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化学类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农学类专业;创新创业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5-0272-01
Abstract As the foundation and frontier subject of life science,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agronomy specialty students,which can promote the innovation and enterprise ability of them. It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firstly,it can improve th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secondly;secondly,it can improve th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practice ability;thirdly,it can improve the students′ consciousness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and then improve the enterprise ability of student in future.
Key words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agronomy specialty;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ability;improvement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群作为生命科学各学科基础的实验学科,既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又是生命科学的前沿[1-2]。农学是研究农业发展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科学,涉及农业环境、作物等多种科学,均涉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其理论和技术对实现农学专业目的有重要作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逐渐成为各专业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手段。因此,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在农学类专业学生的培养及其能力的提高方面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3]。要推动更高质量的就业,特别是要提升劳动者的就业创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是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必然选择,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只有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事实证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职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当前严峻形势下促进就业、提高就业质量的重要途径[4]。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能够提高农学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创新思维与能力是农学专业人才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农业实用型人才是农学类学生教育的宗旨及目标,以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输送人才资源。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相关领域研究发展迅速,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学科,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时,必然要结合在农业领域相关专业中的应用范畴,讲授最基本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基本内容,介绍新的大农学相关的科研进展,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传达给学生,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通过这些最新科研进展内容的介绍,有助于学生寻找科研兴趣的切入点[5]。
2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高等农业教育中,实践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从而培养智能型农业人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创新离不开实践,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实验的开展过程中,要坚持课堂教学与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相结合,基础实践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相结合。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理解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能够使他们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提高实验设计能力、熟练分析检测技术,同时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动手意识、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2]。
3 提高学生的现代科技意识
现代农业科技正迅速向宏观和微观领域迅速发展,农学类学生学习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为其理解和掌握农业生产中相关知识服务。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多着重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与生产实践知识联系起来。例如,农作物的抗旱、抗病毒、抗虫、抗除草剂等响应环境的机制研究,作物农艺性状的调控机制、作物栽培模式与品种特性相关的分子机制研究等,掌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有助于后期农学类专业课程学习,为学生今后开发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培育新的农业品种以及建立适应时展需求的农业现代化的生产模式奠定基础。总体而言,完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体系对培养具有现代科技意识的农学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6],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提升以及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4 结语
农林类院校要重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其创业能力,要大力培养创业文化、营造创业氛围。要将创新创业的精神贯穿在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
等课程的课程体系中,通^专业实验的开设及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等多种手段,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及能力,要充分发挥农学类专业学生的专业优势,结合国家的惠农政策,大力倡导农学类专业学生走涉农创业之路。农学类专业学生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走涉农创业之路,并努力获取国家的政策支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必将提高创业的成功率[7]。
5 参考文献
[1] 李勇超.以专业为基础的高校生物化学教学改革[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2):113-115.
[2] 王梦姣.浅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进展及其在社会发展中作用[J].陕西农业科学,2009(5):112-114.
[3] 高双成,史国安,施江,等.农学专业《分子生物学》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38):50-51.
[4] 彭湘奇,王美军,王愚,等.农学类专业研究生自主创业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J].科技创业,2013(1):25-28.
[5] 赵莹莹,何剑斌,于业辉,等.高等农业院校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实践[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6):713-716.
【关键词】化学课程畜牧兽医类专业教学内容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C-0154-03
据统计,国内目前共有82所高职院校开设了畜牧兽医专业,广西开设了畜牧兽医类专业的高职院校仅有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广西职业技术学院。随着广西养殖业的发展,社会对畜牧业人才需求逐年递增。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而化学类课程是畜牧兽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等内容,为学生后续学习动物饲养学、动物病理学、兽医内科学、兽医临床诊断学、动物药理学、动物营养学等专业课程奠定基础,课程内容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理论基础和基础技能培训的作用。本文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高职院校畜牧兽医类专业化学类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一、高职院校畜牧兽医类专业化学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时不足。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思维与能力,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近年来,各高职院校都在削减课内学时,化学类课程也不例外。目前,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类专业化学类课程被削减学时甚至取消。分析化学课程由原来64学时减为48学时,动物生物化学课程由原来64学时减为40学时,取消了有机化学课程的开设。
(二)教学内容取舍难度增大。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使用的化学类教学用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徐英岚主编的《无机与分析化学》,以及潘亚芬主编的《生物化学》,这些教材均按64学时编制,编写时凸显高职教育特点,强调应用性训练,如果从这样的教材中再筛选出符合40-48学时的教学内容,难度极大。勉强选择的内容并不能满足畜牧兽医专业课程学习的需要。
(三)学生动手实验技能掌握的程度降低。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强化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技能的培养,而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需要大量的动手实验。化学类课程课时的减少,压缩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影响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不符合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高职院校畜牧兽医类专业课程及岗位能力要求分析
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对化学类课程在畜牧兽医类专业中的作用进行定位,与畜牧兽医专业的课程改革密切结合,掌握畜牧兽医类专业对化学类课程知识的要求,并根据这些要求确定化学类课程应开设的内容。
目前畜牧兽医类专业学生的基本岗位包括家畜饲养工、家禽饲养工、家畜繁殖工、家禽繁殖工、兽医化验员、乳品检验员、动物疫病防治员、动物检疫检验员、饲料检验化验员等。拓展岗位包括宠物养护员、宠物美容师等。畜牧兽医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对化学类课程要求的基础知识技能为:应用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生物化学基本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畜牧兽医部分专业课程知识点与化学类课程知识点的衔接内容详见表1。
由表1可见,化学类课程与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基础支撑作用。若衔接出现断层,势必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
三、高职院校畜牧兽医类专业化学类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一)教学内容整合。目前,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化学类课程主要开设分析化学、动物生物化学,以及化学类综合实训课程,共计96学时。在授课过程中,由于两门课程同时进行教学,导致一些相同的内容重复讲授,浪费学时。如在分析化学课程中,吸光光度法属于仪器分析法,该教学内容安排在学期未,且因时间关系只来得及安排一次仪器分析实验。而动物生物化学在学期初的第二章蛋白质测定、第三章核酸测定、第五章血糖测定等实验中均要使用分光光度法,导致两门课程一前一后都讲授了该项内容,但又因学时有限,讲解和操作都不够透彻,学生理解不深刻。对此,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合并课程进行授课,将分析化学课程中溶液配制内容与后续的分析化学实训和动物生物化学实训相结合,在后续实训中所使用,溶液均指导学生计算和配制,既可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知识和技能的连贯性,又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避免学生今后在实际工作岗位上不知道实验用的溶液是怎么来的,还可以节约试剂,保护自然环境。
(二)合理取舍教学内容。有机化学是动物生物化学非常重要的前修课程,也是动物药理学、动物营养学等专业课程的前修课程。但因学时限制,很多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取消了这门课程。合并化学类课程学时后,可对分析化学部分内容进行调整,化学分析法只学习酸碱滴定法,删除沉淀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配位滴定法等滴定法的内容,加上动物生物化学不需重讲分光光度法的时间,可节约20学时,用于增设溶液配制和与动物生物化学相关的部分有机化学内容。由图1可见,整合前,由于开设课时有限,糖、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的结构、核酸的代谢等内容未能讲授,整合后添加了这些相关内容,并有更多的课时用于技能训练,使知识和技能训练连贯性更强,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培养基础厚、能力强的养殖业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 生物化学工程 特色文献资源 开放获取
一、生物化学工程及发展简述
1.生物化学工程及发展简述
生物化学工程简称生化工程或生物化工,是生物化学反应的工程应用,是应用化学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将生物技术的实验室成果经过工艺及工程进行工业开发的学科。它既可视为化学工业的一个分支,又可认为是生物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生化工程是一项重要的化学工业技术,是生物技术产业化的关键,也是化学化工技术的主要前沿领域。生物化学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是最初的生物工程学概念,基因重组、发酵工程、细胞工程、生化工程等在21世纪整合而形成了系统生物工程。发展生物经济正在成为许多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战略措施。生物技术是我国需求最迫切、技术与国外差距较小的领域之一,我国将把生物技术作为当前科技发展的重点,把生物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培育的重点,把生物经济作为引领新经济发展的重点。在我国的“十二五”科技战略规划研究中,生物技术和产业化将是“十二五”布局的重点,突出加强生物技术在农业、工业、人口与健康领域的应用,努力使我国成为生物技术强国和生物产业大国。[1]
2.食品生物技术及发展简述
食品生物技术是生物技术在食品原料生产、加工和制造中应用的一个学科。它包括食品发酵和酿造等最古老的生物技术加工过程,也包括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改良食品原料加工品质的基因、生产高质量的农产品、制造食品添加剂、植物和动物细胞的培养,以及与食品加工和制造相关的其他生物技术。生物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以及最新的研究状况表明,食品生物技术作为一项高新技术,将为食品工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展望21世纪基因食品的发展,未来生物技术不仅有助于实现食品的多样化,而且有助于生产特定需求的营养保健食品。[2]在与环境协调的粮食生产方式方面,生物技术将降低农用化学品的使用量,并使农作物更好地适应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目前人们之所以对于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发展存在争议(如对人类健康、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等),主要原因在于公众对目前的基因食品管理体系不够信任,科学家与公众也缺乏必要的沟通。因此,政府应采取积极措施,随时公开基因食品的研究成果,以博取信任的方式与公众进行沟通。
3.生物制药技术及发展简述
生物制药技术是指运用微生物学、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等的研究成果,从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体液等综合利用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药学等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制造的一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生物药物制品的技术。生物制药现状:生物药物的阵营很庞大,发展也很快。目前全世界的医药品已有一半是生物合成的,特别是合成分子结构复杂的药物时,它不仅比化学合成法简便,而且有更高的经济效益。我国的生物医药“十二五规划”确定了生物医药发展的重点,[3]包括基因药物、蛋白药物、单克隆抗体药物、治疗性疫苗、小分子化学药物等。同时,国家将拿出100多亿元来支持重大新药创制。将从100多个新药中遴选出10多个,作为重大新药创制重点支持对象,这些原创新药可能成为打入欧美市场的先锋。在这些新药品种中,生物药和化学药居多,其中疫苗、单克隆抗体、蛋白质药物、抗癌药物等均有。
关键词:制药工程;生物化学;问卷调查;教学改革
制药工程是一个化学、药学(中药学)和工程学交叉的工科类专业,其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学习并掌握药物的结构和分析方法,药物的作用机理和制备工艺等.药物的作用对象是生物体,药物分子必须进入机体内参与新陈代谢才能发挥作用[1].因此,理解生物体的物质组成及其物质代谢转化规律是进行药物研制和开发的基础,而生物化学就是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从分子水平来探讨生物体的组成、结构及其在体内的代谢转变规律,进而揭示生命本质的一门科学[2].生物化学是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但由于其理论逻辑性强、内容抽象、基本概念多、学科进展快且专业所设学时相对少,因此教师普遍觉得这门课程难教而学生也普遍认为难学[3-5].教师如何开展教学、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引导学生较好地掌握该课程的核心内容和了解最新的研究技术和成果,是生物化学教学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6-10].对此,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清楚学生对课程的授课要求,才能集思广益,更好地因材施教.为此,笔者在学生中进行了不记名问卷调查,通过数据分析来探讨该课程的教与学.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凯里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在读2012级和2013级制药工程专业98名本科生.1.2调查方法参照相关文献[5,10-12]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表,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评价、学生对现有授课方式和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学生对课程教学的总体评价4个方面,采用不记名的方式进行调研,共发出98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98份.
2结果与分析
2.1学生对课程学习兴趣的调查
57.0%的学生认为在制药工程专业中开设生物化学课程很有必要,32.2%的学生觉得较有必要;学习兴趣方面36.5%的学生兴趣很大,4.7%的学生无兴趣;学习意义方面48.8%的学生认为很有意义,20.7%的学生表示一般.值得说明的是2013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比2012级学生明显要高,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我校教师对该课程的教学水平在不断提升.
2.2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评价
生物化学研究的内容大体上可分为3部分:生物体的物质组成及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代谢及其调节和基因表达及其调控[2-3].从问卷调查结果看,关于授课内容与制药工程专业联系紧密程度,43.2%的学生认为生物体的物质组成及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这部分的内容和所学专业最为紧密,30.3%的学生认为代谢及其调节与本专业联系最紧密,15.5%的学生选择遗传信息与基因表达,只有11.0%的学生则表示生物化学的授课内容与自己专业毫无关系.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还是认可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的,但也有学生提出建议,希望教师今后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更严谨,应充分考虑专业的相关性,加强教学内容与专业的衔接,还应注重补充书本外的新知识.目前,生物化学还未开设实验课程,教学中教师如何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联系起来是加深同学们理解该课程内容的关键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针对性地加入些实验内容的讲解,如讲解维生素C的还原性可通过学生最熟悉的实验滴加溴水或碘液等颜色反应来验证.
2.3学生对现有授课方式和教学效果的评价
从中可以看出91.9%的学生认为学习生物化学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这也印证了在制药工程专业中开设生物化学课程的必要性.在问卷调查中,关于教学内容能否引起学习兴趣的问题,6.8%的学生认为不能,54.0%的学生表示一般,这说明教师在讲授课程内容时缺乏特色和技巧,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结合日常生活实例来讲解(如讲解蛋白质变性时引入豆腐的制作原理及昆虫标本的防腐原理),而且授课方式也要更加丰富.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28.0%的学生选择多媒体授课,14.6%选择板书,57.4%的学生认为两种授课方式应灵活运用,在板书的基础上结合多媒体设备,必要时PPT中插入动画图片、视频、短片等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知识点;另外,在教学内容的理解上,调查结果显示42.0%的学生表示能理解,37.3%的学生表示能基本理解,20.7%的学生认为存在困表2学生对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调查内容能一般不能学习本课程能否有收获56.635.38.1教学内容能否引起学习兴趣39.254.06.8教学内容能否听懂42.037.320.7难,这说明教师对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把握还是不错的.
2.4学生对课程教学的总体评价
学生对生物化学教学的总体评价包括课堂设计、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教学综合质量和教师综合素质等方面,调查结果见表3.从中我们可以看出,75.2%的学生认为本课程的课堂设计较为合理,68.0%的学生表示对上课所用的教学课件及讲义满意,78.7%的学生对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满意.当然也有一些学生认为教师教学缺少幽默感、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教学课件缺少新意等,希望教师在今后的课堂上能加入点幽默或趣味性的知识来活跃课堂气氛,课件中能适当插入些视频、短片及动画图片以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在教学方法上,25.3%的学生认为比喻法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的效果更好,15.4%学生易接受案例式教学法,11.0%的学生选择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法,4.6%的学生喜欢课堂提问式教学法,其他同学则希望教师能多种教学方法灵活应用.针对教学质量和教师的综合素质而言,57.6%的学生对目前的教学综合质量满意,80.0%的学生对教师自身的教学素质感到满意.由此可以看出,任课教师在该课程的教学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3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后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支持制药工程专业开设生物化学课程,并且对教师的授课内容、授课方式、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等也给予了肯定.但调研中我们也发现,有少数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热情不高,且多数学生希望教师的教学方法能有所改革和创新.针对这方面我们应该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有所改进,主要包括:结合生活实例加强教学内容与制药工程专业的衔接性;更新教学知识,丰富课本内容;教学方法多样化,提倡幽默式教学法;教学课件(PPT)生动形象,可插入视频、短片和动画图片等.
作者:胡秀虹 龙立宽 单位:凯里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淑阳.喹诺酮药物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D].杭州:浙江大学,2006.
[2]刘越,周宜君,孙洪波,等.提高制药工程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水平的研究[J].化学教育,2014(2):37-39.
[3]唐炳华.生物化学[M].3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4]查锡良.生物化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5]马利峰,刘丽军,贺拥军,等.从问卷调查结果看医学专业生物化学的教改方向[J].教改纵横,2009,1(1):26-29.
[6]张俊河,董卫华,王芳,等.案例教学法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2):139-142.
[7]王义军,刘立鹏,黄春霞,等.启发式教学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2011(10):58-60.
[8]樊继光,刘丹宁,杨朝辉,等.生物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9,11(2):167-169.
[9]井大炜.《生物化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生物灾害科学,2013,36(3):339-341.
[10]苏上贵,吴耀生,周素芬,等.生物化学课堂教学效果调查结果分析与思考[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23(9):264-265.
100701药物化学(001化学制药部、009上海市抗感染药物重点实验室、010化学制药新技术中心、006生物制药部、012张江分院)
《有机化学》:王积涛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第二版
《基础有机化学》(上、下):邢其毅、裴伟伟、徐瑞秋、裴坚主编。“十五”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第三版
《药物化学》:尤启东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第一版
《高等药物化学》周伟澄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分析化学》,孙毓庆,胡育筑主编,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
《有机化合物光谱解析学》:姚新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00702药剂学(003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分析化学》:李发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五版
《物理化学》:候新朴主编,高等医学院校药学类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物理化学简明教程》:印永嘉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药剂学》:崔福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第五版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梁文权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
100703生药学(004中药研究部、012张江分院):
《天然药物化学》:吴立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五版
《分析化学》:李发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六版
《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与有机波谱学》:宁永城,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
100704药物分析学(005分析测试中心):
《基础有机化学》(上、下):邢其毅、裴伟伟、徐瑞秋、裴坚主编。“十五”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第三版
《分析化学》,孙毓庆,胡育筑主编,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
100705微生物与生化药学(006生物制药部、012张江分院):
《微生物学》:沈萍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第一版
《生物化学》:王镜岩、朱圣庚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三版
100706药理学(007药理评价研究中心、008国家(上海)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011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015临床药学研究中心):
《生物化学》:查锡良主编,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
《药理学》:杨宝峰主编,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
《毒理学基础》:王心如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五版
《管理学》[美]斯蒂芬.P.罗宾斯等著,孙健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九版,2008年12月
《医药管理学》邱家学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年6月
《药事管理与法规》主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执业药师资格认证中心,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
081703生物化工(006生物制药部)
关键词:职业能力;教学理念;教学模式
就目前看来,生物化学技术行业是一个正在崛起的产业,具有一定的主导性,已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战略点。而在医学课程中,生物化学课程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科目,贯穿了整个生物化学技术的始终。生物化学的特点是实践技能性强,并且基础理论知识较深。所以,要想做好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工作,并将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到其中,就要做好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改变教学理念
要想对生物化学课程进行改革,首先就要改变教学理念,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生为主,以师为辅”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基本职业道德素质的教育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观与价值观,使其能够全面发展。
二、建立课程标准
要想课程改革能够有序、高效地执行,就要建立一套完善合理的课程标准。首先要确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再通过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并根据不同的专业制定不同的生物化学课程标准。这其中要包括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目标、教学难点重点、案例实践以及学时安排等,充分体现针对性教学的理念,使每个相关专业的学生都能够各取所需。在建立完善的课程标准以后,相关的教师要按照制定的课程标准来进行教学工作。
三、优化教学模式
1.根据专业特点优化教学内容
根据不同的专业需求,教师要按照不同的要求进行教学,比如,针对护理专业来说,就要结合该专业的专业要求,以及该专业其他课程对该课程的需求程度来进行教学,坚持“需用为准、够用为度、实用为先”的原则,做到删繁就简,避免出现内容上的重复。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加入相关的热门话题,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跟得上时代的脚步。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效果
生物化学这一科目的知识涉及面很广,并且其概念相当抽象,尤其是错综复杂的代谢途径更是容易让学生烦恼,在学习这门课程时学生往往会觉得枯燥无味,并且难理解、难记忆。所以,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使用的方式,如:项目驱动法、探究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尤其是案例式教学法,对于医学来说更是能够加强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3.充分运用网络教学资源扩展知识面
现在的网络十分发达,网络资源也十分丰富,所以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对网络资源的利用。因为对于有些学生仅靠课堂的知识不能够满足其“胃口”,需要通过网络来扩展他们的知识面。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对医学类专业来说尤其重要,然而,当前的生物化学的实践教学部分并不到位,最主要的原因是仪器设备落后、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缺乏探究性的实验,不能够引起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就使得学校的实践教学实验与实际临床严重存在很大的差距。要实行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就要加大在实践教学项目中的投入,更新实验室仪器,多设置实践教学课程,增加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另外,在实验内容的设置上,要注重探究性实验的比例,尽量减少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实践课程的积极性。
五、改革考核方式
课程的考核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都有直接的影响,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应该建立灵活、多元化的考核制度。首先是要将随堂提问的情况加入考核的项目,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另外,还应该将学生的平时表现以及实验表现加入考核内容,以提高学生的沟通协调、团队合作能力。
在职业能力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对生物化学进行教学改革不仅包括教学模式、教学理念以及成绩考核方式的改革,也包括对学生实践能力、认真工作的态度以及团队合作理念的培养。总的来说,进行生物化学课程的改革,就要实行多元化、综合化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减小在以后的工作中遇到的阻力,使其能够尽快适应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关键词:食品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03-04-163-03
Abstract:Food Biochemistry is an important basic course of the food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od biochemistry teaching courses, we made some exploring research about the food biochemistry teaching reform from adjust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reforming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widening the curriculum appraisal methods, which in ordering to culture students' interest,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Key words:Food Biochemistry; Teaching Reform; Research
食品生物化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是利用化学、生物学的知识,对食品的各种组分进入生物体后,在分子水平上发生的代谢反应进行研究,掌握代谢规律。本门课程研究内容涵盖食品的化学组成、构成比例、理化性质、生物学功能、营养和安全性,还包括食品在加工、储运及销售过程中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和这些变化对食品品质、食品安全性产生的影响[1]。
高职高专食品专业的课程构成中,食品生物化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属于核心课。是食品专业学生最早接触的专业课程之一,课程内容具有理论性强和学科交叉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学习过程中要涉及多门学科的知识内容,并且许多基础知识点需要学生记忆,形成自我的潜在认知记忆后才能继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学等知识基础,而高职高专的学生大多高中阶段的知识掌握并不牢固,有部分学生还是文科生,学生的基础知识明显不够用。与此同时,学生刚开始接触专业课,有陌生感,在尚未形成专业认知前理解专业知识有一定困难,如果没有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就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继而失去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设法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辅以简单易懂的方式生动体现,通过兴趣引导学生自身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主动者,懂得利用网络和学校图书馆资源探寻生活中的食品生物化学知识,才能真正提高《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这就促使《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2]。
1 结合高职特色调整教学内容
由于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的食品专业2009年才开始正式招生,而现有的出版教材大都沿用了传统的课程内容,由食品基本组成成分的性质、化学结构、生物学功能和这些组分在体内的分解合成(即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以及色素和添加剂等构成全部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内容结构不能体现高职高专特色,对后续培养专业核心技能的理论指导作用不强。所以,作为食品类专业核心基础课程的《食品生物化学》,课程内容亟待调整。
为此,根据高职高专食品专业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和以此为中心构建的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结合我校食品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学生和教师双向反馈调查。调查发现,学生仍然使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知识点,未能将知识活学活用,存在应付考试的现象,教学效果不理想。为改变这一现状,通过大量查阅课程改革相关资料和广泛了解其他高职高专同类型专业课程的教学情况[3-5],进行总结整理和认真分析,结合我校食品专业的特色和《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现状,对本门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针对性极强的如下调整:
1.1 食品的基本组成方面 对食物中普遍含有的几种成分,如水分、糖类、蛋白质、脂类等要在保证原有课时数,对于其中涉及化学结构的内容要减少课时数的同时讲授这部分知识时注意紧密贴近生活和后继专业课程,突出食品生物化学理论知识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这样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如水分知识点里很抽象的吸着等温线,学生不好理解,但是借助食品加工中的食品干燥环节,吸着等温线在实际生产中的重要意义立刻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都能得到提高。
1.2 食品中各种营养素的功能 食品中含有的各种营养素的功能这部分内容,涉及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和生物学功能。其中生物学功能部分内容知识较分散,但是可以通过联系生活举例生动体现。如酶作为生物催化剂的专一性和高效性,可以用双氧水分解为例,借助多媒体或者挂图将生物催化剂和化学催化剂的作用条件及效率进行直观对比,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幅度提高。而对于代谢部分内容,因为涉及大量生物化学反应过程,可以缩减课时,联系食品加工工艺中涉及的代谢过程,只要学生能掌握如何从食品加工的产品出发,分析糖、脂肪、蛋白质在不同代谢条件下会产生不同产物的原因即可。
1.3 食品安全 这部分主要包含食品在加工、贮藏中的品质变化等内容。增设这部分内容,不仅与生产生活结合紧密,还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激发他们更好地学习以后的专业课。
调整之后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实施,收效很好。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知识与生产实际的结合度大大提高,对学生将来从事食品检验、食品质量监管等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知识储备。
2 革新教学模式
《食品生物化学》的教学组织和实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无论是理解抽象的理论概念还是各类化学反应,要使学生能真正掌握,并能将这些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关联,恰是授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这就要求必须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进行革新,正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采用能激发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并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学习过程中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通过尝试,以下几种教学方法被应用到《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中,对教学效果有明显提高。
2.1 实物演示法 实物演示法借助实物,直观性强,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这个方法学生可以把课本上的知识与具体事物联系起来,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具体化地掌握抽象知识,缩短认识过程。特别是当前的90后学生缺乏日常生活经验,对身边经常发生的食品生物化学现象不留意,而高职高专食品专业的《食品生物化学》课程又开设在大一的第二学期,是学生首次接触的专业课程,专业知识缺乏,没有积淀。这时若在教学过程中单独采用案例教学,学生对案例的理解程度有限,即便加上教师的说明,仍然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教学中创新性地采用实物演示法后发现,该方法能够很好地克服单独使用案例教学法的弊端,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如:在讲授“糖的甜度”这部分内容时,在学生了解甜度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后,现场让学生亲口品尝预先配好的标准甜度蔗糖溶液和果糖溶液,品尝时教师要告知注意事项,并要求学生在品尝后,评价2种糖溶液。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给出的评价进行点评,在点评过程中讲授不同糖类甜度的性质。通过在授课过程中采用这一方法,学生反馈信息显示对甜度部分内容中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过程变得轻松且记忆深刻,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事实证明,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实物演示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也得到激发,能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只要任课老师能巧妙地利用实物演示法的优势,课堂教学就能充满趣味性。
2.2 案例教学 《食品生物化学》这门课程与食品加工、贮藏与保鲜和食品安全等专业内容前后联系,理论性的基础知识点很多。讲授这门课程的高职高专教师都面临如何借助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挑战。针对教授的方式比较单一,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的问题,在讲授过程中适时采用案例教学法,不仅很好地改善了学生的厌倦情绪,而且还能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很好地关联起来,促进教学与职业能力的“零距离”。
案例教学是借助对真实案例的引用、分析,针对生产实际中与理论知识相关的案例展开讨论,指导学生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和过程[6]。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食品生物化学》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思路,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深入浅出”,从与学生最熟悉的食品入手,选择与要讲授的内容相关的典型食品案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实质,提出疑问后由教师进行相关理论和知识点的讲解,通过解答问题完成理论和实践的对接,最终使学生掌握目标内容。如:代谢部分的“TCA循环”授课。因“TCA循环”是非常复杂,反应过程包括很多的酶促化学反应,学生理解起来即抽象又困难,而这一循环又是代谢部分的核心内容。结合高职高专教学的特点,弱化对酶促化学反应过程的要求,以近些年流行的食醋保健和食醋减肥等案例的分析,使同学们了解食醋减肥的原因是饮醋可以促进体内“TCA循环”的顺利进行,促进了代谢,才打到了减肥的目的。这样学生就对“TCA循环”在代谢过程中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印象,下一步具体学习“TCA循环”就轻松许多。
案例教学能够灵活地将生活案例与课程理论知识相关联,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同时提高教学效果。
2.3 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法是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下,以某一教学目标的实现为目的,预先设计和组织好,启发学生就某一中心议题先发表自己的见解,再分小组探讨,形成小组共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最终理解并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法[7]。在讨论式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查阅相关资料,积极寻求解答问题的路径,听取小组内不同意见以完善自己的见解,努力通过语音表达自己的想法,最终形成文字总结。这一系列的课下准备和课堂过程,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导的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高职教育理念。需要注意的是讨论式教学法的实施过程需要授课教师了解高职高专学生特点,注意提出议题的难度,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根据学生学习程度有选择地实施。
议题尽量选《食品生物化学》课程中一些与生产实践结合紧密的关键知识点,如“水果放久了为什么会有酒味”、“酸奶是怎样凝固的”等,指导学生课余时间利用图书馆等资源查阅资料,并给出明确的资料整理要求。在课堂上让学生根据自己整理的资料阐述观点,并分小组展开讨论。教师要注意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及时引导并能始终驾驭小组讨论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讨论,学生不仅可以学到专业知识,而且思辨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的点评和小组总结都非常重要。教师一定要对讨论中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观点充分肯定,鼓励学生今后更加注重独立思考和创新性地学习。通过撰写小组总结,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字组织能力,加深学习印象,而且文字形式的总结可以服务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并对学生将来书写学术论文打下基础。
3 拓宽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食品生物化学》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础课地位,一直以来无法改变试卷笔试的考核方式。这一考核方式虽然能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认知,但却无法获知学生是否具有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高职高专是要培养具有可操作职业技能的毕业生。显然,试卷笔试的考核方式,无法达到高职课程的考核目的,也不能体现高职特色。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考核评价对教学的促进和检查作用,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达到以考促学的目的,结合教学实际,在保障考核评价能科学合理地反映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同时,对《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进行了拓宽,考核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经过探索研究,拓宽之后的课程考核评价包含3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课堂表现成绩,占总成绩的20%。构成要素是上课出勤、学习态度、平时回答问题和参与课堂讨论的情况、各种总结报告的质量等。
第二部分是实训成绩,占总成绩的20%。《食品生物化学》课程实训教学时数有限,但是地位不容忽视,实训环节是基础理论知识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一个缩影。考核的构成要素有实训的理论准备和物质准备、操作过程的严谨科学、实训结果的准确性、实训报告中是否有缜密的分析过程并能查阅资料注明与之相关的生产实践等。
第三部分是期末考试的笔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试卷题目分2大类:一类考核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类考核学生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是高职高专食品专业《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重点,这门课的教学效果会对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如何更好地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愿、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是本门课程教学内容之外必须要完成的重要任务。《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任重道远,需要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摸索,才能逐渐成熟,这个过程需要收集企业、同行、学生的的反馈信息,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更新教育理念,才能走出一条适合高职高专食品专业《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之路,为培养高职高专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谢达平.食品生物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2]李佩艳.提高《食品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6,(20) :271-272 .
[3]陈海华.食品化学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和优化[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09,(14):266-267.
[4]孙芝杨,翟玮玮,魏福华. 高职院校食品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探讨[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0,(10):116-117.
[5]李佩艳,尹飞,刘建学,等.《食品生物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11,(01):169-170.
[6]张小霞,梁振普.食品生物化学高效教学方法探索[J].现代农业科技,2011,(01):27-28.
摘要:在生物科学迅猛发展的形势下,笔者结合本院的教学实际,对动物生物化学的教学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从生源特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实践,对学生因材施教,对教学内容根据专业特点因异而变,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动物生物化学是在分子水平上阐明生命有机体化学本质的一门学科。作为动物医学、动植物检疫学、动物科学、兽医专业、兽药专业、饲料专业和畜牧及畜牧兽医专业的基础主干课程,在教学中起着联系基础专业的桥梁作用,同时也是畜牧兽医类专业考研的必考科目之一。在全国范围内,动物生物化学的授课对象绝大多数是畜牧兽医专业的二年级大学生[1]。课程本身具有理论性强、抽象复杂、知识更新速度快等特点。随着学科的迅猛发展,需要学习的知识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难[2]。同时许多新技术也越来越尖端化,远离临床实践,导致学生学习出现畏难情绪,加之对于所学专业又不知道如何应用,最终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为适应学科发展,开展动物生物化学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动物生物化学教学质量,是生物化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1当前本院动物生物化学教学面临的几个问题
1.1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高
目前教研室不乏具有硕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但是多数教师基本上是从学校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缺乏教学实践经验以及授课技巧;而对于教学经验和授课技巧丰富的老教师而言,由于缺少专业相关交流机会,信息相对闭塞,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接触有限。因此,提升老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拓宽知识结构和提高新教师的教学水平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
1.2学生生源复杂,基础参差不齐
本院生源有两大来源:一类是普高生源,化学基础扎实;另一类是对口生源(职业高中),这类生源的学生化学基础知识薄弱。本院在现在的专业分班当中有些班级将两种生源混合编制,这样就造成了教师在授课时面临一些问题,例如讲深了对口生听不懂,讲浅了普高生听着又简单,另外在考试中也会面临一些相类似的问题。
1.3课程授课内容与学科当前发展相比有些滞后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其理论、技术也在不断更新,这给该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在实验课开设方面,目前开设的实验多数都是以基础生物化学为主,主要为一些定性、定量分析实验。而且实验课的开设不分专业特点,都是一样的内容,这样并不能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对实践的需求。因此,各专业实验设计亟待更新;然而增设分子生物学相关实验又会面临实验经费不足等问题,实验设计需要改革与新增实验成本较高也是一个亟需解决的矛盾。
1.4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教师单纯的教授,教学方法单一,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动物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初步研究
在综合分析了本院当前在动物生物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后,针对性地采取了一些教学改革措施,具体情况如下。
2.1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水平
教师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为跟上生物化学发展的节奏,积极争取经费,本院鼓励老教师外出学习、进修,参加学术会议等,使其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掌握学科发展动态,补充新技术和新知识。为加强对青年教师专业知识、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培养,一方面可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当面讲授教学经验和技巧;另一方面可组织年轻教师与老教师之间相互听课,然后彼此交换意见,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鼓励年轻教师外出继续深造。
2.2依据生源分班授课
以本科生为主,打乱原有班级编制,按照生源的不同分为强化班(普高生源)和普通班(对口生源),分开教学。强化班在授课时针对各个章节的重点、难点仔细讲解,深度剖析,并结合前沿和应用激发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学习和研究兴趣。普通班针对其化学基础差的特点,采用由线到点的方法,先给他们讲一个轮廓,让他们了解各大物质代谢的过程;然后根据其掌握程度结合教学大纲和学生兴趣再进行深入讲解。在上课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接受程度自由选择在强化班还是普通班上课,这样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授课方法,使学生学习时能各取所需,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3优化教学内容
在理论教学上,课程安排、教学大纲制订及课时设置顺应生物化学学科的发展,进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及学时的调整,计划减少经典的生物化学学科内容,例如物质代谢及代谢调控的学时数,增加分子生物学内容的学时数(包括基因工程技术、DNA序列测定、PCR技术等学时数),以便学生能在有限的学时里了解和掌握生物化学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成就,提高学科知识的广度、深度和跨度。而对于基因工程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主要技术这些章节,围绕这些重点和难点,分不同专题开展主题讲座,使教师能在生动、形象的教学过程中把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传授给学生,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在实验教学上,更新实验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实验,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地展开教学;根据培养目标选择不同的实验内容和项目,让学生掌握本专业所需的实验技术。
2.4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2.4.1讲授教学法
用讲授法系统地对整门课程进行阐述,使学生熟悉本门课程都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在头脑中形成大概轮廓,并知道学习本门课程后将会有哪些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4.2积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内容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例如糖类、核酸和蛋白质的结构(二、三、四级结构)及DNA的复制、转录和蛋白质的翻译等内容,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三维彩色图片和三维动画,学生通过这些能更有效地理解和掌握这些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2.4.3将理论联系实践的内容融入到教学中
例如讲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糖的酵解过程产生的乳酸会引起肌肉的疼痛;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失的人吃了蚕豆后会发生“蚕豆病”;缺乏酪氨酸酶的人会导致黑色素合成障碍,引发皮肤、毛发变白,眼睛怕光的“白化病”;以及为什么减肥药中会有肉碱,磷脂代谢解释了某些毒蛇毒素的作用原理,等等。
2.4.4多运用比喻式教学
例如在生物氧化过程中,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释放的能量供给二磷酸腺苷(ADP)与无机磷合成三磷酸腺苷(ATP)的偶联反应,即氧化还原反应和磷酸化反应偶联在一起。把呼吸链比喻成一条河,把磷酸化偶联的部位比喻成一座座水电站,电子(水)在呼吸链(河中)上传递(流动)的时候,就会产生能量,这个能量推动ADP磷酸化生成ATP。这样讲解学生很快就会理解什么是氧化磷酸化。
2.4.5启发式教学
教师不能一味的讲解代谢的过程,而应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例如在糖代谢一章中,糖异生和磷酸戊糖途径讲授完之后,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把两节内容互联起来。当机体受伤需要大量的核酸而不需要大量的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时,糖酵解和磷酸戊糖途径的代谢如何发展?反之,当机体不需要核酸而需要大量的NADPH时,糖酵解途径和磷酸戊糖途径的代谢又会如何发展?这时就要分析两个途径的特点及产物,还有两者之间的联系,他们共有的联系就是磷酸戊糖途径的非氧化分支阶段,当机体需要核酸而不需要NADPH时,糖酵解途径和磷酸戊糖途径的非氧化分支阶段的代谢会增强;反之,磷酸戊糖途径的氧化性分支代谢会增强,糖酵解代谢速度会减慢。
3结语
动物生物化学作为一门动物医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应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通过这次探索,结合本院的教学实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贵吉,刘维全,刘.动物生物化学教学现状及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9(09):51-53.
【关键词】医学生 学习 生物化学 兴趣
生物化学是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中医学和护理等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医学课程,这一学科与疾病的发生、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关系密切。通过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代谢、营养、酶功能、遗传信息传递、生物膜、细胞结构及分子病等方面,来阐明生命现象。生物化学的学习可帮我们从分子水平认识、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其理论基础对临床知识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与其他门类的医学课程也有着广泛的联系,在医学教育中它又是连接基础课与临床课的桥梁,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对于医学生来讲,由于生物化学研究的是微观世界,内容繁多、体系复杂、知识点抽象,大多数学生反映本门课程难理解、难记忆、学习兴趣不高。为此,在医学生的生物化学教学中,若能激发并维持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兴趣,将会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为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和自我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教师重视塑造自身形象,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是师生的双向活动,若任课教师不仅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注重自身人文修养,拥有丰富的知识面,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授课风范,必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首先让学生对授课教师充满好感甚至崇拜,然后再使学生从思想深处由喜欢教师的讲授上升到喜欢这门课程,最终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上好第一堂课,使学生产生求知欲
每门课程的第一堂课往往是绪论,生物化学的绪论是对本门课程的高度概括,是学习生物化学的前导。教师可以通过第一堂课,交代为什么学习生物化学、生物化学的课程目标以及可以达到的程度、考核要求等,使学生明确生物化学的重要性及学习生物化学的作用,将有利于引起学生的重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引用身边的实际案例,运用生物化学原理进行解释和阐述,也提出疑问,制造悬念,使学生对学习生物化学产生求知欲。
三、运用灵活的导入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案例导入法
医药卫生类专业的学生将来主要是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从事临床医护工作,因此,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对临床的实际案例比较感兴趣。如学到“氨代谢”这一节氨中毒学说时,可从肝硬化病例导入开始,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肝性脑病发病机制:肝硬化时,肝功能严重受损,导致尿素合成障碍,血氨浓度升高,而血氨可以通过血脑屏障,跟脑部a-酮戊二酸反应生成谷氨酸,三羧酸循环减弱,脑部ATP合成减少,能量供应不足,引起了大脑功能障碍,严重时发生昏迷。这样,不仅把生物化学的前后知识有机结合,也有助于增强基础知识和临床的联系,帮助学生从原理上理解肝性脑病,和治疗的方式方法。
(二) 问题导入法
给学生自己留点空间,请学生选择某个主题进行讲课,让学生来当回老师。先让学生预习将要学习的内容,利用网络和图书资源查找相关信息,然后根据学习内容,选择某一主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开课时,让学生自己先讲解课前准备的主题内容,针对主题提出问题,再引入到学习内容,联系既往知识,形成网络化、立体化的知识结构。这种主题研究和问题导入的教学方式,将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自我学习和实践指导,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收获正确的、积极的学习方法,为以后的继续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方法学基础。
四、改进教学方法,活跃课堂,维持学生学习兴趣
(一) CBL教学法
CBL (case-based learning)案例学习教学法是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在高等医学教育中首次提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核心内容是“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法。其特点是打破了学科界限,围绕问题编制综合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获取新知识及有效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案例和问题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联系临床实际,增强了理解记忆,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使学生有成就感。而且,小组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有利于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讲解糖代谢一章中,首先提出糖尿病这个典型病例。要求学生课前要准备糖尿病相关的知识,课堂上提出糖尿病的生化病因是什么?如何治疗与预防?糖代谢紊乱还与哪些疾病相关?以这些问题为主线来学习糖类物质的分解与合成过程。理论学习完成后组织学生讨论得出问题的答案。
通过这样具体典型的病例,使学生不仅解决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联系的问题,而且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与实用性,淡化了学科的边界,使学生在“大医学”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与技能,提高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TBL法
TBL (task-based learning) 以任务为基础教学法是20世纪80年代由勃雷泊(Prabhu,1987)从教学的角度提出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分析教材,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制定“任务”,布置各小组按要求完成任务。其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动手能力及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一点对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意义尤为重要。
教师应从教学目标和临床实际出发,挖掘教材,创设一个适当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任务的情境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任务型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环节[8]。例如,维生素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一类低分子有机化合物,是人体必需的一类营养素,若长期缺乏会导致维生素缺乏病。因此,提出“维生素的生化功能与人体健康”这一任务,并明确此任务的知识目标是能描述维生素的活性形式、生化功能和导致缺乏病的原因。
通过任务型教学法,可以获得多方面的积极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精神和求知欲;增强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了师生关系;加强了本学科及各学科间知识的联系。
(三) PBL法
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 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l969年提出,其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和个性发展。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由教师精心设计一个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小组讨论,提出解决问题或处理问题的方案,达到学习新知识、新能力的目的。“让学生学会学习”是PBL教学最鲜明的教学目标之一。
以肥胖和如何减肥为例,可以先从肥胖的原因说起,脂肪在体内的分解与合成代谢,代谢过程中哪些因素影响了代谢,最后导致了肥胖。在生活中,我们如何控制导致肥胖的环节,可以为减肥采取哪些措施,比如食品、运动、理疗和药品等方面,它们起到减肥的原理和方法是什么。问题的解决,就是理解脂代谢过程,以及脂代谢异常引起疾病的原理,和掌握预防、治疗相关疾病的方法。
PBL教学法的正确运用,除了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充分掌握和实践外,还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研究中形成一定的合作关系,大家各抒己见,知识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到大量的展现。
综上所述,在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常常综合交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过程的质量。任课教师还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关注当下科技新进展,多列举生活实例、临床病例,和最新的科研成果,来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激情。为了适应最新的教学改革模式,与其他基础医学知识交叉,和临床知识的对接,需要生物化学任课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并且坚持在教学中摸索、探讨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徐安莉,陈会敏,周艳艳,等.改变生物化学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1):81-82.
[2]朱宝安,宗自卫,李先佳.浅议如何激发医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J].卫生职业教育,2012,3(30):86-87.
[3]李曙波,黄忠仕,李韬,等.激发成教医学生学习生物化学兴趣方法探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2,1:83-84.
[4]江花.高职《中医护理学》教学方法初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1,9(01):85.
[5]童红梅.CBL教学法在高职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教育,2011,30(6):82-84.
[6]陈伶利,李杰,程莉娟,周赛男,等.TBL教学模式在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药指南,2011,9(8):6-8.
[7]Ogilvie G,Dunn W.Taking teacher education to task:Exploring the role of teacher education in promoting the utilization of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J].Language Teach Res,2010,14(2):161-181.
[8]王文玉.高职生物化学教学中任务型教学法的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5(1):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