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能源技术与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能源管理;物联网;系统构架;系统功能;关键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6)12-00-03
0 引 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能源依赖性高但利用率低的问题,节能对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调查显示,建筑耗能约占我国社会能耗的1/3,随着“建设节约型社会”概念的提出,建筑设备中的节能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绿色节能”已成为楼宇建筑的发展方向。
物联网是继互联网后的第四代计算模式,代表了下一代信息发展技术,被称为下一个万亿级产业。物联网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可实现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物联网已列入国家发展战略,它的应用将涉及未来社会的各个行业领域。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建筑设备物联网技术已经成为智能建筑技术中的关键技术,物联网技术与智能建筑设备能源管理系统的结合,能够实现建筑群能耗的统筹管理,符合当代智慧城市的能源管理要求,是现代建筑发展的必然结果。
1 系统构架
1.1 物联网介绍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集成了多种感知、通信与计算技术,不仅使人与人(Human to Human,H2H)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便捷,还使人与物(Human to Thing,H2T)、物与物(Thing to Thing,T2T)之间的交流变成可能,最终将使人类社会、信息空间和物理世界(人、机、物)融为一体。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是互联网,物联网是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技术,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物品,可实现物品与物品之间的信息交换和通信,实现物与人的联系。网络化、物联化、互联化、自动化、感知化、智能化是物联网的基本特征。
从国内外的研究情况看,物联网的体系结构还未统一。一般可将物联网以DCM模型(Devices, Connect, Manage)自下而上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1)物联网感知层由各种传感器、控制模块、网络通信模块以及用于连接感知层与网络层的智能网关构成,实现物体的识别与环境的感知以及各类数据的采集。
(2)网络层囊括了服务于物联网信息汇聚、传输和初步处理的网络设备和平台,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将感知层获取的各种不同数据信息传递到处理中心进行处理,包括核心网、接入网和延伸网。
(3)应用层主要由各种应用系统组成,实现对采集数据的汇聚、转换、分析与共享,并为用户应用提供相应的支撑平台。关键技术包括中间件技术、对象名称解析服务、云计算、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技术、物联网业务平台及安全等技术,其中云计算是实现物联网的核心,其促进了物联网和互联网的智能融合。
1.2 系统构架
系统架构由前端到管理中心分别包括终端计量层、网络接入层、网络传输层、管理中心层几个部分。
(1)终端计量层主要是前端的各种能源数据采集设备,用于采集能耗数据并上传至通讯层,它是构建该能耗管理系统必要的基本组成元素。不仅肩负着采集数据的重任,同时也是执行后台控制命令的终端元件。
(2)网络接入层主要由数据采集网关及总线网络等组成。该层是数据信息交换的桥梁,数据采集网关提供了RS 232、RS 422、RS 485、SPABUS及以太网等各种接口,组网方式灵活,支持点对点通讯、现场总线网络、以太网等类型的组态网络。
(3)网络传输层是将前端采集到的各类能源数据信息以IP网络的方式传输至管理中心进行相应处理,为具体功能应用提供数据支撑。
(4)管理中心层针对该系统的管理人员,该层直接面向用户。管理中心层是系统的最上层部分,主要由能耗管理系统软件和必要的硬件设备如计算机、打印机等组成。其中软件部分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通过数据传输协议读取前端采集的现场各类数据信息,经自动计算处理,以图形、数显、声音等方式反映现场的运行状况,并可接受管理员的操作命令,实时发送并检测操作的执行状况,保证使用单位正常工作。
能耗计量管理功能设计各种符合用户的报表格式,报表内数据严格按照各种标准进行计量,用户只需查找打印即可,极大地方便了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能源管理系统的系统构架如图1所示。
2 系统功能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能源管理系统功能图如图2所示。
2.1 用户管理
系统软件设置多达几百种密码分区和密码设置,为系统管理员、后勤管理人员、设备维护人员等提供分级密码,并对所有操作自动进行带时标事件记录,建立良好的反事故措施。
为了使实时系统能够安全稳定地运行,整个系统提供可靠的安全保护措施,所有的系统操作员能够根据权限大小赋予某项特性,这些特性规定了各操作员对系统及各种活动的适用范围,如用户名、口令字、操作权限及操作范围等,可保证系统中用户信息的一致性,降低用户账号管理的复杂度及账号滥用风险,大大提高了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2.2 能耗分类分项统计
对每个部门或者每栋建筑的能源都进行分类分项分析,包括各能源能耗、同比环比分析、成本分析、各能源用能趋势分析,并通过折线图、柱状图、堆积图等方式灵活切换展示。
2.3 能耗对比分析
对比分析主要是对比任意两个部门或者两栋建筑之间的能耗对比,可选择对比成本、总能耗、各能源能耗等,并选择任意一段时间进行对比,从而更加清晰地了解不同建筑或部门间的能耗差异。
2.4 自动生成能耗统计报告
对整体能耗进行全面的能源审计,通过审计对某部门或某建筑按能源类别、建筑类别等维度的能源使用效率、消耗水平、能源利用的经济效益指标、异常用能情况等进行客观审计与定量分析,从而发现部门或建筑节能的潜力并提出改造意见,给出科学合理的审计报告。
2.5 系统监测报警
监测报警功能是整个系统的报警中心,主要包括线损监测、漏损监测、仪表故障监测、能耗超标监测等,通过该模块可清楚的知道目前各部门能耗是否良好。
(1)系统具有强大的报警系统,能够对实时、历史的报警和事件进行显示、存储、查询等,能够及时通知操作人员,帮助用户进行故障监控和决策制定。支持多种报警显示窗口,包括实时报警窗口、历史报警窗口和查询窗口。
(2)实时报警窗口显示最新的报警信息,报警信息被确认或恢复后,报警信息随之消失。
(3)历史报警窗口显示历史报警事件,包括以往的历史报警信息、报警确认信息和恢复信息,报警事件的来源是报警缓存区。
(4)查询窗口能够查询报警库中的报警事件,报警事件的来源是报警库。支持多种报警查询条件,可以按报警时间查询、报警类型查询、按记录类型查询等方式查询报警信息。
(5)系统支持自动语音告警、短信告警提示及邮件报警等方式通知管理员。
2.6 报表管理
系统能够为用户提供丰富的报表以供用户查询,还可以根据需求灵活定制,所有的报表都可以导出、打印,方便用户使用。
部门或建筑能耗报表主要展示各部门或各建筑的逐日、逐月、逐年或任意时间段的能耗数据。
设备运行报表可查询重点设备的运行报表,包括设备能耗、设备功率、运行时长、平均功率以及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信息。
2.7 数据手工录入
对于不具备自动采集条件的能源类型以及暂时不便实现自动监测的能源消耗点如煤、油等,系统需预留手动录入接口,用户可手工录入,系统自动汇总录入数据。
2.8 能耗数据上报
系统通过定时任务调度自动从管理中心的数据库中提取有效能耗数据,按照定义的数据交换格式包(参照《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及大型公共建筑分项能耗数据传输技术导则》采用统一规范的格式),进行合并整理打包,发送到上级数据中心,方便上级统一管理。
3 关键技术
3.1 硬件技术
3.1.1 设备改进
采用物联网技术对能耗采集和传输设备进行改进,每台设备具有全球唯一身份识别的IP地址码,便于身份识别。能耗采集和传输设备除具有应有的数据发送和传输功能外,还具有数据分层存储、处理和分析功能,便于能源管理平台做数据校验和核准,可保证数据的准确度。
3.1.2 智能网关
针对使用Lonwork/BACnet/Modbus等现场总线协议的设备,使用智能网关完成现场总线协议与IP协议的转换、广播、管理等功能。智能网关直接连接在现场总线网络与Inernet网络之间,实现控制网络和信息网络的统一,解决协议异构带来的互联问题。
3.2 软件技术
3.2.1 Web Services技术
Web Services的主要目标是在现有的异构平台基础上构筑一个与平台无关、语言无关的技术层,各种不同平台之上的应用依靠该技术层来实施彼此的连接和集成。Web Services是分布式计算领域一种最新的开发成果,它基于一些开放的IT标准XML,服务描述语言(Web Services Description Language, WSDL),简单对象访问协议 (Simple Object Access Protocol, SOAP),通用发现描述与集成 (Universal Discovery Description and Integration, UDDI)等构建,具有更好的开放性、扩展性和安全性。它具备平立、用户透明和轻松穿透防火墙等特点,是实现异构系统集成的理想计算模型,引入Web Services技术实现建筑设备各子系统之间和企业应用之间以及采用不同通信协议的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之间的无缝集成和及时集成。
3.2.2 中间件技术
物联网的中间件是网络的应用程序和底层采集数据设备之间的桥梁,它通过封装和固化很多通用功能来降低整个管理系统的开发成本,进而缩短开发周期。能源管理系统的中间件能够屏蔽底层传感器设备、网络平台的差异,将感知层的多样数据转化为通用的对象类型。
3.2.3 云计算
能源管理平台软件采用云计算技术架构,云计算技术是构建物联网运营平台的关键技术,“云”是一种提供资源的平台,为用户提供计算力、存储空间和信息服务。“云计算”技术的运用为建筑设备的实时动态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确保了建立实用、可靠和高效的智能化信息集成共享平台,实现了对各类设备设施监控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优化管理。
4 系统特点
4.1 系统操作简单实用
系统具备良好的易学习易操作性,并对能耗情况通过折线图、柱状图、堆积图进行直观显示,方便理解操作,使具备电脑初级操作水平的相关管理人员能通过简单培训就掌握系统的操作要领,达到正常操作水平。
4.2 对各类能源设备实时监测
运行系统中的能耗数据时刻都在发生变化,超负荷、不平衡等因素将会对配电设备造成巨大的损害,然而这些因素的产生并不是预期的,所以对系统的实时性要求非常关键,系统不仅能够实现实时性监测,还应对一些必要的事件进行记录存储。如果出现设备损坏、能源浪费等非正常现象,可自动报警通知管理人员,保证用户对所有能耗设备运行情况及能源消耗情况进行及时了解,充分体现了系统的实时性。
4.3 系统具备可扩展性
系统设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今后可根据需要对工程进行扩建、改造或者与其他系统兼容、并入等,可以利用系统的预留通讯接口与其他系统实现对接,例如与上级调度系统如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BAS)、管理信息系统(MIS)、消防控制系统(FCS)等对接运行时可实现系统扩展。
4.4 系统稳定、易维护
系统具备高可靠性,可保证长期稳定运行,同时也要考虑到遭遇意想不到的原因而发生问题时,能保证数据的方便保存和快速恢复,并保证紧急时能迅速打开通道,因此系统具备数据备份及恢复功能,为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进一步提供了保障。
5 结 语
“智能”和“绿色”已成为智能建筑的发展方向,基于物联网的能源管理系统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应用上都有着巨大的优势,其发展前景广阔,必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智能建筑与物联网的结合是大势所趋,将促进智能建筑纵向的深入发展,促使智能建筑融入“智慧城市”之中,提升智能建筑的功能,推进“智慧城市”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洪波,杨龙祥,于全.物联网的技术思想与应用策略研究[J].通信学报,2010,31(11):2-9.
[2] 张红.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建筑能源管理中应用的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3.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3] 王皓,董杰.用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对建筑能源管理的思路[J].能源与节能,2012(8):1-2.
[4] 白建波,张小松.基于Web Services的楼宇自动化系统和集成技术的研究[J].暖通空调.2005,35(11):27-34.
[5] 邢智毅.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建筑系统集成[J].物联网技术,2012,2(9):82-84.
[6]韩辉,李博,郝晓辰,等.基于物联网的能源管理系统设计及实现[J].物联网技术,2015,5(5):44-47.
首先,从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生理因素上看,随着年龄的增长,自身心理与生理也在不断地成熟,他们会遇到与之对应的烦恼问题,加上外界环境的影响,自然会让他们在处理这些问题上耗费精力。
其次,从初、高中教材变化上看,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直观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高一数学主要以几何语言、逻辑运算语言等语言方式进行表达。整体数量剧增,每节课容量远大于初中,并且数学语言的抽象画对思维能力提出来高要求。
再次,从学法上看,部分高一新生学法与高中数学教师的教法不接轨,高中教师在授课时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注重举一反三,在严格的论证和推理上下功夫,高一学生在初中三年已形成了固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课堂上满足于听,没有做笔记的习惯,缺乏积极思维,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骛远。
针对这种现象高一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应引起重视。
高中教师了解初中教师的授课,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教师应听初中数学课,了解初中教师的授课特点,教师要多关心学生的思想和学习,制定出相当的教学计划,确定应采取的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帮助其制定学习计划,培养其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鼓励学生“敢问”、“会问”多与学生沟通,多给予引导,多鼓励少指责,帮助学生弃掉沉重的思想包袱,轻松愉快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帮助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事实上,只要他们感兴趣,就会克服困难,努力达到提高数学能力的目的。
新高一要放慢进度,降低难度,注意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衔接
针对高一学生的学习特点,放慢进度,降低难度,注意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衔接,有针对地知道听课,强化双基训练,对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问题,知道他们学会利用等价转换、模拟、化归等数学思想,将问题转化为若干基础问题,还可以组织他们学习他人成功的经验,改进学习方法,逐步提高能力,增强学生学习信心,让学生逐步适应高中数学的正常教学。
要强化预习
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预习,可以编拟预习提纲,对抽象的概念、逻辑性较强的推理、空间想象能力及数形结合能力要求较高的内容,要求通过预习有一定的了解,便于听课时有的方式,易于突破难点。同时,通过认真预习,还可以改变心里状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
严格要求,落实“双基”
学生数学能力差,主要表现在对基本技能的理解、掌握和应用上,要在理清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去做题,在做题中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只是的理解、学生应该学会,做会一道题,掌握一类题。因此教师要加强对旧知识的复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结合讲授新课组织复习;也可以通过基础知识的训练,使学生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提高,使他们具备学习新知识所必须的基本能力,从而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馆员 科研 培训
中图分类号:G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a)-0255-02
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从2006年开始至2009年相继审批了近一百所高职院校作为示范性高职院校进行建设,并在2009年至2011年完成了对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的验收工作。相应的,各省市为了配合国家重视高职高专教育的步伐,也相继推出了各种省或市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和骨干性高职院校的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得到国家和所在省的大力扶持,其办学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办学规模也不断提高,办学能力也不断得到增强。
通过这轮发展,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图书馆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由以前的图书流通部门逐步转变为整个学院的信息集散地。其图书馆馆员的主要工作职责开始慢慢转变,原来的图书流通工作开始逐步弱化为图书馆馆员众多工作中的一个环节,其他环节开始增多,如参考咨询、科研服务、检索培训等。同时,示范性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作为整个学院的专业技术人员,学院也提出了针对性的科研要求,但由于历史原因,示范性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的科研能力参差不齐,而且整体科研水平偏低,这与整个学院的发展是不相匹配的。要提升示范性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的科研能力,我们就必须对馆员实施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
1 现状
现在对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的在职培训主要是行业协会、高职院校以及各级行政机构组织的培训,培训内容基本上比较狭隘,要么是实务操作如图书馆学会举办的培训班,要么是理论性培训如高职院校组织的入岗培训,要么是考试培训如人事局举办的职称英语、计算机培训。本来针对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的培训数量就不多,而且这些培训多以教学、理论讲解等形式进行,但真正触及到馆员科研能力的培训就更为少见。而且很多这种培训时间短,缺乏周期性,有很多培训还是为了培训而培训,因此,造成很多专业培训变成走过场,馆员参加培训了也成了负担和任务,从而即使参加了专业培训也没有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与水平。
目前图书馆的新理论、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图书馆理论和现状的研究与发展形成了许多图书馆理论理念与实践经验,馆员们不能满足于过去所学的理论和已有的工作经验,在示范性高职院校图书馆工作的馆员必须将这些知识理论及实际现象融合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来,从而拓宽自己的专业视野,理顺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而这就要求示范性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必须加强专业培训。
2 对策
专业培训应该根据示范性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所处的图书馆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将馆员已有知识结构与工作经验逐步转化为整合业界新理论、新方法的理论思考,进而提高馆员们的科研思考能力,使馆员将这种思考能力运用于实际工作,从而提升服务水平和自己的科研能力。基于这些考虑,专业培训过程中,应以建构以行业协会、高职院校和馆员自主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以期达到专业培训的能动性和客观性合,使馆员在专业知识的理论性与实践性上达到融会贯通。
2.1 行业协会培训
目前图书馆类的行业协会主要有全国性的如中国图书馆学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等,全省性的如省图书馆学会、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等,市级的如地方图书馆学会等。各个行业协会每年都会举办若干场培训,如中国图书馆学会及其下的4个专门工作委员会和8个分支机构,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及其下的7个工作组,各省市图书馆学会及其下的专业委员会,各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及其下的专业委员会每年都会开展各种行业培训,新入馆的馆员培训、老馆员的业务知识培训、骨干馆员的知识体系优化培训、各图书馆馆长管理水平培训等等,种类繁多。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问题存在,许多想接受培训的馆员没有获得培训信息和参加的机会,而另外许多受训馆员是被动地被安排参加培训。
示范性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的科研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动态渐进的过程,因此,行业协会的专业培训也应该是一个动态渐进的过程,要结合接受培训的示范性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的能动性,加强行业协会与接受培训的馆员之间的良性沟通,使培训的主题、时间、地点等的安排贴近接受培训馆员的实际需求,而且培训形式多样,培训内容实用,培训反馈有效,专业培训工作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
行业协会在组织示范性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进行培训时可以建构以下模式:
(1)调研。在组织培训之前,行业协会应确立培训的层次是什么级别,培训的对象是哪些馆员等因素,然后针对这个层次和对象等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调研,充分了解培训对象的特点、需求和限制性因素,从而有针对性的制定培训目标。
(2)规划。根据调研制定的培训目标,将目标进行分解,制定培训规划,建构有针对性的培训手段、培训内容和培训时间,并配以针对性的宣传。
(3)实施。按照规划有条不紊的进行,同时兼顾接受培训的馆员的个体差异设置弹性培训,同时,在实施中也要加入部分考核成份,从而督促接受培训的馆员认真学习。
(4)反馈。培训结束后依然加强与接受培训的馆员的沟通,及时了解培训效果和反应。若培训效果显著,起到正能量作用,尽量将此次培训常态化,从而扩大培训的受益面。
2.2 高职院校培训
每个高职院校都有着自身的特点,尤其是示范性高职院校,其必有超过其他普通高职院校的优势,而这些优势势必会在其图书馆馆员身上进行全部或部分展示。而这些优势在馆员身上展现就必须对馆员进行相关培训,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相关职能部门对馆员进行培训,如人事部门可以对新进馆员进行思想行为上的培训,科研管理部门可以对馆员的科研情况进行培训,图书馆可以对馆员的专业理论和专业行为进行相关培训。
高职院校在组织自己内部图书馆馆员进行培训时可以建构以下模式:
(1)目标。在学院内部设置对图书馆馆员的考核目标,对担任每种职务/职称的馆员都配以相应的考核目标,然后将考核目标进行分解细化成可参加外部培训获得、可参加学院自己培训获得和馆员自己学习获得的具体任务。
(2)规划。针对考核目标细分中可通过参加学院培训通过的任务部分设置专门的培训,将这些培训纳入到整个学院的整体培训计划中,并且使之常态化。
(3)实施并考核。根据规划来组织相应的培训,并将考核融入到实施中来,从而避免培训的走过场,使接受培训的馆员也切身体会到自身的提高。
2.3 馆员自主培训
图书馆馆员的专业培训的主体是馆员自已,馆员自己的内在需求是馆员寻求发展的最大动力。对自己专业结构最了解的人也是馆员自己,图书馆馆员进行自主培训时可以建构以下模式:
(1)观念。首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观,因为馆员的素质正在由单一性向多元性转变,持续学习、终身学习已经开始成为馆员职业生涯中的重要理念。
(2)参与。首先深入了解学院考核要求,积极参与学院的培训,从而达到学院的考核要求,其次多渠道、多方位获取行业协会培训信息,积极申请、积极参与相关培训,最后审视自己的专业结构缺陷,积极自学弥补。
(3)监督。定期对自身进行监督与检查,对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知识结构进行总结,总之,示范性院校图书馆馆员的专业培训必须结合我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队伍的实际情况,结合示范性院校图书馆各自的差异及馆员的实际需求,制定切实可行、富有实效的培训模式。这样才能有效激发馆员的学习热情,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将培训和科研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取得职业生涯的进一步发展。
3 结语
专业培训是示范性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科研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只有将行业协会、高职院校与馆员三者有机结合,并进行长期有效的培训才能达到提升示范性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科研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第一条学院成立培训部。培训部在院务会领导下开展工作,代表学院专门负责对内、对外各种非学历教育的培训服务的计划、组织安排、运行管理、收费办法制订等工作,并行使相应的职权。
第二条培训部设主任1名,管理人员1~2名,主任及管理人员均为兼职,由学院院务会任命,不定行政级别。培训部主任负责培训部的全面工作并向学院院务会负责。培训部管理人员在培训部主任的领导下开展日常辅工作。
第三条学院可根据培训部在培训工作方面的业绩在年终对培训部主任及管理人员予以适当奖励。此外,学院在申报科研项目、职称晋升、岗位聘任、年度考核与聘期考核等方面对培训部主任及管理人员予以适当的政策倾斜。
第四条培训工作是学院建设与发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院教职员工均有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并在培训工作上服从学院及培训部的领导、工作安排与协调。
第五条理论课培训核算学院教学工作量,工作量计算参照学校相应理论课的计算办法计算,对初次参与授课教师的工作量按开新课计算,并在年度和聘期考核时与学校工作量同等对待。此外,学院对理论课培训工作量暂按每当量学时10元给予现金补贴。
第六条实践环节培训核算学院实践教学工作量,工作量计算参照“工学院教学实验室考核及工作量计算办法”计算,对初次参与实践环节培训指导的教师的工作量按开新实验计算,并在年度和聘期考核时与学校工作量同等对待。此外,学院对实践环节培训工作量暂按每当量学时10元给予现金补贴。
第七条培训收费标准与收费办法由培训部根据培训成本并参考社会培训收费标准制订,经院务会审核通过并在必要时报请市物价局审核批准后执行。对校内学生培训收费给予适当优惠,具体优惠数额视培训性质与培训内容酌定。
第八条培训部为更好地开展培训业务,可以将部分培训收入用于公关和广告宣传等,但公关和广告宣传的支出需控制在培训利润的20%以内,且需事先报院务会审批。
第九条为调动全院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对介绍社会人员接受培训的人员予以适当的介绍费作为奖励,介绍费暂定为每名培训学员培训费的10%。
第十条在培训收费总额中去掉培训工作量酬金和现金补贴、公关和广告宣传支出、介绍费支出、资料费支出、材料费支出、考证费支出等,余额即为培训收入。
关键词:运动技能迁移 武术 教学训练 运用
一、引言
在武术教学和运动训练实践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已经形成的动作技能,会对另一些新技能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促进新技能的形成和发展。这种现象称为运动技能的正迁移。然而,对于如何运用技能迁移进行武术项目的教学,仍存在一些不同观点。因此,有必要对运动技能迁移现象深入地研究,寻找其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为促进教学过程最佳化提供理论依据。
二、运动技能学习中迁移的基本条件
1、技术动作的共同因素。运动技能迁移的基本过程在于对新、旧动作的概括,关键取决于两种技能之间有无共同因素及其共同程度的大小。艺术体操和武术同属于表现难、美类项群,可利用运动技能迁移原理,从艺术体操队员中选择武术运动员。
2、对已有运动经验的概括水平。运动技能的迁移是把已有的运动经验具体化,并向新动作运用的过程。因此,已具备运动经验的程度必然影响到迁移的效果,掌握了身、械协调的基本规律,再学习其他器械就容易掌握了。
3、学习的指导。研究表明:在运动技能学习中,科学的指导对运动技能和迁移的重要影响。在运动技能学习中,要更好地利用运动技能迁移的规律,正确掌握所学技术动作,这样有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影响运动技能迁移的基本因素
1、时间间隔对运动技能的影响。两次学习之间的时间间隔越长,运动技能正迁移越少。而关于负迁移的影响复杂多了,因此,在武术教学中,要注意时间间隔对技能学习的影响,把握好技能学习的时间间隔。
2、前后两项技能练习的相似程度对技能迁移的影响。在技能的迁移中,影响最大的是前后两项动作的相似程度对,如果先学习的技能与后学习的技能动作两者不相似,就会对后学习的技能产生干扰。
3、整套动作或者部分动作对运动技能迁移的影响。练习时间相同的话,一般来说,先局部后整体的练习效果要明显优先于先整体、后局部的训练效果。但在某些项目中,先进行局部训练,不但不能促进整体技能的提高,反而会阻碍运动技能的提高。
四、促进武术技能积极性迁移的方法
1、科学制订武术教学进度。在武术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安排教学顺序,在教学中逐步提高技能的难度,这样也会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2、提高与武术技术相关的身体素质。通过提高身体素质促进动作技术的掌握,是武术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为达到这一目的,要精心选择、安排素质练习和辅助练习,以促进积极性迁移的教学效果。
3、运用语言引导作用。语言是体育教学和训练中的基本方法之一,运用语言的引导,对实现运动技能迁移的影响是很大的。通过教师的语言指导,能使教学对象逐步明确、加深对动作技术的理解,还能够通过第二信号——语言所具有的直观形象功能,调动和发挥大脑皮质的分析和综合机能,促进技能的积极迁移。
4、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为使已有运动技能在新的学习情境中产生积极迁移影响,同时减少或避免相互干扰的消极迁移影响,就必须清楚地认识运动技能之间相同和不同的技术要求,明确其联系的特点;必须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才能把握好各个环节的协调,把技术动作表现得得心应手、内外合一。
5、合理安排武术技术动作复习时间。技术越复杂、难度越大的已经形成的运动技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减弱,甚至被“破坏”或完全消退,这时要注意对已掌握的武术动作多练习,练习得越熟练,练习量越大,迁移效果就越好。因此,要合理安排武术技术动作复习时间并进行多次复习。
五、结论
1、为了使学生或者运动员更快、更好地学会武术运动技能,需要对众多的、不同类型的运动动作进行梳理,找出相近似的动作,使其产生正面的迁移,丰富教学方法。
2、可以根据运动技能迁移的效果、动作迁移的难易、动作相似的程度、迁移的内容,运用直接或者间接的迁移、纵向或横向的迁移等提高武术技术。
【关键词】:能源技术;现状;创新策略
1、导言
在能源技术创新方面,推动能源智能生产技术创新,研究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智能化生产等技术。同时,加强能源智能传输技术创新,研究多能协同综合能源网络、智能网络的协同控制等技术。促进能源智能消费技术创新,推动智慧能源管理与监管手段创新,加强能源互联网综合集成技术创新,研究信息系统与物理系统的高效集成与智能化调控、能源大数据集成和安全共享、储能和电动汽车应用与管理以及需求侧响应等技术,形成较完备的技术及标准体系,引领世界能源技术创新。
2、能源技术创新现状
2.1能源创新技术还不完善,导致产生大量的污染与能耗
随着我国一直在强调新能源的低污染、低能耗,但是由于能源创新技术的不完善,导致在发展新能源产业时存在大量的污染,尤其是在新能源产业制造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污染。我们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多晶硅为例,生产多晶硅提炼所排放的三氯氢硅等有害物质要远远高于电能消耗的能源,一千瓦多晶硅光点需要10度公斤的晶硅,但是制造它需要6000度的电能,由此可见新能源产品的制造环节污染比较多。
2.2能源创新技术制度不完善,适应不了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
能源创新技术开发需要的资金比较多,而且能源创新技术开发所要承担的风险也比较大,因此在能源创新技术的研发上存在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二是政府在能源创新技术研发创造中的主导作用不够。能源创新技术创新需要政府部门发挥统一协调的管理机制,然而目前政府在其中的主导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导致我国能源创新技术的关键领域缺乏创新,过度依赖于国外技术;三是我国与世界合作的机制也不顺畅。
2.3能源技术具有不确定性
高风险的特征导致能源企业融资困难,因为能源的应用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严重地影响了银行对能源企业的前景评估,给能源企业的信贷融资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能源技术与能源企业的不确定性表现在技术的不成熟、回报高、风险高、市场定位比较模糊、管理不成熟等方面。
3、能源技术创新策略分析
3.1建立层次结构先进合理的新能源产业体系
依靠我国微观与宏观调控的手段,进行合理的资源分配,争取建立以传统能源为主、能源技术为必要补充的能源市场,增加风力发电、水力发电、太阳能在我国能源消耗中的比重,由于对这些清洁能源大力使用,能够有效地对我国的环境进行改善,建立第二代生物质能源的应用。
3.2完善我国新能源创新制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一是强化政府部门对能源技术的资金投入。由于能源技术研发周期比较长,因此需要我国政府增强对能源技术的研发资金投入,建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关键技术的研发,提高高职院校在能源技术创新、实践方面的作用,拓展能源技术的社会应用性;二是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能源技术的研发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因此需要构建多渠道的融资机制以此保证资金的稳定性,我国要在政府投入、银行信贷的基础上,发挥市场的作用,增强民间资金研发能源技术;三是培养高素质的研发人员,提高我国能源技术的创新能力;四是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以此指导能源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3.3明确能源技术项目创新原则
3.3.1合作原则
能源技术是一大重点工程,由于各个国家经济文化的差异性,能源技术合作管理依旧面临着诸多问题。未来,各个国家之间能源技术日趋增多,重视项目管理模式革新是不可缺少的。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研究,合作双方必须及时解决项目管理难题,共同构建更加持续、稳定、互利的项目管理模式。
3.3.2监督原则
能源技术的集中管理不够,技术合作项目进程和质量实施管理机制有待完善。对能源技术实行承办单位内部监察、第三方机构专业监督和政府主管部门监管相结合,确保项目承办单位和工作人员认真履行职责,遵守、落实相关政策和规范,保证能源技术顺利实施。
3.3.3专业原则
建立一套完整的能源技术合作工作质量评估体系,对新能源技术质量和实施单位工作水平进行动态的科学、系统评估,以评估的结果作为实施单位资质、项目结算、资金拨付及新项目申报的主要依据。世界经济正朝着统一化方向转变,各个国家之间形成互利互助战略模式,通过各类项目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3.4完善科学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低碳经济下新能源利用率
新能源企业相比于传统的能源企业的优势在于,新能源企业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与市场潜力。因此完善新能源企业的理论体系,研发更先进的能源技术是如今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改革新能源的设备,使新能源设备现代化,并且改善新能源企业之中格格不入的部分。大力的招商引资,为我国的新能源的发展提供资金上的保障,同时大力宣传新能源的环保性能与实用性,减少市场与能源技术的隔阂,给银行贷款给新能源提供一条有效的沟通渠道。完善新能源的产业政策,给新能源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减少我国资源浪费,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3.5提升能源技术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要大力培育具有“工匠精神”工程研发队伍,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工程师是提升我国能源技术的关键,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我国生产能力水平;二是要加强对自主创新成果的产权保护,提高企业积极创新的积极性,我国要改善能源技术专利审查与授权程序,加大对能源技术产权的保护力度;三是加快能源技术成果转让,实现能源技术成果的市场价值,加快我国能源技术领域产品的创新速度。
结论
总之,我国正处于科技改革阶段,经济产业必须依赖于科技创新,才能实现资源战略的可持续利用。新能源工程是国家重点投资与发展的项目,应从科技创新、优化管理、产业规划等多个方面实施调整,构建符合新能源产业需求的新方向。同时,做好能源技术的调控与管理工作,解决早期能源规划存在的战略性问题,共同提高能源技术创新与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婷,郭丕斌.能源技术创新理论研究进展评述[J].科技和产业,2012,01:53-58+87.
该批订单有三大看点:首先,安凯气电混合动力客车亮相,展现了安凯清洁能源技术与新能源技术的融合;其次,安凯新能源技术多元化,这次交付的新能源客车的技术类型,包括气电混合动力技术和增程式电动技术;第三,这批新能源客车全部配置了安凯I-EMS卓越电管理系统,标志着首批搭载I-EMS标识的新能源客车即将上路运营。
安凯气电混合动力客车节气30%以上
此次交付的安凯气电混合动力客车,将清洁能源技术与混合动力技术进行结合,是安凯串联混合动力驱动系统的前沿技术,它能够将发动机保持在稳定、高效、低污染的运行状态,提升了车辆的经济性并大大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综合节气率在30%以上。
安凯气电混合动力客车整车控制系统将发动机、动力蓄电池、发电机、电机及控制器进行系统集成,发动机与发电机组成APU系统,与动力电池组共同为整车提供电能,并通过整车多能源管理系统进行智能化分配;在辅助系统电动化后,汽车在环保要求高的市区起步和低速行驶时,可关闭发动机进入电动状态,达到零排放的要求;驱动系统效率高,先进的控制方式可最大限度地回收制动能量,优化发动机的运行,以达到节油的目的;采用双电机驱动系统,在一个驱动系统出现故障时,可以用另一个驱动系统驱动车辆,提高了车辆的电气系统可靠性及安全性。
这批订单中的安凯增程式电动车,是安凯客车坚持自主创新的重要成果。该车在原有纯电动系统中增加一个发电机组,此发电机组会在电池电量不足的情况下启动,实现了“边走边充电”,具有一次充电续驶里程长、速度快,行驶过程中能量回收效率高,加速、启动、爬坡性能好等优点。经测试,安凯增程式客车续驶里程达到了300公里以上,满足长距离公交运营的需要。
I-EMS卓越电管理系统 从亮相到批量运行
3月1日,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在北京举行丰田“中国云动计划”启动仪式,“中国云动计划”是丰田汽车拓展中国市场的重大战略计划,战略将围绕“环保技术、福祉车、商品、服务、事业、社会贡献活动”六个方面,加速在中国的事业发展步伐,其中在中国市场推广新能源技术和新能源产品是这项计划的重要核心。
对于丰田来说,“中国云动计划”的重要战略意义就在于,首先,可以加速先进技术本地化并推广普及,以推动丰田在中国事业的发展:第二,可以提供超越中国消费者期待的、令人怦然心动的产品;第三,可以加速和加强本地化经营管理体系的建设。
实施“中国云动计划”,丰田将关注中国消费者需求,顺应国家政策,实施三步走战略。第一步,2012年销量超过100万的同时,为节能新能源车的普及打下坚实基础。第二步,2015年销量达到160万-180万辆的同时,实现搭载国产混合动力总成的混合动力车在一汽丰田、广汽丰田实现批量化国产。第三步,确定以节能新能源车为主体的事业发展战略,加大对新能源投入力度,让更多人有机会体验新能源车,实现节能新能源车型在丰田整体销售中占据20%的份额。为了保证云动计划的实现,丰田(中国)还表示,将与一汽丰田、广汽丰田和雷克萨斯“实现无缝合作”,以形成品牌合力和市场合力。
毫无疑问,以混合动力技术为基础的丰田新能源技术战略,将是“中国云动计划”的重中之重。据了解,丰田的新能源技术路线是,利用混合动力与外插充电式混合动力、纯电动车在电机、电池、电能控制等方面拥有共通的核心基础技术这一特点,由混合动力嫁接发展成为外插充电式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去年由丰田独资建立,总投资约50亿人民币的位于江苏常熟的研发中心已经开工,这应该看成是丰田在中国技术本地化方面迈出的最坚实一步。
丹麦位于欧洲北部日德兰半岛上及附近岛屿。南部就是德国,北部濒临大西洋北海和波罗的海。丹麦有500多万人口、4.3万平方公里面积,工农业高度发达。20世纪70年代的世界石油危机促使一直依赖石油作为唯一能源的丹麦推行能源多样化政策,积极开发生物质能、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由于大力调整能源结构,丹麦引发的温室气体排放不仅没有增加,反而下降了30%。丹麦在发展新能源,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有许多的成功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丹麦新能源发展的现状评估
丹麦自然资源较贫乏,除石油和天然气外,其他矿藏很少。自第一次石油危机后,丹麦积极开发和利用新能源,从1980年至今,丹麦的GDP增长了近60%,但能源消耗基本维持不变。丹麦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中首推风能,在其制订的最新能源计划中,明确提出到2030年能源构成将是风能占50%,太阳能15%,生物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占35%。
丹麦拥有丰富的风能资源,是世界上最早开始进行风力发电研究和应用的国家之一,风电产业是丹麦领先全球市场的领域,每年营业额超过50亿丹麦克朗,其风机生产约占全球40%的市场份额。截止 2009年12月,丹麦风电装机350万千瓦,其中68万千瓦为海上风电,风电比重达到20%。计划到2020年风电装机635万千瓦,其中255万千瓦为海上风电,风电比重达到50%。丹麦VESTAS、DONG能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风力发电机制造商。同时,丹麦风力工业协会提出“风力50”计划,预计到2025年风电占全部电力消耗比重的50%。
生物质能和太阳能在丹麦的发展亦十分迅猛。20世纪80年代,丹麦政府就开始限制农户焚烧田间的农作物秸秆,把这些秸秆提供给120个地区供热锅炉和10万个家庭小型供热装置作为燃料。同时,丹麦以工业化的方式开始使用沼气,工业化处理生成沼气,再输送到地区的燃气供热锅炉或热电联产厂,余料可以作为很好的肥料。对于太阳能的利用,丹麦人不仅用来照明和做饭,而且还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能赛车。
丹麦地处北欧,采暖期长,很多建筑一年四季需要供热。到2006年12月,丹麦60%以上的建筑采用集中供热技术,通过发展分布式能源技术,大量采用可再生能源技术进行集中供热,包括沼气集中供热、秸秆及混合燃烧集中供热等。即使对不适合使用集中供热的分散独立建筑,丹麦也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能源技术实行独立建筑物集中供热系统,可再生能源在丹麦的热力供应中的比重突出,超过了天然气和煤炭,约占45%。另据有关资料显示,截止2012 年12月,丹麦70%以上的建筑采用集中供热技术,并通过发展分布式能源技术,大量采用可再生能源技术进行集中供热,包括沼气集中供热、秸秆及混合燃烧集中供热等,大大降低了建筑能耗。
二、丹麦新能源发展的主要做法
丹麦尽管是一个能源贫乏的国家,但是它的经济发达,能源消费量大,这就使丹麦人形成了十分珍惜常规能源、循环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丹麦为了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措施,推动本国经济跨越式发展。
1、致力于发展优质资源,积极转变能源消费方式。
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以来,丹麦着力开发本国北海油气资源,如2005年石油生产量达到了1800多万吨,天然气产量折合910万吨油当量。尤其是在石油供应充足的条件下,丹麦提出了能源来源多元化战略,利用价格杠杆,鼓励企业利用价格低廉的煤炭、天然气替代石油。丹麦率先征收了能源税和碳税,鼓励发展低碳的可再生能源,鼓励企业和个人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效率。到目前,丹麦的石油消费大幅度减少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例大大提升了。此外,丹麦是石油和天然气的净出口国,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方面,特别是风力发电和生物质能热电联产应用,在欧盟成员国中处于领先地位。
2、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动风电产业快速发展。
自1980年开始,丹麦根据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风能和生物质能源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在目前世界累计安装的风电机组中,60%以上产自丹麦,占世界风机贸易近70%。丹麦充分利用生物质能源发展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如2005年,丹麦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达到30%,提前5年完成了欧盟提出的2010年达到29%的目标。可再生能源在丹麦能源供应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2005年,丹麦可再生能源占全部能源生产量的15%以上,超过280万吨油等量。
此外,丹麦还鼓动欧盟大力发展海上风电,通过德国、波兰等与欧洲北部电网相连,将海上风电输送到欧洲。这一计划得到了欧盟的大力支持,并已经列入欧盟支持海上风电发展的示范项目。为此,丹麦争取在2020年将海上风电发展目标从目前的30万千瓦左右,提高到300万千瓦。目前,维斯塔斯和DONG能源公司是世界少数真正掌握了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和拥有运行经验的企业,且在开发丹麦西岛海上风电场时就已经联手,维斯塔斯为其提供价格低廉的海上风机,但前提是拥有全部运行数据。通过多年的实践,他们在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和运行经验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足以保证其世界领先的地位。
3、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
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减排是丹麦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一个动因。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变化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呼声,给丹麦企业界和研究界提供了商机,丹麦政府也高度重视这一问题,把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减排温室气体最有效手段。通过多年努力,丹麦已经掌握许多与减排温室气体相关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使丹麦每千瓦时发电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由1990年的940克减少到510克,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相应地从1990年的6000多万吨减少到5100万吨。由于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丹麦在能源供应和温室气体减排方面的各项指标普遍优于其它发达国家。例如,丹麦能源自给率是156%,日本和美国分别为18%和71%;丹麦人均能耗为3.6吨油当量,日本和美国分别为4吨和7.7吨。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丹麦为10.4吨,日本和美国分别为9.4和19.7吨。
丹麦通过开发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一方面履行了京都议定书的责任,也为这些技术和产品的出口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丹麦在出口的能源技术、产品和服务(主要是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效的技术、产品和服务)益好。这也表明,减排温室气体形成了经济发展的巨大商机,也为丹麦催生了一批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
三、丹麦新能源发展对我国的深刻启示
未来可再生能源投资和技术将迎来加速发展时期。可再生能源发电占全球能源需求的比例份额,将从目前的13%上升到2030年的16%,2050年的26%,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到2050年对全球二氧化碳减排的贡献率在9%~16%之间。到203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可提供3.5亿吨标煤的能源供应,满足总能源需求的6%,2050年可再生能源约提供7亿吨标煤的能源供应,满足总能源需求的11%。在明确的发展目标引导下,丹麦通过激励政策、风力发电强制并网、支持电网建设、支持技术研发等措施,大力推动本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以此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也给世界各国留下了许多宝贵经验,也给许多国家包括中国以深刻启示。
1、要大力改善能源结构。
能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结构对整个经济结构有着重要影响。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是缓解温室效应的最佳途径。我国几乎是和丹麦同时提出改善能源结构的,丹麦通过30年的努力,彻底改变了能源结构,而我国提出调整能源结构也已近30年,至今煤炭的消费比例仍徘徊在70%左右,我们应认真反思改善能源结构的政策措施,总结经验教训。在坚持以煤为基础的理念下,如何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效,实现清洁发展、可持续发展。
为此,我们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文章:
(1)增加能源供给,减轻发展负荷。
能源工业要以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和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为目标,在努力增加能源供给、顺利实现能源从发展瓶颈向重要动力转变的同时,大力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加快产业技术进步。
(2)优化企业组织,提高竞争实力。
煤炭企业注重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和提升市场竞争力,积极向电力、焦化、钢铁、化工和建材等行业延伸,真正形成多元化经营格局。
(3)坚持多元发展,改善能源结构。
在能源供应紧张的情况下,国家坚持统筹兼顾,放眼长远,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从促进能源可持续发展出发,稳步发展煤炭、石油工业,加快发展天然气和水电、核电、风电以及生物质能。
2、要注重分布式能源发展。
丹麦相当多的风电、生物质发电和热电联产都是以分布式供能方式开发建设的。采取这种方式,不仅使小型、分散、有效、清洁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得以利用,而且使发展可再生能源与农村经济发展、与边远地区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增加了这些地区人民的收入,还可以有效减少供能成本。丹麦许多地方的风机一立、两三台或三五台成群,屹立在田野和丘陵地带;生物质发电站规模大多为几千千瓦,并不追求大型化和规模化,而是鼓励发展分布式能源技术。我国具有大量发展小型风电、生物质发电和太阳能发电的客观环境和条件,也应鼓励其发展,同时要研究解决好分布式能源的发展政策问题,特别是上网和电价问题。
为此,我们应坚持先行先试引路,示范项目带动,彻底摸清制约分布式能源发展的关键因素,构建分布式能源发展的基础制度平台;应着眼于引导产业整体抱团发展,积极搭建好产业发展平台,破解项目发展瓶颈。同时要搭建好项目信息对接平台、技术力量共享平台、融资担保体系平台、行业管理平台等,形成项目、技术、资金、专家、市场的互动机制。
3、要大力推广建筑节能。
建筑能耗在一个国家的总能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建筑节能是一个老大难问题,比起发达国家的节能建筑标准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丹麦在建筑节能方面的政策措施值得我们学习,其主要措施有:
要求开发商提供节能建筑标识,按照能耗高低将建筑分类分级管理,使用户根据需要选择;征收能源税和碳税,以价格杠杆,提高居民的节能意识;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提供补助,例如窗户改换、外墙保暖可以得到政府财政补贴;简化节能检测方法,重视和监管好门窗和墙壁的保温效能,使得开发商无法偷工减料,确保节能效果。
我国应规范和细化建筑能耗标准、办法,建立建筑节能监管制度和体系,加强力量,把节能的政策和措施真正落到实处。同时应从规划和设计入手,推进全过程建筑节能。建筑节能首先要从集约型的城市化模式做起。事后的节能改造做得再好,也赶不上科学规划建设来得好。城市布局、功能分区和建筑物一旦成形,能源消费总体水平也就大致确定。这就需要以资源节约和环境良好为原则,进行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形成科学合理的城市布局。要大力推广节能省地型建筑,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水平。
4、要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丹麦政府和国民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把技术创新作为丹麦发展的根本动力,把减排温室气体的压力变成动力,积极开发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并把其发展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再进一步推向国际市场,形成了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出口的优势。
我国大多数企业对新能源技术研发仍比较滞后,主要依赖进口,为此付出巨大代价。从丹麦发展的经验来看,实现节能减排既需要政策,也需要技术,还要持之以恒,长期坚持。我们应该很好的学习借鉴丹麦的经验,搞好我国可再生能源和节能减排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因此,我们要加大技术投入,推动产、学、研、用相结合,建立有效的研制和发展机制,加强核心技术研究与验证,促进成果转化;要紧密跟踪世界前沿技术发展,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在加强自主创新的同时,重视引进技术的集成创新。
5、要构筑良好的政策环境。
政策环境作为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在建设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丹麦通过立法和制定风电发展规划等措施来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加上公平的监管体系及对开发资本有严格的限制,推动了本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我国应加快制定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条例,完善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法规,把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能源发展的优先领域,加大地方资金的扶持力度,解决发展初期开发成本高的问题。政策激励重点应放在投资、电价、税收、并网等方面,包括小水电重建和可再生能源资源调查评价、创新技术研发和示范、农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太阳能热利用和服务体系建设等。
6、要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
面对二氧化碳排放对气候变化及环境的影响,通过开发和使用可再生能源技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摆在各国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这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因此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大力发展可再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