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动物医学的意义范文

动物医学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动物医学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动物医学的意义

第1篇:动物医学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流行病学调查;动物疫病防控;应用与作用;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1.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5)11-0021-02

流行病学调查是指利用询问、、问卷调查或者实地查看、检测等多种方式,将一切有关疾病的资料、数据等进行收集与分析,并从中获取较为合理的病因或者是疑似病因,据此采取相应的措施和防控方案的过程[1]。动物流行病学调查是指以动物群体为对象,对其发生疫病的分布状况、发病因素、防控与治疗方法等进行综合调查分析的一个过程。

1 调查内容与目的

流行病学调查可以看作是预防医学的一种,流行病学调查是针对一些具有传染性的疾病进行数据收集的一种活动。是以提出合理的病因为导火线,在此基础上对流行病提出合理有效的预防措施以及解决方法,为动物疫病的研究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首先,对疫病报道事件的信息进行认真调查与核实。要对流行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传播方式、易感动物以及引发疫病的条件进行调查,研究出疫病的预防措施,控制住疫病的扩散,并提出有效合理的解决办法[2]。其次,在疫病发生的一定时间内,要控制好一定的范围,对动物群体进行疫病事件的调查,要认真观察动物在患病期间的异常状况,查找导致疫病发生的环境因素,为了解疫病情况、预防和解决疫病提供依据。最后,对动物疫病的预防效果进行有效地评估。

2 流行病学的分类

根据调查地区的不同,把调查分为疫病抽样调查和疫病普查;根据调查的时间顺序不同,把调查分为纵向调查和横向调查;根据动物疫病发生的情况不同,分为个案调查、流行病严重时的暴发调查、针对特殊病例的专题调查以及常规调查。

3 流行病学调查在动物疫病防控中的应用及作用

3.1 个案调查

个案调查也称为病例调查,就是对动物传染病或非传染病等的一些病例和在动物疫病中第一次出现的病例进行的调查。在调查中可以采取问卷调查、实地调查以及询问饲养员的方式进行,用问卷的形式对发病动物进行种类、年龄、饲养环境、接种过的疫苗、发病前的情况、发病前接触和食用过的食物、发病时间以及动物发病后的一些状况进行详细调查,根据问卷调查和兽医的诊断检查来寻找动物发病的原因[3]。要查明疫病的传染源、疫病的传播方式、传播途径以及病毒的扩散范围等,详细调查后为更快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奠定基础,同时也让更多的饲养员了解和认识该病。

3.2 暴发调查

暴发调查就是在某一地区短时间内大量动物发生同一种疫病的调查。在医学上暴发调查也叫紧急流行病学调查。是在已知动物疫病发生的原因和疫病的来源后,去探索动物疫病发生的未知因素,寻找疫病的解决方案。根据调查和研究,找出动物疫病发生的根本因素。疫病的传播方式、传播途径和传播范围以及流行原因是疫病调查的主要内容,通过调查可以更好地掌握动物疫病流行的实质、疫病传播的强度和传播的范围。了解该疫病的发生带给动物的危害以及该疫病得到控制后是否有复发状况出现。动物疫病要进行科学有效地控制,防止疫情的恶化与蔓延。还要对该疫情进行总结,对以后动物疫病的诊断、流行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提供合理有效的数据资料,可以更好地总结疾病的发生规律,预防类似疾病的发生。

实施对流行病学进行调查研究时,一要对流行病的病发现场、动物生活的环境进行统一调查,找出动物疫病发生的源头,当地人对动物的饲养情况、屠宰情况,可以更好地掌握病情,大致计算出控制和治疗疫情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4]。通过调查可以很好地了解饲养员饲养畜禽的方式及畜禽的生活习惯,可以知道疫情以什么方式和在什么环境中传播速度是最快的,在什么条件下的传播范围是最大的,这样疫情就会得到合理和有效的控制。二是对发病的动物进行调查,要调查动物的种类、发病动物的数量、发病的严重程度、自身的免疫状况、发病的整个过程以及居住的环境和食物,更好更快地了解疫情的具体情况,使疫情可以快速地得到缓解和消除。三是对疫情的来源和扩散范围进行调查,也就是对动物所吃食物、自身的免疫力以及一系列的外部环境的追溯和追踪的过程,为病情的控制和研究提供保障,对动物疾病的治疗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四是对疫情的处置进行分析,对流行性疾病、传染严重的疫病,要对疫区进行隔离和封锁,对威胁区的动物进行疫苗免疫注射、搞好消毒和监测,在最短时间内控制好疫情,避免疫情的扩散和传播,尽快地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

3.3 专题调查

专题调查是针对特定的、有计划的某一项事物进行调查。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和在动物发病的疫区进行核查的方式。专题调查适用于动物疫病、动物接种疫苗等的调查。在疫病调查中,有效地掌握动物疫病流行的动态、疫病对动物的危害,可以更好的分析出动物发病的原因以及该疫病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对疫病进行预防和治疗。对接种疫苗的畜禽进行调查,要观察畜禽的变化,畜禽在接种疫苗后的效果。通过调查,研究人员可以了解到疫苗对疫病的抵抗程度,对畜禽注射疫苗的安全性、畜禽的临床反应、注射疫苗后的不良反应、畜禽的发病总数以及死亡数量等进行分析,可以更加明确疫苗的选择,更加快速的解决疫病的问题[5]。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快速发展,畜牧业也在不断地发展,引进外来物种是必不可少的,但伴随而来的就是动物疫病的预防,对引进外来物种进行检测与调查,是当前科学发展的需要,对外来畜禽进行调查,可保证外来物种的健康,预防外来物种将疫病带进畜禽区,引发重大的疫病,从而保障畜禽的安全。

3.4 常规流行病学调查

针对某一时段发生的某种疫情,饲养员对畜禽进行常规性的检查,对该疫病进行预防,保证畜禽健康的大范围普遍调查为常规流行病学检查。常规的流行病学调查的时间长、不固定且范围广,通过对疫病的种类、分布、发病原因、发病源等资料进行收集,可以更加快速地了解动物的发病情况、危害程度、养殖区的状况和发病来源等,掌握更多的信息就可以有针对性、有目的的对疫病进行防治,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遏制住病情的发展,同时可选择合适的疫苗,制定有效的免疫程序。

4 小结

流行病学调查是一项工作量大、范围广且内容复杂的调查活动,在调查中会有很多外在因素的干扰要使调查顺利进行,必须要有一套合理的调查方案,在调查准备工作时要搜集相关的资料,对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为调查做好理论准备,确保调查的顺利进行。在调查中对有关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有的资料还要到现场去进行调查、询问,要经过多方面的配合调查才能顺利进行。在调查中,要加强对动物疫病预防的宣传,和各个部门的人员进行沟通、交流,使调查的资料数据更具有准确性、真实性。同时要广泛宣传动物疫病预防知识,做好疫病预防工作。

参考文献:

[1] 刘 江,刘 君,王芸华,等.流行病学调查在动物疫控工作中的应用[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24):82-83.

[2] 王长江,杨会国.深入开展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提高动物疫病防控水平[J].中国兽医杂志,2013(1):90-93.

[3] 依明・司马义,玉苏甫・依布拉英.以定点流行病学调查监测促进动物防疫工作[J].中国畜牧业,2012(18):75.

第2篇:动物医学的意义范文

蟋蟀

在初秋蟋蟀求爱的季节里,雄蟋蟀相当工于心计。它首先在地面上营造一个有两条入口隧道的巢穴,然后蹲伏于两条隧道的交叉处,用前翅互相摩檫发出一种颤音。这种隧道的特殊形状,正适合于把声音扩大,这种自制的“扬声器”播出的求爱曲,以吸引从洞口经过或附近的雌蟋蟀。因为哪只雄蟋蟀的叫声高,表明它的体质好,就越能赢得雌蟋蟀的芳心。

黏盲鳗

黏盲鳗是一种狡猾的鱼类。它的脊椎是由软骨组成的,因此全身非常柔韧。它们在捕食别的鱼类时,总是先将自己的身体打个结儿,然后把尖利的牙齿插入对方的腮内,随后便凭借身上的“结儿”拼命地往里钻,越钻越深,最后完全进入对方的体内。这时,黏盲鳗便可以放心大吃特吃仍在垂死挣扎的猎获物。其实,黏盲鳗将自己身体打的这个“结儿”,利用了杠杆原理,使它钻入对方体内省了不少的力。再有,当它不小心被擒时,这个“结儿”又可以帮助它用力逃脱。因此,这种身体极滑又懂得“打结”的动物,据说还没有发现它们的天敌。

兀鹰

非洲的白兀鹰爱吃鸵鸟蛋,但鸵鸟的蛋壳很结实,它的喙啄不开,它便利用重力学发明了高空砸蛋法:双爪抓起一块300克左右的石块飞到80~100米的空中,投下石块砸碎蛋壳。白兀鹰选择的砸蛋高度是恰到好处的,如果飞得过低,就打不破蛋壳;如果飞得过高,将蛋打得一塌糊涂,就会糟蹋蛋液;而这个高度恰到好处,刚好把鸵鸟蛋砸个裂缝,蛋液也没有糟蹋,吃起来又方便。

生活在西班牙的碎骨鹰,爱吃骨头里面的骨髓,因此得名。有的骨头很大,它根本啄不开。然而它能巧妙地利用重力学原理,摔碎骨头吃里面的骨髓。它先选择一块较为平整之处,然后找来许多石块,一块接一块地摆好,接着用双爪抓起骨头,飞到100多米的高空,瞄准地面上的石头,松开双爪让骨头落下来。大骨头砸在石头上破裂开来,碎骨鹰便飞落下来,有滋有味地吃起骨髓。

龙虾

别看它们的样子长得笨拙,呆头呆脑的,但你可不能“以貌取人”,小瞧它们,其实它们还有一颗科学头脑呢!它们喜欢过群居生活,在洄游的时候,喜欢排成“一”字型的队伍,这种“一”字型队伍可以大大减少水流的阻力――处在队伍中间的龙虾所受到的阻力只是单独龙虾的一半。平时,单个龙虾一昼夜只能游100~300米,如果排成“一”字型队列,每小时就可以“飞游”1000米哩!

海龟

海龟采用“全球定位系统”导航。到了繁殖期,海龟从巴西沿海出发,历时两个月,行程2000多千米,来到大西洋上的阿森松岛产卵。两个月后,小海龟出世,它们便随同父母返回到巴西沿海。那么,海龟靠什么导航回到原先的生活地呢?在海龟航行的大部分水域,磁场的密度和倾斜面随方向的不同而变化,形成一个类似经纬线的网格。

这些区域中的任何一点,都能用一组唯一的密度和倾斜角来确定。能够检测到这两个参数的海龟,可以在大脑中绘制出一张“磁场地球”用来导航。

第3篇:动物医学的意义范文

赵霏,王青林

(大连育明高级中学,辽宁 大连 116023)

摘 要 运动学问题通常有许多不同的解法,如可采用运动叠加原理、位置矢量与速度的微分关系、伽利略的速度变化关系、矢量和微分运算等方法求解。本文针对运动学中的一个典型模型,进行了“一模多解”的探讨。“一模多解”不但可以融会贯通运动学的相关知识且能激发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 物理模型;一模多解;物理学习

“一模多解”是针对所给的物理模型,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方法、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探求解决模型的不同思路。事实上“一模多解”就是一种等效思想的体现。通过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延伸由基本概念所衍生的基本技巧,帮助我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激发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针对运动学中一个物理模型,对模型的感悟程度、认知水平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就会产生各种各样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的方法反映出思维上的差异。一个好的物理问题往往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法,即便是最简单的物理模型,它也蕴含着基本的物理概念和物理方法。对模型的多角度的思考,有利于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对物理学中基本研究方法的掌握。

下面我们对运动学中的一个物理模型进行“一模多解”,来体会其中蕴含的物理知识和物理方法。

物理模型:现有一长度为L、质量均匀的细棒,其下端点A以速率?自沿垂直并指向墙面的方向运动,试求细棒上另一端点 B的速度。我们采用了四种方法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探讨。

解法1:如图1所示,建立一个直角坐标系,将细棒上A点和B点的速度分别沿着细棒和垂直于细棒分解:

将(4)式代入(5)式即可得到式(1)所示的B点相对于地面的速度。

解法3也应用了位置矢量与速度的微分关系,利用模型中 和 两个方向的位移方程来求速度,解题思路源于对速度概念的理解,但解题过程与解法2相比,解法2更简洁。

解法4:如图3所示。设细棒上的B点相对A点的速度为vBA,B点相对于地面的速度为vA,B点相对于地面的速度为vB。由相对运动的关系式得

vB=vBA+vA(6)

进一步根据几何关系可得

vB=vAtan?兹=?自tan?兹

同样可以得到式(1)所示的B点相对于地面的速度。

第4篇:动物医学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左金丸;小檗碱;吴茱萸次碱;药代动力学

[中图分类号] R9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2(b)-0019-02

Pharmacokinetic analysis based Zuojinwan compatibility of significance

NI Jianxin1 LIN Yuehong1 CHEN Miaozhu2

1.Department of Pharmacy,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Baoan District of Shenzhen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Shenzhen 518101, China; 3.Department of Community Health,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Baoan District of Shenzhen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Shenzhen 5181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of Zuojinwan in SD rat′s,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Methods A HPLC method was used to detect the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of berberine and rutaecarpine in SD rats which were administrated with Zoujinwan, berberine, rutaecarpine separately. Results The t1/2, Cmax, AUC(0-∞) of berberine were increased in the rats administrated with Zuojinwan and their tmax was shorter, metabolic state was slower, the Cmax and AUC(0-∞) of rutaecarpine were increased and tmax was shorter. Conclusion Zuojinwan is effective when Coptis:Evodia=6:1, can be a very good effect.

[Key words] Zuojinwan; Berberine; Rutaecarpine; Pharmacokinetic

左金丸由黄连、吴茱萸(6∶1)组成,是消化系统常用中药[1]。方中黄连的活性成分主要为小檗碱,吴茱萸的活性成分主要为吴茱萸次碱[2]。本研究采用SD大鼠,给予左金丸及黄连、吴茱萸后取其血浆,进行药物代谢动力学比较,为左金丸的临床使用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药品与试剂:黄连、吴茱萸饮片;小檗碱、吴茱萸次碱标准品;甲醇、乙醚、甲酸、重蒸馏水。仪器:LC-2010C高效液相色谱仪(岛津),电子分析天平,高速离心机,DAS2.0药代动力学数据处理软件。动物:SD大鼠,92只,雌雄均可,体重180~210 g。

1.2 方法

1.2.1 药液制备 黄连组:取黄连300 g,加水2 000 mL;吴茱萸组:取吴茱萸50 g,加水400 mL;左金丸组:取黄连300 g,吴茱萸50 g,加水2 000 mL。分别煎煮2 h后收集煎煮液,再加入等量水后煎煮1 h,合并煎煮液。浓缩成相当于含黄连2.0 g/mL或者含吴茱萸0.33 g/mL的药液。HPLC含量测定结果为:黄连组含小檗碱36.5 mg/mL;吴茱萸组含吴茱萸次碱1.6 mg/mL;左金丸组含小檗碱31.8 mg/mL,含吴茱萸次碱1.3 mg/mL。

1.2.2 给药 取SD大鼠92只随机分成3组:黄连组(22只),吴茱萸组(24只),左金丸组(46只)。禁食12 h后分别灌胃,给予黄连、吴茱萸或左金丸水煎液50 mL/kg。

1.2.3 血浆采集 小檗碱:黄连组和左金丸组分别于0、0.5、1.0、2.0、3.0、4.0、6.0、8.0、12.0、24.0 h从眼底取血1 mL(每个时间点取2只大鼠血液),肝素体外抗凝,经5 000 g离心10 min分离血浆,-70℃冰箱保存备用。吴茱萸次碱:吴茱萸组和左金丸组分别于0、0.25、0.5、1.0、1.5、2.0、2.5、3.0、4.0、5.0、6.0、8.0 h从眼底取血1 mL(每个时间点取2只大鼠血液),肝素体外抗凝,经5 000 g离心10 min分离血浆,-70℃冰箱保存备用。

1.2.4 血药浓度检测 色谱条件[3-4]色谱柱:Waters Cosmosil C18(150.0 mm×4.6 mm,5 μm);流动相:小檗碱,甲醇-0.2%甲酸=70∶30;吴茱萸次碱,甲醇-0.2%甲酸=90∶10;流量0.3 mL/min;柱温40℃。

血浆处理及进样[5-6]取血浆0.5 mL,加入氨水80 μL及甲醇40 μL,再加乙醚2 mL。蜗旋1 min,水平震荡10 min后4 000 r/min离心6 min,转移上层有机相,于50℃吹干,用甲醇溶解残渣至80 μL,取20 μL进样。

2 结果

各个取血点大鼠血浆中的小檗碱和吴茱萸次碱的浓度见表1、2。用DAS2.0药代动力学分析软件处理血药浓度-时间数据,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见表3。

3 讨论

左金丸最早出自元代医家朱丹溪的《丹溪心法》火方,是消化科常用成药。现代药理实验证明,左金丸能明显抑制小鼠胃排空、减弱小鼠小肠推进运动,具有明显的抑制胃酸分泌和促进溃疡愈合作用,并可显著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霍乱弧菌、乙型链球菌等菌群生长[2-4]。

本研究显示,与黄连组相比,左金丸组的小檗碱t1/2延长,tmax缩短,Cmax增大,AUC(0-∞)增加,代谢较缓慢;与吴茱萸组比较,左金丸组的吴茱萸次碱tmax缩短,Cmax增大,AUC(0-∞)增加。给予左金丸后,小檗碱和吴茱萸次碱在0.5 h左右迅速达到Cmax,并且吴茱萸次碱能维持较高浓度,能更好地发挥了小檗碱抗炎、抑菌及吴茱萸次碱抑制胃肠蠕动、保护胃黏膜的药理作用[5-8],提示可根据左金丸小檗碱及吴茱萸次碱达到峰值时间,因此可进行每日1次的左金丸给药。对进一步的研究不同比例的黄连、吴茱萸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从药理学角度阐明左金丸中黄连、吴茱萸的最佳比例,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张红梅,范颖,李然. 左金丸治证本质及其配伍内涵探析[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5):27-28.

[2] 叶富强,徐颂芬. 黄连、吴茱萸不同配伍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J]. 中成药,2005,27(10):1209-1210.

[3] 张启云,徐国良,黄丽萍,等. LC/MS/MS测定大鼠尿液中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的方法学研究[J].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9(6):32-33.

[4] 王文萍,曹琦琛,高晶晶,等. 左金丸配伍意义的药代动力学研究[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0,26(2):126-132.

[5] 吴海,丁劲松,蒋学华. 吴茱萸次碱在犬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规律[J]. 华西药学杂志,2007,22(4):408-410.

[6] 孔维军,赵艳玲,山丽梅,等. 左金丸及类方药性差异的生物热动力学研究[J]. 中成药杂志,2008,30(12):1762-1767.

[7] 武彦文,孙素琴,肖小河. 黄连一吴茱萸药对不同配伍方式的红外光谱研究[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9,29(7):1797-1799.

第5篇:动物医学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动物医学 兽医 临床实践教学

一、兽医临床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1.兽医临床教学的必要性及主要内容。动物医学专业涉及多门学科,且各门学科之间相互独立,相互联系,而临床实践活动是对所有学科内容的综合运用。兽医临床实践课程是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关键,贯穿于各门学科,它是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验课内容开展的动物疾病诊疗、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动物产品检疫检验等活动的综合实践课程。

2.学生能力培养的必要环节。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若想有效看病和看好病,则应全面掌握所有动物的各种疾病特征和发病规律。为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还应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技能,而这需要借助临床实践课程才能完成。

3.社会需求。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畜牧兽医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宠物饲养规模日益扩大,也增加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量,而现行的教学体制根本无法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他们理论知识虽然扎实,但动手能力不高,因此,需要开展临床实践教学。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1.动物疾病模型的建立。兽医临床诊断技术是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也是实践课程中的关键。主要包含动物临床传染病学、解剖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等学科的实验。动物疾病模型的建立有利于动物疾病的规范化教学,明确规定了诊断流程、诊断要求、诊断技术,可使学生全面驾驭病理解剖、微生物分离培养等技术,并培养了学生的临床实际运用能力。

2.PPT演示与实践相结合。目前,多媒体教学是最主要的教学手段,应用范围广泛,然而如果单纯依赖PPT教学很难获得可观的教学效果,因此,应进行适当的实践操作。精巧的PPT是兽医临床实践教学中的基础,应从动物病例开始、发展、治疗康复进行全程连续展示,辅以临床病例,向学生逐渐演示疾病发展。

3.各种动物疾病的通用教学规范。例如,在讲解动物传染病时,应在各种动物传染病中穿插清晰、直观的PPT制作模型,并针对各种动物传染病选取典型病例,按照发病特点、临床病症、病理解剖特征、实验室诊断方法、防治措施及效果和最终处理方法的顺序讲解。

三、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创新

1.学生能力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学生自身能力认识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内在动力,因此,应在学习后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不断反省,以此来提高自身能力,也鞭策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对能力较差学生的培养。相互评价是增进感情、加强学生之间交流、强化团队协作精神的主要手段。因此,应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有效的评价指标。

2.教师对学生能力的现场评价。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指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能够评判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可以参照具体情况调整满足学生需求和适应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也可对学生进行专门辅导,以此来提高班级整体的兽医临床实践能力。现场评价主要包含对学生听课态度、课堂参与性、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病例的认识等内容的评价,这些内容不仅代表着学生的学习态度,还映射着教学效果。

3.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用人单位是学生展现自我的主要平台,因此,建立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能够鞭策教师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中心,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更多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该评价体系主要包含对学生工作态度、环境适应能力、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工作创新意识和积极学习能力的评价。

四、结语

动物医学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临床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主要途径。兽医临床实践涉及多个学科内容,该门课程的学习建立在学习其它多门课程的前提下,同步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教学。目前,伴随着教学改革的全面实施,教学实践得到了越来越多教学工作者的关注。病例是实践教学中的主要资源,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只有以教学内容为基础,选择合适的病例,实施问题讨论,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晓杜 邵春艳 吴永 等 动物医学专业兽医临床实践教学的创新与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3,(21),9170-9171,9174。

第6篇:动物医学的意义范文

一、让学生有兴趣的学好物理

兴趣是学生的一种心理倾向.隐藏在学生的心灵中。能够激励学生锲而不舍地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成绩,最活跃的内部动力,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活整个智力活动,从而自觉地进行观察、思维、想象、回忆。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自然“兴趣”要从“实验”人手。

例如,医用针筒是学生所常见的东西,教师在学生不注意时把针筒套的小孔用橡皮套封住或用手指抵住,让学生来扎针筒活塞,用了很大力气却拉不动,学生对此难道不感必趣吗?由此再进行大气压强的教学便会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必趣,再如,鸡蛋放在水里要下沉这是学生都有经验的。可是教师把鸡蛋放进盐水缸里,蛋竞浮在水面,这时往缸里倒进一清水,蛋便下沉;然后再加些细盐,如果浓度适当蛋便又浮于水中,当学生看到这些现象,就渴望知道“为什_幺”。由此进行物体的浮沉条件的教学就比较容易。

利用多媒体激发兴趣。多媒体技术正在逐渐引入课堂,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必促使素质教育的发展。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能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注意力和兴趣;能动态反映概念和规律的形成,有效地突破重点和难点;有更强的交互性,学生有更多的参与,学习更为主动,有利于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多媒体的大信息量,大容量放大了课堂教学和的“空间”,延长了课堂教学的“时间”。这样的教学,促使学生用多种感官去学,同时也在玩中学,动中学,乐中学,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课堂教学效率。

二、引导学生思考学好物理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长避。”足见学生的积极思考往往是从疑开始。因此,教师有目的地创设情境,设置悬念激疑,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前提。提问后又要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这样有利干拨正思考方向,锻炼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时,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准备:找一个“可口可乐”瓶,将下端切去一部分,细绳一端粘好在瓶底,另-端牯好在乒乓球上。

探究过程:

教师;(演示图一、图二的实验)

大家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学生:“图一”中的水没流出来,“图二”中的水流出来了。

教师:(演示图三的实验)此时水流出来了吗?与“图二”有什么不同?

学生:水从下面流出采的(图二).“图三”中的水是从旁边流出来的。

教师:球要浮起来,关键是哪部分有水?学生:球下面有水

总结:浮力产生的原因就是物体受到液体对它有向上向下的压力差(关键是有液体对它向上的压力。)

三、贴近生活学好物理

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生活中有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物理现象,使我们感到好奇和具有神秘感,就像一个个谜.而物理学就是引导我们去研究,探索,解开这些“密”的钥匙。

例如,徐徐吹拂的清风,滚滚波涛的海浪,地球上万物的运动又各自有什么样的特点?为什么人从水里上岸,一吹风会感到凉爽?为什么下雨前会有“水缸穿裙”?雨又是怎么样形成的?为什么下雷雨的时候,先看见了闪电然后才听到雷声?为什么下了雨后会有彩虹?为什么会有海市蜃楼这样的美景?为什么在高原上煮鸡蛋会煮不熟?用油炸饺子可以炸黄,但用水煮就是煮不黄?为什么高压锅烧饭烧的快?藏在衣柜里的卫生球为什么会不见了?为什么上山的公路是蜿蜒而上的呢?汽车爬坡的时候为什么要换成抵挡?开夜车的时候,高速公路两旁为什么有许多“小灯”,而白天却没有呢?白炽灯的灯丝断了,为什么接上去会比原来的亮一点?如此等等。物理世界神奇万分,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认真倾听物理的声音,会在学到知识的过程中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例如,在学习简单机械中杠杆、滑轮、轮轴原理时,学生感到比较枯燥,学起来就相当被动,当他们了解到这些知识在实际生话中的应用时,如钳子、扳手、缝纫机,汽车方向盘等,就不会再感到枯,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这些知识的积极性。

四、引导学生创造性学习

传统的教育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关注的目标更多的是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因此教学方式倾向于知识的灌输,致使以往的讲授法,也只重视传授知识,不重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了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全面、细致地讲授,把知识“填鸭”似的直接塞给学生,其结果必然使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状态,无法和自身已有的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第7篇:动物医学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药物化学;移动应用软件;ChemDraw

中职生由于化学基础相对薄弱,在学习药物化学知识时,对于记忆信息量大且内容纷繁复杂的药物化学结构和反应原理有一定的难度[1]。这使得他们在学习药物化学知识过程中存有抵触心理,也使得药物化学课程考试通过率不理想[2]。为帮助学生尽快克服对药物化学课程学习的恐惧心理,急需寻找一种中职生易于接受的、较为新颖的教学手段。IPad作为一种新颖的移动设备,用途非常广泛。该设备应用于化学教学中能够有效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互性,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5]。移动应用软件ChemDraw能够帮助学生提高书写和绘制药物化学分子结构、反应路线、反应原理的能力[6~8]。ChemDraw为了配合IPad强大的彩色触屏功能,在原有PC版的基础上开发出很多针对IPad的工具按钮。学生可以用手指快速地对药物分子结构进行绘制。同时,软件本身也提供了很多结构与反应模板,学生可以轻松地画出纽曼结构、Fischer结构等,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与观察药物合成过程和药物三维结构。

1ChemDraw的常见和特殊功能介绍

1.1利用ChemDraw绘制化学分子结构

利用ChemDraw中主工具图标板中的显示工具,如键工具、模板工具、箭头工具、符号工具等在编辑区可以进行有机分子的平面结构输入与绘制(见图1),这是ChemDraw最基本的功能。同时,对绘制完的结构分子进行参数的改变可以满足制作电子课件或出版图书的需要。

1.2ChemDraw的点击—分享功能

IPad版本的ChemDraw的最大特色就是具有点击—分享功能。点击—分享功能允许在多台IPad之间进行ChemDraw文件的分享,绘制完药物分子结构或合成路线后,利用该按钮可以将文件上传分享到各学习小组。同时,教师也可以将自己设置的关于药物分子结构的问题(见图2)或未完成的化学反应过程分享到各学习小组,学生完成问题或填写完反应过程后可以快速地通过该功能反馈给教师,教师可以第一时间查看教学效果。1.3ChemDraw的信息分享功能另外,IPad版本的ChemDraw可以将ChemDraw文件转化为pdf或png格式并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传送。该功能使学生可以利用IPad的文字编辑软件对化学结构进行编辑,编辑完成后的文本或图片可以直接作为电子课件或图书的某个章节进行分享或发表。

2ChemDraw的教学应用与效果

为了测试IPad版本的ChemDraw作为药物化学教学的辅助手段对学生课堂学习成绩的影响,我们选取我校2014级药学专业两个班共36名学生进行对照实验。将其中18名学生作为对照组,由教师课堂授课;另外18名学生作为实验组,利用IPad进行自主学习。利用晚自习时间,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每周进行一次40分钟的针对教学内容的复习,对照组由教师引导进行课堂复习,复习完课堂教学内容后下发复习题,学生当堂完成后教师进行讲解。实验组利用IPad版本的ChemDraw进行复习,教师通过ChemDraw的点击—分享功能将准备好的试题上传到各学习小组,学生既可将做好的试题传送给教师,也可以在学习小组内部进行传送,并进行小组内的讨论。最后,学生将答案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教师,教师批改后进行文字编辑并制成反馈意见单,发送回学生。学期末,实验组和对照组同时参加学校组织的药物化学期末考试,并且填写学习情况反馈单。对两组考试成绩和反馈情况进行统计发现,实验组平均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实验组成绩比对照组好;实验组标准差低于对照组,说明实验组的成绩波动比对照组小;将两组数据进行t检验发现P值均小于0.01,说明两组数据有明显差异[9](见表1)。这进一步说明利用IPad版本的ChemDraw对于提高学生药物化学成绩有明显帮助。对两组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单分析发现,实验组中对于自己的成绩满意人数比例高于对照组,对下学期学习药物化学期待较高的学生比例也高于对照组(见图3)。说明IPad版本的ChemDraw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药物化学课程的积极性有明显帮助。

3结论

从教学结果来看,IPad版本的ChemDraw能够明显提高学生对于药物化学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克服对于药物化学中难点的恐惧,在寓教于乐的同时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重点,帮助学生提高药物化学考试成绩。并且,IPad版本的ChemDraw的点击—分享功能可以增强学生和教师的互动性,方便教师在教授药物化学知识的同时,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与学习情况。从实际操作看,IPad版本的ChemDraw能够方便地在苹果应用商店下载得到,安装容易,使用简便。它附带的3D功能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药物分子结构,加深学生对药物化学知识的记忆。最后,IPad版本的ChemDraw在设计上是以学生自学为出发点,可有机结合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设计符合实际、易于操作的中职药物化学课堂测验,以提高中职学校药物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俞书仁.中职卫校药剂专业药物化学的教学改革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10):51-53.

[2]叶晓,李春.中职学校《药物化学基础》教学方法的探讨[J].海峡药学,2014(4):127-128.

[3]秦妍,唐晓勇.走进iPad教学:新技术引领学习变革[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1):4-8.

[4]李小春.iPad教学观摩课引起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2):45-47.

[5]程少华.基于iPad的教学改革初探[J].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12(1):47-49.

[6]孙博航,杨宇.ChemDraw软件在药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药学教育,2008(5):45-47.

[7]曲扬,栾泽柱.ChemDraw软件在天然药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13(30):95-96.

[8]曾建明,何敬.ChemDraw软件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5(1):44.

第8篇:动物医学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动态心电图检测;无症状心肌缺血;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517(2009)24-0142-01

无症状心肌缺血又称无痛性或隐匿性心肌缺血,是冠状动脉病所致的无心绞痛心肌缺血,DCG检测显示SMI造成的心肌损害与心绞痛相同,在有心绞痛的病例中,有SMI时预后更为严重。本文对328例冠心病患者进行DCG检查检测其临床意义。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7年6月~2008年6月住院及门诊患者共328例,经临床诊断为冠心病(符合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和WHO诊断标准)。男244例,女84例,年龄38岁~80岁,平均年龄59岁,剔除静息心电图有左室肥厚、束支传导阻带、重度贫血、严重电解质紊乱或洋地黄药物影响的ST段移位者。根据临床特征分为心绞痛型264例,心肌梗死型48例,(陈旧性心肌梗死32例,心肌梗死恢复期16例)。

1.2 方法 采用世纪今科同步十二导动态心电图监测仪进行监测。SMI的诊断标准是:1×1×1即ST段自J点后80/MS,开始成水平型或下斜型下降≥1mm。持续1min以上ST段下降恢复后1min以上再次下降≥1mm为另一次发作,如原有ST段下降在原有基础上再下降≥1mm。超过1min,同时对照换着生活日志,有心绞痛或心肌梗塞,冠脉造影阳性的患者DCG上显示的一过性心肌缺血不伴症状着一般都将被认定为SMI,非特异性ST-T改变不应视为SMI。

2 结果

在24h小时中,无症状心肌缺血的第一高峰期是在晨间07:00-11:00,第二高峰时间是在下午17:00-21:00,在凌晨02:00-06:00时缺血发作最低,此节律变化与心率呈正相关;病人的生活日志表明,白天SMI发作时,一般心率较快,多于运动、站立、吸烟、脑力活动及情绪冲动有关。以06:00~18:00发作频率最高45.18%。18:00~06:00发作频率最低11.82%(P

3 讨论

无症状心肌缺血(SMI),指心脏的血液灌注减少,导致心脏供氧减少,心肌能量代谢异常,不支持心脏正常工作的一种病理状态,虽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心电活动、左心室功能、心肌血流灌注及心肌代谢等异常)。但缺乏胸痛和/或心肌缺血相关的主观症状,是没有疼痛的急性或慢性的心肌缺血,属冠心病的一种表现形式,Coho将SMI分为三种类型:I型为完全无痛性心肌缺血;II型为心绞痛患者伴无痛性心肌缺血;III型为心肌梗死后无痛性心肌缺血[2],无症状心肌缺血机制为:①缺血程度较轻,范围小或长期精神紧张对疼痛不敏感,未达到阈值。②疼痛报警系统缺陷或体内β内咖呔基水平增高,使疼痛敏感性降低,也是可能原因[3]。③疼痛传导的精神通道异常。④与心肌顿抑和冬眠心肌也有关。本组监测结果显示,328例中发现228例有心肌缺血,其中68例4148阵次占75.51%,为SMI,远多于症状心肌缺血,60岁以上者SMI发生率较高(占总缺血发作的73.11%),无症状的冠状动脉阻塞患者其缺血病变可以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直至致命的一次发作[4],SMI造成的心肌损害与心绞痛相同,在有心绞痛的病例中有SMI时预后更为严重,24小时内SMI持续60min以上者预后更差,SMI与心肌梗塞和心脏猝死发生的高峰时间密切相关,睡眠期间发生的SMI因心肌缺血易诱发心率失常心律失常又可加重心肌缺血,这种因果关系达到一定程度时,即可发生心肌梗死或猝死[5]。本组发现SMI组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与有症状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Lown氏Ⅲ以上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检出率为46.99%,其中108例严重心律失常与心肌缺血发作次数较频及缺血持续时间较长有关,由于无症状,不易引起患者及临床医师的重视,DCG检测有利于发现瞬间变化的各种心律失常,尤其是恶性心律失常,从而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减少心脏猝死,60岁老人更是高危人群。综上所述,动态心电图广泛用于临床,作为判断冠心病患者有SMI的依据,对可疑冠心病患者是一种简便、初筛的无创性重要而敏感的诊断方法。

第9篇:动物医学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系列回忆任务,移动错误,重复错误,移动距离,重复距离。

分类号B842.3

1引言

近年来,有研究者通过分析被试在完成系列回忆任务时所犯错误的类型来探讨短时记忆(STM)发展的内部心理机制[1]。通过分析被试完成系列回忆任务的结果,发现被试犯有四种类型错误:侵入错误、遗漏错误、移动错误和重复错误,各种错误的多少是不同的,并且它们随STM发展也是不平衡的[2,3]。

虽然错误的发生都会影响STM的水平,但是研究发现产生不同类型的错误的心理机制是不同的,通过分析系列回忆时错误类型,可从深层上揭示STM的发展规律。Henson等人采用系列回忆任务的方法研究成人STM发展出现的错误类型,结果发现错误类型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研究个体言语STM广度的发展水平[4]。McCormack等人以英文字母为实验材料采用系列回忆任务探讨了儿童STM的四种错误类型的发展特点[3]。结果发现随儿童年龄的增长,移动错误呈增长趋势,而侵入错误与遗漏错误随之降低,重复错误则没有显著的变化;四种错误中移动错误的错误率明显高于其它的错误。

韩宗义等人曾经以同音汉字、形近汉字和普通汉字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小学生完成系列回忆任务时发生上述错误类型的情况[5],结果发现小学生各年级移动错误所占的比例最高,重复错误占比例最低;四种错误类型随年级的发展是不平衡的,遗漏错误和移动错误的错误率随年级的升高而减少,遗漏错误率年级差异显著,一年级与五年级学生的移动错误率差异显著,侵入错误和重复错误无年级差异;同音字的错误率明显高于普通字和形近字;每个位置的正确回忆率随小学生年级升高而提高,遗漏错误、移动错误的位置差异显著。韩宗义等人又研究了中学生完成系列回忆任务时发生上述错误类型的情况[6]。结果发现中学生完成系列回忆任务时发生的遗漏错误、侵入错误和移动错误,随年级升高而减少,移动错误的比率最高;同音汉字出现各种类型的错误显著高于普通汉字和形近汉字。此外,我们还通过实验发现小学优生发生的每种错误类型显著少于差生[7]。

由于在系列回忆的STM任务中移动错误在四种错误类型中比率最高[5,7],所以需要对其作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错误特点和规律,如果可以找到错误发生的原因并可以减少移动错误的发生对提高STM的整体水平将有重要的意义。比率最低的重复错误是不是可以避免发生呢?这是否会提高STM的整体水平呢?基于上述考虑,我们对小学生移动错误和重复错误作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2研究方法

2.1被试

本实验选取天津市普通小学一年级(7岁)、三年级(9岁)、五年级(11岁)学生各20名为被试,各年级男女学生各10人。

2.2材料

根据已有研究发现重复错误的比率最低,为了保证重复错误的数量,实验选取重复错误率最高的同音汉字作为实验材料,即这些汉字是6个同音字(里、力、立、李、礼、丽)。这些字选自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上册,并经一年级语文教师检查,保证被试认识和会写。由于只能在一年级上册中选择,所以就无法控制词频了。

将6个汉字随机排列,共720组,从所有的随机排列中再随机选取18组,将其随机排列作为实验的正式材料(保证每个汉字在6个位置上都出现过)。另外还有2组作练习材料(练习材料选择正式材料以外的12个汉字),目的是让被试理解指导语。

全部实验材料用Microsoft PowerPoint 2000制成幻灯片,汉字在计算机屏幕上的大小是15×15cm,屏幕每次呈现一个汉字,每个汉字的呈现时间是1秒,汉字呈现的间隔时间也是1秒。

2.3程序

实验采用个别实验法。被试坐在离计算机屏幕50cm远的椅子上,脸正对计算机屏幕,主试宣布实验指导语。被试完成两组练习材料,确认他正确理解实验任务后,开始正式实验。

指导语:“请你看屏幕,屏幕上每次会呈现一个汉字,由于呈现时间很短,请记住呈现的汉字。6个汉字为一组,等一组的6个汉字全部呈现完以后,请按照呈现的顺序在记录纸上由左到右写出你看到的汉字。如果某个位置的汉字没记住,可以猜;如果猜不出来或不想猜,则在相应的格子里画‘―’。写的时候请抓紧时间,写完再看下一组汉字。在看和写的时候,都不要读出声音来。注意:要等6个汉字全部呈现完以后再写,不能看一个写一个。”

2.4错误类型划分标准

移动错误:被试的记录纸写的汉字的位置与呈现的位置不同,如呈现为A、B、C、D、E、F,而被试写成A、B、C、―、D、F,则记为一个遗漏错误,一个移动错误;重复错误:被试在记录纸上的一组字中写出两个相同的汉字,如呈现为A、B、C、D、E、F,而被试写成A、B、C、D、A、F,则记为一个重复错误。

如果在被试记录纸上写出的一组汉字中,一个汉字出现2次,其中一次在正确位置上,另一次不在正确位置上,如呈现是A、B、C、D、E、F,而被试写成E、B、C、D、E、F,只记一次重复错误,不再计为移动错误;如果在被试记录纸上写出的一组汉字中,一个汉字出现2次,但都未在正确的位置上,如呈现是A、B、C、D、E、F,而被试写成E、B、E、A、C、F,则记为一次移动错误和一次重复错误。如果在被试记录纸上写出的一组汉字中,两个的汉字的位置与呈现的位置交换,如呈现是A、B、C、D、E、F,而被试写成E、B、C、D、A、F,则记为两次移动错误。

2.5数据统计

全部实验数据使用数据库软件Visual Foxpro 3.0和统计软件SPSS 10.0 for Windows统计分析。

3结果分析

3.1移动错误和重复错误的年级差异

移动错误和重复错误的错误率分别用它们占4种错误的百分比表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移动错误的错误率随年级升高而降低,小学三年级重复错误的错误率最高。经检验,移动错误的年级差异显著(χ2=22.3488,df=2,p<.005),一年级与五年级移动错误差异显著(p<.005),三年级与五年级移动错误差异显著(p<.05);重复错误的年级差异不显著。

3.2移动距离分析

所谓移动距离,是指犯移动错误时,项目回忆位置与呈现位置间隔项目的个数。各年级被试的移动错误的移动距离情况见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各年级移动错误最多发生在移动距离是1和2的时候,五年级和三年级在移动距离是1时犯移动错误明显多于一年级学生。经检验,移动距离的年级差异显著(F=3.441,df=6,p<.05),一年级与五年级差异显著;一年级与五年级、三年级与五年级在移动距离是1时移动错误差异显著;各年级在移动距离是2时移动错误差异显著;一年级与五年级在移动距离是3时移动错误差异显著;一年级与三年级在移动距离是4时移动错误差异显著,一年级与五年级在移动距离是4时移动错误差异显著;一年级与五年级在移动距离是5时移动错误差异显著。

对各年级的移动距离进行进一步检验,结果发现,一年级的移动距离差异显著(χ2=399.4066,df=4,p

3.3重复距离分析

重复距离,是指犯重复错误时,项目回忆位置与呈现位置间隔项目的个数。各年级被试的重复错误在不同重复距离的重复错误情况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三年级重复错误率最高,其次是五年级,一年级最低。三年级在每个位置重复错误率均高于其他年级,重复距离是3、4时,五年级重复错误率高于一年级,重复距离是2、5时,一年级重复错误率高于五年级,重复距离是1时,一年级和五年级重复错误的比率相同。经检验,重复错误的年级差异不显著。

从表2还可以看出,一年级学生在离正确项目2个位置和5个位置的地方重复错误的错误率最高,三年级学生在各个距离犯重复错误的错误率大致相等,五年级学生在离正确项目3个位置的地方重复错误的错误率最高。经检验,同一年级重复错误的重复距离差异不显著。

4讨论

4.1小学生移动错误和重复错误的发展趋势

移动错误随年级的升高而减少,这与STM能力随年龄不断提高是一致的。McCormack认为移动错误受暂时特征的影响,暂时特征包含了顺序信息在内的动态背景信息[3]。Glenberg认为暂时特征信息在STM的组织和提取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10],我们认为暂时特征编码的能力和准确性是更为重要的。Brown等人的研究表明暂时特征编码的效率的变化是STM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11]。我们的研究也已经发现小学生在完成系列回忆任务中,移动错误是最多的[5],说明暂时特征编码对系列回忆成绩影响最大。所以我们认为小学生STM表现出的明显年龄变化,主要是因为暂时特征编码和提取效率的改善。我们认为暂时特征信息是影响小学生STM的主要原因,它的改善直接影响STM提高。那么采取一些提高暂时特征信息的编码和提取准确性的措施,可以加速小学生STM整体水平的发展,也能够提高某个年龄阶段的STM水平。

McCormack指出重复错误更多受抑制效应的影响[3]。这里的抑制是一个主动的抑制过程,指一个项目被回忆后,其表象被抑制且它的活动水平逐渐地恢复,因而最近被回忆过的项目暂时无法被提取[12]。本实验发现重复错误并不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出某种变化,STM虽然随年龄增长提高,但这种主动的抑制并没有随之改善。没有发现重复错误数量随年龄的发展性地减少,即没有证据支持抑制反应的发展性增长[3]。我们在对更高年龄被试系列回忆任务的研究中发现重复错误均没出现随年龄而改善的趋势,我们可以认为这种主动抑制是基本稳定的。有研究者认为这种主动抑制影响STM容量的年龄差异,本实验不能从这个角度对此证明。

4.2移动距离分析

暂时特征信息除包括顺序信息外,还包括如项目间联系等其他信息,但我们认为顺序信息是暂时特征信息中最重要的内容。Elevage等人认为是顺序表征错误造成了移动错误的发生[13],我们认为项目顺序的表征、存储和提取发生混淆和错误都会造成移动错误的发生。项目暂时特征值中的关于顺序信息的“值”很低或区分度不高,就导致了移动错误的发生并发生在离正确位置较近的位置上[8],各年级学生在移动距离是1和2时发生移动错误最多,就证明了这一点。同时,移动错误最多发生在移动距离是1和2的情况下显著多于更远的移动距离,也说明小学生的暂时特征编码的准确性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在移动距离是1和2时移动错误存在显著年级差异,说明小学生对系列位置信息编码和提取有发展性的改善。

暂时特征信息是影响小学生STM的主要因素,所以作为暂时特征信息核心的顺序信息也是影响STM的主要因素。因此研究提高暂时特征信息的编码和提取准确性的措施,就可以从提高顺序表征、存储和提取能力方面来着手进行。

4.3重复距离分析

因此研究者使用包含重复项目的列表进行系列回忆任务,发现了重复易化现象(repetition facilitation)和重复抑制现象(repetition inhibition),前者指当重复的项目是相邻的条件下,对重复项目的回忆好于非重复项目;后者指有间隔的重复的项目的回忆成绩则比较差,这种现象也被称为兰施伯格效应[4]。兰施伯格效应可以用我们这里讲的抑制来解释。最近被回忆过的项目直到这种抑制消失才能被再次提取,刚刚回忆过的项目在抑制没有完全消失,即活动水平回复之前则容易发生重复错误[9]。这种抑制过程通常认为消失得很快(大约在随后的2~3个项目回忆之后),那么重复错误应该在离汉字正确位置最近的1~2个位置最容易发生。McCormack的研究发现9岁以上的儿童在某些不同重复距离的重复错误数量存在显著差异[3]。本实验的结果并未发现重复错误多发生在重复距离是1~2时,我们认为可能是小学阶段虽然STM整体水平随年级的增高在提高,但这种抑制的水平普遍还很低,导致小学生对刚回忆的项目的抑制不能很快消失,重复错误的重复距离无规律现象是小学生这种抑制水平的个体差异表现,另外可能与我们所使用的同音汉字相对小学生而言比较难有关系。由于各年级小学生这种抑制水平都比较低,所以在各移动距离的重复错误数量都没有表现出年级差异。

5结论

在本实验条件下,小学生完成系列回忆任务时,移动错误随年级的增高而减少,各年级移动错误最多发生在移动距离是1和2的时候,移动距离的年级差异显著,重复错误的年级差异不显著,重复错误的重复距离差异也不显著。

参考文献

1 Saint A J, Poirier M. Immediate serial recall of words and nonwords: tests of the retrieval-based hypothesis. Psychonomic-Bulletin and Review. 2000, 7(2): 332~340

2 Henson R A. Short-term memory for serial order.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UK. 1996

3 McCormack T, Brown G D A, Vousden J I, et al. Children′s serial recall errors: Implications for theories of short-term memory developmen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2000, 76(3): 222~252

4 Henson R N A. Short-term memory for serial order: the start-end model. Cognitive Psychology, 1998, 36(2): 73~137

5 韩宗义, 沈德立, 白学军. 个体完成系列回忆任务时错误类型发展的实验研究. 心理科学, 2002, 25(3): 265~269

6 韩宗义, 白学军, 沈德立. 小学优生与差生完成系列回忆任务错误类型发展的实验研究. 心理学探新, 2002, 22(3): 28~32

7 韩宗义, 白学军, 沈德立. 中学优生完成系列回忆任务错误类型发展的实验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4, 20(4): 37~42

8 Lewandowsky S, Murdock B B. Memory for serial order. Psychological Review, 1989, 96(1): 25~57

9 Burgess N, Hitch G J. Memory for serial order: A network model of the phonological loop and its timing. Psychological Review, 1999, 106(3): 551~581

10 Glenberg A M. Temporal context and recency. Memory and learning: The Ebbinghuas Centennial Conference, 1987: 173~190

11 Brown G D A, Vousden J I, McCormack T, et al. The development of memory for serial order: A temporal contextual distinctiveness mod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99, 34(6): 389~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