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发展城市夜间经济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会展业;国际旅游岛;优势;问题;城市建设
素有“二十一世纪朝阳产业”的会展业是一项涉及经济发展多个方面并能产生1:9的经济拉动作用的综合性强的服务产业。纵观一个城市的会展业来看,会展业的发展对主办地的硬件和软件都有较高的要求。要么是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完善、各项辅助设施与服务水平较高;要么具备高度的国际开放性和关联性;要么处于有利的地理区位和贸易、资本流动的中心位置。海南在发展会展业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四季皆可办展,会展业和旅游业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一、优势
1、自然条件
全省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保持一级水平,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良好,森林覆盖率达60.5%,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广布的优质沙滩,年平均气温23.8%,在开发生态型、健康型、度假型会展旅游项目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区位优势
对外海南毗邻粤、港、澳等经济发达地区,位于连结东亚和东南亚的海上交通要道上;对内有粤海铁路、东西线环岛高速公路、海上船运、海口美兰机场和三亚凤凰机场,使得海南具备了便利的内外交通网,为举办会展活动提供了区位优势。
3、基础设施
(1)硬件设施在逐渐完善,会议场馆数量逐渐增多,规模逐渐扩大,拥有海南国际会议会展中心,三亚亚太国际会议中心,以及拥有数量众多的会议型酒店,这将吸引大量会议展览在海南举办。如世界500强企业公司将年会纷纷选择在三亚的各大星级酒店中召开。值得一提的是,具有海口地标意义的海南国际会展中心于2011年投入使用,使得海南具备了大型会议展览场所,且展馆设备均达到国际展管标准。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已经举办了数十场大型展览和会议,该中心已成为海口会展业的一个“支撑塔”。(2)办展环境不断优化。海南政府部门提出要加快发展海南会展业,已出台《海口市展览业管理试行办法》和《海口市会展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并拿出专项资金扶持会展发展,相关部门也在努力做好会展协调和开展服务等工作,注重加强引导海南会展业同周边会展地的交流与合作。
4、国际旅游岛战略定位与博鳌等相应品牌论坛的影响效益
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会展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一批国际性和全国性大型展会和论坛纷纷来海南举办。如 “中国森林旅游博览会”、“第11届世界厕所峰会暨世界卫浴洁具、环卫设备展览会”、金砖国家峰会等大型会议、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博鳌亚洲经济论坛、博鳌国际旅游论坛。每年10月后,大小展会年会也一个接一个。据统计2011年,仅海口会展中心举办的商业展览、赛事活动就有61个,使用面积169万平方米,成交金额541亿元人民币。亚洲最大展览公司之一的世展展览集团于2011年在海口成立了中外合资展览公司。
二、存在的问题
1、虽然硬件上海南已经具备会展业发展的多重优势,但不可以忽视的是海南的会展业规模小、发展慢,在场馆的建设上相对滞后,会展中心的配套设施也不够完善,基础较为薄弱,还不能满足参展参会方的多重需求。
2、软件环境上,海南会展业目前整体上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大多会展企业缺乏科学的发展战略及举办大型会展的经验;相关专业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缺口比较大;会展业市场比较缺乏品牌观。
三、立足国际旅游岛建设,会展业和旅游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1、优化环境
从德国、新加坡等世界瞩目会展目的地的发展经验看,海南要想成为成功的会展目的地需具备三大关键要素:一则拥有良好的会展业基础设施;二则需具备完善的配套设施,包括便捷的交通、舒适方便的酒店及相关的服务业配套;三则需持续不断的投入。
2、聚集区位布局优势
纵观国内外先进会展中心城市可以得知,每个会展中心城市都具备自己的办展特色。海南在城市会展发展方面也需要根据城市经济发展特点及会展发展要求做好城市会展定位。海南三大会展中心城市海口、博鳌、三亚需有机组合互为补充。海口作为海南省的省会,是海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在会展业发展方面主要以综合性会展为主,博鳌借助于“博鳌亚洲论坛”影响力瞄准国际市场打造“亚洲会都”,三亚则作为国际滨海旅游城市侧重会展与旅游相结合。
3、加大体育国际市场的发展
海南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日渐形成的旅游国际影响力,一些国际性体育赛事和大型活动都纷纷选择在海南举办。如世界小姐选拔赛,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环海南岛国际大帆船赛、国际斯诺克海南邀请赛、世界沙滩排球巡回赛三亚公开赛、高尔夫球赛等相继在海南举办。根据海南目前特色,国际市场影响力要比国内市场大,为更好地发展会展业,我们需多关注国际市场方面的需求,以国际市场影响力带动更多国内赛事来海南举办。
4、政府主导、以会促展,论坛推动
近几年来,海南会展业得到一定发展,特别是海南国际会议展览中心的建成,会议产业正处于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而展览业则处于刚刚起步状态。海南会展业应该以政府为主导、以会促展,以论坛推动模式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培育节庆和国际会展品牌,积极推出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民俗特色的节庆活动,创新办好具有海南特色的欢乐节,搞好博鳌亚洲论坛等高品端论坛。
5、引进人才、发展会展教育
为了更好地提高会展办展水平,人才是关键。会展业发展需及时引进会展人才,抓好会展教育培训工作。政府、会展企业可先行引进一批办展经验丰富且理论知识强的会展人才,加大会展从业人员资质认证培训工作,以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高水准会展公司进军海南会展市场,引领和激励海南会展公司的发展,一同参与海南会展业发展。各大高校可成立会展管理等相关专业,为海南会展业发展培育一批高起点会展从业人员。目前海南各大高校未开设会展管理等相关专业,这是海南会展业人才发展中极其欠缺的一面。另外城市会展业的发展需要较强的英语普及率,海南目前虽然作为国际旅游岛在大力发展建设中,外语导游人才越来越多,但就岛内目前人员的英语普及率是满足 不了海南会展业发展的。所以,海南在发展会展业同时需加大会展人员英语普及率,为海南会展业的发展壮大增足马力。
会展业是综合性极强的行业,根据海南会展业现状,海南会展业的发展壮大需要多方面的介入进行会展服务和宣传,为会展业发展大造声势。目前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已经在多方面对海南会展业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而会展业的成功发展也可以影响带动海南城市经济发展,影响海南旅游发展,形成会展旅游。
四、会展业的发展将成为海南城市经济发展新引擎
素有:“城市面包”、“城市经济助推器”的会展业,有人曾经形象地称道:如果在一个城市开一次国际会议、展览,就好比一架飞机在这个城市上空撒钱。从这句风趣的话语中不难看出,会展业的发展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有多大。随着国际旅游岛战略的提出与实施,海南在国际上的旅游影响和地位正在日益扩大。会展业的发展无疑会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城市经济的建设带来积极的作用。
1、较强的产业带动力。会展业特点之一就是它与旅游业相似,是一个产业带动能力强的行业,可产生强大的产业带动效应和产业聚集效应。因为它不仅可以带动旅游、商业、物流、通讯、餐饮、住宿等多方面受益,而且能进一步发展成带动区域产业聚集的“动力引擎”并提升区域产业品牌价值。海口、博鳌、三亚将形成海南会展业三足鼎立格局,带动海南沿海周边县市经济发展。
2、较高的综合效益。(1)经济效益。会展业具有低成本、高收入、高赢利优势,能为举办城市带来20%至25%以上的经济利润,这是许多城市大力发展会展业的一个关键所在,也是会展经济迅速发展的直接推动力。(2)社会效益。会展是集商务活动、信息交流、观光游览、娱乐休闲于一体的综合产业,是新思想、新观念交流的平台。外来文化、思想、技术、产品可以给发展中的城市带来启示,可以与外部世界进行密切联系,促进城市发展,培育城市独特魅力和影响。而会展业的发展对海南城市建设产生了一定影响。一些大型会议和展览在海南的举办为海南市民传播了新的国际观念,对海南会展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3)环境效益。被誉为“无烟产业的”会展业,由于无污染特点是有利于环境的保护,这正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有利于提升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城市整体形象。大型会展在提升城市整体形象方面能产生三大作用。(1)推进市政建设。近几年,海南市政府兴建了大型会议展览中心、东环铁路等基础设施,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更新和建设,为海南会展业发展创造了条件。(2)提高城市知名度。会展展销的是产品是技术,而会展城市也可以作为一个产品来经营和推广。众所周知,海南是个旅游城市,在国内国际上有一定的知名度。如果海南也能成为一个会展知名城市,那么海南在国内国际上的形象和知名度将会更加提高。(3)提供就业机会。会展业属于服务行业,需要多方面的服务人才,而这点可以为海南当地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时代在发展,海南也将随着国际旅游岛的大力建设快速发展。在拥有了自然和人为创造的条件下,海南的会展业也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时期。
参考文献:
[1] 罗霞.海南会展业借势谋发展.海南日报.2012-01-13.
[2]许凌志.海南会展业发展出路分析.商业营销.2008-11.
[3]季红梅.会展业助城市腾飞.宁波日报.2006-11-20.
关键词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践;对策;沈阳农业大学
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3-0309-02
Abstract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birthplace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how to crack problems of poor convers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o productivity force,explore the effective way of transformation,is the realistic demand of innovation school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is a strong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implementation of innovation driven. The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for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brought about a lot of influence were analyzed and expatiated,and taking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for example,the practical way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were explored,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such as building a complete working system,establishing multi service platform,seeking more investment subject.
Key words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practice;countermeasures;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实现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必由之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正处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新时期,需要依靠科技实现创新驱动、促进内生增长,其中最主要措施之一是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在此背景下,农业高校作为现代农业科技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不断优化各项科技投入资源,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然而科技成果实现的转化效益还远远低于科技投入。据统计,我国每年有大约7 000项农业科技成果产生,但是转化率仅有30%~40%,其主要制约因素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平衡[1],转化驱动力弱,转化途径效应不明显。如何破解农业高校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不力、不畅的难题,探索其有效转化途径,是创新强校及发展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需求,更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力支撑。
1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给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1 机遇
1.1.1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我国农业已经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现代农业实质是科技农业,以现代科技引领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建立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的产业体系[2]。传统农业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农业发展已进入主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的新阶段,农业高校是服务农业创新发展的加速器和孵化器,科技成果转化是农业创新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党的十以及三中全会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把科技创新确定为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为现代农业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指明了方向。这就从国家战略层面上明确了加快推进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现实意义。
1.1.2 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为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有力的法律保障。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国家及部分省市已陆续出台了一些政治措施,进一步营造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政策环境,激励了广大科技工作者进行创新创业,调动了各类创新主体转化科技成果的能动性。2015年10月,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施行,将加快高校科研潜力的释放,促进科研人员的创新性、创造性。2016年2月,国务院又颁布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重点从促进研发机构、高校技术转移,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创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良好环境等3个方面做出进一步细化。
1.2 挑战
近年来,各涉农高校在科技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积极实践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成绩,比如“西农模式”“雅安模式”“新农民学校”模式等[3],为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由于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自身局限性,导致部分优秀成果没有达到很好的转化示范。因此,如何加快高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已经成为新形势下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加快其转化必须面临的一些挑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学校总结多年培训工作经验,不断提升培训工作水平,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培训工作,探索创新型农民培养模式
2014年3月,在昌图基地成立了昌图新农民学校,截至目前,生猪养殖从业人员培训已覆盖了9个主要乡镇,近2年先后在黑山、西丰、法库、铁岭等县区针对主导或特色农业产业推广新农民学校培训模式,取得良好效果。
农民培训工作主要围绕辽宁省农业区域特点,采取“请上来,走下去”的培训模式,即“请上来”到学校,以“农民技术员培养工程”“青年农民上大学”“农民企业家培训班”等多形式的中长期培训班开展培训;“走下去”到县区开办“新农民学校”,到乡镇开展“两动式”基层培训,即农民走动学习,专家按乡镇滚动授课。通过“新农民学校”培训模式,构建初、中、高三级的“金字塔型”多层次的农民专业技术培训体系,实现培养新农民,培育新市民,不断为农业科技服务注入新鲜血液,为加快城镇化进程培养技术人才,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人才储备。
3 对策
3.1 做好顶层设计,构建完备的工作体系
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自然环境、市场环境、农民接收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具有区域性、周期性、公益性和社会性[8],特别是具有一定的科技风险性[9]的特点,一定程度上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10]。这就需要农业高校有稳定、长期、可行且具有激励作用的运行管理机制。首先,需要正确定位,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一方面是国家农业科技推广和农村社会服务的有益补充,另一方面能够有效促进学校人才培养、教学实践、协同创新。其次,要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和区域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需求,做好顶层规划设计,构建一个完整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体系,从组织、平台、队伍、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创新。再次,高校要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制度,激励教师科研人员从事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11]。
3.2 建立多形式服务平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水平
为了更好地与企业产学研紧密结合,需要建立有效的、不同层次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农业高校通过整合资源,有效利用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与企业共建技术创新中心或成果转化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加快培育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并对其加强指导和监管。也可通过建立网站、微信、QQ群等形式的信息服务平台,加强高校与企业间的信息沟通,探索新的科技成果传播途径和方法。
3.3 加大各级财政的支持,寻求更多投资主体
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建议国家通过补助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同时,各农业高校要积极与省、市、县各级地方政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争取地方确立高校专项科技服务配套经费。还可争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协会等的社会资金的支持,拓宽投融资的渠道。
4 参考文献
[1] 何淑群,古秋霞.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及关键策略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2,39(15):213-214.
[2] 张来武.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新三农”[J].中国软科学,2014(1):6-10.
[3] 李澎,岳喜庆,王海龙,等.新形势下高等院校农业科技服务模式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4(18):310-311.
[4] 李东,李澎.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问题的思考[J].科技成果纵横,2009(4):20-21.
[5] 刘双清,胡泽友,王奎武.农业高校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实践探索与思考: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J].科技和产业,2015,15(1):44-47.
[6] 杨帆.我国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4:15.
[7] 杨冬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与路径探析:以驻济高校为中心[J].山东英才学院学报,2014,10(1):10-13.
[8] 杨征,陈淳,孙雄松,等.影响农业高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因素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12,31(3):67-69.
[9] 杨辉,张永强.农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模式及影响因素[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1):412-414.
关键词:商业地价;人均GDP;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固定效应模型
Abstract: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data of country's 35 premium focus on monitoring the city from 2000 to 2009, GDP per capita and social indicators of the retail sales of consumer goods on behalf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establish fixed effects varying coefficient models, analyzes the impact of the differ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urban commercial premium and differences.Key words: commercial land prices; per capita GDP;-wide retail sales of social consumer goods; fixed effects model
中图分类号:F29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引言
土地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是城市发展的基本载体。自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以来,我国城市土地市场进入快速发展和完善的阶段。然而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土地资源稀缺与土地需求增长的矛盾日益凸显,经济发展的同时土地价格也随之上升。对比不同城市可以明显看出城市间土地价格的差异比较大。
Joseph S.Keiper认为土地内在生产力不同导致地价水平不同,土地价格的上升是因为土地使用量及使用密度的增长[1]。David Segal、Philip Srinivasan从城市规划方面研究,发现城市规划通过影响土地需求进而作用到土地价格上[2]。Yukio Noguchi、James Poterba曾分析日本多个城市地价,其中的一个结论是投机需求是城市地价上升的重要因素[3]。杨继瑞在中国城市地价论一书中较全面地阐述了地价影响因素,具体划分为10类,包括土地区位、用地性质、基础设施状况、经济、税收等方面[4]。董玛力、朱道林在分析长三角区城市地价时,得出在这一地区的城市地价受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更为显著[5]。
根据不同研究成果显示,一些城市经济状况方面的因素是影响城市地价的关键。本文将以城市商业地价为对象,探索经济发展对城市商业地价的影响及其差异。
指标选择及数据来源
地价水平值是以一定范围内的平均地价反映某一时点地价水平高低状况的指标,按照土地用途可将地价水平值分为居住地价水平值、商业地价水平值和工业地价水平值。在我国城市地价动态监测体系中,地价水平值是重要的指标之一,能够直观地反映某一时间或区域内的地价水平,同时也能看出城市地价变化趋势及城市间的地价水平的不同。
在城市经济发展指标选取上,由于人均GDP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经济的发达程度,同时考虑到城市商业地价与商业服务水平有密切关系,并且商业服务水平也是城市经济繁荣的指标之一,因此共同选取这两个指标代表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并分别就商业地价与人均GDP、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关系进行相互映证与比较,以保证结论的可靠性。
考虑到研究的可比性及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选取全国35个地价重点监测城市,城市地价水平值的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网,人均GDP与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数据来源于各城市2001~2010年统计年鉴,以2000年为起始样本点,时间跨度为2000~2009年。商业地价水平值、人均GDP、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记为P、G、C。
在实证分析前,为了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影响,对城市商业地价水平值、人均GDP与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进行对数处理,得到ln(P)、ln(G)、ln(C),通过构建PanalData模型进行分析,运用Eviews6.0软件确定城市商业地价水平值与人均GDP及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模型。
实证分析
为了对城市间商业地价与人均GDP及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指标的关系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结合所收集到的35个城市2000~2009年的面板数据,找出城市之间的差异情况,本文致力于通过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与协整检验,构建出有效的面板数据模型,并就模型结果与实际相结合进行分析。
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
在应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时,为保证估计结果的有效性,避免伪回归,回归前必须对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本文采用相同根情况下的单位根检验法(LLC检验、Breitung检验)与不同根情况下的单位根检验法(IPS检验、Fisher-ADF检验和Fisher-PP检验)。根据单位根检验结果,三个变量的一阶差分的P值都小于5%的置信水平,因此判断数据一阶差分平稳。
面板数据协整检验
通过单位根检验得出的一阶单整结果,需要进一步判定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本文采用Engle和Granger两步检验法,运用Pedroni检验,以回归残差为基础构造出7个面板协整检验统计量。在这七个中GroupADF与PanelADF统计量在小样本情况下检验效果更好,所以本文在判断变量间是否存在协整主要依据这两个结果。GroupADF与PanelADF统计量均在一定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了原假设,即城市商业地价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城市商业地价水平与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面板模型检验
在面板数据分析时,利用Hausman检验判定模型影响形式,检验结果得到P值为0.0335,小于5%。因此应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利用协方差分析检验方法设定面板数据模型,两个假设如下。
如果接受则可以认为样本数据符合不变系数模型,无需进行进一步的检验。如果拒绝假设,则需要检验。如果接受,则认为样本数据符合变截距模型,反之拒绝,则认为样本数据符合变系数模型。具体通过构建和两个统计量来判断上述两个假设。
其中,N为截面数,T为期数,K为解释变量个数,本文中N=35、T=10、K=1。本文要构建ln(P)与ln(G)及ln(P)与ln(C)两个模型,分别用上标1和2加以区分。
根据软件运算得,=1.94、=4.03、=172.53、=8.91、=362.65,=2.25、=3.91、=148.81、=6.07、=268.34,而F1,5%(34,280)=1.47,F2,5%(68,280)=1.35,所以、、、统计值均大于对应临界值,即拒绝与,因此可以分别构建以下变系数模型:
式中,、为商业地价对数的平均值,、表示城市商业地价对数的偏离值,为第i个城市人均GDP对城市商业地价的弹性系数,为第i个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对城市商业地价的弹性系数和反映了各城市商业地价水平与人均GDP、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之间的差异。其中i表示城市编号,i=1、2…35;t表示年份编号,t=1、2…10。
根据软件计算结果显示,模型调整拟合优度分别达到了99%与98.8%的,说明两个模型拟合程度很好,并且β也都通过了检验,F统计量为499.73、429.91,其对应P值都为0,达到了很好的显著水平。
结果分析
总体上依据我国整体经济地带划分为东、中和西部,见表5。比较表中两组β值可看出,分别由人均GDP与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所代表的城市经济状况对城市商业地价的影响比较一致,这也相互映证了文中所采用的两个指标具有代表性,所得到的结果也是可信的。
表5东、中、西部城市的模型影响系数估计结果
东部 大连 石家庄 广州 南京 杭州 济南 青岛 上海 沈阳 天津 厦门 北京
0.14 0.20 0.36 0.43 0.44 0.47 0.50 0.50 0.51 0.56 0.62 0.63
0.17 0.16 0.42 0.35 0.37 0.34 0.47 0.49 0.60 0.60 0.35 0.60
东部 福州 海口 宁波 深圳 平均值
0.67 0.80 0.80 1.01 0.54
0.47 0.47 0.72 0.79 0.46
西部 重庆 兰州 南宁 呼和浩特 西宁 西安 银川 乌鲁木齐 成都 贵阳 昆明 平均值
0.17 0.22 0.22 0.30 0.32 0.33 0.40 0.47 0.47 0.63 1.07 0.37
0.18 0.21 0.17 0.30 0.43 0.30 0.38 0.31 0.36 0.53 0.69 0.33
中部 哈尔滨 合肥 太原 长沙 郑州 武汉 南昌 长春 平均值
0.22 0.25 0.31 0.44 0.46 0.50 0.53 0.56 0.41
0.22 0.27 0.25 0.41 0.52 0.47 0.55 0.53 0.40
从全国及区域范围来看,城市商业地价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东部城市人均GDP与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对商业地价的平均影响系数为0.54、0.46,中部城市人均GDP与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对商业地价的平均影响系数为0.41、0.40,西部城市除去重庆和昆明外平均影响系数只有0.35、0.33,这种东强西弱与我国的实际情况是相符的。
从各城市来看,人均GDP对商业地价影响排名前五的城市为昆明、深圳、宁波、海口、福州,排名后五位的为兰州、哈尔滨、石家庄、重庆、大连,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对商业地价影响系数前五的为深圳、宁波、昆明、天津、北京,后五位为兰州、重庆、南宁、大连、石家庄。从这些城市的排名发现昆明、海口的商业地价受影响程度大于其他的发达城市,反而重庆、大连的商业地价受经济影响程度很小。昆明市2000年以后大量进行城市改造,市场上土地需求量非常大,投资需求增加、但投资渠道相对单一等原因,使商业地产成为更热门的投资方向,因此商业地产价格上涨,地价快速攀升。而海口与昆明又不相同,从表中看出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相比于人均GDP对海口商业地价影响要小的多,这与海口市主要依托农业与旅游业的产业结构有关。而从大连市2000~2009年土地供应数据来看,房地产用地占比在25~30%左右,工矿仓储用地与房地产用地比例在1.9:1左右,并且在不多的房地产用地供给中商服占比只有10%~15%,这与大连市住宅自住与投资的需求大、价格上涨快、开发利润高、资金周转快等因素有关,导致开发企业重住宅轻商业,综合原因导致商业地价上涨缓慢。
结论
通过对全国35个城市2000~2009年的面板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城市商业地价与该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这反映了土地与城市发展的密切联系,土地本身所具有的自然特性与经济特性决定了东部城市优越的地理位置、雄厚的经济基础与发达的商业服务给投资带来的效益相比于其他地区要高得多,那么更高的土地产出就会推动土地价格的上升。
(2)产生各城市间经济发展对商业地价影响程度差异的原因有许多,因为不同城市的产业结构是不同的,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比重大的城市相比于第三产业比重大的城市的商业地价受经济发展的影响要弱,并且相比较而言整个城市的价值也要小。另一方面城市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也是造成商业地价差异的重要原因,发达城市较欠发达城市的商业服务要兴盛,经济带动效应更强。
(3)虽然经济发展能够带动商业服务发展,提高商业地价和城市价值,但也要看到城市的快速扩张发展应建立在合理规划利用的基础上,严格土地管理,形成良好的土地供给政策与资源配置,从而促成城市与土地的良性互动发展。
【参考文献】
JosephS.Keiper.Theoryandmeasurementofrent[M].Philadelphia,ChiltonCo.,1961.
DavidSegal,PhilipSrinivasan.TheimpactofsuburbangrowthrestrictionsonU.S.housingPriceinflation[J].1985,6:14-26.
YukioNoguchi,JamesPoterba.HousingMarketsintheU.S.andJapan[M].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94,5:11-28.
杨继瑞.中国城市地价论[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
董玛力,朱道林.长江三角洲城市地价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6(6):48-49.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以及大量新生活元素的出现,大大地改变了中国传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夜经济就是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生的一种现象,夜间消费作为消费的另一主阵地,已经成为拉动城市经济繁荣发展的强大助推器,创造了令人惊奇的经济效益。
发展夜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夜经济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2010年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要大力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夜经济高度契合了这一要求,夜经济的繁荣,必将极大地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拉动消费的增长,从而为构建现代城市产业体系增添动力和活力。
有资料显示,目前美国人已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三分之一的收入、三分之一的土地面积用于休闲,而其中60%以上的休闲活动在夜间。在国内,北京王府井出现超过100万人的高峰客流是在夜市,上海夜间商业销售额占白天的50%,重庆三分之二以上的餐饮营业额是在夜间实现的,广州服务业产值有55%来源于夜间经济。正因为如此,许多城市都将夜经济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一环倾力打造。石家庄将发展夜经济列为城市发展战略,桂林更是花巨资打造“两江四湖”夜景,而北京的酒吧、上海的Party、长沙的演艺、成都的吃喝更是声名远扬,让每一个生活与行走在其中的人流连忘返。
夜经济不仅迎合了城市文化和人们的消费需求,更体现出了城市经济发展的水平。世界上很多大城市都有“不夜城”之称,当地的市民夜生活丰富多彩,城市夜经济异常繁荣。从主题内容来看,夜经济主要包括文化、娱乐、休闲、健身、劳务、餐饮、购物等服务业,是人们一般需求之外的增量需求,这些增量需求的增加可以促进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催生新的服务内容。夜经济的繁荣能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提高服务业在产业中的比重,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推手。
夜经济最直接的经济效果是使得经济活动时间延长,通过延长服务时间、提供服务新内容,可以增加一批新的就业岗位,对解决就业矛盾、缓解就业压力有重大作用。
如何推动夜经济发展繁荣
目前中国的夜经济还不发达,但有些大城市已经尝到了夜经济的甜头,那么,如何将夜经济做得更火,点得更亮呢?
一是让“夜生活”多元化,为不同层次的夜间消费者提供丰富的休闲方式和空间。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改变,人们的消费需求在增加。白天奔波于职场的人们其实很渴望晚上可以好好地放松一下,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选择能够舒缓压力的夜间消费,越来越多的人渴望丰富多彩的夜生活。但现在的一些娱乐场所定价普遍偏高,远非普通百姓所能承受。娱乐场所多数做的应该是大众化生意,花钱不多,却可以得到很好的身心放松。因此,可以通过对夜经济市场细分和逐步升级,让人们在夜间均有一个适合消费的场所。
二是结合城市特色,塑造城市的独特个性,发展特色夜经济。特色即个性,个性即魅力,魅力聚人气,人气生财富。结合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传承、城市居民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及城市所处地理位置等,从文化、娱乐、休闲等消费形式着手,积极引导其向高品位、高层次发展,做到文化和娱乐并重,在娱乐中注入文化的内涵,这正是夜经济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还要着力营造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大众化文娱消费氛围,如定期举办广场文化活动,满足人们追求生活品质的休闲性消费要求。
三是形成有特色的夜市中心。城市的夜市有自发形成的背景,但需要有序引导。笔者建议有关部门搞好夜市总体规划,设立诸如酒吧街、小吃街、文化广场等多种多样的夜市中心,满足市民多样化和多层次的消费需求。夜间经济的繁荣,有赖于推出一批引导消费潮流的特色消费场所、建设一批应时应景的夜间观光旅游项目等。像上海外滩、夜重庆那样,一个现代化都市的亮化工程格外“抢眼”,特别能激发人们走出去看一看的愿望。
四是加强管理,创建健康文明的夜生活方式。目前不少城市夜市的地摊商品有许多假冒伪劣产品,而歌舞厅那昏暗的灯光会让人想起许许多多暧昧的流言。因此,给夜市一个恰当的定位,就成了发展夜经济的当务之急,加大对夜市的管理力度,依靠有效的监督和管理,要把夜经济纳入正常发展的轨道,创造良好的夜生活环境,为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坚实的基础。政府要结合实际,加强宏观指导和政策引导,保证结构调整工作的健康发展。
五是大力宣传,吸引市民广泛参与,推进夜经济快速发展。如果没有市民的广泛参与,再好的夜经济规划也免不了冷清收场。市民的生活习惯由来已久,非一朝一夕能够改变,因此必须想方设法激活市民的热情。有关部门可通过举办一些富有特色的主题活动来吸引市民眼球,整合夜间的旅游产品和资源,把餐饮、娱乐、健身、休闲和各项服务项目按照市场的需求有机整合,形成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真正有市场吸引力的项目,将休闲文化做到极致,就一定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市民和海内外游客参与,拉动城市夜经济,推动城市旅游业和服务业快速发展。
六是做好夜生活的后勤服务,确保夜生活的安全、有序。夜经济的外延不仅仅是别具特色的自然美景、商贸购物,还应包括高度发达的金融交通系统、配套的餐饮服务、文化娱乐休闲服务和安全保障等。通过立体化服务,打造城市特色夜经济,形成以夜间旅游观光、逛街购物、娱乐休闲为特色的消费格局。
总之,繁荣夜经济,政府部门要提供有力的支撑,创造良好的环境。夜经济亮起来的是城市,火起来的是文化,文化与城市在交融中相得益彰,城市品牌得以树立。繁荣夜经济,政府是推动力量,市场是主导力量。如果无法调动起市场主题的积极性,就不可能真正形成繁荣的夜经济。
城市夜经济的繁荣程度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历史因素、人文与自然资源状况、人口年龄结构、城市居民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及城市所处地理位置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发展夜经济需要量力而行,要用发展眼光去看待,结合城市经济发展的水准、主流消费群的收入、消费水平来考虑,这样才能水到渠成。如今,在中国的广大城市,夜经济已经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有望成为经济转型时期新的主导型消费热点,带动经济进入新的增长周期。我们相信,未来的中国城市,夜晚的灯光必将更美更亮,城市经济更加繁荣兴旺,城市生活更加流光溢彩。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城市空间形态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5-0095-04
[作者简介]谢继文(1970-),男,汉族,湖北武昌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基金项目]受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培育项目“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空间结构优化研究”资助(项目编号:2013PYLJ01)。
一、引言
主席2013年9月7日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中倡议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引起各国的积极响应。而其中的关键是“一体化策略”下的全方位区域协调发展,而区域协调发展和一体化的组织枢纽和关键载体是城市。“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也应以沿线各级城市为支撑,城市体系形态是否优良直接关系到该区域竞争力提升和功能的发挥,同时“丝绸之路经济带”协调发展的目标之一也是优良的城市体系空间形态。所以,深入探讨城市体系空间形态演化规律对于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一体化进程,全面提升该地区竞争力和影响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关于城市体系演化问题,不同学科从不同角度对其演化机理进行了研究。纵观现有研究发现,目前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体系相关探讨尚存在三大问题,首先,相关研究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空间范围界定上尚不明确,绝大多数学者选取“经济带”国内区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缺乏国际视角。其次,在研究方法上,相关研究主要运用传统统计方法或城市体系研究最基本的ZIPF定律探讨城市体系规模关系,缺乏对空间分析方法的运用。第三,在研究数据上,相关研究主要基于人口或经济官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而在进行跨国别研究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系列缺陷。已有研究往往以“行政城市”作为基本单元来分析城市结构,本研究则通过夜间灯光数据来界定真实城市空间单元。此外,本研究不但分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规模的变动趋势和分布特征,还通过空间分析法,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体系的重心变动趋势及方向、空间扩散和集中程度、演化特征和空间结构进行了系统测度。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选择
(一)研究方法
传统意义上的城市体系研究往往基于各个国家或地区“行政城市”中的人口统计数据。而DMSP/OLS 夜间灯光影像数据是一种图斑数据,能够直接反应出城市化的多维度特征,夜间灯光亮度及面积等指标明显与基础设施过程、土地住房过程、城市化人口产业过程、生活方式转变过程及环境过程存在相关关系[1]。DMSP/ OLS夜间灯光总量与城市化水平[2]、GDP密度[3]、人口分布[4]等的相关性在不同空间尺度、不同国别均已得到验证,所以用其度量城市规模、城镇体系具有可信度和可行性 [5][6],从而能够有效弥补传统统计数据缺陷,且能够直观呈现城市体系空间形态。基于以上问题,本文在明确界定“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空间范围的基础上,根据DMSP/OLS 夜间灯光影像数据确定适当的城市样本,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体系空间演化特征及规模分布。通过选定合理的灯光亮度门槛值(DN值),即可用城市区域高于DN门槛值的灯光亮度总量近似表示城市规模,由此即可选定城市体系样本,进而所以从根本上消除了城市人口数据和城市界定中存在的误差。
(二) 地域单元与数据选择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开放而非封闭的区域系统,一般认为该区域始于我国陕西省,向西可划分为功能差异的三大区段:即“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重要区和拓展区。其中核心区主要包括中亚五国和中国西部五省区;重要区主要是指h中亚经济带,包括印度、阿富汗、俄罗斯、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沙特、伊拉克等国;拓展区则主要包括欧洲大陆及北非等地区。本文在借鉴白永秀(2014)、胡鞍钢(2014)及“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纲要相关探讨基础上,根据经济地理格局特性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界定为由中国西部五省市与中亚五国组成的大区域。
本文所用的基础数据选自199―2016年中国DMSP/OLS夜间灯光非饱和定标数据,通过对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世界地图为底图进行矢量化即可获得基础地理数据。该数据具有能提供优质数据源以及可行性和可行度更有效等优点。本文选取10作为灯光亮度门槛值,即DN>10的区域即可视为城市。同时选取50平方千米作为另一项标准来筛选城市区域,最终得到“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所选城市样本和夜间灯光遥感图如图1所示。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城市体系形态及演化特征
首先,城市体系总体分布呈现东、西部相对密集,中部相对稀疏的“哑铃型”结构。从灯光密度看,“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总体城市空间分布呈现出一种特殊的中部相对稀疏、东部和西部相对密集的“哑铃型”结构。中国五省区灯光密度为0846/平方千米,略高于中亚五国灯光密度(0770/平方千米)。中亚五国中,乌兹别克斯坦灯光密度最高,为1634/平方千米;哈萨克斯坦灯光密度最低,为06/平方千米,大致相当于我国新疆的水平。“经济带核心区”东部陕西、宁夏及甘肃兰州等区域形成明显的“高密度”集聚区,灯光密度达4869/平方千米,其中“西咸城市群”灯光密度更是高达13371/平方千米。此外,“经济带核心区”西南部地区由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首府比什凯克)经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最终至土库曼斯坦巴尔坎州区域是另一个明显的灯光“高密度”集聚区,灯光密度为3508/平方千米,而“经济带核心区”中部包括新疆中南部、青海及甘肃北部地区则由于受塔克拉玛干沙漠及青藏高原等自然条件限制,形成明显的灯光密度“塌陷区”,该区域灯光密度仅为0201/平方千米。
其次,城市体系集中度逐步减弱,中小城市发散扩张特征显著。“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包含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类城市,这些城市的城市规模演化趋势也大相径庭。利用1992-2016年某些年份DN值>10的城市样本测度“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城市规模体系空间演化的趋势,发现从q值计算结果看,除1995年之外,其余年份城市规模对位序的回归系数q值的绝对值均小于1,而且大致经历了下降-上升-再下降的过程。2016年q值小于1992年水平,这说明该区域城市体系演化经历了先分散再集中最终走向分散的历程,现状城市规模体系的演化呈现出“发散增长”的特征,而且地理集中度较低,并且这种城市规模结构呈现首位分布格局的特征在考察期内不断强化。
从城市空间变动上看,1992-2016年,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城市体系规模增长的空间演化明显呈现出先向西南移动后向东北移动、先扩张后收缩的态势。由标准差椭圆图(即图3)可知,“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城市体系空间分布总体上呈现出“东(略偏北)―西(略偏南)”的格局,而且椭圆长轴的伸缩幅度远远强于短轴,这表明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城市体系演化的主要力量并非来自于南北向的城市增长,而是东西方向。
再次,“新丝路经济带核心区”城市体系空间形态总体呈现“四群两带四轴”结构。其中“四群”指“丝路起点城市群”、“中亚南部城市群”、“中亚北部城市群”和“新疆城市群”。“丝路起点城市群”由泾渭河平原谷地(西安、咸阳、宝鸡、天水)和河湟谷盆地(西宁、兰州、银川)城市群组成,重要的节点城市包括:西安、银川、宝鸡、渭南、兰州等,该城市群占整个“新丝路经济带核心区”灯光总量的2275%;“中亚南部城市群”以塔什干、布哈拉为中心,重要节点城市包括:阿拉木图、塔什干、布哈拉、撒马尔罕、阿什哈巴德等,灯光占比为1695%;“中亚北部城市群”以阿斯塔纳为中心,包括阿斯塔纳、卡拉干达、科克舍套、塔拉兹等城市,灯光占比为1307%;“新疆城市群”以乌鲁木齐都市圈为核心,包括乌鲁木齐、克拉玛依、石河子、昌吉、吐鲁番等城市,灯光占比约为581%。
两带为“新亚欧大陆桥发展带”和“能源通道发展带”,空g上基本呈“入”字形格局,“新亚欧大陆桥发展带”基本沿“新亚欧大陆桥”沿线铺开,重点包括“渭南-西安-宝鸡-天水-兰州-武威-张掖-酒嘉-哈密-吐鲁番-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乌苏-卡拉干达-阿斯塔纳”等城市,灯光占比为2869%;“能源通道发展带”则基本与中亚天然气管道项目重合,包括“阿拉木图-比什凯克-纳曼干-安吉延-费尔干纳-塔什干-吉扎克-撒马尔罕-卡尔希-纳沃伊-布哈拉-查尔朱-马雷-阿什哈巴德”等城市,灯光占比2917%;四轴为“西姆肯特-乌拉尔发展轴”、“中巴走廊发展轴”、“西安-榆林发展轴”和“银川-延安发展轴”。“中巴走廊发展轴”包含“吐鲁番-库尔勒-库车-阿克苏-喀什-叶城-和田” 等城市,灯光占比为42%。这一城市发展轴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未来将成为“中巴经济走廊”的主动脉。“西姆肯特-乌拉尔”发展轴包含西姆肯特、阿克托别、卡萨林斯克及乌拉尔等城市,灯光占比为1131%; “西安-榆林”发展轴主要包含西安、铜川、咸阳、榆林、安康等城市,灯光占比为1191%;“银川-延安”发展轴包含银川、吴忠、庆阳、石嘴山和延安等城市,灯光占比为604%。
最后,呈现出片段化和非连续的特征,不同地区城市体系演化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尽管“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城市规模结构总体上呈现出集中度逐步减弱、中小城市发散扩张的特征,但其中不同区域城市体系演化则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由图(5)可知,1992-2016年中亚南部城市群集中度基本稳定,城市群内各城市大致呈现出平行增长态势;新疆城市群则呈现出集中度相对下降的态势;而丝路起点城市群则呈现出城市加速集中的趋势,且这一趋势在继续;中亚北部城市群总体上也呈现出城市加速集中的趋势。
四、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本文利用1992―2016年DMSP/OLS夜间灯光影像数据确定城市样本,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城市体系空间形态演化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城市体系空间形态明显呈现出片段化和非连续性的特征,而且各城市群的空间演化特征明显差异化。城市体系形态总体呈现“四区两带四轴”的空间结构。1992―2016年,“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城市体系集中度始终较高且经历了由“数量增长”向“规模扩张”的转变过程;城市体系规模增长的空间演化明显呈现出先向西南移动后向东北移动、先扩张后收缩并向“新亚欧大陆桥”等主要交通通道、中巴走廊、能源通道等集聚的动态演进特征,其中西安、银川、乌鲁木齐、阿拉木图、阿斯塔纳、克孜勒奥尔达、阿克托别、乌拉尔、布哈拉、阿什哈巴德等城市增长最为显著。
目前包括中国西北五省区和中亚五国在内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城市体系演化之所以呈现集中度逐步减弱、中小城市发散扩张的特征,其关键在于该地区“空间格局不经济”。这种“空间格局不经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即特殊的区位、分散的群落分布和低规模的群落人口,换句话说,距离、分割和密度导致了西部地区的空间格局不经济。正是由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普遍存在着“低密度、高分割性”的特征,导致该地区能源相对富集,交通通达性较高,地区更具竞争力,未来也最有可能形成重要节点城市。目前“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城市体系空间形态“四群两带四轴”的结构也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二)启示
根据上述分析结论,为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各城市群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以便借助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良机实现城市乃至国家之间的共赢互利,各相关国家要重视国际合作战略,主要方向包括能源合作、金融合作、经贸合作、产业合作、文化合作、物流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从中国的角度而言,关键是要把握好与中亚各国的合作。
[参考文献]
[1]杨眉,王世新,周艺等.DMSP/ OLS夜间灯光数据应用研究综述[J].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11(1).
[2]陈晋,卓莉,史培军等. 基于 DMSP/ OLS 数据的中国城市化过程研究――反映区域城市化水平的灯光指数的构建[J]. 遥感学报, 2003(3).
[3]杨妮,吴良林,邓树林等.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的省域GDP统计数据空间化方法――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4(4).
[4]程砾瑜.基于DMSP/ OLS夜间灯光数据的中国人口分布时空变化研究[D].北京: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2008.
关键词:蓬莱夜经济
中图分类号:F文献标识码: A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利用晚间时间走出家门去购物、休闲和娱乐等,由此形成了一种经济形态――夜经济。夜经济能直观反映出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是一个城市经济框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背景下,笔者分析了目前蓬莱夜经济发展的现状,初步探讨了发展蓬莱特色夜经济、营造“印象蓬莱”效应的对策。
一、夜经济的含义和作用
夜经济,是以市民和游客为消费主体,以购物、休闲、文化、健身为主要形式,时间段大约是从晚上七点之后到次日六点之前的各种消费。夜经济正在成为城市新主张,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一)是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夜经济是城区经济在第二时空的进一步延伸,使消费活动时间延长,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二)能够带动城市相关产业的发展。夜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相关行业的支持,同时又能刺激城市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与完善,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富有特色的夜经济可以使人领略到城市的另一种风情,是一座城市文化与生活的缩影。
二、发展夜经济的条件和机遇
(一)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为发展夜经济提供了经济基础。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当人均GDP 达到1000美元以上,第二产业比重达到50%左右时,服务业将出现一个高速增长期。也就是说,只有当第二产业达到了一定发展规模,老百姓手里有了更多可支配资金,用于休闲消费的才可能更多。
(二)闲暇时间的增多为城市居民夜间消费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保证。5天工作制加春节、中秋等各种假期,我们的法定休假日达114天。如果加上带薪休假,全年休闲时间接近1/3,使居民具有充足的可随意支配的消费时间。
(三)现代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为夜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载体。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休闲娱乐场所不断增加,为人们夜间消费提供了越来越多的载体,使人们夜生活更丰富多彩。
三、蓬莱发展城市夜经济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蓬莱文化资源丰富,历史底蕴深厚。为繁荣蓬莱夜经济,政府出台了一些政策,引进了一些大型购物广场营业到晚9点,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来看,蓬莱夜经济仍然相对比较贫乏,存在如下问题:
(一)夜消费环境较差,市民缺乏夜间消费心理和习惯。蓬莱公交车晚上末班车最晚为六点半,绝大部分出租车在市区内运行,阻碍了郊区市民的外出。此外,冬天寒冷的气候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也影响了夜经济的发展。
(二)夜经济内容比较贫乏,形式比较单一。目前,蓬莱餐饮、娱乐、购物等物质消费多,大众健身演艺等文化消费较少,没有更多丰富的项目供市民选择。这导致蓬莱无法形成一个稳固的夜文化消费群,从而也使夜文化发展缺乏支撑力。
四、探讨蓬莱夜经济发展实践路径和对策
蓬莱要立足自身实际,积极调动各种有利因素,综合利用多方资源,采取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实践路径和有效对策。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加强“夜经济”载体建设。发展夜经济必须首先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夜经济场所,形成几个相对稳定的小有名气的区域,使市民在夜晚外出消费时,能立刻想到自己在哪里可以实现想消费的内容。如:文化娱乐一条街、饮食消费一条街、体育健身一条街、特色小吃一条街;在城市中心区域以利群购物广场、新一百、海滨文化广场等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打造大型特色旅游购物区;根据季节、市民需求,打造临时性“夜生活”服务街区。对打造城市夜生活的重要元素,如广场、园林、公交、灯光、色彩等,要超前考虑,切实将夜经济的规划作为一项重要的专项规划列入城市总体规划中统盘考虑,充分发挥规划对夜经济发展的引导与促进作用。
(二)明确重点,突出特色,培育特色消费文化。在蓬莱这样一个县级城市,发展夜文化又应该切忌贪大求全,没有重点,什么都想做,必然导致失败。蓬莱应继续坚持“人间仙境、美酒之乡、休闲天堂”的城市品牌,以历史文化为灵魂,以滨海生态为基础,以景区景点为支撑,彰显“古阁、仙山、碧海、葡园”等资源优势,打造“夜生活”特色品牌。利用文化广场、公园等场地,继续开展积极向上的群众文化、健身、娱乐、休闲等活动,打造特色众文化生活品牌。挖掘利用大杆号吹奏乐、八仙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创新表现形式,打造能经常演出的实景剧目,打造特色演艺品牌。借助三仙山剧院、国宾酒庄、君顶酒庄等高档文艺会所剧院,利用和平颂、未来之星、葡萄酒品评会等活动契机,引进各种高水平的艺术团体演出,争取举办国际国内重要文化展览、展销会、商业演出、体育赛事等,营造城市商业亮点,打造特色商业活动品牌。
夜间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的一种新的延伸方式,推进了旅游业的深层次发展,促进了旅游结构的优化。夜间旅游就是指在入夜之后开展的旅游项目,通常是指从傍晚八点到深夜的5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内,是指旅游地为吸引游客在夜间进行旅游活动,从整体形成的一个旅游项目,这是旅游地有目的的开发与探索日间旅游的延伸[1]。以西昌为龙头的凉山州也在极力发展夜间旅游,本文就凉山夜间旅游发展的存在问题为研究对象,对凉山夜间旅游的发展进行探讨。
一、凉山夜间旅游发展现状
夜间旅游是凉山近几年来发展较为迅速的旅游形式,凉山的夜间旅游种类丰富,其发展的形式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一)夜间观景类
凉山州州府西昌市,处于海拔1500M以上的海拔的地区,年平均日照时间2423小时,雨季集中在五月中旬到九月中旬。高海拔和集中的雨季两个因素,使西昌的夜间能见度非常高,达到全年的65%左右。能够清晰地观看到夜景,使其夜间观景具有较高的价值。同时,凉山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自治州,其境内约有彝族280万左右,还有布依族,藏族,白族等10多个民族世居于此,民俗气息浓厚更为其增添了民族色彩。而现在西昌的夜间观赏项目也逐渐增加,主要以邛海湿地公园为主,高挂天空的明月与邛海泸山形成的景色,再加上湿地的夜间照明系统的完善都为夜间景观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民俗节庆表演类
凉山州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自治州,其充满民族特色的表演一直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例如每年农历6月24的火把节,其大型的表演项目12个,其中火把游行、歌舞表演、选美、毕摩表演等活动都吸引了大量游客来此欣赏。餐饮场所、剧院也是表演的另一个重要场所,餐饮企业为了吸引消费者就餐往往会进行歌舞表演助兴。剧院也会编排一些民俗节目在节庆日或其它重要接待活动时进行表演,如火图腾、烟雨月城、秀美凉山等
(三)餐饮类
特色美食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凉山州拥有35种野菜,141种野生食用菌类,加上具有特色的彝族特色烹调方法,往往是每一个到过凉山的旅游者必须去体验的。以西昌为例,坨坨肉、凉水辣子鸡、酸菜汤、荞面馍馍等彝族气息浓郁的彝族餐;以各种菌类、野菜为代表的山珍;以邛海水产为主要原料的渔家菜构成了西昌的美食体系[2]。在烹饪方式上,凉山最特色最传统的烧烤,是旅游者在夜间旅游活动中必然参与的项目。
(四)休闲娱乐类
凉山西昌以酒吧、KTV、影院、茶楼等为代表的夜间休闲娱乐项目近些年在数量上得到快速扩充。但通过调查发现,这些休闲项目参与者中,本地人占总参与人数比例的83.7%,外地人占16.3%。在丽江古城,夜间休闲项目参与者中,游客占总参与人数的94.7%。这说明,在夜间休闲娱乐项目上,凉山的发展还很滞后,民族特色的实体项目还比较少。
二、凉山夜间旅游发展面临问题分析
(一)夜间旅游发展意识淡薄
夜间旅游的概念形成较晚,尤其是在我国。最近几年国家虽然提倡发展夜间旅游,将其视为旅游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但从地方政府、旅游企业这两方面看,还未认识到夜间经济的意义,对夜间旅游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在学术方面,对于夜间旅游的专业研究也还没有取得系统性的研究成果。从民众意识来讲,部分人对夜间旅游还存有偏见,认为夜间旅游就是所谓的夜生活,是奢靡、颓废的表现。所以,目前对夜间旅游的较为重视的是旅游发展的学术研究人员,政府、企业、民众的夜间旅游发展意识较为淡薄。
(二)夜间旅游品牌特色不突出
凉山西昌虽然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气候宜人、资源丰富、地貌独特且丰富,但是夜间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不成体系,没有形成特征鲜明的夜间旅游品牌。这主要表现在西昌夜间旅游的形式过于单一,以欣赏天然的夜景为主,体验彝族特色美食为辅,虽然能够实现朦胧与璀璨、眼与胃有机的结合,但是与其“湖光山色美,民族风情浓,科技含量高”的三大旅游特色结合尚不充分,使其夜间旅游品牌优势凸显不充分。
(三)夜景游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不到位
对于夜间旅游而言,城市的基础设施同夜间旅游的相关配套设尤为重要[4]。政府虽然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但是针对于夜间旅游的基础设施还有所欠缺。首先,城市亮化不足。西昌城区主要街道的灯光虽然较明亮,但是在游客聚集较多的老海亭啤酒广场、民族体育场、邛海湿地公园等场所亮度不足。其次,光照美化不足。夜游邛海是西昌夜间旅游的一个主要项目,但夜间光线仅止于照明,而且较为昏暗,没有对光照进行美化。安全保障工作有待加强。作为民族地区,游客最为担心的仍是安全问题。基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夜间的安保工作面临难度大、监控弱、人手缺等诸多现实困难。
(四)夜间旅游项目不足
凉山西昌作为新型的夜间旅游城市,其同老牌的夜间旅游城市相比,夜间旅游项目不足,仍停留在小型的彝族歌舞表演,夜间烧烤,风俗表演等,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很难对游客产生较大的吸引力。
三、西昌夜间旅游发展建议
(一)提高夜间旅游意识
发展夜间旅游,正确的观念很重要。政府方面应该认识到,夜间旅游构建了健全的旅游发展体系,是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大力发展夜间旅游具有很大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效益。旅游企业也应认识到,夜间的旅游的发展,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是日间旅游经营的延续。民众应该意识到,发展夜间旅游是一项能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资源充分利用、营造良好舒适和谐的生活环境的利民举措,是民众享受旅游经济发展的成果的体现。
因此,领导干部应该率先改变观念、更新思路,拔高夜间旅游发展的地位,政府牵头,通过规划、宣传、动员,强化夜间旅游发展理念,全民统一认识,为夜间旅游的发展筑建一个清朗的舆论环境。
(二)特色项目开发
多年来凉山西昌旅游主要有湖光山色、民族风情、高科技三大特色。本文认为凉山夜间旅游也应与传统三大旅游特色相结合,开发以下三类夜间旅游项目:
1、邛泸夜月
打造以邛海、泸山为主要夜间观赏景点的观景类夜间旅游项目。由于邛海湿地工程的开发,使得邛海景点的夜间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灯光、道路等设施完善,加上西昌地处高海拔地区,夜间景观的观赏性较高,通过音乐、光线、表演、娱乐等元素的包装,打造以“邛泸夜月”为主题的夜间旅游项目。
2、深度挖掘彝族特色文化
彝族是一个崇拜火的民族,以火为特色的传统节日“火把节”延续至今。每年农历6月24日,人们通过打火把、吃美食、选美活动、民族运动会等活动来庆祝节日。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彝族火把节由政府牵头打造,每五年举办一届“中国.西昌国际火把节”。组织开展一系列的庆祝活动,使外来游客深入体验彝族传统文化。但彝族火把节一年一次,一次7天,在整个年度里显得太少太薄弱了。因此,可以考虑将一些彝族的传统文化开发打造,在平时的夜间旅游活动中呈现。将彝族民族运动会中的斗鸡、斗羊项目娱乐化,增强游客的参与性;将彝族的漆器技艺加以开发,打造类似“陶吧”的项目――“漆吧”,带动游客的参与,进一步发展漆器文化;将彝族的“毕摩”文化加以开发,通过表演的方式,让游客深刻体会彝族“毕摩”文化的神秘。
3、深度挖掘高科技潜力
将科技与民族文化、自然风光相结合,打造夜间旅游项目。如在邛海湿地,通过声、光、舞美打造集山水实景、歌舞表演、毕摩展示、航天科技展示为一体的观赏为主的夜间主题旅游项目;以高科技为基础,依托西昌航天文化,打造“璀璨星空”航天科技旅游项目,融入观星、观月、风洞、零重力体验等活动的夜间科技主题旅游项目。
通过湖光山色的结合,民族文化的深度挖掘,高科技的代入,打造不一样的夜间旅游形式,提升夜间旅游项目的档次,形成体系化、独特化、品牌化的夜间旅游品牌。
(三)完善夜间旅游设施建设
对于一个旅游景区来说设施的规划和建设直接关系到景区发展,西昌夜间旅游也不例外,面对西昌夜间旅游设施规划和建设的问题,西昌市政府应当加大对夜间旅游基础设施的直接投资,完善旅游交通和夜间城市灯光,加大安保方面的投入。
(四)进一步完善夜间旅游保障措施
旅游景区的保证措施是保证游客顺利开展旅游活动必不可少的措施,针对西昌夜景游览保障措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完善措施:首先,进一步完善营销保证体系,根据西昌旅游可持续发展规划推行营销保证设施的建设;其次,提高人力资源保证措施,一方面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加强对西昌夜间旅游相关工作人员的管理。再次,解决资金保障问题,西昌政府不断加大旅游项目的建设,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对于政府而言是一个不小的压力。然而保护环境、促进发展人人有责,西昌政府应及时创建融资渠道保障旅游发展资金及时到位。旅游的基础保障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现在存在的问题得以解决并不代表永远不会面临挑战,面对旅游保障问题,西昌夜间旅游相关人员应对旅游事态保持实时的关注,及时做好应对备案,真正做到有备无患。
关键词:城市景观;夜景观;设计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society, people's nightlife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diverse, urban night landscape design has become a serious problem in urban construction. Urban night landscape environment of the purpose and role is to provide a venue for the public nightlife. Correctly grasp the night landscape and 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targeted the Night Landscape Design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quality of the urban night landscape environment.
Keywords: urban landscape; night landscape; design
引言
城市夜景观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和人文诸多元素共同构成的夜间综合体系。夜景观的塑造,使城市的夜空更为绚丽多姿,生活气息更加浓烈,商业经济愈趋繁荣。夜景观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该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居民的生活水平及政府的城市建设能力,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经济意义和环境意义。
一、城市夜景观的涵义
夜景观是涵盖在景观范畴之中的,是景观概念的补充。因此它具有景观的特征。同时,夜景观是景观在夜晚的再次表现。城市夜景观是指在夜幕下城市空间环境以技术照明为载体,对城市夜间景观环境进行二次艺术特色创造,是对城市特有的景观资源的挖掘和艺术再创造。
二、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的意义
1提高安全性与舒适性
调查表明,良好的城市夜景照明可以使犯罪率和交通事故大大降低,同时也可使居民对其所处的城市环境感到安全舒适。所以在城市照明夜景观规划设计中,让更多的灯光融入到广场、庭院、雕塑、小品等设计中,能使其夜间的表现力更加丰富。
2美化城市形象
“形象”的概念已深入人们的头脑,如企业形象,政府形象等等,只有对城市照明夜景观进行统一的规划设计,才能使各种形象建设有序化,使之成为一个景点。
3促进经济繁荣
对生活在现代都市中的人们而言,夜生活的含义不仅仅是购物与饮食。白天激烈的竞争,超常的工作压力使人们更加重视夜生活的质量,人们必须在夜晚得到休息与放松,然后才能全心投入到第二天的工作中去,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收益。
三、城市夜景观形象塑造方法
1.确立景观主题
从思维的过程来看,城市夜景观基本上要解决以下三个层面的问题:设计怎样的城市夜景观—ª怎样设计城市夜景观-设计怎样实施。“设计怎样的城市夜景观”是塑造形象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同时也是最根本的问题,无论我们展开一项怎样的城市设计活动,首先必须对此加以思考。
2.确定表现的方式与方法
夜景观的表现要围绕主题,以明喻、暗喻的方式,以直接、间接的照明方法来表现。确定总体指导思想后,就要斌予形体效果并在空间上布置要素。夜景观的表现方式有很多,主要有泛光照明、轮廓照明、内透光照明、霓虹灯照明、树木串灯照明和灯箱照明等。方式的选择没有一般模式,需要根据表现主体的具体情况而定,依据对象的功能、特征、风格及周围环境,选择合适的方法。
3.营造光影氛围
如果场所原本照明的光色效果不佳,就需要利用其他手段进行补救。对光影氛围的营造要敢于打破常规,这样可以使在白天苍白无力的景观在夜晚有着独特氛围,让人为之一震。从设计的角度来看,对灯光效果的逼真性和对特殊装置设计及建筑细部的研究都十分重要。如日本东京的风之塔,将旧塔进行整修与翻新,铝板之间设有上千个灯泡和十二个霓虹圈,底部则有30个泛光灯,灯光由计算机控制,根据周围的不同信息不停变化花样。白天平淡无奇,夜间如梦似幻,产生独特的光影氛围。
营造光影氛围要尤其注意彩光的运用,彩光运用得当可以营造出良好的光影氛围,但是如果滥用彩光或颜色搭配不当,可能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如泰安的天地广场虽然具有夜晚照明系统,但是采用了大面积的蓝色作为主色调,在夜晚看起来不但单调,而且具有诡异气氛,人在其中会缺乏安全感,同时与泰安市周围光环境不协调。
四、我国城市夜景观现存的问题
1内容单一、缺乏特色
白天由于繁忙的工作,人们的活动势必延至夜晚。因此,城市夜晚应为市民提供更多方面的服务机能,如:旅游、购物、散步、娱乐、休闲……有活力的城市夜景观必具备丰富的功能区域,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文化、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对夜生活的心理需求。但是我国目前大多数城市的夜空间环境往往围绕着商业机能展开,其中又以购物为主,这样势必造成了城市商业中心明亮一片,而在多数居住区、文教区或其他无明显经济效益的城市片段却漆黑一片。
在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突出表现城市的以下六点来形成特色:
(1)自然景观特色
城市自然形体是城市夜景观形成的基础;是背景;是活跃城市夜景观气氛的要素之一,更是表现力极强的夜间标志点,最能增强城市在夜间的可识别性。但在景观利用的同时,还要综合考虑生态保护。
(2)季节特色
季节的变化对北方城市街道结点处的水池最有影响,这些水池在冬天大都放空停用,从而改变了该点的夜景观特征,所以在规划设计时必须考虑到这一点,做出相应的冬季夜景观变化措施。以哈尔滨为例,冬季就可以利用冰雕创造出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城市夜景观。
(3)建筑特色
建筑是城市空间最主要的决定因素,即使到了夜晚也是如此。夜景观规划设计可以通过光对城市空间进行二次设计,考虑到建筑的文脉,从弹性驾驶城市夜空间的管理法规和艺术入手,包括对建成建筑的高度、体量、外观、材料质感、风格及色彩的二次表现。东营市近几年建筑业的发展十分迅速,在市区也出现了不少的极具现代感的建筑。但是这些建筑的夜景设计却参差不齐,怎样去把这些建筑的夜景观融入到整个城市的夜景中去,还需从长考虑。
(4)科技特色
利用高科技演光手段美化城市夜空间。即便在没有艺术品点缀的情况下,也能达到美化市容的效果,甚至建立独特的空间个性,如各种激光灯的灵活使用等。
关键词:夜间灯光数据;城市化;城市边界提取;城市化进程
1引言
城市化研究是一个涉及经济、人口、地域空间等诸多方面的复杂过程,由于各科学领域对城市化概念理解的不一,使得各学科对城市化过程进行测度的指标和方法差异较大,故不能全面、有效地反映城市化的性质和发展。因此,构建一个能够综合、全面刻划城市化发展及其特性,并能快速获取且具有较高可比性的城市化水平测度指标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为获取城市化信息提供了新的途径。
DMSP/OLS夜间灯光遥感数据来源于美国军事气象卫星Defence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 Program(DMSP)搭载的Operational Linescan System(OLS)传感器,它为大尺度的城市研究提供了新的数据源。DMSP/OLS传感器于70年代开始应用,其最大特点是可在夜间工作,且数据在夜间获取,不受光线阴影干扰,并能探测到城市灯光甚至小规模居民地、车流等发出的低强度灯光,使之明显区别于黑暗的乡村背景,比较适合大尺度上城市化过程的动态监测。而DMSP/OLS数据有两点优势:一是不依赖于高空间分辨率,因影像数据量非常小,且不到TM数据的1%,故对DMSP/OLS数据进行处理时更加简便;二是DMSP/OLS夜间灯光影像能反映综合性信息,它涵盖了交通道路、居民地等与人口、城市等因子分布密切相关的信息。因此,使用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时无需再单独考虑这些因素[1]。
2国外研究进展
2.1城市化的研究内容
2.1.1城市边界提取
1978年,Croft[2]首次提出DMSP/OLS影像具有城市建成区提取的潜力。但学者们经过早期研究发现:城区提取易受到云层覆盖、短暂性光源等多种因素的限制。而在Elvidge等[3]人的努力下,初步解决了云层覆盖与短暂性光源的问题。
Henderson等[4]对DMSP/OLS灯光频率图像和DMSP/OLS辐射定标灯光强度图采用不同的阈值,分别提取了旧金山、北京、拉萨等发展水平不同的几个城市边界,并以Landsat TM图像提取的城市边界作为精度评价的标准,说明DMSP/OLS稳定灯光和辐射定标图像均可作为城镇范围和城市化水平监测的有效数据源[1]。
Sutton等[5]在对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和人口分布数据对比分析后,提出以40%、80%和90%的阈值,分别提取低收入地区、高收入地区和一些特殊地区(如埃及尼罗河地区)的城市建成区[6]。
2.1.2城市化进程研究
Milesi等[7]首先利用DMSP/OLS1992—1993年、2000年的稳定灯光产品,在参考美国1992年基于LANDSATTM的土地覆盖分类图及统计数据的基础上,通过选取全局最优灯光频率阈值,做出了美国东南部地区1992年土地覆盖类型图和1992—2000年城市空间扩展图。并分析了该地区1992-2000年因城市扩展造成的植被初级生产力损失量。
Imhoff等[8]同样在利用DMSP/OLS1994—1995年的稳定灯光产品提取美国城市空间分布的基础上,结合土地覆盖分类图和NOAA/AVHRRNDVI等数据,采用CASA(Carnegie Stanford Ames)模型,对比分析了城市地区与非城市地区NPP的季节性变化规律,以此来定量化研究美国城市化过程对碳循环和粮食安全带来的影响。
2.2其他研究
2.2.1人口密度模拟
1997年,Sutton等[9]以美国大陆为基础,将其人口密度栅格图像与DMSP/OLS数据图像进行比较,研究了其相关性,并显示出DMSP/OLS数据在研究人口分布领域的未来应用前景。Sutton[10]同样以美国为研究区,利用DMSP/OLS数据,结合统计数据,建立城市人口密度衰减模型,分析了城市人口密度与灯光数据的相关性。
2001年,Lo[11]以中国1996年3月、1997年1-2月的辐射定标夜间灯光强度数据DMSP/OLS为基础数据,利用灯光面积,灯光体积,像素平均值和灯光密度作为独立变量,建立自动增长模型与线性衰减模型,在省、市、县3个行政单元尺度上估算了中国的平均人口密度。
2.2.2热岛效应
1995年,Gallo等[12]选取了28个城市,回顾了利用其他卫星数据评估城市热岛效应的方法,并结合NDVI指数比较,利用DMSP/OLS数据评价了热岛效应对气象记录的影响。
2.2.3电力能源消耗量研究
1980年,Welch[13]首先考虑根据美国夜间灯光数据图像,建立人口、城市面积以及电力能消耗量之间的关系模型。同时,选取了美国东部18个城市为样本,建立回归模型,在国家或地区尺度上证明了利用夜间灯光数据检测电力能源消耗量的可行性。
1997年,Elvidge 等[14]以美国、巴西等21个国家作为研究区,利用DMSP/OLS 数据,分析了区域灯光灰度值与当地人口数量、GDP、电力能源消耗量之间的相关性,并建立了log of population、log of GDP、log of GWH3个log-log模型,证明了DMSP/OLS数据在估算人口数量、GDP、电力能源消耗量等方面具有实际性意义。
2005年,Amaral等[15]选取巴西亚马逊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并以Para州为例,证明了1996年DMSP/OLS数据与城市人口统计数据,1999年电力能源消耗量与DMSP/OLS数据,均符合线性相关性。
2009年,Kiran 等[16]利用 DMSP/OLS 数据,描述了印度1993-2002年的电力消费模式的时空变化特征。即随着印度全州夜间灯光总量大幅度上升,其国家人口和电力能源消耗量也大幅度增加,表明夜间灯光数据与人口以及电力能源消耗量之间的相关性。
2.2.4城市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2000年,Imhoff等[17]利用灯光数据结合NOAA/AVHRR等数据,选取了7个较大城市,通过计算某一时间段内NDVI累加和代表该时间段内的植被初级生产力总量,对城市化过程对美国植被初级生产力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季节性研究,指出美国城市演化造成地表植被初级生产力总体下降。
3国内研究进展
3.1城市化的研究
3.1.1城市边界提取
何春阳等[18]利用1992、1996和1998年的DMSP/OLS数据,计算出适宜的阈值用于建成区域的提取。同时利用Landsat TM数据对提取的城市空间格局特征分析也表明,利用 DMSP/OLS 提取的城市格局特征与Landsat TM提取的基本上是吻合的。即该方法重建的中国大陆20世纪90年代城市空间过程,为中国大陆宏观城市空间格局和变化过程研究提供了一定帮助。
曹丽琴等[19]通过转换DMSP/OLS遥感数据,利用了1∶5万湖北省边界栅格图提取2000年和2002年湖北省各个县市边界图。并分析了湖北省各县市城镇人口与夜间灯光数据的线性关系。结果表明利用DMSP/OLS数据,对不同级别的县市,采用不同的预测模型能有效的估算城镇人口。
王翠平等[20]应用Henderson等提出的经验阈值6%初步从DMSP/OLS数据中提取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用地像元,并以依据经验阈值提取的城市用地像元为基础确定了精确的城市用地像元和城市群的城市用地边界。结果表明基于夜间灯光影像数据提取的城市像元能较好的反映三个城市群的城市用地空间扩张进程。
3.1.2城市化进程
陈晋等[21]基于DMSP/OLS非辐射定标的夜间灯光平均强度数据构建了一个反映区域城市化水平的灯光指数,并通过分析发现:灯光指数与城市化水平复合指标之间有显著相关性,且能够较好地反映区域的城市化水平。
何春阳等[22]利用1992年、1996年和1998年的DMSP/OLS数据,提取了环渤海地区20世纪90年代的城市群空间信息,建立了城市群地区面状、线状和点状三种城市化空间模式,分析了环渤海地区20世纪90年代的城市化过程及城市空间演化过程。并指出DMSP/OLS数据在区域城市化过程研究中具有巨大潜力。
徐梦洁等[23]利用1998、2003和2008年的DMSP/OLS数据和统计数据,分析了灯光数据与城市化进程中经济、人口和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关联,并确定了市辖区建设用地信息提取的阈值,根据各城市在1998-2003和2003-2008年两个阶段阈值的变化,划分城市建设用地的主导扩张类型。此外,采用平均灯光强度作为城市化水平的表征,分析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化水平空间分异。与陈晋[24]提出的加权灯光指数和卓莉的CNLI[25]相比,更为简便和直观。
3.2其他研究
3.2.1人口密度模拟
2005年,卓莉等[24]利用针对亚洲地区开发的DMSP/OLS数据和NDVI数据,以灯光强度作为估算因子及基于人口——距离衰减规律和电场叠加理论分别对灯光区内外建模,估算人口密度。结果显示利用DMSP/OLS数据,进行人口密度研究,可使人口分布描述更接近实际,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综合有效管理。
3.2.2热岛效应
2007年,谢志清等[26]以长江三角洲城市带为研究对象,利用DMSP/OLS数据提取1992-2003年研究区城市化空间扩展过程,结合NOAA/AVHRR、MODLS 反演的月地表温度数据和相关统计资料,定量考察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热岛增温效应对区域温度气候趋势的贡献。
3.2.3城市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2007年李景刚等[27]利用DMSP/OLS数据对环渤海地区城市化空间过程重建,将植被初级生产力变化作为评价的主要指标,结合NDVI数据和中国植被类型图数据等数据,根据累加NDVI和同NPP之间的统计关系,对比分析各土地覆盖类型城市地区与非城市地区的初级生产力,探索城市化过程对不同植被类型初级生产力所带来的影响。
4评述
从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们已成功将DMSP/OLS数据应用于边界提取和城市化进程等各方面的研究,并在城市化研究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并从研究中证明了DMSP/OLS数据在城市等人口密集地区的应用具有很强的优越性。
但任何数据都有其自身局限性,在现有的研究中可以发现由于DMSP/OLS数据缺乏灯光以外的信息,对于无灯光地区,仍需借助其他遥感影像或统计数据等开展研究,从而不能完整地表现城市化发展。因目前应用灯光影像时主要考虑灯光的持续性和面积,加入强度因子的并不多见,故极大地限制了估计精度与应用范围。因此研究者还不能充分利用夜间灯光强度影像,对灯光强度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同时,在利用夜间灯光数据时,学者偏重于研究城市化发展,而在区域尺度对城市空间发展模式、过程等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且目前利用遥感技术研究城市化主要集中在小尺度的城市土地利用分类和空间扩展动态监测等方面,中宏观尺度的研究相对较少,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杨眉, 王世新, 周艺, 王丽涛. 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应用研究综述[J].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11, 26(1):45-46.
[2] Croft T A.Nighttime Images of the Earth from Space[J].Scientific American,1978,239:86-89.
[3] Elvidge C D,Imhoff M L,Baugh K E,etal.Night-time Lights of the World:1994-1995[J].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2001,56(2):81-99.
[4] Henderson M,Yeh E T,Gong P,et al.Validation of Urban Boundaries Derived from Global Night-time Satellite Image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2003,24(3):595-609.
[5] Sutton P,Roberts D,Elvidge C,etal.Census from Heaven:an Estimate of the Global Human Population Using Night-time Satellite Image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2001,22(16):3061-3076.
[6] 舒松,余柏蒗,吴健平,刘红星. 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城市建成区提取方法评价与应用[J].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11, 26(2):169-170.
[7] MilesiC, ElvidgeC D, NemaniR R,etal.Assessing the Impact of Urban Land Development on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in the SoutheasternUnited States[J].Remote Sensing ofEnvironment, 2003,86: 401—410.
[8] ImhoffM L, Bounoua L, DefriesR,etal.The Consequences of Urban Land Transformation on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in the United States[J].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2004,89(4):434—443.
[9] Sutton P, Roberts D, Elvidge C, et al. A Comparison of Nighttime Satellite Imagery and Population Density for the Continental United States. American Society for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1997, 63(11): 1303-1313.
[10] Sutton P. Modeling population density with nighttime satellite imagery and GIS. 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 1997, 21(3-4): 227-244.
[11] Lo C P. Modeling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using DMSP operational linescan system nighttime data. Photogrammetric Engineering and Remote Sensing, 2001, 67(9):1037-1047.
[12] Gallo K P, Tarpley J D, McNab A L, et al. Assessment of urban heat islands: A satellite perspective. Atmospheric Research, 1995, 37(1-3): 37-43.
[13] Welch R. Monitoring Urban Population and Energy Utilization Patterns from Satellite Data.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1980, 9(1): 1-9.
[14] Elvidge C D,Baugh K E,Kihn E A,etal.Relation between Satellite Observed Visible-near Infrared Emissions, Population, Economic Activity and Electric Power Consump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1997,18(6):1373-1379.
[15] Amaral S, Camara G, Monteiro A M V, et al. Estimating Population and Energy Consumption in Brazilian Amazonia Using DMSP Nighttime Satellite Data. Computers,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 2005, 29(2): 179-195.
[16] Kiran Chand T R, Badarinath K V S, Elvidge C D, et al.Spatial Characterization of Electrical Power Consumption Patterns over India Using Temporal DMSP-OLS Nighttime Satellite Dat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009, 30(3): 647-661.
[17] ImhoffM L, Tucker C J, Lawrence W T,et al.The Use of Multisource Satellite and Geospatial Data to Study the Effect of Urbanization on Primary Productiv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J]. 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2000,38(6): 2549—2556.
[18] 何春阳, 史培军, 李景刚, 陈晋, 潘耀忠, 李京, 卓莉, 一之瀬俊明. 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和统计数据的中国大陆20世纪90年代城市化空间过程重建研究[J]. 科学通报. 2006(04).
[19] 曹丽琴, 李平湘, 张良培. 基于DMSP /OLS夜间灯光数据的城市人口估算———以湖北省各县市为例[J]. 遥感信息. 2009(01):83-87.
[20] 王翠平, 王豪伟, 李春明, 董仁才. 基于 DMSP/OLS 影像的我国主要城市群空间扩张特征分析[J]. 生态学报. 2012(02):942-952.
[21] 陈晋, 卓莉, 史培军, 一之濑俊明. 基于DMSP/OLS数据的中国城市化过程研究———反映区域城市化水平的灯光指数的构建[J]. 遥感学报. 2003,7(3):169-170.
[22] 何春阳, 李景刚, 陈晋, 史培军, 潘耀忠, 李京, 卓莉, 一之瀬俊明. 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环渤海地区城市化过程[J]. 地理学报. 2005(03):409-417.
[23] 徐梦洁, 陈黎, 刘焕金, 王慧. 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格局与过程研究[J]. 国土资源遥感. 2011(09):106-107.
[24] 卓莉, 陈晋, 史培军, 辜智慧, 范一大, 一之瀬俊明. 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中国人口密度模拟[J]. 地理学报. 2005(03):266-276.
[25] 卓莉, 史培军, 陈晋, 一之瀬俊明. 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市时空变化特征——基于灯光指数CNLI方法的探讨[J]. 地理学报. 2003(06):893-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