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呼吸系统疾病诊疗技术范文

呼吸系统疾病诊疗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呼吸系统疾病诊疗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呼吸系统疾病诊疗技术

第1篇:呼吸系统疾病诊疗技术范文

【关键词】 呼吸系统; MRI; CT; 肺脏血管性病变; 纵膈及胸膜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33.099

目前在临床上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过程中,胸部X线检查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由于其充满气体的肺存在良好的天然对比性,所以一般情况下X线检查能够对病变进行清晰的显示。CT扫描以及磁共振成像(MRI)一般不会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在呼吸系统疾病中进行应用,然而在CT和MRI问世以来,在一些方面对普通胸部X线检查的不足进行了弥补,目前已经成为对呼吸系统疾病进行诊断的一种十分重要的辅助手段。本文针对MRI在肺脏血管性疾病、纵隔以及胸膜疾病、肺癌等疾病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1 肺血管疾病

在临床较早期采取MRI心电门控自旋回波成像的研究显示,肺栓塞的主要症状为血管腔内存在中度至略高的信号病灶。肺动脉高压时能够发现的缓慢血流信号与血栓进行鉴别一般较为困难。梯度回波影像,其中有梯度稳态返回采集(GRASS)对血流存在比较高的敏感性,凝血块呈现低信号。磁化空间调制技术(SPASS)的应用让MRI在成像方面存在了条带标记,能够对肺栓塞以及缓慢的血流信号进行区分。MRI技术的进展成为MRA一种常用的方法。静脉注入造影剂Gd-DTPA后患者屏气所得的3D MR肺血管成像能够对肺栓塞进行准确的判断,且可以对肺血管的解剖进行详细显示,包括有肺动脉的亚段级分支。螺旋CT在对肺栓塞进行诊断方面意义重大。多层螺旋CT使CT在肺栓塞诊断方面的进展得到了有效的促进。然而MRI依旧为一种存在吸引力的方法,其原因主要是由于MRI检查对X射线和碘造影剂进行了有效的避免,能够在一次检查中对肺血管以及深静脉是否存在血栓进行同时显示,MRI还能够清晰显示出肺的灌注及通气情况,在肺栓塞的诊断中意义显著[1]。

在对累及肺动脉的血管炎进行诊断中MRI可提供可靠信息。大动脉炎会对主动脉及分支和肺动脉造成累及。曾有研究显示,在77例患者中肺动脉异常者约占70%左右,其中肺动脉扩张者占17%、血栓者占3%,周围肺血管异常的树枝样表现者占66%,后者的出现应对血管阻塞性疾病的发生予以考虑。白塞综合征累及肺动脉的病例十分的少见,一般占5%左右,为肺动脉瘤的一种十分常见的病因。若是肺动脉瘤者充满血栓,常规的血管造影无法得到诊断,MRI为具有较大选择性的诊断方法。肺动脉瘤的亚急性或者是慢性血栓在T1WI及T2WI均呈现出明显的高信号。肺动脉瘤可呈现真性或假性,多发者比较常见,同时也能呈现出单侧或者是双侧。经皮质激素进行治疗后可缩小或者是消失[2]。

2 纵隔、胸膜、胸壁、膈疾病

2.1 纵隔肿瘤 在前纵隔肿瘤诊断过程中,胸内结节性甲状腺瘤在T1WI以及T2WI条件下均呈现信号强度均匀的征象。MRI在对肿瘤的范围及周围结构移位进行显示存在特殊的意义。然而MRI对于鉴别甲状腺肿瘤的良、恶性方面存在局限性。针对一些甲状旁腺肿瘤者MRI在术后依旧存在高血钙者的应用较为常见。异位甲状旁腺可出现在纵隔的任何位置。MRI同核素检查联合能够在术前真开合理有效的定位诊断。甲状旁腺在TlWI上呈现出明显的等或低信号,而在T2WI条件下则表现出明显的高信号。在对造影剂予以注入后甲状旁腺存在明显的强化[3]。

2.2 胸膜和胸壁疾病 MRI可对恶性间皮瘤的肿瘤以及胸腔积液进行鉴别,能够对肿瘤向胸壁、纵隔、胸膜腔以及腹部侵犯的范围进行显示。MRI的T2WI以及质子密度加权像可对良性及恶性胸膜结节展开有效区别,据研究显示其敏感性在87%左右。脂肪瘤为胸壁最常见的一种间叶肿瘤。MRI及CT均可以准确诊断。其他的良性及恶性肿瘤都表现均为胸壁肿块,MRI信号不存在特异性,然而可以对病变的范围进行确定,这活检及手术均具有重要意义。

2.3 膈 MRI的冠状以及矢状位成像对膈的解剖及病理形态均能够清晰显示。MRI对肿瘤对膈的侵犯、膈疝以及膈破裂进行准确的判断。MRI还能够对膈的运动情况进行有效的判断,从而对胸部病变的MRI诊断予以辅助[4]。

3 肺癌

一般情况下肺癌可经CT获得准确的诊断。然一些病例可采取MRI检查进行诊断,这是因MRI可采取多平面成像对病变进行显示、且肿瘤对胸壁软组织的侵犯进行判断也较为容易以及较清晰地对淋巴结及血管是否受侵犯进行显示[5]。MRI的增强扫描在鉴别肺内的良、恶性结节具有重要作用[6]。MRI为对肺上沟瘤分期进行判断的一种首选方法。MRI的T1WI增强检查能够对中心型肺癌的肺门肿块以及周围的肺不张予以区别。因肺不张的血供相对于肿瘤而言比较丰富,所以其信号强度也相对较高。肺不张信号强度的峰值也相对肺癌肿块要早。MRI对肿瘤对于血管、纵隔、心包及脊髓的侵犯进行显示方面意义明显,然CT在该方面则存在诊断困难[7]。针对一些患者MRI可以对Ⅲa期(可切除)及Ⅲb期(不可切除)的肿瘤予以准确地区分。针对对碘造影剂不耐受者MRI可对CT予以替代确定是否存在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转移。MRI判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同CT基本一致,敏感性在65%左右,特异性在72%左右[8]。这两种方法均以淋巴结的大小为依据对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进行确定,然而却存在限度。譬如说>10 mm的淋巴结一般无肿瘤转移,

4 小结

综上所述,MRI在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方面应用十分的广泛,且准确性较高,在同其他方法,譬如CT等进行有效的联合能够大幅度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尽管目前在临床上采取MRI对呼吸系统疾病进行诊断的应用相对较少,肺的功能性MRI技术将会对于肺部疾病展开更加深入的评价,日后MRI将会成为对呼吸系统疾病进行诊断的一种重要手段,值得关注[12]。

参考文献

[1] 欧陕兴.呼吸系统疾病CT诊疗新进展[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9,12(1):418-419.

[2] 马大庆.多层螺旋CT在胸部疾病应用上的进展[J].当代医学,2010,12(3):253-254.

[3] 蔡超达,王贵谦.支气管结核性肺不张的影像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14(8):415-417.

[4] 储成凤.低磁场MRI对原发性肺癌的诊断价值初探(附29例报告)[Z].中国肿瘤临床年鉴,1993.

[5] 程德云,陈文彬.CT和MRI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内科杂志,1996(5):5-7.

[6] 仲军,任萍.试析呼吸系统疾病影像诊疗[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8):104-105.

[7] 王云华.现代呼吸系统疾病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M].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1):27-187.

[8] 邹煜,张敏鸣,王丽君,等.MRI动态增强模式和肿瘤微血密度与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40(2):417-418.

[9] 张玉珍,范国平,张永平,等.胎儿胸部异常的MRI诊断[J].放射学实践,2009,14(12):457-458.

[10] 涂建华,何江波,姚振威.增强MRI在肺癌脑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复旦学报(医学版),2006,33(1):194-195.

[11] 庄培恋,张贵祥.肺癌脑转移的MRI早期诊断探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8,24(2):246-247.

第2篇:呼吸系统疾病诊疗技术范文

1.导言

呼吸系统疾病是严重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其发病率高,患者年龄往往较大,病情变化迅速且病程长,在住院治疗和护理中存在着多种安全隐患与风险因素,增加了医疗过程的不安全性。在对患者进行日常护理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护理问题,例如用药问题、饮食问题等等,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并制定出解决的对策,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

2.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将本院在2015-2016年呼吸内科收治的老年患者共计100例作为研究资料,其中男性患者为56例,女性患者为44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8.9±3.9)岁。

2.2 方法

2.2.1 调查方法。全部患者都应用不记名的问卷调查方法,在对患者的用药护理、饮食护理、皮肤护理等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对存在的护理问题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

3.方法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按照呼吸科常规医疗服务方法进行管理,严格执行诊疗工作及护理工作规范。观察组则在日常医护工作中加强安全管理,具体内容包括如下。

3.1 加强安全管理知识培训,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目前医护人员特别是新入室的工作人员安全管理意识还有欠缺,安全操作规范有待提高,因此,应增强法律意R教育,通过讲解呼吸科工作特点、医患双方权利与义务及工作中的法律责任,使工作人员明白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同时总结工作中风险事件高发环节及易被忽视的安全隐患,结合真实案例进行分析,从而提高风险判断、评估能力及防范意识;另外,安排科室理论知识扎实、经验丰富的人员进行综合业务技能的培训,对新入室的实习人员进行专门培训,对全体人员实施集中学习和分批轮训,提高操作的规范性。

3.2 规范、细化操作流程

根据科室具体情况制定呼吸系统疾病常见操作流程规范、专科操作守则、质量标准等操作规范与流程,并将其细化和具体化,制作流程图,详细备注易引起不良反应、意外事故等的关键环节,使操作人员加深理解,提高警惕,同时建立活动记录表,对高危人群采取预防措施;实行全部医护人员参与的质控体系,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加强质控力度,健全质量调查体系,设定专项管理人员,每月进行具体风险项目的跟踪与评价,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与处理,从而实现动态监管,将安全管理贯穿于住院患者的整个诊疗过程中,尽早规避风险。

3.3 加强对风险事件的事前控制与管理

对临床中危机事件进行评估,找出潜在因素,针对其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提出并实施有效的预防方法,进行事前控制,做好安全意外管理。对意外事件的高危患者,入院时即加以评估,床头设立警示标志,加强与家属的沟通,获得其配合;改善就诊环境,完善病房的床档等各项安全防护设施,同时在卫生间、热水房、走廊等场所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并适当安装扶手等,保障患者人身安全;严格掌握诊疗、护理规范,熟悉各种适应证、禁忌症,在准确评估每位患者具体情况后再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操作;加强外出管理,对外出患者采取实名登记制,独立活动时均需家属或专门的医护人员陪同,防止意外事件发生。

3.4 强化对不良反应和院内感染的管控

建立院内感染管控小组,协同医院管理科进行管理,监测呼吸科住院患者的治疗进展及医护操作,记录院内感染发生和可能发生情况,每日总结,分析得出诱因,讨论应对策略并及时向医护人员进行宣导,确保管理质量的提升;另外明确科室环境管理、器械管理、手卫生管理、抗生素使用管理等方法规范,对患者的不耐受情况、需特别注意情况设置标志,从而引起接班人员的重视,减少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

4.安全管理对策

安全管理是管理科学的重要分支,主要是运用安全管理方法和手段,为分析和消除不安全因素而进行的一系列相关决策、组织、控制等活动,避免事故的发生。由于医疗环境安全的客观要求和医疗技术的复杂化,安全管理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医疗领域中,实施安全管理首先应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端正对不安全因素的认识,及时发现并尽快予以处理,同时因其涉及到医疗活动的各个环节,故必须坚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安全管理 。为此,本研究针对以上人为因素和非人为因素采取了加强安全管理知识培训、规范和细化操作流程、加强风险事件事前控制与管理及强化不良反应和院内感染管控等一系列安全管理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① 增强了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安全管理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及技术操作水平,改变了过去的风险控制与己无关思想,形成了人人参与的良好的安全管理局面 ;② 优化了管理制度与流程,使管理工作程序化,更有计划性和针对性;③ 通过对安全工作中薄弱环节的风险防范,医护人员风险意识与防范能力得到不断提升,推进了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系统化、科学化、制度化,真正为患者提供了安全的医疗环境,投诉、纠纷事件减少,患者满意度提高。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环境污染加剧,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人数与日俱增,其可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安全管理是管理科学的重要分支,主要是运用安全管理方法和手段,为分析和消除不安全因素而进行的一系列相关决策、组织、控制等活动,避免事故的发生。由于医疗环境安全的客观要求和医疗技术的复杂化,安全管理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医疗领域中,实施安全管理首先应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端正对不安全因素的认识,及时发现并尽快予以处理,同时因其涉及到医疗活动的各个环节,故必须坚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1]胡婀娜,胡伟明.呼吸系统疾病住院患者的安全管理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04:91-93.

第3篇:呼吸系统疾病诊疗技术范文

关键词:住院儿童;疾病谱;死因

儿童疾病谱变化规律的研究是了解儿科病种变迁,为临床治疗、儿童预防保健提供宏观指导,及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提供可靠依据。研究珠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近20年住院患儿疾病谱,对珠海市儿童疾病诊疗和预防保健工作均具有重要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对某妇幼保健院1999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儿科住院,年龄为14岁及以下的患儿共计137849例归档病案进行分类统计。资料来源于某妇幼保健院病案统计管理系统中住院病案首页信息,资料完整真实。

1.2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疾病诊断参照诸福棠等主编的第6版《实用儿科学》[1]和相关专业会议统一规定。疾病分类标准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编写的《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10版(ICD-10)[2]及广东省医院病案管理系统中《疾病分类与代码库》,主要诊断作为疾病分类病种。按患儿出院时间分组:划分为1999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2009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2个时间段组别,以研究对比前后10年某妇幼保健院儿科住院患儿疾病谱的变化规律。年龄分组参考常用的年龄阶段划分为5组。新生儿组:脐带结扎起至满28天;婴儿组:29天至未满1周岁;幼儿组:1岁~3岁;学龄前期组:>3岁~6岁;学龄组:>6岁~14岁。

1.3统计方法

用Excel2013建立数据库进行整理、汇总;采用SPSS18.0处理年龄、性别、疾病分类构成及死亡人数等计数资料,采用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Pearson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年龄分布

20年来儿科14岁及以下的住院患儿共计137849例,婴儿组52341例(37.97%),新生儿组37683例(27.34%),幼儿组24284例(17.62%),学龄前组15413例(11.18%),学龄组8128例(5.9%)。婴儿组患儿在各个住院时间段中所占百分比均为第1位,两个时间段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性别情况

男性患儿在各个住院时间段中所占百分比均为第1位,比较2个时间段住院患儿住院人数,发现住院人数数量逐渐增加,男性患儿所占的百分比逐渐下降(χ2=96.7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疾病系统构成及顺位

2个时间段住院患儿疾病系统中占第1位的都是呼吸系统疾病;新生儿疾病居于第2位。传染病有上升趋势,由第4位升至第3位;血液系统疾病及先天性疾病有上升趋势,分别升至第5和第7位;消化系统疾病有下降趋势,由第3位降至4位,见表3。

2.4单病种构成及顺位

肺炎及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稳居2个时间段第1、2位,例数构成比呈逐年上升趋势。手足口病在第2个时间段出现大爆发升至第6位;新生儿肺炎、早产儿及支气管炎例数和构成比逐年增加,分别升至第3、4、5位;腹泻病明显下降,由第3位下降至第7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由第5位降至9位,见表4。

2.5死亡疾病顺位及构成

住院死亡患儿共127例,合计病死率为0.09%。1999年-2008年为0.22%(82/37989例),2009年-2018年为0.05%(45/99860例),病死率下降明(χ2=87.21,P<0.001)。前10位死亡病种中新生儿疾病占了一半,其中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肺炎、新生儿重度窒息一直都位列死亡病种的前6位内;重症肺炎一直位列死亡病种第二位,见表5。

3讨论

3.1住院患儿一般情况

20年期间1岁以内患儿发病率最高,婴儿组和新生儿组在两个住院时间段所占百分比均分别为第1、2位,其原因考虑:⑴婴儿期主动免疫功能不成熟,母乳喂养的婴儿,6个月后从母体获得的被动免疫抗体逐渐消失,而主动免疫功能尚未成熟,易患感染性疾病。而且是体格生长第一高峰期,需要营养素丰富的食物,其消化功能尚未成熟,易患消化紊乱、腹泻、营养不良、缺铁性贫血等疾病[1];⑵新生儿期是婴儿出生后适应环境的阶段,生理是出现血液循环的改变和自主呼吸的建立,其他功能未完善。故继续加强母乳喂养的推广、合理喂养、定期体检、体格锻炼及预防接种等仍是婴儿期保健的重点。比较两个住院时间段,幼儿组患儿所占百分比增加明显(χ2=361.318,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幼儿患病率增高原因考虑与近十年早教机构迅速发展,0岁~3岁儿童集中生活接触,容易导致疾病传播等因素有关。住院男性患儿占比高于女性患儿的原因考虑为:⑴有些疾病本身的发病率存在男女差异;⑵部分家属仍保留重男轻女的落后观念,较多的关爱男孩;⑶我国长期存在男女性别比例失调。比较两个时间段,男性患儿所占百分比逐渐下降(χ2=96.7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原因考虑与2013年二孩政策实施,女孩出生率增加有关。

第4篇:呼吸系统疾病诊疗技术范文

  医院医生进修心得体会1

  南丁格尔说:护士的工作不仅需要精湛的技术,更需要艺术,其实医生的工作也是同样地需要艺术。要掌握精湛的技术才能更好的为患者服务,所以医院把我们送到了xxx医院进修。在医院期间我被分到了急诊科和内分泌科学习,半年的时间说长也短,但所获颇丰,心得体会也不少,现就拣几点我在急诊和内分泌学习过程中感触较深的来谈谈。

  急诊科是医院最重要的窗口之一,我所在的医院医院,不仅接诊正常的急重病人,还要收治从地县上转的危重病人,有着急、忙、杂的特性。面对危重急症病人的首诊和抢救,急诊病人又往往诊断不明、病情不清、变化迅速,若处理不当,就容易发生医疗纠纷。而病人及家属容易产生急躁、忧虑、恐惧的情绪,急诊不同于病房,医护人员有充足的时间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急诊,患者及家属在与医护人员较短的接触时间内,还未建立良好的信任感,对医护人员的每一个细微环节都十分敏感,医护人员的言谈举止对病人心理都会产生很大影响。造成医护人员的救治行为不被理解,患者及家属留下“不被重视”、“急诊不急”的错觉。所以我越发觉得沟通在急诊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时,要学会观察,才善于发现问题的存在,包括对病人病情、心理、需求及家属的观察。通过观察和沟通学会判断,对病人的病情和需求有一个准确地了解和判断,有利于医护人员救治工作的展开,也为病人争取了时间。例如:受外伤的患者可以通过观察和大致的询问了解其受伤的部位和严重程度,第一时间初步诊断出其病因为其救治,为病人的救治争取时间。

  在急诊每个人都是我的老师,每件事都是我的经历,教会我很多东西,无论做人还是做事。当然,想做好一名急诊科医生,只会沟通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扎实理论基础、丰富的抢救经验、快速的反应、麻利的动作,这才是在遇到紧急情况时禁得起考验的保证。

  在内分泌科内分泌科以其他科比较,内分泌疾科的疾病发病的复杂性在临床医学中是比较突出的。而且内分泌病中的许多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如糖尿病、甲状腺病、肾上腺病、低血糖症等;许多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还与免疫学有密切的关系,如甲状腺功能亢进中的graves病,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均有自身免疫问题存在。内分泌学与许多学科关系密切,有已渗透到临床几乎所有的专业。在许多疾病的发病机理中,内分泌调节失常是机理中一个重要部分,如高血压、动脉硬化、心力衰竭时水盐代谢紊乱,又如溃疡病、肝硬化腹水、支气管哮喘、前列腺癌等。在诊断方面,完整的内分泌疾病的诊断应包括三方面:①功能诊断;②病理诊断,包括性质与部位;③病因诊断,在病因、病理等难于明确时,则仅可得到临床诊断。诊断依据除了包括:病史、症状、体征、化验资料、x线、ct……等一般资料外,还有腺体分泌功能特殊检查和实验结果以及相关的病理检查结果。对于一些临床表现非常明显的内分泌疾病只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也可作出诊断,如皮质醇增多症、眼突性弥漫性甲状腺肿伴功能亢进症等,对于那些早期病症轻、症状不明显又无典型病史者,则需详细检查后方可确定诊断。

  内分泌疾病相对复杂、不好理解外,遇到了这方面的病人,也应该对这些症状和体征引起高度的重视,熟悉和解它们在内分泌疾病中的临床意义,同时还要

  鉴别这些症状、体征是因为内分泌疾病所引起,还是其它系统疾病引起。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断思维方法,与其它临床科室有所不同,常用的临床思维方法是:首先是从临床表现上发现问题,从中得到提示,然后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得到功能性诊断(功能亢进或减低),然后在进一步检查,得到病理诊断,明确疾病的部位和性质(是原发还是继发、是器质性的还是功能性,有无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然后在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而不象其它科室常常采取的“全面撒网,重点捕鱼”的思维方式。

  这段进修时间里,我的收获很多很多,如果用简单的词汇来概括就显得言语的苍白无力,至少不能很准确和清晰的表达我们受益匪浅。总之在感谢xx院培养我们点点滴滴收获时,我们将以更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更扎实牢固的操作技能,更丰富深厚的理论知识,走上各自的工作岗位,提高临床诊疗工作能力,对护理事业尽心尽责!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医生。

  医院医生进修心得体会2

  非常感谢医院领导让我到xx市中心医院进修,我知道这是领导对我的关怀与信任并寄予了我殷切的期望。这次进修是我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也是对自身的一次挑战。进修时我带着明确的学习目的,时刻牢记领导对我的嘱咐,学到了先进的临床理念和技术。通过四个月的进修学习,使自己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提高了业务技能。总结这四个月的学习,xx市中心医院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这里的工作节奏快而有序,人员职责明确,学习气氛浓厚。

  通过在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的系统学习,进一步了解了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的基础知识、最新的诊疗技术,全面熟练掌握了呼吸科、心血管内科及相关科室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熟悉了呼吸科常规操作如胸膜腔闭式引流、胸膜活检、经超声、CT引导下经皮肺穿,基本了解支气管镜、胸腔镜等操作要领。

  他们科室主任每周查房1-2次。查房时感觉气氛和谐,讲求实事求是、重视循证医学证据,很多原则性的问题已达成共识,但允许不违反原则的分歧。中心医院一向强调综合治疗,查房时,先由一线或进修医生报告病史;上级医生仔细阅片,分析可能诊断,进一步检查及治疗方案。这样能系统的有计划的使患者得到合理治疗,同时年轻医生了解很多相关知识。合理的综合治疗是xx市中心医院高诊疗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科室要发展,必须重视再教育、再学习及后备人才的培养。每周1次理论学习、治疗新进展;每周1次科内学术讨论;长期高强度、自觉的学习、交流也是他们长盛不衰的重要因素。

  各学科人员的通力协作是提高诊治水平的保证。各个科室都有技术专长,每位医生也有技术专长,才能使科室的诊疗水平得到保证。光有好的临床医生还不够,必须有先进的设备和完善的辅助检查,才能设计出理想的治疗方案。同时医院各科室间的协作也很重要,如手术科室、病理科、诊断科等。综合实力的突出,才能有诊疗高水平。

  先进的设备及技术也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在我们基层医院有许多困扰我们的难题,有了先进医疗设备及技术,会让我们迎刃而解,豁然开朗。尽管如此,常规治疗仍是最常使用的治疗手段。我觉得,依靠我院目前的技术、设备,只要能规范的、合理的运用常规技术,开展力所能及的新业务、新技术,也可以使大多数患者获得满意的疗效。

  在科室工作时,能够感觉到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非常强烈,对病患提出的各种疑问都能合理的解释并明确告知病情发展及预后。在中心医院心内科学习期间,极大的开阔了我的视野,特别是他们浓厚的学习气氛、探索精神,不断激励着我尽快地掌握新的理论知识及技术。

医院医生进修心得体会3   

  20_年是重要的一年,聊城市妇幼保健院成功购置开发区医院,并筹建聊城市中心医院,20_年也是我5年大学临床结束并顺利毕业的一年,机遇就是这么巧合,通过应聘,很幸运加入市妇幼,成为市妇幼的一员。为了让我们更好地踏入崭新的工作当中,掌握精湛的技术才能并更好的为患者服务,我院组织安排新入职的临床及护理人员一百多人赴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进修学习,作为新入员工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在进修期间我被分到了心内、神内、消化、呼吸等四个内科学习,半年的时间说长也短,但所获颇丰,心得体会也不少,现就拣几点我在心内和呼吸科学习过程中感触较深的来谈谈。

  心内科是医院最重要的窗口之一,我所在的医院心内科有5个病区加一个CCU病区,不仅接诊正常的老年慢性病人,还要收治从地县上转的急危重病人,有着急、忙、杂的特性。面对危重急症病人的首诊和抢救,心内科病人又往往诊断不明、病情不清、变化迅速,若处理不当,就容易发生医疗纠纷。而病人及家属容易产生急躁、忧虑、恐惧的情绪,心内科不同于病房,医护人员有充足的时间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心内,患者及家属在与医护人员较短的接触时间内,还未建立良好的信任感,对医护人员的每一个细微环节都十分敏感,医护人员的言谈举止对病人心理都会产生很大影响。造成医护人员的救治行为不被理解,患者及家属留下“不被重视”、“急诊不急”的错觉。所以我越发觉得“沟通”在心内科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时,要学会观察,才善于发现问题的存在,包括对病人病情、心理、需求及家属的观察。通过观察和沟通学会判断,对病人的病情和需求有一个准确地了解和判断,有利于医护人员救治工作的展开,也为病人争取了时间。例如:急性心梗的患者可以通过观察和大致的询问了解其发病时间及诱因和心前区部位和严重程度、既往史等,第一时间初步诊断出其病因为其救治,为病人的救治争取时间。

  在心内科每个人都是我的老师,每件事都是我的经历,教会我很多东西,无论做人还是做事。当然,想做好一名内科医生,只会沟通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扎实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快速的反应、麻利的动作,这才是在遇到紧急情况时禁得起考验的保证。

  在呼吸科以其他科比较,呼吸科的疾病发病的复杂性在临床医学中是比较突出的。而且呼吸病中的许多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与生活环境、吸烟史及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如COPD、肺心病、肺栓塞、哮喘及呼吸系统肿瘤等;许多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还与流行病学有密切的关系,如社区获得性肺炎,天气变化普通感冒引起的慢阻肺急性加重等,均有流行病学问题存在。

  在诊断方面,完整的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应包括三方面:①功能诊断;②病理诊断,包括性质与部位;③病因诊断,在病因、病理等难于明确时,则仅可得到临床诊断。诊断依据除了包括:病史、症状、体征、化验资料、X线、CT等一般资料外,还有支气管镜、痰培养等特殊检查。对于一些临床表现非常明显的呼吸系统疾病只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也可作出诊断,如COPD的桶状胸、心源性哮喘等,对于那些早期病症轻、症状不明显又无典型病史者,则需详细检查后方可确定诊断。

第5篇:呼吸系统疾病诊疗技术范文

【摘要】:目的 评价在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检查前应用鼻腔冲洗对患儿术后发热的影响。方法 按照纳入和排除的标准,选取2011年9月至2012年7月在我科住院期间行纤支镜灌洗的患儿3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50例,实验组术前三日开始行鼻腔冲洗,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比较两组患儿在纤支镜术后发热率。结果 实验组纤支镜术后发热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鼻腔冲洗能有效降低纤支镜术后患儿的发热率,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

【关键词】 鼻腔冲洗纤维支气管镜 儿科

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检查术自1978年应用于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其安全性与有效性得到了广大临床工作者的认可。早在1995年有外国文献1对4273例纤支镜检查患者做回顾性研究后报道纤支镜检查的死亡率是0~0.2%,严重并发症如气胸、大出血等发生率为0.1%~0.2%。Kohelet2等将纤支镜应用于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后,认为纤支镜是可以应用于新生儿的安全有效的检查仪器。Bar-Zohar3等证实了纤支镜对于重症呼吸系统疾病患儿诊疗的重大作用,认为纤支镜检查术应该是PICU医务人员应该掌握的专业技术。但是纤支镜检查术作为一项有创检查技术,其并发症不可避免,术后发热就是纤支镜检查术常见的并发症,国内文献4报道在免疫力正常的成年人中的发生率为11%,在儿童中的发生率为1.73%~5.8%5,6,7,而国外文献8中报道在儿童纤支镜检查术中发热的发生率为48%。纤支镜术后发热增加了患儿的痛苦,延长住院时间,增加院内感染的机会,容易因此产生医患矛盾。所以,降低纤支镜术后发热率值得医护人员关注和研究。本研究将鼻腔冲洗术应用于儿童纤支镜术前准备,有效的降低了术后发热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11年9月至2012年7月,在我科住院期间行纤维支气管镜灌洗的患儿,排除标准:术前应用免疫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术前气管插管或呼吸机辅助通气;术前24h内体温≥37.5度;术后24h出院;术前或后24h内有其他有创检查或外科手术;患有慢性病,比如,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甲亢或甲减等;先天性呼吸系统发育异常.按照患儿入院时病案号的奇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病案号为奇数者纳入实验组,病案号为偶数者纳入对照组),各150人。

实验组平均年龄7.5±5.3岁,对照组平均年龄8.3±5.4岁,经检验两组资料无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材料意大利产Rhino clear鼻腔冲洗器、水银体温计、0.9%氯化钠溶液

1.3 方法实验组患儿纤支镜术前三天使用0.9%氯化钠溶液10ml,进行鼻腔冲洗,每日两次,术前行鼻腔冲洗一次;对照组患儿不行鼻腔冲洗。

2. 结果

对照组与实验组发热率比较,对照组为30.7%,实验组为15.3%,P0.05,说明二者的发热率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的发热率明显比对照组发热率低

3. 讨论

纤支镜术后发热的原因和机制并没有确切的答案,综合国内外文献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纤支镜的消毒不合格,检查时发生交叉感染,纤支镜由于管腔细长,活检通道及吸引通道交界处难以清洗,活检口阀瓣因存在各种关节缝隙,活体组织容易镶嵌入内,清洗难度大9。清洗消毒不彻底,纤支镜上仍残留有部分致病菌,从而导致医源性感染。其次,纤支镜检查时可以携带上呼吸道含有致病菌的分泌物进入下呼吸道,而引起纤支镜术后下呼吸道继发感染10。最后,全身性的炎症反应,国外文献11指出纤支镜术后发热可能是一种全身性的炎症反应。在本实验中,对照组患儿纤支镜术后发热率占30.7%,高于国内报道,可能与样本量小有关。术后发热增加了患儿的痛苦,延长住院时间,增加院内感染的机会,容易因此产生医患矛盾。本实验中,实验组患儿术前三天使用生理盐水进行鼻腔冲洗,每日两次,术后发热率为15.3%,显著降低了纤支镜术后的发热率(P0.05)。

鼻腔冲洗是作为一种物理治疗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鼻腔以及鼻窦疾病的治疗,同时也被应用于普通感冒。其作用机制不甚明朗,大多数学者认为和以下机制有关:清除作用;减轻鼻粘膜水肿;减少炎性因子;提高鼻粘膜的功能。鼻腔冲洗之所以能降低纤支镜术后发热率可能与其机械清除作用,以及减少炎性因子作用有关。同时,鼻腔冲洗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12. Keeri等对134名患者调查后,认为鼻腔冲洗是一种为患者所认可的治疗方法13,本研究中,实验组150名患儿均能耐受此项操作。鼻腔冲洗的不良反应很少,主要有鼻腔刺激,鼻腔出血,耳痛,呛咳14。本研究中,7岁到15岁患儿中有1名患儿自诉鼻腔不适,但是可以耐受。肺炎患儿多伴有鼻腔症状,比如鼻粘膜水肿,分泌物过多等。患儿自觉鼻塞,流涕。刘卫娟15对112名肺炎患儿行鼻腔冲洗后,发现鼻腔冲洗能冲洗掉滞留在鼻腔内的分泌物,从而改善患儿的睡眠打鼾及睡眠质量情况,并认为鼻腔冲洗可以改善支气管肺炎患儿的睡眠及生活质量。

将鼻腔冲洗作为纤支镜检查术前准备,即可以降低术后发热率,又可以改善肺炎患儿睡眠及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工作中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 Pue CA,Pacht ER. Complications of fiberoptic bronchoscopy at a university hospital[J]Chest,1995,107(2):430-432.

[2] Kohelet D,Arbel E,Shinwell ES. Flexible fiberoptic bronchoscopy--a bedside technique for neonatologists[J]. Neonatal Medicine, 2011,24 (3), 531-535.

[3] Bar-Zohar D,Sivan Y. The yield of flexible fiberoptic bronchoscopy in 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patients [J]. Chest ,2004, 126 (4), 1353-1359.

[4] 邓小梅,谭星雨等.纤维支气管镜术后发热和感染的调查[J].中国内镜杂志,2006,12(7),673-676.

[5] 叶芳,潘伟飞等.小儿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后并发症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9),679-680.

[6] 陈志敏.儿童纤维支气管镜术的安全性[J]临床儿科杂志,2009,27(1),12-14.

[7] 张彦霞,毕月斋等.小儿纤维支气管镜并发症及其原因分析[J].河北医药,2011,3315,2286-2287.

[8] Elie Picard, Shepard Schwartz.A Prospective Study of Fever and Bacteremia After Flexible Fiberoptic Bronchoscopy in Children[J]. Chest ,2000,117,573-577.

[9] 徐英、赵强杨等.纤维支气管镜使用中的感染控制管理[J]临床肺科杂志.2008,13(3):382

[10] 邓小梅,谭星雨等.纤维支气管镜术后发热和感染的调查[J].中国内镜杂志.2006,12(7):673-676

[11] Standiford TJ,Kunkel SL,Strieter RM.Elevated serum levels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after bronchoscopy and bronchoalveolar lavage[J].Chest,1991,99:1529-1530

[12] 于淑东.鼻腔冲洗的国内外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8,16(1):77-80.

[13] Keeri R,Weber R,Muller C,et al。Effectiveness and tolerance of nasal irrigation followingparanasaI sjnus surgery[J].Laryngorhinootologie ,1997,70(3):137-144.

[14] 叶灵茶.鼻腔冲洗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及预防[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11,19(1):30-32.

第6篇:呼吸系统疾病诊疗技术范文

关键词 侵袭性真菌 医院感染 高危因素 分析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3.167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月~2009年12月医院感染病例中所有真菌感染患者112例。其中男59例,女53例;年龄42~78岁,平均60岁。

实验室检查方法:标本直接涂片镜检、科玛嘉显色鉴定培养基鉴定,培养鉴定按操作规程操作。

统计学处理:对选取的病例中真菌感染构成比用百分率(%)表示,两个率间比较用X2检验。

结 果

基础疾病与医院内真菌感染关系:本组112例真菌感染病例均有不同程度基础疾病,其中恶性肿瘤12例,占1071%,呼吸系统疾病38例(包括慢支、肺炎、支气管扩张等),占3392%,泌尿系统疾病22例(包括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占1964%,内分泌系统疾病13例(包括糖尿病、甲亢等),占11.60%,消化系统疾病13例(包括胃癌、肝癌、肝硬化、胃溃疡等),占1161%,血液系统和其他疾病14例,占12.50%。在诊疗中各种插管36例次,各种穿刺29例次,肿瘤化疗12例,静脉高营养17例,支气管扩张术5例。

医院真菌感染部位:患者检出医院真菌感染最高的部位是呼吸道和泌尿道,分别占5436%和2186%。其次是消化道和其他部位(口腔黏膜、血液等),分别占15.24%和854%

医院内真菌感染菌株种类:白色念珠菌是最常见的致病念珠菌,其他的常见致病念珠菌为热带念珠菌、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光滑念珠菌。见表1。

讨 论

近年来,院内真菌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上升。侵入性检测设备,胃肠外营养,广谱抗生素的长期应用以及老龄人口的增多等原因,特别是一些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和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继发感染以及医院内感染问题常常由真菌感染所致。尽管大多数念珠菌感染是内源性的,但念珠菌也偶可在患者与患者之间传播。也有研究显示,医务人员的手常有念珠菌附着,有可能传播病原体。医源性因素一方面使病人的免疫力受到抑制或打击,一方面提供了真菌侵入体内的途径,导致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生。同时,建立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等侵人性操作是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另外,危重病患者临床病情错综多变,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在积极治疗原发病时,不合理地应用抗生素难以避免,使真菌感染有机可乘,加上真菌检测结果的假阴性率较高,更加误导了抗生素的应用,这已成为危重病病人继发真菌感染的不容忽视的一大特点。当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时,人体内正常菌群中敏感菌株被杀灭或抑制,失去了正常菌群的拮抗保护,终致菌群失调,使外源性或内源性真菌得以大量繁殖,造成真菌二重感染。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人体内最常见的共生菌,属条件致病菌,是导致真菌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1]。总之,近年来致病菌变化趋势为:白色念珠菌略减少,非白色念珠菌的其他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隐球菌及曲霉菌渐增多,特别引人注意的是曲霉菌已成为继念珠菌之后第二常见的真菌病原体。

综上所述,患者基础疾病、年龄、免疫力、住院时间、抗生素的应用、侵人性检查治疗等因素均为医院内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呼吸道及白色念珠菌为医院内真菌感染的主要好发部位和主要病原菌,真菌感染的临床症状多样而且通常没有特征性[2],对此,临床医生应有高度的认识,对具有真菌感染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时进行实验室监测,这对制定实时的防治方案,控制医院内真菌感染、二重感染不良后果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7篇:呼吸系统疾病诊疗技术范文

1.1调查对象

抽取2013年10-12月接受湖南省卫生厅统一举办的“湖南省乡镇卫生院医生培训班”医生206名(每家卫生院1名),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

1.2调查表设计

本课题组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在经过5位相关专家(3位教授、2位副教授)论证后,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其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①医生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职称、学历、学习背景;②中医药知识知晓率调查,题目为闭合式,共10个题目,内容主要涉及中医药基本知识,如中医藏象、五行、八纲辨证、六、辨时给药、中医养生等知识,答对赋分为“1”,答错或不答赋分为“0”,超过2个题目未回答者视为无效问卷,满分为10分;③中药及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及需求情况,内容包括中药及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情况、迫切需要学习的中医适宜技术等。调查均采用封闭式提问,调查前进行预调查,一般10min可完成答卷,根据预调查反馈的信息,调整问题后,Cronbach'sα系数为0.84。

1.3调查方法

调查前,统一培训10名调查员,根据每期乡镇卫生院医生培训人数的50%随机现场发放问卷,以无记名方式,当场填写并检查后回收;若发现未填写或缺项,则当场要求补填。共调查4期,每期调查人数分别为49、51、53、53名,共发放问卷206份,回收有效问卷206份,有效回收率100%。10d后随机抽取15位乡镇卫生院医生重测,重测信度为0.86。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秩和检验等统计方法,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中医药知识知晓率

乡镇卫生院医生中医药知识知晓率(答对的题数/总题数)为63.83%,其年龄、性别、学历、职称均对中医药知识知晓率的影响无差异(P>0.05),但其学习背景对中医药知识知晓率的影响有差异。

2.2中药及中医适宜技术应用情况

乡镇卫生院医生中药及中医适宜技术应用情况不容乐观,仅有20.39%的医生经常采用中药治疗疾病,不足20%的医生经常使用中医适宜技术治疗疾病。

2.3迫切需要学习的中医适宜技术

不同医生对中医适宜技术的需求不一,大多数医生希望学习针灸、推拿、敷贴、拔火罐、刮痧等操作协助治疗疾病,96.60%的乡镇卫生院医生希望学习一种或多种中医适宜技术来帮助诊疗疾病。

3问题与对策

《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强调要开展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但本调查发现,湖南省乡镇卫生院中医院校毕业的医生仅占21.84%,接受过西学中培训的医生为18.45%,说明中医培训及中医继续教育的范围太窄。本次调查发现,乡镇卫生院医生具有“四低”特征,即低学历、低职称、低中医药知识知晓率、低中药和中医适宜技术使用率。学历和职称是反映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力的指标之一,本次调查的206名医生中,81.55%的医生学历为中专和大专,90.29%的医生职称为助理医师和医师,这与同类调查的数据较为接近。另外,乡镇卫生院医生中医药知识知晓率仅为63.83%,且具有中医背景的医生中医药知识知晓率要高,由此可见中医院校教育及中医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在低中医药知识知晓率的前提下,仅有少部分人经常采用中药及中医适宜技术治疗疾病。众所周知,中医适宜技术在治疗疾病方面不仅能够节省医疗费用,且不良反应小,疗效显著。临床研究表明,中医适宜技术不仅可以配合西药较迅速、较长时间地控制血压,还能明显改善高血压患者不适症状。因此,不少乡镇卫生院医生希望学习一种或多种中医适宜技术以帮助诊疗疾病。基于乡镇卫生院医生的“四低”特征及乡镇卫生院医生迫切希望学习中医适宜技术的情况,建议卫生主管部门为乡镇卫生院医生提供中医继续教育的机会,使乡镇卫生院医生提高学历、职称、中医药知识知晓率、中药和中医适宜技术使用率,达到提高临床治疗水平和降低基层医疗费用的目的。为此,笔者认为可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

3.1开展网络远程教育及对口援助,拓宽中医药继续教育的渠道

目前,我国常用的中医药继续教育渠道为各类研修班、学习班、学术讲座、学术交流及脱产进修等,但我国乡镇卫生院医生数量少、日常工作繁重,加之高昂的培训费用等,导致大部分乡镇卫生院医生无法离岗学习,进而影响中医继续教育的开展。而网络远程教育可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使乡镇卫生院医生可随时随地学习,能有效帮助其提升学历和职称,提高中医药知识知晓率,并可节省费用。另外,卫生主管部门可指定省、市中医院对口援助县中医院及乡镇卫生院,定期选派中医药专家赴基层讲学,安排中医骨干到基层历练并指导县中医院及乡镇卫生院在中医适宜技术开展中遇到的问题。

3.2合理选择中医药继续教育内容

根据乡镇卫生院医生呈“四低”的特征和迫切希望学习中医适宜技术的现实状况,在进行乡镇卫生院中医继续教育时,应首先夯实乡镇卫生院医生的中医基础理论及基本知识,再开始加强中医适宜技术(针灸、推拿、刮痧、火罐等)的培训,以实际满足乡镇卫生院医生的迫切需要。

3.3以农村地区疾病为导向,创新中医药继续教育方式

第8篇:呼吸系统疾病诊疗技术范文

【关键词】 胸腔镜;微创手术;重度肺气肿

肺气肿是临床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 该病可对患者的呼吸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甚至可导致患者呼吸衰竭[1]。肺气肿作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终末期表现, 单纯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需通过外科手术治疗以更好的改善患者的呼吸状态, 提高生存质量[2]。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临床对于重度肺气肿的治疗逐渐向微创化发展, 作者现分析胸腔镜微创手术治疗重度肺气肿的治疗效果,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80例重度肺气肿患者, 其中男45例、女35例, 年龄55~75岁, 平均年龄(63.5±4.4)岁。患者均满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规范》中肺气肿的诊断标准。

1. 2 方法 手术操作:患者全身麻醉, 取侧卧位, 进行双腔气管插管。于胸前8肋及9肋作手术切口, 切口长度约1 cm。置入胸腔镜, 对患者的肺部情况进行仔细z观察。在肩胛骨2、3肋骨处作长度约为1 cm的手术切口, 并置入操作鞘卡。以超声刀对患者解除胸腔粘连, 明确病灶部位, 胸腔镜观察下进行肺部分切除。对于固定侧肺以GIA缝线进行缝合。测定患侧气道阻力及肺顺应性。

1. 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及肺功能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 1 手术情况 手术时间60~185 min, 平均手术时间为(110.9±

24.9)min。术中出血量35~118 ml, 平均出血量为(44.9±24.6)ml。

2. 2 术后情况 住院时间20~80 d, 平均住院时间为(39.5±

13.8)d。术后发生并发症4例(5%), 其中切口感染1例、肺漏气3例, 无心力衰竭或呼吸衰竭等并发症发生。对患者进行相应处理后, 其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2. 3 肺功能 治疗前, 患者的FVC、FEV1、TLC分别为(2.14±

0.50)、(1.57±0.60)、(7.54±1.28)L, 治疗后分别为(2.65±0.66)、(2.04±0.55)、(6.00±1.45)L, 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5.509、5.165、7.122, P

3 讨论

重度肺气肿是临床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 其作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终末期表现, 若不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 可严重影响患者的肺部功能, 部分患者甚至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需引起临床高度重视。对于重度肺气肿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两种, 其中药物保守治疗以解除痉挛药物为主, 但治疗效果较为一般, 且需较长的治疗周期, 而患者在短时间内症状得不到改善往往内心压力较大, 因此临床上对于重度肺气肿患者的治疗偏向于外科手术[3]。而传统的手术治疗创伤较大, 患者术后恢复较慢, 且术后并发症较多, 在临床上的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肺减容术为现在最为常用的治疗方式之一。在本次调查中, 本院分析了胸腔镜微创手术在重度肺气肿中的应用效果。

肺减容术治疗中, 其通过对无功能的肺组织进行切除, 使得胸膜腔的负压得到有效的恢复, 并逐渐的减轻肺呼气阻力, 逐步恢复肺部的基本功能, 使得支气管扩张, 更好的改善患者的肺部功能[4]。而胸腔镜的应用使得肺减容术向微创性发展, 与传统的手术治疗相比, 以胸腔镜微创手术对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患者的康复。经本次调查结果可知, 以胸腔镜微创手术对患者进行治疗效果较为明显, 且平均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在可接受范围内, 不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的伤害。此外, 治疗后患者的肺功能指标获得了明显的改善,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但值得注意的是, 并不是所有患者均可通过肺减容术进行治疗, 作者结合相关资料, 提出下述标准:①病情可控制;②年龄≥75岁, 对手术治疗具有一定的耐受性;③手术靶区明显;④无其他严重病症, 如冠心病等。因此在治疗前需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 而后再进行相应的手术治疗[5]。

综上所述, 胸腔镜微创手术治疗重度肺气肿效果显著, 且该项术式具有微创性、安全性及预后好等特征, 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但本次调查中, 未对治疗结果与其他治疗方式进行对比, 因此较难体现胸腔镜微创手术的优势, 且本次调查较为浅显, 后期将继续进行相关研究, 以更好的完善本次调查。

参考文献

[1]向敏.胸腔镜微创手术治疗重度肺气肿的临床效果.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5(1):212-213.

[2]吕文强, 张志锋, 彭仕骏, 等.电视胸腔镜在诊断和治疗胸腔良性疾病中的应用.基层医学论坛, 2010, 14(25):784-786.

[3]滕洪, 王述民, 曲家骐, 等.胸腔镜手术治疗老年自发性气胸70例.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3, 13(11):974-976.

[4]滕洪, 王述民, 曲家骐, 等.胸腔镜手术治疗老年肺气肿自发性气胸43例.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4, 14(8):760-762.

第9篇:呼吸系统疾病诊疗技术范文

1.1一般资料

其中2012级临床医学1班(平行班)学生43人、临床医学(院校结合班)学生37人、临床医学(系统化教改班)42人,3个班级的学生各方面资料(性别、年龄、入学成绩、家庭环境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根据国家助理执行医师考试大纲,综合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分别命题1套,共150题(每题为1分,全部为选择题),在第4学期末(2014年6月)同步测评,学生采取机读卡作答。其中,基础医学综合题50题分布:解剖学(n=10)、组织胚胎学(n=2)、生理学(n=10)、生化学(n=3)、病理生理学(n=5)、药理学(n=10)、微生物与免疫(n=5)、病理学(n=5)。临床医学综合题100题分布:预防医学(n=9)、传染病(n=5)、流行病学(n=5)、内科(n=18)、外科(n=9)、妇产科(n=9)、儿科(n=18)、全科(n=18)、诊断学(n=9)。

1.2.2教改方法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入校时自然分班,临床医学4班为院校结合班、临床医学5班为系统化教改班、临床医学1班为对照班。双盲实施教改,教改班采取新课程体系和新培养模式。

1.2.2.1院校结合班人才培养模式院校结合班实施“1+1+1”(即1年学校教育、1年医院教育、1年医院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第1学年的基础课程在校由学校老师统一授课;第2学年的专业课程采用院校结合模式,教学任务主要由教学医院临床师资承担,在进行课堂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临床医生可根据实际需要将能够采用临床实践教学的内容尽量在临床上进行教学,并安排学生每学期每周不少于2学时的临床实践,其中教学查房、病案讨论、书写病历、观摩手术、社会实践不少于1次;第3学年进入医院实习。

1.2.2.2系统化教改班人才培养模式采用“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2年在校学习,1年临床实习。构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1)将基础医学中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及临床医学中的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五官科学按人体8大器官系统进行了内容的整合,将同一器官系统涉及的内容有机的整合为一个整体,形成消化系统疾病诊疗技术、呼吸系统疾病诊疗技术、循环系统疾病诊疗技术、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诊疗技术、血液系统疾病诊疗技术、神经精神系统疾病诊疗技术、内分泌系统疾病诊疗技术、运动系统疾病诊疗技术8门专业核心课程。

(2)将8门专业核心课程中无法囊括的基础医学知识(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整合为一门新的课程-医学基础。(3)将8门专业核心课程中无法囊括的临床实践内容整合为一门新的课程-临床基本技能。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Epidata3.02进行双人双录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采用SAS8.2版本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平行班、院校结合班、系统化教改班学生基础医学考试正确应答率比较

3个班级学生在解剖学、生化学、药理学3门基础医学课程考试正确应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组胚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微生物与免疫、病理学5门基础医学课程考试正确应答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平行班、院校结合班、系统化教改班学生临床医学考试正确应答率比较

3个班级学生在外科学、儿科学、全科医学3门临床医学课程考试正确应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预防医学、传染病学、流行病学、内科学、妇产科学、诊断学6门临床医学课程考试正确应答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平行班与院校结合班学生考试正确应答率比较

从平行班与院校结合班学生基础医学课程考试正确应答率比较发现,8门基础医学课程,平行班与院校结合班均在学校由学校老师统一授课,故大多数课程2个班级学生的考试正确应答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第2学年进入临床医学课程学习后,院校结合班的学生可在病房中通过真实的患者来对疾病的病因、病机、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和辅助检查、诊断、治疗等多方面进行详细的了解,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对病情的分析中,为什么患者表现出这些临床征象,什么样的解剖结构、生理特征、病理改变决定了患者的发病特点,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了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的掌握,故解剖学和生化学两门课程的考试正确应答率院校结合班优于平行班。从平行班与院校结合班学生临床医学课程考试正确应答率比较结果可以看出,

(1)预防医学、传染病学、流行病学、诊断学属于专业基础课程,平行班、院校结合班、系统化教改班教学方式基本一致,依靠学校实训基地或医院较为完善的模拟操作设备,学生均可有较多的动手操作机会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故3个班级考试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外科学、儿科学这样的临床专业课程,知识点繁多,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学生不可能学完每个疾病,院校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由于教师多为来自临床第一线实践经验十分丰富的主治医师、主任医师,有着大量的临床资料积累,尤其在需要时可将课堂带入病房,开展现场教学,学生更易学习和理解。而且像外科学、儿科学这样临床操作较多,需培养学生较强动手能力的课程,在医院学习的学生可以直接在教师的指导下,面对真实患者进行力所能及的操作(即早临床、多临床),通过自己亲手实践的过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灵活掌握理论知识,并培养自学能力,故这两门课程考试正确应答率院校结合班优于平行班。

3.2平行班与系统化教改班学生考试正确应答率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