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业教育教育学范文

职业教育教育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教育教育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职业教育教育学

第1篇:职业教育教育学范文

一、特殊学校职业教育的现状

1.师资缺乏,专业能力偏低

目前,特校教师中普遍存在着职业教育师资严重缺乏,现有的老师大多是从普通学校中途改行过来的,专业能力偏低、教育教学技术落后等问题。

特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一般包括康复教育、文化课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三大块,道理上应该配备相应的师资。但是,我国培养特教师资的各类院校由于缺乏相应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所培养出来的教师往往缺乏专业的知识技能,加上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特教教师的教学经验得不到丰富,教学能力和水平受制约,处于较低层次。

2.职教项目单一,指导思想偏离

职教项目单一,不能根据学生的特长因材施教,难以适应未来市场经济社会的需要,这可能是当前各特校的共性。比如:有的学校只开设了缝纫课,而有的学生喜欢理发或修理、烹饪等,可学校又没有开设这些课。有的学生有绘画、舞蹈的天赋,却不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单一的职教课,束缚了学生个性发展,也为学生将来就业埋下了隐患。

另外,部分学校仍片面追求文化课的成绩,只重视语文和数理化教学,其他科只作为副科,可上可不上,职业技术课就是搞清洁卫生。

3.资金政策和扶持缺位,教学设施严重不足

长期以来,特校职业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大部分学校没有用于职业教育的专项资金,特校开展职业教育所需经费,只能通过学校创收或社会赞助解决。办学必备的物质条件准备不足,教学设备、实习基地问题得不到解决,职业教育就成了空中楼阁。

二、特殊学校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1)树立正确的残疾人教育观。残疾学生生理残障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但是事实上,残疾人不是残废。对于听障人而言,听力损失使他们在与健全人的沟通上产生一些障碍,但他们的智力、学习能力、劳动能力并没有受到必然的损害。除了部分对听觉有特别要求的行业外,工业、农业、手工业、服务业、美术工艺等正常人能做的职业,很多听障人都可以从事。耳聋学生的职业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的发展情况不同,随着社会分工更加精细化,随着自然科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的生理缺陷得到进一步补偿。而且聋生还具有眼明、心静、手巧的特点,他们工作中完全有可能做得与健全人一样好,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可超过健全人。只要实施合适的职业技术教育,他们的潜能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2)树立知识教育与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观念。特殊教育学校是几种教育要素有机结合的整体。要使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能自食其力,必须注重提高他们的文化、职业技能等综合素质,两者兼备才能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2.加强职业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1)上级主管部门在配备特校教师时应适当配备一些专职教师。

(2)挖掘内部潜力。首先,要加强培训,让特校中有一技之长的教师分别进行工艺美术、烹饪、按摩、美容美发等的专业技术培训,扩大职教队伍。其次,让具有某方面专长的教师担任职教工作,让他们边学习边教学,学用结合,在学习研究和教学实践探索中成长一批专业教师。再次,选派教师到工厂企业、兄弟学校参观学习,结对拜师,开阔眼界,熟练技能,提升一批专业教师。最后,聘请专业人员作为特校兼职教师,定期或不定期来校进行培训、指导,培养一批专业教师。

3.加强课程的开发,建立完整的职教体系

中学阶段重点做好专业分流,文专并进。学校应从七年级开始设置职业劳动课程,教学简单的职业理论和操作,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在完成文化课教学任务的同时,实行专业技术课程分流教学。在学校课程安排上,进行大量的调研和大胆的改革,可全校上午集中上文化课,下午集中上活动实践课、职业技术课。在职业技术课上,采用打破年级界限,按智力、能力、爱好自由选择,适当调整的方法,保证每一位学生能较集中地学一门技术。课程开设大致如下。聋生:缝纫、机械加工、广告设计安装、毛衣编织、美容美发、糕点制作、建筑与装修、汽车美容、清洁卫生、搬运装卸、酒店勤杂、擦鞋等。盲生:按摩、配乐、唱歌等。培智生:家政服务、洗车、擦鞋、清洁卫生、搬运装卸、酒店勤杂。

经过中学几年的技术教育,毕业生能有一至两门较娴熟的技艺走上社会,同时他们也可以参加高一级学校招生考试继续学习。

第2篇:职业教育教育学范文

关键词: 现代职业教育 学生心理 改进措施

青少年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对象,基本上都处在十七八岁心理发展和生理发展的转折时期,这一个阶段的青少年具有很强的求知欲,思想也比较活跃,而且精力比较充足。同时,这个时期对于青少年知识的获取和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非常重要。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会受学生心理的影响,同时学生的心理状况会对学校其他工作的开展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在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心理的研究急需进行。

一、现代职业教育学生心理现状分析

(一)现代职业教育学生心理的优势分析。

现代职业教育中,大部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比较好,尤其是在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大部分职业教育学生保持着非常强烈的求知欲和很好的学习效率,而且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较强,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都能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

另外,职业教育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不仅重视对各种技能证书的考核,而且重视实践教学。对自己进行准确的评价,是职业教育学生心理的一个主要特征,但是职业教育学生往往独立性和自尊心都比较强,在实际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事物具有自己比较独立的见解,而且比较自主。

职业教育的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强,大部分都能正确面对和接受现实。而且,面对现实不会刻意逃避,适应新环境比较快。例如某些学生在学习或者生活中遇到麻烦时会自主解决,而不是一味地自暴自弃。

(二)现代职业教育学生心理的问题分析。

自卑是现阶段职业教育中大部分学生都存在的一种心理,充满自信的学生比较少。一旦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就无法进行准确定位和认识,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不能准确评估。尤其是某些学生害怕其他学生看不起自己,从而出现自暴自弃和悲观失落的现象。从其本质看,主要是因为大多数职业教育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太好,其中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不在少数。

抑郁也是职业教育的部分学生存在的心理,大部分学生往往并不知道。目前很多学生对抑郁都不够重视,极易让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出现比较严重的问题。另外,沉迷于网络是一个特有的心理问题。虽然网络信息技术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多的方便,但是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网络信息技术本来是学生用来获取知识的,但是很多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并没有这样做。例如某些学生沉迷网络聊天和游戏,从而对学习产生比较严重的影响。而且由于长期的网络虚拟生活,学生的人际交往、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受到影响。

二、针对现代职业教育学生心理现状的改进措施

(一)现代职业教育中教师要因材施教地开展教学。

职业教育中的学生大多基础不牢,而且思想状态各不相同。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对待每一位学生时都要公平、理解和尊重,尤其要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掌握,积极因材施教,以保障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

比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会面对很多自卑感非常强的学生,如果教师不加以重视,就可能出现教师和学生互不相让的情况。在教育这类型学生时,教师首先要对他们更重视和关注、公平地对待,积极与这些学生交流沟通;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这样学生的对抗性才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消除;对于学习中比较消极的学生,教师要对其进行鼓励和支持,让这些学生经常参加各种课外活动,激发其上进心。

(二)采用赏识教学,抓住学生的闪光点。

职业教育学生的成绩虽然不是很理想,但是这些学生还是有进取心的。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讲,学优生和后进生都存在一定的优点和特点,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和抓住学生的优点。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开展赏识教学,让学生的荣誉感和自尊心得到满足,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存在感。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即使有些学生做得不是很好,教师也不能对学生一味地批判,应当找出学生的优点,对学生进行肯定和鼓励,通过对学生的有效帮助和引导,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三)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

在职业教育中,教师要经常组织和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特别是集体类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有效开展,学生之间更熟悉和了解,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比如热爱集体、团结友爱等。这就要求广大教师积极组建各种诸如艺术、体育和文学类等类型的学习小组。同时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指导,让学生的特点得到充分的体现,最终让学生的健康兴趣爱好进行培养,成功从网络中得到解放。例如通过文学社团的开展,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不仅让学生的课余生活变得更丰富精彩,让学习的紧张气氛得到有效缓解,还可以让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有效增强。

(四)加强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教育。

职业教育中要重视和加强学生心理研究,同时要采用各种科学有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是改变学生不良心理状态的有效途径,如书信辅导的方式、团体和个别辅导的方式。建议职业教育的每一所学校都要设置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安排专业心理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通过有效的心理辅导,让学生的情绪得到正常发泄,让学生对自己有更深的认识。另外,也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通过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和各学科中的德育渗透,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得到社会和别人的认可。

(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

积极引进和吸收高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强的人才加入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工作队伍,是应对现阶段职业教育学生心理出现异常的另一个途径。这就要求引进和吸收的人才具备较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理论知识、学生思想教育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要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充满热情,这样才能让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工作更好地开展,最终完成教育任务。

此外,加强对现有工作人员的培训,转变和创新工作思路、理念,对现代职业教育学生的心理情况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应该比较清楚,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从而确保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培训和教育,让其具备良好的价值观,让每一位教师和工作人员都正确地认识自身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这样才能让自身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最终让职业教育的目标有效实现。

三、结语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要加强对职业教育学生的心理研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特点,通过理性分析了解和认识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这样才能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职业教育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最终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在具备良好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李玉辉.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心理素质培养[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1(06).

[2]邓莉萍.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

[3]徐燕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2.

第3篇:职业教育教育学范文

关键词 学徒制;加拿大;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32-0078-03

一、加拿大职业教育学徒制概况

“学徒制”的历史悠久,从其发展历程来讲,可分为传统学徒制和现代学徒制[1]。相较于传统学徒制在世界各国的发展模式高度统一,现代学徒制自从产生起,就出现了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总体上可将现代学徒制分为德语系和盎格鲁撒克逊①系两种模式。德语系模式以德国为代表,如瑞士、奥地利、丹麦等都属于这一类别。这些国家学徒制的特点在于,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历史传统,普遍采用双元制②来开展职业教育,企业和学校的分工明确,且企业参与职业培训的热情和责任感很高,相关法律也较为完善。盎格鲁撒克逊系模式以英国为代表,加拿大、澳大利亚、爱尔兰等都属于这一类别。特点是企业参与职业培训的意愿不高,参与原则只是“自愿自帮”。国家比较重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较低,人们对于学徒制的负面看法较多。加拿大生活水平研究中心(Angl一saxon)曾对这两种学徒制模式的差别进行研究,结论是其根本差别在于运作机制的不同。德语系模式可概括为需求引导型(demand-Ied)的产业共识机制(indostry consen Sus mechanism),在这种机制中,法律规范有力,企业或雇主对学徒制的参与性和责任感很高,学徒制能够有力反映和满足劳动力市场的技能需求。盎格鲁撒克逊系模式则被归纳为供给引导型(supply-led)的准市场机制(quasi-market meehanism)。这种机制下,企业或雇主参与学徒制的积极性不高,主要依靠政府对企业或雇主的直接经济激励措施使企业提供学徒岗位。随着近年来这些国家政府将学徒制与高等教育挂钩(即升学),参加学徒制的人数越来越多,相关体系建设也愈发完善。

加拿大职业教育主要是指高中毕业以后的专科教育,主要以社区学院③为主体,采用全日制教育与短期培训结合、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形式。加拿大的学徒制采取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的模式,年满16周岁的学生(学徒)分别在学校课堂和工作场所交替完成学习和实训。学制为期五年,前三年在社区学院和企业之间相互交替,规定学生每学年在学校学习8周,其余时间在企业实训。校企双方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培养方案上均协商议定。学徒制学生需先取得劳动协议才能入学,或是学生入学经过半年岗前培训后,由学校推荐给企业,学生与企业签订劳动协议后才可成为工学交替的学徒。在实训期间,企业指定具有资质的师傅分别带1~2个学徒,向学生传授实践经验的同时,讲授一些理论知识。师傅一般由经验丰富且具备一定理论基础的工人担任,且每年都会对其资质进行严格考核。同时政府会适当减低师傅工人的缴税以此鼓励他们更积极地带徒弟。学徒的工资由企业发放,目前加拿大参加学徒制学生占到本国中学后教育入学学生总数的30%。

二、加拿大职业教育学徒制的特点

(一)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

为保证学徒制的实施,加拿大制定了非常完善的政策制度,给予其充分保障。政策规定,政府会按照企业接收学徒的数量和培训的质量,给予其一定的税收优惠,以此鼓励促进企业主动承担培训学徒的工作。同时对于承担带徒弟的师傅也有税收减免优惠政策。加拿大是一个个人收入所得税极高的国家,国民平均税率高达30%。适当减免师傅的个人所得税,可以吸引更多的师傅承担带徒弟的工作。

(二)国家财政经费的大力支持

加拿大学徒制的经费主要由政府和企业两方面资助构成。政府不仅会向学徒学生提供学费补贴和收入支持,而且还会适当减少对企业和师傅工人的税收。企业方面的经费投入,实则也是政府的经费补贴,因为加拿大政府不仅会对承担学徒培养的企业主提供补贴,而且即便是由企业发放给学徒的工资,也是由政府“买单”。2008年“加拿大学徒制论坛”报告显示,企业在学徒培训中的一切费用都能在政府以1∶1.38比例得到补贴。

(三)政府机构和民间论坛的双重管理

加拿大学徒制的管理工作,主要由政府机构和民间论坛共同实施。政府机构的主要管理职责是建立培训体系,主要是指对培训资质的鉴定和发展;对政府选定的技术行业和工种进行拨款,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员管理支出等;对达标者颁发“红印证书”(相当于行业资格证书)[2]。加拿大学徒民间论坛(Canada Apprenticeship Forum,CAF)是该国学徒制体系运行和管理的民间组织,由政府、教育、商业、劳动等部门兼具股东身份的代表构成。该组织的主要职责是促进学徒制计划方案的良性发展,并通过论坛将学徒制运作的一些问题进行总结分析。

(四)满足职业急需的课程设置

加拿大学徒制的成功开展,得益于其能够满足职业急需的课程设置。在社区学校,学徒们所选修的课程都是根据本社区学校最急需的几十门行业课程。这些课程由每个学院的董事会、学术委员会和专业顾问委员会共同制定而成。这三个委员会的大部分成员都有企业工作背景,他们能为课程设置提供最前沿的工商企业界急需人才信息、专业标准、行业发展方向趋势等第一手资料。

(五)互利互惠的校企合作模式

加拿大学徒制的教学和实训计划,是企业与学校共同协商而定,而且还明确规定哪些教学内容由学校完成,哪些是由企业承担。教学内容完全根据企业和行业的动态变化而变化,企业实训什么技术,教师和师傅就讲什么理论知识。因为企业培训学徒的成本和风险较低(一切费用和风险由政府承担),而且在实训过程中可以考察学徒工作表现,将来好招聘高素质的技术工人。更为关键的一点,学徒在和师傅一起工作的过程中,能够完全融入企业生产中,无论对企业理念还是企业文化都实现无缝链接,而融入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非常看重的一项素质。

三、加拿大职业教育学徒制的弊端及改进

(一)认同程度低

加拿大也存在注重普通教育、轻视职业教育的现象,许多青年人对技能行业存在偏见,只向往从事文案和白领职业。包括家长和教师在内都更倾向于学生接受大学教育。职业学徒证书拥有者和本科证书拥有者在工资待遇上也存在一定差距。2011年,对加拿大青年男性移民周工资统计数据显示,学徒证书拥有者平均工资为1183.8美元,而本科证书拥有者的平均工资为1771.1美元,本科以上学历拥有者平均工资为2469.7美元。因此,青年人和家长、教师等对职业学徒的认可度不高。

为应对此情况,加拿大积极发展行业协会,目前有超过200个技能职业协会,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政府规定选定的一些行业强制要求从业者接受学徒教育和培训,必须拿到学徒资格证书或登记参加过学徒培训。同时规定有报酬的学徒时间要占到整个培训时间的80%,以此弥补学徒证书拥有者与本科证书拥有者在经济上的收入差距。

(二)风险大

加拿大过去多数企业在接纳学徒的问题上总是保持着谨慎的态度,原因在于培养学徒的成本较高、风险较大。这种风险来自两方面:一方面培养一名学徒,企业在培训费、工资和生产损失等方面的花费平均为20.7万美元。虽然据学徒制协会评估企业培训学徒的最终回报率为38%,但是这又关系到另一方面的问题,即竞争对手以更优惠的条件挖走自己苦心培养的学徒,那这种回报率就成为了一种空谈。

为了减低企业培训学徒的成本和风险,加拿大政府从2004年开始启动了学徒培训税前返还制度,即政府将企业所缴纳的赋税,对照企业培训学徒的实际经费投入,遵循返还比例只高不低的原则补贴给企业。政府还会对学徒给予每年1000~2000美元的学徒补助金,用于学徒交纳学费、参观考察和购买实训工具等。

四、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

(一)积极构建学徒制制度保障体系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积极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如政府根据企业培训学徒的比例,向企业发放补贴和提供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以此保证企业在参与学徒培训工作的同时,经济效益不会受到影响。

(二)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设置课程

在加拿大职业院校中,由行业从业背景人士组成的董事会、学术委员会和专业顾问委员会在课程设置上有着充分的权威性和话语权。我国高职教育应积极借鉴这一经验,在设置课程时,组织设立由学校、企业和政府部门相关专业人士组成的专家委员会,从行业市场及时收集急需人才的信息、知识、技术和发展趋势等第一手资料,并以此作为课程设置的基础。

(三)采用税款返还制度

增加资金投入,是解决企业不愿接收学徒和学生不愿到企业免费实习等现实问题的关键,加拿大政府所实行的税款返还制度对于减少企业和学徒双方成本投入是个有效的措施,很值得我国借鉴。税款返还制度的具体实行既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还要在专业领域加强研究。

参 考 文 献

[1]胡秀锦.“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11):97-103.

[2]吉莉莉.加拿大社区学院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以乔治布朗学院(George Brown College of Applied Art andTechnology)为个案[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

On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s in Canada and Its Enlightenments to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Yang Jinfeng

Abstract Developed countries all gave the priority to apprenticeship system as the main mode of domestic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especially Canada’s vocational education apprenticeships being worthy of further study and using for reference. The apprenticeship system in Canada has the following features: optimal system guarantee system, great support of national financial system, dual-government of government and private sectors,etc.. Based on this, it is suggested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implements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should actively build the institutional security system, set up flexibly curriculum according to the average demand, and adopt the tax return system.

第4篇:职业教育教育学范文

 

我们知道,在普通教育研究中,学习论、课程论、教学论可谓是三者并立,其大致意蕴是在学习者、学习内容、教授者之间形成一个三角互动的内部系统。尽管后期又有多种教育元素的纳入与补充,但也多是基于上述三要素。然而,在上述三论中, “学习论”研究至今仍较为薄弱。当下学习科学、儿童科学、神经科学等的兴起与繁荣,体现了我们对学生研究的重视,但至今依旧缺乏教育学本身视角的学科关照与系统培育,这一点在职业教育内部尤甚——我国职业教育正处于从外延发展朝内涵提升的转型期,在教育内外因素兼顾之时,我们多偏重从宏观的、外在因素论及;在教育内部因素的选择、研究和实践中,我们多关怀教师的教(什么样的教师,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关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关怀课程的设置与编排,等等。无疑,以上内容至关重要,但却缺少了学生领域的内容,说明我们的教育还不成熟、不完善。

 

如果说职业教育研究中完全没有学生,这也有夸大之嫌。单就现有文献进行简单分析可见,对于职教学生的评价、(综合)职业能力(关键能力)、管理、学习等方面的探讨已经不断深入。此外,从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职教理念中延伸出的对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思考与总结也具有参考意义。但是,在笔者看来,以上有关学生的研究还过于杂乱,经验化倾向较重,得出的经验也不具有广泛适用性,难以推广。

 

那么,针对学生领域我们应当做哪些方面的研究呢?

 

首先,要做学生系统的理论研究。我们知道,对于学生的研究不可能脱离职业教育体系的心理学、课程论、技术学、市场学以及其他内容,但研究者应依据职业教育特性,建立职业教育学体系的学生系统研究。一要思考“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之核心命题;二要思考“职业教育要如何选择合适的学生及其原因”;三要思考“如果既有筛选系统不变,目前被选拔进入职业教育体系的学生有何特点,我们要为他们提供怎样的教育及其原因”;四要思考“如何促进学生学习,发展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学习理论及学习科学”;五要思考“如何建立以学生发展为基点的职业教育学科逻辑体系”;六要思考“如何发展职业教育学生系统的理论建设、补充、完善,所需保障及补偿机制是什么”,等等。以上择要罗列,并未尽其善美,他们是复杂体系内的子问题,又内外关联。

 

其次,要做学生的经验研究。基于学校层面、教师工作层面,需开展合乎问题情境的经验研究。该研究与理论研究的不同在于:它是人们面向实践领域中的学生领域的真问题,教师、教育工作者、研究者需独立或联合针对实际问题展开研究,以期改进实践、解决问题、提炼经验。除了研究常见的学生管理问题,还需要面对“学生怎么学,如何促进学生学,学生对于学习的认知、感受”等问题;需要面对“学生对现有学习内容的感知判断、动力及其评价”;需要面对“如何进行以学生自发的经验学习为基础的学习引领”;需要面对“如何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参与性与实践性”等问题进行针对性研究。该类研究要求在实践情境里增强对问题的敏锐性,从“常识”中产生新意,从“平常”之处见“无常”,从对问题“视而不见”到对问题“不依不饶”,最终找出解决实际问题普遍适用的办法。

 

最后,要做转化研究。如果第一类理论研究称之为从抽象到具体、从理念到实践、从上至下的话,第二类研究则是反其道而行之。职业教育的学生研究,离不开以上任何一种。但两者之间的相互渗透与发展都亟待进行转化研究。理论是相对抽象的、有逻辑的,实践是具体的、有情境依附的,两者如不进行相应的转化,势必将影响着其研究范围及学术生命。如此,前者便需转化为理论的实践化,后者需转化为经验的概括化、实践的理论化。这里需要澄清三点:转化并不意味着理论高于实践,不意味着实践要屈从于理论,也不意味着只有提升才有价值。那么,依附于文本的符号化的理论探索与蕴含着行为导向的实践逻辑就需要对话、转化与交融,这需要人们思考:如何使学生理论研究变成实践者头脑、行为中的表达?是什么困难、障碍影响着双向转化?如何排除这些困难?对于学生的经验研究,可不可以提炼化、概括化加以分享?理论与实践者如何合作才可以促进学生研究品质的提升与现实问题的改进?等等。

 

可见,只要有发现问题的眼睛,探究问题的意向,思考问题的合理方法,必然对理论或者实践的建设有所裨益。而且,学生研究的问题不只是某一群体的专利或主要功课,而是牵涉到整个职业教育体系内的每一个人。每个人都可以从自身专长、工作处境生发对于具体问题的追问。结合观察、调研与文献,有关学生研究中几个焦点的问题,或与上面提及的一致,或是从有关问题延伸而来的,它们一直萦绕于笔者的脑海,期待和同人们一起探索。

 

其一,职教需要选拔什么样的人?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招生与普通高校的招生都采取统一的高考体制。尽管一些高职院校具备了与本科高校类似的“单招”制度,但一样备受诟病与质疑。由于受教育政策等因素的影响,“重普轻职”的教育文化给职业教育增加了教育内部之外的社会压力。依据经验,学生选择职业学校,有被动选择之可能。那么,目前他们所学学科是否有利于发挥他们偏好学科的优势?由于基础教育缺乏职业教育的渗入,我们如何补充职业指导与生涯规划,让学生在缺乏自我了解、职业规划以及发展自我优势的情况下获取职业发展定位?职业教育体系如何增加自身吸引力,如何变被动选择为学生的主动选择?我们要选拔什么样的人进入职校,如何选拔,标准是什么?如果只简单按照目前的高考统一招生制度,按照分数从高到低依次录取,对学校与学生进行筛选的同时分流、分等,这不科学,也不合理。

 

其二,面对现有学生,我们需要提供什么样的教育?

 

职业院校的学生,虽然带着家庭教育、基础教育、社会教育的“塑形”,但依然拥有一定的“可塑”空间。那么,选择合适的职业教育模式及培养方式则成了职教当前面对的首要问题。我们往往以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的“适应论”谈及职业教育,但职业教育的超越性与内涵式发展仍需转向以学生为逻辑起点的系统重构。在“生计取向”基础上,职业教育走向学生发展与实现取向,既能激活学生发展的内部动力,明晰他们自我实现的空间与路径,又能满足职业教育的“职”与“教”的双重性,在个体实现的基础上,完成社会性价值的需求。以学生为基点的职业教育系统内部的体系建构还需要进一步细化,从点到面,从面到体,获以系统性、理论性、逻辑性、政策性审思。

 

其三,职业教育是再生产社会结构还是重塑个人命运?

 

按照“知识改变命运”和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相关理论,以及有关的就业研究成果,职校学生可能承担着家庭实现社会转型的希望。职教生正面临着这样一种困境,如果他们能够获取优势资源与发展机遇,也许他们将有不同的人生;否则,他们或会被社会阶层固化,完全依靠代际之间各种资本的“再生产”,走不出“先辈”的人生。由此,职业教育有涉阶层流动,有涉社会公平,这些处于资本弱势地位的职业院校的学生,需要更多的社会扶持与关注。除强大职业教育体系本身,积极为这些学生赢取“社会地位”与“流动空间”的机遇外,职业教育还需要面对如此的追问:职业教育体系,在其中扮演的是促进教育公平还是实现社会再生产的角色?处于社会转型与城镇化发展的当下,除了缓冲和筛选作用,职业教育还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这样的追问不但具有教育意义,还具有更为宏大的社会意义。

 

综上所述,有时候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义不亚于回答问题、解决问题。我们从来不缺少问题,但除了等待我们去发现,还确实需要我们凝神而思、聚力而研、群力而策、尽力而为。问题是研究的起点,也是进步的契机,所以笔者以问题探寻的形式论述了一个关乎“学生研究”的问题及其相关的系列问题群和子问题。期待那些没有被关注的问题能够引起注视,引起注视的可以吸引一批志同道合的人共同研究。可以说,谁早日细思重构该系统,谁将早日开辟一片新土。而我,等待着这方园地的勃勃生机。

第5篇:职业教育教育学范文

关键词:区域经济;职业教育;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

信息化社会里,经济快速发展,产业更替迅速,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在发生变化。学生的人际交流、团队合作、创新革新等核心素质成为用人单位首先考虑的职业素养。所谓核心素质是指,在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可迁移的、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通用能力,包括自我管理、人际交流、团队合作、竞争意识、信息处理、解决问题、创新革新、国际视野八项核心技能。它是个体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岗位变换等必备的能力。无锡是全国经济强市,处在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关键期,技能人才需求发生着变化。因此,加强职业院校学生核心从业素质的培养,探索出一条有效的培养途径,以跟上无锡经济发展对技能人才需求变化步伐,是当前无锡职业教育非常紧迫的任务。

一、区域经济视野下的无锡职业教育

无锡地处江苏省东南部,位于长江三角洲江湖间走廊部分。无锡市为江苏省省辖市,是江苏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强市。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全面调整升级,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首先,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其次,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再次,民营经济持续壮大,开放型经济水平进一步提高。另外,无锡居于长三角腹地、上海强辐射范围之内,经济发展水平高。无锡可与上海形成衔接互补、错位发展,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意设计基地和区域交通枢纽、商贸中心、旅游胜地,打造现代滨水花园城市和智慧城市。随着无锡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无锡职业教育的认可度、规模、学科结构、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都发生巨大变化,走向高级化、高端化和规模化,无锡职业教育悄然发生变化。首先,职业教育作为人力资本积累的一个重要形式,越来越受到重视。职业教育可以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大量的专业技能人才,以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其在经济发展中地位受到重视。职业教育又是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途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新兴产业的出现将会产业出更多的就业岗,从而保障职业教育学生就业,增加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更多的人愿意投资职业教育。其次,受地区经济发展带动,职业教育规模不断发展,职业教育整体水平走在全省、全国的前列。目前,“无锡有职业院校44所,其中高等职业技术学院10所,五年制高职校和中等专业学校20所,技工院校14所,在校生突破21万人。全市中职院校共开设56个专业,涵盖教育部中等职业院校专业目录19个专业门类中的13类。高职院校共开设90个专业,涵盖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目录19个专业门类中的15类。”无锡藕塘职教园区是亚洲最在职业教育园区,其示范引领作用和辐射能力不断增强。再次,由于新兴产业兴起,市场对人才的专业需求发生变化,职业教育学科专业设置也因此产生明显变化,职业院校纷纷开设物联网、物流管理等新专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作用下,新的学科专业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电气自动化、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等传统专业群。最后,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新兴产业不断兴起,外向型经济深入发展,无锡职业教育摒弃了传统的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培养专业技能与核心从业素质相结合的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无锡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相互影响。

二、区域经济视野下的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无论是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还是打造国内外著名旅游城市,或是区域物流中心,这都需要大批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但作为人力资源重要内容的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存在着些许问题,不能满足当前无锡经济发展对技能人才需求。

1.忽视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工作,人力资源开发偏位

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职业教育一直强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法方针。受这种社会本位思想影响,无锡市各职业院校大都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课堂理论课学习和车间实训学习上,以培养岗位专业知识和技能素质,为顺利毕业和就业服务,而忽视了“人”本位的理念,不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忽视了自我管理能力、合作竞争能力等核心素质的培养,使人力资源开发发生偏离,影响人力资源水平的提高。

2.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体系不完善,影响人力资本形成

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它可以增加人力资本数量,加快人力资本增长速度,而各种形式的正规教育都离不开教师、课程、设备等要素。学生核心从业素质作为人力资本的重要方面,培养过程离不开教师、课程、设备等要素。但当前,无锡市职业院校学生核心从业素质教育师资队伍还未建成,绝大多数学校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未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课程体系不完善,大多数学校仅根据国家政策要求,借助《德育》《就业指导》等少数课程开展核心从业素质培养工作。这些都从不同方面影响着人力资本的形成。

3.学生核心从业素质水平不高,阻碍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人力资本的有效供给能显著地提高产业资源转移弹性,人力资本存量较高的人力资本承载者较一般能更快、更容易、更有效地适应新的生产环境。产业活力来自于该产业的从业人员,真正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创新源于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即人力资本存量较高的承载者。由此可见,创新的基础与源泉,产业发展的活力、动力在于雄厚的人力资本积累。调查发现,当前职业教育环境里,作为人力资本的重要部分,无锡地区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具有以下特点:理论课学习能力不强、个人发展目标不稳定、自我管理能力较弱、人际交往缺乏技巧、解决问题能力较低、国际视野狭窄、学生自控力不够、自我管理能力较弱等。这抑制无锡地区人力资本的有效供给,影响地区产业活力的提升,阻碍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区域经济视野下的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策略

当前,无锡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正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关键时期,我们应顺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提高人才素质的内在要求,从多方面入手,创造有利氛围,提升劳动力素质,为无锡地区经济发展输送合格的人力资本要素。

1.中央政府发挥导向作用

(1)顺应产业结构升级要求,将核心从业素质培养法制化为积极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劳动力多方位的需求,增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契合度,我们可借鉴德国,从国家层面将职业教育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法制化。早在1998年,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明确了职业核心技能的内涵并组织开发核心技能,做出一系列努力和尝试。就目前而言,这些努力和尝试并未带给职业教育学生核心从业素质的明显变化,学生核心从业素质的培养遇到了诸多阻力。因此,政府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完善《职业教育法》,将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写进职业教育法,发挥法律的强制力,促使地方政府和学校切实执行。(2)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完善核心从业素质培养制度吸取英国、德国、新加坡等国经验,政府要发挥制度的引导作用,制定完善的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相关制度,如实行统一的国家资格证书制度,将获取核心从业素质资格证书作为职业学校毕业的必备凭证,以推动各职业学校核心从业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同时,对职业学校学生实行核心从业素质培训计划,健全学生核心从业素质评价制度,批准成立学生职业核心从业素质培训机构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在经济全球化、企业国际化的环境中,将我国的人口资源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深入发展。

2.地方政府做好统筹规划

(1)拓宽区域经济发展思路,深入推进核心从业素质培养教育和经济之间存必然联系,经济发展则决定了劳动力的需求,教育可以助推经济发展。职业教育是一种直接面向就业市场的、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教育,它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技能型人才,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发达地区更是如此。无锡市政府要不断拓宽区域经济发展思路,深入研究核心从业素质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人口素质提高,以及社会和谐稳定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到核心从业素质培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推进职业教育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2)利用市场主体作用,增强核心从业素质培养的针对性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无锡地区工业经济发达,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5284家,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达804家。无锡市政府应充分利用丰富的企业资源,积极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鼓励他们参与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过程,如让行业企业根据自身需要,配合学校开发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课程,制定培养目标,研讨培养方法;积极向学生提供资金、设备、场所等。这将会丰富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主体,既可减轻政府和学校的负担,也可增强核心从业素质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政府可以出台一些政策规章鼓励和要求行业企业积极性参与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如对那些积极主动配合学校为毕业生进行核心从业素质培训的行业企业,给予税收等方面优惠,对那些拒不参与核心从业素质培训的行业企业给予应有的教育引导或一定惩罚等。(3)发挥职教资源比较优势,开展核心从业素质培养的本土研究由于有庞大的产业群的支撑,无锡地区职业教育发达,仅无锡市惠山区藕塘职教园区就集中了10余所职业院校,职业教育资源丰富,优势明显。无锡市政府应发挥职教园区的规模效应和比较优势,组织一批职教专家学者结合无锡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根据无锡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实际,深入开发利用职教资源,进行核心从业素质培养的理论研究,构建一套完善的培养体系,指导无锡地区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工作。这既可加强教育的针对性与时效性,创新职业教育理论,又可丰富无锡地区教育实践,推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

3.职业院校健全培养体系

在培养核心从业素质过程中,职业院校应紧密联系当地企业,紧扣职教改革主题,结合无锡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现状,积极开展理论和实践研究,调整学校教育目标和管理策略,培养“生长型”而不是“生存型”的人才,为他们的“完满人生”奠定基础。笔者结合无锡技师学院核心素质培养体系建设实践,提出如下建议:

(1)紧盯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确立核心从业素质培养目标

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说,在一个开放的竞争市场里不管是商品市场还是人才市场,当处在卖方市场时,可以用数量抢占市场;当是买方市场时,靠的是质量、品牌、服务去赢得市场。当今的人才市场已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在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下,职业教育要紧盯无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现状与趋势,以核心从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牢固树立人才质量观,准确把握学校自身的定位和目标,确立培养学生核心从业素质的教育目标。

(2)利用市场资源,开发核心从业素质培养课程

首先,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开发校本教材。无锡地区职业院校要整合各校师资力量,凝心聚智,深入调查分析,探讨无锡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对技能人才综合素质的需求,编写一套针对性高、实用强、学生易于接受的核心从业素质课程校本教材。教材编写过程中,教师可深入企业中,充分利用市场重要主体——企业的优质资源,为校本教材开发提供专业技能知识、专业理论知识的指导,寻找教材编写的第一手资料。其次,积极利用企业文化开发隐性课程。文化是人力资本的一种形态,文化是无声的课程,学校重视企业文化在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过程中的作用,让这种无声课程发挥出正能量。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学校应将企业文化引入学校,建设了企业文化室,发挥企业文化的育人作用,丰富学校隐性课程内容,丰富学生核心从业素质教育中的企业文化知识,这是学生毕业后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实现与企业无缝对接的必要前提。

(3)推行多种举措,提供核心从业素质培养保障

首先,与企业建立人才交流制度,提高师资力量。在核心从业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学校可借助校企合作平台,与企业实现人力资源的共同开发和共享。特别是在一些新兴产业领域,由于企业的在硬件和软件上都具有优势,学校可与企业建立人才定期交流制度,将教师送进企业学习,同时邀请企业优秀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讲解新兴产业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和核心从业素质的要求。通过互动,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校内外互补、量足质优”的核心素质教育师资队伍,为学校核心素质培养体系建设提供坚实师资保障。其次,加大硬件设备投资,搭建优质平台。完备的硬件设施设备是开展核心素质培养课程教学和相关活动的重要基础。学校根据课程教学需要和学生活动实际需要,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活动课程,加大各种硬件设备投资,着力提高现有的楼宇设施利用率,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设计,建立学生社团中心、艺术教育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各种活动中心,从而延伸课堂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核心从业素质提高搭建优质活动平台。再次,强化班主任角色,推动人力资本形成。班主任是学生核心从业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学生各种能力培养和习惯养成的重要“见证人”,在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班主任要深刻领会其内涵,做到熟记于心,外显于行,以身作则,成为学生表率。结合班级管理工作,班主任应有计划地开展班有主题活动,形成核心从业素质教育系列活动。班主任还应针对核心从业素质多元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在内容选择、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方面下大功夫、花大力气,有选择性地培养学生的核心从业素质。

(4)联手企业参与,健全核心从业素质培养评价机制

为了确保评价合理性,学校要联手企业,发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影响力,建立社会、企业、教师、同学、自我四位一体的评价主体体系,确保评价的公平公正。向行业企业咨询,了解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过程中对学生核心素质培养的要求与建议,制定顶岗实习学生、工学结合学生、冠名班学生的评价指标与评价原则。学生核心素质评价体系建设是一项导向性的工作,职业院校应积极组建专业的评价体系建设团队,以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导向,实现有效评价,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激励和诊断功能,推进无锡学生核心从业素质培养。

作者:杨磊云 韩仁美 单位:无锡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孙久文.区域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

第6篇:职业教育教育学范文

关键词 芬兰;职业教育;学生指导;改革经验

中图分类号 G71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19-0089-05

芬兰职业教育经过20世纪90年代后期重大改革以来,其吸引力稳步增强[1]。加强学生指导(guidance counselling)是芬兰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要措施和经验之一,在芬兰21世纪以来历次颁布的《教育和研究发展规划》中均得到重视[2][3][4]。在2010年11月召开的欧洲技能协会(EuroSkills)大会上,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FNBE)主任蒂莫・兰基宁(Timo Lankinen)强调,芬兰要把加强学生指导、拓宽学生了解职业教育和工作生活信息的渠道继续作为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要措施[5]。芬兰加强职业教育学生指导的改革经验对我国具有启示意义。

一、芬兰加强职业教育学生指导的改革背景

2001~2002年,芬兰对全国范围内的评估发现,芬兰对综合学校、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学生的指导服务存在严重问题:学生指导机会不足;综合学校(基础教育)学生中,关于工作领域与职业的知识以及引导学生如何进入工作生活等方面的指导均需加强;从基础教育过渡到中等教育(包括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时,许多学生在学习路径的选择上得不到相应支持;学生指导服务缺乏跟进体系。另外,学校社会工作者和心理专家的指导服务也存在严重问题。自这次评估以来,芬兰教育文化部(2010年5月1日更名组建为芬兰教育文化部)和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把加强学生指导列为教育工作重点[6]。

在芬兰职业教育领域,学生指导服务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职业教育的辍学率和办学质量,最终影响到职业教育的声誉和吸引力,因此成为芬兰职业教育政策制定的重点[7]。芬兰《2003~2008年教育和研究发展规划》指出,随着日益增多的个性化选择和教育需求,学生指导问题得到了更多重视……要加强学生指导,特别是在学习早期。指导顾问的培养、教师的在职培养以及与指导相关的专业继续培训将增多[8]。芬兰《2007~2012年教育和研究发展规划》明确要求,学生从基础教育过渡到中等职业教育将得到支持;学习申请和教育路径选择程序、指导和交流将得到加强;预备性训练(Preparatory Instruction)计划必须增多,以保证学生进行成功的教育路径选择;学习注册电子申请和信息服务系统将进行改进并扩大其范围;将采取措施加强职业教育领域的职业指导与预备性训练;2008~2012年期间,增加特殊教育教师和指导顾问(Guidance Counsellors)的培养人数(至少达到650人),以进一步加强学生指导工作[9]。2012年,芬兰教育文化部颁布《2011~2016年教育和研究发展规划》。规划提出,2014年秋季,在芬兰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将明确界定“学生指导”的标准;在职业教育和培训领域,该标准将同“质量战略”(Quality Strategy)(2011年3月4日由芬兰教育文化部颁布)一起实施;将开展指导顾问的初始教育(Initial Education),以应对日益增长的学生指导需求;考虑充分利用不同管理部门的能力和专业技能,采取措施实施所有指导服务的“一站式(One-stop)原则”;经济发展、交通和环境中心在加强区域性学生指导合作方面将发挥更大功能;在职业教育和培训领域,要构建“学生指导”的实践和行动模式,为学生提供各种以工作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和机会[10]。

二、芬兰加强职业教育学生指导的改革经验

(一)明确学生指导服务的核心地位

芬兰教育体系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寻求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等各级教育的开放路径,追求在各级教育之间和各级教育内部都没有“死胡同(dead end)”,强调教育的灵活性与公平性[11]。在芬兰,“学生指导”被认为是提升教育和培训质量、提高学生留存率、减少社会排斥、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因此,学生指导服务在芬兰教育和学校工作中处于核心地位。芬兰学生指导服务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学生指导不应仅是指导顾问的工作,每个教师都应能够指导和支持各类学习者[12];学生指导服务应是一个连续体(continuum)(与教育体系的灵活性和开放性相对应),需涵盖教育和培训的所有阶段――从学生选择到学生发展以及发展道路上的各种选择,包括向继续教育或工作生活过渡等都要使学生获得平等、充分的指导支持服务[13],见图1。

图1 芬兰教育指导供给的评估项目

资料来源:Ulla Numminen & Helena Kasurinen. Evaluation of Educationl Guidance and Counselling in Finland[R]. Helsinki: Yliopistopaino,2003:9.

在芬兰,“学生指导”旨在支持、帮助和指导学生在教育、职业上作出正确、合适的选择;帮助学生提升职业选择、工作生活和继续教育所需的能力;帮助、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表现卓越(Excellence)并提高自我效能感[14]。在中等职业教育领域,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的国家核心课程中规定了“学生指导”的具体目标,即确保学生:在接受教育前、接受教育期间均能充分获得教育培训的相关信息;获得工作领域、创业和各类职业的信息与体验;获得国际交往、学习和工作的机会;获得学习、生活、职业规划和就业等相关问题的个别支持并制定个人学习计划;获得职业资格类型、学习内容以及其他教育机构学习课程选择等的信息[15]。

在芬兰职业教育领域,“学生指导”的最重要原则可以归纳为两点:第一,根据职业教育和培训法律,学生有权接受教育培训以及获得与课程一致的指导,表现为提供信息、团体指导、个别指导等多种方式;第二,职业教育机构的所有教职员工均需参加学生指导工作。这些“指导原则”在初始职业资格(Initial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的核心课程中有明确规定。另外,关于如何拟定个人学习计划、如何承认先前学习以及如何转换学分等方面的指导,职业学校地方课程提供了更详细的指南[16]。

(二)分阶段进行学生指导,关注学生心理问题

有研究表明[17],芬兰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比普通高中学生更容易辍学,主要原因是选择了不感兴趣的专业,其次是学习力不从心或自我效能感不足,对职业前景缺乏信心。结合前文述及的芬兰在2001~2002年对“学生指导”所开展的全国性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围绕“学生指导”的目标,当前芬兰职业教育学生指导一般按申请职业教育前、职业教育学习中以及向工作生活或继续教育过渡等三个阶段展开,见图2。在不同阶段,学生指导内容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第一阶段(申请职业教育前)在承担基础教育任务的综合学校展开,学生指导内容主要是关于工作领域和职业的知识(7~9年级)、职业规划以及在全国共同申请系统中选择继续学习的路径(9年级)等;第二阶段(职业教育学习中)在职业学校或学徒制培训机构进行,指导内容主要是工作生活的知识、创业教育、个人学习计划、职业规划、工作体验、其他教育机构的课程信息、职业技能、职业前景、如何提升自我效能感等;第三阶段(向工作生活或继续学习的过渡)在职业学校或学徒制培训机构展开,指导咨询内容主要是创业教育、就业岗位信息、高等教育相关信息以及向工作生活或继续学习过渡的其他准备等。此外,以上三阶段也共同关注学生心理问题以及与工作生活的融合。

图2 芬兰教育领域的学生指导

资料来源:Raimo Vuorinen. Recent Trends and Challenges in Lifelong Guidance in Europe-case: Career Education in Finland. Presentation at KRIVET: 19 May 2010, Seoul, Korea[EB/OL]. http://krivet.re.kr/ku/zi/prg_kuZ_prA.jsp?dv=S&gn=K0%7CK082010006%7C1,2011-01-18.

(三)配套实施多项“国家项目”,推动学生指导政策

近年来,芬兰广泛实施“国家项目”来推动“学生指导”的政策与实践,关注点在于:增加指导服务的全面供给,其中,过渡阶段的指导得到特别强调;为跨部门合作相关区域指导项目提供支持;训练学生辅导员,实施新课程指导原则;学校教职员工与市政官员合作,共同发掘、搜集学生指导相关的新方法、新资源[18]。“国家项目”实施的典型例子有“学生指导国家发展项目”、“职业教育预备性训练和指导”等。

芬兰“学生指导国家发展项目”[19] 由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负责总协调,于2004~2007年间实施。该项目由48个“地区项目”组成。所有“地区项目”均获得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拨款。“指导和咨询国家发展项目”的总目标是确保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博雅成人教育(liberaleducation)等层级的教育能为相应学生群体提供充分的、高质量的指导服务。“地区项目”的开展以“国家项目”的目标为依据,追求学生指导服务的可持续性,增加了学生获得指导的机会,提升了指导质量。“学生指导国家发展项目”是芬兰“就业政策计划”(Employment Policy Programme)的重要组成部分,由300个市政当局实施,就业行政部门也参与其中,影响面较广(超过35万的芬兰中小学生从中受益),不但促进了教育领域与工作生活的融合,也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声誉和吸引力[20]。

芬兰实施“职业教育预备性训练和指导”项目[21] 是为了降低教育和培训的“门槛”,减少辍学率,具体而言是为了提升学生在中等职业教育领域获得“一席之地”的能力,帮助学生广泛了解教育、职业和工作的各种领域,为未来的职业教育学习打好基础,并做好职业选择和规划。该项目的实施在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之间进行,持续时间为6个月至1年。其训练的基本原则是个性化、灵活性、实践性、基于活动的课程以及职业定向等。该项目于2006~2008年开始试验,自2010年8月起,成为芬兰教育体系的恒久性组成部分。“预备性训练和指导”的其他形式包括家政训练、移民(进入芬兰)职前准备教育以及残疾学生康复训练与指导。“家政训练”旨在改善学生管理日常生活与个人健康的实践技能以及增加继续教育的机会,特别是在“旅游餐饮”与“社会服务和医疗保健”领域;“移民职前准备教育”是为了改善移民的语言以及提升学习中等职业课程所需的其他技能;“残疾学生康复训练与指导”目的在于帮助残疾学生增强参加中等职业教育、工作生活以及独立生活的能力,帮助他们理清未来的计划,也支持成年残疾学生的再训练,促进其重返工作生活或教育。

(四)注重法律监管,设置指导顾问

芬兰职业教育国家核心课程规定,职业教育所有教学大纲至少包含1.5学分的“学生指导”课程,各职业教育机构在实践中可自主决定实施方案。虽然芬兰教育行政部门和劳动行政部门均参与学生指导,但前者负主要责任,而后者所提供的职业指导服务则起补充作用。芬兰职业教育学生指导依据法律进行管理监控[22]。这些法律有《中等学校法》《中等学校法令》《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法令》。劳动行政部门内部的职业指导依据《公共劳动力服务法》进行管理[23]。

在芬兰,职业学校所有教职员工都参与学生指导服务,但主要责任由指导顾问承担。所有提供正式教育和培训的机构都有指导顾问。指导顾问必须具备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同时至少具有1年的(在从事“学生指导”职业前)教学经验。符合普通教育指导顾问资格要求者也有资格在职业学校担任指导顾问的工作。指导顾问的培养课程由职业教师教育机构进行组织,共60学分。“指导顾问教育”(guidance counsellor education)传授学员熟悉“学生指导”所涉及的基本社会因素以及指导方法。其他培训主题有“学生指导”的司法与伦理问题、不同层级教育指导的特殊性、“学生指导”的课程开发、地方和地区多学科的专业合作以及实践训练等。指导顾问在职培训主要由大学、多科技术学院、地方和地区当局、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教育专业发展国家中心以及私立教育机构等提供。其他参与学生指导的重要专业人员还有职业顾问(career adviser)(主要任职于地方就业办事处)和职业心理学家(要求具有心理学硕士学位)[24]。

(五)搭建网络平台,提供教育和就业资源

为实现学生指导的公平性、开放性和广泛性,保障学生能及时、持续获得指导资源,除学校所提供的资源外,芬兰还构建了众多网络平台。网络平台构建的主体除芬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外,就业与经济部及其他劳动行政部门、地方就业办事处、私立指导机构(包括劳动力市场组织、指导顾问协会以及学生会等)、雇主组织资助的经济信息办事处等均参与其中。这些平台提供教育和就业相关信息的许多在线资源,力求为个体进行适当的教育选择或求职提供支持。如,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建立“芬兰教育(EDU.fi)”门户网站,提供“教育在线(koulutusnetti)”网页服务。该网站属非学术性质的教育和培训门户网站,按教育和培训系统的不同级别、领域和主题,搜集各种服务信息并分门别类呈现。芬兰或国外其他相关主体也通过该网站提供各种信息服务。“教育在线”(网址:http://oph.fi)为教育和培训申请者提供各级教育、各种学习领域教育机会的最新信息。同时,“教育在线”常与其他网页服务如“学习试验(opintoluotsi)”① 等相结合。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每年也出版一册《教育指南》,为学生选择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提供相关的实用信息(如学习领域、各种学习计划等)[25][26][27]。

总体来说,芬兰在职业教育领域构建了一个全面、系统的学生指导体系,降低了职业学校学生的辍学率,促进了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提升。当然,关于信息提供以及指导的效率、不同指导主体间的合作(特别是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合作)、学生指导的监督与评估、全国性综合统计数据的搜集等方面也面临挑战[28]。

三、启示

综上所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芬兰基于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目标,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已经在职业教育领域建立了一个多主体参与的学生指导服务体系,对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与经合组织(OECD)的其他许多成员国相比,芬兰职业学校学生的辍学率较低[29],其综合学校毕业生申请就读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数逐年上升[30]。

借鉴芬兰的经验,我国应逐步构建学生职业教育指导体系,加强学生指导工作。建议把学生指导纳入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议程中,把学生指导服务的质量作为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绩效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在构建学生指导服务体系时,必须考虑指导思想、指导目标、指导原则、指导阶段及内容、师资队伍培养、项目实施、资源平台构建、评估考核与追踪、法律保障等一系列议题。值得一提的是,在学生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中,芬兰重视残疾学生职业教育的职前训练和指导,对我国残疾学生职业教育模式的探索具有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4][7][10]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Culture. Education and Research 2011-2016:A Development Plan[R]. Helsinki: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Culture,2012:39.39.39.15.

[2][8]Ministry of Education. Education and Research 2003-2008:Development Plan[R]. Helsinki: Ministry of Education,2004:41.15-39.

[3][9]Ministry of Education. Education and Research 2007-2012:Development Plan[R]. Helsinki: Ministry of Education,2008:63.63-69.

[5]Timo Lankinen. Finland’s Experience in Organising Skills Competitions-benefits[EB/OL].[2010-11-10].http://innove.ee/orb.aw/class=file/action=preview/id=17192/Timo_Lankinen.ppt.

[6][18][19][20][28]Finnish National Board of Education. VET Policy Report Finland 2008. Progress in the Policy Priority Area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R]. Helsinki: Finnish National Board of Education,2008:25-26.26.27-29.9.26-28.

[11]刘其晴.近十年来芬兰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改革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1:30.

[12][22]Cedefop ReferNet Finland. Finland: VET in Europe-Country Report 2009[R]. Thessaloniki: Cedefop,2009:65.

[13][14][24][25][27]Cedefop ReferNet Finland. Finland: VET in Europe-Country Report 2010[R]. Thessaloniki: Cedefop,2010:65.65.67.67.66-67.

[15][16]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Mobility CIMO. Finland in Focus-Towards 2020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Leonardo da Vinci Promoting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R]. Helsinki: 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Mobility CIMO,2010:28.

[17]Norton Grubb(Rapporteur). Et al. Equity in Education, Thematic Review, Finland Country Note[R]. Paris: OECD,2005:24.

[21]Cedefop ReferNet Finland. Finland. VET in Europe-Country Report 2012[R]. Thessaloniki: Cedefop,2012:35-36.

[23][26]Refernet Finland. Finland: Overview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R]. Helsinki: Finnish National Board of Educationl,2008:51.52.

[29]Pasi Sahlberg. A Short History of Educationl Reform in Finland[EB/OL]. [2009-08-31].http://192.192.169.112/filedownload/%E8%8A%AC%E8%98%AD%E6%95%99%E8%82%B2/A%20short%20history%20of%20Educationl%20reform%20in%20Finland%20FINAL.pdf.

[30]Seija Rasku. Skills and Abilymbics Competitions in Relation to Finnish Education Policy. Presented to “Competitions for All-International Abilymbics Conference”[EB/OL].April 27, 2010, Oulu.[2010-05-10].http://skillsfinland.fi/julkiset/TaitajaPLUS/Rasku.pdf.

Reform Experience of Carrying out Guidance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Students in Finland

LIU Qi-qing1, ZHOU Yi2

(1.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Anshun College, Anshun Guizhou 561000;

2.Faculty of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Abstract Strengthening guidance for vocational students has been one of reform measures in improving the attractivenes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Finland, which has expanded approaches for students to know the information about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working life and decreased the dropout rates of vocational schools students. The material experience include: clarifying the core status of students guidance service; carrying out phased guidance and caring students’ mental problems; carrying out various National Projects, and developing guidance policy; paying attention to legal monitoring and setting up guidance counselor.

Key words Finl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guidance for students; reform experience

收稿日期:2013-06-08

第7篇:职业教育教育学范文

关键词:技能比赛;调研报告

一、引言

随着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全国技能竞赛较前几年更受到学校的重视,社会对技能大赛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特别是技能大赛对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影响的问题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并对技能大赛褒贬不一。

二、通过职业技能大赛,我校师生获得不俗地成绩

通过2014~2015年度对本校康复、护理、助产三个专业师生参加技能比赛情况进行调研。如2014年9月康复专业任老师获湖北省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的二等奖。2014年护理专业王老师获校级说课专业比赛一等奖。2015年助产专业王老师获校级说课专业比赛一等奖,孙老师获校级说课比赛三等奖,并且孙老师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医药卫生类“创新杯”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说课比赛中获三等奖。2015年湖北省医学职业教育护理技能大赛中职组我校两位同学获个人三等奖。2014年~2015年每年咸宁市教育局举行康复、护理、助产操作技能大赛,各专业每年近10名学生进入决赛并获奖。近两年经过技能大赛确实促进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作用。第一,促使新的课程体系构建。通过技能比赛的引导改变了职业学校以往学科式培养技能人才的教学方法,促进专业技术岗位实操任务项目化课程的开发,既是把一些技能大赛的内容,同时也是真实专业技术岗位工作转化为项目化教学中的一些任务点,一项一项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给每一个学生。从而使教学更贴近于实际工作岗位,也使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地提高。新型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岗位特色课程模块、综合实训模块、选修课程模块、顶岗实习模块组成。同时建立了科学的评价体系,如针对教学态度、教学内容、组织管理、教学效果四个部分进行评价。根据教学组织侧重点不同,校内教学及教学质量评价由学校完成;顶岗实习阶段,教学组织及教学质量评价由学校和医疗机构共同完成。第二,完善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如在近两年我校投入191万元新装备专业实训室8间、多媒体教室9间,新购电脑292台,投入135万元校院合作专业共建实训基地、共建教学医院3家;购置了具有先进性与当前行业发展水平基本相当的仪器,实现了校内实训基地集专业实训教学、职业技能培训及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功能。并与武汉、广州、深圳、福州等地的多家医疗机构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形成了较密集的实习网络。第三,打造精良的师资队伍,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素质,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以老带新”、“以优带新”活动;加强教师专业基本技能训练,重视培养“双师型”教师。通过技能大赛促使“双师型”教师队伍得到了不断的壮大,三个专业在参加前的“双师型”教师达到专业教师的30%左右,参加技能比赛后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已达到55%。第四,对周围辐射作用。通过技能大赛提高教学团队的整体素质,连续2年派出教学团队对周围基层卫生院进行技能培训,还为当地人社部门育婴师培训班进行技能培训。

三、职业技能大赛所引发的不良的问题

第一,平时正常情况下在一台仪器几个学生一组进行使用,但是考虑到一些参加比赛的学生,为了使他们能更好地训练,往往会给他们单独使用一台仪器。并且带实训教师会更多的关注这些参加比赛的学生操作手法是否规范等问题,而忽视了其他实训的普通同学,使其他同学像“放鸭子”一样缺乏管理。第二,参赛学生存在学习观念的偏差。有些参赛学生认为自己是参加技能比赛的选手,就可以区别普通同学,如不用每天参加早自习和晚自习,甚至认为一些考查都可以不去上课,只要练好参赛技能就行。更甚着有些犯了错误都能从轻处理等现象。第三,我校护理系为强化中职护理、助产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操作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举办专业技能大赛,竞赛的项目包括无菌盘铺设、徒手心肺复苏术、静脉输液法三项护理操作。旨在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护理实践操作技能,以胜任今后临床护理工作的要求,成为一名合格的护士;同时也为广大参赛选手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提供了一个机会和平台。希望通过此次技能大赛,促进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提高,使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及课改方向进一步明确,使护理专业的内涵建设和办学水平得到了提升。本次比赛先由各个班级推选出2~3名优秀选手进行初赛,采取淘汰赛形式取前十名再进行决赛。所以此次技能大赛形式注定了只有极少数学生参与到比赛中去,使大多数学生无缘技能大赛的选拔。竞赛内容上每年省内及国家级竞赛都在添加新内容,促进了大家去学新技术、新设备。但是像我校护理竞赛项目就一直只有无菌盘铺设、徒手心肺复苏术、静脉输液法三项操作。

四、对现在职业技能大赛的几点建议

第8篇:职业教育教育学范文

一、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评价方式过于单一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在对学生学业的评价方面,主要以笔试为主,评价落脚在学业的学业成绩之上。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首先,与中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不相适应,实践能力与专业技能的考核被大大忽视了,这当然不利于培养出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其次,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只重视结果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利于鼓励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与求真务实的学习精神。

(二)评价主体过于单一

目前,评价主体过于单一是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在学生学业评价方面存在的第二个问题。评价学生学业的唯一主体是教师,这产生两方面的不良后果:其一,教师在评价中起着决定作用,一些理论基础薄弱、评价观念落后的教师既未能公平地实施评价,又阻碍了学生学业的长远发展。其二,单一的评价主体很难做到全面、多方位评价学生,这种评价结果当然缺乏信服度。

(三)学业评价缺乏与企业的沟通

中等职业学校要为社会输送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其教学目标的实现最终要得到社会与市场的肯定。然而,目前我国中职教育中对学生学业评价尚属于闭门造车,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考核;而企业更加关注员工的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与创造能力。因此,学校对学生的学业评价,不能做到与社会发展的步调相协调。中职教育与社会企业评价体系脱节,只会起到南辕北辙的负面效果。

二、完善中职教育学生学业评价体系的有效对策

(一)重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评价力度,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奠定基础

中职教育在学生学业评价体系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明确中职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之所在。在这种正确观念的指导下,中职教育评价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轨道。中等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方面有所不同,但在具体的课程开设方面主要有四大方面,包括专业课程、基础课程、实验课程以及实习。这四门课程其实分属为两大范畴:一是理论;二是实践。因此,考核评价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无可厚非,但它不应该成为评价的唯一指标。以实践为特色、以技能培养为方向的中职教育更应该重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评价力度,这种评价本身也为学生的学习指明了具体的发展方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全面发展。

(二)完善中职教育评价方式,促进评价走向多元化与全面化

1.笔试与实验操作、面试等方式相结合

笔试是评价学生学业的一个方式之一,但不应成为评价的唯一方式,这容易扼杀学生的创造思维,也不利于检测学生的实践能力,更无法适应社会与企业的需要。为此,中职教育在学生学业评价方面要想走向多元化,首先要丰富评价方式,如实验操作评价、面试等。从各门学科的性质与内容出发,评价才能更加有效、更加有针对性。

2.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以往中职教育评价偏向结果性评价,往往是在学期之中与学期之末进行。这种结果性评价具有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单一使用这种评价方式使得评价缺乏全面性与立体化。为此,在完善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要纳入生成性评价。生成性评价贯穿学生学习的始终,包括出勤情况、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等。这种评价方式有利于全面认识学生,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与健康的人格。

(三)充分利用各种人力资源,扩大学业评价主体的范围

面对中职教育学生评价体系中评价主体单一化的现状,学校要充分利用多种人力资源,扩大学生评价主体的范围。除了教师之外,学校首先要重视纳入社会企业的技术人员。由于企业技术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与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对时代的发展与本行业的形势了如指掌。积极纳入企业技术人员,为中职学校与社会搭建了沟通的桥梁,为中职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技术人员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这个行业的评价,因此对学生顺利进入工作岗位大有裨益。在教师评价与企业技术人员评价之外,学校也要重视学生自身的力量,实现学生自我评价与生生评价相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培养综合分析能力与创造能力;生生互评帮助学生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从学生的各个方面与特点出发,因此是有效的、全面的。

(四)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在中职教育中,教师既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又是学生学业评价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重身份使教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正是因为这样,学校要想完善中职教育学生评价体系,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首先,教师应当与时俱进,明确社会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在评价学生学业方面既能够全面又有所侧重。其次,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只有这样,教师评价这方面才能更加科学与合理,从而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9篇:职业教育教育学范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学历;贬值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1-0116-01

一、高等职业教育学历贬值问题原因分析

(一)学校因素

1.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规格定位模糊

高等职业教育要达到的目标是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技能型劳动者。几乎所有的院校都集中在同一层面和类型上培养相同的人才,造成的结果是一方面大批企业缺乏有特点的劳动者,而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就是因为没有对就业市场进行精确的定位和细分,使得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办学的市场定位模糊。

2.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下降

高等职业教育学历的含金量与其教育教学的质量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近年来众多高职院校不断扩展招生规模,扩大招生数量,这一方面使得教育机会扩大,接受教育者增多,但另一方面由于许多学校相应的教育资源和教学力量的扩充跟不上扩招的步伐,结果导致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有不同程度的下滑,从而影响了毕业生的培养质量。

目前来说高职教育质量方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方法陈旧

从高职教育课程结构所涉及的学科数量而言,基本上能够满足培养从业人员所需要的一般知识,但目前运行的基本模式仍然是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为基础课程的模式而非以能力培养课程为核心的模式。整个教学活动就是教师向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单向灌输。教师用自己的思维过程代替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机会和时间,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背离了职业教育目标。

(2)师资建设缓慢,教学条件限制

许多高职院校师资力量严重短缺,甚至出现了“有什么教师开什么课,有什么设备进行什么实训”的问题。并未按实际需要去设计课程,而只是迁就师资等实际的资源和条件去设置和调整课程,最终严重影响了课程开发及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国内众多高职院校由于自身发展、资金来源等问题,在学校教学条件的建设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教学条件普遍不尽如人意,某些情况下不得不对有些教学过程尤其是实践教学作出限制或降低标准,进而影响教学质量。

(3)学生毕业条件宽松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毕业时取得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是提高自身价值,显示自身能力的一种非常直接而有效的手段。学校往往表面上将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情况看得非常重,但同时又没有具体的执行标准出台以促使学生获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学生毕业条件中职业资格方面的“宽松”也阻碍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社会因素

1.学历主义价值观倾向

学历主义是指社会评价个体劳动者时不以其实力为评判准则,而是过分重视形式上的学历。近年来社会上的学历主义价值观倾向逐渐加重。人才招聘市场的大门往往只为高学历者敞开,愿意招聘高职学历求职者的企业不断减少,高职学历劳动者的初始待遇不断降低,就业市场对高职学历的大门逐渐闭紧。这种学历社会的价值取向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人们对高职教育的关注度,直接影响到了高职学历的“含金量”。

2.“精英教育”思维障碍

从精英化到大众化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这种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本当是通过提高更多国民个体素质以达到“精英教育”的标准去实现的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但中国却通过降低高等教育进入门槛,放低高等教育身段的方式在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基本”做到了。这样一来,大众化高等教育确实向我们走来,然而却忽视了在大众教育的时代,大学生的供求比已发生了巨大变化,接受高等教育者已不是社会稀缺资源。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大学生在社会中位置的变化而继续固守高等教育精英情结的话,则必然造成更多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机会的丧失,造成高等教育“尊严”的丧失。

二、对应高等职业教育学历贬值的对策建议

(一)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明确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人才为根本,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育学生的兴趣、意志和品质、以适应社会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适应力和创造力。同时应加强校企合作、产学合作,实现教学、实践和就业一条龙,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二)专业设置突出高职特色

确定以能力本位教育的职业教育思想为指导,在研究就业岗位需要及要求的基础上来开设专业和进行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创建符合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应以市场为导向而有所区分和细化,避免“大而全“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自身办学的优势、劣势,根据优势项目建设品牌专业。

(三)加强教学环节

改革教育方法,可以采用协作教学、现场教学、能力分组制、开放教学等形式来组织教学。设计出系统化的实践性教学方式,确实把实践性教学环节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并予以落实。加大实践课在教学计划中的比例,使学生获得充足的实践和实习时间,形成“认知――模拟――实践――提升”的学习过程,充分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实践性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来培养学生的技能和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提高毕业生的毕业标准

例如规定高职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否则将不允许其毕业。硬性提高毕业门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敦促学生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的价值和“含金量”。可能对于学生来说这种措施带有强加于人的性质,但高职院校切实推行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毕业制度,把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学生毕业的条件之一,这也许才是对学生甚至对社会的一种负责任态度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