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教师专业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4.069
一、理解化学本质
化学教育如果仅仅停留在化学知识、化学过程和方法的层面上,就不是完整的化学教育。一个化学教师,要把化学知识讲活、讲准确、讲全面,讲到位,关键在于该教师对于化学本质的理解和对化学教育和实践的深刻理解,他应该认识到以下方面:
1.化学教育不仅要超越化学“知识”领域,还要超越化学“过程”领域,即要强调“价值和态度”领域;
2.化学教育必须与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要将学生们已有的经验和认知作为化学教学的起点;
3.认为基础化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具有较高化学素养的公民。
我国化学课程标准也明确地指出: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学习者的化学素养。教学目标着眼于三个维度,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显然,我们已从原来固守于“双基”的传统教育中走出来了,而且还特别关注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明确提出化学素养的目标。随着学者对化学史、化学实验、化学社会与生活研究的深入,对化学本质的认识将不断深化。这些认识包括:化学知识具有可变性;化学知识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实验观察、实验数据的记录、实验数据的分析、归纳和总结以及理性辩证和怀疑,但这些并非是全部;还有化学规律和理论在化学教学中有着不同的作用。化学家具有创造性;化学史揭示了化学发展的情况;化学是社会和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探究是化学知识形成的本质特征。初、高中化学课程都强调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探究的方法是多元的,其中充满着创造性。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进行化学探究活动,实现知识的个人建构和社会建构的统一,增进对化学文化的体验和理解,化学素养在化学探究过程中得到提高。
二、化学探究式教学
化学探究是化学课程标准中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新课程改革中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重要方面,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国内外也已经掀起了探究学习的热潮。探究学习要求教师对化学本质有深刻的认识,教师不是把化学知识作为结果性知识来传授,而是把化学当作一种过程,使学生在探究化学的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化学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观察、体验、实验、推理、假设、解释、表达、交流中探究。教师和学生的“交互主体性”在探究过程中得到实现。
化学教师要实施探究性教学,必须对化学教材中的内容、学生的学习、如何进行探究实践的方法有深入的理解;教师应精心设计探究计划,对课程内容进行甄别,并选择合适的内容与形式设计探究活动,根据学生已有的文化背景、知识基础和各种能力做出正确的估计,对探究过程作全面监测与指导,选择和组织恰当的教学材料。化学教师应该具有进行指导性提问和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讨论的能力,对探究结果实施科学的评价。化学教师除了应具备探究的指导能力,还必须丰富自己的科研能力,提高研究水平,掌握探究的各个环节,这样才能在化学教学中顺利地开展探究性教学。
三、化学综合教学
化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加强了多个学科(如物理、生物、数学等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了化学社会与生活的联系,反映了当代科学出现的交叉、渗透和综合的发展趋势。化学学科这一综合课程注重培养学生整体地认识生活与化学的关系的能力,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为培养综合性创新型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化学教师首先要具备优化的化学知识结构,具有把化学知识整合起来理解化学问题、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化学教师要发展学科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知识综合成一个整体,并使学生能够将知识与社会生活、环境保护等问题联系起来,解释并解决实际问题。化学教师要具备多种教学策略和多种途径,发挥化学课程的综合功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还有尽量利用化学教材的体系与结构,充分体现教材本身对化学内容的综合编排,形成对化学知识的整体认识;要利用知识的前后承接关系,运用化学知识的相互联系,形成对知识间的整合,这种整合可以实现跨章节甚至跨年级知识间的综合,这样可以降低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知识、能力和态度协调发展
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化学素养应包含四个方面:化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化学知识与技能、化学学习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以及对化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的理解。显然,这四方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中学化学学习中应该得到协调发展,而不能是分裂的,更不是偏重或者只发展其中的某一部分。要想在四方面都做好,做到位,我们每一个化学教师都应该完善自己的化学学科知识,提高自身的各种教学技能(包括适应能力、多媒体应用能力、信息分析处理能力、课堂驾驭能力等);要认同自己的化学教育工作,从心理接受并爱上这份职业,只有这样的化学教师才能做到四个方面共同发展,在化学教学工作中才能得心应手。在化学新课程的实施教学中化学教师必须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且更应该注重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关注;从以前的只关注化学教学结果过渡到既重过程也要重结果的教学。现阶段的化学教师必须具备以上的专业素养,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知识、能力和态度协调发展,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符合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学前英语教师 专业素质 培养策略
引言
学前英语教育教学活动能否得以成功实施取决于师资质量的高低。打造专业的学前英语教育师资是我国学前英语教育得以顺利而成功开展的基石。笔者根据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通过调查和访谈,对师资现状及学前英语专业发展需求进行总结分析。结合大专层次学前英语师资的教学实践和产学研成果,借鉴国内外教师教育经验,就学前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进行分析,探索出适合专科办学层次学前英语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的途径和策略。
一、学前英语教师的培养目标
基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语言学习特点,学前英语教师应能够采用先进的学前儿童英语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因此,一名称职的学前英语教师首先应当是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其次应当是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学前英语教育师资的培养目标应当是培养全面掌握学前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综合应用能力,熟练掌握幼儿英语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能独立组织幼儿一日教育教学和保教活动,能独立设计和组织学前英语教育教学活动,并有着崇高的幼儿双语教育职业理想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二、学前英语教师专业化素质的构建
基于以上培养目标,学前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应从以下四方面建构:专业能力;专业知识;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理念,以及职业态度;身心素质。
(一)专业能力。
1.制定教育教学目标的能力。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特点,从宏观和微观上把握,制定幼儿英语教育和五大领域教育教学目标。
2.创设和利用教育教学环境的能力。包括制作教具,创设适合幼儿学习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创设健康、安全、愉快、轻松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的能力。
3.教学能力。即幼儿英语语言教学能力和幼儿园五大领域(社会、健康、艺术、语言、科学)的教学能力。
(1)选择教材、分析和运用教材的能力。能够根据手边教材,分析语言知识点,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
(2)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
(3)幼儿英语教学法的运用能力。
(4)课堂组织和管理能力。
4.评价能力。对幼儿学习效果及幼儿教育相关教育教学的评价。
5.反思能力。
6.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
7.科研能力。
8.与幼儿、家长及同事的沟通和合作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
9.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
10.游戏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能力。
11.终身学习的能力。
12.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
13.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具有听说读写译的中级水平。能用英语流畅地组织幼儿英语教育教学。
14.具备幼儿教育五大领域相关技能,以及唱、跳、弹、画、说等艺术技能。
(二)专业知识。
1.双学科知识。首先是幼儿教育学科的相关知识,包括幼儿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知识、幼儿发展知识、幼儿保育知识。其次是英语学科的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英语语言本身的特点和核心问题理论知识,语法和听、说、读、写、译等综合知识基础。
2.深厚的双元文化基础知识。
3.职业智能和职业修养;职业道德相关知识;教师法和教育法规知识。
4.通识知识。包括人文、社会、健康等方面的知识。
5.师范类教育相关知识。包括基础教育相关的基本知识,如教育学、普通话、计算机。
6.教学法知识。幼儿教育五大领域的教学法知识,游戏教学法,以及幼儿英语教学法的相关知识。
7.艺术类理论知识。包括声乐、乐理、绘画、琴法、舞蹈创编等知识。
(三)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理念和职业态度。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教师观,具有崇高的双语教育职业理想。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幼儿教育工作,充分认识到幼儿教育的启蒙性、幼儿英语教育的特殊性,以及幼儿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性和意义。树立先进和开放的教育理念,保持教育工作的前沿性、时代性和前瞻性。其次,要有健全的人格;恪守职业道德;遵纪守法,无违法乱纪行为和犯罪记录。此外,要做到敬业乐业,在幼儿保育和教育工作中,要富有饱满的热情、高度的责任心,对幼儿富有爱心、热心、耐心和细心。热爱幼儿,关爱幼儿,帮助幼儿,让孩子感觉到安全、幸福、轻松。
(四)身心素质。
学前英语教师要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有稳定的情绪,乐观开朗的性格,积极向上、豁达、平和的心态,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律能力。同时,要具有同理心,能够正面地理解社会、理解孩子;跟家长、同事、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良好的身心素质能给孩子营造安全、健康、和谐、轻松,充满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并且能够影响和引导幼儿,有助于幼儿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培养,帮助幼儿形成开朗、乐观的性格、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身心素质。
三、学前英语教师培养的策略
(一)优化学前英语教师教育者师资。
学前英语教师教育者自身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师资培养质量。教师教育者只有熟谙幼儿园教育教学的规律和特点,了解最前沿的教育教学动态,以及最新的教学方法,了解学前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才能从宏观上把握学前英语教师培养的方向和专业素质培养的策略,引领学生有效地、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和学习,并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指导。由于学前英语教育还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大多数学前英语教师教育机构的培养者都没有幼儿园一线的英语教育教学经验,处于“单专业”的教师模式。学前英语教育教学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双专业”,即既精通学前教育教学又熟练掌握英语语言能力,以及英语教育教学经验。因此,学前英语教师教育者应是具备“双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其应深入幼儿园一线,进行蹲点和调研,并大力提升产学研的力度。此外,有些教师教育者从业前未能接受师范教育,缺乏教育理论的指导,也应加强自身教育教学知识的学习和技能培养,才能在教学和实践中给予学生专业上的指导。
(二)建构科学的课程体系,培养学前英语教师坚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
1.建立双学科知识课程模块,实现学前英语教师职业岗位的个性化要求。
确立以学前教育学学科课程和英语语言学学科课程,双学科课程为主打课程的课程体系,辅以艺术类课程,人文通识课程,幼儿园五大领域教学法和幼儿英语教学法相关课程。
2.重视学生英语语言基础,突出学生英语语音和口语能力的培养。
重视培养学生深厚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加强学生听、说、读、写、译语言基本功的培养,尤其要突出学生英语语音和口语能力的培养。用英语流利地组织课堂的专业能力要求学生能用英语思维,顺畅地进行交流。此外,学前英语教师是幼儿的启蒙外语教师,幼儿通过模仿教师的发音,学习拼读英语。学前英语教师发音的正确与否与幼儿发音的正确与否是成正比的。由此,学生良好的英语语音是非常重要的。
3.增加选修课比例,选修课程成为学生专业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
在突出双学科课程教学的前提下,设置人文、艺术、教育管理、心理素质修养、跨文化交际、双语教学、幼儿语言学、教育法规等各种类型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突出师范性,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心理素质,增强沟通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从业过程中形成积极正面的职业态度,提高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
4.突出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强调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理论服务于实践。制订完善的实习实训方案。根据每学期开设的课程,安排不同的见、实习内容,并保证见、实习的充足课时量。
在实习、实训过程中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反思能力的培养。在此过程中,不但要培养学生分析教材、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育教学的能力,更要强化学生的反思能力。反思能力是教师教育教学中一项重要的能力,教师通常通过反思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强化教学效果、促进教学的目的。可以通过观摩,对他人的教学进行评课,兼并学生上课、自评和他评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反思,从评价和反思中发现教育教学中的核心问题,如教学目的的合理设定,教学目的是否达到,如何选择教学方法,如何掌控课堂等。反思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想出解决方法,再实践、反思,从而提高实践能力和反思能力。
在见、实习过程中,加大跟学生交流、指导、合作的力度。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及时给予学生专业上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和儿童观,坚定从业信念。不容忽视的是,实习对学生职业情感和态度、职业思想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学生在见、实习过程中的挫折感是导致学生毕业后放弃幼教职业的重要因素。在见、实习过程中,学生会经历茫然、畏难、不知所措、害怕、兴奋、富有成就感等情感体验。在实习初期,由于没有经验,而且进入到一个陌生环境,学生很容易产生恐慌、挫败的情感体验。大学指导老师与幼儿园指导老师要建立双向合作,实习前建立沟通,共同为实习指导学生制订指导计划和策略。双方积极反馈,及时为实习学生解决专业上的困惑和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重视毕业论文设计,培养学前英语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阶段是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学习科研方法和提高科研能力的关键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教育者要突出科研的意义。引导学生重视科研,并认真教导学生科研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做科研、乐意做科研,在以后的从业过程中能以科研促教学。
(三)重视学前英语教师职业情感、敬业精神的培养。
崇高的双语教育职业理想是学前英语教师实现专业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职前培训对幼儿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学生今后的职业选择。师资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教学新手敬业精神的缺乏,以及学前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是目前较突出的问题。可通过邀请优秀的学前教育专业人士地讲座,以及优秀学员举力经验交流会等,重视见、实习过程的情感因素,积极地引导学生。让学生正面地了解幼儿教育职业和专业的特点。通过选修课,学习交际技能和心理调节技能。培养学生敬业乐业的精神、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的情操。另外,可建立“导师制”,指定特定的教师在专业上定期对学生进行指导,引领学生的专业发展,帮助其理解职业特点,更有效地提高学生专业素质。
(四)培养学前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和专业素质。
专业发展意识是教师专业化的前提。首先,在新生刚入学时,可通过专业介绍的方式,让学生清晰地了解专业特点、所需培养的专业素质,从而树立职业理想,并做好专业和职业规划,培养专业发展意识,为未来专业发展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其次,发挥校园隐性文化的作用,强化专业发展意识,提高专业素质。社团的英语童话剧表演,英语文化节,幼儿英语教师全能比赛,游戏设计比赛,英语歌曲大奖赛等课外活动,都能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同时,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优势,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搜集专业相关的理论和实践资源,了解国内外学前英语教育改革和发展最新动向、理念及经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专业素养。
(五)建立教育教学资源库,为学前英语教师将来从业储备丰富的教学素材。
教师教育者可为学生建立一个学前英语教育教学资源库。包括优秀的教学案例,艺术作品集,优秀教具整合,幼儿英语歌曲集,幼儿英语童谣集,幼儿英语故事集,西方文化习俗集等,为其将来的教育教学工作储备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
(六)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考核体系,确保培养高质量、高标准的专业素质。
考核标准和考核方法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培养过程中,采取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让学生成为主体对象,他们既是评价的参与者,又是评价的合作者。评价可分为自评、他评、师评三部分。评价内容从课堂表现、出勤、小组活动、平时测量、课后作业、期末考试等综合因素进行考核。技能课程,如语音、教学法等,采取考核证书制,在修满语音课的所有学时后,进行技能考核,考核合格者颁发合格证书,不合格者无证书,需要再培训、再考核。考核是否合格跟毕业、就业挂钩,以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对能否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2011.12.12.
[2]长沙师范学院内部资料.
[3]Shulman,L.S.Knowledge and teaching: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1987,57.
[4]陆敏.幼儿英语教师的知识基础[J].学前教育研究,2009.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
中图分类号:G6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9-096-03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这一规模庞大的教师群体,凭着多年前掌握的知识和一支粉笔、一本书包打天下的时代已经结束。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必须顺势而变。本文就教育信息化对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提出的要求以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一、教育信息化对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提出的要求
1.具有面向教育信息化的先进教育理念。教育信息化不仅是对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更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变革。“不同的教育理念,会带来不同的教学设计,取得不同的学习效果。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着教师的行为,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是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面对教育信息化的大环境,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新课程的知识观、人才观、教学观、学生观、师生观、资源观、评价观,研读《数学课程标准》,把握其精髓,树立相应的教育理念。
2.具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有效整合的能力。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要具有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能力。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将时代活水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内容相结合。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特点,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贴近生活,更具有时代气息,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3.具有协作研究的能力。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的教育活动和科研活动的联系更紧密。“教师即行动者”已为广大教师所认同,教学与研究已成为信息化教育中小学数学教师的重要职责。在教学和研究中,来自不同地区的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相互交流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共同讨论教学中的得与失,广泛吸收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放弃’以往那种小农经济式的“单打独斗”,建立一个善于合作、乐于合作的教师共同体,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4.具有设计组织资源的能力。“教育信息化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和效率等方面不断提出新要求,教学资源的设计组织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本功,也是教师日常教学的基础工作”L3 J。因此,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深入透彻地了解和把握自己所教学科内容,而且要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学会制作多媒体课件,学会WebQuest、Blog等基于网络的教学设计和组织管理技术,能够熟练运用这些技术;高效组织教学。
5.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必须随着新技术的使用与信息的扩展而有所改变。教师作为知识的权威者和代言者的身份被质疑,“一桶水”的小学数学教师已经不再适应信息时展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学习知识,才能成为源源不断的“长流水”。小学数学教师要意识到,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意识,养成不断追踪学科动态的良好习惯。
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存在的问题
1.不能正确处理好技术与人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对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使用与教师主体之间的关系存在一些误解。“第一,过分依赖于信息技术,感觉不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数学教学就不是新时代的数学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对多媒体加以科学合理的选择而盲目使用技术,这种理念认识支配下的技术使用仅为数学教学的形式服务,忽视了数学教学的本质”。“第二,忽视现代信息技术zest学教学的作用及价值而过分夸大了数学教师人为的作用”。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一些小学数学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抵制信息技术的思想。他们认为,不用信息技术那玩意儿照样能培养出数学优秀人才,何必要多此一举呢。还有一些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仅仅是辅助而已。这些小学数学教师轻视或者忽视信息技术对数学教学的巨大作用。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这样的数学教师必将为时代所淘汰。
2.信息技术能力低下。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信息技术技能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师的一种基本素质。许多教师意识到信息技术在教学和科研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我国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仍比较低下。这样的教师开展数学教学,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而且是对信息技术设备的严重浪费。小学数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低下主要表现在;“对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操作与应用不够熟练;部分数学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还相当薄弱,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教学资源的能力相当有限等。”
3.不具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专业知识。“美国学者PunyaMishra与Matthew J.Koehler提出了基于信息社会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型专业知识: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TPCK)。它是学科知识、技术知识和教学法知识三者之间动态整合的产物,是关于教师在具体情景中如何利用技术进行教学的一种高度综合的复杂知识”。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TPCK知识对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影响不言而喻,但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并没有认识到TPCK知识对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有些教师说:“如果我不懂数学知识要完成数学教学是绝对不可能的,若不懂教学法知识可能在教学效果上受到一些影响,而若不懂信息技术知识至多在形式上不时髦罢了。这种认识支配下的数学教学,要么忽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要么把信息技术作为传统黑板与粉笔的替代品,把信息技术与数学内容生搬硬套在一起,表面上贯彻了TPCK的理念,实际上是对TPCK的一种误解。
4.教师培训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我国现阶段对小学数学教师进行培训通常采用“培训班式”,和“专家讲座式”两种形式。“培训班式”主要强调小学数学教师对信息技术及现代教学设备的技术操作,而不强调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有效整合,培训的内容和具体的数学教学情境脱节,不能给数学教学带来重大改变。有人尖锐地指出,该模式只是造就了一些“有技术没有思想”的教师。“专家讲座式’一般由外请的专家讲授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中的理念和方法,从理论上总结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问题与经验”。这样的培训有利于教师快捷、准确、系统地掌握有关信息技术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理念和方法,但是“专家讲座式”也存在不可忽视的局限性:一方面,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往往感慨“听起来蛮有道理,可就是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做”;另一方面,校外专家离开后,缺乏后续的实践指导。
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对策研究
1.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师主体性之间和谐共生的平衡关系。关于小学数学教师主体作用与信息技术的关系,笔者认为,两者都非常重要,不能忽视任何一方的作用,它们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平衡关系。一方面,“数学学科所具有的很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的特点,决定了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数学,主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一培养通过数学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参与“数学算式推理”、“数学命题论证”、“数学几何作图”等活动实现的。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主导性的发挥应适时、适度,恰到好处,点到为止,避免代替学生思维,走上教师独舞的不归路。另一方面,小学生的特点决定了在发挥教师主体性的基础上,还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小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的数学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枯燥的。因此,数学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创设一定的学习问题情境,使数学知识以一种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呈现出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思考’、学习。
2.创造条件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信息素养。首先,营造有利于小学数学教师信息素养提高的良好氛围。硬件的配备和软件资源的开发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前提,学校应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学校应建立完善的评价和激励机制。良好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可以形成小学数学教师相互激励、相互促进、相互竞争的学习氛围,从而促进小学数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其次,开展有计划、有针对性的“信息技术校本培训”,如计算机基础、信息检索技术、知识管理技术、表达展示技术、教学评价技术、思维组织技术、叙事反思技术等培训。需要加强对小学数学教师TPCK的培训,培训采用以下步骤:第一,专家结合优秀案例,向小学数学教师传授TPCK的相关专业知识。第二,将参与培训的小学数学教师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小学数学方面的专题,进行教学设计,并且每一组选一个代表就选择的专题进行讲课,其他的旁听,并做好观察和记录。第三,就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运用TPCK的优点和缺点进行讨论,其他教师提出建议,专家进行恰当的点评,同时,讲课教师进行必要的反思。第四,经过讨论和反思后,重新讲授前面讲过的内容,进行再讨论再反思。这种培训模式让小学数学教师将所学到的TPCK知识进行实践,并且能得到同行和专家的帮助和指导,有利于小学数学教师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有关TPCK的专业知识。
3.实现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自我建构。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自我建构的途径:一是数学教师通过网络搭建数学教师知识共享的信息空间,促进TPCK知识的交流。同时,学校可组织数学教师到比较好的兄弟学校举行学术交流活动,学习开展TPCK用于数学教学的成功经验,通过交流,可以借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二是学校自己组织数学教师开展TPCK用于数学教学的讲课比赛,并请校外专家担当评委。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数学教师将从别人那儿学来的经验及相关TPCK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并且可以得到专家的现场指导,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是:
第一,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
第二,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的教育内容和措施。
第三,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
第四,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教师职业有自己的理想追求,有自身的理论武装,有自觉的职业规范和高度成熟的技能技巧,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特征。
教师职业的专门化既是一种认识,更是一个奋斗过程,既是一种职业资格的认定,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
2.化学教师专业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我国有关法律已经为推进教师专业化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证
1994年我国开始实施的《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第一次从法律的角度确定了教师的专业地位;
1995年国务院颁布《教师资格条例》;
2000年教育部颁布《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教师资格制度在全国开始全面实施;
2000年我国出版的第一部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权威性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首次将我国职业归并为八类,教师属于“专业技术人员”一类;
2001年4月1日起,国家首次开展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2.2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对化学教师专业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2001年出版的初中阶段《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和2003年出版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问世,标志着我国基础化学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新课程改革时代。自2001年起的这次新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历次课程改革当中力度最大的一次。新课程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加强对学生在学习技能和方法、科学探究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等方面的培养。新课程同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新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为化学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的机会,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引导教师不断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所以说,新课程改革对我国基础化学教育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对广大化学教师而言具有明显的挑战性。
2.3我国化学教学硬件资源匮乏,化学教师学历参差不起、起点低
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科学科,其任务是分析物质的机构,研究物质的性质,从而利用它们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生活。化学教学与研究必须要有足够的硬件支持。化学实验室、化学实验的基本仪器、化学实验药品药剂等这些最基本的化学教学研究的“生存资料”,很多中学很难完全保证。这就导致了学生无法接触到实验,实践的机会完全没有了;化学教师通过实验提升教学研究的水平的可能也没有了。至于化学教学的其他辅助工具,比如计算机、投影仪等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施,许多的学校根本没有,甚至于许多化学教师不知晓,更不能应用这些工具。这对化学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化学教师应当具备过硬的化学专业知识和其他学科的相关联的知识。这就要求化学教师要有一定的学历基础,同时化学教师要受过全面的教师教育,掌握化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方面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然而,很多中学化学教师的队伍中,在学历上,有中专的、大专的、大学本科的,有受过专门的教师教育,有的根本没有受过任何的教师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起点低。有很多的化学教师甚至是转行过来教化学的,这其中有的以前是教数学的、教语文的,有的甚至以前不是教书的!在这里,我们的教育专门机构的管理体系松散,管理漏洞多,监管力度不够,在很大程度上,为许多的非化学教育人员进入化学教师的队伍提供了可能。
2.4化学教师的教育理念陈旧,教育方式落后
我国当前的化学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唯分数论阶段。许多的化学教师总以为一切只是为了学生的化学考试成绩,学生考试的分数高了就意味着化学教学的成功,化学教育的主管机构也就依照这样的教学评价标准给了这样的教学结果以高分!这是对素质教育理念的严重缪解,严重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原则和要求。另外,化学教师资源的配置严重匮乏。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许多的中学以为“化学是副课,要为语数外让道”,在这种观念的指引下,一个化学教师往往带三四个班级,甚至是五六个班级,化学教师也“顺其自然”地把化学当成“副课”了。在教学方式上,只注重理论讲授而不重视实验教学;只注重知识识记而忽视应用知识能力;重视教而忽视学;重知识掌握而忽视道德情感及个性的健康发展。化学教学的内容仍然停留在做题讲题、再做题再讲题的阶段,实施题海战术。对于化学实验教学,完全以讲授灌输为主,在黑板上画出实验草图,一个劲地讲,根本不进行动手实验教学!
2.5化学教师对专业化发展的认识不够
作为基础自然学科,化学教学是教与学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过程。许多的化学教师头脑中似乎没有了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对化学前沿知识、化学边缘知识不甚了解,缺乏学习的动力,没有自觉继续学习的压力。对于化学教学研究领域,许多化学教师还是一片空白,只在意“教”,而“忘记”了教学研究,这是提升化学教师专业化水平所忌讳的。在这里,教育专门机构在对化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方面存在政策衔接不够,措施不到位。
3.面向新课程改革,化学教师专业化应如何发展
广大教师是新课程建设的主体力量,教师素质是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重要支撑条件。新课程为化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极好的契机,也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化学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应该很好地抓住这个机遇,从各个层面进行全面提升,以适应新课程改革,顺应时代的要求。
3.1在思想上,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良好的教师观念始终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教师应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从思想上彻底祛除应试教育的各种不良思想,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它包括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同和喜爱,对新课程改革重要性的认识,清楚教师的责任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化学教师面对迎面扑来的新课程浪潮,不退却,充满改革的热情和勇气去迎接挑战。化学教师要做到“教育每个学生,发展每个学生”,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化学”,引导并帮助学生学习化学,让化学学科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自然学科的优势,对每个学生在知识掌握、学习技能、实践能力、道德观念、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等方面进行全面提升。化学教师应当积极主动地参与化学学习、化学科学研究、化学教学研究等,做一个化学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实践着、反思者。
3.2化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及学历层次
专业素养是教师驾驭新课程的立足之本。新课程在内容上充分体现了现代化学研究的成果以及化学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加之信息技术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必须积极钻研,努力从高的观点、用新的方法去解释中学化学问题,身体力行地进行科学探究,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使自己成为化学专业基础扎实、知识视野宽广、教学技能过硬的“专家教师”。化学教师必须掌握大学化学专业所涉及的经典化学知识,并对化学前沿知识和化学边缘科学知识有比较熟悉的了解。化学教师还应当掌握教学和化学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心理学和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知识,以及化学教师必备的化学叫学技能。能结合人们最关心的健康、环境、资源、水源及食物等焦点问题展开教学,使学生能够解决未来生活与化学有关的问题及生产生活中碰到的化学问题。必须接受过必要的关于教育教学的专门教育,并达到国家规定的、相关的、合格的学历标准。
3.3化学教学技能与策略
要熟练掌握教材的内容、一般教学知识、教法知识,充分了解学生及其特点,包括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及学习风格等,充分熟悉教育环境、教育目的、教与价值等教育哲学方面的知识。课堂教学实施学法指导、探究实验技能。
化学实验是提出化学教学问题、为学生认识化学知识和为学生检验化学知识以提供化学事实的重要途径之一。它能激发化学学习兴趣,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因此要十分重视化学实验的教学,做到化学实验的生活化、探究化、绿色化、现代化、人性化。
必须在理解素质教育的特点和基本原则之上,,淡化教师主体化,注重教学方式的灵活化,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当务之急,努力提高驾驭现代化学教学辅助手段的能力。努力改善化学教学策略,实现自主学习、愉快学习的教学策略,关注差异性,主动建构为基础的精简教学策略。
3.4注重从道德、习惯层面进行教学;努力提高专业化水平,做到终身学习,主动探究
科学素养是新课程事实所要达到的重要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科学的追求,对化学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所起作用的认识,从化学与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理解等多方面加以体现。化学教师要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在化学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影响,理解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科学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学会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激发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当今科技发展迅猛,知识更新快,要积极提升自觉学习、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做到教与学并重,积极地参与教学研究工作,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反思,总结经验,构建新模式。
3.5把握新课程本质,加强同行交流
要在专家引领过程中更直接地把握新课程的本质。专家引领主要指教师与专家共同研讨新课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的对策,在专家启发下将自己的感受或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继而形成观念。但是,化学新课程涉及的问题很多,更多的是在实践中涌现的,具有“动态”的特征,教师要增强自己的专业自信心,努力形成自己的“专业再生”能力。同行交流是教师之间的对话、互动和合作。教师的专业背景、实践经验和理解能力的差异,对华学课程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教师至今共同切磋、分享经验、吸取教训,彼此互相支持,能少走弯路,有助于教师共同成长。同行交流伴随着教师的自我反思,这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积极有效的途径。
3.6构建良好的管理体制,促进化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化学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离不开制度的有力保证。“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合格的具有专业化水平的化学教师的培养离不开健全的机制。首先,应该严格教师准入制度,把好化学教师专业化的第一关,保证化学教师的专业化、标准化、正规化。其次,努力改善化学教师教育的培养机制,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实现化学教师培养模式的多元化。不断改善化学教师的专业教育,努力提高化学教师的专业地位,从而促进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强调化学教师的职前教育、职后教育以至终身教育,注重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衔接。再次,对于化学教育的硬件配置,要尽可能绝对保证,要保持化学教师师资的平衡,促进化学教学和化学教师专业化的全面、和谐发展。另外,调整化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的结构。课程设置是体现教师专业化的中心环节,化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包括五个方面:普通科学文化知识、化学专业知识、教育学科知识、化学教育技能、化学教育实践。
学校应加强化学课程资源建设,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内现有化学课程资源,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建设有利于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环境,使化学新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化学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
高质量的化学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不仅是化学学科的专家,而且是化学教育的专家。具有像医生、律师一样的专业不可替代性。对化学教师专业化的认识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化学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祖浩,王磊主编,《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宋心琦,《有关化学实验改革的想法与建议》,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4.林崇德,《关于创造性学习的特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
关键词:高效课堂;学习兴趣;先学后教
构建高效的初中化学课堂是初中化学教师的发展目标。如何构建高效的化学课堂,需要教师具备什么样的教学素质和教学能力,是笔者要探讨的问题。下面就如何构建高效初中化学课堂加以探讨。
一、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影响教学效果
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是成为专家型教师,这是初中化学教师预定的教师专业成长目标。因此教师的专业素质一定要提高,包括理论素养、科学素养、教学意识等,这些都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都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因素。
二、注重师生角色的互换
新课标提倡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就是转换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学生由被动听课的听众变成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主体。教师则由主宰课堂教学的“演讲者”变成一个教学的策划者和学生的学习伙伴,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这是民主教学的标志,也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标志。怎样在化学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这是需要教师采取教学方法来实现的。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化学,乐于学习化学。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和实施实验。比如,让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瓶中复燃、铁丝也能燃烧等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就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三、先学后教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让学生先对教学内容进行预习,先学后教。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后,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由教师在课堂上集中进行教学。循环往复是教师教学工作的特点,如果能在这样平凡和平常的工作中创造出奇迹,那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高境界。在先学后教中,教师怎样设计教学形式,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要精心策划每一节教学,以便实现高效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所有教师追求的教学目标,但是怎样实现高效教学,则是很多因素作用的结果,教师要从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入手,从转换教学理念入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关键词:新课改;美术教师;专业化
1.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
专业化发展,顾名思义就是指作为一名合格的专业人员,就是在专业方面不断地学习、成长的过程,在专业的结构上,不断地更新、丰富的过程。而在本课题研究中,特指教师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学人员,要通过不断的培养、进修等过程更新自己的专业结构、促进自己的专业化发展。
首先,美术教师是美术教育教学中的专业人员,即美术教师的职业具有其他学科老师所没有的、独特的职业要求和条件,有属于自己独特的培养教育和管理制度。
其次,美术教师的发展要把终身学习的理念作为宗旨,终身教育提倡的是将教育渗透到人的一生当中,使之随时都能够为每一个人提供所需要的知识和专业技能。尤其是当今信息化的社会,在终身教育往终身学习的方向推进的时候,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更应与时俱进,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培养能力。
最后,新形势下新课改的深入,对当下的美术教师而言,必须将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完善自身的专业结构作为自身专业化发展的宗旨和归宿,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
2.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在价值
(1)使美术教师更加适应新课改的需求。新形势下的新课改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新要求能够充分说明,新课改对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和新的要求。由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承担着重要角色,是推进新课改逐渐深入的关键,所以,广大的美术教师务必要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才能更加适应新课改的需求。
(2)提升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完善专业结构的需求。作为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职业,他们肩上的担子会很重,因为他们的作为关系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兴衰,进而间接地影响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而,为了适应科技突飞猛进的新形势,适应新课改的需求,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就必须将终身学习的理念作为宗旨,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理论知识,不断调整自身的专业结构并逐渐对其完善,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和教育教学工作的需求。
(3)使我国美术教师专业化建设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得以解决。众所周知,我们国家的经济基础是比较薄弱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并不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不仅不高,且还存在着部分问题:如,国家对教师开展的培训课,其课程设置又时常脱离实际,理论方面的知识过多,实际的现代化的科技知识以及操作能力培训较少,等等。所以,我们务必要充分利用实施新课改这一契机,寻找合适的方式,切实铲除教师专业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阻碍,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其专业素养。
3.新课改下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思考
(1) 以学校为基地的专业化发展。以学校为根本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即把学校当作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地,在学校实际的教育教学情境中,依据教师和学校发展的需求有目的性地开展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活动,如,请经验较为丰富的老教师对年轻教师进行辅导,等等。
(2)“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和发展、学校特色需求而实施的,这不仅是对国家和地方课程的一种有效地弥补和充实,更是推动教师是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它既有美术教师自主参与、反思教学的过程,也是扩充其知识面、提高自身研究能力的过程,同时还是不断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因此,为提高美术教师的专业化素养,我们必须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
(3)有效、持续的进修培训。现如今,作为一名名合格的美术教师,其入职后的进修培训与职前相比更为重要,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角色,如果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必将误人子弟,阻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所以,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需求,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务必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重视入职后的进修培训,如,参加进修班、教学研讨会、课程培训,等等。
4.结语
关键词 中职教师;专业标准;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25-0058-05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中职教育”)。发展中职教育离不开专业化的师资队伍,而师资队伍的建设需要科学的教师专业标准。2013年9月24日,教育部颁布《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该标准是国家对中职教育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中职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兴起了“标准本位”的教师教育改革运动,逐步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考核中等生涯与技术教育教师的专业标准体系[1]。本文选取美国《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生涯与技术教育标准:面向11~18岁左右学生的教师》(NBPTS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Standards:The Teacher of for 11-18 Years Old Students),与中国的中职教师专业标准进行比较。
一、中美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内容构架
(一)我国中职教师专业标准内容构架
我国中职教师专业标准分为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3大维度,从整体上概括了中职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然后将3大维度分为15大领域和60条基本要求,15大领域旨在明确从哪些重点方面实施中职教师专业标准,60条基本要求指出了中职教师具体“应该怎么做”,详见图1。
(二)美国中职教师专业标准内容构架
美国的中职教师专业标准从文本看也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将教师的专业行为分为4大类,即“建立高效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学习”、“帮助学生过渡到工作场所”、“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其次,在4类专业行为的基础上设置13条一级标准,囊括了中职教师职业伦理、专业知识与技能及专业发展要求等内容;最后,将13条一级标准分解为41条具体的二级标准,主要明确中职教师“应该怎么做”的问题[2],详见图2。
此外,在美国中职教师专业标准中,其一级标准“科目知识”的设置不同于其他一级标准,该一级标准的4个二级标准均设有“二级标准描述”,且除了二级标准“掌握行业知识”外,其余3项二级标准“了解职场基本技能、生涯与技术教育知识与其他知识融会贯通、特定行业知识”均设置了较为详细的“三级标准”,详见图3。
二、中美中职教师专业标准的内容比较
(一)中美中职教师专业标准的共性
1.内容构架的共性
从中美中职教师专业标准的内容构架来看,两国标准均体现出全面性、条理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全面性特点指教师专业标准所涵盖的内容比较全面。叶澜指出,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三个方面[3]。中美两国中职教师专业标准的内容基本都涵盖了这三方面的教师专业素养。中国中职教师专业标准分为“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大维度,其15大领域和60条基本要求也是对3大维度的具体阐释,全面涵盖了中职教师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美国中职教师专业标准由4大类专业行为、13种专业能力及41条具体要求构成。其4大类专业行为的13种专业能力也都是对中职教师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提出的要求,也全面阐释了中职教师所应具备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
条理性特点指中美中职教师专业标准的呈现具有条理性。我国中职教师专业标准,首先从3大维度着手,从整体上说明中职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然后将3大维度分为15大领域,明确实施中职教师专业标准的重点;接着将15大领域细分为60条基本要求,用来详细说明中职教师具体“应该怎么做”。同样,美国中职教师专业标准,首先从4大类专业行为着手,从宏观上说明了中职教师应坚持的专业理念;然后在4大专业行为的基础上,设置13条一级标准,对中职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专业素质提出了相对具体的要求;最后将13条一级标准分解为41条二级标准,与中国的60条基本要求一样,旨在明确中职教师具体“应该怎么做”的问题[4]。总之,中美中职教师专业标准这种从面到点的呈现方式,使标准的内容非常清晰,极具“条理性”。
可操作性特点是指中美中职教师专业标准都明确了中职教师具体“应该怎么做”的问题。如在教学实施方面,我国的“60条基本要求”中提到,中职教师应“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运用工学结合、讲练结合等方式实施教学”等;美国的“41条二级标准”中提到,中职教师应“建立情境学习环境、民主及参与性学习环境”,“运用多样的材料与资源实施教学”等。我国中职教师专业标准的60条基本要求与美国的41条二级标准都明确说明了中职教师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实践,加强了专业标准的可操作性。
2.具体内容的共性
从中美中职教师专业标准的具体内容来看,两国标准均对中职教师的职业伦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及专业发展作出了要求。首先,中美中职教师专业标准均体现全面的职业伦理要求,不仅包括中职教师“对职业的理解与认识”的要求、“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的要求,还包括中职教师“对自我的要求”;其次,两国标准均体现了丰富的专业知识要求,包括“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知识”及“通识性知识”等方面要求;再次,两国标准均体现了严格的专业技能要求,包括“教学实施技能”“环境创设技能”“沟通合作技能”“职业指导技能”等方面要求;最后,两国标准都体现了明确的专业发展要求,要求中职教师应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主动进行反思与实践。
(二)中美中职教师专业标准内容的差异
1. 秉持的基本理念不同
中美中职教师专业标准所秉持的基本理念有所不同。我国中职教师专业标准一直以来都比较关注教师师德,诸多教育活动都秉持“师德为先”的理念。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明确要求,中职教师应“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立德树人、为人师表、自尊自律”等,要求中职教师要能以自身的魅力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同时,标准中教师的“个人行为与修养”也是强调师德建设的重要体现,如要求中职教师应“富有爱心、责任心”,“乐观向上,衣着得体,举止文明”等。
美国的中职教师专业标准中处处体现“全纳教育”理念,如标准中所描述的“关注学生的特殊需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建立参与性较强的学习活动”等。要求教师接受并认可每一位学生,为每一位学生创造学习机会,促进每一位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自信心的树立及人格的发展,尊重每一位学生个性化发展等,都是“全纳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
此外,美国中职教师专业标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其教师专业标准的内容构架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逻辑主线。作为美国中职教师专业标准一级指标的四大类专业行为――“为学生建立高效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学习”“帮助学生过渡到工作场所”“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等都紧紧围绕“学生发展”这一主题,紧扣学生发展,秉持“全纳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2. 实践知识的重视程度不同
专业理论知识是我国中职教师专业知识标准的核心要素,标准中对教师实践知识的要求,主要侧重于对世界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行业企业等相关就业信息的了解。而具体的职业技能、职场文化、行业知识等实践知识在中国中职教师专业标准中并没有充分体现。美国比较重视对中职教师实践知识的要求。要求中职教师应“掌握行业基本知识”“掌握特定行业知识”“精通8大职业集群中的一个或几个核心知识和技能”等。美国非常重视教师的职业知识及职场技能,要求中职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职场技能,如“了解人际交往能力、资源分配能力”,引导学生学习职场文化,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责任感等。美国对实践知识的重视还体现在其内容构架上,其一级标准“科目知识”比其他一级标准多出了更为详细的“二级标准描述”及“三级标准”,且“科目知识”的内容仅仅围绕“行业知识、职场文化、职场技能”,足见美国对中职教师实践知识的重视。
3. 专业技能要求各有侧重
中美中职教师专业标准关于中职教师专业技能的要求各有所侧重,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生成长管理,我国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美国重视培养学生创作与冒险的热情。我国关于中职教师对“学生成长管理”的要求更多停留在对学生道德教育和身心健康的保护上。而美国更为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及学习兴趣的培养。二是学习环境创设,我国要求中职教师基于职业岗位设计教学过程,美国要求中职教师创设情境化学习环境,使学生通过实验以及模拟的工作环境获得相应知识和技能。三是职业指导,我国重视使学生通过实习实训掌握岗位技能,而美国除了关注学生就业技能外,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及竞争意识,重视学生对职场文化的认识和学习。
4. 专业发展要求有所不同
专业发展要求的差异性表现在教学评价结果的反馈及教学反思的方向性上。关于教学评价,中美两国都比较重视对学生和教师评价,但美国更为重视评价结果的反馈,要求中职教师应“关注评价结果”,并及时对评估结果进行反馈。关于教学反思,我国重视根据现实需要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美国重视通过自我检查、学习及系统反思来提升教学实践。美国关于教学反思的要求体现了其反思方式多样化,且重视教师的自我反思。相对而言,我国关于中职教师教学反思的要求,还存在反思方式单一、缺少自我反思和批判性反思等问题。
三、启示
(一)树立全纳教育理念
1. 平等对待每位学生
“全纳教育”主张平等,即人人都享有受教育权,且受教育者身份地位平等。美国的中职教师专业标准坚持全纳教育平等观,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各自独特的兴趣、爱好、个性、能力、特长及学习需求。这些不同不应成为被歧视、被排斥的理由,而应受到尊重。“全纳教育”提倡在教学过程中,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我国中职教师专业标准的设置也应体现“平等”的教育理念,在教师职业伦理要求及教师专业技能要求等内容上应重点体现平等的教育观。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是全纳教育的重要体现,全纳教育强调每一个学生的积极参与。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教学过程以传统的教师“灌输”和学生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参与课程计划的机会很少。中职教育具有职业性、技术性、实践性的特点,学生的积极参与,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动手能力有重要意义[5]。所以,我国中职教师专业标准的内容应体现让学生积极参与的“民主观”,在对中职教师关于教学实施技能、环境创设技能的要求上,应突出强调学生的民主参与。
3.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全纳教育”一方面接纳全体学生,另一方面接纳学生个体的全部个性,倡导“因材施教”。我国中职教师专业标准的完善应借鉴美国经验,突出“个性化”教学理念,要求中职教师针对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多层次的教学目标和多种类的教学方法;在安排教学内容、进度和方法上应因人而异,制定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总之,我国中职教师专业标准的内容应突出“学生个性发展”的理念,在对中职教师职业伦理、教学实施、学生成长管理等内容的要求上,突出个性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4. 倡导沟通与合作
关注“合作”是全纳教育的重要要求。沟通合作对中职教育意义重大。中职教师与家庭的合作有助于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中职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有助于帮助学生相互接纳、理解,共同学习、生活,并互相帮助,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企业、社区的合作能够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因此,中职教师专业标准的内容应强调合作式教育理念,细化并明确中职教师专业标准中有关沟通合作技能的要求。
(二)重视行业知识和职场知识
1. 突出行业知识
我国中职教师专业标准中关于“行业知识”的要求主要是一些基本的职业背景知识。鉴于经济社会的转型和产业结构的迅速变革,我国应借鉴美国经验,重视对中职教师“行业知识”的要求,要让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及时更新知识,能够与行业发展始终保持同步。在关于中职教师专业知识标准的内容中,应对中职教师所应具备的行业知识提出更为明确和全面的要求。
2. 增设职场知识
重视职业指导是中美两国中职教师专业标准的共性特征,契合了职业教育的特点,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发展。但是,职业指导的开展离不开职场知识的指导。
我国应重视对中职教师的职场知识要求,使中职教师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职场基本技能,让学生提早认识和学习职场文化,树立学生的职场竞争意识和责任感,从而提高学生的职场适应性。所以,完善我国中职教师专业标准,应增设包括职场技能、职场文化、责任感及竞争意识等在内的相关职场知识要求。
(三)关注专业技能与专业发展
1. 创设情境学习环境
中职教育的性质决定了中职教育的教学必须紧紧围绕技能的学习和应用展开,创设情境化学习环境对中职学生的发展意义重大。我国中职教师专业标准应体现中职教师创设情境化学习环境技能的要求。中职教师必须掌握创设情境化学习环境的相关知识,掌握所授专业基本的岗位技能,模拟环境下的授课方式、演示技巧、创设方法等。总之,我国应借鉴美国关于中职教师环境创设的技能要求和理念,对我国中职教师创设情境化学习环境的技能提出要求。让中职教师不仅能创设情境化学习环境,而且能兼顾环境的多样性,能将情境化学习环境与合作式学习环境融合,营造民主开放、积极参与的学习氛围。
2. 提升教学评价能力
教学评价能力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主体、教学对象、教学内容与方式及教学环境等因素的评估能力。我国中职教师专业标准应提高对中职教师教学评价能力的要求。首先,标准应让教师明确教学评价的目的不是记录学生的“好”与“不好”,不是为学生贴上“好学生”与“差学生”的标签,而是通过对学生的充分了解,思考学生各种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6]。其次,标准应对中职教师的评价方式作出要求,中职教师应和家长、同事建立合作关系,一起观察和评价学生。最后,关于评价结果也应有明确要求,对教学评价结果的跟踪和反馈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不足,及时作出改进。
3. 加强教学反思能力
教师的反思能力是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进行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反思能力的提升,我国中职教师专业标准应加强对教师反思能力的要求。首先,应对中职教师的自我反思意识提出要求,让中职教师养成善于自我反思的习惯。其次,应对中职教师自我反思实践提出要求,让中职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再次,应对中职教师总结反思经验的能力提出要求。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Richard Allen Posner)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隙的经验,他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7]。中职教师应定期对反思的经验进行总结,提升自己的反思能力。总之,反思能力能够有效促进中职教师的成长,我国应对中职教师反思能力从培养反思意识、加强反思实践、总结反思经验等方面作出具体要求。
参 考 文 献
[1]徐国庆.美国职业教育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研究―以俄亥俄州为例[J].外国教育研究,2011(1):90-96.
[2]NBPTS. Early Adolescence through Young Adulthood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Porfolio Instructions[EB/OL].[2012-11-30].http:///for candidates/the portfolio? ID=12&x=38&y=10.
[3]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30.
[4]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for Schools Agency(TDA).Professional Standards for Teacher: Why Sit Still in Your Career?[EB/OL].[2011-12-30].http:// tda.gov.uk/teacher/developing-career/professionalstandards-guidance/downloads.aspx.
[5]朱欣欣,张丽珍.国内外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研究评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2):45-50.
[6]查吉德.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制度研究:制度有效性的视角[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7]NCATE. Professional Standards for the Accreditation of Teacher Preparation Institutions[EB/OL].[2012-12-6].http:///Standards/NCATE Unit- Standards/ tabid/123/Default.aspx.
Comparison of Professional Standards for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Xie Mingrong, Zhao Siyi
Abstract This paper compared deeply and systematically the content framework and concrete contents of the professional standards for secondary vocational teacher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By comparative study, the inspiration of completing the professional standards for vocational teachers of China as well as implementing the “professional standards for teachers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Trial)” from the standards for secondary vocational teachers of America can be concluded as: firstly,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inclusive education, i.e. equally treat each student, encourage students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education, implement individualized teaching and advocate the concept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secondly, place weight on industrial and vocational knowledge; lastly,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development and the capability of environment creation, improve the abilities for evaluation and reflection of teaching.
关键词: 化学新课程 教师专业化 新要求
一、引言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突破和创新。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的过程。”[1]1994年,我国开始实施的《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1995年,国务院颁布《教师资格条例》,确立了教师专业的行业标准。2000年,教育部颁布《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教师资格制度在全国开始全面实施。从法律制度上开启了教师专业化的征程。本文在探讨化学新课程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对教师专业化的新要求。
二、化学新课程的特点
1.教育理念和教学观念发生变化
新课程改革要努力实现以下改变:第一,改变学生以“讲记背练”的接受方式进行学习;第二,改变以知识、技能的熟练程度作为衡量有效教学的标准;第三,改变以考试分数高低衡量教学效果。要走出以知识、技能为主要取向的目标观,要突破只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观念,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教学目标体系,仔细推敲和思考新教材编写的目的和意图,把自己对教材的一些体会与想法展示在课堂教学中。
2.学科知识体系发生变化
与以往的教材相比,化学新教材的编写重视保证基础性、突出时代性、体现选择性,更加关注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和科技的发展。教材知识体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往教材注重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和规律性,注重基本概念的挖掘,强调基本理论的灵活应用。新教材则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以贴近生活、生产来体现学科知识的基础性和实用性,在教材中插入“科学史话”、“科学视野”介绍学科的发展史和学科前沿知识,力求反映现代化学研究的成果和发展趋势,在课程结构的设计上安排了必修、选修等若干个模块,考虑到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更好地实现课程的选择性。教材的编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在教学中要全面了解教科书的体系,准确把握教学要求,本着“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化学”的教育方针。
3.师生关系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变化
21世纪的教育具有开放式的特点。教师要改变学生被动式学习的现状,逐渐建立起师生之间民主与平等、尊重与信任、理解与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转变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新课程背景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使其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
另外,合理的评价方式对新课程的发展与实施具有激励导向、质量监控作用,我们要改变传统的单一的量化评价方式。可以设计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评价活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给予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机会。[2]
三、教师专业化
1.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教师的专业化就是教师更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普通人所不具备的专业素质的过程。教师应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等诸方面的素质,才符合从教的整体要求。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普通的文化知识、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研究学科知识三方面;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指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顺利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的活动方式;教师的专业态度也可称为专业道德、专业精神或专业情意。教师职业从经验化到专业化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20世纪60年代中期,许多国家对教师量的急需逐渐被提高教师质的需求所代替,对教师素质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80年代以后,很多国家都加快了教师专业化的建设步伐,提出了不同的建设标准和目标。
2.师德与教学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要素
在“教师专业化”的标准中,一个关键词就是教师的“自律性”。一方面,师德是教师专业化的前提条件,是教师最重要的基本素养。“师德决定了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对事业的忠诚,决定了教师执着的追求和人格的高尚”。另一方面,“师德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成长。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3]高尚而富有魅力的师德是一部活的教科书,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灵魂。
“教师专业化”的本质特征是教书育人。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授受方式,它虽然可采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等新的辅助工具,但是任何手段都不能取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不能取代师生在人际情感方面的交流、教诲与领悟,不能取代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求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学独具行业技巧,有专门的科学理论,含特定的行为艺术,是一门不可替代的专业。“教师专业化”必须胜任教学、精通教学、创新教学。[4]
四、化学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
1.研究与反思是“教师专业化”的方法途径
《课标》指出,很多全新概念、现论和先进技能,需要高中化学教师再学习而理解、再探究而掌握。“研究”不再是某行业或某些人专有的领域,而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生存方式。“教师即研究者”,这是教师专业化的必备观念。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进行自我审视与分析改进的思维习惯。按教学进程,教学前认真反思,可精心谋划教学设计,精雕细刻教学策略,精益求精上好每节课;教学中自觉反思,可依据反馈信息随机应变、同步调节、优质高效地实施教学意图,保障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教学后及时反思,可由教学效果审视教学行为,“一分为二”地总结经验教训,将成功处系统为特色、升华为理论,将失误处作为改进提高的突破口,“吃一堑长一智”,跌倒了爬起来再前进。[5]
新课改提倡过程性教学,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更要不断地在反思中进行教学。第一,要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教师不要墨守成规,对于不科学的教学思想、模式要敢于突破,摸索出新的教学模式。第二,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专业知识。过程教学不是沿着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套路一步一步往前走,而是沿着学生的思维过程展开,这个过程中会问题不断,趣味横生,教师要善于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抓住机遇,随机应变,因势利导,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不断得到提高。[6]
2.教学新策略
新课程教学程序应以学生为中心,不主张教师把自己变为毫无教学个性的“权威式”人物,反对化学教学模式、手段、方法固定、僵化、一成不变。
化学新课程教学的策略应有三点:一是为学习创造心理自由、心理安全、心理宽松的氛围;二是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学生协作的人际关系;三是尊重学生良好的学习自主性意愿,提倡有创新意识的学习。[7]
3.树立新的教师职业观
新的教师观认为,教师应从塑造者转为组织者、帮助者、发掘者,从权威者、训导者、管理者转为学习者、促进者、合作者。新的教师观还要求广大化学教师能从知识的拥有者、授予者转为学习者、探索者;从教育工作的实践者转为研究者、创造者。[8]
总之,新课程改革使化学教师队伍发生了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每个教师都应在这次改革中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作出自己的回应。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和工作方式,重塑自我,重构课堂,重建教学,促进自身专业发展,不断提升专业水平,与新课程共同成长[9]。
参考文献:
[1]熊瑶.走进新课程之体会[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3,(12).
[2]叶海燕.走进新课程,认识新课改[J].化学教育(增刊),2005,(4-5).
[3]周济.大力加强师德建设,努力造就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J].人民教育,2004,(19).
[4][5]武昌区名师工作室高中化学团队课题组.研读《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J].化学教育(增刊),2005:41-43.
[6]付立海.课程观与化学新课程[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25(11).
[7]张华兰.试论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J].西华大学学报,2005,(12).
关键词:信息化;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特征;内容;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5-0223-02
高职教育质量的高低,首先取决于高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与专业化程度。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内在专业素质结构及职业专门化规范和意识的养成与不断完善过程。信息化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教育信息化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方面。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该走向何处?高职教师该如何发展?有哪些可供选择的发展途径或方式?本文将就这些问题做粗浅的探讨。
一、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特征
(一)信息化下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迫切性
教育信息化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基本要求。一方面,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日益得到广泛的应用,数字化学习成为学习的重要方式,现代信息教学法和教学设计日益得到广泛应用,信息化教学成为教学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教育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特别是信息能力为重要目标。信息化的“摩尔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和信息增长的速度,信息化之于社会和教育信息化之于教育领域二者的作用是同等强烈的。高职教师是高职教育的实施主体,教育信息化对于高职教育教师专业的发展形成一种紧迫的推动压力。
(二)信息化下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的长期性
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到目前为止历经了三个主要的阶段:萌芽起步阶段、初期发展阶段和高速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计算机教育的兴起为基本特征,其主流媒体是PC机;第二阶段以网络教育的兴起为基本特征,其主流媒体是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第三阶段以普适计算的兴起为基本特征,其主流媒体是电子书包和移动无线设备。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源动力。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必须适应教育信息化日新月异发展的需要,信息化高速发展的趋势在未来若干年内仍将保持下去,高职教育的教师专业发展也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三)信息化下教师专业发展内容的实践性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为目标,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上强调“工学结合”和“就业导向”。这要求高职教师既要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又要具有教强的动手实践能力。高职教育信息化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无论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数字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还是电子书包与移动设备的应用,高职教育信息化本身就是一个教育技术实践的过程。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特性和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的实践特性决定了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特性。
二、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一)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的知识体系
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应具备的知识体系主要包括学科专业知识、专业实践知识以及信息化知识。其中,学科专业知识是指教师所教学科的专业理论体系,这是基石。同时高职教育注重“工学结合”,对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体系要求较高。高职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主要包括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企业实践中习得的实践经验与专门技能。信息化知识主要指教师基于工作和学习需要必备的信息理论与方法、教育信息技术及教育信息产品等相关知识。高职教师的信息化知识体系可以是系统的,也可以是相对松散的。
(二)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的能力体系
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的能力体系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以及信息能力等。
高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是指教师运用信息理念、信息方法和信息技术来组织和开展课堂教学。这包含多媒体课件和教学信息设备的使用、数字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维护、网络教学和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应用等。科研与学习能力是高职教师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环境下教师的科研与学习表现为科研过程中信息技术和信息手段的使用,文献数据库的使用、网络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等。实践能力是高职教师的灵魂,它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工艺能力、设计能力、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能力。信息能力是信息时代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它包括教育信息检索能力、信息收集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设备使用能力和信息资源利用能力等。
(三)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的素质体系
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的素质体系包括教师对高职教育的认同与信仰、所从事专业的专业素养、与职业资格相对应的职业素养以及与时俱进的信息素养等。专业素养是指高职教师基于所从事的专业纵向的以及横向的认识与积淀。职业素养是指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的综合体。信息素养是指高职教师开发与利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它不仅仅是指教师能够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以应用于教学与科研,还要求教师能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的信息素养是信息观念、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伦理等方面的集合体,是贯穿体现于教师教书育人与职业生涯发展各个环节的素质与修养。
三、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树立现代信息化职业教育理念
高职教育是与时代和产业结合最紧密的教育形式,时代和职业需求必须在高职教育中得以体现。当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信息化,高职教育教师必须树立现代信息化教育理念。现代信息化教育是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与现代信息化理论和技术的高度融合,是信息化环境下开展现代高职教育的灵魂。现代教育思想包括素质教育观、终身教育观、创新教育观、情商教育观等;而现代信息技术则主要包括现代媒体技术、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现代教学设计技术等。高职教育教师必须从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出发,培养自己的信息意识,树立教育信息化思想,并且以信息化思想和技术指导高职教育实践。
(二)加强基于“双师型”的教师专业培训
教师职业需要长时间的专门训练,专门训练主要靠培训。教师培训的目的是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其形式一般有教师进修、校本培训、企业锻炼和学历提升。
高职教师进修和校本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专业知识、教育教学、职业道德和信息技术等方面。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高职专业随着社会变迁和职业升级而在不断调整自身的内容和规格,这就需要教师跟上形势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同时,教师也应该关注教育理想、教育信念、教育境界、教育追求、道德品质的传播,注意新技术、新成果的学习与体验。信息理论是教育信息化的理论基础,也是教师开展电化教学和数字教学资源建设的前提。企业锻炼是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途径,也是高职教师“双师型”素质的必然要求。企业锻炼在时间上可以是集中进行的,也可以是分散进行的;在内容上可以是生产实践,也可以是技术指导。学历提升主要是针对学科专业,教师通过系统的学习以提高自身理论修养。
(三)开展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与科研
一是开展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与反思。课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场所。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教学实践能力,积极参与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设计,在教育实践中通过教后记、个人博客等不断反思。现代教师教学实践主要是信息化的教学,教学场地是多媒体教室、教学设备是计算机网络设备、教学手段是多媒体教学、教学资源是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是计算机辅助教学法。教师基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以及反思,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师对自身教学的认识,有利于个人成功经验的总结。
二是积极开展科研。高职教师不应仅是教学能手,而且应是科研能手。高职教师科研既可以是科技课题研究,也可以是教育教学研究;既可以是基于个人兴趣的单独研究,也可以是为了达到专业发展的目的而进行的课题组成员之间的合作研究。科研的手段和方法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如文献检索、虚拟仿真、网络调研与数据统计分析等,现代科研已经打上了信息化的烙印。
(四)组建基于网络合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
网络学习共同体是一种在数字化网络空间中由共同兴趣引发形成的,团体成员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资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联盟。基于网络合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的表现形式可以是网络虚拟社区、讨论组、QQ专题群以及主题论坛等。
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建立,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协作平台,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首先,网络学习共同体有利于高职教师群体共同成长。高职教师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基于网络合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成员可以是专业教师、企业的一线专家,或是行业的技师能手,在网络环境下,他们可以跨时空的开展交流沟通,在互助合作中实现专业上的共同发展。其次,网络学习共同体有助于实践性知识的传播,提升高职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专家尤其是一线能工巧匠通过共同体平台,撰写实践反思日记、分享实践工作经验、上传工艺资料、推广技能技巧,能有效实现实践性知识的传播与共享。
(五)推进信息化环境下的数字教学资源建设
教学资源建设是职业院校最重要的基本建设之一,高职数字教学资源建设主要包括素材型教学资源建设、课件型教学资源建设、网站型教学资源建设、论坛型教学资源建设和课程型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