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动物医学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流行病学调查;动物疫病防控;应用与作用;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1.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5)11-0021-02
流行病学调查是指利用询问、、问卷调查或者实地查看、检测等多种方式,将一切有关疾病的资料、数据等进行收集与分析,并从中获取较为合理的病因或者是疑似病因,据此采取相应的措施和防控方案的过程[1]。动物流行病学调查是指以动物群体为对象,对其发生疫病的分布状况、发病因素、防控与治疗方法等进行综合调查分析的一个过程。
1 调查内容与目的
流行病学调查可以看作是预防医学的一种,流行病学调查是针对一些具有传染性的疾病进行数据收集的一种活动。是以提出合理的病因为导火线,在此基础上对流行病提出合理有效的预防措施以及解决方法,为动物疫病的研究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首先,对疫病报道事件的信息进行认真调查与核实。要对流行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传播方式、易感动物以及引发疫病的条件进行调查,研究出疫病的预防措施,控制住疫病的扩散,并提出有效合理的解决办法[2]。其次,在疫病发生的一定时间内,要控制好一定的范围,对动物群体进行疫病事件的调查,要认真观察动物在患病期间的异常状况,查找导致疫病发生的环境因素,为了解疫病情况、预防和解决疫病提供依据。最后,对动物疫病的预防效果进行有效地评估。
2 流行病学的分类
根据调查地区的不同,把调查分为疫病抽样调查和疫病普查;根据调查的时间顺序不同,把调查分为纵向调查和横向调查;根据动物疫病发生的情况不同,分为个案调查、流行病严重时的暴发调查、针对特殊病例的专题调查以及常规调查。
3 流行病学调查在动物疫病防控中的应用及作用
3.1 个案调查
个案调查也称为病例调查,就是对动物传染病或非传染病等的一些病例和在动物疫病中第一次出现的病例进行的调查。在调查中可以采取问卷调查、实地调查以及询问饲养员的方式进行,用问卷的形式对发病动物进行种类、年龄、饲养环境、接种过的疫苗、发病前的情况、发病前接触和食用过的食物、发病时间以及动物发病后的一些状况进行详细调查,根据问卷调查和兽医的诊断检查来寻找动物发病的原因[3]。要查明疫病的传染源、疫病的传播方式、传播途径以及病毒的扩散范围等,详细调查后为更快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奠定基础,同时也让更多的饲养员了解和认识该病。
3.2 暴发调查
暴发调查就是在某一地区短时间内大量动物发生同一种疫病的调查。在医学上暴发调查也叫紧急流行病学调查。是在已知动物疫病发生的原因和疫病的来源后,去探索动物疫病发生的未知因素,寻找疫病的解决方案。根据调查和研究,找出动物疫病发生的根本因素。疫病的传播方式、传播途径和传播范围以及流行原因是疫病调查的主要内容,通过调查可以更好地掌握动物疫病流行的实质、疫病传播的强度和传播的范围。了解该疫病的发生带给动物的危害以及该疫病得到控制后是否有复发状况出现。动物疫病要进行科学有效地控制,防止疫情的恶化与蔓延。还要对该疫情进行总结,对以后动物疫病的诊断、流行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提供合理有效的数据资料,可以更好地总结疾病的发生规律,预防类似疾病的发生。
实施对流行病学进行调查研究时,一要对流行病的病发现场、动物生活的环境进行统一调查,找出动物疫病发生的源头,当地人对动物的饲养情况、屠宰情况,可以更好地掌握病情,大致计算出控制和治疗疫情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4]。通过调查可以很好地了解饲养员饲养畜禽的方式及畜禽的生活习惯,可以知道疫情以什么方式和在什么环境中传播速度是最快的,在什么条件下的传播范围是最大的,这样疫情就会得到合理和有效的控制。二是对发病的动物进行调查,要调查动物的种类、发病动物的数量、发病的严重程度、自身的免疫状况、发病的整个过程以及居住的环境和食物,更好更快地了解疫情的具体情况,使疫情可以快速地得到缓解和消除。三是对疫情的来源和扩散范围进行调查,也就是对动物所吃食物、自身的免疫力以及一系列的外部环境的追溯和追踪的过程,为病情的控制和研究提供保障,对动物疾病的治疗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四是对疫情的处置进行分析,对流行性疾病、传染严重的疫病,要对疫区进行隔离和封锁,对威胁区的动物进行疫苗免疫注射、搞好消毒和监测,在最短时间内控制好疫情,避免疫情的扩散和传播,尽快地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
3.3 专题调查
专题调查是针对特定的、有计划的某一项事物进行调查。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和在动物发病的疫区进行核查的方式。专题调查适用于动物疫病、动物接种疫苗等的调查。在疫病调查中,有效地掌握动物疫病流行的动态、疫病对动物的危害,可以更好的分析出动物发病的原因以及该疫病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对疫病进行预防和治疗。对接种疫苗的畜禽进行调查,要观察畜禽的变化,畜禽在接种疫苗后的效果。通过调查,研究人员可以了解到疫苗对疫病的抵抗程度,对畜禽注射疫苗的安全性、畜禽的临床反应、注射疫苗后的不良反应、畜禽的发病总数以及死亡数量等进行分析,可以更加明确疫苗的选择,更加快速的解决疫病的问题[5]。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快速发展,畜牧业也在不断地发展,引进外来物种是必不可少的,但伴随而来的就是动物疫病的预防,对引进外来物种进行检测与调查,是当前科学发展的需要,对外来畜禽进行调查,可保证外来物种的健康,预防外来物种将疫病带进畜禽区,引发重大的疫病,从而保障畜禽的安全。
3.4 常规流行病学调查
针对某一时段发生的某种疫情,饲养员对畜禽进行常规性的检查,对该疫病进行预防,保证畜禽健康的大范围普遍调查为常规流行病学检查。常规的流行病学调查的时间长、不固定且范围广,通过对疫病的种类、分布、发病原因、发病源等资料进行收集,可以更加快速地了解动物的发病情况、危害程度、养殖区的状况和发病来源等,掌握更多的信息就可以有针对性、有目的的对疫病进行防治,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遏制住病情的发展,同时可选择合适的疫苗,制定有效的免疫程序。
4 小结
流行病学调查是一项工作量大、范围广且内容复杂的调查活动,在调查中会有很多外在因素的干扰要使调查顺利进行,必须要有一套合理的调查方案,在调查准备工作时要搜集相关的资料,对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为调查做好理论准备,确保调查的顺利进行。在调查中对有关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有的资料还要到现场去进行调查、询问,要经过多方面的配合调查才能顺利进行。在调查中,要加强对动物疫病预防的宣传,和各个部门的人员进行沟通、交流,使调查的资料数据更具有准确性、真实性。同时要广泛宣传动物疫病预防知识,做好疫病预防工作。
参考文献:
[1] 刘 江,刘 君,王芸华,等.流行病学调查在动物疫控工作中的应用[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24):82-83.
[2] 王长江,杨会国.深入开展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提高动物疫病防控水平[J].中国兽医杂志,2013(1):90-93.
[3] 依明・司马义,玉苏甫・依布拉英.以定点流行病学调查监测促进动物防疫工作[J].中国畜牧业,2012(18):75.
写下这个题目,我想我是在说一个很不讨好的问题。时下,或者好些年来,我们的孩子都被灌以“学以致用”的理念,几乎所有的教育,都是或者说都宣称自己是实用的。精致的实用主义,读得好的,会有好工作、好前程,可以成为人上人。甚至对时下教育的大义凛然的批评,也是说学校的读本和现实生活脱节,不管学生毕业后能不能找到饭碗。人家是卖了家里的耕牛,才供上孩子读书的。结果毕业了,还是回家种田去。
这就提出了一个大问题:学校教育到底教什么?我觉得好的大学,就是教无用的东西的。教有用的东西的是专科学校,是技校。有用的东西,是让你有饭碗,继而可以养家,甚至可以很富裕。无用的东西呢?是让你成人的,成为一个可能很高贵的人的。
无用的东西是什么呢?是人和人生的神采、格调、情趣和韵致。你学了吗?你拥有了吗?这是个问题。这是教育的问题,是学习的问题,是社会的问题、是你我的问题。
举个坡的例子。历来的读书人,为什么都喜欢坡?坡肯定不是史上最牛的读书人。即使在唐宋家里,他也不是。他官阶不高。原先大家都以为,他和他弟弟苏辙,两个都是宰相人选。后来苏辙是做到了。比苏辙名气大的坡呢?却是屡屡被贬。实际上,可能还真不是宰相的料。比诗文吧,坡也不高人一头。不说唐代韩柳的文章,即使宋代几位的文章,光辉的策论、典雅的词赋,坡也只能算是别开生面的一家。
那么,历来的读书人,为什么更加景仰坡,甚至独独引坡为知己呢?这里的奥秘,可能就是因为坡学无用的东西最有心得,并且终身沉湎不渝。唐宋家里,除去他的另七位,还有历代许许多多的大文人,都像苍松铁柏,作为社稷和文化精英,他们的文化涵养都是极高的,其中自然也包括对无用的东西的浸。但是他们对无用的东西的用情和用心,似乎都不及坡。
坡是苍松铁柏,更是一株古椿,大而无用的古椿。对大而无用的古椿,所有人可以漠不关心,可当你和它面对了,你就会感动、会明白:原来尘世间所有的往事和前程,都可以这么有神采,有格调,有情趣,有韵致。由此,坡走进了所有读书人心里,也走进了你的心里。
人有贫富之分,更有贵贱之分。贫富之分,是浅层次的。贫富可能是一时,两者也可以转换。再说,人生在世,舒坦和快乐的生活,所需的必要开支,其实并不太多。富,自然是好,只是当富成为一种炫耀的时候,那就是一个极贫的状态了。
人和人生的最终划分,是贵贱之分。人之所以为人,所以敢在尘世里活过百年,就是因为人在骨子里有一种高贵在。无论贫富,高贵可能属于每一个人。有了神采、格调、情趣和韵致,就是一个高贵的人。市侩、物欲和极度的实用,让我们远离了高贵。低贱,甚至下贱,反而成为一种时兴,甚至被争相效仿。贵贱之分,变得扑朔迷离。而这,肯定不是一个好社会。如果说教育出了问题,也就出在了:大家多不学无用的东西了。当所有人实用地活着的时候,高贵会死去。
在此,我十分怀念历史上那些高贵的人、高贵的读书人。那些为家国和天下活得很高贵的人,很高贵的读书人。还有传承高贵的那些门第和家族。那些人,那些门第和家族,所留下的无用的东西,对于未来的指引,看起来是无用的。但无用之用,谓之大用。无论世界如何变化,中国人披荆斩棘、山奔海立般走来和前往的旷世高贵,还是这些无用的东西。学一些无用的东西吧,担当起家国天下。舒坦和快乐地活着,纵使清贫,也要很高贵。
原载《解放日报》
沃国强 荐
赵霏,王青林
(大连育明高级中学,辽宁 大连 116023)
摘 要 运动学问题通常有许多不同的解法,如可采用运动叠加原理、位置矢量与速度的微分关系、伽利略的速度变化关系、矢量和微分运算等方法求解。本文针对运动学中的一个典型模型,进行了“一模多解”的探讨。“一模多解”不但可以融会贯通运动学的相关知识且能激发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 物理模型;一模多解;物理学习
“一模多解”是针对所给的物理模型,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方法、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探求解决模型的不同思路。事实上“一模多解”就是一种等效思想的体现。通过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延伸由基本概念所衍生的基本技巧,帮助我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激发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针对运动学中一个物理模型,对模型的感悟程度、认知水平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就会产生各种各样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的方法反映出思维上的差异。一个好的物理问题往往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法,即便是最简单的物理模型,它也蕴含着基本的物理概念和物理方法。对模型的多角度的思考,有利于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对物理学中基本研究方法的掌握。
下面我们对运动学中的一个物理模型进行“一模多解”,来体会其中蕴含的物理知识和物理方法。
物理模型:现有一长度为L、质量均匀的细棒,其下端点A以速率?自沿垂直并指向墙面的方向运动,试求细棒上另一端点 B的速度。我们采用了四种方法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探讨。
解法1:如图1所示,建立一个直角坐标系,将细棒上A点和B点的速度分别沿着细棒和垂直于细棒分解:
将(4)式代入(5)式即可得到式(1)所示的B点相对于地面的速度。
解法3也应用了位置矢量与速度的微分关系,利用模型中 和 两个方向的位移方程来求速度,解题思路源于对速度概念的理解,但解题过程与解法2相比,解法2更简洁。
解法4:如图3所示。设细棒上的B点相对A点的速度为vBA,B点相对于地面的速度为vA,B点相对于地面的速度为vB。由相对运动的关系式得
vB=vBA+vA(6)
进一步根据几何关系可得
vB=vAtan?兹=?自tan?兹
同样可以得到式(1)所示的B点相对于地面的速度。
[关键词] 左金丸;小檗碱;吴茱萸次碱;药代动力学
[中图分类号] R9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2(b)-0019-02
Pharmacokinetic analysis based Zuojinwan compatibility of significance
NI Jianxin1 LIN Yuehong1 CHEN Miaozhu2
1.Department of Pharmacy,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Baoan District of Shenzhen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Shenzhen 518101, China; 3.Department of Community Health,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Baoan District of Shenzhen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Shenzhen 5181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of Zuojinwan in SD rat′s,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Methods A HPLC method was used to detect the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of berberine and rutaecarpine in SD rats which were administrated with Zoujinwan, berberine, rutaecarpine separately. Results The t1/2, Cmax, AUC(0-∞) of berberine were increased in the rats administrated with Zuojinwan and their tmax was shorter, metabolic state was slower, the Cmax and AUC(0-∞) of rutaecarpine were increased and tmax was shorter. Conclusion Zuojinwan is effective when Coptis:Evodia=6:1, can be a very good effect.
[Key words] Zuojinwan; Berberine; Rutaecarpine; Pharmacokinetic
左金丸由黄连、吴茱萸(6∶1)组成,是消化系统常用中药[1]。方中黄连的活性成分主要为小檗碱,吴茱萸的活性成分主要为吴茱萸次碱[2]。本研究采用SD大鼠,给予左金丸及黄连、吴茱萸后取其血浆,进行药物代谢动力学比较,为左金丸的临床使用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药品与试剂:黄连、吴茱萸饮片;小檗碱、吴茱萸次碱标准品;甲醇、乙醚、甲酸、重蒸馏水。仪器:LC-2010C高效液相色谱仪(岛津),电子分析天平,高速离心机,DAS2.0药代动力学数据处理软件。动物:SD大鼠,92只,雌雄均可,体重180~210 g。
1.2 方法
1.2.1 药液制备 黄连组:取黄连300 g,加水2 000 mL;吴茱萸组:取吴茱萸50 g,加水400 mL;左金丸组:取黄连300 g,吴茱萸50 g,加水2 000 mL。分别煎煮2 h后收集煎煮液,再加入等量水后煎煮1 h,合并煎煮液。浓缩成相当于含黄连2.0 g/mL或者含吴茱萸0.33 g/mL的药液。HPLC含量测定结果为:黄连组含小檗碱36.5 mg/mL;吴茱萸组含吴茱萸次碱1.6 mg/mL;左金丸组含小檗碱31.8 mg/mL,含吴茱萸次碱1.3 mg/mL。
1.2.2 给药 取SD大鼠92只随机分成3组:黄连组(22只),吴茱萸组(24只),左金丸组(46只)。禁食12 h后分别灌胃,给予黄连、吴茱萸或左金丸水煎液50 mL/kg。
1.2.3 血浆采集 小檗碱:黄连组和左金丸组分别于0、0.5、1.0、2.0、3.0、4.0、6.0、8.0、12.0、24.0 h从眼底取血1 mL(每个时间点取2只大鼠血液),肝素体外抗凝,经5 000 g离心10 min分离血浆,-70℃冰箱保存备用。吴茱萸次碱:吴茱萸组和左金丸组分别于0、0.25、0.5、1.0、1.5、2.0、2.5、3.0、4.0、5.0、6.0、8.0 h从眼底取血1 mL(每个时间点取2只大鼠血液),肝素体外抗凝,经5 000 g离心10 min分离血浆,-70℃冰箱保存备用。
1.2.4 血药浓度检测 色谱条件[3-4]色谱柱:Waters Cosmosil C18(150.0 mm×4.6 mm,5 μm);流动相:小檗碱,甲醇-0.2%甲酸=70∶30;吴茱萸次碱,甲醇-0.2%甲酸=90∶10;流量0.3 mL/min;柱温40℃。
血浆处理及进样[5-6]取血浆0.5 mL,加入氨水80 μL及甲醇40 μL,再加乙醚2 mL。蜗旋1 min,水平震荡10 min后4 000 r/min离心6 min,转移上层有机相,于50℃吹干,用甲醇溶解残渣至80 μL,取20 μL进样。
2 结果
各个取血点大鼠血浆中的小檗碱和吴茱萸次碱的浓度见表1、2。用DAS2.0药代动力学分析软件处理血药浓度-时间数据,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见表3。
3 讨论
左金丸最早出自元代医家朱丹溪的《丹溪心法》火方,是消化科常用成药。现代药理实验证明,左金丸能明显抑制小鼠胃排空、减弱小鼠小肠推进运动,具有明显的抑制胃酸分泌和促进溃疡愈合作用,并可显著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霍乱弧菌、乙型链球菌等菌群生长[2-4]。
本研究显示,与黄连组相比,左金丸组的小檗碱t1/2延长,tmax缩短,Cmax增大,AUC(0-∞)增加,代谢较缓慢;与吴茱萸组比较,左金丸组的吴茱萸次碱tmax缩短,Cmax增大,AUC(0-∞)增加。给予左金丸后,小檗碱和吴茱萸次碱在0.5 h左右迅速达到Cmax,并且吴茱萸次碱能维持较高浓度,能更好地发挥了小檗碱抗炎、抑菌及吴茱萸次碱抑制胃肠蠕动、保护胃黏膜的药理作用[5-8],提示可根据左金丸小檗碱及吴茱萸次碱达到峰值时间,因此可进行每日1次的左金丸给药。对进一步的研究不同比例的黄连、吴茱萸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从药理学角度阐明左金丸中黄连、吴茱萸的最佳比例,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张红梅,范颖,李然. 左金丸治证本质及其配伍内涵探析[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5):27-28.
[2] 叶富强,徐颂芬. 黄连、吴茱萸不同配伍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J]. 中成药,2005,27(10):1209-1210.
[3] 张启云,徐国良,黄丽萍,等. LC/MS/MS测定大鼠尿液中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的方法学研究[J].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9(6):32-33.
[4] 王文萍,曹琦琛,高晶晶,等. 左金丸配伍意义的药代动力学研究[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0,26(2):126-132.
[5] 吴海,丁劲松,蒋学华. 吴茱萸次碱在犬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规律[J]. 华西药学杂志,2007,22(4):408-410.
[6] 孔维军,赵艳玲,山丽梅,等. 左金丸及类方药性差异的生物热动力学研究[J]. 中成药杂志,2008,30(12):1762-1767.
[7] 武彦文,孙素琴,肖小河. 黄连一吴茱萸药对不同配伍方式的红外光谱研究[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9,29(7):1797-1799.
关键词:动物医学 兽医 临床实践教学
一、兽医临床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1.兽医临床教学的必要性及主要内容。动物医学专业涉及多门学科,且各门学科之间相互独立,相互联系,而临床实践活动是对所有学科内容的综合运用。兽医临床实践课程是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关键,贯穿于各门学科,它是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验课内容开展的动物疾病诊疗、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动物产品检疫检验等活动的综合实践课程。
2.学生能力培养的必要环节。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若想有效看病和看好病,则应全面掌握所有动物的各种疾病特征和发病规律。为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还应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技能,而这需要借助临床实践课程才能完成。
3.社会需求。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畜牧兽医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宠物饲养规模日益扩大,也增加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量,而现行的教学体制根本无法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他们理论知识虽然扎实,但动手能力不高,因此,需要开展临床实践教学。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1.动物疾病模型的建立。兽医临床诊断技术是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也是实践课程中的关键。主要包含动物临床传染病学、解剖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等学科的实验。动物疾病模型的建立有利于动物疾病的规范化教学,明确规定了诊断流程、诊断要求、诊断技术,可使学生全面驾驭病理解剖、微生物分离培养等技术,并培养了学生的临床实际运用能力。
2.PPT演示与实践相结合。目前,多媒体教学是最主要的教学手段,应用范围广泛,然而如果单纯依赖PPT教学很难获得可观的教学效果,因此,应进行适当的实践操作。精巧的PPT是兽医临床实践教学中的基础,应从动物病例开始、发展、治疗康复进行全程连续展示,辅以临床病例,向学生逐渐演示疾病发展。
3.各种动物疾病的通用教学规范。例如,在讲解动物传染病时,应在各种动物传染病中穿插清晰、直观的PPT制作模型,并针对各种动物传染病选取典型病例,按照发病特点、临床病症、病理解剖特征、实验室诊断方法、防治措施及效果和最终处理方法的顺序讲解。
三、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创新
1.学生能力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学生自身能力认识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内在动力,因此,应在学习后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不断反省,以此来提高自身能力,也鞭策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对能力较差学生的培养。相互评价是增进感情、加强学生之间交流、强化团队协作精神的主要手段。因此,应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有效的评价指标。
2.教师对学生能力的现场评价。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指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能够评判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可以参照具体情况调整满足学生需求和适应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也可对学生进行专门辅导,以此来提高班级整体的兽医临床实践能力。现场评价主要包含对学生听课态度、课堂参与性、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病例的认识等内容的评价,这些内容不仅代表着学生的学习态度,还映射着教学效果。
3.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用人单位是学生展现自我的主要平台,因此,建立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能够鞭策教师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中心,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更多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该评价体系主要包含对学生工作态度、环境适应能力、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工作创新意识和积极学习能力的评价。
四、结语
动物医学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临床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主要途径。兽医临床实践涉及多个学科内容,该门课程的学习建立在学习其它多门课程的前提下,同步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教学。目前,伴随着教学改革的全面实施,教学实践得到了越来越多教学工作者的关注。病例是实践教学中的主要资源,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只有以教学内容为基础,选择合适的病例,实施问题讨论,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晓杜 邵春艳 吴永 等 动物医学专业兽医临床实践教学的创新与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3,(21),9170-9171,9174。
一、让学生有兴趣的学好物理
兴趣是学生的一种心理倾向.隐藏在学生的心灵中。能够激励学生锲而不舍地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成绩,最活跃的内部动力,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活整个智力活动,从而自觉地进行观察、思维、想象、回忆。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自然“兴趣”要从“实验”人手。
例如,医用针筒是学生所常见的东西,教师在学生不注意时把针筒套的小孔用橡皮套封住或用手指抵住,让学生来扎针筒活塞,用了很大力气却拉不动,学生对此难道不感必趣吗?由此再进行大气压强的教学便会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必趣,再如,鸡蛋放在水里要下沉这是学生都有经验的。可是教师把鸡蛋放进盐水缸里,蛋竞浮在水面,这时往缸里倒进一清水,蛋便下沉;然后再加些细盐,如果浓度适当蛋便又浮于水中,当学生看到这些现象,就渴望知道“为什_幺”。由此进行物体的浮沉条件的教学就比较容易。
利用多媒体激发兴趣。多媒体技术正在逐渐引入课堂,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必促使素质教育的发展。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能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注意力和兴趣;能动态反映概念和规律的形成,有效地突破重点和难点;有更强的交互性,学生有更多的参与,学习更为主动,有利于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多媒体的大信息量,大容量放大了课堂教学和的“空间”,延长了课堂教学的“时间”。这样的教学,促使学生用多种感官去学,同时也在玩中学,动中学,乐中学,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课堂教学效率。
二、引导学生思考学好物理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长避。”足见学生的积极思考往往是从疑开始。因此,教师有目的地创设情境,设置悬念激疑,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前提。提问后又要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这样有利干拨正思考方向,锻炼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时,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准备:找一个“可口可乐”瓶,将下端切去一部分,细绳一端粘好在瓶底,另-端牯好在乒乓球上。
探究过程:
教师;(演示图一、图二的实验)
大家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学生:“图一”中的水没流出来,“图二”中的水流出来了。
教师:(演示图三的实验)此时水流出来了吗?与“图二”有什么不同?
学生:水从下面流出采的(图二).“图三”中的水是从旁边流出来的。
教师:球要浮起来,关键是哪部分有水?学生:球下面有水
总结:浮力产生的原因就是物体受到液体对它有向上向下的压力差(关键是有液体对它向上的压力。)
三、贴近生活学好物理
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生活中有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物理现象,使我们感到好奇和具有神秘感,就像一个个谜.而物理学就是引导我们去研究,探索,解开这些“密”的钥匙。
例如,徐徐吹拂的清风,滚滚波涛的海浪,地球上万物的运动又各自有什么样的特点?为什么人从水里上岸,一吹风会感到凉爽?为什么下雨前会有“水缸穿裙”?雨又是怎么样形成的?为什么下雷雨的时候,先看见了闪电然后才听到雷声?为什么下了雨后会有彩虹?为什么会有海市蜃楼这样的美景?为什么在高原上煮鸡蛋会煮不熟?用油炸饺子可以炸黄,但用水煮就是煮不黄?为什么高压锅烧饭烧的快?藏在衣柜里的卫生球为什么会不见了?为什么上山的公路是蜿蜒而上的呢?汽车爬坡的时候为什么要换成抵挡?开夜车的时候,高速公路两旁为什么有许多“小灯”,而白天却没有呢?白炽灯的灯丝断了,为什么接上去会比原来的亮一点?如此等等。物理世界神奇万分,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认真倾听物理的声音,会在学到知识的过程中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例如,在学习简单机械中杠杆、滑轮、轮轴原理时,学生感到比较枯燥,学起来就相当被动,当他们了解到这些知识在实际生话中的应用时,如钳子、扳手、缝纫机,汽车方向盘等,就不会再感到枯,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这些知识的积极性。
四、引导学生创造性学习
传统的教育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关注的目标更多的是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因此教学方式倾向于知识的灌输,致使以往的讲授法,也只重视传授知识,不重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了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全面、细致地讲授,把知识“填鸭”似的直接塞给学生,其结果必然使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状态,无法和自身已有的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电力拖动;砂轮机;线路原理图;线路安装
近年来,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我院在一体化教学改革中一直倡导的教学方法,是学校结合实际生产、学生则通过完成一项完整的工作任务而进行的教学法,现以《电力拖动机床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一书为例,从工作任务单的下达、工作计划、任务的实施以及最后任务完成后的总结与评价等具体的任务细节,老师既能较好地完成学生也能较快掌握的一个教学方法。现以书中的机床控制线路为例,解析任务教学法在一体化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一、下达任务单
任务单在下达前先带领该专业的学生到车间进行参观,对砂轮机、CA6140车床等机械设备结构、运行方式乃至电气控制部分进行初步的了解。在派任务单时,学生就有了印象,学习兴趣油然而生,这时下达任务时学生对学习机床控制线路的兴致也就浓郁起来。
二、制定详细工作计划
工作计划在生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每个企业完成任务之前都有一套完整的计划,而且计划的每一个步骤都直接影响下一个环节的进行。机床控制线路课程中从元器件安装到线路检测,其知识点是:理论方面要看懂、会分析线路原理图,清楚机床设备的运行程序及工作原理,在实训方面不仅要准备好材料,如常用电工工具、常用仪表,电器元件的准备;选择正确的低压电器元件并进行检测;要按照工艺标准,进行安装、配线、接线、线路检测;最后还要进行通电试车。这些都需要分组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并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确认。
三、任务实施
1.任务分工工作计划确定后,进行任务分工。学生在前期参观时只是对机床设备的结构、运转及控制方面有了初步认识,而如何控制设备运行的电气部分并没有深入研究,任务的分工实施就是让学生一起把控制线路接完整,通过合作一起动手使得设备运转起来,因此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独立操作能力,在共同完成任务的同时收获了喜悦也满足了他们强大的好奇心。2.实施过程这个过程分两部分进行。首先,先给学生展示讲解课前已经安装好的线路板并进行操作演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的任务熟悉安装步骤、以及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要掌握的技术要求(即工艺标准)、操作技能、任务流程考核标准并指出每个任务环节所进行考核评分,然后学生进行线路安装。其次,熟悉任务后以组为单位全员参与按照任务要求提交详细的工作计划,其中包括:线路原理图及原理、备料单(即元器件、工具和常用仪表的选择)、实物接线图和完成任务的整个工作流程。这样可以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任务实施过程中采用分组合作完成,多人或两人一组,有利于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每个团队的成员可以开动大脑寻出多种方法。老师在任务实施过程中主要是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有些技能和经验需要学生自己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去总结和发现。比如在学生安装前先给学生按原理图讲如何接线,对容易接错的地方以及出现的故障及现象重点提示,然后进行操作示范。至于怎样布线更合适、怎样能避免接错线应让学生自己多观察、多讨论、多总结,多思考,给学生发挥的空间。他们中不乏有走得好的与差的,让学生分组,可以由组内成员讨论安装布局与分析走线谁好谁差,相互交流并讨论各种观点的可行性,共同攻克各个难题。控制线路安装过程中,从元件的布置到配线也没有具体详细的规定,只要布局合理,走得正确、整齐美观就可以,如此练习既能提高学生安装的水平,学生也一起分享了团队成功合作后的喜悦,更加坚定了他们的信念。3.任务总结评价任务完成后,各个小组的作品无论好坏都要展示给大家,由大家一起进行讨论并进行评价,然后由老师与学生共同点评他们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总结评价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自己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不足并进行总结,例如,在进行布线过程中导线走得横平竖直是需要同学们动脑筋的,学生们的测量方法各有不同,有的同学进行目测;有的同学拿根导线在元件上实际测量;有的同学则面对盘面上的低压电器元器件用自己的手当尺子进行测量并记住尺寸,然后再用手指去量所要用导线的尺寸。通过展示,学生们对各种接线方法进行了比较,最终得出结论:对目测不熟练的同学来说布线也不整齐,拿着导线在元件上测量不仅显得笨拙而且速度也很慢;而用第三种方法的同学接线接得不仅在同一平面内高度一致而且从各个方向看,线路走得既整齐又漂亮,速度还快,学生加深了印象。最后,进行任务完成后的综合评价。其中评价的整个流程有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总结评价。将每位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分工、所起的作用、团队配合情况以及他们所展示的劳动成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通过总结评价,使学生找到自己各方面存在的不足,也体会着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辛酸和收获,学生的综合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任务教学法增强了学生对教学的直观感,最关键的是任务教学法在实践过程中,既可以发挥以学生为主体又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充分展示了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与特征,也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具体工作任务融为一体,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所获得的成果来增强成就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学生更为受用。
参考文献:
[1]李敬梅.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J].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5
【关键词】 动态心电图检测;无症状心肌缺血;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517(2009)24-0142-01
无症状心肌缺血又称无痛性或隐匿性心肌缺血,是冠状动脉病所致的无心绞痛心肌缺血,DCG检测显示SMI造成的心肌损害与心绞痛相同,在有心绞痛的病例中,有SMI时预后更为严重。本文对328例冠心病患者进行DCG检查检测其临床意义。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7年6月~2008年6月住院及门诊患者共328例,经临床诊断为冠心病(符合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和WHO诊断标准)。男244例,女84例,年龄38岁~80岁,平均年龄59岁,剔除静息心电图有左室肥厚、束支传导阻带、重度贫血、严重电解质紊乱或洋地黄药物影响的ST段移位者。根据临床特征分为心绞痛型264例,心肌梗死型48例,(陈旧性心肌梗死32例,心肌梗死恢复期16例)。
1.2 方法 采用世纪今科同步十二导动态心电图监测仪进行监测。SMI的诊断标准是:1×1×1即ST段自J点后80/MS,开始成水平型或下斜型下降≥1mm。持续1min以上ST段下降恢复后1min以上再次下降≥1mm为另一次发作,如原有ST段下降在原有基础上再下降≥1mm。超过1min,同时对照换着生活日志,有心绞痛或心肌梗塞,冠脉造影阳性的患者DCG上显示的一过性心肌缺血不伴症状着一般都将被认定为SMI,非特异性ST-T改变不应视为SMI。
2 结果
在24h小时中,无症状心肌缺血的第一高峰期是在晨间07:00-11:00,第二高峰时间是在下午17:00-21:00,在凌晨02:00-06:00时缺血发作最低,此节律变化与心率呈正相关;病人的生活日志表明,白天SMI发作时,一般心率较快,多于运动、站立、吸烟、脑力活动及情绪冲动有关。以06:00~18:00发作频率最高45.18%。18:00~06:00发作频率最低11.82%(P
3 讨论
无症状心肌缺血(SMI),指心脏的血液灌注减少,导致心脏供氧减少,心肌能量代谢异常,不支持心脏正常工作的一种病理状态,虽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心电活动、左心室功能、心肌血流灌注及心肌代谢等异常)。但缺乏胸痛和/或心肌缺血相关的主观症状,是没有疼痛的急性或慢性的心肌缺血,属冠心病的一种表现形式,Coho将SMI分为三种类型:I型为完全无痛性心肌缺血;II型为心绞痛患者伴无痛性心肌缺血;III型为心肌梗死后无痛性心肌缺血[2],无症状心肌缺血机制为:①缺血程度较轻,范围小或长期精神紧张对疼痛不敏感,未达到阈值。②疼痛报警系统缺陷或体内β内咖呔基水平增高,使疼痛敏感性降低,也是可能原因[3]。③疼痛传导的精神通道异常。④与心肌顿抑和冬眠心肌也有关。本组监测结果显示,328例中发现228例有心肌缺血,其中68例4148阵次占75.51%,为SMI,远多于症状心肌缺血,60岁以上者SMI发生率较高(占总缺血发作的73.11%),无症状的冠状动脉阻塞患者其缺血病变可以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直至致命的一次发作[4],SMI造成的心肌损害与心绞痛相同,在有心绞痛的病例中有SMI时预后更为严重,24小时内SMI持续60min以上者预后更差,SMI与心肌梗塞和心脏猝死发生的高峰时间密切相关,睡眠期间发生的SMI因心肌缺血易诱发心率失常心律失常又可加重心肌缺血,这种因果关系达到一定程度时,即可发生心肌梗死或猝死[5]。本组发现SMI组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与有症状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Lown氏Ⅲ以上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检出率为46.99%,其中108例严重心律失常与心肌缺血发作次数较频及缺血持续时间较长有关,由于无症状,不易引起患者及临床医师的重视,DCG检测有利于发现瞬间变化的各种心律失常,尤其是恶性心律失常,从而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减少心脏猝死,60岁老人更是高危人群。综上所述,动态心电图广泛用于临床,作为判断冠心病患者有SMI的依据,对可疑冠心病患者是一种简便、初筛的无创性重要而敏感的诊断方法。
关键词系列回忆任务,移动错误,重复错误,移动距离,重复距离。
分类号B842.3
1引言
近年来,有研究者通过分析被试在完成系列回忆任务时所犯错误的类型来探讨短时记忆(STM)发展的内部心理机制[1]。通过分析被试完成系列回忆任务的结果,发现被试犯有四种类型错误:侵入错误、遗漏错误、移动错误和重复错误,各种错误的多少是不同的,并且它们随STM发展也是不平衡的[2,3]。
虽然错误的发生都会影响STM的水平,但是研究发现产生不同类型的错误的心理机制是不同的,通过分析系列回忆时错误类型,可从深层上揭示STM的发展规律。Henson等人采用系列回忆任务的方法研究成人STM发展出现的错误类型,结果发现错误类型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研究个体言语STM广度的发展水平[4]。McCormack等人以英文字母为实验材料采用系列回忆任务探讨了儿童STM的四种错误类型的发展特点[3]。结果发现随儿童年龄的增长,移动错误呈增长趋势,而侵入错误与遗漏错误随之降低,重复错误则没有显著的变化;四种错误中移动错误的错误率明显高于其它的错误。
韩宗义等人曾经以同音汉字、形近汉字和普通汉字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小学生完成系列回忆任务时发生上述错误类型的情况[5],结果发现小学生各年级移动错误所占的比例最高,重复错误占比例最低;四种错误类型随年级的发展是不平衡的,遗漏错误和移动错误的错误率随年级的升高而减少,遗漏错误率年级差异显著,一年级与五年级学生的移动错误率差异显著,侵入错误和重复错误无年级差异;同音字的错误率明显高于普通字和形近字;每个位置的正确回忆率随小学生年级升高而提高,遗漏错误、移动错误的位置差异显著。韩宗义等人又研究了中学生完成系列回忆任务时发生上述错误类型的情况[6]。结果发现中学生完成系列回忆任务时发生的遗漏错误、侵入错误和移动错误,随年级升高而减少,移动错误的比率最高;同音汉字出现各种类型的错误显著高于普通汉字和形近汉字。此外,我们还通过实验发现小学优生发生的每种错误类型显著少于差生[7]。
由于在系列回忆的STM任务中移动错误在四种错误类型中比率最高[5,7],所以需要对其作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错误特点和规律,如果可以找到错误发生的原因并可以减少移动错误的发生对提高STM的整体水平将有重要的意义。比率最低的重复错误是不是可以避免发生呢?这是否会提高STM的整体水平呢?基于上述考虑,我们对小学生移动错误和重复错误作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2研究方法
2.1被试
本实验选取天津市普通小学一年级(7岁)、三年级(9岁)、五年级(11岁)学生各20名为被试,各年级男女学生各10人。
2.2材料
根据已有研究发现重复错误的比率最低,为了保证重复错误的数量,实验选取重复错误率最高的同音汉字作为实验材料,即这些汉字是6个同音字(里、力、立、李、礼、丽)。这些字选自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上册,并经一年级语文教师检查,保证被试认识和会写。由于只能在一年级上册中选择,所以就无法控制词频了。
将6个汉字随机排列,共720组,从所有的随机排列中再随机选取18组,将其随机排列作为实验的正式材料(保证每个汉字在6个位置上都出现过)。另外还有2组作练习材料(练习材料选择正式材料以外的12个汉字),目的是让被试理解指导语。
全部实验材料用Microsoft PowerPoint 2000制成幻灯片,汉字在计算机屏幕上的大小是15×15cm,屏幕每次呈现一个汉字,每个汉字的呈现时间是1秒,汉字呈现的间隔时间也是1秒。
2.3程序
实验采用个别实验法。被试坐在离计算机屏幕50cm远的椅子上,脸正对计算机屏幕,主试宣布实验指导语。被试完成两组练习材料,确认他正确理解实验任务后,开始正式实验。
指导语:“请你看屏幕,屏幕上每次会呈现一个汉字,由于呈现时间很短,请记住呈现的汉字。6个汉字为一组,等一组的6个汉字全部呈现完以后,请按照呈现的顺序在记录纸上由左到右写出你看到的汉字。如果某个位置的汉字没记住,可以猜;如果猜不出来或不想猜,则在相应的格子里画‘―’。写的时候请抓紧时间,写完再看下一组汉字。在看和写的时候,都不要读出声音来。注意:要等6个汉字全部呈现完以后再写,不能看一个写一个。”
2.4错误类型划分标准
移动错误:被试的记录纸写的汉字的位置与呈现的位置不同,如呈现为A、B、C、D、E、F,而被试写成A、B、C、―、D、F,则记为一个遗漏错误,一个移动错误;重复错误:被试在记录纸上的一组字中写出两个相同的汉字,如呈现为A、B、C、D、E、F,而被试写成A、B、C、D、A、F,则记为一个重复错误。
如果在被试记录纸上写出的一组汉字中,一个汉字出现2次,其中一次在正确位置上,另一次不在正确位置上,如呈现是A、B、C、D、E、F,而被试写成E、B、C、D、E、F,只记一次重复错误,不再计为移动错误;如果在被试记录纸上写出的一组汉字中,一个汉字出现2次,但都未在正确的位置上,如呈现是A、B、C、D、E、F,而被试写成E、B、E、A、C、F,则记为一次移动错误和一次重复错误。如果在被试记录纸上写出的一组汉字中,两个的汉字的位置与呈现的位置交换,如呈现是A、B、C、D、E、F,而被试写成E、B、C、D、A、F,则记为两次移动错误。
2.5数据统计
全部实验数据使用数据库软件Visual Foxpro 3.0和统计软件SPSS 10.0 for Windows统计分析。
3结果分析
3.1移动错误和重复错误的年级差异
移动错误和重复错误的错误率分别用它们占4种错误的百分比表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移动错误的错误率随年级升高而降低,小学三年级重复错误的错误率最高。经检验,移动错误的年级差异显著(χ2=22.3488,df=2,p<.005),一年级与五年级移动错误差异显著(p<.005),三年级与五年级移动错误差异显著(p<.05);重复错误的年级差异不显著。
3.2移动距离分析
所谓移动距离,是指犯移动错误时,项目回忆位置与呈现位置间隔项目的个数。各年级被试的移动错误的移动距离情况见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各年级移动错误最多发生在移动距离是1和2的时候,五年级和三年级在移动距离是1时犯移动错误明显多于一年级学生。经检验,移动距离的年级差异显著(F=3.441,df=6,p<.05),一年级与五年级差异显著;一年级与五年级、三年级与五年级在移动距离是1时移动错误差异显著;各年级在移动距离是2时移动错误差异显著;一年级与五年级在移动距离是3时移动错误差异显著;一年级与三年级在移动距离是4时移动错误差异显著,一年级与五年级在移动距离是4时移动错误差异显著;一年级与五年级在移动距离是5时移动错误差异显著。
对各年级的移动距离进行进一步检验,结果发现,一年级的移动距离差异显著(χ2=399.4066,df=4,p
3.3重复距离分析
重复距离,是指犯重复错误时,项目回忆位置与呈现位置间隔项目的个数。各年级被试的重复错误在不同重复距离的重复错误情况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三年级重复错误率最高,其次是五年级,一年级最低。三年级在每个位置重复错误率均高于其他年级,重复距离是3、4时,五年级重复错误率高于一年级,重复距离是2、5时,一年级重复错误率高于五年级,重复距离是1时,一年级和五年级重复错误的比率相同。经检验,重复错误的年级差异不显著。
从表2还可以看出,一年级学生在离正确项目2个位置和5个位置的地方重复错误的错误率最高,三年级学生在各个距离犯重复错误的错误率大致相等,五年级学生在离正确项目3个位置的地方重复错误的错误率最高。经检验,同一年级重复错误的重复距离差异不显著。
4讨论
4.1小学生移动错误和重复错误的发展趋势
移动错误随年级的升高而减少,这与STM能力随年龄不断提高是一致的。McCormack认为移动错误受暂时特征的影响,暂时特征包含了顺序信息在内的动态背景信息[3]。Glenberg认为暂时特征信息在STM的组织和提取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10],我们认为暂时特征编码的能力和准确性是更为重要的。Brown等人的研究表明暂时特征编码的效率的变化是STM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11]。我们的研究也已经发现小学生在完成系列回忆任务中,移动错误是最多的[5],说明暂时特征编码对系列回忆成绩影响最大。所以我们认为小学生STM表现出的明显年龄变化,主要是因为暂时特征编码和提取效率的改善。我们认为暂时特征信息是影响小学生STM的主要原因,它的改善直接影响STM提高。那么采取一些提高暂时特征信息的编码和提取准确性的措施,可以加速小学生STM整体水平的发展,也能够提高某个年龄阶段的STM水平。
McCormack指出重复错误更多受抑制效应的影响[3]。这里的抑制是一个主动的抑制过程,指一个项目被回忆后,其表象被抑制且它的活动水平逐渐地恢复,因而最近被回忆过的项目暂时无法被提取[12]。本实验发现重复错误并不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出某种变化,STM虽然随年龄增长提高,但这种主动的抑制并没有随之改善。没有发现重复错误数量随年龄的发展性地减少,即没有证据支持抑制反应的发展性增长[3]。我们在对更高年龄被试系列回忆任务的研究中发现重复错误均没出现随年龄而改善的趋势,我们可以认为这种主动抑制是基本稳定的。有研究者认为这种主动抑制影响STM容量的年龄差异,本实验不能从这个角度对此证明。
4.2移动距离分析
暂时特征信息除包括顺序信息外,还包括如项目间联系等其他信息,但我们认为顺序信息是暂时特征信息中最重要的内容。Elevage等人认为是顺序表征错误造成了移动错误的发生[13],我们认为项目顺序的表征、存储和提取发生混淆和错误都会造成移动错误的发生。项目暂时特征值中的关于顺序信息的“值”很低或区分度不高,就导致了移动错误的发生并发生在离正确位置较近的位置上[8],各年级学生在移动距离是1和2时发生移动错误最多,就证明了这一点。同时,移动错误最多发生在移动距离是1和2的情况下显著多于更远的移动距离,也说明小学生的暂时特征编码的准确性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在移动距离是1和2时移动错误存在显著年级差异,说明小学生对系列位置信息编码和提取有发展性的改善。
暂时特征信息是影响小学生STM的主要因素,所以作为暂时特征信息核心的顺序信息也是影响STM的主要因素。因此研究提高暂时特征信息的编码和提取准确性的措施,就可以从提高顺序表征、存储和提取能力方面来着手进行。
4.3重复距离分析
因此研究者使用包含重复项目的列表进行系列回忆任务,发现了重复易化现象(repetition facilitation)和重复抑制现象(repetition inhibition),前者指当重复的项目是相邻的条件下,对重复项目的回忆好于非重复项目;后者指有间隔的重复的项目的回忆成绩则比较差,这种现象也被称为兰施伯格效应[4]。兰施伯格效应可以用我们这里讲的抑制来解释。最近被回忆过的项目直到这种抑制消失才能被再次提取,刚刚回忆过的项目在抑制没有完全消失,即活动水平回复之前则容易发生重复错误[9]。这种抑制过程通常认为消失得很快(大约在随后的2~3个项目回忆之后),那么重复错误应该在离汉字正确位置最近的1~2个位置最容易发生。McCormack的研究发现9岁以上的儿童在某些不同重复距离的重复错误数量存在显著差异[3]。本实验的结果并未发现重复错误多发生在重复距离是1~2时,我们认为可能是小学阶段虽然STM整体水平随年级的增高在提高,但这种抑制的水平普遍还很低,导致小学生对刚回忆的项目的抑制不能很快消失,重复错误的重复距离无规律现象是小学生这种抑制水平的个体差异表现,另外可能与我们所使用的同音汉字相对小学生而言比较难有关系。由于各年级小学生这种抑制水平都比较低,所以在各移动距离的重复错误数量都没有表现出年级差异。
5结论
在本实验条件下,小学生完成系列回忆任务时,移动错误随年级的增高而减少,各年级移动错误最多发生在移动距离是1和2的时候,移动距离的年级差异显著,重复错误的年级差异不显著,重复错误的重复距离差异也不显著。
参考文献
1 Saint A J, Poirier M. Immediate serial recall of words and nonwords: tests of the retrieval-based hypothesis. Psychonomic-Bulletin and Review. 2000, 7(2): 332~340
2 Henson R A. Short-term memory for serial order.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UK. 1996
3 McCormack T, Brown G D A, Vousden J I, et al. Children′s serial recall errors: Implications for theories of short-term memory developmen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2000, 76(3): 222~252
4 Henson R N A. Short-term memory for serial order: the start-end model. Cognitive Psychology, 1998, 36(2): 73~137
5 韩宗义, 沈德立, 白学军. 个体完成系列回忆任务时错误类型发展的实验研究. 心理科学, 2002, 25(3): 265~269
6 韩宗义, 白学军, 沈德立. 小学优生与差生完成系列回忆任务错误类型发展的实验研究. 心理学探新, 2002, 22(3): 28~32
7 韩宗义, 白学军, 沈德立. 中学优生完成系列回忆任务错误类型发展的实验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4, 20(4): 37~42
8 Lewandowsky S, Murdock B B. Memory for serial order. Psychological Review, 1989, 96(1): 25~57
9 Burgess N, Hitch G J. Memory for serial order: A network model of the phonological loop and its timing. Psychological Review, 1999, 106(3): 551~581
10 Glenberg A M. Temporal context and recency. Memory and learning: The Ebbinghuas Centennial Conference, 1987: 173~190
11 Brown G D A, Vousden J I, McCormack T, et al. The development of memory for serial order: A temporal contextual distinctiveness mod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99, 34(6): 389~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