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呼吸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范文

呼吸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呼吸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呼吸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第1篇:呼吸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范文

【关键词】 氧化驱动雾化吸入 小儿呼吸系统疾病 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72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074-01

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种类庞杂,临床最为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有:毛细支气管炎、肺部感染、肺结核、小儿哮喘以及小儿支气管肺炎等,而患儿的主要临床特征是反复喘息、呼吸困难、体温升高以及慢性咳嗽等。以往对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治疗方法主要是超声驱动雾化治疗,但是其临床应用效果却不如人意。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还有对小儿呼吸系统疾病深入了解,氧化驱动雾化吸入在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方面应用逐渐广泛,该治疗方法有着治疗周期短以及临床效果突出等优点。本院自2010年始对呼吸系统疾病患儿应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共100例。患儿疾病具体如下:小儿哮喘患者32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30例,支气管肺炎患儿19例,急性喉炎患儿11例,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患儿8例。男性患儿56例,女性患儿44例;年龄最大的为7岁,最小的为70天,其平均年龄为(4.7±0.3)岁。以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有患儿50例。2组患儿的性别、年龄以及疾病种类等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的患儿采用常规的治疗方式以及对症支持治疗,也就是平喘、抗感染、镇静和氧疗等治疗方法,还有常规的护理方法。

1.2.1 实验组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同时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方式。给患儿使用的医疗器械是北京吉纳高新医疗奇效有限公司生产,QW15型气化雾化吸入器。患儿通过面罩来吸入药物特布他林雾化液,每次吸入2.5mg的剂量;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针对不同年龄的患儿剂量也有所不同,小于1岁的婴幼儿,每次0.5mg,大于1岁的婴幼儿每次1.0mg;氨溴索注射液每次7.5mg。氧流量是每分钟6L,治疗时间一般是20分钟左右,等到吸入剂的雾气完全消失为止,1天两次,如果症状严重的患儿可以适当的增加次数,但是最多不能超过4次。

1.2.2 对照组

对照组患儿雾化液配置与实验组患儿相同,使用仪器为WH-968超声雾化器,患儿与喷嘴连接。根据患儿病情,一般情况下超声雾化治疗的时间为20分钟,每天治疗3次。在雾化之后将雾化器关闭,并指导患儿进行漱口还有排痰等步骤。

1.3 疗效判定标准

本次研究对患者的疗效标准判定,分别以显著、有效以及无效来作为标准。患儿在3天之内明显出现症状缓解,呼吸困难和缺氧的情况有所改善,哮鸣音减少甚至消失,判定为显著。患儿用药4-5天之后症状有所缓解,呼吸困难和缺氧的情况有所改善,肺部罗音和哮鸣音减少甚至消失,判定为有效。患儿在用药5天之后症状仍然没有得到改善甚至是加重的为无效[1]。疗效的有效率=疗效显著+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所有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x±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优于对照组患儿;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

实验组患儿在雾化吸入后心率与SpO2改善相对于对照组患儿要具有显著优越性(P

3 讨论

在儿科临床上,小儿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常见的高发病,对小儿本身身体健康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小儿呼吸系统疾病本身具有发病率高,病情发展迅猛以及危害性大等特点,在临床上引起了高度的重视。在对患儿进行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的时候需要对患儿情况密切观察,对于雾化吸入的干预有面罩吸入法和口含嘴吸入法这两种。在口含嘴吸入法临床的实践当中,因为婴儿在吸入的时候会有哭闹挣扎的表现,喷嘴在口中来回的进行移动会很容易让婴幼儿的口腔黏膜和牙龈出血,而且婴幼儿在哭闹的时候会大量的分泌腺体,通常会在喷嘴的表面形成一层薄膜,这层膜会让喷嘴产生堵塞对治疗效果有所影响。面罩因为质地比较柔软不会对患儿的面部产生太大的压迫感,我们可以将口罩放在患儿的口鼻之上,不但吸入的效果良好而且对患儿也不会产生损伤[2]。

在本次研究中,接受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的患儿,相对于接受超声雾化吸入法治疗的对照组患儿,其临床治疗效果更具有优越性。结果提示对呼吸系统疾病患儿应用氧化驱动雾化吸入方法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儿的临床症状,治疗周期不长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具有安全高效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第2篇:呼吸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纳入分析对象 为2012年全年在我科住院的所有病历,共2037份。

1.2方法 用回顾分析法将所有患者按月份及疾病系统分类。

1.3统计学方法 对疾病在每月的分布用计数方法统计,对每月分布的疾病谱用计数及百分比方法统计。

2 结果

2.1我县儿科住院患者有较明确季节性特点,冬季住院患者明显增多。而1~2月份因处于春节期间,住院患者为全年最低。我县5~8月份气侯炎热,感染性疾病相对增多,消化系统疾病及地方病恙虫病增多,患者数也相对增多。每月病例分布见下图1。

2.2各系统疾病分布有特征性。呼吸系统疾病在各系统疾病中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消化系统病病,新生儿住院患者数相对稳定,只有春节期间较少。血液系统疾病集中在3~4月份,主要与我县蚕豆病在此季节发病有关。神经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疾病少,主要与诊治水平有关。归为其它疾病者在4、5、8月份3个月份有所增多,因4~5月份我县为马桑果成熟季节及农忙,所以中毒增多,而8月份为恙虫病高发季节。病例每月疾病谱见下表1。(我院设有传染科,故我科未对传染性疾病进行收治,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结缔组织疾病较少,与中毒及部分感染性疾病如恙虫病、皮肤感染性疾病归为其它,新生儿未进行疾病系统分类而总归为新生儿。)

图1 2037例病例月份分布图

3 结论

3.1从我院儿科住院患者情况看,呼吸系统疾病多,均占到每月病例数的50%以上(51.1%~74.1%),由于诊治条件所限,我院收治的呼吸道疾病基本上为急性呼吸道感染,与《儿科学》第五版的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概述所公布的结果有一致性[1]。而肺炎为呼吸道疾病住院的常见病之一,其死亡占到了5岁以下儿童死因的首位,而我省也是当前我国儿童肺炎死因报告中最高的省份之一[2]。所以,我科所有儿科医生应加强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学习,提高临床诊治水平,尽量降低儿童死亡数量,加强抗生素合理使用,这将使广大儿科患者受益。

3.2我院儿科住院患者具有季节性特点,冬季患者多,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疾病尤为明显,这可能与我县冬季气温低及疾病的发病季节尤其是轮状病毒腹泻的发病季节相关。科室要作好相关方面的安排,提供充足的医疗设备,以满足患者需求及提高患者医治水平。可考虑引入多种病毒检测技术如呼吸道合胞病毒、轮状病毒等的监测,从而对病因有进一步的了解及掌握其流行趋势。

3.3我院新生儿住院患者稳定,为我科设立新生儿室提供了依据,可在稳定中求发展。新生儿室作为我科的一个新设病区,我们要切实加强科室管理,提高医疗护理水平,因我们采取全托模式,一定要把护理工作做好,作为一个让患者家属满意的亮点而行。

3.4我科其它疾病患者数少,为我科医生发出了紧急信号,我们应加强对其它系统疾病的理解与认识,减少其它系统疾病患者转出,减轻患者负担。

3.5结合住院患者特点,进一步做好健康宣传教育。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的自我保健与防范,于院内采用板报等方式加强宣传力度;蚕豆成熟季节健康教育及蚕豆病患者的健康教育,继续发扬我科所使用的予蚕豆病患儿出院时携带卡片,明确告知其不能接触的药物、食物,加强此类患者的自身防范意识,可起到有效减少此类患者的发生;8月份左右的恙虫病高发季节要注意外出时的野外管理。

参考文献:

[1]王慕逖.儿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72-284.

第3篇:呼吸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研究对象均选自该院儿科中所收治的80例住院患儿(2014—2016年),在患儿家属知情并且同意的情况下将其简单随机分组为常规管理组与风险管理组,40例患儿为一组。 

常规管理组患儿中,男、女各占29、11例;平均年龄为(4.19±0.31)岁;平均病程为(2.19±0.47)个月;根据患儿所患疾病可分为,13例呼吸系统疾病患儿,18例消化系统疾病患儿,9例神经系统疾病患儿。 

风险管理组中的男患儿与女患儿分别为25例与15例;平均年龄为(4.35±0.43)岁;平均病程为(2.95±0.42)个月;根据患儿所患疾病可分为,15例呼吸系统疾病患儿,19例消化系统疾病患儿,6例神经系统疾病患儿。 

比较以上两组儿科住院患儿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常规管理组患儿均接受常规管理,即医护人员为住院患儿家属实施心理疏导与健康宣教,结合患儿的病情与身体状况等指导其饮食,遵照医嘱为患儿用药,同时针对疾病的相关知识与治疗中的相关注意事项等向患儿家属介绍,提升其对疾病治疗的配合程度提升。 

风险管理组则给予患儿常规管理联合风险管理,其详细内容见下文所示。 

①将温馨、舒适以及安全性高的病房提供给患儿,根据患儿的性别以及年龄等对病房进行适当的布置,可以结合患儿的喜爱的动漫人物等美化病房,以此将陌生的治疗环境对患儿心理所产生的焦虑感缓解,同时可以将患儿对住院所产生的抵触情绪减轻。除此之外,环境管理在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及预后中的效果可观。 

②由于风险事件与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存在密切关联,因此将医护人员的综合素养提升是将儿科管理质量提升的重要前提,为此临床应当对医护人员的技能加强培训,针对相关疾病的治疗、护理管理以及临床观察等方面内容,应当由具有较为丰富经验的护士长对资历较浅的医护人员开展培训,针对自考类型与职业教育类型的学习,应当鼓励医护人员积极参与。 

③将风险管理小组成立,针对儿科住院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及其诱因进行详细的分析,将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提出并加以实施。通过有效的培训将医护人员的风险意识提升;组织医护人员对相关法律知识进行,在提升专业素养的同时,提高其法律意识,同时将医护人员对患儿的临床观察能力以及风险评估能力提升,以确保可以预判风险事件,并通过有效的干预将其危害降低。 

④绘制干预工作的图表,对管理过程中相关的操作均给予重视,根据相关风险为患儿开展具体管理与干预操作,对患儿的生命安全给予保障;总结风险事件并从前期发生的风险事件中汲取经验,针对其诱因定期开展讨论等。 

⑤医护人员给予患儿护理干预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对其神态及语言的观察,结合患儿的心理特征与年龄等,及时与年龄较大且具有沟通能力的患儿开展有效的沟通,由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因此医护人员应当针对患儿的提问及时给予解答,并给予患儿积极的引导,为患儿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应面带微笑,语言与动作应轻柔。 

⑥由于风险事件在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中存在,为此医护人员在开展临床管理工作的过程当中,应当将监督制度实施的力度加强,将质控工作完善,对监督的范围深化,完善定时检查与抽查的工作。 

1.3 观察指标 

对以上两组儿科住院患儿的风险事件发生概率與护患纠纷发生概率进行记录与分析,观察并统计两组患儿的家长满意度评分与管理质量控制评分。 

家长满意度评分与管理质量控制评分的满分均为100分,且均与得分呈正相关关系。 

1.4 统计方法 

该文数据均经过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①风险管理组患儿的风险事件发生概率明显低于常规管理组,其护患纠纷发生概率亦较常规管理组低,(P<0.05),见表1。

    ②风险管理组患儿的家长满意度评分以及管理质量控制评分相比于常规管理组,均明显较高(P<0.05),见表2。 

3 讨论 

由于儿科中的患儿均存在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与保护能力低下及依从性差等特征,使得该科室内的护患纠纷发生概率较高,对医院正常的运转以及医患双方均有负面影响存在[2]。为此应当结合目前存在于儿科临床管理的风险因素,开展风险管理,将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降低。临床中相关研究表明[3],将风险管理应用于儿科住院患儿中,可以明显将患儿接受住院治疗期间的风险降低,对其身体的康复具有促进作用。 

风险管理是预见性管理模式的一种,主要通过对存在于临床管理中风险的原因进行分析,结合其具体情况将风险管理措施制定好,通过将护理风险的防范加强,将其发生不良事件的概率降低,并且可以将临床管理质量提升[4]。风险管理主要通过医护人员对自身的责任与义务明确,对临床操作以及管理的步骤等严格的规范,进而将相关危险因素的发生概率降低,结合诱发患儿发生风险的因素以及所患疾病的具体情况,将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案制定,通过医护人员对风险意识的学习以及管理绩效的相关考核等,将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升,并且可以将其临床风险的防范能力提升[5]。通过将温馨、舒适及具有个性化的病房提供给患儿,并且加强对年龄较大患儿或家属的宣教,缓解因陌生环境对其内心所产生的恐惧感,减轻其负性情绪,同时可以改善患儿家长对疾病的认知,对提升其依从性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提升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与专业素养,可明显降低临床发生风险事件的概率。医护人员针对前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相关风险事件进行总结,汲取经验,在后期管理工作中避免重复出现该类事件,进而降低风险事件与护患纠纷的发生概率。与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给予其有效的健康宣教等,有利于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进而提升家长的满意度。 

该次研究中,风险管理组患儿的风险事件发生概率与护患纠纷发生概率比较于常规管理组,均明显较低,其家长满意度评分和管理质量控制评分均高于常规管理组(P<0.05)。说明风险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可以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进而降低管理的风险性及减少护患纠纷,高质量的管理有利于提升家属的信任度及满意度,在改善患儿预后方面的意义重大,值得在今后临床中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曾卫宁.风险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7(12):186. 

[2] 陈瑞芳.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7):291-292. 

[3] 黄海燕.探讨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1):64-65. 

[4] 安靜.风险管理在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1):114-115. 

第4篇:呼吸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范文

【关键词】 哮喘;儿科;家庭因素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brochinal asthma)是儿童中比较常见的一类慢性疾病,其在儿童中的发病率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所差异,从2.4~37.6%不等[1],我国城市儿童中哮喘的发病率在2000 年做的一项调查中为0.2~4.63%[2],在全球的儿童哮喘发病率不断上升[1]的大背景下,其在我国的发病率也有所提高。

哮喘的病理学表现以变态反应、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为主要特征;其中局部免疫状态的紊乱,Th1/Th2 细胞比例和功能的失衡是病变的基础;气道局部的慢性炎症是病变的本质;气道在各种刺激因子作用下表现出的过早或过强的高反应性是病变发生的关键。虽然哮喘的病理学机制较为清楚,但是其发生的病因尚不非常明确,目前的研究认为是环境、遗传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儿童生长的基本环境,家庭中的饮食、环境等因素直接影响儿童,本研究通过对在我科室入院治疗的200 例哮喘患儿家庭环境进行分析,研究其与哮喘的关系。

1 研究对象

2008 年1 月至2010 年9 月在我科入院治疗的哮喘患儿共200 名列入研究组,所有患儿均按照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2003;另外选取200名非过敏性、非呼吸系统疾病患儿作为对照组。研究组男性118 例(59%),女性82 例(41%),年龄7.21±2.35 岁;对照组男性106 例(53%),女性94 例(47%),年龄7.54±3.12 岁。

2 方法

对研究组和对照组患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患儿一、二级亲属中是否有过敏性疾病病史,是否进行母乳喂养,哮喘发病2 年内家中是否有装修,家中是否有人抽烟;其中过敏性疾病包括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荨麻疹等;是否有母乳喂养的标准为母乳为主的喂养方式持续一月以上;运用SPSS16.0 软件,对数据结果进行卡方检验。

3 结果

3.1 家族中的家族史情况

研究组患儿一、二级亲属中有过敏性疾病的有108 例,占54%;对照组的有45 例,占22.5%,两组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儿家族中有过敏史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

3.2 母乳喂养情况

研究组患儿中有母乳喂养者84 例,母乳喂养率42%;对照组患儿中母乳喂养者138 例,母乳喂养率69%,两组之间的母乳喂养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母乳喂养率低于对照组(P

3.3 家庭装修情况

研究组患儿家庭2 年内进行过装修的有63 例,占31.5%;对照组进行过装修的有32 例,占16%;两组数据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组患儿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

3.4 被动吸烟情况

研究组患儿家中有吸烟者的124 例,占62%;对照组的103 例,占51.5%;两组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研究组较对照组高(P

4 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危害儿童健康的一类慢性疾病,影响其发生发展的原因有很多[1],本研究通过对哮喘患儿一些家庭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哮喘患儿往往有过敏性疾病家族史、被动吸烟、家庭装修等因素,且哮喘患儿母乳喂养比例较低,说明母乳喂养对于哮喘有预防、保护作用。

遗传因素在哮喘中作用明显,哮喘患儿往往有明显家族聚集倾向[3],因此在对于家族中有相关病史的儿童,在平时的日常生活、护理中应该加强监护,及早采取预防措施。

母乳喂养在哮喘发生中的作用尚不非常明确,有学者认为母乳喂养对哮喘有保护作用,有学者认为母乳喂养会促进哮喘发生[4];本研究发现哮喘患儿母乳喂养率偏低,提示母乳喂养可能会抑制哮喘的发生,因此应该鼓励哮喘患儿接受母乳喂养至少4~6 个月。

儿童的呼吸道黏膜上皮功能尚未完全成熟,被动吸入烟雾后不能及时清除,烟雾颗粒聚集在黏膜局部,可以损伤上皮,并导致气道反应性增加,促进哮喘的发生,所以对于哮喘患儿,应积极倡导其家庭成员戒烟;另外由于中国人饮食习惯的影响,烹饪食物时产生的油烟也有促进哮喘发生的作用,因此,哮喘患儿家长还应做好室内的通风,减少烹饪时食用油的用量,从而减少烟雾的产生。

家庭装修中产生的甲醛、苯、氨等有害物质可以诱发并加重哮喘的严重程度[5],因此在哮喘患儿的家庭进行装修时,应特别注意选择安全的装饰材料,并加强室内的通风换气。

总之,对于儿童支气管哮喘的预防,应该及早从家庭方面入手进行干预,防止哮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ASHER M I. Recent perspectives on global epidemiology of asthma in childhood [J]. Allergologia et Immunopathologia,2010, 38: 83-87.

[2] 陈育智. 中国儿童哮喘防治近况 [J]. 中华儿科杂志,2004, 42: 81-82.

[3] 刘红娟. 影响儿童哮喘相关因素的分析 [J]. 中外医学研究, 2010, 8: 32-33.

第5篇:呼吸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范文

[关键词] 氧气雾化吸入;小儿肺炎;患儿

[中图分类号] R725.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3(a)-144-02

小儿肺炎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病程长,给患儿及家长带来很大的精神创伤,随着肺部炎症的发生,患儿会出现发热、咳嗽,常伴有气促、喘憋,身体严重低氧,可危及生命[1]。本文总结了2006年1月~2008年12月儿科收治的90例小儿肺炎的临床资料,均采用氧气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并对其效果进行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儿科2006年1月~2008年12月小儿肺炎病例90例,其中,男52例,女38例;年龄4个月~12岁。排除伴有先天性心脏病、中毒性脑病、呼吸道先天畸形及遗传代谢性疾病患儿。患儿均有咳嗽、咳痰、气促等呼吸道刺激征。

1.2 治疗方法

常规静脉点滴抗生素、抗病毒、解痉、平喘祛痰及对症处理。除了上述常规疗法的基础上同时辅助应用氧气雾化吸入疗法。将利巴韦林0.1~0.2 g,庆大霉素8万U,地塞米松5 mg,α-糜蛋白酶2 000 U,生理盐水5 ml的混合液加入雾化器中,以氧气5~7 ml/min驱动药剂,产生雾粒,让患儿吸入治疗,每次吸入时间为10~20 min,每日2次。还可以根据病情采用沐舒坦、博利康尼。

2 结果

所有病例经过上述治疗3 d后,90例中咳嗽、喘息完全缓解78例,占86.7%;部分缓解10例,占11.1%;无效2例,占3.2%,均为患儿哭闹,不能配合。

3 讨论

3.1 肺炎特征

肺炎是小儿时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尤其多见于婴幼儿,是造成婴儿夭折的主要病因之一,因此,对其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肺炎是指多种病原微生物和其他一些致病因素在肺部引起的炎症。婴幼儿肺炎不论是由什么病原体引起的,统称为支气管肺炎,又称小叶性肺炎[2-3],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气促,发病可急可缓,一般多在上呼吸道感染数天后发病。最先见到的症状是发热或咳嗽,体温38~39℃,重症患儿可出现鼻翼扇动、口周发绀等呼吸困难的症状,甚至出现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其病理特点是在肺间质和肺泡内有渗出性炎症,使肺组织呈或多或少的病理改变。

3.2 药物特性

3.2.1利巴韦林是目前治疗呼吸融合病毒(RSV)、腺病毒等病毒感染的有效化学药物,其抗病毒机制可能是作用于病毒mRNA,从而阻止病毒复制所必需的合成酶。动物实验结果发现,氧气雾化的利巴韦林对病毒抑制的程度和所需药物剂量方面优于注射用药途径[4]。

3.2.2 博利康尼即硫酸特步他林雾化液,是一种肾上腺素β2受体激动剂。通过选择性兴奋β2受体扩张支气管,特步他林可增加由于阻塞性肺疾病降低的黏液纤毛清洁功能,从而加速黏液分泌物的清除。

3.2.3地塞米松为糖皮质激素,具有显著的抗感染作用,已成为治疗哮喘的首选药物[2]。其机制为:①作用于炎症细胞,抑制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的合成和释放;②降低气道反应性;③增加细胞表面β受体的数量和密度,增加β受体与其激活剂的亲和力,以达到加强作用;④通过对黏膜下腺体细胞的直接作用,可以抑制气道中黏液糖蛋白的释放,减少气道上皮黏液的分泌[5]。

3.2.4 α-糜蛋白酶是蛋白分解酶类药,能促进血凝块、脓性分泌物和坏死组织等的液化清除,减少局部分泌和水肿。

3.2.5 沐舒坦注射液成分为盐酸氨溴索,具有促进黏液排出及溶解分泌物的特性。它可促进呼吸道内黏稠物的排出,减少滞留,还可以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6]。

3.3 氧气雾化吸入的优点

①药物直接、迅速地输送到气道和肺部;②起效迅速,药物可在数分钟内起效,使症状在短时间内缓解;③小剂量药物即能起到全身大剂量用药的效果,还避免了全身用药的毒副作用;④使用空气压缩驱动雾化装置吸入的药物雾粒微小,能均匀地送到气道表面,以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适用年龄范围大;⑤氧气雾化吸入在将药物吸入的同时也进行了氧气吸入,能有效地改善呼吸系统的氧气供应。

氧气雾化吸入方法是将氧气接一次性面罩雾化器,一人一个雾化器,将药物微小颗粒化后附着于呼吸道黏膜表面。雾化吸入的目的是治疗呼吸道感染,消除炎症和水肿;解痉;稀化痰液,帮助祛痰。雾化吸入属于局部治疗,其费用低,药物用量小,不良反应少,可减少复发,改善生命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4]。

氧气雾化吸入是现代治疗急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辅助方法之一,操作简单,药物直达病灶,同时可纠正低氧症状,尤其对小儿较适用[7]。

[参考文献]

[1]王晓明.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治疗进展[J].国外医学:儿科分册,1993,20(5):238.

[2]陈育智,余善昌,董宗祈.儿童哮喘防治常规[J].中华儿科杂志,1998,36(12):747.

[3]李传松.社区儿童哮喘建档规范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9):140-141.

[4]姜广平.氧气驱动雾化吸入速尿加地塞米松治疗哮喘的临床观察[J].中国厂矿医学,2005,18(1):38-39.

[5]符风英.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治疗小儿急性喉炎[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9):155-156.

[6]王慕逖.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421.

第6篇:呼吸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范文

【关键词】儿童白血病;化疗;口腔感染;感染;护理措施

白血病是一种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克隆的细胞增殖失去控制,存在分化障碍,并且凋亡受到阻碍,导致患者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的恶性克隆细胞数量不断增加,这些细胞逐渐浸润到其他造血组织和器官中,并且会对患者的正常造血功能产生抑制[1]。根据临床上对白血病的研究,患者在发病后一般会出现明显的感染发热症状,并且存在骨骼疼痛和淋巴结、脾脏和肝脏肿大的情况,多数患者会存在明显的贫血症状和出血症状。根据白血病的病例研究,其发病原因主要有遗传因素、放射因素、化学因素和病毒因素等,其中遗传因素和放射因素导致的白血病较为常见[2]。本研究对儿童白血病化疗后降低口腔和感染率的护理措施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白血病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患儿。所有患儿均满足白血病的临床诊断标准,并且表现出明显的贫血、感染发热和出血等症状。对照组患儿中男17例,女13例,患儿年龄3~14岁,平均(8.26±2.45)岁。试验组患儿中男18例,女12例,患儿年龄2~13岁,平均(8.15±2.67)岁。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病情和治疗方式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两组患儿入院后均采用相同的治疗方式,并根据实际情况实施化疗。入选标准:(1)入院后接受化疗的白血病患者;(2)预计生存时间>3个月;(3)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均知情。排除标准:(1)化疗前合并心脏病、糖尿病等严重合并症者;(2)合并严重口腔疾病、胃肠道疾病及呼吸系统疾病者;(3)合并意识障碍或者精神疾病者;(4)家属不同意研究者。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治疗过程中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其中主要是在患儿治疗过程中对其各项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情况进行严密关注,及时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措施等。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针对性口腔和肛周护理,其具体方法如下。1.2.1口腔护理对于年龄较大的并且能够自己刷牙的患儿,治疗过程中要让患儿在餐前和餐后保持漱口的习惯,其中主要是治疗前使用软毛刷进行刷牙,并且在进食后和睡觉前使用浓度为2%~3%的碳酸氢钠和浓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加制霉素、维生素B2和甘油,混合后进行交替漱口,或是使用洗必泰进行漱口。在有出血症状的时候,需要用浓度为3%的过氧化氢进行漱口。对于年龄较小并且不能自主刷牙的患儿,在治疗的过程中要让其多饮水,尤其是在餐后多饮水。治疗过程中要对患儿的口腔进行严格的清洁,其中尤其是在餐后需要将患儿口腔中的食物残渣清理干净,避免患儿进食有些刺激性较强的食物,尽量为患儿准备一些温软的食物。另外,在患儿治疗的过程中要对其口腔情况进行密切关注,查看有无脓点、渗出、破溃等,一旦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有效处理措施。同时,在患儿口腔内出现感染迹象时,要立即采取有效的抗感染措施,并增加每日口腔护理的次数,注意对餐具进行杀菌消毒处理等。1.2.2肛周护理对于肛周的护理,其中首先需要在患儿便后对肛周进行严格的清洗,保证患儿肛周的清洁卫生,并且要在患儿每天睡觉前对肛周进行清洗,骨髓抑制期每次大便后都用高锰酸钾粉浸泡15~30min。在患儿治疗的过程中要对患儿的饮食进行合理安排,严防患儿出现腹泻或便秘的症状,避免腹泻而导致患儿出现肛周感染。其中患儿便后进行肛周清洗的时候,不仅要使用清水进行清洗,还要使用浓度为40%的氧化锌油对患儿的肛周进行涂抹并按摩。同时,在患儿治疗的过程中必须要保持患儿内衣内裤的清洁,增加更换内衣裤的频率,并且定期对患儿内衣裤进行杀菌和消毒处理。另外,每日定时对患儿肛周情况进行检查,在发现感染迹象的时候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消除患儿感染的风险。患儿治疗期间要多饮水,并且在便后和睡觉前清洗肛周后要及时将水擦干,保持患儿肛周的干燥。同时,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指导患儿进行提肛训练,增加收缩,于睡前、晨起运用1∶5000的呋喃西林溶液对患儿进行坐浴,便后运用湿巾及时对肛周进行清洗,然后指导患儿进行坐浴,每次15~20min,每天1次。此外,还应该合理安排患儿日常饮食,叮嘱患儿多饮水,使大便保持通畅,对于可以下床活动的患儿,每天应该活动2~3次,每次15~20min,并且护理人员可以对患儿的下腹部进行轻轻按摩,每次10min,每天2~3次,可以促进胃肠道蠕动,预防便秘。

1.3评价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治疗过程中口腔感染和感染的发生率,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1.4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口腔感染发生情况比较通过对两组患儿的观察,其中试验组患儿治疗过程中有2例出现口腔感染,28例患儿未出现口腔感染,口腔感染的发生率为6.67%。对照组患儿治疗过程中有7例出现口腔感染,23例患儿未感染,口腔感染发生率为23.33%。试验组患儿口腔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两组患儿感染发生情况比较通过对两组患儿的观察,其中试验组患儿治疗过程中有3例出现感染的情况,27例患儿未发生感染,感染的发生率为10.00%。对照组患儿中8例患儿发生感染,22例患儿未发生感染,感染发生率为26.67%。试验组患儿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根据白血病的发病急缓情况,一般可以将其分为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其中急性白血病患者的细胞分化会停滞在早期阶段,主要包含造釉细胞和原始细胞,患者发病后病情变化很快,病程通常在几个月[3]。慢性白血病的细胞分化一般较好,其中成熟细胞和幼稚细胞是最常见的,并且患者在发病后病情发展缓慢,病程通常在几年。白血病患者的病变细胞不仅是淋巴T细胞和B细胞,也会出现巨核系、红细胞和粒细胞等的病变,因此还可以将白血病分为混合细胞白血病、髓细胞白血病和淋巴细胞白血病[4]。根据临床上对白血病的研究,其中青少年和儿童在发病时一般病情较急,以急性白血病为主。除了出血和贫血等症状,患者还会出现骨关节疼痛等症状,并且一些患者在发病后会出现双下肢截瘫、心包积液、牙龈肿胀、牙痛和失明等症状,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5]。临床上对白血病患儿进行化疗时,容易发生感染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1)一些化疗药物,如氨甲喋呤、阿糖胞苷等,容易使、肠道及口腔黏膜破溃,出现感染创面;(2)为了控制感染,长时间运用广谱抗生素,容易使菌群失调,从而导致二重感染;(3)化疗虽然可以将白血病细胞杀死,但是同样也能将正常的血细胞杀死,降低机体免疫力,增加感染风险;(4)白血病细胞异常增生,对正常的骨髓造血进行抑制,减少成熟的中性粒细胞,降低免疫力,从而诱发感染。由于白血病的病理十分复杂且类型繁多,因此临床上对白血病的治疗并没有固定的方式,必须要根据患者具体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尤其是要根据患者白血病类型急性治疗,这样才能确保患者的治疗效果[6]。目前,临床上治疗白血病的方式主要有干细胞移植、免疫治疗、靶向治疗、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等,通过综合性的治疗,患者的预后效果一般较好,能够让病情处于稳定状态甚至是治愈[7]。在对白血病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由于治疗的影响很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各种并发感染,从而对患者的治疗效果造成严重不良影响[8]。其中尤其是小儿白血病治疗过程中的感染发生情况十分严重,这主要是因为患儿的年龄较小,身体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加上患儿对疾病的治疗和认知能力有限,导致其在化疗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口腔和感染的情况,因此在对白血病患儿进行化疗的过程中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避免患儿出现感染而影响治疗效果[9]。本研究对儿童白血病化疗后降低口腔、感染率的护理措施进行分析,其中试验组通过针对性的口腔和肛周护理,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感染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在白血病患儿化疗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综上所述,在儿童白血病的化疗治疗中,加强口腔和护理,能够有效预防感染,降低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方希敏,潘夏蓁,钱江潮,等.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后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12(5):1087-1089.

[2]孙和平.白血病化疗患者预防口腔感染及溃疡的护理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3,20(1):173-174.

[3]何艳.综合性护理对防治白血病化疗患者呼吸系统感染的效果[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4,12(9):75-77.

[4]吴绮珣,仇蓉,刘吉子,等.口腔、肛化护理在白血病化疗后预防感染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2015,18(2):187-189.

[5]邱亚男.个性化护理对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依从性及感染控制的临床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15,19(20):107-109.

[6]兰利芬.碳酸氢钠与制霉菌素液交替漱口预防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口腔真菌感染的疗效观察[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5,S1(17):268-270.

[7]苟兰英,高红飞,韩解非,等.2013年临床肿瘤学重大进展——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度报告[J].循证医学,2014,19(1):4-29.

[8]王云英.整体及重点部位护理预防白血病患者化疗期感染的效果[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4,20(6):763-765.

第7篇:呼吸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范文

【关键词】小儿肺炎;护理;效果

小儿肺炎是儿科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以发热、咳嗽、呼吸困难和肺部细湿音为主要临床症状[1]。该病病程迁延,难以治愈,易反复发作,且易引发多种严重并发症,有效的护理对于该疾病的治疗大有裨益。我院自2011年3月~2015年3月对住院肺炎患儿进行了综合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效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住院肺炎患儿182例,均参照小儿肺炎诊断标准[2],并结合胸片及临床症状进行确诊。其中男102例,女80例;年龄7个月~3岁,平均年龄1.5岁;细菌性肺炎98例,病毒性肺炎39例,衣原体肺炎23例,支原体肺炎22例。将上述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91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情、胸片及药物治疗方式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两组患儿均进行常规抗病毒药物、抗生素及对症治疗及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方式如下。

2.1健康宣教

对患儿家长进行有关小儿肺炎病因、症状、防治及康复等医学常识的知识讲座;并对患儿家长进行有关肺炎用药的种类、特性、药理作用与临床适应症、用法用量及不良反应等方面知识的用药指导。

2.2心理护理

耐心向患儿家长介绍对患儿进行综合护理干预的目的、意义及方法,将护理过程中患儿可能出现的不适感予以说明,以消除患儿家长的疑虑,减轻其紧张,恐惧心理;对年龄较大的患儿多运用鼓励性语言,向其解释疾病的危害及治疗的重要性。以提高患儿及家长对治疗的依从性。

2.3 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患儿的体温、呼吸、心率及神志。对于体温超过38.5℃的患儿,即时进行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如发生患儿高热惊厥症状,立即报告并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当患儿心率高于140次/min,呼吸频率大于60次/min,并出现心音低钝或奔马律体征、或烦躁不安、昏迷不醒等症状,提示合并心衰或脑水肿,立即给予吸氧,并减慢输液滴速,并立即报告医师进行抢救。

2.4 饮食护理

规范患儿饮食,以清淡易消化、高热量、高营养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为主;宜少量多餐,以免过饱而影响呼吸;宜大量饮水,以利于解热和化痰;指导家长正确姿势喂哺幼儿,以免咳呛引发窒息;对于重症不能进食而进行补液的患儿,严格控制其输液量和滴速,避免发生肺水肿。

2.5 皮肤护理

及时擦干患儿在退热时排除的汗水,防止皮肤受汗液侵蚀而引起皮肤瘙痒、炎性等反应;退热后及时更换衣物,并注意保暖,避免着凉。

3.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两组各项指标恢复情况比较

干预组患儿体温恢复至正常时间、呼吸音恢复至正常时间、血常规恢复至正常时间、胸片恢复至正常时间及住院天数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各项指标恢复情况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两组心力衰竭发生及治愈情况的比较

干预组患儿心力衰竭发生率为2.1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有效治疗,两组心力衰竭发病患儿全部治愈。详见表2。

表2 两组心力衰竭发生及治愈情况的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三、讨论

小儿肺炎是儿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通常需住院治疗。除应用抗菌、抗病毒及对症药物进行治疗外,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在改善病情、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等方面亦极为重要。

因肺炎患儿年龄较小,家长的陪护对治疗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本研究中对患儿及家长进行健康宣教,介绍有关小儿肺炎的医学常识及用药指导,并适时地对患儿及家长进行心理疏导,明显提高了患儿及家长对治疗的依从性。

肺炎患儿多以发热、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且患儿食欲不振,易因蛋白质和热量摄入不足而影响患儿疾病的恢复,因此,在饮食护理方面,本研究中指导患儿以清淡易消化、高热量、高营养的饮食为主,可提高患儿对疾病的抵抗力;督促患儿大量饮水的原因在于,水分即可补充退热过程中减少的体液,又可保证呼吸道黏膜的湿润与黏膜病变的修复,并可稀释痰液,利于排痰。

此外,在本研究中,医护人员还加强了对患儿的体温、呼吸、心率及神志等方面的观察,及时将严重病情回报医师,并协助治疗,对危重患儿的救治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干预组患儿心力衰竭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对肺炎患儿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控制患儿病情,提升药物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缩短患儿住院时间,有利于肺炎患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陈静.小儿肺炎120例综合护理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5(36):221-222.

[2]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74-1215.

[3]陈少恋,王梅装.心理护理在小儿肺炎中的临床应用[J].医药论坛杂志,2011,32(16):197-198.

第8篇:呼吸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范文

关键词:痰热清 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 疗效

反复呼吸道感染是一种常见病,我们一般将1年时期内频繁发生呼吸道疾病定为反复呼吸道感染[1]。儿童是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多发人群,临床上将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小儿病患称为“复感儿”。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病原因较多,常见病因主要有急慢性感染和环境因素。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治疗困难大,对儿童造成的伤害持久,令家长和患儿十分头痛。临床上,常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以缓解症状为主,对于非反复呼吸道感染有一定效果。但是对呼吸炎症的反复频繁发作往往改善较小。痰热清注射液是一种通过高科技手段提取的中药制剂,其以熊胆粉、黄芩、山羊角、金银花为主要成分,具有抗病毒、抗炎抑菌,增强免疫力的功能。我们通过对100例患儿的对比性研究,判断痰热清注射液的治疗疗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0年至2012年间接诊的病患中抽取100例患儿,其中男性75例,女性25例,年龄为1-5岁,所有病例均被确诊为反复呼吸道感染患者,均符合1987年(成都)全国小儿呼吸道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无显著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施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施行痰热清注射液注射。并进行跟踪随访,1年后观察两组疗效。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有继发感染者应用抗生素,治疗组加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每次剂量为1mL,两日注射1次,以2个月为1个疗程。半年后加强1个月。对照组加用病毒唑注射液治疗,其他基础治疗一致,待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1.3疗效标准 我们采用的标准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显效为用药后1年上呼吸道感染在3次以下,无下呼吸道感染;有效为用药后一年上呼吸道感染在4次以下,下呼吸道感染在1次以下;无效为用药后发病频率无明显变化及治疗难度无改变。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2.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为70%,有效率为20%,无效率为10%,总有效率为90%。而对照组的显效率为30%,有效率为42%,无效率为28%,总有效率为72%。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x2=10.56,P

3.讨论

反复呼吸道感染是指呼吸道感染过于频繁,超过正常范围的呼吸道疾病[2,3]。小儿是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常见人群。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病机制复杂,无论原发性免疫缺陷还是继发性免疫缺陷都能造成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小儿微量元素缺乏、急慢性感染、环境因素等都可能造成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其中又以急慢性感染和环境因素为发病主要病因。2岁以内的复感儿发病率最高,随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会相应下降。有统计数据显示,复感儿每年呼吸道感染发病次数远远超出健康儿童,平均为健康儿的4.5倍。复感儿除了易发呼吸道疾病外,还多有食欲缺乏、盗汗、体质量不增、面色萎黄等表现[4-5]。有研究显示,母乳喂养的孩子较人工喂养的孩子免疫力更强,患反复呼吸道感染较少。研究还显示,长期挑食偏食及耐寒力差的小儿容易患呼吸道感染。近年来,城市空气质量下降,雾霾等恶劣天气状况较多,小儿因大气污染而得呼吸道疾病病例有所增加。痰热清注射液是由上海凯宝药业生产制造的一种中药二类新药,其成分有熊胆粉、黄芩、山羊角、金银花等。研究表明,痰热清注射液有抗病毒、抗炎抑菌、降热镇惊等功效,能很好地加强患儿免疫力,对于小儿呼吸道感染有很好的作用,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痰热清注射液在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时,能对机体进行多方面的调节和修复,具备见效快、疗程短的优点,且其价格低廉,适合推广使用。从我们的研究中显示治疗组显效率为70%,有效率为20%,无效率为10%,总有效率为90%。而对照组的显效率为30%,有效率为42%,无效率为28%,总有效率为72%。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表明,痰热清可有效地减少及预防呼吸道感染的发作。在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治疗中,它具有近期和远期效果佳的优势。此药为纯中药制剂,安全可靠,价格低廉,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雷载权,张延模.中华临床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723.

[2]周夏飞,黄秀萍,王秋林,等.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临床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1):121.

[3]黄荣柏,黄效廷,胡锡琼.痰热清注射液防治急性重症胆管炎并发呼吸功能衰竭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06,15(l):23-24.

第9篇:呼吸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范文

胸部物理治疗(chest physiotherapy,CPT)是指采取拍击胸背、调节、湿化雾化等物理手段,预防气道分泌物堵塞及改善通气两方面的技术。传统方法包括引流、胸部叩拍以及呼吸锻练等,近年来又创造了多种新技术,主要包括:高频胸壁振动、呼气正压技术、气道内振动、肺内叩击通气、指导性咳嗽技术、用力呼气技术、主动呼吸周期、自发引流、间歇正压吸气及机械吸-呼技术等。CPT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因其应用涉及多种因素且尚未有确切的评估指标,到目前为止,各种方法应用于小儿的疗效仍存在一定争议,现将有关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CPT在小儿中应用的生理及病理学特点

1.1 呼吸力学:咳嗽和纤毛运动是呼吸道清除黏液的两种主要机制。咳嗽运动主要取决于气流等压点由气管向外周支气管上升传递,并引起气道的动态压缩,从而产生移动性气道收缩瓶颈来推进黏液的移动,同时辅助呼气运动对黏液进行清除。这一机制要求咳嗽时气道局部变窄。气道局部变窄过程中,小儿较成人更易出现气道完全性塌陷,且小儿气道纤毛运动较弱,这些均将阻碍黏液的清除,故小儿更易发生气道梗阻。

1.2 气道黏液:气道黏液分泌是气道净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气道净化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气道黏液的生物物理及化学特性。生理条件下,健康小儿气道表面分泌的黏液数量较少,维持着正常黏液的粘弹性和纤毛清除功能。但若气道黏液分泌异常,如过量分泌,则可阻塞呼吸道管腔并导致严重的气流受限。气道黏液主要来源之一为黏膜下腺的黏液细胞。正常成人气道壁中黏膜下腺所占面积约为12%,而小儿中高达17%。腺体所占气道壁面积多少的重要性目前尚不清楚,但小儿黏膜下腺所占比例高于成人,可能从一定程度表明黏液的高分泌状态对引起小儿呼吸道阻塞具有更加重要意义。黏液弹性主要由粘蛋白决定,小儿的粘蛋白基因产物目前还没得到充分研究,但已发现可能与成人不同。粘蛋白出生时以硫粘蛋白为主,但2岁后变为唾液粘蛋白占优势。小儿呼吸道分泌物的酸性也较成人偏高。虽然呼吸道分泌物酸碱度与粘蛋白的相关性目前尚不清楚,但有研究表明小儿的黏液可能具有更高的黏滞度[1]。这些黏液特性都使小儿更易发生呼吸道阻塞。

1.3 肺功能残气量:肺功能残气量取决于外在胸壁的回缩力及内在肺实质弹性间的平衡状态。婴幼儿及儿童具有更高的胸壁顺应性,同时具有较少的肌肉系统和较低的骨骼硬度,因此肺功能残气量占肺总容量的比例较成人低,这也导致气道闭合更易发生。

1.4 胃食管反流:在婴儿及儿童中胃食管反流是普遍存在的生理现象。仅当胃食管反流发生过频引起食管炎、生长发育停滞或呼吸道症状时才被认为是病理现象。胃食管反流在引起婴幼儿呼吸道症状方面具有重要的病理学意义。呼吸道症状常由胃食管反流、喉头水肿、喉痉挛或反射性支气管痉挛所致的误吸引起,而症状的严重度并非一直与胃食管反流的频率和误吸的量相关。CPT时采取头低位的引流会加重胃食管反流,所以对大多数具有反流趋势的婴幼儿进行引流时应采取非头低位的方式如侧卧位。

2 CPT在小儿疾病中应用的研究

2.1 CPT应用明确或可能有效的方面

2.1.1 神经肌肉病:神经肌肉病患儿虽然肺弹性正常,但因胸廓肌肉支持力减弱,肺功能残气量将低于正常。更加重要的是,这些患儿由于吸气肌无力常导致声门关闭的能力减弱,使得咳嗽往往无效[2]。这类患儿往往容易继发呼吸道疾病,尤其是肺炎,肺膨胀不全及支气管扩张。Chatwin等[3]研究发现这类患儿使用机械吸-呼治疗对增加咳嗽时的峰流量非常有效。CPT对维持这些患儿的健康有重要作用。Miske等[4]对62名患有神经肌肉病且已接受通气辅助治疗的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发现,患儿接受机械吸-呼治疗耐受良好且主观感觉治疗有效。部份患儿感染肺炎的频率减少或者慢性肺膨胀不全得到消除。Birnkrant等[5]发现肺内叩击通气对改善神经肌肉病患儿的肺膨胀不全和氧饱和度具有效果。

2.1.2 脑性麻痹:脑性麻痹患儿因咳嗽无效及鼻咽部感应能力减弱,易患上呼吸道梗阻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Plioplys等[6]通过对7例大脑患儿(其中有5例实施了气管造口术)实行高频胸壁振动并进行特殊护理发现,在高频胸壁振动治疗期间,患儿每年患肺炎的次数由原来的36次减为18次,因肺炎住院的次数由之前的9次减少为3.5次。

2.1.3 肺囊性纤维化:肺囊性纤维化(Cystic Fibrosis,CF)是由于编码跨膜传导调节蛋白的基因异常导致内、外分泌腺的功能紊乱、黏液腺增生及分泌液黏稠,引起呼吸道腺管被黏稠分泌物堵塞,最终继发不可逆和持续性的支气管扩张。许多CF患儿同时具有气道高反应性及支气管软化。大量临床试验证实CPT是治疗CF的基本手段和有利措施。Schans等[7]研究证实,应用CPT后患儿咳痰的数量增加,放射性同位素检查发现肺部阻塞好转。但最有利的指标―肺功能是否改善却无法证实。为了提高CF治疗效果,McIlwaine等[8]推荐通过呼吸锻炼来加强气道清除分泌物的能力。Schechter等[9]则推荐一旦CF诊断明确,即使是无临床症状的患儿也应及时实施CPT。

2.1.4 先天性气道异常:气管支气管软化症在儿童中是一常见的气道发育异常,它是由于缺少了气道软骨的支持引起局部或弥散性气道塌陷,当同时合并有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或囊性纤维病时,气道阻塞问题将更加严重。气道阻塞可以因胸腔内、外的气管软化在吸气或呼气时发生。少数小儿由于环绕气管的软骨环病变可能存在混合性气道阻塞或狭窄,并导致渐进性的气道发育受限。如实施CPT,应考虑到这些患儿可能因胸膜腔压力的增加引起气道塌陷和肺部压缩。若使用支气管扩张剂会加重这一现象,但如通过气道正压通气(如呼气正压通气、连续气道正压通气、呼气末正压通气)使气道的生理条件得到改善,这一现象则会减轻[2]。

2.1.5 新生儿肺部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是导致新生儿尤其早产儿死亡的重要病因。住院新生儿中最重要的呼吸道疾病为新生儿透明膜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及其他少见的先天性肺发育异常。CPT某些技术存在实质性或潜在性的损伤力,对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他们的肌肉与骨骼因尚未发育成熟,往往对这些损伤不具备足够的抵抗力。目前已有多项临床试验用于评估CPT气管插管在肺透明膜病患儿中使用的临床价值。最早的研究始于1978年,当时发现气管插管有利于清除气道分泌物和提高动脉氧,但某些试验结果却强调因插管可能导致新生儿肋骨骨折及神经系统的损伤[10]。虽然目前临床试验没有明确证据表明通过CPT可以减少拔管后的肺膨胀不全发生率,但却能减少重插管发生率[11],该结果提示CPT用于预防新生儿机械通气拔管后的肺膨胀不全可能有效。

2.1.6 院内监督性CPT:为了调查是否院内监督性CPT更有利于提高慢性肺部疾病患儿的肺功能,Indinnimeo等[13]通过对24名患儿(8~14.4岁)进行随机分组(13名计划接受1个月时间的院内监督性CPT患儿为监督组,在家接受非监督性CPT的11名患儿为对照组),并对CPT后患儿1月,12月时的肺功能进行评定发现,1月时胸腔气体容量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12月时1秒钟用力呼气量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表明,有监督有计划性的实施CPT将明显提高慢性肺部疾病患儿的肺功能。

2.2 CPT应用可能无效甚至有害的方面

2.2.1 哮喘急性发作:哮喘患儿由于慢性的气道炎症和黏液分泌增多,发作时易出现急性气道阻塞。气道阻塞将导致弥漫性充气过度及局部性阻塞,局部性阻塞又常继发节段性肺膨胀不全。因此这类患儿常接受CPT。Asher等[13]为了评价哮喘患儿中应用CPT的效果,对38例住院患儿(6~13岁)随机给与支气管扩张剂和糖皮质激素并按照是否接受了CPT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在最初实施CPT 48小时后,肺功能检查发现两组存在一定差异,但治疗组的肺功能较对照组无明显改善。

2.2.2 毛细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是一种常由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急性喘鸣性疾病,是1岁以下婴儿住院最常见的病因之一。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常因鼻充血感觉不适,且易致呼吸困难。三项临床试验发现常规的CPT用于治疗毛细支气管炎对患儿的住院时间及病程长短无明显影响[14]。Chalumeau等[15]也曾报道儿童因治疗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接受CPT后骨折发生率约1/1000。虽然CPT引起小儿损伤的事件属于比较罕见,但临床医师在应用CPT时也需格外谨慎。

2.2.3 重症监护室中通气儿童:通气患儿由于通气后黏液纤毛运动受干扰,导致气管内插管分泌物蓄积。插管后患儿无法咳嗽,同时因麻醉或镇静作用自身运动减少。另外,因为喉部运动受阻,肺功能残气量将下降。CPT对于插管后患儿是传统的支持手段,然而,这些常规辅助治疗手段在小儿中的应用尚存在争议。许多文献报道了关于CPT应用于镇静或机械通气后患儿在生理学上的作用,但同时提及某些治疗手段可能对患儿造成伤害。Deakins等[16]通过比较传统的CPT与肺内叩击通气应用于肺膨胀不全且接受机械通气的患儿,发现约2.1天后应用肺内叩击通气的患儿肺膨胀不全得到改善,但接受传统CPT的患儿无明显变化。Argent等[17]则报道有约1/3患儿接受CPT后呼吸功能有所恶化。

综上所述,由于小儿与成人在气道黏膜特性、呼吸机制、身体容积大小、成熟度及对疾病的易感性方面有显著差异,所以CPT在小儿方面的应用有其自身特点。虽然目前缺乏足够的证据来评估CPT应用于不同年龄小儿的效果,但现存的文献表明在治疗小儿疾病方面CPT总的来讲是有效的。CPT 用于治疗神经肌肉病、脑性麻痹、肺囊性纤维化患儿具有显著效果。CPT对治疗先天性气道异常及新生儿拔管后的肺膨胀不全可能有效果。目前发现CPT用于治疗急性哮喘、毛细支气管炎、因呼吸衰竭实施机械通气的患儿无明显效果。关于CPT在小儿方面应用的评估还需要将来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参考文献:

[1] Rogers DF. Pulmonary mucus:pediatric perspective[J]. Pediatr Pul-monol,2003;36(3):178.

[2] Panitch HB. Airway clearance in children with neuromuscular weak-ness[J].Curr Opin Pediatr,2006,18(3):277.

[3] Chatwin M,Ross E,Hart N,et al.Cough augmentation with mechani-cal insufflation/exsufflation in patientswith neuromuscular weakness[J].Eur Respir J,2003,21(3):502.

[4] Miske LJ,Hickey EM,Kolb SM,et al.Use of the mechanical in-ex-sufflator in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neuromuscular disease and im-paired cough[J].Chest,2004,125(4):1406.

[5] Birnkrant DJ,Pope JF,Lewarski J,et al.Persistent pulmonary consoli-dation treated with intrapulmonary percussive ventilation: a prelimi-nary report[J].Pediatr Pulmonol,1996,21(4):246.

[6] Plioplys AV,Lewis S,Kasnicka I. Pulmonary vest therapy in pedi-atric long-term care[J]. J Am Med Dir Assoc,2002,3(5):318.

[7] Schans C,Prasad A,Main E.Chest physiotherapy compared to no chestphysiotherapy for cystic fibrosis[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00,(2):CD001401.

[8] McIlwaine M.Chest physical therapy,breathing techniques and exer-cise in children with CF [J].Paediatr Respir Rev,2007,8(1):8.

[9] Accurso FJ. Early pulmonary disease in cystic fibrosis [J]. Curr Opin Pulm Med,1997,3(6):400.

[10] Chanelière C,Moreux N,Pracros JP,et al. Rib fractures after chest physiotherapy:a report of 2 cases Arch Pediatr[J].2006,13(11):1410.

[11] Flenady VJ,Gray PH.Chest physiotherapy for preventing morbidity in babies being extubated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02,(2):CD000283.

[12] Indinnimeo L,Tancredi G,Barreto M,et al.Effects of a program of hospital-supervised chest physical therapy on lung function tests in children with chronic respiratory disease:1-year follow-up[J].Int J Immunopathol Pharmacol,2007,20(4):841.

[13] Asher MI,Douglas C,Airy M,et al.Effects of chest physical therapy on lung function in children recovering from acute severe asthma[J]. Pediatr Pulmonol 1990,9(3):146.

[14] Perrotta C,Ortiz Z,Roque M. Chest physiotherapy for acute bron-chiolitis in paediatric patients between 0 and 24 months old[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07,(1):CD004873.

[15] Chalumeau M,Foix-L'Helias L,Scheinmann P,et al. Rib fractures after chest physiotherapy for bronchiolitis or pneumonia in infants[J].Pediatr Radiol,2002,32(9):644.

[16] Deakins K,Chatburn RL.A comparison of intrapulmonary percussive ventilation and conventional chest physio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atelectasis in the pediatric patient[J].Respir Care,2002,47(10):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