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防灾减灾解决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建设工程;消防安全;隐患;监督管理;执法
0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类建筑根据规模和使用性质的不同,必须按照国家有关消防技术规范设置一系列的消防安全设施,以保证建筑物的消防安全。笔者从事建筑工程消防设计审核、验收工作,在工作中遇到许多工程技术和质量上的问题,作为消防监督部门,既要监督好,从技术上服务好,更要把好源头关,加强对消防工程设计和施工质量的监控。
1当前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建设工程消防监督工作中的问题
1.1.1关于备案
目前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及竣工验收过程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已建成的建设工程在申报消防设计审核或者消防设计备案时,该怎样进行规划许可证明?对于一些在建的建设工程,在进行申报消防设计审核或者消防设计备案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明文件范围不清晰。
1.1.2关于审核验收的标准
由于某些基层消防结构申请验收和竣工备案时不具备相关的设计图纸,从而导致验收过程出现问题。对基层消防结构强制进行审核只是保证整个消防结构的平面布置、耐火等级等其他硬性指标是满足国家要求,没有对软性指标进行有效的验收把关。
1.2消防执法软环境存在的问题
1.2.1社会消防意识淡薄,执法环境不容乐观。
随着各种消防事故的发生,以及社会消防教育的推进,目前社会消防安全意识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然而由于一些建设工程领导不重视消防工作,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消防安全;不少群众消防法制观念淡薄,对消防执法的认识不够到位。近年来随着全国消防环境的不断改善社会消防安全意识已普遍提高,但要从根本上转变全社会的消防安全意识还有待时日。
1.2.2派出所消防监督检查职能未切实履行
近年来各级公安机关和消防部门制定和下发了不少派出所消防监督管理的规定、规范和制度,近几年,各级消防部门都在积极探索和思考推进派出所消防工作的方法,年年都在抓派出所消防监督管理的试点,希望以点带面,全面推动农村派出消防工作的切实开展。但因种种原因,公安派出所消防工作开展的情况往往差强人意。
2问题产生的原因
上述问题的产生,既有主观上的理解和学习方面的原因,也有法律法规需要进一步的规范性解释等客观原因。
2.1建筑物管理单位对消防管理工作薄弱、思想麻痹大意
任何消防设施应时刻保持正常的工作状态,需要对系统各组件进行经常性的维护管理,以达到发生火灾时能及时的控制和扑灭火灾的目的。但在建设工程实际进行中,很多消防设施根本没有做到定期检查。一些火灾自动报警装置中的探头、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中的喷头等消防设施虽然按照规定完成安装,但是安装后都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管理单位未做到应有的每日检查、季度试验和检查、年度检查试验,也不监督消防设施的清洗、消防给水管道冲沙等维护工作,致使建设工程消防设施长年沉睡。
2.2监督执法方面的原因
2.2.1监督单位对法律条文理解应用不准确
《消防法》修订执行后,部分消防监督员对新法学习了解不够,对法律条文理解不深,导致对违反消防法律、法规的行为应该运用何种条文把握不准。
2.2.2执法人员执法规范化建设推进力度欠缺
新消防法适应消防工作发展的需要,加大了消防行政处罚力度,补充完善了消防行政处罚制度。修订的目的是完善处罚体系,严细处罚标准,做到违法行为的处罚“一把尺”,避免了消防监督执法过程中随意性大,同种违法行为不同处罚后果,增强了法律的严肃性和威慑力。然而,结合到各地实际情况,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这种“一把尺”的修订初衷极易演变成一刀切的情况。尤其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一些处罚的额度明显偏高,在实际执法过程中执行难度很大。如果执行难变成了普遍现象,消防监督机构为避免难以处罚而消极不作为反而更加损害了立法的合理和公平原则。
2.3与《消防法》衔接的实施细则不配套
对于《消防法》中的不足或未尽事宜,目前还缺乏与之相配套的具体实施细则,尽管部分消防法规、规章予以了补充,但仍不完善,且在实施消防处罚中大多不能作为法律依据,可操作性不强。如新消防法在继承原消防法中有关强制措施的基础上,增加了临时查封措施。新《消防法》规定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在消防监督检查中发现火灾隐患的,应当通知有关单位或者个人立即采取措施消除隐患;不及时消除隐患可能严重威胁公共安全的,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依照规定对危险部位或者场所采取临时查封措施。新消防法这一修订解决长期以来部分老大难隐患执行难的问题,维护了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于这一强制措施的理解各不相同,如果没有配套的文件规定进行细化和明确,在执行的主体、程序、方法和手段上都容易出现问题。
3解决当前困境的主要策略
消防监督工作的基本活动是执法活动,消防监督员的基本行为是执法行为。消防部队作为一支具有消防监督执法权的现役部队,确保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是增强公安消防部门执行力和公信力、树立良好形象的根本保障。在分析这些原因的同时,必须积极探索提高消防监督工作水平和执法队伍整体素质的对策。
3.1监督执法工作的改进策略
3.1.1规范执法程序,正确行使自由裁量权
自由裁量权有一定的变动空间,因此怎样管控公安消防机构的权力也是一项重要任务。公安消防机构应建立完善严谨的消防档案,对每一次消防活动都要进行整理和归纳,建立完善的建设工程消防档案样本,让每一个消防监督员做到心中有数,执法必严,使得自由裁量权能够得到合理行使。
3.1.2提高执法者的素质
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业务知识的培训,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各级行政机关要有计划地组织行政执法人员学习行政诉讼法及有关的法律法规,学习实施具体行政行为的操作规程,熟悉有关的法律条文和行政执法中的有关程序,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提高行政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
3.2监督执法工作中主要问题的对策
3.2.1关于重复申报备案的问题
为防止故意重复申报备案逃避被抽中,以及防止虚假备案对监督管理工作的干扰,建议明确:同一建设工程使用同一名称或者不同名称多次在网上申报备案的,当其中一次被备案系统确定为备案抽查对象时,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依法对该建设工程进行抽查。其它重复申报的按虚假备案处理。多次在网上申报备案且均未被抽中的备案项目,保留其中一次完整的备案记录,其余按虚假备案处理。
3.3.2关于消防技术标准适用的问题
公安机关在对建设工程消防安全进行消防设计审核、消防验收和备案抽查时,应严格按照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执行检查。若在审查过程中发现建设工程消防设计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等违背相关标准规定的,应当按照程序由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对消防设计文件不符合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强制性要求的,不得批准。总之,一定要将建设工程消防安全隐患杜绝萌芽之中,火灾隐患从设计就要抓起。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解决建设工程消防监督问题的根本措施还是从施工现场入手,加大面向工程设计单位和设计人员的消防宣传、培训力度,首先,提高工程设计人员和单位的消防设计责任意识是提高消防设计责任的前提;其次,消防部门应加强对工程消防设计人员的消防安全培训和消防技术标准的培训,增强设计人员对消防安全整体认识和消防技术标准全面理解;再次,应建立消防设计人员资格证书制度,对降低标准进行工程消防设计的应给予相应处罚。
参考文献
[1]《消防监督检查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令第107号.2009.54
关键词: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建筑企业随之壮大,建筑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所谓质量成就品牌,如何保证工程质量尤为重要。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建筑行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建筑企业利益的竞争实质上就是成本的竞争。企业若想获得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加大自身的管理与控制力度,不断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学习和吸取先进的管理及技术知识及经验,在突发状况面前沉着冷静,以专业科学的方法及时应对,提高企业问题解决的效率,减少各种不必要的成本支出,方能获得良好的经济利益。而如何保证现场安全文明环境、工程进度控制得宜是建筑企业长久生存的保证建筑企业声誉及行业地位等无型资产必要条件。
二、施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建筑工程招投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某些施工企业为了中标,不择手段,与其它投标企业串通挂靠投标;还有的招投标人为了帮助业主夺标,不惜违反有关招投标的规定。另外,有一些工程项目招标方条件严苛,中标方在得标后为了自身利益,不顾工程的质量安全,擅自在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豆腐渣”工程由此诞生。此外,还有的企业为了达到中标的目的,在中标承诺书中承诺事宜难以兑现等。
2.2、建筑工程项目承包存在的问题分析
由于当前我国的建筑招投标市场还亟待规范,建筑工程项目承包时出现层层转包和挂靠的现象极为严重,更有的企业根本就没有资质,通过非法途径获得建筑承包资格,收取一定的“好处费”之后再违规分包和非法转包,而建筑施工工程具有较大的流变性、施工面宽且存在较大的风险,导致建筑工程项目承包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2.3、房屋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建筑施工企业为应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通常将中标预算压到最低,由于中标之后的利润太低,就放弃了安全市场需要的机械设备的购置。又由于很多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现场技术管理人员的缺乏,安全管理专业人员的缺乏,且我国建筑行业从业人员大都来自于农村,文化程度通常不高,缺乏专业的培训,导致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管理混乱,极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2.4、工程现场施工用料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多以施工人员的手工操作为主,在建设施工过程中会使用各种建筑材料。某些施工企业使用假冒伪劣建筑材料以次充好,或者在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对工程的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
2.5、管理意识薄弱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高速膨胀时期,全国各地正在大量兴建基础设施,建筑行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这也就衍生了工程项目管理。从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来看,工程项目管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历程还不长,很多建筑企业管理者的工程项目管理意识还比较薄弱,没有充分认识到工程项目管理对工程的积极作用,使得很多工程项目缺少科学合理的管理,基本上都是采用行政手段对工程进行管理。还存在一些工程项目的业主认为工程项目只需要解决技术问题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再额外支付大量的工程项目管理费用。由于缺乏工程项目管理意识,很多工程项目和业主在工程开展过程中没有建立相应的工程项目管理体系和管理组织结构,工程项目的管理质量和效果可想而知。
三、完善房屋建筑施工管理的对策
3.1大力规范招投标的方式
规范招投标方式是不断提高建筑施工管理能力的必由之路。严格按照建筑工程招投标程序,进行建筑工程的招标和竞标,并做到公平公正、实事求是,从而确保建筑工程招投标严密性和公正性。针对地方保护主义的盛行和招投标方的串标、围标,应由地方政府部门建立健全审查、备案制度,打破地方和行业的垄断,统一规范建筑工程招投标程序,建立招投标的集中场地,统一管理招投标活动,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对中标方的中标承诺书中的承诺事宜的履行行为进行有效监督。
3.2、建立完善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制度
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重在预防,因而必须建立健全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生产是施工现场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施工人员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建筑施工企业首先必须对施工现场的所有施工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安全培训教育,必须要严格按照国家安全生产的有关程序执行,并且应该配备专人专门负责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健全安全问责制度。其次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劳务人员的安全培训,建立健全民工准入制度,坚持持证上岗,禁止违章操作。必须要坚持“以质为本”,严格控制人员、材料、机械设备、施工环境及措施等要素,不断的提高工程质量。
3.3、不断加强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运行
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培养队伍的凝聚力,提高施工人员素质,建立优秀的管理队伍。对建材、配件及设备实行全程不间断监控,并在施工工艺上做好技术准备,确保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和相关文件要求,使得工程顺利完工。
3.4、不断完善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工作
要想让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必须不断地完善健全建筑施工技术的管理工作。首先要有合格的技术人才、优秀技工和建立健全性能稳定的技术指挥运行系统,并配备专业的机械设备、设计图纸和使用说明,和规范科学的流程和标准明细的技术要求,制定严格有效的施工技术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度。其次,还应做好施工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并严格执行各种固定和监督检查工作。再次,就施工人员而言,必须在施工之前充分掌握图纸设计的施工要求,学习施工图纸并进行施工图纸会审,并由承包方和分包企业针对设计图纸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审核和协商,以保证建筑工程能够顺利实施。最后,还应加大技术档案的管理力度,选用专业的人员就工程竣工图、设计变更以及工程验收记录和质量事故处理与沉降观测等做好记录,并及时送报有关部门备案登记。
3.5、严厉把控建筑材料使用
对工程所需采购的建筑材料,要对供应商进行多家比选,对供货方资质、质量保证体系、生产能力、生产工艺、业绩、信誉等进行综合比较,择优选择合格的供货商是保证材料质量的前提。对进入施工现场的原材料、半成品、构配件要按型号、品种,分区堆放,予以标
识;对有防湿、防潮要求的材料,要有防雨防潮措施,对容易损坏的材料、设备,要做好防护,减少材料损失、变质。要建立材料管理制度,对材料的采购、加工、运输、贮存建立管理制度,可加快材料的周转,减少材料占用量,避免材料损失、变质,按质、按量、按期满足工程项目的需要。用于工程的主要材料,还要加强材料检查验收及质量抽样检测,进场时应有出厂合格证和材质化验单;材料质量抽样和检验方法按规定的部位、数量及采选的操作要求进行。凡标识不清或认为质量有问题的材料,需要进行追踪检验,以确保质量;凡未经检验和已经验证为不合格的原材料、半成品、构配件和工程设备不能投入使用。
3.6、加强建筑施工工程的交工验收管理力度
交工验收是整个建筑项目中的最后一环,加大加强建筑施工工程的交工验收管理力度,对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筑工程后期的工期紧张、工序工种较多,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因而建筑工程后期施工的管理是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的关键。应从经济、技术、组织以及管理等方面入手,采取严格有效的措施,建立有威信的、组织能力强的、高效的领导队伍,统一整个项目队伍的思想和目标,按照该项目的建筑工程计划任务书及其相关文件、施工方与建设方签订的合同、施工图纸、设备仪器说明书、国家有关施工技术验收具体规范进行一一验收,工程竣工之后必须及时向建设方交工。
四、结束语
工程项目的建设是一个复杂、庞大的工程,亦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建设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是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加强工程建设质量、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是保证建筑业正常运行的重要渠道。然而,当前我国建筑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现状并不乐观。因此,只有认真把住每个环节按质量要求严格控制它,才能建造出高质量、高水准的工程。
参考文献
[1] 潘维慧. 浅谈保障性用房的工程管理问题探索[J]. 城市建筑. 2012(13)
[2] 秦学斌. 高层建筑施工管理问题研究[J]. 科技致富向导 2010年17期
关键词:房屋建筑设计节能;问题;解决措施
1?建筑节能的含义和重要作用
房屋建筑节能是指从房屋建筑的规划开始,在设计、施工和使用的各个过程中,严格执行房屋建筑节能标准,采用节能型的建筑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并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和建筑物用能系统的效率,在保证建筑物室内热工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供热采暖、空调制冷、照明、热水供应等方面的能耗,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保护生态平衡和改善人居环境,为达到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目的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目前,建筑耗能已成为我国耗能大户,且呈逐年攀升之势。建设部统计数字显示,全国现有房屋近400亿平方米,均属于高耗能建筑,每年新建房屋面积16亿平方米~20亿平方米,其中95%以上是高耗能建筑。我国建筑年消耗商品能源共计3.76亿吨标准煤,占全社会终端能耗总量的27.6%,目前已上升到35%,超过工业和交通业成为首位,所以促进建筑技术的进步和建筑节能产业的发展已经势在必行。
2?目前房屋建筑节能中存在的问题
2.1?房屋建筑节能在设计上存在诸多的缺陷
近年来,很多房屋建筑在进行设计规划时过多的注重房屋建筑的外在造型以及外观,把焦点置放在与房屋建筑配套的相关工程建设和房屋建筑的绿化景观设计上,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房屋建筑和周遭环境的协调性,没有过多地对该地区、该地段的地理、社会、环境等信息资料进行调查。
我国的房屋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例如,我国绝大多数采暖地区围护结构的热耗功能都比气候相近的发达国家多,外墙的传热系数是他们的3~4倍,门窗的空气渗透为5倍左右;越来越多的房屋建筑比较青睐于使用飘窗,但是在节能设计规划上往往忽视飘窗的特殊部位的保温举措。另外,设计规划的过程中没有对构造、技术安全等方面提出具体的要求,在一些材料的保温设计规划上没有对隔离、防火措施提出规范化、明确化的说明和要求,所以,我国必须重视建筑节能的设计,改进设计中存在的缺陷,并对现有房屋建筑进行节能设计改造。
2.2?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节能经济激励政策
尽管我国在房屋建筑节能上出台了一些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节能标准,但它们对房屋建筑节能的过于粗糙,缺少技术细节,可操作性差,这些都需要我国政府去加以完善,并加大实施的力度。我国房屋建筑节能尚处在起步阶段,普遍存在起点低、技术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等一些问题,而且还存在国家在建筑节能技术的开发和创新方面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据资料统计,当房屋建筑节能30%以上时,支付在节能上的费用会使房屋的造价增加约3%~6%,在50%时增加可达6%~11%。这样一来,若业主实施了国家的节能要求,就会使得房屋建筑的造价增加,却得不到政府的经济补偿,这就使得业主缺少了实施建筑节能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3?房屋建筑节能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3.1?房屋建筑节能设计时应遵循的原则
3.1.1?建筑群之间的节能设计。夏季要有良好的自然通风,建筑群不应采用周边式布局型式。低层建筑应置于夏季主导风向的迎风面,多层建筑置于中间,高层建筑布置在最后面,否则,高层建筑的底层应局部架空并组织好建筑群间的自然通风。按相关设计标准的规定,尽量加大建筑物之间的间距,尽量减少建筑群间的硬化地面,推广植草砖地面,提高绿地率,加强由落叶乔木、常绿灌木及地面植被组成的空间立体绿化体系,以便由树冠和地面植被阻档、吸收大部分的太阳直射辐射,减小地面对建筑物的反射辐射,降低区域的夏季环境温度,减轻区域的热岛现象。
3.1.2?房屋门窗工程的节能设计。不应设置大窗户,窗户大小以满足采光要求为限。门窗玻璃应采用普通透明玻璃或淡色低辐射镀膜玻璃的中空玻璃,居住建筑和办公建筑不应采用可见光透光率低的深色镀膜玻璃或着色玻璃。门窗型材应采用塑料型材、断热彩钢及断热铝合金型材,不得采用非断热铝合金及彩钢型材。还要求外门外窗具有良好的气密性、水密性。屋顶和外墙既要保温又要隔热,其保温隔热性能应符合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还要防止保温层渗水、内部结露和发霉。屋顶和外墙,不能采用单一的轻质材料和空心砌块材料保温好,隔热很差),最适合采用厚实材料加轻质材料的复合构造做法。
3.1.3?房屋屋面保温隔热节能设计。屋面是建筑护结构所受室外温度最高的地方,面积也较大,对现在的高层房屋建筑而言其节能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因此,屋面的保温隔热措施对改善高层建筑室内温度环境、节约整体能耗非常重要。目前,我国采用的浅色坡屋面节能设计技术,它既能有效排水,防止屋面渗漏,又能有效隔热保温,节约能源。深暗色的屋顶仅反射不到30%的日照,而非金属浅颜色的屋顶至少反射65%的日照,反射率高的屋顶大约节省20%~30%的能源消耗。
3.1.4?太阳能节能设计。现代房屋建筑节能设计的另一个方面是开发利用新能源,太阳能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洁净能源,是建筑上很有利用潜力的新能源之一。目前,随着节能设计研究和房屋建筑设计的发展,基于房屋建筑的布局特点和使用特点,附加阳光间与室内采暖设备相结合的节能设计已经获得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它能使房屋建筑在室外气象参数剧烈变化情况下,使室内温度分布更为均衡,同时改善室内热环境并节约能源。
3.1.5?房屋外墙保温节能的设计。对于我国现有房屋建筑而言,护结构的热损耗较大,护结构中墙体又占了很大份额。目前,高效建筑绝热材料的使用和复合墙体的做法在国内不断推广,其中,性能最好的还是聚氨酯保温材料及其施工技术。众多施工实践显示,粘贴聚苯板外墙外保温体系和浇筑聚苯板外墙外保温体系相比,聚氨酯硬质泡沫的保温性能更优越、更接近于节能65%的要求。对某些较为重视建筑视觉形象的特殊工程,节能设计可采用外墙外保温技术和外墙内保温技术相结合的节能改造模式。
3.2?大力发展建筑节能产业,通过扩大宣传提高公众的建筑节能意识
3.2.1?大力发展建筑节能产业。健全建筑节能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度和标准体系,并加大监管力度。国家应该加大力度制订完善房屋建筑节能方面的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为建筑节能提供一个坚实的法律基础。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应运用相关的行政手段和管理手段进行强制推行,并应建立起建筑节能的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体系,尤其是要加强运营阶段的监管。建筑节能是一门新兴科学,它包括建筑施工、通风与空调、采暖与照明电器、建材、环境保护、能源应用等许多专业内容,所以应加强学科之间的横向联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攻关工作,要促进科研机构、高校、节能专家和生产厂家积极投入到建筑节能的科学研究和攻关上去。要大力发展建筑节能产业,积极引导节能生产企业重点研发和生产各种新型高效的节能材料及其配套的节能技术的应用等。
3.2.2?通过扩大宣传提高公众的建筑节能意识。我国大多数人对节能还比较的陌生,节能宣传力度也还不够,且对我国的能源供求现状不太了解,缺乏节能知识。社会公众节能意识的淡薄,削弱了公众对于房屋建筑节能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开发商只管理他能赚多少钱,公众仅管他能否买到房。国家应通过报刊、杂志、电视、网站等公共媒体,多渠道的开展深入细致的节能宣传和贯彻工作,把国家和地方的节能政策宣传到企业和老百姓,让他们了解建筑节能的意义及与自己的利益关系,从而让全社会的公众都重视和支持房屋建筑节能工作。
3.2.3?节能新技术与建筑结构技术相结合。目前很多的国家都在采用新技术和建筑进行结合,有采用太阳能的、有采用温泉地热的,还有使用风能发电的。例如,在我国的很多地区的夏季的洗澡都使用了太阳能热水器,这一新技术的使用节约了大量的热能资源,好的太阳能甚至可以做到在寒冷的冬季供暖和提供热水,这样的设计不但大大的节约了能源,更是大大的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在住宅的建设方面要多采用新技术,争取把能源的消耗降至最低。加强建筑节能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推广应用。建筑节能的关键技术之一就是建筑材料的节能。推广新型的建筑节能材料,应用先进和科学的建筑节能技术和工艺,是节能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
4?结束语
建筑节能对建筑业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面对全球能源的日益紧张,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对节能技术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在房屋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应当积极的采用节能新材料,以及节能门窗的等新技术以及太阳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的使用效率。第二,应当积极开展房屋节能建筑的标准化,严格执行房屋节能的管理标准,将是否使用了节能技术作为建筑设计的考核标准。第三,应当加强房屋建筑节能技术的研究,促进国外先进节能技术的引进工作。
参考文献:
【关键词】火焰检测器;光谱;闪烁频率;高端处理器
多年来,在火焰检测器实际运行中,“偷看”一直是让人非常头痛的事情,一般的做法是设置一个“槛值”,对背景火焰进行遮挡,但只凭借“槛值”是很难保证准确性的。因为如果将其设置太高,则见火困难,设置太低,则容易偷看,即使在一个比较合适的数值,也会由于工况的不断变化而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燃料和风的混合物在喷入炉膛燃烧时,喷口根部(火焰的初始三分之一处)流体的雷诺数(Re)都大于4000,形成湍流,又由于风速、煤粉量等因素不同,导致混合物一直不断变化,从而引起火焰辐射处于不停来回摆动状态。但无论怎样波动,它们的频率总是在一个固定的范围内变化,而且是从根部到尾部依次降低。正是抓住了火焰在燃烧时这一特有的属性,ZHJZ系列火焰检测器除了对背景火焰进行处理外,还引入了火焰光谱的闪烁频率,可以实时地检测出火嘴的闪烁频率,结合有火和无火时的差异,设置相应的检测参数,这样就保证了火焰检测器只采集本火嘴的火焰信号,极大提高了检测准确度。
下面就防偷看具体措施做出详细解答:
1.最重要的是火焰检测器具有实现鉴别能力的理论基础
探头将采集到的可见光信号经凸透镜、光导纤维等器件组成的传光系统送至探头放大器,探头放大器的光敏元件(光电管)将光信号变为电信号,再经对数放大变为稳定的0~2mA的电流信号,采用对数放大方式即保证火焰亮度与信号强度的线性增益关系,又防止了电流信号饱和的发生,再将火焰信号以电流的方式通过4芯屏蔽柔性电缆被传输至火检处理仪,采用电流方式传输可确保信号不失真,为火焰鉴别提供数据保证,火焰检测处理仪是一种双信号火焰处理仪,火检处理仪经1千欧姆检测电阻把来自探头的火焰电流信号变为电压信号接收下来,电压信号通过火焰处理仪的强度处理回路与频率处理回路被分成两路信号:即强度信号和频率信号。强度信号代表火焰的亮度,频率信号代表火焰的脉动或闪烁频率。当强度实时值与频率实时值均高于强度阈值和频率阈值时,有火继电器触点动作,发出有火接点信号,任一条件不满足均发出无火信号。
对强度信号的处理是将实时火焰强度与强度阈值进行比较,当火焰强度高于强度阈值时,就是火焰的强度判定条件成立。频率的处理实际上是对火焰信号波动部分的处理,这部分的处理相对要复杂一些。这是因为频率信号包含信号的频谱、带宽、峰—峰值等参数,所以要对这部分信号进行滤波、变换,从中提取火焰的燃烧特征。由于火焰的频带宽度1Hz~200Hz,而炉膛内炽热的焦渣及灰粉发光的频率不超过2Hz,所以通过频率信号的频谱分析完全可以证实火焰的存在。对于来自相邻燃烧器火焰的识别是火焰检测的难点,由于相邻燃烧器火焰的频率和主火焰频率有时非常接近,要对频率信号进行频谱分析,从而提高识别能力。具有智能的火焰检测器除提供频率增益调整方式外,还具有算法模式功能,一共有8种模式,可以选择不同模式以适应火焰识别的需要。算法模式与频率增益设定值配合,可获得最终的识别效果。 当实时频率和强度皆高于设定的阈值时,判定为有火。反之,判定为无火这在多数情况下是十分可靠的。但也有时由于火焰燃烧过程中出现偶尔的扰动或“黑龙”的影响,火焰的强度或频率会短时间低于阈值,这时如果发无火信号,就将增加灭火保护系统误动的可能性。为了避免发灭火信号提高火焰检测器的可靠性,一般的火焰检测器都加1至5秒的延时。但延时的大小很难确定,因为延时小了难免误动,延时太大又会降低保护动作的灵敏性,甚至引起拒动。ZFD-02型智能火检处理仪专门设计了一种反时限特性的延时机构。使无火延时的大小取决于灭火前的强度频率的变化速率。当火焰的强度,频率值以高速率降至阈值以下时,延时时间应长一些。因为这时炉内有足够的能量支持燃烧,不会达到真正灭火的状态。当火焰的强度,频率缓慢地降至阈值时,说明火焰的支持能量较小,延时时间就要短一些,以防止拒动。从而提高了火焰检测的可靠性、准确性。
2.火焰检测器探头的安装位置要有利于对被检测火焰的识别
通过火焰检测探头的视角调整机构或探头安装位置准确布置,将探头调整至最佳视野区,使探头准确对准燃烧器的初始燃烧区,但在实际使用中碍于锅炉结构,探头冷却,观测点结焦,以及全炉膛灭火保护等因素的考虑,并未将火焰检测器探头安装在有利于识别被检测火焰的最佳位置。
3.采用高端处理器
产品的运算指令周期已小于25ns;A/D转换时间小于500ns,从而实现对信号波型进行复杂的信号处理算法。如FFT,数字滤波相关等,使信号波型的各种差异得到不同的“频率”值,为识别出被检测火焰和背景火焰提供硬件保障。
4.采用多机通讯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村镇防灾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村镇防灾减灾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综合防灾的实现可避免村镇防灾减灾资源的重复投入与浪费,降低防灾成本。构建适宜的防灾体系,使防灾减灾措施能够在村镇得以实现是解决村镇防灾减灾问题的关键。
一、新型城镇化引导下村镇防灾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1、我国村镇自然灾害比较严重
我国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较高,波及地区较广,损失严重,以地震为例,我国是一个地震频繁的国家,自20世纪以来,我国在地震中死亡的人数高达55余万,占同时期全球地震死亡总人数的53%,据统计,我国大陆遭受的强震约占全球总数的33%。村镇是我国地震发生最频繁的地区。泥石流、地震、雨雪、滑坡等自然灾害在村镇频频发生,给村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损失。据统计,全国地质灾害总数的50%以上及泥石流总数的60%以上均发生于村镇,地裂缝灾害在村镇的发生面积占总面积的80%以上。
2、村镇抵御灾害能力较差
随着社会的发展,村镇各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但广大村镇是我国经济基础较薄弱的地区,由于其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基础设施、教育程度、生产力水平等的限制,在灾害发生时,村镇往往受损失最严重。据地震资料记载,20世纪全球破坏性地震总数的1/3发生在我国,死亡人数占全球总数的1/2,其中60%来自村镇。同样等级的灾害,村镇遭受损失的程度往往远高于城市地区。经济和生产力程度越低,村镇遭受的损失越严重。这是因为与城市相比,村镇基础设计、经济及技术水平较落后,尤其是防灾减灾的措施和基础设施比较欠缺,御灾能力差,灾后救援难度大、效率低。村镇是我国防灾减灾弱势地区。
3、我国村镇防灾的研究较欠缺
由于城市建筑密集、人口集中、物质财产聚集,因此城市一直是防灾减灾的重点研究对象,随着建筑设计及城市规划在规范、措施及法律方面的不断完备,城市防灾减灾也有了一个系统的研究理论并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是村镇生产力落后,防灾规划和设施不完备,建筑质量及抵御灾害的能力与城市相差甚远,由于村镇防灾减灾系统的不完备、理论和实践研究的不足以及村镇灾后救援等设施的缺失,灾害会给村镇带来极大损失。
村镇的受灾程度主要决定于灾害强度及村镇的御灾能力。综上分析,我国村镇是灾害多发的地区,但其御灾能力较弱,防灾减灾研究不足,加之我国一半以上的人口都居住在村镇,村镇一旦发生灾害,将会遭受巨大损失。因此要对村镇防灾减灾给予高度重视,吸取城市防灾减灾的经验教训,研究并建立一套适合于村镇地区的防灾减灾体系。
二、我国村镇建筑防灾体系的构建
1、依据法律法规,规范农村建筑防灾减灾工作
(1)全面推进将村镇民居纳入相关法律监管范围。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防灾减灾法》将限额以下建筑排除在外的法律,将我国村镇中大部分民房纳入相关法律的监管范围,赋予基层管理组织一定的执法力量,使管理工作有法可依,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只有依靠法律的效力及约束力,基层管理的效力才能最大化发挥,相关细则的推进才能深入村镇居民。
(2)地方推出各地适用的法规细则,提高法规的可操作性。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各地在经济发展,自然状况等方面相差甚远,应根据本地具体情况,组织相关专业人员编写适用于本地的法规细则。一是结合本地灾害现状,综合考虑村民的经济水平、当地建材及习惯做法,修改并完善通用设计图集,力求简明扼要、操作性强,提高其在建房中的可接受度。二是尽快出台地方规划法规,杜绝宅基地区域批复,细化相关要求如房屋间距,建筑密度。三是出台对村镇工匠的资格审核的方法,杜绝无证施工,保证施工质量。四是出台对村民采取防灾措施的鼓励政策,提高村民在防灾上的积极性。
2、加强宣传教育及培训,普及防灾意识及知识
(1)提高公民的防灾意识及责任意识。借鉴日本经验,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册、主题讲座、展览会等方式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村民的自我保护及救助能力,减低村民对政府监管的排斥心理;经济条件允许的村镇,组织全村防灾演习活动,培养村民在灾害来临时不慌乱,知道如何规避与救助;防灾意识从娃娃抓起,在灾害多发的村镇,学校中增加防灾知识及自救相关课程。
(2)加强对村镇施工人员的专业培训。村镇房屋的施工质量对房屋的抗灾性能有很大影响。针对目前村镇施工人员缺乏建房专业性知识,凭经验施工以及缺乏防灾减灾意识等问题,组织对村镇工匠的定期培训,普及专业民房建设技术,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特别加强在重点环节的培训如图纸阅读、质量控制、基础开挖、墙体砌筑、楼板屋架安装、砂浆混凝土搅拌等,培养整个建房过程中的防灾意识。
3、加强村镇建筑全过程的专业性
村镇在整个建房过程中均缺乏专业性与我国村镇不发达的现状是有直接关系的,如设计方面设计费用较低不能吸引专业的设计机构;施工方面也缺乏专业的监理机构控制工程质量。针对目前现状,应努力好以下工作:
(1)完善细化标准图集,弥补专业人员的不足。尽管目前我国大多数村镇已有标准设计图集,但在村民建房中的普及率不高。标准图如果不够详尽,对房屋安全保障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因此,聘请专业人员完善并改进当地的标准图集十分必要,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村民在专业性上的欠缺。同时,对建房者进行通用图集的培训更有利于标准图集的普及与应用。
(2)加大专业人才在农村防灾方面的投入。解决农村缺乏专业人员的问题有两条路径:一是大力培养建筑专业技术服务人才,将建筑专业延伸到农村。但是人才的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时间达到预期目标,并且目前村民的经济情况也存在着购买力上的局限,收费性质的有偿服务接受度差。二是通过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定期或不定期的对村镇建筑提供专业咨询指导服务。如何提高专业人员的积极性是这一方法的关键。国家应加大相应的资金投入,提出相应的鼓励政策如资质提升、资金补贴、政策刺激等促使专业技术人员能够积极主动的深入农村建设全过程。
4、加强基层管理部门管理力度
(1)建立民居基础数据档案。掌握基础数据是村镇制定防灾减灾策略、规划以及相关政策的前提条件。尽快建立当地村镇民居的结构形式、抗灾能力、场地条件等基础数据,有利于因地制宜的确定当地的防灾重点并完善标准设计图集,普及防灾技术措施。建立基础数据档案的过程促使基层管理机构能够更好的了解村镇现状,指导村民采取必要的防灾措施。
(2)监管与服务的双重职能。村民“自建自用”心理导致对政府监管存在一定的排斥性。基层组织应摆正自己的位置,即监管与服务双管齐下,一方面能消除村民的排斥心理,另一方面通过合理的咨询指导等服务进一步促进农村民居的抗灾能力。在宅基地批复、设计、施工等建筑全过程中,监管的同时提供全过程的咨询及服务,同时注重鼓励引导村民采取正确的防灾措施。
(3)因地制宜,适度推进示范工程。示范工程的顺利推进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扶持及引导。政府应把握“因地制宜,适度推进”的原则,注意调动各方积极性并做长期的努力。示范工程的推进能够带动和引导农村居民建设规范化,逐步改善村镇居民抗御地震灾害能力。以城带乡、以点带面、通过示范区、示范户的建设提高整个村镇的防灾能力。
结束语
为解决我国一半以上人口的防灾问题,本文新型城镇化引导下村镇防灾体系的构建为研究目的,对村镇常见灾害做了系统而又整体的研究,具体做了简要的研究,并得出了明确的防灾策略,希望能够对现代村镇的建设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任航,李宏男. 我国村镇建筑防灾减灾问题与对策研究[J]. 工程管理学报. 2010(05)
关键词:气象;防灾减灾;构建体系
中图分类号:P40 1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一个季风气候的国家,气候变化万千。气象灾害不仅在农业经济上造成了损失,还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据相关数据了解,平均每年受气象灾害影响的人数大约有3.8亿人,因气象灾害死亡的人数高达了4700人。由此可见,建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与完善。加强防灾减灾的意识还需结合气象服务配合,才能够加速气象防灾减灾体系的构建。气象部门利用气象服务可以及时的传播防灾减灾的信息,由此可见,气象服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 建立组织机构与气象灾害信息系统
不论是省、市、区以及县和镇而言都应该建立一个防灾减灾的办公室,来进行上层传递下级防灾减灾的工作。并配备相应的气象专员,负责电子显示屏的录入和气象警报以及手机短信的发送等工作。还可以开展气象志愿者的活动,志愿者的任务就是协助气象专员开展一系列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在建设的过程中根据每个地方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气象灾害信息系统的构建。
1.1 采用手机短信的形式来气象防灾减灾的信息
在气象灾害通知系统中最主要的一个方式就是通过手机短信,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手机运营商几乎将国内的通信网络系统都覆盖了。通过与手机运营商的联合,利用这个通信系统将气象信息及时发送到每一位用户手机中,有效的减少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2 采用电台来进行防灾减灾信息的传播
现代社会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不管是在出租车还是私家车,不管是通过收音机还是手机等。都是可以收听电台的,气象部门可以与当地电台合作,将每日的气象信息通过电台的形式进行传播。
1.3 建立警报接收机系统
针对一些通信条件比较差的地方,气象部门可以建设无线警报接收系统。这种预警的系统就由气象专员或者是部门来进行信息的播报,这类的气象服务形式还能用于一些企业以及用户的防灾减灾。
1.4 通过网站的形式传播气象预警信息
就目前而言,计算机已经被广泛的使用,人们可以不用出门,在网上就能了解想知道的信息。气象部门也可以通过网络的形式,将每日的气象消息到网络上,向精细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这个方法也是气象预报的主要方式之一。
1.5 安装电子显示屏来对气象预警信息或警示器进行播报
在一些人群比较集中的地方,比如广场、车场等地区,可以安置相应的电子显示屏来对1周之内的天气进行预报,以及临时气象的预警信息。而且还可以在电子显示屏上播放一系列气象防灾减灾的知识,提高全民的防灾减灾能力。在各小区、企业、学校等人群集中的地方装置气象警示器。在遇到紧急情况下,可以通过警示器来提醒人们进行防灾减灾措施,做到有备无患。
2 提高气象灾害监测的预警能力
对于灾害性天气预报气象部门要加强其研究的力度,最大限度将灾害性天气预报出来,提前让人们知道并做好防范措施。
2.1在各个地区建立进行气象科普的宣传,
加强人们对于一些基础的气象知识的了解,比如红色预警以及橙色预警代表的是什么,如何有效的进行气象防灾减灾。通过科普宣传的方式,向群众宣传气象知识,提高其防灾减灾的意识以及防御能力。还可以通过展览板、宣传画以及气象知识手册发放、电子显示屏、网络等方法来进行宣传,对气象灾害进行预防。
2.2建立一个防灾减灾的应急机制
从以往的气象灾害以及专家的研究中可以发现,气象灾害系统也是有一定的发展规律的。一个灾害系统的形成势必将引起上游的地区的反应,所有将上下游地区相结合建立一个防灾减灾的机制。在建立机制的过程中,要联系地区的实际情况。在灾情出现时,采用应急机制来提高人们的御灾能力。
2.3在学校、企业等人群集中的地方,可以进行不定期的气象防灾减灾培训
提高人们在面临气象灾害时的处理能力和应急能力。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进行气象防灾减灾的演练活动,让人们可以进行实地的了解。
2.4气象部门应该建立相应的流动气象车或者是当地气象站
发生严重的灾情时,可以将流动气象车开往灾情比较严重的地方,再通过先进的气象设备来对当地的气象进行预报。
2.5可以通过电视来查看每晚的天气预报
或者是通过手机打电话的方式拨打12121等天气预报的号码以及手机天气预报短信进行查询。做到及时掌握天气情况以及气象防灾减灾的自动化、日常化。
2.6建立一套灾情上报系统
当各个地区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灾情时,第一时间将资料上传到灾情上报系统中,使得气象负责人能够及时的了解灾情并做好救灾活动的准备工作。当然,这方面也可以由志愿者或者气象专员来完成。
3 气象灾害专项资金的设立
建立气象防灾减灾体系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对于各级地方的气象部门需成立防灾减灾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其体系的建设。地方政府拨出一部分资金以及通过社会渠道来进行资金的筹集。具体一点就是,主要的经费还是由政府财政部门拨出,建设的经费就由当地的企业或者建筑单位、旅游景点等盈利性的部门各自承担一部分。再以政府牵头,气象部门从旁协助的形式来推动气象防灾减灾的体系建设。
4 结语
对于气象灾害进行监测预报的能力以及在信息及时的这一点上,还有待提高。通过对气象防灾减灾体系的建设,来对预警信息的一些盲区进行消除。在进行防灾减灾的过程中,首先要加强其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人们自身对于灾害的防御能力。气象部门要做到将监测后的防灾减灾信息及时的到各类传播设备上,使得人们都在灾害来临前做好防范措施。对于防灾减灾体系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政府以及各级部门的配合与支持,共同做好灾害的防御工作,落实气象防灾减灾体系的工程建设。
参考文献
[1] 郭杰,何丽.农村防灾减灾中的气象信息服务[J].吉林农业C版,2011(6):204.
【关键词】防灾减灾 中学生 地理教学
引言
在实际的地理教学工作中已经收录的防灾减灾知识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初中教材课本中的内容则可以根据相对应地区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讲述。对于长江和黄河的综合治理和利用、以及中国各区域灾害状况等。教师可以以具体实际的案例进行细致的讲述,让学生提高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增加他们的责任感,从思想到具体的行为的整体能力加强。
一、防灾减灾在我国中学课程中开展的意义
我国的台风、地震、洪涝灾害等各类自然灾害在世界中是少数比较多发的国家之一,其灾害的发生。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我国每年因为自然灾害情况的发生需要进行转移人口就达到千万,因灾害丧生的人数超过千人,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上千亿元。而针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预防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学校减灾是国家综合减灾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针对学校防灾减灾教学工作的开展情况也十分的关注。但近年来,我国各类事故呈逐年上升趋势,如何有效地在灾害来临之前,降低各类损失,是政府和广大社会都需要关注解决的一个问题。中学地理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人为灾害和自然灾害内容,通过对这些教学内容的灌输的和思想意识的树立,对他们防灾减灾的责任感和各方面相应意识的提高是有帮助的。学校方面也可以定期的举办一系列的演戏和自然知识竞赛等,使学生从观念和实践两方面认识到防灾减灾的重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
针对中小学生开展的防灾减灾工作具有的一定的前瞻性、预防性和媒介性,在进行防灾减灾教育不仅使他们学会了自救互救知识,提高自我生存能力,并且通过自身的知识和能力不断的带动影响周围身边的人,发挥媒介宣传作用,切实加强中学生防灾减灾的教育,对整体的防灾减灾能力的提高的和最大程度的降低灾害损失是具有一定的作用的。
二、中学地理教学中,进行防灾减灾教育的可行性
1、利用学科知识优势,培养学生树立防灾减灾意识
防灾减灾工作的教学工作者必须具有的一定的相关意识,而这种意识的产生来源于大量的书本资料中和实际的案例。从现有的地理教材结构看,它给予学生有关的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教会学生们学会如何有效的利用身边的资源进行最大程度保护自己,减少灾害的破坏程度,使地理环境向着更有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面发展。通过课堂的讲解让学生对灾害的概念、危险性以及如何防灾减灾有明确的认识,包括各种比较常见的灾害发生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点,了解各种灾害的成因及科学的预防措施等。并且及时穿插实际的案例,这样学生在概念的接受层次上会有明显的改观,例如才离我们过去不久的中国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超强地震,造成近9万人失踪和死亡,30多万人受伤。汶川地区的整个乡镇都变成了一片废墟,可以适当的加入一些当地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们更深刻的了解到灾害给人们带来的危害性是多么的严重。
2、灾害原理的讲述,预防和减少灾害发生
灾害教育工作的开展最重要的就是在思想上给学生树立一定的意识。让部分学生明白灾难的发生,很多时候是我们无法预测,我们必须时刻做好预防的准备,只有这样灾难真的发生时,我们受到的损伤才会是最小的,还可以建立预警预报和应急机制与体系。灾难的形成到发生的最终过程都是需要一系列的条件才能够形成的。将可能对灾害情况产生影响的相关因素进行讲解和分析。从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灾害观,能正确地看待自然灾害,发生灾害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灾害发生的过程中,盲目、没有的条理、不知所措的慌乱才会有更可怕的事情发生。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常见的各种各样灾害成因情况和预防解决措施。如:水旱灾害的本质是地球上水资源的时间和空间分配不均匀。通过对水灾害是因为水之源的不合理分配引起的,就知道如何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又比如我国南方在夏季时节容易发生大暴雨的降水。如果我们一方面让地表水的排泄渠道保持通畅;同时针对城市的蓄水排水工程及时的进行符合相关灾害抵御能力的建设,就可以大大减少洪涝灾害等问题的影响。在容易发生旱灾的地方如果有足够的蓄水工程,确保水源充足,丰水期的时节就可以通过异地调水等工程进行实现。
针对我国地形中一些以山坡、丘陵地带为主的地形,在下雨季节就容易发生相应的崩塌、泥石流滑坡事故。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并并可以以此来带动周围的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在生活中养成收听天气预报的习惯,在灾害发生前政府做出工作时,积极主动配合,使得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得到保障。
3、针对灾害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关注,提高预判能力
灾害的发生、形成过程中可以有人为因素的影响和自然因素的影响,灾害的持续时间都是会最终的消减直至消失。搞清各种灾害发生的原因和规律,就可以采取预防措施,针对例如地震方面的灾害预防工作,虽然还不能准确的预测,但是可以根据例如动物异常、地下水异常和地表自然气候的变化进行辅助判断。
4、科学合理的掌握防灾减灾方法,降低损失
关于在地震方面的灾害情况讲述,可以根据其灾害程度分为纵波和横波两部分,横波在传输速率上较纵波要快,但纵波带来的破坏程度要远远高于横波,让学生明白当地震发生时,在横波发生的左右摇摆的几分钟过程内,如果能够跑到一个安全空旷的地方,就可以大大降低伤害;而且地震发生后往往有几次余震,在第一次地震后的来临的一段时间,就会加强对余震警惕性。另外,还要重视防范地震和地震求生的一些相关常识的了解。在一些固定区域可以经常备置一些地震紧急救助包;地震发生时及时伏地,避离山坡海边不急回家;及时保存自身体力,第一时间寻求呼救。
在实际的调查证明中,掌握了相关救援知识和防灾减灾方法技能可以有效降低和减少损失,甚至可以完全避免。如:在汶川大地震中,四川安县桑枣中学师生在感到震感后的短短1分36秒内,成功疏散到安全的区域,无一人受到损伤。
及时更新最近发生的一些灾害事故,通过视频、多媒体影音技术让学生们了解到灾害是随时可能发生的,让学生知道灾害发生时学会在灾害中自救和他救的措施,通过科学合理有效方法开展针对突发性灾害的救助能力和抵抗能力。减少因为现场混乱、无序造成的灾害扩大和不必要的损失。
参考文献:
[1] 王占礼;可持续发展与灾害类型的分析研究[J];灾害学;1999年01期
情和受灾群众救助需求要实,实施灾民救助工作要实。加强救灾应急体系建设,加快基层救灾装备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救灾应急水平;做好冬春荒救助工作,确保灾民和困难群众安全度荒;做好突发自然灾害的防范和救助,做好新灾救灾的物资储备和资金保障,做好灾民的紧急转移安置和生活救助工作,切实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做好综合减灾工作,深入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全面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加大创建工作力度,努力争创“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今年的救灾工作要在创新上求发展求突破,主要是三个方面创新:救灾款物管理制度上创新,灾害信息员奖惩制度上创新,救灾宣传手段上创新,通过建立新的救灾款物监督管理制度,形成救灾款物监督管理长效机制;通过建立灾害信息员管理和奖惩制度,规范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通过强化救灾工作宣传手段,提高救灾工作的社会影响力,推进救灾工作上新的水平。
一、切实做好冬春灾民生活救助工作。认真组织力量,深入扎实地做好冬春荒救助调查摸底工作,及时准确掌握灾民群众特别是“两户”、“两属”的生活困难情况,实行分类排队,建立灾民救助台帐,制定切实可行的《冬春灾区困难群众生活救助工作方案》,完善《灾民救助卡》发放管理制度,按计划、分阶段、有重点地做好受灾困难群众的生活救助,强化救灾物资监管,接受群众监督。切实把冬春灾民生活救助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确保灾民和困难群众有饭吃、不挨饿,有衣被、不受冻,有房住、避风雨。同时,加强请示汇报和协调沟通,积极争取民政部、自治区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督促各县(区)落实地方政府的责任,加大救助资金投入,确保全市灾民和困难群众安全度荒。
二、积极做好新灾救灾及应急救助工作。一是完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体系。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完善市本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督促指导县(区)、乡镇(街道)根据当地实际修改完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加快推进村(社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修订工作,各县区民政局要制定计划措施,做出部署安排,加强组织指导,发挥乡镇民政助理作用,抓好检查落实,年内全市所有村(社区)都有符合自身实际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二是落实救灾物资储备。一方面,从思想上要高度重视,根据各地不同灾情多发特点,摸清救灾物资储备的数量和品种,科学做出储备规划,做好救灾物资储备的具体安排,落实筹措救灾物资储备所需资金。另一方面,落实救灾物资储备,救灾物资按相关规定程序进行采购,根据救灾实际需求,主动协商有关部门利用实物存储、协议储备等多种方式,形成规模适当、供应充足的救灾物资储备能力。同时,救灾物资发放按程序进行公示,救灾款物按规定发放给灾民手中。今年4月底前,组织检查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县乡级民政部门救灾物资储备库,冬春荒灾民生活救助情况,救灾资金预算和到位情况,并将检查情况进行通报。三是加强灾情信息管理。完善市、县(区)二级救灾通讯网络,快速、准确做好灾情统计和报送工作;加强与农、林、水等有关涉灾部门会商,确保上报的灾情数据统一;今年汛期到来前,市、县(区)要按照《灾害信息员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组织对灾害信息员进行业务培训,每个乡镇(街道)、村(居)委会至少有一名熟悉业务的灾害信息员,确保灾情信息上报及时准确。四是全力做好灾害应急救助工作。及时制定灾害应急救助工作方案,一旦灾害发生,要作为当前民政工作的重中之重,迅速进入应急状态,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及时准确掌握灾情,深入灾区查灾核灾,组织转移安置受灾群众,扎实开展受灾群众生活救助工作,妥善安排好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五是积极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灾情平稳后,在做好救灾工作的同时,把工作重点迅速转移到组织实施灾区民房恢复重建上来,制定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方案,落实筹措重建资金,落实具体工作责任和分工,按时按量保质完成重建任务,确保倒房群众能够尽快住进新房。
关键词:城市防灾 综合防灾 城市生命线工程
一、城市防灾的重要性
城市人口集中,经济密集度高,是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和科技的中心。因此,城市的安全度就成为关系整个国计民生的大事,城市一旦受灾,很容易出现连锁灾害或次生灾害,将涉及千百万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不断增强城市防灾减灾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联合国1996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明确了提出“城市化与灾害”,标志着在全球范围内城市灾害已成为减灾重点。目前,越来越多的专家认为,欲研究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先,要解决的是城市抗御灾害的能力。城市在灾害面前的脆弱性以及灾害损失的严重性都要求我们高度重视城市的综合防灾减灾工作。城市是否具备综合减灾能力也是城市文明、质量的标志。
二、城市防灾的研究现状
1.城市防震减灾能力评估研究。张风华、谢礼立等对于城市防震减灾能力评估进行了比较系统地研究,提出了城市防震减灾能力的概念。生命线工程是指与人民生活和震后救灾有密切关系的供水、供电、供气、通信等系统的设施和设备的总和。城市生命线工程是直接维系城市正常运转和灾害情况下减少灾害的关键环节和要害部位,关系着城市的生存和发展。生命线系统功能的保证对震后人民生活和抗震救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确定生命线系统的抗震能力是城市防震减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2.城市防灾减灾信息管理系统。城市防灾减灾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融合多种学科和高新技术的复杂系统,是政府进行灾害科学管理的辅助决策工具。灾前可为政府部门找出抗灾薄弱环节和为灾害预防提供科学依据;灾时能快速作出科学化、程式化的应急响应,辅助政府官员进行抗灾救灾指挥决策;灾后能快速估计经济损失、人员伤亡等,辅助政府做好灾后恢复救助工作。
三、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城市防灾减灾能力仍比较脆弱,而且防灾减灾反映速度也慢。近些年来,我国在城市防灾减灾方面,主要重视的是灾害来源的研究,以及重视了城市规划与防灾减灾的关系,而对目前城市即有土木工程结构在发生地震时将遭受什么程度的破坏,灾害对人民生命及财产的损害,以及地震的二次灾害等缺乏深人的研究。同时对即有建筑物的结构健康状况不明,往往出现突发性的灾害事故。我国城市防灾减灾系统比较落后,已经不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就事故论事故”、“就灾害论灾害”是多年来城市减灾的一贯作法,其缺陷在于往往在剖析单灾种时忘记和忽略了相关要素、灾种的综合性,因而常常会发生“一波未平”“一波再起”的怪症。不少城市昨天发生火灾,今天煤气泄漏,而后天往往是火灾加水患,同时又诱发煤气网管爆炸,还有自然灾害未平,人为灾祸又起。所有这些都说明:一个城市必须要建立起大安全观下的综合灾情观,应特别关注灾害的衍生及连锁性。
四、城市综合防灾体系的构建
1.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城市防灾减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用系统论的观点指导和加强城市综合减灾。要制定和完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强化生命线工程的防灾能力。加强城市生命线系统和城市重要建筑的监测、监控,确保其抗震防灾能力,提高城市的抗灾自救及互救能力,从而提高城市的再生能力。把信息系统和能源系统放在生命线防灾的关键地位。供电系统对减灾的重要性在大量地震后已充分显示出来,是多种救灾活动不可缺少的动力,因此,应当做到使供电系统在重灾后损失最小,修复最快,备用电源到位,为救灾工作创造有利的条件。
2.城市综合防灾信息管理系统。采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城市防灾减灾的信息管理系统和综合决策系统,通过搜集城市大量的房屋结构和生命线工程的基础资料,建立比较完善的城市防灾减灾数据库;通过建立城市防灾减灾的综合决策模型,建立起城市防灾减灾的综合决策系统,以便更为有效的减轻或降低引起的城市灾害。
3.新技术在城市综合防灾中的应用。经验表明,防灾减灾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的进步和高新技术的应用,因此,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枝和信息技术,积极推进科技减灾。应大力强化防灾减灾方面的科学技术研究,积极借鉴国外城市防灾减灾的先进枝术,充分新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等。
空间信息技术在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中的应用,包括利用遥感技术、GIS技术、GPS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实现对城市灾害的灾前早期预警预报、防灾救灾预案制订,以及灾害发生过程中的灾害实时监测、灾害损失快速评估,减灾抗灾的应急指挥调度、辅助决策等领域。
[基金资助: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06BAJ0-3A04);江西省教育厅科技计划项目(赣教技字[08] 257);华东交通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