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高校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大学生的德、智(包括能力)、体、美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符合高校教育目标的量化指标与实施细则,并依据此收集、整理、处理和分析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实践等主要活动领域中反映出的素质的表征信息,对学生作出价值或量值的综合评定及判断过程。我国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研究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学校的角度来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质量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对高素质建设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强,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越来越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焦点。近几年来,我国高校普遍把对教师的教学评估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手段,并获取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对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和评价还没有形成体系,系统化的程度亟待完善。针对目前我国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的建设和测评系统化的建设,是完善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必要手段和措施。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等各方面进行综合的系统化的测评与评价,有助于大学生在校期间刻苦学习、奋发向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也可以帮助大学生管理部门和学生管理工作者及时发现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发展动向,为大学生的成人成才提供环境条件。这对于提高教育质量,改进教学管理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测评是高校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
从1993年大学毕业生就业逐步采取“双向选择”到“自主择业”方式就业以来,大学生就业逐渐走向市场,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各方面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尤其是当前就业压力问题的存在是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从市场经济的角度说,有市场就有竞争,有竞争就有淘汰,一部分毕业生就业难可以说是市场调节的正常反应,也可以说是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从1998年到现在,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分别在“亚洲金融风暴”、“非典”和“全球金融危机”中经历了三次低谷。对大学生来说,了解自己的综合素质测评状况,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各方面表现与周围同学表现之间存在的差距,与社会所需或所用之间的差距,从而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从学生角度而言,有助于引导发展成才
综合测评是素质发展与提高的起步,又是其素质开发的方向。美国著名专家斯塔弗尔比姆曾经说过,“测评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证明,而是改进,”对大学生的素质进行测评也是如此。大学生综合测评与能力测评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给大学生划分等级,而是为了激励全体大学生依据科学的标准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对大学生的行为起到了方向标的作用。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既能反映大学生的素质水平和特长,也能调动其提高综合素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使大学生在明确自身成长机能的前提下,有目标的提高自身的发展和就业能力。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可以使大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缺失,从而进行更有效的专业化学习和自身素质发展的培养。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以知识创新和培养创新知识的人才为目标,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制定科学的评测维度与要素测评指标,与大学生培养目标相一致,使高校能够进一步增加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教育和管理水平,引导学生向着适应社会就业的方向努力学习和发展。这样,可以有助于大学毕业生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时,以在校时的综合素质的评测结果和实际表现来显示自己的就业能力与相对优势,找到理想的工作。
三、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讲,有助于企事业招聘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对他们的评价。在各种人才交流会上,用人单位收到的求职材料数目往往是他们所需岗位人数的几十倍甚至百倍,他们从求职材料中挑选出极少数人进行面试,而挑选的原则是看材料中学生的思想水平、学习成绩、组织和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的况且、学校对该同学综合素质的评价以及该同学的获奖证书等等。其中,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是用人单位所关心的主要内容。所以,学校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科学、合理地评价,具体、全面地反应学生的素质与能力,给用人单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量化依据,有利于用人单位客观而有效地识别、选拔人才,对人才有一个科学的诊断。因此,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是各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需要。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升华与发展,企业招聘大学生就业的“诚实守信”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我国大学生就业信用体系的基础建设却远远落后于企事业单位招聘的要求,学生的毕业证虽然完善,但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分析报告一直没有完善。所以,建设我国大学生入学、在校和就业三个阶段的综合素质的档案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诚信档案是非常迫切的,学校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科学、合理地评价,具体、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给用人单位提供了一定的量化依据,有助于大学生的就业信用体系的完善。
如何发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积极作用呢?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测评体系是关键,事前做好测评方案及测评的宣传和资料的收集工作,过程中要做到严肃、透明、客观,正确运用测评结果,加强反馈、激励、引导和教育。事后要不断总结、反思,逐步完善测评方案。
参考文献
[1] 贾金玲.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0.
[2] 赵淑.英我国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
[关键词] 大学生 综合素质 评价改革
一、大学教育的目的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日趋功利化,为了使学生这一特殊产品更能适应社会需求,大学不断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在素质评价中依旧过于强调知识应用。因此,重新审视与评价大学教育目的观,或许可为我国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与发展提供某些启示。
二、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弊端
目前,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为了评价和反馈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状况,以激励和引导大学生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传统的素质评价是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德、智、体三方面的成绩和表现进行量化打分,并依据评分排名,基本模式多为“学生学年(学期)综合素质总分=德育得分+智育得分+体育得分+/-奖励(惩罚)分”。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该类评价方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1.评价主体单一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体多为辅导员,评价主体单一。现行评价体系多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学生的评价结果最后给出一个综合的量化结果。这种方法对于评定各种荣誉称号、择优推荐等工作,不仅在操作上便利,也是可行的。然而,辅导员的杂务太多,很难做到为每一个学生作出切实的评价。因此,如果评价主体不改革,那么评价多为流于形式,评价本身就会沦为一个缺乏个性培养的导向教育或者形式教育。
2.注重横向评价,忽视纵向评价
部分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注重绝对的评价结果,注重横向评价,忽视纵向评价。每一名大学生都有着自身的发展轨迹,或许在这条轨迹的很长一段都是较差于其他一般同学,然而,他的轨迹总体是在积极向上发展的。一旦大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发展的纵向比较被忽视,那么横向比较也就失去了它本有的激励目的与功效。该类评价缺乏充分考虑评价的导向性,不能客观、科学、全面、合理地反映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3.评价指标未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一章第五条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技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难看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应当成为衡量当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但是,从现行的评价来看,对这两方面的测评力度不够甚至毫无涉及。
三、改善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国外学者对档案袋有丰富的研究,基本定义是通过在档案袋中系统的选择收集学生作品,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方面的发展,以展示学生在特定领域内一段时间的进步情况。档案袋评价属于质性评价,本文引用档案袋研究的相关理论作为指导,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不是要收集学生的作品,而是记录学生的发展历程,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提出一些思考。
1.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
大学生不应是被动评价的客体,他们是最有评价发言权的团体,理应让他们参与评价过程。在不少学生评价实践中,大学生作为被评价者没有任何发言权,他们根据评价者发出的指令被动地行动,对评价结果也只能默默接受。这种“被动的沉默”抹杀掉的是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宗旨和意义。评价应当融入人本因素,强调交流沟通,特别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对话,促使被评价者乐于加入到评价过程中来,只有当大学生主动地关注评价时,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才真正实践了其价值。
辅导员作为评价主体的掌舵者,他们可以策划成立以班(级)为单位“大学生综合素质评议委员会”。该委员会不只是简单打分的机器,他们应是和同学们对话的窗口,并通过积极收集同学们的真实发展历程的相关行为,通过评议委员大会讨论,作出相对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价。整个评价理应秉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辅导员可以选择约两名学生共同组成“大学生综合素质纪律检查委员会”,“评议委员会”将评价结果在班内公示。公示期间,被评价个体如有不满或疑问,有权向“纪律检查委员会”报告。“纪律检查委员会”应当在充分了解情况后,监督“评议委员会”的审查,重新评价后,给出更合理的结果或者维持最初的评价结果。公示期结束后的最终评价结果在班内宣布后生效并存档。
2.注重过程性评价
关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结果,更要关注评价过程。我国受“高考指挥棒”一元的价值衡量的影响,不少高校对学生的评价的重视依旧凝固在某一点的结果评价上。然而现代大学生评价,仅仅关注大学生发展结果的评价是不够的。为了理清这一思路,我们必须清晰的是:我们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应当是为了进一步促进每一个大学生更好地发展,而不是为了通过评价找出大学生之间的参差不齐。
让所谓优生更优秀固然好,但是让所谓的差生可能走向自我忽视甚至堕落却可能是传统大学生评价的一个致命的弊端。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斯克利文对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作出明确区分以来,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逐步理当由原来的“证明”向“改进”转变。在对过程的评价中,让大学生真正参与到评价中来,使评价实践其教育意义,把学生评价过程变成教育和指导的过程,变成不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手段。
3.与时俱进,加强评价的针对性
一方面,评价指标应当围绕素质教育的相关内容,并尽可能地反映社会所需要的能力,构建评价指标时应对评价所设计到的内容进行科学赛选,抓住影响和反映素质教育的关键性因素。高校教育倡导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培养大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须的各种能力,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学生评价需要评价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身心素质和价值观方面的情况。例如,目前社会强调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指标、心理素质指标也应加入。
另一方面,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应当根据不同类别的被测大学生的具体特点进行设计。大学文化存在差异,每所大学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应该有校本的设计。此外,如果专业间差异较大,也很难用统一指标,或者至少指标权重的设置理当是不同的。
参考文献:
[1]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1960-1980[M].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Albany, NY), 1991.
【关键词】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1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现状
目前各高校也开始探索适当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在综合素质评价的操作层面有了新的变化,由原来的单纯考虑成绩,变为综合考虑德智体等方面。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1.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不够全面,过于粗放。很多学校评价时,简单地分为思想分和学习分。不能真正全面地考察学生的团队合作、创新意识等。2.评价主体单一,主要是辅导员老师和班主任等根据班级选票情况进行评价,学生的人缘情况很大程度决定了评价的结果,因而不能真实地反映同学的素质。3.综合素质评价的目标存在偏差:综合素质评价目前主要作用是给学生评定奖学金,变成了一个给学生划分等级的工具,因而不能真正发觉每个学生的特点,给学生很好地指导,为学生素质的发展提供指南。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原则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要的目的是能够指导学生素质的发展,同时能够真正反馈学校的教学情况。因而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应该遵循以下的原则。1.一致性: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能够真实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使得评价是有效的。2.全面性: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能够全方位的体现学生的进步和能力特点,从思想、学习、能力、心理等多方面考察。3.多元性:综合素质评价的目标不是划分等级,应该发现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个性,体现出多元的特点,可以采用模块化的方式。4.动态性:综合素质评价不仅是学生活动或成绩的表象的记录,更应该能反映出学生性格、学习和创新能力、特长、兴趣等内在的特点,从而能够指导学生的发展和职业选择。5.引导性:综合素质的考核评价,不应该是简单的每年例行的考核,更多地应该是能够反映出学生努力方向,能够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确实作为学生成长进步的参考和指南。6.可操作性: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一定能够方便地衡量,有可行性。7.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师可以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所在的团队可以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往组织能力等。学生自己可以设定大学的目标。8.普遍和特殊相结合:评价可以分为统一标准和自身特点的特殊标准。统一标准用于奖项的评定。软性的标准用于学生个人的发展指导,例如学生的性格、心理承受能力、团队意识等,这样更能真实地评价同学,帮助他们进步。
三、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培养,有着紧密的联系。素质评价为素质培养提供了方向,但是综合素质的实际培养过程是评价的根基,因而各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并应遵循素质培养的原则:1.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主体性。大学生大都处在青春期,身体渐趋成熟,能力提高,有自己的独立意识和想法,不希望被人束缚。同时很希望自己的做法能得到别人的认可。所以大学教育要发挥大学生自己的主体性,给他们以鼓励,发挥他们的潜力。2.更加注重实践性,包括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都能够把教育放到实践中。通过学生自身的体会,更好地提升自身的素质。3.更加细化地考察学生的能力,目前学生的学习状况不能很好及时地得到反馈。教学过程中,主要是知识的教授,缺少必要的考核,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慢慢消退。学生团学活动环节,学生的表现没有给予及时的回馈,因而学生能力比较难提高。4.加强高校各部门共同的配合,教务部门、学工部门、团学部门等共同合作,共同协商。交流存在的问题,共同解决学生的素质发展问题。
总体来讲,我们高校目前由于在师资力量、科目设置、教学管理等方面还没有跟上,因而很难给学生细致的指导。师资比例太低,并且教师的科研、教学各方面的压力较大,在和学生的交流上不能投入较多的时间,因而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不到指导。教学管理上比较机械,学生的兴趣不能得到尊重,学生想转换专业发展自己的兴趣受到阻碍。教学科目的设置有时远远落后于社会的需要。因而综合素质的评价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所以高校需要整体的思维,加大教育的投入,增加教师数量,并且改变评价老师的指标,管理上更以学生为本,学生的综合素质才会有发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西安 710311)
摘要:通过对现有的国内高校的课外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现状的分析,提出建立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大学生课外综合素质测评系统。设计了系统体系结构,采用B/S模式建立管理系统,建立了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模型,解决了学生个性化培养及课外学分管理的问题,改变了传统的评价体系,极大提高了管理效率。对高校学生素质信息化采集提供了方便。
关键词 :课外综合素质;模糊综合评判;B/S模式;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17-0210-03
作者简介:魏茵(1987-),女,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方向为系统工程。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国内外的[10]高校学生素质测评工作主要流程包括:学生自己申请——班级、学院统计——学院最终评定,整个过程完全通过手工操作方式来完成所有评定工作。不仅工作繁琐劳动量大,而且完全由评定者主观做出判断,很多时候会出现不公平现象。所以众多高校面临的主要问题表现在:①传统评定方法以形式为重,部分关键指标缺失:综合素质测评是高校教学管理中的重要内容,要求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长情况长期坚持开展下去,使之形成一整套综合测评系统。在现代高职教育体系中,有不少高职院校仍在使用传统测评方法,工作过程就相当于走形式,对学生管理工作不具有指导意义。②评定流程多而杂,测评指标不统一:大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与综合素质测评工作是其基本义务。但是实际测评中,在校生少则几千人,多达上万人,测评范围广,时间久,且测评结果的准确率无法100%确保。③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低:在互联网快速传播的时代背景下,已有不少高校在积极尝试将计算机硬件设备和软件技术应用到综合测评工作中,但由于技术水平有限,许多高校的计算机应用仅限于初级阶段,要使计算机技术在综合测评工作中真正发挥效能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以上是目前大多数运用传统测评方法的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了改进综合测评工作质量,高校亟需建立一套符合高校实际情况的学生素质综合素质测评系统,同时需要进一步明确综合测评指标,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测评信息化、标准化,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自己,把自己打造成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2 系统设计
本文通过取证和调查当前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各方面素质的认知,通过德尔菲法与自己管理学生的经验相结合建立测评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相比以前更符合当代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也符合人才全面发展的需要。并跟踪了三个受测班学生从入校到毕业的表现,测评信度较高。
同时在综合素质测评指标建立过程中将普通同学与党员干部分开,针对不同人群建立两套不同的测评指标体系,对于党员干部指标要求上要高于普通同学,从而促进党员的再教育与监督管理。普通同学也通过综合素质测评促进学校争先创优奖助学金的评定及党员干部的培养和发展。凭借笔者四年在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经验,使笔者的论文与实践相结合,更有可操作性。
根据前面对系统的分析,本系统可划分为两大功能:应用功能和管理功能。应用功能是为用户提供服务的各个功能的总和,包括用户登录、在线测评、修改密码、评价结果查询等。系统管理功能实现对整个系统的管理,包括测评指标体系管理、用户管理、系统数据处理、打印等功能。本文主要针对应用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本系统的开发参考软件工程中的快速原型法。首先建立一个能够反映用户主要需求的原型,让用户看到未来实际系统的概貌,以便判断哪些功能符合要求,哪些需要改进。经过反复修改、改进,最终的系统应用户界面友好、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使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更加公正、公平、高效,有助于管理者对测评结果进行研究分析,实现宏观调控。
3 建立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评价体系层次结构模型的建立。根据当前大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要达到客观性、实效性、合理性及科学性,首要是构建合适的大学生综合素质层次结构模型。为此,本文坚持以全面性、导向型、层次性、可操作性为原则建立三层结构模型,分别为基础素质层次、智力层次和能力层次。基于评价体系的意义在于全面描述大学生综合素质,为更准确客观地体现目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本文以当前社会和公众对大学生的要求为切入点,从道德、能力和发展潜力等方面来考虑大学生的综合实力,特向学生工作专家、辅导员和大学生开展相关调查,归纳出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层次结构模型的具体内容。在本模型中,基础素质结构体现了学生的学习态度、诚信、组织纪律和责任感;智力结构体现学生的专业水平、知识广度、外语水平与记忆力;能力结构体现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如表1所示。
3.1 确定因素集U 因素集U={U1,U2,U3}为各种因素(指标),本系统中主要有三种指标:基础素质和行为养成指标={a1,a2,a3,a4};文化知识及个人能力指标={a1,a2};创新创业及实践能力指标={a1,a2,a3,a4};其中各符号具体意义见表1。
3.2 确定评语集V 模糊评价法希望得到的“现实表现”是各个指标的分值.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观念、情感等因素的评价是抽象和模糊的,无法强制进行量化,不能用准确的数值来区分。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可以采用四个等级来刻划:“优”(V1为100-90分),“良”(V2为90-80分),“中”(V3为 80-70分),“及格”(V4为70-60分)“不及格”(V5为60分以下))。其模糊评价矩阵为通过德尔菲法与教学的经验,设定V={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并规定档次指标值。
3.3 确定权重 当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层次结构模型建立后,接下来就是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目前经常使用的方法有德尔斐法、两两比较法、主成分分析法、专家咨询法以及网络分析法等。研究根据传统综合素质评价模式的不足及本文所建立的指标体系的特点,本文采用专家估计法来确定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各指标层的权重,根据因子重要性程度,赋权值见表1。
3.4 进行模糊综合评判 根据已经确定好的元素集U和评语集V,通过评价小组去认定其模糊关系R,步骤如下:
假设评价小组有10人组成,对学生刘鑫的“基本素质和养成行为(U11)”的每项指标进行评定,评价结果表,按归一化处理见表3。
同理可得出其他各级隶属度,为了使最终结果直观并利于排序,对评判级赋予不同的分值:如F=(95,85,70,60,40)通过计算Si=Bi·F即可得出学生综合素质总分。
分析: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本身的设定因软性指标居多,通过德尔菲法进行反复对比,最终确立评价指标及权重,通过模糊综合法对指标进行科学、客观的计算,把学生综合素质这一软性评价转化为定量,对学生日后的争先创优、大学生就业,都具有良好的参考作用。
4 结论及展望
目前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与管理方面,许多高校都存在这些问题:学生素质拓展不全面,缺乏素质拓展意识;高校的素质教育力度不够、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等等。本文针对这一现状构建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模型,通过建立综合评价体系,采用统计学、管理学等先进方法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以此掌握学生的素质状况,为高校改进素质教育方式、为学生提高个人素质提供有效的指导依据,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创新能力等方面。
由于时间以及自身能力有限,所以本文在评价的客观性、操作的广泛性、分析的周密性方面存在继续研究的必要性。在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的选取及评价方法的运用是否科学、合理,还有待实践的进一步检验和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潘玉驹,何毅.论发展性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
[2]陈文娟.大学生综合素质状况分析及其评价研究[D].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张惠丽,汪达.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素质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夏怡新,朱斌.构建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3(8):53-54.
[5]李真.适应社会需求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构建[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57):13-15.
[6]王鹏,季海鹏,王柏娜.基于模糊数学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究[J].现代服务,2005(8).
[7]支敏,卢云辉.基于AHP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估[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168-170.
[8]林伟华.基于灰色模糊理论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内涵丰富,包括大学生的政治理论修养思想道德修养、文化科技知识修养和业务修养、身心素质等。由于大学生所学的专业不同,个性品质和个人的兴趣爱好不同,学生综合素质也呈现出各自特色,它存在于每个大学生的个体身上,作为社会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生,具有与其他社会群体不同特征,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处于大学生整个群体当中。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高等学校为社会提供了可靠的人力资源保证,绝大多数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综合素质不断提高。随着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学生数量不断增加,部分大学生综合素质滑坡。根据各高等学校办学层次不同和招生对象不同,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存在一定差异,与和谐校园建设存在不和谐现象,主要表现在:有的大学生缺乏团队精神,以个人为核心的自我意识显现的比较突出;有的大学生对社会索取较多,缺乏奉献精神,与社会的期望值反差较大,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在校大学生违法违纪现象增多,犯罪率上升,考试作弊现象严重,已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有的学生自身精神和物质需要出现偏斜,追求物质享乐大于对精神境界的追求;有的为了寻求精神刺激,往往会迎合那些情调低下的情趣或满足自我畸形的求新求奇的心理。因此,建设和谐校园,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高等学校面临着十分艰巨任务。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把德育放在首位,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这是建设和谐校园的灵魂;二是提高大学生身心素质,是建设和谐校园的物质基础。三是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和专业知识素质,是建设和谐校园核心内容。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是建设和谐校园动力。五是强化大学生实践能力,是建设和谐校园重要途径。当然,在建设和谐校园中,大学生综合素质不仅仅包括以上内容,作为高知识群体的大学生,其综合素质应该不同于其他社会群体,而高于其他社会群体的素质,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
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原则
要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建设和谐校园,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必须坚持全面发展的、创新教育、教育主导原则。
1.坚持全面性原则,使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德才兼备是综合素质的核心,必须以德育为先导,全面加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坚持德智体美协调发展,每一个方面都不能偏废。要坚持“四个统一”,即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的要求,正确处理与统筹德智体美的关系,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2.要坚持创新教育原则,使学生所学的理论和实践协调统一。建设和谐校园要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力等创新素质的培养,使大学生创新性得到有效提高,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适应和谐社会的要求。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因材施教,唤起大学生的创新冲动,鼓励大学生的创造尝试,要从创造型人才素质结构出发,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加厚加宽基础课程,培养大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增强教育的科学性、实践性,使大学生尽快适应“社会化”的需要,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
3.要坚持教育主导性原则,实现教育的主导与主体和谐统一。高校的教育管理者是学校教育的主导,不仅要“德高、博学、奉献、自强”,而且在教育教学上确立质量观念、效益观念、适应观念、创新观念、综合观念和特色观念,充分发挥教育管理者的主导地位。要在教育思想和观念达到转变,要由注重专业教育向注重综合素质教育转变,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造能力的转变;由单一培养模式向因材施教、注重厚基础之上的个性发展转变;由注重书本知识向注重实践能力培养转变。大学生是学校的主体,要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使每个大学生都要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目标。
三、不断探索有效方法和途径,努力建设和谐校园
建设和谐校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的教育管理者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形成综合性的教育体系。
1.要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思想道德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学校必须重视德育工作,坚持正确的人才培养方向。要按照学校德育总体目标和学生的成才规律,确定学生的德育内容和要求。要以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改革教学体系,以专业教育为主阵地促进素质教育。要改革课程结构,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强化素质教育。在专业知识上,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要以专业教育为主,要把素质教育的有关内容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去。要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而且要自觉地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始终。
2.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文化素质、文化知识及道德品质既有密切联系,又有重要区别。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丰富和拓宽了德育的内涵,对开启学生智力,开阔眼界,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文化素质教育重点是人文素质教育,核心问题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同时还要使他们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
3.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提高身心素质水平。通过开展心理素质教育,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人的心理活动及规律,了解心理活动过程、个性和性格。使学生心理发展问题与心理障碍等共性问题在理论分析和实际指导中得到较好解决,使学生提高自我调整能力,减缓心理障碍,塑造良好的个性心理品格。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指导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处事、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遇到的矛盾与问题,使学生的认识、情绪、意志、个性等健康协调发展。要贯彻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标准,通过体育课掌握基本体育技术和技能,促进学生体育锻炼达标,并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积极开展课余体育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晨跑、早操、各种球类比赛,武术、健身操、体育舞蹈等,通过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调动广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 综合素质 经管类专业 措施
当今社会正处于21世纪科学技术文化高速发展时期,对高科技人才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面综合性人才的培养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经管类学生是文科专业的一大类学生代表,他们的知识体系和理、工、农等自然学科的专业有一定的差别。经济管理类专业要想发挥学生进入人才市场的竞争力,综合素质的提高是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一、综合素质的涵义
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这些素质正是“德、智、体、美、劳”的简要概括,在这些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是精髓,是各方面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文化素质是基础,是知识和各方面能力的综合;业务素质是发展的根本,是伴随着文化修养的提高而不断提升的;身体素质是必要条件,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就失去了“革命的本钱”;心理素质是考验是适应高速发展社会的必备良好的基础,若心理素质不过硬,便减轻了立足于当今社会的砝码。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现状
综观大学校园发生的各类事件,都表明大学生综合素质不容乐观,发人深省,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道德素质差。优良的传统中国文化被摒弃,不能在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文化背景下成长和成材;社会不良作风和习气也严重影响了校园文化,并腐蚀着大学生的思想,带给思想的冲击波愈演愈烈;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被大学生视为精神的枷锁,流于形式。这些思想的冲击使大学生不懂得什么是真理、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高尚,所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随之偏颇,更不用谈及发扬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去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和培养健全人格。
(二)心理素质差。当今大学生承受外来压力的影响,承受力越来越弱。不敢勇于面对现实,不能主动去承受压力,不能接受别人对自己的批评指正,不能接受别人对自己的超越,更不能接受自己失败的考验等。这样的挫折和打击下的大学生群体,不能靠自身克服心理障碍,结果导致心理抑郁,心理障碍,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终身错误,结果不可思议,触目惊心。
(三)文化素质差。大学生盲目以“专业为本”,忽略了复合知识对于文化知识所起到的不可忽视的作用;忙于重视知识积累,忽略人文修养提高和综合素质全面改进;盲从“个性发展”,遗弃传统而不重视平均发展,造成个性突出,难以被众人所钦赖。
(四)身体素质普遍差。目前,大学生由于身体素质差而休学、退学、住院长期治疗的屡见不鲜。选修课程的增加也为一些身体素质差,不能承受高负荷运动的学生带来了新的生机,但这也使一些懒于锻炼的学生有了可趁之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身体素质不能得到应有的锻炼。
(五)能力素质较弱。这集中表现为实践操作性差和社会适应性差。动手能力不能在学校得到充分的锻炼,这在经管类专业学生中有更突出的表现。社会适应力表现为人际关系把握失分寸,适应新环境不知所措等。
三、大学生综合素质欠缺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因素的影响
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孩子读大学是家长们最为关注的事情,所以“读好书、勤读书、只读书”成为家长对孩子的培养目标,养成了所谓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偏激理论。这样就导致了学生们一直在寒窗苦读阶段的思维定势模式,形成了只要学习好,一切都能迎刃而解的错误观念。尤其是进入80年代,大多数的独生子女也在这个环境下成长起来,家长对他们的关爱在原来教育观念上体现得更为明显,所以“只读书现象”越发严重,这导致孩子进入大学后交际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弱、动手能力不强等等症状。
(二)学校教育因素影响
学校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基地,大学之前的“应试教育”以及高中过早的文理分科,从而较早地使素质教育产生了发展的障碍,加之大学后的专业教育,造成了本来先天知识结构不足的学生们更削弱了对除专业知识外的一些知识的了解和学习,从而导致综合素质上欠缺。加之从以往“填鸭式”学习转变到理论素质和实践素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转型期,的确需要一个探索的过程。无论是在教学体系、学科建设、专业和课程结构调整上都要下大力度,寻找一条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路。
(三)社会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对人才的定位和需求也随之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变化,对于新形势的把握对学校培养人才也提出了新的难题。所以学校培养的人才如何合乎社会的品位,也是伴随着不同时期、不同观念对学校层面和学生层次的考验,科研性人才还是实用性人才,务实性人才还是灵活性人才,对于不同时期,社会的满足属性也有着不同的区别,因而社会转型期对人才的考察和选拔也有了新的内容,从而导致学校培养怎么样的综合素质人才的问题重重地打了个问号?所谓综合,也就和社会需求需要重新整合而不断变化了。
四、提高经管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措施
(一)加强和改进道德素质教育,是确立学生素质提高前提。
道德素质教育是综合素质提高的前提,正所谓“会做事,先做人”,道德素质是大学生乃至每个社会人必备的一个根本素质,通过后天的道德教育而影响和改造着先天道德素质,因而道德素质的提高更为后天的培养的方式、方法,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般道德素质教育,学校都定位于道德品德课程和政治科目的学习上,而忽略了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的更高要求。当今社会要求大学生的人格健全、思想积极、道德过硬、品质优良等。在这个层面上学校要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情操,有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意识;有着“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有着良好的社会公德、行为美德;有着诚实守信的公德,中国传统的思想基础等。
有了社会的要求,我们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带动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学校教师要教授学生的基本政治理论课程,用前人总结的理论来武装自己的现实头脑,承担起历史使命;通过古书、古籍、古语来验证和体会人生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对人的思想的启迪作用。这个过程是自我认知、自我改造、自我完善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逐渐形成完善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世界观。另外在学习基本的政治理论思想的同时,与专业老师共同完成培养人道德素质的作用。
有了理论的指导,辅助于实践,这样才能在道德素质教育内容和形式上得到进一步的深化。社会实践伴随着理论的深入学习,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表现,比如进入社会进行有意义的活动,去感受道德氛围;参加学校、学院组织的政治修养提升活动等。真正让学生体验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一真理,使他们对科学的学习这些道德教育课程有更为可信的认知。坚定老师在学校培养大学生的政治方向、道德情怀等,使学生更为积极地采取实践活动去培养自己的道德素质,以适应当今社会,来满足社会需求,来提高综合素质这一体系的灵魂所在。
(二)提高心理素质的潜藏危机的防患意识,增加心理帮扶工作力度。
学生面对的压力与日俱增,学习、生活、工作、就业、恋爱这五大重点问题已经成了制约学生心理健康程度的指针,在与过去简单的社会环境相比,学校要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而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力。经管专业的学生应该在社会环境压力的充斥下,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因为专业特点更要求他们全面提高综合素质,这也为他们面对各种提高素质的途径上增加了负担。针对大学生的这些情况,学校应把心理健康课程、心理辅导课程首选为必修课,从而不会导致学生们无处求医、羞于求医,如果把这个课程推广普及到每个人,心理问题便不致于成为另类群体。另一方面大学生自我心理调试也是随着心理方面知识的不断积累而不断完善的,班级增设心理委员、组织各种生动的心理选修课程、各种心理帮扶工作、心理测试等活动让学生们对心理情况本着科学的态度接受和认识,并去理解和寻求解决的办法。
(三)巩固文化素质培养模式地位,创造浓厚的人文及能力发展环境。
1.加强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提升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
以更好的专业课程设计为基础,有效的学习方法为导向,培养学生爱专业的思想、切合实际地增加专业理论与专业实习的机会。教师改善教授课程的方式,能积极促进教与学的互动,转换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为主动学习,在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努力激发学生的理论转化到实践内化过程,调动他们的主观意识去挖掘自身的创造性思维来完成专业知识学习。
2.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加强专业知识文化素质的培养。
专业知识文化知识就来自于个人兴趣取向方面的知识,这些学习可以通过学校开设的选修课程来实现,也可以通过读一些课外书籍,例如用文化素养很深厚的书来激发文学体会,也可以通过学校图书馆来博览群书来提高对各方面知识的摄取。但兴趣所向会导致“缺什么、补什么”教育初衷的大大减弱,学校的教育给一般学生培养这方面知识总是按照自己的兴趣所在来选取,但这样会导致越不感兴趣、越抵触的方面的知识了解越少,从而成为某一方面的“文盲”,结果导致面向社会需要这部分知识时而不知所措。学校要建议学生在培养自己兴趣所在的同时,缺什么补什么,要逆其思维而行之。
3.能力当先,势在必行,多样化手段提升大学生能力潜智。
摘要: 本文以科学性、导向性、全面性、层次性、个性化以及可操作性为原则,浅析利用层次分析法来分析适应于航海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评定办法,促进航海类学生的成长以及航海类教育体系的建设,为我国航运事业提供更加优质的新鲜血液。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 航海类 大学生 综合素质
1、引言
航海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比较多且具有其特殊性。为了客观、准确、完整地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出评价,必须要筛选出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指标。通过应用能够反映多指标评价的层次分析法来分析航海类大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则十分恰当合理,为航海类大学生教育提供指导,以期最终达到最理想的教育效果。
2、航海类大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分类
2.1航海类大学生思想道德法制素质评定
思想道德交际素质包含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法制素质。在思想政治领域,主要考核航海类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政治理论、党团历程;在道德素质领域,主要考核航海类大学生诚信问题、文明礼仪、社会责任;在法制素质领域,主要考核航海类大学生遵纪守法、法律基础、法制观念。考核航海类大学生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法制素质是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观念的主体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密切联系时代特征。这一要素最大的难题是能否将之量化和如何量化。通过对不同情境下的不同“行为”和“行为结果"的分析,可以确定出能表征内因变量的指标要素,而这些指标要素则可以通过制订一定的标准进行等级评价。
按上述表格,将成绩分为10等分,评价要素集合为 A : {B1,B2,B3 },各单要素的子集为 B1={C11,C12 ,C13 },B2= {C21,C22 },B3= {C31,C32},根据评价决策的实际需要,将评价等级标准分为“优秀”、“良好”、“中等 ”、“及格”和“不及格”5个等级,即评语集合为 V= {优秀,良好 ,中等 ,及格 ,不及格 },再确定其权重,便可以此来分析航海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法制素质。
2.2航海类大学生专业技能特质素质评定
专业技能特质素质包括专业知识、实践能力、航海特色素质。专业知识重点表现在公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特色知识;实践能力重点表现在动手实验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航海特色重点表现在准军事化管理模式。作为航海类特色专业的大学生,在公共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全身心的认知并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并可将专业特色知识应用于实践,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STCW国际公约下,航海类大学生必须掌握航海学、避碰、船舶操纵、航海英语、船舶管理、货运、航海仪器、航海气象等科目以及高级消防、精通急救等必备常识操练。在这个大时代下,具有全球性的航海事业更多地要求英语基础,更多的公共基础知识承载着航海类大学生通往更高的平台。准军事化管理继承和发扬了军队建设中形成、积累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养成、后勤保障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系统的教育管理体制,对培养、锻炼学生积极的进取精神、良好的团队意识、优良的思想品质、高度的政治觉悟和顽强的生存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3航海类大学生身心综合素质评定
身心综合素质主要包括身体能力素质、心理健康素质。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既没有身体上的缺陷和疾病,又具有良好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人只有身体结构和生理功能上的正常不能算健康,必须还要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身心综合素质要求大学生不仅要具有良好的体质和体能,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即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身体素质,包括健康的体魄、优美的体态、良好的体能素质和运动技能,这是一个人发展其他素质的基础;二是心理素质,包括智力因素、情绪因素、心理调控因素等。一个国家国民身心综合素质状况是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和国民教育等方面的能力。
图1 身心综合素质结构图
对于航海类大学生而言,由于航海类专业的特殊性以及今后长期海上工作远离亲人朋友的特定工作环境,使得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尤为重要。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结合航海类大学生独有的特点,帮助他们学会建立新的人际关系,通过感恩心理活动或参与社会新闻的讨论让他们学会感恩他人、珍惜自己,教会其适应新环境。
通过综合分析航海类大学生的特质,开展特殊体育训练,身心综合素质的培训,心理访谈或讲座,增强身体素质和引导其正确面对各种新环境带来的心理或生理不适,坦然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并坚强前行。
3、结语
航海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评定体系反映了特定社会条件下对航海类专业学生的素质要求,是确定素质教育内容、选择素质教育方法、评定素质教育效果的基本依据。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其评定指标体系是一个具有多层次、多指标的复合体系,其中各层次、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各不相同。在层次分析法的帮助下,我们全面分析航海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评定体系,无疑对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国海事局: 个人安全与社会责任[M].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1998
[2] “适应国际竞争的航海类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 适应国际竞争的航海类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报告[R] 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3:169
Abstract: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ask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of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of improving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proposes some new methods and idea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关键词: 高职院校;综合素质;途径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comprehensive quality;method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2-0247-02
作者简介:王丽秋(1978-),女,吉林农安人,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0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主要目标,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近些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在不断进行探索和改革,专业定位、教学改革、课程建设都紧紧围绕行业和企业岗位需求为落脚点,大学生综合素质要求也日益受到培养主体的关注,综合素质不仅能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其不断学习、创新、自我发展的能力,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来说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意义
1.1 加强综合素质培养是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的要求 进入21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国际竞争会愈演愈烈,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更需要一大批高素质懂技能的技能型人才推动企业的发展。要想培养出社会需要的“用得上、沉得下、留得住”的人才,就必须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使得大学生能够做到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各行各业对高职人才的需要。
1.2 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
现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思想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的融合和统一。通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可以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增强创新意识和工作热情及对工作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促进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中拥有积极向上的、正确乐观的动力,有利于学生今后事业的再发展,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有更多的选择。
2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现状及分析
2.1 思想道德素质 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围绕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定位、课程设置、教学改革中专业素质更加突出,文科类课程较少,特别是一些工科类高职院校文科弱化现象更加突出。在改革开放大潮和多元文化冲击的影响下,大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大学生的个性更加鲜明,进步、独立、创新意识更加明显,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增强,但在集体主义、道德选择思维方式、言论和行为方面还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例如,集体参与意识不强、考试作弊现象严重、读书带有功利性,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等。
2.2 人文素质 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每年向社会输送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充实到各行各业的第一线,然而企业在招聘时,不仅看重学生“做事”的能力,更看重其“做人”的水平。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对人文知识的认识度不够,对人文知识的获取意识不强烈,实践和认知存在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工科类院校专业和技能大行其道,人文意识不够浓厚,获取途径单一,人文基础知识相对薄弱。
2.3 身心素质 现代社会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很大一部分学生刚刚从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更愿意把更多的时间投放到网络当中,忙于聊天和游戏,加之体育爱好较少、课程教师要求不高,这些影响学生体育素质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由于竞争激烈,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加重了大学生的心理负担,使他们的心理素质失衡,变得比较脆弱,抗挫折能力较差,情绪不稳定,常常会发生心理问题。许多大学生的心理成熟程度往往滞后于其生理和智力的发展,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与障碍深深地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甚至造成了人格的扭曲。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已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2.4 业务素质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当前大部分学生看重专业知识,而忽视基础知识和英语的学习,缺乏对课程的融会贯通,使知识与能力脱离,影响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在实际操作层面,由于高校实践难以跟上社会的需求,学生普遍动手能力较差,又囿于对课本知识的简单记忆,缺乏实际操作的能力,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另外,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去第一线岗位工作,期望值过高,就业现实与就业理想存在严重偏差,导致个人情绪低落,学习兴趣低落。
3 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
3.1 更新观念,落实德育主体工程 德育教育在整个高职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信息时代、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变化和特点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印记,西方思潮、网络诱导、就业压力、社会竞争等都可能影响和左右大学生的道德取向,必须改变传统观念,以适应新的形势。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企业需要的一线技能型人才,企业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集体归属感和社会责任感,为此,高校要确立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全面落实德育工程。将理论教学与学生道德实践结合起来,凭借“两课”、时事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大学生思想政治研究会等载体,在德育实践中强调学生的思想品德实践和体验,使学生知、行相一致。
3.2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专业素质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企事业单位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专业的设置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人才培养方案要满足岗位的需求、学生技能的培养要依托企业的需求,通过产教相结合的形式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行业、企业、高校三方联动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认真研究社会所需人才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科学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及时调整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和实践培养方式,将理论、实践和企业实习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进行实战和锻炼,实现高校培养和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3.3 发挥活动主渠道作用,提高大学生身心素质 高职教育不仅要培养大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过硬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以满足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一方面要加大身体健康与体育锻炼的宣传力度,让每个学生都能重视体育锻炼,培养学生重视提高身体素质的意识。另一方面要加大投入,重视对学院体育场地、设施、器材的建设和投入,以体育活动为载体,加强学生体质。在心理素质方面,要积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题讲座、心理咨询等手段做好大学生的发展性咨询和障碍疏导工作,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其消除阴影、走出困境。
3.4 树立现代人才理念,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人文素质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好模式,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成材的主要途径。通过举办人文讲座和学术讲座,开设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素质教育选修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科技、艺术活动及支持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利用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内化大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使之成为大学生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从而构建美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自由开放的精神以及开拓创新的意识,满足21世纪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立新等.大学生素质教育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彭美云,李素贞.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问卷调查与结论[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4.
[3]卫荣凡.大学生应有的综合素质[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
由同一班次的其它所有同学实施评价,分别编制《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估问卷(辅导员)》和《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估问卷(大学生)》,同时发放辅导员和大学生进行调查。
2统计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资料服从正态分布、方差齐性,采用单组的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
3结果
在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时,首先需检验数据是否满足球对称(Sphericity),如果不满足“球对称”假设,需用“球对称”系数对自由度进行校正。对医科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Mauchly的球形度检验结果V2=3.181,P=0.204,不拒绝“球对称”假设,不需要再校正自由度。从单组的重复测量分析中得出结论:不同时间点的综合素质是不同的(F=190.201,P<0.001)。也就是说,素质教育前后医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发生了变化,结合具体均值(见表2)和概要文件图(略),综合素质总体上得到大幅提升,尤其是在后期(2011年11月至2012年5月)。
本研究中,综合素质由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基本能力素质6个分项素质组成。各分项素质中,对思想道德素质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球对称”检验结果V2=1.126,P=0.570,不拒绝“球对称”假设。从单组的重复测量分析中得出结论:不同时间点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不同的(F=299.550,P<0.001)。素质教育前后医科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发生了变化,结合具体均值(见表2)和概要文件图(略),总体上得到大幅提升,尤其是在后期(2011年11月至2012年5月)。
科学文化素质的重复测量分析,“球对称”检验结果V2=222.807,P=0.000,拒绝“球对称”假设,需要参考不满足“球对称”假设时的校正值,再进行单组的重复测量分析,结果说明不同时间点的科学道德素质是不同的(F=407.888,P=0.000),素质教育前后医科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发生了变化,结合具体均值和概要文件图(略),基本上呈直线上升的趋势。
类似的,不同时间点的专业素质是不同的(F=110.592,P<0.001),从具体均值和概要文件图(略)可看出,专业素质呈先下后上的趋势。不同时间点的心理素质是不同的(F=21.013,P<0.001),结合具体均值和概要文件图(略),心理素质水平呈先上后下的趋势。不同时间点的身体素质是不同的(F=40.353,P<0.001),从具体均值和概要文件图(略)可看出,身体素质呈先下后上的趋势。不同时间点的基本能力素质是不同的(F=539.046,P=0.000)。结合具体均值和概要文件图(略),基本上呈直线上升的趋势。
4讨论
4.1研究方法的选择
重复测量是指对同一研究对象的某一观察指标在不同场合(如时间点)进行的多次测量,可比较某种处理前后的差别,更好地集中于处理效应。而前后测量设计是一种较常见的重复测量形式。本研究中,对同一学生群体在不同时间点(每半年1次,连续3次)进行素质评估,属于前后测量设计的资料,由于处理因素只有1个(素质教育),适合应用单组的重复测量分析方法。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估结果进行重复测量分析,可以比较素质教育前后学生综合素质的动态发展情况,研究素质教育的效果。这种考量素质教育效果的方法,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估结果应用的有益延伸。
4.2医科大学开展素质教育的有效性
对医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各分项素质进行单组的重复测量分析可知,无论是综合素质,还是各分项具体素质,不同时间点的得分都是不同的。2012年5月相比2011年5月,综合素质和各分项素质都有提升,可见,素质教育对学生各项素质的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若将2011年5月到2012年5月这一段时间分为两部分,即前期(2011年5月至2011年11月)和后期(2011年11月至2012年5月),本次调查结果发现,医科大学生综合素质总体得到大幅提升,尤其是在后期。因此,素质教育不仅有效,而且开展时间越久,效果越明显。
4.3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各项素质发展影响不同
素质教育虽然对学生的素质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但在对各项素质发展状况的测查中,我们发现各分项素质的发展不尽相同。在观察的1年中,始终稳步直线上升的是科学文化素质和基本能力素质;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后期得到大幅提升的是思想道德素质;在前期呈下降趋势,后期呈上升趋势,即“先下后上”的是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而心理素质的发展则与众不同,在前期有所上升,后期反而有所下降,即“先上后下”的趋势。
因此,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各项素质发展影响不同,对科学文化素质和基本能力素质有明显的积极影响;对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具有“滚雪球”效应(时间越久,效果越明显);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尽管前期有所下降,但后期大幅提升,在观察的1年中,素质教育对学生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总体还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素质教育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较为特殊,刚开始有效果,呈上升趋势,接着又出现反复现象,学生的心理水平有所下降。这提示我们,现行的素质教育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的效果不确定,也说明学生在大学期间,心理水平的发展不稳定,存在反复现象,需要引起有关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在今后的素质教育中及时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调整心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4.4本研究的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