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幼儿科学教育的价值范文

幼儿科学教育的价值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幼儿科学教育的价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幼儿科学教育的价值

第1篇:幼儿科学教育的价值范文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岗位定位;解决途径

一、职业人才要求分析

1.专业理念与师德

幼儿教师必须充分了解自己所从事职业的专业性和独特性,充分了解所面对的教育对象的特点:3~6岁这个时期的幼儿身心发展迅速,可塑性极大同时又容易受伤害。因此,幼儿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将幼儿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放在首位,掌握和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个体差异,重视生活对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价值,并给予幼儿精心的呵护和教育培养。

2.专业知识

保教并重、教养结合,不仅将“幼儿一日生活的组织与管理”作为重要的专项领域要求,同时还要能合理安排和组织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科学细致地照料幼儿的日常生活,将五大领域的教育内容灵活、有效地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当中。充分利用一日生活中的各种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教育,将保教并重、教养结合落到实处。

3.专业能力

《幼儿园教师职业标准(试行)》特别强调了教师要具有观察、了解幼儿,掌握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的能力;具有利用不同材料进行环境创设的能力;具有组织与管理幼儿一日生活的能力;具有组织与引导区域活动及各种游戏活动的能力;具有设计与实施五大领域集中教育活动的能力;具有激励与评价幼儿发展的能力以及自我反思与自主专业发展的能力。

二、职业价值分析

当一个人被聘为幼儿教师后,他应该体现的职业价值主要有:

(1)发现教师所授课程的价值所在。通过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方面幼儿逐渐形成正确价的价值观、人生观,在快乐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与人交流。

(2)运用已有的专业理论知识,了解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发现孩子成长的规律,认同、尊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个体的差异,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培养每一个孩子富有个性化的发展。

(3)能掌握、利用不同的材料进行环境的创设,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坚持保教结合,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能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组织教育活动,指导幼儿使用学具和操作材料,启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幼儿动手能力;能充分利用一切条件合理安排游戏环境,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让每一个幼儿都能保持愉快的情绪参加活动,促进了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

(4)对社会、家庭正确地培养孩子起到指导、引领作用。幼儿的社会化发展首先是从家庭开始的,在家庭中,幼儿通过父母的影响及指导获得了最初的生活经验、社会知识、行为规范。可以说家庭是幼儿社会化的最早执行者和基本执行者。幼儿教师正是通过家园联系、家园共育,帮助、指导家长掌握正确的科学育儿知识和育儿方法,把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态度体系及社会道德规范传授给幼儿,使幼儿长大后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职业岗位定位研究

(一)往届毕业生就业现状

据对2012年以来往届毕业生的就业现状的调查发现,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存在学历低、没有教师资格证、职业能力弱、转岗流动性强、工资低、工作压力大等问题,这些直接影响了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的质量。

1.学历低

中职学校的学生毕业后持有的是中专毕业证,这在学前教育行业中已属于不合格学历,因此受学历限制,大多数毕业生只能在一些规模比较小的私立幼儿园工作,仅有极少数的毕业生能到公办、大型的幼儿园工作。

2.没有教师资格证

由于中职学校的学生入学年龄较小,多数学生在毕业时也达不到参加成人高考的年龄,没有大专学历,直接影响教师资格证的取得。

3.职业能力弱

幼儿教师的职业能力是指从事幼儿一日活动组织与管理必须具备的,特别是在幼儿园核心岗位中表现出来的多种能力的综合。中职学校的学生,凭着兴趣,在校能够完成专业技能的学习,并能达到一定的水平,但由于文化底子较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较弱,导致其在幼儿园工作的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弱。

4.转岗流动性强

幼师毕业生与同期毕业的已经转岗的同学相比,工资低、工作强度大、工作压力大,加之没有教师资格证,岗位竞争强,导致许多毕业生出现跳槽、转岗等现象。

(二)解决途径

1.加强自身学习,提高教学组织管理能力

俗话说:“打铁还要自身硬。”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除了练好专业技能要求的弹、唱、跳、画、讲、说,还要注重加强文化及专业理论的学习,掌握幼儿一日生活组织与管理的方法;注重加强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爱幼儿、爱幼儿教育事业;注重加强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能力。

2.通过现代学徒制,深化校企合作

(1)通过学徒制,创新、改变校企合作的学习模式。突破学校课程设置,将学徒的内容与幼儿园工作中的典型任务相结合,通过师傅的言传身教,分析讲解幼儿园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讲解幼儿教师的职业标准;到幼儿园观摩教育教学活动及幼儿的一日生活的组织与管理工作;利用假期让徒弟到幼儿园真实的岗位上进行实践,让理论与实践对接,使徒弟在知识及技能等方面得到全方位的、综合的锻炼,提高了教学、学徒的实用质量。

(2)校企双导师制,提升实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在二年级后就要离开学校进入幼儿园进行顶岗实习,虽然离开学校,但学徒并没有结束。为了保证徒弟的实习效果,在徒弟进入幼儿园之前,除了让徒弟明白实习的任务和要求,还要与实习的幼儿园对接,确认幼儿园的指导老师,在实习过程中实行幼儿园与学校的双指导,保证徒弟在岗位上既有幼儿园老师的指导,又有学校的师傅的指导。在实习的过程中,定期召开徒弟总结会,师徒间进行交流、总结、反馈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不仅互通信息、积累了教育和实践的经验,还培养了徒弟间的团队意识,增强了沟通能力、人际交流能力,为将来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拓宽多渠道就业。为了解决不能考取教师资格证的问题,要提前帮助徒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在努力备考、取得大专学历的同时,鼓励徒弟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如保育员上岗证、育婴师证、早期教育指导师证,有了这些证书,就业方向就不仅仅是幼儿园了,他们可以到早教中心等幼儿教育机构入职,这样就全方位、高层次地拓宽了就业渠道。

参考文献:

[1]杨黎明.关于现代学徒制(一)――什么是现代学徒制[J].职教论坛,2013(6):1.

第2篇:幼儿科学教育的价值范文

关键词:生活 科学 幼儿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c)-0004-02

在幼儿的周围到处充满了需要用科学来解释的现象,也充满了由科学技术转化而制成的日常生活用品,这些科学现象和科学技术与幼儿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帮助学习探索周围世界的科学方法和基本认知技能,了解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幼儿初步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能力。”是科学领域总目标之一,由此可见幼儿园科学教育要以现实生活的科学现象与问题为活教材,善于从真实的生活中发现教育资源,激发幼儿探索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学习科学的热情,增强他们在生活中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他们对周围环境的积极情感与行为。生活化,是新形势下幼儿科学教育的核心理念。也就是说,幼儿园科学教育激发了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培养了幼儿积极的科学态度和情感,最终是要使幼儿在学习科学中体验、感受现代社会的幸福生活。

1 为何要在幼儿科学教育中贯彻生活化的理念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教育作为一种启蒙教育,为儿童更好地接受小学、初中、乃至高中、大学教育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它在个人的成长中居于非常重要的位置。那么,为何要在幼儿科学教育中贯彻生活化的理念呢?

(1)从幼儿科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来看。

幼儿科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和终极目的都是培养幼儿对自然界、周围环境的积极情感和态度,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而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综合表现就是幼儿能够愉快、健康地生活。在以往的幼儿科学教育中,常常把幼儿的认知教育放在首位,比较少关心幼儿的情感教育和态度指引。现在我们都知道仅仅是掌握知识对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是远远不足够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让幼儿愉快、健康地生活是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目的;生活课程就是要关注儿童幸福,努力提高孩子的生活质量。

(2)从当前家庭环境以及家庭教育来看。

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前进,科技的发展,科技成果迅速运用于民用技术产品,为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现代交通工具、通讯工具以及家用电器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并且与幼儿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另一方面,现在的家长普遍“三高”(学历高、素质高、要求高),他们希望孩子们过的是高品质、高质量的生活,自然会教授他们一些科学技术产品的内容。作为幼儿园教育者,也必然要顺应时展的步伐,将生活中的科学作为教育的内容,以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

(3)从生活本身的性质来看。

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我们只要经过仔细观察、思考,就会发现:生活本身就自然地融合了包括科学在内的多个领域的内容。

例如:在一次玩滑滑梯中,鸣鸣的衣服被撩了起来,外露的肌肤使他几乎不能顺利下滑,并且产生了不舒服的感觉。在一旁的好朋友肖肖走了过去,俯身对他讲了一些话,只见鸣鸣把衣服拉好,开心地去继续去玩了。事后我问肖肖为什么那样做,她很得意地说:“衣服将皮肤包起来,就可以减少摩擦了嘛!”

幼儿科学教育就是从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感知和个人探索开始,通过接触、感知、相互作用,进而发展为对周围环境进行有意识地理解。幼儿对生活的各种现象建立表象、形成概念,自然就能享受生活带来的乐趣!

2 如何在幼儿科学教育中贯彻生活化的理念

随着教育观念的改变,教学方法的更新,教师越来越注重科学教育教学各环节的创新。但是仍然有许多教师以为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了集体教学方案,精心准备了一些操作材料,让幼儿“操作过了”,老师“教过了”,幼儿就学会了这些知识。其实这种教育脱离了幼儿的现实生活,是不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的,只会使幼儿感到这些知识是老师强加给他们的,是无法纳入到他们的认知结构当中的知识,这就导致了幼儿缺乏学习的兴趣。幼儿科学教育应当有其自身特殊的规律,它不同于中小学教育,不应是传统意义的书本学习和课堂教学的初级阶段。

那么,如何在幼儿科学教育中贯彻生活化的理念呢?

(1)幼儿科学教育目标生活化。

著名教育学家杜威认为,生活即教育。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以后的生活做准备,而且还包括其现在的生活,是为了让他们“能够为自己所处的环境作出充分的贡献,并且有能力把握自己的人生”①。教育目标决定教育内容和方式。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生活化,就是强调教师要用幼儿能理解的观点和方法引导幼儿去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与问题,并且尝试去理解与解决它。幼儿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应是只注重静态知识的传授,而是应该更注重孩子的情感态度和探究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探索实际问题时,老师要重视幼儿的主动建构学习过程,尝试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导幼儿运用观察、推理、验证等方法去发现和解决身边的实际生活问题;重视批判性思维的发展,要求幼儿在探索解决问题中不墨守陈规,而应有属于自己的观点;鼓励幼儿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判断与推理等多种思维方式。

(2)幼儿科学教育途径生活化。

在《纲要》的实施原则中,要求保证幼儿的游戏、自由和自发的活动时间;强调幼儿园教育的生活性,这符合教育回归儿童的生活,密切地贴近儿童的生活的世界教育发展趋势。以现实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为素材,引入课程内容,拓展幼儿的学习空间,让幼儿真切感受生活、认识和适应生活,激发幼儿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

(3)幼儿科学教育内容生活化。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都是幼儿学习的重要内容,幼儿正是通过这些学习而成长的。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幼儿来说,有序的、系统的知识并不是最有重要价值的知识,而日常生活中体验性、探索性的知识对幼儿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幼儿园一日生活环节常常蕴涵着一定的自然和科学规律的道理,凝聚着日常人们的想象和创造。当幼儿通过模仿习得一定的生活技能时,他同时也在体验感受前人的智慧创造。日常生活环节中幼儿并不是孤立的,他们与不同的事物、人发生作用,并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教师应该善于从中发掘生活化的科学教育内容,使科学教育与生活紧密融合。

比如,我将“自然观察角”里照顾小植物、小动物的任务交给幼儿自己去完成。在分工的时候,幼儿很快达成协议,有在家养过金鱼经验的肖肖负责照顾金鱼、了解含羞草习性的杰杰负责照顾含羞草、看过妈妈种花的超超负责照顾月季花……这个过程中不但使孩子们在学习照料动植物和科学分工的方法技巧,同时使他们对周围环境的积极情感和态度得到发展。

(4)幼儿教育评价生活化。

在我们的身边常常会听到有家长这样评价幼儿:“上次不是教过你怎么做吗,怎么又忘记了?”“你真笨!”……许多家长甚至老师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对幼儿的教育评价片面地停留在知识的记忆方面,他们却忽视幼儿不再是刚出生的什么也不懂的小不点,他们开始有自己的思维能力,他们并不满足于成人的教授与示范,也许他们想要要尝试另外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是在这个尝试的过程中走偏了路、还没成功。这些教育评价都是不利于我们在实际的幼儿科学教育中真正贯彻生活化的核心理念的。我们的科学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幼儿对生活的热情,增强他们在生活中的实际动手能力,而不应该太片面地评价幼儿在教育中获益。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应该重在激发幼儿对生活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所以我们要改变传统教育的模式,让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充满生活的气息,淡化集体课堂教学的痕迹。

总之,新形势下的幼儿科学教育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只有坚持幼儿科学教育生活化的核心理念,让幼儿在日常科学教育活动中愉快积极地接受有关外界世界的信息,将幼儿科学教育与现实生活融合一起,让幼儿在生活情境中愉快学习科学,才能让幼儿对科学产生一种亲近感,感到科学与日常生活密切关联,并能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生活问题,享受科学的生活。这,才是幼儿科学教育的真谛所在!

参考文献

[1] 赵春梅.幼儿园活动设计实例・科学[M].吉林美术出版社,2000.

[2] 邓海英.浅谈幼儿教育生活化[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110-111.

[3] 许魂霖.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方法与途径[J].学前教育研究,2002(5).

[4] 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5] 张华.课堂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第3篇:幼儿科学教育的价值范文

一、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

老师的科学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老师的科学素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开展的效果,如果老师的科学素质比较高,了解的科学知识多,也有正确的科学态度,那么老师在开展幼儿科学活动的过程中就可以运用最简单的语言和行为来让学生明白科学知识,老师的科学素质决定着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的程度,因此,老师们想要更好地开展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就需要老师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老师要多看书,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不断提高自己获取科学知识的能力,老师只有先丰富了自己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学习。老师还要对科学有一个重视的态度,老师要尊重科学,积极引导学生探究科学知识,帮助学生培养探究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当学生遇到难题的时候,老师也要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克服困难。比如说,老师在开展《独特的指纹》的科学教育活动的时候,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指纹,引导学生发现指纹的外形和类型,之后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指纹和身边同学的指纹,通过观察让学生有机会去探究每个人的指纹是不是一样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感到繁琐,这时候老师要不断地鼓励学生,让他们坚持探究。

二、将幼儿科学教育渗透进各个课程教学当中

幼儿科学教育和其他学科教学是有关联性的,老师们应该在幼儿教育的各个课程中都渗透进幼儿科学教育,将幼儿科学教育和其他学科教学相结合之后,老师可以传达给学生更多的知识,能够扩展学生的视野,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广泛性和实用性,这样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老师们在各个学科教学的过程中都要尽可能地渗透进幼儿科学教育,比如说,老师在给学生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会给学生提到杨利伟,老师会让学生认识杨利伟这个航天英雄。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下杨利伟在神舟五号船舱里面拍摄的照片,让学生感受从太空上看地球的感觉,之后老师开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进幼儿科学教育,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其他兄弟姐妹,这样老师进行《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九大行星的位置和安全。老师在其他学科教学过程要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地进行幼儿科学教育,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老师将其他学科教学和幼儿科学教育结合在一起,能够帮助学生调动已有的科学知识基础,也能够让学生对事情有更深的理解,也让学生拥有自己的想法。

三、重视家长的作用

第4篇:幼儿科学教育的价值范文

【摘 要】教育始于幼儿,科学方可兴国。由于幼儿科学教育主体的主观臆断色彩和教育过程的感官直接性,增加幼儿科学教育的艺术性会更加有利于幼儿有效地提升科学素养,在幼儿科学教育游戏化的基础上坚持幼儿园综合课程的开发,实现幼儿科学概念的获得和有效转化。

关键词 幼儿;科学教育;科学教育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6-0130-02

当前重视和提高幼儿科学教育的地位固然重要,但是把握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来改革幼儿科学教育,使之具有更强的启蒙性,则是更为严峻和关键的挑战。在五花八门的幼儿课程设置内,如何使得科学知识不再枯燥,容纳自然和宇宙的奥秘?在幼儿园这个活泼的小天地里,怎样才能轻松有效地激发幼儿的科学思维?在幼儿小小的泛灵世界里,怎样才能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这都是幼儿科学教育工作者目前面临的新问题之一。

一、幼儿科学教育的艺术性的地位和作用

幼儿科学教育的艺术性是指幼儿教育工作者在面对科学感知尚在萌芽,科学兴趣盎然,科学思维具有有限性的特殊教育群体时采用的将感性和理性相结合、自然和社会同引用、学科学和做科学并实施的教育策略。幼儿科学教育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儿科学教育的展开需要艺术性。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幼儿科学教育的对象是特殊的,他们都是具有一定的思维水平、有思想、有情感、有个人兴趣和爱好的活生生的“小大人”,同时,他们还是能够去主动经历世界、从自己的周遭生活和教师提供的环境中主动观察、尝试探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小小科学家”。与此同时,由于思维发展水平有限以及生活经验的不足,幼儿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表面的,对现象的解释也常常是主观的、歪曲的。尤其是幼儿的世界被认为是泛灵的世界,是诗和梦的童话世界,这与要求实事求是的科学世界格格不入。幼儿的科学也是一种科学,甚至是一种比起成人的科学更加形象、生动、具有艺术性的科学。这些都增加了幼儿科学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和特殊性,需要幼儿科学教师除了科学素养的具备,要投入更高的热情和精力,做大量艰苦而细致地观察和研究,巧妙地设计,充分赋予幼儿科学教育的艺术性,才能更好地哺育我国科学教育的萌芽。

2.教育过程的复杂性。相较于成人的科学学习过程,幼儿不仅具有很强的主观臆断性,他们是教育的对象和客体,更加是自我教育的主导者,他们以个体为中心,主动而非被动地筛选符合自身需求的科学概念,整合为自身的认知体系。在幼儿的概念体系中,尤其是那些具有个体差异性、不连贯性和稳定性的科学前概念更是根深蒂固、难以改变的。与此同时,幼儿的科学学习过程是以直接经验为主、间接经验为辅。因此,在幼儿的科学教育过程中,以幼儿的自我教育性为主体,以幼儿感官认知的做科学为主题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幼儿有效地习得科学概念,让幼儿在看、听、摸、问中探索科学领域。

幼儿科学教育的艺术性在幼儿科学教育工作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增加幼儿科学教育的艺术性,不仅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扩展幼儿的想象力,还要将科学学习与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联系在一起,让幼儿明白大自然和人类的息息相关,培养幼儿热爱自然、关爱社会、关心人类的科学情感和态度。增加幼儿科学教育的艺术性,还能从心理上达到预期的效果,使幼儿更容易接受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促进科学教育的萌芽,而不仅仅是做实验和摆事实。巧妙的教学设计、精巧的活动安排、灵活的实验互动时时刻刻都贯穿着教育的每个环节,都需要教师和幼儿的积极参与,一起探究。

二、加强幼儿科学教育艺术性的方法

幼儿科学教育的艺术性与幼儿科学教育是一种统一的关系。幼儿科学教育的艺术性只是幼儿科学教育的一种形式和补充,幼儿科学教育的艺术性存在的基础是幼儿科学教育的本身,脱离了幼儿科学教育就谈不上幼儿科学教育的艺术性了,两者息息相关、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1.坚持综合课程的开发。自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幼儿教育者就发现幼儿园分科教学有诸多弊病,例如,教学内容的规划多有重复、脱节和矛盾的地方,而我们所面对的教育对象,幼儿在心智发展和对外在世界的把握上都处于混沌的、整体的、未分化的状态,就开始力主“综合性”的幼儿课程,即幼儿园综合课程的开发。因此,对于儿童而言,我们很难在他们那混沌的经验基础上纯粹地展开科学或者是艺术的活动。因此,面对具体教学活动的展开,可以通过唱歌、跳舞、画画、写字等形式引发幼儿对于大自然或社会的好奇心,探究行为的展开和推理归纳能力的锻炼,这与科学课上一直倡导的“做中学”的理念不谋而合。

幼儿教育工作者要坚持综合课程的开发,例如,有的教师就将工艺美术设计的理念引入了幼儿园手工制作的过程,一方面要求儿童考虑到物质的自然规律,另一方面要求儿童要体现一定的审美价值,这就为儿童科学教育的展开提供了一个艺术化的平台,有利于幼儿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的共同发展。

2.鼓励幼儿科学教育游戏化。陶行知先生就认为,“幼儿科学教育游戏化是最为有效的科学教育手段。”幼儿园是充满童趣的地方,正所谓寓教于乐,要想使得幼儿更好地去接受所学习的科学内容,幼儿科学教育游戏化就是增强幼儿科学教育艺术性最好的方法。幼儿教师不仅是科学教育概念的传授者,更加是科学游戏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改造者,让幼儿在游戏中手脑并用、身心结合,运用多种感官体验科学的乐趣,学到科学知识,得到满足和快乐。使那些枯燥的、唯理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在潜移默化中植于幼儿的内心。他认为,只要幼儿的科学游戏玩的成功,玩的独具心裁,这些幼儿将来便有了发明创造的希望。

科学游戏是以科学知识为内容的智力游戏,它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启蒙性、趣味性和娱乐性,比其他游戏更具有逻辑性。将科学教育寓于科学游戏活动中,能极大地激发幼儿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获得浅显的科学知识。因此,要进一步提高科学游戏的设计水平。这不仅需要幼儿教师更新观念,充实知识,大胆探索,大胆创新,而且要善于充分发掘和利用周围的教育资源,为幼儿提供切实可行的操作材料。

3.强化概念转变而非概念植入。幼儿的概念与成人不同,它是一种低层次上的抽象概括,内涵不精确,只反映事物外部的表面特征,而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外延不适当,往往失之过宽或过窄。而科学概念在一定程度上除了抽象概括性之外,更具有系统稳定性和逻辑简明性。加之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前概念的顽固性,要想实现幼儿科学概念的正确获得、科学素养的萌发,一定要加强幼儿科学教育的艺术性,实现幼儿科学概念的温和转变,而非强制植入。

要实现幼儿科学概念的转变,一种方法是引起幼儿的认知冲突。引出幼儿的不完整的或者错误的科学前概念,然后呈现出对该概念的科学的解释,引起幼儿的认知冲突,教师指导幼儿对概念的科学理解。另外一种方法是,拓宽幼儿的认知体系。首先接受幼儿的前概念,将之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帮助幼儿扩展这种知识,学会灵活地运用到更多的情境中去,并逐渐将之整合到一个更广阔、有更大包容性的概念系统之中,建构一个学习新知识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刘晓东,卢乐珍.学前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刘占兰.幼儿科学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徐蓓.对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几点思考[M].早期教育(教师版),2006,(8).

[4]张杨阳.陶行知科学教育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23).

[5]黄爱云.幼儿学前教育中科学游戏的运用经验分析谈[J].成功(教育版),2011,(8).

第5篇:幼儿科学教育的价值范文

1.“社会即学校”的启示

陶行知反对杜威的“学校即社会”,而提倡社会即学校。主张把学校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延伸到社会上,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机统一,留给学生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实践空间,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意识和知识应用能力,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和学习视野。这就告诉我们,幼儿园的科学教育,不能拘泥于幼儿园的固有环境和传统的教学内容,而是应当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效衔接,多通过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开展科学教育,让幼儿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和重要性,这样才能激发出幼儿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

2.“教学做合一”的启示

“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最富有建设性、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支理论。“教学做合一”强调的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事情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教,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育的目标不是教人学,而是要教会人学做事,实现“教学做”的合一。这就要求幼儿园的教师在“教”与“做”上都要以学生为主体,在科学教育的活动中,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空间与时间,让学生实现动手、动脑的有机统一,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科学意识,提高幼儿对科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二、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幼儿园科学教育策略

1.将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生活化

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知识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还相对较弱,教师单向的知识灌输或强制幼儿进行机械性的记忆,不利于幼儿对科学知识的掌握,甚至会影响到幼儿的学习热情。将科学教育的内容生活化,可以让幼儿更加直接地体验到所学科学知识的价值,感受到科学知识的内在魅力,提高科学知识的学习与应用热情。因此,幼儿教师要多开发和利用幼儿身边的科学事物、科学现象作为教学素材,让幼儿发现周围生活中科技力量的神奇,体验到科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这无疑为幼儿理解科学对人们生活的实际意义提供了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教育素材。

2.将科学教育渗透于日常生活当中

幼儿的知识理解能力虽然相对较弱,但是求知欲和好奇心非常强。因此,幼儿科学教育可以在幼儿一日生活中随机生成。在科学教育的实践中,幼儿园教师要敏锐觉察到幼儿随时出现的科学探究兴趣,引导幼儿对生活中的科学知识进行学习和应用。

3.让学生边学边做

第6篇:幼儿科学教育的价值范文

在现实的幼儿科学教育中,明显具有“知识中心”的价值取向,注重“结果导向”的高结构集体教学活动居多,不仅教师在进行科学教学活动中有畏难情绪,幼儿也学得索然无味。分析各种缘由,我们发现:首先,幼儿园科学活动的内容缺乏童真,远离幼儿的实际生活。目前幼儿科学教育内容仍沿用以往学科教学中“大而全”的内容体系,如了解宇宙中的九大行星等。这些内容脱离幼儿的生活实际,无法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其次,幼儿园科学活动仍以集体教学活动为主,尽管教师在观念上已开始注重幼儿科学素养的早期培养,在活动中也逐渐重视幼儿的操作,但操作仍然流于形式,忽视幼儿的真正探究。这样的科学活动没能真正体现幼儿的探究主体地位,没有给予幼儿足够的操作空间。由此,我们在幼儿园开展了幼儿科技创意工作坊的探索与实践活动研究,以期通过“创玩”教学法使幼儿在此过程中学习如何做计划、如何解决问题的宝贵经验,获得科学素养的提升。

幼儿科技创意工作坊“创玩”教学法

根据科学有趣、好玩、益智等特点,我园组建引导幼儿玩中学、玩中思、玩中创的“幼儿科技创意工作坊”,目的是:以科技理念为根,提升幼儿的智力潜能;以儿童发展为本,引领幼儿的精神成长;以创新创造为果,焕发幼儿的创玩能力,让幼儿在看看、想想、做做、玩玩中感受“科学的奇妙与魅力”,玩出快乐,玩出智慧,玩出创意,提升探究素养,发展动手能力。

1. 明晰幼儿科技教育的核心理念

幼儿科技教育重在幼儿的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让幼儿以自己的方式感受科技的奇妙,萌发对科学学习的向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研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科学部分中提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欲望,培养探究能力”。因此,幼儿科技教育的核心是探究,让幼儿在探究中发现、感悟、思辨,培养科学的思维和品质,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幼儿主动学习,实现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1)思维为基――发展科学思维方式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作为幼儿科技创玩的学习场,“科技创意工作坊”将培养幼儿学习科学和艺术的精神、态度、意识、价值观等放在首要地位,通过看看、玩玩、想想、做做等多种途径,引导幼儿乐于提问,勇于探究,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善于表达,于“创玩”中发展归类、排序、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在探究中尝试发现事物的多面性,初步懂得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发展,逐渐养成科学的思考方法和思维方式,发展幼儿的学习品质。

(2)素养为本――涵养科学核心素养

科学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操作素养、创新素养、思辨素养等。幼儿教育对幼儿成长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掌握多少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涵养了多少科学素养。幼儿在科技创意工作坊的“创玩”活动中,通过材料对话、同伴交流、师幼互动,在不断地探究、尝试、质疑、解惑的过程中,涵养和提升操作素养、创新素养、思辨素养等科学核心素养。

(3)能力为重――增强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

幼儿的科学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幼儿的科学学习,不只为了丰富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运用科学知识尝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就需要分析、判断、选择、决策等综合能力的运用。同时,生活中的问题往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幼儿灵活应对、适时调整、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幼儿在参与科技创意工作坊的制作活动中,面对的每一个问题都是一次锻炼,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也由此不断发展起来。

2. 厘清幼儿科技创意工作坊的建构路径

幼儿科技创意工作坊是我园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全新活动体系,包含以“科学+技术”为内蕴,以小游戏为外显的思维训练场;以“科学+工程”为内蕴,以小实验为外显的素养训练场;以“科学+数理”为内蕴,以小探究为外显的三大板块能力训练场。幼儿科技创意工作坊通过将深奥的科学知识浅显化、童趣化、游戏化的过程,由高不可攀的科学转为幼儿可见、可玩、可做的系列小游戏、小实验、小探究,让幼儿在“创玩”中深化体验和感悟、涵养素养、提升能力。

(1)以“开拓思维”为基点的小游戏

我园以“科学、技术”素养提升为内蕴,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在科技创意工作坊中创设多类型的小游戏制作活动点,各班级均开设科技创意小游戏制作区,供幼儿自主探究、自由操作,将自己的思考和创意付之实践。幼儿科技创意工作坊的游戏类制作活动,将浅显的科学知识与简单的现代技术有机融合,让幼儿在尝试和探究中享受制作的乐趣,体验游戏的愉悦,并在创玩活动中开拓思维,培养科学的思考方法和思维方式,提升幼儿的学习品质。

(2)以“提升素养”为核心的小实验

以“科学、工程”素养提升为内蕴,我园创设幼儿科技创意工作坊的小实验类制作活动,其内容源自幼儿的生活。让幼儿在参与科技创意小实验类制作活动中逐渐明白:科学不等于生活经验的积累,必须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对事实进行全面完善的考察、合乎逻辑的推理。幼儿通过 “亲眼看、亲耳听、亲手做”获得最真实的直接体验,同时感受发现的乐趣和操作的喜悦。幼儿科技创意工作坊开设了“快乐实验室”“智慧探究廊”“班级实验站”等多个小实验专用场地,供幼儿自主选择、自由探索、大胆制作,开展丰富多彩的小实验。

(3)以“发展能力”为目标的小探究

保加利亚学者T・H・伏尔科夫认为:“科学的本质,不在于已经认识的真理,而在于探索真理。”科技创意工作坊的制作活动中蕴含了丰富的科学和数理知识的各种小探究。幼儿在开展小探究过程中获得充分的、多感官参与的感知,在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启迪智慧,引发新思路。

科技创意工作坊的“创玩”教学策略

围绕科学思维、核心素养和解决能力这三大目标,幼儿科技创意工作坊设计了丰富多彩的主题创意制作活动,并在活动推进过程中提炼了“和而不同”的创玩教学策略。

1. 突破思维定势――“创思”游戏教学法

《指南》中明确提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在幼儿科技创意工作坊的实践与研究过程中,我们以“创思”游戏树为依托,开展幼儿思维专项训练,转变幼儿科学教育理念,以“促进幼儿的思考,激发幼儿的创意”为核心,开展游戏教学法的研究,形成了“创思”游戏教学法模型。通过一系列丰富而独特的游戏,打破幼儿科学学习的思维定势,帮助幼儿树立科学的思考方法和思维方式,提升幼儿的思维品质。

(1)我不这样想―― 批判性思维建构类游戏

批判性思维就是通过一定的标准评价思维,进而改善思维,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批判性思维既是思维技能,也是思维倾向。在开展批判性思维构建类游戏的过程中,鼓励幼儿在制作过程中带着“我不这样想”的思维方式开展科技创意制作活动,运用批判思维进行游戏、动手操作,尝试换个视角看世界。我们通过倒着看、反着想、换着做三类游戏,延伸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

如:孩子们都有这样的认知,东西比盛放器皿的入口大,自然无法放进去。在魔蛋入瓶游戏中,当教师出示材料,幼儿都认为“鸡蛋不能钻进去”。教师问:“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它钻进去?”这时,有几名男孩举起手来,有人说用力推、按、压鸡蛋,但他们马上否定了自己的想法,说鸡蛋会被弄坏。随后,幼儿在提出方法和自我批判过程中又做了多次尝试,在一次次创意萌发和探究后,孩子们发现通过对鸡蛋及牛奶瓶做“热胀冷缩”的处理就能成功。此次制作活动中运用的“创思”教学法,颠覆了幼儿的已有认知,使幼儿的挑战性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发展。

(2)我想这样做―― 创造性思维建构类游戏

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求新性为特征的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幼儿创造性思维的萌芽需要以适宜的游戏为载体。在科技创意工作坊的制作活动中,幼儿不断地动手动脑,通过多一些、少一点、变一下的操作和尝试,不断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逐渐建构起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3)让我试试看―― 挑战性思维建构类游戏

科技创意工作坊的制作活动非常丰富,有些游戏对幼儿来说有较大难度,这类游戏正是幼儿挑战性思维的助推器。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突破固有观念,为幼儿搭建支架,鼓励幼儿敢于挑战不可能的任务。在挑战过程中幼儿获得全新的体验,建构新认知。

2. 发展核心素养――“创客”实验教学法

创客,最早的含义是自己动手制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DIY。幼儿科学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小实验”的熏陶,通过让幼儿亲身体验实验过程,在“创客”实验中感受科技的神奇,推进制作创意的萌发。“创客”实验教学法正是遵循幼儿创新思维的发展特点及好玩、好奇的天性而设计的。

(1)智慧小巧手――操作素养涵养类实验

根据桑代克“试误说”理论,知识经验是在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中积累的。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在知识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幼儿通过反复实验,不断尝试“错误”,逐步建立起自身与知识经验的内在联系。科技创意工作坊的制作活动中,我们通过“感受精致”“体验转变”等这类小实验的开展,让幼儿在探究、制作、反思、调整、再探究的历程中,一点一滴地提升幼儿的操作素养。

(2)小小设计师――创新素养涵养类实验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幼儿在科技创意工作坊的小实验中得到科学素养的提升,特别是创新素养的发展,是幼儿科学学习的价值所在。幼儿的创新是用自己的眼睛、大脑去发现他们所未知的一切,尝试做出某种改变。因此,幼儿的创新存在明显的年龄特点。教师应充分支持和鼓励幼儿运用自己的已有经验进行创新性的小实验,幼儿在自主观察、想象、设计、操作上,创新素养逐渐得到提升。

如:纸筒大力士小实验中,幼儿不断地通过创新性的尝试,发现纸筒承重能力的变化。又轻又薄的彩纸很容易破,怎样让它稳稳地站在桌子上?幼儿动手探究,用折、卷的办法让纸变成了纸筒,站起来。两张相同的纸卷成了两个纸筒,有什么不同?哪个纸筒上木块放得多,是大力士?幼儿带着问题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在实验中涵养了创新素养。

(3)玩耍智多星――思辨素养涵养类实验

幼儿的思辨素养是在不断的质疑、归纳、判断、推理等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幼儿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在直接感知、亲手操作、持续观察中体验科学与数理相结合的好玩和有趣。通过开展“数量游戏”“事物变化”等思辨素养类小实验,让幼儿习惯积极地思考、辩证地看问题,在“玩”材料中尝试寻找问题的症结,在与同伴的思维碰撞中学会分辨和判断,引导幼儿对事物现象做出合理、符合逻辑的解释。

3. 挑战解决能力――“创乐”探究教学法

幼儿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其成长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小探究活动潜移默化地培养。以“发挥创意”和“体验快乐”为目标的“创乐”探究教学法能更好地发展幼儿的这类能力,详见“创乐”探究云。

(1)这是为什么――分析能力发展类探究

探究是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但幼儿的探究有其独特性。他们的探究中有浓厚的自身影子,是科学与想象、真实与虚缈的并存。因此,在科技创意工作坊的小探究类制作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这是为什么”,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培养幼儿的分析能力。

(2)动手动脑选――选择能力发展类探究

科技创意工作坊的小探究类制作活动是理解简单的科学原理,掌握粗浅的科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好平台。幼儿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做出选择的情况,有的幼儿能快速地做出最明智的选择,而多数幼儿会选择困难或盲目选择。“动手动脑选”系列活动的开展,能够使幼儿体验创造的乐趣,培养其综合运用能力。幼儿小探究中动手动脑选择的过程既是身体运动过程,也是心理加工过程。

(3)可以这样做――决策能力发展类探究

科技创意工作坊的小探究类制作活动满足幼儿好玩、好奇、好动的天性,尤其是一些男孩子,每次活动后都乐而忘返。但幼儿在探究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干扰因素,排除无关因素,在众多选择中,科学决策探究的方向十分必要。幼儿在这类小探究制作活动中,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决策能力将得到较好发展。

幼儿科技创意工作坊的研究成效

1. 创意科探小制作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好提问、善思考、乐探究”的幼儿群体

幼儿园创意科探小制作活动以培养幼儿良好的科学素养与动手能力为研究的根本目标,使科学精神真正进入幼儿的心灵。在多年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幼儿获得了有益发展。他们在亲历创意科探小制作的过程中,进行着有意义的观察与发现,开展着思考与交流,体验着制作与探究的乐趣,验证自己的猜想。幼儿的探究能力在生动有益的创意科探小制作活动中日渐提高,幼儿科学素养也有所提升。“好提问、善思考、乐探究”已初步表现于孩子的外在行为中,并将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2. 活动研究与实践的深入,形成了“研思并重、内涵发展”的师资队伍

通过研究与实践,搭建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平台,参与研究实践教师的科学素养也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收获了丰硕的成果。教师们对创意科探小制作活动的内涵逐渐领悟内化,对活动的驾驭能力不断增强,反思能力及科研能力均得到明显提高。许多教师都致力于科学领域的教学研究,多次在省、市、区级进行课题研究课及公开观摩课。“关注经验、强调体验、注重操作、倡导合作、引导交流”也逐步成为我园教师的教学特点和风格。

3. 创意科探小制作活动体系的研发,凝聚了“独具价值”的科学教育资源

第7篇:幼儿科学教育的价值范文

关键词:幼儿教育;科学活动;美术活动;渗透策略

引言

幼儿阶段是幼儿思想情感发展的萌芽阶段,美术课程立足于幼儿的感性培养,对幼儿的兴趣引导、情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科学教育则针对培养幼儿的理性精神,在激发幼儿科学探索、提升幼儿科学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在幼儿教学实践中,美术活动与科学教育之间存在一定的重合,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渗透到美术活动中来,对幼儿的综合发展有着良好的实践价值。

一、在美术活动中渗透科学知识,引导幼儿的参与与探索

在幼儿园的美术教学中,科学知识的渗透无处不在。为了实现对幼儿的综合引导,教师应找到科学与美术的结合点,让幼儿在生动有趣的美术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科学知识,并产生自主探究的欲望[2]。例如,在《有趣的手影》的美术活动设计中,教师将幼儿带到室外,并组织幼儿参与“踩影子”的游戏。在阳光明媚的午后,幼儿嬉笑着来到户外,教师将幼儿划分为若干小组,两两对抗,让他们相互踩对方的影子。在游戏过程中,一些幼儿逐渐观察到影子与身体运动的关系,即当身体背对着太阳时,影子就会出现在前面,当身体面向太阳时,影子就会出现在身体后面,而侧身的时候,影子又会转移到身侧。在发现这一规律后,幼儿参与游戏的过程更加谨慎,并能够根据对方的进攻调整影子的方向,这样的对抗将“踩影子”游戏推向了。在游戏结束后,教师将幼儿聚在一起,让他们说一说对影子的观察结果,同时回想一下生活中影子的变化。有些孩子的观察非常仔细,他们发现当太阳的位置发生变化,形成的影子长短、形状也不一样,有些像动物、有些像怪兽、有些像交通工具……就这样,幼儿开始思考与探索,观察一天中不同时段影子的长短,在路灯下的影子以及在太阳下的影子的不同等;知道了影子形成的秘密后,幼儿自己动手来造影,利用阳光、灯光、手电筒等一切可利用的光源,探索生活中物品的影子,并进行想象,赋予了影子生命,“影子世界”油然而生。这样将美术活动与科学探索相结合的教学设计,以“影子”为切入点,不仅让幼儿体会到了美术的乐趣和科学探索的过程,也提高了幼儿观察科学现象、解释科学问题的能力。

二、明确美术教学的主导地位,实现科学与美术的融合

喜欢画画是幼儿的基本年龄特征,用有趣的线条、丰富的色彩表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是幼儿探索世界的基本方式。在幼儿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将美术作为幼儿接受其他学科的重要手段,让知识探索过程能在美术创作中得到体现。而在科学教育中也应如此,教师在保证美术教学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应引导幼儿观察、想象与描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如在听到阵阵雷声时,可以用明丽的色彩表达大自然的力量;在看到小河里的小蝌蚪时,可以联想到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从而创作一幅《小蝌蚪找妈妈》的美术作品;在看到美丽的气泡时,可以根据自己在游戏中的经验,绘画出梦幻的气泡世界……这样的创作过程充满童趣,不仅是幼儿发挥想象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实现科学教育在美术活动中渗透的方式。在幼儿美术活动设计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实现对科学教育的渗透:第一,利用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幼儿的思考。例如,在《苹果丰收》的美术活动设计中,教师为幼儿构建了故事情境,在故事中,小乌龟经历了艰难的旅途才将丰收的苹果送给了乌龟爷爷。根据故事情境,教师向幼儿提出问题: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成熟的苹果有哪些特点?苹果怎样才能长得又大又红呢?在问题的引导下,幼儿通过对绘画的观察与思考,形成了科学探索的兴趣,并在想象中完成了对苹果生长过程的描述。第二,丰富创作材料,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美术活动与科学教育均需要实践能力,在幼儿美术活动设计中,教师应善于从多个角度为幼儿收集、提供材料,如树枝、树叶、秸秆、泥土等自然材料;易拉罐、旧报纸、碎布等生活材料;画笔、颜料、彩纸等美术材料。让孩子通过对不同材料的尝试与设计,实现对美术作品的构建,并在实践中逐渐增强理性思考,提高科学探索精神。第三,引导幼儿实现个性表达。美术创作是个性的展现,科学探索需要创新思维。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教师应利用美术创作的契机,让幼儿在科学探索中逐渐形成独立意识,并在展示个性的过程中实现对科学知识的创新思考与认识。第四,给予幼儿全面的鼓励与指导。在科学教育渗透于美术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兼顾美术与科学两个方面,在对幼儿的美术创作作品做出积极鼓励的同时,也应针对幼儿科学探索能力的发展提出要求,从而引导幼儿初步理解科学与艺术。

三、注重情感价值的渗透,实现共同教育价值

在幼儿教育中,美术活动与科学教育的根本目的都是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3]。基于此,教师在将科学教育渗透于美术活动的过程中,应注重科学与艺术在教育价值上的共通性,明确情感渗透对幼儿当前以及未来发展的重要性,让幼儿在学科融合中得到正确的情感引导。从幼儿教育实践来看,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实现情感渗透:第一,挖掘美术活动中的隐含信息,调动综合情感充分感受与理解科学。例如,在《神奇的颜色》的美术活动中,教师让幼儿自主创作,但是在上色的过程中,教师偷偷将橙色藏了起来,并引导孩子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能够让橙色出现。幼儿在思考与尝试中发现,两种颜色的调和会出现新的色彩。针对这一“神奇”现象,教师趁热打铁,为幼儿引入了三原色的概念,并鼓励幼儿进一步探索。这样的教学设计更注重幼儿在探索中的自主思考,让幼儿在经历了好奇、尝试、失败、再次尝试等过程后,完成了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在知识探索中情感的塑造。第二,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实现不同学科的融合与渗透,体现教育教学活动的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的要求。在幼儿美术活动中,教师应以美术创作为切入点,利用多种渠道引导幼儿更加全面地理解客观世界,并在美术与科学的融合中,提高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让抽象的科学知识在充满想象与创造的美术活动中变得更加具体、可知。

结语

总之,在幼儿美术活动中渗透科学教育,能够让教学设计更加契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让幼儿在体验美术艺术的同时,也能够强化理性情感。将科学教育渗透于美术活动的过程中,幼儿经历了观察、解释、探索的体验,理解了科学知识呈现出的特殊艺术美感,这对于激发幼儿的美术灵感,提升幼儿的科学与艺术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焕.探索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的运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09):196.

[2]汪静娴.用陶行知教育理论指导、追求幼儿科学教育优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09):213.

第8篇:幼儿科学教育的价值范文

关键词园本课程模式 科学教育活动 组织 实施

我园的园本课程,名为立体整合课程,即把时间、空间、人员、资源全方位立体整合到我们的教育中,努力做到时时是教育、事事是教育、处处是教育、人人是教育。在园本课程下,我们多角度、多层面组织实施了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启迪萌发了幼儿对于科技知识的憧憬与向往,为他们今后的科学学习铺就了成长之路。我们的科学教育也引入了多种渠道、融入了多种方式、开拓了多种形式,通过时间、空间的合理安排与组织,让幼儿在探究、操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周围物质世界的关系,获得感性经验,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一、课程中的科学教育活动

在园本课程中包含了基本的科学教育活动内容,其中又分为科学探究活动和数学活动。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我园选择了幼儿生活中最易接触到的一些简单科学现象纳入课程之中,让幼儿通过观察、操作、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等方式,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如:幼儿可以经常接触到的有关四季的知识、有关动物的知识、有关植物的知识等等。

我们还设立了专门的科学发现室,让幼儿在游戏的时间分组进入科学发现室进行探究活动。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中强调说:我们应该将科学发现室作为实施幼儿园课程的一种资源和途径。幼儿在科学发现室中通过与材料之间的互动,培养了发现与探索的精神。我们引进的材料丰富而新颖,涵盖了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空间科学以及设计与技术方面的四个领域,在探究的过程中,幼儿用眼看、用手摸、用耳听、用鼻嗅,甚至用嘴尝,通过视、触、听、嗅、味等多重感觉参与探究过程,通过对教具的多方位操作来进行科学探索,这种形式深得幼儿的喜爱,极大地激发了幼儿的探究热情。

二、项目引进下的科学教育活动

我园早在2009年就从北京引进了慧鱼机器人项目,慧鱼机器人被称为创意组合模型,被誉为创新教育的理想学具,是展示科学原理和技术过程的理想教具,也是体现世界最先进教育理念的学具,为创新教育和创新实验提供了最佳的载体。孩子们从最初的观看教师拼装模型、感受材料的趣味性、知识性和技术性,到逐步地模仿老师的作品进行拼装、看图拼装,再到根据自己的想法创编新的模型,随着时间的推移,发掘了幼儿的创新潜能,给幼儿的创新创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和空间。

为了给幼儿提供触手可及的科学探究环境,2011年我园引入了大型科学探究认知墙,分布在上下楼的转弯处,其中涉及声光电等多种内容,幼儿在入离园、上下楼时都可以自由地去摆弄、去感知。正如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中所说的那样:教师可以利用环境资源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科学认知墙恰恰起到了这样的作用,每天孩子们上上下下之间摇动手柄感知手摇发电的奇妙,触碰按钮倾听各种不同的声音……种种这些,都在幼儿幼小的心灵间播下了科学探索的种子,引领他们走上科学探究的道路。

2014年,我园又引进了当下非常盛行的乐高操作材料,乐高积木玩具活动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能有效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是幼儿探索科学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幼儿良好社会性和个性的培养,能使幼儿获得运动、操作的技能。我们在数学工作室中开辟了专门的乐高区,幼儿在这个区域中进行乐高操作活动,并给幼儿提供了作品展示台和展示墙,用以呈现孩子们的作品。

除了大型的项目,我园还把日常我们能够看到的简单易行的材料纳入我们的科学小活动中,如,我们首次把魔尺纳入到我们的数学学习项目中,让幼儿在拧拧转转中探究形状的变化、空间的有趣,孩子们从最初的24节造型,到36节、48节甚至更多节数以及多根魔尺结合进行组合造型,发展了孩子们的空间想象力和多维立体感。孩子们在探究的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作品常常令我们老师感叹:只要给孩子们提供了创作探究的空间和条件,他们的表现是成人难以想象的,甚至是令我们深深折服的。

三、区域游戏中的科学教育活动

科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科学活动不应该是割裂的、单独的教育活动,它应该融入在孩子们的各种活动之中,我们在区域游戏活动中,结合幼儿的年龄特征,也为他们提供了各种科学操作材料,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科学活动。这些材料可能非常简单,很多都是教师和孩子们共同制作、共同收集的,如:旋转的陀螺、各种管子等,但却依然可以满足幼儿探究的需要。这些材料收放并不复杂,在晨间来园、区域活动甚至是离园前的零碎时间,孩子们都可以进行操作和游戏。

在区域游戏活动中我们还开设了生活馆,这其中主要是利用各种食材进行造型,在活动中幼儿也增强了对各种食材的了解,包括它们的生长过程、加工过程、各种变化等等。

四、一日生活环节中渗入的科学教育活动

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中,对于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发展与培养的教育建议方面提出了四条,其中第四条说:在生活中促进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陶行知先生一向倡导“生活即教育”,其在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科学教育与幼儿的一日生活紧密相关,我园也充分利用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加强对幼儿科学教育的渗透。如:我园在每日的午餐前都有餐点介绍的环节,每天重点介绍一种当日午餐中含有的蔬菜或调料等,向幼儿介绍其生长状况和营养价值。

其实,科学教育活动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鼓励教师利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促进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鼓励幼儿大胆地提出问题,给幼儿创设动手操作、探究的环境和氛围,支持幼儿的探究行为,激发他们的体验欲望,点燃他们进行科学探究的激情。

我园在园本课程模式下组织与实施的一系列科学教育活动,如:课程中的科学教育活动、专门的科学项目活动、一日生活中的科学渗透活动、区域游戏中的科学操作活动等,其活动形式和内容是适用于我园现有状况的,在实施的过程中对我园幼儿的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有效提升了幼儿在科学精神、科学探究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江苏省徐州市公园巷幼儿园)

【参考文献】

第9篇:幼儿科学教育的价值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科学游戏;科学教育;直觉思维;儿童天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138-01

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是学前儿童的科学学习的重要过程,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的即是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科学,增强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由于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水平处于直觉思维阶段,对事物的学习更多依据具体的感知,同时幼儿神经系统中兴奋大于抑制,规规矩矩的坐着并不符合身心发展特点,因此,多样化的教育组织形式应该是学前儿童的科学教育特点,科学游戏就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游戏不仅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同时还是儿童的天性,科学游戏正是顺应了儿童的天性,将游戏因素与科学内容相结合,激发幼儿科学学习的兴趣。

一、游戏整体结构完整、游戏表述清晰

幼儿园科学游戏是作为教学游戏的一种,由各个部分组成,主要包括游戏名称、年龄班、游戏目标、游戏准备、游戏玩法和规则几个方面。游戏名称即对整个游戏的命名,应简明扼要,点出游戏任务;年龄班即对游戏主体年龄的限定;游戏目标是游戏应达到的目标,应包括情感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与渗透目标;游戏准备是指游戏之前需要准备些什么,应包含物质材料的准备和知识经验的准备;游戏玩法即是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要求,应清楚明白地表述以利于幼儿的顺利进行游戏,游戏规则是指导与要求我们如何玩游戏的内容。为达到游戏的教育目的,实现游戏的工具价值,游戏应具有完整的外在结构,这便于幼儿教师根据教学目的,选择适宜的游戏。同时,对游戏中各部分的表述应简单、明了,便于教师组织游戏和幼儿开展游戏,幼儿能明白游戏中自己需要做什么,以及怎么做。

二、游戏内容的选择应与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相符

幼儿园科学游戏的目的是发挥游戏的工具价值,以游戏的形式促进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和科学知识的获得,通过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促使幼儿乐学以提高学习效率。由于幼儿园科学游戏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幼儿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和科学知识的获得,因此,基于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启蒙性特点,幼儿园科学游戏的内容选择应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幼儿园科学游戏内容的广度,二是幼儿园科学游戏内容的深度。幼儿园科学游戏内容的选择是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的,因此,幼儿园科学游戏内容的广度即是要求游戏内容的选择应结合幼儿所处的时代特征,选择与幼儿的生活相关的内容,考虑游戏内容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在幼儿园科学游戏设计中力求均衡涉及物体和材料、物理现象、动植物、自然环境、科技产品、天气与季节六个方面的内容,使幼儿对周围的世界作全面的了解。幼儿园科学游戏内容的深度即是指幼儿园科学游戏中幼儿需要掌握内容的难易程度,幼儿园科学教育由于其对科学教育具有奠基性的作用,同时应为幼儿愉快的童年生活服务,而幼儿在面对未知的内容时更多的是进行探究而非游戏。因此,幼儿园科学游戏内容的深度应以大部分同龄幼儿能理解为宜,在熟悉的内容中进行科学游戏,在游戏中对学习内容进行多样化探究,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

三、合理添加游戏因素,突显游戏的价值

幼儿游戏分为两个维度:一是精神层面的游戏,二是行为层面的游戏。两个维度的游戏相对应地决定了游戏的双重价值,即游戏的实质价值和工具价值。因此,首先应看到其行为层面的游戏,即在游戏中的言行和情境条件、玩具材料及其所反映的游戏主题、情节、角色、规则等都是构成游戏活动的形式要素,应通过游戏活动的各种要素极力构建游戏的形式,以改变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为增强幼儿园科学游戏的趣味性,应在幼儿园科学游戏中加入游戏因素,使其成为游戏。游戏因素的选用应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如根据幼儿心理特点中的虚构性、想象性,可以使用角色扮演的游戏因素,为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可以使用一些新异材料或现象,为满足幼儿的好胜心,可以开展竞赛性活动等。游戏因素是游戏活动必不可少的要素,通过增加游戏活动的趣味性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在愉快的游戏活动中学习。

四、高效实施幼儿园科学游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教师在实施幼儿园科学中,首先,教师要对自己的角色有正确的定位,幼儿是游戏的主体,教师是幼儿游戏的支持者或促进者,而不是游戏的控制者,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幼儿,要尽量减少对幼儿进行直接的干预,可以通过参与游戏的方式对其进行间接干预。其次,教师在讲解游戏的玩法、规则时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幼儿听得懂的方式来讲解,比如,小班幼儿主要是形象思维,讲解时可以适当的伴以肢体动作来促进幼儿理解,也可以通过实际演示使幼儿理解。

现代科学教育与以往的科学教育相比有一个重要变化和突出特征即是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实践性,幼儿应手脑并用地投入到科学实践中以学习科学知识、习得科学态度和掌握科学探索的方法。幼儿在科学游戏过程中动手、动脑就变得顺其自然,使幼儿科学学习的方式由传统的灌输式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幼儿主动地完成游戏任务中所包含的教学内容,增强了幼儿的内在的学习动机,才能较好地实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陈玉英.科学游戏在幼儿学前教育中的运用[J].新课程(小学),2014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