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基本综合素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人才;综合素质;评价
1 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步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目前,我国已经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截至2012年5月份全国具有招生资格的普通本科院校共844所,而地方院校占全国本科院校总数的95%以上,承担着为地方培养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了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工作包括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开发、使用和评价四个环节,要做到正确的使用人才、吸引人才和开发人才,首先必须做到能科学准确地评价人才、鉴别人才,这样才能有利于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特别是发展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专长,培养自己的创造力;有利于学校在期末、学年以及毕业时考核学生、评选优秀学生、推荐学生就业等工作。同时也有利于用人单位更科学、更全面的评价学生。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专家学者在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方面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由于评价体系中各评价指标之间基本上是相互独立的,大部分评价方法都是基于数学模型对其进行了综合评价。2004年刘威等提出了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要通过收集在校本科生学习、生活以及参加活动等各领域中的表征信息,分别赋予相应的权重,并采用科学方法进行量化,最后对本科生综合素质进行量化或者价值判断。2007年刘军红等提出了素质评价首先要体现出其引导功能,既要与社会需要接轨、又要反映出本科生素质特征的综合性及稳定性,体现出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的时代特征,同时还要满足本科生自我了解和评价的功能,引导本科生逐步自觉地提高自身素质以及个人职业规划的需求。2010年朱建军提出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不是发现本科生综合素质的“参差不齐”,而是促进本科生的发展,因此要强调评价的针对性。2012年郭婧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将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科学习成绩、思想品德表现、工作能力、综合技能、体能等项按系统分类与分析,给出了一种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新型评价方法。
3 应用型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基本内涵
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不仅应该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专业素质、人文素质和身心素质水平,而且还应该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工程技术能力。本文对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人才综合素质评价基于以下五个方面。
3.1 思想道德素质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社会主义社会要由全新的人构成,因此,人的素质是衡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程度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指标。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民族的盛衰和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及千秋的大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 专业素质基本内涵
专业素质是大学生素质结构中的核心素质元素,是大学生立足社会,进而开拓创新、成才立业、为国效力、为民造福的根本保证。掌握专业知识,培养专业能力,最终拓展专业素质,是当代大学生的基本任务。应用型本科培养的专业人才应具有更广泛的复合知识结构、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岗位适应性,具有技术创新和技术二次开发的能力以及适应多种岗位的综合素质,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和技术应用能力。
3.3 身心健康素质基本内涵
现代社会具有开放性、复杂性、易变性和价值多元的特点。其中尤其以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影响大学生的心理,会不同程度地导致某些心理失衡、心理障碍等心理疾病。目前在校应用型大学生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个性强,承受力弱。因此,应用型人才的心理素质,标志着面对社会现实,正确认识机遇与挑战以及成功与失败。因此,当代大学生应树立起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及时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增强自我管理、环境适应、人际交往、情绪调节和人格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3.4 人文素质的基本内涵
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人文素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必须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观念。人文素质的培养不仅陶冶情操,而且可以有效的成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三者沟通联系的桥梁,以实现相互的促进和互补。人文素质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重视和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既是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曾说:科学为人文奠基,人文为科学导向”,二者必须密切结合。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科学知识,更需要具备丰富的人文素养。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学生往往逻辑能力强但思维能力差,专业技术过硬但人文知识和能力欠缺,学识广泛但缺乏艺术欣赏力,具有社会竞争力但欠缺为人处世之道,这些都在不经意间严重影响了应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全面发展和提升。
3.5 能力素质的基本内涵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并对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繁荣、富强,将越来越主要地取决于或依赖于知识进步的程度、知识创新的能力。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技进步、知识创新的水平,正如所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4 结论
科学、合理、导向性与激励性并存的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综合素质评价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自身的科学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内涵对人才评价的科学性骑着关键的作用。对于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在另文中研究。
【参考文献】
[1]干洪,徐达奇.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06):44-48.
[2]李金奇.市场机制导向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08):34-36.
[3]冯东.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若干问题[J].教育评论,2012(02):33-35.
作者简介:陈炳泉(1958-),男,香港理工大学建设及环境学院院长,主要从事建设管理及教育研究,(e-mail)bsachan@polyu.edu.hk;胡毅(通讯作者1982-),男,香港理工大学建筑及房地产学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建筑节能技术与管理、项目组织管理、建筑质量与安全管理研究,(e-mail)hu.yi@connect.polyu.hk。
(香港理工大学建设及环境学院,中国 香港)
摘要:在建筑及环境专业本科教育中,通过设立通识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及综合素质非常必要且极具挑战。文章结合香港理工大学和同济大学的“建设更美好居住环境”暑期联合课程实践,重点对该类通识教育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进行了研究。回顾了案例课程背景、培养目标及学生分组情况,剖析了课程教学和考核模块的设计和实施,并分析了学生反馈意见,总结了5点实施经验。
关键词:本科通识教育;课程研究;能力拓展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5001004随着香港和国内合作交流日趋频繁,香港与国内高校在教学与科研方面的合作也越来越紧密、深入。近年来,如何培养既具有全球视野,又具备自主学习、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高素质工程师成为两地高校在教育合作中最为关注的一个领域。当前,内地高校建筑及环境专业本科教育中,主要依赖课堂授课的方式了解国际工程实践与惯例。在香港相关专业本科教育中,除了课堂授课外,考察学习(study tour)则是了解和学习国内建筑行业及实践的主要方式[1]。这两种方式具有操作简便、实施容易等优点,但难以实现较深层次的认识和学习。2011年,香港理工大学(以下简称“理大”)与同济大学(以下简称“同济”)签署了一系列关于《两校学生联合培养和交换》等全面合作协议,希望能借助两校优势资源,加强在本科生教育方面的创新和合作。2012年,两校决定首先在建设及环境专业率先启动教学创新,开设相关专业本科通识教育联合课程,计划轮流在两校所在地举行。首次“建设更美好居住环境”联合课程主要由理大的建设及环境学院负责组织,同济对口的土木、机械和管理三个学院协助实施,地点在上海同济四平路校区,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学习和了解国内外居住环境相关的可持续建设技术及设计。
一、课程方式及目标
“建设更美好居住环境”联合课程采用暑期选修课程的方式,由学生自愿报名参加。课程目标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2]。(1)介绍建筑及环境专业与居住环境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2)培养学生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与全球视野。(3)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建筑行业及工程建设情况。(4)帮助学生培养自我约束、自主学习和认识能力。
二、学生对象及学习分组
课程主要针对理大建设及环境工程相关专业一年级本科生和同济相关专业二年级本科生。两校通过公告,由学生自愿报名的方式招募,按照各专业等比例搭配和成绩优先的原则,确定最终人选。最后,两校实际参加课程的学生各39名,共78名,具体如表1所示。
高等建筑教育2013年第22卷第5期
陈炳泉,胡毅面向全球视野和综合素质的建筑及环境专业本科通识教育课程研究
表1两校学生专业分布及人数专业理大学生人数
(百分比)同济学生人数
(百分比)土木与环境工程11 (28%)18 (46%)建设及设施管理14 (36%)11 (28%)建筑设备工程9(23%)10 (26%)测绘及地理信息5(13%)—合计39(100%)39 (100%)为促进两校学生跨专业、跨区域的交流和协作,按照课程教学考核需要,将学生分为8个组,每组约10名学生,其中理大学生、同济学生各占一半,并尽可能实现组内学生专业的多元化和差异化。
三、课程教学和考核模块设计
课程教学模块设计主要参考理大以往开设的通识课程,具体包括课堂授课、授课研讨、现场参观、专题讲座、项目实践等环节,具体如表2所示。
为方便教学和考评,该课程应用了理学网blackboard网上教学平台,提供课件下载、作业布置、网上评阅等功能,方便课程教学和考核工作的实施,其系统操作界面如图1所示。
考核成绩包括平时表现和期末报告两部分,共涉及4个考核模块,如表3所示。平时表现包括考核模块1、模块3中学生个人或所在小组的平均成绩,期末成绩为考核模块4中学生所在组的小型项目
作业成绩。小型项目作业要求各组学生针对一个实际可持续建筑实例进行资料搜集和实地调研,撰写一份关于该案例可持续建筑技术和应用情况的案例分析报告。由于课程在同济四平路校区进行,因此选取校园内及附近的4个旧建筑绿色节能改造案例,包括教学楼、浴室、礼堂和办公楼。作业为期三天,首日教师布置作业,简述要求;次日各组学生有一次和助教研讨的机会,修改作业;第三日提交作业并作口头汇报。
四、课程安排和实施
课程从7月15日开始,至28日结束,总共持续2周。第一周教学内容包括一次参观、三次课堂授课、三次研讨指导(两次授课研讨和一次参观研讨);第二周教学内容包括一次课堂授课、一次授课研讨、三次参观和小型项目作业。两校校方非常重视此次课程的实施工作,配备了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资深教师为课程授课,教师主要来自理大建设及环境学院4个学院,包括一名教授。两名副教授和一名助理教授,两名讲座教授分别来自同济土木工程学院和经济与管理学院。表2教学模块设计和说明教学方法教学语言数量说明实施方课堂授课英文共4次,每次2个小时以“建筑业及管理”“声、光及热环境和设备工程”、“地理信息学及宜居环境”和“可持续性和可持续家居”为主题理大教师研讨指导英文共4次,每次1个小时针对一次参观和三次授课各有一次课研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和汇报小组讨论结果,有一次授课无研讨环节。同济助教专题讲座普通话共2次,每次2个小时主题分别为“上海地下工程的发展”和“工程管理实践需要”同济教师现场参观普通话共4次,每次约2-3小时分别为上海城市风貌、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上海中心和世博意大利及沙特馆。理大和同济教师小型项目 作业指导英文分3次,每次3小时三次主题分别为作业说明、过程指导和评估考核。理大和同济教师
表3课程考核模块设计和说明序号考核模块形式/语言数量说明评估人1课堂授课作业习题/英文3次针对每次授课均有课后习题进行评分,作为平时表现,但有一次授课无作业同济助教2研讨考核当堂讨论/英文3次对每次授课研讨各学生小组讨论汇报表现当堂评分,计入平时表现同济助教3城市参观研讨考核个人简要报告
及书面报告/英文1次对个人汇报及书面报高进行打分,计入平时成绩同济助教4小型项目作业(可持续建设案例)分组提交报告
并作汇报/英文1次对各组报告及汇报进行打分,作为期末考核成绩理大教师和
同济助教
图1理学网blackboard 网上教学平台界面
五、学生问卷反馈评价
课程结束后,理大利用网上教学平台对学生课程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采用自愿参与的方式。网上问卷调查共收到49名学生填写的有效回复,其中理大学生33人,同济学生16人。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学习成效评价、教学活动评价(包括教学模块设计和实施情况评估)和开放式问题(包括优点、缺点和改进建议)等,调查问题包括选择题和开放式问答题。调查结果见表4。根据学生反馈情况,课程总体平均满意度(即为非常同意和同意两项答案之和)达90.4%,较好实现了课程预设的4项目标,其各问题反馈情况统计参见表4[3]。
六、分析与讨论
从学生反馈情况看,此次课程较好地实现了预定的课程教学目标。在相关通识教育课程设计和实施上,有以下5点实践经验可供借鉴。
(1)合理的双语多元化课程教学模块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全球视野和综合能力。与以往两地类似课程相比,该课程案例教学模块较为多元,除了考察学习、课堂授课外,还包括了专题讲座、研讨指导和小型项目指导,同时,有机结合教学内容合理采用中文或英文进行教学,为学生创造双语的学习情境,必要的英文教学环境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全球相关专业词汇、信息和趋势科技,中文教学环境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和接触当地工程实践情况。
(2)跨专业、混合学生分组学习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包括沟通交流、自我管理和团队协作等。对于异地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语言和文化背景差异等障碍,可以通过小组内学生互助来予以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团体合作、互帮互助的能力。
(3)设置高比例(占60%)实践导向的小型项目作业考核也是课程设计的重要经验。该项设计既能帮助学生巩固课堂和讲座中学习的理论知识,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的认识和思考,又能帮助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我
约束、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目前工程教学改革和创新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4)网络化教学手段也是实现跨地域教学合作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保障。在此案例中,理学网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既方便教师即时更新课件、信息、评阅作业和教学评估等,又为学生获取课件及信息、提交作业和网上沟通提供了良好的支持,对于暑期课程的教学和考核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5)人力和经济资源是保障课程成功实施的重要条件。在实施过程中,两校都对此予以了高度重视,在课程准备、硬件支持、交通和住宿安排、师资选择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这些对于保障课程设计成功实施不可或缺。
根据学生对教学模块设计问题反馈情况看,相关问题的平均满意度(包括非常同意和同意两项之和)达到76%,说明大多数学生对于课程教学模块设计表示满意。相关开放式问题总体反馈也进一步表明合理的双语多元化课程教学模块、跨专业混合学生分组学习模式、实践导向的小型项目作业考核都是课程设计的重要成功要素。根据学生对课程实施情况反馈来看,相关问题的平均满意度(包括非常有用和有用两项之和)达到84%,说明课程实施总体比较成功。开放式问题反馈也进一步表明课程存在安排过于紧凑的问题,将一门正常3学分12周的课程压缩到两周内完成,对于学生负担仍嫌较重。应当注意的是,学生总体对暑期合作课程形式予以高度肯定,认为学校可以在更多课程尝试此种合作教学模式。表4学生对于学习成效评价打分反馈统计结果序号问卷问题反馈统计非常同意/%同意/%中立/%不同意非常不同意1该课程能促进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41554无无2该课程能增进学生对全球和当地相关问题的了解39556无无3该课程能促进学生积极拓展学习渠道,掌握更多知识31654无无4该课程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75716无无5该课程能激励学生对事物产生新想法39556无无6该课程能帮助学生了解从设计到实施的建设全过程3155122%无7
该课程能帮助学生了解与居住环境相关各种技术和设计的指标39556无无8该课程增进学生对所选专业和职业的了解335314无无9
该课程能帮助学生更好了解建筑及环境工程专业,及个人及相关专业毕业生将在“更美好居住”和“可持续性”的专业分工3155122无10
该课程能开拓学生不同于中学学习的大学学习技巧和方法315712无无11合计(10项平均)34.256.29.20.4-七、结语
加强通识教育,提升学生全球视野和综合能力是当前建筑及环境专业本科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趋势。对此,结合理大和同济“建设更美好居住环境”联合课程案例,对课程目标、学生学习分组、教学和考核模块设计、课程安排和实施以及学生问卷反馈评价五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出5点工程通识教育课程设计和实施经验,包括合理的双语多元化课程教学模块设计、跨专业、混合学生分组学习模式、实践导向的小型项目作业考核设置、网络化教学手段以及人力和经济资源保障。
当前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中,加强学生全球视野的通识教育得到普遍共识[4]。要做好这一工作主要依靠两种方式,一是帮助学生“走出去”,二是把海外资源“引进来”。国内高校在实施工作方面受到学生人均资源投入有限的约束和限制,较难开展相关工作。因此,理大和同济课程合作的成功经验可为香港和国内高校的相关合作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宁欣,刘文涵.国内和香港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启示[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495-499.
[2] 邓兆强.《ce2001建设更美好居住环境》课程大纲[z].香港理工大学建设及环境学院,2012.
[3] 甘振杨.《ce2001建设更美好居住环境》课程学生问卷评估报告[z].香港理工大学教学发展中心,2012.
[4] 查建中.面向经济全球化的工程教育改革战略—产学合作与国际化[j].高等工程教育,2008(1):21-28.
enhancing undergraduates’ global perspective and capability
development through a collaborative general education subject
chan albert p. c., hu yi
(faculty of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hong kong, china)
abstract: enhancing undergraduates’ global perspective and capability development th
rough a collaborative general education subject is both important and challenging. the paper reports the findings based on a case study of a collaborative summer program “construction for better living” between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and tongji university. the paper first reviews the background, objectives and student groups of the summer program, followed by analyses of teaching module, student assessment module, and student feedback questionnaire. finally, five recommendations on the design and execution of a collaborative general education subject are provided.
一般是指从事某项工作的技术或者具体工作能力。这与劳动者的熟练程度有很大关系。综合职业能力与基本职业能力相比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职业能力。他不但需要劳动者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分内的工作,而且还应当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或者岗位有独特的理解。并能够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或外界环境的变化,通过技术改造、理念创新等个人能力提升工作的质量,因此,创新能力,探索精神等都是综合职业能力的基本组成部分。而这些素质和能力都是在基本职业能力范围内所不具备的。
二、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主要构成
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基本素质、职业基础素质、职业核心素质、拓展能力四个方面,这些素质决定着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质量和水平。
(一)基本素质。
作为会计电算化专业从业者应当具备基层财会人员必备的基本思想道德品质,这些素质与职业道德有很大联系,例如严谨、诚信、敬业、爱岗等是决定和影响会计人员工作质量的最深层次因素。
(二)职业基础素质。
职业基础素质是一种更为专业化的素质,是从事会计工作所应当具备的基本技能。它包括在日常工作中从业者所应当具备的创新和协调能力,对于人员和事件的组织能力。
(三)职业核心素质。
职业核心素质是综合素质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说这种素质还可以细分为几个方面。一是会计核算能力,如在处理会计账目时的分析、记录以及成本核算的能力。二是编制与分析各种报表的能力,会计人员必须掌握编制常见的主要财务报表。
(四)拓展能力。
会计电算化人员的综合素质中还离不开对相关专业知识的拓展能力,例如经济管理中应用文写作能力,与外部人员和内部人员沟通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这些都能影响到他们平时工作的效率,一个默契的会计团队通常比一般会计团队的工作效率高出1倍。
三、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在人才培养中应当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
培养学生能力应当成为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因为学生的能力是综合素质的核心内容,学生一旦具备了比较完善的各种能力,其综合素质也能在其影响下不断完善和发展。因此首先应当制定目标,将该专业应用型人才必备的各种专项能力作为培养的基本目标和方向。然后按照具体的能力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其中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大的方面。确保学生不但具备展示的理论知识储备,还应当训练出过硬的实践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应当在对社会需求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设定,那些具体的岗位任职要求应当成为教学中的重要参考。
(二)突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按照高等教育教学总体目标,在人才培养中注重和突出人才的实用性的具体要求,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实践中应当突出教学的实践性,理论课程体系要以职业素质为核心。为确保会计电算化专业与社会中岗位群要求的职业能力相匹配,必须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能力培养的要求。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中理论课程对于能力培养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是学生能够顺利适应市场的需求,而且要保证学校的教学与实际的社会实际环境相符。专业教学应当以培养目标为主要依据,在职业岗位能力引导下,不断夯实学生的基本素质与能力,在此基础上加强会计电算化专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基础知识,另外还应当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这种能力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另外教学内容中还应当包含各种专项能力的培养,例如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会计核算能力,财务管理能力等等。
四、改革教学方法应有利于能力培养
提升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改革教学方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是应当有针对性地保留原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传统教学方法,二是应当借鉴国外职业教育成功的经验,在传统的培养教育中主要注重学科建设,以学科建设的成果不断推动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素质的提升,但是这种模式下培养的学生虽然学习成绩都比较优秀,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都存在明显的不足。因此,在今后的培养模式中还是应当以职业能力的形成作为教学的重点。
五、实践教学应强化职业技能培养
实践教学能够检验学生理论学习的效果,能够比较完善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素质。对于实践教学的加强和重视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色。专业技能规范就此成为了实践教学的具体抓手,实践教学体系应当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在考核评估体系的帮助下不断完成实验实习基地的设施建设。
六、结语
关键词:士官 学员 综合素质评价
中图分类号: G52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235-01
士官学校是培养军械装备维修保障人才的摇篮,其培养目标是为部队培养军事政治素质强、装备维修能力强、会使用、会组训、会管理的高素质军械士官人才。这种特有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士官学校的学员应该具备综合的素质,而建立科学合理的士官学员综合素质的评价机制也就成为士官学校迫切解决的问题。
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员的思想、知识、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做出定量的判断、评估的过程。通过评价,可以正确区分每个学员的素质状况,了解其优、劣、长、短,掌握其思想、学习动态,进而为学员的有效管理提供帮助。综合素质评价有利于鼓励先进、鞭策落后、奖勤罚懒,调动学员积极向上的动力,促进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有利于使每名学员能够清楚地了解自身的政治信念、理论水平以及军事技能等,为自我发展、自我设计提供客观公正的依据。实施士官学员综合素质的科学评价是正确认识士官人才培养规律,提高士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士官学校在评价机制方面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还很不健全,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还远远不能承担最大程度调动士官学员的积极性、挖掘士官学员内在潜能和促进人才成长的重任,必须依据现代管理科学理论,对这些机制和经验进行重新审视,并加以改革和调整。
1 官学员综合素质评价现状
1.1 评价主要以学员的总成绩或平均成绩作为依据
目前,士官学校对学员的评价主要以学员的总成绩或平均成绩作为依据,这可以从《学员奖学金评定办法》和《优等生评定及奖励办法》里看得出来。以成绩为主要依据来评价学员的方法固然简单易行,但片面追求学习成绩,会导致学员忽略了自身综合素质的锻炼和提高,难以适应部队武器装备发展对士官人才的需要。
1.2 评价要素不全
现行的评价要素主要集中于学员的学业成绩、士官组训能力考核和技能等级考核等显性的、容易组织考核的项目,但对学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创新和实践能力、道德实践等隐形的指标都没有提及,评价内容不够完整。
1.3 评价数据不能保证客观性
当前的对绝大部分定性指标的评价主要由学员队干部评价。虽然队领导是学员最直接的领导者,对学员的情况最熟悉,但评价结论主要取决于学员在队干部心目中的形象,评价结果的主观性、随意性太强,评价结果难以体现客观、公正。
2 改进现行评价方式的具体方法
士官学员综合素质评价是建立在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之上,它是整个评价工作的重中之中。对于新型军事人才的素质结构,军事教育界提出过一系列的标准。王焕福总结了跨世纪新型军事人才必须具备的六种素质,即:坚定的政治素质、过硬的军事素质、强健的身体素质、宽厚的科文素质、超凡的谋略素质以及较高的创造素质。鉴于军革对士官人才的要求和士官学校实际,士官学员综合素质可分基础性素质和发展性素质两部分。
2.1基础性素质评价
基础性素质指学员在学校规定的教育、教学、训练和课外军事、科技文化活动等环节中形成的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军事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四个方面。政治思想素质实行“一票否决”制,基础性素质得分由另三部分进行加权相加而得,其中,权重由专家组经过讨论商榷定出。另外,科学文化素质评价主要评估学员的科学文化素质水平,主要由学员理论必修课程成绩得出;军事素质主要评价学员的军人作风养成、军事基本技能、军事专业基础三个方面;身体心理素质主要评价学员身体、心理的健康状况、体能达标水平等,评价结果主要取决于毕业联考体能测试的成绩和学校组织的体能考核成绩。
2.2发展性素质评价
发展性素质是指学员在学校教育中形成的体现创造性、实践性的素质,主要评价学员在组织管理、创新发展、文体特长、操作技能(含英语、计算机、专业技能考核、基本技能考核)等方面的表现和成绩,分为加分项和扣分项。加分项以表彰学员在完成基本的任务之外的创新才能和表现。扣分项主要针对学员在校期间没有达到基本培养要求和各种违规违纪行为的评比量化。
学员综合素质评价以学员队为单位进行,学员最后综合素质评价得分等于基础性素质评价得分加上发展性素质加分,根据综合素质评价积分情况进行排名,前30%为优秀,后10%为一般,其余60%为良好。
参考文献:
[1]梁明晓,张永红,王光辉.浅谈初级任职教育院校学员综合素质评价[J].中国军事教育,2007(19).
关键词: 工学结合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 行为导向教学法 综合素质评价机制
教育部频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推进工学结合模式,除了要处理好观念更新、制度保障和校企结合等宏观层面的关系外,在专业建设等中观层面,也应积极探索适应中国国情的、符合工学合作要求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既体现了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又显著体现了学生主体性这一特征。笔者认为,工学结合虽然主要是针对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育而言的,但是在工学结合的大视角下,高职院校的综合素质培养应该寻求切入点,从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中汲取养料,探求有效的培养对策。
一、高职院校综合素质培养的现状
(一)学校培养强度不够。
在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下,随着学校与企业交流的深入,高职院校已经逐渐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众多院校都开设了综合素质课程。但是,在集专业技能、外语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于一身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中,综合素质课程所占比例最小,开课形式也多以大课为主。
(二)缺乏切实有效的培养途径。
尽管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要实现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切实加强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并且也推行了一系列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但是收效甚微,甚至有些培养策略让众多师生无法达成共识。例如: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能和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某些院校实行的军训巩固期方案就让学生苦不堪言,早起的学生上课时瞌睡连天,让教师大为恼火,这种方式能坚持下去,固然会可行而有效,但在短时间内,并不能从根本上调整学生不规律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另外,综合素质的课程开设,也由于大班授课的形式和陈旧的教学方法而成效甚微。
(三)综合素质培养与专业技能培养脱节。
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基本素质、职业素质及创业素质,其中基本素质包括三个方面: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及身心素质。在众多高职院校中,综合素质培养与专业技能培养是各自为政的独立个体,专业技能教师不认为自己应该承担综合素质培养的责任。但事实上,综合素质培养应该渗透在专业技能培养的过程中,专业技能教师不仅要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更要在专业技能培养中注重端正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职业素质等。
(四)学生更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
广大高职学生本身就对未来缺乏长远规划,相对而言,他们更关注能不能上岗就业。他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技能学习上,积极上进的学生也只是忙于考取各种技能证书,忽视自身其他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工学结合的视角下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策略
(一)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行为导向实质上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教与学、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社会交往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要求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能力和才华的平台,指导学生直接从所处的情境中体验和反思所学的内容。这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不谋而合。行为导向学习对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是非常有益的,不仅可以使个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的经验和技巧,同时还可以提高沟通交流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的意识,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进而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
在高职院校,行为导向教学法已经广泛用于专业技能培养中,但在综合素质培养课堂上,还基本维持着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听得昏昏入睡。或者教师讲得声嘶力竭,学生也在高谈阔论。事实上,教师要转变观念,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比如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用行为导向教学法,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甚至让学生不仅是学习行为的评判客体,还是学习行为的评判主体。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行为中领略到学习的兴趣,在学习行为中获取素质培养方面的认知。
工学结合的教育环境要求学校除了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外,还应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过去“满堂灌”的做法,转变角色,做学习活动的导演者,积极创设接近工作实际的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认知和学习风格,向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观察、模拟和反思的机会。
(二)构建合理的综合素质评价机制。
要制订良好的综合素质培养方案,必然需要合理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做支撑。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同时也是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构建符合时展需要和高职人才成长规律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提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极为重要的方法和手段。合理的评价体系,对促进学习风气、规范学生行为、指导学生成才等有很大的作用。毕竟学生综合素质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质量的具体体现。总的来说,在工学结合的双主体培养模式下,合理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应该达到以下要求。
1.评价主体多元化。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不应该只是科任老师打分、教务处公布成绩这种简单狭隘的方式,而应该主体多元化。首先应该引进企业这一主体,企业参与学生的培养过程,对学生的培养结果必然会形成一定的评价,而这些评价正好是学生极为在意的,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促进性;学校的培养主体中,也应该是全方位的,教师、辅导员、宿舍管理员都可以从各个方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自评和他评还应该相结合,同学的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不能忽略。这样一来,企业的评价通常会参照职业标准进行统一开发的、独立的测评体系,更具备职业规范性,评价结果能帮助学生有效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和辅导员的评价能够全面、及时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学生最了解自己,周围的学生可以起到镜子的作用,因此,自评和互评在评价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2.评价结果过程化。根据不同的综合素质要求,以及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体系化,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评价结果不应该只是一个单一的结果,而应该具备过程性。在人才培养中,首先,在校内学习、基地实训和顶岗实习的过程当中,综合素质评价的侧重点应该有差异,综合客观的评价结果应该具备过程性;其次,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过程当中,他们的习得结果应该是发展性的,他们某方面的素质可能进步很快,也可能有些学生的某些素质在退化。所以,评价应该具有发展性;最后,根据素质培养的性质不同,评价的过程性应该有差异,如技能性评价周期可以短一些,而道德性的评价周期就应该延长,贯穿整个大学学习过程。
3.评价方式多样化。要给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就需要结合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分数评价是最基本的评价方式,但也是最不具备情感性的评价方式,我们可以在少数技能性评价中运用;座谈式的交流评价方式可以拉近评价者与评价对象的距离,让评价对象更容易接受批评教育,从而实现进步;当然,书面反馈的评价方式也是很可取的,这种评价方式重点不是给学生一个分数,而是帮助学生在改变中成长。
4.评价目的明晰化。评价目的明晰化是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一条重要原则,众多评价主体,不管是企业还是学校,不管是自身还是同学,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构的最终目的都是帮助学生,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综合素质。只有把握这一目的,才不会让评价者进入打击学生、激化矛盾的误区,也不会让被评价者流于表面的功利性追求,这些都无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确立企业在高职学生培养的主体地位,通过企业设定岗位需求合理化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质量能否具体落实。高职院校应严格按照企业目标岗位工作的实际需要来选择课程。在课程上采用“宽基准、活模块”的方式,体现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同时适应职业发展变化的能力,既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又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
强化企业在高职培养中的主体地位,是建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需要。在双主体培养模式下,企业参与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更能确保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也更能让学生认可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并积极参与,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综合素质培养才能卓见成效。
(四)在专业技能教学过程中渗透综合素质培养。
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不应该仅仅是综合素质课程教师和学工辅导员的职责,更应该是专业教师的职责。专业教师在设计教学计划时需要同时考虑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将综合素质的培养融入到专业技能的培养中。首先,根据专业培养方案、教学内容特点及授课时间长短,提取能提高综合素质的教学内容,开发教学专题;其次,编写教学专题教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综合素质融入方案提出明确要求;最后,教学内容编写要服从教学计划的需要,不应顾此失彼,不能降低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何红梅.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文学素养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3.9.
[2]童晓燕.职业教育中关键能力的培养研究[D].
关键词: 英语教育专业 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 对策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推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和学工管理模式在推行过程中无一例外地会遇到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那就是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具体内容、二者孰轻孰重及如何实现二者结合?这些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新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效果。与其停留在理论上的争论,不如实地到用人单位实践调查。为了加深学生对社会、行业、岗位及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创业的认识,系领导研究决定,确定以英语教育专业为突破口,组建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赴长沙小新星英语培训集团进行实践,时间为3天,实践方式以走访、学习观摩为主和问卷调查为辅。
一、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二者孰轻孰重
此次走访和调查三个层次100多人。通过统计,结果如下:
经过仔细分析我们发现,小新星总部高层管理人员都认为二者并重,加盟学校高层管理人员认为职业能力重要4人,综合素质重要2人,这反映出加盟学校高层管理人员有出于盈利的需要,认为职业能力重要占17.5%,总体看来学校高层管理人员认为“二者并重及综合素质重要”占72%左右,其他非正规或规模小的学校高层管理人员观念由此可想而知。由于教师与小新星存在聘用的劳动关系,因此,教师中认为职业能力重要占70%,这样才有自己的饭碗,师训部受训学员认为职业能力重要占63%左右。
值得引起注意的是,认为“二者并重及综合素质重要”的加盟学校规模相对较大,口碑较好。我们走访了当时在场接受培训孩子的家长65位,93%认为小新星正规,81%认为孩子不仅学到了英语,还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中获得小新星优秀教师称号的92%认为“二者并重及综合素质重要”,小新星最新高端教育产品――DHR教师100%认为:“二者并重及综合素质重要”,这就揭示持“二者并重及综合素质重要”观念的培训学校可以在发展中生存得更好,持“二者并重及综合素质重要”观念的教师有更好的职业前景和发展空间。这一结果、这些观念及与之相应的实践对学校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英语培训机构对教师技能和素质具体要求及培养方法
(一)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及培养方法。首先,思想素质是关键。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小新星把老师的思想素质归纳为要有爱心、耐心、责任心。在对学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通过要求诵读传统文化弟子规传统文化、分享诵读心得培养感恩心理等手段,对学员进行此方面强化训练。同时,小新星科技集团Family般的企业文化氛围熏陶培养员工的爱心、耐心、责任心,实现职业技能与思想素质的有机结合与渗透。
其次,要有基本的沟通能力。英语培训机构与正规学校不一样,更要求教师与家长做到互相配合,和谐施教。在与家长的沟通过程中,了解家长的心理,根据沟通对象不同的情况,以真诚的态度,运用灵活的沟通技巧,采取正式和非正式的多种沟通方式,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教师除了要重视语言的表达内容外,还要重视表达语言的技巧。
最后,要有创新能力。创新是英语教学活动的源泉和动力。尤其是在小学教育中,教师的创新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启发作用。教师除了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语音、语调、书写,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学活书本。小学英语教师的创新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材使用的创新,对于教材的使用,我们应该有所取舍,有所增补,不能照本宣科。2.课堂设计的创新,课堂的设计对一堂课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一堂设计巧妙的课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掌握本领。在设计教案时,我们可以把其他学科的优势运用到我们的英语教学中,让课堂整合。3.作业布置与作业批改的创新,在作业布置中,我们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考虑学生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作业,是不是每个学生都应该做同样的作业。
(二)教师职业技能的要求及培养方法。英语教师应具有的一般职业技能包括表达能力、课堂驾驭能力、运用多媒体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其中表达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和非语言表达能力。教学中非语言表达的方式主要包括眼神、手势、和表情等。课堂驾驭能力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包括课堂的组织和调控能力及推进能力与观察能力等。还有扎实的基本功,做演员的都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功”当然指的是基本功。
1.唱功。所谓“唱功”,就是要学会唱歌。小学英语教材的每个单元都安排了几首英语儿歌。这些动听的歌曲需要教师耐心地教给学生,教师不仅要会唱,还要唱得好听,唱得生动,唱得学生喜欢听。2.画功。这里的“画功”指的是简笔画。3.做功。这个“做功”是指教具的制作。其实制作教具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手段。在课余时间,我们可以邀请学生一起制作教具,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制作一些非常精美的教具。把学生自己做的教具拿到课堂上不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而且可以更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结语
根据此次社会实践与调查,围绕英语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这一问题解决,从而推进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及四位一体学工管理模式的新局面,我们得出如下结论:(1)出于对高职生可持续发展考虑,无论学校、专业教师、公共课教师都应当树立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并重的办学理念、教学理念、学习理念,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切入点,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并建立合理的机制。(2)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切入点,专业教师应当在专业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中渗透综合素质培养元素,公共课教师应当于综合素质培养中融入专业职业的色彩。企业的培养观念和方法应当借鉴,教学与管理中融入企业、职业的文化因素。综合素质培养中应当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大力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容。(3)学生要进行职业生涯与学习生涯设计。
参考文献:
河南了河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与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文件中明确指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不是主要依据,除学业水平考试外要考察综合素质,包含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学校老师要把学生在校的一切相关内容记录在《河南省初中学生成长纪实报告》相应栏目中,活动记录和事实材料务求真实,有据可查,作为中招录取的重要参考。
南阳中考科目、内容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将《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的全部科目纳入考试的范围。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由全省统一命题、统一试卷、统一考试时间。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地理、生物七个科目实行闭卷考试;道德与法治、历史两个科目实行开卷考试。
体育与健康和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试纳入学业水平考试统一管理,由省教育厅明确统一要求,各省辖市(含省直管县、市,下同)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艺术(音乐、美术)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也要进行考核,由省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以初中学校为主实施,相关特长表现体现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
在考试内容方面,将依据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确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内容,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题库建设,开展试卷评估与分析,提升考试命题质量和水平。
南阳中考时间安排
【重点】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及高中录取计分科目包含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成绩以分数呈现,总分800分。其中语文、数学、外语每门120分,物理、道德与法治每门70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每门50分,体育70分,理化生实验三科满分30分。
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和艺术(音乐、美术)等未纳入中招录取计分科目的课程,考核成绩原则上以等级呈现,具体等级要求由省辖市统一规定。经教育厅批准的地区,也可以选择部分科目,统一组织考试,并以一定分值计入中招录取成绩。
值得注意的是,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业水平考试结果的研究与分析,做好教学反馈与指导,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根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给学生排队,不得仅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依据。
【变化】
综合素质评价从2017年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实施
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分析,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
初中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利用写实记录材料,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科学分析,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材料将作为中招录取的重要参考,提供给高中阶段学校录取使用。这也就意味着,中考一考定终身的时代将要远去,未来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将会越发完善与成熟,同时意味着学生的课外生活会越发丰富。
此外,高中阶段学校在招生时要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材料使用规则,报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高中阶段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材料使用的相关要求应在招生前提前向社会公布,综合素质评价从2017年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实施。
评价内容和评价程序
评价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初中学校要基于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结合当地教育教学实际,科学确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1统计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资料服从正态分布、方差齐性,采用单组的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
2结果
在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时,首先需检验数据是否满足球对称(Sphericity),如果不满足“球对称”假设,需用“球对称”系数对自由度进行校正。对医科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Mauchly的球形度检验结果V2=3.181,P=0.204,不拒绝“球对称”假设,不需要再校正自由度。从单组的重复测量分析中得出结论:不同时间点的综合素质是不同的(F=190.201,P<0.001)。也就是说,素质教育前后医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发生了变化,结合具体均值和概要文件,综合素质总体上得到大幅提升,尤其是在后期。
本研究中,综合素质由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基本能力素质6个分项素质组成。各分项素质中,对思想道德素质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球对称”检验结果V2=1.126,P=0.570,不拒绝“球对称”假设。从单组的重复测量分析中得出结论:不同时间点的类似的,不同时间点的专业素质是不同的(F=110.592,P<0.001),从具体均值和概要文件可看出,专业素质呈先下后上的趋势。不同时间点的心理素质是不同的(F=21.013,P<0.001),结合具体均值,心理素质水平呈先上后下的趋势。不同时间点的身体素质是不同的(F=40.353,P<0.001),从具体均值和概要文件可看出,身体素质呈先下后上的趋势。不同时间点的基本能力素质是不同的(F=539.046,P=0.000)。结合具体均值(见表2)和概要文件图(略),基本上呈直线上升的趋势。
3讨论
3.1研究方法的选择
重复测量是指对同一研究对象的某一观察指标在不同场合(如时间点)进行的多次测量,可比较某种处理前后的差别,更好地集中于处理效应。而前后测量设计是一种较常见的重复测量形式。本研究中,对同一学生群体在不同时间点(每半年1次,连续3次)进行素质评估,属于前后测量设计的资料,由于处理因素只有1个(素质教育),适合应用单组的重复测量分析方法。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估结果进行重复测量分析,可以比较素质教育前后学生综合素质的动态发展情况,研究素质教育的效果。这种考量素质教育效果的方法,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估结果应用的有益延伸。
3.2医科大学开展素质教育的有效性
对医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各分项素质进行单组的重复测量分析可知,无论是综合素质,还是各分项具体素质,不同时间点的得分都是不同的。2012年5月相比2011年5月,综合素质和各分项素质都有提升,可见,素质教育对学生各项素质的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若将2011年5月到2012年5月这一段时间分为两部分,即前期(2011年5月至2011年11月)和后期(2011年11月至2012年5月),本次调查结果发现,医科大学生综合素质总体得到大幅提升,尤其是在后期。因此,素质教育不仅有效,而且开展时间越久,效果越明显。
3.3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各项素质发展影响不同
素质教育虽然对学生的素质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但在对各项素质发展状况的测查中,我们发现各分项素质的发展不尽相同。在观察的1年中,始终稳步直线上升的是科学文化素质和基本能力素质;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后期得到大幅提升的是思想道德素质;在前期呈下降趋势,后期呈上升趋势,即“先下后上”的是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而心理素质的发展则与众不同,在前期有所上升,后期反而有所下降,即“先上后下”的趋势。
因此,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各项素质发展影响不同,对科学文化素质和基本能力素质有明显的积极影响;对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具有“滚雪球”效应(时间越久,效果越明显);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尽管前期有所下降,但后期大幅提升,在观察的1年中,素质教育对学生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总体还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素质教育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较为特殊,刚开始有效果,呈上升趋势,接着又出现反复现象,学生的心理水平有所下降。这提示我们,现行的素质教育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的效果不确定,也说明学生在大学期间,心理水平的发展不稳定,存在反复现象,需要引起有关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在今后的素质教育中及时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调整心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3.4本研究的缺点
河南了河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与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文件中明确指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不是主要依据,除学业水平考试外要考察综合素质,包含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学校老师要把学生在校的一切相关内容记录在《河南省初中学生成长纪实报告》相应栏目中,活动记录和事实材料务求真实,有据可查,作为中招录取的重要参考。
三门峡中考科目、内容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将《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的全部科目纳入考试的范围。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由全省统一命题、统一试卷、统一考试时间。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地理、生物七个科目实行闭卷考试;道德与法治、历史两个科目实行开卷考试。
体育与健康和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试纳入学业水平考试统一管理,由省教育厅明确统一要求,各省辖市(含省直管县、市,下同)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艺术(音乐、美术)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也要进行考核,由省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以初中学校为主实施,相关特长表现体现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
在考试内容方面,将依据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确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内容,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题库建设,开展试卷评估与分析,提升考试命题质量和水平。
三门峡中考时间安排
【重点】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及高中录取计分科目包含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成绩以分数呈现,总分800分。其中语文、数学、外语每门120分,物理、道德与法治每门70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每门50分,体育70分,理化生实验三科满分30分。
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和艺术(音乐、美术)等未纳入中招录取计分科目的课程,考核成绩原则上以等级呈现,具体等级要求由省辖市统一规定。经教育厅批准的地区,也可以选择部分科目,统一组织考试,并以一定分值计入中招录取成绩。
值得注意的是,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业水平考试结果的研究与分析,做好教学反馈与指导,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根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给学生排队,不得仅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依据。
【变化】
综合素质评价从2017年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实施
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分析,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
初中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利用写实记录材料,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科学分析,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材料将作为中招录取的重要参考,提供给高中阶段学校录取使用。这也就意味着,中考一考定终身的时代将要远去,未来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将会越发完善与成熟,同时意味着学生的课外生活会越发丰富。
此外,高中阶段学校在招生时要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材料使用规则,报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高中阶段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材料使用的相关要求应在招生前提前向社会公布,综合素质评价从2017年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实施。
评价内容和评价程序
评价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初中学校要基于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结合当地教育教学实际,科学确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内容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