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劳动教育与职业素养范文

劳动教育与职业素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劳动教育与职业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劳动教育与职业素养

第1篇:劳动教育与职业素养范文

关键词:思政教育;劳动教育;服装设计专业

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将思政教育融入劳动教育中,能够将知识与实践进行结合,鼓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开展劳动。

1劳动教育的意义

(1)加强合作交流。在集体劳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学生为了完成集体的劳动目标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因此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合作交流意识,并且严格按照课堂秩序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展开导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按照不同学生具备的特征进行合理分组,并且确定每一组的组长,学生在接受课堂反馈的过程中,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提出疑问。学生在这种小组学习合作中更积极投入,更乐意地参与其中,更珍惜这样的小组学习合作方式,通过小组协作进行小组学习,并彻底检查问题,以解决现有的教学问题。学生在反复的问题讨论和实验过程中,充分利用科学知识和材料,建立有序的合作分工,在相互激励中不断完善相应的知识体系结构,最终追求骄傲和荣誉,克服问题解决中的困难,以促进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习质量[1]。(2)促进动手实践。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如果缺失了劳动教育,也就失去了实践的重要含义,一些学生参与劳动的过程其实也是知识形成的过程,能够促进学生开展动手实践。值得教师注意的是,在开展劳动教育时需要推进高阶思维的形成,而不是一味地将实践作为劳动教育的唯一途径,否则会失去实践学习的重要价值。因此,在开展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劳动实践来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折射到学习中。例如,在进行教学分类的过程中,一些学生不知道如何划分不同的知识点,也不知道分类背后的依据是什么。因此,教师在合理分类时可以增加一些实践性的模拟情境,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科学分类的意识[2]。(3)累计问题经验。劳动教育涵盖了很多方面,在进行高校劳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开展动手实践不是为了实践而实践,而是希望学生通过实践产生价值。开展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结合自身的劳动经验更好地学习,充分发挥教育的真正价值,使得学生意识到劳动的过程其实也是解决问题及经验累积的过程。学生在劳动教育活动中,通过经历和学习形成经验、技巧、方法等,最终能够解决各类问题,确保学习的多样性,培养思维创新能力、意义认知建构能力[3]。

2思政教育元素在劳动教育中的融入与创新应用

(1)创设劳动情景。作为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师,应当注重教材的重要作用,而教材作为教学的重要依据及重要资源,在文化传承及知识传递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尊重教材,并且创造性地完成教学目标,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有关劳动教育及思政的相关资源,充分发挥当下劳动教育及思政教育存在的价值。通过围绕教材例题创设相应的情境,除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落实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功能。同时,教师应从劳动教育这一角度出发,对教材进行探索,并且创造性地对教学资源展开利用和挖掘,延伸课堂教学内容,确保课堂教学质量[4]。在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服装设计专业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专业特征,将军队文化及企业文化贯穿于专业教学中,以校企合作项目、毕业设计项目的各项措施作为重要的载体,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深度融合,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理想信念。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宇航服、战训服等类型的服装进行项目探究,最终融入爱国教育及劳动教育。(2)打造师资队伍。想要推动服装设计专业劳动教育更加专业化,应当建立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及教学水平的师资队伍。在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背景下开展服装设计专业劳动教育,应当结合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特点,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在为学生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应当加强理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对劳动的责任感及使命感。同时,服装设计专业可以在校内选择一些具有相关教学背景的教师担任课程讲师,也可以对外聘请一些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及实践经验的劳动教育传递者,如劳动模范等,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构建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从而确保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根据教学规律设计多媒体课程,收集数据,逐步完善学生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思维、练习等教学联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正逐渐从被动倾听转变为主动学习,在校企合作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深入挖掘劳动教育及思政教育元素,围绕品牌文化及毕业生案例等多项内容出发,使得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融入文化教育,强化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3)开展教学评价。首先,素质教育要求服装设计专业劳动评价机制更加关注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从而达到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综合素养得以提升的最终目的。故而,服装设计专业劳动教学评价的目标构建不能过分依赖传统评价体系,而是应敢于挑战,突破原有评价体系的桎梏,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新与创造、合作与共享等目标设定其中,立足“教”和“学”两个基本点制定综合性评价目标体系。其次,教师主导下的教学目标体系构建不能只拘泥于劳动知识的建构,应充分了解学生劳动学情,预设教学目标,并预测教学目标达成度[5]。教育事业是人的事业,有着强烈的人文关怀底蕴。因此,服装设计专业劳动教学评价的建立也应是动态发展、有机生成的。服装设计专业劳动教学评价应从对服装设计专业的人文关怀和美育情感培育出发,从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出发,把美育能力视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子设计到教学评价中,构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首先,评价的因子设计必须体现学生持续发展的特征,如合作、自我管理、美育创造力等内容;其次,评价措词要彰显服装设计专业学生持续提高的特点,如“不断改进”“学会使用”“持续提升”;最后,评价的标准要符合服装设计专业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美育培养规律,不能出现“揠苗助长”式标准[6]。(4)开展提问教学。高校劳动学科内容具备较强的综合性,蕴含丰富的知识量,其教学的有效性对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思政课堂上实现有效提问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教师科学合理地设置问题,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中,教师需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等合理设置相应的问题,使课堂提问环节得以发挥其积极作用,为后续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起到有效推动作用。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要深入发掘教材内容并围绕重难知识点作相应的知识延伸,根据学生整体的学习水平及知识理解能力,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并设计相应的问题,促进师生共同思考、共同进步。此外,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还需要注重连贯性,问题的设计要注意前后的密切联系,实现由浅入深,引导学生逐渐理解问题背后所揭示的课程内容。此外,教师需要关注思政学科所具备的较强抽象性而给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记忆带来较大难度,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活动,教师设置问题内容时可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结合现实生活展开深入思考,加强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感知力。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劳动教育,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服装设计专业劳动项目,并且自觉维护劳动的成果,在专业教育推进的过程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使专业教育能够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同时,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劳动教育,能够坚定学生的专业志向及劳动信念,努力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艳.特教中专学校课程思政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以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为例[J].化纤与纺织技术,2021,50(6):138-139.

[2]葛彦,傅海洪,吕冬云,等.“服装结构与工艺”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纺织科技进展,2021(6):63-64.

[3]李仙娥,刘跃强.劳动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其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6):66-68.

[4]王新刚,郭宏洋.中高校思政课中劳动教育的教学效果提升问题研究:以统编人教版教材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21(6):102-107.

[5]梁杰,肖扬伟.新时代红色家书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逻辑与路径[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21,12(3):1-6.

第2篇:劳动教育与职业素养范文

当前小学生劳动观念淡薄,劳动技能薄弱,劳动习惯不尽人意,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缺乏责任感,不尊重父母的劳动成果。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有多种多样,其中家庭教育出现的主要偏差有两点:

1.家长忽视子女的劳动教育,小学生家务劳动的量不够

许多家庭忽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认为孩子的天职是上学读书,没有必要参与劳动,当然就更不提劳动教育了。这样的后果造成孩子缺乏劳动机会,相比之下,家务劳动的量大大不足。绝大多数的小学生平常所做的家务就是扫地、叠衣服等等。

2.父母包办现象极为普遍

目前的学生家长,普遍存在着对孩子在文化知识学习方面的过高期望。家长们普遍认为,要获得理想的职业,必须有高学历,大家都希望孩子能取得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另外,由于是独生子女,许多家长都溺爱孩子,使得家长生怕孩子苦着、累着,该让孩子做的事,都由自己包揽下来,只让孩子埋头于书本和作业。这样使得孩子失去了自我锻炼的机会,甚至有的家长去替孩子做值日、搞卫生。

二、家庭劳动的重要性

教育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是社会教育的特殊部分,也是学生启蒙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学生今后身心的健康发展。

在各级各类学校的素质教育中,小学阶段由于暂时没有升学的压力,因而它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总是被作为最先考虑的对象和试点而显得尤为重要。家庭教育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由于小学生知识经验较少,思维水平不高,尚不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他们仍然需要与父母保持密切的交往,从衣食住行到交友、学习,他们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随时都需要父母的帮助和教育。走读制是我国小学教育的主要形式,孩子接触父母的时间要比在学校接触学校教师的时间长,父母的教育和影响仍然是对他们起作用的重要因素。因此,家庭教育对树立小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和劳动习惯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家庭劳动教育的意义

1.劳动教育能促进良好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的形成

“坚金砺所利,玉琢器乃成。”在汗水的挥洒中,在脏、苦、累的体验中,学生才能逐步懂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从而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养成吃苦耐劳的品格,因此,必须通过劳动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提高他们的心理和思想道德素质。尤为突出的是,学生通过参加体力劳动,亲身体验到“一粥一饭之不易,一丝一缕之艰辛”,从而树立起勤俭节约的意识,培养艰苦朴素的作风。

2.劳动教育同时还是审美教育

艺术素养是人文素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通过使受教育者处于感官愉快、精神自由的状态,于怡悦中获得心灵的启迪、道德的升华。从根本上来说,人类的审美感受产生于劳动,因为是劳动创造了美。面对劳动成果,作为劳动者一种创造的成就感油然而生,这是一股从心灵深处涌出的美的愉快而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所显示出的充实的精神生活。可以说,劳动不仅创造了美的生活,也创造了美的感受,劳动教育是人类最原始也是最高尚的美育。

四、加强家庭劳动教育的探索

1.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长对子女参加劳动的认识

我们利用家长学校,对学生家长加强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的宣传,学校设计了家长自测问卷,内容有:你对孩子参加劳动有何看法;你对孩子参加劳动的态度是怎样的;你的孩子会做哪些家务劳动……统计结果令家长们很尴尬。我们通过一系列的劳动教育讲座,使家长明白了简单的劳动和读好书之间其实并不矛盾的,体力劳动有时也是一种积极的休息,劳动过程是让学生从不会到会,从领悟到掌握,这就是一个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转换和运用过程,这便是素质教育。

小学生只有在直接参加劳动时,才能学会劳动。参加劳动愈早,对他们进行劳动教育愈有成效。儿童生来就有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如果不从幼年起就开始习惯于从事必要和有益的家务劳动,那么这种心理倾向就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小学阶段不让学生参与家务劳动,就会错失良机,增加了成年后成为一个熟练而勤勉的富有创新能力劳动者的难度。小学生参与必要的家务劳动,能切身体会到劳动是生活的必需,是对家庭应尽的义务。家长委托孩子浇浇花,洗洗手帕、鞋袜及衣物,收拾玩具,抹抹桌椅等,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义务感等高尚的道德情感,养成有条有理的生活习惯。小学生与父母共同劳动,分工合作,各自完成指定任务,有利于培养小学生与人协同工作的合作精神,培养参加集体劳动的心理素质。

2.对学生加强家庭劳动教育

教育心理学表明,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学生感性认识的来源是从学生主动参与亲身经历的各种活动中得到的。我们注重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的结合,在学校开辟生物角,红领巾花圃等,在具体的劳动中培养学生认真负责,耐心细致,不怕困难的劳动态度。把课堂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并锻炼了他们的人格,把课堂教育和各项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提高了社交能力。我们切实感受到了开展家庭劳动教育研究所带来的可喜面貌,孩子们在家校一体化的共同教育下,学会了一些基本技能,懂得了劳动的意义,学会了尊重别人,以及别人的劳动成果,并能体会劳动的艰辛。

家长们对孩子的家务劳动从小明确分工,比如让一年级的孩子自己穿脱衣服,自己系绿领巾,系鞋带,二年级的孩子自己整理书包,剥毛豆,三年级的孩子淘米,剥皮蛋,做凉拌豆腐,四年级的孩子帮助家长除草,洗碗,五年级的孩子会烧饭,做番茄炒蛋等简单的菜,双休日不妨让孩子来一回小鬼当家,尝尝当家的滋味,在实际的过程中家长们可以充当助手和配角的身份,给予孩子恰当的劳动技能和安全的指导,既能让孩子有锻炼的机会,又能增强他的责任感。通过劳动使学生在实践中边做边学,培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思维和动手能力。

3.制作记录卡,确保劳动时间和内容的落实

在综合有关小学生现有劳动水平的基础上,整理出一套自测问卷对小学生的劳动时间劳动内容进行对照测评,内容包括一年级:自己穿脱衣服、扫地、系绿领巾、擦桌子;二年级:整理书包、书桌、喂鸡、盛饭、剥毛豆;三年级:淘米、剥皮蛋、洗碗、打扫房间;四年级:拣菜、买东西、宅前屋后除草、整理课桌椅、拖地板;五年级:烧饭、做菜、付电费、打扫房间、种植花草等等。并制作成学生劳动记录卡,记录卡上分别有学生参与劳动的时间和内容,其中家务劳动和自我服务性的劳动由家长签名,集体劳动由伙伴签名,公益性劳动由班主任签名,确保了学生在劳动时间和内容上的落实,每周班会课上反馈一次,队员们相互交流劳动体会。

4.以少先队活动为载体,加强劳动教育

第3篇:劳动教育与职业素养范文

关键词: STS 技术教育 科学教育 社会教育

在2016年5月的讲话中提到“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现阶段科技创新的实现,要依靠全体公民科技素养的普及和提高。因此在中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科学与技术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另外,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遇到未知的问题,如何解决问题,也与中学阶段的技术素养的培养息息相关。因此,在中学技术中融入STS教育,促进社会的发展刻不容缓。

STS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和社会(Society)的简称。它与传统的单科教育目的不同,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培养公民的科学技术素养,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有所应用。STS重视科学、技术、社会与所有的学生之间的关系,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重视科学的价值取向,从事任何科学和技术工作的人,应考虑社会影响、社会责任,考虑可能带来的不利后果。结合我国的教育国情,笔者提出几点我国中学实施STS教育的目标:

一、提高科学意识,培养正确的科学观

科学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在STS教育中进行社会和科技前沿科学教育,充分认识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了解世界的技术改造。科学教育包含对学生科学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从科学的角度分析、理解和解决问题,在长期的实践和学习中能够形成正确的科学发展观。中学的科学教育既要满足科学发展的需要,又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发展。国家、社会和学生对科学教育的需求,最终依托具体的科学教育课程实现。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收获知识的积累,还要有正确的科学态度,学会科学认识世界的方式方法,了解科学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在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真实的情景、真实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辅以教师主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意识。科学意识的形成,必须有一定量的科学知识积累。学习科学知识,完成知识的积累是科学意识形成的必要条件。最后,训练科学的思维方法,让科学思维变成一种习惯,是科学意识形成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师要教学生“渔”,帮助学生成为“渔夫”。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智力水平上,大部分学生都是一样的,学生的差异源自于教师的教法和教学的内容。我们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科学意识,能正确地观察事物,用知识创新地解决问题的学生。

二、提高技术意识,培养正确的技术观

我们的中学技术教育起步较早,但在STS教育进入中国前,中国的技术教育主要表现为劳动教育和职业教育。新课改后,特别是高中开设通用技术课程,技术教育进入大家的视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科技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人类社会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技术创新,工业革命、电力革命和科技革命都促成重大的技术创新,从而引起社会的巨大变化。总之,技术是一种创新的人类活动,它是通过知识和资源的利用,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世界的客观现实发生变化。可以说,技术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提高学生的技术意识,培养正确的技术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提高社会意识,培养正确的社会观

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学习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社会观。社会实践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进行的一系列生产活动,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核心活动。社会实践和STS教育的结合,体现了教育与社会实践的关系,阐明了社会实践的意义。

人在社会实践中可以得到教育和发展。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社会意识教育具有明显的特点: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思想简单,看问题更为片面,自我控制能力弱,易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中学生内容的社会教育是非常特殊的,首先要培养学生道德教育的基础,如在学校,学会尊重教师和学生;在家,孝敬父母;在公共场所,要尊重他人,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公共秩序,保护公共财产,关心他人。此外,学校还应组织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活动,让学生感受周围的人和事,创造更多的接触和了解社区的机会。

中学阶段的教育是人生最关键的阶段,形成正确的社会观,教师和家长应共同努力,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社会观。学生社会意识的教育可以通过技术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体验,让学生全面了解社会,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意识。

四、重视德育教育,培养正确的道德观

2016年下半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还是高中阶段都要开设技术课程,并开满课时,安排学生参加一定数量的实践活动。当前由于种种原因,中小学生缺乏劳动意识,淡漠劳动观念,甚至出现一些学生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很多地区的学校经常占用技术课,减少技术课时,有的把劳动当做惩罚手段,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一些家庭,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不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因此需要切实加强中学劳动技术教育。《意见》要求,义务阶段要开设好综合实践活动和技术教育课,高中阶段开好通用技术课,并保证课时。有条件的地区还应该开设技术类课程的选修课程,丰富学生的STS体验。

第4篇:劳动教育与职业素养范文

雷 蕾

一、素质教育的教育观

应确立群体基本素质的培养目标,同时还要有在每个孩子的每一方面发展的原有基础上所确定的个体发展目标,另外还要树立大教育观念,认识到幼儿教育是涉及到幼儿园、家庭和社会的系统工程,要同步调、同方向地实施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着重点

包括:1、学会生存:这是一个人能顺利生存于社会的基本能力与条件。对学龄前儿童来说,主要是锻炼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学习初步的自我保护,增强自理能力,即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2、学会学习:主要指培养孩子从小具有广泛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同时还要重视加强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意志力和经受挫折、克服困难的坚强毅力等。3、学会关心:指要帮助、教育儿童关心社会、国家的经济和生态利益,关心全球的生活条件,关心他人,关心家庭、朋友和同伴,关心其他物种(包括动物、植物),关心知识、真理、学习,以及关心自己和自己的健康。这是21世纪人才应具备的高度发展、适应性、创造性、社会性、坚韧性及全球观念等方面的素质要求。

三、素质教育的实施

主要有两点:1、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提高教师的素质主要在政治思想和教学业务两大方面政治思想素质重点是爱岗敬业和职业道德教育:教学业务素质一是要抓好教育理论的学习、特别是国内外幼教改革的动态和信息的学习,二是抓教育教学能力与水平的提高。2、幼儿园素质教育的重点是提高一日活动的保教质量。要让幼儿知道,生活的一切都是他们学习的环境。在教学内容方面,要使幼儿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同时要加强全面性和基础性,凡是做人所必需的基本素养和能力,在教育内容上都要有要求。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用知识本身吸引和诱导孩子动脑、动手、动口,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探索,去解决疑难。另外,还要注意改变过去单一的集体活动的组织形式,采取灵活多样、多维度、开放式的教学活动,如分组活动、个别活动、自由活动、室内活动、户外活动等等。

幼儿园的素质教育目标

印小青

幼儿园素质教育应着眼于人的基本素质,尤其是情感态度和能力方面的素质,研究者在北京市朝阳区某幼儿园进行了一项调查,问孩子们“路边有只要死的小花猫,你看见了怎么办?”孩子们异常兴奋地回答:“踩死它、踢死它、用石头砸它……”只有少数几个说:“救救它,”还有一些类似的问题,孩子们都表现出很强的自私、报复心理,缺乏同情、谦让之心,南京有个女孩,学习很好,家境也不错,爸妈只要求她学习,很少与她交流,她说她唯一的感觉是孤独,她说周围的世界太平静以至平静得令人生畏,有时她竟用刀片割破自己的手腕,看着鲜血一滴滴流出,心中无比兴奋。这两则事例真令人震惊,又令人心寒,更促使我们深刻地反省,我们的教育到底哪儿出了错。为此,我们一定要注重对孩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我们第一要注意孩子人际智能的培养,3岁以前的婴儿对与情绪密切相关的事物十分敏感,如果这时缺乏交往机会,日后在生活中便很难与他人建立起亲密的情感关系。当幼儿进入幼儿园过集体生活时,幼儿可在与同龄伙伴的交往中,结交友谊,培养集体荣誉感和生活自理能力。在安全情况下,应创造机会让幼儿与同龄人交往,尽早让其进入社交圈,长见识,消除交往中的胆怯、恐惧心理,培养其交往能力。另外我们还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利他精神。发展心理学认为婴幼儿出生起就具有同情心的最早表现,后来的差异主要在于婴幼儿期成人的教育方式,因此,不要让孩子总感到自己是生活的中心,应结合具体事例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应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即:“抗拒诱惑”的能力、忍受延迟满足的能力和对自己提出成就标准的能力,在幼儿期可采用诱因、说理、心理训练及行为训练等方式来促进幼儿自制力的发展。

在辅导评价时儿童绘画中贯彻素质教育

闫嘉伟

儿童对一切事物都感到新奇,他们总是用一双好奇的眼睛去认识、观看世界,并通过稚嫩的小手,将眼中的世界表现在他们的画面中,透出一种纤细的感情和强烈的认识欲望。因此,儿童画想像之丰富、构思之胆大、造型之朴拙,反倒达到了许多成人所难以企及的高度。我认为,在辅导和评价儿童绘画时,必须贯彻素质教育的多样性原则:

一、掌握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的规律。儿童往往对自己特别感兴趣的部分加以夸张强调,其他则淡化,好像照相时用长焦将主体拉近而虚化周围景物一样。比如画人物,或许因为孩子认为眼睛是最美的部位,所以将两只眼睛画得很大,甚至占据了整个画面,而鼻、嘴则画得很小。这在儿童画作品中很常见。这种主体极度夸张、人物比例失调的作品正是孩子质拙、纯真感情的宣泄和表露。因此,在教学中不能用成人的条条框框约束儿童绘画,应站在孩子角度理解作品的含义。

二、引导儿童绘画中的个性专长。每个儿童对事物的看法各不相同,表现在画面中是每个孩子的绘画风格各不相同。儿童的美术学习应是接受一种思维的方法而不是纯技法的训练,孩子用自己的头脑将事物的感受通过绘画独立地表现出来,也就是其自身个性的流露。教师要科学地引导和发展孩子的个性,而培养其绘画个性则必须建立在对儿童观察力的培养上,即对事物独特的见解、眼光和思维,它是美术才能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如在辅导孩子写生画荷花时,我在重点地讲了荷花的生长规律及结构之后,就让他们仔细观察,要求抓住荷花在自己头脑中最初的那种强烈感受和印象,把它们画出来。在作品中,有的孩子注重表现花的色彩,有的孩子夸张了荷叶体量的阔、大,有的则对荷杆发生了兴趣……表现形式与手法的丰富,极其令人惊叹。

总之,在辅导评价儿童画作品时,注意以素质教育的原则为基础,以孩子为主体、尊重其自身的天性,就能不偏离正确方向,取得好的效果。

素质教育应从小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

符 黎

加强劳动教育可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劳动兴趣和劳动习惯,也能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还能让幼儿更加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靠劳动创造出来的,让幼儿从心底里尊敬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然而在现实中,幼儿是越来越可爱、越来越聪明,可在生活能力方面却是越来越低、越来越弱。我们所应该做的是:

一、通过了解、观察,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如让幼儿观察家庭中长辈的劳动活动,从而学会关心、尊重他人;在自然角摆放劳动工具、材料等,利用周围环境激发幼儿的劳动意识;经常带领幼儿参观,从不同角度了解劳动,认识劳动的益处。

二、创设环境,培养幼儿的劳动兴趣。可组织幼儿参加劳动教学活动,如开展“小小能人”系列活动,通过“美食城”、“娃娃家”、“小小修理铺”等角色游戏活动,或让幼儿参与种菜、浇水等实践,也可利用多种废品旧材料带领幼儿一起制作,并把作品陈列在活动室或带回家,有意识地锻炼幼儿的劳动能力,激发劳动兴趣。

第5篇:劳动教育与职业素养范文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 内涵 作用 实施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冬日夜长声静,宜于读书运思。挑灯泛览偶有所得,如:知名诗论家、诗人兼教育家杨叔子院士的名言“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打就垮;而没有优秀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打自垮”。这句名言,时至今日仍掷地有声,放于当下语境有极强的启示意义。由于职业的敏感性,便想起职业教育。高职院校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的心灵内涵,是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也是教育对时代呼唤所作出的有力回应。

1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作用

1.1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人文素质指的是一个人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人文素质的本质不在于知识、技能、活动,而在于人格、气质、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素质教育,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其内化为人的气质、人格和修养,使其成为受教育者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品质。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人文教育,就是人性化教育,是通过人文的濡染与涵化,从而使人学会做人的教育形式。人文素质培养的任务是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进步和终身学习打基础,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并实现和谐发展。人文素质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不注意吸收新的人文知识,不加强自我修炼,人文素质就可能退化,甚至变质。发展人文素质就是“学会做人”,做一个有良知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有修养的人。

人文素质包括的内容有哲学、语言、文学、音乐、艺术、历史、法律等,还有许多交叉,例如心理素质、创新素质、管理素质都与人文素质水融。可以说人文素质如同人之血液,渗透在人的各个方面。只是有的人人文素质优秀,有的人人文素质低劣。一个人人文素质低劣或缺乏就像患了贫血症,最终会影响人的发展。所以,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如同“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不可偏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为职业教育发展赋予了新的目标内涵,指明了前进方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一个综合概念,一方面强调高技能,另一方面强调高素质。前者主要靠专业技能教育来达成,后者主要靠人文素质教育来实现,只有两者的完美结合,才能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要准确理解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人文素质教育内涵的职业教育才是真正的职业教育。

1.2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

人文素质是所有学生都应该具备的素质,尤其是职业学校的学生。他们普遍文化基础差、入学成绩偏低、学习主动性不足,加之学校过分强调职业教育的工具性和实用性,在对培养目标的理解上,出现了以就业率为导向、单一注重实践、轻理论,注重技术、轻人文的功利化现象,容易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明确反对纯粹出于“经济目的”和“实用利益”进行职业教育,反对职业教育演化为获得某种专门职业技能的手段的“工艺教育”,主张职业教育应立足个人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现代“职业人”,而不是仅仅具有某种职业技能和技术片面发展的“工具人”。人文教育要以人为本,强调突出人的发展。那么,高职院校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有助于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人文素养是后天的,学校教育是培养人文素养的主渠道。高职学生群体是否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成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人文教育是关于“做人”的教育,是解决“价值观”的教育,是追求“善”的教育。以人的精神世界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对于发展人性,完善人格,升华人生,最终提高人文素养,作用不言而喻。高职学生只有具备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的技能外,同时还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才能说是一名合格的“人”,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才”,才能为将来有“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积聚正能量。

其次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高校有责任,并且要大力培育学生的人文素质。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绝不仅仅是简单劳动技能的培养,它与起源于中世纪的“劳动教育”的区别就在于,它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提高劳动者群体的综合素质,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其中人文素质的提高,社会道德和职业伦理水平的提升则是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引导他们实现不同思维方式的交叉与互补,构建一个更为全面的知识结构体系,这将有利于促进高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党的十精神要求,也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所面临的一个永恒的课题。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无疑迫切需要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 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等等。基于人文理论知识中的一些成功案例、文化现象、关注热点、主要事件等等,蕴含着丰富的哲理、经验、思想、智慧、品质等规律性要素,形成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都得通过学校的阐述和引导,启迪大学生去思考,使学生获得一种价值取向、一种对社会、对人生的认知和感悟,促进学生追求自我超越,最终形成一种内在的高尚精神。

2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路径

(1)注重利用显性课堂教学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加强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教育。拓宽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是高职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几年来,高职院校不断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尤其是随着当今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趋向多元化。利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对学生全面进行人文知识的教育,充分发挥了人文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高职院校在课堂上讲授人文课程时,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教育因素,避免照本宣科,要将专业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融合起来,做到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避免空洞说教。同时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积极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和方法,能够让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互动,从而将人文精神真正传递给每位学生。

第6篇:劳动教育与职业素养范文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征

1.尊师爱生,密切配合

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作为职业人,其感情应当是理性和成熟的。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爱护,有助于忠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和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学生对教师的尊重,有助于接受教师的影响和教育,从而使自己健康成长。尊师和爱生是师生关系情感交流的两个方面,是师生双方密切配合的基础。

2.民主平等,联系稳固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作为教师必须发扬民主,倾听同学们的意见,善于民主集中,面向全体学生秉公办事,严格要求学生,促进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民主平等是联系稳固的前提。

3.教学相长,关系透明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深刻地领悟教育目的,才能正确地引导和教育学生,使自己的学识和教育发挥作用。学生只有理解教师,才能积极参与教育活动,在教育活动中获得知识、智能和品德,促进自己全面发展。

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

师生关系是社会关系在校园的体现,存在各种复杂的因素和矛盾。要解决好这些矛盾,关键就是教师的指导思想。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依法治教,廉洁从教。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自觉遵守国家各项法律,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同时还要坚守高尚的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不利用职责之便谋求私利。其次要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教师要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同时,教师对每个学生都寄予深厚的期望和信赖,都是国家的栋梁,都能成才。只有这样,师生关系才能和谐发展。

2.提高自身的修养

提高自身的修养,教师要了解自己的缺点和优点,正确地发挥自己的长处,回避自己的不足。同时,教师必须要有宽厚的学科和文化素养。教师的学科与文化修养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教师必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第二,教师要有广博的文化素养,尽力做到博晓古今,学贯中西,精通文理。教师除了具备上述修养后,还必须注重自己的仪表风度。作为教师,衣着打扮要整洁端庄,言谈举止应稳重儒雅,精神饱满振作,态度要和蔼可亲。

3.善于与学生交往,应掌握与学生交往的策略和技巧

师生交往的和谐,是要经历由生疏、接触、亲近、依赖、信任的过程。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使师生关系达到协调默契,而无经验的教师往往使师生关系僵化。这恰好说明善于与学生交往相处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这里包括教师理解能力、民主作风和启发引导的工夫。教师必须努力探索心理沟通的规律,并在交往中把握条件和机会,与学生深入地交往和沟通,把师生关系推向良好和谐。

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方面,作为一名学生应努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1.尊敬教师。对于学生来说,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心灵的导师。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教师的心血。学生应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辛勤的劳动。

2.理解教师。作为学生,应当理解教师,切不可对教师求全责备。教师是人而不是神,有缺点、错误是难免的。当学生受到委屈时,应坦诚向老师说明真实情况,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7篇:劳动教育与职业素养范文

关键词: 技校生 德育教育 改善途径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德育作为技校生学科中最基础的课程,是不可或缺的。在德育活动中,应该针对存在的问题和障碍找寻解决的办法。

一、技工院校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

目前,技工学校学生德育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和障碍:

(一)没有详尽的职业生涯规划,对未来不看好。

平时调查和走访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将来没有打算,不清楚自己究竟要干什么,年纪见长,问题越突出。“过一天是一天”、“到时候再说”、“得过且过”……是受访学生提得最多的。甚至很多同学认为只要自己有一份工作即可,社会责任感、民族责任感都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

(二)没有准确把握是非观念,缺乏礼貌。

在受访学生中,让其对社会中出现的一些道德缺失现象发表观点,他们的答案与传统道德和规范相悖大有人在。除此之外,缺乏最基本的礼貌、善恶不分在这些学生中都表现得尤为明显。

(三)没有熟悉法律条文规定,观念不强。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期,对很多东西的认识不够准确、客观,容易误入歧途。

20世纪以来,青少年犯罪是各国共同面临的一个突出社会问题。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青少年犯罪占全国刑事立案比例一直较高,约为65%,处于居高不下的局面。特别是,14-18岁的少年发案率上升较快,成为违法犯罪的高发年龄阶段,并以侵犯财产型犯罪与性犯罪居多,团伙作案数量剧增。在全国技工院校中,学生普遍不懂法、不知法、不守法,甚至很多成为社会中犯罪分子的一员。

(四)没有深刻的自我控制能力,任意妄为。

自制力就是自我克制能力。人的克制能力能够决定人的心理品位、健康状况、智能的发挥程度。人的自制力虽然带有先天性,但后天影响、教育、自身修养更重要。自制力培养跟其他能力培养一样,应该是越早越好。

对于技工院校的学生来说,主要表现在上课不认真听讲,迟到、旷课、逃课,上网吧、打游戏、浏览黄色网站等方面多方进行联合管理和教育,但成效不高。

二、改善技工院校学生德育教育的几点建议

目前,全国各地大力兴办职业教育,从以前关注学生数量的增到逐渐转移到学生质量上。这其中最关键的是学生的德育素质一定要过关。针对技工院校学生当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技工院校的德育教育:

(一)做大做强德育课。

学校德育工作中应以人为本,以德育课为载体,不断开拓德育新思路,发挥德育途径整体效益,强化学校德育整体效果。技工院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技工院校德育课教学应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原则,做到课堂教学与个别教育、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课堂教学与校外实践三结合,摆脱传统以课堂为主的单一化教育教学模式,教学与教育并行,提升技工院校德育课的整体教学水平。

以课堂教学为主导,以好习惯养成为落脚点,以“自主与兴趣教育”为切入点,全面加强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使学生由他律变成自律,从而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二)加大家庭教育的力度。

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一个为国家创造价值的人,必须具备德才兼备的素养,在这一素养养成过程中,家庭教育起着极大的作用,尤其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

孩子降临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是谁也无法决定的,但是作为人之父母,却有责任尽全力创造一个适合他们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这就要求父母时时刻刻做好榜样,做好子女的教育工作,教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为他们一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不得不提到的一点就是,家长的素质在德育过程中有着重大影响。实际生活中,诸多家长表示不会管孩子,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那么对家长的教育势在必行,技工院校领导和班主任可通过家长会等方法提高学生家长的素质。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一生产生的重大影响是巨大的,整个社会应该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使家庭教育合理化、科学化,为孩子成才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优化校园周边环境。

学校是不同年龄段学生学习成长的地方,人员相对密集,其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其安全与否始终是全社会最关注、最敏感、最突出的热点问题。那么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工作,为广大青少年儿童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学校周围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学生人身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技工学校的学生本生自制力比较弱,其受校外周边环境影响更大。在一些技工学校的附近,大大小小的网吧、黑游戏厅、歌舞厅数量众多,每天营业很晚,潜移默化中给学生成长带来了负面影响。所以,净化学生成长环境是我们当前应该正视的一个现实。

优化校园周边环境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要锲而不舍、常抓不懈,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为广大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教书育人内外环境。

(四)提升德育队伍的整体水平。

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首位,德育队伍是学校的首抓,抓好德育队伍建设,提高德育成员素质,才能抓好德育工作。德育工作应该从上到下,从校长到每个学生贯彻到底,始终坚持“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具体做法如下:

1.完善班主任队伍建设。

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是一个班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也是一个班中全体任课教师教学、教育工作的协调者。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开展班级工作,全面教育、管理、指导学生,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身心健康的公民。

班主任的思想道德水准、工作能力水平直接关系到班级工作的实效性,关系到学校素质教育的有效性。因此,必须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切实提高班主任素质。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学校德育、班级德育工作的要求,切实提高班级的育人水平。

2.抓好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学生干部是在学生群体中担任某些职务,负责某些特定职责,协助学校进行管理工作的一种特殊学生身份。

学生干部在学校课外活动开展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校团委、校学生会、学生社团、各级学生分会的学生干部更是参与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那么,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是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技工院校的行政领导要做好校团委、校学生会学生干部开展换届选举工作、新干部的培训工作等,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最后,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并认真学习德育工作政策文件,提高认识,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青年是社会的希望,是社会的未来,他们肩负着国家强大和富强的历史重任,尤其是技校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不仅需要掌握技术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为此技校的德育教育工作是目前亟待加强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每个职业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周建松.坚持就业立校办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6,21.

[2]房洪涛,叶志钢.高等工程专科教育调查报告及加强和改革工程专科教育的意见[J].现代教育科学,1988,4.

[3]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工作手册[M].2008.

[4]郑维康,主编.青少年心理咨询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5]李践.做自己想做的人.南方日报出版社.

第8篇:劳动教育与职业素养范文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内涵,实施,解析

 

引言:

素质教育是一个伴随着中国教育改革过程的核心话题,作为20世纪90 年代迅速兴起的中国高职教育,是否应该成为一种素质教育?这种素质教育应该怎样构建?成为很多人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我们认为,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等职业技术应用性人才,贴近社会,贴近民生,是应试教育特征鲜明的高中后职业教育,应该成为一种素质教育。这种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围绕“职业素质”来做文章我们提出,新型的高职素质教育模式构架应该从组织机构改革、教学改革、综合人文素质拓展和考试考核方法改革等全面着手,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参照国外发达职业教育经验和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打破传统教育模式,进行深度地创新构建。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 ,通过教育培训、 职业实践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品质和能力 ,其本质属性是职业性。从企业对就业者的要求来看 ,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可分为基本职业素质和专业职业素质:基本职业素质指所有“ 职业人 ” 都应该具备的素质 ,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 ,主要体现在责任心、敬业精神、合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专业素质;是相应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特有素质 ,即良好的职业技能。从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要素构成来看 ,可以将职业素质分解为三大构成:身体素质、 心理品质、 思想道德和人际交往能力是从业者必备的、 对职业岗位 (群 )工作起保障作用的因素 ,可称之为保障要素;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职业反映能力是适应职业岗位 (群 )工作并支撑从业者整个职业生涯所必备的素质 ,可称之为支持要素;而学习能力、 创新能力、 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是为个体职业生涯发展、 自我潜力发挥服务的要素 ,可定义为发展要素。

一、职业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内容

(一)职业素质的内涵

1、素质

素质,包括先天素质和后天素质。毕业论文,内涵。先天素质,是通过父母遗传因素而获得的素质,主要包括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和身体其他方面的一些生理特点。后天素质,是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而获得的。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的教育训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2、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职业是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根本之所在,而职业生涯既是人生历程中的主体部分,又是最具价值的部分。因此,职业素质是素质的主体和核心,是人才选用的第一标准。职业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审美素质、专业素质、社会交往素质、适应素质、创新素质等。

(二)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容

一是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主要是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心理品质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方位认识人的精神素质构成。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的特征,既要看其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更要看其对待工作的态度和责任心,必须强化职业道德教育。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要树立严格的纪律观念,培养良好的敬业精神。

二是高职院校的职业技能教育,主要是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职业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应注重学生综合归纳能力、观察力、想象力、创造性思维、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还要进行具有现代文明素质和管理、组织才能的训练。把专业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起来,把专业教育与通才教育衔接起来,把应用目标与学术目标结合起来,把社会发展与个性发展协调起来。

三是高职院校的职业心理教育,主要是指与人所从事的职业匹配的心理素质教育。毕业论文,内涵。高职院校职业心理教育,旨在协助大学生解决其在职业生涯中面临的职业选择和适应问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提高其自我决策的能力,启发他们从自身的愿望和特点出发,采取最佳的途径服务社会,并逐渐实现自我发展的最优化。帮助学生学会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正确面对成功与失败,以积极的、健康的心态去追求职业目标。

四是高职院校的职业审美教育,主要是审美教育在职业岗位领域的延伸和扩展,是对专业技术人才在审美修养方面的特殊要求。现代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职业岗位操作能力,而是从业素质的全面提升,它要求受教育者不仅要知识广博、技术专长,而且还要情趣高雅;不仅要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现代型专业技术人才所具有的素质,包括职业技能、心理素质、职业道德、创业能力、人文素质等,其中就包括审美素质。 让高职院学生具备和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审美素质,即职业审美素质,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是高职院校的职业劳动教育,主要是与未来职业活动相关联的职业劳动意识的强化教育。强化职业劳动意识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重要内容,对学生个人的成长及发展,以及对推动和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职业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建立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管理中心,创新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为全面加强职业素质教育与管理工作,高职院校应该设立职业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管理中心,负责全校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管理工作。其职责,包括收集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信息,为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提供各方面信息参考;开展调研工作,了解校内各专业课程的设置情况及学生对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需求情况,为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开设提供依据;组织召开职业素质教育工作会议,制订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管理

的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探讨各门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和特色,建立具有本校高职特色的职业素质课程体系;负责组织召开职业素质教育课程教学研讨会,交流职业素质教育课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探讨推进职业素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二)建立向职业素质教育倾斜的高等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逐步完善和创新高等职业人才素质培养模式,体现在实训模式和质量评价机制两个方面:一是从改革实习、实训模式入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充分实现实习、实训的最大价值。拓展“边实习边就业”、“预就业教育”的格局。在实习、实训中,将顶岗实习纳入学分制,将企业鉴定作为学分的评价依据,加大素质考核的分量,从而加强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沟通与衔接,强化职业能力培养,最大程度地为学生的素质发展提供空间。二是探索向职业素质教育倾斜的人才培养技能评价机制,必须推行职业技能考核制度,实施“多证制”。高职学生毕业前必须通过职业技能考试,应从设备、师资、制度上保证各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至少从事一门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或专业技术水平等级的培训与鉴定,以提高高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必须引入用人单位评价机制,把学生是否达到企业岗位要求作为素质培养的最终评价标准。

(三)加强就业与创业素质教育

高职院校根据生源结构及学生的个性特点,注重培养高职毕业生的良好就业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掌握求职的方法与技巧,提高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就业素质,要以就业为导向,实施全程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纳入高职人才培养计划,定目标、定任务、定措施,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离校,分阶段、分层面进行就业指导。开展多种方式的就业指导活动:利用校园媒体为学生提供就业咨询指导;办好供需见面的双向选择会;组织学生参加校外招聘活动;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办好校园就业专门指导网站,为学生搭建网上就业指导平台;对已就业的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既为毕业生提供信息服务,又可获得第一手信息资料,用于改进就业指导工作。毕业论文,内涵。创业素质的核心是创业能力,需要创业者在青少年时代打好创业教育素质的基础,就要培养学生发现与捕捉机遇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热情。毕业论文,内涵。毕业论文,内涵。学校要设立专门的创业教育机构,建设一支有创业经验的教师队伍,加大对创业教育的投入。

(四)将企业文化引进校园

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高职院校的人文环境建设时,要将与学院专业设置有关的企业文化引进校园。将企业文化的精髓作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一种源泉,高职院校的学校文化内涵与特色才能真正创立和形成。一是企业精神文化的引进,如诚信文化、人本文化、尽职文化,这是企业文化的非常重要内容。在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针对学生的思想、社会现象及热点问题,以讲座、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将诚信、人本、尽职的道理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中,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二是企业管理文化的引进。高职院应将企业严密的组织纪律性、规章制度等,与学生学习及生活中的严谨态度和安全意识结合起来,建立起富有企业特色的学校管理模式。

(五)培养优秀的职业化教师

高职院校可借鉴美国,以各州为主培养职业教育师资的做法,对职业院校现有师资队伍进行有计划的送培,在校职业教育师资班学习的学员,可按照职业教育教师的特殊要求来进行培养。在课程设置上,除了专业课和教育学课程之外,还可设立有关专业教学方法及大类专业技能课程。当地政府可以借鉴日本经验,要求企业承担一定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任务,建立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系统。毕业论文,内涵。通过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师资实现对高职

学生的高质量培养。在终身教育成为当代教育发展的潮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今天,办好高等职业教育,很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素质。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渗透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各环节上,必须高度重视、科学地实施。

参考文献:

[1]李丹,刘霄骁.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学校精神刍议[J].中国水运(理论版),2006,(2).

[2]邓泽民.现代四大职教模式[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

[3]刘平国.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11).

第9篇:劳动教育与职业素养范文

关键词:卢梭;自然教育;职业教育;启示

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1712-1778)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著名的思想家,同时更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在西方社会发展历史上具有极高的影响力。他倡导的自然主义教育包含“归于自然”、“培育自然人”等多重特色。本文从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特色出发,探讨和提出这一独特的教育思想对当前职业教育的启示。

一、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特色

(一)将“归于自然”作为其核心内涵

贯穿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主线就是尊崇儿童的自然天性,因此,“归于自然”也就成为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他认为,“归于自然”[1]在教育上的体现就是要注重人的天生能力和人性中的自然倾向。事物的教育和人为的教育只有向自然的教育靠拢,才能实现良好有效的教育。城市的文明往往带来诱惑和罪恶,只有在理想的自然状态下,善良的人性才会有效生成。究其实质来说,就是要求儿童在关乎自身发展和教育中获得主动权,避免成人的强迫和灌输,在自然状态下茁壮成长,教师的作用就是创造合适的学习环境,防范产生对儿童不利的影响。当然,卢梭所倡导的自然教育主要针对富人,因为在富人周围的环境所受的教育是最不适合儿童成长发育的。相反,由于经济因素和地理位置条件,穷人所处的教育环境特别是农村地区的教育环境最接近自然。

(二)理想的培养目标———自然人在《爱弥儿》一书中,卢梭表达了通过自然教育

将儿童培养成为理想主义范式的自然人。他所定义的自然人是与封建专制下的“公民”概念相对立的。卢梭认为,与封建专制下丧失自我价值的“公民”相比,首先,自然人拥有着独立自主的主动权来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特价值,其天性得到极大的开发。[2]其次,在自然的社会状态下,自然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无需为了世俗的名利和而费尽心机,摆脱了追名逐利的庸俗生活。然后,自然人有着极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有着自由的本性,也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因为其善于学习任何知识技能。最后,自然人摒弃了懒惰的秉性,并不靠他人来维持生活,反而自食其力,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劳动价值,而且智商极高。值得一提的是,卢梭所倡导的自然人并不是生活在大自然当中完全脱离了社会的人;相反,自然人有着高尚的社会道德,能理性克服内心的贪欲和邪恶,不为偏见和权威所动,不但为社会做贡献而且保持着内心的单纯与善良,不会被外界诱惑。总之,卢梭理想中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身心和谐发展、具备高尚道德且社会适应力极强的自然人,即摆脱封建专制束缚的社会新人。

(三)推崇“正视儿童,遵循自然,将自由赋予儿童”的方法原则

卢梭在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对人压制的同时,更对当时封建制度下教育给儿童灌输知识、旧伦理,遏制儿童本能天性的做法给予了极大的批判。他认为,首先,在教育中要正视儿童,不要让儿童成为“小大人”[3],正确看待属于他们最自然的天性,这样才不会做出一系列急于强迫儿童形成成年人言行举止的荒唐行径。其次,家长和教师要遵循自然法则,维护儿童天性,在自然中塑造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而不是以束缚儿童天性、惩罚不良行为、剥夺儿童欢乐时光为代价。倡导将自由赋予儿童,让儿童远离压制,脱离灌输,率性发展,因为卢梭认为大自然总会用它最本真、最有效的方法去照顾儿童,而成人干预的后果则是前功尽弃。但这意思并不是说成人不需要关注儿童,相反,成人恰恰要做的就是细致观察自由活动中充分发展的儿童,注意儿童的一举一动,洞察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自然倾向,而后防范源于外界对儿童的不良影响。

(四)自然教育的实施方式:分年龄阶段进行因材施教

卢梭认为人生存在着不同的阶段,而每个阶段都有它特有的成熟期。[4]所以,他在其自然教育实施的设想里根据年龄特点将儿童分成了四个教育阶段,号召人们要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去对待他们。首先,在婴儿期的教育里,应该锻炼和养育婴儿的身体,但反对对婴儿娇生惯养,号召妇女把婴儿送往乡村,这样可以使儿童生活在一个更加自然的环境里,让身体可以适应自然的艰苦环境。其次,在儿童期的教育里,卢梭提倡锻炼儿童的感官并继续发展身体,为今后的发展智慧打下基础。尽管他也同意在这一时期让儿童掌握一些道德观念,但反对让儿童读书,更反对向其灌输理性教育。然后,在青年期的教育里,卢梭认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其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独立自主地学习自然科学等有用知识。同时,通过让儿童参加劳动教育,使其得到思想陶冶。最后,在青春期的教育里,学生应该接受爱情教育、性教育、宗教教育等道德教育,以此形成对自身的自爱自利。同时,将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善良的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作为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其最终目标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遵照良知引导、顺从理性、克服、独立自主不受诱惑的社会自然人。

二、当前职业教育存在的短板

(一)育人模式失衡:重技能、轻德育

职业教育作为支撑社会和个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教育类型,其育人模式必须满足社会未来的发展要求。受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较为短暂,再加上当前市场经济发展迅猛,使得职业教育的功利性与实践性突出,人文性相对滞后。很多职业学校为了实现“就业率”的完美达标,通过各种途径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却忽略了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育。很多调查显示,大型的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往往看重的是求职者的职业态度、团队意识以及奉献精神等,而这些也是经常被学生和学校所忽视的。2011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状况研究报告》指出,“94.3%的高职生对基本技术技能训练课程最感兴趣,只有8.5%的高职毕业生认为职业态度与素养是现在工作岗位最需要的能力。”[5]这说明,在学生中也存在着“重技术、轻德育”的现象。

(二)环境缺失:学生缺少实践环境的浸润

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学校和社会两大环境的支持,职业学校的学生尤其如此。从职业技能上讲,学校环境为其提供知识理论和技能学习的场域,而社会环境则为其创设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氛围,促进其技能进一步内化。在学校环境方面,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特别是当前由于职教规模的不断扩大,大批本科以上学历的新教师进入职业教育领域,他们的理论功底深厚,但实践操作却相对薄弱,因此对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影响。在社会环境方面,虽然校企合作已很普遍,但始终不能摆脱“两张皮”的尴尬,往往使校企“合作”沦为基于情感的偶然性支持,甚至退化为短视的功利性资助[6]。再者,学生实践的环境也常常单一局限于企业,缺少在社区以及政府部门实践的机会,实践的环境缺乏多元化。

(三)理念定位不清:学校的管理范式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学校的办学和管理理念决定着学校的育人成效,理念定位不清则会导致管理范式的错位。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理念的现代化必不可少。当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成为教育所要秉持的理念,但在职业教育的实践中,这种理念往往成为“喊口号”而难以作为真正指导学校管理范式的理念。很多职业学校“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仅仅停留在文件中而没有真正落实,处理问题方法低效,管理方式简单粗暴,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也许在很多职业院校看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让学生有一技之长就是对学生谋生的关怀。但不得不说,没有人文关怀的职业教育将是机械的教育。如果学校只看重对学生的谋生关怀而忽视对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心理发展的关怀,那么,当学生面对以后压力大的环境时,就会走不出困惑和迷茫。

三、补齐短板,卢梭自然教育思想对当代职业教育的启示

(一)“学做人”:各级政府要增强职业教育的育德使命感,塑造合格的劳动者

德育是塑造合格劳动者所不可或缺的关键方式,正如卢梭认为学生“不但是学做木工活的学徒,‘学做人’的学徒期比所有学徒期都漫长,而且艰苦”[7]。当今信息化社会尤其需要职业教育为其培养吃苦耐劳、德才兼备的劳动者。为此,职业教育的德育使命不应削弱,更应加强,不仅需要重视职业院校学生的基本道德素养,而且要根据他们今后从事的相关职业进行职业道德的培育。然而,应该看到,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德育使命并未有效发挥,有些职业学校将德育窄化为“上上课、看看书”,将德育形式化、简单化。育德不达标,也就造成了当前很多职业院校的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的现状。因此,当前发展职业教育,各级政府要吸取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精华来整体布局,通过提供更多道德实践的时机让学生“有机会育德”,通过社会各界参与、家长协同的方式使学生“有效育德”,通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优化课程安排,让学生“有时间育德”。

(二)“遵循自然”:社会应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与环境

卢梭推崇“遵循自然”的教育方法。他认为,教学生去观察大自然的现象,很快就能唤起他的好奇心,从而让他自己去找答案,教育需要做的就是创造良好的环境。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力量的鼎力相助。[8]整个社会都有义务为职业院校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企业方面应该提供更多实习见习的机会,让职业院校的学生长时间零距离接触生产第一线,不需要教师过多干预,只需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身对职业的认知,而后主动探究,进而使他们对今后的职业生涯有所预估。媒体方面,特别是网络媒体应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实事求是,积极传扬优秀劳动者的先进事迹等正能量。社区等社会组织方面,应该协同家长为学生营造更多更好的劳动与实践的氛围,让学生结合劳动实践去掌握与运用学过的理论知识,以此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让他们认为在实践中学习并不是无聊与烦恼的事情,从自然中汲取知识经验,从而让学生在自然中充分实践与拓展,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以便为今后很快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三)“学生本位”: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开展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