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楼宇经济扶持政策范文

楼宇经济扶持政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楼宇经济扶持政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楼宇经济扶持政策

第1篇:楼宇经济扶持政策范文

一、强化组织领导,构建发展新机制

1.加强领导,完善工作机制。成立区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解决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出促进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方针政策,督促检查服务业发展政策的贯彻落实。发挥政府内部联动作用,完善发改与经科、财政、文旅等部门联动机制。建立全区服务业工作网络,加强职能处室与街道、企业的沟通联系,建立服务业例会制度、定期走访制度等,进一步强化政府部门与企业长效沟通机制。

2.建章立制,制定考核办法。结合全区经济目标考核工作,明确职责,高度重视,研究制定《2014年服务业工作考核实施细则》,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考核工作对服务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切实保障服务业的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到位。

3.加强统计,建立基础平台。完善服务业统计工作,加强对现代服务业尤其是高端服务业指标体系的研究,建立服务业基础数据库,提高服务业统计的全面性、精确性和及时性,为政府决策和管理提供准确信息。建立楼宇动态管理系统,加强楼宇信息交流和共享机制,及时准确跟踪楼宇发展动态,助推楼宇经济发展。

二、深化政策引导,探索发展新路径

4.规划引领,优化发展布局。科学编制服务业发展规划。明确全区服务业发展的目标任务、重点产业和空间布局,充分发挥规划对服务业发展的引导作用。加强调研学习,借鉴其他兄弟城区的发展经验,围绕城区高端服务业发展导向,整合资源、市场、资金、技术、人才等各要素,设计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优化商贸、商务、文化、旅游、科技等服务业发展规划。

5.完善政策,强化产业导向。以我区服务业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为切入点,根据《关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实施意见》,制定完善服务业相关支持政策,加大力度推进服务业快速发展。在深入学习研究市和周边地区有关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形成区域产业政策,充分发挥政策引导杠杆效应,提高对高端服务行业的吸附力,重视新兴业务机构的引导,赢得企业留驻的首选优势。

6.向上争取,加大扶持力度。加强与上级部门沟通,实施服务业引导资金预申报制度,抓好服务业项目的梳理和申报工作,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为辖区企业争取更多的项目和扶持资金,进一步做大做强区服务业。

三、巩固关键抓手,推动产业新成效

7.统筹资金,促进产业升级。完善和发挥区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作用,重点扶持高端性、创新业项目,支持发展服务业中的龙头产业、潜力产业和新兴产业,推进服务业企业品牌创建。鼓励主辅业分离,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将原有的物流、贸易、研发设计等服务功能分离,加速生产业企业发展。通过召开服务业推进会、年终表彰奖励大会等形式,对获得区级服务业引导资金的企业及项目给予兑现,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充分发挥资金调控作用,切实把扶持政策落到实处,促进全区服务业做大做优做强。

8.重点突破,做强楼宇经济。将全区现有111幢楼宇及新建楼宇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建立楼宇动态信息管理平台。创新商业地产开发模式,提升新城等重点区域高品质商务楼宇的建设规模和集聚度。通过“达标楼宇”评定,有序推进中低端楼宇置换改造,加强统筹区内闲置载体的改造利用,为楼宇经济发展释放多元的空间载体。通过“星级楼宇”评定,开展“特色楼宇”和“亿元楼宇”建设,增强楼宇经济核心竞争力。通过探索建立“楼宇社区”模式,推动和完善对区域楼宇群的综合服务能力建设,进一步优化楼宇经济发展环境。

9.整合资源,做优服务业集聚区。在现有街区、园区产业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特色,积极申报省、市服务业集聚区,力争在全区范围内形成10个特色鲜明、产业集群、功能集成的市级服务业集聚区,使集聚区成为创新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的试验区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阵地。认定一批区级服务业集聚区,重点引导辐射力强、带动力大的优势企业和品牌企业集聚,提升服务业发展的层次和现代服务业的比重。

四、创新服务手段,谋求发展新优势

第2篇:楼宇经济扶持政策范文

一、总体思路

1、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长江沿岸和中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打造新型工业重镇、文化旅游胜地、区域商贸中心、开放港口城市为目标,以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构建适宜创业发展、生活居住的软硬环境为支撑,通过市场主导与政府扶持相结合、本土培育与引进做强相结合、发展总部经济与楼宇经济相结合,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建设区域性企业总部中心和楼宇经济高地,形成服务业与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紧密结合的中心商务区,推动*城市经济高端化、集聚化和规模化,在更高层次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2、总体目标。经过5-10年的努力,建立比较完善的总部经济及楼宇经济发展环境、政策框架和服务体系,新引进一批世界500强、全国500强企业以及国内行业100强等大型企业入驻*设立地区总部或分支机构,使总部企业和楼宇运营商数量明显增加,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规模效应明显提高,中心商务区形成规模。力争到2011年,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2016年达到9%;税收直接贡献率2011年达到10%,2016年达到18%。

3、发展重点。坚持“产业第一”的发展策略,吸引、扶持和培育与我市五大支柱产业相关的总部企业入驻,加快形成具有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吸引国际和国内高新技术企业在*设立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以及分支机构(至少包含结算中心和营销中心),优化我市工业产业结构;吸引国内外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到我市设立分支机构;鼓励跨国公司和国内知名公司在*设立物流、信息、会计审计、投资顾问、咨询评估、法律服务、会议展览等中介服务企业总部,提高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

二、主要途径

4、规划建设中心商务区。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正确引导、协调发展"的原则,在开发区科技工业园、城西港区和浔阳区高起点集中规划建设中心商务区,采取大型企业独自成幢式、多个企业联合成幢式、行业集中成幢式相结合的办法,引导规模品牌企业在中心商务区内营建总部大厦,鼓励产业相关性强的现代服务业入区运营。加强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形成与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发展相协调的配套设施支撑体系。

5、进一步加大总部经济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吸引世界500强、全国500强企业以及国内行业100强等大型企业到我市设立地区总部或分支机构(至少包含结算中心和营销中心),使我市成为大企业大集团的生产制造基地和总部企业的结算中心、营销中心等机构聚集地。鼓励县(市、区)引进总部企业入驻中心商务区,凡由县(市、区)引进的总部企业,其税收按一定比例分成给引进总部企业的县(市、区)。

6、大力支持区内企业做大做强企业总部。按照"内强总部、外拓基地"的思路,积极鼓励市内大企业大集团不断优化企业总部、研发营销和生产加工基地布局,在中心商务区设立总部,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支持我市优势企业通过战略合作、业务重组和资本经营等方式,积极开发异地市场,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和资源空间。

7、鼓励和引导写字楼发展楼宇经济。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城区写字楼的开发建设和功能改造,引导和鼓励城区内的写字楼按照国际化标准提升服务水平,完善服务功能,发展楼宇经济。

三、扶持政策

8、制定总部企业、楼宇经济企业认定标准。参照国内外的通行惯例,总部企业是指国内外大企业(至少包含结算中心、营销中心等核心运营机构)在我市以独立法人注册、办理税务登记,并符合以下任一条件依法经营的企业:

(1)世界500强、全国500强以及国内行业100强企业的地区总部;

(2)有独立法人资格、投资或授权管理的下属企业2个(含2个)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亿元以上的企业总部或地区总部;

(3)年主营业务收入3亿元以上的企业;

(4)在*新注册的物流、信息、会计审计、投资顾问、咨询评估、法律服务、会议展览等中介服务业总部(分支机构不少于2个),且总部资产总额不低于3000万元。

9、设立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总部经济、楼宇经济资金扶持力度,自20*年起,市政府每年统筹安排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专项资金,资金主要用于扶持总部企业和楼宇集团的设立,以及对*企业异地设立服务机构的必要资助,主要采取奖励、贷款贴息等方式进行扶持。总部企业和楼宇集团所在地(区)政府也要安排适当资金进行扶持。

10、实施积极的土地政策。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将总部企业用地优先纳入年度土地供应计划,保障总部经济发展用地。总部企业用地,可优先进行规划选址,按“一企一策”办法经市政府批准后挂牌出让供应。同时,按一定比例配套总部企业高管人员住宅(公寓)用地,总部企业分配给符合条件的高管人员住宅(公寓),其使用人在*工作满五年后,可进入市场交易。

11、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对新入驻我市市区范围内的生产性外商投资总部企业,其企业所得税在企业所在地(区)政府给予“两免三减半”优惠政策期满后,延长三年减按15%税率征收。

12、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定期召开银企联席会议,每年召开一次总部企业发展项目推介会,加强银企间的沟通,完善金融市场功能,为总部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对有融资需求的成长型总部企业,及时推荐给银行、担保公司及风险投资等机构,为企业提供多种融资渠道。整合扶持企业上市的政策和资金资源,支持总部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协调解决总部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过程中的问题。鼓励总部企业利用外资,争取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

13、积极为总部企业高管人员提供服务。为商务需要出入境、在本市长期居留以及临时来本市的总部企业外籍人员等,提供出入境便利。对符合条件的高层管理人员及其家属优先办理入户手续,并为其子女入学提供优质服务。尽可能创造条件,实行总部企业人员定点医院就医,并建立门诊"绿色通道"、电话预约专家坐诊或上门就诊等制度,为总部企业高管人员提供优质方便的医疗服务。

14、引进和培育企业总部、楼宇集团人才。加大总部企业、楼宇集团紧缺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建立相关人员人力资源储备库,打造人才高地。构建公共人事人才服务体系,完善各层次人才培训体系。总部企业、楼宇集团接受应届毕业生、海外留学生和技能人才由市人才市场提供服务,实行优先保障。

四、保障措施

15、建立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召集人由市长担任,成员由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公安局、市经贸委、市规划局、市国土局、市人事局、市商务局、市统计局、市教育局、市信息化办、市卫生局、总部企业和楼宇集团所在地(区)政府负责人组成,负责制定促进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发展的政策,统筹总部企业和楼宇经济企业的认定,审定有关补贴和奖励,协调处理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市发改委作为联席会议的牵头部门,要建立专人联系总部企业、楼宇经济企业制度,不定期研究推进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发展的措施,全力推进我市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发展。

16、细化促进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根据类别,分别制定《总部企业、楼宇经济企业认定和扶持办法》。按照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的总体发展要求,细化促进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形成政策合力。

17、建设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发展信息平台。扎实推进电子政务,健全政府信息网络系统,构建信息交互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定期向总部企业、楼宇集团本市发展规划、重大发展政策、重大项目投资信息和改革措施,为企业提供快速、便捷的商务、法规和政策信息等各类资讯。

18、加强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运行分析和监管。健全总部企业和楼宇集团行业管理和监督,建立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统计分析体系、核算制度,全面准确掌握全市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发展状况。相关部门要加强经常性的研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拿出有效的解决办法,提高把握和促进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第3篇:楼宇经济扶持政策范文

一、今年以来的指标完成情况

预计*年我县实现三产增加值54亿元,同比增长12%,占GDP的比重为25.9%。据统计,*年1—12月份,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76亿元,同比增长18.1%;全县第三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96亿元,同比增长87.5%;全县完成三产地税收入3.041亿元,同比增长13.3%,占全县地税总额的41.63%。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91.93亿元,同比增长22%;贷款余额180.79亿元,同比增长35%。全年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09.5万人次,同比增长18.72%;实现旅游总收入16.04亿元,同比增长25.05%;境外游客明显增多,接待入境游客6283人次,同比增长19.13%。

二、突出重点,推进三产又好又快发展

20*年,县三产发展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及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按照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坚定不移地走创业富民,创新强县之路,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滨海开发战略,全面加强和落实规划引导、政策扶持、招商引资、项目推进等工作,积极推动第三产业和谐发展。

(一)加强调研重谋化。一是对县中心城区内改变建筑物原有使用功能,从事第三产业经营活动的情况开展了调研,形成了《关于加快我县中心城区“退二进三”进程的思考》,就推进中心城区“退二进三”进程提出了有关建议,鼓励引导中心城区现有工业企业外迁或转型,规范城区利用现有建筑物改变用途从事服务业经营活动的行为。二是就进一步拓宽税源经济领域,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开展调研,提出了积极培育重点行业、积极扶持重点企业、积极引进新企业落户、鼓励发展楼宇经济等有关建议。三是对开发区老区的业态进行调研,研究提出了老区内三产业态的有关建议。四是对我县现代服务业进行调研,提出我县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建议。

(二)完善政策重引导。一是出台了《关于促进我县三产税源经济和楼宇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盐政办发〔20*〕107号),通过积极培育重点行业、积极扶持重点企业、积极引进新企业落户等措施培育我县税源经济新的增长点;通过鼓励企业入驻商务楼宇、奖励商务楼宇招商、奖励特色商务楼宇等措施促进楼宇经济发展。二是扶持三产重点企业发展。年初,积极组织我县三产企业参加市十强三产企业评比活动,我县海外不夜城大酒店有限公司、*滨海明珠生态园、浙江海发担保公司、*县博大职业技术有限公司、*浦发金属材料公司等企业被评为2007年度*市十强三产企业。同时,根据《若干政策》,按照逐年计划、分批培育的原则,出台了《20*年度*县服务业优秀企业评选办法》,开展餐饮业、宾馆酒店业、旅游业(旅行社)等行业内优秀企业的评选工作。今年按照评选办法,已评选餐饮业和宾馆酒店、旅游业三个行业的优秀企业。四是根据三产发展扶持政策,及时会同县开建办、县财政局按规定兑现了*新江厦百货大楼项目首期奖励资金,并做好拟申报企业的政策咨询工作。目前世纪联华、祥龙物流两个三产项目符合我县三产发展政策,申报工作已基本完成,初审工作已会同财政局完成,下步可落实政策。

(三)推进项目重发展。今年列入全县临港产业推进年活动的重大三产项目共20个(不含安置房项目),项目总投资47.17亿元,*年计划投资14.24亿元,其中续建项目11个,新建项目9个。截止12月底,20个重点项目中已开工项目共19个,完成投资12.4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87%。一是成立三产项目推进组,年初在与业主单位和各镇进行项目对接的基础上,编制了20*年重大三产项目年度建设计划,明确项目年度投资及形象进度要求;积极争取浙江钱塘港口物流和中国国际紧固件五金城两个项目列入浙江省服务业重点项目。二是建立项目进度月报制度,全面动态掌握项目的进展情况,对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时组织协调和解决,为加快三产项目推进创造有利条件。特别是针对国际紧固件五金城、海韵华庭项目、新江厦百货大楼项目、*花卉市场等项目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多次组织召开协调会议,促使落地项目加快进度,有地项目尽快完成前期工作早开工,在谈项目早落地。

(四)强化招商重储备。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和杭浦高速公路的通车,我县的交通区位优势进一步显现,“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力度不断加大,三产招商氛围更加浓厚。一是加大三产项目用地的推介力度,按照地块收储情况排定出让计划,通过各种招商渠道对拟出让地块进行推介宣传。在杭州举行的滨海新城1号地块推介会,吸引了60多家企业参加,与会媒体近20家,大大提升了我县滨海新城的知名度。二是加大三产项目招商力度,会同相关单位分别赴温州、杭州、宁波、香港、瑞安、乐清等地举办各类招商活动10余次,并举行了临港产业招商推介会及经贸洽谈会、香港(上海)商会大桥行——*投资环境说明会等活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精心包装港口物流、休闲旅游、商务酒店等项目,在香港举办的*县服务业项目推介会上,共推出十三个服务业项目。三是充分利用我县目前已经建成和即将建成的商务楼宇,做好企业的“二次招商”。特别是将中国国际紧固件五金城和海安星港城的招商项目进行包装,在我县举办的各类招商活动上予以推介。四是加强以商引商工作,组织召开*籍在外投资机人士座谈会,加强了与*籍在外投资人士的联系和沟通。五是制作了*县第三产业对外宣传画册,多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我县第三产发展的良好基础及美好前景,在对外宣传与招商活动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五)理顺机制重基础。一是抓机构建设。年底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决定,进一步理顺三产发展体制,筹建成立了*县三产发展局(旅游局),加强政府对第三产业的综合管理和统筹协调。经过前期的筹建工作,目前三产发展局(旅游局)已落实了办公场所、搭建了人员班子,筹建工作抓紧落实、基本完成,三产、旅游等各项工作已正常开展运作。二是在*年初召开会议,总结2007年工作,提出20*年工作思路,分解三产发展工作任务。做好季度和半年度三产发展情况分析,提出发展对策和建议措施。三是配合有关部门开展三产调查统计工作,全面了解掌握全县三产的规模、结构、效益等基本情况,为政府指定政策、规划,进行经济管理与调控提供依据。

三、2009年三产发展工作目标

2009年我县三产发展总体工作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全省服务业工作大会精神,按照县委、县政府实施“两创”的总体战略要求,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资源,与邻县错位发展的思路,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求,通过规划指导、资源集聚、项目支撑、重点带动、政策推动,加快生产业的发展,加紧休闲旅游业的开发,加速传统服务业的改造提升,积极引进和培育现代服务业,全面提高三产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

大力发展生产业。重视发展生产业,修订完善生产业发展规划,通过建设生产业集聚区创造规模集聚优势,尽早形成较为完善的服务产业链,更好地为制造业企业服务。一是以港口建设为依托,以专业物流企业引进和培育为重点,以基础设施、信息、金融体系建设为支撑,依托海河联运优势,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努力把我县建设成为浙北重要的区域性物流转换中心。二是以专业市场区的开发为契机,积极推动专业市场与产业互动发展,充分发挥信息发达、商流集聚、物流枢纽优势,规划发展特色专业市场。三是以推进*科技创新园为载体,加快构筑我县新的产业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壮大我县科技信息服务业。四是围绕科技创新、城乡道路建设和改造、中介金融以及农村服务业等服务优势产业发展,积极发展广告、工程设计、科技、企业管理、会计、律师等咨询服务业和商品、生产要素市场中介服务业,加快行业的职业化进程和规范化发展。

全力推进滨海休闲旅游业。有效利用地处长三角的良好区位条件,进一步突出重点、找准亮点,推进休闲旅游业发展。一是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打造*滨海旅游品牌。以南北湖景区为重点,以大桥旅游为亮点,以县城滨海景区、白塔山海岛景区、核电景区为基点,策划和建设一批符合市场需求的精品项目和示范项目,提高旅游集中度。二是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加强区域旅游联动协作,积极培育规范旅游市场,继续办好南北湖文化旅游节等旅游节会赛事,努力形成浙北旅游集散中心,打造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有机结合的休闲旅游服务体系,提升滨海城市品位。

着力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一是围绕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退二进三”步伐,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做好交通、旅游、餐饮、网络信息等服务业的接轨,提升经营档次,营造优美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群体。二是重点培育和发展商贸龙头企业,努力建设一批中高档商贸流通餐饮企业。三是大力推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现代经营方式,以超市、便利农家店、自选商场、专业市场等为重点,推进零售业、批发业的连锁化,鼓励方便生活的连锁企业向社区和农村延伸。

四、2009年的三产重点工作

(一)抓规划引导。着眼新的发展实际,新的发展需要和新的区域竞争,进一步完善规划,强调科学定位,突出规划的战略性、前瞻性和导向性。一是在当前国内宏观经济形势急剧变化,增速下行压力增大、外部需求萎缩、内部需求不足的严峻形势下,结合《*县第三产业发展规划》实施已近三年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当前三产发展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准确把握发展趋势,潜心谋划未来几年我县第三产业发展纲要。二是根据《*县第三产业发展规划》,对我县物流发展天然禀赋、物流园区建设、物流企业发展情况进行深入调研,争取出台我县的物流发展专项规划,促进我县产业发展。三是做好我县旅游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并指导景区做好乡村旅游专项规划的编制。四是会同发展主体,做好专业市场发展规划。

(二)抓政策完善。一是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进一步梳理我县的三产发展政策,根据新的发展需要完善我县的三产相关扶持政策,并对我县三产扶持政策进行汇编。二是根据《进一步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制定好三产发展扶持政策的配套政策及评比办法,加强宣传,扩大政策知晓度,发挥好政策导向作用。三是以系列三产扶持政策为指导,进一步抓好政策的落实、审核、兑现,使政策的引导作用真正得到充分发挥。

(三)抓项目推进。我县三产发展总量偏低,区域辐射力不强,吸纳能力较弱,主要是缺少具备较强带动力的大项目,如大型专业市场、物流基地、旅游开发等项目推进较为缓慢,交通、区位、产业等优势还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因此,下一步要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对事关我县经济转型的现代服务业的新型项目,要加强研究,尽快适应,真正做好“会服务”,着力加快项目推进,增强服务业发展后劲。一是加强项目前期工作。以国家扩大内需为契机,抓好09年度服务业项目预申报工作,优先支持带动力强的服务业项目,切实抓好用地保障,并在投融资、用水用电等安排上给予倾斜。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全程参与重点项目的规划、供地、招商、审批各环节的协调,服务工作细化,努力提高项目服务水平。二是加快在建项目的推进。健全项目推进长效机制,加强施工建设阶段的项目管理,加大紧固件五金城、美林·金色港湾、新江厦百货大楼、钱塘港口物流园区、林龙港口公司海运码头、悍马·盛世家园、南塘琴园等项目推进力度,认真分析影响项目推进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化解制约因素,全力攻坚,切实增加有效投入。

(四)抓招商引资。我县的三产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三产项目储备、三产项目推进必须长抓不懈。分析我县目前三产重点项目的现状,项目少、项目小的形势比较严峻,09年要认真研究在当前特殊经济形势下,三产招商引资的新特点,坚持内外资并举的原则,积极探索和创新三产招商引资新方法,开拓三产招商引资新领域,大力引进带动力强、影响力大的三产项目,切实增强全县三产发展后劲。一是围绕港口物流、滨海房产、旅游休闲等招商重点,包装策划一批现代服务业项目,进行强势推介招商,提高招商成效,形成新的投资热点。二是搭建招商合作平台,做好与上海、宁波、杭州、温台等地相关行业协会、商会等团体的对接,积极主动地进行联系、交流,开展专业化、小型化、专题化的接轨活动,形成经常性、多形式合作交流机制,增强招商引资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三是强化中国国际紧固件五金城、恒隆广场、海安星港城、高科技园区等项目和区域的二次招商工作。四是建立我县商务楼宇招商平台,做好社区商务楼宇、商铺、厂房信息和招商工作。

(五)抓载体建设。将09年作为服务业发展宣传年,根据县委县政府要求,适时召开全县三产发展大会,并开展服务业发展宣传年活动,分别在报纸、电视台、电台、网络上开辟专栏,加大全县服务业发展政策、行业动态、节庆活动、品牌企业等方面的宣传和策划,不断提升我县服务业发展水平和形象。09年以抓载体建设为重点,努力开展行业协会创建工作,新组建2—3家行业协会,制定服务业行业标准,鼓励服务业企业注册品牌,开展我县的服务名店、服务明星等评选工作,积极引导各镇、区开展种类创建活动和文化旅游节庆活动,鼓励行业协会举办餐饮文化节、旅游文化节、购物文化节等系列节庆活动,以活动创建和载体建设来推动三产各行业发展,来营造三产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4篇:楼宇经济扶持政策范文

会议要求,2014年,区工商联工作要再接再厉,谋求实现“七大新突破”。一是围绕主题实践,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力争在转变作风上有新突破;二是服务发展大局,抓住工作重点,力争在促进非公经济健康发展上有新突破;三是加强政治引导,加大培养教育,力争在引领非公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上有新突破;四是夯实政治基础,扩大统战对象,力争在发挥新阶层人士作用上有新突破;五是指导商会建设,力推商会发展,力争在商会运作规范化、制度化上有新突破;六是弘扬光彩精神,助力感恩行动,力争在引领非公经济人士承担社会责任上有新突破;七是强化队伍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力争在提高工商联工作水平上有新突破。

召开第十三届

第五次主席(会长)会议

近日,区工商联第十三届第五次主席(会长)会议举行,区委统战部副部长、区工商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陈楠主持会议,区政协副主席、区工商联主席刘幸偕等领导出席会议,会上,陈楠通报了区工商联(商会)2013年工作情况,征求大家对区工商联机关作风建设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各主席、会长学习交流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和酝酿2014年工作思路,为开展群众路线教育作准备。

区非公经济财政扶持政策体系的调研信息

近日,以“美丽家园共建共享”为主题的2013年杨浦区各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调研成果信息暨表彰会举行。区委书记陈寅、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吴捷出席并讲话,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王立新主持。

当天的10项调研成果内容涉及创新产业园区、区域科技成果转化路径、中小企业发展扶持、公园水生生态景观、创新社区管理、完善楼宇经济等方面,均被评选为调研成果优胜奖。区政协副主席、区工商联主席李长毅代表区工商联了关于区非公经济财政扶持政策体系的调研信息――《以优良的政策环境不断增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发展信心》。

第5篇:楼宇经济扶持政策范文

十年磨剑:走出“建邺服务”嬗变之路

建邺区根据自身发展定位和资源禀赋,坚持打造特色、错位发展,基本构建了以金融服务、总部经济、广告创意、电子商务、游戏动漫、高端商务商贸等为重点的主导产业体系。2012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81.1%,服务业在全区产业中的分量进一步加大,为现代服务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初步实现了从“城郊结合部”向“城市新中心”,从“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的嬗变。

四大板块基本成型:合作竞争、错位发展。河西中央商务区(CBD)以金融和总部经济为主导产业,是全省首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以及长三角北翼区域金融中心。新城科技园核心区4平方公里,是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江苏省级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园”。已逐步形成软件和信息服务、广告创意、城市设计以及绿色新材料等产业集群,正朝着打造国内一流都市型科技产业园和长三角创新创意中心的目标努力。江东商贸区核心区2.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商业贸易、商务办公、文化旅游等。“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省级经济开发区是南京市迄今最大的对外合作项目,总投入约900亿元,规划建设规模约650万平方米,以建设新型“城市生命体”为目标,重点发展以生态科技、知识创新为核心的信息科技、生态环保、都市型和农业科技四大现代服务业。

六大产业加速发展:特色鲜明、良性互动。金融服务:建邺金融产业初步形成了以银行、证券、保险等传统金融业为主体,基金、租赁、担保等新兴金融为补充,中外金融机构并存,功能较为完备的多元化金融体系和全方位的金融发展格局。据统计,CBD已集聚各类金融机构200家,其中法人总部9家,各类省级以上金融一级分支机构近40家,准金融机构80余家。总部经济:共有各类总部企业27家。其中,经市级认定的内资总部企业5家,经市级认定的金融总部企业7家,经市级认定并挂牌的总部楼宇2家。总部企业、金融总部和总部楼宇认定数在全市位居前列。广告创意:全国首批国家广告产业园落户建邺区,园区规划建设载体80万平方米,建有广告总部区、广告企业创业区、广告企业发展区、广告媒体区、公共服务区、广告主题公园等“五区一园”。电子商务:建邺区是首批“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之一。成立了两个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江东产业园和舜天产业园。中国电商江苏代表处、南京市电商协会、雨润中央、南京广电淘东西、易钢在线等15家电子商务企业正式入驻。动漫游戏:全力打造“中国(南京)游戏谷”。现已有包括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国家级游戏基地和微软等游戏制作中心,以及魔盒等近20家优秀动漫游戏本土企业,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游戏创新创意高地和游戏创业产业基地。高端商务商贸:全区商务商业载体面积140万平方米,在建500万平方米,规模基本与新街口商圈相当。知名度、影响力和辐射力日益扩大。

三措并举:构筑“建邺服务”坚实支撑

充分筑牢产业之芯。推动产业快速发展,关键在于能否抓住核心环节,即所谓产业之“芯”。从政府的角度来讲,就是要内强核心、外抓造势、内外兼修。结合建邺区实际,我们主要从对内调结构、对外强招商两方面着手。对内调结构:从服务业对税收的贡献度分析,目前建邺区传统服务业仍占较大比重。为此,我们加大了对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信息传输以及软件业等产业的扶持引进力度,加快招揽企业,助力扩大规模,提高发展能力,不断提高现代服务业的贡献度。对外强招商:大型企业会大大提升区域经济产业核心竞争力。建邺区专门开发建设了3D智慧和招商平台,重点针对大型龙头支柱企业以及中等规模企业强化招商,打造一批知名品牌,提高企业集群化程度。2012年,全区税收规模超过千万元的大型服务业企业达到42家,对建邺区经济增长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将不断显现。

充分发挥政策之力。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在政策,关键在落实。用富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配套扶持政策来激励产业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共识。近年来,建邺区针对新兴产业特别是金融业、广告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科学制定产业规划,陆续出台了《建邺区关于加快新兴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建邺区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建邺国际英才实施办法》、《建邺区科技创新平台实施意见》、《建邺区关于南京国家广告产业园产业促进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现代服务业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对产业集群的形成和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加突出。目前,科技园新兴产业入园企业达85%,CBD新增企业中新兴产业达32%。

充分舞动市场之手。发展现代服务业,除了固本强“芯”、政策引导之外,更重要的就是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借助市场之手加速产业集聚、加快产业发展。特别是在企业引进和项目投资方面,大胆引进第三方评估机构以及民资参与筛选,通过市场自主选择和政府引导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增添项目活力。目前,全区传统服务业保持稳定,现代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和担保公司等业态纷纷入驻;科研、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集聚效应明显,入园企业和从业人员迅速增加;新兴业态中,总部经济、广告业、会展业和商务服务业迅速崛起,服务业整体结构逐步调整优化。根据2012年抽样统计调查显示,新城科技园科研、信息和软件业占企业总数的85%,从业人员占85%以上;CBD科研、信息和软件业占新增企业的24%,从业人员占20.78%;财政收入中同比增幅前四位的是:金融业116.73%,广告业62.16%,建筑业42.5%,科研和技术服务业40.31%,初步显现出了集群化发展的良好态势。

四路齐驱:塑造“建邺服务”永续品牌

建邺区如何真正把现代服务业打造成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引擎,把“建邺服务”塑造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新品牌,一直是我们不断探索、孜孜以求的重要课题。具体概括起来是“抢占两个制高点,坚持四条路径”:一是抢占总部经济制高点。总部经济是知识型服务业的重要服务对象,在推动城市现代服务业知识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结合四大功能园区发展现状,我们提出要构建CBD法人总部、新城科技园科技研发总部、江东商贸区国际总部和生态科技岛智慧总部四大总部经济集聚区,打造南京总部经济中心。二是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以产业规模化、技术高端化、发展集约化为发展方向,以广告创意、电子商务、游戏动漫、云计算、节能环保、金融服务等六大领域为重点,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和政府引导作用,推动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力争到2014年末,全区新兴产业发展格局和基础基本形成,新兴产业增速达到20%,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

坚持走转型之路。转型,转的是传统服务业,是做存量的文章。围绕传统服务业转型发展,以产业链招商为重点,通过整合各类资源,重新培植生产要素,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引导园区由粗放的规模扩张转移到突出特色、提升主导产业整体竞争力上来,形成有自身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以重大项目为核心延伸产业链。加快培育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产业关联度和带动性强的重大主导产业项目,形成高端产业链。以外资为主攻点提升产业链。重视引进与主导产业具有前后联系的外资作为主攻点,特别是国际知名大企业的引进,充分利用主导产业的价值链吸引外资,推动品牌企业产业化、传统服务业现代化。以政府导向为着力点做强产业链。根据传统服务产业发展现状,制定产业发展导向目录,明确鼓励发展和急需引进的行业、产品和技术,开展有针对性的择商选资,引导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

坚持走升级之路。如果说转型是盘活存量,那么升级就是做强增量。加快全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必须坚持走升级之路,以高端带动整体,以现代带动传统,从而真正形成基础坚实、动力不竭、良性竞争合作的产业发展格局。建设高品质载体。加快建设一批绿色人性化的国际甲级写字楼,带动区域商务品质提升。加强规划引导。将楼宇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招商引资、总部经济发展等结合起来,既注重盘活存量,又注重扩大增量,超前规划,稳步推进,科学发展。加快改造升级。注重现有楼宇的扩容更新和品质升级,提升河西新城空间形象。重新打造楼宇业态,搭建精品楼宇总部经济发展主平台,打造更多“南京总部楼宇”,着力构筑金融、保险、证券等总部楼群组团。

坚持走外向之路。发展现代服务业,服务外包是重要途径,最终必将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当前,建邺区要借助亚青会、青奥会等大型国际性综合赛事的举办,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在坚持走外向之路中迈向国际舞台。充分利用亚青、青奥机遇。亚青会、青奥会这两场重大国际体育赛事,为我们展示区域实力、纳入国际视野、融入国际惯例提供了难得机遇。鼓励本土企业参与赛事服务,承接国际订单,扩大国际影响。同时,吸引更多的国际服务型企业投资设点,力争在短期内产生集聚效应。加快培育国际型企业。从人才培养、市场开拓、研发支持、信息服务等环节入手,支持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合作。鼓励生产企业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合作,培育产业联盟。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合作。鼓励金融服务、软件外包等企业,主动参与国际认证,培育一批具备国际资质的服务外包企业,不断推动“建邺服务”走向国际舞台、赢得国际赞誉。

第6篇:楼宇经济扶持政策范文

在重庆几天的采访中,发现绝大多数投资者对两江新区优惠政策,最为看好的就是“到2020年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这一条。

两江新区甚于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的优厚政策,使得其成为了全国的一块“政策洼地”,对投资者而言,则是一块不容错过的投资沃土。

优惠政策鼓励创业

重庆市中小企业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重庆市一直在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有利的发展空间,如不断改善发展环境,提高融资服务水平,并在财政上给予相应的支持。

以中小企业最为关心的融资担保为例,重庆就出台了,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担保费补贴相关条例。条例中规定,如果担保机构要获得本年度相关财政补贴,2010年1~9月对中小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担保总额必须达到1000万元以上,同时对企业收取的担保费率不得高于2.5%/年,对企业收取的保证金不得高于担保额度的5%。另外,不得向企业收取除担保费以外的其他费用。与此同时,中小企业还能享受两江新区优惠政策的扶持。

据重庆市政府相关人士介绍,两江新区将集国家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政策、内陆保税港区政策为一体,对区内的所有企业授予在综合配套改革和与国际接轨方面的先行先试权利。

扶持微型企业“一拖三”

记者还从重庆市工商局获悉,他们正在就前不久出台的《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微型企业的若干意见》中的各项细节,与其他各部门进行紧锣密鼓的磋商与核定。

重庆市将对雇员(含投资者)20人以下、创业者投资金额10万元及以下的微型企业依据“投资者出一点、财政补一点、税收返一点、金融机构贷一点”的“l+3”模式进行扶持。

这项针对微型企业出台的利好政策,被形象地称为“一拖三”政策:个人投资5万元,财政补贴5万元,税收减免5万元,银行优惠贷款10万元,即5万元投资可换回15万元资金和5万元的税收减免。这一政策没有就资本的属性,以及这些投资人的身份及原居住地、在渝投资的领域作出限制。

同时,当地政府指定专门的担保机构对发展前景好、扩张能力强、符合国家及该市产业导向的微型企业提供免费担保,承贷金融机构则按照担保基金与贷款余额1比3至1比5的比例向微型企业发放小额担保贷款。重庆市计划今年将在主城区和部分区县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后,自2011年起在全市范围内推行。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在半年前的一个公开场合曾披露过这一思路,他当时的意图是,要借此政策将全国的民间资金特别是一些小额投资吸引到重庆来,最终壮大重庆的产业投资。

要素成本相对低廉

对于创业者而言,还有一个比较关心的问题便是生产要素。

重庆在矿产方面,锶矿居全球第三,锰矿、铝土矿等储量丰富,煤碳自给有余。渝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为3700亿立方米。拥有中国陆地天然气的1/4。三峡成库后,形成393亿立方米的淡水水库,是全球最大淡水水库,日均发电1亿千瓦时。而且,重庆正在成为国家重要的石油、天然气、电力、煤炭等能源运输基地。在东部沿海地区拉闸限电的时期,重庆的企业仍能享受充足的电力供应。

除了资源丰富,重庆获得生产要素的代价也相对低廉。在东部地区土地、能源等生产要素紧缺以及建设成本、生产运营成本不断攀升的情况下,重庆生产要素的成本优势十分突出。

同时,重庆本地劳动力成本总体上在与北京、天津、上海、成都、西安、武汉等城市的对比中处于较低水平。

金融支持助力创业

重庆中小企业局相关人员告诉记者,针对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其着力的对策就是大力发展担保业。他说:“担保公司与其他金融机构所不同的是,它是分行业的,也就是说它对本行业内的具体情况比较熟悉,对风险评估更加容易、更加专业也更加准确。”他透露重庆中小企业局方面有这样的思路,让担保公司朝小额贷款公司的方向进行试点。

另外,重庆市专门针对帮助和支持个人创业,推出了“微小企业贷款”。所谓“微小企业贷款”是重庆银行专门针对起步、创业阶段的微小企业推出的一项金融服务,其服务对象是广大的小摊主、个体户、小企业,这些人即使没有重庆市主城区户口,也就是外地小型投资者也可申请贷款。

申请微小企业贷款,重庆银行一般情况下不需要抵押,只要能找一两个其他自然人担保即可。对于金额较小的,比如借款金额在5万元以下的,借款人又符合重庆银行的放贷条件,不找担保人也可以贷款;金额较大的,重庆银行将视借款人的具体情况要求找怎样的自然人进行担保。目前,重庆银行的微小企业贷款,最低2000元即可贷,最高可贷到50万元。贷款期限从3个月至2年不等。

为支持微小企业发展,重庆银行在利率上也进行了优惠,通过让利的方式对微小企业进行扶持和支持,按借款人的资信情况和还款的时间不同,优惠幅度也不一样,最低利率可打8.5折。

入驻园区优惠叠加

在重庆,很多企业包括本地企业和外地企业都会将工厂或者办公地点选择在工业园区内。因为这个重庆市在政策导向上要把特色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加强规划管理,提高特色工业园区发展的总体规模和质量,促进重庆市特色工业园区发展。而且重庆很大一部分工业园区就位处两江新区内,园区政策可以和新区政策相互叠加。由此,重庆两江新区的工业园成为了重庆市乃至全国的“政策洼地”。

重庆港城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曾伟告诉记者,入驻都市工业园的业主都可以享受企业所得税按15%的税率缴纳等等。与此同时,凡入驻都市工业园的新办企业,从投产之日起3年内,每年所缴纳增值税、营业税和所得税,在区(市)财政分成部分中,可按50%安排扶持企业,用于企业扩大再生产。入驻企业招用下岗失业人员,符合条件的,可按规定参加再就业免费培训,并享受再就业小额贷款、贴息、社保补贴和税费减免等相关再就业扶持政策。另外,科技型企业、创意类企业以及东部西迁的企业都可以获得财政资金的补贴。

用足政策走上快车道

胡笑蓉

穿过重庆江北区内一栋栋形态介于厂房与写字楼之间的建筑物,记者在一幢办公楼里见到了意气风发、说话中气十足的汪官蜀。他是重庆恒圣源投资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也是重庆都市工业园楼宇企业协会的会长。

1992年,汪官蜀从国有企业的岗位撤了出来,走向自己性格更为适合的市场。仅仅靠着向母亲借来的2000元,白手起家创办了一家印刷企业。当经过几年的商海沉浮,汪官蜀的企业有着良好的发展

态势,但是却面临着因为没有合适的标准厂房而濒临崩溃的状态。

当时的重庆由于地理环境、交通状况等因素的限制,主城区的大量工厂纷纷外迁,城市工业“空心化”的现象已显端倪。黄奇帆上任重庆市长之后,把上海都市工业楼宇的经验带到了重庆。由此,汪官蜀与朋友合伙完成了第一个都市工业楼宇的改造工程。

这种无奈之中吃到的“螃蟹”,竟让汪官蜀尝到了甜头。一来重庆市为市级都市工业楼宇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包括享受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全额返还土地出让金及城市建设配套费,以及其他各项税费减免。此外,他还获得了重庆中小企业局对于都市工业楼宇环境改造的补贴,每年为100万元。二来汪官蜀自己多来来经营中小企业的经历,使得他对于中小企业的需求特别了解,将都市工业楼宇建成一个涵盖所有后勤服务保障内容,企业只需一心搞生产的全新模式,工业楼宇无论是出租率还是出售率都十分理想,这又让他赚了个盆满钵溢。

为了即将来到两江新区越来越多的外地企业,汪官蜀已经在江北区策划了两片都市工业楼宇。“其中D片区占地90亩,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将于今年年底开工,主要入驻的企业是依靠咫尺之遥的保税港区而发展的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的商贸和加工业。E片区占地1000亩,建筑面积200万平方米,将在2013年前完工,旨在发展成为包括微电子配套产业在内的创意产业和总部经济相结合的大楼。”汪官蜀对未来信心满满,他说:“我非常看好电子配套产业未来在重庆的发展。”

转战重庆投资休闲产业

甄爱军

一个对重庆毫不了解的浙江商人,为什么会愿意到重庆来投资呢?

王金富在山东东营广饶的义乌小商品城经营针织品,是梦娜袜业的地区总,年销售额达400多万元,按理说,只要把山东市场做大做强就已经足够了。但他还是不满足,决定来重庆投资。

尤其是在得知两江新区挂牌成立的消息之后,更加坚定了他的选择。目前他已从山东威海进了30多万元的货,只等今年10月份开业。

记者在重庆市合川区义乌小商品城采访问及王金富来渝投资的理由时,他表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自己在考察之后得到的结果。当他出门打车,或者外出就餐时,发现不管是出租车司机,还是饭馆服务员,都能提供很规范的服务;当他在一些批发市场询问当地商户了解经商环境时,对方告诉他没有乱收费,更不会有街头混混来收保护费;晚上出来散步,居民也告诉他自重庆严厉打击黑恶势力以来,已经安全多了;雇请员工的劳动力成本电要比山东低;就连汶川地震对当地的影响,他都打听过。

考察的结果,一切OK。“我不会拿自己的血汗钱胡乱投资的,没有相当的把握,一般是不会轻易做出决定的。”他说。良好的经商环境、治安环境等,都是经营成功的保证,而重庆已经具备了这些条件。还有更让他心动的,就是重庆人口多,生意容易做。

不过放弃自己的“主业”改做渔具批发,王金富有自己的想法。在重庆考察期间,他发现重庆的上班族特别喜欢钓鱼,周末合川周边乡镇的池塘里,挤满了钓客。于是他专门跑到重庆市渝中区的菜园坝小商品市场了解渔具的销售情况,看到有好些商家经营规模很大,大到出乎自己的意料,这让他感到经营渔具大有“钱”途。

第7篇:楼宇经济扶持政策范文

全街道树立创业典型3人以上(其中市级典型1人,镇级典型1人以上);在市级媒体有本街道创业报道2篇以上;累计建有2个以上经市级认定的创业实训基地,并有学员培训;累计建有2个以上经市级认定的创业孵化基地,面积不少于1000平方米;全街道开展创业培训50人、扶持110名劳动者创业,带动就业600人。

二、重点工作

1、宣传发动。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关于开展创建创业型镇(街道)通知》,以建立六大工作体系为重点,广泛宣传扶持政策,全力促进创业型街道建设。大力弘扬创业精神,以激活创业主体、弘扬创业文化、增强创业本领、树立创业典型、传播创业经验为主线,大力开展建设创业型街道宣传,积极营造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创大业和鼓励竞争、激励创新、崇尚成功、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为把街道建设成为创业之街道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2、调查摸底。根据文件规定的扶持对象,做到及时进行调查摸底,做到创业情况“六清”,即家族情况清、家族收入清、技术特长清、培训需求清、创业意向清、创业结果清,使工作重点心中有数、扶持重点心中有底。

3、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根据调查情况,相关单位结合工作职能,分别制定本单位、本部门的年度工作计划,要将工作计划排到具体活动、具体时间、具体人员。

4、落实扶持政策。以街道农经中心,劳动保障所为主,将政策汇编手册发放到创业者手中;对扶持对象,要及时解释、帮助落实相关的扶持政策,积极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做好沟通与协调。

5、完善服务体系建设。以街道农经中心、工商税务和劳动保障所为中坚力量,进一步完善街道中小企业“123”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组建街道中小企业创业专家辅导团,为创业者提供项目开发、方案设计、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

6、加快创业载体建设。各村(社区)要充分利用现有载体,加大创业基地、创业见习基地、实训基地建设,大力提高劳动者的创业能力,提高创业成功率,培养创业带头人。充分利用规模较大的闲置厂房、专业化市场、楼宇门面等适合创业的场所,建设具有滚动孵化功能的创业基地,鼓励各类资本参与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示范基地建设。

三、时间进度

建设创业型街道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全街道上下共同努力、协调推进,主要分四个阶段抓实抓好:

(一)准备动员阶段

1、营造舆论氛围。召开全街道建设创业型街道动员大会,启动建设创业型街道宣传工作,利用电视、电台、报刊、网站等新闻媒介宣传创业的重要性及意义,进一步宣传建设创业型街道的政策措施,宣传一批成功创业、率先崛起、做出突出贡献的创业者和企业家,宣传在建设创业型街道工作中解放思想、创新观念、锐意进取、扎实苦干的村(社区)、部门,宣传干部群众投身创业型街道行动所体现出的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良好精神风貌,引导广大群众敢于创业、善于创业、诚信创业,营造“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创大业”的创业热潮。

2、制定实施办法。街道农经中心、劳动和社会保障所牵头,按照通知精神,在收集整理国家、省、市制定和正在执行的创业扶持政策基础上,出台《街道建设创业型街道工作实施办法》,分解目标任务,制定考核办法。各村(社区)要按照街道的统一部署,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和重点,完善工作措施。

(二)调查摸底阶段

1、各村(社区)要及时对有创业意向人员的家庭情况、家庭收入、技术特长等情况进行调查摸底,掌握创业人员的第一手资料。

2、各居对辖区内的闲置厂房、专业化市场、楼宇门面等适合创业的场所进行彻底的调查,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引导创业。

(三)全面实施阶段

建设创业型街道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综合施策,整个建设工作贯穿全年,在把握好全年工作推进的同时,全街道各村(社区)、各部门既要以全街道建设工作为统领,又要结合我街道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工作职责,明确每月、每季度的工作重点。根据街道的初步安排今年我街道建设工作活动开展的主要工作及时间初步安排如下:

3月份:建设工作培训月。培训工作是建设工作的基础,要通过调查摸底,明确拟培训的人员、数量和培训内容,落实培训场所、培训师资力量。培训的开工分为普训式和实训式,要通过培训进一步明确创业的主体。

4月份:建设工作服务月。在优惠政策传递、宣传到创业主体的同时,积极做好政策的落实工作,突出创业扶持政策、改善创业服务、优化创业环境等工作重点。

5月份:建设工作招商月。全面开展多形式的民资招商活动,加快招商选资步伐,带动全民创业,促进就业。

6月份:建设工作竞赛月。开展建设竞赛活动,通报工作情况,公布推进创业型街道建设指标完成情况,找出存在问题,布置下半年工作。

7月份:载体建设推进月。各村社区要加快创业载体建设,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平台。

8月份:重点项目推进月。围绕全街道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围绕全街道50项重点项目,加快项目的推进。

9月份:重点产业走访月。加强对全街道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的调查、了解,协调企业存在的问题,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10月份:建设工作督促月。就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查找不足,对照指标查缺口,狠抓推进。

11月份:建设工作提升月。加强对上的沟通和汇报,及时交流各地的推进情况,确保全年目标任务的完成。

同时领导小组相关办公室将每月公布各村(社区)个私经济发展情况,每两个月通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服务创业型街道建设工作进展情况,每季公布各村(社区)创业型工作指标完成情况。

(四)考评验收阶段

10月开始,采取村社区自查与考核小组抽查相结合,听取汇报与查看台帐、座谈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各村社区相关部门年度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12月底将考核结果上报街道创业型街道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公布。

四、组织领导

1、建立组织机构。为了加强对建设创业型街道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推进,便于对上联系与沟通,成立街道创业型街道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街道劳动保障所,主要负责研究政策、统筹规划、协调指导、考核督查等工作。

2、明确职责。各村(社区)要按照街道的部署要求,各尽其责,协同推进。劳动保障所负责大中专毕业生、下岗失业等人员的创业、培训工作,负责创业载体建设工作;农经中心负责中小企业的做大、做强工作,负责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发展工作;财政所负责创业政策制定、扶持资金的筹措和管理工作;统计部门负责有关数据的统计和创业环境满意度调查等工作;领导小组其他各成员单位都要结合各自职能,积极做好创业型街道的建设和全民创业的服务工作。

五、考核激励

1、组织建设工作模拟考评,对照全街道创业标准和工作目标任务,逐项认真考核,剖析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意见,充分做好迎接上级创业考核验收准备工作。

第8篇:楼宇经济扶持政策范文

一、上半年我区民营经济发展和各项任务指标的完成情况

今年上半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紧紧围绕全年目标任务和民营经济发展重点,突出搭建服务平台、实施重点帮扶、优化发展环境、积极招商引资等方面的工作力度,全区民营经济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上半年,新发展个体工商户1707户,累计达到18262户;新发展私营企业370家,累计达到3901家;新增注册资本1.9亿元,个体私营经济注册资本累计达到28.8亿元;个体私营经济实现税金2.95亿元,同比增长11.3%。上半年,我局已引进邦能电力设备有限公司、索信商贸有限公司、奕尊商贸有限公司、中庸金和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润桥广告有限公司等七八家企业和中国网通分公司信息平台项目,引进资金6000余万元;另外,1家投资担保公司和1家能源材料开发公司正在洽谈接触当中。

二、工作思路和采取的主要措施

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及省、市民营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安排,紧紧围绕提出的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全运的“四保”任务目标,以开展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为突破口,着力强化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扶持和服务,努力解决困扰民营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指导民营企业抢抓危(金融危机)中之机,促进了我区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创建完善民营经济服务平台,积极为民营经济新发展提供服务。我局紧密全区非公有制企业实际,抢抓机遇、创新思维、打破常规,着力构建“五大服务平台”,采取有力措施,全力做好各项服务工作。一是搞好民营经济投资创业服务。牢固树立“服务无小事、服务无止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服务理念,收集、整合辖区内各类社会中介服务资源,切实加强对各创业主体的鼓励、引导、扶持和服务。同时,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加强与驻区创业辅导、咨询论证等各类社会中介服务组织的联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鼓励支持全民创业,培育更多新项目、新企业、新增长点。上半年在工商、税务、技术监督等部门和会计、、资产评估等中介组织的支持配合下,我局为邦能电力设备有限公司、索信商贸有限人公司、奕尊商贸有限公司等企业无偿办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组织代码等行政许可手续40余件次,接受民营企业土地、工商、税务等政策咨询80余件次。二是搞好政策扶持服务。认真研究落实国家、省、市扩大内需、投资拉动等促经济发展政策措施和金融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优惠扶持政策,整理汇编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抓好政策的宣传和解读,开展“送政策、促发展”活动,及时掌握政策走向和资金投向,用足、用好、用活国家扩大内需等各项政策措施。了解掌握各地现代服务业发展情况和好的经验做法,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大力推进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和管理升级,培育竞争新优势。依托我区确立的金融、房地产、商贸、餐饮等服务优势产业,突出抓好龙头骨干企业的膨胀壮大,鼓励优势民营企业运用资本扩张和业务合作等做大做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优势产业集群,拉长产业链,增加企业效益。组织企业参加项目洽谈会、经贸洽谈会、应对金融危机促企业创新发展论坛等活动,引导民营企业提高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能力和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三是搞好民营企业投融资服务。积极搭建银企合作服务平台,抓好银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深入开展银企合作。及时掌握企业资金需求和项目开发、建设情况,筛选一批讲信用、有市场、潜力大的规模企业,推介给各金融机构,组织多家银行对有关企业进行合作前期调研考查,进一步加强了金融部门和企业的联系。鼓励现有民营公司多吸纳社会闲散资金入股组建担保公司和探索建立互助型担保机构,积极引进外地商业性担保公司到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开办担保业务。充分利用和市商业银行、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良好合作关系,听取他们对解决企业融资难的意见建议和办法渠道,参与组建银企合作协会等有关银企互助活动,组织民营企业融资和金融知识讲座,帮助银企面对面交流,帮助我区中小(民营)企业度过金融危机这一难关,努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四是搞好领导决策服务。紧紧围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全区重大调研问题的基础上,结合部门实际,深入开展了中介服务业、商务服务业调研和有关企业产权主体不清等具体问题的调研和调查工作,摸清了民营经济结构及分布状况、重点行业及产业集群的发展情况,找准了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广泛听取有关企业意见建议和要求,研究具体政策和帮扶措施,帮助企业克服困难。为加快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我局加强对商务楼宇单位的服务,密切与楼宇单位的关系和联系,有针对性地对齐鲁商会大厦、财富自由港等有关楼宇进行调查走访,广泛听取楼宇业主有关意见建议,及时了解掌握楼宇单位的服务需求,为全区民营经济发展和区领导决策提供了服务和参考。五是搞好商务中介服务。我局在积极为投资创业者提供无偿办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组织代码等行政许可手续,土地、工商、税务等行政审批事项政策咨询,联系项目资源和载体等创业服务的同时,我局加强了与中介服务业调查中掌握的已经形成产业优势的咨询类、会计类、广告类、法律类、房地产中介类等中介服务企业的联系,筛选一批民营企业示范服务中介机构,加强引导工作,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批素质高、服务优的民营企业服务机构队伍,实现社会服务资源的优化组合,构筑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中小(民营)企业服务网络。收集、整合这些社会中介组织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等相关资料和信息,为它们互通信息、互利合作提供协调服务,增强了中介服务业发展潜力,为我区创业者和企业做大做强提供支持服务平台。另外,为减少企业未按规定时间检验代码证而受到处罚和给单位正常工作带来不便,我们邀请了市组织机构代码管理中心到区行政服务中心和腊山工业基地,现场为我区几十家企业办理组织机构代码证年检手续,从而又开辟了一条政务服务绿色通道。

(二)营造和谐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加速发展。为促进民营经济特别是本土民营企业加快发展,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等国家及省、市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在全区进一步营造好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浓厚氛围。做好上级政策与我区企业自身实际结合文章,在资金扶持、人员培训、上市融资、信用建设和信息化推进等方面,用足用好各级政策。认真履行区经济环境建设工作小组办公室职责,及时协调、调度全区经济环境建设工作情况,进一步完善“七位一体”经贸服务机制,大力开展规范各有关职能部门对民营企业的执法检查,整理汇编民营企业的行政许可手续事项等形式多样的环境建设活动。把开展部门行政效能建设融入到服务民营企业工作之中,以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体现工作效能,进一步强化部门行政责任,明确部门职责,努力在“快、通”上下功夫。凡部门职责内该办的事,要快速办,建立民间投资重大项目绿色通道,推行重点项目办事承诺;当工作运转不畅需要协调时,要及时“沟通”;在企业面临困难时,要积极“疏通”。并针对当前企业面临的各种困难,按照“特事特办”和“一事一策”原则,协调政府各职能部门为企业排忧解困。同时,引导企业依法经营,建立和谐劳动关系,抓好安全生产,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引导困难企业在危机面前苦练内功,提高素质,加强管理,储备后劲;加强对民营企业的保护力度,为民营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提供法律咨询和建议,提高民营企业的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加大对依法经营、照章纳税、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贡献大的民营企业的帮扶支持力度,坚决制止“六乱”行为,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严防侵犯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恶性事件发生,努力保护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积极性。严格落实“首问责任制”、“承诺服务制”、“限时办结制”等制度,规范全局人员服务行为,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部门行政效能,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三)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积极招商引资。作为加快我区民营经济发展主要途径的招商引资,我局一直非常重视,努力做到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今年,我局在总结2008年招商引资工作的基础上,基于吸引民间投资是招商引资主要渠道的这一重要认识,积极探索招商引资的新途径,采取“政府推动、企业主体、载体平台、市场动作”模式,充分发挥企业招商主体作用,抓住机遇,主动出击,突出抓好民营大项目的引进和建设,特别是金融、商贸、餐饮、房地产等服务业的引进和培育。特别是在当前我区大力发展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的有利时机,我局及时调整招商思路和招商重点,紧紧围绕我区总体思路和发展规划,结合辖区资源载体、新区开发和老城改造项目,着力引进金融、中介咨询、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引导企业进入集聚区发展,提高招商引资规模和质量。另外,突出招商引资工作领导,优化全局人员招商意识,加大对招商引资项目的调度、跟踪、服务力度,全力当好“服务员”,做到能放则放,能宽则宽;多添动力,少加压力;多做“雪中送炭”之事,少为“釜底抽薪”之举,确保招商引资措施贯彻落实到位,推动重点产业群做强做大,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促进发展载体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

(四)积极参与全区重点工作建设。今年,我区建设“金融商务、洁净宜居、文明和谐”的任务十分繁重,围绕建设服务经济强区和片区建设等我区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我局抽调一名副局长和一名工作人员专门靠上经八纬一、小梁庄、九曲几大片区等开发建设项目工作。为全力做好这些重点项目开发建设工作,这两名同志在下派服务过程中,恪尽职守、坚守岗位,积极做好拆迁户登记、拆迁赔偿政策说明、回迁房造册、选户等上传下达、督促指导和调查研究各项工作。服务大局、服从指挥,协调解决拆迁户提出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工作到位,并积极向局反映工作情况,保证了区重点工作的开展和落实。

尽管我区民营经济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从我们自身而言,主要是对民营经济宏观指导、协调、服务力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大;民营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外部发展环境还不够宽松;招商引资方面,缺乏规模大、档次高、拉动力强的龙头项目。

三、下半年工作安排

(一)目标任务: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突出发展重点,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完善服务平台和服务体系,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招商引资,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因金融危机产生的困难和问题,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力争新增个体工商户1500户,全年新增民营企业600户,实现税金5.95亿元,完成招商引资引进资金2亿元的目标任务。

(二)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

1、继续为企业无偿办理各种行政许可手续。进一步加大为企业办理各种手续力度,想方设法在行政许可范围内进一步缩短办理时间,提高办理质量。

2、进一步深化银企合作,搞好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扶持金融业发展的工作意见,广泛听取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意见和建议,探索银企合作方式,加强银企交流与合作,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突破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融资难瓶颈。

3、搞好服务业调查研究,引导服务企业做大做强。开展服务业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形式,深入了解服务企业经营现状、服务需求和有关意见建议,及时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培育其做大做强。进一步落实“包企驻岗”工作制度,积极帮助企业解决融资、土地和政务服务等方面问题。

4、扶优扶强,抓好民营重点产业发展。对重点企业和发展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成长性民营企业,在各方面予以引导和扶持,促其做大做强。继续抓好餐饮、商贸流通业、社会中介服务业、商务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等支柱产业的发展,做大民营经济产业集群,打造特色民营经济版块,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第9篇:楼宇经济扶持政策范文

【关键词】产城融合;都市产业;转型升级

一、产城融合的概念和内涵

产城融合,是将产业功能、城市功能、生态功能融为一体的发展模式。把产业作为城市发展的支柱和动力源泉;把城市作为产业发展的载体;把生态作为生命健康与生活品质发展目标。

二、温州市龙湾区发展现状和特征

龙湾自1984年建区以来,经历了起点很低、速度很快的城镇化发展过程。包括经开区在内,1984至2010年间,城镇常住人口7.5 万人迅速增加到84.7万人,城镇人口67.24万。2011年所有乡镇经撤并调整后由5镇5街道变成11个街道,城市建成区面积占温州市区的19.61%,常住人口占24.72%,GDP占29.81%,工业总产值占45.54%,外来人口居多,占常住人口比重超过55%。

三、 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面对新的历史机遇,龙湾区有其良好的发展基础和优越的资源禀赋,但问题和挑战更为突出。

(一)产业布局和结构不合理,呈现低、小、散特征。第三产业滞后于第二产业发展,城市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进程的现状。

(二)“有区无城”的半城镇化状态,城市功能明显滞后。“村村像城镇,镇镇像农村”就是温州式城镇化的写照。城中村大量存在,空间无序开发,人口过度集聚,工业小区林立,似城非城,似村非村,人居环境较差,旧厂房、旧村、旧市场等城市三旧,以及长期形成的违章建筑、生产生活混合问题等仍较多存在。

(三)城市空间破碎,土地开发强度高。龙湾市场化逻辑下由工业引发的城乡空间变迁模式造成工业用地过于零散,工业小区、城中村和街道混杂在一起,城市扩展空间受限,工业用地的利用强度已达极限与工业用地效率有待提高这一矛盾,需要寻找新的土地开发模式与发展途径。

(四)产城分离导致“城市病”问题显现。龙湾区重生产轻生活使得高新区功能较为单一,环境保护不到位,城市污染严重。单位GDP产生的工业粉尘、SO_2、废水排放量都高于鹿城、瓯海等市区其他区域,分别是鹿城区的4.5、13.4和14.2倍。

四、上述问题的解决措施

产城融合的首要是居住和就业的融合,核心是使产业的选择和布局符合城市功能定位,通过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于城市功能的提升。大力发展生产业、利基化的高新技术产业、个性化量产的制造业、智慧产业以及绿色传统支柱产业等都市产业符合龙湾产城融合的发展趋势。

(一)发展生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加快发展服务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攻方向,也是工业化后期阶段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城市化与服务业密切相关,服务业是就业的最大容纳器,城市化过程中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三次产业的联动、社会分工的细化,会扩大生产需求,加快生产业的发展。

(二)推动生产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

根据龙湾传统制造业发达的特点,适应制造业转型升级要求,大力发展生产业,以科技研发、现代物流、营销贸易、设计策划和专业配套服务为发展重点,以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为发展方向,引导生产业在制造业密集区域集聚,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

发展生产业应从三方面着手:(1)鼓励制造业企业服务环节分离,充分利用制造业优势培育发展生产业,做强做专制造业,发展壮大服务业。(2)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生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如研发、设计、融资、营销、技术咨询等产前产后服务,同时加快制造业的创新与升级,加大其对生产业的引致需求。(3)推动制造业产业集群由“生产制造中心”向“营销中心、技术中心、设计中心、时尚中心”转型。

(三)以生产业为基础,发展楼宇经济

发展楼宇经济既要注重商业、服务业的同时,更要依托龙湾特色产业发展楼宇工业,推动由土地开发转向楼宇开发,由土地招商转为楼宇招商,经济由平面发展转向立体发展。

(四)以利基产业引导制造业的高新化

按照彼得・马什在《新工业革命》中的定义:利基(niche)产业需要高端技术,并形成一个相对狭窄、缺乏竞争的市场,同时拥有巨大增长空间且不受地域限制。因此,利基产品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鲜为人知,被人称之为“隐形冠军”,同时需要较多的知识信息投入和技术管理创新,这正好符合中国当前从“工业社会”中的“重GDP ”阶段向“后工业社会”中的知识经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经济结构转化的大势所趋,还适合不同区域的差异化发展。

(五)培育个性化量产推动产业时尚化

个性化量产涵盖一系列自动化和人工生产环节,通常根据客户定制需要设计一些基本产品类型,有助于高成本地区很多制造业的发展,满足定制化产品的需求。这些产品包括眼镜、专业家具、制鞋以及医疗器具等。

(六)强化节能减排加快传统支柱产业低碳升级

节能减排的含义是节约能源、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节能减排是加快传统支柱产业升级的目标,也是有效手段,可以通过减量化、技术创新、发展循环经济等途径实现传统支柱产业低碳升级。

五、对龙湾区都市产业驱动产城融合发展的建议

本次龙湾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城融合研究课题主要对城市空间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等提高城市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产城融合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可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指导和启发,通过进一步思考发现尚有下列问题还需有待深入研究:

(一)操作层面,如产业社区,包括街坊的交通出行系统、 公共空间系统、集约绿色低碳等相关规划设计,以及土地混合利用政策、产业政策和社区治理等;产城融合与城市规划的对接与协同,产城功能协调性评估;重点项目与城市综合体建设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政策层面,如都市产业土地、规划、税收等方面相关扶持政策;城中村改造中的土地补偿、就业保障、资金保障和住房保障;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三)制度层面,如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完善户籍、土地管理、城镇住房、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等难点问题也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