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口老龄化解决方法范文

人口老龄化解决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口老龄化解决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口老龄化解决方法

第1篇:人口老龄化解决方法范文

【论文摘要】年老是人生不可回避的自然规律,尤其是进入现代社会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越来越多国家跨入老年型社会,人口老龄化及其不断加快的发展趋势对各个国家与社会均构成了日益严重的挑战。在人口众多的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和贫困化的加剧,农村养老也成为了当今社会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关系到目前和将来大部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建设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实践上还存在许多问题,直接影响到农村的持续健康发展。从我国养老保险的现状和问题入手,并通过立法、专职单位执行、监督等方面着手,与我国国情、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的需要相适应为原则,探讨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方法,以更好的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为出发点,提出了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相应对策和建议。

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内容

一个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一般包括:覆盖范围、基金筹集、管理,养老金享受的条件和待遇标准等。

年龄条件。在各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中,享受领取养老金权益的年龄条件通常是法定的退休年龄,不过,人均预期寿命存在着差异,发达国家的退休年龄多为65岁甚至更高,且男女退休年龄相同,而在中国,不仅退休年龄偏小,而且男女退休年龄也不等同,这其中就存在着人力资源的浪费和性别的歧视,而且现行法定退休年龄导致高退休人口赡养率。有些国家规定了退休年龄的上限,如瑞典为70岁。有的规定从事艰苦的、有害的、危险的、不利于健康的工作的劳动者也可在65岁法定退休年龄前退休。

缴费条件。缴费条件是指参加养老保险的年限和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年限。如德国规定享受养老金的条件社会年满63岁且投保35年,而像意大利则规定只要已缴纳保险费满35年均可领取养老金。

政府监督下的资质机构管理。采用这种管理模式的代表性国家有新加坡、瑞典等,政府承担主要的监督责任。中国则主要是通过专门的机制进行管理。这与我国的实际情况有很大关系,人口众多就必须要有专门的机构分类处理此类事务。

2社会养老保险和农村人口老龄化

(1)社会养老保险Social Pension Insurance是指劳动者为预防年老不能再从事劳动时的生活有保障,在法律规定的劳动时间内缴纳部分保险金在他们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离开工作岗位后,有权向国家或有关保险机构申请领取养老,费用开支最大的项目。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家庭的生产功能和保障功能随之弱化,同时,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农村人口进城务工经商的年轻人不断增加,农村中老龄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家庭养老不能满足老年人口养老的需要,社会养老保险就成了农村养老的现实问题。它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应该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有计划、分阶段地在全体公民中,逐步实现普遍、平等的社会保障。在城镇企业职工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员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基本建立的今天,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应该扩大其覆盖面,及时将重点转移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上来,尤其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这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

(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贫困化的客观需要农村老年人绝对数量和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

家庭养老功能严重弱化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农村社会结构也进人了快速转型期。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造 成家庭空巢化的现象较为普遍。目前,我国农民虽然还是以家庭养老为 主,但其家庭养老功能明显弱化。主要表现为:第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传统小农经济的萎缩、分化和瓦解,动摇了家庭养老的思想、道德和经济基础。第二,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和居住方式的变革,减少了家庭对老人的照料。第三,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降低了家庭的凝聚力,削弱了家庭成员互助功能。第四,农民收人提高缓慢,农村家庭养老难以满足农民的养老需求,使农民的养老问题可能面临既缺乏经济支撑,又缺乏家庭保障的“双重困难”。第五,土地养老保障功能难以实现。家庭保障功能的持续弱化要求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化解农民养老的群体性风险。

3养老保险模式划分

养老风险的复杂性、普遍性以及各国的具体国情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尤其是我国人口众多,老龄化的群体较大,就决定了养老保险模式的多样性。

3.1政府责任型

政府负责型是由政府负责的一种养老保险制度,在此种模式下,企业与个人共同承担纳税义务,政府通过养老保险事务来为国民提供养老金,并且进行管理,监督等。它主要规定了是否到达法定退休年龄,是否属于本国公民,对于上班年限、是否参与社会劳动、是否缴付养老保险费并无限制。此种制度通常在福利制度较好的国家才能得以实施。此种制度一般是国家的财政作为经济基础,依据立法让每一个退休公民都能“老有所养”,但是此种机制也有很大的缺陷,首先是在人口基数较大的国家难以实施。众多人口会增加政府的负担,财政的开支用于养老占了太大比重,致使国防、教育等其他使国家国富民强的机构缺乏资金。

3.2责任分担型

责任分担型是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形式,主要由政府、单位、企业、个人等多方共同分担,此种模式有利于养老风险的分散和财务的稳定。在中国以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或单位和个人双方共同负担为主,并实现广泛的社会互济。 3. 3混合责任型

现实中,许多国家在构建适合国情的养老保险制度时,在肯定责任分担机制的前提下,更鼓励让个人责任适当回归。此种多层次结构的养老保险体系为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提供了更新的发展方向。在中国则以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或单位和个人双方共同负担为主。

4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

尽管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取得了相当成就,但就这一制度亦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例如,人口老龄化是一种世界性趋势,中国虽然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以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0%的标准计,已干2000年进人老年型国家行列,不仅如此,老龄化趋势的发展速度还非常之快。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条件下,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中国家庭的人口结构模式也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小家庭或核心家庭取代传统的大家庭格局,家庭的老年生活保障功能在持续弱化。而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与地区发展差距很大也增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困难。此外基本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压力也在持续扩大。因此,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还面临着一些严峻的挑战。

4.1现行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

4, 1. 1以家庭养老为主要方式的传统养老模式的供给能力弱化

在历史上,农村的养老保障是以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为主。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急剧变迁、人们养老观念的转变以及劳动人口的流动,家庭养老的保障能力日趋弱化。一是农民人均收人整体水平不高,弱化了农民家庭养老保障的供给能力。同时,由于广大农村人多地少、农业比较收益低、以及相关的体制和政策等原因,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农民家庭收人增长缓慢,甚至在个别地区有下降的情况。二是老年人口决速增长,加重了家庭养老的压力。据统计,200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重已经达到了10%以上,到目前为止,中国已进人老龄化社会。而由于我国长期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更加速了未来几十年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再加上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迁移流量流向的顺势外推,使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水平和增长速度均高于城镇。三是农村老年空巢家庭的出现,进一步弱化了家庭养老能力。据统计,在农村有20%左右的老人生活在空巢家庭之中,而且这一比例还会随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不断上升。老年空巢家庭的出现和增加,加重了空巢老人的劳动负担和家务负担;增加了其情感上和心理上的孤独与寂寞感;加大了空巢老人与子女之间的代沟,空巢老人处于“照料真空”之中。

4.1.2农村集体经济整体实力不强,且有下滑趋势,导致了集体养老功能弱化

集体养老是一种借助明显大于家庭范围的集体力量养老的方式,通常指在较小的区域范围内,集体组织为区域内具备条件的老年人发放养老金或提供养老服务。根据《基本方案》,农村养老保险在资金筹集上坚持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政策扶持”的原则。集体补助主要从乡镇或村企业利润和集体积累中获得。然而由于广大农村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极不平衡,集体经济的整体实力不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发展公共福利事业的基金很难提取。

4. 1 .3缺乏法律保障,管理效率低下

一方面,由于没有建立农村养老保险的专门法规,地方政府在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时,难以找到有力的法律依据,现在的农保部门大都依据1992年颁布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但由于社会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此法规已经落后于实践,各地方政府只好各自为政,确定暂行办法,大大降低了地方立法的规范性、长期性和稳定性。另一方面,农村养老保险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许多中高层管理人员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重复性的工作,缺乏作为领导者的统筹能力和策划能力,而且由于经费不足等原因,缺少对职工进行业务知识的培训,团队的素质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导致管理效率低下,不利于农村养老保险的正常运行。此外农村养老保险信息化系统建设滞后,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不能利用现代网络技术高效管理养老保险业务

4.2农村养老保险应采取的措施:

(1)中央政府应尽快出台《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使全国各地试点工作在统一的指导意见下开展目前,各地进行的“新农保”的试点,都是按照自己制定的试行或哲行办法等相关规定展开的,各自的规定都不相同,有的规定相差较大,这为将来建立统一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城乡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增加了困难。例如,各地方不同类型的养老保险制度、同类型新老制度的衔接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方式的不同,对参加了“原农保”农民,有的地方规定根据参保者自己意愿,可以继续参加“原农保”,也可以按照规定折算转人“新农保”,有的地方规定必须把“原农保”转人“新农保”。这样会出现“一保两制”不统一的现象。

(2)要明确各级政府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中的责任分配,特别是财政投人责任的分配,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提高农村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目前各地试点中明确了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险中的责任,要加大政府财政投人,进行政府补贴,但对各级政府的财政责任分配并不明确,这样会出现各级政府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大多数试点是县(区)级统筹,财政责任主要由县(区)镇政府承担,对中央政府怎样予以财政补贴没有相关规定。

(3)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立法应当确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地位,使其具有制度上的稳定性。国家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政策变化无常,不利于这项工作的开展。要尽快制定《农村养老保障法》,在《社会保险法》立法中加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地位,通过立法达到政策稳定。

第2篇:人口老龄化解决方法范文

[关键词]农村信息化 基层政府 服务

当前,我国城市信息化建设迅速发展,城市居民能够方便、快捷、低成本获取政府提供的信息和服务,而农村信息化建设是相对滞后的。乡镇和村是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对象,这个层次数量多、地域广,组织管理和服务的难度确实是比较大的。许多乡镇干部深感农村信息化的滞后,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迟滞了农村的经济社会建设步伐。因此,认清农村乡镇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把握农村乡镇信息化建设进程,提升基层干部信息处理能力,对于推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目前农村信息化建设仍存在“四低”问题

在各级政府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和大力投入下,我国农村已构建了较完善的信息化组织体系,建立了初具规模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已基本实现100%行政村通电话、100%乡镇能上网的“双百”目标,极大促进了农村互联网的发展。随着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农村信息服务领域得到进一步拓展,信息技术在农民生活消费、农业生产管理、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经营管理、农业市场流通和农业资源环境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让农民享受到了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便捷。但从整体上看,农村乡镇信息化建设仍存在”四低”问题。

1、信息网络覆盖仍较低。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互联网发展重心从“广泛”转向“深入”,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5.2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农村非网民人口仍有4.5亿,在农村新增学生网民中10岁以下人群占比仅为16.1%,远低于城市新增学生网民中54.2%的占比。特别是互联网在农村村组的普及率更低。如我们了解到湖南的一个乡镇现有桌面互联网用户仅95户,集镇一块含机关事业单位用户为24户,村组农民用户61户,按住户统计,在村组的普及率不足3%,光纤仅接至乡集镇。传统媒介电视在该乡全面普及,但信号接收则是五花八门,有自装天线、村村通设备和村民自建的小范围闭路电视,信息获取量有限,管理不便。一村一个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因无操作人员或维护跟不上等原因,基本上成摆设。保证信息网络的全面覆盖,是农村信息化建设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

2、信息服务效益低。当前,广播电视虽然入村入户,但指导农业生产和生活、针对性较强的有效信息远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主流网站如网易、搜狐、新浪等专门针对三农的版块较少。农信通等平台在提供市场信息、农业技术指导等方面的作用不强、互动性也不够。总之,在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下,社会提供的信息服务还是侧重于主流受众城市,而政府对于农村提供公共信息服务仍较缺失,使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步伐是滞后的,使得农民获取全面、可靠、针对性强、实用信息的方式较少,在迈向信息社会的过程中,农村农民与城市居民的差距仍然较大。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即便是有些使用互联网的农户,也以搜索新闻和玩游戏为主,只有较少的农民和农业专业户以及农村合作组织的管理者使用互联网了解农村农业信息及运用电子商务销售农产品、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和日用品。农村信息化对于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新的支撑作用体现不够。因此,搭建全面、可靠、适应农业生产发展及农民生活需求的信息服务平台,是发挥农村信息化作用的根木保障。

3、信息处理效率低。乡镇干部在对群众工作处理过程中有大量数据、信息需要采集、处理、传输、保存、利用。这些重复性、事务性的工作对于做好农村群众工作非常重要。同时,在基层群众工作中,由于对基层民情信息的掌握难完整、难集中(各种信息分散在不同工作职责人员的头脑中、登记在不同的业务台账中、零散记录在工作笔记中),难更新, 使得乡镇干部在做基层群众工作时,无法有效掌握真实民情,上下级之间、干部与群众之间沟通不畅、难以达成统一共识,从而导致群众工作不易做深做细做实,以至于花了时间费了力气却取不到良好实效。传统的工作方式对这些基层民情信息、重复的事务工作处理效率低,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即达不到党和政府对乡镇干部工作的要求,而且也容易出现纰漏,极大的影响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这一现状与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要求极其不协调。

4.信息受众水平低。现在有些偏远地区或年龄大一点的乡镇干部自己不会用计算机,也很少上网,不会借助电脑处理日常事务信息,更谈不上通过网络学习农业技术知识以及网上销售农产品和购买生活用品,像这样的基层干部又怎么能在农村工作中承担推进农业信息化、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呢?同时,农村信息化系统网络管理、网站开发、信息采编、信息化项目的实施缺乏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农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部分村对农业信息化工作重视不够,兼职农村信息员的积极性不高,制约了农村信息化工作的推进。此外,由于农村中大多数有文化、高素质的年轻人大量外出打工,人口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留在家的老人、妇女普遍文化水平低,见识少,对电脑的需求较低,这样的家庭一般没有购买电脑并安装宽带。信息的接受还只停留在通过观看电视被动接收农业科教知识上,且吸纳新知识和学习新技能的能力差,加上长期传统农业下形成的思维定势,使农民对农村信息化的作用普遍认识不够,这些都会对在农民中推广使用计算机,推进农村信息化工作增加了难度。

二、提升基层政府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

做好农村群众工作,为农民提供无处不在的服务,是乡镇基层政府的重要任务,也是推动农村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农村基层工作基础性、政策性、实践性强,这就决定了农村工作体系必须全局化、层级化、自动化。从领导研究政策到基层落实执行,基层工作网络离不开全局化、层级化、自动化、上下联动的信息支撑。我们的乡镇干部在做群众工作、为群众服务时,如果没有高效的信息处理能力,没有一套行之有效落实到位的管理办法,就不能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不能快速高效地抓住工作问题处理的关键点,致使基层工作处理效率低、效果差,也容易使工作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导致问题潜伏或恶化,影响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安定。在农村信息化的进程中基层政府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要打造乡镇高效服务的网络平台。这就要求我们乡镇政府即要重视促进基层工作的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网络平台的建设,同时提升信息服务与提高共享水平。首先要做好农村信息网络覆盖。要在农村实现宽带、数字电视、移动网络等信息、网络的全面覆盖。农村信息网络建设的制约主要在农村用户少,建设成本大,运行维护成本高,收益率低,导致企业主体在农村网络建设投入积极性不太高。我们乡镇政府应重视农村信息化建设所需设置的基本投入,整合资源,努力实现农村信息网络覆盖与城市的逐步同步。其二,做好农村信息和信息化工具的推广应用。在加大投入完善农村信息、服务站点建设的基础上,更应重视规范站点正常运行、提高利用效益。要解决现在一些乡镇各涉农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够,受部门职能的限制。现在的管理体制乡镇一级为农服务部门就有农业站、林业站、畜牧站、民政办等多个,信息容易出现分散管理、多头管理、各自为政、效率低下的现象。如民政办采集的低保、五保户信息不能被农办采集贫困户(包含低保、五保户)信息所用,在信息化推广中,要避免造成信息采集、利用的重复浪费。同时,应加强对农户购买信息工具的补贴力度,降低农村互联网用户收费标准,减轻农民使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资源的经济成本,提高农民应用信息网络技术的积极性。此外,要多方联动,提升信息平台建设水平。各涉农部门应联合建立一个更贴近农村生产、销售、生活的高质量的“三农”综合信息网站。政府引导并鼓励企业先期投入,主导建设关于农村气候、土壤性质、农作物与畜禽水产品特性、农业技术、政策法律等涵盖“三农”各方面的基础数据库,并由各级政府组织专业人员提供市场分析、政策法律咨询、农业生产技术等“三农”问题解答,将乡镇网络平台打造为服务功能完善、服务内容丰富,基层干部管理方便、农民时时受益的好平台。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