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学校课程建设规划范文

小学学校课程建设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学校课程建设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学校课程建设规划

第1篇:小学学校课程建设规划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对大学生及早进行职业规划,了解就业市场,进行职业定位,克服就业难,顺利就业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本文以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现代农业工程系为例,就职业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谈一些认识和做法。

1.职业生涯规划及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的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这个计划包括一个人的学习与成长目标,及对某项职业的生产性贡献和成就期望。虽然是规划,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时职业规划也是个体的人生规划的主体部分。

对于个体来说,职业生涯规划的好坏必将影响整个生命历程。我们常常提到的成功与失败,不过是所设定目标的实现与否,目标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个体的人生目标是多样的:生活质量目标、职业发展目标、对外界影响力目标、人际环境等社会目标……整个目标体系中的各因子之间相互交织影响,而职业发展目标在整个目标体系中居于中心位置,这个目标的实现与否,直接引起成就与挫折、愉快与不愉快的不同感受,影响着生命的质量。

2.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目前从全国来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做得还很不够。在我国的高校中,70%的大学生没有接受过职业规划指导,大部分学生对企业规划了解非常肤浅,真正能做出实际规划的学生不到10%。高职院校学生在三年的大学学习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并且也学会了不少专业技能,但是拥有了足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并不见得就满足了单位的需要,我们的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同样会遇到种种难题,比如社交能力不足、缺乏经验、择业观念不合理等等也造成了很多大学生不好就业。再联想到我国如今的就业形势,为了更好的促进大学生实现就业,帮助他们以既有的成就为基础,确立人生的方向,提供奋斗的策略;准确评价个人特点和强项;评估个人目标和现状的差距;准确定位职业方向;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并使其增值;扬长避短,发挥职业竞争力;提升个人实力,获得长期职业发展优势;加快适应工作,提高工作满意度,使事业成功最大化。

3.现代农业工程系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

3.1开展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知识调查

通过调查,新生有90%以上的同学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而且只有36.5%的同学对自己未来三到五年有明确的发展计划。因此,需要加强对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50%以上的同学对基本就业程序不了解,而对于这些疑惑,只有不到10%的同学表示能够自己解决,这就为职业规划和职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当加强对新生进行职业规划和就业相关内容的教育,深入了解同学们的切实需要,从而帮助同学们在人生新的起跑线上赢得更多精彩。

3.2举办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为了帮助我系大学生掌握职业规划的理念和基本方法,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引导大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规划自己的学习和职业生涯,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从更深层次提高就业竞争力,根据学院要求精神,结合我系实际情况,举办了我系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大赛主题:规划精彩人生,打造锦绣前程。我系在校大学生2011级、2012级自愿参赛,2013级全部参加,参赛面2011级、2012级20%,2013级达到100%。比赛历时半年,经过参加培训、报名、个人职业规划设计书初选、复选、决赛等环节,共有102名学生获奖,12名同学获得“职业规划之星”荣誉称号,通过参赛,同学们受到了教育,得到了锻炼,明确了自己大学三年的努力目标,初步确立了自己的职业目标。收到良好效果。

4.高职院校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建议

4.1大力宣传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企业用人观念。我们必须通过理论、舆论等宣传国家现状与社会需求,对高职高专教育有一个正确认识,从而使社会接纳高职高专毕业生。从而保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4.2成立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教研室。做到有人员、有场地、有设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全方位的服务。应经常对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作大量深入的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与各专业相关的行业规模发展趋势、技术状况、岗位设置和人才需求,详细了解生产管理第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要求。根据调查结果分析论证,按轻重缓急分期分批设置专业和课程,做到专业能上能下,能大能小,有需就上,无需就下。

4.3认真贯彻教育部2006[16号文件]。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为社会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高等技术应用人才。一是要搞好教学基础建设,即专业建设、课程和教材建设、实验室和培训基地建设;二是要加强教学管理,制定有关高职高专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做到依法管理、依法治教治学,保证稳定有序的教学秩序,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三是学校要加强学风建设,真正提高办学质量。

建立具有高职高专特色,以学校为主体的就业市场,使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在“双向选择”中目的性更强,签约率更高。要注意无形市场的建立,包括建立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通过多种方式与用人单位联系和合作,保证人才培养与用人的统一。

第2篇:小学学校课程建设规划范文

关键词:人才培养 专业综合改革 管理模式 拓扑图 交流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b)-0-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增强诚信意识,养成良好学风;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各类优秀工程技术人才,是目前高等教育改革值得探讨的课题[1-4]。我校从2009年7月开始实施“3+1”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传统的大四两个学期拆分为三个小学期,第一、二个小学期中还包含两段实习、就业休假阶段,7月进入第一小学期,利用暑期进行毕业设计(论文),10月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初稿后,学生即可着手就业与考研。为了能够使第四年得到充分利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校在部分专业进行了专业综合改革的实践,取得了一些有益的

体会。

1 优化专业结构,明确课程之间关联

由学院学术委员会与企业专家根据我校厚基础、宽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科建设规划,以及专业教学质量标准,研究专业之间、校企之间的资源共享方案,论证教学资源、人力资源整合的可行性和依据,进行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依据专业培养方案,专业教师经集体讨论后,绘制课程关联拓扑图;成立课程建设教师组,研讨并编写课程教学大纲和实验实训教学大纲,在此过程中,对于与工程实际联系密切的课程,须向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咨询,获取建议,对于与考研、就业关系密切的课程,还须与大四学生座谈,获取建议。依据课程关联拓扑图及课程教学大纲确定课程授课计划,依据实验实训教学大纲及课程授课计划确定实验实训授课计划。

将课程关联拓扑图、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发给学生,使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由校内任课教师与企业培训教师共同对学生的综合能力作出评价,作为进一步修订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重要参考。专业教学规范的制订流程框图如图1所示。

2 规范实践环节,强化学生实创能力

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以综合型、设计型、创新型实验教学为核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工程实践和科研前沿,让学生参与到“产学研”的环节中,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通过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使学生掌握生产过程并能够提出具体要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毕业设计实行导师组制(至少3位指导教师),介入科研,设计真题。

按照河北省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的建设规划,制定实施“全过程、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基本技能、表达能力和工程综合能力;实践教育基地为学生提供数量与实习学生数量相符的工程实际项目,作为毕业设计题目,并在不涉及企业技术机密的前提下提供毕业设计所需的相关工程技术

资料。

成立实训中心管理工作组和科技创新工作组,指导学生会科技创新部,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训中心进行监管,对各类科技竞赛进行动员、宣讲、组织、培训,定期举办大学生科技讲座,进行经验交流,以赛促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团队协助精神;建立实训中心开放管理制度,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实训项目和实验设备,设计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学习权;结合教学条件和学生特点,实行必修与选修相结合,固定实验时间与浮动实验时间相结合,除完成必须的教学实验任务外,根据专业要求和学习兴趣选做部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特别是对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实训实验室优先开放,并提供技术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工作实施流程框图如图2所示。

3 加强交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校企双方建立联动的联系和交流机制,在每届学生开始到企业实习前,组织企业教师和学校教师针对当届学生和工程技术的发展情况进行深层次的教学交流与研讨,共同制订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实习实训计划,以保证企业实习和实训达到培养目标和标准的要求。

专业教研室、实验室及实践实训中心制订教学人员培养与培训计划,支持专职实训技术人员通过继续学习和深造,不断提高业务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选派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学习,选派实训教师参加与实践教学相关的进修和培训;对于企业兼职教师,在实践实训中心的安排下定期开展基本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的学习和培训。

建立专任教师、实验教师、培训教师、学生之间长效沟通机制,专任教师鼓励学生进行教学信息反馈,实验教师、培训教师鼓励学生面对面提问、探讨;以科技竞赛的队员选拔、组队、经验交流为契机,建立高低年级学生之间团结、和谐的交流机制,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师生全方位、多渠道交流与沟通机制结构框图如图3

所示。

4 结语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永恒的主题,而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才培养模式的制约。考虑学校外部环境的影响,面向社会人才需求,针对学校过去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精心设计,大胆创新,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较大的系统的改革,形成了能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反映学校自身办学特色的“3+1”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了相应的专业综合改革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后还要通过自我认知和社会反馈两个维度,加强改革实效性的评价,以提高整个系统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 杨方,袁胜发.通过科技创新实践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34(1):65-66.

[2] 黄道平,胥布工,乔连芝.产学研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34(2):11-12.

[3] 江锦花.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开放实验室管理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2):12-15.

[4] 周合兵,黄晓波,沈文淮,等.建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长效机制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8):4-7.

第3篇:小学学校课程建设规划范文

关键词: 体育学院 素质培养 社会需求 体育教育专业

衡水学院体育学院在近七年的发展过程中,遵循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教育规律,秉承“守正出新”的校训,坚持“进步教育”和“创新教育”,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质量为根本,以措施为保证,以需求为动力,通过加强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条件建设,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实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重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上始终坚持高标准、高质量、严要求、重特色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倡导“多能一专”,培养标准中坚持“三基本、六会”,严把出口关,使得毕业生达到较高的标准,得到社会的肯定。

1.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

我院坚持强化实践教学、以学生实践能力促进教学的发展道路,坚持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通过加大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实习、参加省市比赛的裁判工作等手段,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综合水平,使学生基本技能过硬,能够胜任各种体育师资,学生综合能力不断提高。

1.1我系体育教育专业教师注重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归纳、判断推理的能力,并随时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及国内外最新相关研究成果渗透在教学工作中。

1.2在教学改革中,改进考核、考试方法,注重训练学生的实际教育教学能力、科研工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1.3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功能。衡水市所有各级各项竞赛都有我院专业师生参与主要工作,得到各级各部门的好评,既锻炼了学生实践能力,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根据社会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随着人才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本专业毕业生择业意向有所变化,为此,应根据社会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加强课程建设(增加课程类别),充实教学内容,确保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达到信息化、质量化、规格化,以及复合社会和事业发展的新兴人才的需求。

我院系与京、唐体育俱乐部签署实习就业基地,河北省中小学、大中小城市的体育健身会所、社区健身指导、体育商品销售、企事业单位成为体育教育的就业新热点。但是仍存在着高职称和高学历教师数量较少、基础设施和教学设备不足、图书资料室和基础实验室不足等问题。

3.建设体育教育特色专业

我院体育教育专业,在专业和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等各个方面,在我省同类院校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具备以教师教育为主,拓展教育领域的特色专业。体育教育建设总目标及预期成果是“在师资队伍、教学科研、教材建设、教学条件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教育理念、教育教学管理与创新、课程结构与设置等方面在全省同类院校中达到较高水平;人才培养模式、学生人文素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特色鲜明,在全省同类院校处于领先水平,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力”,为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体育专业高级专门人才与人力资源保障。

3.1着重明确以体育特色专业为核心的体育通识的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重点是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结构调整、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水平,某些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3.2着重以体育特色专业为核心的体育通识的教学条件建设,重点是基础设施建设、实验室建设和教育实习基地建设及图书资料建设,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水平。

3.3着重以体育特色专业为核心的体育通识的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调整师资队伍的学缘、学历、职称、年龄结构,重点是学科建设带头人和梯队建设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及引进,师资队伍建设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水平。

3.4着重以体育特色专业为核心的体育通识的教学管理、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建设,重点是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建设,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水平,某些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4.体育特色专业建设的重点

4.1着重明确体育教育特色专业的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重点是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结构调整、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

4.2着重教学条件建设,重点是基础设施建设、实验室建设和教育实习基地建设及图书资料建设。

4.3着重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调整师资队伍的学缘、学历、职称、年龄结构,重点是专业带头人和梯队建设,以及骨干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师资队伍建设。

4.4着重教学管理、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建设,重点是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建设,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

5.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师资队伍建设包括专业带头人、学缘、学历、职称、年龄及专业梯队等本科教育建设的关键因素是师资队伍,因此,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教学、学术水平过硬的师资队伍,是实现本科教育建设规划的重要保障。

5.1进一步加强本科教育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引进、调入、培养中青年硕士、博士和高职称人才,每年引进、调入、培养中青年硕士、博士和高职称人才,建设一支本科教育精良的师资队伍。

5.2加快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建立创新能力学科带头人开发、培养计划。并制定有关政策鼓励他们组建教学、学术团队,申报高水平科研项目,建立学科带头人培养体系,在项目经费使用上有支配权,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的购置有优先权。

5.3体育教育特色专业,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本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引进、调入、培养中青年硕士、博士和高职称人才,每年引进、调入、培养中青年硕士、博士和高职称人才,并加快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建立本专业带头人开发、培养计划,建设一支精良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

[2]曲宗湖,杨文轩.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8.

第4篇:小学学校课程建设规划范文

关键词: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实践价值;现实困境;实施路径;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4A-0034-06

1984年,上海就启动“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验。江阴市在1997年8月由华士实验学校首开九年一贯制办学的先河,该校也是江苏省较早的九年一贯制学校。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实行九年一贯制”。随后,江阴又出现了夏港实验学校等3所由一个法人代表统领的小学、初中合并管理的学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就近入学、实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机遇。

江阴市目前实际以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运行的学校共有5所。这5所学校的组建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新建型的,如英桥国际学校、山湾实验学校;合并型的,如临港实验学校;混合型的,如华西实验学校、南闸实验学校。这些学校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统一协调管理,这主要由“一体型”的一贯制学校采用;一种是分部或分段管理,适用于“分离型”的一贯制学校。实践表明新建型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管理体系、文化建构比较顺畅,学校发展态势一般较好。

近年来,为了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地方教育的均衡发展,许多地方创建了多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探索基础教育领域新的办学体制、机制。从国内外的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看,未来九年一贯制学校将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发展的一种重要形态。但九年一贯制不等于“小学+初中”,如何在中小学学校教育转型中,防止“两张皮”现象的出现,亟须按照九年一贯制的特点和规律,就“小学、初中”有机衔接贯通的理想模式进行深入的探索与实践。本文在分析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的含义、特点、实践价值和发展中面临的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探索九年一贯制学校如何实现6+3>9的路径以及建设高品质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发展策略。

一、“九年一贯制”的基本含义和显著特点

(一)“九年一贯制”的基本含义

九年一贯制学校通常是指该校的小学和初中施行一体化的教育,小学毕业后可直升本校初中,“小升初”原则上不许择校流动。年级通常被设为一年级至九年级。[1]九年一贯制是基础教育l展的必然结果,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化,小学毕业生这个概念已逐渐失去了固有的教育意义,小学与初中受教育过程的“不间断、不选拔、衔接性、一体化”符合了时展的要求。

(二)“九年一贯制”的显著特点

九年一贯制学校这种新型的办学模式,在近几年已成为许多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办学的热门趋势。这种办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一贯性

首先是学生入学的一贯性。九年一贯制的学校,通常以一年级到九年级编排年级,小学毕业后用不着择校可直升本校初中。其次是学校管理的一贯性。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学校管理使用一套班子,一套管理理念,学校的校训、办学愿景、发展目标、教师发展目标、学生培养目标都是九年贯通一致的,从根本上保持了基础教育的连贯性和渐进性。

2.集聚性

首先是人的集聚。九年一贯制学校有9个年级,一般规模都较大。如江阴市临港实验学校,小学部54个班,2200多名学生;初中部27个班,1100多名学生,全校教师298人。其次是物的集聚。九个年级的教学班,需要数量众多的功能教室,运动场地、校园面积都较大。集聚性能较好地发挥九年一贯制的规模效应,但也带来管理上的诸多困难。

3.发展性

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内部管理能突破学段、学制的局限,学生从一年级到九年级有总体的培养目标,每个年段在总目标的引领下分层制定子目标,各层级之间的目标是连续的、递进的、发展的。学校可以一以贯之地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任务,培养德性、学力、身心、个性等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

二、“九年一贯制”的实践价值与现实困境

(一)“九年一贯制”的实践价值

创办九年一贯制学校,对整体规划义务教育阶段的目标,高质量地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任务,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具有独特的优势。具体而言:

1.有助于实现教育资源优化组合

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规模集聚效应,有利于教育经费和教育设施的合理配置,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2]能够依据学生培养、发展的一体性目标,开发多元丰富的课程资源,将学生九年的学习进行整体设计,对课程进行纵向融通、横向整合,为学生提供独特的成长环境和要素;能够有效整合信息资源,实现教育资讯共享,节省办学成本,减少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和学校办学效益。[3]

2.有助于整体提升素质教育水平

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能够将义务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凸显,有利于从整体上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推行“九年一贯制”有利于学校管理队伍系统地思考,提升领导力;有利于教师大跨度地全程育人,提升专业素养。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能够较好地解决中小学教育的衔接性和连贯性,实现小学、初中考试、科研、管理的一体化,改革管理结构,增强管理效能,整体提升素质教育水平。

3.有助于破解基础教育改革难题

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可以通过体制、机制改革,使中小学教育的衔接贯通性更加紧密,缩小教育差距,促进学生成长。因此,北京市教委委员李奕将九年一贯制办学的本质解读为“教育领域供给侧改革两翼中的一翼”[4]。一方面是供给端的转型升级,降低教育生产和培养当中的能耗,实现学生成长路径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是结构性的变革,通过九年一贯制,使学生的成长路径变得多元化。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既能有效缓解学生择校与升学的压力,也能从根本上突破学段、学制的局限,避免由于分段带来的升学压力,减少不必要的教育资源浪费,保持义务教育的系统性、渐进性、连贯性和科学性,成为破解基础教育综合改革难题的一种教育体系。

(二)“九年一贯制”的现实困境

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学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一些九年一贯制学校存在难以真正“一贯”起来的现实也是客观存在的。这不仅使九年一贯制的优势发挥不出来,还在实际运行中出现理念不同、文化冲突、管理困难等诸多矛盾,一定程度上阻碍学校的健康发展。以江阴为例,2010年以后,九年一贯制的华士实验学校和其他3所小学、初中合并管理的实验学校因实质上的“一贯”不起来纷纷重复了“昨天的故事”,小学与初中重新分离,各自独立办学。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需要破解的问题不少,但就目前而言,学校管理、课程衔接、师资融通三大方面的问题是制约学校发展的最大瓶颈。

1.管理难度加大

九年一贯制学校一般而言人多、事多、物多,加之中小学教育规律不同、教师层次不同,学校内部管理难度加大。这些学校9个年级,7到16岁的学生同处一校,教育管理的量大、复杂又困难。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在要求的执行上有差异,特别是初中受中考制约,许多学校狠抓学生智育不敢有一丝懈怠,尽管在“一贯制”的教育生态下,但学校却很难用一把尺子衡量中、小学教师个体的教育教学工作,教育评价的难度反而增大。学校虽“一贯制”办学了,但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仍分开核编、分开督导评估、分开核发奖励性绩效工资基数、分开教师职称评聘指标,使得学校在管理过程中稍有不慎或处置不当就会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许多九年一贯制学校都是“中途转制”的,大多是“一块牌子,两套班子”,校长大多是中学部校长兼任,对小学的管理不熟悉。其他管理干部又出现中小学比例失调,往往是初中管理干部多,出现小学干部管不了中学,中学干部又不懂和不愿去管小学的困境。有些学校只能采取“局部变革”策略,如临港实验学校就尝试了后勤、党务、工会等一些非业务部门进行一体化管理,教学、德育业务部门仍分开管理。有些学校虽尝试完全的一体化管理,也因缺乏实践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困难重重。

因此,目前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学仍面临体制、机制变革的难点,在运行过程中依然存在学校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诸多困难,学校管理者文化认同和管理能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适应性等均受到挑战。

2.课程难以衔接

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难以真正“一贯”起来,其中最关键的是,一些学校的课程衔接、贯通不顺畅,难以实现一盘棋发展。中小学的课程计划与课程设置都有着差异。就课堂教学时间而言,小学一节课40分钟,中学一节课45分钟。在九年一贯制学校,往往会有这样的尴尬,操场上挤满了上体育课的学生,小学体育课没下课,中学体育课开始上课了,操錾仙峡蔚纳峡危玩的玩,尤其是上到球类课,小学生往往好奇,在操场上追逐观望,增加中学教师教学安全管理的难度。

小学初中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也有着较大的差异。目前的国家课程,教材都是中小学分开独立编写的。小学到六年级有总复习与毕业会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比如数学,中小学都有,但在课程内容上并不是中小学无缝对接的,最为突出的是中学老师并不了解小学数学的教学要求,对教学的起点把握不准,无法体现九年一体化的衔接贯通的教学优势。另外,六年级、九年级为应对毕业或升学统考,有些学校会过早地结束毕业年级的课程,留出大段时间用于复习,将会对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兴趣造成很大影响。与此同时,语数外等主科地位强势,非中考科目被边缘化,体艺课程又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中小学课程及教学要求的不衔接与不贯通,影响了学校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

3.师资难以融通

大多数九年一贯制学校是“合并型”的,都存在管理的磨合和文化的冲突问题。教师虽同处一个校园,但遇到事情中小学教师之间相互扯皮的情况时有发生。笔者访谈过一些由中小学合并而成的学校,尽管学校组建也有几年了,但仍有这样的现象,在食堂打饭,中学教师排一个队,小学教师排一个队,自动划清界限。窥一斑而见全豹,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要真正融合不是件易事。

中小学的教师在教学理念、工作氛围上也有着较大的差异。一般来说,小学教师上班比较晚,分数、质量压力不是很大,但教科研氛围良好。而中学教师到校比较早,中考压力大,平时更多的时间花在批改作业上,教科研氛围却一般。当前,初中教师相对宽裕,小学教师严重缺编,但由于中小教师是分类核编的,所以学校仍很难将中学教师调配到小学任教。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教师岗位职级的配比也有差异,因而往往出现小学有一级或高级岗位,中学同职级岗位又特别紧张,但学校又不能将此调剂给中学用,中学教师又不愿流动到小学,中小矛盾非常突出。师资难以融通的困境,在短期内会一定程度地制约学校的发展。

三、“九年一贯制”的实施路径及发展策略

实施“九年一贯制”,目前需要按照一贯制的特点与规律,从学校与政府两个层面入手加以改进和调整,探索突破“困境”之策。现以江阴市山湾实验学校一贯制施行的实践作个案解剖,对“九年一贯制”实施的关键路径作一简述。本文限于篇幅,仅从教育内部学校的层面作些理性分析。

(一)“九年一贯制”的实施路径

江阴市山湾实验学校创建于2013年,是一所九年一贯制的教育局直属学校。办学规模从第一年的8个教学班增加到现在的38个班,学生数也从170多人,增加到了现在的1403人,教师从32人,增加到123人。2016年首届初三学生中考取得了均分和全科合格率全市第一的成绩。山湾实验学校只有短短的三年多时间,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已初步形成特色,教育业绩受到社会广泛认可,学校呈现出良性发展态势。由此可见,“就学校层面而言,需要立足于一体化、连贯性、整体性的特点重新审视‘6+3’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建设与管理”[5]。

1.要实现学校管理目标的融合一体

要将不同阶段的教育融合在一起,科学管理是关键。山湾实验学校在建校之初就将9年作为一个完整阶段来进行目标定位,学校确立了“师法自然、合群乐思、行知合一”的办学理念,尊重规律是山湾实验学校的文化品格和学校精神。学校形成了具有指导性、操作性、持续性和校本特色的“德育、课程、教师”发展的生态化项目建设规划,先进办学理念和学校文化系统为学校的科学发展提供了价值引领。

学校确立了“师法自然,让孩子站在学校中央”的教育哲学,将形式上的小学部和初中部的育人目标指向为一致,就是实现教育的均衡与和谐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在一体化的育人目标统领下,学校采取了分部分段的管理模式,学段设置为“三二二二”制,即一至三年级为一段,四至五年级为一段,六至七年级为一段,八至九年级为一段。分部分段管理能有效避免因W校规模大、级部多给管理带来的诸多不便;可以发挥各学段管理人员的长处,提高管理质量与效益;可以既尊重各学段特性、保持分部的相对独立性,又兼顾各学段之间的衔接,坚持管理目标的一体化、统一性。

2.要确保学校课程体系的连贯衔接

课程与教学的连贯衔接是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核心特征。[6]山湾实验学校进行教育改革,打破了小学与初中的界限,从教育环境、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管理、辅导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整体设计,有效推进了中小学教育的有机衔接。学校确立了“成就学生成长高度、夯实学生生命厚度”的教育智慧和“以生为本”的课程建设理念,以“纵向融通、横向整合”的策略来建构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学校课程的构架,按三个层次排列,分别是:指向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的基础课程;指向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拓展课程;指向学生自主与创新精神、研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与发展意识的综合课程。课程建设与实施的目标是要努力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拓展课程精品化、综合课程系统化”。

山湾实验学校创新教育机制,实现小、初、高课程深度整合。依据九年一贯制办学的内生要求,在市教育局和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的大力支持下,大胆尝试,进行“五四制”创新教学改革。打破“六年小学、三年初中”的传统学制,将小学六年级的课程与初中课程整合,形成中小学一体化的课程实施要求。小学课程教学内容在5年中基本完成,6年级用2―3个月时间对小学内容进行巩固,剩余时间教学7年级内容,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实施。组建创新教改班,针对创新班实际进行拓展延伸教学,学校组织开发了“古文阅读”“篆刻”“生物实践课程”等几十门校本课程。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创新班课程逐渐形成体系,创新班学生的各项能力发展逐渐显现优势。

3.要实现学校教师队伍的贯通使用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引领者,要实现中小学课程与教学的连贯衔接,就必须实现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融合、贯通使用。山湾实验学校积极搭建中小学段教师之间良性互动的平台,开发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学研讨活动。学校以学科为单位,开展大学科的主题研讨活动。如语文阅读教学研讨,中小学语文各开一节阅读教学课,中小学老师相互听课,相互评课,相互了解阅读教学的教学要求、教学方法,以利于中小学教师在各自的教学中更好地渗透与衔接。学校组织五六七年级的衔接专题研讨活动,五六七年级各学科教师在一起进行课堂教学研讨和会诊或开展主题德育活动,促进五六七年级教育教学的无缝对接。学校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网络共享、有机衔接。

山湾实验学校以建构“学习共同体”为着力点,营造和培育新的“共读、共思、共研、共写”的学习共同体和学校组织文化,进行同学科教师的联合课题研究,实施纵向专业沟通和引领,有力地促进教师走上专业发展的快车道。学校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工活动或教育论坛等,让中小学教师在活动中相互了解,逐渐形成合力。学校建立纵横交织的教学促进机制,横向管理,学段评价,实现对“一贯制”学校教师的全程管理和全员考核评价,量化考核结果与教师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有直接的联系。学校逐步建构起教师“能上能下、中小贯通使用、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结合”的“一贯制”学校师资贯通使用的机制。学校积极寻求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一贯制”办学的政策支持和保障、适切的考核与评价,这对九年一贯制学校科学、有序、健康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二)“九年一贯制”的发展策略

九年一贯制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一政策下推进的举措。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教育要求不断提升,从“有学上”转变为要“上好学”,需求的改变,带来的是对优质教育的更多、更强烈的期盼。因此,九年一贯制学校也必须“提档升级”为“优质学校”。2015年6月,在江苏泰州举办的全国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上,教育部明确提出推动“学校特色发展,提升学校品质”的时代命题。这预示着在未来,转变学校发展方式、提升学校品质将成为学校发展新的价值追求和努力方向。

学校品质是质量、内涵、文化、特色、信誉的集合体,外在是品牌,内在是内涵。教育部原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指出,构建和提升学校品质,“先进的思想和正确的理念是先导,优秀的校长和敬业的教师是主体,达标的硬件和规范的管理是基础,系统的课程和丰富的活动是载体,优雅的文化和独特的品牌是表现,优秀的学生和社会的认可是目标”[7]。九年一贯制学校必须依据上述要求和策略来提升学校品质,在这一过程中,笔者认为在当下处理好以下两大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1.在学校发展的内涵建设上找到精准发力之处

不论是哪一种类型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相对而言是一所全新的学校,缺少底蕴的积淀。正因为如此,“一贯制”学校要在办学的理念和发展的思路上去进行创新性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基于九年一贯制特殊而又全新的发展背景,学校在提升品质、内涵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在以下三个层面上精准发力:

一是要在以素养发展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的统领之下,在对学校发展内涵作进一步科学界定的基础上,将学校发展的制度建构、文化建设、教学改革、质量提升、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理念和思路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实践操作策略。

二是要在“建构知识、提升能力、培育素养”的基础教育价值追求的引领下,真正创生自主化的课堂样态和教学文化,更精准地把握好义务教育基础性和发展性两者之间的契合度,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体系的深度融合。

三是要将学校发展的核心价值追求进一步内化于教师之心,外化于教师之行,形成融合一体的教师文化,引导各学段、学部教师理念的认同、观念的更新和行为的改变。要着力于教师底蕴的厚实与R邓匮的培育,整体提升教师学科教研能力,促进教师能力的“内外兼修”与学校办学理念的共生共长。

2.在学校发展的资源要素上瞄准短板尽力弥补

不少九年一贯制学校经过几年的努力,办学实绩优异,发展态势良好。一些“新建型”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或为优质居民小区配套组建的“合并型”九年一贯制学校,已经显现出了制约学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和亟待弥补的短板,这些短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不少学校每年大量扩班,教师严重缺编,学校不得不聘请多名代课教师或将退休教师返聘使用,教育主管部门、编制办能否考虑新校的特殊情况与小班化教育的现实需要,给予学校一定的师资保障,能否按照班师比给予倾斜性的教师配备。

二是由于九年一贯制学校规模大、年级多、学生多,学校周边道路狭窄、人流量大,往往在学生上学、放学时段交通拥堵,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学校必须经常与市政建设部门和公安交警部门进行沟通、联系,在学校路段设立护学岗或组织家委会护学小分队,确保上下学时段师生的安全。

三是不少九年一贯制学校由于不断扩班,学生激增,学校运动场地等严重不足,影响学生两操、体育课以及大课间活动的正常开展,学校必须尽早向政府职能部门汇报并提出解决方案。一些“合并型”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仪器设备、专用教室不达标,学校很多设备已进入高维修期、淘汰期,有些设施设备也急需更新换代。如果这些短板不弥补,将会严重影响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影响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实施。

弥补办学资源要素上的短板,突破学校发展进程中的瓶颈,有利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社会效应的进一步放大,让百姓更多地享受到教育优质高位均衡发展的红利。地方政府支持学校解决最必备、最急需要添置的仪器与设备,可以助推学校的教育改革与特色建设,进一步彰显学校的办学实绩和教育影响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吴颖惠.一贯制有助破解基础教育改革难题[N].中国教育报,2014-11-12(2).

[2]柳春霞.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的若干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01(10).

[3]宋世云,张纪元.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探究[J].中小学校长,2015(6).

[4]柴葳.九年一贯制≠“小学+初中”[N].中国教育报,2016-1-23(1).

[5][6]王晓燕.九年一贯制学校不是简单的“小+初”[N].中国教育报,2016-11-30(4).

[7]王定华.启动学校品质提升[J].人民教育,2015(12).

第5篇:小学学校课程建设规划范文

关键词: 学习共同体建设 教师队伍 建设制度与机制

2014年2月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6月初,俞正声主席主持召开全国政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专题协商会,就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了专题协商;中旬,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下旬,国务院在京召开新世纪以来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重要会议,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号角已阵阵吹响。职业学校如何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高技能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关键所在。

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向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是现今职校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当今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制度与机制创新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学习共同体理论概述

1.学习共同体含义解读

关于学习共同体的内涵,人们主要有四种观点。第一,“学习共同体是未来学校的理想状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尚吕克・侬曦,侬曦认为:共同体事实上从来没有发生过。“共同体与其说是社会所冲刺或失手的固有有机关系,不如说是社会建立以后所发生的问题”。因此,从哲学上说,共同体只是作为一种理想信念存在,我们对学习共同体的追求是学校将来的发展取向。第二,有学者认为:“学习共同体就是为完成真实任务、问题,学习者与他人相互依赖、探究、交流和写作的一种学习方式。”此观点偏重教育学视角,将学习共同体定义为一种学习方式,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新的学习方式是一致的。第三,“师生学习共同体”建构的观点,这是将学习共同体作为一种关系的主张,其将共同体视为关系的结合,从社会学视角考察学校的师生交往互动,师生相互促成发展,为共同的成长愿景而奋斗。第四,学习共同体是指由具有共同信念、共同目标的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这是将学习共同体作为一种组织的主张,即学习共同体是教学的组织形式,是传统班级组织的替代物,尝试通过组织形式的变革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健康成长。这是以系统论为基础,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角度进行阐释的。

2.学习共同体表现形式

根据共同体的内涵,本文将学习共同体归纳为三种形态:一是学习的组织方式,即组织结构,如教师教研组、课题组、备课组、项目组、博客圈。作为教师主动研究的平台出现的学习共同体,是由教师和其他有关人员构成的学研存在的组织。二是学习的关系,即精神的共同体,如教师沙龙、协会(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愿景)等。作为一个学习共同体的一个必要特征就是要有共同愿景。三是学习的理想理念,即理想状态,永恒追求,如教师自我学习型团队。团体学习的目的,是让大家的思想和力量保持方向一致。教师在自我学习团队中培养互相学习的风气,团队成员共享并分析各自的经验、知识及观念。教师团队是学校效能改善的核心,是实现学校组织结构的变革,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支持平台①。

二、中职教师学习共同体现状分析

1.职业学校构建学习共同体意义

基于职业学校教师自愿参与下的专业学科教研共同体,是解决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中学术问题的组织,它是非行政性的,却又受学校行政支持的组织。它是学校设定的教研组、备课组、学科中心组活动的有益补充,与常态的基础性校本教研相辅相成。建构企业专家、学校名师引领下的自主式的教研共同体,旨在促进教研更加有的放矢。在教研过程中,教研共同体面对真实、复杂的实践问题(教师面临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探究,通过对话、协商、合作解决问题,产生与创造新知识、新理念。因此它也是一种相互学习(学会教学、学会研究、学会合作)的过程,是主体之间在经验共享中的相互造就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教研共同体即“学习共同体”。

2.职业学校学习共同体现状调查

本问卷调查的对象是以××市4所中等职业学校为例,主要采用问卷方法,利用学校组织教师集体教研时发放的,共发放问卷300份,目前收回合格问卷270份,有效率为90%。对有关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情况、教师的教学教研合作情况、学校的价值期待状况问题、学校的成员相互支持状况及学校的成员共享实践情况五个方面进行调查以便评估中职学校中建立学习共同体特征的程度,每一个项目都划分了A-E的维度(A=很少,B=较少,C=一般,D=较多,E=很多):

关于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情况:(1)教师可以通过教代会或其他途径参与制定管理制度A25.19%,B25.93%,C28.52%,D16.67,E3.7%;(2)教师的建议会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A11.99%,B18.73%,C39.7%,D22.47%,E7.12%;(3)学校专门召开教师会议对学校教育问题进行诊断和改进A10.74%,B19.26%,C28.15%,D27.04%,E14.81%;(4)学校很重视教研组的制度建设和业务会议A6.3%,B17.41%,C28.52%,D34.44%,E13.33%;(5)教师了解学校办学现状和重大改革政策A8.18%,B13.38%,C24.54%,D37.55%,E16.36%。具体见图一:

图一:关于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情况分析

关于教师的教学教研合作情况:(1)教师所在的教研组就业务学习、课堂教学和研究项目展开讨论A8.18%,B14.13%,C29.39%,D37.55%,E10.78%;(2)学校有针对性安排老教师对新教师进行指导与培养A5.95%,B17.84%,C29.74%,D31.97%,E14.5%;(3)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实践并纳入教师培养计划A18.22%,B21.19%,C29.39%,D22.68%,E8.55%;(4)教师共同开发专业校本教材或精品课程建设A20.37%,B27.04%,C32.22%,D15.19%,E5.19%;(5)学校领导是否有主持或共同参与教学教研课题A15.24%,B28.99%,C30.48%,D15.61%,E9.67%。具体见图二:

图二:关于教师的教学教研合作情况分析

关于学校的价值期待状况问题:(1)教师对学校未来发展具有信心有归属感A11.44%,B14.39%,C31.37%,D33.21%,E9.59%;(2)学校领导和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A4.09%,B14.13%,C21.14%,D34.94%,E19.7%;(3)教师之间具有交流的渠道和交流的机会A5.93%,B16.3%,C30%,D35.93%,E11.85%;(4)学生家长关心学校的发展A23.79%,B17.1%,C29%,D22.3%,E7.81%;(5)教师对学校发展规划积极建言献策A8.15%,B17.04%,C35.56%,D30.37%,E8.89%。具体见图三:

图三:关于学校的价值期待状况分析

关于学校的成员相互支持状况:(1)教师和领导有足够的时间见面和讨论事务A9.96%,B21.77%,C32.84%,D25.83%,E9.59%;(2)学校具有缓解教师工作压力和协调教师的组织和计划A18.66%,B23.88%,C33.58%,D18.28%,E5.6%;(3)任课教师与班主任配合参与班级与学生管理A5.24%,B20.97%,C34.08%,D26.97%,E12.73%;(4)教师有专门教研活动会议和论坛A6.34%,B20.9%,C26.49%,D35.07%,E11.19%;(5)教师、管理人员之间存在普遍的信任与尊重A4.89%,B17.29%,C31.2%,D33.08%,E13.53%。具体见图四:

图四:关于学校的成员相互支持状况分析

关于学校的成员共享实践情况:(1)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到兄弟学校和相关企业实践交流A13.01%,B22.3%,C32.71%,D21.19%,E10.78%;(2)教师有机会确定专业发展活动的主题A10.08%,B22.76%,C42.16%,D16.79%,E8.21%;(3)学校领导和教师一起进行教师在职培训事宜A12.69%,B16.79%,C35.82%,D25.37%,E9.33%;(4)学校建立各专业教学资源库并共享A15.67%,B26.12%,C29.85%,D19.78%,E8.58%;(5)教师定期开设公开课和教研活动A7.46%,B4.85%,C14.93%,D50.75%,E22.01%。具体见图五:

图五:关于学校的成员共享实践情况分析

3.职业学校学习共同体状况分析

通过对上述调查结果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到,当前中职学校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存在一系列问题,诸如教师共同体的理念难以落实,学校管理科层化、制度建设形式化、学校愿景虚无化、合作形式表面化、合作实践简单化、考核评价自由化,等等,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实现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制度与机制创新。

学校科层化管理过于注重统一性和服从性,过于突出行政领导的权威,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受到压抑,其结果只能是引发和激化行政人员与教师队伍的摩擦。在课题组走访的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校本教研这个学习共同体还缺乏深入的认识,以“生源是学校生命线”为指导思想,工作重心在于全力做好招生工作,对于致力于校本研究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大多数学校领导的指导和垂范作用仍感不足,学校校本教研制度建设还不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师在工作中承担不同角色、履行各种职责,却难以得到学生家长的认可,也常困扰职业学校教师的价值观,因而没有归属感。由于工作中个人主义倾向、集体中人际关系淡漠,没有共同愿景,因此实施合作教研就形成表面化。

三、中职学校教师学习共同体重建

1.学习共同体学校领导角色变革

“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班子,有什么样的班子就有什么样的教师”,这些都是校长在领导班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学校软实力的提升中起着思想引领作用的形象表述②。学校学习共同体的特点之一就是扁平化的组织设计,这意味着决策权的下移,即领导方式的转变。学校领导作为学校的主要管理者和决策者对教师团队合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职学校领导应该充分注意时代对组织管理者做出的新要求,及时转变领导方式和观念,实行分布式领导和实施道德为本的管理,建立教师共同愿景,实现教师有效沟通,实行教师人性关怀。

2.学习共同体学校教研方式变革

教师教研方式变革中专业引领是先导,同伴互助是关键,自我反思是基础。专业引领的实质是先进教育思想和教育榜样的引领,其主体可以是教育专家,也可以是有经验的教师、有专业背景的研究人员和工程师等。即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专家(研究人员、教研人员、专家教师)给予必要的引领与协作,教师与专家之间构成协作共同体,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同伴互助是同学科、同年级、同学校、同区域(地域)的同伴之间实现知识共享、共同发展的机制。学校作为一个知识共同体,通过在校本教研中的对话、交流、协作及骨干教师的传、帮、带等形式,实现教师之间的知识共享、共同发展,并实现学校的知识管理,提高校园文化的知识含量。自我反思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回顾”、“检讨”,它是对观念、行为、目标设定、实施、教育智慧等方面内容的反思。它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即将难以明确表达的技能、技巧、经验、诀窍、直觉、灵感、心智模式等外显,成为有价值的教学实践知识,这在传统教研中很少提及。教学反思是教师走向研究性学习之路的重要学习方式,是教师由经验丰富的教书匠走向研究型教师乃至教学专家必须经历的基础环节。

3.学习共同体学校保障机制变革

学校行政保障机制变革应从教师学习共同体的资源保障、组织机制、激励机制、运作机制四个方面进行考虑。校长作为学校学习共同体的保障者,是指校长要督建学校学习共同体的内部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的校本研究的组织机构,明确学校教研室的职能、工作流程和主要工作任务,促进学校科研与教研的整合,加强教科室人员的业务培训,为学校学习共同体提供良好的支撑平台,从而使学校得到可持续发展。学校要成为一个整合分散资源的共同体,一个真正以教学为中心,全体教师为之奋斗的学习共同体③。学校至少要从人、财、物、三方面提供资源保障。教师学习共同体必须具有完善的组织机构,有效的组织形式必须改进教研组,把那种过于行政式的、强调教学规范的组织内涵转化为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的学习共同体,即“教师团队”。健全学校制度,建立相应的考核激励机制,在教师学习共同体中制定首席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评比方案等。通过这些制度实施于教师学习共同体,充分体现其导向性和激励性,使教师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乃至自我超越,使教师学习共同体的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核心是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包括教师之间的合作叙事、课例研究、网络教研等。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是以职业教育就业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以教学过程中面对的各种问题为对象,要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注重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提炼,注重教师认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充分联系教师的工作实际,使教师有话可说,并使其在与同事交流、共享经验的过程之中,达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目的。

四、结语

“学习共同体”移植到学习研究领域的时间并不长,但它已经成为教育领域探讨的主要内容,在实践中得到人们更多的重视。研究已经有了很大进步,总结了许多优秀的培育和维持方法,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它的教育价值已凸显,作用范围日益广泛。学习共同体的发展反映了我们对教育认识的更深入的变化。在学习共同体中,一个核心的观念是提高共同体的集体认识,通过这种方法提高学习者个体的学习效率,这种文化观念强调学习是一种社会性、培养型的事业,就这种意义而言,学习正在变成一个实践共同体④。

总之,学习共同体作为一种新模式,对整个学校内教师间合作,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很大益处。只有转变观念,并在政策和制度上给予明确要求,才能真正形成共同体,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促进教师迅速提高专业能力。

注释:

①谌启标.有效学校.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73-174.

②谌启标.有效学校[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39.

③尚茹.学习共同体:教师成长的新途径[J].继续教育研究,2007(1).

④柳春艳,傅钢善.论学习共同体――教育新理念[J].现代教育技术,2006(3).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2]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

[3]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

[4]李梦卿,张碧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度的回顾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年2月下.

[5]全守杰.“学习共同体”研究述评[J].现代企业教育,2007年7月下期.

[6]薛焕玉.对学习共同体理论与实践的初探[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7]谌启标.有效学校[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73-174.

[8]尚茹.学习共同体:教师成长的新途径[J].继续教育研究,2007(1).

[9]柳春艳,傅钢善.论学习共同体――教育新理念[J].现代教育技术,2006(3).

课题编号:“福建省中小学教师发展基金资助”FZJJ 20130501445

课题主持:郑建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