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文化鉴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 要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木兰文化软实力进行分析,通过调查商丘市体育旅游发展的现状,通过落实相关政策,鼓励体育旅游投资;营造木兰体育旅游路线;成立专业的体育旅游赛事机构;打造特色木兰体育旅游公园;应注重体育旅游项目的全民参与性等策略,以促进商丘市体育旅游的发展。
关键词 文化软实力 木兰文化 体育旅游 品牌赛事
一、木兰文化软实力介绍
“软实力”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最早提出的,他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1]。“木兰文化软实力”则是指借助木兰文化来提升商丘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有力发展。花木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巾帼英雄,她以代父从军的英勇壮举,成为天下人心目中的英雄,虞城县领导借助木兰文化,将木兰辞中“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这句诗词并借助木兰文化节这一平台,成功招商引资多家纺织企业,在虞城有600多个以“木兰”命名的企业和产品,特色的文化品牌大大提高了虞城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树立了良好形象[2]。近几年,虞城县利用“中国木兰之乡”等文化品牌招商引资100多亿元,也为我县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二、商丘市体育旅游发展的现状
体育旅游是指人们出于体育需求或体育兴趣等体育相关动机(健身、娱乐、休闲、增长见识、参加或观看比赛等)离开其常住地前往异国他乡的旅行和逗留活动,以及由这些活动所引起的人、地、事三者之间的关系和由这些关系所引起的现象的总和[3]。调查基本现状如下:第一,当地政府对体育产业政策落实的力度不够,宣传方式比较单一。第二,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较小,开发空间有待提升。第三,体育旅游资源没有有效的整合,没有形成特色体育旅游品牌。第四,没有专业的体育旅游机构运作。第五,人们的体育旅游参与意识不高,体育旅游发展的品牌赛事不多,制约体育旅游的开展。目前,以上这些体育旅游发展的现状制约了商丘市体育旅游发展的进一步的发展。
三、木兰文化软实力构建商丘市体育旅游发展的策略分析
(一)落实相关政策,鼓励体育旅游产业投资
2014年3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体育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引导体育赛事及衍生品的开发。2014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部署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推动大众健身》为体育产业规划奠定了基础,鼓励体育核心产业的发展。2014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利用体育产业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并提出到2025年打造出5万亿规模的体育市场。这一系列的政策为文化产业、体育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发展契机。政府应积极落实跟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相关的政策,为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投资创业良好环境,让体育旅游产业成为商丘市的朝阳产业、健康产业和绿色产业。
(二)营造木兰体育旅游路线
定位好的品牌能够促进大众的参与意识,给人们留下好的印象,我国就有不少闻名的赛事品牌,比如环青海湖国际自行车公路赛、青岛打造的“帆船之都”等。通过利用商丘的自然地理人文环境打造当地具有特色的体育品牌赛事,让赛事真正落地,例如,通过木兰这一形象代言人,在虞城木兰文化广场周围城市地标举办木兰女子10公里路跑,突出以女性为主题的跑步赛事,逐步扩大该地旅游路线的影响力。
(三)成立专业的体育旅游赛事机构
体育赛事组织,特别是组织原创体育赛事,是一项复杂、专业的大型社会组织实践活动。组织者要严格按照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规律运作赛事,具有非常强的操作能力,能够很好地完成资本运作、媒体公关、竞赛组织等方面工作,每个环节都需要通过一个专业团队重点打造。
(四)打造特色木兰体育旅游公园
首先,依托木兰文化广场设置木兰扇、木兰舞、木兰剑、木兰腰鼓木兰运动项目体验区,提高跟木兰相关的运动项目的普及与发展。其次,依托木兰森林公园设置木兰素质拓展体育体验旅游培训区,通过参与拓展培训,逐步提高该地区企事业单位整体团队意识。再次,依托木兰剧院、木兰电影院等设置木兰文化艺术表演区,以此来丰富当地的文化生活水平。最后就是依托国际木兰文化节,该节日每两年举办一次,将吸引大量人群参与,形成一个集健身、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体育旅游主题公园。
(五)应注重体育旅游项目的全民参与性
体育旅游项目是否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否符合大众的经济消费水平以及精神文化需求,将决定体育旅游产业能否长期发展。因此,在体育旅游项目的设计过程中就要考虑到大众的参与度,以确保各个项目举办后大众能对该项目产生兴趣,形成涟漪效应。
四、总结
研究和弘扬木兰文化,以木兰文化软实力促进“木兰体育旅游”的发展,不仅能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生态的发展,更能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鉴于商丘市体育旅游的发展水平有限,要想助推商丘市体育旅游快速发展,需要集木兰这一形象代言人,汇各位专家学者共同研究和开发,并借助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参与。争取使木兰文化软实力得到积极、健康的传承发展,为商丘市体育旅游的发展增砖添瓦。
参考文献:
[1] 龙建新.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 体育文化软实力[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11(5).
[2] 商丘网[Z].
[关键词] 旅游业 文化 人文旅游资源 自然旅游资源
国内有学者认为:“现代旅游现象,实际上是一项以精神、文化需要和享受为基础的涉及经、政、社会、国际交流等内容的综合性大众活动”。旅游的重点是文化,文化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渊薮,是旅游业的灵魂。
一、文化性是旅游的一个重要性质
旅游到底是经济还是文化,当时于光远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旅游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又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后来孙尚清先生提出一个观点,说到“旅游在发展的一定阶段是经济――文化产业,到发展的成熟期是文化――经济产业。”这两个功能重心的调整,是一种性质的转化。但不管怎么说,有一点可以肯定,即文化性是旅游的一个重要性质。
在旅游活动中,文化既表现为动力、资源,又体现为一种推进器、剂。文化直接影响着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影响着旅游企业、产品的生命力。所以在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文化性竞争越来越突出了。追求文化底蕴和文化含量,也在逐步成为旅游业共同的行为。
二、旅游资源本身就蕴涵着丰厚的文化
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今天,旅游资源的内涵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结合,使人们在欣赏清秀壮美山川的同时体味古老深厚的文化沉淀。
首先,我们从文化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关系看,文化孕育着人文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蕴含文化,人文旅游资源的鉴赏与开发都需要文化进行“解译”。人文旅游资源属于文化的范畴,许多文化产物都是人文旅游资源,不少文化资源只需通过略加开发就可以成为富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大量的人文旅游资源都具有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游人要欣赏、感悟它,规划师、旅游商要开发利用它,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其次,我们从文化与自然旅游资源的关系看,大好河山孕育文化,文化辉映大好河山,二者相得益彰。例如,众多的名山胜水成为佛寺道观建造之地,孕育、催化了灿烂的宗教文化。“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就是文化辉映河山的绝好写照。这里讲的“仙”、“龙”实质意味着“文化”或文化魅力。此外,许多自然旅游资源虽然本身不具有文化属性和叠加历史文化色彩,但自然美无疑需要从文化层面来鉴赏,需要科学知识来解释。而且,要将自然山水转化成为旅游产品必须通过旅游开发这一文化手段来实现。俗话说:山水无绿不成景,风景无文没有情。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讲,自然旅游资源同样也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与文化密不可分。
三、我国旅游业应注重挖掘优秀的民族文化和不断创新旅游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独特气质的体现和渊源历史的鉴证,是全世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民族今后生存发展的基础。而我国的历史文化可谓累积层叠、百川归纳。它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展示给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文化素养的观光者的应不仅是瞠目结舌的物化形象,更是倾心感悟的精神之光。因此,我国旅游业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必须彰显我们的优势、突出我们的特色,使我们的文化差异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和最有效的释放。而要做到这一点,从整体而言,和谐境界、含蓄气质和宽容精神是旅游业发展中不能缺少的文化内容。
1.和谐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自古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朴素思想,其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道家思想追求精神的自由自在,脱去一切虚伪的外表衣,与大自然之道合而至一,最终达至齐物之境。和谐境界是中国文化之本,也是中国旅游之魂,与西方文化之冲突对立相比,大异其趣,这是东方文化的魅力,旅游开发应使其大放光彩。
2.含蓄气质
中国文化是一种内敛文化,中庸自持,不恃张扬,其整体气质也与西方文化大有差异。中国文化是一种隐喻文化,崇意境,在审美上主张人与自然消融界限,不喜对比而重写意,同时中国文化蕴涵着一种婉转悠长、含蓄悠远的气质,散发着无尽东方文化的神秘感。正是这种神秘感吸引无数域外游客不辞万里,远足中国。含蓄悠远的文化气质,如能在自然,人文景观中恰当地流露,定会让中外游客受用不尽,回味无穷。
3.宽容精神
中国文化从起源到发展,都呈现出多元融会的特征,它在中华民族大家庭各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生长,并历经中外文化的交汇,汲取异族文化的养分。这种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倾向锻造了中华文化包容开放的品格,赋予它涵纳百川的心胸和气度。在中国文化的百草园,风格各异的多民族文化异彩纷呈,丰富着中华文化。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无比丰厚的资源,使无论国内还是跨国的旅游都有着极其雄厚的资源储备。我们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善加利用和保护这种多样性,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各种民族风情,尽量避免民族文化的趋同倾向,秉持一种宽容的精神和对文化多元发展的关切,现代旅游事业才会得以长足发展。
我国旅游业在挖掘民族文化的同时还要注意旅游文化的创新。中国入世以后,旅游业对境外开放,这是新的机遇和挑战。也势必引起旅游管理、旅行社管理、饭店管理方面出自不同文化环境的模式发生整合变化。那么如何创造新的旅游文化,只有旅游业乃至全民族重视文化,使所有旅游业的从业人员都是 “文化人”,富于很强的主体意识,人文精神,有较高的思想境界,才能在实践中反思现有文化的缺陷和局面,创造新的包容古今,吸取中外,符合时代要求,顺应历史发展的中国旅游文化,这样我国的旅游业才能蒸蒸日上,跻身于世界旅游强国的行列。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要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注重旅游文化内涵;第二,注重旅游文化形象;第三,注重旅游文化效应。
参考文献:
[1]程:从辩证唯物史观看文化的力量[J].人民日报,2005(5):第九版
[2]钟贤巍王润平:从文化学视角看中国旅游业的发展[J].社会科学战线,2003(3):273-274
关键词:怀梆;旅游产业;结合开发
怀梆,因其发源于明朝怀庆府(今焦作市、济源市、原阳县)一带,故称“怀梆”(怀庆梆子)。当今中国300多剧种中,怀梆是较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河南省古老的稀有地方剧种。怀梆有300多年历史,长期流行于民间,剧目、唱腔、念白、音乐等方面都带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怀梆在豫西北地区的戏曲艺术中占有绝对重要地位,是整个辖区传统文艺形式的缩影,其艺术形式与特征是全国独一无二的。2006年,“怀梆”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怀梆主要流行的包括焦作、新乡、济源等市的豫西北地区有着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这些地方的景点突出,游客众多,每年的游客人数可达到3亿人次,且年年攀升。比如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的国家5A级旅游景点云台山,单日游客数量最高达5万,今年五一小长假游客就达到10万以上。然而,目前来焦作游玩的游客关注更多的是云台山的风景,而不是焦作本土文化。比如,到焦作旅游的游客,直接从出发地到景区并且从景区直接离开的比较多; 多数会在武陟下高速直达云台山,然后会从武陟直接返回; 乘火车来云台山旅游的,在市区住下的也不多,因为游客找不到让自己在市区留下来的理由。焦郑城际铁路云台山支线开通后,这种现象将更为普遍。我们从焦作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现状及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到两者之间有种内在的相互需求。一方面,民间文化艺术通过与旅游的联动开发,才能够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得以传承和发展;另一方面,旅游业通过民间文化艺术这一成熟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有效地培育景区的核心竞争力,生动表现旅游区的民俗与文化,实现旅游区资源的丰富与互补。
关于怀梆与当地旅游产业结合开发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建设怀梆艺术生活场馆
建设怀梆艺术生活场馆是一种新型的凝聚式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在围绕怀梆等民间艺术文化上,可以创立集艺术研究、人才培养、剧团排演、小剧场演出、艺术创作、艺术观摩、票友俱乐部、特色纪念品研发机构等为一体,兼具旅游、文化、经济等多种功能的综合型文化艺术生活场馆。这个场馆要具有观光功能和观光通道,可以有中心广场、展示部、创作部、票友俱乐部、人才培养部、研究部、特色纪念品研制部、市场推广部等等部门组成。其选址可以在文化建设相对薄弱的焦作市区,这样焦作民间文化艺术生活场馆将成为开启焦作市区旅游的一扇门。围绕焦作民间艺术生活场馆,构思包含城镇娱乐、戏曲审美、文艺展示等用途,借鉴怀梆的作品塑造、绘画、乐曲鉴赏等表达方式,强调怀梆等艺术文化重心。此外,还需组建专业的创新部门,以焦作民间文化艺术与旅游景点融合为主题,演绎出与焦作地区不同旅游景点特色相匹配,适宜当地服务人员即兴表演的怀梆演绎,为丰富导游内容,展示民间艺术魅力提供创作支持。
二、打造现场感的旅游文化艺术
广西《印象・刘三姐》的推出创造了文艺演出史上的奇迹。不仅获得了持续攀高的票房,还强有力地拉动了阳朔地区的旅游产业和其他关联产业的发展。当然焦作不一定也去开发一个什么印象之类的实景演出节目,但也必须通过具有全国唯一性的演出节目,来丰富留宿焦作的游客们的夜生活。旅游文化艺术的成功关键在于“现场感”的打造,焦作如今的旅游发展保持着良好势头,来焦旅游的游客很多,市场对象可以这部分游客及艺迷为主。而民间文化艺术的表演空间主要靠焦作兴盛的山水景点如云台山、青天河等景区,以此实现旅游与艺术文化的完美结合。在打造旅游文化艺术时,设计团队可以就怀梆打造一个完整的大型演出节目。旅游文化艺术的开发能够让很多外地游客了解焦作的历史风貌,欣赏到怀梆等具有当地特色的本土艺术,让人们 “向传统致敬,向自然致敬”。
三、利用多种手段、多层次地展示怀梆等民间文化艺术
首先,创新选拔机制。一是民间艺术的选择,二是对青年演员的选拔,通过这种方式对怀梆、唢呐等进行更广泛意义上的保护和传承,并让更多的人了解其艺术魅力,产生旅游的动机。
其次,培养多才多艺的导游员。如果每一个来焦作旅游的游客都能够从导游员口中学到几句经典的怀梆戏词,也是一种精彩的体验。
再次,参加代表性的文化节。怀梆作为焦作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了解,参加大型的文化节能够让更多的地区和国家了解这种独一无二的焦作本土艺术,对普及怀梆等焦作民间艺术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最后,开发参与性的艺术文化旅游体验项目。参与性的体验活动能够给旅游景点吸引来更多的游客,就像在张家界旅游时,土家寨中展览的“古老用品”并不能引起游客极大的兴趣,但是如“哭嫁”等节目让一个本可以半小时游玩的景点硬生生地滞留了游客近两个小时。对于怀梆来说,可以在景区中加入怀梆体验项目,如游客可以参与演出角色,或者演奏较为简单的乐器。
四、构建民间艺术文化村
文化村属于主题公园的范畴,是一种新兴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文化村的建设,能将怀梆等焦作本土文化事象微缩、简化,并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集中表现,能将焦作本土艺术文化集中在一起,向旅游者作集中展示,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和参与性,能满足游客领略多姿多彩的焦作本土艺术文化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文化村应集“食、住、行、游、购、娱”复合系统于一体,经过精心设计、科学规划,才能使得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的时代里焕发新的活力,并进一步促进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与创新。
五、与旅游商品相结合
旅游商品开发的本身实际上也是对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关怀梆的旅游商品不仅包括怀梆音像制品,还包括印有怀梆标识、演员的明信片、信封,印有怀梆元素的文化创意品,如文化衫等。
同时,焦作地区的特产丰富,如铁棍山药、武陟油茶等都是游客争相购买的旅游特产,如果能在这些商品的商标、包装中加入怀梆元素,也可对怀梆进行良好的宣传与推广。
此外,也可以加入吉祥物的设计。每一种民间艺术必然有其经典的表现形式,它的代表人物可以设计成形象鲜明、模样可爱的卡通公仔,作为旅游文化艺术的吉祥物。在供给特色旅游产品的同时,还能够让游客从内心深处接受焦作的民间艺术文化之游,留下深刻印象。
焦作旅游与怀梆等民间文化艺术的联动发展是具有可行性的,以焦作现有的旅游知名度来带动怀梆等焦作本土文化的传播,同时以传统艺术的演绎来带动焦作的文化旅游,是一种双赢的开发模式。在开发过程中,我们还应妥善做好传统文化遗产资源的传承与开拓工作,进而对民间文化遗产实施保护性的_发和利用,最终达到民间文化艺术与旅游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贺.浅谈民间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J].活力,2013(4):61.
[2] 张志庄.从怀梆的现状谈怀梆振兴之对策[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报,2006(4):6―8.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万千年来长江蕴育了灿烂的文明,被历代文客商贾解读为中华文化的发祥地。而酒文化则是瑰丽多姿的中华文化大家庭中一朵奇葩,被历代文人商贾赋予为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支。本次论坛以长江文化与酒文化为主题,旨在通过长江文化与酒文化的结合发酵,以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金陵文化是长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金陵文化又是酒文化的重镇。通过在南京举办这次高层论坛对挖掘、丰富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长江文化和金陵文化有重要的意义。
二、 举办单位:
本次论坛拟由南京日报报业集团(金陵瞭望)主办,邀请南京市工商局、南京市商贸局、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特别联合主办,金陵瞭望杂志社(金陵画报社)承办,南京大学文学院和商学院、江苏省酒类流通协会、南京市旅游行业协会、南京消费者协会等联合承办。
三、 活动内容:
论坛将邀请知名专家学者(酒类鉴赏品尝专家、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知名文化学者、市场营销专家)、政府官员(南京市工商管理局、南京市商贸局、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领导)、行业协会代表(江苏省酒类流通协会、南京市旅游行业协会等机构领导)等,
聚首一堂共同研讨中国传统文化、长江文化、金陵文化与酒文化的内涵和相互关系。主要内容包括:
1、组织各大品牌商参与酒文化评比活动。9月20—10月10,评选出“最受欢迎的功宴用酒”、“最受欢迎的市民用酒”、“最受欢迎的文人用酒”、“最具规模酒水商”以及最顶级的高档酒水“酒神之酿”。
2、组织高层论坛和酒类品鉴活动。论坛当天主要活动有:颁发五个获奖项目;各位知名酒类专家代表及知名学者探讨中国传统文化、长江文化、金陵文化与酒文化关系;酒水新品展示以及各品酒师斗酒;晚宴过后欣赏酒文化演出活动,等等。
四、论坛安排
时间:拟定于20XX年10月20日。
地点:拟定于河西南京国贸大酒店(五星级)
五、宣传效果
这次论坛充分挖掘酒文化的重要平台,是企业和品牌展示自我的卓越平台,众多卖点汇集成了巨大的市场价值,热忱欢迎各大酒水品牌、饮料、餐饮等高端品牌和经销商加盟。
[关键词] 旅游文化节 原则 创新
一、贵州省旅游文化节庆活动现状
贵州省旅游资源丰富,是我国和世界旅游资源集中的地区之一,拥有黄果树、织金洞等8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地区,草海、梵净山等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会址、息烽集中营旧址等9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镇远和遵义2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雷公山、百里杜鹃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4个省级风景名胜区等等。近年来,相继举办了一系列旅游文化节庆活动,如贵州省乡村旅游节、黄果树瀑布节、油菜花节、遵义国际名酒节、凯里国际芦笙节、中国贵州(遵义)省神秘赤水河旅游节、中国贵州红枫湖旅游节、中国兴义万峥林旅游节、贵州杜鹃节、贵州梵净山旅游文化节、中国都匀西部民族民间文化旅游节、多彩贵州旅游形象大使选拔赛等。通过举办旅游文化节庆活动,较好地推销了贵州各地的旅游品牌,创造了规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了贵州旅游文化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旅游收入不断提高,但是,随着近年各地旅游节庆活动的频繁,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需要及时规范,加以解决。
1.旅游文化节庆活动运作体制落后
纵观各地举办的旅游文化节庆活动,直接参与者不外乎三方:政府、企业和公众(主要是旅游者和其他参与者)。在现有运作模式下,旅游节庆的举办常常只是政府主办,企业赞助,公众被动参与,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政府可以依靠行政手段保证节事进程的顺利开展,可以减少某些人为的不定因素的影响,但其弊端也很明显――增加了政府非必要性事务负担和财政支出,旅游节事综合效益不高。
2.经济效益不甚理想
良好的经济效益是节事得以连续举办的基础,如果主办者和各方参与者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而节庆的经济效益低下,“费力不讨好”,那么各方的积极性都会遭到极大的打击,导致节庆产品生命短暂。纵观各地举办的旅游文化节庆活动,政府财政投入的力度较大,但由此带来的效益不甚理想,甚至有些地方的旅游节庆活动接待性旅游过多,且全部费用由当地政府财政负担,本来就很贫乏的地方财政更是入不敷出,而这种旅游文化节庆活动的带动效益也不是很明显。据统计,2006年,全省旅游总收入387亿元,仅位列全国21位,与周边云南、四川等省份相距甚远。
3.旅游商品创新落后,地方风格、民族风格不突出
有的地区在充分挖掘本地资源、体现地方特色上未下大功夫,不能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节庆活动,如一些地区举办的“金海雪山”旅游文化节,民族风格、地域风格不突出。由于独特的气候特点,贵州许多地方许多年根本看不到雪景,而金海(油菜花)在西南地区比较普遍,缺乏地域特色,因此,这种节庆活动缺乏生命力。
4.组织管理水平低
组织管理是为旅游节庆总体目标服务的,有效的组织管理不仅能从技术上保证旅游节的成功举办,而且对节庆的主办者、合作者和公众都具有极大的精神激励作用,而成功的组织管理又直接决定于旅游节庆的管理者和协调人员的素质。旅游节庆活动作为一个产业、一门学科,需要专业水平和专业队伍,目前这方面专业人才十分匮乏,许多地方旅游节庆活动只是政府包办,政府有限的精力仅限于节庆活动的策划和实施,导致旅游节庆出现主题雷同、效率低、质量差的现象。
5.旅游节庆活动缺乏文化内涵支撑
贵州旅游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如少数民族文化、酒文化、文化、蜡染文化、茶文化、夜朗文化、喀斯特山地文化、史前文化、洞穴文化、屯堡文化、石头载体文化、阳明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等。但是,目前举办的一些旅游文化节庆活动中,缺乏文化内涵支撑,多是在进行自然风景旅游宣传,即使在介绍民族文化时,大多强调少数民族的蛮荒和诡异,单调的民族歌舞,游客参与的内容量少且主要是“抢婚”、饮酒等民族文化中较为单一、片面的有限部分。导致一部分游客对贵州旅游文化节庆活动评价不高,影响了贵州旅游产品的品位和形象,难以提高贵州旅游资源利用率,带动贵州经济发展。
6.旅游文化节庆活动缺乏整体的组织规划、缺乏资源的整合,难以产生旅游文化节庆的整体轰动效应
如金海雪山旅游节,许多地区都在举办,油菜花节、杜鹃花节许多地方也在办,且各自为阵;一些少数民族风情旅游节如苗族的芦笙节、斗牛节等许多地方举办的内容相同,模式相同,缺少创意。相类似的旅游节庆活动缺少整体的规划,没有进行资源的组合,影响不大。
二、旅游文化节庆活动的开发和组织应遵循的原则
1.文化性原则
人类的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活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和信息传播技术了解自身和世界,借助发达的交通运输系统四处旅游,是人们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观察、学习和体验方式。这样的学习需要一定的知识和审美观、鉴赏能力,还需要人们在从自身的文化价值观出发判断旅游目的地的历史文化的时候,了解、感受和体验各种不同文化价值观,认识这些人类文化资源的特征并丰富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经验。贵州吸引境内外游客的地方主要是绮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要向外界推介贵州旅游产品,首先要将贵州的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具有完整形象的旅游品牌,才能取得高效率的传播效果。
2.创新性原则
目前,贵州省旅游文化节活动鱼目混杂,多数徒有虚名,一是缺乏品牌内涵,一味追求当地特色,忽视游客利益和兴趣,形成不了市场吸引;二是内容单一乏味,缺少丰富的活动内容,缺少品牌情感,沦落到“二个一”的局面,即“一个开幕式,一个闭幕式、一些群众自娱自乐的内容”;三是从时间序列上看,一年有一年无,今年东明年西,甚至出现主题毫不相关、相互冲突、相互脱节、忽视品牌在时间上的延续和积蓄;四是旅游节庆活动促销手段普遍单一,无非是举办新闻会,媒体上作一些前期广告。因此,要举办一个有特色、有生命力、有市场前景的旅游节庆活动,必须创新。
3.体验性原则
旅游节庆活动要通过组织大型促销活动,探索体验营销,一个面孔,一个声音,形成强大的“执行力”,无论是主题、内容,还是与之配套的一系列大型促销活动,都要传达到当地在品牌形象、品牌主张方面的统一声音,并且要摆脱单纯的门票效应的约束,多方向、多渠道、多层次产生辐射。要让当地居民认识到自身与当地旅游业相得益彰、唇齿相依的紧密关系,要让游客体验参与活动之中,从中感受到当地的风情,增强互动性。
4.个性化原则
个性化是贵州旅游文化节庆活动的生命线。贵州旅游文化节庆活动虽然较多,但缺乏标志性旅游节庆活动,即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旅游节庆的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目标市场的需要,完美地将旅游地的旅游资源与形象相契合的旅游节庆活动。标志性旅游文化节庆活动以一个地区的品牌旅游节庆为载体,由于缺乏这种品牌产品,贵州旅游节庆活动经济效益不高,难以与其他形式的旅游产品形成合力。
5.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原则
贵州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又十分脆弱,民族民间存活着的、待抢救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经受着消费社会过度商业化的强烈冲击,倘若开发生态旅游时,急功近利,必然会使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贫困的社会经济雪上加霜。贵州民族文化异彩纷呈,民俗文物之多位居全国第一,是开展民族文化旅游的宝地。但在弘扬民族文化、开展民族风情旅游节庆活动时,必须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民众的保护意识,有重点地推介每个地方的特色旅游,着重发掘、提炼和开发以民族歌舞、民族体育、民族节庆、民族风俗、民族饮食文化、民族宗教、民族建筑等活动内容的民族文化旅游节庆活动,从而使民俗节庆旅游充分发挥它的魅力和潜能。在开展红色旅游文化节庆活动时,必须将红色文化资源与其他有关的历史文化资源整合,才能打造国家红色旅游规划所要求的综合性、复合型的红色旅游产品,红色旅游节庆活动最终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资本化运营而非政治化运作,方能形成一个特殊的旅游品牌。
三、提高贵州旅游文化节庆活动的影响力
1.明确主题
为了将贵州各地丰富的旅游资源更好地介绍给游客,必须有明确的主题。主题是旅游文化节庆活动策划的关键一步,没有自己独特的旅游文化节庆主题规划,难以推动贵州旅游节庆活动持续发展。2006年,以“多彩贵州”为主题的系列宣传推介活动以独特创意、新颖的方式和大手笔的运作,在全国引起了积极反响,全省旅游业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2007年,贵州拟继续延伸和强化“多彩贵州”宣传主题,全年推出荔波万亩梅花节、乡村旅游节、黄果树瀑布节、油菜花旅游节、“金海雪山”旅游文化节、杜鹃花节、苗族姊妹节、赏花游系列活动等共30多项和谐城乡游、乡村游、赏花游、探险游、节庆游、民俗体验游、休闲避署游专题和民族节庆活动,向海内外展示自然生态和富有神奇魅力的贵州,进一步提高贵州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参与度。
2.加大宣传力度,增强节庆活动的影响力
新闻媒介是旅游节庆宣传促销的重要工具。要继续加强境内外媒体和网络的沟通与合作,选择有影响力的主流媒体和专业旅游报,有重点地邀请境内外主流媒体赴黔考察采访,对贵州旅游节庆活动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开展合作交流活动,加大与省内新闻媒体合作力度,推出旅游节庆活动专题和专题报道,开展全方位的立体宣传;鼓励和支持旅游企业建设多语种网站,整合全省各地的旅游信息资源,构建旅游信息化平台;抓好旅游节庆活动宣传品和纪念品的设计与制作工作,开发出一批具有当地特色、信息量大、实效性强、有一定档次、适合当地市场需要的旅游节庆宣传品和纪念品,拓宽宣传品的发放渠道,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多方联合、市场化运作的宣传促销格局。
3.挖掘本地文化,借鉴外来文化,力求产品创新
贵州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有与当地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吊脚楼、风雨楼、石头屋、石板房;长期保持着古朴风貌的傩戏、侗戏;欢快热烈的芦笙舞;流传于各地各民族的酒歌、大歌、祭歌、山歌;还有与本地气候相适应的各民族人民的生活习俗;风格各异的民间工艺品,这么多瑰丽的文化珍宝是世界其它地方所没有的。在策划旅游文化节庆活动时,要始终把产品创新和维新放在重要位置,要挖掘并突出贵州文化特色,使之成为贯穿整个旅游节庆活动的一条鲜明主线,贯穿于各个环节和各个时段。节庆活动要形成序列,形成固定举办模式。在固定模式的基础上,要坚持创新,最终使节庆活动真正形成品牌,产生品牌价值和忠诚度,在游客心智中产生品牌情感维系,并占据一席之地。
在挖掘当地文化时,要体现其基本的文化价值观、审美观,强调其人类学、社会学特征,而不是利用地域的蛮荒和经济技术的落后以满足目前部分游客的猎奇心理,以避免对今后旅游资源和产品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和品牌形象塑造造成不利影响。此外,可以引进国外某些旅游节庆活动方式,实行多元化共存共荣的原则,对国外的动态旅游景观如葡萄酒节、西红柿节、父亲节、母亲节、情人节、圣诞节等批判性地吸收,但要防止民族文化的西化、汉化、简单化、庸俗化和城市化。
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分别是中国戏曲和古希腊戏剧以及印度梵剧,但其中唯一屡演不衰并至今依然活跃在舞台上的,就唯有中国戏曲了。现如今江苏戏曲旅游文化的开发与研究已经成为当今热议的话题。
[关键词]
江苏戏曲;旅游文化;开发;研究
江苏的各个地方都有与之文化背景相符的戏曲剧种,可谓是名副其实的戏曲文化大省。但同时我国地方戏曲面临生存的危机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近年来,有关戏曲文化旅游的研究不断增多,而多数学者均认为将旅游与戏曲结合起来不失为一种良策,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也越来越火热,人们需要在走出去的同时了解当地的历史与文化,而戏曲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正好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开发其历史文化价值,发展戏曲文化旅游成为人们心理需求和生活需求的双重呼唤。
1戏曲文化旅游分析
1.1戏曲文化旅游的萌芽
中国戏曲主要有三种形式,包括最早的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戏曲最早的起源是原始歌舞,后来经过汉代唐代两朝的发展变迁,一直到了宋、金才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我国现存戏曲大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是对现实生活的加工、写意,形式内容自由灵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戏曲文化旅游这个理念首次出现于2007年:“戏曲旅游是戏曲文化旅游的简称,是以戏曲艺术、戏曲文化为旅游凭借物,通过营造戏曲氛围和创建戏曲人文景观来吸引旅游者的一种文化旅游活动。”虽然这个概念还尚未成熟,依然值得思索与推敲,但它对我国现存的戏曲文化旅游的现象以及基本特征进行了总结,对进一步研究戏曲文化旅游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1.2江苏地方戏曲的发展近况
江苏地方戏曲种类繁多,历史悠久,不仅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昆曲,同时也出现了很多小戏种,例如江苏省淮海剧团的《回娘家》兴化市淮剧团的《板桥放粮》南京市话剧团的《母爱无边》在全国第五届小戏小曲中均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自开放以来,我省以现代戏、新编历史剧以及优秀传统剧目整理为创作原则,并推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树立了江苏地方戏曲的特色形象。客观地讲,我省地方戏曲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江苏省重要的文化资源和地方名片。然而,近年来,我省地方戏曲的现状与地位以及建设文化大省的目标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由于欧美文化的流入,很多人开始崇洋,反而对我国传统的文化感到疏远与陌生,甚至希望用西方的思想来改变中国的传统文化。很多剧团因生存困难而解散,有的演员因生活所迫而改行,但让人欣慰的是也有很多人因为对戏曲事业的难以割舍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意愿,放弃高薪,不计回报的重新归队。这种敬业奉献精神,着实令人感动。
1.3戏曲文化旅游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戏曲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但由于它的起步较晚,还没能真正有效的发挥出其应具有的效益。现在戏曲文化旅游已经具备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健康的文化建设空间以及人们对文化的审美,即旅游寻求文化品位而与作为民族文化的戏曲相碰撞的结果,戏曲欣赏既要有梅兰芳、程砚秋等艺术家,也要有刘曾复、吴小如等鉴赏家。艺术家传递文化生命,观众热情回应,鉴赏家引领时代审美,从而产生良好的互动效果,但这仅仅是浅层,更深层次的原因就要涉及戏曲文化的内涵,以及戏曲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中国戏曲已经形成了我们所独有的一种文化形态。个人认为戏曲文化旅游者大致可以分为好奇求知型、炫耀攀比型、求美享受型、放松释压型、文化体验型。既有追求深层次审美文化享受的,同时也存在因其独特与闻名而出于炫耀心理欣赏的。戏曲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混合体,它包含了人们的审美情趣、思想观念、历史价值等,成为中华文化的载体,融入进中国人血液中。
2江苏地方戏曲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以及文化多样化带来的不仅是金融的冲击,同时也带来了传统文化的危机和机遇。民族戏曲固有的内质与现代文明冲突,引发了民族戏曲的生存危机,特别是西方多元化的思想和文化,现在街头巷尾播放的流行歌曲,圣诞节挂起的装饰灯、圣诞树,英文歌曲的传唱让不少中国青年迷失,甚至产生了一种中国哪儿都不如国外的危险思想。戏曲的传承岌岌可危,专家学者认为将戏曲与旅游结合起来能够更好地宣传弘扬文化,比如关于中国戏曲故事与旅游名胜景点的结合,我们所熟悉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在无锡就建有三国水浒城,还有《梁祝》在江浙地区的梁祝文化景点,《白蛇传》与杭州的断桥、水漫金山和江苏镇江金山寺,《桃花扇》与南京秦淮河李香君故里,这些著名的戏曲故事对景点的知名度等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还有不少地方甚至为了争夺其归属权闹得不可开交,不过这些景区的开发从总体上看,依然较为单一、缺乏系统性,仅仅只有故事是不够的,它们的景区设施设备以及旅游资源相对依然处于弱势地位。现在关于戏曲文化与旅游的研究才刚刚起步阶段。与现在所有的研究相对比,景区的开发和保护,学术的研究依然显得较为单薄,不协调。
3如何发挥戏曲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3.1戏曲文化旅游产品转变为文化旅游活动
旅游者在参观游览的同时,也希望能够深刻的了解和体会当地的文化内涵,开拓自己的视野,获得精神层面的享受。而戏曲文化能够很好的做到这一点,戏曲文化与旅游有着相同的价值内涵,变化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满足了游客在视觉听觉等方面层次的需求。但现如今戏曲文化还仅是一种资源,要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要将其转化为有偿的文化旅游产品。个人认为应该对江苏戏曲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归纳与开发,包装戏曲文化资源的外表与内涵使其成为一种产品,建设旅游观光和影视制作于一园的戏曲文化基地,将旅游与戏曲文化结合起来,可以更好的打造戏曲文化的发展的平台。
3.2社会资本向旅游经济靠拢
戏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需要结合社会资本,有了资金才能进行更好的开发。因为江苏戏曲文化种类繁多,因此政府的投资范围也非常的有限。为了更好地开发戏曲文化资源,政府需要鼓励进行多元化投资,例如允许民营资本开发戏曲文化旅游资源,将文化与社会资本结合在一起,在向旅游经济靠拢的过程中,同时制定各种优惠政策,政府鼓励社会广泛参与,形成多渠道的投入机制,提供文化资源开发的平台。
3.3戏曲文化与多媒体的结合
旅游文化是不可触摸也是无形的,因此必须要借作一定的物质才能进行感知和渲染。同样的戏曲,需要团队的合作运营,乐器、演员、场地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将戏曲文化和媒体结合在一起,通过互联网,能够更好的扩大戏曲文化的影响力,同时还能够降低其宣传的成本,提高人们对戏曲文化的知名度。现在也有不少戏曲将传统与现代化相结合,推陈出新,别出心裁的结合游戏,例如剑网三团队推出的粤剧《决战天策府》等。利用现在高速传播的互联网,江苏戏曲文化旅游的开发能够更好地加强戏曲文化的宣传力度,提高占领市场的速度,缩短进入市场的时间。
3.4建立具有特色的主题公园
主题公园是指根据一个特定的主题,将娱乐休闲以及服务接待结合在一起的现代化旅游目的地。目前主题公园已成为地方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旅游地的知名度与游客参与度。例如常州恐龙城现在就已实现了由馆到园,由园到城的转变,成为常州的代名词,江苏也应该在合适的地方,建造戏曲文化主题公园,结合现代化设施,将戏曲文化资源转变成为旅游活动,建设集影视制作、旅游观光于一园的戏曲文化基地,吸引多个年龄段的游客,以传统文化保护和江苏戏曲文化弘扬开发为主题,运用新旧潜力巨大的旅游客源市场,培养文化消费群。
作者:丁海峰 单位: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
[参考文献]
[1]朱江勇.中国戏曲文化旅游概述[J].旅游论坛,2010(04).
[2]朱岚涛,陈小燕.河南戏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7).
[3]李玲.湖北戏曲资源旅游开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4]徐松浚,徐正春.陆丰市戏曲资源概况及其旅游开发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11).
关键词:木版年画;功能;传播;装饰
本文通过对凤翔木版年画的构图、图案和色彩等形式感的研究,更系统和深入地分析了凤翔木版年画的形成因素和艺术价值,为其探索一条生存发展之路――折衷的传承,而不是仅仅是简单的生搬硬套或只是“硬拼”和“坚守”,从而达到在发展中寻求保护的目的。同时,也试图通过对凤翔木版年画艺术形式的专题研究为传统艺术的发展找到一个方向。并且,现代化的发展,使民居的建筑格局也发生了极大改变,传统年画失去生存的土壤,正带着昔日农耕社会田园牧歌的一抹余辉,艰难地行走在仍在城市化着的乡村以及城市中传统文化爱好者和收藏家中间。
一、在折衷中传承发展
1.凤翔木版年画濒临的现状与危机
凤翔木版年画面临着与全国年画相同的命运和现状。面对全国木版年画销售市场和生产的极度萎缩,凤翔木版年画品种锐减,古雕版和古版珍品年画损失,年画技术后继无人。为了迎合市场需要,传统的木版年画制作工艺被简单化,有的作坊印刷工艺追求数量,简化工艺,传统工艺的退化必然导致年画艺术本质上的衰败。当然,存在了几百年的凤翔木版年画却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迅速的走向衰亡的边缘,其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也是不可逆转的。首先:父传子、师传徒弟的传承方式的落后不利于发展,以家庭小作坊的运营模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现在机器胶印快捷方便,产量大,价格低廉,而且新时期下人们的审美取向、价值观发生改变,人们倾向于方便、快捷的生活方式,对传统的手工印制的造价相对较高的木版年画并不推崇;另外,社会对优秀传统文化不重视,加上外来文化的影响,原本大众喜闻乐见的木版年画备受冷落,从事木版年画开发研究制作的艺人青黄不接,从业人数偏少,创作力量薄弱。
2.在折衷中“再生”
在现代“和而不同”的世界文化格局中,东西方的差异仍然存在,因为根源是文化传统不同。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而传统的手工艺往往转化为一种装饰风格,依附于现代产品而“再生”,这就是“折衷”。由于历史条件的差异性,人类文化发展既有直线式的前行运动,又有曲线式的回环运动,各民族某些时段的文化进展有时是伴随着“文化回复”得以实现的。欧洲的文艺复兴,宋代的本土文化回归都是螺旋上升的回环。自上个世纪以来,传统文化的元素也在中国设计中慢慢出现,“中国风”盛行。进入21世纪以来,这种势头有增无减。尤其是2008年奥运会一系列形象设计中中国元素的完美应用,必然也会促使折衷地将本土设计元素蓬勃展开。
2.视觉符号的提炼――发掘逐渐消失的传统深层含义
象征性是凤翔木版年画图案造型的重要特征之一,无论色彩还是图案符号都有具体明确的象征意义。设计是超越设计内容本身在较高层面的探索精神,在现代艺术设计中也是要充分考虑设计的精神象征,这也是设计者传达设计思想的重要表现手段。
现代设计中,尤其是一些视觉语言、符号,现代的吉祥物、卡通形象设计常常需要以某些现有的图案、动物、人物作为原型,并通过提炼、简化、抽象,创造出形神兼备的视觉形象。很多动画人物造型的设计,也是来源于这些传统的民间人物造型。如我国优秀的动画片《哪吒闹海》《骄傲的将军》等诸多动画片中,角色的造型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年画、京剧等传统艺术的人物造型。
凤翔木版年画可谓是关中平原社会变迁史的缩影,是一卷卷民俗画本大书,展示了不同民俗特征和地域风采,演绎着中国民俗百态的变迁,记录着不同时代人们的思想情感,信仰追求,爱僧好恶。后世无论从何种角度去传承、研究、鉴赏它,都不会改变它的本土性。在本土化中创新,保持传统的元素,有助于民族性审美的普及。即便人们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在发生着变化,我们也都有本民族的审美观念,这都不失为中华民族宝贵而丰厚的文化遗存。
参考文献:
【1】王树村.中国年画史[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
社,2002.
【2】张道一.年画论列[J].东南大学学报,2003
【3】冯骥才.中国木版年画的价值及普查意义――《中国
木版年画集成》总序[J].民间文化论坛,2005
【4】凤翔县旅游文化局.关于申报陕西省民间艺术之乡凤
翔县田家庄镇“木版年画之乡”的报告[R].凤翔:
凤翔县旅游文化局,2007
【5】李双鱼,刘子建.从凤翔木版年画看民间传统美术创
作的生命[J].装饰,2005,08总期148期
一、福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条件
1、地理位置独特,自然环境优越。福建位于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临近港澳,北连长江三角洲,南连珠江三角洲,交通便捷,航空海运、铁路、公路交通连接三地,沿海有大小港湾125处,天然深水良港6处(约占全国深水港湾的1/6)。福建属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具有优质的生态环境,独特的地貌,依山傍海,动植物资源丰富,且多珍稀品种。经国家权威部门的综合评价,福建人居生态名列全国前茅。福建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2.96%,位居全国首位;城市生活环境和水环境均排位第一。生态环境居优的区域占85.37%,其余14.63%的区域为良,优良率全国第一。
2、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早在五千年前,福建的先民们就在此生息繁衍,创造了昙石山文化。由于福建内陆地理上多丘陵,古代交通相对闭塞,形成了众多不同习俗和语言,使得文化多样性很强,山海文化差异性大。福建航海历史悠久,在我国最早通过海洋走向世界地区,观念较开放,包容性大,对外交往频繁,航海文物与多种宗教遗存颇丰。福建名人辈出,如朱熹、郑成功、林则徐、严复、施琅、冰心等一大批名人源自福建。福建海洋文化、闽商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侨乡文化、茶叶文化、畲族文化、船政文化、朱熹文化等在全国独具特色。福建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旅游资源实体总数2930处,其中自然资源1423处、人文资源1507处。截至2010年12月,福建有世界地质公园2个,国家地质公园4个;国家森林公园10个,省级森林公园26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5个,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248个;自然保护区38个,历史文化名城36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28个;旅游度假区、旅游经济开发区10个,5家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评为4A级旅游区15个、3A级旅游区2个、2A级旅游区2个。
3、华侨华人众多,海外资本丰厚。福建是着名的侨乡,许多闽籍的商人漂洋过海,成为不同地域商界中的浪尖人物。近年来闽籍海外侨胞人数超过1000万人,众多的侨胞资源及世界各地的闽商资源为福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注入丰富的民间资本,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多元化的资本保障。
4、旅游交通便利。旅游交通有了较大改善。首先,实现了省会福州至各设区市的“4小时交通经济圈”。福建已建成多条高速公路,至2010年12月,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350公里,“三纵八横”的格局基本形成,全省83%的县市可在1小时内上高速。其次,多条出省通道缩短了福建与邻近省份之间的旅行时间,京福高速公路福建段全线开通,赣龙铁路客运列车已经开通。再者,打通了福建各景点与省外一些景点之间的快速通道。还有,一大批小景区旅游公路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省内各景点之间的旅游交通。
但是,福建省从战略层面上对旅游资源的文化特性进行挖掘,对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进行设计,近年来才刚刚开始。我省文化旅游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在旅游项目建设中,对产品的独特性、文化性、主题性、原生性等有利于提升产品品位的因素考虑不足,造成旅游文化精品和高端产品不多,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福建省旅游资源最吸引游客的仍是山水风光,文化旅游产品欠缺。
一、唐诗宋词中体现出来的旅游价值
杜甫在《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将泰山的“宏大”、“雄伟”的形象美展现出来;白居易在《忆江南》中写道:“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把江南景色的色彩美写得美不胜收;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把沐浴在晨曦中的白帝城描写得如画一样。
江南水乡民居以苏州城里的沿河民居最具特色。唐人杜荀鹤曾诗赞苏州水城风光:“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城内水网密布,河道经纬贯通,而且水、路平行,河、街相邻,故大量民居邻水而建,形成前街后河的格局,家家户户门前是热闹的大街,后门则紧邻河道,层层台阶直趋水面。人们在这里取水、洗涤、停泊舟楫,有的人家还叠石为基,使建筑飞临水面,形成“人家尽枕河”、“楼台俯舟楫”的景观。在较窄的河道上,有些居民则跨水而建,此岸为大门、内院,彼岸为生活用房,河上修建廊桥连接两岸,形成一户人家,为水城平添几分姿色,别有风韵,这种格局现在仍然能够看到,而正是杜荀鹤在唐代诗坛的地位和诗句的出名,才使得人们倍加关注这种小桥、流水、人家的民居,启发现代人的旅游意识,逐渐成为了一种旅游资源,吸引了海内外众多游客前往。
唐诗宋词不仅把自然山水的美态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而且用词简洁、一字传神。
二、利用唐诗宋词开发旅游资源的优势
(一)优秀诗篇数量多是主观条件
在世界旅游中,纯粹的文化旅游并不多见,作为诗路的旅游,可以说是绝无仅有。《全唐诗》《全宋词》记载了大量的优秀诗篇,诗人诗作中描写之处差不多都考证地出来,在今天仍可以找到对应的地域或景观。如到了四川就会想起李白的《蜀道难》,杜甫的《咏怀古迹》;到了杭州,就会想到坡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到了赤壁就会想到《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些诗词都是千古流传下来的,已是妇孺皆知,这是开发诗词旅游最大的优势。
(二)开发诗词旅游受到多方面支持是客观条件
1、旅游新线路,引起专家重视。以唐诗和宋词为主题的旅游活动已经引起了专家的重视。有专家分析,“唐诗之路”与闻名的“丝绸之路”、“茶叶之路”和“瓷器之路”相当,这是一条相对而言“文化味”特浓的“诗歌之路”,如果将各个保存完好的景点犹如珍珠般串成一线,必将强化区域旅游特色,带动区域文化和经济发展。
2、经济效益大,得到政府支持。开发诗词旅游已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如在河南省开封市建造中华宋词园的创意已被开封市政府采纳,正在研究如何把宋词与开封这座七朝古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3、适合大众口味,客源市场大。在中国推行义务教育制度的今天,几乎没有一个人不会背几首唐诗宋词,所以开发这样的旅游资源是符合大众口味的。
三、以唐诗宋词为主题的诗词旅游开发策略
(一)确定客源市场
在实行素质教育制度的今天,教育者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诗词积累。从小学到初中,要求学生背诵《唐诗三百首》和《宋词三百首》,并举办比赛活动来刺激学生背诗词的积极性,所以现在初中毕业的学生对一些著名诗词都非常熟悉。但同时存在一个问题,学生不明白诗词表达的意思,囫囵吞枣,会背不会用。开发诗词旅游正是给这些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理解和运用诗词的课堂。
自古以来,中国的唐诗宋词对外国人都有巨大的吸引力,他们对诗词的韵律、平仄、格式充满了好奇。开发诗词旅游正可以吸引这些外国游客,开拓海外市场,扩大国际知名度。
所以依托唐宋诗词认知的主体,根据开发的层次可以确定一个较为广泛的市场结构,开发新的旅游形式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利用唐诗宋词进行旅游宣传,提升旅游地形象
唐宋旅游诗文的生产量堪称我国历史之最,现在已不仅仅是人们争相唱诵的山水之作了,在某一角度它已成为对旅游景观潜在细腻的宣传方式。许多旅游经营者就用唐宋文人及诗歌来做旅游景点的宣传,提升旅游地的形象,如河南云台山茱萸峰以王维曾在此写下“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为旅游宣传方式之一;剑门蜀道风景区以李白“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作为对沿线险要地势、峻丽风光的描述。苏轼在赤壁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而使三国时期的战场赤壁名垂千古。由此可见,诗词成为了一种无形的广告。
(三)工作人员要有较高的诗词鉴赏能力
旅游文学在旅游工作中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诗词的积累对于导游人员具有双重意义。首先是丰富导游人员的旅游文学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精神境界;同时,丰富导游人员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其次是让导游人员以老师的身份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学艺术的手法,向旅游者传授旅游文学知识,并指导旅游者欣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进而激发旅游者的游兴,增加旅游的情趣。
任何一个项目开始时都会遇到困难,步履维艰,但一个好的项目是有极大发展前途的。以唐诗宋词为主题的诗词旅游虽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它依托悠久的历史文化,扩大了旅游文化的内涵,符合现代旅游的发展潮流,因此,它有很大的发展前途。
参考文献:
[1]韦燕生.中国旅游文化[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