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突发事件的反应程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积极心理学理论及其干预
(一)积极心理学理论
积极心理学理论研究的是人类的积极性格特征、情绪体验以及人际关系等,它采用目前有效的、完善的心理学测量手段和实验方法,将人类的美德以及优秀的品质作为研究内容。积极心理学理论认为,积极地投入工作、积极地寻找情感体验,以及积极地寻找人生的意义,是人类提升幸福满意度以及获得幸福生活的重要途径。目前积极心理学理论研究的层面有三个:
一是对积极主观体验的研究,其中就包括过去的幸福感以及满足感、当前的愉悦体验以及对未来的乐观体验和希望。二是研究基于个人角度的、积极的特质和人格,其中包括个体的工作能力、爱的能力、对美的感受能力、勇气、毅力、人际交往能力、创造性、宽容性、灵性、智慧、天赋以及对未来的关注等。三是研究基于群体角度的人类群体的美德和优秀品质,从而让人们逐渐变成有职业道德、有礼貌、懂宽容、有责任感以及利于他人的团体和公民。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中,其研究的对象是从以往的问题或者病态人群慢慢发展为普通的人群,并通过积极心理学理论来帮助人们获得快乐,并将它们自身的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这样就能有效地提升人们的满意度、幸福度,从而达到疾病预防与治疗的目的。
(二)干预方法
积极心理学理论研究的干预方法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养成积极的特质人格,二是干预积极认知,三是干预积极情绪。干预积极认知模式的基础理论为Albert Ellis的ABC情绪理论。该理论认为,诱发事件并不能引起个体的情绪,而个体的情绪是在评价和解释诱发事件的过程中产生的。换言之,人所产生的困扰并不是因为某件事,而是被用于对某件事所产生看法而困扰。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干预过程中,了解情绪体验与认知评价之间的相互联系,摒弃不恰当的信念,并引导人们增强自身的幸福感以及积极思维是关键的着眼点。
因此,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干预提倡培养积极的思维模式,并在促进人们发展乐观的、积极的思维方式的过程中,不断的纠正人们的不恰当的思维方式。另外养成积极的特质和人格,充分发挥出人体的机能,其目的就在于将个体身上的美德以及人格力量充分的激发、利用和唤醒,以达到克服困难、积极向上的目的。经有关研究发现,每个人身上普遍存在六种美德以及二十四种人格特质。而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每个人的人格特质又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且与生活满意度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在积极心理学理论中,美德以及人格特质是研究的焦点,而人格特质的发展和培养,不仅有利于人们缓解痛苦,还有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从而使得团体以及个人都能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概念及分类分级
(一)基本概念
国际上普遍认为的突发事件指的是一类特殊的、非常紧迫的危机事件或者危机局面,其不仅会对全体公民造成影响,同时对于社会的整个生活结构也会产生一定的威胁。例如在美国,突发事件又被称之为紧急事件,其所给出的紧急事件的定义为由总统宣布的,在任何情景、任何场合,且在美国的任何地区所发生的必须由联邦政府参与,并给予一定的补充性支援,帮助地方或者市州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卫生、财产,挽救生命以及转移和减轻灾难所造成的重大威胁的事件等。而本文研究的突发事件主要是指公共性的突发事件,即危害人们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以及威胁社会稳定与安全的突然发生事件。这种突发事件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不确定性、破坏性、紧急性、突发性以及社会性等特征。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指的是在爆发突发事件的前后过程中,采用科学的方法对突发事件加以控制、干预和处理,并使其导致的损失逐渐减小的过程。
(二)突发事件的分类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突发事件划分的类别也会有所不同。从其危害的大小程度出发,是将突发事件分为社会安全事件、公共卫生事件、事故灾害以及自然灾害等。这种分类方式的优点在于人们能够按照突发事件发生的不同机理对其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控制和预防方案以及措施。每件突发事件不仅具有独特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共性,而其之间存在的差异在于事件的扩散速度、预见程度、控制程度、人们的认知程度、导致的损失程度、影响范围以及持续时间的长短等等。而突发事件分级则要求的是不同级别的应急处置对应级别不同的突发事件。传统的突发事件的分级通常采用的是事后评级,即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才统计其所导致的经济损失、财产损失以及人员伤亡等,并按照损失的情况以及大小来对突发事件的等级进行确定。这种分级方法在总结经验教训、追究相关责任、查漏补缺以及事后恢复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是却对其在应急处置过程中没有太多的指导意义。目前在突发事件研究的过程中,其分级存在三种情况:一是对事件本身的分级,其依据为事件发生之后的严重程度以及影响程度等,二是对预案体系进行分级,分为企业级、县级、市级、省级、国家级等。三是风险评估分级,尽管这方面的研究已经相对成熟,但是其与应急处置预案存在较少的联系。
三、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的应用
(一)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个人心理剖析与可行性研究
军队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士兵们的个人心理反应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心理恐慌。一般来说突发事件因为事发突然,令人猝不及防,这对部队的快速反应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应急处置会造成士兵们心理上的恐慌,因为大部分的突发事件都会对人们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社会稳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部队官兵面临的也是非常糟糕的局面,这样就会造成士兵们产生心理恐慌。特别是军营内部如果发生了战友们死伤等人命关天的突发状况,士兵们势必会因为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而产生集体恐慌。二是心理焦虑。由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要求部队干部官兵必须具备快速高效的反应和行动,如果行动比较迟缓,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后果就会非常严重,因此大多数士兵们就会对这一行动过程产生一定的焦虑,即担心突发事件能否得到快速高效的处理。倘若局面没能得到立即控制和扭转,甚至一些外界无关因素的突然介入使得突发事件进一步恶化和复杂化,会让官兵无形中增加压力,导致内心深处的抵触、焦虑和逃避等心理反应。无论是恐慌还是焦虑情绪,对突发事件的后续处理都会带来巨大的危害阻力,因此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过程中,需要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来培养士兵们的积极心理和积极意识,并采用心理干预的手段来提高士兵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这样才能确保其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表现得更出色。
(二)CSF项目的评估途径
CSF指的是士兵健康训练,它是指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将战士的积极心理学教育以及心理弹性训练作为主要的训练内容。这种项目所采取的预防措施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其主要的目标就是帮助战士去除与压力创伤有关的所有障碍,并使其得到成长或变得正常化。CSF项目训练通常包括四个部分,一是全面而广泛的心理评估。二是积极心理学理论课程在线学习与测验。三是心理弹性的常规训练。四是心理弹性训练培养师传授的心理弹性训练方法以及积极的思维方式。其评估的途径包括快乐问卷、正负性情感问卷、福代斯情绪问卷、优点问卷、品质毅力问卷、感恩问卷、乐观感测验、生活工作问卷、亲密关系问卷、优点显著调查、生命意义问卷、生活满意度问卷等。这些评估途径能够准确地评估战士们的心理健康。并且通过专门的网站将这些问卷出去,并从精神健康、社交正常、家庭和睦以及情绪正常程度等四个方面来衡量士兵的心理,从而有助于帮助士兵们缓解焦虑和抑郁。并且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过程中,这种评估途径还能帮助士兵们更好地克服心理弱点,并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以更积极的心态以及冷静的分析能力去应对和处理所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而保障国家以及人们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以及公共社会安全和秩序等。
(三)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线课程
军队可以针对精神健康、社交正常、家庭和睦以及情绪正常等四个方面来分别设置心理辅导课程,以及在士兵们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之后所导致的创伤成长也设置一门课程,这样就能有效地缓解士兵们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所产生的各种不良情绪影响。课程可以分为四个模块:一是情绪正常模块。军队应对突发事件需要快速反应、果断决策、科学用兵,不论是处置事故灾难、重大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还是社会群体事件等,为了及时有效地应对和尽快消除多种安全威胁,要求部队官兵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不断提高快速反应能力,更需要强壮的体魄、坚强的意志和不畏牺牲的精神。这一课程所涉及的内容为指导士兵们如何将正面情绪放大,以及对负面情绪如过度的愤怒以及悲伤等进行识别。二是家庭和睦模块。就是培养士兵们的交往沟通技能,包括就异议达成共识、建立信任、复原背叛创伤以及建设性的管理冲突等。选择了从军之路,就意味着选择了牺牲奉献,多数军人婚后都一直和家人聚少离多,特别是军队基层干部大多三十岁左右,事业上正是在部队努力打拼、全情奉献的好年华,需要集中精力为将来成就事业创路子、打基础,牺牲了很多和家人团聚的时光。因而,这一模块的课程重点应是告知官兵如何有效地与家人沟通,得到家人的互相支持和勉励。三是社交正常模块。采用大脑镜像神经元的解释原理来促使士兵们形成同理心,当基本概念解释完之后,该模块就会帮助士兵们通过同理心对文化差异以及种族进行正确的看待,这样一来士兵们就能掌握辨别他人情绪的能力。四是精神健康模块,是培养士兵们积极的人格特质,增强其社会意识以及自我意识,从而促使学生们学会自我调控、自我担当以及自我激励等。
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士兵们树立积极的心理,以及学会自我调节,这样士兵们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就能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并对在这过程中产生的创伤进行很好的复原,从而使得士兵们能够在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能够坚定自己的信念。例如,特大地震事先毫无征兆,几十秒时间就造成了巨大灾难。在地震抢险救灾的过程中,士兵们面临的是惨烈的地震场面,同时所从事的工作也需要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士兵们所承受的身体压力与心理压力都非常大,而在抗震救灾结束之后,通过积极心理学理论对士兵们进行在线的心理服务和指导,就能促使他们转变之前的疲累心理,并树立积极的意识,从而在今后遇到突发事件时,能以积极的心理去面对和应付。
(四)心理弹性常规训练
心理弹性常规训练采用的是循序渐进的模式,而不管是军官还是士兵,从参军入伍之后,就开始进行心理弹性的常规训练。军事研究机构会对精神、家庭、情绪以及社会等各个层面都提供相关的知识、技能以及规范行为等。尤其是各个小群体的管理者,必须掌握在训练的过程中,如何将积极心理学理论一点一点地灌输给基层官兵们,例如冲动控制、信仰、乐观、换位思考、自我主导感以及亲密的合作关系等。掌握心理弹性训练指的是军队领导者以及士兵们必须掌握训练的理论和方法,并且要掌握如何运用这些技能,因此这也是CSF项目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同时在训练的过程中,士兵们还需要对如何防止陷入思维陷阱进行重点学习,并且要对自身的优势有清晰的认识,同时还要明确别人的优势,这样一来士兵们就能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将自身的优势以及群体优势充分利用起来,有效解决突发事件所带来的困难。例如,在抗洪抢险这类突发事件应急过程中,当士兵们接受过心理弹性训练之后,士兵们在应急处置中就能与其他士兵们有效地协调起来,并将自身以及团队的优势充分应用起来,高效配合,争分夺秒,这样就能帮助民众挽回更多的损失。此外在训练的过程中,也要对士兵们予以适当的鼓励和表扬,这样士兵们才能变得更加的自信而积极。
综上所述,本文对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的应用做了详细的阐述,并结合军队基层干部队伍的管理,探讨了积极心理学理论在士兵们心理服务中的应用策略,从而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一些参考依据。
关键词:辅导员;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1-0021-02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常见类型及高危群体分析
1.高校突发事件的常见类型分析。综合不同研究学者的划分类型,基本可把高校突发事件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政治类突发事件,如因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中涉及我国国家利益的事件造成学生游行抗议等。(2)伤害类突发事件,如师生冲突、群体斗殴、学生不堪就业压力、失恋自杀自残等。(3)安全类突发事件,如建筑事故、校园交通事故、漏电触电事故以及火灾等。(4)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如洪水、地震等灾害。
2.高校突发事件的高危群体分析。(1)有自杀家族史的,直系、母系、父系和旁系亲属三代以内有自杀史。(2)有人格偏执或人格障碍等情况的群体。此类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往往质量低下,密友少、缺乏倾听者,情绪长期低落不与人往来,冲动型人格的人容易做出过激行为。(3)近期遭遇严重生活事件困扰的。比如感情挫折、遭遇重大财务损失、亲人身故、自己或家人患上重大疾病、意外怀孕或近期堕胎、不能如期毕业或顺利就业、家庭极度贫困等。(4)长期患病或有生理缺陷,自感生活能力低下或极度自卑者,如有妄想或其他精神病症状。
二、高校辅导员在突发事件中的角色定位和能力要求
1.高校辅导员在突发事件中应扮演的角色。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和意外性,因此必须建立完备的应对机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处理方案,科学妥善地积极应对。对待突发事件,辅导员要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在上级部门领导下,细致地开展工作,在事件平息后,努力降低不良影响,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健全善后处理机制,把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和影响降到最低程度。高校辅导员要从思想上培养成就感,深刻认识自己工作的重要性,才能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可以说,对辅导员来讲,凡是跟学生有关的事,辅导员都要管,只要是学生的事就是辅导员自己的事情。辅导员应该做到第一时间出现在突发事件现场,能第一时间控制和清除突发事件对学生的危害,维护正常的校园秩序,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在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高校辅导员在突发事件中应具备的能力。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类型繁多、成因复杂、爆发突然、扩散迅速、破坏性强、影响面广,辅导员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突发事件时,各种难以预测的局面随时可能发生。这就要求辅导员坚持以人为本、教育为先的基本原则,并将其转化为解决事件的战略性指导。一方面切实提高对自身在处理突发事件中应发挥作用的认识,辅导员要以充分的理论知识来武装自己,切实提高应对能力,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要时刻记着“突发事件无小事”,对突发事件发生后可能带来的影响加以足够重视。
三、高校辅导员应对突发事件的基本程序
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和意外性,因此必须建立完备的应对机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处理方案,科学妥善地积极应对。对待突发事件,辅导员要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在上级部门领导下,细致地开展工作,在事件平息后,努力降低不良影响,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健全善后处理机制,把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和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1.爆发前期:快速反应,迅速介入,了解情况,稳定局面。学生突发事件防不胜防,辅导员要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稳定在场人员的情绪,控制场面,防止事态进一步蔓延和恶化。根据现场的情况和事情的性质,采取相应措施,如拨打急救电话或请求学校相关部门的支援。等事态稍微稳定,辅导员应了解事件的原因,掌握第一手的资料,保存现场证据,理清来龙去脉,然后将事件的前因后果、现场情况、处理进展、事态发展和预测趋势一一向上级领导汇报,认真听取处理意见,并采取措施逐一落实,同时,及时将情况整理成书面材料上报给有关领导。
2.持续期间:服从调配,顾全大局,通力协作,稳步开展。突发事件爆发后,有可能会持续升温,蔓延扩散,影响日益扩大。在上级部门和领导介入后,辅导员要把手头掌握的信息一一汇报,认真听取上级领导对事件处理的部署和安排,在思想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贯彻上级部门和领导的应对方案和处理意见。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小组中,辅导员要根据分工,全力做好职责范围内的大小事务:或是继续关注事态发展,深入学生群体,进一步排查隐情,消除导致事件恶化的隐患;或是照顾和安抚当事人,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和思想动态,进行思想引导,平息当事人的情绪;或是疏散围观者和盲从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围观人员的疑虑,防止人群拥堵;或是与当事人家长联系,真诚接待,安排好后勤保障;或是协助学校部门开展进一步的调查取证,查明事件起因和情况;或是做好信息统计和资料整理,按时上交汇报等。辅导员在开展上述工作中,要根据领导安排和分工,注意工作细节,保证负责的工作不出疏漏。这一阶段的工作量大,事情繁杂且细致,工作中一个小小的疏忽或遗漏都有可能增加处理的困难程度,因此辅导员要格外细致谨慎,多留意,勤汇报,并要牢牢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以妥善解决为目标,遵守纪律,服从大局;二是正确处理好事件中的几种关系,如与当事人的关系、与学生家长的关系、与同级部门及同事的关系等。
3.善后阶段:稳定思想,恢复局面,总结经验,完善机制。在突发事件处理的尾声阶段,辅导员承担着大量的“扫尾工作”,比如当事人关于手续的办理、学生情绪的安抚、家长的送往、物品和资料的整理。为了尽快消除突发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学生的消极态度,辅导员要通过面对面、三级网络和信息技术手段,尽快将事件的正面信息传递给广大学生,让学生对事件有一个全面、完整、客观、正确的认识,消除负面影响,引导网络言论,将学生的主要精力和关注点转移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来。遇到对学生心理产生极大冲击的特殊事件,辅导员可要求学校心理机构对学生进行群体、个体的心理疏导和咨询,组织开展积极向上的文体活动,营造良好的进取氛围。在恢复重建阶段,辅导员也要注重对整个事件的资料整理和对全过程的总结与反思,以专题讨论会的方式,分析回顾、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改进意见,完善预警和应对机制。
四、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重要意义
1.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环节。高校是思想活跃、信息交汇、人才荟萃的场所,具有独特的社会引导功能和社会批判功能,是引领社会思潮、批判社会现实的急先锋,也是传承先进文化、创新科学技术的排头兵。青年大学生民主意识强、富有激情、善于获取信息,对社会上发生的突发事件会在第一时间做出回应,对社会舆论产生引导,但同时他们涉世未深,价值观未完全定型,也容易被引导,稍有不慎极易激发矛盾冲突,引起社会动荡。此外,随着高校与社会互动的增强,发生在高校的突发事件如大学生自杀事件、学术造假问题、校园安全事故以及学校管理中的一些问题等,都会引起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所以,高校稳定被视为社会稳定的“晴雨表”,突发事件应对处置效果直接关乎社会稳定。
2.做好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是维护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障。维护高校稳定是推动高校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做好校园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最低要求。不同性质的突发事件均会给学校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损害,及时有效地做好应对处置,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防止矛盾激化、事态扩大,避免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次生、衍生和耦合事件,从而确保师生安全,保障师生权益,保证学校各项工作有序运行,为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科研、生活创造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
3.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是加强高校自身建设的有利契机。一方面,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是改善和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的机会。对于高校来说,作为承担着育人职责的社会机构,管理者更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以保证学校培养目标得以真正实现。在校园突发事件应对处置的实践中,学校管理层的管理意识、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也可以得到检验和提高,进而提高师生服务的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是高校维护声誉甚至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机会。一旦学生发生突发性事件,媒体往往会第一时间重点关注,并进行连续性报道。对于一次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结果,很可能对高校社会形象带来直接的影响。对于应对处置得到,则可以化危机为转机,为学校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口碑。
4.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有利于促进高校师生自觉增强危机防范意识,提高危机处理能力。突发事件的处置和预防存在着互动关系。在处置突发事件的过程中会暴露突发事件预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危机防范意识不强或危机处理知识欠缺、危机处理能力不足等,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无疑给人们敲响了警钟,提供了生动的教材,使其在对照、检验、反省后,自觉增强安全防范意识,自觉掌握危机自救知识,自觉提高突发事件处置能力。
参考文献:
[1]郑栋鹏,张芳芳.辅导员在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处理中的作用和应对机制探讨[J].潍坊学院学报,2012,(12).
关键词: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6-0008-03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在京外籍人士的人数逐年递增,对外国人突发事件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彰显着北京作为国际大都市的管理水准。由于北京在教育上的优势,来华留学生和外籍教师人数一直高居各省首位,2015年北京高校的外籍师生已逾十万人。因此,对高校外籍师生冲突事件的管理研究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在中国知网上分别以主题“突发事件管理”、“外籍教师突发事件”、“留学生突发事件”等为关键词模糊检索出相关论文,在学者们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对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管理做系统的综述和简评,以期健全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相关机制,对外籍师生突发事件进行有效的管理提供必要的参考。
一、界定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的概念
突发事件即紧急状态、危机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年)定义的“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教育部《来华留学生突发事件处理规范》(讨论稿)界定“来华留学生突发事件”为来华留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遇到的由人为或自然原因造成的伤、病、死亡事件,和由此引发的或涉及的经济、政治、行政、刑事、民事、治安案件等。袁海萍(2013年)认为,发生在高校内部或外部,由人为、自然或社会原因引发的,与高校人或事有联系的,由留学生主导的,影响、冲击或危害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及生活秩序,甚至造成人身伤亡及财产损失的事件都属于高校来华留学生突发事件。
学者们结合自己的经验及研究成果,总结高校外籍生突发事件特征为以下几个方面:(1)突发性。事件难以预测,不以管理者意志为转移。(2)扩散性。网络、论坛、微博、微信等现代信息技术使外籍师生突发事件很容易带有传播者主观评价色彩的扩散。(3)事件主体为外籍人士。即使是个体事件,也可能波及面很广。(4)危害性。对个体以及学校教学、科研秩序带来极大的危害。(5)社会敏感性。外籍师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容易引起媒体兴趣及公众关注。(6)影响的国际性。由于外籍身份使然,其突发事件的影响或多或少都带有一定国际性。
笔者认为,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是指由于社会、个人或自然因素引起的,涉及到高校外籍师生的,难以预测性,发生得较为突然,并且有可能演变或激化,对高校(乃至社会)正常秩序造成一定影响的事件。“外事无小事”,由于宗教、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性,高校外籍师生的突发事件具有特殊性,如果处置不当,就可能影响整个高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甚至给国家形象造成不良的国际性影响,演变成国家外交事件。
二、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管理的理论研究
在理论研究方面,学者们在研究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管理的过程中引入了管理学中的危机管理、经济学中的发展经济学、社会学中的社会冲突理论、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理论等。目前比较公认的是美国危机管理大师罗伯特・希斯在《危机管理》一书中率先提出的4R(Reduction,Readiness,Response,Recovery)危机管理理论,即缩减力、预备力、反应力、恢复力。针对危机管理的具体程序,研究者建立了多种处理危机的模型和仿真系统,如伯奇和古斯的危机前、危机中和危机后三阶段模型;芬克(Fink)的征兆期、发作期、延续期和痊愈期四阶段模型;米特罗夫(Mitroff)的信号侦测和探测、预防、控制损害、恢复、学习五阶段模型。1994年周贝隆提出了“中国教育的危机”,使他成为中国大陆最早研究高校突发事件及对策的学者;艾学蛟在《突发事件与危机管理》中提出危机管理切割理论,运用预测法和切割法管理危机,构建危机管理的系统。
总体来看,国外对于危机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早,既有清晰的理论思路,也有完整的框架结构,研究成果颇丰。国外多数学者对突发事件管理的研究是基于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成果,借助于管理学和公共管理学理论对高校突发事件管理开展研究。尽管各国国情不同,研究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但多数学者认同将危机管理分为危机预警、危机准备、危机识别、危机隔离、危机处理、危机恢复、危机评价等不同阶段,并进行研究。可见,由于高校危机管理的突发性、复杂性和多样性,我们要借鉴最新的研究成果,借助于更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结合高校外籍师生的特点,交叉比较、分析和研究,不断地推陈出新,探索出科学的、系统的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管理理论。
三、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管理的实践
美国学者Lerner等所著的《校园危机反应实战指南》被公认为实际应用领域的权威著作。该著作对美国校园中出现的一些“急性精神创伤”(Acute Traumatic Stress)开展对策研究和教育培训。此外,国外实践工作者建立“校园危机反应网站”(http://)来应对校园的突发事件;美国学习管理人员协会(AASA)1986年成立全学校行政人员协会(NASE),北卡罗莱州1979年创建了校长培训学院等机构对校园突发事件进行研究;在“9・11”之后,西方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危机管理。在我国研究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问题比较多的是高校的外事工作者,他们在实践工作中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建议,如陈东风的《留学生突发事件“聆听工作室”个案整理》、刘玉东的《留学生突发事件案例的整理、汇编及应急预案探讨》等。
总的来说,我国高校一般都是外事工作者依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来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突发事件,多属于经验总结,而目前将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管理作为科研课题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的还比较少。
四、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的诱发因素和类型
张璐(2014年)认为,留学生的“文化差异、自我防范和法律意识薄弱、外部环境影响”是导致突发事件的主要成因。云建辉和孙康(2013年)认为,引起留学生突发事件的主要原因是生理疾病、心理疾病、国际敏感问题、文化差异、留学生安全问题及意外事故。
教育部制定的《来华留W生突发事件处理规范》(讨论稿),依据来华留学生突发事件发生原因、发展过程和性质,将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害类、刑事类、治安类、意外伤亡类、精神疾患类、卫生类、重大国际类等七类突发事件;根据突发事件的损害程度、对学校教学和社会秩序产生的影响程度,将留学生突发事件分四级:一级为特别重大事件,二级为重大事件,三级为较大事件,四级为一般事件。徐乾(2011年)认为,留学生突发事件可分为治安类、刑事类、生理疾病、心理疾病等突发事件。叶昕媛(2014年)根据突发事件的成因将其分为社会治安类事件、校园安全类事件、各类疾病受伤事件及文化差异引发的突发事件。孙方娇(2012年)认为,留学生突发事件分为病理型、生活型、外出型、社会型和政治型。
纵观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他们更多的是研究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类型。由于引起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的因素很多,故我们只有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归纳,才能针对其成因及其类型进行更好的预防,采取更完善的应急措施。各高校可根据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的相应类型,制定出不同的应急预案,以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做出最快速、最有效的处理。
五、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管理的原则和策略
2013年教育部国际司和中国高教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组织编写的留学生管理干部培训资料中,明确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管理的工作原则为:(1)加强教育,预防为先;居安思危,防患未然。(2)统一领导,明确职责;快速反应,协同应对。(3)加强保障,重在建设;引进技术,提升水平。(4)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分析总结,共享经验。此外,还有学者提出制度保障原则、诚信形象原则、信息透明原则、信息应用原则、积极沟通原则、快速行动原则、创新性原则、制度化原则等。
张广磊(2012年)从跨文化管理的角度,提出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管理策略:加强留学生的汉语语言培训,强化服务意识,满足外国留学生的物质生活需求;重视文化教育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满足留学生的文化生活需求;为留学生提供跨文化心理咨询服务。刘芳(2013年)认为,应加强跨文化沟通,减少文化差异导致的管理冲突,促进跨文化沟通与理解,将留学生的突发事件管理纳入校园危机管理体系,同时利用社区资源进行多元化管理。还有一些外事工作者从管理学的视角分析建立突发事件的处理机制,如陈静(2014年)认为应健全留学生突发事件管理机制,建立跨文化沟通模式,疏导留学生消极的心理因素,通过完善的、科学的管理手段,预防留学生心理原因引发的突发事件的发生。
笔者认为,就“突发事件管理的原则”研究现状而言,学者们的研究很多,但尚未达成共识;对“策略”的理解和方案的制订比较宏观和空泛,严密性和系统性不强,缺乏针对性与可行性;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来看,这些策略都与高校外事工作者的实务工作“距离”较远,不能据此进行有效的指导,还应进一步的优化这方面的研究。因此,着重分析外籍师生危机管理原则和策略,为高校外事工作者提供具有可行性与针对性的建议,仍然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
六、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管理机制的研究
段伟(2013年)对留学生突发事件管理做了分析和展望,认为已有的研究对高校大学生危机事件的管理机制的讨论较多,对留学生教育中的危机管理机制的研究较为薄弱,目前尚未检索到以此为主题的学术论文。高校学生和来华留学生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在管理过程中应对留学生的特殊性予以充分的重视,不能简单地套用中国大学生突发事件管理的机制去管理留学生突发事件。此外,由于人的主观成见、传统观念、社会因素和新闻媒体等因素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学术界对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管理机制的实证性研究匮乏。可以预见,外籍师生的危机管理机制研究必将成为高校危机管理研究领域的“重中之重”,实际上也是目前研究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管理最欠缺的一个方面。因此,进一步加强研究外籍师生突发事件管理问题,健全有效的突发事件管理机制,既是高校教育管理理论建设的需要,也是维护高校校园安全的要求,更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客观需要。
笔者认为,高校外籍师生危机管理机制研究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应在高校中常设外籍师生突发事件决策领导小组(主管外事的校级领导担任组长、外事管理专家、专业外事人员构成)、执行组(外事处长担任组长,专业外事人员为成员)、咨询组(由熟悉外事政策、跨文化交际与管理专家构成)、评估组(由熟悉外事管理工作的专家构成)。这四个机构的日常工作贯穿于预警监测、事发处理过程和事后评估反馈的全过程。同时,制定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应对预案也是必不可少的,在预案中应明确工作职责、工作程序以及应对措施等。这样,才能有效的管理高校外籍师生突发事件。
参考文献:
[1]段伟.高校危机管理体系中留学生教育的危机管理问题[J].现代教育科学,2013,(3).
[2]袁海萍.高校来华留学生突发事件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2).
[3]张广磊.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现状与管理对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36).
[4]张红.关于重庆高校留学生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6).
[5]李萍.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中的心理障碍与社会行为问题研究[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9,(06).
[6]Lerner.School crisis response combat guide[M].Boston,Greenwood Press,1996.
[7]Office of Safe and Drug-Free Schools,Practical Information on Crisis Planning:A Guide for Schools and Communities[M].US Dept of Education,2003.
[8]周贝隆.从“危机”的禁忌谈到中国的教育危机[J].教育参考,1994,(3).
[9]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高校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研究报告[J].中国行政管理,2006,(10).
[10]陈东风.留学生突发事件“聆听工作室”个案整理[J].外国留学生工作研究,2007,(3).
〔中图分类号〕 G62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24―0030―01
班级管理中遇到突发事件,首先要做到响应机制的畅通,因为响应越及时,班主任做出反应也就越迅速,对事态的控制也就越有效。其次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安抚和疏导工作,确保学生的心理处于平稳状态。第三则是要做好善后工作,将事件的影响降到最低。除此之外,还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班干部的突发事件应急意识,做好响应和反馈工作的同时,要进行初步的判断和处理
班干部在班级管理的实施中承担着具体执行的责任,同时也对班级管理具有一定的自和决定权。班主任由于课程因素并不能每时每刻都在教室和学生身边,在遇到突发事件时也并不一定能够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班干部由于经常参与班级管理,一方面承载了学生的信任,另一方面也担负了班主任的嘱托,而且他们的心理更加坚韧,在遇到事情时相对更冷静和从容。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提高班干部的管理能力,其中不可忽略的一点就是要提高学生应对突发事件时的应急意识,主要就是要让班干部能够在突发事件面前迅速的平稳心态,形成初步的处理思路。其一就是要通知班主任,让班主任在最短时间内到达现场,进行事件的处理;其二就是能够准确地抓住突发事件的关键点和核心问题,在向班主任反馈时提纲挈领地说明情况、指出根本问题之所在。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能够给班主任尽可能延长制定对策的时间,为更合理处理突发事件赢得时间。
在培养班干部的突发事件应急意识,做好响应和反馈工作的同时,还要提高班干部进行初步判断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这一项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常规班级管理中对班干部的适当“放权”和独立历练,班级管理中更多地让班干部独立处理一些常规事务,提高班干部处理问题的决断能力和执行能力,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才能有条不紊。班干部具备了初步判断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就能做出一定的行为,延缓或者制止事态的继续发展,降低风险程度,为突发事件的最终合理解决提供对策基础。
二、提高班主任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能力,在冷静中妥善处理
在班级管理中首先应该提高班主任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能力。心理能力的提高错综复杂,没有具体的指标来进行衡量,在实践中,往往通过具体的实例来培养。班主任每天都要从事班级管理工作,无论是一日常规还是琐碎繁杂的学生问题,都对班主任的心理强韧程度是一个锻炼,班主任在处理这些事情时要有耐心,而且能够妥善的处理。长期积累下来的处理问题经验会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在日常工作中形成的沉稳处理事情的作风也会延续到突发事件的处理中。班主任冷静处理突发事件,一来能够让事件当事人冷静下来,有利于班主任弄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制定对策更有针对性和可行性;二来班主任用冷静的心理去处理事件,思维更清晰,所制定的对策选择性更多,也能根据事情的变化而随时调整应对策略;最重要的是班主任冷静处理突发事件,能够让当事人和其他学生感受到突发事件并未带来多大的危害,很好地保护了学生的心理,也让事件的处理结果更容易被当事双方和其他学生所接受。
三、建立健全班级管理制度,用制度最大限度提高处理方式的规范、减少突发事件的出现
[关键词]城市交通 突发事件 应急系统 宁波
城市交通是由机动车辆及各种非机动车等交通方式组成的交通系统,是重要的城市组成部分。城市交通突发事件是发生在城市道路网上,由于一些自然或人为的不可预见的因素造成的交通通行能力下降,引起社会连锁反应,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带来不便,给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带来损失的事件,较为常见的有交通事故和非周期通拥挤。
尽管近年来,一些城市加大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高了城市通行能力,但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近几年私人汽车大增,给城市土地资源容量和城市环境容量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首都变成了“首堵”。道路基础设施不可能无限制扩容,城市交通的复杂局面仍然将长期存在。依靠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科学的交通管理虽然可以大大降低交通事件的发生几率,但是,不可能完全避免交通突发事件的发生,因此,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的城市交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提高城市交通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能力和水平,是政府交通部门以及其他相关各部门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职责,也是确保城市安全的关键措施之一。
一、城市交通突发事件的特点
1 发生的不确定性
虽然部分突发事件有发生征兆或预告,但是确切发生的时间、地点是无法预见的。突发事件发生后,很难根据以往的经验判断其发展轨迹。最初仅仅是道路上一起普通的交通事故,如果处理不及时,最后却有可能导致交通严重堵塞,进而可能出现城市的局部混乱。这就是其中的“连锁反应”和“放大效应”。
2 处置的高难度性
一般情况下,城市道路上相对车流量大,交通比较拥挤。在发生突发事件后,往往使得救援力量无法或不能及时到达现场。到现场后,又往往局限于地形环境因素,大型设备施展空间有限,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由于路面人车混杂,还使得城市交通突发事件的处置过程存在极大的危险性。
3 后果的广泛社会性
城市道路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城市交通突发事件对社会的重大影响。如果交通事故发生在上下班高峰期的城市主干道,其影响面会迅速扩大,产生“涟漪”效应。可能导致城市交通进入危机状态。
二、宁波城市交通突发事件处理系统现状
根据国务院统一部署,交通部组织编制了公路、水运和水上搜救部综合应急预案和部分预案。宁波市政府交通主管部门也根据实际制定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为促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稳定发展,维护正常的出租汽车营运秩序,及时化解行业内存在的矛盾,有效预防和处置客运出租汽车行业出现的不稳定因素,宁波市交通局出台了《宁波市客运出租汽车行业突发事件处置应急预案》。适用于全市范围内发生的出租汽车行业群体性突发事件,预案将突发性出租汽车分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事件,并列出不同的处置方法。预案要求市公管处建立监测网络,及时将一般性以上的出租汽车突发性事件信息报送局里。
为促进宁波市交通系统“三防”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提高“三防”工作能力,保障在台风、洪水、潮汛等自然灾害面前,车辆、船舶、公路水运基础设施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制定了《宁波市交通系统“三防”应急预案》。
为有效防范和处置重特大事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避免重特大事故发生后事故升级、后果扩大,减少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迅速有序地开展事故应急处理。制定了《宁波市交通系统重特大事故应急处预案》。
为确保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交通运输安全畅通,保障应急物资和人员及时安全疏运,保证应急求援行动顺利开展,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危害。宁波市交通局制定了《宁波市突发公共事件交通运输应急保障行动方案》。
近年来,宁波市应急反应机制初步建立,增强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但现有机制总体看应急指挥系统还缺乏标准、统一的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因此,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地城市交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增强城市交通应急反应能力,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对城市交通带来的不利影响,成为政府交通部门以及相关各部门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职责。
三、宁波城市交通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思考
1 建立智能交通管理系统
21世纪的交通将是智能化的交通。智能交通系统能快速准确地进行交通信息的采集、处理、决策和指挥调度,使交通基础设施发挥出最大的效能,从而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成功案例表明智能交通在缓解交通拥挤、减少交通事故、改善交通环境、减少污染、降低能源消耗、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目前,宁波初步建立了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总体框架,建设了包括交通信息综合业务系统、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交通监视系统、 “电子警察”系统、智能卡口系统、高清动态视频监控系统、无线移动警务系统等一大批先进的交通管理应用系统。在交通管理智能化发展方面,重点加强了五大系统的建设,即城市道路交通监控系统(一期、二期项目)、道路实时交通信息(事件)采集、监测系统、非现场执法系统、高清动态视频监控系统、无线移动警务系统。智能化、高科技化交通管理系统为宁波城市道路交通的安全有序畅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 建立应对交通突发事件的运行机制
为了提高城市交通应急管理、预防和处置交通突发事件的能力,需要形成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反映灵敏、保障有力的交通突发事件应急体系。
城市交通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个部门的协调配合和共同努力。结合宁波实际,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我们认为,宁波城市应该建立预警联动总中心,在该中心下,建立交通突发灾害预警联动分中心。
(1)实现在“总中心”下的资源共享
将城市电力部门、排水部门、气象部门、地质部门、消防部门、治安部门、道路管理部门、建筑部门、交通部门等等各部门都纳动中心,各部门建立预警子系统,通过联动中心实现资源共享。联动中心必须将会影响交通系统运营的预警信息及时传入城市交通灾害预警子系统中,便于该子系统及时采取预警措施。
(2)建立统一的报警号码台
目前,110、119、122,120等多个号码台的存在,使人们在危急关头求助时,还需要首先想一想自己所处的状况和应该拨什么号码,因此必须将各类不同的社会服务号码,如交警96122报警,医疗122急救,高速路政、高速拯救、业主管理处指挥中心、
FM93电台收入交通信息导航等等多报警系统的联动,可以建立统一的报警号码台,或者使各个信号台之间相互沟通,无论是哪个信号台收到报警信息,都有责任将其信号转传给正确的信号台,确保指挥中心在最短的时间内收到报警信息,同时向多个部门同时发出指令,立即展开抢险、排险、救护、疏导、保卫、侦察等工作,势必会极大地提高救援的效率和准确性。
(3)建立统一的应急领导和指挥体制,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应急工作
设立专门负责机构,并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设立值班电话,健全应急反应网络。其职责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紧急事件造成的人员伤害和事故的破坏;领导和协调紧急事件管理系统。其主要任务包括:制定突发事件处置预案;开展人员培训、处置演练、消防管理和信息技术服务;协调政府有关部门妥善处置各类紧急事件;给予下属机构在处置紧急事件时所需人员、技术和资源的支持。
3 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城市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应急预案是将突发事件的损失降到最低的有效补救措施。应急预案分总预案与专项预案。总预案是指对突发事故(件)进行应急处置的原则、组织、程序,以及有效控制的对策、措施等总体要求。专项预案是按照突发事故(件)的类别,组织指挥各单位,采取应急措施,有效控制的具体对策、措施。公管处、航管处、公路局等各单位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并针对实施中的具体情况,适时对各级预案进行修改和完善。
(1)完善交通管理和疏导的联动应急预案
宁波是个台风、暴雨多发区,有关部门须制定和完善非正常天气状况下的交通管理和疏导应急预案。交管部门应与气象、水电、市政等部门保持联系,及时通报天气变化情况。如台风来临后,交管部门要派出警车维护道路交通的安全,必要时断绝社会交通,确保交通安全。交管部门还要重点加强环路、桥区等重点区域的交通维护疏导,根据情况,适时采取交通管制措施,分流主路车辆走辅路。还要建立救援车辆绿色通道,凡执行紧急救援任务的救护车、消防车等,一律派出警车开道,确保特种救援车辆快速通行。
(2)完善交通事故急救制度
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大多已经建立的较完备的交通事故急救制度,如要求学习驾车者首先须参加急救培训班并取得证书后,才有资格考驾照:要求司机在车里预备急救箱等等。我国作为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居世界首位的国家,宁波作为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大城市,有必要尽快建立现代化的交通事故急救制度,除了培训驾驶员、交通部门管理人员等,同时在各级急救中心设立交通事故急救队,保证一定的人员数量、装备和技术,并建立急救培训系统。这些预案和制度的出台会很大程度上杜绝或缓解交通堵塞等灾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慧艳: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辽宁交通科技[J]2005(11):23-25
[2]朱嘉:谈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05(5):65-67
关键词:生命教育;大学生;突发事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10-0107-02
高校作为一个特殊的公共组织系统,由于其人员结构的复杂性,生源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紧密相连。象牙塔内学子们的动态是整个社会的晴雨表。自然灾害、社会突发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人为的危机事件在高校校园的出现,从不同的角度威胁学子们的安危,也从不同角度彰显生命教育的缺失与迫切性。
一、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意义
“生命教育”其含义是指学校教育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去了解、体会和践行“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珍爱自己、尊重他人、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有价值的教育活动。高校实施生命教育,可以使学生懂得生命的内涵,学会尊重生命,肯定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同时可以避免自我伤害或自杀行为的发生,最终完成自我实现及关怀人类之目标。生命教育的主旨是在提升学子们生命意义的同时,进一步明确人的知、情、意、行。不仅交给学生们生存手段,而且告知学生们生命的目的、生存的意义。接受和认识生命的意义,强调对人及生命的尊重,使学子们在生命教育视阈下科学应对突发事件、处理个体危机事件,珍视生命,过有意义的人生。
(一)提升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生命教育的开展对提高大学生应对危机事件的能力有着重大意义。在丰富高校学子们应急知识的同时,增强其危机意识。敲响生命教育的警钟。其终极目的是提高学子们科学预防及应对危机能力,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二)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奠定理论基础
大学生群体是连接社会与每个家庭之间的纽带,高校突发事件以及学子们个体危机事件的发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一事件的出现,不仅是高等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因此,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既可以从理论建设角度开展,又可以与工作实践有机结合,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完善理论,有助于丰富与发展我国的生命教育科学,防大于治。将生命教育的“教育和训练”理念贯穿教育体系,也是高等教育目前刻不容缓的内容。
二、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以及个体危机现状
突发事件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灾害性事件,个体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性事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反应。这种种反应在心理学中称作心理应激。应激状态下个体的行为反应受多种因素影响,如个体本身的心理素质、人格特质、个性特点、对突发事件预演经验以及灾害经历、应激反应能力、应对突发事件措施方面知识掌握程度等。
(一)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现状
我国的大学生没有经历过危机预防与应对等方面的教育,面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时采取的措施往往是无效的。如某城市一宾馆发生火灾,有些外宾由于安全意识强,防范意识强,入住时就已关注其安全通道的方位,在危机时刻得以安全撤离,而其他宾客由于缺乏经验,慌乱中找不到安全通道,导致人员死伤;唐山地震时北京某高校学生跳楼被摔伤。黄海地震,上海大学生跳楼避难被摔伤。种种例子都说明危急时刻缺乏应急知识、没有生命教育的行动是盲动。因此,在高校开展生命教育,寓危机预防与应对策略于其中尤为重要。减少不必要的生命损耗,科学珍爱生命,构建合理的对生命意义的理解。相比之下,经历过这方面教育的个体面对危机时的处理方式就很迅捷、完整。如2008年四川省汶川地震,北川中学的惨烈,众所周知。时隔五年,该省雅安再次发生地震,在教师的有序组织下,创造零伤亡。我们不能事事都用经历过的直接经验增长知识与技能,这样付出的代价太惨重,而是要在间接经验的引领下,日常开展这方面的教育,增进预防与演练,使个体在面对危机时有备无患,减少损失与伤亡。
(二)大学生面对个体危机事件现状
2007年5月中旬,一周时间内,北京高校相继5名学生跳楼自杀;高校学子面对不如意、人生挫折,采取的行为是轻生,轻轻一跃就了断了“心结”,这种对生命的蔑视令人扼腕叹息。2008年11月中旬的某一天,上海商学院一女生由于使用“热得快”忘记断电,造成宿舍起火,室内4名女生面对逼近的火苗,惊慌失措,慌乱中采取跳楼方式逃生,导致4人全部身亡,而隔壁不远处就是小平台,4名学生平时并没有好好观察一下自己的居住环境,安全标志;不遵守校园安全规定在先,突发事件中慌乱逃生在后,致使年轻的生命瞬间消失,留下人们无尽的遗憾与思索。
三、突发事件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事件及个体危机事件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无论是自然突发事件还是社会突发事件抑或个体危机事件,都会对大学生个体心理产生影响:我们在四川地震、“甲型H1N1流感”、自杀等事件中做了相应的很多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突发事件以及个体危机事件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表现在:个体面对突发自然与社会危机事件、遭遇目睹危机事件以及耳闻自杀事件时,对其心理因素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多维的。情绪表现为恐惧、悲痛、愤怒、焦虑、忧郁等;植物神经系统有些紊乱,出现心慌、气喘、头晕、头痛、失眠、肌肉抽搐、疲乏等状况[1];感知觉异常,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思考与理解发生困难。
(二)突发事件及个体危机事件中对大学生的行为影响
行为反应中出现一些下意识动作:举止僵硬、坐立不安、拒食或暴饮暴食。男性伴有酗酒、攻击等行为[2];女性强迫现象增多等自伤或精神崩溃、整体感情反应麻木等现象。上述心理与行为表现与反应中还受个体性别、经历、知识和能力、个性特点以及训练水平等因素影响。就性别而言,女性较男性更易产生紧张、焦虑和恐惧,面对突发事件时男性冷静、自制的比例高于女性,女性更易表现出退缩、依附和服从等心理与行为反应。心理素质好的个体十分镇定和自制;灾害知识越丰富,应对能力越强;受过训练的个体在突遇危机事件中更沉着、冷静,处理问题时更灵活不慌乱[3]。个体危机事件更多是源于恋爱处理不当或失恋,学业挫折、求职择业受挫,日常感受学习任务重,生活自理能力受到影响,抑郁情绪加重,导致不善于安排利用时间,远离家人生活不如意等事件。需要专业的危机干预人员开展个人或者团体危机干预,帮助其化解心理冲突、降低心理紧张,使失衡的心理达成平衡、走出危机,恢复正常生活,在危机中获得成长。
学子们在突发事件中调适自己的心理,保持内心的稳定状态以及自身与环境的平衡和协调。从生理、情绪、认知以及行为等方面化解不安、恐惧、混乱、紧张、惊慌等负性情绪反应,将努力逃避的心态转变为积极主动应对。
四、生命教育视阈下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策略
(一)开展生命教育,转变固有价值取向
从生命教育视阈看,人们的行为受世界观、价值观等因素支配,大学生突发事件中的心理与行为反应往往与人的价值观冲突相关。因此,在高校开展生命教育、死亡教育,改变大学生的固有观念,建构新的以生命成长为价值取向的应对突发事件策略。
(二)分析问题实质,实施有效自我调控策略
分析突发事件过程中的心理反应与行为方式,找出心理危机产生的深层根源。通过传授、引导、重塑其生命意义与生命价值,使其对突发事件具有防御性,并在面对突发事件导致的心理危机问题时,可以有效自我进行控制和调节,在生命教育视阈下彻底解决其心理危机问题。
(三)开展生命教育,树立正确生命观
开展生命教育,科学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积极、健康的人生观,执著的信仰与理想的追求,对父母、社会的使命意识以及崇高的精神境界与独立的人格。
遇到个体不能解决的危机事件时,懂得寻求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人员。将自己的危机传输给心理辅导人员,充分信任专业人士,便于危机干预工作者澄清问题和理解自己当下情绪,从生命教育视阈寻求心理危机的根源,而不是导致危机的表面的诱发事件。
以科学的态度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社会的危害,以积极的措施构建突发事件预警机制以及预防人为突发事件,以健康的心态以及生命教育视阈的理念应对突发事件,以群策群力、通力合作的集体力量共同战斗,众志成城,只有这样才能面对自然与社会危机时临危不乱,科学策略应对。从根源上预防个体危机事件的发生,贯彻危机干预的最终和最重要的目标,最终使公共危机损失最小化,个体危机走出困境,重建生命意义。
参考文献:
[1]樊富珉.“非典”危机反应与危机心理干预[J].清华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2]谢念湘.心理咨询与治疗实务[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
出版社,2011:146-147.
关键字:高速公路,应急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U412 文献标识码: A
1.高速公路应急机制的内涵
高速公路应急机制是指高速公路管理部门针对突发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交通事故、恐怖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等影响高速公路网正常运营的事件)可能对高速公路的安全通行带来的各种影响,制定各种应急预案,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迅速并顺利开展抢险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特点和分类
2.1.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特点
(1)随机性:一般来说,突发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规模以及造成危害的程度都难以确定。
(2)危害性:无论何种类型的高速公路突发事件,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这种危害体现在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公路损毁、环境破坏等方面。
(3)复杂性:高速公路全封闭、高路基、站距长、车流量大,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救援人员和车辆很难及时进入突发地点进行处置。有时为争取抢险时间不得不逆向行驶,增加了二次事故的风险。此外,突发事件的处置往往需要多个部门或单位进行协同配合,延长了应急反应时间。
2.2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分类
高速公路事件按照是否可预测或是事件的随机性分两类:一类是可以预测的交通事件,如道路养护、设备维护、道路安检、危险品运输等。一类是不可以预测的交通事件,如交通事故、车辆拥堵、车辆抛锚、恶劣天气、自然灾害、设备故障、道路桥梁隧道意外损毁、货物倾洒等。
3.国内高速公路应急管理现状
我国高速公路发展,从80年代末开始起步,比西方发达国家落后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但是,我国高速公路用十几年发展史就超过了发达国家几十年才能走过的进程。高速公路硬件配套方面已有长足发展,但需要配套的应急管理还相对滞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在高速公路营运中越来越凸显出其重要性,提高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高速公路管理者面临的必须解决的课题。
4.高速公路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道路安全运营的前提和保障。没有完善应急机制,应急处置工作就会非常盲目,救援的高效性和及时性无法得到保障,一旦发生重大事件,将会增加人员伤亡比例和增大经济损失。从高速公路发生的各种突发事件实例来看,应急管理工作还比较落后被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机构设置、响应机制、资源保障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不足。
(1)机构设置方面:一是缺少专门的决策核心机构。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参与救助的组织包括交通、公安、医疗、消防等多个单位,各职能应急救援队伍在人事管理上彼此互不隶属,不能有效实现联动应急,极大地削弱了战斗力。另外,对跨地区的事件处理也缺少统一指挥、调度,更无法实现的地区间、部门间应急处置协作联动。
(2)预案制定方面:高速公路应急预案缺少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预案手册化”推行力度不够,预案编修重形式,缺乏应急预案的指导管理、实战演练,各种应急预案及相关部门预案的衔接性不够, 这些都无疑会降低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能力。
(3)信息系统方面:信息采集方面报警电话的不统一、信息渠道的不畅通是致使事件无法准确处理的重要原因;各单位的应急信息系统相互分割未形成共享机制,缺乏综合性的信息共享平台,缺少互通互连,间接的、多层的信息传达导致响应迟缓。
(4)应急保障方面:缺少专业性强经验丰富的处理人员,人员培训不到位,技术装备的不完善,多地区、多部门的应急物资调配权不能统一,布局不合理,难以实现资源有序调剂和最优配置。
4.构建高速公路应急体系,提升突发事件处置能力
路通则业兴,路畅则人和。高速公路部门应以交通运输部“畅通主导、安全至上、服务为本、创新引领”十六字方针为指导,转变观念,将“保畅通、保安全,树品牌、树形象”作为公路管理的第一要务,建立高速公路应急体系,提升突发事件预警能力和处置能力,需要规范四个方面的“全面建设”。
4.1全面规范应急中枢建设
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涉及到交通、公安、医疗、消防、特种物品处置等诸多单位、部门,上述各部门的紧密配合与协调工作是圆满处理各种事件的基本条件。应急管理常设中枢机构,便于理顺管理体制,建立一路多方共同管理的高速公路应急管理平台,协调开展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有助于各单位、部门之间纵向与横向联动,同时有助于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2全面规范应急预案建设
由于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情况千变万化,十分复杂,各种意外的情况都可能发生,故处理预案本身应考虑到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并制定出各种不同的应变措施。
4.2.1要制定周密、可操作性强的应急预案。预案制定的目的是为了付诸于行动,预案内容的周密性直接影响行动的效果。要把握住高速公路突发事件的特点,制定有效实用的应急预案包括道路施工、雾雪恶劣天气、路面结冰、隧道火灾、危险品泄漏、交通事故引起道路阻塞的处置预案等,在实践中检验其合理性并反复改进。一个细节考虑不到,就可能造成难以估计的后果。预案必须做到“与时俱进”,确保应急预案的周密实用。
4.2.2要提高对多项齐发的复杂事件的应对能力。突发事件有时多项齐发,如恶劣天气引发重大交通事故等。要积极探索多项齐发事件的应对措施,分析研究其特点与状况,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应急机制,以应对各种复杂的突发事件。
4.2.3要提高高速公路路政管理人员的应急作战能力。人是预案的执行者,也是应急机制中最核心的部分。要通过经常性开展应急演习、应急培训、军事训练等多种方式,提高路政管理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
4.3全面规范应急信息平台建设
完善的信息系统能最大程度的利用路网内的信息和资源优势,提高高速公路突发事件快速协调和联动处置的能力。
4.3.1建立应急指挥信息平台。实现现场图像音频传输、信息发送、视频会商等功能,保障枢纽发挥统一指挥调度的作用,同时满警、消防、医疗、清障等部门的信息共享交流的需求。
4.3.2统一报警渠道。一个反应迅速、运行良好的突发事件处理机制必须第一时间获取信息。道路使用人报警是事件信息采集的一个重要来源。目前高速路发生事故可以拨打的求助电话有公安110、交通12328、市政府热线96110、路政事案电话96660、高速集团服务电话96659以及高速公路24小时值班电话。接警报案电话多重设置是应急机制的最大弊端。
4.3.3增设信息传播渠道,扩大信息覆盖范围。为广大车主提供及时、可靠、适用的路况信息,需要在更大的范围内,建立专门的信息网络,把天气信息、车流信息、预警信息、地质信息、可公开的事故事件处理信息、交通拥堵预测信息等通过公路沿线的LED信息栏、情报板等设施或交通电台、网站、短信、服务热线、微博微信等各种媒体媒介进行及时。
4.4全面规范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4.4.1建设路警联动队伍。路警联动中的“路”是指公路,包括公路建、养、管、收等各项工作。“警”是指公安交警,包括查处交通违法、处理交通事故、维护交通秩序、处置交通突发事件等工作。目前,按照我国公路、公安职责的分工,高速公路由高速公路交通主管部门和高速公路公安交通部门共同管理。公路、公安管理部门按照“合署值守、分工合作、互相配合、快速反应”的原则,实现联合巡查、联合执法、联合施救、联合疏通。
4.4.2建设骨干救援队伍。高速公路一旦遭遇恶劣天气或突发事件,单靠高速公路路政、高速交警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消防、医疗多个部门齐心协力,共同合作,才能解决问题。新《消防法》第37条规定“消防部队按照国家规定承担重大灾害事故和其他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工作”,应急救援是公安消防的法定职责,而且消防属于部队建制,机构网络密布,军事化管理,队伍训练有素,反应快、专业性强,尤其是处理化学危险品、易燃易爆、车辆碰撞、火灾不仅经验丰富,而且有专用设备做支撑,是应急救援中一支重要力量。要加强当地消防、医疗、安监等部门和民间志愿救援组织的沟通协作,建立常态化应急救援队伍。
4.4.3建设专家应急救援队伍。主要各行业、各领域具备一定专业技术水平或管理水平的专家型人才组成,发挥其在现场救援、决策咨询等方面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突发事件;预防措施;地铁安全防范
地铁中的乘客在密级空间里,一旦产生失火、恐怖袭击等突发事件,极易产生恐慌而拥挤,不易疏散,造成人员伤亡。因此,如何面对突发事件,组织乘客迅速安全撤离危险场所,是我们地铁工作人员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针对乘客在突发事件中的反映状况及地铁安全防范的特点,并且针对我们工作中在地铁安全防范方面的薄弱环节,我们做了一些号调查及探讨,提出了一些安全防范及危急状况下的应急措施。
一、对乘客在遇到突发事件时的状况进行的调查
(一)乘客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调查:
乘客是否具备应对突发事件的相关知识,是否具有安全防范意识,对安全防范的关心程度,是否熟悉应急设施及是否会运用这些应急设施,均是我们工作人员要考虑的问题。
(二)乘客面对突发危急状况的反应
每个人面对突发危急状况总会有本能的反应,如退缩、慌乱、不知所措、恐惧等。这些本能反应是大部分人均具有的,但具体应变时所反应出来的本能特征又因人而异,比如逃生路径的选择,包括疏散的方式、通道的选择,每个人的习惯均有所不同。个体所具有的逃生经验及知识也不相同。而危情又是瞬息万变的,极有可能一念之差,一个错误的选择而断送了救生的机会。还有,地铁安全防范设施是否设置合理,是否在危急情况下发挥有效作用,避免或减少人员伤亡及财物损失,均是我们应考虑改进的问题。
(三)调查项目及结果
调查项目包括:在遇到火灾或者是发生爆炸事故时,逃生路线是选择自动扶梯还是步行梯?以及逃生路径是选择闸机或者边门?面对极端拥堵的情况会怎么样?面对摔倒的乘客会怎么办,产生浓烟的状况下本能反应是什么?在疏散时,这些乘客的反应及心理素质状况均应综合考虑。据我们的调查结果,百分之四十的乘客会选择自动扶梯作为逃生路线,而百分之二十乘客会选择步行扶梯作为逃生路线,另外的乘客没有选择的观念,这部分乘客大概会在危急情况下,慌不择路,以至造成混乱,增加伤亡。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乘客没有选择闸机或者边门的概念;调查过程中还发现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乘客没有应对危急状况下逃生拥堵的经验及防止因浓烟而窒息的经验,百分之四十以上的乘客不了解地铁的安全措施及使用方法,对安全警示及安全标识完全忽视,不知道应急门的方位及通往应急门的路径,甚至完全没有应急门的概念,没有应急平台的概念,这些因素极易造成混乱局面,在没有组织、没有计划的条件下应对突发事件,极易造成践踏、骚乱,因此,应针对这些特征研究防范措施,制定应急预案,并且向有关设计部门反馈安全防护情况,提出改进建议。
二、加强安全防范系统
(一)加强安检工作
地铁因存在客流量大,人员密集,安检不便的状况,因此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安检工作存在许多缺失之处,安检环境较差,如果出现恐怖袭击隐患,这种安检措施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应在现有的客观条件下加强安检防范措施工作,防范突发事件。
(二)完善地铁的设计
从安全防范角度完善地铁的设计,是地铁安全防范的根本措施之一,从源头杜绝了危险隐患。目前,我国地铁的设计尚存在不合理现象,地铁出入口通道较窄,甚至有的地铁口还存在无单独逃生通道的情况,所以应扩展通道,保证紧急情况下疏散人群,防范拥挤、践踏事件发生,使人们很快脱离险境;在地铁与相临高层建筑物之间增设联络通道,并且中间设置隔断门,一旦发生危急情况,可以很快通过捷径逃离危险,增如了生存的机会;而且,如果产生水灾,高层建筑物还可以作为乘客的疏散、避难地带。安全屏蔽门的设置也非常重要,在发生火灾时,可以阻隔火焰,并且对浓烟的流动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防范浓烟使乘客窒息,有利于其逃生。完善监控系统,安装解锁手柄以及报警电话等安全防范设施,便于应对紧急情况。此外,照明设施不完善,通风系统效果欠佳,应加以改进。
(二)完善安全防范管理意识
安全防范的管理工作不到位,相关的制度体系不建全,应对突发状况的应急预案流于形式,甚至应对突发状况的应急预案完全缺位,更没有相应的演练措施,并且工作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也较差,安全防范工作不到位,平时缺乏安全防范教育。这种管理状态下,一旦产生突发事件,势必造成恐慌,因此应加强安全防范管理工作,完善相关方面的管理制度,对司机以及调度人员加强安全教育培训,使他们增强安全意识,同时制订行之有效的应急预案,并且制定演练措施,进行危急情况下的疏散演练,指挥乘客按预定线路逃生,减少灾难时的伤亡及财产损失。
(三)强化安全自救知识教育
一、做好“三个准备”,通过平时准备演练应急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一)做好思想准备随时应对突发事件。从维护党的执政根基、增进党群鱼水关系的高度,做到思想认识不放松、防患力度不减退、应急准备不滞后。
(二)做好制度准备随时应对突发事件。健全机要管理、机关值班、信息搜集和要情报告制度,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在党组领导下保证在1小时内向上级报告。
(三)做好物资准备随时应对突发事件。积极配合行装、技术、司法警察等部门做好应急行动物资储备工作,确保在出现突发事件时车辆能开、工具能用、人员能战。
二、发挥“四项职能”,通过充分履职激发潜能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一)充分发挥好参谋咨询职能,为领导妥善处置突发事件提供正确的决策参考。提高参谋咨询能力。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方法论和科学发展观等,提高决策参考的思想性、政治性。加强应急法规政策及相关知识学习,提高决策参考的法律性、政策性。加强检察业务学习和逻辑思维训练,提高决策参考的专业性、逻辑性。为领导提供决策参考。为领导决策提供客观真实的参考信息,密切关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信息传播渠道,让领导更好地综观全貌、统揽全局。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建议,善于从宏观和微观、上情和下情的结合上分析研判突发事件的内在规律和特点,让领导在最佳稳控方案中有更多的建议选择。超前参谋为领导分忧,对领导决策最关心、最棘手的问题提前去思考,抢半拍去谋划,对领导大量日常性、程序性工作,主动办、抢先办,让领导有充分的时间去解难事、抓大事。
(二)充分发挥好综合协调职能,确保在第一时间内作出快速反应并能顺利完成应急任务。切实做好多层次的综合协调工作。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工作。及时报告突发事件详细情况和本院组织开展先期应急处置等,时刻取得上级的领导与支持。做好本院各部门“统筹兼顾”的横向协调,充分整合利用现有应急资源,确保应急干警在第一时间内派得出并迅速形成战斗力。做好与社会力量之间“相互合作”的对外协调。积极争取有关部门、单位和社会组织的全力配合,促进突发事件尽快妥善解决。充分体现综合协调工作的全局性、科学性和权威性。站在全局高度、领导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去完成协调工作任务。正确处理好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辩证关系,用最佳的协调方式理顺多方关系。以形象立威,能吃苦在前,能办的事尽量去做,协调工作会顺利得多;以人品树威,在协调遇阻时,多作些解释,不能以怒制怒,只能委曲求全。
(三)充分发挥好督查督办职能,把领导对应急工作的要求、策略全面落实到干警行动中。对应急干警在执行任务中完成目标任务情况进行督办,如督办消除安全隐患等,重要的是在督办中提供服务。对应急干警执行任务的方法策略进行督查,看是否区分矛盾性质,讲究方法策略,努力防止因处置不当酿成事端、激化矛盾。对应急干警执行任务的作风表现进行督查,重要的是在督查中给予鼓励。
(四)充分发挥好服务保障职能,为介入处置突发事件或参与抢险救灾的干警助力扬威。突发事件大都具有爆发突然、起因复杂、危害严重、影响广泛等特点,而且呈现不确定性与多变性,因此开展对应急工作的服务保障工作应当因地、因时、因事制宜。如在突发火灾时,尽可能地提供划伤、摔伤、烧伤等紧急包扎药品等。
三、盯紧“五种情形”,通过发现苗头提前反应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一)盯紧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苗头,尽其所能地配合做好防范减灾工作。2011年特大洪灾,通城检察院办公室出色完成了党组交办的各项艰巨任务,2名人员受到上级表彰。然而痛定思痛,如果在天气预报有暴雨时,建议采取一些防灾减灾措施,受灾程度也许大大降低。
(二)盯紧可能发生的苗头,尽其所能地配合做好防范稳控工作。2012年通城先后发生3起(因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引起),通城检察院在县委领导下,每次紧急派出最少有一名副检察长带领的应急分队迅速妥善处置,办公室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盯紧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苗头,尽其所能地配合做好防范督查工作。充分发挥检查督办职能,努力消除各类安全事故隐患,如督查故障车辆限行、信息载体定期检查、酒驾必究责任等制度落实情况等。
(四)盯紧可能发生的恐怖或个人极端事件苗头,尽其所能地配合做好防范处置工作。从办案、、网络等渠道尽量捕捉可能发生的恐怖或个人极端事件苗头,做到早发现,早汇报,早处理,突出源头治理,确保不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