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待文化差异的正确态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能力 人文素质教育
引言
2000年开始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中指出:“专业课程教学不但要提高学生的业务素质,而且要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除了强调注意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和打好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以外,《大纲》还首次明确地提出要“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由此可见,在社会发展如此迅猛、文化交流日益深化的今天,英语专业的学生除了掌握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之外,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不容忽视。
1 跨文化交际学的起源
跨文化交际兴起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的推进以及国际交流、合作与竞争的进一步深入,使得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学者和教师对跨文化交际产生了普遍的关注和研究的兴趣。跨文化交际学是以运用众多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为基础,解释不同文化的人们在交际时会发生什么、怎么发生、为什么发生、带来什么后果,以及如何解决和避免交际障碍和文化冲突,以达到有效的交际。换言之,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就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活动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2 研究方法和结果
2.1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Fantini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为理论基础,设计了由四部分组成的调查问卷:学生的个人基本情况,以及学生对跨文化交际、人文素质培养和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看法。研究者试图通过这一问卷,了解跨文化外语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的现状,以及应对的措施。本研究的受试者为随机抽取的昆明某高校英语专业三个不同年级的65名学生。所有学生都自愿参与本次定性研究,并保证对问卷所涉及的问题如实作答。收回有效问卷60份。
2.2 研究结果
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75%的学生认为中华文明最古老、最优秀。95%的学生对欧洲文明感兴趣。92%的学生认为对待西方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98%的学生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和对待文化冲击。显然,绝大部分学生能够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中西方文明,并能在面对文化冲击时,以一颗平常心去体恤对方的感受。但另一方面,76%的学生无法与西方人进行深入的文化探讨。78%的学生因紧张和焦虑而无法适应不同文化群体的交际风格。
严明将跨文化交际能力概括为四个发展阶段:无意识、无能力阶段,交际主体误解了他人行为却不自知;有意识、无能力阶段,交际主体知道自己误解了他人的行为却不知道如何纠正;有意识、有能力阶段,交际主体在与来自其他文化的人进行交际时,有意识地调整自身的行为,以增加交际的有效性;在无意识、有能力阶段,交际主体能够根据交际对象所处的不同文化背景来使用正确的交际策略。
对这一部分的研究显示,多数学生基本已经进入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的第三阶段。在掌握了相关理论后,学生们能在与来自其他文化的人们进行交流时,用一种全新的视角看待其文化,调整自己感知、理解和表达的方式,并采用适当的交际策略以达成有效交流,但交际过程中的诸多困难也依然存在。
就人文素质教育而言,63%的学生肯定了学习文化的重要性。91%的学生认为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应熟悉中国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熟悉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具有较多的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以及较强的英语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87%的学生认为要培养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80%的学生认为英语学习与人文素质的提高不容剥离。
这部分问卷显示,大多数学生能够理解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学习是相辅相成的。语言学习已不仅意味着学习语言知识和培养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西方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习俗,并同时提高自身修养。
在跨文化教学方面,69%的学生认为课堂上老师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仍以作者简介、作品背景为主。96%的学生认为老师在阅读课上很少涉及对篇章的理解和文化的讨论。但8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英语课堂中引入了价值观念和交际模式等文化因素。93%的学生觉得自己在课堂上了解了一些语言文化知识。85%的学生认为老师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来帮助他们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误区。100%的学生认为文化知识的讲授应当在课堂中体现。
从以上统计数据不难看出,多数学生认识到文化知识的讲授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必要性。虽然老师也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们意识到要不断积累文化知识、了解国家间的文化差异和不同文化所带来的交际误区,但学生在语言课堂上收获最多的仍是语言知识。
3 启示
3.1 跨文化交际的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有些英语专业的老师仍过多地将注意力放在作者、背景介绍以及语言点的讲解上,却将对篇章的理解和对文化知识的讲授放到了相对次要的位置。而文化知识恰恰是英语专业的学生需要深入了解的。因此,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考虑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更深入地了解中西方文化。让学生亲历不同的文化场景,无疑对学生文化知识的积累具有积极的影响,并能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为日后正确对待随时可能出现的文化冲击做好理论和心理上的准备。
3.2 学生应对跨文化交际中各类突况的能力有待增强。
目前我国仍以笔试作答题目作为对学生进行测试和评估的主要方式,这就必然导致老师和学生都过分强调知识的教授和学习,而忽视了对学生实际应变能力的培养。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已显得迫在眉睫。高一虹将这一新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核心是文化意识的培养,即培养学生对于文化多元性的认识、对文化差异的宽容、对异文化成员的共情,以及对自身文化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的觉察和反省;第二,重视态度、情感和认知层面,特别是批判性的反思能力;第三, 培养与任何他文化成员间的人际交往。只有以文化意识为中心的外语教育,才真正符合提高学生总体素质的教育目标。
3.3 学生对西方国家日常生活和价值观的了解有待加强。
胡文仲指出,一个人可以在另一种文化中生活很长时间、掌握其语言、了解其习俗,但仍然可能无法理解其价值观中的某些部分。这就说明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西方文化知识,并不意味着他们已经熟悉和理解了该文化。作为文化中最深层、最核心的部分,价值观时刻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由价值观所引发的跨文化交际中的某些问题,往往就容易被学生所忽略或在短时间内难以找到解决的办法。贯穿于社会文化习俗中的价值观,也是跨文化交际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语篇训练,逐步积累阅读技巧,并达到提炼文学作品的主题、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脉络和基调的目的。这样,学生就能通过文学作品对其所体现的历史时期的价值观有更深的了解。
3.4 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Lustig和Koester认为,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的行为是得体而有效的,而这一能力的具备需要足够的知识、合适的动机和交际技巧。教师因此要鼓励学生在跨文化交际的实践中培养和检验自己的应变能力,使他们更深切地体会中西方的文化、交际模式和行为方式的差异,并能锻炼自己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来恰当地解决交际过程中的各类问题。校内英语角、俱乐部、辩论赛和演讲比赛等活动,都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实际的交流场景。另外,学校也可以通过与外资或合资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的机会,让学生了解外资或合资企业的管理和运营制度。
3.5 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步伐有待加快。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人格、气质、修养等相对稳定的内在的品格。从社会层面上讲,就是要让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同时又能正确对待自身同社会的矛盾,以高度的责任感去克服社会的种种不完善给自身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使其向着更高阶段发展。就个人而言,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家庭以及他人的关系。要让学生批判地继承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为创造互助互爱的良好的伦理和道德风尚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并努力培养自己正确的理性、高尚的情操和坚忍的意志。
4 结语
语言学习和文化教育密不可分。英语专业的学生如果只学习语言而不了解其代表的文化,语言学习的过程将失去意义。不断深入地理解西方文化,语言学习者对语言和文化的兴趣就会随之增强,也有助于学生包容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并在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们接触时,与之达成更为恰当而有效的交流,最终提升其人文素养。这更体现了严明所认为的“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来讲,文化习得是创造世界和平、保障经济合作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Lustig, Myron W. & Koester, Jolene. International Competenc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 (4th ed), Boston: Allyn & Bacon, 2003.
[2]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27-31.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一、培养学生的移情能力
当今,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能力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什么是“移情”?布鲁诺认为“移情的字面意义是用自己的感觉去‘体验’他人的感觉,他是代替性,目的是实现一种‘自我——你’的一致性。”文化移情可视为交际主体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为了保证不同文化之间顺利沟通而进行的一种心理体验,感情位移和认知转换,即有意识地超越本民族语言文化定势的心理束缚,站在另一种文化模式中进行思维的心理倾向。因此,在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学校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在文化教学中帮助学生战胜情感上的障碍,对异域文化树立正确态度,既保持自己原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同时又能积极理解和吸纳异域文化。教师应帮助引导学生培养这方面的习惯和意识,同时又能正确对待本民族文化,能比较客观地认识和理解各具特色的多样性文化,避免因文化偏见而导致的跨文化冲突,保证双向交流和沟通的实现。这样就有利于中学生在接触外语的同时,就有一种开阔视野来审视学习。
二、扩展传统词汇教学
传统词汇教学注重词义的讲解及它在句中的功能,这样只会使学生成为词的记忆者,而不是灵活的应用者。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产生了语言和文化的差异,都会首先反映在词汇上。因此,引导学生认识和掌握词语的文化意蕴,对培养中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意义深远。
1、词的涵义
《朗曼现代英语词典》里讲,涵义是“一个词的基本意义之外的含义。”这一定义说明词的涵义不同于它的字面意义——基本的或明显的意义,涵义是词的隐含的或附加的意义。在词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讲授词的字面意义,而且还要注意揭示其隐含的文化内涵,以确保学生正确的掌握及应用词汇。例如英语中的peasant与汉语中的“农民”所体现的涵义并不相同,在英语文化里peasant具有贬义。如果把这搞不清的话,我们中学生就会介绍自己家人时谈到“My father is a peasant, and my mother is a peasant, too.”时,在外国人看来就非常的不解。如果他们用“farmer”这个不带任何贬义的词就对了。
2、词汇联想意义的差异
由于受民族文化的影响,一个普通的词在语言中常有极其丰富的联想意义,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就可能仅仅是一种语言符号,或所联想的特征截然不同。如:在中国文化中,“龙”(dragon)在中国封建王朝时代被视为至高无上和神圣不可侵犯的皇权象征。时至今日,龙仍然是一种象征吉祥的动物。而在以英语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中,龙是邪恶的象征,认为龙是凶残肆虐的怪物,应予以消灭。如果不能弄清诸如此类的词的意义,对中学生的以后学习和英语交际实践是非常可怕的。
三、引入文化背景知识,丰富课堂教学
一种文化背景下合乎常识的习惯,礼貌的行为,在另一种文化思维中可能会被视为无礼抑或冒犯。人们往往在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进行交往时会无意识地用本民族的文化准则、社会规范、社会语言规则等来判断和解释别人的言语行为,而造成实际失误。例如:有一位同学,假期在一次旅游中,登山时看到一位长者有些吃力,便主动提出帮助,这却令这位老人十分恼怒,冒犯了他。有些学生看到这样的情景大为不解,这时教师就应给学生引入一些文化背景知识以解释其中原因。在中国,尊老爱幼的文化传统是美德,而在西方文化中,视独立为荣,即便是老人,也是忌讳被看作年老无用。我们现行的中学教材涉及了很多方面的文化教育的内容,我们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这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增强其对跨文化意识的理解与培养。同时我们教师能大量搜集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丰富课堂教学,以此增强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四、创设教学环境,改善教学条件
中学的英语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主要在课堂,为此我们教师应尽量给学生创建一个比较真实的和自然的文化语言环境,尽量使学生在无意识中感受和体验异国风情与文化氛围。在具体实践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的虚拟真实环境弥补教室环境文化真实性不足。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把真实的材料带进教室展示给学生。教师可以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间建立网络联系,体验和使用跨文化意识进行英语交流。
五、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堂;生态;和谐
在倡导新课程的今天,每一位教师都在学习着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实践着自己的教育理想。在课堂上,如何运用有限的时间,提高课堂效率,打造精品课堂,是一名政治教师应该用心去探索的课题。
课堂的作用不言而喻,它是教师开展教学、学生进行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要实现高效益,体现其价值意义,教师就必须认识这门学科课堂教学的特点、深入理解课堂教学,甚至通过自身的教学理念去改造课堂。而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符合现代学生的需要。所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生态课堂”就自然而然被许多的有识之士提出来,更多的成为教育界探讨的话题。
经常听到“生态”这个词语,比如: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在我看来,生态就是一种自然的状态,没有矫揉造作,有的就是事物最本质的东西。显然,我们的课堂也应该回归这种“原生态”的教学理念中来。顾名思义,“生态课堂”就是在课堂学习中追求人的身心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人与学习内容之间的和谐。“生态课堂”也就是呼唤师生在课堂中互动的和谐、气氛的和谐。
首先,教师要亲近学生,关心学生。教师工作的对象是人而不是机器,人与人就必须要交流,沟通。政治老师一周基本上只要两节课,与学生在一起的时间相对较少,所以在课堂上更要注重用各种方式与学生联络感情。一名教师,在课堂上展示丰富的知识是一种美;而面对学生,能平等的对待他们,发自内心的关心他们,更是一种美。教师一张真诚的笑脸,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动的话语,一次真诚的交流,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这样才能使老师与学生互相尊重,使课堂氛围充满民主与和谐。
有一个学生,成绩一般,但发现几次作业有了很大的进步,字迹比以前工整了,答题也更加规范不再偷懒了。在一次周记中他这样写到:在上星期的政治课上,我在完成课堂作业时,不小心把自己的文具盒碰倒在了地上,老师看到后没有叫我捡,而是毫不犹豫的弯下腰帮我捡了起来,我觉得很惊讶,老师竟然会帮我捡笔。老师对我很好,我要用功学好这门课,字迹写得端正,不能丢老师的脸。这是回报老师对他的关心啊!这些小事,老师觉得无所谓,但在学生的心中确很有分量。可以说在教育中这样的细节有很多很多,教师习惯了漠视、冷淡。又如,老师和学生一起走时,发现地上有一张纸屑,常见的是老师会叫学生把纸捡起来,而不是老师亲自弯腰捡起来,学生虽然捡了,但他也会想老师为什么不自己捡呢?这看是一个小小的细节,却拉远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
其次,教师要关注好课堂。在课堂上,新课导入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导入导的好,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促其积极思维,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的过程。导入的方式并非一定是固定的套路,要根据内容确定。如,在教学“成长不烦恼”一课时,我用了FLASH《小小少年》和学生一起唱改编过的这首歌曲。在唱完后,学生诉说各自不同的生活点滴。这使得在教学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了铺垫。唱改编的歌,本身就会引起学生的思考,很自然地引出烦恼,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不仅说出了烦恼,而且通过彼此的讨论和交流,大家相互借鉴方法,尝试着去排除烦恼。如果加入老师的肯定、引导,学生的知识、情感、态度、能力就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导入环节的精心设计使学生很快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索中去,新知识的教学则是通过课堂丰富的活动来实现的。生态课堂里有生动的学习情境、活泼的课堂气氛、积极的师生交流、多样的互动方式。这里,有心灵的对话,有激情的碰撞,有智慧的交锋,还有价值的共享。在课堂上应该充满着民主、平等、欢笑。精彩的活动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其学习的欲望和探索热情,同时也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在展开“文化习俗、多姿多彩”一课教学的时候,我采用央视两套开心词典的形式开展教学,设计了一系列抢答题目,让每个学生都置身于活动之中,去感受、体验各国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在教学“相互尊重、促进交往”一课时,学生自己设计和表演了一个反映由于在国外不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而闹了不少笑话的小品,学生在欢快的笑声中感受到各国文化的需要学习和了解,同时也为后面探究对待文化差异的正确态度埋下了伏笔。
当然,对于政治课来讲,一堂课的结束其实只是一个开始,因为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具有实践性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特点,要求学生把课堂知识落实到生活实际中去,才算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课堂上留给师生的既是对本节课的总结与反思,又是对人生的思考与实践。在“天下父母心”这一课的结尾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活动:现在静静的回忆父母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所付出的辛劳,然后以“父母的爱”为主题写一封信,通过邮局寄给自己的爸爸妈妈,给他们一份惊喜……带着对本节课的收获以及对子女和家长交往的思考,学生们认真地写下自己想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