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区经济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7CJY033)。
作者简介:
胡毅(1951-),新疆乌鲁木齐人,新疆财经大学统计与信息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计量经济分析、区域经济。
摘要:文章应用协整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新疆1952-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与出口贸易总额这两个重要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而揭示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问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在所选取的样本区间内这两列时间序列均为非平稳的,并且都是单位根过程,随后验证了它们之间存在唯一协整关系。最后,论文给出了上述两个重要经济指标的协整方程以及误差修正模型(ECM),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新疆出口贸易增长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影响,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出口贸易;经济增长;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Granger因果检验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7)11-0080-03 收稿日期:2007-09-05
一、引言
新疆的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快速增长,从1952年的7.9亿元增至2005年的2064亿元。出口贸易总额从1952年的5437万元增至2005年的237.7亿元,取得了瞩目的成就。通常出口贸易被认为是促进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和就业增长的重要因素,一个地区的出口贸易对GDP具有显著影响,表明经济增长对该地区的对外贸易有依赖性,即该地区
经济发展符合出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假说(Hypothesisof export-led growth,ELG)。近期国内外学者对二者的关系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由于新疆外贸远期出口量较小,而近期出口量增长很快,但主要是“通道效应”所致,即内地通过新疆向泛中亚区域的出口贸易量快速增长,大多为非新疆本地产品的出口。故新疆的出口对经济增长作用应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是不可靠的,因为当两列时序都具有很强的趋势性时,即使它们生成过程毫不相关,也往往表现出它们之间的高度相关性,Granger和Newbold称之为“伪回归”。
新疆出口贸易总额(XJTE)与新疆国内生产总值(XJGDP)两组时间序列数据具有较强的趋势性,为了避免“伪回归”,本文运用协整(cointegration)理论研究它们之间关系,它从分析时间序列的非平稳性着手探求非平稳变量间是否蕴含着长期均衡关系。为深入了解两者关系,本文还应用时间序列的单位根检验和协整分析进一步探讨新疆地区出口贸易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检验与建模
(一)变量选择和数据的处理本文研究过程中采用1952~2005年的新疆国内生产总值(XJGDPt)和新疆出口贸易总额(XJTEt),均以现价形式表示,并使用以1952年为基期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Pt)对以上两个变量进行缩减,以消除物价因素影响。为了保证数据的可比性和容易得到平稳序列,同时削弱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对数据取自然对数处理,即LXJGDPt=Ln(XJGDPt/Pt),LXJTEt=Ln(XJTEt/Pt),t=1952,…,2005,并记其一阶差分序列为LXJGDP、LXJTE。图1显示LXJDXP与LXJTE都呈上扬趋势,有非平稳变量的特征,而且有共同的发展趋势,图2显示了两个变量一阶差分序列有白噪声的特征。
(二)单位根检验(ADF检验)根据协整理论对变量IXJGDP,LXJTE作ADF检验,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变量LXJGDP、LXJTE的ADF统计值都大于5%显著水平的临界值,而ALXJGDP和ALXJTE在各种检验形式下ADF统计值都小于5%显著水平的临界值,因此拒绝原假设,从而认为变量LXJGDP和LXJTE都是I(1)序列。
(三)变量的协整检验 采用JJ(Johansen-Juselius)“极大似然法”协整检验,结果如表2:
拒绝零假设r=0,即LXJGDP和LXJTE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似然比统计量LR=3.379979小于临界值9.16,接受零假设r≤1,即LXJGDP和IXITE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进而得到协整方程为:
(四)误差校正模型 由上述结果知经济增长与出口贸易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因而为了进一步说明它们之间短期动态与长期调整特征,获得如下误差修正模型(ECM):
方程(2)表明:滞后1期的经济增长变化将对本期的经济增长变化有正向促进作用,滞后l期的经济增长变化1%将引起本期的经济增长同向变化0.3202%,而滞后2期的经济增长变化1%将引起本期的经济增长反向变化0.3664%,这反映经济增长的延续性和波动性。而出口贸易总额滞后1期和滞后2期差分项的系数均不显著,因此出口贸易对新疆的经济增长只在当期有影响,而长期影响不显著。误差修正项系数的估计值(-0.0168)反映经济增长与出口贸易的长期均衡使得短期内XJGDP的非均衡状态逐渐向均衡状态趋近。
(五)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应用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分析新疆GDP与出口贸易总额之间的内在关系,检验结果见表3、表4和表5,模型滞后阶数的改变导致检验结果变化较大,一不具有一致的结论。根据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的核心思想,新疆样本的Granger因果检验没有较大的可靠性。
三、结论
1.新疆的经济增长与出口贸易尽管各自是非平稳的,在短期内可能表现出非一致性,但协整关系检验表明,长期而言新疆经济增长和出口贸易构成稳定的均衡关系,表现出协同变化的一致趋势,呈现出相互促进的良性经济循环态势。尽管近十几年新疆出口的工业制成品60%以上来自内地,但这种通道贸易就对新疆的经济发展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新疆的经济增长与出口贸易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这反映出新疆经济增长的变化对出口贸易的变化具有正向显著影响,同时有直接的滞后作用。
3.出口贸易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仅仅限于一年滞后期内,这反映出由于新疆本地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不高,导致当年出口增长所拉动经济增长影响力在第二年就基本消失。因此在努力增加对外贸易总额同时,要积极拓展出口产业关联度强、附加值高的新疆本地工业产品的种类,着力开发跨行业、跨产业以及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的出口工业制成品。
【关键词】多元统计 经济关系 互补关系
地缘经济关系主要是指各个地区不同的经济文化、地理环境、政治面貌等之间相互联系的关系。并且地缘经济关系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中也有着重大影响。这种关系即存在竞争性关系,也存在互补性关系。
一、吐鲁番地区各县市地缘经济概况
吐鲁番地区辖吐鲁番市、鄯善县和托克逊县。
吐鲁番市位于新疆东部,距乌鲁木齐市180千米,面积13650km2,2011年末人口283,536人,市辖七乡两镇两场三个街道办事处,60个农牧区行政村,18个城镇社区。自然条件独特,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在科教文化事业的推动下,依托自身的地缘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经济增长较快。同时,吐鲁番市是吐鲁番地区行政公署和市政府所在地,是吐鲁番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
鄯善县位于天山东部南簏的吐鲁番盆地东侧,北与木垒县、奇台县为邻,东经七克台镇连接哈密市七角井乡,西部与吐鲁番市胜金乡接壤,距乌鲁木齐 281公里,兰新铁路、312 国道、亚欧光缆贯穿全境。全县总面积39548km2,总人口229,467人(2011年)。鄯善县下辖5个镇、4个乡、1个民族乡,土壤资源非常丰富,自然风光奇异,民族风情浓郁,文物古迹遍布全县,物产独特,农业文明奇特,油气资源非常丰富,形成了吐哈石油主战场,戈壁沙滩上井架林立,火车站开发区高楼耸立,是新疆县级城市富民强县的典型。
托克逊县总面积16561.47km2,总人口118,880人(2011年),下辖3个镇、4个乡。地理环境独特,地缘优势也十分明显,处于北、南、东疆交汇之地,交通方便,为托克逊县发展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吐鲁番地区各县市地缘经济关系测度
本文采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欧氏距离法(Euclidean Distance)(欧氏距离也称欧几里得度量、欧几里得距离,是一个通常采用的距离定义,它是在m维空间中两个点之间的真实距离。在二维空间中的欧氏距离就是两点之间的直线段距离),对吐鲁番地区其地缘经济关系进行测量。具体方法可以分成三个步骤:1。选取相应的评价指标,2.对被选的指标进行无量化处理,3.计算欧氏距离。
(一)指标的选择
地缘经济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决定了地区之间的竞争性和互补性,一个地区的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从它的经济、劳动力、原材料、自然资源、生活消费品等看它的流动性。流动较大的地区、效率高的地区都是经济比较占优势的地区,而通常资源会从丰富的地方流动到相对贫乏的地方,效率也由较低的地方流到较高的地方,这种资源流动就需要有一定的指标构造来反映资源的流动性,这样便于经济的开发和更好的利用市场,而且相关的指标筛选应为具有代表性和综合性的可量化因素。由此,本文选取了三个综合性指标 X、Y、Z来概括地反映和衡量各要素在地区内的流动性:
X=某地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该地当年GDP;
Y=某地职工工资总额/该地当年GDP;
Z=某地当年工业总产值/该地农业总产值
其中,X的大小反映了资金的余缺或投资效率的高低,X越大说明该地资金越丰富,投资的效率也就越高,而反之,则相反。Y主要是反映劳动的就业率以及劳动的效率。当Y较大的时候,工资总额在该地当年的GDP的比重也会相应的增加,这就表明该地区的劳动力资源的流动性增加,反之,表明流动性较小。Z就主要是反映资源与产品在对外流动的能力。第一、二产业的产品一般是在满足本地的需求后,在充裕的情况下才会向外地输出,否则需要从外地引进。Z的大小与本地农产品和工业产品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成正反比。当Z越大,说明本地农产品资源丰富,对外的流动性也比较强,是本地经济发展的关键,但是相对应的工业产品就比较贫乏,需要从外地输入以满足本地的生产。而当Z越小时,证明当地工业资源丰富,满足本地生产的同时,可以对外输出,而相反的农业产品就成为本地薄弱的环节。以上指标均采用相对数,以此说明流动性的强弱更为合理。
(二)无量化处理
吐鲁番地区各县市X、Y、Z值以《2012年吐鲁番统计年鉴》的相关数为准计算而得,X’、Y’、Z’数据是X、Y、Z标准化处理的结果。标准化的公式为:
=
式中:Xi 为第i 个地区第一项指标的原始值,E(Xi)为第一项指标的平均值,S(Xi)为第一项指标原始值的标准差,Xi’为第Xi进行标准化处理后指标值。Yi’、Zi’的计算方法与Xi’相同。用下标1、2、3分别代表吐鲁番市、鄯善县、托克逊县,所有数据计算结果为:: X1’=-0.742、Y1’=0.125、Z1’=-0.701;X2’=-0.672、Y2’=-0.120、Z2’=1.414;X3’=1.413、Y3’=-0.005、Z3’=-0.704。
(三)欧氏距离
计算指标间的欧式距离,使用吐鲁番地区标准化处理后的指标值Xi’、Yi’、Zi’分别计算鄯善县、托克逊县与吐鲁番市的欧氏距离值D,计算公式为:
Di =
式中的Dxi为第i个城市与第一个城市第一指标的欧氏距离值,Dyi、Dzi 值计算方法同上。D数值越大的时候证明该地区与吐鲁番市存在互补的关系,正值越大,互补性越大;而反之,就说明两地区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负数越大,竞争也就越强。经过以上公式可得到吐鲁番地区各县市的欧氏距离值,结果为吐鲁番市与鄯善县的距离值为4.577,吐鲁番市与托克逊县的距离值为9.151。
三、计算结果分析和吐鲁番地区经济发展策略的探讨
(一)东部地区
东部地区对外依存度高,受世界金融危机冲击最直接、最明显。一季度,投资、进出口、消费和工业增加值同比仍在下降。
1、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占全国的比重下降。一季度,东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7.65%,比2008年同期低了4.07个百分点,在4大板块中也是最低的。东部10省市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国的比重为51.31%,比2008 年同期下降了4.53个百分点。
2、进出口总额大幅度下滑,占全国的比重略有下降。一季度,东部地区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25.14%,回落了48.10个百分点。东部10省市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为88.07%,同比下降了0.36个百分点。
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仍保持增长,但增幅下降。一季度,东部10省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有所放缓,比2008年同期下降4.93个百分点。北京、江苏、浙江、广东等省市的增长速度同比降幅均在4个百分点以上。
4、工业增长明显减速,占全国的比重略有下滑。一季度,东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9%,比全国5.10%的平均水平低1.21个百分点,比2008年同期低11.85个百分点。东部10省市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为59.24%,比2008年同期下降了1.01个百分点。
(二)西部地区
受惠于国家投资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以及“家电下乡”等利好政策,一季度,西部地区投资和消费同比增长都比较快,但受原料和资源性产品出口下滑的影响,进出口同比下降的幅度非常大。
1、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大,占全国比重稳步提升。一季度,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6.14%,比2008年同期高18.47个百分点,在四大板块中仅次于东北地区的增长速度。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国的比重达到21.70%,比2008 年同期上升了2.69个百分点。
2、进出口总额下滑较快,占全国比重降低。一季度,西部地区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20.75%,比2008年同期回落68.05个百分点。下降的幅度在四大板块中都是最大的。西部地区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为4.05%,比2008年同期上升了0.21个百分点。
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中有升,态势良好。一季度,西部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达到18.75%,在四大板块中仅次于中部地区。
4、工业增长速度相对较快,占全国的比重提高。一季度,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07%,尽管比2008年同期低8.43个百分点,但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97个百分点。在四大板块中,也是增长最快的。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为15.40%,比2008年同期增加了0.75个百分点。
(三)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经济外向度不高,受外界环境影响相对较小。相反,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系列政策的实施给其固有经济潜能的发挥创造了有利条件,投资和工业都保持了较快的增长。
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快,占全国的比重有所上升。一季度,东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8.83%,比2008年同期高23.53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0.23个百分点。在四大板块中是增速最快的。东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达到4.67%,比2008 年同期上升了0.91个百分点。
2、进出口总额下降,在全国的比重呈上升趋势。一季度,东北地区进出口同比下降20.66%,但比全国平均下降速度低4.24个百分点,在四大板块中也是下降幅度最小的。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为4.20%,比2008年同期上升0.22个百分点。
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缓步增长,态势平稳。一季度,东北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达到18.40%,在四大板块中仅高于东部中部地区。除黑龙江省与2008年同期持平外,辽宁和吉林的增长速度均高于2008年同期水平。
4、工业保持低速增长,占全国的比重略有升高。一季度,东北地区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0%,尽管比2008年同期回落10.10%,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四大板块中仅次于西部地区。由于工业保持了低速增长,东北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为9.46%,比2008年同期增加了0.24个百分点。
(四)中部地区
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有从东部地区向中部地区逐步传导的趋势。一季度,中部地区的投资、消费和工业等方面的增速在四大板块中表现仅好于东部地区。
1、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占全国的比重相应上升。一季度,中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72%,比2008年同期低1.50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12个百分点。在四大板块中仅高于东部地区。由于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平稳增长,中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为22.33%,比2008年同期上升了0.95个百分点。
2、进出口总额下降的幅度较小,占全国的比重稳中有升。一季度,中部地区进出口同比下降26.17%,在四大板块中下降的速度最快。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由2008年同期的3.75%下降到2009年的3.68%。
3、消费水平平稳增长,内部不平衡已然显现。一季度,中部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为19.66%,在四大板块中最高。总体增长较快。除山西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余5省均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
4、工业增长速度放缓,占全国的比重提高。一季度,中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7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61个百分点,在四大板块中位居第三。6省中,除山西为负增长外,其余5省均保持正增长。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比2008年同期的15.88%提高了0.01个百分点。
二、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就业形势普遍严峻,中西部农民工问题比较突出
从东部地区来看,由于加工贸易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经营出现困难,企业用工量大幅度减少。根据广东省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分析显示,求职总量首次超过需求总量,求人倍率降至0.95,其中普工的求人倍率为0.8。这意味着相当部分的农民工难以找到工作。
另外,2009年我国大学毕业生将超过600万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更加突出。
(二)产业结构调整面临挑战,产业高级化和“保增长、保就业”存在冲突
十大产业的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势必提高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占GDP的比重。以珠江三角洲为例,按照《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提出的“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3%”的目标,5年间第三产业比重要提高6.4个百分点。而珠三角近几年重工业的发展趋势比较明显,还将陆续上马一批重化工业项目,实现服务业加快发展的目标将非常艰难。除此之外,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采取的“保增长”、“保就业”的指导方针,也会使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有所放缓。
(三)东部地区对外依存度高,经济恢复快速增长具有很大不确定性
自2008年第4季度以来,东部地区进出口总额环比逐月下降,2009年1月份环比甚至下降21.90%。2月环比下降的幅度虽有所降低,也达到11.35%。固定资产投资、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工业增加值等虽为正增长,但在四大板块中均居末位。这表明,目前东部地区经济还处于低增长的水平。
从国际上看,虽然G20金融峰会推出的1.1万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提振了市场信心,但金融危机是否触底还有待观察。即便如有些学者乐观预期,1.1万亿美元陆续得到落实,欧美市场的复苏也要等到第二季度。此时,东部地区进出口才可能出现回升。
(四)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主要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2004―2008年间,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主要依靠30%左右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拉动经济增长。2009年1―2月份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投资增长速度达到新高。但从长远的发展趋势看,这种高投资拉动的高速增长是难以为继的。最近2―3年的情况也表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投资的增长速度也开始下滑。
而进出口和消费对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拉动作用相当有限。中西部和东北地区GDP占全国的比重在45%以上,而进出口占全国的比重仅为12%左右,这表明其经济的外向程度远低于东部地区。尽管2009年1―2月份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消费增长整体优于东部地区,但主要受益于以下几点:一是节日消费;二是大量返乡农民工的消费;三是2月1日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的“家电下乡”的主战场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农村地区。
三、对策建议
(一)把民生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提高消费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
要为广大人民尤其是贫困落后地区的老百姓提供基本教育、基本医疗、基本设施和基本保障。在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再加两年的免费职业技术教育,以提高受教育者谋生的基本技能,是目前社会最需要的。建议在现行合作医疗的基础上扩大覆盖面,在免费防疫的基础上增加免费体检,在各建制镇建立不以盈利为目的、适宜规模的医院,配备必要的检查设备、医护人员和病床。加快通村道路、农田水利、文化体育设施建设。要把解决低收入群体的温饱问题作为政府的重中之重。提高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发达地区对低收入群体发放消费券,是应鼓励的,欠发达地区的低收入群体更为需要,也应该有计划地发放,作为扩大内需的措施。应把最低生活保障列入政府预算,当地政府财政解决不了时,由上级财政转移支付。提高农村居民消费,释放农村需求。除继续提高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外,还要扩大“家电”下乡补贴政策的覆盖范围和品种。
(二)加倍重视农民工问题,拓宽就业渠道
异地就业的农民工所在城市应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和失业救济制度,在遇到企业倒闭或企业裁员时,政府应伸出援手。制定和完善融资政策、科技服务政策、税收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鼓励大学生和返乡农民工创业。允许各地方政府向企业发放就业补贴以鼓励企业招聘更多的人才。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拓宽返乡农民工的就业渠道。加强和免费提供农民工培训,并提供一定数量的生活补助,强化农民工的技能培训。
(三)鼓励企业间兼并重组,加快东部地区产业升级步伐
要鼓励企业进口先进设备,政府和金融机构应为企业提供设备进口信贷和进口设备补贴。要强制淘汰耗能高污染重产品质量低的生产线和设备,鼓励和支持各地区设立产业准入门槛。应结合十大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要求,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通过放宽市场准入、实施税收优惠、实施规费减免、加大财政支持和规范行业管理等,重点支持并大力发展包括第三方物流、营销服务、产品设计、融资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员工培训和进出口服务在内的现代服务业。通过推动旅游、文化、教育、体育、卫生领域的机制体制创新,促进旅游、休闲、时尚、传媒和体育等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港口优势、资本市场发达的优势,大力发展港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等现代服务业。
(四)加强对包括资源型城市在内的问题地区的支持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重点关注资源型城市、贫困地区、干旱地区、地震灾区等问题地区和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国家财政应重点予以支持。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提高区域自我发展能力。
【关键词】武陵山区,区域经济,分工协作,对策建议
一、武陵山区概述
武陵山横亘在中华腹地,绵延于湘、鄂、黔、渝四省市,处于我国国土的中心位置,生态结构良好,有丰富水资源、矿产资源、动植物资源、旅游资源,号称中国的“绿心”。这里是出川入蜀的重要通道,是连接中原与西南的重要纽带,是中国区域经济的分水岭,是西部大开发的前沿地和最好的实验基地。武陵山区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只能用“穷”来概括,它的特征:一是地缘关系密切,人文同脉。是一个自然结构和社会发展方面都有较强同一性的相对完整和独立的地理单元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二是区域城市空间松散。武陵山区主要由重庆市渝东南一区五县、湖北省恩施州八县一开发区、怀化市二区二市、贵州铜仁市十县等71个区县组成。
二、武陵山区区域经济发展优势
(一)区位优势。渝东南、湘西、鄂西、黔东北虽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划,但地理上相邻相连,是一个不可分割整体,是东南西北人流、物流、经济流的交接、汇集处。同时,随着渝怀铁路、沪蓉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张家界机场、万州机场、黔江舟白机场的新修(扩)建,以及湖北利川至重庆涪陵铁路、重庆黔江至湖南张家界铁路等被列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建设规划,该地区的交通条件即将得到极大改善,独特的区位优势将得到凸显。
(二)丰富的自然资源。一是水能资源丰富。武陵山区地下水储存量丰富。乌江、沅江等主要河流,水量丰沛,是全国十大电力开发基地之一;二是生物资源丰富。野生动物达1100多种,植物种类达3700多种;三是矿产资源丰富。武陵山地区已探明的矿种达79余种,且具有组合配套优势。四是旅游资源丰富。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古朴的民族风情,都具开发价值。
(三)国家高度重视和优惠政策。由于武陵山区属于少数民族地区,享有国家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的优惠政策;2010年,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又将武陵山地区确定为6个重点区域之一。更重要的是,2011年11月,中央扶贫工作会议召开,《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随后公开扶贫新战略的重点,部署14个特殊片区。这其中包括武陵山区。2011年国务院已批复《武陵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可以说,武陵山地区是集多种优惠政策于一身。
三、武陵山区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条件滞后,交通不畅信息闭塞。武陵山区地质条件复杂,交通、通讯、农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难度大、加之各地经济实力较弱,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制约了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交通方面,武陵山地区交通运输渠道单一,特别是与大中城市的链接通道少。基础设施条件落后成为了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
(二)主要经济指标存量处于垫底地位。经济实力整体偏弱,人均水平较低,经济发展面临边缘化危机。总体来看,经济发展总量偏小。从人均来看,武陵山区人均GDP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不足5千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行政区划壁垒严重,经济要素流动受限。武陵山区是由若干个互无隶属关系的行政区域组成,这种行政划分与区域资源整合发生严重冲突和矛盾,阻断了交界地区的经济联系和社会联系。各地区只关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实行地区贸易保护政策,限制各种经济要素流动,阻碍地区经济统筹协调一体化发展。
(四)产业发展雷同且结构不合理。武陵山地区由于地理特征趋同,自然、人文环境相似,因此,各地在产业发展中,几乎都是依托现有资源。从产业结构来看,武陵山区各县(区、市)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产业发展的雷同与结构的不合理,在推进区域经济分工协作发展过程中,必将带来产业的重组、取舍和利益的博弈问题。
四、促进武陵山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经济发展条件。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会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巨大促进作用,而且会给整个地区人民生活带来很多便利。主要体现在生产和运输方面,良好的基础设施件才可以使得生产顺利完成,只有足够的供水、供电乃至灌溉设施,才能使产品生产得以实现,而原材料和产品的空间转移,则需要快捷便利的交通。因此,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经济发展条件,成为了区域发展的有力保障。
(二)发挥区位优势,培育产业集群。武陵山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是优化产业区域分布,使产业空间格局合理化。在发展规划中,各地应从全局出发,摈弃小而全的发展思路和做法,突出重点,分清优劣,根据协作机构所制定的发展规划,找准位置,合理进行产业开发,避免恶性竞争和重复建设造成的不必要浪费。
(三)加快金融体制创新、要素流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生产要素流动是经济发展的核心,推进武陵山区经济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公平竞争、开放、有序的要素自由流动市场建设,应根据“政府引进、市场运作、企业为主、全面合作”的原则,建立统一的市场规则体系。要打破市场的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加强市场主体监管,规范市场主体行为。通过加快金融体制创新、要素市场体系建设,提升市场经济的总体效益和效率。
(四)借助外力协助,发挥优惠政策效用。武陵山区发展中,应注意加强与周边城市地区的协作。要以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带动产业发展,吸引外来投资,激发经济发展活力,以商品流通量的扩大促进规模生产和利润增加。进一步开放市场,减少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发挥西部大开发中国家政策优惠和产品成本较低的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把特色产品和资源推销出去。
参考文献;
[1]戴楚洲.加快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经济文化发展的思考[J].三峡论坛,2010.(1).
关键词:西部地区特色经济
近几年来.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东西部地区差异日益加大.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层面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国家在推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为西部地区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但是在国家有限的资金投入情况下.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得到最大效益.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首要解决的问题。据此.西部地区应该依据本区域的特点.发展特色经济.以达到经济快速发展的目标。
一、特色经济的概念、理论基础和特征
有人认为特色经济就是区域经济;有人认为特色经济是效率经济;也有人认为特色经济就是市场经济。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就总体而言.特色经济主要是指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区域优势资源为依托.依靠科学技术和资源的差异性.形成具有规模化、异质化的特色产业群.能将产前、产中、产后诸多环节连接起来.从而带动本行业、本地区的发展.同时兼顾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最终能够成为本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
特色经济的提出主要是建立在优势理论基础之上的。最早的优势理论是斯密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主要观点是每个国家都有其绝对有利的、适宜于某些特定产品的生产条件。如果按其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来进行专业化生产.各国的资源就能得到正确的分配和有效的利用。继斯密之后.李嘉图根据绝对优势理论:于1817年提出相对优势理论.认为只要成本比率在各国存在差异.各国就能够生产各自的比较优势产品.并在国家间进行交换.通过贸易增进利益。其后.赫克歇尔和俄林又以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提出了要素禀赋论.简称H-O理论。该理论解释了比较优势理论中比较成本差异的来源.认为各国国内商品价格比例或比较成本的不同.是由于各国之间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同和生产各种商品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比重不同。
依据上述理论.我们认为区域应该集中主要力量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获得比较利益.才能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由于特色经济是比较而言的.特色经济也是可以转化的。今天视为特色的.明天就不一定有特色;这方面有特色.其他方面就不一定有特色;这一层次上或范围内有特色.在另一层次上或范围中就不一定有特色。从这个角度来讲.特色经济又是不断开拓进取、创新的经济。特色经济具有开放性、优势性、规模性、连带性和动态性等基本特征。它是扬优成势的经济.也是追求高起点、高质量、高效益、高水平的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才能把优势凝聚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西部地区发展特色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西部地区产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缓慢.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贫困人口多.生态环境脆弱。虽然资源丰富.但在很大程度上尚不能将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现实的生产力。西部地区应冲破原区际分工中的角色,改变传统的发展观念.按照梯度理论的理念,发展自有特色,创造自有技术。特色经济无疑是西部地区的必然选择。
西部地区虽属落后地区,但同样要面临国际化的竞争。在国际竞争中,西部地区同样面临着技术革命的挑战。目前,各种新技术并不因其已在生产中获得应用而放慢速度,而是在生产和开发两个方面迅速推进,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更新换代。西部地区要适应国际化的这种竞争,就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发展适用技术,开发特色产品,以“人无我有、人有我多、人多我优、人优我特”的特色经济为方式。
西部地区资源丰富,森林面积占全国的39,3%,林木蓄积量占41,9%;草场面积占全国的89,6%;水力资源蕴藏量占全国的52,3%;煤炭约占60%;石油、天然气储量可观,金属矿产种类繁多,储量巨大。西北西南已成为全国重要的黑金属和有色金属基地。同时,西部集中了我国5大天然牧场,是重要的畜牧业区。这种优势不仅规定了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在于开发和利用资源,而且提供了经济发展的能源动力保证。西部地区若要化资源优势为市场优势,就必须选择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资源优势明显,建设条件有利,技术起点高,具有较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整个经济发展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特色产业,并形成产业群,逐步形成本区域的特色经济。西部地区是我国贫困人口的主要分布区,往往愈是贫困地区的生育观念愈陈旧、落后,在“多子多福”的观念支配下,西部地区的生育率居高不下。同时,三大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不协调。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大,全国2003年平均水平为49.1%.西部地区都高于这一水平.最高的云南为72.7%。随着经济的发展,西部地区从第一产业中分化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是必然趋势。这必然会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因此,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就是选择容纳劳动力很多的特色经济和特色产业。
三、特色经济发展中必须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特色经济的发展一定要根据本区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多,人多我精。所以区域选择某一产业作为特色经济的主导特色产业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本地区的特色资源为基础
以本地区的特色资源为依托,是西部地区发展特色经济的内在要求。西部地区产业基础薄弱,资金、人才、技术缺乏,盲目追风,发展高技术产业显然不是明智之举。应紧抓资源优势型产业,通过逐步加深资源的开发力度、增加相关产品的附加值来逐步增加区域竞争力,实现产业升级,加快区域经济腾飞。区域的资源禀赋情况是发展特色经济的基础。
(二)以市场为导向
特色经济的发展如果脱离了市场的作用就不会是特色经济,而且没有市场前景的产业是无法长久生存的。因而,选择主导特色产业时,一定要关注它是否具有市场前景,是否能快速占领市场,是否能快速将产品转化为利润。
(三)注重产业关联度
西部地区在发展特色经济时应大力培植关联度大的特色产业,并将其作为本区域的主导特色产业。关联度大的产业其链条一般很长,对其他产业的带动效应较大,因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显著。同时由于环节较多,还可以达到产业持续发展目的。反之则会使经济发展空间受限,导致经济发展不能持久。所以特色经济中主导特色产业是否具有较大的关联度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四)注重产业的潜在发展规模
选择主导特色产业时,应首先预测其潜在发展规模。只有可以发展为较大规模的产业才能不断获得规模效益,有可能不断发展适用技术,提高市场竞争力,发展出自己特有的品牌,有较大的带动效益,带动整个区域经
济的快速发展。西部地区应结合市场的需求情况,预测产业的发展规模,着力培植具有较大规模趋势的产业。
(五)注重环境保护
西部地区发展特色经济一定要注意对环境的保护,不能走牺牲环境促进发展的老路。从全国生态系统脆弱程度排序来看,西部地区除广西为中度脆弱省份外,云南(0.5925)、内蒙古(0.8045)、四川(0.6285)为强度脆弱省份;新疆(0.6537)、陕西(0.6613)、贵州(0.7153)、甘肃(0.7821)、青海(0.8045)、(0.8329)、宁夏(O.8353)为极强脆弱省份。西部地区在特色经济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环保节能技术的应用,要注重循环经济理念的贯穿,防止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造成环境的严重破坏,增加环境成本,从而限制区域的后续发展空间。
(六)注重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
地区经济发展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不断增强产业的竞争力,而产业竞争力又突出表现在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方面。西部地区若想使本地区真正形成特色经济,就要在利用资源特色优势的同时,有意识地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研究,不断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并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开发满足消费者需要的新产品。还要注重对人才和资金的吸引,使特色经济永葆活力。
(七)重视发展产业的动态调整
关键词:山东省;区域竞争力;主成分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区域竞争力的强弱,日益成为衡量一个地区是否具有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如何发挥区位优势,提升区域竞争力,加强区域对资源的吸引能力,成为各地方政府需要认真考虑的重要课题。在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研究省、市层次的区域竞争力状况,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山东省是一个经济大省,经济总量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各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甚至存在逐渐拉大的趋势。因此,对山东各地级市的区域竞争力进行评价,有助于各地级市区域竞争力的合理定位,了解各地级市发展的优劣势,为各地级市的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一、区域竞争力评价方法及算法步骤
本文以山东省17个地市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山东省各地市的区域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评价的思路是:先求出原始p个指标的q个主成分,然后选取少数几个主成分代替原始指标,再将所选取的主成分进行综合,就得到综合评价指标,然后依据综合评价指标对被评价对象进行比较。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区域竞争力的步骤为:
(一)构建指标体系矩阵。设n为样本,m为指标数,有:
X=x11x12x13…x1mx12x22x23…x2m………………………xn1xn2xn3…xnm
其中,xij为第j个变量在第i个样本的观察值,(i=1,2,…n;j=1,2,…m)。
(二)对原始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由于各项指标数据的量纲不统一,为消除变量之间量纲上的不同,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若指标体系中有逆指标要转化为正指标,本文采用Xik**=的方法将逆指标转化为正指标,采用的标准化公式:Xik**=(Xik-)/SK,其中Xik**为Xik的倒数,Xik*为Xk中第i个观察值Xik的标准值;为变量Xk中观察值的平均值;SK为变量Xk的标准差;i为第i时期;k为第k个变量。
(三)计算各变量数值之间的相关矩阵R。
R=(rjk)m×m
式中,xij与Xik*分别为变量j、k的观察值;rjk为变量j、k之间的相关系数,相关系数矩阵反映了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
(四)计算相关系数矩阵R的特征根 R-?姿I、特征向量矩阵U=(uij)m×m,计算特征值及方差贡献率,完成原指标到各成分的转换,把原指标合成为各成分,再合成为总评价的权数。
(五)构造区域竞争力综合指数。将q个主成分转化为一个综合指数Zt,反映该区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水平。
Zt=w1F1+w2F2+…+wqFq
Fi(i=1,2,…q)代表了该区域在某方面的竞争力水平,wi(i=1,2,…q)是这q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即某个主成分构成该区域竞争力综合指数Zt的权重。
二、实证分析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2009年山东省17个地市的区域竞争力。数据来源于2006~2009年山东统计信息网、山东统计年鉴等,部分数据来源于网络。具体分析过程为:
(一)分析出主成分。对变量为44,样本容量为17的数据,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按照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和累计方差贡献率>85%的原则,选取6个主要成分,它们解释了总方差的91.888%(累积方差贡献率)。在旋转前因子载荷矩阵中,人均消费品零售额、产值利税率等因子含义不明确。从原始变量载荷矩阵中不能很好的用6个主成分代表44个变量,因此需要利用最大方差正交旋转进行处理,消除因子含义不明确的现象。
(二)各主因子的含义。因子分析是为了了解每个主因子所代表的含义,对分析结果做出解释。对于公因子F1反映2009年各个地级市经济总量发展水平的个指标具有较大载荷,包括地区GDP、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等。对于公因子F2人均GDP、人均地区财政收入等变量有较大的载荷。在公因子F3上,变量近3年消费品零售总额平均增长率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具有较大载荷。对于公因子F4变量总资产贡献率、成本费用利税率等具有较大载荷,反映了各地级市的企业效益状况。在公因子F5上变量产品销售率和经济外贸依存度具有较大的载荷。在公因子F6上反映山东省各地级市近三年存贷款余额的平均增长率的变量具有较大载荷。
三、实证结果
(一)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计算出因子得分。计算出山东省17个地市影响区域竞争力的主成分得分,见表1。(表1)
(二)山东各地级市综合竞争力得分Zj,可计算得山东各地级市的区域竞争力得分,见表1。由表1得知,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造的竞争力指数有部分值为负值,如枣庄(-0.39484)、泰安(-0.23489)、威海(-0.15899)等,负值只说明该地级市在山东省17个地市中的相对地位处在平均水平之下;得分为正值,说明在17个地级市中,被评估地市的综合竞争力位于平均水平之上。
四、实证结果分析
根据表1可得,各地级市6个主成分和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排名。(表2)从表2可知:在山东省各地级市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青岛、济南、烟台,排在最后三位的分别是莱芜、滨州、菏泽。青岛市和莱芜市的区域竞争力得分差距为2.159。可见,山东省17个地级市的区域竞争力差异较大。
(一)区域综合竞争力第一的青岛市在反映各地级市经济总量的主成分F1和反映居民存贷款余额增长率的F6上具有较大优势。但青岛市的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率相对较低,经济对外依存度较高。
(二)区域综合竞争力排名第二的济南市的经济总量竞争力在17个地市中居第三位,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率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等方面在17个地市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表明济南市居民的消费需求旺盛,第三产业发展良好。但在区域综合竞争力中,济南市金融机构的存贷款余额增长率也比较低。
(三)区域竞争力综合排名处于第三位的烟台市,其经济总量竞争力仅次于青岛市,在17个地市中处于第二位,但烟台市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存贷款余额增长率等在17个地市中处于比较弱的位置。
(四)排名处于区域综合竞争力最后三位的分别是莱芜、滨州和菏泽。莱芜市仅仅在人均平均量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上具有一定的优势;滨州市居民近三年存贷款余额增长率相对较高;对于菏泽市而言,企业效益状况相对于其他主成分而言要好。
(作者单位:1.山东财政学院;2.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主要参考文献:
[1]赵修卫.区域竞争力基础的多元化及其思考.中国软科学,2003.12.
[2]黄善明.论区域核心竞争力演变的生产力基础.云南社会科学,2004.4.
[3]严于龙.我国地区经济竞争力比较研究.中国软科学,1998.4.
[4]潘丽柳.我国区域竞争力评价.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12.
[5]王成超.山东省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4.6.
关键词:粮食供应链;粮食流通;供应链结构;北京
中图分类号:F715 文献标识码:A
一、北京地区粮食流通的现状特点
北京作为现代化大城市,本地区粮食产量很少,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粮食销区。 2005年北京地区的粮食消费量在660万吨左右,其中口粮250万吨,饲料用粮350万吨,其它6万吨。其中90%以上的粮食来源于周围的粮食主产省,且来粮以成品粮为主。
北京市场上的面粉除本地产的古船品牌外,河北产的伍得利、甲家等品牌在北京也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原粮小麦主要来源于河南、河北、山东,有小部分从国外进口,供应京粮集团加工或国家、市两级储备。大米主要来源于东北三省的粳米,品牌有上百个。食用油主要来源于天津、河北与山东,主要品牌有鲁花(花生油)、金龙鱼、福临门、汇福、绿宝(色拉油)、多力(葵花籽油)等。
北京粮食流通的主渠道是粮食批发市场。近几年,随着北京地区粮食消费逐年增加,北京市政府和各区县政府积极培育粮食市场。目前已经形成了由8个骨干粮食批发市场、600个集贸市场、1500个超市及便利店组成的粮食市场体系。据不完全统计,骨干粮食批发市场有商户1700多家,集贸市场有商户近4000家,加上社区零售商户和走街串户的游商,全市经营粮油商户总数近10000家。其中,骨干批发市场已成为粮食流通的核心。
据统计,2005年北京市7家骨干粮食批发市场销售成品粮188万吨,占全市成品粮销售量的65.6%。这些成品粮除70%左右满足本市消费需求外,其余近30%销往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周边地区[1]。这个市场网络把产区的粮食源源不断地运输到北京,基本满足了北京的粮食消费需求。除古船、绿宝等一批本市知名品牌外,汇福、五得利、甲家、北大荒、冰灯等一批产区知名品牌已经成为支撑北京市粮油市场的骨干产品。有些商户可以根据当天市场行情变化,连夜组织粮源进京,成为重要的粮源组织者。
除京粮集团等个别企业外,北京的粮食经销企业多数规模小。以大米为例,在北京市场上的大米加工经销商有数千家,而年销售量在万吨以上仅有北大荒、冰灯、七河源、古船等几家。
二、粮食供应链的概念与模型
国外粮食供应链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企业的协调机制研究。协调机制分为两个层次:企业内部的协调和企业外部间的协调。内部协调的研究是通过将市场机制引入企业内部,以便实现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在企业组织中协调发挥作用。内部协调机制还能够有效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利用自动控制原理实现了粮食仓库作业的散装化、机械化和自动化。外部协调是通过粮食生产供应商、加工商、销售批发商和政府之间相互协调减少交易成本,提高整个粮食供应链的运作效率,从而提高粮食供应链的整体绩效。
目前,理论界和企业界都认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要保证粮食安全和提高粮食流通效率就必须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粮食供应链。现阶段有关供应链模型的研究取得了深入的进展,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供应模式做不同的分类。如按照复杂程度进行区分可分为链式结构和网状结构;按照节点企业集中程度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二级供应链、三级供应链和多级供应链;还有按照优化目标不同以及按照供应的可靠程度等进行划分的供应链模型。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认为粮食供应链中的链状和网状结构具有代表性,其模型如下:
1.粮食供应链的链状模型
假如C是一个大型粮食现代物流企业,作为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上游B为多数粮食收储企业,B的上游A为众多的粮食生产者;下游D为多数销区粮食物流企业,E为多数粮食加工企业。从A到E,所有企业都是以C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所有节点企业结成战略伙伴关系,整个粮食供应链从上游A企业到下游E企业根据订单适时、适量、适地供应。整个粮食供应链从下游E企业到上游A企业“功能爬坡”,也就是说“以消费者为起点”,下游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粮食,什么时候需要,需要多少、上游企业必须准时地满足其需求。当然粮食这种商品季节性较强,同时又受年景(气候)的影响,还不可能像其他企业实现“零库存”,但是也必须控制库存的供需平衡及结构平衡,以消除粮食陈化。
2.粮食供应链的网状模型
任何供应链的构建都不是最初始就从原材料到消费者一次构建成功的,多是首先形成供应链中的一部分,然后逐渐延伸构成完整的供应链。粮食供应链也是如此,它是以原粮的流通为主,待条件成熟后同以粮食加工品供应链(食品供应链)对接构成完整的供应链。粮食供应链网状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
三、北京地区粮食供应链构建基础条件及问题分析
1.知名企业的品牌是粮食供应链构建的基础
北京市场上的主要粮油品牌企业主要以现代销售渠道,即商超推销其产品,并积极与食品加工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供应合作关系。在产业链上游,这些品牌企业通过与产区的粮食购销加工企业合作以建立稳定的原粮供应渠道,甚至在产地进行投资,自己收购加工并贮藏粮食,在稳定粮源的同时降低经营成本(因为北京加工贮藏费用要远高于产区,且加工成品粮的运输成本要小于原粮)。以京粮集团为例,该企业是由北京市政府出资,在原北京市粮食局直属企业基础上于1999年组建的大型粮食企业集团,年粮油仓储能力、粮油食品加工生产能力和粮油经营量均达到150万吨以上。生产粮、油、食品及饲料等品种有170多个,产品主要有“古船”系列粮油食品,“火鸟”、“绿宝”食用油、“古币”香油、“统一”食品,“华藤”大米、“大磨坊”面粉等。其中“古船”面粉、“绿宝”食用油、“华藤”大米等多次被评为北京市名牌产品,“古船”面粉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以京粮集团拳头产品“古船”面粉生产为例,集团不仅与我国小麦主产区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的粮食收购企业(当地粮库)以合同购销或委托收购等多种形式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甚至在产区建厂,自己收购加工,如已成立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古船粮油公司,保证上游原粮供应稳定。在销售方面, 由于古船面粉多年来通过配麦技术和稳定的加工工艺严格保证了其高端品质和专业用面粉的强势,除以大卖场、超市为主要销售渠道外,与肯德基、麦当劳、卡夫饼干、全聚德、义利面包等知名食品企业也保持长期战略合作关系(见图3)。
另外一些以商超等现代销售渠道为主的中小粮食经营企业,也在积极创建自己的品牌,并通过探索供应链的优化提高经营效益。如北京七河源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与黑龙江庆安市的青青米业公司达成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青青米业对当地农户实行订单,向农户提供良种,对农户种植、施肥等进行技术指导,成熟后按订单收购加工,其在北京的经销商七河源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北京市场的成品粮的销售与品牌推广,通过联营、代销等方式在美廉美、家乐福等超市销售。努力树立品质安全、供货稳定的形象,已经与吉野家、面爱面等知名连锁餐饮企业达成长期供货关系(图4)。
2.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是粮油企业构建供应链的动力
截止2005年底,北京市人口规模已达到1800万人,人均年可支配收入17653元,比上年增长14.4%,剔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5.省略stock.cc/Julin/DataNewsRead.asp?NewsID=52414122.
[2]孙宏岭,阮承健. 中国粮食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五大趋势[J].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7(3):7-11.
一、川中丘陵地区农业资源的局限性
川中丘陵地区由于不平坦,其资源条件对农业生产而言,存在许多局限性。
1.生产规模、集约化难度大
由于不同程度存在坡地和谷地,地势不平坦,不易进行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不利于农业生产技术的大幅度提高,不利于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存在局限性。
2.蓄水、保水功能差,干旱现象较严重
由于地势不平坦,同一地域落差大,一遇下雨涨水,雨水很快就从坡地流入沟地,进入小溪、小河、大河,不易蓄水保水。遇到天旱,由于蓄水保水功能差,蓄积的水量有限,很容易出现旱灾。抗旱一般都要一级甚至几级提灌,成本极高,农业生产严重受挫。
3.土壤墒情严重恶化
川中丘陵地区除河坝地段有一些平坝外,可耕作地基本都有一定坡度,有的坡度还相当大,泥沙冲刷严重,肥水流失大,土壤墒情变差,农业生产条件逐渐恶化。
4.生产成本高
无论是保持农业生产的水、肥等生产资料成本,还是农作的劳动力成本或是运输成本,都相当高,很不经济。
二、川中丘陵地区的自然优势条件
川中丘陵地区地理条件特殊,地形条件差,但气候、降水等自然条件有一定优势。大都分布在温带及亚热带季风气候的件下,无霜期较长,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年降雨量一般都在1000mm左右,年平均气温16℃左右,海拔高度一般在300~1000m范围,对于许多温带和亚热带农作物而言都是较好的自然生长环境。
三、川中丘陵地区农业经济模式的现状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为了解决人们的温饱,川中丘陵地区绝大部分都是以农作物栽种为主、经济作物为辅、渔牧副业补充的农业经济格局。长期以来,尽管农业生产成本相当高,但以粮为主的格局始终未打破。究其原因:①由于人口急剧增加,粮食需求量剧增,农民迫于维持生计,所以不愿放弃粮食生产。②农民素质不高普遍,文化程度低,对新技术、新的生产模式及项目不易接受。即使接受了,也不易产生出很好的效果。因此,不想也无力去改善传统的生产模式。③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调整农业结构的初期成本高,农民无法承受。④对不利自然条件缺乏切实可行的改良方案。长期以来,各级地方政府都在花大力气改田、改土、改水,都是想将坡田地改为可耕种的耕地,但由于成本太高,投入又有限,收效甚微。
四、川中丘陵地区农业经济模式优化的原则
传统的农业经济模式成本高,效益差,加之对环境的破坏不断加剧,这样的经济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和时展的要求。因此,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对现有经济模式进行调整优化。调整优化应遵循的原则:①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当前农业生产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做代价。在追求产量及收益的同时,要考虑到不能给生态及环境带来负面的影响,能耕则耕,不能耕种则不要强求。②效益最优原则。发展农业要算好经济账,要尽可能以低成本去开发和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资料成本及费用要尽可能低。多年来,由于处于温饱线之下,粮食需求为第一需要,农业的最大目标是提高粮食产量,往往忽视了劳动力、自备农用生产物资等生产资料的投入。有时即使考虑了,也计算得很低。实际上,许多农业生产是处在亏本经营的境地。③是注重生态效益的原则。要充分认识到川中地区在全国生态系统的位置,特别是水资源及环境的保护要给予充分重视。川中地区泥沙冲刷严重、肥水流失大,不仅对当地,对长江中下游乃至全国大部分地区生态和环境都有极大影响。④市场化的原则。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农业经济要发展,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则,让市场机制在农业生产资料的配置、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农业综合服务等诸多环节发挥作用。
五、川中丘陵地区农业经济最优模式
针对川中丘陵地区的自然资源条件,本着可持续发展和效率最优等原则,其经济模式应确定为:旱地以种植林果业、草业为主,水地以种植水稻和养鱼为主。增大经济林果业种植,扩大森林覆盖面积,特别是大幅度减少土上作物的种植,尽可能避免耕作坡地造成的水土流失和高成本,以大幅度提高森林覆盖面积,达到固沙、保墒和改善生态的多种功效。
六、川中丘陵地区农业经济模式优化的途径
川中丘陵地区自然条件特殊,气候条件好,适宜动植物生长;地形及土地条件相对较差,极易造成环境及生态破坏。要实现经济模式的优化,就必须从多方面考虑,多角度入手。
1.积极实施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
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是当前川中地区经济模式优化的捷径。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将25℃以上的坡耕地,尽可能地退耕还林(还草),大幅度提高森林覆盖面积。25℃以下的旱地,以种植蔬菜和优质农作物为主,水田以种植水稻和稻田养鱼为主。这样,水土流失少,利于生态的优化,也避免了农业生产的高成本。
2.抓好工业经济的发展
无工不富,没有一定工业基础,仅仅依靠农业或第三产业,经济仍发展不起来。经济基础差,农业投入就很少,农业的负担也会加重,农业经济的发展就会受制约。
3.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
将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化,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农业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用管理现代企业的办法,进行农业生产和开发,可以极大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促使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以切实优化农业经济模式。
4.加快小场镇建设
小场镇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小场镇发展起来,一方面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服务场所,也为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了场所,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农民群众收入增加,需要改善生活环境和条件,水、电、气等基础设施齐全的小场镇是较理想的选择。因此,要不失时机地加快建设。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 发展 趋势
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会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可以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还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发展房地产经济的时候,一样会出现许多的问题,并且均是不容忽视的。
一、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
(一)商品房价格比较高
根据有关组织的研究表明,当一个国家的家庭年收入与一套住房售价之比在1:6到1:3之间的时候,居民们才可以负担得起买房的压力,而我国目前的相应比例已经超出了1:10的范围,对于一些收入比较低的家庭及居住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城市的居民来说,这个比例将更小,所以,商品房的高价格已经成为制约房地产经济发展的桎梏。
(二)房地产区域化发展现象比较严重
在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情况非常不均衡,东部地区的发展速度太快,中部地区的提升速度太过迅猛,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太过缓慢。根据有关数据统计得出,在全国的房地产投资中,东部地区的房地产投资就占据了百分之七十,中部地区的年增长率达到了百分之三十五,西部地区的投资只占据了全国投资的百分之十五。
(三)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以及质量的提高
住房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生存以及生活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特别是随着城市化发展的不断加快,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以及质量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住房问题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积极推动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满足人们要求生活水平的基础以及前提。加快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现状,还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构建和谐社会。
(四)住房价格增长比较快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以及消费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居住环境的改善,因此,住房消费成为了焦点话题,使得房价不断的增长,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拉动了内需,同时也促进了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但是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比如:高端房的供应量比较大,商品房则发生了供不应求的情况,相应的保障房也是供应不足,这些问题均会影响到居民的生活水平以及质量,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房地产经济的发展。
(五)房地产经济市场的发展不够完善
尽管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非常快速,但是我国现阶段的房地产经济市场的发展还不是很完善,在大部分的城市中都存在着相当严重的泡沫现象,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对改善居民的生活水平以及质量方面起到了阻碍的作用。除此之外,房地产经济可以取得巨额的利润,使得加入的企业越来越多,共同冲击着还不完善的房地产经济市场,阻碍了房地产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房地产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房价日渐稳定
在过去的几年,房价的增长非常迅速,并且相对的幅度也比较大,不仅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还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阻碍作用。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房价同国民经济发展有着正向的关系,只要保证国民经济能够稳定、可持续的发展,政府的相关调控措施也可以真正落实,那么房价就会稳定下来,不会发生较大的波动,所以,就目前形势来看,未来的房价将会日渐稳定。
(二)相应的国家政策对房地产经济开展有效的调控
针对现阶段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形势,国家出台了一些宏观调控的政策,以此来确保房地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针对一些恶性的囤地情况加大打击力度,以此来确保房地产经济市场的健康发展;针对相应的市场供求矛盾,改革相应的房地产税务制度,建立健全房地产经济市场的发展体制,进而促进其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三)未来将会给低收入人群提供一定的居住保障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形势下,无论什么行业的发展都是有规律可循的,相对的,房地产行业也不会例外,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调控之下,遵循房地产行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房地产行业未来的发展重点就是改善一些低收入人群的居住环境,同时逐步走上节约能源的发展道路,并且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以及质量和加快国民经济发展这两个方面发挥出自身应有的作用。
(四)房地产经济市场的发展日益成熟
尽管我国现阶段的房地产经济还处在发展的瓶颈阶段,但是,从总体上而言,我国房地产经济还是处在发展比较繁荣的时期,房地产经济市场的发展还是处在一个上升的阶段,所以,在房地产经济的未来发展中,市场的相关调节作用一定会发挥出来,同时在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以及引导之下,改善居民的生活水平以及质量,进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房地产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对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大的推进作用,在房地产经济中,一部分是政策,另外一部分就是金融,所以,对房地产经济的发展情况进行评价的时候,不要只是考虑一方面的内容,一定要关注国民经济的发展状态与相关金融的承受能力。我国现阶段的房地产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为了确保房地产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一定要避免出现经济泡沫的情况,采取国家相关的政策进行有效的调控,进而使房地产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能够坚定不移。
参考文献:
[1]黄平,吴春义.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现状以及趋势分析[J].新建设:现代物业上旬刊,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