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树木保护管理规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古香樟;复壮;制度化管理;浙江杭州;湖滨景区
中图分类号 S718.4;S79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4-0178-01
1 湖滨古香樟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性
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为樟科常绿性大乔木,是杭州市市树,在杭州市的古树名木中占有较大比重。杭州西湖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已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因此,在杭州市和国际接轨之际,加强对环西湖香樟的保护管理,开展香樟的救治和复壮工作是历史交给今人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
新湖滨景区作为西湖风景名胜区的精华地带和倚城临湖的黄金地带,是西湖综合保护的重点地段。目前,湖滨管理处辖区内古树名木共52株,其中香樟34株,占总数的65%。湖滨沿岸的香樟景观带,是环湖景区的亮点,在为西湖沿岸景观塑造丰富林冠线的同时,也集中体现了西湖悠远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好地将西湖的自然空间、山水景观引入城区,使整个街区与旅游、休闲、商贸功能相匹配。
2 湖滨古香樟保护的制度化管理
2.1 湖滨古香樟的生长现状及原因
近年来,由于西湖环湖景区的环境容量增加、游客人为干扰系数提升、西湖保护工程中大量硬质铺装的增加、西湖水位的上升以及地区气候变化异常等因素,使湖滨景区内的古香樟生长势逐年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上部树冠收缩、树叶卷曲的状况,甚至个别古香樟树出现濒近死亡的状态,如不及时进行救治和复壮,这将对湖滨景观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2.2 实行湖滨古香樟保护的制度化管理
2.2.1 制度化管理的重要性。国内大中城市相当重视古树名木的保护,主要通过普查当地的古树名木资源,建立相关等级名录,并根据当地树木生长状况及当地的经济技术状况,对古树进行科学的保护和复壮措施。通过对浙江省情报中心馆藏资料库、中国科技经济新闻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库、中国科技论文数据库、学术会议论文库等逾17种渠道的文献检索,发现绝大部分研究都只注重对古树名木在技术层面上的保持研究,而将这些技术研究成果整合在一起并以此为据建立科学的制度化管理细则的案例甚少。
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分别于1962、1973、1979、1984、1998、2002年,对杭州市区的古树名木进行了6次调查统计,并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但是这几次的工作重点仅是保护技术的提高及加大对古树名木的普查力度上,在日常保护养护工作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先进的体系,在操作上仍然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因此,实行基于科学研究调查基础上的古树名木保护的制度化管理显得十分必要。这样做一是可以将传统的和创新的科学养护方法融为一个体系,日常园林工作有据可考;二是古树名木保护制度化管理可以使日常养护工作有统一的考评标准。实则早在2002年就已经有学者提出将古树名木的保护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政府部门要制订古树名木保护的专项法规,建立专业执法队伍,落实管理职能,提高人们参与古树名木保护的自觉性。
2.2.2 如何进行制度化管理。古树名木的制度化管理就是强调要依照各类规范标准进行养护,在管理中受到规章制度的约束,注意管理养护中软件、硬件的有机结合,重视管理养护方法的科学化。要实现制度化管理,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必须制订一套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规章制度。古树名木的养护是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在制订规章制度时,要以实地研究调查、数据分析以及养护措施的对比为科学依据,综合考虑内外因素,让全体成员充分参与和讨论,慎重全面地制定出规章制度,制度必须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二是必须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只有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规章制度还不够,还必须建立配套的考核制度。考核是检验规章制度落实情况、评价其合理性的方法。同时,考核工作要规范,并且要有制度保障,而且必须更具操作性和标准化。三是不能放松思想工作。要实现制度化管理,必须有一整套强有力的思想工作做保证,使工作人员提高认识,自觉遵守古树名木的养护管理制度[1-3]。
2.2.3 湖滨古香樟制度化管理。研究人员历时3年多,初步建立起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古香樟保护规定。此次研究从2009年10月开始调查,基于香樟在西湖景区中的重要性及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参照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的《全国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技术规定》,对1998、2002年杭州市园文局的古树名木记录中树龄60年以上、胸径60 cm以上,且在景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及景观价值的香樟进行了调查。其中,湖滨管理处所辖景区内古香樟共34株,其中一级古香樟(树龄300年以上)有13株,二级古香樟(树龄200~300年)有9株,三级古香樟(树龄100~200年)有12株。树高10 m以上的33株,15 m以上的有31株,20 m以上的有17株。胸径60 cm以上的有33株,100 cm以上的有5株。平均冠幅20 m以上的有4株,平均冠幅15 m以上的有23株,平均冠幅10 m以上的有33株,平均冠幅小于10 m的有1株。有树池的有18株;处于绿地中的有16株,其中10株树下为灌木,5株树下为草坪,1株树下为芬兰木铺装。对古香樟的位置、树龄、树高、胸径、基围、冠幅、生长势、立地环境、树木生长状况、分布情况、生境条件及生理指标等要素进行资料收集,以现有古香樟保护措施的实施年限及实施效果作为数据积累,利用现代化精密仪器,诸如手持全球卫星定位仪、胸径尺、测高仪、皮尺等来实测每株古树的相关数据,拍摄树木整体照、树体特殊部位照(包括树洞、断枝、伤疤、病斑、开裂等树干坏死部分和较大体积丛生枝、树瘤、露出地面的根等非正常部位)和古树立牌情况、生长环境等。研究人员还对香樟的生长状态进行等级分类,重点分析了各类病危香樟的病源特征,探寻出了各等级香樟树体修复新技术和复壮救治措施,研究人员十分重视科学理论依据,制定了合理科学的技术路线(图1),从湖滨景区大香樟生长环境的调查、香樟根际土壤的监测、香樟生长状况分析入手,建立相应的香樟生长衰退原因诊断程序,对需要保护的香樟采取相应的复壮与抢救措施,地下复壮主要包括古树生长立地条件的改善,古树根系活力的诱导,通过地下系统工程创造适宜古树根系生长的营养物质条件和土壤含水通气条件,并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诱导根系发育;地上复壮以树体管理为主,包括树体修剪、修补、树干损伤处理、树洞修补、叶面施肥以及病虫害防治;并专门对湖滨五公园的大香樟采用“去除树冠下石板――去除石板下混凝土层――加客土――添加有机质――表层覆盖”的措施;对于圣塘码头的古香樟,采取了“去除树冠下石板――去除石板下混凝土层――加客土――添加有机质――设置龙骨――表面加芬兰木”的措施。最后这些古香樟生长态势均得到了改善。研究人员通过试验数据得出的相关结论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的古香樟日常保护中需要的技术和管理制度[4-6]。
3 小结
此次通过使用科学合理的实地复壮措施及多种复壮技术方案的效果对比,结合实地的外部硬件设计的改善措施,根据实践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制定出了湖滨古香樟养护管理规定(涵盖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也制定出新的古香樟日常养护管理考核制度,并建立古香樟的活档案,便于跟踪营养状况和生长指标。并提出管辖权和养护权的分离,即部分在其他单位或者城区的古香樟或其他古树,保护不到位的可以一并纳入到一个专业单位进行养护管理,对古香樟实行有序、有据的制度化管理。相关规定还可以逐步推广,同时古树名木的保护应因地制宜、因树而异,不能完全照搬经验。因此,对古树名木的管理养护体制的完善不能因课题的结束而放松。将其他课题小组的相关研究成果纳入规定体系也是通向更全面化的一条新的途径。
4 参考文献
[1] 赵慧兰.杭州古树名木保护略论[J].中国园林,2003(3):73-75.
[2] 孙光明,宋瑞珍,冯少锋,等.古树名木保护及复壮措施初探[J].河南林业科技,2002(12):52.
[3] 孙象钩,聂原.观赏植物病虫害及其防治[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
[4] 徐炜.福州古树名木[M].北京:中国图书出版社,200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