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命的主要形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生物形态特征;景观小品设计;自然形态;造型语言
1 生物形态特征概述
自然中的很多生物形态,毫无疑问是一个值得借鉴的丰富的设计素材库。如自然界中的山川河流或者有生命的小动物以及花草树木等植物,这些动植物经历了自然进化后不仅适应自然,而且其进化程度也接近完美。它们除了有结构精巧的造型之外,绚丽的颜色也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人类希望像鸟一样在天空自由飞翔,于是模仿鸟制作了飞行器;希望像鱼一样在水中畅游,就模仿鱼型造船、鱼鳍造桨、鱼尾造舵;见到随风旋转的飞蓬草而制造出轮子,以及做成装有轮子的车……这些充满智慧的创作都是学习生物特征的思想意识与实践活动的成果,为人类古代文明创造了非凡的成就。
2 生物形态特征应用于景观小品设计的重要性
2.1 生物形态特征在设计中的运用实例
在中国传统景观设计中,运用生物形态特征进行设计的例子都很多,例如:苏州园林狮子林的假山借助仿生的形态模拟与佛教故事有关的人体、狮形、兽像等,喻佛理于其中,以达到渲染佛教气氛之目的;中国古典建筑装饰中的仿生造型运用则更加直接了当,莲花柱础、卷草、悬鱼等生物形态皆是直接表述。
西方的景观设计中大量使用生物形态作为拟化的对象。例如:在古埃及人们用沙草作为柱头的图案,到了古希腊则是以忍冬草的叶子变形成了科林斯柱式。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景观设计中的巴洛可建筑和洛可可仿生纹样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还有拜占庭建筑的洋葱头式的拱顶使其形态变得诙谐有趣。
2.2 生物形态特征应用于景观小品设计的重要性
研究生物形态特征在景观小品中的运用,从生物形态特征的形态、结构、色彩等角度出发,进行景观小品设计,不仅在景观小品的功能和美观上满足了使用者的需求,同时还赋予产品形态以生命的象征。生物形态特征在景观小品设计的运用必将受到当代设计师的重视和大众的欢迎,也将成为景观小品设计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3 生物形态特征运用于景观小品设计的思维模式和步骤
3.1 生物形态特征运用于景观小品设计的思维模式
人类在漫长的设计长河中,寻找到两种设计语言,一种是人造的,一种是自然的,相比之下,自然的更具有原创性。在设计的初步阶段可以从以下两种思维模式进行探索:
(1)从生物形态特征的概念联想到各种功能景观小品形态特征进行模拟设计,以希望生物形态特征“能设计什么”的单纯设计研究创新的思考与探求。
(2)从景观小品形态特征的概念联想到生物形态特征进行模拟设计,以某景观小品“可以是什么”的生物形态特征仿生造型的创新思考与探求。
3.2 生物形态特征运用于景观小品设计的步骤
经过这两方面对比、逆向分析之后,可遵循以下步骤进行设计:
(1)根据生物自然形态的环境、组织结构、习性和属性,有目的地搜索生物资源,并对生物资源形态特征进行分类,归纳自然形态形成规律的方法,建立储存数据库。
(2)根据景观小品设计的目标与任务,提取生物形态特征等资料,进行全面比较、观察、筛选出对景观小品有科学技术性、造型意义等有价值的内容进行认定。
(3)通过对生物形态特征与特性的研究与认定,用绘画的语言(素描、色彩等)表现其视觉形象空间关系以及结构特征,这是一个实验性的过程,“解析的过程”。
(4)通过解构分析法,运用平面构成设计、立体构成设计、色彩构成设计的方法,完成从具象形态特征到抽象形态的形式研究,将已有的设计形态表现为设计方案形式。
(5)通过平面、立体、色彩构成设计,将有意味的形态设计方案,进行具体的景观小品模拟应用设计研究,最终创作出人工化的设计方案成果。
完成以上5个步骤后,设计出的方案是否能与所处的整体景观相融合,还要考虑景观主题、环境因素以及服务对象的精神需求。
4 生物形态特征运用在景观小品设计中的方法
4.1 仿生物形态设计法
自然界中的生物体,一般动植物、微生物等,对这些生物体所具有的外部空间中的图像认知的基础上,寻求对景观小品设计的新思路。仿生物形态设计法是景观小品仿生设计的主要内容,是强调对生物外部图像美感特征与人类审美需求的表现。
4.2 仿生物结构设计法
自然生物的结构既是自然选择与进化的结果,也是决定生命形式与种类的重要因素,具有其独特的生命特征。仿生物结构设计法是通过对自然界中生物的观察,从其形态结构出发,结合不同小品设计需要进行创作,使景观小品具有生命的意义与结构的美感。
4.3 仿生物功能设计法
仿生物功能设计法指的是从自然生物的功能特征出发,结合设计的需要,在小品设计中模仿自然生物体的功能以提升景观小品功能价值。
4.4 仿生物色彩设计法
生物体的色彩是自然生物体生命存在的特征与需要,对小品设计来说更是自然美感的主要内容,是动植物生命功能演化过程的自然形态,其丰富的色彩关系与个性特征,对景观小品的色彩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4.5 仿生物肌理设计法
自然生物的肌理按其造型特点可划分为视觉肌理和触觉肌理两类。视觉肌理就是像图案或纹样这些外在的表现形式,例如蛇纹、叶脉;触觉肌理就是纸质或革质这些表面质感,例如砂质、纸质。通过对生物肌理的设计创造,可增强景观小品形态的美感和表现力。
4.6 仿生物意象设计法
自然形态是意象创造的依据,生物意象就是赋予生物形象特定的美感和象征意义,创造新的人与生物的文化、审美关系,例如“莲”谐音“连”,“鱼”谐音“余”,莲花和鱼组合在一起,象征“连年有余”。仿生物意象设计法在小品设计中的运用,对景观的文化特征体现具有重要作用。
5 结语
关键词:德育的生命关怀;本质;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0-0117-02
一、德育的生命关怀的本质
1.生命关怀释义
生命关怀是德育的核心价值,是德育以人为本的根基。教育视阈中的生命关怀是对受教育者的生命成长的关注、尊重、爱护和指引,是指生命关怀是“充分关注生命,关注人的生存状况和生存意义,关注人的生成和完善,并由此及于与之密切相连的对一切生命的热爱”[1]。真正的教育是一种实施生命关怀的活动,正如叶澜教授所言: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生命关怀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真正的生命关怀教育,将通过对个体自然生命的关照、对个体精神生命的提升和对个体社会生命的引领,来指引人的成长和完善。它包括充分关注个体生命的自然状态,关注人的生存状况和生活意义,关注个体的生命体验和内在精神发展等。诚然,教育的生命关怀属性在当前往往会被以应试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所遮蔽、瓦解,甚至成为教育理论的一种奢望或空谈,但教育的生命关怀特性并不就此消失,它必将凭借特定的教育形式和课程形式加以表达。
2.德育的生命关怀的特质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幸福》中说:“教育的过程首 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2]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教育的生命关怀特质。仔细审视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它应是集中表达教育生命关怀特质的教育形式,思想政治课应是执行生命关怀教育职责的课程形态。思想政治课进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是对学生生命价值与人生态度的引导与提升,是对学生心灵世界、精神生命的指引和关怀。思想政治课回归生活,就是贴近学生的生存环境,关注他们的生存状况和生命意义,是实施生命价值和生命情感的关怀。新的时代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取向。思想道德教育理应是表达教育生命关怀特性的特定形式和教育载体;拓展和强化生命关怀特性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课题。
德育的生命关怀更确切的解释是:关怀生命的道德教育,是以教育活动给受教育者以生命关怀。生命关怀既是思想道德教育的理念,又是其教育形式和方法。它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目标和宗旨,对人的生命状态、生活样态进行干预和引导;面向学生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重视学生个体的人生体验,在贴近学生生活的层面上作用于学生的人格成长,教育学生理解和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和珍惜生命的价值,培育健康的生命情感,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建立生命神圣感、培养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协调生命与生活的关系,正确处理现实人生问题。德育生命关怀也是生命教育在高等教育形态中的应然表达。
二、德育的生命关怀的策略
1.德育价值生命化
人是自然生命和价值生命的双重存在,德育关怀人的完整的生命存在,既要保持对个体自然生命的持续关切,又要关注人的精神生命的发展和价值完善。这就必须把学生置于现代社会的背景中去,关怀他们人性的发展和精神的成长。现代社会技术化和体制化对生活的深度控制,使人生活的实体空间增长,而精神空间在萎缩,内在的心灵世界有失平衡。在社会转型的浪潮中,传统价值的消解与多元价值的冲击,带来了个人选择的迷失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疏离,说教式的高而大的价值观无法深入人心。涉世未深的青年学生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经历着物质的诱惑、心灵的挤压和价值的虚无,他们缺失的恰恰是精神层面的深层观照。生存的压力感越来越明显,许多人心灵世界的平衡也越来越难以获得,社会生活、学校生活的深度体制化控制,让人感觉生活越来越依赖于外界,生活没有核心的基础,每个人生活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基础越来越需要自己去树立和创造。德育生命关怀的力量是关注人的完整性存在,是引导个体在技术化、商业化的时代中找到自我,找到生命的价值依恋,建构心灵世界的安顿之所……在生命意义的世界中,给人一种本源性的关照。这也正是德育以人为本的真正涵义。为此,德育应是人性化的教育,主旨是关注生活、关怀生命、指引人生,从而关照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导引生命成长和发展,帮助个体的生命质量和生活品质得以提升。
2.德育内容具体化
关键词:日本园林;现代景观设计;意蕴美
中图分类号:TU986.2文献标识码:A
在景观美学领域中,共存在三种形态的美学,即表层形式美、中层意境美及深层意蕴美。而其中的深层意蕴美是美学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一个好的建筑和景观规划设计中所具有的以上三种形式的美中最难于表达和设计的重要部分。“意蕴美是景观表现性象征的终极目的,其审美机制是景观整体特征与主体心灵图式的同构契合。”① 意蕴美是人们通过景观的整体形象带给人们的心灵震撼而产生的感悟,而非直接通过单独的具体的形象所感知的表面意义,并且指的是客体带给主体的感受,并同时引发人们对于生命、历史、宇宙等人性深层次问题的思考,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深、城市特色逐渐流失缺位,人们逐渐忽略或浅化了对建筑及景观设计中意蕴美的设计,但仍不乏有一些极具意蕴美的现代景观设计涌现。
日本现代景观设计便是对传统园林的意蕴进行传承传统、大胆创新的成功代表。日本传统园林善于营造极赋“远离尘世、宁静致远”意蕴的禅宗意蕴。“日本庭园中传统内容的简练与对禅宗的执着,呈现出十足的还原主义与神秘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审美趣味在一些方面不谋而合。”②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设计师们并没有抛弃这种意识,现代景观大师领悟了传统造园理论中象征手法和进行意境表达的精髓,将其所代表的意义和范围进行扩展或颠覆,力求用现代人的视角来重新诠释对禅宗意境的解读。本文通过对日本科学未来馆的外环境设计以及麴町会馆中所体现的深层意境美进行分析,引发对日本现代景观设计中对于深层意蕴美的表达的思考。
“科学的神秘性”——日本科学未来馆
人们对于宇宙、万物神秘性的探索与追求是永恒的,同时,这也是营造景观中意蕴美的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日本现代景观善于营造这种变化、神奇、充满神秘感,同时引发人进行思考的意蕴,日本科学未来馆位于东京都江东区,是一处通过向人们展示现代高端技术,从而使人们与日常生活中陌生感较强的科学技术进行良好的沟通。这个作品以“科学的神秘性”为特征图示引发了人们对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思索,象征着人们对科学的态度——从最初的无奈抵抗、茫然好奇到最后的坦然接受、积极探索。
1、原始神秘、茫然
场地中大量空白的地面上的的石头、直白的山体等元素均为朴实无华、没有过多装饰的原汁原味的材料营造出一种原始的清幽和神秘之感。而人们最初站到庭院中,由于周遭极少的景致设置和由于运用少量的元素而留下的大片的空白而感到迷茫并引发读者的思索和感悟,使得人们能够慢行而静静思考,而不是在花繁叶绿中匆匆而过,这种以少衬多的置景手法给人一种原始神秘、茫然无助、不知所措的感觉,这象征着人最初对科学感到茫然好奇、不知所措、懵懂思索(图1)。
2、变化多端、深不可测
另外,其场馆空间仅由几个零星散落的立方体建筑、一些水面和几组造型各异的土山构成,这几组土山均高于人的视角且其至高点各不相同,这使得人们在欣赏时由于角度和驻留点的不同而所观察的景象也变换多样,从而产生的心理感受也不尽相同,随后,当棱角多变的山体及水体间互相形成的凹凸呼应的变化以及主体建筑在大量空白的凸显下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时,又会令人增添豁然开朗的感觉(图3、图4)。这些变化的山体、水体象征着神奇奥妙的科学,多层次、多视点、多角度、多样不停变化的空间表达了科学的变化多端、深不可测的特征。而面对如此多意外的观察与发现,人们一种惊喜之感(图2)。在这里象征着科学给予人们从最初的茫然好奇到逐渐意识到科学的神秘和变化莫测。
图1 图2图3图4
“生命力量”——麴町会馆
景观中意蕴美的设计主要体现在人类对于深层精神的探索和挖掘,而对于生命的思索是人们穷尽毕生所追求的,也是体现设计意蕴美的重要环节,而其中“生命力量”是更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日本著名禅宗大师枡野俊明所设计的麴町会馆便是现代景观设计表现生命力量意蕴的代表作,在这个作品中,设计师摒弃日本传统园林中的寂静、清幽、估计的氛围,主要以 “生命力量”为特征图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命的无限崇拜与追求。作品着重表现了万物和谐、自由、生机盎然、跳跃、希望、力量等特征。
万物和谐、统一
生命的“和谐统一”是麴町会馆的一个重要特征,强调着“不同中的统一”。虽然院中每一种形象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形态和颜色,但是它们互相交织在一起却十分和谐、统一,浅色的石材与深色的墙体、静态的独立的石材与动态的流水、静止的死板的墙面与其身后生机盎然的植物,这些看似对立的场景整合在一起和谐共生,体现了生命、万物的协调与统一 (图5、图6)。
2、生生不息、充满动势、追溯本源
日本禅宗中以"死水"代替"活水"的概念在这里以相反的思路得以重新呈现,真实的水体代替了传统园林中象征各种形态水流的白砂,跳跃的水珠、奔腾而下的流水,时刻体现着生命的动势、生生不息与永不停歇。同时,麴町会馆中的用原生形态石头砌筑而成的墙体在水中持续不断地进行冲洗,试图重新去挖掘自身的价值。在这个庭院中,“所有对外来的不确定和模糊感表达了一个对本质的、循环的内心世界的追求。表达了一种无限轮回的、不断反思的禅宗境界。”③引发人们重新对生命的本源、生命的意义进行思考(图7、图8)。
图5 图6图7 图8
总结
由此可见,景观设计中的意蕴美是最难达到的审美形态,而日本现代景观设计对于传统园林意蕴美的表达的核心指的是并非对传统园林关于意蕴的设计手法进行机械复制和“拿来即用”、固步自封、满足于现状、停滞不前,而是在传统要素与现念之间找到了一个良好的契合点,将其传统元素进行抽象提取、重组出新,并在满足现代人的使用功能及审美意向的基础上将传统意境进行颠覆式的设计,同时将人类共同关心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层次问题赋予其中,创造符合时代特色的现代山水园。
参考文献:
刘晓光.景观象征理论研究,2006年.
张云路,李雄,章俊华.日本枯山水的禅宗理念在现代日本园林中的表达方式,《日本风景园》.
一、朗读。朗读就是要求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课题,以此达到理解课题的含义、把握课文整体内容的目的。如《我的母亲》。师:如果要读课文题目的话,你会用什么语调去读,为什么?要解答这个问题,学生便只有去阅读全文了。从课文中可知,是母亲含辛茹苦养育了作者,更是母亲的宽严相济,使作者成才。所以作者对母亲怀有深厚的感恩之情。因此,课题应该用充满崇敬、感激之情去读。这样,课题读法到位,课文的内容也大致把握了,真是一举两得。
二、添加。添加就是通过给课题添加适当的词语,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教学《看云识天气》一文,我先出了道填充题让学生思考:看云的识天气。学生依据这道题速读课文,很快就会发现:课文第3自然段至第5自然段介绍了云的形态及其与天气的关系,而第6自然段则是介绍了云的光彩及其与天气的关系。所以很容易用“形态”和“光彩”两个词来填充,这样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就把握了。
三、删减。删减就是把课题中的某些词语删减后,来启发学生阅读、把握课文内容。如《你一定会听见的》。师:课题中的“一定会”能删掉吗?为什么?请从课文中找答案。由于学生心存疑虑,阅读课文的兴趣很浓,他们能够很准确地从课文中找到答案:“一定会”是不能删掉的。因为课文内容既给我们介绍了用耳朵很容易听见的有声之音,更主要的是替我们描述了需要用心去倾听的无声之音。而课题中的“一定会”是与后者相照应的。所以删掉“一定会”的话,就文不对题了。
四、更换。更换就是更换课题,即用一个新课题来代替原课题,以此来引导学生阅读全文。教学《背影》一文,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师:同学们想一想,课题“背影”能否改为“蒲口送别”?为什么?学生阅读全文并对两个题目进行比照后发现,课文主要是抓住父亲替儿子买橘时的“背影”这一典型的外貌特征进行详细、生动的描述,来反映真挚的父爱。所以用“背影”作题,既具体、形象,又含蓄、新颖,而“蒲口送别”作题则显得平淡、直露了。
五、拆开。拆开就是把课题拆成两部分,来引导学生对全文内容进行把握。《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把课题分为“白雪歌”和“送武判官归京”两个小标题,而学生通过两个小标题来阅读全诗的话,诗的两部分内容,前者“咏雪”、后者“送别”便很快就把握了。
六、犯错。犯错就是有意识地把课题中的某些关键词语写错或读错,以调动学生阅读课文、把握内容的兴趣。如《谈生命》,我故意把它错写成“记生命”。当学生的疑问产生后,师:“记生命”与“谈生命”有什么不同?生:“记生命”应以记为主,主要记叙描写生命的现象,“谈生命”应以“谈”为主,除记叙外,主要议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师:下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把课文中描述生命的内容找出来,再把课文中的议论句、段找出来,并分析议论和记叙间的关系。你看,通过这些环节,课文的主要内容不就把握了吗?
七、调换。调换就是通过调换课题中相关词语的位置,来分析、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如《阿长与〈山海经〉》一课。师:把课题中的“阿长”与“山海经”对调,好吗?为什么?阅读并讨论后,生:不好。课文内容是以“阿长”为叙述主体的,对调后,课文内容就变成了以“山海经”为叙述主体。这样文与题就不一致了。师:那么,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看看哪些内容是写阿长的?《山海经》又是一部什么样的书?两者有何关系?
火星,因其荧荧如火,亮度经常变化,位置也不固定,我国古人将火星取名为“荧惑”;古巴比伦人称“尼嘎”(刚烈英雄);古埃及人称“哈·底契” (红色亮星)。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神话中,火星是宙斯和赫拉的儿子,他司职战争,形象英俊,勇猛顽强,喜欢打仗,是力量与权力的象徵,是好斗与屠杀的战神。古希腊人称火星为“阿瑞斯”(战神)。
火星有两个平均直径十几千米的小卫星,就是以阿瑞斯的两个儿子——福波斯和德瑞斯命名的;古罗马人称火星为“玛尔斯”,是身披盔甲浑身是血的战神,火星的符号是。Mars之名和火星符号被国际沿用至今。
1609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第一次用望远镜观察火星,开创了人类用科学仪器观测火星之先河。1666年,G.卡西尼 通过望远镜观察火星并确定了其转动周期,计算火星的日长是24小时40分钟。1672年,惠更斯第一次发现在火星的南极有一个白点,可能是极冠,并第一次提出了可能存在地外生命的猜想。1777-1783年,英国天文学家W.赫歇尔用自己发明的望远镜研究了火星,并错误地认为火星上黑暗的地方是海洋,明亮的地方是陆地,还认为所有的星球都居住有生命。他还预言,也许火星居民也享受着与我们类似的环境。
1877年米兰天文台台长亚帕雷利斯基观测火星之后,宣布他看到了火星上的“cannali”,原意是道路却被错译为“运河”,后来演绎出火星上有运河就有开凿和利用运河的火星人和兴盛的农业。19世纪末,开始了火星运河的狂热研究,大量有关 “火星人”、“火星人袭击地球”、“大战火星人”等小说和电影应运而生。1905年,美国的厄尔火星观察台,拍摄到火星38条“运河”的照片。
已知的火星
太阳系的行星,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由于它们体积较小,密度较大,具有固体的岩石表面,被称为类地行星或内行星;火星之外是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四个巨行星,也叫类木行星。
火星的平均赤道半径为3393千米,仅为地球的53%;火星的质量是地球质量的10.74%;火星绕太阳的公转的运行轨道呈椭圆形,周期为687天,即1.88个地球年;火星的自转情况跟地球相似,自转方向跟地球相同,自转周期也就是火星一天的时间为24.63小时;火星的自转轴是倾斜的,倾角为25.19。,因此火星上也有四季变化,但每个季节大约比地球季节要长一倍。
火星与太阳的距离比地球远,平均距离约为2.28 亿千米(地球约1.5亿千米),火星表面的年平均温度为-57。C,表面昼夜温度变化于20℃到一139℃之间,火星比地球寒冷,昼夜温差比地球大。
火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是3.72米/秒2,逃逸速度5.0米/秒,而地球分别是9.75米/秒2和11.2米/秒;因此火星的引力场较弱,大气比较稀疏容易逃逸,平均表面气压仅700帕,不到地球海平面气压的1%。火星大气的主要成分是CO2(占95.3%),其次是N2(占2.7%)。火星由于大气稀薄,风速很大,风在火星表面肆虐,形成了广泛分布的活动沙丘和沙漠。火星上经常发生台风和龙卷风。当风速达到50~100米/秒时,100微米的尘沙被吹到大气中,形成区域性尘暴。每个火星年约发生上百次区域性尘暴,几个区域性尘暴偶然联合起来,把大量尘沙卷到30千米的高空,发展成全球性大尘暴,可持续几个星期。
火星的地形明显地不对称,南半球的地势比北半球高。火星表面的2/3都是古老的、撞击坑非常密集的地形。南半球分布有无数网络状的河谷系统,它们看上去象是被流水切割形成的,太阳系最长、最大的水手大峡谷,长3000多千米,宽600千米、深约8千米;而地球上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大峡谷”,其长度仅 800千米、宽30千米、深1.8千米。火星给人印象最深刻的面貌是巨大的盾状火山,例如奥林匹克火山就是一个庞然大物,直径达550千米,山峰高27.4千米,是太阳系最高的山峰。火星的北半球似乎曾经是辽阔的大洋盆地,是“河流”汇集的“海洋”。火星是一个寒冷的、干燥的荒漠世界。
寻找生命迹象
自1961年以来,美国和前苏联在火星探测上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竞争。
2003年,欧空局开始发射“火星快车”探测火星,迄今为止对火星实施了42次探测,探测方式实现了对火星的飞越、环绕、软着陆、火星车巡视和现场分析样品,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大大提高了人类对太阳系探测的能力,获得了对火星深入系统的科学认识。火星探测的科学问题主要集中在探测火星生命活动的信息,探测与研究火星的演化,以及与类地行星的比较研究和探讨火星的长期改造与今后大量移民建立人类第二个栖息地的前景,为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服务。
火星探测的首要任务是探测火星生命活动的信息。通过大量火星轨道环绕探测器的探测,特别是美国在1975年发射的海盗1号和海盗2号着陆器和2007年发射的凤凰号着陆器,在火星表面开展了一系列生命活动信息的探测与生命科学实验,证明当今火星表面没有任何生命活动的迹象。
正当人们对火星生命的探测怀着绝望之际,却在火星大气层中发现了含有微量的水蒸气和甲烷,又重新点燃了探测火星生命的希望。凡有生命的活动必定会释放甲烷,大气层中的甲烷可能表证火星有最低等生命的活动。地球上广泛分布的天然气藏(主要成分是甲烷),绝大部分也是生物成因;但是,在大庆等地也发现一些天然气藏是由非生物过程形成的。因此,关键问题是要科学判别火星大气中的甲烷是生物成因,还是非生物成因?由于火星大气中甲烷的含量仅有30ppt(1ppt是1万亿分之一),当今火星探测卫星的同位素质谱仪还不具备测定甲烷等化合物碳同位素的技术能力,只能在技术取得突破后才有可能予以回答。
1984年在南极阿连山地区找到了一块火星陨石ALH84001。美国的科学家将陨石切片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发现陨石中有大量密密麻麻分布的微体生物 “化石”——细菌。微体生物的截面大约只有1%头发丝大小。经测定,ALH 84001的形成年龄为36亿年,表明36亿年前,火星曾繁衍过最低等的生命——细菌。当时,地球发育的生物水平也是最低等的微体生物——细菌。问题引发了更大范围的科学争论:既然火星的生物“化石”现在可以带到地球上来,在更远古的时代,火星的生命物质也可以随陨石带到地球上来,说不定地球的生命是火星生命的后代。当然也完全可以相反,地球的生命物质也可以随地球陨石带到火星上去,火星的生命却是地球生命的后代。也许地球和火星都曾各自发育过生命。由于火星环境恶劣,生命被夭折了,而地球的生命得以演化繁衍。ALH84001经过全世界科学家的精细研究,有一派科学家列举大量事实证明,这些“化石”并不是生命物质的化石,而是自然过程形成的特殊结构,是典型的非生物成因。火星是否曾经有过生命仍然是一个谜。
希望依然存在
火星现在没有任何生命活动的信息。火星过去可能发育过生命,火星的演化历史的确存在过气候适宜于生命产生与生存的环境。大量的探测成果表明,火星表面存在大量的古河道体系和水流动痕迹。生命产生与演化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必须有水的存在,而火星上曾经有过大量的水体活动,无疑给火星上曾经有过生命物质的观点提供了有利的证据。要确证火星曾经存在过生命,必须找到火星表面的沉积岩并在沉积岩中发现火星的生物化石。
火星现在是不是具备生命存在与繁衍的条件与环境?
一、搜集作文资料,诗化生命形态
如今的孩子,生活空间窄,生活阅历浅,书又读得少,所以对社会上的人情冷暖、生活百态往往理解不深,体会不到。写作时,作文题材广泛,所有的作文素材都要亲身经历,可能性很小。面对每次的作文题目,我们不能次次都有身临其境的机会。怎么办?为学生推荐优秀文学作品,积累写作素材。“书中自有黄金屋”,引领他们走进文学境界,发现生命与自我,人与他人,生命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感悟生命的灵性与美妙,完善促进人类进步的起码品质,鼓励家长带孩子去书店买书,读书。在尊重孩子自己选择的同时,家长购买健康有益,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
“不动笔墨不读书”在孩子读书时,一定要养成积累的习惯,好词、好句、好段。圈圈画画,写写记记,都行。在阅读尽兴时还可以鼓励孩子仿写,写读后感。总之,通过日积月累,孩子不但丰富了写作素材,拓宽了眼界,而且会在书中陶冶自己的情操,认识生命的珍贵,净化了心灵,避免自我伤害或伤害他人生命行为的发生,深刻认识生命的意义,更加珍惜生命,养成关怀他人,关爱自然的习惯,为创建和平、和谐的社会而努力奋斗!
二、抓作文机遇,整合生命资源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使人对生命本身敏感。”如果我们想培养尊重生命的态度,培养学生具有生命的智慧,必须引导学生珍视生命。现在的孩子是在爱的花房里长大,心理脆弱,承受力差,经不起一点风吹草动。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感情不合、与人交往中的一次冲突、在学校教育中老师严厉的批评都可能使其走上极端,给自己、家庭和社会都带来巨大的痛苦和无可挽回的损失。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至关重要。
去年,某学校一名优秀学生自杀。幼小的生命,花样的年华,到底是何理由让他如此残忍地杀害了自己?我们在质问学校和家庭的同时,也应该质问这个孩子。母亲十月怀胎生下了他,父母含莘茹苦养育了他,老师孜孜不倦教育了他……他有何权利杀害自己?对自己生命的不尊重,我们还苛求他能善待他人?善待社会?目睹这名学生的悲剧,我开始对“生命”有了更多的关注和思考,开始有了更敏锐的感触和体会。我怕我的孩子们对生命漠视和轻视……
我带领学生对此事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总会有解决的办法。轻生不是解决的办法。”“生命都不存在了,还谈什么未来。”“他回避了问题,有没有想过父母的感受,太不孝了。”“连自己的生命都不在乎,他会在乎什么?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死不足惜。”……看着孩子们神情激昂的讨论,我泪眼模糊,在关爱孩子,尽我们一切可能给孩子一切的同时,生命教育之花根深蒂固开在孩子清澈的心田。
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发展生命,提升孩子的生存能力和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是作文时随时可以记下的内容。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有了更多的关怀和期待,对生命的态度也有了较大的改变。如果我们每天都能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抽枝拔节,生命就会永葆清鲜,同时也愿意为他人生命的成长付出终身的辛勤。
三、利用习作教材,升华生命主题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学作文与学做人高度统一”。教材中的习作都是编者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循序渐进地精心设计的,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点,作文的中心,是课标要求我们必须达到的要求。
苏教牌国标本第十一册语文第二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人间有真情”。与之相匹配的课文有:《负荆请罪》、《船长》、《爱之链》。本单元的小练笔有:改写《负荆请罪》,续写《爱之链》。单元习作是《我爱你,爸爸(妈妈)》。怎样让学生在本单元里习作达到目标要求呢?
(一)研读课文,积累素材
单元的课文是让学生学习课文中主人翁的品质与精神,并使其受到熏陶和感染。在实际生活中恰当地处理生命与自我,人与他人,生命与自然的关系。
课堂是学生的主要阵地,学生通过对课文深刻透彻地学习,既掌握了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懂得人生的价值:生命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长短来衡量,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在于为他人和社会奉献了什么。中国历史上的人物:廉颇,蔺相如,他们的顾全大局,知错就改。外国的有:哈尔威船长、乔依,他们活了几十年,危急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乐于助人的品质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二)突出个性,敲定素材
《习作2》作文要求:……我们一直听爸爸妈妈对我们说:“我爱你!”你对爸爸妈妈说过:“我爱你”吗?回家后,为爸爸妈妈做一件事,并且对他们说:“我爱你!”
作文时有学生写道:“……我饱含深情地对妈妈说:‘妈妈,我爱你!’我以为妈妈会感动得热泪盈眶。可是妈妈,一边炒菜一边擦汗,平淡地说:‘傻儿子,什么爱不爱的?…’对!爱就是平平淡淡,平平淡淡才是真!”
美国一家名为克雷格・文特尔研究所的私立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5月20日报告说,他们培育出第一个由人工合成基因组控制的细胞,他们将人工合成的细菌的脱氧核糖核酸(DNA)植入另一种无核细菌体内,最终使植入人造DNA的细菌重新表达并开始自我繁殖。这是人类向人造生命迈出的关键一步,其意义在于,新生命体的诞生完全可以人为地“创造”,而不是一定要通过“进化”来完成。
学术意义大于社会意义
面对这项成果,科学家们心情复杂,有人高度评价,更多的人则态度审慎。美国拉特格斯大学分子生物学家理查德・埃布赖特表示:“这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转折点,历史上第一次有人创造了一个完整的带有预定特性的细胞。”波士顿大学生物医学专家詹姆斯・柯林斯则认为,上述合成的单细胞生物体并不意味着一种人造生命形式的诞生,它只是一个带有人造基因组的生物体,而非人造生物体;而加州大学分子生物学教授戴维・迪默却指出,任何人造的东西都不可能与那些在自然界中进化了30亿年的生物竞争。长期致力于“囊生物反应器”研究的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生物学家埃尔伯特・里勃切特在接受英国BBC采访时说:“如果这一切成为可能,我们就该重新思考一下生命究竟是什么。与其说这是个科学上的问题,不如说是一个哲学问题。对我来说,生命就像一个机器,一个由电脑程序控制的机器,仅此而已。”文特尔自己也解释说,他们的研究纯粹是基础性的,不是彻底人工制造一个全新的生物,而是在更大程度上对一种生命体的改造。不过他认为,这项研究可以从根本上加深对细胞生存最关键条件的理解。如果初步实验取得成功,那么后续的工作就是不断为其增加新的功能,如分解二氧化碳,生产燃料氢等,从而为低成本、高效率制造生物能源找到一条新的出路。
其实,人造生命的出现只是把人类自古以来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就目前的研究进展而言,其学术意义大于社会意义。在生物学领域,生命的本质、起源和演化一直是研究的主题,按照进化论的观点,所有生物都是由一个共同的祖先即原始生命体演化而来的。那么原始生命体是怎样产生、如何演化的?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生物学界。半个多世纪以来,科学家们为了解开这一谜团,一直在进行人造生命的探索。自然界将非生命物质转化成生命物质至少经历了35亿年,人造生命的出现使人类在探索这一演化历程的过程中有了一个很好的认识系统,在这种意义上,无论是从哲学,还是从生物角度看,人造生命系统的研究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生命究竟是什么
生命是自然界中最复杂的形态,对于什么是生命的问题科学界也难以明确解答。目前,科学家们认为,作为生命至少应当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能进行新陈代谢;二是能进行自我复制和繁殖;三是具有复杂适应性的系统。然而,把生命机体置入环境中就会产生随机突变和环境变化的自然选择等一系列问题,由此产生不可测的现象。对于哲学家,生命本质的问题越来越具有科学性;对于生物学家,这一问题的哲学色彩太浓。
事实上,尽管探究生命起源的科学家米勒及其之后的科学家通过各种实验手段合成了一些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但它们仍然不是生命,因为它们不具有生命的基本特征。文特尔的工作使人们看到了人造生命的曙光。他们选择生殖道支原体作为突破口,因为生殖道支原体是目前自然界中已知的最小生物体,它含有生物体生存所需要的最基本基因,是人工合成基因组的首选模式生物。文特尔用化学方法人工合成了582970个脱氧核苷酸单元,并按照合适的顺序进行拼接,制造出人工染色体;然后将它移植到宿主中,产生了新的支原体,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人造生命。尽管它是最小的生命体,但是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因此这一成果在人类进行人造生命的探索中具有重要意义。
人造生命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能使生命本质得到合理的解释。因为,首先,它是以人的意志实现生命物质的组合,由此产生生命;其次,它是通过实验过程人为控制和干预生命过程。由于生命产生的方式不再按自然法则进行而是依照人类意志,因此,人类通过实验操作来理解生命就比在自然状态下要简化很多。
人造生命出现以后,著名的《自然》杂志邀请了八位不同专业领域的专家,就人造细胞对其各自领域的影响和意义给出自己的评价和意见。他们认为,人造细胞的诞生是在人类重新设计生物体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步,它将有可能帮助人们回答生命是如何诞生的这一仍然存在的生物学问题。文特尔等人的工作证明了人类可以利用物质世界的原料来合成生命,也使已持续了几千年的对生命本质的辩论走到了尽头,因为人们可以通过他的工作将化学和自然界的历史链接起来,根据现存各个物种的基因组序列,人们可以推断出这些物种已灭绝的祖先的基因组,再利用新的合成技术,就可以合成出那些已灭绝的古老生物,而这些古老生物将会告诉我们100万年前地球的生态环境是怎样一种状况。不管怎么说,人造生命强化了人们对生命的认识,它将有助于更好地解释与生命相关的一系列谜团,如生物分级层次上的生命、生命的物质化身和其中各种物质动态反应过程之间的关系等。
人造生命的伦理学思考
人造细胞的诞生是基因工程取得重大进展的标志性事件,它让人类拥有了前所未有的了解生命的机会,同时也意味着社会风险的增长。科学家进行人造生命或者人造细胞的研究主要出于两个动机。一是纯科学性的探索。如果能从零开始制造人造细胞,尤其当所使用的原料和方法与自然界的方法一致的时候,我们将为生命系统的分子基础提供强有力的证据。二是人造细胞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自然界的细胞比人类生产的任何产品都要复杂得多,因此,制造能进行自我组织与维持,并适应于环境的人造细胞将有助于打开未来技术之门,这种技术将具有生命系统的能力。
然而,我们知道,任何由科学产品带来的实际应用往往都会与伦理问题相生相随。对于人造生命的探索以及由此带来的应用性产品所伴随的伦理问题会更加复杂。美国学者马克・贝道对此有过深入系统的研究,他认为伦理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生物圈的神圣性;二是人类生命的神圣性;三是如何负责地处理这些新生生命;四是人造生命的技术性风险。
实际上,人造生命的伦理问题与动物实验、干细胞研究和人工智能面临的问题相似。制造新的生命形态以及如何与它们相处,必然把人类置于新的道德境地。或许最大的伦理问题就是在实验室中从零开始制造新的生命形式。由于人造细胞是非自然的,所以与尊重生命的理念相违背。如同基因操作和纳米技术一样,人造生命产生的一个主要的伦理问题是这些产物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和生态后果,如人类最终可能失去对人造生命的控制,或因处置不当造成生物入侵,从而影响生态环境等。目前,这些技术大部分是由私人公司所掌握,它们是否会因经济利益驱使而不关心社会和生态问题,由于各种利益关系纠结在一起,这些技术的应用对于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变得难于预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的主体地位的提高,设计需要以人为本,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消费者的需求,在情感消费或文化消费中的生活者所追求的远不是物质性的商品,更有商品背后的精神意义和文化附加值。由消费方式向生活方式的转变,预示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体验”就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创造能够使消费者参与、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仿生形态在包装容器造型设计中的表现使得产品与所模仿的自然形态之间产生了某种关联,避免了产品包装形态上的单一或者机械化的冷漠,变得生动且充满生命的气息,易于促进消费者与产品之间形成情感互动,甚至促成消费者的某种美好回忆,从而大大增加商品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进而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
二、包装容器造型设计中仿生形态的表现手法
通过深入研究多方面相关资料,归纳总结出包装容器造型设计中仿生形态的表现主要可从以下角度切入:
(一)具象仿生与抽象仿生
具象形态与抽象形态之间其实没有严格的分界,但在包装容器造型设计中应对具象和抽象的程度进行合理的把握。越具象的形态对生产技术和工艺都有更严格的要求,复杂的生产过程会较大程度的提高包装的生产成本。不过从另外的角度来看,越具象的形态与所模仿的自然生物形态越相似,形态更生动活泼,生命感更强,易于促成其与消费者之间产生情感互动。越抽象的形态,对于生产技术与工艺的要求相对较低,但如果对抽象的程度没把握好,往往难以使消费者能够成功识别。
(二)整体仿生与局部仿生
整体形态的仿生是指将包装容器的整体造型都设计成某种自然生物的形态。整体形态的仿生对于生产技术与工艺的要求较高,但容易造就独特的视觉整体效果,使产品与包装之间形成自然的融合。由于整体形态的仿生在造型上拥有较多的曲面,因此,不适用于乳状物质的包装容器,一般应用于液态与固态的产品包装。局部形态的仿生设计是相对于整体的仿生来划分的,即通过对产品包装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构件进行仿生形态设计。局部形态的仿生设计较灵活多变,可以根据产品包装的需要做灵活变动,同时,对于包装整体造型形象的影响可大可小,易于设计师把握。
(三)静态仿生与动态仿生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很多伤害生命的事件,大大小小的生命危机事件使得人们将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探索和思考提到了一定的高度,这些事件催生了国内的生命教育并推动其发展。生命教育既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迫切要求。对青少年特别是在校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变得非常的必要和迫切,因此有必要在现有的课程设置下探索生命教育的合理模式,而利用现今大学里普遍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将生命教育融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中具有一定的革新精神和时代意义。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及实施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腊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具体来讲,学校“生命教育”是一种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生命教育的本质在于尊重生命和生命的价值。
从课程与教学的角度看,生命教育主要有两大类实施形态,一类是渗透式实施,另一种是独立式实施。渗透式实施主要是在多学科教学和学校生活、管理中进行渗透。独立式实施则包括独立设置的生命教育课程、开设讲座式生命教育课、开展专题研究性或探究性学习、安排生命教育课外活动等几种形式。生命教育的知识信息容量大,涉猎的主题内容较多,专业性不强,学科分类不明显,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界限较为模糊。在大学现有的学制和专业学科设置下,开设一门独立的生命教育因为涉及的范围广、缺乏专业人员、教学内容不确定等原因而在短时间里难以实施,然而对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又破在眉睫,刻不容缓,在这种情况下,采用渗透式实施手段,搭借其他课程的平台开展生命教育可以避开大学生课程设置较满难以加入新课以及生命教育课程设置过长导致过多的空洞说教等现实冲突。
二、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融入生命教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基于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的考虑,以学科教学为载体的渗透式实施应该是生命教育的主要阵地,承担着生命教育的主要任务,所以要协调和发挥好学科教学在生命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生命教育可以渗透的课程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军事理论课等,而在诸多可渗透的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更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一)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客上互相包涵,存在许多交叉地
从广义上来讲生命教育包涵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也包涵着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可以说是心理健康教育走向深入的一个领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而健康的价值在于提升人的生命意义与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讲,关注生命,关注学生成长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价值。在关注的主题上,生命教育同心理健康教育有共同的关注点,例如对于生活的兴趣和意义,生命教育将其上升为生命的意义,而心理学将其作为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和教育目标之一;对于自杀,生命教育从尊重生命,重视生命价值的角度出发呼吁人们珍惜生命,而心理健康教育中则强调及时有效地处理自卑、抑郁、焦虑、压力等负面情绪的困扰,使人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和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来避免自杀;对于死亡,生命教育中着眼于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理性看待生与死,而心理健康教育将其作为心理应激来处理,着眼于心理创伤的处理及心理状态的恢复等等。
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课程相比的最大优势在于,它是一门直达学生心灵的课程。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的是人本身,生命的个体。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健康、和谐、统一发展,它涉及到个体生命成长的整个历程,追求一种客观向上的生命态度与精神状态和一种不断完善的生存价值和生命意义。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人,就是关注人的生命,关注生命成长和发展的整个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讲,心理健康教育应是一种最基本的生命教育,而生命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深化。
(二)心理健康教育同生命教育具有相同的功能和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是:一为发展,即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个性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特点;二为预治,即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预防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出现;三为矫治,即对已经出现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学生予以矫正治疗。而生命教育具有发展、预防和干预。不同的是,生命教育的发展功能体现在发展生命认知、生命体验和生命实践上。而在预防、矫治或者干预的功能上,二者均体现在对某一时期某一阶段大学生可能面临的重大学习问题、心理问题、生活生存问题进行预见性处理,防患于未然,对已经出现生命困惑,人生挫折或者心理疾病的学生给与及时、有效的援助、救护和治疗。
同时,心理学起源于哲学,在思想上具有一脉相承的基础和优势,生命教育追求的五个取向分别是生理取向、心理取向、生涯取向、社会趋向、死亡取向,这同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具有一致性。因此,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生命教育的载体,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
(三)生命教育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补充
随着国家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各高校纷纷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开设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人们发现,当涉及到人生观价值观生死观的问题时,心理健康教育有些无能为力。例如,在引发大学生自杀自伤的原因中,除了压力、抑郁、自卑、绝望等情绪心理问题之外,大学生对于生命和生活的态度本身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很多心理问题的出现也是对于生命意义、生命价值的追问。例如学业和求职就业问题,自我意识中的自我价值等这些都会引发大学生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而一旦关于这些问题的某些消极思考占了上风则必然会带来生活无目标、丧失价值感、网瘾、自杀自残等严重的心理社会问题。在这些问题上,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治疗可以给人以心理和行为上的调试,但关及人生观价值观生死观方面的教育却是心理教育所达不到的,而这些内容却正是生命教育所涵盖的。
在这个信息量空前丰富,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里,大学生迫切需要有关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澄清和指点,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势必会引发各种心理问题,甚至引发生命危机。因此非常有必要在现今的心理健康教育之中开展生命教育,作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补充,引发当代大学生对于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生命教育的开展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融入生命教育势必会带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新理念,使其突破心理专业的局限。然而在具体的运行和开展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一些障碍和阻力,为了让生命教育更快更好地融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该注意到以下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确定
从目前的生命教育教材来看,生命教育的内容大体上包含欣赏生命的自然生命教育、悦纳自己悦纳他人的人文生命教育、安全教育、死亡教育、社会责任教育、价值观教育、信仰教育等涉及内容非常的广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中的生命教育需要抓住最主要和最精髓的部分,生命的本质在于尊重生命及生命价值。因此笔者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生命教育应该包括以下的内容:认识生命的价值、探索活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死观、直面死亡,同时将生命教育中的对抗生活挫折、驾驭生命的情绪情感可与心理健康中的挫折应对、情绪管理等相结合。
(二)师资力量的培养
将生命教育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具备开展生命教育的知识和素养。所以课程前的学习和培训是必不可少的,现今大学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多是心理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教师,他们所具备的专业基础和教学技能有助于对于生命教育的把握。
(三)教学模式的选择
生命教育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教学模式,脱离单纯的理论说教,让学生结合内在心灵世界、心理状况来体验生命、感悟生命、进而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可以采用的课程组织形式有开展有关生命议题的讨论,开展增加生命体验的生命实践活动,养动植物感受生命的存在等等,这些形式克服呆板单一的课堂教学,加深学生对生命的感悟和体会,同时也增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趣味性、生活化。
参考文献:
[1]曾伟玲,生命教育刻不容缓――浅析青少年漠视生命的现状、成因及对策[J],汕头科技,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