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混沌理论的应用范文

混沌理论的应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混沌理论的应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混沌理论的应用

第1篇:混沌理论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 混沌理论; 内部控制; 不确定性; 组织

一、内部控制和混沌理论

混沌理论是对确定性非线性动力系统中的不稳定非周期的定性研究(Kellert,1993)。在没有变量的情况下,系统运动是一项有规律的重复行为,通过研究认识这一系统状态,非周期就变成了可以观察的对象。

根据当代数学理论的定义,混沌系统就是“对初始条件极度敏感”的系统。换句话说,为了精确预测系统的未来状态,需要知道它无限精确的初始状态,即便很小的误差,都将立刻导致预测错误。混沌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商业周期研究、动物种群动力学、流体运动、行星运转轨道、半导体电流、医学预测(如癫痫发作)以及军备竞赛建模等等。20世纪6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气象学家Edward Lorenz在计算机上模拟气候类型,他的程序使用了12个回归方程来模拟影响天气的初始因素。当他把一个中间值提高精度再送回模型中去,惊奇地发现本来很小的差异,竟然完全改变了模型结果。Lorenz这一偶然发现,就是著名的“蝴蝶效应”――即便很小的变化,都能造成结果的巨大不同,它是混沌理论的经典例子:香港的一只蝴蝶轻轻振动一下翅膀,就有可能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州引发一场龙卷风。

根据混沌理论,企业、组织都是复杂的、动态的、非线性的、共同作用的、极不平衡的系统,它们的未来表现不可能通过过去的或现在的事件、行为来预测。在混沌状态中,组织行为既不可预测(混沌),又有一定规律(有序)。

内部控制包括了一系列的程序、过程和系统等,而且在操作中,上述内容一定会不断地得到重复,从这个意义上说,回归是固有地内含在内部控制之中的。当然,并非上述所有内容都是如此,但是其中很多内容都是这样设计的。因此,混沌理论可以运用到内部控制中来。

二、内部控制概念中混沌理论的含义

内部控制概念是建立在这样一种观念的基础上,即对于预期要达到的目标而言内部控制可被依赖的程度是有其固有局限的。许多相关主题的权威性著作,包括coso的整体框架都谈到了这些局限性。它们包括人类易犯错误的本性、同内部控制有关的成本和收益以及串通舞弊的可能性。因此,内部控制不能完全保证我们总是能够达到所有预期的效果。可以引用coso整体框架中的一句话来说明这个问题“无论内部控制设计得如何完美,执行得如何良好,它也只能对企业所要达到的目标……提供合理的保证。”

这其中的含义就是,那些不合理的小错误是可以容忍的。然而如果将混沌理论应用于这个问题,则显然可以看出,这些小错误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并且与其他异常现象相互作用,就会导致重大的灾难。在这方面有许多例证,例如,巴林银行――这家享有盛誉的老牌银行的崩溃就起源于某个人的未受监督的行为;银行业巨头――日本住友银行所遭受的数十亿美元损失,也源于某个交易员的铜金属期权交易。这两个令人痛惜的案例,显然都是由于缺乏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控制而造成的,但这一认识为时过晚。

混沌理论同时还证明了那些试图通过扩大内部控制的范围而阻止微小错误发生的努力也是毫无用处的。日常操作中的微小偏差是如此之多而它们的后果也是无法预测的。因此,不可能对这些偏差进行准确的预计,也不可能建立充分的预防机制。谁能够百分百地预测错过一个电话、上班迟到了一会或是忘了准备某个会议的材料所造成的后果呢?这些偏差以及其他不计其数、无伤大雅的问题每天、时时都在发生,而且我们每个人都会犯这样的错误。

因此从概念的层次上来说,我们不能依靠内部控制来预防重大恶性事故的发生。除了蓄意欺诈和明显的大意之外,这些事故的发生实际上是随机的。内部控制水平更好的企业似乎会遭遇更少的灾难,但实际上这个结论并没有得到证明。然而现在,笔者还是建议努力达到最好的内部控制水平,以尽可能地减少遭遇灾难的可能性。

三、混沌理论的应用

在混沌理论下,应该承认:重大不利事件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任何水平的控制都不能防止它们的发生。混沌理论不涉及成本―效益之间的比较,而成本―效益原则是coso框架下确定合理性的一个主要标准。为确定一项控制技术是否值得应用在coso 框架下,会将应用该方法所付出的成本与产生的效益进行对比。如果效益大于成本的话,就采用该技术,反之则不采用,即使当某一项控制技术可以防止重大不利事件的发生时也是如此。

但成本―效益原则很可能是一个陷阱,起初看起来可能十分有吸引力,但在事后看来却存在致命的缺陷。换言之,当一个重大不利事件发生时,除了必须接受罚款、惩罚和制裁以外,后果之一便是采取补救措施,以防将来此类状况再度发生。此时几乎就不存在对成本―效益的考虑了。

一旦对不利事件的不可避免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成本――效益原则的重要性就会消失。而如果不存在成本―效益原则这个制动闸的话,管理层将会自由地使用任何措施以提高关键的流程、系统、功能和任务等等。已有确凿的证据表明,更高质量的流程以及类似的措施将会带来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而这又将导致客户满意度的提高。最终,对于持续改进的永不疲倦的承诺将创造并维持竞争优势,从而达到创造价值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不利事件甚至重大不利事件都将会发生。但是,当不利事件发生时,对管理层是否曾尽力采取各种能够采取的措施的质疑将会减少,因为管理层良好的业绩记录将打消所有的疑问,除非是在极端特殊的情况下。

当管理层从成本―效益陷阱里跳出来之后,它就可以自由地采取持续改进、创新方案和承担风险行动,这些与内部控制的管理导向方法的目标是相一致的。这一点非常重要。不难想像,采用这一内部控制方法所取得的结果将比采用coso框架内部控制方法所取得的结果更为理想,不利事件的发生范围也可以变得更小。

可以说,任何事情,不管其性质如何,都不能百分百精确地预测它会如何发生,以及何时发生。这种不可预测的程度随着事件类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许多事件的不可预测水平还会受到有序行为的影响。因此,从原本是混沌的地方可以合理地解析出某种程度的有序。有了秩序之后,可预测性就提高了。大家都相信人类是理性的,因此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行动建立秩序。实际上,我们也确实达到了一种有序状态。这种有序使得整个社会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得以形成并发展。这一切都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因为必须维护秩序,防止因秩序恶化而进入无序的状态。也就是说通过持续的努力来处理不确定性。

在内部控制的管理方法中,风险是与某一行动相伴的不确定性的程度。谨慎的管理者会尽量把风险控制在可以容忍的范围内。但是最终管理者必须自愿接受不能实现预期结果的可能性。混沌理论提供了依据。

正是混沌理论在内部控制中的运用,使得人们对内部控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正如公众可以接受风暴、洪水、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的不可避免性,同样,也没有理由因为没有达到某些内部控制目标,而得出内部控制制度无效的结论。管理层可以通过设计并维持一个高效的内部控制系统,使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毕竟大灾难的发生并不是经常性的!

【参考文献】

[1] (美)史蒂文・丁・鲁牡,刘霄仑,译.超越COSO:强化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中信出版社,2004. 8.

[2] 林钟高,魏立江.会计再造:美国2002萨班斯―奥克斯莱法案启示录.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4.

[3] 宋建波.企业内部控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 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Draft, July 2003.

第2篇:混沌理论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密码学;传统加密;混沌原理;非线性动力学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1-0000-01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Encryption Principles and the Role of Chaos Theory in Cryptography

Li Linghao

(Computer Science,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65,China)

Abstract:In the present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society,data,information security becomes increasingly important.Cryptography in information security as a very important branch,from scratch,starting from the simple encryption system,to the block cipher principles,stream ciphers,to the current popular RSA public key encryption system,its security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strong.The author learned through the class presente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cryptography in recent years new developments in chaos theory in the development of cryptography.

Keywords:Cryptography;Traditional encryption;Chaos theory;

Nonlinear dynamics

一、前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在社会各个部门行业中,数据的信息安全性对我们来说变得越来越重要,密码学作为信息安全领域中相当重要的分支,其发展从从无到有,从最开始的简单密码体制到以DES,IDEA等为代表的分组密码体制,以及序列密码,一次一密密码体制,到现在比较普遍的RSA公钥密码体制,密码体制的安全性变得越来越好,效率也越来越高,但是目前的这些常用的加密密码体制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局限性和不足。近些年新兴的混沌理论作为非线性科学的一支,其很多特性都很适合作为加密,信息安全领域来运用,下面详细介绍下传统加密体制的优缺点,之后又简单介绍了混沌原理在应用密码学中的应用及目前混沌加密存在的不足。

二、传统加密体制的产生与发展及安全性

(一)简单密码体制。简单密码体制作为最简单,现实实现最为容易的加密体制,出现在计算机出现之前,其加密对象一般为现实中的字符或数字,一般分为两种:置换加密和替代加密,置换加密,简单的说,就是把要加密的明文中的文字或数字改变其原有位置,但并不改变明文,因其过于简单,很容易被破译,故应用较少。替代加密,就是通过简单的加.乘法等运算或通过密钥来实现对明文的替代加密,如单表替代加密,多表替代加密等,或者通过二进制计算来进行加密的Vernam加密算法。

简单密码因为其加密原理过于简单,攻击者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便可以在短时间内破译密码,故简单密码体制在现实生活中很少应用,仅作为密码学入门进行学习。

(二)分组密码体制。分组加密就是把要加密的明文,按照一定的大小,进行分组,对每一组进行加密过程的实现。如DES(data encryption standard),三重DES(tripleDES),以及AES(advanced encryption standard)等国际现行的数据加密标准都是分组加密算法的代表。

DES分组密码体制因其密钥长度只有56位,故其加解密耗时非常短,但正因为其密钥长度只有56位,近几十年计算机性能的飞速发展,就目前而言,DES已经成为了不安全的加密方式。很多国外的保密爱好者或研究人员都在有效时间内通过计算机穷举攻击实现了对DES的破解。

(三)公钥密码体制。公钥密码体制相对与对称分组密码体制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加密和解密所要用到的密钥不同,根据其在实际中的作用分为公钥和私钥,最具代表性的公钥密码体制莫过于RSA公钥密码体制和数字签名。

RSA作为高强度的非对称(公钥)数据加密标准,其密钥长度较之des要大得多,这样就保证了其很难通过计算机穷举攻击来实现破解的目的。现实中也确实如此,到目前为止,还尚未有人或者组织宣称能够通过穷举攻击破解密钥长度超过1024位的RSA。RSA的缺点也正是因为其密钥长度过于长,而且采用公钥加密,加解密较为耗时,效率相对于对称加密很低。

三、混沌理论的出现与发展

(一)混沌理论的介绍。“混沌”一词最早在汉字里是用来形容模糊,不分明,蒙昧无知的状态,在近代物理学上混沌是指发生在确定性系统中好像随机的不规则运动,一个确定性理论描述的系统,它的行为却呈现出不确定性--不可重复、不可预测,这就是混沌现象。混沌是非线性动力系统的固有特性,是非线性系统普遍存在的现象。

“蝴蝶效应”就是自然界较为有代表性的混沌现像。混沌理论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非线性科学的重要分支,具有非周期性,长期不可预测性,连续宽频带和类噪声等特点,使得混沌理论和密码学之前有着天然的联系和结构的相似性,可见混沌理论在计算机网络通信,数据保密,信息隐藏等领域有很广的发展空间。

(二)混沌理论的应用。混沌理论在密码算法设计中可以通过混沌系统产生伪随机数据流,将其直接作为密钥,来实现对明文的加密。也可以利用混沌理论来设计一种公钥密码体制。

根据混沌理论的非动力力学的一些特性,其在图像,视频等数据量比较大的安全传输中有较为光明的发展前景。其相对于传统加密理论,加密速度更快,安全性也更高。但因为混沌理论在密码学领域发展的时间不长,现实中还没有像传统加密体制那样的评估安全性的国际标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的局限性,所以混沌理论在加密技术中还需要更多的研究与讨论,来寻找出更好的加密体制。

四、总结

本文作者作为网络工程专业的本科生,仅通过本科课程所学,无法更深入的理解应用密码学的协议与应用以及混沌深层次的理论,故只能简单的介绍了在信息安全领域中,传统密码体质的种类,优缺点,以及近些年发展的混沌理论在加密领域中的发展,但因作者所学有限,时间仓促,肯定存在许多不足与错误,望读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潘勇刚.基于混沌理论的加密技术[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8,4

[4]朱文余,孙琦.计算机密码应用基础[M].四川大学数学学院,科学出版社

第3篇:混沌理论的应用范文

混沌理论的定义最初由科学家李天岩和YorkeJ从遍历论中的测度理论中综合分析得出。DevaneyR•L从拓扑的角度出发给予了混沌理论新的定义,其定义为:设定C为以数据集合点,t:CC就可以被称为是在C上的混沌表现,那么还可以得出这几点理论,即:t存在对初始数值的铭感依赖性;t是通过拓扑传递得到的;周期点将会在C周围出现稠密状态。从这一点来看说明混沌理论具有这三种要素,即:不可预测性、不可分解性和成分规律性。由于t对初始数值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因此混沌系统是无法测量的;因为存在一定的拓扑传递性,因此不可以被分为两个子系统;但是,在混沌环境下还是存在一定的成分规律性,也将是我们常说的稠密周期性。

2码分多址的概念

码分多址主要包含以下两大技术:

2.1码分技术是最为基础的拓扑技术扩频通信是一种特殊的通信方式,在上个世纪中被广泛用于军用通信系统中,直至八十年代后,扩频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逐步进入民用通信体系当中,引起了更多技术人员的注意。由于通过分析扩频通信技术能够得到码分多址,从而让扩频通信在民用通信体系中的应用前景更加广阔。

2.2多址技术从通信的本质来看,多址技术和问题其实就是一个滤波问题。在同一个多址系统环境下,很多用户可以同时拥有同一种通信传输媒介,所以,我们必须采用一种信号分离技术或滤波方式来区分不同用户的传输信号。目前,我们常见的信号分离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1)利用不同传输波形来区分出不同信号的码分多址。(2)利用定向天线矩阵来实现信号区分的空分多址。(3)使用滤波器来实现的频分多址。(4)应用时间段落控制的时分多址。从理论的角度来理解,无论是哪一种信号区分技术,其提供的区分容量都是相同的。但是综合分析蜂窝通信系统中的各项因素,笔者发现码分多址技术能够比其他三种多址技术更加有效。

3基于混沌理论下的收发端保持同步的通信技术

3.1混沌模拟通信混沌模拟通信是一种最早基于混沌理论的通信研究,研究的重点就是讲混沌同步作为技术基础,将小量的通信信号分层叠加在混沌信号层之上,同时在使用一个同步性高的混沌信号调制出需要使用的信号。(1)混沌调制混沌调制科学人员将混沌信号应用于扩频通信的一种方法,起技术的基本思想就是使用一个类似白噪声的宽谱信号去调制所需的信号。(2)参数调制技术参数调制技术又可被称为混动通信技术的开关,其技术思想就是讲一些二进制的信息流通过调制的方式能够出现在混动系统中动力学中的某一参数之上,然后能够在信息接收端能够估算出这些参数,从而调制出正确的信息流。

3.2混沌数字通信通过使用混沌数字编发的系统来对通信信号进行保密处理,这样比连续使用混沌系统更加容易,而且具有高度的保密性,所以,二十一世纪的通信更加趋于数字化发展。(1)码分多址支扩基带通信系统使用混沌序列来代替传统的PN序列就能够成为混沌序列中地址码的扩频多址系统,该项系统的调制、解调和数据序列的检测与PN序列的地址码检测方式基本相同,通常情况下是在发送端进行扩频和载波的调制处理,而在接收端则使用相关检测方式来恢复数据。该项系统的信息同步方式也与传统系统的方法基本相同,主要是在信息传递之前,先周期性的预判信息的同步序列,从而能够便于信息接收端捕获信息和对信息进行跟踪。但是这个系统会涉及到两个问题,即:伪随机编号的调制和处理相关信息,其中前一个问题的核心理念就是要负荷扩频通信要求来进行随机序列排序。(2)基于非线性递归数字滤波器的数字混沌通信将非线性递归数字滤波器通过重组构建成为一个世纪混动系统的理论基础:当一个实际性的离散混沌系统形成时,那么首先出现的问题就是“字长效应”,也将是精度限制。由于混沌映射的参数和状态只能用户表示有限的精度,从而让其在理论上是一个混的系统,但是在实际当中却只是一个有限状态机,并且还会随着数字而不断的增长,增长周期也会随之加快。(3)通过DB同步来实现的数字混动通信高速性和准确性和DB同步系统的主要特点,也是其最大的技术优势。高速性主要是指两个不同初始数值的系统,只要能够进行限步叠送就能够实现完美同步;而准确性则是指两个系统在同步之后,从理论的角度来分析,两个系统的状态应该是完全相同的。科学家Angeli和他的实验小组通过利用DB同步的优势,创建出了一个基于混沌理论的数字混动保密通信方案。该套系统中的混沌映射具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动力学方程,并且具备充分的DB同步优势。笔者假设需要N步迭代就可以实现系统同步。

4结束语

第4篇:混沌理论的应用范文

一、现代经济预测

经济预测的对象是一个经济系统,对其能否进行预测,可以进行什么样的预测(定性的还是定量的,长期的还是短期的),取决于系统所处的状态。混沌理论认为,一切系统的行为都是动态演化的,在其演化过程中可能会呈现出有序态、无序态、混沌态、反混沌态和自组织临界态五种类型的状态,不同状态下的系统具有不同的预测特性。研究表明,当经济系统处于无序态或反混沌态时,对其进行任何形式的预测都可能是无效的;当经济系统处于混沌态时,可以对其进行长期定性预测和近期、短期或中期的定量预测,而不能进行长期定量预测;当经济系统处于有序态或自组织临界态时,可以对其进行长期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但预测的精度不一样,有序态的预测精度要远高于自组织临界态。对于一个复杂的经济系统根据混沌理论,其演化行为既不会总是稳定有序,也不会总是混沌或无序;在某一层次或某一部分是稳定有序的,而在其它层次或其它部分又可能是混沌或无序的;当系统经过内部协同作用和与外部交换物质、能量及信息的作用时,系统会从一种状态演化到另一种状态。但系统在何时、何处发生变化、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是难以预测的。因此,那种试图对复杂经济系统进行精确定量预测的努力是徒劳的。

对于复杂的经济系统,人们可以通过建立计算机模拟模型来预测未来。一般认为如果所构造的模型对事物的运行机制刻画得越准确、给定的初始条件和运算过程越精确,预测的结果就会越可靠,预测的精度就会越高。对于平稳有序的经济系统或进行近期预测的混沌系统,结论无疑是正确的,但对于非有序的经济系统,在进行中长期预测时,结论就可能不正确。其原因是无论怎么精确的数学模型,总是对现实问题的简化。总要省掉一些变量,也就是无论模型构造得再完美,总是与实际问题有差异。如果系统平稳有序或预测期限很短,这种差异不会产生大的变化。但如果系统非有序而且预测期限较长,这种差异就会产生“蝴蝶效应”,使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产生较大的偏差。

当外部经济环境发生大的变化,如战争、地震、社会大变革等,肯定要对经济系统产生重大影响,系统的随机性加大,按原外部环境条件下所作的预测,自然会出现大的失误。但混沌理论认为,一个系统的随机性有可能是仅由内部非线性机制作用产生的,而与外部的噪声或扰动无关。这实际说明,即使外部条件没有发生变化,也可能由系统内部非线性机制的作用,使系统发生大的波动,从而导致预测失误。如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1994年墨西哥爆发的金融危机以及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均是资本市场内在的机制而非外部的冲击所致。

现实中的许多经济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复杂系统的多层次性、互关联性、非叠加性以及动态性使得描述这种系统的预测模型应具有非线性特点。加强对新的非线性预测方法,如混沌动力学预测法、混沌情景预测法、混沌惟象预测法、分形预测法、小波分析预测法等的研究势在必行。混沌理论改变了我们对经济预测的传统认识,使我们认识到了原本认为不可预测的复杂经济系统具有可预测性,而原本认为可预测的简单经济系统具有预测的局限性。由于混沌理论为原来被认为不可预测的复杂经济系统的预测提供了新的理论与方法途径,人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混沌理论的发展和完善,经济预测的理论和方法必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经济预测的精度也必将达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二、现代经济控制

人们从大量的经济系统中揭示了混沌现象的存在,伴随着自然科学领域混沌控制利用研究的进展,如何消除有害的混沌而对有益的混沌加以诱导也已成为经济混沌研究的热点之一。但相比物理、工程领域而言,经济混沌控制研究则起步较晚,工作零星分散。1996年,J・A・Holyst等发表了题为“如何控制混沌经济”的文章,开辟了经济混沌控制研究的先河。

经济混沌控制研究的意义在于它是混沌等复杂性科学理论在经济管理系统中得到实际应用的关键环节。这里既包括模型控制即从混沌这个丰富的信息库中获得我们所希望的动力学行为,也包括概念化的混沌系统(如企业组织)的管理控制。这就决定了经济混沌控制研究的方法必须是定性定量相结合,既要充分借鉴、利用相对通用的混沌控制思想、理论与方法,也必须考虑经济管理系统是有人参与的复杂适应系统的特点,还要综合利用复杂性科学的其它理论方法。总体上,经济(模型)混沌控制的研究包括三方面内容:

1.经济系统产生混沌的动因。混沌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最大的区别就是它认为经济系统的波动是系统内生决定的,因此研究经济混沌首先要找出那些可以引起混沌的关键系统参数或变量。

2.比较经济系统在周期态和混沌态的表现这需要根据所考察经济系统的特点提出一些衡量系统表现的指标,如D・A・Belrens在研究两个国家军备竞赛的混沌模型时以“和平与稳定”作为指标来分析评价系统的表现,在本文中我们提出累积利润,累积收入,回报率等指标来评价经济系统的表现。这里实际上是一个混沌评价问题。

3.进一步研究为使经济系统在这些指标方面取得较优甚至最优的值,所进行的适当的经济主体行为策略。如果混沌是有害的,即系统在处于混沌态时表现较差,则应根据经济系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控制方法来控制混沌至某些周期轨道,而且根据奥特等人的研究结果,此时一般只需考虑低周期轨道的控制。如果表明混沌是有益的(Huang在研究有增长上限的蛛网模型时证明,当系统处于混沌态时平均利润较大),那么对这样的混沌就应当诱导和在一定程度上保持。

第5篇:混沌理论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混沌理论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管理

[分类号]G203

混沌的概念由来已久。在古代巴比伦、印度和中国的神话传说中,把开天辟地之前的形态称为混沌。恩格斯说:“在希腊的哲学家看来,世界在本质上是从混沌中产生出来的东西”。柏拉图把混沌视作物质范畴内的事物。康德(Kant)认为混沌由某种更基本的物质构成,构成的原因则是“多种多样性”,亦即复杂性。混沌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却是从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的。1961年,美气象学家洛伦兹在进行数值天气预报时,意外发现从两个误差为千分之一数量级的初始值开始,计算出来的天气模式差别越来越大,最终变得毫无相似之处。这一意外发现,播下了混沌理论这门新学科的种子。

非线性混沌科学不但在认识论上有重大的哲学意义,在求解基本问题时有重大科学意义,而且在研究生态环境、医疗诊断、经济发展、科学决策等问题时,都有重要应用价值。将混沌理论(chaos theory)应用于信息资源管理研究将成为一个新的趋势。信息资源的组织是非线性的,其实质是各信息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依存的一类非线性反馈的系统性组织。混沌(chaos)是信息资源管理的一种本质行为,信息资源管理趋向混沌的特性要求必须对以决定论为指导的传统管理哲学重新思考。

1 混沌理论对信息资源管理的哲学启示

混沌理论对信息资源管理的哲学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简单与复杂的辩证关系。混沌理论认为简单中孕育着复杂,从复杂中可以抽象归纳出简单的规律。信息资源管理虽说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工程,信息种类繁多,内容庞杂,关系盘根交错,无数信息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使之成为一个复杂的层级系统,但其中的规律也可以用简单的方式表现。

・可测与不可测的辩证关系。由于信息世界原本处于一种包罗万象、错综复杂、瞬息万变、迷茫混沌的状态,无数的信息单元中有无数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使之成为一个复杂的层级系统,因而要准确地描述信息或精准地预测信息的未来状况几乎是不可能的。混沌理论指出,混沌并不是简单的混乱,信息的发展变化并不等于没有规律可寻,而是被无序的表面遮盖着的更高层次的有序性。混沌理论要做的就是要在混沌中寻找出信息预测的规律。

・确定性与随机性的辩证关系。混沌虽然难以精确定义,但可以把它看作是确定系统所产生的随机性。“随机性”指的是不规则的、不能预测的行为。混沌的随机性是内在的,是确定性系统自身固有的,信息资源管理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①信息技术的不确定性,信息技术的变革可以完全改变信息资源管理的模式;②信息生态环境的不确定性,组织外部的信息生态环境处于变化莫测;③信息需求的不确定性,很难预料组织的信息需求。信息资源管理的随机性在适当的条件下,将以必然的形式从内部产生出来。

・稳定性与不稳定性的辩证关系。信息并不是处于静止的稳定态,而是在不断发生和演化着。传统信息资源管理思维中的那种纯粹的逻辑分析和演绎,往往是在构成论意义上而非生成论意义上来考察信息世界的静态思维,很难反映信息世界的真实状况。混沌理论则是将信息定位于混沌状态。混沌状态不仅具有整体稳定性,而且还具有局部不稳定性。局部不稳定性表现在初值的“敏感性”,初值“差之毫厘”,结果将“失之千里”。混沌理论用动态的思维考察信息状态,为信息资源管理提供了新视角。

・有序与无序的辩证关系。混沌不是纯粹的无序或混乱,而是一种“有序中的无序”。它没有经典意义上的周期和对称,表面上没有明显的有序,但它却有跨尺度的自相似性。这种结构是一种典型的有序性,是一种更深刻的变换中的不变性,有序渗透于表面的无序中。在知识经济时代,数据的无序,并不能说明在组织和管理信息过程中正熵的增加和负熵的减少是一种必然趋势。信息管理的开放性一方面可以使信息管理从外部环境中吸收负熵;另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可以通过学习来积聚和复合知识及信息。正如乔治・吉尔德(George GiIder,1989年)在《微观世界》(Mi-crocsrn)一书中所说:“思维征服了微观世界,超越了所有的熵陷阱,了物质本身”。这表明,后现代的信息资源管理不仅仅是处理信息的机器,更要善于创造出新知识。

2 混沌理论下的信息资源管理价值的定位

混沌现象是宇宙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混沌不同于混乱,是介于有序与无序之间的特殊状态。以混沌理论的视角将信息资源管理解读为:信息资源管理的任务是研究如何治理信息源混沌状态和人们认知活动的混沌状态,如图1所示:

信息是数据的高级形态,强调智力和智能,强调运用知识的能力。信息资源管理是一个自组织系统,跟外部系统不断地交换信息。混沌现象是从这个自组织系统内部自发地产生的。混沌与有序是矛盾的概念,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混沌再现了信息的多样化和复杂性。信息组织的有序来自信息源的混沌,混沌包含了新的有序结构产生的必要条件和基础。在混沌的驱动力作用下,信息系统自发组织趋向有序,但是有序的过载又诱发了新的混沌。因此信息源本身一直处于绝对有序与绝对无序中间的混沌状态,在此命名为混沌1。引入混沌理论要做的就是,在信息源混沌中寻找出不确定性的规律。

人们的认知活动也处于一种混沌状态,在此命名为混沌2。这是因为,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们对信息资源的认知具有“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的特点。当信息流不断输入时,人们选择性地注意、理解和记忆信息,有可能造成认知结构混乱。从中可以看出,语用信息蕴含于语法信息和语义信息,它来自于有序态,但对用户的作用却是无序的,这种无序又不是毫无秩序和规律的。人们的认知过程是一个混沌现象;当信息流不断输入到信息接受者的头脑中时,非但不能使用户的思维更清晰、更有序和更有规律,反而可能造成他的混乱;而信息接收者基于本身的认知结构,可以对这些信息有所理解也有所歪曲,有所记忆也有所遗忘,有所接受也有所排斥,经过这些无序的过程、混沌的状态,最后才有可能在新的认识层次上再达到有序。信息资源管理的价值突出表现在,治理信息源的混沌状态和人们认知活动的混沌状态。

3 混沌理论下的信息资源管理的维度

信息资源管理的任务是从信息源和认知的混沌状态找到各种规律。混沌理论有吸引力的方面是提供了把信息资源管理的复杂行为理解为有目的和有结构的某种行为的方法,而不是理解为外来的和偶然的行为。治理信息源的混沌状态,可以利用混沌理论计量各类

信息的产生、增长、老化以及分布状态的规律,当然这种规律不是单纯的线性关系;在信息的采集、组织、提炼过程中引入混沌理论能在有序与无序的辩证中寻找治理信息源混沌的方法;借助于混沌理论能深入了解简单与复杂、确定性与随机性、稳定性与不稳定的辩证关系,有利于在信息分析、预测中寻找信息资源管理稳定的、确定的规律,并把结果通过信息检索系统传递给用户;有助于用户理解、吸收信息和知识,有效治理认知活动的混沌。因此,利用混沌理论从信息计量、信息采集、信息组织、信息提炼、信息分析、信息预测、信息传递、信息检索人手,可以分别治理信息源和认知活动的混沌状态。借助混沌理论从这八个维度构建信息资源管理的框架,如图2所示:

4 混沌理论下的信息资源管理的框架构建

汤姆・J・彼德斯指出,未来的管理将从控制走向混沌。他认为,人们告别了命令和控制的时代,迎来了一个充满“好奇、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新时代”。因此不要试图去进行指挥控制管理过程,而应去支持资源的分派、知识的再配置和适宜文化的设计。混沌理论为信息资源管理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借助于混沌理论可以从信息资源的计量与采集、信息资源的组织与提炼、信息资源的分析与预测、信息资源的传递与检索8个维度来改进信息资源管理方法,如图3所示:

4.1计量与采集

混沌区具有无穷嵌套自相似结构,即该区域内显示出无穷无尽套迭的彼此相似的结构,任取一个小单元,放大看都具有和原来混沌区整体相似的结构,包含有整个系统的信息。由于信息之间的关系具有多样性,它们之间的地位有主次差别,因此在信息资源管理的信息采集过程中,可以利用混沌理论从混沌运动的自相似性中寻找信息源的分布规律,按照信息的重要程度赋予相应的权值。权重高的信息应该突出表现,并以之为中心。对于权重较低的信息不应该置之不理,或视而不见,应该通过扩大或缩小它们的语义范围,寻找与主要信息的联系,逐渐向权重高的信息靠拢。对于权重很低的信息在采集时也不能完全抛弃,可以作为补充和辅助手段突出主要信息。利用混沌理论采集信息归纳起来就是从混沌运动的自相似性中确定信息片断之间的语义联系,判断信息之间的主次关系,从而找出那些决定事物变化和发展方向的最关键的信息要素。在计量信息源的过程中,可以依照此种原理,描述某一区域信息源的特征,将之作为计量整体信息源的参考依据,对信息相互引证关系进行定量描述和统计分析,以便揭示信息源的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为信息采集工作提供指导。

4.2组织与提炼

在信息世界里,两条信息之间存在着的关系有:非常紧密的关系、完全没有关系、很接近到几乎意味着同一件事、分离的但相等及一个拥有比另一个更丰富的信息。将众多的信息片断放置或排列在一起,可以明确或隐含地向用户表达信息之间的关系,可以将这种信息并置或排列后的结果看作是信息集合。信息片断转化为信息集合的过程就是信息组织的过程。在信息资源管理的信息组织方面,利用混沌理论研究信息源的相关性、转化性、离散性和集聚性。从混沌吸引因子的特性中寻找信息组织的方法。混沌吸引因子表示一个动态行为最终停留下来又被吸引过来的状态,是信息源混沌现象的一种内在规律性表现。根据混沌吸引因子所界定的描述混沌现象过程中的变量数目,通过实现信息片断的分离(信息的区分、分类)、判断其相关陛,寻找片段之间的语义关联,将无数的语义片段集聚排列(信息的归类)、组合整序(信息结构序化),形成有序的信息内容集合,实现信息的有序组织。更进一层,利用混沌理论提炼混沌吸引因子,将信息集合结构和形态进行转化,使语义复杂性不断提高,将低价值的数据提炼为高价值的信息,从而实现信息的提炼。

4.3分析与预测

信息的分析与预测可以帮助用户减少信息理解和认知的障碍。在以前的信息预测和决策等工作中往往以牛顿范式为指导,即认为时间可逆,任何一个系统,只要知道了它的初始状态,就可以根据动力学规律推算出它随着时间变化所经历的一系列状态。传统的预测方法如平均法、线性回归法等都遵循该原理。然而,对于可能走向混沌的信息系统,长期预测决策注定要失败,稳定发展中总含有波动,危机间或发生。所以,在信息资源管理中应打破还原论的束缚,在预测和决策中用非决定论方法来分析和处理问题。在信息的分析与预测方面,可以利用混沌管理方法中的混沌动力学预测法、混沌唯象预测法、混沌情景预测法优化信息预测的模型。混沌动力学预测可以从动力学的角度研究混沌产生的条件,分析预测信息未来可能出现的情景性质。唯象预测法根据现象而不依赖确定规律的黑箱理论同样适用于混沌的信息预测研究。唯象预测法是一种从现象到现象的预测方法,它通过信息现象探讨事物的本质,以大量的现象为依据,探讨信息的发生和发展规律。混沌情景预测方法可以通过假定模拟当前的信息环境,预计未来的情景,以更好地分析信息的语法形态、语义功能和语用价值,为决策提供依据。

4.4传递与检索

第6篇:混沌理论的应用范文

西方文化的显著特点,就是坚守契约精神,构建了相当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道德约束机制。从政府的公信力到企业的债信体系乃至公民的守信精神,使得可度量标准化管理(包括国家治理)作为民主人权的主要实践形式。这显然区别于东方特别是儒家作为主流文化的大中华文化圈。众所周知,“中庸”之道“和”文化组成儒家文化的主要观念,外化为人们的处世之道。其结果产生了与西方国家截然不同的文化理念和行为模式。

管理学科作为社会科学的子系统,长期以来,公推西方管理理念和手段,可悲的忽视了传统文化的延续。我们知道管理双方作为个体,传统思维取向存在着不可磨灭性,西方理念的吸收、涤荡的结果,难以避免传统思维的定势。同样,儒家文化氛围的“信”比较于西方的债信文化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如此,笔者提倡企业管理应该将可度量标准化西方管理模式与传统混沌哲思结合,导入混沌管理概念。

二、混沌管理的概念以及可操作性

不可否认西方管理学中同时存在混沌管理的思想。这可能也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结果。而我们恰恰忽视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应用。

所谓混沌管理笔者认为应该如此界定:建立在可度量标准化管理的基础上,赋予被管理者让渡利益,超出其期望,催发其积极性动力,实现即期目标管理效果的最大化,同时服务于下期管理目标的高效实施。

混沌管理在消费群管理、组织管理、客户管理等方面具有可操作性,下文逐一论述。

三、消费群混沌管理的运用

让渡价值理论是我们熟知的市场营销概念之一。而让渡价值的应用却是大多数企业营销人员不曾应用,或者说不知如何应用。再或者说无法找到应用的理论依据。

混沌管理提供让渡价值的应用理论基础和让渡价值理论运用效果的评价体系。让渡价值理论基本含义就是消费者选购消费商品和选择接受服务后的超值心理,由此引发的再次消费愿望同时产生转告他人的冲动、行为,客观起到稳定和发展消费群结果。

混沌管理必须作为可度量标准化管理的补充。大家知道可度量标准化管理的特点在于产品性价比尽可能匹配、促销广宣准确固定、售中过程的标准化服务、量化售后服务准则等,均严格限制。建立在契约准则的前提下,不允许超越和删减。消费群体共性化作为可度量标准化消费群管理的出发点。然而,消费个体的个性因素被完全抹杀。由此,造成消费群让渡价值的缺失严重的情况。

混沌管理的导入,就是允许一定比例的非标准运作。比如,针对个性化消费者的要求,提供其所要求的产品设计、价格让渡、赠品变更、超标准服务,同时,还要根据其兴趣要求指向给予小幅度产品改进设计意见、再次让渡、赠品追加、超高标准服务。如此,让渡价值必将得以应用和体现。消费群的稳定扩充定在情理之中。

混沌管理的评价体系必须建立在营销管理者标准制定过程中包含超标准运作额度和准备的前提下,建立消费群评价反馈体系,即期反馈非标准化的结果。消费群模块,通过消费群模块走势图弹性分析,获得评价结果。

四、组织混沌管理的运用

西方组织管理学要求,组织必须有准确目标、规范化制度、规范化组织成员行为规范、可度量的绩效考核体系。组织战略、愿景管理当然也得到应用。

但是,我国大多数企业组织战略的可执行性,持续性往往难以保证。流于形式和口号。愿景管理的引进也紧限于阶段性鼓舞士气,服务于阶段目标,失去愿景管理的本意。严格意义上说,产生这样的现象,同样由于传统文化的反作用力和破坏力。也就是,反传统无视传统的作用力其必然结果导致传统破坏力的增强。

组织混沌管理能够解决数量标准化组织管理的不完整性。组织目标、制度制定、组织成员行为规范、组织绩效设计过程中,引入弹性评价体系,实施例外管理。并实施超组织管理标准度量。强化热炉法则或聚变效应。

同时,组织混沌管理的导入能够提供组织战略变更和发展的空间,使组织战略具备执行力。愿景管理必须亲和组织战略,不确定混沌因素的积极取向应作为有意补充。

五、客户混沌管理的应用

客户混沌管理主要体现在营销政策(折扣、返利)超标准奖励或处罚,客户服务的拓展提供客户要求和超越客户要求的服务指导培训。由此提高客户期望和恐惧心理落差。达到管理稳定发展客户群的目的。

例:某制造企业的某经销商年终返利按照标准核算为10000元,给予其12000元的返利,超越客户期望,虽然违背契约,但是积极性违背契约使该客户获得超期望利益。如果,同时再给予该客户精神鼓励,帮助提高其店誉;那必将推动该客户明年进一步提升该制造企业产品产品在该客户公司份额。反之,如给予8000元,则可能促使该客户积极性下降,导致下一年度在该公司的份额下降。还可能导致该客户以制造企业违约为由,降低对该制造企业的信任乃至终止合作。

同理,如该客户违约操作,给予加重处罚,则有利于防止类似问题再度发生。

下游企业同样可运用混沌客户管理,增强上游企业的下阶段合作信心,客观起到阻止竞争对手的作用。

混沌客户管理同样要求预留超标准管理所必须支出的物质服务成本允可额度。否则,无法实施。

第7篇:混沌理论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消费者行为 混沌 混沌现象

问题的提出

国内外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归纳起来有两种方法:阐释主义(Interpretivism)和实证主义(Positivism)(L.G.Schiffman & L.L.Kanuk,2004)。阐释主义从现实人的角度去理解消费者心理行为,否认消费者心理行为变化一般规律的存在,对消费者的研究只停留在现象描述肤浅阶段,不能对未来消费行为反应做预测。虽然实证研究利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试图揭示消费者行为中的某种影响因素或因果关系,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对消费者进行“切片式”的研究,未能带来研究意义上的突破(卢泰宏等,2005),对于各种与模型预测不同的“不规则”混沌消费现象的解释显得苍白无力。

目前消费者行为的研究结果只能给出消费者行为全过程中局部的、某一时段、某一环境下的消费行为特征的解释,这种解释不能推知消费者行为规律的全貌。消费者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整体。人们的消费决策是一个系统性的活动过程(Kotler,1996;Engel,Kolloct和Blackwell,1994)。消费思维决策过程时刻受到消费者内外环境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无法穷尽,其相互作用程度也在不断变化(卢泰宏等,2005)。而且直线性因果关系的研究思路直接违背了消费者行为系统内外部影响因素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所以,用非线性的系统研究方法——混沌理论来研究消费者行为规律是一种可选择的有效途径。

混沌理论及消费者行为动力系统

(一)混沌及混沌理论

混沌(chaos)是指一种确定的系统中出现的无规则运动。混沌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混沌理论所研究的是非线性动力学系统的混沌,目的是揭示貌似随机的现象背后可能隐藏的简单规律,以求利用这些普遍遵循的共同规律来解决一大类复杂系统的问题(王东山、贺国光,2003)。复杂系统所表现的非线性动力学性质,是混沌存在的根源。复杂系统是自然和社会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混沌理论在社会、经济等领域得到了富有成效地应用。尤其在气象预报、股市预测和信息加密技术等方面的成功应用,使混沌理论展现出无穷魅力。

混沌理论的主要观点:第一,混沌系统行为具有初始条件的高度敏感依赖性,其长期行为不可预测;第二,混沌只能出现在非线性系统中。在非线性系统内部存在着感应、诱导、协同、整合、吸引、排斥、干涉、放大等种种非线叉耦合作用,这种作用是产生混沌现象复杂性的根本原因;第三,混沌运动的发展可以使原来有序行为变成混沌行为,也可使混沌行为变为有序行为;第四,混沌吸引子(奇怪吸引子)是混沌运动特有的,具有复杂的拉伸、压缩和折叠结构,它把系统内部由于涨落而处于发散的行为轨迹吸引到吸引子上;第五,混沌内部具有尺度不变的自相似性,即在任何微小尺度上具有与整体自相似的几何结构,对它的空间描述只能采用分数维。

(二)消费者行为动力系统

混沌行为或混沌现象是复杂系统的本质特征。为此,在有关消费者行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消费者行为动力系统模型(见图1)。

消费者是身心合一、表里相应的有机整体。如果把消费者行为过程看作一个系统行为,那么消费者行为与其他系统一样表现出系统的基本特征,即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李喜先、陈益升等,2005)。消费者行为由不同环节组成,从需求认识到购后满意度评价,每一个环节都是在前一环节基础上的提高与发展,而且每个环节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实现消费者行为系统的统一整体。

消费者行为受各种因素影响,行为系统内部存在着各种正负反馈关系。一个消费者行为系统可描述为:

Xt+1=fλ(Xt) (1)

其中,Xt =(X1t,X2t,…,XNt)为消费者行为系统状态变量,比如需求认知、收集信息、方案评估、购买决策等;λ=(λ1,λ2,…,λM)为消费者行为系统参变量,其中包括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内生变量如动机、价值观、个性、生活方式等;外生变量如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等。

研究表明,非线性系统(1)随着参变量λ的变化,系统状态Xt+1会从平衡态经分叉进入倍周期状态,而后过渡到混沌。同时,当λ在某一临界点发生细微变化时,会产生三种不同的状态行为,或周期运动,或混沌运动,或发散运动。这一分析表明,消费者行为系统既能产生周期性的有序行为和发散性的无序行为,又能产生混沌行为。混沌是非线性动力系统的固有特性,是非线性系统普遍存在的现象。消费者行为处处表现着混沌特性。

消费者行为混沌特性与混沌现象

(一)初始条件敏感依赖性

在混沌理论看来,初始条件的细微差异受到系统的非线性反馈过程不断放大和缩小,最终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被称为“ 蝴蝶效应”。 消费者行为的“蝴蝶效应”反映在消费的巨大差异上面。不同的人表现出不同的消费特点,对品牌、产品的偏向和选择不一样。即使是消费特征相近的人,其喜欢和选择的产品或品牌也不尽一样。现在很多企业把校园作为争夺未来市场的战略高地,通过“校园营销”把品牌和企业文化深深印在学生的心里。企业之所以要创造早日接触校园的“初始条件”,就是希望这些未来的潜在需求者能够产生“蝴蝶效应”,保持对企业品牌的持久忠诚。

(二)非线性

消费者行为系统的非线性作用是混沌产生的根本原因。正反馈体现了秩序与混沌之间的一种张力,使现存状态产生大的偏差,使系统最终落进混沌中(李红波、刘彩虹,2007)。负反馈主要起到调节平衡作用,缩小系统偏差。正反馈与负反馈的综合作用使系统始终处于有序、混沌与无序的状态下。

消费者行为过程也就是从有序到混沌,或从混沌到有序的过程(特殊情况下可能出现无序状态,例如由于某种原因突然中止购买活动),消费者行为每一环节都渗透着这样的变化规律。如图1所示,在需求认识阶段,消费者需求确认之前要经过一个复杂的需求搜索与评估过程:或看到某商品而使隐性需求显化;或因朋友介绍而产生购买欲望;或由于工作和学习的需要而意识到有必要购买某一商品;或以上几种情况都存在。当然,这些原因还不足以使消费者就确认自己的需求存在,他还要考虑自己的经济条件(购买力),以及环境条件(大件商品还要考虑有没有空间放置)等。需求认识阶段包含着由混沌到有序的过程,也即由需求搜索与评估到需求确认的过程。其他环节的混沌运动遵循同样的规律,这里不再赘述。

(三)临界点(分岔点、稳定点)

消费者行为混沌运动和有序运动之间的转化,要通过临界点来完成。临界点是系统演化中的里程碑,是系统由量变到质变的分界点(布里格斯、皮特,1998)。人们常常有这样的购买经历,在明确了要购买某一种商品之后,由于工作比较忙而不会马上就去收集该种商品的相关信息。但当星期天或节日放假之后,不免要抽时间到超市或商城去看看,市场上有没有要购买的商品。这里“放假”或“星期天”便成为人们收集商品信息的临界点,它使人们在确认需求之后进入收集商品信息的混沌(不确定性)状态。人们在购买决策确定之后,等商品降价时再实施购买行动,也是临界点—商品降价在发挥作用。临界点成为企业制定营销策略时的重要参考点。

(四)混沌吸引子(奇怪吸引子)

消费者行为过程存在着混沌,消费者的混沌行为看起来好像杂乱无章、没有秩序,实际上其运动遵循着某种规律性,这完全是由于混沌吸引子在发挥作用。混沌吸引子是由系统内部关键因素的非线性关系所引起和控制,使消费者的混沌行为表现为相对稳定的运动特性。混沌吸引子能够把基于不同初始条件的无序运动强力吸引到混沌吸引子内,在混沌吸引子内循环往复,遍历吸引子内不同部分。

消费者行为过程中由于消费行为吸引子的存在,才使消费行为各个环节总是按照消费者所希望的目标进行,尽管中间过程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变数和不确定性。当然,有时候消费者在认购某一品牌产品的时候,由于另一品牌的宣传和促销活动深深打动了他,消费者变购品牌的情况也屡屡存在。原因是另一品牌的吸引力实在是太大了,消费者不由自主地被“吸引”进去。利用消费行为混沌吸引子可以对消费者行为进行短期预测。例如,利用消费者对某一品牌的忠诚度可预知消费者对该品牌不同产品的购买概率;针对消费者所购买的商品,可预知他购买与之配套商品的可能性等。因为消费者对品牌或商品的认同与购买行为已表明消费行为吸引子的作用路径和变化趋势。

消费者行为混沌研究前景展望

第一,消费者行为的混沌性需要实证来检验。消费者行为是否存在混沌,认识到混沌现象的存在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消费者行为数据来验证。采集到有效的消费者行为时序数据,采用不同的混沌判别方法来判定混沌的存在,是消费者混沌研究的基础。

第二,利用系统的方法,通过消费者混沌数学模型来研究消费者行为规律,为消费者行为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渠道。消费混沌数学模型能够给我们全息的消费者行为过程,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反映消费者行为本质的内容。消费者混沌数学模型的建立是一项复杂的、复合性的工作,要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比如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系统科学等,使消费者行为研究走向系统化、数量化、模型化研究轨道。

第三,消费者行为混沌吸引子是消费混沌行为的基本特征。在消费者行为研究中,吸引子的形成决定于系统内外影响因素的非线性关系,特别是系统内部因素的非线性关系。因此,通过调节消费者行为系统内外各种非线性关系,来改变消费者行为混沌吸引子的大小和强弱是可能的。人是一种感性和理性相交织的有机体,对环境因素的变化也十分敏感,对外部因素即使是小的变化,也会对他的消费行为产生大的影响。因此,改变消费者混沌吸引子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要研究的内容非常之多。同时,通过消费者混沌吸引子的大小、强弱的变化可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故而消费者混沌吸引子的研究具有营销实践意义。

第四,研究消费者混沌行为的变化规律。在消费者混沌行为规律性的研究中,强调消费者混沌行为所依赖的环境和条件,不同的条件和环境下,混沌运动的性质和特点是不同的,通过对消费者行为混沌条件的认识,以便更好地控制消费者的混沌行为。而且,找到消费者行为混沌与有序转化的临界点,通过临界点的作用,人们可以缩短或延长混沌行为的时间,使混沌行为运动朝向人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美]卡努克(L.L.Kanuk),希夫曼(L.G.Schiffman).消费者行为学(第8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卢泰宏等.中国消费者行为报告[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郭毅,杜鹃.基于社会身份的消费者决策形成机制研究[J].营销科学学报,2009,5(2)

4.王东山,贺国光.交通混沌研究综述与展望[J].土木工程学报,2003,36(1)

5.[美]所罗门(Solomon,M.R.),[中]卢泰宏.消费者行为学[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6.李喜先,陈益升等.科学系统论[M].科学出版社,2005

7.Alan Wolf.Simplicity and Universality in the Transition to chaos.Mature,1983,305(15)

第8篇:混沌理论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混沌理论;内部控制;不确定性;组织

一、内部控制和混沌理论

混沌理论是对确定性非线性动力系统中的不稳定非周期的定性研究(Kellert,1993)。在没有变量的情况下,系统运动是一项有规律的重复行为,通过研究认识这一系统状态,非周期就变成了可以观察的对象。

根据当代数学理论的定义,混沌系统就是“对初始条件极度敏感”的系统。换句话说,为了精确预测系统的未来状态,需要知道它无限精确的初始状态,即便很小的误差,都将立刻导致预测错误。混沌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商业周期研究、动物种群动力学、流体运动、行星运转轨道、半导体电流、医学预测(如癫痫发作)以及军备竞赛建模等等。20世纪6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气象学家EdwardLorenz在计算机上模拟气候类型,他的程序使用了12个回归方程来模拟影响天气的初始因素。当他把一个中间值提高精度再送回模型中去,惊奇地发现本来很小的差异,竟然完全改变了模型结果。Lorenz这一偶然发现,就是著名的“蝴蝶效应”——即便很小的变化,都能造成结果的巨大不同,它是混沌理论的经典例子:香港的一只蝴蝶轻轻振动一下翅膀,就有可能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州引发一场龙卷风。

根据混沌理论,企业、组织都是复杂的、动态的、非线性的、共同作用的、极不平衡的系统,它们的未来表现不可能通过过去的或现在的事件、行为来预测。在混沌状态中,组织行为既不可预测(混沌),又有一定规律(有序)。

内部控制包括了一系列的程序、过程和系统等,而且在操作中,上述内容一定会不断地得到重复,从这个意义上说,回归是固有地内含在内部控制之中的。当然,并非上述所有内容都是如此,但是其中很多内容都是这样设计的。因此,混沌理论可以运用到内部控制中来。

二、内部控制概念中混沌理论的含义

内部控制概念是建立在这样一种观念的基础上,即对于预期要达到的目标而言内部控制可被依赖的程度是有其固有局限的。许多相关主题的权威性著作,包括coso的整体框架都谈到了这些局限性。它们包括人类易犯错误的本性、同内部控制有关的成本和收益以及串通舞弊的可能性。因此,内部控制不能完全保证我们总是能够达到所有预期的效果。可以引用coso整体框架中的一句话来说明这个问题“无论内部控制设计得如何完美,执行得如何良好,它也只能对企业所要达到的目标……提供合理的保证。”

这其中的含义就是,那些不合理的小错误是可以容忍的。然而如果将混沌理论应用于这个问题,则显然可以看出,这些小错误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并且与其他异常现象相互作用,就会导致重大的灾难。在这方面有许多例证,例如,巴林银行——这家享有盛誉的老牌银行的崩溃就起源于某个人的未受监督的行为;银行业巨头——日本住友银行所遭受的数十亿美元损失,也源于某个交易员的铜金属期权交易。这两个令人痛惜的案例,显然都是由于缺乏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控制而造成的,但这一认识为时过晚。

混沌理论同时还证明了那些试图通过扩大内部控制的范围而阻止微小错误发生的努力也是毫无用处的。日常操作中的微小偏差是如此之多而它们的后果也是无法预测的。因此,不可能对这些偏差进行准确的预计,也不可能建立充分的预防机制。谁能够百分百地预测错过一个电话、上班迟到了一会或是忘了准备某个会议的材料所造成的后果呢?这些偏差以及其他不计其数、无伤大雅的问题每天、时时都在发生,而且我们每个人都会犯这样的错误。

因此从概念的层次上来说,我们不能依靠内部控制来预防重大恶性事故的发生。除了蓄意欺诈和明显的大意之外,这些事故的发生实际上是随机的。内部控制水平更好的企业似乎会遭遇更少的灾难,但实际上这个结论并没有得到证明。然而现在,笔者还是建议努力达到最好的内部控制水平,以尽可能地减少遭遇灾难的可能性。三、混沌理论的应用

在混沌理论下,应该承认:重大不利事件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任何水平的控制都不能防止它们的发生。混沌理论不涉及成本—效益之间的比较,而成本—效益原则是coso框架下确定合理性的一个主要标准。为确定一项控制技术是否值得应用在coso框架下,会将应用该方法所付出的成本与产生的效益进行对比。如果效益大于成本的话,就采用该技术,反之则不采用,即使当某一项控制技术可以防止重大不利事件的发生时也是如此。

但成本—效益原则很可能是一个陷阱,起初看起来可能十分有吸引力,但在事后看来却存在致命的缺陷。换言之,当一个重大不利事件发生时,除了必须接受罚款、惩罚和制裁以外,后果之一便是采取补救措施,以防将来此类状况再度发生。此时几乎就不存在对成本—效益的考虑了。

一旦对不利事件的不可避免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成本——效益原则的重要性就会消失。而如果不存在成本—效益原则这个制动闸的话,管理层将会自由地使用任何措施以提高关键的流程、系统、功能和任务等等。已有确凿的证据表明,更高质量的流程以及类似的措施将会带来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而这又将导致客户满意度的提高。最终,对于持续改进的永不疲倦的承诺将创造并维持竞争优势,从而达到创造价值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不利事件甚至重大不利事件都将会发生。但是,当不利事件发生时,对管理层是否曾尽力采取各种能够采取的措施的质疑将会减少,因为管理层良好的业绩记录将打消所有的疑问,除非是在极端特殊的情况下。

当管理层从成本—效益陷阱里跳出来之后,它就可以自由地采取持续改进、创新方案和承担风险行动,这些与内部控制的管理导向方法的目标是相一致的。这一点非常重要。不难想像,采用这一内部控制方法所取得的结果将比采用coso框架内部控制方法所取得的结果更为理想,不利事件的发生范围也可以变得更小。

可以说,任何事情,不管其性质如何,都不能百分百精确地预测它会如何发生,以及何时发生。这种不可预测的程度随着事件类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许多事件的不可预测水平还会受到有序行为的影响。因此,从原本是混沌的地方可以合理地解析出某种程度的有序。有了秩序之后,可预测性就提高了。大家都相信人类是理性的,因此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行动建立秩序。实际上,我们也确实达到了一种有序状态。这种有序使得整个社会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得以形成并发展。这一切都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因为必须维护秩序,防止因秩序恶化而进入无序的状态。也就是说通过持续的努力来处理不确定性。

在内部控制的管理方法中,风险是与某一行动相伴的不确定性的程度。谨慎的管理者会尽量把风险控制在可以容忍的范围内。但是最终管理者必须自愿接受不能实现预期结果的可能性。混沌理论提供了依据。

正是混沌理论在内部控制中的运用,使得人们对内部控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正如公众可以接受风暴、洪水、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的不可避免性,同样,也没有理由因为没有达到某些内部控制目标,而得出内部控制制度无效的结论。管理层可以通过设计并维持一个高效的内部控制系统,使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毕竟大灾难的发生并不是经常性的!

【参考文献】

[1](美)史蒂文·丁·鲁牡,刘霄仑,译.超越COSO:强化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中信出版社,2004.8.

[2]林钟高,魏立江.会计再造:美国2002萨班斯—奥克斯莱法案启示录.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4.

[3]宋建波.企业内部控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TheCommitteeofSponsoringOrganizationsoftheTreadwayCommission,EnterpriseRiskManagementFramework,Draft,July2003.

第9篇:混沌理论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混沌理论预测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供应链管理者们面临着很大的压力,他们要不断地优化供应链,以达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目的。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管理者必须要提高自己的能力来为组织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供应链管理集成了从最终用户到最初供应商的整个流程,通过供应链管理可以向客户以及其他相关者提品、服务、信息,从而达到增值的目的。这个定义被“全球供应链论坛”采用,也被英国Cranfield University、美国Ohio State University等大学的一些教授采用。

现在一些国际公司已经开始将竞争的重点由公司与公司之间的较量转为供应链管理的较量。如何提高供应链管理的水平已成为竞争的核心。因此,供应链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这也对供应链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能判断供应链是否有效的一个标志便是供应链是否具有良好的战略伙伴关系。但是,在供应链中,如果遇到各种各样的变化时,如何协调好各个成员的关系就会变得很困难。

在推动式供应链中,需求计划是一个影响供应链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对于客户需求水平的准确估计和库存水平、供应商行为和货物运输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现实的情况是,管理者很多时候都不能准确地对需求做出预测。例如,管理者经常会觉得客户需求毫无规律可循,要进行准确的预测很困难。但是混沌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一现象,它能在表面上杂乱无章的数据中找到一定的规则。

二、混沌理论简介

混沌理论(Chaos theory)是一种兼具质性思考与量化分析的方法,用以探讨动态系统中(如:人口移动、化学反应、气象变化、社会行为等)无法用单一的数据关系,而必须用整体、连续的数据关系才能加以解释及预测之行为。 混沌现象起因于物体不断以某种规则复制前一阶段的运动状态,而产生无法预测的随机效果。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正是此现象的最佳批注。具体而言,混沌现象发生于易变动的物体或系统,该物体在行动之初极为单纯,但经过一定规则的连续变动之后,却产生始料所未及的后果,也就是混沌状态。但是此种混沌状态不同于一般杂乱无章的的混乱状况,此混沌现象经过长期及完整分析之后,可以从中理出某种规则出来。混沌现象虽然最先用于解释自然界,但是在人文及社会领域中因为事物之间相互牵引,混沌现象尤为多见。如股票市场的起伏、人生的平坦曲折、教育的复杂过程。 美国气象学家洛伦茨在20世纪60年代初研究天气预报中大气流动问题时,揭示出混沌现象具有不可预言性和对初始条件的极端敏感依赖性这两个基本特点,同时他还发现表面上看起来杂乱无章的混沌,仍然有某种条理性。其对初始条件的极端敏感依赖性表现为蝴蝶效应:今天北京一只蝴蝶展翅翩翩对空气造成扰动,可能导致下个月纽约的大风暴。

具体而言,在供应链管理中,经常要面临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现代科技的发展、全球化市场的竞争、有风险性的竞争策略等。当上述因素共同作用于供应链时,将会呈现出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而这个系统的行为就可以用混沌理论来解释。

三、混沌理论的实际应用

在供应链中,混沌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当进行客户需求预测时,由于每个客户有自己的购买理由,因此要预测每个客户的决策过程是很复杂的,然而,如果将多个客户的购买行为集合到一起进行需求预测时,难度会可想而知。

预测人员通常会将这些复杂的问题通过相对简单的公式进行简化,并设计出模型,管理者会运用这个模型来提高自己的预测水平。从理论上来说,从一个公式预测出的结果将会作为下一阶段的输入,如此循环,直到产生一个相对健全的模型以供管理者使用。但是,在此过程中,每个公式的输出结果如果出现一点小的偏差,都将会导致最终结果出现很大的误差。

再比如,在供应链中,对于决策者来说,如何优化供应链的结构使其能够在适应长期运作同时也能适应日常活动的需要。除此之外,供应链的结构还应该能适应市场、客户、运输、成本等等方面的需求。但是,由于上述因素总是在发生变化,所以,管理者必须认识到变化所带来的挑战,并对供应链的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同时,也应当注意到,以上这些因素不仅单独影响供应链的运转,而且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也会给供应链带来巨大的影响。牛鞭效应便是这种情况,由于以上因素的共同作用,从而产生了一个混乱的供应链。

在供应链中,需求预测的数量影响着库存水平。对于库存管理者来说,如果对产品满足客户需求的确定性越高,那么库存物品的种类和数量也就越少。无论库存是原材料、半成品还是最终产品,,管理者都可以用模型来优化库存。在此过程中,会产生两个问题:何时发出补充存货订单?订货的数量是多少?

为了回答以上两个问题,管理者需要在保管成本、订货成本和缺货成本三者间进行权衡。

通常人们会利用EQQ模型来计算最优库存。但是EQQ模型必须在无缺货、需求稳定,成本固定的前提下来使用。所以有些学者认为EQQ模型是不现实的,如果初始条件发生一点小的偏差,将会引起整个系统的混乱。

综上所述,混沌理论说明非线性系统对于初始条件是非常敏感的,初始条件发生一点变化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巨大的影响。

四、建议

当管理者使用各种计算方法帮助决策时,假如算法对初始条件非常敏感,那么就会产生混乱的结果。因此供应链管理者必须知道如何对这一问题做出反应。混沌理论指出为了满足短期变化的需求而对供应链进行调整可能会在整个系统中产生混乱并加剧问题的程度。

由于市场总是在发生变化,供应链几乎不可能达到完全的平衡。所以供应链管理者应当明白微小的变化可能会给供应链带来的潜在影响。因此,管理者应从整体的角度去管理供应链,而不应单独去优化某一部分。

混沌理论也强调了在供应链各成员间建立战略联盟的重要性。如果不在组织内部以及组织之间进行有效的协调,一点小的改变都会给供应链带来巨大的影响。同时,有效、及时和全面的沟通也是至关重要的。

组织的长期战略越精确和全面,那么需要做的调整也会越少。没有价值的预测信息、不准确的产品设计以及错误的库存分析都将给长期战略的制定带来影响。所以管理层应经常判断长期战略是否出现偏差并进行及时的调整。

五、结束语

但是,现实情况是可供管理者使用的工具仅仅起到协助的作用,现在还没有一个信息系统、算法或者模型能够精确的预测现实世界。所以,供应链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仍会遇到混乱的问题。

客户需求、产品设计和库存优化以及涉及到产品其它的方面问题将会不断地复杂化,这也就要求管理者必须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法。然而,这一目标也变得很难实现。试探法对于提高模型的实用性是很关键的。同时,管理者也应当意识到此类模型的局限性。混沌理论将会有助于了解使用模型的局限和潜在的影响。

参考文献:

[1]Bonabeau, E. and Meyer, C., “Swarm intelligence: a whole new way to think about busines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Vol. 79 No. 5, pp. 106~13

[2]Doherty, N. and Delener, N., “Chaos theory: marketing and management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Vol. 9 No. 4, pp. 66~76

[3]汪应洛:系统工程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4]Hakansson, H. and Snehota, I., Developing Relationships in business Networks, International Thompson Business Press, Lo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