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无线网络传播介质范文

无线网络传播介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无线网络传播介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无线网络传播介质

第1篇:无线网络传播介质范文

论文关键词:校园网,无线局域网,地方电大

 

1.无线局域网的优势

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WLAN)是利用射频技术实现无线通信的局域网络。该技术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WLAN主要是作为传统布线LAN的延展和替代,它能支持较高数据速率(1~54Mbit/s)、采用微蜂窝、微微蜂窝结构的,自主管理的计算机局部网络。还可以采用无线电或红外线作为传输媒质,采用扩展频谱技术,移动的终端可通过无线接入点来实现对Internet的访问。[1] 无线局域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很多成人高校开始在校园内、教室内、会议室内建立无线局域网。尤其对于地方电大里的一些大型多媒体教室,成人开放教育学员的流动性教强,对网络的节点数量的需求不固定和对网络传播速度也有要求,因此需要组建灵活和方便高效的无线局域网。[2]而且越来越多的学员有了带有无线网卡的笔记本电脑或3G手机,所以建立无线局域网显得更加有意义。相对于传统的有线网络,无线局域网的优势体现在:

1.1可移动性

由于没有线缆的限制,带有无线网卡的笔记本电脑或3G手机的学员可以在不同的地方移动学习,不管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实时地访问信息。

1.2布线容易

由于不需要布线,消除了穿墙或过天花板布线的繁琐工作,因此安装容易校园网,建网时间可以大大缩短。

1.3组网灵活

无线局域网可以组成多种拓扑结构,能十分容易地从少数用户的点对点模式扩展到上千用户的基础架构网络。

1.4成本优势

体现在用户网络需要敷设大量有线网络建设和扩展网络进行数据通信的时候,自行组建的WLAN会为用户节约大笔的建设和敷线施工的费用,在需要频繁移动和变化的动态环境中,无线局域网的投资更具回报。

2.无线局域网的设计原则

根据具体应用情况,在网络设计中一般遵循下列原则:

2.1先进性原则

采用先进的设计思想和网络设备,使无线网络在今后一定时期内保持技术上的领先性,同时能更好地兼容和适应无线新技术,同时兼顾互操作性。

2.2开放性原则

网络设计及网络设备选型遵从国际标准及工业标准,使网络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所提供设备在技术上的兼容性。

2.3可扩展性原则

网络设计在充分考虑当前情况的同时,必须为今后较长时期内业务发展做准备,留有充分的升级和扩充的可能性免费论文。充分利用现有通讯设备,为以后扩充到更高速率提供充分的余地。另一方面,还必须为网络规模的扩展留有充分的余地。

2.4安全性原则

网络系统的设计必须贯彻安全性原则,以防止来自网络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破坏。

2.5可靠性原则

网络系统的设计必须贯彻可靠性原则,选用技术先进、成熟、高可靠性的网络设备,使整个无线网络具有很高的可用性。

2.6可管理性原则

网络系统应具有良好的可管理性,使得网络管理人员能方便及时地掌握诸如网络拓扑结构、网络性能统计、网络故障等信息,能简便地对网络进行配置和调整,确保网络工作在良好状态。

3.无线局域网的组成

最简单的WLAN包括无线网卡和接入点(Access Point,缩写AP)。无线网卡安装在移动终端上,用来访问AP,无线网卡带有发送器、接收器、天线和提供与无线终端接口的硬件。AP是一个带桥接功能的无线基站校园网,放置于固定位置并可连接到有线局域网。AP带有发送器、接收器、天线和桥接器,带有与IEEE802.3有线局域网的接口,可以让无线终端同有线局域网通信。

大型WLAN应用的网络结构以基础设施网络为主。基础设施网络提供对其他网络的访问,带有转发功能和介质访问控制等功能。在基于这种结构的网络中,通信只发生在无线节点和AP之间,而不是两个无线节点之间直接通信,AP起到了桥接其他无线或有线网络的作用。

WLAN网络基本上可以分为三部分:接入设备、用户终端和支撑网络。[3]

3.1接入设备

依据功能可分为四类:WLAN“固定小区”、WLAN“移动小区”、 WLAN“桥接器”、网络适配器以及通信保密装置。“移动小区”与“固定小区”类型相似,区别主要在于当用户移动时能否提供无中断连接和越区漫游切换。无线“桥接器”为分散的“固定小区”或独立的“移动小区”提供中远距离的点对点连接,桥接器检查每个数据包的地址,并确定最佳路由方案。网络适配器提供用户终端在网络覆盖范围内的无线链路连接。通信保密装置是为了满足通信链路的保密要求设置的,它可以采用分组交换的数据加密设备进行网络端到端加密,也可以使用整体加密装置满足整条物理链路的安全要求。

3.2用户终端

提供的业务包括电子邮件、数据传送、语音和图像信息。

3.3支撑网络

包括本地网络管理和外部接口设备两大部分。网络管理由网络的整体配置和各主要模块(设备、软件)配置组成。

4.面向地方电大校园无线局域网的方案设计

作为成人高校的地市级广播电视大学,学员多以业余学习为主,流动性强,且更多的是网上学习,作为学员教学场所的多功能教室,如果有无线网络的话,将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方便。无线局域网需要安装无线访问的AP对所属的教室工作区域内进行无线信号覆盖,以提供老师和学员通过笔记本电脑进行多媒体教与学的上网需求。根据无线局域网的设计原则以及办公室、教室无线覆盖需求,采用如下的网络方案(如图1所示):

图1

针对无线局域网络中多媒体教室的媒体信息连续性,传输稳定性,可靠应用传输的要求,应尽可能考虑为接入终端均匀分配更多的带宽校园网,同时兼顾无线网络的安全性和整个工程的造价。

该方案可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为了便于对每个无线局域网访问的用户的身份进行严格认证外,提供了丰富的加密和控制机制,能够完全融合目前有线网的身份认证及审计机制。所选设备具有高性价比的无线接入点(AP),而且还有40/64位、128位以及152位WEP数据加密,SSID号广播禁止,MAC地址访问过滤验证可为256个用户提供访问服务,自动的频道选择和输出功率控制,自动负载均衡和高速漫游特性,无线接入用户端口隔离等技术。

具体实施如下(以网件公司产品为例,AP选用千兆无线宽带路由器WNR3500):

4.1第一步

在教室内的相关工作区域进行无线网络覆盖,为保证无线传输的良好质量与可靠性,每个WNR3500 AP间均以300Mbps信号覆盖重叠区域免费论文。每个WNR3500将负责本区域的无线用户以质量保证的最高可达300M速率的无线接入。

4.2第二步

无线局域网的AP WNR3500的10/100/1000M以太网端口,通过双绞线连接相关联的有线局域网交换机的10/100/1000M端口上。

4.3第三步

无线局域网的AP WNR3500可放置在吊顶上或挂在稍高位置的墙壁上或活动地板下。

4.4第四步

根据教室内工作区域的分布和提供访问的有效用户带宽考虑,按照日常普通的计算机以无线300Mbps速率的数据吞吐量作为参照,如果数据终端比较多,可再增加AP数,基本保证每个AP至多接入30个300Mbps无线用户接入(最多可64个无线用户接入)。

4.5第五步

根据无线局域网的工作原理,在多个子频道同时工作的情况下,为保证频道之间不相互干扰,要求两个频道的中心频率间隔不能低于25MHz。在一个蜂窝区(Cell)内,直序扩频技术最多可提供3个不重叠的频道同时工作。所以在无线局域网AP设备具体的配置时可对工作子频道按频道1、6、11的规律错开设置,相邻的无线AP在具体布置时也尽可能避开工作子频道的干扰问题。

这样校园网,在教室内就形成了微蜂窝覆盖的无线网络。无线微蜂窝覆盖,就是将多个AP形成的各自的无线信号覆盖区域进行交叉覆盖,各覆盖区域之间无缝连接。所以AP通过双绞线与有线骨干网络相连,形成以固定有线网络为基础,无线覆盖为延伸的大面积服务区域。所有无线终端通过就近的AP接入网络,访问整个网络资源。微蜂窝覆盖大大扩展了单个AP的覆盖范围,从而突破了无线网络覆盖半径的限制,用户可以在AP群覆盖的范围内漫游,而不会和网络失去联系,通信不会中断。[4]

5.结束语

该方案可以有效地使多媒体教室形成无缝连接的无线微蜂窝覆盖,所有在教室的学生和教师都可以通过该网络进行上网学习,大大提高了上网的灵活性,同时也方便了管理人员对教室的管理。同时,无论是从无线局域网的可靠性、可扩展性和易管理性等方面,都有较好的性能。

参考文献:

[1]王秀芳,吕芙蓉等.WLAN技术在高校校园网建设中的应用[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32-34.

[2]方彬彬.无线局域网技术在开放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12):9873-9875.

[3]雷绪恳.WLAN应用方案[J].移动通信,2004(3):41-43.

[4]StallingsWilliam.无线通信与网络[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0-21

第2篇:无线网络传播介质范文

关键词:传统媒体;新媒体;挑战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7-0287-04

一、新媒体基本含义

搜索一下“百度百科”即可发现,关于媒体的解释是指传播信息的载体或平台,能为信息的传播提供平台的就可以称为媒体。这不失为一个通俗的注解。媒体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传统和“现代”(即新媒体)之分。传统媒体主要是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而“新媒体”就是指继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之后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包括:互联网、网络广播、网络 电视、手机电视、IPTV.、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触摸媒体等。不论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其本质工作都是进行媒体传播。媒体传播的基本要素包括传播的信息,信息的提供者,信息的接受者(受众),信息传播的载体。

在一般意义上,人们把传统媒体界定为报纸、杂志、书籍等印刷媒体和广播、电视、电影等电子媒体,这是和媒体自身发展的历史状态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也可以说好是对媒体业历史过程的自然总结。而新媒体(New Media)一词最早见于 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 P・戈尔德马克(P・Goldmark)的一份商品开发计划书。1969年,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 E・罗斯托(E・Rostow)在向尼克松总统提交的报告书中,也多处使用了“New Media”一词。由此,“新媒体”一词开始在美国流行并迅速扩展至全世界。对于新媒体的界定,一般认为具有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介质、载体和传播平台、手段。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也可称为数字媒体或者网络媒体,它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并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介总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匡文波认为,新媒体是以“数字化”和“互动性”为根本特征,目前主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网络电视等媒体形态。它除了具有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的基本功能外,还具有交互、即时、延展和融合的新特征。新媒体不仅仅属于大众媒体的范畴,而是全方位立体化融合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方式,以有别于传统媒体的功能影响我们的社会生活。杨继红在《新媒体融合与数字电视》一书中把新媒体界定为凡是经过以网络为主要代表的新媒体的广泛参与和传播而造成重大社会影响力的事件。这些事件将网络和广大网民推向了历史的前台,造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纵观2005- 2009年有关新媒体的相关研究发现,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对当今社会信息的传播和社会舆论产生着深刻影响,一些学者认为新媒体力量的凸现会对传统媒体产生巨大的冲击力。由此我们认为,新媒体就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本载体,以各种快捷网络(有线与无线)传播手段为介质,包括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等,相对于传统的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四大媒体,新媒体又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这些新媒体在承担传统媒体的基本功能之外,又深刻影响着社会舆情和公众心理的新型传播力量。

二、新媒体对传统媒体构成严峻挑战

近几年来新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的基础就是网络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一)传播状态方面的面对面、点对点方式挑战传统的固化了的由单点到多点传播方式的挑战。新媒体可以通过用户参与互动,信息的受众在某个时候也是信息提供者。传播机制是多点对多点、全立体的传播机制。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进行传播,使得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反馈及时。新媒体不仅拥有人际传播和大众媒体的优点,而且每个参与者对所关注的内容都有自主的控制权和选择权,改变了传统媒体一点对多点的局限性。新媒体的基础是网络,而网络是没有边界的,不受地域限制,每个人都有在网络上传播的权利,而传统媒体明显受地域、时间、不同人群的限制。网络媒体可融文字、广播、画面为一体,相比于传统媒体更有效生动直接,使受众更容易接受传播者的信息。传统媒体主要是通过发行、广播的方式进行传播,固定时间,固定方式,也基本固化了渠道。它基本遵循着由单点到多点的传播方式,很少有信息反馈或者反馈很慢。

(二)传播信息的海量性和易检性挑战传统的内容单一、时效性和互动性不足。新媒体具有资源优势,内容丰富,时效性、互动性及高度参与感强。缺点是因为海量内容,其监管审查的难度,导致其信息缺乏严谨性、深刻性,权威感。即使有深刻的内容,也很难在海量信息中出头。而新媒体借助计算机网络,大规模上传和庞杂信息,以即时快捷的方式直达受众,个性化的方式为广大用户消费信息提供了很多方便。当前,新媒体的典型代表是Web2.0、sns(网络聊天室)。有学者就认为“Web2.0”就是一个关于网络时代各种“微内容”技术与服务的“总成”。所谓“微内容”所指的是可以是整合了文字、图片、视频、直播、访谈、论坛、博客、短信、手机报、flash等 20多种网络传播形式,可以表现为一个博客,一条评论,一张图片,一段视频。在新媒体的业务开发和技术研究者中,很多人吧web2.0看做是一系列的技术,或者看做是一个技术时代。其实web2.0技术所带来的冲击,已经远远走出了技术的领域。它为新媒体的使用者提供了可以使用媒体的交互平台。它在支持着媒体传播双向化的同时,也支持着用户制作的内容被更多的用户分享,支持着进入这个交互和分享平台的人们相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它支持着一个“媒体全民化”的时代,是这个支持“上传”的技术体系和一系列应用方式,将话语权还于民,更支持着那些有表达欲的人们成为自媒体创造者。“用户创造内容”,正在深刻地影响并深刻改变媒体与手中关系的根基。如果我们检视一下近几年来新媒体典型案例就可发现,频频出现在国内网络的华南虎照片事件、孙志刚事件、香港艳照门事件、河北李刚门事件等,都不失为这方面的经典。在这些事件中,网民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些事件都是近年来众所周知的新媒体事件。传统的报纸版、期刊、图书、广播电视都受一定平面载体的制约,表现出时间和空间的强约束性,缺乏讯息传播的自由度和空间度。传统媒体的内容形式相对单一,要么是文字,图片单一展示。或者广播电视等音视频推送。由于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都是单向传播,没有受众的信息反馈这一环节,受众只能被动接受信息,而缺少公开就信息发表意见的途径,其互动性和时效性均显不足。

(三)新媒体的多面全覆盖挑战着传统媒体的许多传播盲点。与传统媒体的标准化制作、程式化信息传播不同,以网络为依托的新媒体,凭借其技术特性,为满足公众的个体化信息需求提供了便捷的渠道。从2008年5.12汶川地震的手机画面,北京奥运会、神七升天,普通公众运用手机、互联网络等新型媒体终端满足个人信息需求的例子比比皆是。内容也从单纯的娱乐恶搞到主流新闻无不包含其中。这些新媒体的出现,使传统媒体报道的力量更加具体、丰富和形象。

据权威研究机构发表的数据表明,仅2008年上半年,中国使用网络视频的网民就高达1.6亿,相当于每1.3个网民中就有一个网络视频用户。这种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最大区别是它创造了巨大的内容提供商、视频运营商和终端用户群,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生成、上传、浏览及消费产业链和产业营销市场。比如说当前流行的网络视频点播技术,就是根据用户的需要播放相应的视频节目,它的特点是:改变用户过去被动式看电视的不足,专业视频网站服务网民。又比如P2P播放平台系统,它的最大特点是允许用户通过中心的服务器协调来互相沟通和交换信息、文件,并且可以“点对点”下载所需要的内容,它要求用户在下载视频内容的同时,通过自己的电脑主机继续上传内容。到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以搜狐视频、QQ播客、新浪播客、土豆网、酷6网、优酷网、网易播吧等为代表的点播市场和信息平台。网络视频业务之所以能够如此快的兴起,正是来源于网民对于良好的用户体验的追求。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垂直视频分享网站,在技术、内容、营销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专业性特色而且都获得了风险投资,在资金、技术、产品、品牌等方面具有竞争优势;访问量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影响力居高不下,同时也在构筑自己的商业运营模式。而这些都是以前传统媒体不曾拥有的市场资源。

三、新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的生态环境

随着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型媒体介入传播领域,对传统媒体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冲击波,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从传播主客体上看,传统媒体已然扮演着权威性、程式化特点。在长期的传播实践中,传统媒体主要承担了意识形态整合、社会意识整理、大众精神重塑的社会政治功能,形成了一整套为社会所广泛承认的行业规范和职业伦理,以报刊、图书、广播电视的程式化、规范化、标准化为各类筛选信息增加权威性,一般承当与民间传播方式有别的主流传统媒体的重任。所以,传统媒体在人们心目中具有真实可信的权威有较完备的组织机构与人才网络,具有品牌效应。受众经过长期的培养后,一般的消费习惯也养成了稳定的接受心理,把图书、报刊、电视和广播作为判断信息真伪甚至社会意识的重要依据。这种传统的消费方式目前已然占据着媒体市场的半壁江山。但这种状态已经受新媒体受众市场分割的挤压而变得步履蹒跚,图书出版、报刊营销、电视广播等领域受众分化流失日益严峻。

第二,从传播内容上看,新媒体朝着丰富、快捷、个性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克服了传统媒体平面化、格式化、平板化的时空限制。而传统媒体受纸质载体和传播渠道的限制,筛选和甄别信息的过程有较长的时滞,信息的制作和受意识形态的制约较明显,信息的消费也表现出较高的权威性和不可选择性。而新媒体面对的是海量的信息,几乎人们能想到的内容都可以不受限制,容纳能力难以估量,同时,网络媒体在信息化工具的支持下,信息更全面、更广泛,能及时,随时更新,并瞬间传遍全球。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媒体市场形成挤压甚至替代,并把低龄化人群逐步吸引到自己的消费群落中来,使传统媒体的定位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第三,传播方式上看,新媒体促成了信息在受众之间实现众人对众人之间的双向交流,个体化表达特征日益突出。而传统的大众传播依旧保持着信息单向流动,受众被动选择的尴尬局面,信息提供平台和受众之间缺乏有效的反馈沟通渠道。例如,从跑马圈地向品牌运作阶段的过渡中,倍受内容困扰的各类视频网站,开始图谋更大的产业版图和话语可能。而且,随着网络内容制作的日益丰富,信息运载平台的媒体化、影视化尝试已然走到前台,视频网站进入影视制作领域将成为一种趋势。面对这样的竞争格局,传统媒体还难以做到向新媒体那样推出自己的电子邮件、电子论坛、电子视频等,为自己的受众提供充分的互动空间,为个人和非专业的组织、团体参与社会传播、接近新闻源和新闻发生地提供机会。

第四、传播功能上看,两者的发展趋势呈现出不断综合、可选择性的特色。传统媒体的功能大多是单一的,例如图书仅供阅读、报纸仅供浏览,广播仅供收听,电视虽声画文并茂,但却不能用来进行信息传输或处理。新媒体则可以综合三大传统媒体的特点,集文字、声音、图形和图像于一体,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丰富多样的传播功能融合于一个系统之中,为受众提供全方位、多维的信息服务,使受众在网上可以有选择地浏览各方面的信息,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可以反复观看,还可以将有关内容下载到个人电脑上或者通过打印机打印出来。而传统媒体依然是传播业的主体,网络传播咄咄逼人的发展态势给传统媒介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压力。

四、传统媒体营销空间的拓展策略

新媒体的日益崛起,无疑给长期僵硬的媒体市场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带来媒体市场的重新洗牌,进而推动媒介形态的快速变革。从目前的基本市场格局来看,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内,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尚可兼容并进,共享市场份额。但需要关注的是,传统媒体在与网络媒体的整合中,如何面对市场份额缩减、市场容量狭小等方面的现实挑战,能够借助新型媒体的技术和载体实现华丽转身,采取有效的战略、战术,充分利用好支撑在新兴媒体背后的新技术,提升传统媒体的价值,增加传播手段,重新为自己的赢得生存空间。

(一)尽快实现传统媒体基础上的新媒体融合,打造媒体新格局。在目前日益激烈竞争新闻出版业环境下,新媒体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媒体尚有一定的依赖性,主要是新媒体尚不具备完整的采访、编辑、制作方面的独占权力,更多的表现为一定商业性的运作程式,它的新闻信息来源还摆脱不了对传统媒体的依赖。许多受众已然保有“早上听广播,白天看报纸,晚上看电视”习惯。这为传统媒体适时而为、应时而变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传统媒体,尤其是我国人民大众认知程度较高的传统媒体,在信誉、品牌、权威性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传统媒体拥有一支庞大的训练有素的记者队伍,对于新媒体来说,组建自己的新闻采集队伍,不仅存在着政策方面的障碍,还存在着无法承受的成本开支,更重要的是难以在短时间内见效。传统媒体的采编经验、采编方法、采编手段等,一旦结合网络的特性,创造性地运用到网络上,必然会结出更加灿烂的奇葩。因此,未来的传统媒体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战略、结构、机制和人员的重新布局而不是被新媒体所取代。因此,和传统媒体结合实现双赢策略,是新媒体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出路。当前我国正在实施的新闻出版改制正是应对这种挑战的生动例子。

(二)加快利用新媒体优势开拓新型营销手段。新媒体行业的迅速崛起带动了互联网、无线网络、数字电视、传统连锁渠道等众多行业的变革、转型和融合。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新媒体行业中移动新媒体和网络新媒体收入总和达到 1,350.00亿元,占到中国传统媒体行业总产值的1/4,到2009年这一比例呈扩大趋势。对于我国的媒体行业来说,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两种形式进行资源整合,形成优势互补,是今后的发展趋势,现在这两种媒体已经开始融合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在这方面许多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已经在尝试建立自己的新媒体平台,同时还通过与网络新媒体、电信运营商等进行深层次的互动和合作,以求在新媒体领域进一步发展。可以预见,随着 3G的运行和无线网络技术的进步,无线网络、手机电视、手机网游、动漫等手机新媒体将充分融入新媒体领域,而且会迅猛地嫁接传统媒体的发展空间,为更加广泛的受众提供及时快捷的信息服务。

(三)重新塑造品牌,开拓营销市场,提升传统媒体的竞争力。艾瑞咨询推出的《2008~2009年中国网络视频行业发展报告》仅就中国网络视频的统计显示,受惠于网络视频营销的高速成长,在多种外部利好因素促进及行业各方努力下, 2008年中国网络视频市场规模达到13.2亿,其中企业付费市场规模达到7.4亿,比上一年增长124.6%。艾瑞咨询认为,中国网络视频市场规模尤其是企业付费市场规模的跨越式增长,标志了网络视频运营商以视频营销为基础的盈利模式逐渐清晰。计划经济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传统媒体,依赖自身的权威地位和意识形态定位,基本上形成了只负责生产,不负责销售的信息制作传播格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政策的进一步放宽,图书市场、报刊市场愈来愈受到电子网络市场的挤压和分割,已有的品牌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例如图书的选题策划、编辑出版,正规出版社因体制僵化,不具备灵活性而难以与民间出版公司竞争,报刊的编辑与发行分离难以即时反映受众市场的阅读需求,广播电视传统信息制作形式、话语方式难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受众接受心理等,这些都是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竞争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强化市场竞争意识,深化新闻出版改革,在改革中重新塑造品牌资产,积累品牌价值,占领品牌高端市场,加强营销团队和渠道建设,将成为新媒体时代应对挑战的不二法门。

参考文献:

[1] 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范静哗,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 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2008-07-24.

[3] 翟学智.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竞争中的出路与对策[J].传媒,2007,(3).

[4] 吕芳,李志刚.试论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竞争与融合[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3).

[5] 廖云.试论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共存关系[J].湖北民族学院学:哲社版,2003,(5).

[6] 张任明.迅速开放传播通道――危机中的政府传播对策[J].公关世界,2003,(10).

[7] 李姝阳.新世纪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势互补[J].湖南社会科学,2001,(2).

[8] 程世寿,刘洁.现代新闻传播学[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Emergence of the new media and traditional media business strategy

QIN Yan

( Chinese society newspaper office,Beijing 100032,China)

第3篇:无线网络传播介质范文

作者简介:杨启飞,女,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主要从事新闻学研究。

摘 要:从数字化、网络化再到如今的智能化,“物联网”的建立标志着信息传播技术取得了的新进展,带动了传媒的转型和升级。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引发传播智能化的转型和升级,促进传播平台的爆炸性扩容,催生“内容生产”与新兴传播方式的高度融合,促进传媒传播效果的关键性变革。

关键词:物联网;传媒转型;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5-0071-02

“物联网”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凯文・艾什顿提出(1999年):物联网是将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的网络。2005年11月,国际电信联盟2005年年度互联网报告――《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由于物联网在军工产业、灾害预警、日常生活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具有深远的前景,近年来,各大国家纷纷提出与物联网相关的信息化战略。2009年8月,国务院总理提出建立“感知中国”中心的意见,并确定在无锡建立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中心。从此,物联网正式被列为我国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物联网”具有互联网的普遍性特征,是互联网在形式上的延伸与扩展,在物联网时代,物物皆媒体,每个物体都是一个媒介终端,物传媒化了,而传媒发生了爆炸性的扩容,传媒物化了,人们真正进入了“传媒化生存”时代。这一切必将对现代传媒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具体从以下四方面进行论述:

一、物联网引发传播智能化的转型和升级

物联网所涵盖的信息技术手段使网络的价值和内涵得到了延伸,实现了人与物之间的相交相融,使泛在的、无处不在的网络环境得以形成。而泛在的网络进一步对使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产生了影响,推动着传媒的转型与升级,不断实现传播智能化。

首先,物联网有着不同于互联网的新兴传播介质。传统媒体的传播主要靠反复刺激受众,通过不断的刺激使受众产生记忆,从而影响受众的行为,但是人的记忆会随着时间和刺激频次逐渐衰减,这种被动呆板的传播显然不能取得长期效果。而物联网中,每个物体都是一个信息源、一个独特的传播介质,具有主动搜寻、自动播报和识别等功能,能主动筛选出对受众行为有价值的信息,并对目标受众进行信息跟踪与控制以便实时掌控,实现了传播的智能化。例如,物联网电视安装了许多摄像头,能精准地捕捉到观众的表情变化、目光聚焦点、聚焦时间等信息,并把这些信息数据化,迅速分析出观众的喜好,以便在后续播出的电视节目中迎合观众的喜好,达到智能传播。

其次,物联网时代传播时所考虑的因素有了很大变化。传统媒体在传播时考虑的主要是到达率、覆盖率等,互联网时代传播时考虑的主要是互动点击率、信息搜寻的有效性等。而物联网不需要考虑这些,从媒体工具的角度来说,物联网就像阳光和空气一样,在不知不觉中与人们发生关系,就像智能化的“傻瓜网”,谁都会使用,谁也离不开。

由于物联网的兴起,一场传播革命在所难免。作为与物联网联系紧密的传媒产业则必须高度关注物联网的最新进展动态,及时应对,实现自身的智能化转型与升级。

二、物联网与传播平台的爆炸性扩容

物联网激起人们对物体、自然、社会进行信息跟踪与控制的浪潮,将数字化、网络化的普及进一步推向了智能化控制的普及。其兴起吸纳了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广泛交流与控制,使人们获取信息、享受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层次、多领域,实现了传播平台的爆炸性扩容。

首先,物联网的出现扩展了传播媒介的范围。传统的大众媒介无外乎广播、报纸、电视、网络,而物联网环境下,物体通过其所安装的电子标签、传感器、二维码等与无线网络相联结,对固有的、弥散的、非集中化的信息进行循环的“生产”与“再生产”,这更大程度上消除了对于媒介性质的认识,甚至可以认为“物体即媒介”[1]。 每个物体都成为信息的载体,通过动态的变化向外界传播信息,所以物体本身也就成了一种传播媒介,有多少物体,就有多少传播媒介,传播媒介的范围得到了极大扩展。

此外,物联网还扩展了人与人交流互动的空间,即传播空间。物联网突破性地改变了以往的互联网为人们提供的虚拟的、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空间,实现了对物体的控制,使对现实物理世界的感知与互联成为可能。人们可以通过智能控制设备,完成与物的信息互动与交流,如通过物联网点播节目、观看现场直播、进行现场投票等等。由于物联网的作用,受众与传媒机构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受众不仅可作为信息源进行信息传播活动,也可以接受其他信息源的反馈,从而实现各信息源间的信息互动[2]。最常见的即电信网、互联网和有线电视网的三网融合,融合后,人们能通过物联网的媒介作用实现对通信、网络和节目的随意控制,并最终实现传播平台的爆炸性扩容[3]。

三、物联网催生“内容生产”与新兴传播方式的高度融合

虽说在互联网无处不在的今天,数据技术发展迅速,一些大型网站通过搜集、计算用户的浏览数据,能够分析掌握这些用户的意愿和习惯,为媒体提供精准的信息投放服务。但由于网站的浏览用户大部分是经常上网的人,因此,这些信息只能针对那些经常上网的人群进行投放,区域性、群体性和片面性极大,不适合许多其他类别信息的投放。

而在物联网时代,物联网催生了传播终端的“内容生产”与新兴传播方式的高度融合。使二者相辅相成,融为一体。例如,洗衣机作为一个广告终端,可以在用户选择洗涤产品时生产出有关“洗涤产品”的内容,具体表现在洗衣机根据用户所洗衣物的材质进行相关厂商具体型号的洗涤产品的推送,或给用户展现洗涤产品和洗涤过程的服务广告。这些“内容”的传播方式改变了传统的“广播式”的不确定的传播方式,采用“定制”式的新兴传播方式,根据物联网获取的物品参数信息,为用户量身定制应推荐的信息。

由此可见,物联网催生了“内容生产”与新兴传播方式的高度融合,使传播方式更加优化,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一是信息少而精,传播更具有针对性,同时减少以往信息泛滥引起的受众的反感。这种新兴传播方式改变了以往目标受众不明确的状态,直接与用户所处的物理信息进行互动,从而有针对性地对所获得的不同物理信息进行不同的、差异化传播,传播的信息因此也是用户最想了解的信息,能够得到最高的接受度和认可度,是较为有效的信息投放。在此传播过程中,如果再投放一些与产品相关的、附加的使用辅助信息,如怎样洗衣服节约水,怎样洗不伤衣服等,则会讨得更多受众的欢心,从而产生或强化用户对品牌的忠诚度。

二是即时性。即所传播的信息到达受众之时正是受众最需要之时。比如,当用户使用装有传感器的洗衣机洗衣服时,洗衣机会提醒用户该用什么种类的洗涤剂,而这提示恰好是在用户要放洗涤剂时所出现的,因此能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三是反馈更快,更直接,更准确。物联网时代,供给者的信息将呈现高度透明化,传播者能通过传感设备获取第一手的反馈信息。因而,传播者可以针对特定需求对信息做细部的修正以满足受众需求。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洗涤产品的市场变动看出用户对传播信息的反馈,这些以往传播过程中无法获得的、精确的市场反馈信息,比问卷调查、抽样访谈都要真实可靠,快捷方便。

由此可见,建立一个立足于产品和客户的,能提供完整有效信息的信息收集与分析系统,对于产品的设计、定位等都能提供准确的参考。

四、物联网环境下传媒传播效果的关键性变革

信息总是通过媒介由信息源流向受众。在传统的传媒环境下,广播、电视作为主要传播媒介,承担着信息控制中心的角色,大量的信息源都要通过它们才能到达受众。但在大众传媒高度发展的态势下,媒体数量激增,加上信息量很大,导致信息传递呈现出“爆炸式”、“轰炸式”的特点,而受众只能被动接受,久而久之便产生疲惫感和抵制心理,传播效果自然不佳。

而在物联网环境下的新型传媒空间中,几乎每个人都能通过物联网实现对其他物体的信息交流与控制,使原有媒体信息按要求有序提供。传统传媒的信息控制中心地位日渐萎缩,普通受众的信息控制中心地位得到发展。大众传媒不再是必需品,而受众作为信息的接受源兼控制中心,能使信息按自己的意愿流动,有了选择性接收信息的权利,信息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取和选用,传播效果自然大大提升。

此外,物物皆媒体使受众行为更容易被物联网的信息数据平台收集并进行分析,大量的信息分析处理能够使不同受众行为间的细小差异得以数据化直观化,利于传播者对受众定位做出细微调整,使传播战略细分化。例如,产品商通过在超市的产品陈列框内安装传感器和具备面部识别功能的摄像头实现数据搜集。摄像头可以分析出购买者的性别、年龄、购买时间,以及对该产品表现出的喜好程度,传感器则可以记录购买者在陈列框前的停留时间、“拿起――放下”的频率等。而所有这些信息都将同步上传至云服务器。产品商据此可分析:何种性别、年龄层次和地区的人喜欢在一天中的哪个时段购买产品、人们对产品的卖相是否喜欢等。这就为产品广告的精准投放提供了依据,若辅之合适的营销手段,该产品必能实现成功营销。

传统媒介环境下,许多广告主不知道50%的广告费浪费在了什么地方。而物联网环境下传媒传播效果的关键性变革给广告主们带来了福音。各广告主应抓住机遇,实现产品的精确传播和精准化营销。

五、小 结

作为一个高度整合的信息与实时信息反馈平台,物联网给予了人们前所未有的便利性,促使传播者对其传播行为作出调整,加速了传媒的转型与升级。反过来,媒体及传播者通过对更多实时信息的采集与利用,扩大传播层面,优化传播方式,对物联网的影响也甚为巨大。物联网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传统互联网加入物联网和移动网后,正在形成下一代互联网,这将大大推进网络传播和媒介融合的研究,进而推进整个传媒领域的发展。面对如此大的发展机遇,传媒行业应当从战略层面思考如何在物联网环境下不断拓宽传媒产业领域,创新传媒业务服务方式,不断促进传媒的转型与升级。

参考文献:

1 石长顺,石婧.物联网的传媒化生存[J].新闻前哨,2011(1).

第4篇:无线网络传播介质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病毒;特点;防范

中图分类号:TP30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7-1923-02

Preventing Measur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mputer Virus

QIN Xiang-ping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Liuzhou in Guangxi, Liuzhou 545001, China)

Abstract: The computer virus are a group of computer instructions or procedure codes that. established in the computer that can destruct the data and computer program and can duplicate.The computer can cause some malicious results, for example, it can the destruct system file that can cause the system to be unable to move, delete the data file entirely, destroy the hardware, illegal invade the internal database larceny illegally and so on. This article first introduced computer virus' characteristic, then discuss the preventing measures for virus.

Key words: computer virus; characteristic; preventing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的普及,计算机在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已经成了不可缺少的工具。同时,计算机病毒也接踵而至,给计算机系统和网络带来巨大的潜在威胁和破坏,比如在2006年与2007年发生的诺顿“误杀门”事件与“熊猫烧香”事件给广大计算机用户造成了很大的损失。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根据1994年2月18日国务院正式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而现在较为普遍的定义认为,计算机病毒是一种人为制造的、隐藏在计算机系统的数据资源中的、能够自我复制进行传播的程序。计算机病毒一直是令人头痛的问题,网络病毒泛滥,肯定会严重影响网络的正常使用。因此,了解一些关于计算机病毒及预防知识是必要的。

2 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2.1 寄生性

病毒程序的存在不是独立的,而是依附于其他媒体即宿主程序而生存。当病毒程序侵入到宿主程序中,就会对宿主程序进行一定的修改,宿主程序一旦执行,病毒就被激活或者悄悄地随着在磁盘系统区或文件中。比如寄生于文件中的文件型病毒、侵入磁盘系统区的系统型病毒等。

2.2 潜伏性

大部分的病毒程序侵入计算机系统之后一般不会立即进行活动,它可长期隐藏在系统中,只有在满足其特定条件时才启动其破坏模块,这段等待时间就是病毒的潜伏期,在潜伏期间,病毒程序可能不断地进行再生和传播,也只有这样它才可进行广泛地传播。至于特定条件指的是某个特定的时间或日期、某一数据改动等。

2.3 破坏性

任何病毒只要侵入系统,都会对系统及应用程序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轻者会降低计算机工作效率,占用系统资源,重者可导致系统崩溃或损坏硬件。由此特性可将病毒分为良性病毒与恶性病毒。良性病度可能只显示画面、音乐、无聊的语句,或者根本没有任何破坏动作,但会占用系统资源。恶性病毒则有明确的目的,或破坏数据、删除文件或加密磁盘、格式化磁盘,有的对数据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

2.4 不可预见性

从对病毒的检测方面来看,病毒还有不可预见性。病毒的制作技术在不断地提高,病毒相对反病毒软件来说永远是超前的。

2.5 传染性

病毒可通过软盘、有线和无线网络、硬件设备等多渠道自动侵入计算机中,并不断蔓延。计算机病毒的传染媒介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存贮介质,主要是软盘、硬盘及光盘;二是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是在网络操作系统的支持下,采取计算机技术,以实现资源共享的环境,其中有大量的用户机、服务器、工作站等设备,在共享使用时,传输的文件如果是染毒文件,那么这种病毒就会通过网络传播到四面八方。在今天,计算机网络的时代,网络将逐渐成为病毒传播的一种主要媒体。

3 加强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措施

3.1 建立良好的安全习惯

首先是尽量不要访问一些明显带有诱惑性质的个人网站或不知名小网站,以及一些黑客网站,有些黑客网站本身就带有病毒

或木马。收到陌生的地址发来的邮件特别是包含一些诱惑性文字时,对其附件不可随意打开,特别是附件为一些可执行文件、WORD或EXCELY文档时,如果一定要执行,必须先下载到本地用杀毒软件查过后才可运行。另外对一些别处拿来的软盘、光盘最好先查毒后再使用。其次是使用复杂的密码,有许多网络病毒是通过猜测简单密码的方式攻击系统的,因此使用复杂的密码,将会大大提高计算机的安全系数。第三是新购置的计算机和新安装的系统,一定要进行系统升级,保证修补所有已知的安全漏洞,必须使用高强度的口令,经常备份重要数据。选择、安装经过公安部认证的防病毒软件,定期对整个系统进行病毒检测、清除工作。第四是要经常升级安全补丁,据统计,有80%的网络病毒是通过系统安全漏洞进行传播的,所以用户应该定期到微软网站去下载最新的安全补丁(比如360安全卫士)以防范于未然。

3.2 严格病毒防治的规章制度

严格管理计算机,应尽量保持专机专用与外网隔绝;不随便使用别的机器上使用过的可擦写存储介质;坚持定期对计算机系统进行计算机病毒检测;建立经常性的数据备份工作制度,重要数据做到每周甚至每天一次小备份,每月一次大备份;对主引导区、引导扇区等系统重要数据做备份;定期检查主引导区,引导扇区,注册表等;对局域网络中超级用户的使用要严格控制,对服务器的每一步操作,都进行登记入册,记录何人、何时进行何操作;在网关、服务器和客户端都要安装使用网络版病毒防火墙,建立立体的病毒防护体系;一旦遭受病毒攻击,应采取隔离措施,等机器上的病毒清除后再联网。这些措施均可有效防止计算机病毒的侵入。

3.3 积极使用计算机防病毒软件

通常,在计算机中安装一套功能齐全的杀毒软件,对做好病毒防治工作来说亦是不错的选择。目前,国内市场上的杀毒软件有很多种,较好的有金山毒霸、卡巴斯基(桌面版)、诺顿防病毒软件、瑞星2007、金山毒霸6、趋势防病毒精灵2007、熊猫卫士铂金版等。金山毒霸可查杀超过2万种病毒家族和百余种黑客程序,具备完善的实时监控功能,支持多种压缩格式,支持E-mail及网络查毒,具有定时自动查杀等功能。国内的防病毒软件通常具有运行迅速、资源占用低的特点,查毒能力和杀毒能力也都表现良好,只是在病毒处理方面还有待提高。国外的Norton系列及卡巴斯基也都是很不错的杀毒软件。但是选择安装任一款杀毒软件都不可能一劳永逸,需要及时上网更新病毒库。同时各个厂商的产品都有其不同的特色和侧重点,虽然各项的测试结果有高有低,但总体表现还是可以给用户以信心的。

3.4 安装防火墙软件

对于网络安全来说,可以选择防火墙或防毒墙进行防毒。防火墙与防毒墙是两种不同的设备,防火墙是对网络数据流连接的合法性进行分析,虽然能够阻止一些病毒的攻击,但它是一种粗糙的解决方式,对那种从正常电脑上发送过来的病毒数据流是无能为力的,因为它无法识别合法数据包中是否存在非法病毒。而防毒墙则是为了解决防火墙缺陷而产生的一种安全设备,可以将数据流还原成文件,从而进行文件的查毒工作,对病毒的界定则更准确、可靠。防火墙软件可以根据用户的定义,实现网络访问控制,只有经过“同意”的用户和数据才能进入你的系统。此外还能根据你的指定,开放或关闭某一端口,像对付冲击波病毒,就可以用防火墙软件将TCP的135,4444和UDP的69端口封闭。根据我们所使用的防火墙软件显示,直到现在网络上还有大量“冲击波”病毒不停的在试图连接以上端口。另外用此类软件还能防止一些黑客程序的入侵。目前国内此类软件中做得比较好的有天网防火墙,它有个人版和企业版两种。

总之,计算机病毒攻击与防御手段是不断发展的,要在计算机病毒对抗中保持领先地位,必须根据发展趋势,在关键技术环节上实施跟踪研究,按要求安装网络版杀毒软件,并尽快提高自己的电脑维护和上网操作的水平等。

参考文献:

[1] 程胜利.计算机病毒及其防治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23-233.

第5篇:无线网络传播介质范文

关键词:东北民俗;造型艺术;新媒体动画

在经过了国家“十一五”“十二五”时期对文艺创作的支持,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的精神指导下,近几年来,国产动画的创作在经历了痛苦、迷茫和创新之后,国产动画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使新媒体逐渐代替传统媒体成为当今主流。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也称为数字化媒体,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触摸媒体和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动画是指基于互联网和移动无线网络两种介质进行传播的动画作品,它的特点是建立以数字技术为核心,以互联网、移动网络传播模式的集视觉、听觉、触觉、生理、心理为一体的作品。它包括动画短片、表情动画、手机动画和手机主题等,它以画面、声音、色彩为基本语言和媒介,创造直观感性的艺术形象和意境,呈现其无限性、普及性、趣味性,拓展的空间非常广泛,涵盖面不断扩大,不断更新的风格样式受到大众的喜爱,尤其成为年轻人交流的主要方式,新媒体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新媒体动画题材、风格样式也在创新,同时刺激着网络文化创造力的增长。面对不断扩大的年轻群体,创作出受他们喜爱的动画作品,坚持传承民族文化,是动画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东北民俗造型艺术是生活在东北地域上的劳动人民创造的,与百姓的生活、生产、风俗、习惯紧密相联,它具有普遍性、传承性和变异性,反映了东北各族的人民文化底蕴。东北民俗造型艺术在世界文化史中独树一帜,民间年画、民间剪纸、刺绣、泥塑等艺术表现形式,在现代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发展中仍保持着它独有的魅力。而新媒体动画作为一种活跃的艺术表现形式,随着制作技术的不断更新,制作手段也越来越多;从动画发展的历史上看,它立足本民族、本地域的文化基础,把民间文化资源与新媒体技术有机地融合,是赋予中国新媒体动画艺术生命的源泉。

一、丰富多彩的民俗造型艺术为新媒体动画创作提供了十分丰富的素材

新媒体动画在传播、互动、娱乐和制作上,表现出较强的优势。为了使作品具有更加丰富的表现力,在风格的选择、题材的运用和人物设计上都要有一定的概括性、夸张性,以手机动画为例,由于屏幕的限制,要求动画作品角色的形象、色彩更加简洁明了,突出主题和重点。在东北地区居住的少数民族有满族、回族、朝鲜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锡伯族、哈萨克族、达斡尔族等,各民族的民俗文化仍然保持着各自的特点,塑造民族品格,从民族图案、色彩中感悟民族文化,激发创作灵感是一个好的办法。例如具代表意x的“萨满文化”,“萨满文化”中的面具图谱、神偶、剪纸等造型艺术,具有独特的特征。它包括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始祖崇拜。这三个部分从萨满神偶造型、萨满面具造型、人面岩画、剪纸艺术等都直观地表现出来。

如达斡尔族的纸偶艺术,用鸡蛋壳作纸偶的头,在蛋壳上绘有五官和发鬓,用小火柴盒贴纸剪纸画作道具,服装上绘有花、鸟、动物、水、云、风、龙等各类纹样。这种北方民间造型艺术,散发着北方人特有的粗犷、奔放、淳朴、敦厚的气息,造型结构组织较为严谨、细致、古朴含蓄,装饰更加严密、饱满而不留空隙,人物刻画更加写实。

而目前的新媒体动画作品基本停留在简单地照搬二维动画的表现形式,画面以单线平涂为主,造型过于简单,没能体现多媒体特点――丰富的表现力,新媒体动画整体的风格上,还没有形成一个标志性的特征,杂乱无章。随着《泡芙小姐》《我叫MT》等网络动漫的出现,几分钟一集的系列片形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各个网站纷纷推出了原创系列动画短片,如妖气漫画网推出的《十万个冷笑话》等作品,由此可见,要做出自己的特色还需要在色彩、风格、样式和故事内容上下工夫。

新媒体动画作品中的动漫形象多种多样,像《悠嘻猴》《绿豆蛙》《兔斯基》中只是有一个形象或多了一些表情变化,故事情节还算完整,但没有一个新颖独特的故事。依靠色彩、人物、特效或是其他环节来支撑故事本身都是不可行的,创意和新观念是新媒体动画的关键。我们在新媒体动画创作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作品故事的创造性、连续性,作品中模仿、抄袭现象增多,迷失了动漫题材的原创意识。随着互联网应用向手机等移动终端转移扩展,手机与平板电脑都设有专门的动漫APP来推送新的动漫作品,这势必增加大众对动漫产品的需求量,动画作品故事内容也随之扩大,目前,人们已认识到了动漫剧本短缺和杂乱的问题,开始注重作品的内容、思想性、连续性和作品的持续性生存,如:《喜洋洋与灰太狼》《中国惊奇先生》和《侠岚》,都是以系列剧推向市场,尽管作品在内容及表现形式存在一些问题,但从另一方面,人们已经认识到了作品题材和创意的宗旨了。2013年8月腾讯动漫平台上线的动漫新作《中国惊奇先生》,内容主要讲述了小道士王小二一边苦追美女警花,一边降妖除魔,又深陷警察、土豪、雇主的各方漩涡中的奇幻故事。作品迅速爆红网络,成为腾讯动漫破亿的漫画作品!再看一下国外优秀的动漫作品,同样也具有思想性、故事性,如2015年美国的3D动画片《头脑特工队》,主人公11岁女孩莱利・安德森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她脑海中保存着无数美好、甜蜜的回忆,这就是人类的五种主要情绪:喜悦、悲伤、恐惧、厌恶和愤怒。喜悦是感情团队的领导,他们致力于为小主人营造更多美好的珍贵回忆。某天,莱利一家从明尼苏达州搬到旧金山,肮脏逼仄的公寓、陌生的校园环境、逐渐失落的友情让莱利无所适从,情绪开始发生动荡,负面情绪逐渐累积,导致“喜悦”和“悲伤”两种情绪双双被挤出她情感的指挥中心,迷失在大脑记忆的沟壑之中。曾经内心美好的世界渐次崩塌。为了保护这一切,喜悦只有行动起来。从这部现代优秀动画片中可以看出,剧本题材还是继续沿用了美国原有创作风格,充满童趣,不分年龄、性别的人都很喜欢和接受的人物形象,流传已久的各国神话和传说,从全新的视角来表述他人已知的故事,别有新意。他们运用高新科技的三维技术,创造更精美、细致的画面,给观众带来震撼的直观感受。在这些方面,恰恰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二、新媒体动画的开发与应用对东北民族造型艺术起到了延伸与丰富的作用

信息时展的今天,在传承动画传统艺术的同时,还需要我们发扬光大传统艺术。东北民俗文化也经历着吐故纳新,不断演变的过程。新媒体动画的制作也应以现展的理念对传统文化进行补充、拓展、开发、完善,通过对外来的风格、技术加以融合和吸收,创造出既是本土的,又是世界的新媒体动画作品来。2010年中央电视台播映的以长白山为大背景,采用古老的长白山流传的关于人参娃娃的传说的动画系列剧《长白精灵》,用拟人化的手法、富有想象力的情节,向观众呈现了东北壮美秀丽的山河和民间童话故事。这一时期还产生了许多优秀的大学生动画作品,如取材东北民间传说的动画片《太阳雨》和《老鼠嫁女》,利用了现代科技手段再现民族绘画、剪纸、皮影等效果,利用软件技术处理场景的空间关系并渲染出一些奇幻、神秘、空灵的空间效果,大大地丰富了画面的色彩、空间、动作的视觉效果。进一步挖掘中国东北民族文化和民俗的历史,把民间即将失传的童话故事和神话传奇加以抢救、整理和开发,创造新、奇、特的动画视觉效果,富有想象力的故事情节和多彩的人物造型,将成为现代动画创作的潮流。

三、新媒体动画创作加强了东北民族造型艺术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