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跨文化沟通的概念范文

跨文化沟通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跨文化沟通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跨文化沟通的概念

第1篇:跨文化沟通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知识型企业 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

一、知识型企业和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一)知识型企业的概念

知识型企业最早由瑞典裔管理大师卡尔-爱瑞克-斯威比博士在1986年提出的,知识型企业是指运用新知识、新技术、创造高附加值产品的企业;进行企业知识管理、重视创新研发和学习的企业;以知识产权战略和知识发展战略以及知识运营作为主要发展战略的企业;以知识服务为导向,充分利用和组合国际国内现有成熟技术和管理工具,通过知识服务、创新和各种经营模式达到高附加值的知识产业,创造高附加值的产品和品牌及重视无形资产的企业;以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咨询业等知识产业为重点发展的企业。

(二)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以及世界知识经济的到来,人力资源管理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成为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管理方面,看到这里很多读者都会有个疑问就是 “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是什么?在了解什么是“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之前,我们来看看什么是“跨文化”,这对我们更好的理解 “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概念是有很大的帮助的。“跨文化”是对于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有充分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以包容的态度予以接受与适应。而“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则是指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具有文化差异的人力资源进行获取、融合、保持、培训开发以及调整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

二、跨文化情境引发的冲突

在知识型企业中由于组织人员来源于世界各地,不同的组织人员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在企业内部很容易产生碰撞,产生新的冲突和危机,给知识型企业的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挑战。

(一)个人层面

1、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与文化密切相关,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由于跨文化的知识型企业的组织人员来源于世界各个地方,由于每个地方的文化背景不同,造就了每一个企业员工在思维方式方面存在着重大的分歧这种分歧和冲突会体现在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方面面。如对待企业管理规则规定上面,不同的国家的员工就有很大的差异,日本员工由于属于东方文化,在工作中严谨谨慎,严格遵守每一项企业规则制度,而法国员工由于属于西方文化,生性自由,可能就不会像日本员工那样严格遵守公司各项规则制度了,由此可见,不同的思维方式会给知识型企业的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带来巨大的挑战。

2、价值观

价值观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不同国家地区的企业员工的价值观是不尽相同的,如在一个企业中,中国的企业员工由于生活在集体主义价值观占主导的社会主义社会中,从而奉行集体主义价值观,在处理与企业关系时,会更多的优先考虑企业的利益,而美国员工生活在一个人主义价值观占主导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奉行个人主义,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在处理个人与企业的关系中更多的会考虑自己的切身利益而非集体利益,因此,不同的价值观会给知识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团队合作、信息共享以及人员梯队建设等方面带来极大的阻力。

(二)组织层面上

1、心理契约

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契约不能由正式契约签订的条款所全面覆盖,因而心理契约成为了最有效的弥补方式。契约形式是隐含的,是多项主体或机构之间的信念的独特组合。在跨文化的知识型企业中由于员工文化背景、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因为其心理契约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2、信任

信任能吸引协调行为,能让企业员工主动的追求共同的目标,但在跨文化的知识型企业中,由于各个员工都来自于世界各地,没有共同的言语,加上文化的差异,使的各个员工之间的感情信任和认知信任很难在短时间之内就可以建立起来。没有情感信任和认知信任,员工之间很难做到协调,从而影响了企业的协作、领导、交流以及创新。

三、知识型企业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应对策略

上面我们探讨和分析了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由于跨文化原因而产生的种种冲突和问题,面对问题,我们不能有视无睹,必须采取相应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和冲突,以提升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与质量。

(一)充分认识文化差异的客观性

由于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原因,各个国家、地区以及民族的文化存在着差异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在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者更应该认识到文化差异是一种普遍的问题,如常见的西方追求卓越,而东方追求和谐,没有那样更好,都对企业发展有利,因此应该用包容的态度去对待文化差异,而不是去消灭文化差异,只有充分认识文化差异的客观性,才能真正的做好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二)加强对企业员工的跨文化培训,提高员工跨文化的沟通能力

在知识型企业中,由于企业需要,员工来自于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得各个员工在工作中可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冲突,不仅影响了员工的工作效率的提高,更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在很多企业中,往往偏重对员工的纯技术培训,培训的内容也多是侧重于专业技能的培训,而忽视对企业员工沟通能力的培训,在知识型的企业中,不同文化背景员工之间往往由于沟通不畅而导致产生各种冲突,这就需要企业加强对员工的跨文化培训,如要员工了解熟知世界主要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冲突处理能力培训等,这些培训就可以很好的提高员工的沟通能力,使员工用正确的态度来看待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异,从而减少彼此之间的文化冲突。

(三)重视跨文化沟通

企业的管理离不开有效的沟通,跨文化沟通是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知识型企业要想做好跨文化沟通就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保证企业管理层之间沟通是相互理解和尊重的。由于管理层对企业的方方面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做好企业管理层之间的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其次,做好企业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沟通是否顺畅,是企业跨文化沟通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在知识型企业中,企业管理者要积极培育开放式沟通,加强建设各种跨文化沟通组织与渠道的建设,保证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的畅通有效;最后,员工之间的沟通。员工是一个企业的基础,众多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员工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为了做好跨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者就必须做好企业员工之间的交流沟通,积极创造机会和条件,如可以多举办公司内部聚会,给不同文化背景员工之间一个相互了解和熟悉的机会,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平等、理解以及亲切的氛围。

(四)灵动自由的“第三种”文化

在知识型企业中,由于员工来源于世界各地,在企业中存在着众多的文化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员工在工作中会产生各种冲突,从而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在众多的文化中,企业也不可能以哪种文化为主,这就需要知识型企业在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中最终形成“第三种”文化,不以哪种文化为主,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形成超越原有文化而服务于双方文化的状态。在形成“第三种”文化中,企业要承认文化差异存在的客观性,用的方法来对待各种文化,凡是对企业发展有利,有利于企业知识创新的文化,就应该得到尊崇,并慢慢的固化下来,作为企业形成“第三种”文化的基础;对不利于企业发展的文化,也不能用抵触甚至消灭的态度来看待,而是要用包容的态度对待,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消除不同文化背景员工之间的隔阂,建立相互欣赏和信任的关系,从而就会形成灵动自由的“第三种”文化。

四、总结

员工的多样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在企业发展中要用正确、合理的态度来看待企业中存在的文化差异。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员工的多元化会给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极大的挑战,但知识型企业只要选择了适合自身的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就可以促进不同文化的融合,最大限度的挖掘企业自身有限的人力资源,从而就可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金涛,施建军.知识型企业的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解析[J].现代管理科学, 2012(6)

第2篇:跨文化沟通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英语口语 跨文化 商务英语 文化差异 交际能力

一、英语口语对跨文化商务沟通也至关重要

在交际双方的文化环境和背景之下,并尊重交际双方的文化身份去使用语言进行交流就是跨文化沟通。在跨文化交际中英语口语自然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传统的英语教学只是让学生记住一些单词和课文内容,这些所记住的东西却难以融入日常的口语交际中。英语是一门语言,语言的用途就是用来交流。由于学生没有外语交际交流的环境又受着汉语表达习惯的影响,就容易产生所谓的“中式英语”。如果在国外将自己母语交流中的习惯带入交际中就可能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或者是尴尬。就比如,在中国如果受到别人赞扬,就会谦虚的对别人的赞扬说:“不,不,这没什么。”如果是在国外,他们就会说:“谢谢。”正因为这种不同文化的影响,中国的学生说出这种英语也比较普遍。所以英语口语的教学才显得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应选用小班制的教学,在教学中要尽量的让学生都开口说英语,要保证课堂气氛的活跃。

英语口语教学除了教授一些语言知识外,还应该将文化教学也加入其中,这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在课堂上,应该加强文化知识的导入,并且除了要遵循的语法规则还有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当然还有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就比如,西方人就比较开放自主而对于隐私又很保守,中国人就不一样,在中国就显得大为不同,中国人喜欢去关心别人,不管是什么都会过问一下表示关心。更有趣的是,在国外当朋友见面时除了打招呼外,然后就会问天气如何,而中国人就很不一样,再中国见面要么是问“吃了没”要么就问问朋友最近的事做得如何,虽然不是很想知道但就是会问。除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还有就是得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功底,这将有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二、交际能力,跨文化商务沟通与商务英语

1.交际能力。交际能力是指“与”“语言能力”相联系的能力。交际能力这一概念是被美国的一位社会语言学家所提出来的。在中国有一句话叫“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就是在交际中说话要合乎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转述,这种说话所要的语言能力是非常强悍的。在加拿大有一名学者对交际能力归纳出四个方面一个是关于语法的能力还有一个是说话的能力以及社会说话方面的能力和需要思考的策略能力。

2.跨文化商务沟通。跨文化商务沟通是一个新的概念,也是最近的一个新学科,在中国有许多学者在研究。简单的来说跨文化商务沟通这门新学科就是把商务和沟通以及文化合为一体的新概念。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经济管理者需要通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而跨文化商务沟通这门学科吸取的跨文化交际学以及经济管理学的优点,这样非常有利于经济管理者的交流。通过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就能让世界上文化背景不同的各个国家的人员交流互助。

3.商务英语。在生意场上也会有着许多商务活动,许多的商业大亨都会参与,由于社会文化的影响和行业一直惯例,所以在这种交际活动中 几乎所有人都能讲出一口流利的英语,并且没有任何语法错误,当然他们的词汇量也非常高。而如今,商务英语的研究范围包括在应用语言学之中。商务英语的内容不当只有基本语言知识外,对许多的人文性学科领域就比如经济、管理、法律、贸易等。商务英语的特点主要有口语化,专业化和实用性,并且为商务活动服务。商务英语的特点不同于职业英语有很强的专业性,虽然共同点都离不开基础英语的知识。

三、商务英语的对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性

文化能力的有一部分就是交际能力。语言需要在特定的文化下对语言的运用以及结合所处环境来表达。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为了保证跨文化商务沟通在商务活动中的实际运用,当然通过进行商务沟通是为了交易的达成。为了使商务活动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尊敬和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每个民族有着每个民族的不同文化,民族的文化就是民族最好的特征,@些文化主要体现在生活之中。正因如此,商务英语也就渗透到了各个文化之中,本文就这种现象从以下做出如下见解。

1.思维方式。因为在社会文化结构的不同还有受不一样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影响,所以思维方式也会有比较大的差异。东西方文化相差是比较大的,在思维的方式就表现的不一样。

东方的文化中的推理注重于演绎而在西方的文化中的推理却注重于归纳。东方的文化的思维方式主要是通过对全局进行研究,偏好于综合的思维,西方的文化思维方式却是对一个整体的对象进行分割的分解来思维。东方的人都会先看宏观然后再来打量细节,西方的人却不同,美国人更加体现出西方的思维方式,美国人比较喜欢从细节去入手,对于一些细节总是很关注,商务活动中美国人给出的条例也比东方人明细得多。

然后在东方的文化里面比较注重统一,优先的选择整体,而西方的文化别看重对立,优先也只是一部分一部分的来。就好比日本和中国,对于问题总是先总体的做出战略性的考虑,和谐的业务关系只要建立起来了那么所谓的细节问题都算不了什么。但是在西方文化中,尤其是英美人喜欢利用顺序来解决问题,他们会把一个大任务分成若干个小任务,他们会列出许多的条款,然后一个条款推进下一个,最后的协议也由许许多多的小协议构成。

另外就是,不会直接进入主题而是通过螺旋式的去分解问题这就是在东方文化下常见的思维方式。而在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属于偏线性的,说话直接切入主题。中国人在面对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表达方式是含蓄的,因为受到东方文化的影响中国人会觉得含蓄一点的表达会优于直接的表达。而线性思维和分析思维影响者英美人,所以他们最重视逻辑关系胜过了事物的整体。

2.价值观。价值观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对人们的交际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一些商务活动上,不同价值观取向的人肯定会发生争执乃至冲突。

第一时间观念就会有所不同。在时间观念极强的西方,大部分的美国人、英国人、法国人以及吉普赛人都会认真的对待实践。时间被他们分成很多个时间,并且对于时间很准时,每个时间段有着专门的事情。时间就是金钱就是在西方引进来的,与此不同的是,在一些封建意识严重经济又不是很发达的国家里,那里的人们就会在一个时间做很多事情这种就是多重时间的特征。例如时间观念较弱的中东和拉丁美洲,他们就认为时间是富有弹性的。而中国和日本对于时间的利用是具于多重性的,中国人对时间的使用非常的灵活又很随意性,如果是商务活动中,就会花大量的时间去建立友谊和相互了解,其目的是为了稳重的合作关系。日本人认为为了能达到目的重要的不是时间,而是迅速的执行力。与中国一样的是,为了赢取商机日本也会花时间在建立友谊上。

第二平等观念也有着差异。而在商务活动中,利润分配和“权利差距”就是平等观念差异的体现。一直讲究平等主义的西方国家,对于利润的分配时非常公平的,他们认为双方都需要获取利润。许多的西方国家的经理普遍认为,划分利润分配比自己获得利润更加重要。而东方人由于价值观的不同,卖方会因为自己的欲望,总是想着获取最高利润。在商务活动中“权利差距”也体现的尤为重要。中国是一个高权利差距的国家,等级差距在各种场合都是显而易见的。上下级分明,一级压着一级,人们只能按照自己等级去做事,当有着非常不错的点子和决定时,却还得向上级汇报请示,这就大大减低办事效率,也容易错失良机。而作为低权利差距的美国,参与商务谈判人员不被权利压着,有着自己的决断,这样效率不仅会提高,而且使得谈判人员充满责任感。

3.语言。语言方面主要是语法、语音、词汇、语篇等所存在的文化差异。所以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词汇的意义的准确把握是商务活动交际的保证。还有就是更要有敏感的语境意识,能狗根据环境调节语境,并且及时地不断调整对文化语境、语言语境的认知。通过语言表达方式,起调节作用主要是不同的语音、Z调、语速。英语本族人可以用不同的语气音调表达不同语义。还有良好的发音,学会重音的使用以及适当的调整语速,可以增强认同感。如果从词汇的角度来看,影响语言的理解的有不同的语言表达。这会成为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障碍, 并有可能会给商务活动造成不必要的冲突和误会。就好比,红色,在西方被人理解为冲突的意思,而在中国却是喜庆的象征。东方的龙象征着权力和至高无上,在西方则是邪恶。

四、总结

为了能在商务活动中取得有效的交际,就最好使用商务英语,并且要克服不同文化带来的差异,实现成功。首先要对不同的文化持尊重的态度,还得增强对文化的敏感性。在商务沟通的交流中,双方得清楚对方价值观及思维方式的差异,并了解文化不同之处再自身文化相对比,从而掌握双方的文化特征,促使商务沟通顺利。

跨文化的适应能力也需要增强,初次面对者不一样的文化,难免会不适应。那就需要尽快的去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在见面前就得花时间去掌握对方的的社会文化等,这也是跨文化沟通的需要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就是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社会的需要。我们所学习知识和提升的能力主要是为了能解决问题。为此,商务英语教学就是通过商务文化背景内容和商务沟通技能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有机结合,商务英语在跨文化沟通中表现得很重要。应该被文化背景大量的导入商务英语的教学之中,教师能够传授学生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背景的知识。可以把增跨文化系列课程加入到语言课程中,商务英语教师通过模拟跨文化商务沟通,营造商务环境,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冯爽.国际商务文秘英语能力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

第3篇:跨文化沟通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文化移情能力 跨文化交际 培养途径

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人们生活在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社会环境里。然而,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而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已经成为直接影响到跨文化交际的质量、效果和进程的关键因素。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文化移情,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也就成为英语教师和学习者必须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一、文化移情的概念

移情首先是西方美学中的概念,是指主体在主观意识中将主体的精神情感赋予客观物象,使客观外物的映象负荷和主体情思成为主体体验的情感表现。后来,这一概念被应用于心理学中,称作感情移入,它有两种含义:作为心理学的一般用语,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的感情相互作用;也有人认为,移情就是把自己置身于另一个人的位置上的能力。受到美学、心理学中移情说的启示,日本语言学家库诺(Kuno)于1987年首先把移情用于语言学研究中,按照库诺的说法,所谓移情就是说话人与其所描写的事件或状态的参与人或物的关系的密切程度。Webster字典中移情被定义为“分享他人情感或思想的能力”。 何自然教授在1991年于《外语教学与研究》发表的“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移情”一文中,首次在国内学术界提出了“移情”的概念,认为语言习得者应该理解、感受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并设身处在对方的文化背景中进行语言的学习和运用。

顾嘉祖(2000:220)认为:“对移情的界定应该分为两个方面:知觉技能和交际技能。移情不仅指觉察和认识他人的情感、情绪状态,而且还包括对他人情感、情绪状态的正确反馈或反应,两方面都不可偏废。”即有意识地超越民族本土语言文化定势的心理束缚,站在另一种文化模式中进行思维的心理倾向。因此,文化移情要求在本土文化浓郁氛围中成长的交际者尽可能地摆脱本土文化的影响,用异族文化可能的思维方式去思维,以便在不同文化之间找到切换和连接的共同点。

美国语言学家Hanvey认为,要完成跨文化的有效交际行为必须经历以下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表面的明显文化特征的识别,人们的反映通常是对这些特征感到新奇和富有异国情调;第二个阶段是对于细微而有意义的与自己的文化迥异的文化特征的识别,反应通常认为是不可置信难以接受的;第三阶段是通过理性分析,从认知的角度认为可以理解那些微妙而有意义的文化特征;第四阶段是指能够做到从对方的立场出发来感受其文化,也就是说由于极其熟悉该文化而认为一切都能接受,即思想感情已融合到对方的社会文化之中。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语用移情(pragmatic empathy)。

二、跨文化交际的核心―――移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内容丰富、构成要素复杂而又多样的能力系统。Ruben (转引自贾玉新,1997:474-476)跨文化交际能力分为7种要素:(1)向对方表示尊敬和对其持支持态度的能力;(2)采取描述性、非评价性和非判断性态度的能力;(3)最大限度地了解对方的个性的能力;(4)移情能力;(5)应付不同情景的灵活机动能力;(6)轮流交谈的相互交往能力;(7)能够容忍新的和含糊不清的情景,并能从容不迫地对其作出反应的能力。根据著名学者Gudykunst的有效交际能力的三要素理论:即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行为能力理论,文化移情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系统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它是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总而言之,不具备文化移情能力或者文化移情能力低下,其他交际能力决不可能有效形成并发挥作用。

跨文化交际中的移情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语言语用移情(pragma-linguistic empathy),这是指说话人运用语言刻意对听话人表达自己的心态和意图,以及听话人从说话人的角度准确领会话语的用意。语用移情的微妙之处是说话人或者听话人总是能从对方的角度进行语言的编码和解码。

移情的另一个层面是社会语用移情(socio-pragmatic empathy),这涉及到交际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人际关系,也涉及到语境。移情问题要求交际双方设身处地地尊重对方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以及话语的用意。中国人见面时喜欢问对方姓名、籍贯、年龄、工资、家庭人口等,但英美人是不愿把这些作为话题的。中国人不喜欢别人拍自己的肩膀,也不习惯相互拥抱,这些都是民族文化使然。各语言、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来没有一种语言或文化相似到完全表现同一社会现实,这就要求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都应尊重移情原则。我们在使用英语时,受母语文化及思维的影响,或多或少会按中国文化的特点来遣词造句,但只要不十分离谱,英美人还是可以接受的。同理,英美人有时使用汉语时尽管不尽规范,我们也都能尽量接受,这说明双方都注重了跨文化交际的语用移情。

三、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

高校外语教学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跨文化交际的复合型人才。文化移情是进行文化沟通及跨文化交际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还必须传授文化知识,讲授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异同,利用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引导学生进行文化移情,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1.培养交际主体的文化敏感性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敏感性主要在于感知的敏感性。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差异性,首先是由感知方式的差异性引起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专家萨姆瓦等人(194:14.16)认为,有五种社会文化因素对感知的意义起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即信仰(beliefs)、价值观(values)、心态系统(attitude systems)、世界观(world view)和社会组织(social organization )。布鲁诺(2003:5 14)认为,移情过程中包含的感知和心理过程是相当复杂的。涉及到对交际对象的关心、对他人有兴趣、推断他人的思想、凭知觉感知他人、对他人进行价值评估、外来意识、身份辨认、对他人的思想和内容进行意义分析等。敏感性训练的目标一般包括:(1)使一个人能更好地洞悉自己的行为,自己在别人心目中是如何“表现”的;(2)更好地理解具体的活动过程;(3)在集体活动过程中培养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提高文化敏感性的前提条件是,应该把交际客体视为是与主体具有不同的个性特色的客体,在文化价值观、信仰和态度、思维方式、审美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性。在跨文化交际中,认真地研究和细心地感知交际客体的信仰、价值观、心态系统、世界观和社会组织,就能有针对性地和科学地传播与接受信息,减少多元文化交流中的人为障碍,保证双向沟通的质量。只有增强文化敏感性,培养敏锐的跨文化感知能力,在跨文化交际中自觉地遵循和顺应它,才能逐步提高文化敏感性和文化移情能力,促进多元文化之间的协调和沟通。

2.培养文化顺应能力

文化移情能力培养是文化顺应能力的培养。文化顺应是文化移情的重要环节。跨文化交际研究专家萨姆瓦认为,如果对不同的交际主体,以及所属的不同的文化没有区分,人们就会用各种方法将复杂的感知简单化。其中的一个方法是用一组特性去表示整个群体的特征,并认定整个群体的成员都具有这些特性。这种不考虑个体成员特性的、对整个群体的特性的认定就称为成见。成见不仅是感知其他人和与之沟通的懒惰的方法,而且对许多人来说,成见也是一种防卫的机制。一种减少焦虑的手段。成见作为我们头脑中的图像,常常是僵化的,难以改变的。以其作为防卫机制也是不妥的。成见严重妨碍跨文化敏感性的形成,使文化移情不可能。只有通过文化移情的训练,才能减少和克服以自我表现为中心的倾向,以客观的态度对待跨国企业中的多元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那种极力主张非边缘化demarginalization、非领地deterrorialization、消解中心decentralization等特征的学术话语和理论思潮,对多元文化语境中的跨文化对话既是不可行的,也是行不通的。在多元文化应有的张力和独立的个性中开展对话,形成相互理解、宽容和沟通的局面,这才是应该采取的文化移情的科学态度。

四、结语

移情能力是英语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对于文化移情能力的教育和训练,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重要内容。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比较客观地认识各具特色的多样性文化,有效地避免因文化障碍而导致的跨文化冲突,在多样性文化之间架起有效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就必须充分估价文化移情的价值与功能,在正确的文化移情理论指导下,科学地进行文化移情训练,锻炼自己的文化移情能力,从而顺利适应全球化态势下多元文化交流、渗透、整合并在此基础上达到新的建构的复杂情况,保证跨文化交际双向沟通的实现。

参考文献:

[1]Seelye,H.N.Teaching Culture[M].Linch-wood II.:National Textbook Company,1998

[2] Barry Tomalin,Susan Stempleski.Cultural Awarenes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8

[3]Broom,B.J.Building Shared Meaning:Implication of a Relation : Approach to Empathy For Teaching Intercultural

[4]胡文仲高一红: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2-3

第4篇:跨文化沟通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高等学校 中外办学 跨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Research of College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ZHANG Jiqiao

(International Office, University of Ji'nan, Ji'nan, Shandong 250022)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undertakings, 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education and academia.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from 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and cross-cultural education in theory proceed, for lack of current Sino-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exist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proposed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Key words college; sino-foreign educatio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毋容置疑,高等教育领域的中外合作办学是当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主要表现形式,其办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中外合作办学的整体办学质量,关系到中外合作办学的未来发展。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同时也是中外合作办学的生命线。近年来,虽然在教育部门的大力监管和高等学校的积极努力下,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不断提高,逐渐形成了一批示范性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但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外方教育资源的优势不明显、外方赢利性强、中外课程衔接困难、办学中的文化差异现象未引起重视等。

当前,随着中外合作办学规模的扩大,由中外双方的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跨文化教育现象日益引起教育界和学界的重视。现阶段,在中外合作办学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做好跨文化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课题。

1 中外合作办学中的文化差异

按照《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其实施办法规定,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或项目的活动,适用本条例。显然易见,中外合作办学①是中外双方的合作教育,是由中外双方教师共同实施的教学活动,其教育教学对象是中国公民,其办学过程中必然涉及到中西两种不同的文化存在,②外在为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现象。从教育学的角度分析,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1 教育价值观

教育价值观是人们对教育作用的根本认识和观点。从历史上看,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西教育现象从产生之初就孕育了不同的教育价值观。这一点,从学者们对甲骨文的“教”和拉丁文的“教育”的字源学考察与比较中即可领略一二。③近代以来,随着意识形态的确立,中国的传统教育价值观发生了质的变化。当前,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新的现代教育价值观已趋成形。虽然同为现代教育价值观,但中国的教育价值观与西方的教育价值观依然存在着质的差别,具体表现为教育目的、教育的人性观、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

1.2 师生观

师生观方面,中国自古就有尊师的传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理念将家庭中的伦理关系延伸到教育领域。“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等规定了教育的内涵和教师的职责,同时也塑造了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绝对权威。时至今日,此师生观依然深刻影响着教育。而与此相反,在西方,教师仅具有相对的权威性。由英文单词“Education”的词源考察得知,西方的教育有“引导”、“导出”之意。古希腊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名言表明,在真理面前,学生与教师是平等的,甚至可以挑战教师的权威。

1.3 知识观

自古以来,中外教育界的知识观即对待知识的态度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中国传统观念上,知识是静态的。学生的任务就是获取知识。而从书本中获取的知识是毋庸置疑的。而在西方传统观念中,知识是动态的,是可以改变的。书中的知识不过是前人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是可以进行批判和反驳的。

1.4 教学方法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和影响下,从基础教育到中高等教育,中国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是应试型的,教师在课堂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如何去理解、记忆、运用相关知识,培养应试技巧,通过“题海”战术提高应试能力。而西方教育的课堂教学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的,注重学生面向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中西方在教学方法上的差异往往导致了中外合作办学中外籍教师与中国学生的互不适应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效果。

2 跨文化教育:从实践到理论

跨文化教育的实践由来已久。从某种程度上讲,一部人类交流合作的历史就是一部跨文化教育史。但跨文化教育实践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从无序到有序,从零散到体系的过程。起初,跨文化教育的实践仅仅是自发的、无序的、不系统的。即使到了上世纪中叶,彼时世界范围内人员流动频繁以及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跨文化教育也并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概念和独立的理论体系,仅仅外在为移民教育、外国留学生教育、少数民族教育等。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教育大会建议书《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中提出“跨文化教育”的概念,指出“跨文化教育(包括多元文化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和公民而设计的,促进对文化多样性的相互尊重与理解和丰富多彩的教育。”④自此,学术界关于跨文化教育的研究不断走向自觉。一般认为,在两种或以上文化之间进行的教育就是跨文化教育。作为一个跨学科研究领域,跨文化教育涉及文化人类学、教育学、跨文化交际学、跨文化心理学、传播学、民族学等学科。学者王军对与跨文化教育有关的理论流派进行了归纳和综述,包括文化变迁论、文化同化论、文化融合论、跨文化适应论、跨文化交流论、跨文化理解教育、多元文化论与多元文化教育。有的学者对跨文化教育的内涵、概念等进行了界定。如鲁子问认为,跨文化教育体现在跨文化知识的获得、跨文化意识的养成及跨文化能力的提高。学术界对跨文化教育的研究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总体上仍然不够深入。

3 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教育存在的不足

J大学现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4个,在校项目学生1000余人。笔者设计了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跨文化教育调查问卷,抽取了J大学金融学专业办学项目1201班、环境工程专业办学项目1202班。同时,对项目的管理人员和部分任课教师进行了半开放型访谈。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笔者发现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教育中存在着以下不足。

(1)跨文化教育意识薄弱。当前,在中外合作办学教育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普遍存在着跨文化教育意识薄弱的现象。笔者在调查问卷中发现,85%的学生对跨文化教育基本知识缺乏,不具备基本的跨文化教育意识。同时,较大比例的学生对跨文化教育的概念不清楚,仅仅是被动地接受跨文化教育知识。同样作为实施跨文化教育的主体,教师的跨文化教育意识也不容乐观。

(2)跨文化教育知识缺乏。通过调查发现,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设置注重了外方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体现了中外双方课程和知识的优势互补。但遗憾的是,有关跨文化教育知识的课程设置较少或未设置。学生无法通过系统的课堂教学获得跨文化教育知识,从而对跨文化教育知识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更谈不上跨文化意识的培育和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了。

(3)跨文化教育能力欠缺。在对中外合作办学管理人员、教师的访谈中,笔者发现,中外合作办学管理人员往往以普通学生的管理方法、方式和手段去管理中外合作办学学生,教师也往往缺乏相应的跨文化教育能力。大多数被访人员对跨文化教育了解甚少,对如何在工作提高自身的跨文化能力缺乏意识和主动性。

4 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教育实施策略

4.1 课程策略

中外合作办学培养方案的制订应充分考虑到跨文化课程的设置比例,尤其是中方合作院校应将跨文化课程纳入中外方合作办学的课程体系,鼓励具备相关学科背景的教师开发跨文化知识课程,推荐具备跨文化教育背景的教师承担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课程的教学。而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应对中外合作办学中跨文化教育课程的设置给予政策指导。例如,在审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时,可将有无跨文化课程设置作为是否批准办学的依据。

4.2 能力策略

跨文化能力是指个人进行跨文化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学生跨文化能力水平决定了对外方课程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当前,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普遍偏低,不利于中外合作办学事业的长远发展。在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教育中,应通过举办中外文化交流活动、中外学术沙龙、赴国外短期访学等途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沟通能力,使之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

4.3 环境策略

校园文化环境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文化是多元的,而中外合作办学本身就涉及到两种不同文化体系的交流和碰撞。因此,中外合作办学中的校园文化更应该是多元开放的。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功能是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教育的重要策略。在中外合作办学的文化环境建设中,应构建起以中国文化为主体,以外来文化为辅助的一体多元的校园文化环境。在一体多元的校园文化环境下,既发挥中国文化在育人过程中的主导和引领作用,又注意融合和吸收外来文化的积极成分,营造中外文化和谐共处的国际化校园环境。

4.4 管理策略

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中外大学合作实施的教育活动,其学生管理工作更应得到重视。而从管理的角度实施跨文化教育,实现跨文化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机结合是当前做好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教育的有效选择。在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工作中,应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增进他们的跨文化交流知识,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流和沟通能力,将跨文化教育贯穿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全过程。

本研究系济南大学2012年教学研究立项项目“中外合作办学视野下的跨文化教育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ZC12038,项目负责人:张继桥

注释

① 此处指的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中外合作办学,不包括中等以及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中外合作办学,以下同。

② 因中外合作办学主要以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资源为主,外方合作院校基本上是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此处的中外文化对比指中西文化对比。

第5篇:跨文化沟通的概念范文

摘要:在国际商务活动中,文化对于国际商务活动中的各个方面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国际商务活动既是一种经济活动,也是一种文化活动。中国商务人员要在国外寻求市场、供应商、合作伙伴、或建立合资企业,都需要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使用不同语言的商务人士产生往来,因此,很有必要深入研究跨文化交际对国际商务活动带来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使我国企业在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过程中,不仅适应国际商务活动之间的经济环境,更能适应相互之间的文化环境,并能取得竞争优势和获得国际经营活动的主动权.

本文通过对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国际商务活动中不同文化所引起的冲突,以及如何合理避免跨文化商务沟通中的文化冲突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并提出了如何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冲突的解决方法,即将矛盾冲突变为互相适应文化,学会在倾听中了解文化差异,加强沟通与交流,建立相互尊重的合作原则,加强中外管理人员的跨文化培训,进行文化整合与创新企业文化。

关键字:商务活动; 文化差异; 策略; 沟通

On Strategies of Dealing with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Intercultur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s

Abstract

In the intercultural business activities, cultures exert a direct impact on every aspect. International activities are not only a kind of economic activities but a kind of cultural activities. The Chinese managers need to seek the foreign markets, suppliers, co-operative enterprises, joint-companies. At this time, businessmen with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languages will communication with each other.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carefully about the impac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on the intercultur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s. Meanwhile, som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help our company adjust to not only the economic environment but the cultural backgrounds, finally win the competi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world markets.

The essay will focus on analyzing and discussing the definition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 the cultural barriers and conflicts in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 and the strategies of dealing with the conflicts : change from conflicts to adaptation to the new culture, learn to know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listening, enhance communication and build the principle of respecting each other, enhance cross-cultural training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anagers, create new culture of a company by integrating different cultures.

Acknowledgements

First and foremost, I would like to express my hearted gratitude to my supervisor, Professor Tao Lixia, who has made a number of corrections, offered valuable suggestions on improvements and provided insightful comments. Without her guidance and encouragement, this thesis could not have been as it is.

第6篇:跨文化沟通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意识;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5-0195-01

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目标之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提升其文化知识以及跨文化意识。可是,现阶段大部分大学生个人的外国文化知识并不能系统地、充足地帮助他们解决对外交流中出现的问题。而作为语言,其在文化组成、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角色作用,其是实现不同信念、信条以及价值观传递最为主要的方式,是根植于文化背景当中的重要积淀。文化与语言彼此影响,这让语言成为重要的文化沟通和交流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也成为进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提升学生语言学习水平,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应当成为教师所做的重要工作。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过于看重分数的考试机制

当前大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更重要的是依照学分来进行评定,尤其就英语学习来说,对于学分的重视度则更甚。高校英语的学习主要集中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而此时也是必修课程较多的时间段,英语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需要与其他必修学科均分这段有限的时间。这就造成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注重的是教学任务的完成,对于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培养则容易出现疏忽。并且,学分制度的考试机制也让学生更加注重是否达到学分要求,对于自身跨文化素质的培养则难以有效关注。

(二)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观念的影响

在学校教学机制以及教师考核标准等一系列客观因素的影响下,教师无法效仿西方教育的策略,教师无力挣脱教学制度这一枷锁,并一味固守自身坚持不变的教学观念。大学英语教师继续沿袭传统教学的方式和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有意识地去激发学生去探索语言背后的文化的热情。另外,学生本身对于“跨文化交际”这一概念没有任何理解,经过多年的应试教育,学生似乎成为了做试卷的“机器”以及分数的“傀儡”,对于跨文化的理解不够。

(三)教师跨文化实践不足

高校中的教师很多具有较为深厚的理论知识,但是涉及到的实践经验则略显不足,尤其对于新入职的教师来说更是如此。这就让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更多的还是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无法为学生的跨文化沟通的实践提供指导,对于学生跨文化沟通的意识培养和实践开展产生了阻碍。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策略

(一)改革考核机制,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

语言的学习绝非仅仅为了得到较高的分数,其更加重要的应当是实践中的应用。因此,高校要改变现存的学分考核机制,引入跨文化交际课程,让学生可以毫无顾虑地与“国际友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同时,高校还需要对教材进行修订,将更多地实用性内容纳入其中,开展更多的实践课程教学,让学生能够走入实践生活中,在实践中敢于与外国人进行沟通,敢于进行文化的传播。

(二)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

仅仅依靠课堂几十分钟无法真正培养具有跨文化意识的学生。就语言学习而言,其并没有固定的学习套路和公式,其更加需要长时间的知识积累和运用。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亦是如此,简单的课堂英语学习时间远远不够。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在课外搜索信息,通过学习、娱乐等形式潜移默化地培养自身跨文化知识,提升学生的跨文化学习意识。在课外可利用的方法、工具有很多种,比如阅读英文名著便是非常好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从这些原汁原味的文学经典中了解到当地的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并在生活中可以对其进行灵活的应用。

(三)打造具有跨文化意识的大学英语教师队伍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者以及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在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一定角度来说,教师自身的观念是大学生跨文化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是前提。首先,高校要提高对大学英语教师招聘的门槛,优先聘用有国外留学经验或者在高等学府受过教育的毕业生。其次,高校要注重培养教师的跨文化实践教学能力,必要的情况下还可以让教师去外国学习,出国参观,让教师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达到思想意识的转化,让教师自觉主动向着跨文化意识教学方面靠近。

三、结语

大学生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其需要教师不断改革教学方式,不断创新教学措施,从而让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广大英语教师还要站在时展的背景下,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跨文化素养,通过自身魅力的展现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第7篇:跨文化沟通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国际商务;跨文化交际;对策

在我所进行研究的几篇文章中对跨文化交际概念的表述各有不同,却又大同小异,跨文化商务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是指具有不同文化直觉和符号系统的人们之间所进行的商务交际活动。交际双方有目的地交换信息和资源,相互支持和接触,从而建立起互惠互利推动个人和商务成功的关系。这一跨文化商务交际的概念囊括了不同种族、甚至是同源但是不同民族之间不同文化的交流活动。跨文化交际是语言以及非语言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并且也必然会在交际过程中受到周围环境的制约。这里所提到的周围环境的制约,就是指我们今天所研究的国际商务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中国际大形势,也就是国际环境的问题。

国际商务学是一门年轻的综合性的跨专业学科,对它的认识和研究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它涉及面广,是具有极强综合性的交叉学科(例如经济学、管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组织学及心理学等)。它不仅仅涉及到经济学原理、国际贸易的相关理论,还涉及到各个国家和地区特有的商务法规和贸易政策等。要想在国际商务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充分了解涉外的政策法规、主要面向的国家和地区的贸易规范,对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极大的考验。在跨文化的商务交际中,人际交往与沟通是双方达成共识、促成交易最为重要的一方面,这里就涉及到国际商务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上的学问了。

一、国际商务环境下跨文化交际所面临的几个问题

我国的对外贸易之路应该从改革开放说起。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经济状态一直是萎靡不振的,相应的在信息和技术方面也比较闭塞。20世纪70年代中国实行了双向开放政策,即内部开放和对外开放。我们知道对外开放这一基本国策的执行,是中国政治和经济都得以大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改革开放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将目光投向发展中的中国,基于地理位置优越和人力资源的富足,很多外资企业在中国安营扎寨,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使中国最初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得到了大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国家经济实力、政治实力的不断提高,中国广大的市场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吸引力,越来越多的外资开始大量的投向中国。经济上的交流自然也是你来我往,在我们不断吸引外资和外企的同时,也将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与国际接轨,尝试不同的交流。比如,建立跨国集团公司,国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外资入股,与不同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往来等。当然,国际商务的开展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初尝对外开放的胜利果实的同时我们也必将面临许多前所未见的问题。

在跨文化的背景下进行商务交流是很难做到面面俱到的,很多国家的文化我们不了解,在沟通的时候不能做到理解其深意,对他国文化一知半解的认识还有可能造成行为和语言上的误解,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还会造成企业经济上的直接损失,抹黑企业形象等。跨文化背景下的商务交流而导致众多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通常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2)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表达方式不同(直接或者间接,热情或者冷静);(3)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思维模式上也存在很大差异;4.民族中心主义在作祟。

二、如何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面临跨文化商务交流与生俱来的众多难点,我们首先要解决的应该是心态问题,即以一颗开放的、宽容的、平等的心来对待交往对象的文化习俗。不断加强自身的锻炼,提高能力,并且尽可能多的接触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能能过且过,要做一个有心之人,对遇到的学习机会不要放过,自动自发的学习,主动的锻炼,自信、从容的面对未知的文化现象和问题,必然会成就更好的交流结果。

当然,在国际商务背景下研究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小小的问题。目前,针对跨文化商务分析的论文大多停留在理论研究的阶段,对于理论阐述和理论扩展类型的文章不胜枚举,但是,对于具体的商务交往案例的写作和分析却少之又少。我认为,学术理论的深入研究对于国际商务环境下的跨文化交际有着必然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就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实际案例的研究也可算是另辟蹊径,它不但可以站在更加真实的视角对国际商务交往做细致的分析,也更有利于企业国际商务的模拟模式的建立。

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不仅仅给我们带来了机遇,更给我们带来了挑战。它是一把双刃剑,正确认识国际商务环境下的跨文化交际学习的重要性,才能更好的进行商务交流,达成商业意向。我们才刚刚踏上跨文化交际的学习之路,随着各国间交往道路的不断拓宽,我们也必将面对更多的跨文化交际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开阔视野,多读书,多实践。我们要时刻谨记,在国际商务中的跨文化交际我们不仅仅代表的是自己,更多的是代表了企业。我们要善于研究文化,尽最大的可能做到求同存易,以促使国际商务活动取得更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阮利冬,杨廷勇.国际商务活动中的跨文化交际[M].国际商贸,2010.

[2] 刘颖.跨国企业员工工作交际的个案研究[M]market modernization,2008.12.

[3] 刘丽丽.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方文化冲突[M].商场现代化,2008.

[4] 刘雯淇.中西文化差异对涉外商务活动的影响[M].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4.

[5] 杜艳茹,王小玲.浅议中西文化差异[M].河北理工大学学报.

第8篇:跨文化沟通的概念范文

一、跨文化管理的概念和内容

跨文化又叫交叉文化,是指具有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之间的交互作用。企业的跨文化管理,是指与企业有关的不同文化群体在交互作用过程中出现矛盾和冲突时,在企业管理的各个职能中加入相应文化整合措施,有效地解决这种矛盾和冲突,从而高效地实现企业管理。具体来说,企业跨文化管理包括:企业跨文化管理的主体是企业;企业跨文化管理是一种管理活动,是在交叉文化条件下,实现企业管理的各项职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对象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这些群体有可能是国家、政府、民族、企业、管理者、员工、消费者等;企业跨文化管理的目的,就是不同文化群体在相互影响过程中出现矛盾和冲突时,从矛盾解决和文化整合中找到交叉文化条件下企业管理的有效模式。

跨国公司经营和管理的全过程都涉及到不同文化的矛盾和冲突,无可避免地都要进行跨文化管理。在这些企业内部,由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组成的各种组织,也都面临着文化差异造成的不同工作态度和追求;而管理者又有着不同的管理方法、技巧和经验。进行跨文化沟通、协调和管理,直接影响着企业内部运作的效果。在企业外部,跨国公司不仅要满足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费者的需求,还要适应东道国的风俗习惯、法律制度等条件。

不仅如此,即使是纯粹的国内企业,也面临跨文化管理的问题。一是企业的产品要在国内不同的地区销售,就面临不同的区域亚文化和民族亚文化,必然有跨文化的营销问题。二是企业在销售过程中,面临外来产品的冲击,实际是不同文化的竞争。三是企业要将自己的产品出口到国外参与国际竞争,作为具有文化特质的商品,如何被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费者所接受,也有跨文化管理的问题。

二、跨国企业文化冲突

文化是在国家、民族或人群中形成的、一种具有稳定性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决定了社会的行为准则和人们的理想信念,主要包括行为、信仰、习俗、传统、价值观等。

文化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和地域性特征。不同群体、区域、国家的文化互有差别,每个地区、每个企业也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跨国企业拥有不同国度、不同地区的子公司,它包含了许多不同的文化,因而,企业内部文化差异的矛盾和摩擦在所难免。当企业跨国经营时,尽管企业的组织结构、技术方法、决策方式、控制程序已基本趋同,但企业员工不同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使文化差异成为影响管理者管理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而给管理者的管理带来了难度。到具有不同文化地域、背景的国家进行跨国经营的企业,必然会面临来自不同文化体系的冲突,不同的文化环境必会形成较大的文化差异。由于文化的演变是一种漫长而缓慢的过程,这种文化差异对企业来讲,在一段时间内不会消除,而且还会保持一定稳定性。许多研究表明,海外经理失败的原因大多不是“适应能力差”,而是他们没有给文化差异以足够的重视。

首先,文化差异对决策的影响存在两种可能,一是决策者依据自身文化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信息作出价值判断,他们能做的仅是意识到可能的失误;二是在决策群体中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人所持观点不同,往往会发生冲突。其次,文化差异对人际关系也有影响。不同文化决定了不同的沟通方式,如果沟通双方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沟通起来就存在障碍。最后,文化差异使得在国际经营中一般形式的群体交流也会出现障碍,如语言障碍、翻译不准确等。

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势必会在企业中形成文化冲突。所谓文化冲突是指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文化要素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过程,它既指跨国企业在他国经营时与东道国的文化观念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又包含了在一个企业内部由于员工分属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而产生的冲突。这些文化冲突在跨国企业中是普遍存在的,给企业经营带来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并且这些影响正表现出逐步扩大并加剧的趋势。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跨国企业的人力和智力资源流动不断加速,这种文化摩擦会日益增多,逐渐开始明显地表现在跨国公司的内部管理上和外部经营中,从而导致跨国公司市场机会的损失和组织结构的低效率,使全球战略的实施陷入困境;管理模式正逐渐向文化管理转变,但是由于不少跨国公司管理者事先对于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不甚了解,采取一种单一、武断的管理模式,根据自身的文化,对来自其他文化圈的信息作出分析和判断,往往引起明显的“水土不服”,直接影响了跨国公司经营管理者同当地员工之间关系的和谐,导致双方的目标相互矛盾,跨国经营最后也往往以失败而告终;跨国公司为了保证全球经营战略的实施,在组织形式上往往采取矩阵结构,但是由于文化摩擦的加剧,其结果经常导致信息沟通不畅、运转不灵和反应迟钝,极大地削弱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加强跨文化管理,实现文化融合

文化冲突是一种客观现象,同时,文化冲突也促进着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实现文化的交融,使人类不断取得进步。因此,从哲学的角度来讲,其负面效应远远小于正面效应。也可以说,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文化融合是化解文化冲突的必然逻辑,是实现人类进步的阶梯。进行跨文化管理,是利用跨文化优势,消弭跨文化冲突,实现企业成功跨国运营的战略选择。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国际企业其经营管理“基本上就是一个把政治上、文化上的多样性结合起来而进行统一管理的问题。”面对企业在跨国经营中所受的多重文化的挑战,减少由文化摩擦而带来的交易成本,必须要把公司的运营放在全球的视野中,建构自己的跨文化管理战略,从而实现企业跨国经营的成功。

我国企业的跨文化管理战略,要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识别文化差异,发展文化认同。按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郝尔的观点,文化可以分为三个范畴:正式规范、非正式规范和技术规范。正式规范是人的基本价值观、判断是非的标准,它能抵抗来自外部企图改变它的强制力量。因此,正式规范引起的摩擦往往不易改变。非正式规范是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风俗等,因此引起的文化摩擦可以通过较长时间的文化交流来克服。技术规范则可通过人们技术知识的学习而获得,很容易改变。可见不同规范的文化所造成的文化差异和文化摩擦的程度及类型是不同的。只有首先识别文化差异,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发展文化认同需要跨国经营的管理人员掌握跨文化沟通与跨文化理解的技能与技巧,体现在:

跨文化沟通。国际经验表明,一个跨国企业的成功取决于该企业的“集体技能”,即企业中存在着一个基于跨文化理解统一的价值观体系形成的“核心技能”,而跨文化沟通是促成此核心技能的中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彼此相处,应建立跨文化沟通的机制。企业领导集体需要有意识地建立各种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有形的和无形的跨文化沟通组织与渠道。

跨文化理解。理解是促成沟通成功的重要条件,它包含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要理解他文化,首先必须理解自己的文化”。对自己的文化模式,包括其优缺点的演变的理解,能够促使所谓文化关联态度的形成,这种文化的自我意识使我们在跨文化交往中能够获得识别自己和有关他文化之间存在的文化上的类同和差异的参照系。二是善于“文化移情”,理解他文化。文化移情要求人们必须在某种程度上摆脱自身的本土文化,克服“心理投射的认知类同”,摆脱原来自身的文化约束,从另一个不同的参照系(他文化)反观原来的文化,同时又能够对他文化采取一种较为超然的立场,而不是盲目地落到另一种文化俗套之中。

第二,进行跨文化培训,造就一批高质量跨文化管理人才。跨国企业在东道国的文化环境中要面临两种不同的适应策略:一是被人改变――追随文化策略;二是改变人――创新文化策略,即由被动适应转向能动改观。当然比较友好的策略当属第一种。这样的结果是使企业的跨国经营成为东道国的“当地化经营”。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学习,即对东道国文化的学习。因此追随文化策略又称为学习策略。对我国企业跨国经营而言,其实力远不能与西方大公司相比拟,学习策略无疑是友好而且有效率的方式。跨文化培训的主要内容有对文化的认识、敏感性训练、语言学习、跨文化沟通及冲突处理、地区环境模拟等。这样可减少驻外经理人员可能遇到的文化冲突,使之迅速了解当地环境并发挥有效作用;维持企业内部良好的人际关系,保障有效沟通;实现当地员工对企业经营理念的理解与认同,等等。

第9篇:跨文化沟通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跨文化护理;临床护理;发展

【Abstract】 With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ever-increasing communication with international nursing areas, transcultural nursing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modern clinical nursing. The paper is intended to illustrate the concept, development, the relation between culture and nursing of transcultural nursing and necessities to carry out transcultural nursing in Chinese clinical nursing.

【Key words】

transcultural nursing; clinical nursing; development

文化无处不在,渗透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语言交流,到民族性格、价值取向、世界观等都受到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化对人类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1]。不同文化的人们在相互交往时,常常会出现低效率沟通、相互误解,以及交际障碍可能导致的文化冲突、心理障碍、甚至灾难和战争。随着中国护理界与国际交流的日益深入,我国文化与她国文化的碰撞已无可避免。此外,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民族的频繁交流也促使我国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由于文化的多样性随之而来的是护理文化的多样性。

1 跨文化护理基本概念

跨文化护理是美国护理学家Leininger上世纪60年代率先提出,迄今为止该理论已得到了全世界护理工作者的普遍认同, 西方国家已广泛地应用于护理实践、开展跨文化护理教学与研究。Leininger理论首次将焦点集中于文化在影响护士和服务对象之间的动态过程中的作用。要求护理工作重视尊重个人差异,充分考虑个人的价值信仰、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2]。跨文化护理理论主要研究与分析护理与照顾、健康与疾病、信仰与价值有关的文化,并根据不同文化信仰准则、健康与疾病的特点为人们提供与文化相一致的、有效的、促进患者康复的护理, 从而以满足不同服务对象的各种需求。该理论主要是以人类文化与照顾为核心,着重探讨影响人类照顾的文化因素及各种文化的照顾差异与共性,制定与实施一系列符合服务对象价值观、信念信仰及生活方式的专业决策与行动,以支持提供有益的、有意义的和令人满意的健康护理[3]。“文化照顾”是主要思想,即针对每位患者自身的文化特点,采取符合相应文化习俗传统的护理措施。

2 跨文化护理的发展

跨文化护理在近几十年己成为国外护理关注的重要领域,护理理论研究层出不穷,而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护理临床等实践方面也逐渐增多,也为理论发展注入了更多的内容与新鲜元素。它的研究重心在于发展不同文化的人们的有关健康疾病的信念、价值观、行为方式的知识主体,以利更好提供适应病人文化背景的护理服务。1974年美国成立国家跨文化护理协会,1992年美国护理协会提出文化护理的概念。西方国家医务人员在为不同文化背景、语言各异的人群提供医疗护理服务时,对跨文化护理能力要求很高。我国在1995年召开首届“多元文化护理透视”国际研讨会,正式将“多元文化护理”理论引入我国,此理论在我国护理界已得到一定程度重视。

3 文化与护理

世界的文化丰富多彩,各不相同。不同文化之间的语言、风俗习惯、和价值观等都迥然不同。受文化影响,各民族对健康保健、疾病预防、治疗护理等持有不同、甚至相反的观点和态度。例如疼痛虽然是一种生理现象,但是不同文化背景的护患双方对疼痛的理解、认知、处理方式也不一致,疼痛在不同文化中蕴涵着不同的意义。阿联酋人和菲律宾人相信疼痛是前世注定,是神的旨意,生理疼痛让人们有机会为以前所犯的错误赎罪。斯里兰卡的护士主观地认为他们有足够经验和能力观察患者的疼痛,因此不相信患者疼痛的主诉,而在德国,他们认为应该相信患者一切疼痛的主诉, 不能以常人的思维去判断患者疼痛的感觉[4]。

4 我国开展跨文化护理的原因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环境下,我国护理教育者如何应对多元文化给涉外护理教育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培养出顺应时代潮流的现代护理人才。重视跨文化护理能力培养主要是因为:第一,护理工作者所服务的对象是社会人,是生物-社会-心理的复杂统一体,因此,护理服务对象和护理人员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精神活动等。护理工作本质上即是护士与患者两者文化的相互碰撞、相互理解、相互交融和相互尊重的过程。第二,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到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使人们对健康、疾病、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与理解,这要求护理人员在维持和促进健康、治疗疾病时,除了注重生物因素外,不能忽视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应该全面地考虑及重视患者的社会文化背景,专业的护理保健服务必须同满足患者及其家属的、文化价值、价值观等的要求。第三,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体系。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们的空间距离缩短,各民族的交流得以增进。护理人员有更多机会接触到不同民族的患者,如对他们的宗教风俗、饮食禁忌、交流方式等不了解,则易在护理中无意冒犯患者。第四,外资医院和医疗单位在中国地陆续出现,护理人员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不同国家的文化风俗、管理模式、服务理念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巨大差异。

5 结语

文化间的差异有时会带来不解与困惑,但更多的会是思索、汲取、改进和发扬。当代护理人员必须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跨文化护理能力,以适应现代护理角色,减少因文化差异带来的磨擦、碰撞甚至冲突,才能达到与患者更好地交流沟通、获取信任、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以促进疾病康复。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了解自己与理解他人对于护理人员都显得异常重要。在我国,开展跨文化护理已成为现代护理发展方向,是社会多元发展的指向,是医学模式转变的形势所迫,是全世界各民族人民对健康更高要求所需。现代护理者应树立跨文化护理意识、汲取优秀文化精髓、博采众长、扬长避短,才能在多元文化社会中为不同文化背景的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 考 文 献

[1] Jones ME, Cason CL, Bond ML. Cultural Attitudes, Knowledge, and Skills of a Health Workforce. Journal of Transcultural Nursing, 2004(15):283-290.

[2]Narayan MC. Six Steps towards Cultural Competence:A Clinicians Guide Home Health Care. Management Practice, 2002(14):37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