济存在问题范文

(一)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协调发展难点突出。一是农业产业升级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与国有金融收缩农村信贷所形成的矛盾。随着县域农业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资金需求量很大。农村信用社作为县域农业经济主要的资金供给者,局限于自身薄弱的资金实力,加上利润最大化经营目标和农业经济低收益高风险的双重作用,信贷资金日渐远离农业经济而流向其他领域,造成县域农业融资需求的成长性与农业资金供给的萎缩性并存。二是企业的申贷条件与金融部门放贷条件不对称所产生的矛盾。县域大量企业规模小、产权不明晰、资产负债率高、有效抵押资产不足、缺乏社会信用评级等,与金融部门的信用评级标准不对称,获得信贷资金较为困难。三是地方政府经济发展规划与金融部门规避高负债高风险行业的经营思路存在分歧。

(二)县域经济总量小,发展不平衡,社会有效需求不足。近年来县域经济虽然保持快速增长,但总量仍偏小。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现象仍存在,致使有效需求普遍不足,大量的信贷资金追逐较少的有效信贷需求,增加了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难度。

(三)资金外流明显,县域经济发展资金供求矛盾突出。随着商业银行普遍实行扁平式管理,资金大部分上存。邮政储蓄存款增势迅猛,成为县域资金外流的主要渠道。另外,省属企业统收统支、资金实时上划的资金管理模式、居民的教育支出,保险、债券投资等也相当大程度上造成县域资金外流,加剧县域资金供求矛盾。

(四)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全社会尤其是企业信用缺失的问题依然突出。社会信用意识淡薄,借款人逃债、赖债现象仍不同程度的存在。部分借款人在获得银行信贷资金后对银行的贷后监督检查持抵触情绪,使银行很难真正落实贷款“三查”制度。另外,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存在不规范乃至违法行为,使得银行对企业的效益分析、贷款风险预测等无法正常进行。

(五)担保、评估机构缺乏,社会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一是担保制度没有真正建立,贷款担保难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二是尚未建立完善的评估、中介体系,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借款人贷款的成本。三是从事社会中介服务的人才缺乏,中介机构很难顺利开展业务。

(六)政府职能转换不彻底以及法院执行难等问题的存在,维护金融债权任务艰巨。政府职能定位不准确,仍未从微观经济领域完全退出,存在政府干预金融的潜在隐患。同时,由于司法不能真正独立,法院判决执行难仍然存在,银行在依法维护债权过程中经常陷入“赢了官司输了钱”的窘境。

二、进一步改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议

(一)统一思想,加强配合,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区域金融生态。

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全社会信用意识的宣传教育力度。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法律、信用、舆论环境。以保护金融债权为中心,提高司法机关的执法公正性和执法效率,为金融生态平衡提供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和信用秩序。同时,加快社会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多种形式的中介服务机构和多层次、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信用评估机构、信用评级机构、金融咨询机构等。

(二)促进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的协调。

在解决农业经济发展问题上,可考虑实行农业贷款财政贴息政策。也可由县、乡两级财政出资或联合相关龙头企业筹资组建农业贷款担保机构,解决农业经济有效资产少,抵押担保难的问题。同时,协调组建行业协会和信息平台,为农业经济发展与融资做好配套服务,拓展农业与金融之间双向选择的空间,促进赢利激励中的合作。县域企业发展问题的解决,不能完全寄托于大量银行信贷资金聚集,应在政府适度的行政性支持下,从加强它们的信用意识做起,逐渐建立银企良好的融资合作关系。同时,尽快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解决担保难问题。金融部门则要按照当前信贷调控中加大民营经济投入的要求,完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增加授信额度和资金安排。人民银行应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符合银行信贷条件的企业储备库,建立定期联系制度,积极组织银行、企业通过项目推介、银企洽谈等市场化运作方式推进银企合作。同时,引导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引导和促进辖内金融机构和谐发展。

第6篇:县域经济存在问题范文

一、我国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⒈经济发展水平偏低,整体竞争力较弱。我国中部地区县域经济无论是从经济总量、经济集中度,还是财政收入和整体竞争力上,与东部比都存在较大差距。一是经济总量不到东部的二分之一。××年,东部地区县平均规模为亿元,是全国县域平均规模亿元的倍;而中部县平均只有亿元,比全国平均规模少亿元,仅是东部地区的%。二是经济集中度不及东部的三分之。××年,东部县超过亿元的个,占全国总数个的%;而中部县超过亿元的只有个,仅占全国总数的%(附表一)。此外在去年全国百强县评选中,中部仅获席,而东部达到席。三是财政收入仅为东部的三分之一。××年,东部县财政平均收入亿元,是全国平均水平亿元的倍;而同期中部县财政收入只有亿元,与全国基本持平,与东部相比差了近倍(附表二)。四是整体竞争力只有东部四分之一,根据第三届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结果,东部地区县竞争力评为级达个,占全国总数的%,而中部只有个,仅占%。由此可见,中部县域经济无论是发展水平还是竞争力,相对东部都处于明显劣势。

⒉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产业调整依然滞后。一直以来,中部地区是全国商品粮的重要生产基地,县域经济第一产业占有很高的比重,典型的农业经济特征明显,效益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近几年虽有所发展,但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很小;第二产业优势不够突出,资源性加工企业规模小,能力弱;现代高科技企业起点低,数量少,产业的技术含量仍然较低;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虽然较快,但因起步晚,规模小,不足以支撑整体经济发展。目前中部地区县域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正处于工业化早中期阶段;而东部地区三次产业结构为,表明东部地区县域经济开始步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由此可见,中部地区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相对东部地区而言,整整慢了一个阶段(见附表四)。附表四:中部地区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与全国、东部和西部地区对比

⒊经济自主增长乏力,县级财政运转困难。经济自主增长乏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县域投资面临困境。中部县域自然资源相对东部丰富,但由于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限制,年中部地区社会投资总额只有亿元,而东部地区达亿元,其总额仅为东部的%、占全国的%。二是县域工业发展水平低。目前中部县域工业大多是一些传统工业,粗加工产品多,精加工产品少;大众产品多,名牌产品少,××年中部地区驰名商标在全国的占有率只有%,市场活力明显不足。三是县域消费市场低迷。××年中部县实现社会商品消费总额亿元,仅为全国的%;而东部县达到亿元,占全国比例高达%。由于以上原因,当前中部县级财政运转比较困难。财政收入占县比重比东部地区低了个百分点。而中部县财政刚性支出直线上升,目前有半数以上县级财政入不敷出,运转十分艰难。附表五:(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商报期刊网、中国统计信息网和国家商标信息网数据整理)

⒋生产要素大量外流,对外开放程度偏低。一是资金严重短缺。由于县级财政拮据,加之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县级以下业务,使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深受“失血”之痛,××年中部地区县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只有亿元,而同期东部地区县级金融机构贷款余额高达亿元,贷款余额仅为东部地区的%。二是人才大量外流。受中部地区县的待遇、人居环境等条件的限制,大中专学生回县率很低,到县级企业工作更少,在待遇和事业留人方面缺乏强久吸引力,%的人才去了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三是产品科技含量低。年中部地区科技产品总产值的全国占有量只有,而东部高达%,与东部相比差了个百分点(附表六)。四是对外开放度偏低。××年中部地区县域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占全国的;××年中部地区县域出口总额亿美元,仅为全国的,只有东部的%。由此可见,中部地区县域经济的国际联系及其产品国际市场依存度是相对比较低的。

二、推进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

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中部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与东部相比,相差巨大;与西部相比,优势并不突出;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目前,东部县域经济有民间投资的高速增长,西部有国家投资和政策的强力推动,而中部地区由于缺乏内外推动力量,县域经济发展呈明显劣势。客观地讲,中部县域经济落后东部地区既有自然方面的因素,又有历史方面的原因,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任何单一的发展思路对中部县域经济发展都是无能为力的。发展中部县域经济必须要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战略性眼光,要立足自身经济发展阶段和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通过实施整体战略来解决。

⒈以现存优势资源为依托,开展错位竞争,打造特色产业。无数实践证明,一个地区的竞争优势获得关键在于对自身优势的认识和把握,因此中部在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决策中,应始终注意自身的比较优势。总体上来看,在中部县域经济中,农业资源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但由于各县所处地理环境、自然和资源禀赋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比较优势千差万别。如有的县矿产资源储量较大,有的县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有的县劳力资源丰富,因此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和方式上不能强求一致,其关键是要站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高度,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通过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确立主导产业,实行重点开发,在资源优势中培育地方特色,在传统产品中筛选优势品牌,打造独具特色的战略产业和名牌产品。通过提倡一县一业、一乡一品,坚持一业为主,多元互补,进一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对于中部地区县而言,在生产要素配置市场化的前提下,由于资本的趋利性,不可能发展全方位、全门类经济,只能依托本地比较优势来发展和壮大特色经济。只有这样,中部县域经济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⒉以区域 经济合作为支点,加强东引西联,扩大对外开放。资金是制约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中部县域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是要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紧紧抓住“泛珠三”“泛长三”等区域经济合作的机遇,加强“东引西联”,扩大民间投资。所谓“东引”,就是要引进东部地区转移的产业资本,发展民营经济。目前东部地区经济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土地、人力要素成本大幅上升,东部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了降低成本,开始大量西进寻找商机。中部县域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要抢占“地利”先机,尽可能引进更多的东部民间投资。同时还要按照各自县域产业发展规划,引导民资投向,重点发展农业产业开发、能源、重要原材料的重点建设项目,以及能够综合利用资源、防治环境污染、节能降耗和提高产品档次的项目,力求走出一条县域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所谓“西联”,就是要利用西部建设东部大通道的契机,极力争取国家投资,搞好东西对接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营造中部区位优势,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硬环境。

第7篇:县域经济存在问题范文

关键词:保险经纪 市场 监管 建议

一、我国保险经纪市场的现状和展望

保险经纪业务是保险业务市场细分的产物,通过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服务,减少保险交易成本,提高保险市场资源的配置效率。保险经纪业务在国外发达国家已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拥有主体众多、制度成熟和运作规范等特点。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没有开展保险经纪业务,直到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颁布,才对保险经纪人有了原则性的规定,确立了保险经纪人的法律地位。但由于起步晚,加之我国的保险市场也在起步阶段,人们对保险经纪业务了解不够,对其职能和作用更是知之甚少。保险经纪人在一段时间,被保险公司认为是在抢他们的“饭碗”,甚至将其作为争夺保险资源的竞争对手。

尽管如此,我国保险经纪业务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和保险市场的细分,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并得到快速发展。1999年5月,我国建立了保险经纪人考试制度。1999年12月,一批起点高、专业化程度高的保险经纪公司进入市场,如北京江泰、上海东大、广州长城等全国性的保险经纪公司。到2006年,保险经纪公司已发展为303个,从业人员5710人,当年全国5641.44亿元的保费收入中,来自保险经纪公司的为106.65亿元。通过保险经纪人承揽的业务比重不断上升,一些高风险项目也开始通过保险经纪人来完成承保、分保。

展望我国保险经纪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一是国内宏观经济形式继续看好,为保险经纪行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我国经济平均以9.6%的速度增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提出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型工业化、新农村建设、县域经济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的积极推进,特别是十七大的召开,为保险经纪行业创造无数的业务增长点;二是风险意识普遍提高,为保险经纪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风险意识、保险意识的增强,人们开始关注人口、资源与环境矛盾,对自然灾害、技术风险等现代风险的管理表现出积极参与、认真应对、主动寻求有效途径加以规避的态度,因此购买商业保险的人数和金额都将大幅增长。一些大项目、大企业、大单位、大客户对风险管理精细化的需求,为保险经纪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作为新兴行业,我国保险经纪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市场定位模糊,业务来源单一。我国保险经纪公司在成立之初,普遍追求市场占比,于是将经营目标定位在获取手续费的高低和保费返还的多少,在业务来源上,主要依托股东资源承揽业务,市场拓展能力有限;二是专业人才缺乏,技术支撑不够。在我国保险经纪业务从业人员中,最缺乏的是保险、法律、工程管理、医疗等方面的综合性人才和专业人才,使得一些技术含量高、风险大的保险经纪业务和高附加值的风险评估和风险咨询业务无法开展;三是风险管理薄弱,专业化服务质量不高。我国大多数经纪公司几乎没有设立自己的风险管理和保险方案,对自己经纪的保险品种的风险识别不够,导致在市场拓展中难以介入新的保险业务品种,极大地削弱了竞争力;四是诚信问题不可忽视。在保险经纪活动中,联合欺诈、超范围经营、虚假宣传、不正当竞争等失信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例如,一些保险经纪公司丧失最基本的诚信道德,造假弄假,骗取客户的信任,在保险经纪人专业素质不高的情况下为投保人安排保险,一旦发生保险事故,就推诿责任,不同程度地损害了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利益。保险经纪行业诚信缺失的危害严重,扰乱了保险经纪市场的正常秩序,严重地阻碍了整个保险经纪市场的健康发展,给保险经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我国保险经纪市场还面临和国际标准接轨的挑战。根据人世承诺,从2006年12月11日起,外资可以在我国设立独资保险经纪公司,从此,中外保险经纪机构将同台竞技。一些发达国家的外资保险经纪公司具有历史悠久、制度成熟、运作规范、竞争有序等特点,而且形成了一套国际通用的行业标准。目前,在上海等地已有外资保险经纪公司介入中国市场,这些公司以其雄厚的资金势力和过硬的技术势力,对我国国内的保险经纪公司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三、加强我国保险经纪市场监管的建议

《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发挥保险中介机构在承保理赔、风险管理和产品开发方面的积极作用,提供更加专业和便捷的保险服务”。在未来,我国保险经纪市场的发展中,监管部门要围绕“市场化”的原则,采取监督和引导并举的方式,促使保险经纪公司按照市场化运作,制定理性的保险经纪公司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满足保险经纪市场深层次需求,同时要监督保险经纪市场规范运作、依法经营。

(一)加强制度建设,保证保险经纪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目前,规范我国保险经纪市场的法规主要是2004年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的《保险经纪机构管理规定》([2004]第15号),对保险经纪机构的设立、变更,高管人员的资格和经营原则等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定。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保险市场的发展和保险产品的创新,保险经纪公司也推出了新产品和新的经营模式,对于如何规范这些新业务,引导保险经纪市场健康持续发展,还需不断出台一些新的政策法规加以引导和规范。

(二)鼓励保险经纪公司参与市场竞争,制定合适的经营战略

通过保险经纪公司的市场准入制度和退出机制引导我国保险经纪市场按照市场化运作,牢固树立市场观念。在公司发展中,制定理性的保险经纪公司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以更好地满足保险客户,做大经纪市场,满足保险经纪市场深层次需求,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回报社会和股东。理想状态是使保险经纪公司在保险业务中扮演专家的角色,成为保险市场上的风险管理专家、保险采购专家、专业索赔和投资理财顾问。在操作层面,促使保险经纪公司能够运用科学的国际通行的招投标方式和独有的采购范式,建立资格招标和竞争性询价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各保险公司之间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格局,以确保客户得到最完善的保险条件和最合理的保费价格。

(三)鼓励保险经纪公司产品创新,提供专业化服务

保险经纪公司的价值在于深化保险市场分工和产品创新,通过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服务,减少保险交易成本,提供保险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因此,保险经纪公司要发挥贴近客户、贴近市场的特点,主动参与保险产品的创新和营销渠道的创新,与保险公司通力合作,实施优惠互补、资源互动,逐渐建立起一个结构合理、功能互补、诚实信用、品质优良的专业化保险经纪市场。如,江泰经纪公司探索通过政府、农牧企业及农户三方共同出资的方式建立农业互助保险基金,联合经纪公司提出一整套与大学生就业贷款保证保险配套的就学贷款解决方案。航联经纪公司根据外籍飞行员对飞行执照丧失提出补偿要求的风险,开发出“飞行员执照丧失保险”产品。据悉,保监会将尝试建立多种渠道的保险产品备案制度,允许经纪公司独立报备自行设计的保险产品,这不仅将打破以往只有保险公司才能设计保险产品的惯例,而且将为保险经纪服务打开一条“研究客户需求―生产保险产品―销售经纪服务―创新产品特点”的绿色通道。

(四)促进保险行业诚信建设

在保险经纪业务中,保险经纪人直接掌握投保人的经营,对其风险有较清楚的认识,如果不如实转述,会增加保险人的承保风险;另一方面,保险经纪人如果不认真解释保险条款,或不认真为投保人选择费用最低、保障最全面、最合适的保障计划,而是追求自身的佣金,就会损害投保人的利益。因此诚实信用的执业行为对保险经纪人来说尤为重要。因此要努力从三个方面促进保险经纪行业的诚信建设:一是对招聘员工进行背景调查,对有不良行为的人员要坚决排除;二是加强职业道德的培训教育活动,培养员工高度的敬业精神和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商业原则;三是建立惩戒机制,对不诚信行为要严肃查处,责令限期改正,并予以一定的经济处罚。

第8篇:县域经济存在问题范文

我们理解的健康食品,具有的一般特性是纯天然,无污染,而无公害园艺产品就是一类这样的健康食品。在近几年乌什县农业发展的同时,我们在逐步争取做好自己的无公害园艺产业,在这期间需要充分了解消费潮流,合理的找准战略目标,并以基地建设为根本出发点,核心关键在于高品质产品的保证,纽带是如何建立龙头企业。截止到2008年,我县农产品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的数量已经超过了二十多个,面积接近三十万亩,这些基地大多是是各类果树,蔬菜,瓜果,花卉等。在无公害园艺产品加工销售并且具有一定经济规模的企业接近六家,每年所获得的纯收入超过了500多万元,这样可喜的成果正是向我们昭示着,在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上,乌什县的无公害园艺产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一、乌什县发展无公害园艺产业的主要做法

1.科学规划定位,确立无公害园艺产业的发展目标

在2005年~2009年,县人民政府聘请了有关专家和学者,制定了“无公害园艺食品五年发展规划”,这个规划的制定主要是为了将深厚耕地土层以及有机质含量相对较好的土壤等自然优势发挥最大的潜力,这样也可以更好地将无公害园艺产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还可以从系列化、整体上推动,最终的结果是保证了规划的有效实施。

2.严格实行农业的标准化生产,建设地区内一流无公害园艺产品的生产基地

想要建立无公害园艺产品的生产基地,需要我们做的事有很多方面:一是,最大限度的保证无公害产品质量;二是,在有关生产、销售环节实行严密的标准化生产;三是,在基地建设层面上,需要相关研究人员对基地周边环境条件进行仔细的调查和分析,具体体现水源,空气,土壤以及所使用的各种化肥,农药,只有这样才会更好、更快的使农户朝向规模化的规模去发展。

想要大力发展无公害园艺产业,我们需要做的是健全技术服务和执法服务等体系,还需要引进很多新品种,运用很多先进技术进行相应的生物防治和有机肥施用等,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对应的科技含量。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很多有效的措施,例如技术措施监督机制,建立农户技术档案等等,这样就可以更好地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对于乌什镇县的无公害园艺产品基地来讲,它的建设与管理和国内的很多发达地区的要求基本都可以连接在一起。

3.培植无公害园艺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快无公害园艺的产业化

各级部门应该将产业化发展理念和市场化手段充分的贯彻,达到同步推进发展龙头企业和建设无公害园艺产品基地的目标,将无公害园艺发展成为招商引资的一个主要支撑品牌,而且还应该增加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的农产品企业和经销商的合作与交流,凭借优势资源,优惠政策和优质服务吸引企业和经销商来乌什投资和合作,从而完善和发展无公害园艺产品基地的建设。

4.培育品牌品质,增强无公害园艺产业的发展优势

在发展本县的无公害园艺产业的时候,应该充分的调动全县无公害园艺产品的相关资源,做好本县的无公害园艺品牌的培养和宣传。

首先,在县内树立和推广无公害园艺的品牌形象。并且使得无公害园艺基地的产品通过地区无公害园艺产品认证机构的质量认证,全县的20多个无公害园艺产品基地全部通过质量认证。此外,应该将本县的无公害园艺产品逐步向外推广,扩大本县的无公害园艺品牌的影响。并且作为地区的知名品牌积极的参加本省市和邻近省市的农产品交易会以及园艺产品博览会,加大宣传的力度;充分开发本省市内的无公害园艺产品市场,与此同时,还应该拓展本县无公害园艺产品的省外市场。

5.创新发展模式,增强无公害园艺产业发展的活力

创新发展是风险和利益并存的,而且是相互分担分享的,企业在此原则基础上可以与基地的农户组成经济共同体形式。乌什县内开展了无公害园艺产品股份制合作形式,大力推广专业协会,从而促进无公害园艺产品基地的发展,不断的提高基地内部各方面的管理水平,逐步实现企业与农民双赢的局面。

二、乌什县无公害园艺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乌什县无公害园艺产业取得了一些进步和发展,但是总结后发现以下问题:

1.个别乡镇的无公害园艺产业发展速度缓慢。很可能是因为个别乡镇对无公害园艺产业重视程度不够。

2.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并不是十分协调。

3.对于发展无公害园艺产业的相关政策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4.无公害园艺产业在科技推广方面的力度还有待加强。

三、发展无公害园艺产业的措施

1.制定落实发展计划

到目前为止,乌什县无公害园艺产业发展态势较好的乡镇包括:边院,乌什真,阿科托海,阿合雅,阿恰塔格,亚科瑞克,奥特贝希等乡镇,以这些乡镇为重点发展对象,并对其他乡镇起到带动作用,推动无公害园艺产业区域由乌什镇向奥特贝希乡扩展。全县初步计划到2012年建成无公害园艺产品示范区35万亩。

2.加强服务引导

首先,地方政府应该做好相关的宣传工作,从而可以提高乌什无公害园艺产品的影响力合知名度,这样就可能会获得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合作。其次,各级政府应该增加财政扶持力度。最后,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做好相关诚信教育,从而维护乌什无公害园艺产业的品牌形象。

3.坚持不懈抓龙头

重点发展和建设无公害园艺产品基地的龙头企业。并且,逐步增加招商引资的力度和扶持政策,从而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者到无公害园艺基地投资。

4.完善农民与企业的分配机制

确保企业与农民的合作协调发展,主要原则是保证质量,便于管理,运转协调,风险共担,进一步的完善利益分配体制机制。

第9篇:县域经济存在问题范文

关键词:隆德县;县域经济;农业经济;措施

1隆德县辖区内乡镇分布概况和经济发展

全县幅员面积985km2,辖10乡3镇1个街道办事处,118个行政村,5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18.21万人,其中回族人口2.13万人。由于隆德县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带,因此整体农业经济几乎都是靠天吃饭,再加上传统农业耕作方式,整体农户经济收入水平不容乐观。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前各个乡镇的交通建设基本能达到村镇道路硬化,这些对村民的出行和对外界的沟通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在信息技术发展方面,由于村民的文化水平有限,互联网发展带来的优势还无法对农户的实际经济发展带来影响,因此,信息技术的推广举步维艰。在土地开发方面和现代农业发展方面,都是进步缓慢。在新农村建设中凸显出来的这些问题,都对当地农户的实际生活和经济收入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2山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山区长期封闭的生活环境中,当地农户对现代农业和现代经济发展的概念比较模糊,在现代与传统之间更加趋向于传统的农业经济自然发展模式,观念的封闭和思想的僵化,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特色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以及现代订单农业发展迟缓,在农业种植上大多都是趋同于盲目性,跟风种植,导致农产品价格无法提高。这主要也是对价值理论的理解趋向于空白,对市场规律比较陌生,对供求关系无法掌握。在村干部的选举上,由于农村整体文化水平比较低下,只要识字和比较有威信的人基本就是选举的对象,而这些人基本就没有什么科技和文化知识,用这样的村干部去带动全村人去发家致富搞创收,无疑是痴人说梦。更有甚者,由于村干部工资低廉,基本没有什么服务意识,因此产生的村霸存在压榨农民、挪用贪污用于农村扶贫的各种款项,中饱私囊,这样的村干部的存在,不仅没有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反而严重的影响了党在当地群众中的威信,祸害了党群关系,引发了潜在的社会矛盾,致使当地群众的经济生活处于自给自足状态,对党和政府的政策理解处于真空状态。因此,解决广大山区村干部的使用问题也是当前必须面对的问题。

3对当前隆德县山区县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3.1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经营模式

农业协会可发展订单农业、手工产业,能实施“公司+基地+农户”工业化出产模式。使农户联合起来破除阻碍市场经济发展的传统观念和习俗、结合自身特点、规范自身行为、谋求自身发展。农企结合、互补。引进企业、土地折股量化、农夫变“股民”、就地“工人化”。无工不富,农民若与企业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土地流转,集中经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农民变股民,离土不离村,月月领工资,按期有假日,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工农结合,这将是最有效的发展方式。应积极引进企业,充分施展其在市场开拓、技术立异、资金融通、信息收集利用、农产品品牌建设、实现农业结构晋级等方面的作用。

3.2大力培养农民的农业科技知识

农业现代化主要取决于农民的能力和素质,一个懂得并精晓运用泥土、植物、动物、机械的科学知识的现代农夫,即使在贫瘠的土地上,也能产出丰硕的食品。应全面培养农村学生,使得被升学淘汰出局的学生不会成为新一代有文化无生存技能的“科盲”。应把教育和农业相结合,施展职业教育的作用,使县域今天的教育成为明天的经济。县域缺乏哪种专业人才,公示给报志愿的学生做参考。施展市场经济对人力资源的调节配置作用。福利待遇要适当向农村倾斜,调节人才流向村域。抢占人才制高点,吸收高学历人才,优化智力资源配置。组建“人才库”、“军师团”和“专家网”等思维库。“思维库”的上风在于宏观与理论,政府的上风在于微观与实践。在村干部的选举和任命上,尽量做到德才兼备,严格杜绝那些心术不正的人为非作歹,这个就需要乡镇一级政府在村干部的选取上严格把关,确保选举的每一位村干部都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作者:雍秦科 单位:宁夏固原市隆德县财政局

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