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命科学的知识范文

生命科学的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命科学的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命科学的知识

第1篇:生命科学的知识范文

一、对教学理念的反思

“分数才是硬道理”,根据目前我校的实际情况,怎样把学生的分数提高是一切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地理教学工作中,一定要把新课程要求下的课程标准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用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事例讲解、启发学生,让学生在相互帮助中增强主动学习的动因,而不能总是担心学生不会理解,总是惧怕有一些小知识点没有传授到位,这将无异于传统的地理教学,这样一来,学生就不会对地理学科感兴趣,分数就不会提高,总之一句话,要抓大放小,提倡“有效教学”。

二、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进行地理教学实践时,有时会发觉地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差异,课后细细分析,原因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发挥出所预想的作用。因此,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例如,“气压带与风带的教学”一般不按课本的程序去硬讲道理,而是选取课本中没有的材料如日本偷袭珍珠港这段史实来设计,学生在十分好奇的情况下,一堂课会完全进入角色,效果相当的好;在人文地理教学时,尽量选取长三角的材料也就是身边的现实来进行教学,学生都会睁大好奇的眼睛,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课标所要求的知识,而且会灵活运用,这恰恰是高考所要求的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三、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课堂教学过程中一般存在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对某一问题讲得太多太宽而导致教学内容无法完成;二是讲与练的时间安排不太合适;三是重结论轻过程。就我校而言,地理组老师的教学语言具有科学性、启发性和生动性,能够吸引学生,所以学生喜欢上地理课,师生沟通效果好。

今后,应努力优化教学过程,解决有限地课堂学习时间与训练及培养能力的矛盾。为此,要向课堂要效率,向课堂要质量,教师一定要有“有效教学”这个观念,积极思考并及时向不同兄弟学校的专家以及本校的教师或其他学科的专家请教。

四、对自身教学行为的思考

经过思考,笔者发现在以往的教学中,有时一堂课全用课件上课,有的板书太少。对此,我们不能被课件牵着鼻子走,也不能板书过少,使部分学生没有透彻理解传授知识的过程。另外,我们作为地理老师应该经常检讨自己是否与学生平等对话,是否有公正的品质、豁达的胸怀、丰富的感情,是否让地理课充满了激情等。

五、对教学反馈的反思

1.通过一段时期的教学实践,我们更应该要有这样的意识:整个高中地理教学应该具有一致性、整体性、连贯性,不能分割开来,高一到高三的内容如果在哪一个环节出了“次品”,对于总复习来说都是要重炒现饭的,而且效果不佳,故在平常的教学中,即使学生对于某一部分知识的接受有任何难度,也不要轻易放弃,那种只顾眼前利益的教学,迟早会害了学生的整体复习。

2.“得基础者得天下”,如果基础没有打好,一味地追求高、难方面的教学,不顾学生的实情,盲目攀比,最后就成了空中楼阁,无本之木,在高考中是一定要吃亏的,应牢记抓住主干知识不放松,把所有的基础打牢固,没有过不去的坎,没有学不好的道理。

3.关于作业,应强调“老师下题海,学生出题海”。事实证明,很多学生对作业过多有很大的反感情绪,这样一来,他们就不会认真地学你的科目,分数也不会有所提高。所以在作业方面,作为老师应该要多选题,多做题,多研究高考真题,然后把精选出来的题目交给学生做,量不能太大,要适度、适时,才能效果明显。

4.关于信息的问题。闭门造车肯定是不行的,我们在充分利用好本校资源的同时,一定要加强与外校的联系,与名校的联系,与同类型学校的联系,这样才能知己知彼,资源共享,才能将它山之石用来攻玉。

第2篇:生命科学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 中职数学;生命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3-0078-03

1 引言

中职教育是把适应与满足社会需要和人的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着眼于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兼顾学生终身学习以及适应职业变化的需要,培养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针对课堂教学现状,构建中职数学生命课堂教学模式,是为促进学科质量提升和构建高效自主的课堂。

2 中职数学生命课堂的含义

生命化课堂是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为基础,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赋予教学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追求以人的发展为本的一种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为阵地,开展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思想、文化、情感交流活动,并给予学生收获和快乐。

中职数学生命课堂教学以促进学生生命发展、学科发展为宗旨,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学习能力为目的,转变教学方式及评价手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高效学习、快乐学习。中职数学教学内容切合中职学生的实际,具有职业学校特色。

生命课堂教学模式,表现在关注学生生命的发展,关注生命的体验性,关注教学活动的生成性,关注教学方法的对话性,关注教学内容的职教特性,关注评价手段的多元性等几个方面。

3 中职数学生命课堂中构建师生和谐关系的策略

“亲其师,信其道。”教育要取得成功,必然要使师生关系和谐,这是极其重要的。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它不仅是知识传授的重要条件,而且是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有效进行的重要保证,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身心健康、活泼、有个性地成长。

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爱是基础,有爱的教师是可亲可敬的,是擅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的,也更容易感染学生。尊重是前提,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尊重是人类较高层次的需要,是最接近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当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人们就会产生自信的体验和成功的愉悦,进而认识自己的价值所在。

和谐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中职学生中,学困生的比例较大,要调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多多关爱他们,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不受到伤害,用爱心融化他们的“心理防线”,在师生间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桥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维护其内心的和谐。以学生为本,凭借爱和尊重,教会学生肯定自我,热爱、尊重自我和他人,建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学生才能在和谐的教育氛围中愉快地学习,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接受教育、健康成长。师生人格平等,师生和谐对话,带动课堂教学的优化。

4 中职数学生命课堂中教师的“教法”策略

教师是课程的设计者,在学生学的过程中起指导作用,教师角色不可或缺,起到至关紧要的作用。针对职业学校的特点,结合职业学校学生的基础和认知特点,教师的设计与教学就要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为立足点,根据学生的特点、知识基础、能力水平、背景、需要、兴趣等进行。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从单一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教学模式发展,由归纳型向演绎型教学模式发展,由以“教”为主向重“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发展,使教学模式日益现代化。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尝试“分小组教学”“活动项目教学”“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模式,做到教学模式的选择与学科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能力、技能培养目标的有机融合。通过手段激励学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转化教育目标 由智力本位、能力本位向人格本位转化,整体设计教学目标,点拨知识,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因材施教,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灵活整合中职数学课程内容 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调整中职数学的教学内容,加强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实践性和应用性,使其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学生的职业特色,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数学观念,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紧扣专业前沿,传递新知;紧扣时展脉搏,传播时代“好声音”,把时代因素融入课堂教学中;紧扣能力培养的主线,突出职教特色。关注学生生命发展,学会知识、发展能力,进行德育教育。

正确运用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主体和方式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要结合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评价,同时要注意把课上评价与课下评价有机结合。

创新媒体技术的使用 在“互联网+”时代,运用新颖、有效的信息化教学手段,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慕课为学生提供了新型学习平台。

5 中职数学生命课堂中学生的“学法”策略

中职学生对数学学习普遍存在问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成绩差,知识漏洞多,直接导致上课听不懂,久而久之,逐渐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在教学中教o学生学习方法是必要的。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听讲,善于思考;勤于记笔记,能发现问题,擅于总结;通过活动引领或问题引领,学会自学知识,掌握核心知识点、内在逻辑、定义的理解,学会互相交流,使知识内化、理解;学会实践总结,形成学科知识体系,会应用于解决生活、工作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命课堂教学模式。

6 中职数学生命课堂中优化“教”与“学”的路径

教师 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特点,采用分小组、分层次教学,4人一个学习小组,小组中学生大致可以分为A(好)、B(中)、C(及格)、D(差)层。

1)准备阶段:分层次制订导学方案。

①确定授课内容及分层制定目标。大连市轻工业学校学生有中专班、高职升学班、普通高考升学班、3+2高职班4种类型,根据学生的需求,确立教学目标。例如:中专班,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专业结合,和生活结合,提高其数学素养;升学班,对于每个知识点,要掌握到何种程度,由易到难编排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系统地掌握知识点。为每个教学环节、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具体目标,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享受到成功的体验。

②确定复习内容。查漏补缺,可补充本节课涉及的初中知识,或应具备的计算训练,这一步很重要。

③确定教学方法。设计导学案,首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入手编制出导学案,将新课中要自学的内容进行“知识问题化”,然后把问题列出,让学生对照列出的问题去学习。可采用翻转课堂、讨论教学法等,恰当使用教学方法,加强学法指导,是构建生命课堂的重点。

④确定评价点,包括:课前复习、预习评价;知识点掌握情况评价;每一层的类型题掌握情况评价;检测题评价;学习态度的自我评价。

2)课堂教学。多年的实践证明,针对中职学生参差不齐的数学基础,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分小组分层学习法。评价要贯穿教学的始终,可采用小组竞赛、必答题、抢答题、本课自我评价、互评、检测卷等形式,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①导入。启发引导不是设置问题,而是让学生发现问题。导入的方法尽可能新颖、有趣、实用,可采用多种手段,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较简单的知识点,可以运用翻转课堂模式,让学生课前学习慕课,培养其自学能力。

②探究。按照导学案,分组探究不仅可以提高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减少重复,借用他人的学习成果,实现合作学习的目的。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分层,较难的公式推导,要求每组至少A层学生理解掌握;对于程度较差的学生,可以在讨论中理清知识,要求最终记住结论。

③运用。强化基础,分层训练,巩固新知,促进内化。教师要体现层次性,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因材施教。基础较差的学生重点练基础题,组长或组内同学帮助,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基础好的学生,增加层次较高的题,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④检测。分层次对本课知识点进行检测。

学生

1)课前准备。

①预习。职业学校学生基本上无预习习惯,布置预习目的是鼓励学生学会自学,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方式可以是上网查资料、看书、看慕课等(评价:做到此项的小组按人数加分)。

②复习。课堂上基本公式或基础题主要考查每小组D层学生(评价:做到此项的小组按人数加分)。

③作业。整治不完成作业或抄袭作业等情况(评价:不交作业,小组按人数扣分)。

2)课堂学习。

①学习新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学生按照教师的导学方案,经过教师的引导、小组讨论,最后要掌握知R点。对于D层学生,每组组长要负责帮助;对于学案上的问题,由A或B层学生进行讲解(评价:未完成任务的,按人数扣分)。

②运用巩固。共同完成练习,分层次完成对应的练习。组内学生互相讲解(评价:B层学生展示解答过程,正确的加分)。

③练习检测。分别完成对应层次的检测,组长负责评分。(评价:正确完成检测题加分)。

④本课自评。对于课堂上学习态度、知识掌握情况做自我评价。

7 结语

总之,构建中职数学生命课堂教学模式,努力实现“以人为本”,促进生命整体发展。促进学生生命发展、提升学科质量的中职数学生命课堂应该成为中职数学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追求!

参考文献

第3篇:生命科学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生命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以人为本”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支柱力量,开展生命教育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保障。生命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属于不容忽视的课题之一。

1 生命教育的基本含义与主要特征

生命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与新理念,为了更好的将生命教育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得以发展,就必须要让学生了解其含义及特征:

1.1 生命教育的基本含义

生命教育的本质就是对教育者进行关于生老病死的教育,从而让受教育者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且掌握相应的生存技能等等,因此从教育层面上生命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受教育者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学会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1.2 生命教育的主要特征

1.2.1 主体性与体验性。生命教育就是让教育者感受生命存在的价值,因此首先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忽视身体主体的教育属于空谈教育,同时情感是生命的载体,因此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形式就是让受教育者进行情感体验,让大学生处于情感中去触底自己的心灵。

1.2.2 审美性与感动性。人都是具有审美追求的,审美追求一直贯穿于生命的整个过程,人的审美享受也就是对生命的享受,因此生命教育的审美性就是让受教育者感受生命的美好与价值;感动性就是针对生命的延续而言的,感动会激发人的审美情感,进而激发人对生命的向往,可以说,有感动就会引起审美,感动是审美的开始,促使生命朝着健康的方向成长。

1.2.3 整体性与开放性。生命属于一个过程,每个人的生命特质都不相同,因此我们要学会尊重每一个受教育者的生命特质,让他们学会包容与宽恕,将个体的生命置于社会发展的整个生命体系中,以此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开放性是生命的重要特质之一,人与人之间是相互交流与交叉的,因此生命教育必须要与社会、自然环境以及其他生命相结合开展,在开放中寻找个体生命的完整。

2 生命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

生命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教育占据着重要的作用:一是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需要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而生命教育就是在培养学生基本生存能力的基础上,对学生的人生价值观进行教育,以此提升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各种诱惑比较多,尤其是一些极端思想导致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比较集中,几乎每年都会发生高校学生自杀等问题,而开展生命教育可以让学生对生命产生敬畏,从而及时帮助大学生消除不健康的心理问题,丰富大学生情感;三是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和谐意识。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国家的基础要求,也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生命教育的本质就是创造一种和谐的关系,因此通过生命教育有助于让大学生形成一种和谐的意识观念;四是有助于塑造大学生理想人格。开展生命教育让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得以升华,从而实现塑造大学生理想人格的目标。

3 高校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

3.1 建构高校生命教育理念,提升高校教师生命情怀

针对当前高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高校要加强对生命教育理念的认识:首先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改变以往以当下生活教育为主的理念,强化对生活的关注教育;其次高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在职培训,增强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尤其是培养教师的生命情怀,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生命情怀;最后教师要将生命教育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生命教育不能脱离教学工作,而是要融入到整个教学体系中,以此实现生命教育的本质要求。

3.2 营造高校生命情感氛围,形成主体间性校园环境

生命情感是生命人生的基础素质,因此高校要积极营造生命情感氛围,形成主体间性校园环境:首先高校要开展生命教育的实践氛围,通过举办相关文体活动,让学生感受生命的价值,懂得尊重生命、爱护生命。比如高校可以利用各种节日开展各种主题的文化活动,以此将生命价值融入到学生的头脑中;其次高校也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生命情感是人与人之间生存上的关联,因此高校也要鼓励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及教师与教师之间多交流、多沟通,树立生命平等、尊重他人的氛围,就如同德国哲学家胡塞所言,主体间是我与他人之间生存上的联系;最后高校要积极为生命情感氛围的形成提供各种便利的条件,促进该情感的形成。

3.3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解决生命教育现实矛盾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该具体化与针对化,在开展生命教育的过程中要克服以往的采取空虚理论教学的模式,而是应该采取生动、形象的案例等使学生了解生命的真谛本质,并且为学生创设一种生命体验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自由和探索的精神。

3.4 细化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开展生命教育实践活动

过去我们一直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目标,而忽视对个体生命的关注,这样对于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高校大学生而言不切合实际,因此高校要细化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将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细化要对学生的个体生命关注,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将生命教育目标细化需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阶段而定,注重生命教育的实践性,如同思想政治教育,生命教育的本质在于提高学生对生命的价值认同,因此生命教育必须要依托各种活动载体,丰富生命教育的内涵。为此高校要立足于当前的教育发展阶段,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融知、情、意、行为一体,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40.

第4篇:生命科学的知识范文

从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生命科学发展的需要,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这四个方面,浅析了在高校非生物专业类学生中开设生命科学选修课的必要性。

关键词:综合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21世纪是生命科学(亦称生物学)的世纪,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据权威机构预测,在新的世纪里,生命科学将成为新一轮自然科学革命的中心。为了普及生命科学教育,适应国家和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在高校开设生命科学公共选修课,对于优化非生物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非生物学类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综合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也十分迅猛,这必将引起高等教育全方位的深刻变革,尤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更为突出。我国高等教育部门正在把握时展的机遇,关注世界教育技术的前沿动态,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改革旧的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培养跨世纪的高素质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1]

20世纪末,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已把生命科学的发展放在首位,在这样一个科技竞争、人才竞争的大变革时代,我国的高等教育如果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就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人才规格较之工业经济时代有了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教育必须处理好“专才”与“通才”的关系[2],尤其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跨学科专业的建设势在必行,要允许学生在系际、校际选修课程,甚至在必要时可以中途转系、转校国家教育部颁发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在对于“非生物学类专业生物学基础课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这一项目中,对于在高校非生物学类本科生中开设生命科学公共选修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专业和课程设置将出现多样化,从未来社会对社会成员的要求出发,对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确立高等教育应为快速发展的未来社会培养综合型高素质人才。通过课程设置的改革,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既有约束,又有自由学习的课程。[3]要求通过这样的学习,使学生具有牢固的、经久发挥作用的核心基础知识,又具有个性的、宽而广的知识面。新的教学模式不仅是传授知识,关键是为了培训大学生的技能,培养大学生以全新的方式,用新的思维模式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我们知道不同学科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方法,生命科学也不例外,为了便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需要,给非生物学类学生开设生命科学选修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生命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

教育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共同研究决定,首批批准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36所高校建立“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据介绍,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下文简称“基地”)是生物高新技术产业中人才链、技术链和产业链三者的结合体,通过积极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和与管理水平高、综合实力强、技术手段新、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合作,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4]“基地”在完成国家建设目标,进行高层次生命科学领域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上,针对现阶段大学非生物学类学生和教师缺乏现代生命科学知识和意识、造成不利于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和结构调整的现状,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率先为全校非生物学类学生开设生命科学基础普及课程,加快校内外生命科学课程教师的培养。

高校给非生物学类学生开设生命科学选修课,要延续从选修到必修,从普及型课程到提高型课程,从学分少到学分多的发展过程,在课程设置上要有系列性,延续性。要有一批专门从事公共生命科学选修课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并能在教材编写工作中作一些探讨。

二、生命科学发展的需要

在20世纪里,生命科学有了重大的进展,以至在自然科学中越来越居于显赫的地位。2000年4月6日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在南京的一个题为《中国文化与科学》的演讲中指出,“假如说20世纪是物理学世纪的话,那么21世纪将是生物学世纪。生物学对人类的价值观念的影响恐怕比物理学对世界的影响更深远……”生命科学一直是农学和医学的基础,对农业、医疗、制药等方面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进而扩展到食品、化工、环保、能源、信息等方面。因此,生命科学的发展与人类的未来息息相关。[5]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如人口、粮食、资源、环境、健康等,都对生命科学给予了重大的希望。如果我们浏览一下生命科学的方方面面,就会发现,生命科学的分支已多得难以计数,更有大量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不断出现。学科间相互交叉,互相渗透,生命科学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对整个科学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它将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物理学所起的作用一样,成为科学革命的中心。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融合,以至在人类思维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历史使命中,生命科学将起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认识和了解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对学习其他科学知识也有帮助。

人类进入21世纪,生物技术已不再是单纯的生命科学的研究手段,它已经从生命科学的实验室里走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产业力量,近几十年来,生物公司和相关的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生物技术紧接信息技术而崛起,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它将在生态环境、伦理、道德、法律等方面引发一系列新的变化,也带来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6]例如克隆人类胚胎的研究将给21世纪的医学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但是克隆人的出现将给未来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带来严重的后果。转基因技术可提高农作物产量,节省未开发土地,从而为野生生物提供更大的生存空间。然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是我们不得不担忧的,转基因食品究竟会不会对人产生有害的作用,科学界目前对此尚无定论。类似的还有生物多样性、生态与环境等。这些问题已不仅仅是生命科学领域所能单独解决的问题,还需要相关学科领域共同解决。

三、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20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已充分证明,人类生存方式的技术含金量渗透到了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航天技术、海洋技术等世界高新技术及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和生活产生了日益深刻的影响。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的研究更为直接地面对着人的生命,影响人的生命意义和生存方式。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政治多级化、科学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培养的大学生要能在参与国际、国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没有高素质是不行的。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必然进入产业化,这仅仅依靠生命科学专业人才是不够的,还需要其他方面的人才,而这些人必须懂一些生命科学方面的知识,因此,我们的高等教育必须在非生物学类学生中全面开设生命科学选修课。另外,由于学科交叉,知识相互渗透,从事其他行业的人也需要掌握一些有关生命科学方面的知识,如果知识面太窄,那将对个人的发展起到很大的制约作用。教育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社会要求通才,全才,高校有义务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这就要求今天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断培养自己适应知识变化,工作变化,环境变化及人类生存的能力。

另外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现已出现诸如人口、资源、能源、环保等方面的问题,并且已经或将为之付出沉重的代价。国家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要使经济的发展同人口增长、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相适应,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发展,并在发展中带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解决而所有这些都与生命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的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未来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生力军,他们认识和了解这些问题对他们将来从事经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知识经济的主体,强调的不仅仅是对劳动的某一方面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而是对各类知识的整合。因此在高校非生物学类学生中开设生命科学选修课,是势在必行的,但是由于课时的限制,不可能系统地、深层次地传授给学生许多有关生命科学方面的知识,其目的主要是通过在讲授某些生命科学知识的同时,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现代生命科学意识和思维方式,更好地为经济社会服务。

四、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大学生对生命科学的了解仅仅停留在中学的水平上,而那些知识毕竟是最简单,最基础的知识,根本不能满足大学生阅读比较专业的生物杂志和文章的需要,更不能满足学生自学生命科学的需要。如果要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生命科学方面的知识,那么在高校非生物学类学生中开设生命科学选修课就显得非常必要。[7]

知识经济要求教育部门培养出具有多种知识及多元文化融合能力的新型人才,这是因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和整合性的特征,作为知识经济的主体,强调的不仅仅是对劳动的某一方面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而是对各类知识的整合。因此在高校非生物学类学生中开设生命科学选修课,是势在必行的,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现代生命科学意识和思维方式,更好地为经济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刘久成.知识经济与大学生素质论纲[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

[2]向显智,陈强.现代科学技术概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3]北大生科院编写组.生命科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杜占文.世界不需要转基因食品[J].科技文萃,2001,(11).

[5]李柯.生物技术挑战信息技术[J].科技文萃,2001,(9).

[6]高力.制约规范生命技术,符合人类整体利益[N].科技时报,1999.

[7]姜知然.我国三十六所高校获准建立国家生命科学基地[N].中国新闻社,2002.

第5篇:生命科学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成人药学教育;生命科学导论;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1)09-0064-01

近年来,在成人药学课程体系改革中出现了一个亮点,即生命科学导论正在进入专业课程中。引入该课程的目的是让学员掌握生命科学的基本知识、规律,并启发和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生命现象进行思考和探索,同时引导他们用生命科学的整体观去理解中医中药的理论,去探索西医西药的知识。针对成人药学本科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笔者结合该课程的学科特点,从改进课堂教学方法,优化课程讲解内容,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等方面对生命科学导论的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1、成人药学本科教育的现状

成人药学本科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其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过程有着特殊性。首先,成人药学本科教育的生源多为高中或大专水平的各个药厂或相关企业部门的在职工作人员,其学习具有明显的功利性,主要目的是针对自己工作实践中的欠缺,甚至是迫于国家对工作人员层次的硬性规定。对他们而言,重视的是所学知识的实用性而不是学术性,注重技能而不注重知识。其次,成人药学本科教育中专业课程设置较多,而接受教育的学员年龄、层次、学习经历各不相同,其理解力、记忆力和专业技能都差异很大,且受工作、家庭等方面的影响,有效学习时间很难保证。因此,把握成人药学本科教育的现状,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及方法是搞好药学本科成人教育的前提。

2、改进课堂教学方法,以多媒体教学为主

生命科学导论内容多、课时少,而成人学员又具有机械记忆力弱、理解力差的特点。因此在教学方法上以多媒体教学为主,以便高效的展示课堂内容,解决信息量大,课时少带来的问题。同时,利用电脑模拟生命的宏观或微观过程,克服抽象内容教学难的问题。如生物进化、光合作用等内容,配合动画进行讲解变静为动,变抽象为直观,易于学员理解和记忆。给学员播放有代表性的实验教学录像片段如DNA重组技术、蛋白质合成过程等,弥补了成人本科教育无实验课时的不利条件。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像随意组合、灵活多变的,为学习者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景。借助于多媒体缩短了讲授时间,同时使教学形式活泼生动,教学内容更为形象直观,让学员在理解的基础上印象深刻,激发学员的创造性思维,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3、优化课程讲解内容,突出生命科学内在规律

我院开设的生命科学导论课程以高崇明教授编著的《生命科学导论》为参考教材。依据教师对生命科学的理解,把介绍生命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研究方法、应用作为重点,强调生命科学对人类发展的影响。课程分为五大板块:1)绪论,讲述学习生命科学的意义,总体介绍生命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了解生命科学发展的脉络。2)介绍生命的物质基础,从生命的化学基础延伸到到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然后扩展到生命活动能量的获得和释放,简述细胞周期和调控及细胞的信号传递。3)生命的延续,重点讲述生物遗传发育的分子基础,从分子水平上阐述生物的奥秘,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分子、细胞和遗传基础知识。4)生物的进化,从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类群上描述生物界的整体面貌,重点讲述生命的起源和主要的进化学学说,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思想。5)生态学原理,重点提出要重视生态环境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重点介绍生态学的基本规律和相关概念。

4、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与实际紧密相连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为非生物学专业的成人教育本科生,为了使学员“听得懂、能理解”,教师必须严格把握授课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授课深度上,要把基本的原理、规律等概念作为重点,但不是简单的灌输,尽量与类似的事件相联系。如在讲授“DNA的复制”相关内容时,笔者除了用Flash描述DNA的复制,还把这一现象与细菌的分裂、动物的生殖相联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授课广度上,要与生产实际紧密相连。在讲授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时,介绍分子生物学基本概念及在生产上的应用,尤其是在现酵制药领域中,利用现代基因工程技术进行优良菌种的选育等与广大学员日常工作环节紧密相关的技术内容进行系统阐述。同时介绍生命科学近年内出现的若干热点和发展前沿,如人类基因组计划、禽流感、口蹄疫等;在讲授生态学原理时,和学生一起分析极端天气的原因、太湖污染的原因等。

5、结语

哈佛大学的教育计划中就有这样一句“毕业生应该受到广博教育并应在专门的学科方面得到一定的培训”。而成人教育的非正规性决定了它可以依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与变革,依据社会成员个人教育需求的变化,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办学方向、教育计划及教学体制,优化教学方法,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将最新的知识信息以快捷的方式传授给成人。因此,生命科学导论进入成人药学专业课程表是恰逢其时,对于指导成人药学教学、培养21世纪合格的创新型药学人才,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江春梅,梁金庭突出成人教育特点努力培养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J]

中国冶金教育,1997(6):74-75

[2]徐国章,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J]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9(2):4-6

[3]李菡,杨国栋,冯火斤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J]

高等农业教育,2003:40-41

第6篇:生命科学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生命科学导论 公共基础课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c)-0-02

学分制、选课制和短学期制是上海大学在已故校长钱伟长先生教育思想的指引下所形成的特色教学管理模式。全学年共分4个学期,其中春、秋、冬三个学期为课堂教学环节,而夏季学期为实践环节。每个课堂教学学期共有12周的时间,除去最后两周用于考试,课程内容的教学则集中在前十周内完成[1]。《生命科学导论》作为公共基础课,教授对象将是学校所有全日制本科生,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合理安排课程内容,灵活把握教学进度,有效结合课堂和课外教学对学生的激发作用,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素质。以下就结合我们对《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所进行的探索性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一些总结,希望对同领域中的教学同行们能有启示

作用。

1 加强教师梯队建设,探索团队教学模式

《生命科学导论》近年来逐渐在各大高校中被推广成了公共课或基础课,这就决定了它的教学功能定位应服务于培养大学生的全面素质;而且,此课程的目标是要让大学生通过学习,较全面的把握生命科学在现代社会生活与发展中的重要性[2]。所以,这势必就要求课程教授的内容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又要区别于科普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获得对生命科学的基本了解,而且能掌握生命科学的思维方式,增强在社会生活和学习中队生命科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基于上述教学要求的实现,传统的单个教师承担一门课程或一个班级的教学模式将会受到很大的挑战。首先,课程教授对象不再是某些学院或某些专业的学生,而是全校几千名本科学生,因此授课规模较以往有很大的扩展;其次,学生各自以往对生命科学相关知识掌握的程度也参差不齐,学生的来源除了全国各省市外还有国际留学生,因此,对课堂知识讲授的接受程度也不尽相同;第三,作为一门导论课,势必要求对这一领域的知识要有尽可能全面地介绍,但是,教师个人所掌握或熟悉的内容也总是有局限性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给本课程的教学增加了难度。为解决这些困难,将此课程建设好,我们大胆地打破了以往一贯的教学模式,尝试组建课程教学团队。以具有资深教学经验的教授牵头,从学院各个教研室,科研团队,抽调不同专业背景,从事不同研究方向,具有不同学历和教学经验的老师,组建成一支老、中、青结合,囊括了教授、副教授和讲师的课程专属教学团队。通过集体备课,互相交流,协同授课,统一命题,集中阅卷等方式,从课件制作,课堂讲授,课后答疑,试卷命题直到阅卷批改的整个教学流程中,发挥各成员的优势,取长补短;相互之间积极开展学习借鉴、切磋交流、竞争合作等形式的活动,不断把课程的教学和建设推向前进。

2 教学内容的梳理与合理安排

《生命科学导论》相关的教材种类繁多,所涉及的内容也十分宽广。本着钱伟长校长“培养学生们自我教育、自主学习、自我选择和实践教育能力”教学目标[3],结合上海大学自身的教学管理特色,我们对课程的相关教学内容作了重新的整理和调整。首先,从学校短学期制对教学进度的要求出发,综合国内有关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相关教材内容,同时结合教学团队成员自身专业背景的分类,我们将课程的内容划分为十个专题:分别为绪论、生物化学、细胞、微生物、植物、动物、生态、遗传、基因工程和食品。每个专题由2-3位相关研究领域具有8-10年教学或研究经历的教师共同承担教学课件的制作;并对提交教学团队的教学PPT进行集体讨论、修改和模拟讲授,最终形成课程讲授的统一课件内容标准;其次,根据每个教师的个人特点,开展多人合作授课和一人单独授课的模式相结合;最后,在上课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基础和兴趣点,给予授课教师一定的自由度,允许其在标准课件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课程内容、讲授顺序和授课形式的变通,以更好的适应学生的需求。

3 结合实际教学需求编写新教材

鉴于学教学管理模式和制度的特点,国内已有的教材很难完全与之配套;因此,在多年教学积累的基础上,通过调研学生的课堂反应,学习体会以及他们对学校其他公共基础课教学的建议,我们开展了新教材的编写工作。通过学校的教学沙龙的交流,汲取其他院系在开设公共基础课过程中的经验为我所用,组织团队教师和校内外优秀教师进行交流和学习,并邀请知名学者亲身授课,从中把握和提炼出现代生命科学在社会发展和生活中最吸引人的内容,同时,结合生命科学的知识体系,遵循钱伟长校长“大学教育要服务社会发展、面向实际,突出应用性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思想[4-5],在生命科学导论的新教材编写中突出了应用性强,与生活密切相关,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重大的知识点的地位,同时结合生命科学自身所具有的系统性和基础性特征,力求形成一套内容丰富,知识性和应用性兼顾,适合学校4学期制教学模式的新教材。

4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拓展教学渠道

上海大学作为上海地区一所211院校,学校的硬件设施配备完善,因此我们充分利用了这一优势,将我们的课堂同传统的教室,延伸到了整个校园甚至是学生的整个生活中。上课内容和课件全部上传至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同时,利用学校的校内交流平台“乐乎社区”开辟各任课教师的专属在线交流空间,由任课教师每周2次和学生进行在线交流,解决学生在课堂和课外所提出的相关问题;此外,利用公共网络资源中如QQ、MSN、微博等深受学生喜爱的现代网络交流工具,使学生通过手机,电脑能随时随地将他们的问题和教师进行及时沟通和交流。让学生对生命科学知识的学习和了解不再局限于课堂,而延伸到了他们的寝室、餐桌、运动场以及他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时段,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命科学知识就在身边的日常活动中;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课堂知识灌输,转变为主动根据需要去查找、学习、了解和掌握所需的知识;引导学生更好的利用零碎时间进行知识的挖掘和

学习。

另外,加强本科教学和研究生培养相结合,合理安排本学院的研究生和博士生参与本科教学的教辅工作。公共基础课最大的特点就是上课人数覆盖全校本科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每一次的作业布置、课堂测试或讨论都会给任课教师带来十分繁重的课后批改和评阅工作,而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加入无疑是一个很好的生力军,他们平日就活跃在科研工作的第一线,对生命科学的前沿和热点问题把握十分敏锐,由他们协助任课教师进行作业批改、评阅以及与学生互动探讨和交流,不仅能减轻教师的负担,使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课程建设中去,而且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更生动、更具体地和学生进行详细交流,这也有利于建立学生高年级与低年级之间互帮互助,言传身教的帮带互动学习模式。与此同时,对研究生和博士生本身而言,这也是一次十分难得的教学实践环节,对其自身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对学校的研究生培养也是一个很好的互利互补的实践。

生命科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如何在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体现这一特点,这是对我们的又一重大挑战。我们尝试利用学院生命科学中心的公共实验平台,通过学生申请,任课老师协调,以及中心平台老师配合的方式,在不影响实验中心日常工作的前提下,努力为学生提供参观,学习以及观摩实验的机会,通过开展“学院开放日”等活动让他们从课堂走进实验室,将他们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带到实验室中去体会和揣摩。同时,我们还计划结合上海大学夏季短学期实践教育环节,在选课的学生中择优选拔部分人员进行独立创新实验的尝试,让他们能更加深入了解生命的奥秘,以激发他们对生命科学的学习兴趣。

5 加强学习,及时总结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每门课程的教学所面对的教学对象都是不同的,学生既有的基础知识,文化背景,学习习惯,接受能力等都会存在差异,所以必须要对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应和解决。在我们生命科学导论课程开设的过程中,除了通过上述的各种日常交流手段收集学生反应的问题外,每学期结束时还实行学生对课程教学进行评价,通过学生对各任课教师课程教学给出的评分和所提出的意见,我们进行汇总,并通过集体讨论,交流以及会同学生和其他学院教师共同座谈的形式,对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并对下一次课程的开设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此外,选拔若干优秀的教师,通过参加校内的教学竞赛交流以及校外的学习和进修,不断提高教学团队的教学水平,以期更好的适应学生的需求,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6 教学效果与待解决问题

通过教学团队人员的共同努力,生命科学导论课程已经逐渐形成了适应学校教学管理模式的教学方式,同时结合多种教学手段,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扩展和延伸,在本科生的公共基础课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课程被纳入了学校重点建设行列。但在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如何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如何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如何更加合理地安排授课模式?怎样利用学院实验中心平台服务更多的学生,打造教学实验相结合的课程特色?这些问题还有待我们今后课程建设中继续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王福友.钱伟长与上海大学短学期制[J].现代大学教育,2010(3):93-98.

[2] 张惟杰.生命科学导论[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 刘仁义.钱伟长的应用教育思想初探[J].河西学院学报,2012(28):1-5.

第7篇:生命科学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生命科学史. 教育价值

新课程高中生物教材生命科学史的教育蕴涵的教育价值是非常丰富的,对于实施新课改的目标具有独特的作用。细想起来,生命科学史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下面笔者就谈谈自己的粗浅的认识。

一、生命科学史是一部思想史话,处处闪烁着人类高尚精神的光芒。生命科学史,它揭示了人们思考和解决生命科学的思想历程,它或多或少地打上时代的思想,时代的烙印。例如,罗伯特.胡克是第一位用显微镜观察和描述细胞结构的学者,他不但将观察到的软木每个中空的“小室”称为细胞(cell),而且描述了植物活细胞中的物质。罗伯特.胡克在生物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具有传奇性,也给予科学家们一定的启发。在细胞概念的教学中以罗伯特.胡克的事迹导入教学过程,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列文.胡克是自学成才的典范,他充满活力的一生及其研究成果令人钦佩和赞叹,人们称道他的事迹之余,也在学习科学家的顽强拼搏、不断进取精神。施旺和施莱登是细胞学说的首创者,他们不仅初步阐明细胞的概念,而且开创了细胞学说的新纪元,促进了生命科学的发展进程。通过这些生命科学史的学习,学生一定会惊叹于人类高尚的精神,有助于学生认识科学理论的形成是科学发展的必然,又对科学发展进程产生深远而又有决定性的影响。微耳是19 世纪的一位才艺俱佳的学者,文艺界和社会活动的杰出人物,他创立了细胞病理学并提出"细胞来自于细胞"的观点,从而修正和完善了细胞学说。微耳和他的事迹有助于学生领悟科学家们的博学多才、严瑾求实和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

二、生命科学史是一部探究史、科学过程史。每一个知识点的产生不,无不前人探索的艰辛。例如,对于对于光合作用的发现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土壤是构成植物体的原材料,1642年,范.海尔蒙特通过柳树称重实验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他认为:光合作用需要水。迄今为止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研究已经有了360多年的历史。初中新教材的教学在于形成光合作用的概念,以揭示柳树生长之谜为线索,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和条件,实际上是重复了普利特斯利、英格豪斯、谢尼伯和萨克斯等科学家的研究的经典实验。高中阶段的教学在于阐明光合作用的氧化-还原过程,可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因此将瓦伯格、卢宾、卡门、卡尔文、阿尔农、派克等科学家的研究史料整合到教学内容之中,不仅有助于理解光合作用这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而且有助于从其中一些典型事件中可以学习到前人的探究方法,并且深受启迪,获益非浅。

三、生命科学史揭示了自然科学的实质。自然科学的实质可以归纳为以下特征:定量化、观察、实验、科学过程、在自我更正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1、定量化是将生命科学同数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孟德尔就是利用数学统计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才发现基因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只有对不同环境下获得的大范围的样品进行方差的统计分析,才能将遗传引起的变异与环境中变异分开,精确的定量化使生命科学如鱼得水,如日中天。

2、观察、实验是生命科学基础。通过观察来研究事物,特别是通过精确的对照实验来研究问题是自然科学的又一突出特征。19世纪70、80年代萨克斯领导的植物学派对生物学中的实验方法的应用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19世纪80年代,鲁(1850-1924)将实验方法引入胚胎学领域。并扩展到生物学其他领域,最后扩展到进化论中。到了20世纪30 年代,大多数生物学领域,除了生物学中的系统分类学,都采用了实验分析和物理、化学方法而取得新进展。

3、生命科学史显示了知识产生的科学过程。例如,20世纪初,萨顿和鲍维里提出了染色体学说,即遗传因子可能在染色体上。但是,当时无证据证明。直到1910年,摩尔根通过一系列实验方法发现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在位于性染色体上,才验证了萨顿和鲍维里的假说。

第8篇:生命科学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通识课程;基因;细胞;文化素质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研究性教学团队”是国家级教学团队,承担 “细胞生物学”、“现代生命科学”、“细胞与遗传学实验”等三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如何利用精品课程资源创建优质通识课程、更好地发挥国家级教学团队的作用,是我们近几年着力进行通识课程建设的重点。

一、通识教育与育人

2011年主席在庆祝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大会上对青年学生提出了三点希望:要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加强自身思想品德修养,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以实际行动创造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要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敏于创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切实掌握建设国家、服务人民的过硬本领;要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思想成长、学业进步、身心健康有机结合,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

这三点希望可以概括为:立大志、练本领、堪重任。

这三点希望也赋予高等教育新的使命:创新文化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培养完整的人。提高通识教育的质量与效果,首要的是从事通识教育教师的认识高、境界高。

教育的根本是“育人”。“育人”的主要内容是既要教“做人”又要教“做事”。首先要教会“做人”,并使人全面发展。教育的对象是“人”而非“物”,因此,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非“制器”。由于人有精神境界,有丰富的情感,有复杂的思想,而物无境界、无感情、无思想,这就是教育用“育”而非“制”的道理。教育必须按人成长的规律去“育”,因材施教,而非凭不顾实际情况的主观意愿去“制”,按图索骥。教育要求最终“育”出的应是有人性、有灵性,而且是有高尚精神与原创能力的人才,而非毫无人味与原创能力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也就是说,我们应该用文化去开发与发展天赋的人性与灵性,让受教育者既会“做人”、有德,又会“做事”、有才。做人与做事不可分,德与才不可分,人性与灵性不可分,问题只是有什么样的德,“做”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有什么样的才而已。

通识教育既是大学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即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在通识教育模式下,学生需要综合和全面地了解人类知识的总体状况,学生通过融会贯通的学习方式,形成较宽厚、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同时认识和了解当代社会的重要课题,发展全面的人格素质与广阔的知识视野。

通识教育更加注重学生人格的塑造,其次才是专业知识的培养、职业能力的训练。此外,通识教育中的“通”不是指什么都知道的“通,而是融会贯通的“通”,即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够相互通融,遇到问题能够从比较开阔的、跨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达到不同学科文化、不同专业之间的交融。

人文素质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理性认识、理论阐述和实践规范;它包括对人的立身处世的现实规范,也包括对人的精神和价值追求的理论升华。从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角度来解读文化素质教育,其含义有二:一是“化育”,即不是从外在的角度以政治道德伦理规范去约束人,而是将理想转化为信念,将信念转化为情感,让情感最终支配人的行为;二是将客观知识转化为一种个人的情境化的知识。文化素质教育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

文化素质教育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和吸取,它更是一种将知识升华和转化为内在品质和外在能力与气质的教育。通识教育并不简单就是一般的知识教育,它的特点正在于“通”字,因此特别需要发挥国家级教学团队的教学优势与特色,将所承担国家精品课程转化为优质通识课程,更好地将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结合,培养高素质人才。

二、以精品课程为依托,创建优质通识课程

我们的“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研究性教学团队”是2007年获批的国家级教学团队,也是中山大学第一个国家级教学团队。该团队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在本科教学中做出了重要贡献。该团队承担的10门课程中,有三门是国家级精品课程。涵盖了理论课、实验课、素质教育课。如2004年获批的“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重要的理论基础课;2007年“现代生命科学”是教育部批准的素质教育类精品课程;2009年,“细胞与遗传学实验”是中山大学获批的第一个国家实验精品课程。这些精品课程极大提高了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本科教学质量。与此同时,如何使中山大学非生命科学专业的本科生享受生命科学学院的精品课程资源,是我们团队一直思考的问题。

我们团队中有三位获得博士学位的年轻教师,他们经过团队的培养,一位晋升了教授、另一位晋升了副教授。我们在培养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本科生基础课、专业课教学的同时,组织青年教师利用团队的精品课程资源创建优质精品课程。

2008年,我们在国家级精品课程“现代生命科学”、“细胞生物学”的基础上,创建了“现代生命科学导论”、“细胞科学与社会”两门通识课程,并被中山大学批准为首批建设的核心通识课程,每学期都开设,深受学生欢迎。在此基础上,王宏斌教授创建了“基因、疾病与健康”通识课程,并很快被批准为中山大学第三批建设的核心通识课程。至此,我们团队充分利用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先后创建了以细胞、基因为核心的微型、优质通识课程,不仅融汇了本科生对生命科学的认识,也让非生命科学的本科生增强了对生命的认识。

三、以“敬畏生命、珍爱生命”为主线,育德育才

三门通识课程以“敬畏生命、珍爱生命”为主线,具有不同的定位与目标。

在国家级精品课程“现代生命科学”基础上创建的“现代生命科学导论”主要聚焦现代生命科学的一些热点,如基因、细胞、神经生物学、发育生物学、人类基因组计划等,让选修该课程的学生对现代生命科学有个整体概念,确立了现代生命科学的视野。

“细胞科学与社会”是在国家级精品课程“细胞生物学”多年授课的基础上创建的,以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为主线,从社会学的角度,将细胞社会与人类社会相结合,强调了社会的科学发展与和谐,牵引学生“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的基本生命观。从细胞社会“生、老、病、死”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建立“生命源于父母、安于社会、强于自身”的生存观和价值观,懂得感父母之恩、感国家之恩,通过自强,报答父母与社会。

“基因、疾病与健康”课程是由王宏斌教授创建的,主要是从基因水平上阐述对生命的珍爱,与“细胞科学与社会”互为补充。该课程通过分享现代基因组学的研究成果,讨论基因与健康、疾病的关系,将基因的科学知识深入浅出地介绍给学生,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独立自主地获取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培养逻辑分析与科学的认知能力。努力启发学生独立的思辨精神与严谨的科学素养,触动从生命科学知识到生活态度与人文精神的感悟。

此外,我们于2010年创建一门名为“如何上大学”的通识课程,经过在珠海校区三轮的讲授,取得极好的效果。该课程以人生规划为切入点,将大学学习与生命的价值有机结合起来,珍爱生命,需认真规划人生、经营人生,提升生命的附加值。科学的经营人生,就需要有全面的规划,包括学业规划、时间管理、团队合作、人际交往、学习能力、文化素质提升等。

四、变革教学模式,建立师生共同体,提升通识课程效益

哲学家认为,人有两种生命: 一是自然生命,一是文化生命。人的自然生命来自于自然,而人的文化生命则来自教育。人是文化动物,生物界靠基因遗传而存在,靠基因变异而演化;人类社会则靠文化传承而延续,靠文化创新而发展。人类文明进步发展得以延续到今天,教育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教育的本质在于赋予人以文化生命,离开培育人才这一基本点,离开关注、爱护、引导、熏陶、教化、养成以使人身心健康发展,进而体现为人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离开 “以人为本”的通识教育而奢谈其他,只会使通识教育走入歧途。因此,如何变革通识课程的教学模式,使通识课程效益最大化,真正起到育人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1.建立“师生共同体”

一般而言,相当一部分本科生对通识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只想“混学分”,因此,跷课、开小差现象比较严重,同时,也有部分教师将通识课变成完成学时的“挣工分”的课程,这样使一些通识课程沦为了“酱油课”!

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引导的基础上给与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的权利。 通识教育是否能达到此目的,其关键条件在于:学生是否真正遵循自己的内心做出选择,真正挣脱学分与分数的禁锢,选择有兴趣并且愿意全身心投入的课程。为此,我们将课程的第一节课设为“试听课”,主题定为“导言――大学之道”。确保学生在充分了解课程的特点与要求之后,真正依据自己的需求,慎重决定是否选修本课程,同时,我们也对一些为凑学分而被迫选课的同学说明课程的参与度与难度,对于确感有压力的同学进行劝退,这样,既保证了学生充分利用宝贵的通识课学习机会并选择适合的课程,也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实施实践与教学环节的开展,更有利于展现师生间相互尊重与信任,形成积极融洽、自由平等的“师生共同体”。

2.巧设话题,寓文化教育于科学教育之中

通识教育是以克服专业教育的狭隘性,培养德才兼备、知识广博、个性充分发展的人才为宗旨。其关键是如何让本科生在通识课上,在学习专业课的过程中通过个人感悟,做到融会贯通,这里需要教师的努力与智慧。

为了做到专业与人文相通,我们在“细胞科学与社会”的课程教学中,设计了“今日话题”,巧妙地将细胞生物学的专业知识与人类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讲授细胞的肿瘤发生与防治时,我们将该知识点与人类社会的腐败现象结合起来讲授:细胞的肿瘤发生主要是基因突变的结果,涉及的两类基因:原癌基因与抑基因。抑癌基因相当于人类社会的警察,或是执法机关,细胞的癌变与抑癌基因有密切的关系,这与人类社会的官员腐败有某种逻辑关系。因此,在讲授该内容时,与社会的法制建设、反腐倡廉结合起来,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从专业知识的层面懂得了肿瘤发生的分子基础,以及肿瘤细胞对生命的危害;又从人文层面懂得了防止腐败的重要性,很好地融入做人的道理。

3. 共同关注,聚焦人生

我们创建开设的“如何上大学”,本课程主要针对目前很多大学生对大学学习感到迷茫而开设的通识课程,分五个模块、十六讲,内容包括:如何制定大学及人生规划、研究性学习理念、思维导图与镜像思维、交流与沟通、团队与合作型学习、演讲能力的培养、责任与担当等。

本课程是在多年教学基础上,总结与创造的课程,国内外均无先例。使用的教学参考资料均为教学团队自己收集与总结,并借鉴参考了包括牛津大学、哈佛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的相关资料。该课程以人生规划为切入点,将如何上大学与生命科学紧密结合,打造有生命的课堂。为此,我们从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获得灵感,设置了“Focus On Topic”栏目,即在每个主题设置一个关注的主题,以此聚焦人生。如在“为何上大学”这一讲中,设计的关注主题是:上大学承载着国家与民族的希望、祖辈与父母的寄托,以及实现人生辉煌的诸多美好梦想。以此鼓励本科生励志,取得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玉红,张丽,胡家会. 对通识教育的实践认识[J].高等理科教育,2011(3).

[2] 杨 凡,李 蓓. 浅谈通识意识在高等教育中的积极意义[J].高等理科教育,2010(6).

[3] 吴 影,滕玉梅.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新课改对我国高校通识课程设置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2(5).

[4] 庞海芍,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江苏高教,2010(2).

第9篇:生命科学的知识范文

【关键词】初中 生命 科学 教学 思考

在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下,我国的基础教育通常走的是应试教育的路子,片面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学生人文素养和品质的提升,学生脑中被各种考试成绩充斥着,根本就不能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对他们以后的成长道路是极为不利的。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的逐步改革,以应试教育为根基的教育体制有所改观。同时,伴随着一系列青少年漠视生命的典型事件的出现,让教育者对当前的教育制度和方式做出了深刻反思,因而愈加重视学生的人文生命价值观念的培养。生命科学教学作为初中学子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对学生生命教育的重任。将生命教育有效地融入初中生命科学教学中,开展生命科学技能教学,是当前或今后生命科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和出路。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初中学生知识技能提升的同时,生命价值观念亦能得到切实培养,从而促进我国的基础教育方式更加科学、完善。

一、初中生命科学教学中为什么要进行生命教育

1.进行生命教育是现实社会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比例逐年升高,学生自杀、暴力倾向较为严重,发生了一系列引发人们深思的事件。例如,一名初中生因为没有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由于害怕受到老师的处罚而选择自残、自杀;此外还有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等。这固然与老师不当的教育惩罚方式有关,究其深层次原因,是我们基础教育阶段人文生命教育和品质培养的缺失。在我国基础教育中,考试分数、升学率往往是考察教育水平的重要内容,片面以成绩衡量教育水准的现象突出,忽视了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这样的学生在思想中对生命没有敬畏和尊重,只会漠视生命。鉴于此,在初中生命科学教育中加强生命理念教育,爱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树立人文关怀理念尤为必要。

2.进行生命教育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教育理念的要求。在基础教育中强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新时期科学发展观对教育提出的重要要求。在教育中切实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必须加强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我们必须在初中生命科学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使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真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从生命科学教学的课程中解脱出来,让学生的情感认知有效地参与到课程学习中。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生命科学的专业知识技能,还可以更深层次地领悟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含义,使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获得完整的生命成长。如果在生命科学教学中忽视了生命教育,必然会造成学生生命价值观念的缺失,在以后成长的道路中,对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会出现认识偏差,造成不良后果。这种误人子弟的教育理念应该早日得到改观。

3.这是人类社会面临严峻考验下的必然要求。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问题,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当人类繁荣的文明社会与严峻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交织在一起的时候,人们不得不反思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经过不断的探索,人们终于明白,所有的一切问题基本都是人类自己造成的,人们开始认识到了生命价值和环保理念的重要性。因此,从基础教育做起,在初中生命科学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使学生从小深刻领会到生命和环境的重要性,树立珍视、敬畏生命,爱惜人类环境的理念,那人类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二、在初中生命科学教学中怎样进行生命教育

1.突出生命的伟大,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的理念。生命是经过不断进化和演变最终形成的。和卵子相结合孕育了生命,生命再创造生命,使人类不断生息繁衍,永不绝息,这个过程是伟大而神圣的。在初中生命科学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传授生命学专业知识,使学生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要给学生讲解生命的理念和价值,让学生感悟生命缔造和传承的奇妙,培养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的理念。

2.通过解释生命的产生和死亡,让学生感悟生命的短暂和可贵。生命只有一次,没有来世,人生在世,应该感谢孕育自己、赋予了自己生命的母亲。在初中生命科学教学中,教师要侧重讲解生命的产生和死亡的过程,使学生感悟生命的短暂和可贵,教育学生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在自己的生命中做出有意义的事情。例如,老师可以在教学中讲解一些发生重大伤亡的事故,如自然灾害、交通事故,使学生既懂得生命伟大,又感叹生命的渺小,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从而更加热爱生活。

3.诠释影响人类生命的环境问题,使学生懂得怎样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提升环保意识。地球孕育了生命,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物质;反过来,人类为了不断获取发展的空间,大肆挥霍大自然为我们提供的资源,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生存和生命安全。教师在生命科学教学中要传授环保理念,使学生明白提升环保意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