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儿童口腔保健方法范文

儿童口腔保健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童口腔保健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儿童口腔保健方法

第1篇:儿童口腔保健方法范文

1.1一般资料

对某小学进行分层随机抽取100名小学生,其中三年级学生有34名,四年级学生有35名,五年级学生有31名。男同学有48名,女同学有52名,他们的年龄在8~12之间岁,平均为(10.69±1.25)岁。

1.2调查方法

(1)口腔保健知识、行为的调查:用问卷的形式对儿童口腔卫生保健的知识以及行为进行调查,其评估标准是我国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坚持饭前饭后洗手,饭后刷牙,每天刷牙的次数在两次以上,牙刷应该选用小头软毛牙刷,因为这能够有效避免牙龈出血以及龋齿的发生,同时可以减少局部细菌的滋生。(2)口腔检查方法:对全部儿童进行口腔体检,评估标准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口腔监测标准,监测儿童进食前口腔的牙菌斑指数,然后对所有儿童的评估结果建立档案。

1.3健康教育内容

1.3.1进行健康教育的基础就是宣传口腔的基本知识,主要请专业的口腔医师为儿童进行讲解,其讲解的主要内容包括一些基本概念,如儿童乳牙、恒牙的概念,还有牙齿的基本结构,以及牙齿有几种类型,同时介绍不同类型牙齿的功能;除此之外,应该着重向儿童介绍有关牙菌斑和龋齿的知识,明确告诉他们导致龋齿的主要病因就是细菌、口腔内碳水化合物等。

1.3.2其次是指导儿童要养成正确的生活饮食卫生习惯:家长要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饮食习惯,合理饮食,禁止暴饮暴食,禁止食用大量含有糖及淀粉的食用,同时要明确告诉孩儿童口腔卫生疾病的预防与健康教育邹玲1,赛玉拉2(1.新疆阿拉山口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疆博乐833418;2.新疆博州蒙医院口腔科,新疆博州833400)摘要:目的对健康教育应用于儿童口腔保健的作用以及应用价值进行研究。方法随机选取某所小学中的小学生共100名进行研究,然后进行为期一年的口腔卫生疾病的预防与健康教育,并对教育前后儿童对口腔卫生知识、口腔保健行为以及口腔状况的了解进行对比,评估结果。结果在进行健康教育前儿童普遍缺乏对口腔的知识,在经过为期一年的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之后,儿童对口腔知识有了明显提高,并且其口腔疾病的患病率也显著降低。结论对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口腔保健健康教育,能够显著提高儿童对保健知识的知晓率,同时也能够纠正其错误保健习惯,从而显著提高口腔卫生状况,降低口腔发病率,值得在临床上大为推广。关键词:儿童;口腔保健;健康教育中图分类号:R780.1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5.21.180子牙菌斑的主要致病因素就是糖类和淀粉,他们会在结合后产生酸性物质,造成牙釉质的受损,并最终形成龋齿。此外,禁止儿童在睡前吃含糖较高以及淀粉的食物,因为在夜间这些食物残渣会腐蚀牙齿。在日常生活中还应该控制食物的进食量,饭后坚持刷牙或者漱口,用温开水或者淡盐水漱口,防止糖分以及淀粉积聚在牙齿上。此期儿童可以多食富含高纤维食物,例如瘦肉和水果蔬菜,因为这些食物能够清洁牙齿比如蔬菜以及瘦肉等,因为高纤维的食物可以对牙齿产生摩擦而起到清洁的作用。

1.3.3指导儿童学会使用正确方法刷牙:最先要大力宣传进行刷牙的目的,明确告诉儿童坚持刷牙能够去除牙菌斑,同时也能够保障个人口腔健康。最好使用小头软毛牙刷进行刷牙,因为这不但适合儿童口腔的大小,而且能够充分接触到孩子牙齿的周围,可以彻底对牙周进行清扫。牙膏的选择应该使用含氟牙膏并且定期更换品牌。坚持每天刷牙两次,采用竖刷法。

1.3.4家长要多鼓励孩子定期进行健康体检,每隔半年去口腔医院检查一次口腔卫生,做到及早发现疾病,及早治疗,有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卫生习惯,防止疾病的发生。

1.4统计学处理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若P<0.05说明存在明显差别,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2结果

对实验中的儿童进行健康教育,然后对比教育前后儿童的口腔卫生知识、口腔保健行为以及口腔状况,结果教育后儿童对于口腔知识的了解,口腔保健行为以及口腔疾病状况均大大优于教育之前(P<0.05),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3讨论

第2篇:儿童口腔保健方法范文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龋齿;流行病学;农村;相关因素;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620―01

龋齿是牙齿硬组织逐渐被破坏的一种疾病,为小儿的常见病、多发病,尤其是学龄前儿童龋齿发病率最高。人类广泛流行的一种慢性疾病,是影响儿童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如不及时治疗,除引起患牙疼痛,咀嚼不便外,进一步发展可致患牙丧失,影响儿童的消化能力,有时还可继发牙髓炎和牙根尖周炎,甚至能引起牙槽骨和颌骨炎症;龋齿的继发感染可以形成病灶,导致或加重心肌炎、关节炎、风湿热、肾炎等全身性疾病,对儿童的身心将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为提高儿童身心健康,我所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并采取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盐城市亭湖区妇幼保健所儿童保健科自从2008年以来每年从临床抽出5名临床医务工作者参加儿童口腔健康检查。

1.2 调查对象:为我区(城镇和农村)托幼机构在园儿童进行口腔健康检查。

1.3 调查时间:2008年~2013年采用入园方式进行口腔健康。

2 结果

2.1 表一:4-6岁儿童患龋病率数据分析表

2.1表2:城镇儿童与农村儿童龋病率分析表

3 讨论

从结果显示:1、儿童总龋齿率逐年增加;2、城镇儿童患龋病率逐年下降而农村儿童患龋病率逐年增高。城镇儿童家长在掌握口腔保健知识和育儿过程中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方面明显高于农村儿童的家长。分析相关因素:随着城市广泛开展口腔卫生的宣传,和自我卫生保健意识的提高,加之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的改变,龋齿的流行趋势,城市逐步患龋率下降,农村逐步上升,值得引起重视。故儿童口腔保健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农村。

我们认为健康教育核心在于以下四点:第一、加强托幼机构及家长的重视;第二、广泛使用氟化牙膏、氟化泡沫法及电离法进行龋齿防治;第三、大力加强口腔健康教育的辐度和深度;第四、要广泛开展家长、幼儿教师进行传播和普及口腔知识和技能,关键是提高孩子们的防治口腔疾病的自我保健意识,从小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参考文献:

第3篇:儿童口腔保健方法范文

【关键词】 患龋率;口腔保健;宣传教育

【中图分类号】R7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582-02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全市、区所幼儿园、学前班、儿童,检查人数5400人,依年龄分为0―3岁年龄组,3―5岁年龄组,5―7岁年龄组。

1.2 方法:按WHO推荐的龋齿检查标准,由儿科专业人员在日光下进行检查。

2 结果

2.1 各年龄组患龋率:0-3岁年龄组检查人数255人,患龋人数为35人,换龋率为13.72%;3-5岁年龄组检查人数为1881人,患龋人数为412人,患龋率为21.90%;5―7岁年龄组检查人数为3264人,患龋人数为1159人,患龋率35.50%,各年龄组患龋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2.2 患龋率与性别的关系,在5400名受检儿童中男童2763人,患龋病人数为799人,患龋率为28.91%;女童为2637人,患龋病人数为807人,患龋病率为30.60%,两者比较,无明显差别,患龋总人数为1590人,患龋率为29.44%。

2.3 被检儿童饮食习惯,调查发现,喜欢吃甜食的儿童有4028人,占74.6%,喜吃甜食是患龋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2.4 刷牙时间与患龋关系:早晨刷牙者患龋率为29.56%。晚上刷牙者患龋率为16.40%。早晚刷牙的儿童患龋率为15.29%。不刷牙患者患龋率为35.74%,可见早晚刷牙晚上睡前刷牙与早晨刷牙患龋率有显著差异。

2.5 患龋与龋齿充填情况,只有5.6%儿童乳牙龋齿得到充填,余者均为及时治疗。

3 讨论

3.1 由于市区政府及卫生主管部门对儿童口腔保健高度重视,使儿童口腔保健工作得到迅速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卫生主管部门利用每年“9月20日”全国爱牙日组织爱牙主题活动,强化儿童家长及全社会对儿童口腔保健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了儿童口腔自我保健的能力。妇幼保健机构和托幼机构,加强了儿童口腔保健水平,采取相应的措施。区妇幼保健所配备专职的口腔保健医生,进行儿童口腔保健工作,每年进行氟化泡沫渗透防治儿童龋病,还对托幼园所教师进行口腔保健知识培训,制定餐后漱口、刷牙,睡前不吃甜食为重要的生活饮食制度,并向儿童及家长宣传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3.2 乳牙患龋率随着儿童的年龄增长而递增,与全国调查结果相同,通过调查看出,不刷牙,偶刷牙,患龋率较高,早晚刷牙、晚刷牙比仅早刷牙患龋率要低。提示应制定良好的生活制度,使幼儿从小就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3 预防龋病从幼儿做起,乳牙患龋影响恒牙的萌出,许多家长认为乳牙需要换恒牙得了龋病不需要治疗。此次调查显示,儿童龋齿充填仅为5.6%,这是严重的误区,因此要大力宣传及时治疗乳牙龋病,提高儿童口腔保健水平。

参考文献:

[1] 英如昌,蔡斌:学龄儿童龋患引至牙畸形的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08年10期 。

第4篇:儿童口腔保健方法范文

关键词:不同年龄;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影响因素

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与口腔问题有关,尤其是儿童的口腔健康行为更是与其成长健康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1,2]。本次研究选取2011年10月~2014年10月在我院体检或就诊的874例0~7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口腔健康行为进行调查和分析,旨在为口腔健康工作提供有效的依据,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选取2011年10月~2014年10月与我院体检或就诊的876例0~7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其年龄将其分为三组,分别为0~3岁组287例,4~5岁组298例,6~7岁组289例。0~3岁组儿童中,男性151例,女性136例;4~5岁组儿童中,男性162例,女性136例;6~7岁儿童中,男性156例,女性133例。三组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在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通过查阅大量参考文献[3,4]的方式制定出专门的关于儿童口腔健康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调查三组儿童的口腔健康行为及了解口腔健康的相关知识的情况,调查问卷由儿童家长根据儿童的真实情况进行填写,并当场回收。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儿童存在的口腔健康问题、日常的饮食习惯、生活中的保健行为及口腔健康相关知识知晓情况等内容。

1.3观察指标 ①观察和记录三组儿童存在的口腔健康问题,并进行对比分析;②观察和记录三组儿童的日常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中的自我保健行为,并均分为良好、较好和差等3个标准来进行评价[5];③调查两组患者的口腔健康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分值为0~100分,其中非常了解为90~100分,比较了解为60~89分,熟悉为30~59分,不熟悉为0~29分[6]。知晓率=非常了解率+比较了解率。

1.4统计学方法 将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数据纳入SPSS20.0统计软件中进行统计和分析,采用χ2比较对计数资料进行比较,以率(%)表示,若(P

2 结果

2.1三组儿童存在的口腔健康问题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三组儿童中,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其牙龈炎、龋齿及牙石等问题的发生率逐渐降低,(P

2.2三组儿童的饮食习惯和保健行为情况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三组儿童中,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其饮食习惯和保健行为评价的良好率逐渐上升,(P

2.3三组儿童口腔健康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三组儿童中,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其口腔健康相关知识的知晓率逐渐提高,(P

3 讨论

口腔疾病在儿童人群中的发病率比较高。口腔健康行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7]:①口腔卫生行为:刷牙和牙线使用等;②口腔保健行为:自我预防、诊断和治疗等;③口腔服务设施使用行为:采用含氟牙膏、定期就医或口腔体检等。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三组儿童中,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其牙龈炎、龋齿及牙石等问题的发生率逐渐降低,而其生活饮食习惯、自我保健行为的良好率及口腔健康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均明显上升,(P

综上所述,不同年龄儿童的口腔健康行为与其饮食习惯、自我保健行为及健康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等有关。

参考文献:

[1]杨兰,陶永炜,马力扬,等.甘肃省5岁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及其家长口腔卫生知识状况调查[J].山东医药,2010,50(24):89-91.

[2]刘红心,王文辉.北京市密云县部分幼儿园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行为调查[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43(1):157-159.

[3]王廷斌,赵今.儿童乳牙患龋状况及社会因素和祖辈口腔健康行为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31(9):146-148.

[4]黄薇,台保军,杜民权,等.湖北省3~6岁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及母亲的知识和态度[J].口腔医学研究,2009,25(4):518-519.

[5]刘晓红,吕斌,王桂香,等.城乡3~5岁儿童家庭口腔健康行为与乳牙患龋状况对比观察[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0,26(6):360-362.

第5篇:儿童口腔保健方法范文

关键词:口腔保健 健康知识 健康教育 调查研究 流行病学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a)-0246-01

为了解我省郴州永兴地区不同年龄组人群对口腔健康知识的知晓情况、日常口腔健康行为及态度,为下一步有针对性地制定并开展口腔健康知识宣传提供依据,现就本次调查结果及健康教育效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当地的居民450名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时间为2014年7月3~10日。利用居民的空闲时间进行随机整体抽样问卷,年龄0~7岁、8~12岁、50岁至今,总体分儿童与成人两张问卷。

1.2 方法

问卷内容结合群众所关心的口腔问题及其他文献进行设计。问卷包括一般资料(姓名、年龄、性别);口腔检查(龋齿、牙龈、牙异常等情况);口腔保健行为(刷牙方法、刷牙次数、持续时间、定期口腔检查等);口腔卫生及饮食习惯和对自身口腔状况的了解程度。所有调查对象均按照WHO制定的《口腔卫生健康调查基本方法》进行调查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见表1)。

(1)儿童几岁开始刷牙。

根据调查永兴地区儿童刷牙起始时间为5~6岁的比率达到50%,而据口腔检查结果,龋齿病率达到85%,儿童预防龋齿和其他口腔疾病的重要方法就是刷牙。养成每天刷牙的良好习惯,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可去除菌斑和软垢,预防龋齿和牙周疾病的发生。这需要家长引起足够的重视,那么儿童从几岁开始刷牙比较好呢?目前,对于儿童刷牙的时间,应强调早。乳牙会在出生6个月左右的时候开始生长,家长应该在乳牙刚开始萌芽的时候就用湿纱巾定期清洁牙面。在一岁半左右会长出第一乳磨牙,家长就可以开始帮孩子刷牙了,牙膏可以含少量的氟化物。家长在这个时期帮孩子刷牙时可以使用套在手指上的专用小牙刷,这样对于诱导孩子的注意力,操作也更简便,更够更好地完成刷牙。家长可以在孩子2~3岁的时候开始培养孩子自己刷牙,兵进行督促。一般在6岁以后,经过训练的儿童都能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所欠缺的就是恒心和毅力,所以家长仍要进行必要的监督。

(2)是否做过窝沟封闭。

据调查结果显示,湖南省永兴地区做过涡沟封闭的儿童为0,而且知道有窝沟封闭的家长为0,窝沟封闭是最佳的对儿童牙齿的保护方法,能有效的避免蛀牙的出现。

(3)每天刷牙的次数。

据调查数据显示,51%紧早晚各刷一次,科学刷牙的最佳次数和时间是“三、三、三”,就是每天刷三次牙、每次都在饭后3 min刷、每次刷牙3 min。因为饭后3 min正是口腔齿缝间细菌开始活动并对牙齿产生危害的时刻,对于普通群众来说比较合适的刷牙的时间应该是起床后刷一次及睡觉前刷一次,因为大部分人中午由于上学或者工作几乎没有空闲刷牙,建议在午饭后用水漱口,而工薪阶层能做到的当然是午饭后也刷一次,每次刷三分钟,并能保证每个牙面都能清洁到,时间不多不少,保护牙齿最好。

(4)口腔保健产品的推广情况。

功效性牙膏、漱口水、美白牙贴、止痛含漱液、牙线等功能性口腔保健产品在永兴地区的使用率为0,刷牙虽然是维护口腔卫生的有效方法,但有报道单纯的刷牙平均只能清除菌斑的50%左右,特别是难以消除邻面菌斑。所以,应该加快口腔保健产品的应用推广,尤其是牙线的使用推广,使用牙线可以预防口腔疾病,大大减少心脏病和中风的危险。为此,美国衰老学专家迈克尔・罗伊森更指出,坚持每天使用牙线,能让你多活6.4年。

(5)口腔服务设施的利用。

调查发现,55.8%的当地居民因为牙疼而就医,仅有1%的是做定期检查,4.3%的接受预防性措施,这说明目前农村居民是被动就诊口腔科,未能充分利用口腔服务设施。郴州永兴地区获取口腔保健知识的途径主要是媒体(广播、电视、网络等)76.2%,媒体是传播健康信息的主渠道,应组织口腔专正确的口腔保健知识,科学引导大众的口腔健康行为。

2 讨论

2.1 原因

本次调查显示,郴州永兴当地居民口腔健康有关的知识知晓率较低,对口腔保健缺乏积极态度,口腔卫生状况普遍较差。大多数居民不能定期口腔检查,不能正确掌握刷牙时间和方法。甚至不知道什么是牙石、菌斑、通过问诊调查及统计学分析其原因与以下因素有关:第一口腔保健知识缺乏:口腔健康知识主要通过家庭教育、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渠道获得,从这些渠道获得的相关知识一般较为肤浅,缺乏连贯性与针对性,有时还较片面,并缺乏实际的指导,对于口腔健康持顺其自然的态度不够重视。第二农村地区相比城区医疗条件落后,受教育程度低下。因此,在本次调查的人群中牙龈出血、菌斑、龋病的患病率较高,而龋面充填构成比却较低。

2.2 对策

(1)发展初级口腔卫生保健网。

(2)人力资源开发:用多种形式培训基层各种口腔保健工作者、健康教育者,乡村医生;为各省及农村地区举办牙防专业人员培训试点班;编写各种教材,参考书等。

(3)利用墙壁板报和学校学报的形式在校园中宣传。

将口腔健康宣传知识和图片制成生动活泼的墙壁板报形式或在学报中开辟专栏,可使居民在赶集以及学生在业余时间,不经意中学到口腔保健知识。

3 结论

这次调研结果显示儿童口腔疾病问题最大最常见的就是龋齿,其次就是牙齿发育异常的情况,成人中最常见的口腔问题是牙周病,有必要对农村地区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和宣教,使他们认识到其重要性,养成良好的口腔清洁习惯,并组织定期检查,对口腔疾病进行早期预防和早期治疗。如果能普遍提高农村居民口腔健康意识,不但有利于他们今后的口腔保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成年人群体中口腔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姜红,姜广水.大学生口腔健康认知及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口[J].中国公共卫生,2011,27(9):1181-1183.

第6篇:儿童口腔保健方法范文

世界卫生组织已把龋病列为危害人类健康的3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2]。乳牙在萌出后不久即可患龋,其病因十分复杂,发生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国内儿童乳牙患龋率已达很高水平,卫生部和全国牙防组2005年报告5岁组城市儿童乳牙患龋率是61.9%。2006年程睿波等[3]调查沈阳市儿童患龋率3岁组为48.43%,龋均2.00。要想从根本上降低乳牙患龋率,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儿童口腔健康水平和WHO在“2010年5~6岁儿童90%无龋”的目标,就必须在孕妇和婴幼儿阶段(0~3岁)采取干预措施[4]。此次对3岁组散居儿童龋病防治干预前后对比,患龋人数、治疗人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龋均也明显降低,说明散居儿童防治龋病措施,经过5年的探索和实践,防龋效果显著,儿童口腔保健意识以及健康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儿童口腔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乳牙的发育从母亲怀孕第4~5周开始,乳牙的硬组织是在胚胎时期形成,母亲的营养状况直接影响胚胎时期乳牙的发育,关系到孩子出生后乳牙的健康。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致龋菌存在母婴传播,因此儿童防龋干预应从母亲孕期开始,良好的口腔卫生、合理的膳食,会促进儿童乳牙矿化,减少母婴传播机会,降低儿童患龋率。

本院儿保负责辖区0~6岁散居儿童系统管理,因3岁以上儿童已大部分入托,婴幼儿是本院工作的重点,而人的一生口腔保健的基础在婴幼儿期,即防龋关键期。此时疾病、营养偏差会使维生素、微量元素以及钙含量不足,会导致牙齿发育缺陷,抗龋能力降低。因此把儿童防治龋病措施贯穿儿童系统管理的始终。通过儿童来院健康检查,开展对儿童口腔保健个体化指导及对家长口腔保健知识健康促进,提高家长自身口腔健康水平和关爱儿童牙齿健康的意识和责任。在提倡良好饮食习惯,合理搭配营养的同时,重点宣传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因为致病菌的滞留和菌斑的形成是龋病发生的条件,而正确刷牙不仅可以机械性去除菌斑和软垢,还可以按摩牙龈,促进血液循环,提高上皮角化程度,增进牙周健康,预防龋齿的发生[5]。指导家长帮助孩子掌握正确的竖刷法刷牙,用含氟牙膏,对抗牙面酸解,干扰菌斑形成,促进牙面重新矿物质化。

此次调查,患龋儿童治疗比例从2003年8.93%至2008年62.16%有了较大幅度上升,但还有近四成未接受治疗。乳牙龋齿早期自觉症状不明显,治疗目的是为了终止病变的发展,保证乳牙处于正常的功能状态至替牙期。儿童年龄小,常因紧张和畏惧而不愿接受治疗或拒绝治疗,还有个别家长认为“乳牙能换,不用治”,加之口腔治疗费用较高,造成口腔治疗比例不高,因此还应大力宣传教育,增强家长的认识,提高治疗率。

散居儿童龋病预防性干预是以健康教育为基础,强化儿童家长及全社会对儿童口腔保健重要性的认识,帮助监督训练儿童早晚刷牙及饭后漱口,养成口腔卫生好习惯,定期口腔检查,早诊早治乳牙龋。在以后工作中会逐步完善,长期实施。

【参考文献】

[1] 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5.

[2] 杨志龙,吴建妹,朱惠琴,等.氟化泡沫对幼儿园儿童龋齿预防效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21):28742875.

[3] 程睿波,张晓芳,张颖,等.沈阳市5375名3~6岁学龄前儿童乳牙龋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上海口腔医学,2006,15(6):596660.

[4] 寇艳松,张运平,胡丽萍.0~3岁儿童口腔保健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1):3940.

[5] 黄薇,台保军,杜民权,等.湖北省宜昌市6~7岁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及其影响因素[J].口腔医学研究,2003,19(3):226.

转贴于 【摘要】 目的 检查5年来对散居儿童龋病预防性干预的效果。方法 对3岁散居儿童进行龋病调查,2006年、2008年分别与2003年干预前对比。结果 2006年、2008年散居儿童患龋率与2003年干预前相比都有明显降低(P

【关键词】 龋齿/预防; 龋齿/流行病学; 健康教育; 儿童保健; 儿童

随着国内卫生事业的发展,口腔保健逐渐被人们重视,儿童龋病预防工作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本院于2003年开始对管辖社区0~6岁散居儿童进行龋病预防性干预,并抽取2006年和2008年3岁组进行效果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为在沈阳医学院奉天医院进行系统管理的3岁散居儿童(总体的95%)。从2003年开始本院对管辖社区内散居儿童,实施龋病防治干预措施,于2006年和2008年对3岁组散居儿童龋病发病情况进行检查,2006年检查133人(男69人,女64人)、2008年检查165人(男86人,女79人),并将检查结果与2003年干预前检查的3岁组儿童143人(男75人,女68人)龋病患病情况进行对比。龋病诊断依据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标准[1],由经口腔专业培训的医生,在光线充足条件下,进行视诊、探诊(一次性口镜、探针)检查。

1.2 防治模式

1.2.1 开展健康教育 对孕妇提供孕期口腔保健知识宣传,对家长每年4次以上进行个体化0~6岁口腔保健知识教育,内容有乳牙特点;乳牙龋病的病因、危害、防治、检诊;口腔不良习惯的危害与纠正;乳牙外伤处理;有效的刷牙方法;食物对牙齿健康影响及儿童合理饮食等。发放口腔健康教育知识宣传单,宣教普及率95.0%以上。

1.2.2 预防性干预指导 儿童在婴儿期2个月1次、幼儿期3个月1次、学龄前期1年1次体检的同时,均进行口腔卫生宣教、检查及个体化指导,如发现儿童患龋病、牙髓病和根尖周病及乳磨牙存在深窝沟时,及时通知家长,嘱其到口腔儿科进行治疗或窝沟封闭,并电话回访,掌握治疗情况。

胎儿期:孕妇注意口腔卫生,饮食合理,妊娠后期补钙和维生素D。婴儿期:提倡母乳喂养,科学添加辅食,防治佝偻病。小儿出牙后,每次哺乳结束再喂一二匙水,母亲每日早晚2次用洁净纱布或指套牙刷清洁牙面。

幼儿期:每餐后漱口,少吃甜食,2岁以后,指导儿童开展刷牙训练,晚间睡前刷牙,刷牙方法由家长监督帮助,使用儿童牙刷和儿童含氟牙膏。学龄前期:坚持每日早晚刷牙,儿童牙刷每季度换1次(牙刷变形及时更换),饮食多样化,不吃零食,培养口腔健康意识。

2 结果

第7篇:儿童口腔保健方法范文

关键词: 儿童龋齿 危害 防治对策

龋齿是牙齿硬组织逐渐破坏消失的一种疾病,是最常见、多发的口腔疾病,龋齿严重影响人类健康[1]。根据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我国5岁儿童组龋齿患病率是66%,离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实现5岁儿童90%没有龋齿的目标相去甚远,儿童患龋率仍处于较高水平。在我国,每年9月20日为全国“爱牙日”,旨在普及口腔卫生知识,推动全社会关注儿童口腔健康。

1.儿童龋齿的危害

1.1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由于乳牙龋坏早失,导致咀嚼功能下降,食物咀嚼不充分,胃肠消化吸收减弱,影响儿童营养摄入,对颌面部和全身的生长造成影响。

1.2影响恒牙生长。龋洞内食物残渣滞留,细菌聚集,龋洞会越来越深,龋齿继发牙根尖周炎后,可以影响恒牙牙胚,造成恒牙的牙釉质发育障碍及正常萌出。如果乳牙因龋齿缺失,还会使恒牙间隙缩小,导致恒牙牙列不齐。

1.3损伤口腔黏膜。乳牙龋坏破损的牙冠易损伤局部的口腔黏膜组织,造成口腔溃疡。

14引起疼痛及继发性感染。龋齿属于细菌性感染,一旦形成龋洞就会越变越大,其病灶就会损伤到牙髓,产生剧烈疼痛,严重时引起牙髓炎、牙根周围炎,甚至面部感染等。

1.5心理影响。多个乳牙发生龋坏时,可影响孩子正确发音和面部美观,同时龋齿还会引起口臭,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

2.儿童龋齿的原因

2.1致龋细菌和菌斑。口腔内细菌总类多、数量大,口腔内的温度、湿度、营养物质为各种细菌的滋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儿童牙齿刚萌出时,牙的钙化程度低,表面不光滑且有许多微孔,这样的牙齿耐酸性差,细菌易附着在牙齿表面上形成菌斑而发生龋齿。

2.2食物因素。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尤其是蔗糖和龋齿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儿童牙齿咀嚼功能差,吃的多为精细质软食物,且其中又常含有大量的糖分,同时,儿童零食中含糖量高,粘着性强,长期食用口腔内易发酵产酸,侵蚀牙齿而致龋齿。

2.3牙齿的结构、形态和位置。牙齿发育时期,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使牙齿发育和钙化不良,组织结构比较疏松,抗龋能力低,发病后发展也较快。牙齿的窝沟,邻接面由于排列拥挤、重叠、错位等原因造成的相互接触不良、牙颈部易嵌塞滞留食物,积聚菌斑,又不易清除,所以最容易患龋齿。

2.4口腔卫生差。睡前不刷牙,饭后、吃零食后不漱口,经常吃含糖食物,导致口腔环境恶化。

3.儿童龋齿的防治对策

儿童龋齿的发生是致龋菌、食物、牙齿的形态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牙齿龋病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小变大、从无症状到疼痛难忍呈逐渐发展而加重的过程。从早期损坏到龋洞,平均需15个月的时间[2],如能从小预防及时发现给予干预,就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因此儿童口腔健康状况与家长的口腔保健意识、保健知识水平、对儿童口腔卫生重视程度及卫生习惯的培养关系密切。

3.1增强口腔保健意识,关注孩子口腔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牙齿健康标准是:牙齿清洁、无龋洞、无痛感、牙齿牙龈的颜色正常、无出血、牙齿排列整齐。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口腔健康观念,走出对儿童龋齿认识的误区,即“乳牙坏了不用补”、“儿童牙小不用刷”、“儿童食物要精细”。因此儿童口腔保健要发挥家庭的优势和作用,从生活细节做起,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对其一生健康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3.2保持良好的口腔环境。3岁以内儿童进食任何食物、甜饮料后均应用凉白开水漱口;3岁后开始教儿童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为孩子准备儿童专用牙膏牙刷,养成早晚刷牙、饭后及进食零食饮料后漱口的习惯。

3.3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在儿童生长发育阶段,家长应提供平衡膳食,保证有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供给,才会有利于牙齿的发育。针对儿童喜吃甜食的特点,应掌握每天糖的摄入量不得超过15―25g,用糖的次数每天不超过两次,少喝碳酸饮料,睡前刷牙后不再进食。为孩子提供多样化食物,不挑食、不偏食,鼓励孩子多吃水果蔬菜,提高儿童的咀嚼能力。

3.4定期进行口腔检查。每年定期口腔检查1―2次,发现乳牙有龋齿斑要及时治疗,防止龋洞变大变深伤及牙根。

3.5通过氟化物、窝沟封闭、预防性填充的方法达到防龋目的。窝沟是牙后咬合面凹凸不平的凹陷部分,每颗牙齿的窝沟形状各异、深浅不一,是细菌生长繁殖的适宜场所。在我国儿童与青少年中,后牙窝沟占牙齿龋病的80―90%。窝沟封闭是将液态树脂注入窝沟后固化变硬,形成一层保护性的屏障,覆盖在窝沟上,外面的致龋菌不能进入,从而达到预防窝沟龋的目的。这是预防儿童窝沟龋最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氟化物是一种化学防龋的方法,将氟化物涂抹在牙齿表面,通过增强牙齿的抗龋能力和促进再矿化,有效预防牙齿光滑面及邻面龋病的发生。

4.饮食结构和不良口腔卫生习惯成为儿童致龋突出问题

尽管窝沟封闭和氟化物使用是预防儿童龋齿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如果儿童不能从日常生活习惯中做好预防,那么龋齿的发病率还是不容乐观。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饮食结构的改变,特别是糖消耗量的增加,儿童龋齿率逐年上升。根据北京2010年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日常饮食结构和不良口腔卫生习惯直接导致儿童龋齿率增高。

4.1主要表现在只有50%的孩子坚持每天早晚刷牙、35%一天只刷一次,2%不刷牙;在时间上,只有6%的孩子刷牙时间达到3分钟,66%的孩子在1分钟以下。

4.2饮食习惯上60%以上的儿童每天进食甜点、糖果、碳酸饮料的频率为1―2次,23.5%超过2次,65%的孩子在喝完碳酸饮料后没有漱口习惯,72%儿童睡前进食甜食或喝饮料,能做到睡前进食刷牙的仅占40%。

4.3不良口腔卫生直接导致儿童龋齿的发生。其中76%的龋齿开始发生在6岁之前,这说明幼儿口腔健康没有得到充分重视,一般都要等到深龋孩子牙痛难忍后才会引起家长的重视。

4.4儿童食物质软精细,导致儿童咀嚼功能下降,牙列不齐、颌骨发育不全,促使儿童口腔环境恶化,使龋齿进一步发展。

5.结语

由于受传统观念“牙疼不是病”的影响,家长对儿童口腔卫生保健和饮食结构与习惯缺乏足够的认识,尽管儿童龋齿的形成时间长,儿童患龋齿主动就诊做填补的却少之又少,直到孩子牙痛难忍,才会就医。政府免费提供的窝沟封闭项目并没有得到家长的积极响应,因此,目前我国防控龋齿的形势依然严峻,只有健全家庭、幼儿园、学校、社会口腔保健体系,加大口腔保健宣传力度,家长真正从思想上得到重视,儿童龋齿发病率才会得到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第8篇:儿童口腔保健方法范文

关键词: 中小学生 龋齿预防 牙周疾病 干预方案

9月20日是全国爱牙日, 青少年时期是牙齿发育的关键阶段,口腔健康是一生健康的基础, 龋病、牙周病是少年儿童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影响少年儿童的健康和生长发育,世界卫生组织已把龋齿列为危害人体健康的非传染性疾病之一,并把口腔健康列为人体健康的十大标准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良的生活方式不仅威胁着成人的健康,同时也导致儿童龋齿等疾病的发生。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口腔卫生习惯的养成起着关键作用,也是患龋齿和错颌畸形的高峰期,从青少年时期重视口腔保健,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可以减少和预防成年后的口腔健康问题。为此我们开展儿童口腔疾病的患病率调查和口腔状况检查,获得基本的数据以制订相应的口腔健康促进计划,同时探讨影响儿童口腔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评估其与儿童口腔健康状况及儿童口腔相关生活质量的关系。

1.中小学生牙齿健康的现状

1.1研究方法:选择衡水市康复小学、人民路小学、胜利小学的2-4年级(7-9岁)528名小学生(下称小学组),衡水市六中、八中12-14岁545名中学生(下称中学组)为研究对象,参考《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和专业口腔医生现场检查。调查项目包括:细菌是引起龋齿的主要病因,常吃含糖食物或饮用含糖饮料可以导致龋齿,刷牙率,每日刷牙次数,刷牙方法(横式或竖刷式),等等;检查项目包括患龋率、龋齿充填率率、牙菌斑等。

1.2结果显示:小学组知道细菌是引起龋齿的主要病因的占69.4%,中学组为100%;知道吃含糖食物或饮用含糖饮料可以导致龋齿的小学组占58.7%,中学组占98.7%;刷牙率小学组为30.8%,中学组刷牙率为87.2%;每天早晚两次刷牙人数小学组占28.3%,中学组为80.9%;刷牙方式小学组多为横式,且持续刷牙时间短,中学组多为竖式,持续1-3分钟。小学组乳牙患龋率为47.3%,中学组恒牙患龋率达33.4%;龋患充填率小学组为15.95%;中学组充填率为60.29%;小学组牙菌斑检出率为21.1%,中学组为70.2%。

调查情况表明,我市中小学生的牙周疾病患病情况比较严重,中学生健康知识比小学丰富,但有相当的学生表示知道应该怎样做但实际行动中懒得做好,说明在小学阶段口腔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口腔保健意识、普及有效刷牙方法等方面开展不够,中学阶段仍应加强宣传和督促学生的日常行为。

2.预防龋病和牙周疾病的主要方法

牙周病预防的主要目的是消除致病的危险因素,预防牙周病贵在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最好是每年进行二次口腔检查),减轻已发生的牙周病的严重程度,控制其发展。

2.1窝沟封闭是目前有效预防牙齿咬合面龋,预防龋病和牙周疾病的主要方法。

2.2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早晚刷牙,是清除牙菌斑去除致病微生物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使牙周支持组织免遭破坏,每天早晚各一次,还要按正确的方法刷牙将牙刷毛放在牙齿与牙龈交界处,牙刷毛与牙齿表面呈45度角,先水平短距离颤动后,再顺着牙缝竖刷。

2.3药物防龋,氟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适量的氟可以增强牙齿和骨骼的结构预防龋齿发生,还具有抑制细菌的作用,达到防龋的目的。最常用的方法有含氟牙膏、氟泡沫、含氟涂膜等。

2.4合理的营养可促进牙周结缔组织的代谢和生理性修复,可增强牙周组织对致病因子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因此经常补充富含蛋白质,维生素A、D、C及钙和磷的营养物质如五谷杂粮、豆类,奶及奶制品,鱼、肉、蛋,蔬菜瓜果等,少吃糖果、甜饮料和其他含糖的精致食品,减少对牙冠表面有珐琅质的酸蚀作用。

2.5定期口腔检查。龋病和牙周疾病在早期时没有任何疼痛和其他不适的感觉,只有口腔医生用器械才能检查出来。早期治疗没有痛苦,远期效果好,费用低。医生还会根据你的具体情况采取预防措施,保持口腔健康。

3.有效的干预措施

3.1以健康教育为基础,增强牙周病预防的意识,提高自我口腔保健和维护牙周健康的能力,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模仿性强,求知欲强,可塑性大,是开展健康教育的黄金时期。学校应将口腔健康教育列入学校的工作日程, 通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口腔健康教育活动,向学生传授龋病与牙周疾病的危害、预防等口腔保健知识,培养儿童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以提高学生的口腔保健意识,培养自我口腔保健能力,改善口腔卫生状况。

3.2定期到专业口腔医院查治口腔疾病,已发生龋齿的中小学生要及时去牙科进行龋齿充填,或采用机械去除牙菌斑的方法,如牙线等辅助用品。大量实践表明,在定期作口腔保健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日常自我菌斑控制是预防牙周病发生和控制其发展的最有效方法。

3.3密切学校与家庭教育的结合 家庭是学生重要的生活场所,尤其小学生口腔卫生行为的形成有赖于家庭因素,在家督促、指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饮食习惯,少吃甜食,饭后漱口,家长本身的口腔卫生知识和行为习惯对子女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利用家长会或家长课堂对其进行口腔卫生知识宣传、普及,提高家长口腔保健意识,从而带动、督促子女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讨论

龋齿是少年儿童常见口腔疾患,由变形链球菌在口腔中遇到糖发生化学反应产生酸腐蚀牙齿形成,对已钙化的齿组织造成进行性的损害,如不予以处理,则龋齿最后可导致受累牙齿的全部破坏。牙周病是由菌斑微生物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患病率高,病程长,进展缓慢,因早期无自觉症状或症状较轻而容易被忽视不及时就诊,使病情逐渐加重,最终导致牙齿丧失。广泛开展口腔健康教育是提高口腔健康水平的重要措施之一,调查结果中有近14.12%的学生不知道正确的刷牙方法,更谈不上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说明部分学生对刷牙缺乏足够的认识,每次刷牙不到3分钟的占79.12%,没有达到有效刷牙的目的。要求学生养成饭后或吃糖果后漱口、睡前不吃零食的习惯,特别要强调晚间睡前刷牙比早上刷牙更为重要,目的在于清除残留食物,减少控制菌斑,目前已经明确牙周病的最大原因是牙菌斑,牙菌斑控制是治疗和预防牙周病的必需措施,通过正确刷牙可以机械清除牙面堆积物和牙菌斑,漱口能清除食物碎屑和部分软垢, 是自我清除牙菌斑的主要手段,能有效减少牙周病的发生。

另一个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学生乳牙患龋率较多,且充填率不高,主要原因是家长对孩子的牙齿特别是乳牙龋病重视不够,认为乳牙始终要被恒牙替换,治疗不治疗无所谓,不知道乳牙龋会直接影响恒乳牙根下恒牙的萌出和牙颌骨的发育,导致恒牙发育不良,有的恒牙刚一萌出即已患龋齿,或由于患龋牙早期缺失,引起新萌出的恒牙排列不齐,这种严重的牙齿排列不齐临床上称错颌畸形,它不但影响面部结构的美观,而且是以后发生牙周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李晓阳.论医学模拟教育平台构建与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7):68-69.

[2]冯奕文.健康教育对儿童口腔健康状况及其知识、行为的影响[J].实用预防医学,2008,15(5):1621-1623.

[3]武剑,阮世红,彭绩,等.深圳市小学生口腔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效果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7,23(8):604-605.

[4]邹红玉,诸运清.牙周病的临床治疗和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0,5(9):188-189.

第9篇:儿童口腔保健方法范文

【关键词】 龋齿;牙龈出血;牙石;儿童

【中图分类号】 R 788+.1 R 78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11-1008-02

为了解安徽省12岁年龄组儿童口腔的龋病患病状况、口腔卫生状况,实现《安徽省口腔卫生保健工作规划(2004-2010年)》提出的目标,促进中小学生口腔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笔者进行了此项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按照第3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方案,采用多阶段分层等容量随机抽样方法,在安徽省范围内,城乡按照GDP水平(大中小城市)兼顾南北地理区划,在2市(合肥市、芜湖市)4县(蒙城县、枞阳县、颍上县、含山县)的36个居委会(村)调查点进行。在相关街道的居委会/村庄进行了随机抽样,选中的居委会/村庄作为调查点。每个调查点随机抽取12岁儿童22名,男、女各半。共抽取794名,其中男生396名,女生398名。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口腔健康临床检查是在同样光源、同样便携式牙椅及参加过专门培训的同一检查员的条件下,对12岁儿童按照同样的调查要求检查牙齿的冠部龋损和牙龈出血及牙石情况,记录员记录检查结果。按城乡和性别分别随机抽取55%的受检者433名进行口腔健康问卷调查,由学校教师和问卷调查员共同组织,在教室统一说明,集体自填答案的方式收集数据。内容重点是口腔健康知识的掌握是否正确,口腔卫生行为现状及自我感觉到的口腔健康问题等。

1.2.2 质量控制 调查前各流调目标市、县卫生局成立流调领导组,并确定1名有卫生行政及基层工作经验的专职联络员,协调相关街道、居委会、学校等单位,做好流调对象的具体安排、物资器械准备等工作。成立技术组织,由全国第3次口腔流调技术组统一培训技术人员,统一龋病、牙周疾病诊断标准[1],进行龋病标准一致性检验,K值检验超过0.8者作为检查者,调查中期再由全国技术组专家进行一次标准一致性检验。为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每天资料由现场技术负责人收集、核查、验收。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恒牙龋患病情况 在受调查的12岁组儿童中,恒牙患龋率为19.3%,男、女儿童分别为16.7%和2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441,P=0.064)。人均恒牙龋(D)失(M)补(F)牙数(龋均DMF)为(0.3±0.7),男、女儿童分别为(0.2±0.6)和(0.4±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357,P=0.019)。

2.2 牙龈出血及牙石情况 12岁组儿童口腔内的牙龈出血率为43.7%,人均牙龈出血牙数为1.2,人均牙石牙数为3.4,男、女儿童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3 口腔健康知识和行为情况 12岁组儿童对口腔健康知识的掌握正确率较高,城、乡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每天刷牙次数方面,城、乡儿童之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3。

3 讨论

研究发现,12岁组儿童的龋均和患龋率均有明显下降趋势[2]。要继续提倡正确的刷牙方法,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完全依靠口腔专业人员来进行口腔健康教育是不够的,有研究表明,受试者在接受健康教育一段时间后,会逐渐淡忘所学知识, 并恢复到以前的行为习惯[3]。要把口腔卫生知识教育纳入公共卫生健康教育体系,推动全社会尤其是家庭和学校的广泛参与。提倡对儿童、青少年开展每年1次的口腔健康检查,预防和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

龋病、牙周病的防治关键是要在中小学校开展口腔健康服务和口腔健康教育,在学校中学到的口腔保健知识和技能对于成年后的口腔健康有显著的意义[4]。要提供龋病的早期充填、洁治等保健服务,积极推广窝沟封闭、非创伤性修复等防治适宜技术。

4 参考文献

[1] 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调技术组.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方案.2005:28.

[2] 韩晓兰,颜雨春,蒋勇,等.安徽省口腔健康状况及行为分析.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3,17(6):553-554.

[3] FISHWICK MR, ASHLEY FP, WILSON RF. Can a workplace preventive programme affect periodontal health. British Dental J, 1998,184(6):290-293.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