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前教育职业规划范文

学前教育职业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前教育职业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前教育职业规划

第1篇:学前教育职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职业生涯规划;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38;G61-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1

职业生涯规划是以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学生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活动,是引导学生进行并落实职业生涯为主线的综合教育活动。[1]从国家到学校及学生,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未来就业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认识不清晰

中职学前教育的学生大部分对自己的未来就业有明确的方向,即当一名幼儿园教师,但对于幼儿园教师这一岗位的职业认知却十分模糊。同时,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与学生的性别还存在一定的关系,男生在确定目标的能力和制定计划的能力优于女生,而女生在认识自我方面能力优于男生。[2]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女生占绝大多数,男生极少。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阶段中,缺乏与异性间的交流探讨,促使以女生居多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社会经验的积累和综合能力发展上有明显的不足。

2.学校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视度不高

中职院校在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多数是在学生入学时请专家、幼儿园领导等开设讲座,对毕业班进行就业形势与信息分析的课程。总体来看,缺乏稳定的课程结构体系,缺少学生对就业观念和职业认知的教育,对学生实际帮助较少。学校有没有专门的教师教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多数由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和辅导员担任。这些老师本身就出自不同的专业,并非专门的指Ы淌Γ对职业生涯规划也不熟悉,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这样一来,学生职业规划的科学理论指导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很难实现,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评价等方面的工作专业针对性不高。

3.家庭、社会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成长的过程中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这是导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模糊的一个重要原因。[3]家长受传统教育影响,认为孩子在入学后只有到毕业时才开始考虑到就业的问题,导致孩子对职业生涯规划概念模糊。同时选择专业时多数学生还是由家长做决定。中职的学生由于还未成年,对父母的依赖也较大,所以,当学生面临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时,难以根据自身情况,全面的分析应对。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支持幼教事业的发展,但由于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还得不到人们的认可,工资待遇也较低,这些都在一定因素上影响学生选择学前教育这一专业。

二、完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

1.增强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提高学生的职业认知

职业生涯规划需长远考虑,学校从新生入学开始组织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制定,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根据目标调整自己的方向。同时,不能仅仅通过实习来增强学生对职业的认识,可在学生入学后组织学生到幼儿园参观,亲身感受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并通过身边人,学校毕业后从事幼儿教育事业教师的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对学前教育的职业信念。

2.完善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建设

学校应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建设,提高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可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育。从学生入学开始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培养意识,教师与学生多加交流,帮助学生建立职业发展目标,初步设定职业发展路线。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在完成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客观的评估自己,对最终的职业发展目标定位。而毕业班的学生,应注重对他们的个别辅导,并适当的开展一些就业方面的知识,进行专业实践培训,指导学生更好的就业。同时,对职业生涯规划教师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帮助他们能够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个工作。还可以通过聘请资深的职业指导师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对自己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状况有深入的了解。

3.鼓励多渠道积极参与

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家长适当的鼓励孩子多与社会接触,对社会、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都会有一个认识。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仅仅依靠学校是达不到效果的,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共同努力。鼓励社会创办职业生涯规划机构,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同时中职学校积极与幼儿园合作,为学生提供见习实习的机会,学校与幼儿园共同开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课程,邀请校友返校用自己的经验来帮助学生对自己工作的了解,引领学生成长,并利用校友资源为毕业班的学生就业提供帮助。结合国家政策法规对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制定相关的标准,促使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与教育更加规范科学专业。

参考文献:

[1]陈瑛.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1):170-173.

第2篇:学前教育职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问题;建议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面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深入研究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问题不仅很有必要,而且十分迫切。

职业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高校为促进学生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剖析,让大学生在对自己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能力和职业心理等职业素质的教育过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学生充分地认识自己,客观分析环境,正确选择职业,采取有效的措施克服职业生涯发展中的各种困扰,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

一、当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意识淡薄、理念不清

职业生涯规划对社会、高校和学生个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步较晚,社会各界对职业生涯规划本身及其作用的认同很不乐观。当前,部分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宣传教育不到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大量高校只是硬性执行国家的政策精神而已,在设置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师配备、课程设计等方面缺少必要的人力、物力投入,教师自身的素质也不高,授课内容又偏重于理论性,实践性差,难以引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得到大学生的认同,因而效果不佳。致使部分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对“将来如何发展”、“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等问题缺乏认真的思考和必要准备,加之部分教师对职业生涯教育的理念理解不够透彻,很难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二)缺乏系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建立起一整套教学体系。需要大批具有心理咨询、职业发展、人才测评、良好沟通能力的专业人才。目前,部分高校尚未根据国家规定,按比例进行资金和人力投入,专业化指导队伍严重欠缺,许多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还没有专门的职业规划师,一般是由做学生工作的教师或者思想政治辅导员来指导,受客观和主观条件的限制,教育质量和水平也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发展。

(三)学生缺乏有效的自我定位和自我认知

对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倾向等方面进行综合的分析和权衡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我们不难发现,在校大学生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他们对制作简历、写自荐信、搜集就业信息、准备面试、就业基本礼仪等常识性问题不甚了解,表现为求职过程中没有目标和想法,看到需求就投简历。在与用人单位沟通时,过分关注经济利益,而不考虑职业前景与长远发展,更不考虑个人的能力和优劣势,择业盲目。

(四)缺少专业的高校学生生涯规划心理教育

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压力随着就业压力逐年增大也在不断增加。一部分大学生面对沉重的就业压力,出现了心理焦虑等情况,近而不能客观地认识自我,无法很好地挖掘自身潜力,更不能很好地设计出适合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当前,各高校配备熟练的心理咨询教师较少,其专业性也不够强,许多还停留在解决上门咨询学生问题的层面,面向的学生群体面较为狭窄,且十分被动,更谈不上专门按照大学生生涯规划特点开展专业心理辅导。在如今强大的就业压力下,大学生心理变化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亟待引起关注。

二、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建议

(一)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知识教育

社会氛围影响着高校或大学生个人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首先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学校海报的宣传、举行专题报告会等形式,使大学生们能够深刻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要意义,学校要让学生接受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明白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提高同学对职业生涯设计规划的重视;其次,规划个人职业生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包涵着许多的知识内容,要通过就业指导教授学生相关知识,如职业生涯规划要素及其关系;职业生涯规划内容、步骤、原则;如何避免规划误区等等;最后还要让同学明白职业生涯规划有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指导同学在不断的认识、调整、完善过程中实现自我。

(二)合理地设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职业生涯规划在美国已有40多年的历史,而我国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当前绝大部分高校尚未设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只在人力资源管理等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中稍有涉及,内容不仅简单,而且教育面很小。因此,各大高校要想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就应当充分重视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应将职业规划列入教学计划,使其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通过系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使职业生涯规划走进课堂。设置好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每一位大学生在毕业之后都要面临就业这一重要抉择,通过专门学习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课程,为自己开展科学而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

(三)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关系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作用非常关键。教师本身的阅历和经验将对大学生产生较大影响与触动,也会直接关系到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效果,因此,为保证做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需要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队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人员应具备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要加强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职业规划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知识含量,指导人员应逐步专业化、专家化。

(四)引入并加强职业咨询和人才测评建设体系的力度

职业咨询和人才测评建设体系一是需要有专业的人员做测评,给予测评对象科学、客观、公正的测评和解释,二是需要有科学、完善的测评手段,给予测评对象完整、科学的自我认知。自我认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个体在成长过程当中对自我的能力、兴趣、个性等方面都会有些感性上、经验上的认识。因此,职业测评因以心理测量为基础,在职业领域内对人的素质进行科学、客观、标准的系统评价,从而为高校和个人两个层面的职业管理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引入职业测评体系,使大学生通过职业测评,了解自己在能力、动机、兴趣及个性等方面的特点,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学生把握了测量结果,就能很好地认识自己,消除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的迷茫。

高等学校应当重视与关注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问题,努力帮助每位大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就能设计好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将职业生涯规划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切实帮助大学生明确自身的职业生涯目标,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烟台南山学院;山东;烟台;265713)

参考文献:

[1] 周家华、黄苏芬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Vol.26 No.7 Jul.2010 188-200

[2] 李萌、李平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模式初探 科技信息 28

第3篇:学前教育职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就业力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039-01

当今社会已经开始从身份社会向能力社会转变,从认可学历到认可技术之间逐步转变,要从根本上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必须把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目标从提高“就业率”转向提升“就业力”,如何切实有效的提高大学毕业生力,教育部门、高校、社会各方面也都在为破解这一难题而积极的出谋划策。

1 就业力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内涵分析

1.1就业力的概念及内涵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和界定,就业力不是一个名词的统称,根据求职者角色、企业要求进行区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大学生的就业力,在学校期间就必须完成的就业力训练,通过系统的就业力训练,提升初次就业的成功率;二是普通求职者的就业力,结合在校期间的就业力训练和自己已有的工作经验必须完成的就业力训练,通过“就业力提升性质训练”,提升能力的持续性。

1.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概念及内涵

大学生涯规划内涵的实施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承诺或者字面上的计划,更是包含大学生涯规划、引导、实施以及最终的监督审核直至提高大学生就业力的系统性工程,是今后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是大学生科学规划大学生活,认识职业岗位从业标准,了解人才市场用人需求状的基础。

1.3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力之间的关系

在就业力视角下来看大学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学生把“规划好大学生涯”作为前提,学校为其提供引导、激励、服务和保障的过程,加强其就业技能训练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最终内化体现在“就业力”提升的目标上,二者既是相辅相成,又是互为因果。

2 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2.1有利于大学生抓住自身职业生涯规划黄金期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著名的“人生需求”理论,指出人的需求总是从低级向高级层次推进,人生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的需求。及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大学生最终必将走向社会,他们只有充分的发挥自身的才华,才能充分获得相对竞争优势,才能充分发挥潜能,体现自我价值。

2.2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自身学习主观能动性

一份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将会引导大学生确定自我的奋斗目标,调动自身积极性,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大学生自觉进行终身学习,使自身就业力逐步得到提升;能够有助于大学生探索到适合自身的职业机会,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合理匹配,体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不断增强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2.3有利于高校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是以专业学科为体系,注重对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力,要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突破口,形成以学生个人发展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在现有教育体系中注重把专业能力和就业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使大学生更具有竞争力和创造力。

3 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问题及有效途径

3.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高校专业性、系统性、连续性指导欠缺

绝大多数高校没有成立专门职业生涯教育机构,为大学生提供职业生涯教育机构基本上是就业指导中心、心理咨询中心或招生就业处等。许多高校充当生涯规划指导的老师大多由辅导员或就业老师兼任,缺乏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缺少时效性和针对性。

3.1.2学生科学的自我评价体系欠缺

大学生普遍对自身缺乏充分了解,一是自我评价过高,职业目标定位高,不切合实际,理想与现实间的极大落差;二是自我评价过低,目光狭隘,低估自己的能力,不能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三是急功近利思想严重,期望值过高,不注重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对职业的认识,多数集中在几个热门职业,缺少理性的思考与规划。

3.1.3科学性、合理性的评估与后续反馈机制欠缺

大学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宏观上,它涉及到家庭、高校、社会等方面;从微观上,它涉及到高校的就业部门、学生管理部门、教学部门以及学院、班级、学生等多个环节。整个生涯规划需要在实施中得以检验其效果,并及时进行调整,目前大学生生涯规划由于缺少实践,因此缺少对规划各个环节的诊断,难以对规划做出调整与完善。

3.2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

3.2.1完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建设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积极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不断深化大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使其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专业,为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和发挥他们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指导作用。

3.2.2完善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精细化目标方案

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分类指导,贯穿大学学习全过程,指导学生严格做好自我评估、环境评估、明确目标、执行策略、及时反馈五个步骤,要对学期目标的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对未完成目标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制定解决障碍的对策,并进行修订与完善。

3.2.3完善引入社会市场职业标准服务体制

高校要积极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社会引导体制,制定相关保障制度,不断丰富和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服务体系,提高职业咨询师的数量和质量。积极建设与大学生实践相关的实习基地和实践平台,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市场相结合,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实现与社会的良好接轨,使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真正起到职业的指引作用。

第4篇:学前教育职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302-02

高等职业教育承担为国家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首要任务。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直接面向社会需求,以提高大学生职业技能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当前,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毕业生就业市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因此,帮助大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自我定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提高职场环境的适应力,在高职院校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则刻不容缓,主要的教育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要构建完善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

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是高职院校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首要任务,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为目标,在整个大学过程中全方位的进行就业培训和指导。

1.建立专业化的辅导队伍,加强就业指导部门的建设。高职院校应启动在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计划,从新生入学开始贯穿整个大学生涯的始终,针对学生不同年级的心理特点,分年级有重点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由于各高校仍以针对毕业生开展“突击式”的就业指导为主,而且内容和形式仍停留在求职面试、应聘技巧等内容,建立专业化师资队伍和专门的职业生涯教育指导显得尤为重要,高校要充分挖掘校内现有师资资源,例如,相关专业教师、就业指导教师、辅导员等加强对他们的定期培训和管理,不断提升生涯辅导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同时,也可聘请企业人力资源经理、成功人士、校友来校开展职业咨询与生涯规划方面的讲座,从而帮助学生掌握一定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和方法,引导学生提高技能,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2.系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让职业规划走进课堂。课程教育是职业规划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也是实施全程职业指导的一个重要载体。将职业生涯规划列入高校教学计划,成为大学生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同时还要增开实践课程,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生涯规划活动,突出实践性、互动性和针对性。如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辩论赛、主题班会、创业设计大赛、寒暑假社会实践调查、参观企业、顶岗实习、模拟招聘会等。从而启发学生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对社会环境的认识,明确个人职业发展方向,合理制定自己的生涯发展规划。

3.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加强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构建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长期有效的实践锻炼平台,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政策上的支持,为大学生提供有利的就业实践指导服务,最终保证大学生顺利就业、创业。

二、做好入学教育指导学生设计生涯规划

高职新生入校后就应及早进行入学教育,使学生尽早明确目标,在大学学习阶段注意训练各方面的能力,培养未来职业所需要的各方面技能。为将来毕业生求职增强竞争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对高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在入校后立即进行,许多高校都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开在第三年,内容多为求职技巧、注意事项等实用性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容却很少,而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导致学生在求职中处于劣势。在新生入学教育中,首先,应让学生对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有个初步的认识,使学生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其次,开展专业专题报告会,明确阐述院系开设的专业在国内国外发展的现状和趋势,阐明职业所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和人格品质,了解所学专业知识能力目标、职业岗位要求、职业岗位前沿技术等。进而指导他们进行个人生涯规划设计,并引导他们从事于自己职业发展方向相关的工作实践,以便获得职业岗位的感性认识及实际工作经验。

三、大学生应加强自身管理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在于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匹配。作为大学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和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积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首先,大学生应客观的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评估,准确的认知和定位。其次,大学生在校期间应确定好大学三年学习的短期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和措施,培养自己达成目标所具备的各种能力。最后,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练就过硬的专业技能,积极参加校内活动,尤其要多参加社会实践和做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兼职工作。了解自己的专业和市场需求情况,在此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职业选择和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路线。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更应重视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与指导工作。要教育学生思考自己的未来,认真谋划自己的职业规划,树立奋斗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启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建议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5,(1).

[2]李勇.构建高职职业化指导的新模式[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5,(6).

[3]叶小小.浅议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J].潮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4]殷鸿炜.谈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9,(16).

第5篇:学前教育职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医学生;就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R647.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487-01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就业难成为高等院校的一个最大难题。解决此项问题,是高等院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高等医学院校的一名就业指导教师,笔者认为要想解决这个难题,应该从根本做起,从新生刚跨入大学时抓起,做好对入学新生的职业规划教育,首要任务应该让学生认清社会形势,了解最新就业状况,并就目前高等医学院新生就业规划这个问题,分析当前医学界就业前景,结合政府、社会、本学校等多方面因素,共同探讨出一条为毕业生走向社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挥自身优势的、体现自己价值的工作的捷径。近几年高校扩大招生,从而导致高校毕业生人数呈递增趋势。同样,医学高等教育出现质的飞跃。但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毕业生人数的增加,优胜劣汰现象更加明显,满足社会对医学界高端人才的需求,同样产生新的问题――医科毕业生就业难

1 目前医科毕业生就业的不利因素如下

1.1 毕业生数目剧增,考研的毕业生更是稳增不减。社会竞争激烈,中心城市大医院所要求的学历高,一般都要求硕士、博士以上学历。

1.2 毕业生择业观陈旧,就业期望值过高。中心城市需求过饱和,而偏远地区急需医学本科生,所以造成急剧的不平衡。

1.3 医学生供给结构矛盾,专业供需不平衡。预防、影像学、麻醉学、检验需求旺盛但毕业生少,临床等毕业生多但需求不旺,从而就业率不同,而且差异很大。总体来说就业率下降。

针对以上种种不利因素,我们就从新生开始抓起,同样也需要学校、学生、老师等多方面配合。不仅提高了就业率,也为每一位学生规划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在大学也算是学生最先接触的小社会,所以先从学校做起,建立一套健全的体系来规划医学生的职业生涯。

2 普通高等医学院校新生职业规划建议

2.1 学校应该合理设置专业。符合今后就业的发展前景,冷热专业相协调,不能因其耗资巨大就将错就错。

2.2 加强对医学生的就业指导。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现;服从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充分准备。同时需提高教育质量,以满足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做到老师学生共同进步。每个大学生都要面临就业的实现,大学生的就业牵涉大学生本人和千家万户的利益,牵涉国家和社会的利益,

2.3 加强学校与政府及用人单位的合作,珠联璧合,让大学生顺利的走进职业生活。

2.4 为让新生更好的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并成功的迈入社会,必须将具体措施落实于实践,诸如从大一开始填写职业生涯规划书,从思想变主动。想大学生广泛宣传有关基业政策与规定,分析就业形势,邀请有关专家来介绍我国的卫生国情,帮助毕业生准确定位。定期开展一次就业前景分析会,紧跟社会前沿,时刻了解最新动态。开设就业指导课,不仅介绍就业方向,同时还需培养求职能力,例如如何写简历,如何应对面试时诸多的问题等。定期开展毕业生就业咨询服务,加强每位学生就业素质及对就业的重视。除了开展主题活动,就业引导外,还要注意平时能力的锻炼,为人处世的方法原则,对将来步入社会同样是必不可少的。

3 我院职业规划实践情况

第6篇:学前教育职业规划范文

【论文摘要】如何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提出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从学生、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对在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怎样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职业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全面分析职业需求、培养自主规划与自我创业能力的教育。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俞国良认为,生涯规划概念的演变历程是生涯规划逐步迈入心理健康视野的历程,也是生涯规划的理念与当代心理健康观日趋吻合的历程。个体在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实现着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继而影响着生涯规划的整个过程,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生涯教育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笔者认为应当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为高校毕业生教育工作开辟新的思路。

一、当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的心理教育缺失

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增强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生涯规划教育在国外已有几十年的历史,而在我国才刚刚起步,很多心理教育因素尚未受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者本身综合素质良莠不齐。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需要由专业人员来从事的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过专门职业训练和心理教育的人员,结合学生性格、兴趣和特长,来帮助大学生们逐渐认识自我,确定短期和长远发展目标。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形式单一。在很多高校,职业教育只是以就业指导课的形式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应从低年级做起,利用测评工具进行全程辅导。要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评估、自我认知、自我提高。让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等特征,通过参加社团、社会实践等活动活动考察自己的组织、管理、协调和活动等能力。同时,结合他们的专业,英语和计算机水平,对自己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客观和公正的评价。高校应引导学生通过专业的人力资源或理测评软件,初步了解本人的职业发展倾向,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在大三大四的就业指导课中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帮助分析相关专业和他们感兴的一些职业,对来有一个明确的规划。

3.在很多高校就业指导只是针对应届毕业生的短期行为。如果对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教育缺少前瞻性,将会导致不少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或走上社会后出现在心理偏差,一旦遭遇挫折,这种偏差很容易转化为心理障碍,例如一些毕生一旦就业理想受挫容易使毕业生产生无能和无助感,一些学生在暂时找不到工作或理想岗位时,会在心理上产生负面果估价等等形成了认知障碍;找不到理想工作,大学生易产生对未来的担忧、烦躁、自卑怯懦、愤世疾俗等情绪障碍;少数人把无名之火发泄到公共财物上,甚至酿成刑事案件,有的毕业生产生自我贬损,自我封闭,甚至自杀等行为障碍,进一步影响了学生的求职活动,影响了他们的个人发展。

二、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应有意识地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如自我意识教育、人际交往教育、情感管理教育、学习辅导抑或网络心理辅导等,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审视自我、确立目标、生涯策略、生涯评估等各个环节有机结合。

1.应加强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信念教育

使学生掌握择业心理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培养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让大学生学会自我学习、自我完善,有针对地解除心理困惑,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学会独立思考、独立面对现实生活,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理的评价自己,正确对待他人和社会,将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职业观,对生活形成恰当的期望值。

新生进校后,要引导他们进行自我评估,做到自我认知、自我提高。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等特征,通过参加社团、社会实践等活动活动考察自己的组织、管理、协调和活动等能力。同时,结合自己的专业,英语和计算机水平,对自己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客观和公正的评价,,明确自己适发展的职业方向。高校应引导学生通过就业指导中心专业的人力资源或理测评软件,初步了解本人的职业发展倾向,明确职业展目标。在就业指导课中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帮助分析相关专业和他们感兴的一些职业,让学生了解这些职业的特点和发展前景,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对来有一个明确的规划。

2.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

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前提就是认识自我,学生只有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才能有针对性地明确职业方向。学校不能搞统一规划,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鼓励他们在全面了解社会现状及职业发展趋势和特点的基础上,培养自我调节的能力,除各个方面的干扰,以较强的生活适应能力投入到择业活动中去,去迎接社会环境和就业现的挑战。根据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变化和大学生的择业特点,通过课程、讲座及研讨会,通过团体辅导、个别辅导的机会有针对性地传授择业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自我认识和正确认识职业状况,不断充实大学生的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使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得以充分发展。  3.应将全程化指导与个性化咨询相结合

全程化指导是指对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就业的指导工作,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贯穿于一年级到四年级大学生活的始终。高校基本都已设置了就业指导部门,但离提供成熟的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还有很大距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从大学一年级新生就开始,而不仅仅是针对大四阶段的工作与任务,要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与任务,分阶段、分任务逐级做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针对性。

生涯规划教育的首要工作就是在学生初步掌握职业类型、气质类型、人职匹配理论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测试,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和气质等个性特征,并客观地进行环境分析,对自我进行正确定位。学生对自己了解越多,对职业生涯中所需要的品质了解就越深,其自我塑造的计划就越具有现实性和前瞻性。择业对许多大学生来讲仍然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和心理冲突过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众多的竞争对手,一些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仍会出现种种心理问题,有的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就业心理障碍。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和心理辅导员要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除个别咨询以外,也可针对一些普遍的、共性的问题进行团体咨询。

三、高校应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长效机制

1.要在制度上支持生涯教育,推动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改革

现在很多高校没有设置独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单位,具体教学和业务工作都由由就业指导中心来完成,考评激励机制不健全,学校对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老师只有教学要求没有科研要求,在教学上只有量的要求没有质的标准,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任职教师缺乏资格准入制度和培训提高机制。因此,高校应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长效及追踪机制,构建符合本校情况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让大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合理科学地利用宝贵的大学生涯,从根源上解决就业难就业质量低的问题。将就业指导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在内容上要紧密围绕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在形式上应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以发展心理学、成功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等为理论基础,加强面向个体、个性化的职业咨询,真正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普遍教育与分类指导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高校要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部门配备专业老师进行有效指导,要有专门的工作场所如多媒体教室、资料室、信息收集室,配备充足的职业生涯教育书籍、教材和培训工具。并且学校应建立多元素、全方位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评估体系,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进行测评,另外,还应当增加有关书籍藏书量、利用校园网络开设网上专栏、以宣传栏等形式宣传,力求在全校教职工中形成全民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氛围。

2.要系统开设大学生生涯规划课程,建立学生就业测评机制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当分阶段、分重点地为学生提供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信息指导、求职技巧训练等各方面的指导。除开设必修课之外.就业指导还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任课教师不仅要教授专门知识和技能,还要阐明其在职业领域中的应用,以及应用中应遵循的各种原则。

高校应为学生建立职业探索档案,在学生入学初可以运用有关测评工具了解学生个体情况,引导他们对自我进行科学的测评、客观的评价,冷静地设计自己的职业,确立正确的职业定位和发展目标。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国外通行的某些测评项目和方法,再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测评体系,教育和帮助学生实事求是地找出自己的优势,并正视自己的不足,有针对性地,以团体辅导或个体辅导的形式对其进行职业意识、职业适应职业选择、职业发展等方面的教育,对学生进行跟踪服务。即使在学生毕业之后,也可以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就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学生对就业辅导服务的意见和使用情况等问题加以调查和研究,建立起动态的反馈和循环系统,以进一步提高生涯辅导的质量。

3.着重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的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经超越了就业指导的层面,包括学业、求职、就业、未来发展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宏观性和战略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团队应当是一支具有较强专门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队伍,由专业课教师、文化课教师、心理学教师以及辅导员共同组成,他们不仅思想政治素质和政策水平过硬,而且要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必须要有较广的知识面,如具备法律知识、管理学知识、公共关系知识等。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人员运用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结合大学生自身条件,帮助大学生做出符合实际的职业选择,进而规划整个职业生涯。

参考文献

[1]路海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市场,2006(Z2).

[2]杨一平.以生涯发展辅导提升大学生就业力[J].职业设计,2004(10).

第7篇:学前教育职业规划范文

因此,依据学院“产教融合,校企一体”的办学理念,按照深度融入区域产业,“立足鹰潭,面向江西,服务长珠闽”的办学思路,以学前教育特色专业建设为契机,以校企(园)合作为依托,完善“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行)业融入”的合作办学机制体制。为了将本院打造成区域幼师培养基地,将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成江西省特色专业,引领地区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进行了以下发展规划。

一、专业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依托幼教职业集团,通过深化“政府主导、学院主体、行业融入”的合作办学机制体制,完善“二对接、三融合、四证书”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幼儿园教育工作过程素质核心、能力本位的“双轮驱动”的专业课程体系,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批集教学、科研、实习实训、就业创业于一体的实训基地,建立系统、科学、高效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校企(园)共建专业教学资源库,进一步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把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成为鹰潭、江西到长珠闽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的幼教人才培养摇篮,实现专业建设的示范效益,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效益,以及社会服务的辐射效益。

2.具体目标。(1)创新“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融入”三位一体的合作办学机制体制。组建鹰潭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深化学院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院与幼儿园合作关系,在定向、订单培养上有较大的突破。(2)深化“二对接、三融合、四证书”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校内园、校外园”教学实训中心和基地。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建设好课程标准,推进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实现教学资源共享。(3)加强教学、管理、科研服务团队建设。制订专业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兼职教师、双师型教师、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培养计划,通过互派互培、外引内培、名校访学进修等途径,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的教学、管理、科研服务的教师队伍。(4)优化实习实训基地。按照“共建共管共享”原则,依托幼教职业集团、学院创业园,校企(园)共同打造一批集教、学、研、创于一体的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5)提高社会服务能力。贴近市场需求,面向社会,开展幼师培训、幼教咨询、儿童文化传播等社会服务,形成覆盖当地、辐射全省和长闽地区的幼儿师资培养培训服务体系。

二、建设思路

1.完善一个模式。由鹰潭市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组建由学院、鹰潭市各级各类幼儿园、合作单位的幼教机构等组成的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委员会实行理事会管理制度,主要负责订单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标准和相关教学资源开发,共同打造教学资源平台、人才资源平台和实习实训平台,创新校企(园)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完善“二对接、三融合、四证书”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模式“新”。通过“技能实训―见习―项目模拟实训―顶岗实习”“四环交互”的学训交替、实境育人的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合理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相结合的全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和以考查学生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评估体系。形成在学程上全线贯通,空间上全方位拓展,内容和课程上全面整合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特色。

2.构建一个体系。围绕《幼儿教师职业标准》,按照“一个方向、双线并行、三种能力、四步推进”的课程建设思路,构建基于幼儿园教育工作过程的素质核心、能力本位“双轮驱动”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3.打造一个基地。通过学院、幼儿园、政府合作办学机制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完善,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教学资源建设,以及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把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成为鹰潭、江西、长珠闽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的幼教人才基地。

4.实现一个引领。通过“全方位”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实践,加强对学生吃苦耐劳、有爱心的核心品质培养,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职业道德观和幼儿教育观;通过第二课堂、早晚自习、社团活动、校内外实践活动、专业技能展示与演出,全面提升学生“说、做、弹、唱、跳、画、保、教”的专业技能,形成人才培养质量特色。通过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建设成为特色品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达到“优”。

三、建设内容

1.对接行业,创新“政府主导、学院主体、行业融入”三位一体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2.三方联动,进一步完善“二对接、三融合、四证书”的人才培养模式。

3.对接岗位,构建基于幼儿园教育工作过程的素质核心、能力本位的“双轮驱动”项目化的专业课程体系。

4.多种途径,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业师资队伍。

5.校企(园)合作,建设多层次、多功能的教、学、研、就业的实习实训基地。

6.强化管理,建立系统、科学、高效的精细化教学管理制度。

第8篇:学前教育职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班主任;认知;情绪;素养

我国卓越的教育学家陶行知曾经断言了小学教育与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小学教育为立国之本,而学前教育是小学教育之基。”可见,学前教育之于小学教育、之于教育、之于人才的培养、之于国家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对学前教育重要性的高度认知,近些年来,政府对学前教育专业越来越重视,对建设优秀的学前教育专业师资队伍以及提高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专业素养予以了高度强调。在此情况下,学前教育专业在社会上热起来,很多中高等院校都建立起系统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然而,因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一时兴起以及研究和实践的相对匮乏,很多学校尤其是中职院校,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并不明确,导致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缺乏必要的职业素养,在教育孩子方面形成缺失。面对幼小却重要的年龄段孩子,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必须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师德、一流的教育理论与技巧等多方面的素养。为把学生培养成这样的教师,学校与教师需要作出相关努力。其中,班主任工作至关重要。

一、学前教育专业班主任工作的意义

1.引导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正确认知

中职院校招进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数量多、范围广、认知结构具有层次性。这些学生受到家长的影响,对学前教育专业形成了一个认知误区:学前教育,就是教教小孩儿唱歌跳舞、写字画画或者是组织小孩儿游戏活动,基础文化知识的传输、基本道德观念的培养、基本技能的训练这些都不在学前教育的范围内,所以学前教育行业工作轻松,而且因为政府、社会、家长对学前教育的日益看重,学前教育行业找工作容易。于是,很多学生,尤其是女生,选择了学前教育专业。不正确的认知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学生学习课程时敷衍了事、对自己的德行不严格要求,这造成了学前教育教师队伍严重的素养问题。班主任可以采取一些科学的方法,纠正学生的认知偏见,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2.疏导学生的焦躁情绪

中职院校学前教育的学生,普遍处于14~18这样一个自我意识逐渐强化的年龄段,他们张扬个性、自控力差,为人处世常常急躁,如果班主任不能加以正确引导,这种冲动的性子可能伴随学生一生,可是毫无疑问,学前教育需要的是耐心,与耐心相反的冲动必然对教育不利,对孩子不利。因此,在课堂之外的课余时间,班主任需要采取合理的方式,对学生的情绪进行疏导,让学生以最佳的情绪状态投入学习并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

二、学前教育专业班主任的工作效率提高路径

1.开设职业规划课程,促进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识

实践表明,对职业具有明确认知和规划的人往往发展较为顺利,目标的导向性与计划的明确使行为更加高效。因为中职专业的学生入学年龄并不大,所以在入学时对自己的职业未来根本不会有明确的认知和规划,也就不会知道自己应该如何行为。班主任可以在班内开设适量的职业规划课程,讲授如下内容:学前教育专业的就业现状与未来发展情况,学前教育的市场目前尚未饱和,未来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但是必须是高素质的教师;要求学生做出职业规划书,规划书中必须有学生对于学前教育职业的设想与计划、对自己从事学前教育专业的优劣势分析、对个人的兴趣在学前教育方面的专注度保持时间三项内容;并且,班主任可以向学生阐明从事学前教育事业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意识到从事学前教育并不简单,不是随意的事情,是一项神圣的事业,是一项不简单的神圣事业。通过职业规划课程,学生对于自己的专业会形成明确的认知,用以规范学习行为。

2.善于观察教育,保持学生情绪的稳定

首先,班主任需要有明确的洞察力,能够从学生的细微言行发现学生情绪的不良之处,没有一双洞若观火的眼睛,情绪疏导只是空话。其次,班主任需要采取合理的行为,对学生的情绪进行疏导。然后,必须保持说话的艺术,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例如:一个学生本来是温吞的性子,在一段时间里,却经常与其他同学口角,我发现后,找他进行了谈话,我先是询问他最近发生了什么不顺心的事,在得知他的父母离异后,我同他讲了这样一番话“如果你的父母维持一段每日争吵的婚姻,他们今生就失去了幸福的权利,你希望他们不幸福嘛,如果他们不幸福,你感觉如何呢,当他们在每日的争吵中失去了对你关心和疼爱的欲望,你可能感觉自己失去了父母,而他们离婚后,他们会幸福,会继续疼爱你,你才会幸福。”后来,学生回到了以往的温和,在这里,我教会了学生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问题。

参考文献:

第9篇:学前教育职业规划范文

1 引 言

当前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学工作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数学教学课程和教学应用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材是和高中数学教材同一体系,侧重教学理论的教学点较多,并且对学前专业学生学习结构体系涉及较少,理论还要指导实践应用来提升学生水平,应以实际应用为出发点来设计数学教学课程来满足未来幼教数学的需求。

2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和教授数学的现状

2.1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数学基础较差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大部分以女生为主,在调查中发现普遍存在数学基础较差,数学成绩不高,存在严重偏科的问题,导致一直对数学学习以及教授数学兴趣不高。

2.2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会带入主观思维情绪

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身对数学学习兴趣不高,导致在教学当中逻辑思维不强,只能照本宣科,而且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主观情绪带入,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特别难,潜意识地给予学生负面的影响。综合以上两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数学教学是一个薄弱环节,亟须改变现状。

3 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堂教学的深刻意义

首先,数学研究范围特别广泛,主要以空间形式以及对应数量关系为主,来进行理论计算、观测测量等,数学涉及航天、建筑、统计等众多领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工作学习当中无处不在,例如去银行存款计息、购物打折优惠、缴存水电费等都会涉及数学的应用,数学与我们工作生活紧密联系;其次,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幼儿以后的学习发展特别重要,到初高中以后将会学习物理、化学等学科,这些学科都与数学知识有密切的关系。目前在幼儿专业教学环节当中,数学教学方式融入核心文化课程中,数学教学亟须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目的是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为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满足未来的社会人才需求。最后,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可以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地从一些平面几何图形认知到自主手工制作,再到立体几何形状的转变等过程,联系实际当中的砌墙建房子、玩具制作、宇宙飞船等,提升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4 学前教育专业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设计采取的措施

4.1 教学方式的优化

在以往数学课堂教学当中是老师进行讲解,学生在下面认真听讲,主要是以老师示范教学为主,课后进行反复练习作业,给数学固定了一个死模式,学生产生了厌恶情绪,这种教学方式导致老师讲解过于理论化、抽象化,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应打破以往的死板教学模式。兴趣是学习效果的良好保障,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进行开展教学,可以进行手工制作教学、游戏数学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等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加深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印象。走出课堂,深入生活,让每个学生去实践感受数学,例如去储蓄、去买菜等,进行多样化教学,逐步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逐步喜欢上数学这门课程。

4.2 数学课程结构的优化

学前教育专业的数学教学首先应结合学前教育的特点以及未来进入社会教学的对象进行课程设计,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后的幼儿园教学打下良好基础,因此重点是数学的基础教学以及与初中数学知识的衔接;其次根据教学目的制订教学计划,数学课程更侧重数学基础理论、数学逻辑思维、提升自身数学素质等方面,使我们的学生不断地完善自己在?笛Х矫娴那啡敝?识;另外应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兴趣爱好,由感兴趣的事物来引入,逐步加入数学内容,在总体安排上要由浅入深,节奏上要保持数学与具体事物以及其他学科的有机结合,数学课程紧密联系生活,防止过多的数学理论学习使学生思维跟不上。

4.3 学生考核模式的优化

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自身特点以及未来走向工作岗位的教授对象综合来分析,数学课程以基础知识为主,数学考核要求也不应太高,对于以往的一味理论课下作业来证明求解这种方式予以优化。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师可布置理论数学基础知识与手工制作、发散思维开发、情景表演等方式相结合,全方位培养未来的教学从业能力。因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身数学基础差,不能只以答卷分数作为唯一的考核方法,这样会使多数同学更加厌恶数学学习。一位教育专家说过: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这里同样适用。很多学生对数学学习已没有自信,如果一味地分数考核势必会失去信心,相反我们可以表扬每一位学生在数学方面学习的一点进步,恢复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加以肯定,对于这些正面的评价更具有激励性,让学生充分认知自己,我可以把数学学得更好。

4.4 数学教学由“教”向“学”的优化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会接触新生事物,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是成长的最好动力。近年来,我们在数学教学当中都在探索如何教,如何做一个好老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所忽视。作为学生,本身就会存在个体差异,盲目地一味灌输只会消磨了他们的求知自主能力。几千年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思想观念造就了教师的权威性,凡是老师说的就是对的,老师做的就是正确的观念需要转变。教师与学生应建立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逐渐把学习的决定权回归学生,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伴随一生,扩展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从而积极主动学习数学。

4.5 职业规划需求的优化

未来的幼儿数学开发是大势所趋,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已走上工作岗位,他们在工作当中对数学教学经验以及数学在工作中的重要性体会是最真实的,对现阶段学生分享经验也是最有说服力的。开展毕业生教学经验分享会,增强就业指导方向,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从思想上、未来职业规划上重视数学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