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增强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范文

增强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增强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增强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

第1篇:增强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范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按照会议安排,我就__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作大会发言,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同志们批评指正。

__镇辖22个行政村,78个村民小组,6093户,21335人,面积140平方公里,已建成农村社区10个。近年来,我镇按照“品质社区、和谐家园”的建设目标,加强组织领导抓调研,完善功能布局抓试点,落实经费保障抓精品,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努力把__镇农村构建成为充满活力、生机勃勃的“都市里的农村乐园”。

一是进一步加大农村社区建设的推进力度,探索农村社区长效管理机制。努力探索和建立农村社区监督管理机制,定期督查各场所运行情况;逐步推进社区服务中心社会化运行,不断拓宽融资渠道,确保中心正常运行。深化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实现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与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机结合的新途径。召开现场会,表彰先进,推广经验。我们还将开展结对活动,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结对共建,让城市社区的管理服务理念给农村社区带来有益启示,加强城乡交流,加快农村与城市社区接轨的步伐。二是进一步丰富社区服务内容,培育农村社区精品亮点。按照农村社区标准建设,完善服务中心功能设置,设立全程、健康文化、综治环保等系列服务,积极推行“一门式”中心服务大厅。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不断加强设施配备,不断充实中心服务功能。三是进一步加强社区工作队伍建设,提升服务水平。一要抓好培训工作。通过组织全镇农村社区负责人培训、座谈交流、外出参观等形式,增强他们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责任、信心和能力。二要充分发挥各种力量。建立村庄卫生、护村、健身等志愿者队伍,进一步增强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能力。充分发挥村干部、热心于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分子、下派干部、农村工作指导员等各种力量,同心协力和富有成效地参与和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三要开展各类服务和活动。积极开展各类健康向上的活动,积极培育社会组织,提供各类群众需求的服务,有效促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深入开展。

第2篇:增强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范文

关键词:城市社区;社区管理;问题;策略

一、社区与社区管理

“社区”这一概念首先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于1881年首先提出,宏观上分析,社区就是在一定地域空间内,具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并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在从事社会活动和社会互动中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社会生活共同体;微观上分析,社区是某一地域里个体和群体的集合,其成员在生活上、心理上、文化上有一定的相互关联和共同认识。基于社区的以上特征,社区管理是指在政府的指导下,社区职能部门、社区单位、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各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进行的自我管理。

目前,就我国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而言,仍然要求政府拥有强有力的社会管理能力。而且我国社区管理还处在培育阶段,所以,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还要采纳政府纵向控制型组织模式与社区横向自治型组织模式纵横交接所形成的符合转换政府职能、居民自治组织发展的网络社区组织模式;还要继续发挥政府的外力推动作用。

二、我国社区管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供给短缺

目前,我国社区的服务资源短缺现象严重,城市社区基础设施陈旧,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基本没有,综合性和专项服务设施的建设才刚开始。许多街道企业少,税收少,不得不压缩各项开支。在城市中独立于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的大大小小的驻社区单位,各自掌握着丰富的资源,但社区并不能与之共享,社区资源整合程度不高。

(二)社区自治程度低,社区管理与基层政权建设混淆

在社区管理的过程中,居委会困境的核心在于其所扮演的双重角色,所以,化解居委会困境的核心就在于处理好行政权和自治权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管理体制严重滞后于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发展,阻碍了社区的协调稳定发展。虽然已经强调了管理权力的下放、管理中心的下移,但是在一些城市的社区管理中,政府仍然扮演着替代包办的角色。主要是由于城市没有实质性的增强社区的社会管理职能,仅仅是扩展了居委会的职能、扩大了街道的编制,致使社区的自治功能和社会管理功能非但没有增强,反而被削弱了,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面对新形势,居委会难以适应,其管理工作很难顺利展开。

理论上讲,政府应该扮演“主导者、组织者、指导者”角色,但是,在现实社区管理活动中,社区居委会的功能始终得不到有效的发挥,社区居委会无法真正理清与地方政府的联系,缺乏应用的自治性,而是作为政府的“下属机构”承担一定的基础性职能。

(三)社区管理的立法滞后,制约我国社区发展和社区管理

社区管理是一个较新的观念,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未能建立起一个较为完善的有关社区管理的法律制度安排。社区管理工作的开展所凭借的仍然是行政命令,没有相应的和明确的法律基础作为依据。并且,在社区管理的执法活动上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主体单一、缺乏健全的执法队伍及专业的执法人员等。

这主要由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我国地广人多、情况复杂,经济发展快、社会变化快,而且我国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也都不完善,无法在短期内在制定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社区管理法律制度;二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民主法制进程还比较落后。需要用法律来管理和规范很多地方,法律制度的制定是一项艰难而又复杂的系统过程,并且必须与本国的具体国情相适应。因此,社区立法的制定相对滞后,制约了我国社区发展和社区管理。

(四)社区工作者人数少,工作任务重,社区工作专业化水平不高

社区委员会作为基层自治组织,由于自身的自治特性和资源的匮乏,导致社区工作缺乏专业的理论指导,社区工作专业化水平不高,但是却承担着部分“行政职能”,因而在社区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证明盖章多、调查报表多、检查考核多等三多普遍现象。致使人员本来就少的社区居委会的社区管理工作变得更加繁重。有些工作者,包括新聘来的人员,不积极发挥社区管理的自治性,而是坐等上级的命令,也不主动到居民群众中去问寒问暖,而是坐等居民自己找上门来。

(五)社区居民的观念形态及参与意识比较薄弱、缺乏社区归属感

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由高度集中的社区管理体制与理念,严重影响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管理活动的积极性。并且社区居民缺乏参与社区管理的渠道和机制,致使居民即使有参加社区自我管理活动的意愿,但是也缺乏参与的途径,此外,还缺乏参与社区管理活动利益保障机制。

居民之所以参与社区管理是为了追求他们的共同利益,因此要通过有效的制度供给来保证社区居民的共同利益。但是,现代社区和社区管理还是一个新生空间,社会管理的准确内涵、范围以及为什么要研究社会管理等问题,社区居民并不十分了解和熟悉,许多社区居民在观念上仍把社区管理工作当做是政府、街道办以及居委会的事,对政府管理的依赖心理和被动性较强,对社区管理工作漠不关心,严重制约了社区管理全面地协调地发展。

三、提高和完善我国社区管理的策略

(一)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是推动社区管理体制发展的治本之策

社区从总体上包括城市社区和乡村社区,因此社区管理涉及到对城市社区的管理和乡村社区的管理。然而,由于我国历史改革存在的遗留问题,例如城乡发展的差距的扩大,长期分割的户籍制度限制了社会整体协调性发展等问题。现阶段我国的城乡发展存在巨大的差距,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乡村和城市的差距岂止一日千里。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作为社区管理的基础,使我国社区管理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碍。因此,解决我国社会发展“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是推动社区管理体制发展的治本之策。

(二)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社区民主建设

一是要尽快转变政府职能。摒弃固有的等级制观念和政府管理一切的恶习。政府不要独揽大权而要与其他社会组织分享权力,即放权于社会。把应该由社会、社区组织来管理的社会公共事务,交给社会、社区组织自己去管理,强化社区的自我管理能力。而政府的管理思想也要多做转变,要让多沟通替代多强制,让多协调管理替代多控制管理。

二是要加快社区民主建设进程。通过举行一系列社区活动让居民深入关注社区、了解社区的发展现状、扩大社区管理决策的民主参与程度,比如:民主议事、选举、监督等活动。通过建立民主制度增强社区居民与社区居委会等工作人员的相互沟通和交流,以增强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比如:通过建立居民议事会、民主活动口和民意调查等制度。建立公开公布社区居委会及街道办事处的服务、政务和财务等内容的制度,让社区居民能够自由评论社区居委会和街道办事处的干部人员的工作内容。以调动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管理活动的热情、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管理活动的主动性,提高社区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治水平。

(三)加快我国社区管理上的法制建设

有了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撑,社区管理才能够在健康积极的方向上持续发展。因此,要加快我国社区管理上的法制建设。而要想建立政事分开和政企分开的社区管理模式,必须要加强与社区管理工作相关的组织、决策、协调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建设,从而使社区的管理活动更为有效。

社区管理工作都应该遵照法律程序进行,避免出现遇到纠纷事件时无法可依、无法可查,事情得不到有效解决,相关部门相互推诿责任的情况。只有以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有效保障,社区管理工作才能有条不紊的进行,并且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要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而树立政府的威信,促进社区管理工作的自觉性与自律性。并且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理论成果,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法律法规不但可以规范和约束政府自身的行为,而且可以促使政府依法行政和社区依法自治的有效结合,从而全面促进社区管理工作的的法制化进程。

(四)推动我国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社区化

需要在制度上明确政府、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社会机构在各自工作事务上的权限和职能,立足最低生活保障、失业救济、老年人服务、城乡社区统筹建设等社会公共事务领域的建设,努力加强我国社区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比如:政府可以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招标,团结社会的力量,以推动社会工作项目的顺利展开,促进社会工作机构的快速发展。

此外,还要积极让那些掌握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方法和知识的共青团、妇联、工会等人民社会团体帮助管理社区的公共事务。增强政府公共财政的支持,加大资金的投入,以提高城乡社区管理专门机构的社会地位以及社区管理工作人员、基层专业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在城乡,要建立当地的城乡社区社会工作的人才发展计划。研究并制定城乡社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培养发展计划,鼓励、吸引优秀人才向社区流动。

(五)提高社区居民的社区观念及社区归属感

社区归属感意指在社区活动中,社区居民倾向于把自己归入某一领域人群集合体的一种心理预期和心理状态。影响社区居民归属感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社区居民对社区生活条件及生活环境的满意程度;二是社区居民的社区自我认同程度,即是居民是否在心理上把自己当成社区的一份子或组成部分;三是社区居民在社区内的社会关系特征;四是社区居民对社区活动的参与程度;五是社区居民在社区内的居住年限,一般来说,社区居民在社区内居住时间愈长,其社会关系就愈深厚和广泛,从而社区归属感就会愈强。由此可见,要提高居民的社区观念与社区归属感,主要从优化和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入手,把社区管理建设成为沟通社区管理者与居民关系的纽带,使人们能够真正融入社区,从而促使社区管理为辖区群众造福,并反过来使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社区管理中来。

参考文献:

[1]刘视湘.社区心理学[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3.

[2]汪大海,魏娜,郇建立.社区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陈为雷.当前我国加强和完善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研究[J].理论与现代化,2012(01).

[4]李江新.社区管理三大参与主体分析――基于多元共治的视角[J].学术界,2011(05).

[5]马文静.基于协同论的我国社区管理模式创新[J].商业时代,2012(13).

第3篇:增强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范文

关键词:群众文化;社会注意精神文明建设;广场舞;作用

广场舞正是凭借其自身优点,在当前形势下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并逐渐成为了最具影响力、规模最大的群众文化活动形式之一,在群众文化建设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不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而且在人民群众的个人修养、身体素质锻炼等方面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研究探讨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以及广场舞的发展策略具有尤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

1 群众文化建设中广场舞的作用体现

1.1 丰富群众文化内容

广场舞自面世以来,就获得了快速发展,并迅速成为当前最流行、最具影响力、规模最大的群众文化活动形式之一,最主要源于其很好地丰富了群众文化内容。在广场舞出现之前,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更趋向于自主性活动,虽然也有扭秧歌、太极拳等集体性活动,但毕竟受众面较小,而且在受众方面也存在限制,比如扭秧歌活动的参与者多位中老年人群,太极拳活动的参与者多位老年人群。而广场舞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扭秧歌、太极拳等集体性活动受众面较小的这个问题,上至花甲老人,下至中青年,都可以参与到广场舞活动中来,这种全民皆宜的活动很好地丰富了群众文化内容。

1.2 增强群众交流沟通

在现代社会生活背景下,由于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使得人们个体过于独立这种情况愈加明显,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越来越少,即使是同一栋楼的邻居,很多都存在着“对面不相识”这种情况。人毕竟是社会性的高等动物,如果长时间的缺乏彼此交流与沟通,势必会影响他们的社交能力以及心理健康,这无疑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而广场舞的出现,由于是全民皆宜的群体性活动,从而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很好的交流沟通渠道,让他们有机会通过拉拉家常,实现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这对和谐的邻里关系、和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疑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1.3 增强群众身体素质

在现代社会生活背景下,人们在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逐渐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其身体素质却越来越差,很多人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但即便如此,在完成工作后,许多人的休闲娱乐方式一般是宅在家里,或看电视,或玩电脑,即使走出家门参与同事聚会、朋友聚会,也多去KTV、酒吧等场所,这些情况的出现,无疑会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而广场舞的出现,因其自身特有的魅力,能够吸引群众自觉自愿参与到广场舞活动中来,他们伴随着欢快的音乐节奏,打开自己的手臂,迈开自己的脚步,尽情享受在舞蹈中,既锻炼了身体,又能从中获得愉快的心理享受,这无疑有助于促进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1.4 引导群众文化发展

作为一种具有开放性的娱乐活动,广场舞还能很好地引导群众文化的发展。 [2]比如,对于经济条件一般的人而言,大多数文化娱乐场所都是盈利性质的,当他们无法去这些文化娱乐场所进行休闲娱乐的时候,要么将宅在家里空闲时间浪费了,要么将空闲时间浪费在了不良活动上,比如打麻将这种赌博活动。而广场舞由于其全民皆宜特性,门槛低,更容易为绝大多数群众所接受,进而吸引他们观看和参与到广场舞活动中来,在丰富群众业务生活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与创作热情,构建出了一个全民参与的群众文化环境,从而很好地引导群众文化的发展。

2 群众文化建设中广场舞存在的问题

广场舞在发展过程中虽然给群众文化建设,给人民群众带来了诸多益处,但是其存在的负面效应也同样不容忽视。新闻媒体就频频爆出广场舞因过于扰民,从而引发广场舞参与者与周边群众之间产生激烈矛盾这种情况。比如福州有人不堪广场舞大妈的高分贝喇叭“骚扰”从楼上喷水赶跑跳舞者,有的人不满广场舞噪音扰民 从而买来高频喇叭以噪制噪,这种“以暴制暴”的方式最终谁也得不到好处,而且使得彼此之间的关系更加恶化。再加之有些广场舞参与者缺乏环保意识,在尽情跳舞后,在场地留下大量垃圾却不管不顾而离开,不仅增加了环卫工作者的工作量,而且很容易引发其他人对广场舞参与者的不满。因此城市管理部门与文化部门有必要加强联合,对广场舞群众加强教育与引导,只有解决好广场舞现存的弊端,才能促使广场舞获得更好的发展,进而更好地为群众文化建设服务。

3 群众文化建设中广场舞发展策略

首先,加强广场、小区等公共场所的管理力度。比如中卫市文化广场就把整个广场分为几个部分,设置动区给群众提供健身娱乐的休闲场所,设置静区给需要安静的群众休闲的空间。其次,通过教育与引导加强群众自我管理能力。由于广场舞的扰民问题,许多地方采取了驱赶、阻止等简单粗暴的方式来禁止广场舞,但这种方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不利于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此时就可以公众的自我管理 [3]去解决,通过文化部门和场地管理部门提供交流沟通的平台,促使双方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同时,懂得不妨碍他人的自由与权利,最大限度地平衡彼此利益,这显然比简单驱赶、阻止管理来得更有效。最后,更改广场舞音乐播放方式。比如中卫市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局为广场舞集中点配置了相应功率的音响,为社区统一配发了小功率的拉杆音响,并做出了活动时间规定。还有就是运用先进技术手段,比如贵阳市云岩区中东社区给30多位广场舞大妈分发了无线音频发射装置与调频耳机,将无线音频发射装置与MP3、手机等相连,播放的音乐即可变成无线信号,大妈们只要戴上调频耳机,就可以接收到音乐,静悄悄地跳舞,过去让政府部门和民众痛苦纠结的广场舞扰民问题,就这样被轻轻松松解决了。

参考文献:

[1] 刘成骥.最活跃的群众文化――解析广场舞对城乡居民文化生活的影响[J].神州,2012(14):17+25.

第4篇:增强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范文

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系列会议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文明、构建和谐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共享和谐和城乡统筹、综合治理原则,以文明城镇、卫生城镇和新农村建设为载体,以城区、干线公路沿线乡镇、旅游镇、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整治村为重点。全民动员、广泛参与,在全市范围广泛实施城乡清洁工程,持续治理城乡环境秩序、交通秩序和经营秩序,有效改变城乡环境面貌,不断提高城乡文明程度和居民文明素质,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二、工作目标

构建长效城镇管理机制,做到“经营入室、车辆有序、广告规范、地面清洁、交通顺畅”,以良好的城市形象,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满足城乡居民生产生活需要。保持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城市、全省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奖等荣誉,积极创建平安畅通城市,将文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

三、工作重点

在市文明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动员全市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重点实施城乡清洁四大工程:

1.市场工程:综合治理城镇主干道、过境公路出店经营,规范流动经营、占道经营。强化专业市场、集贸市场、农贸市场场外经营管理,规范场内经营秩序。

2.畅通工程。完善交通管理设施,强化交通秩序管理;重点清除城镇主干道、过境公路、旅游道路、公共场所乱堆乱放、乱搭乱建;各城镇、旅游景区施划停车泊位,建设公共停车场,治理乱停乱靠。

3.净化工程。重点治理居住小区、城乡结合部、车站码头广场等公共场所、主要旅游景点景区、旅游道路沿线、医院、学校、单位庭院等环境卫生,清除积存垃圾和卫生死角,配套环卫设施。实施村庄改水、改厨、改厕、改圈等工程。

4.绿化工程。重点开展城镇绿化建设,开展村庄及路边、渠边、沟边绿化,广泛开展封山育林、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活动。

四、实施步骤

城乡清洁工程是长期性工作,今年用9个月时间,分4个阶段:

1.宣传发动阶段(4月)。组织城管部门、新闻单位、乡镇场(街办、管理区)进行全方位宣传,重点宣传有关城乡清洁工程目的、意义,争取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支持和配合。各地广泛开展城乡绿化建设。

2.集中治理阶段(4月10日——5月31日)。4月10日至30日,在深入宣传的同时,城区深入开展城市净化活动,大力实施城市绿化工程;胡集、冷水、文集、九里、东桥等乡镇率先开展城镇环境综合治理。5月,其他乡镇、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整治村全面开展村容镇貌综合治理,重点整治脏乱差。

3.专项治理阶段(6月——11月)。针对城乡清洁工程中突出问题逐一进行专项整治,按照疏堵结合、建管并重、标本兼治的原则,专项治理占道经营、占道经营、场外经营、乱停乱靠、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排污水、公路打场晒粮等问题。

4.检查验收阶段(12月)。进行三大工程实施效果检查验收。

五、工作措施

1.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实施城乡清洁工程,是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迫切要求,是改善形象、提升城市品位的必然选择,是发展城乡经济、建设文明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市城乡环境有一定改观,但与周边县市相比,与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各地各单位务必高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牢固树立环境出生产力的观念,始终把城乡清洁工程置于重要位置,真抓实干,奋力拼搏,为改善城乡形象作贡献。

2.广泛宣传,提高素质。加强市民文明知识、健康知识、法律知识、交通意识和文明常识教育,深入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市民和门前四包等活动,增强市民参与意识。广播电视、今日等新闻媒介要常年开办专栏,对城乡清洁工程进行深度报道。坚持把知与行统一起来,培养自觉参与城乡清洁工程的良好习惯。通过教育引导、环境熏陶、制度制约、严格管理等措施,着力提高市民素质。

第5篇:增强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范文

2014年全区民政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和市、区党代会精神,以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为目标,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能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强化民政自身建设,为实现我区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作出积极的贡献。

一、围绕保障民生,增强社会救助合力

一是落实最低生活保障自然增长机制。城乡低保标准提高至月人均400元,对低保家庭中,学前和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阶段的在校学生分别增发低保标准全额20%、60%和80%的救助金,对低保对象中的单亲母亲增发低保标准全额20%的保障金。二是加大城乡医疗救助力度。切实将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临时生活救助对象中大重病患者、享受民政部门定期定量生活补助费的20世纪60年代精减退职职工、重点优抚对象等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力争实现全覆盖。完善医疗救助“一站式”同步结算平台建设,政策范围内住院自付费用救助比例提高至50%以上,进一步提高医疗救助水平。三是健全低保收入核查机制。建立完善低收入居民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比对机制、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和低保渐退等三项机制,确保城乡低保工作应保尽保、应退尽退、按标施保。四是继续做好危房改造工作。努力争取区、镇两级财政的投入,确保完成不低于100户的危户改造任务。五是提高救灾减灾能力。积极开展“5.12”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强化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防范和处置能力。六是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捐助网络。所有乡镇(街道)都要建立社会捐助工作站,开展社会捐赠款物的就地募集、调剂和资助工作。七是加强残疾人救助。对符合条件的无固定收入重度残疾人参照当地城乡低保标准100%发放生活救助金;对有固定收入,但低于当地低保标准的重度残疾人,参照当地城乡低保标准,补足其差额;对符合条件的一户多残、依老养残家庭中的残疾人,参照不低于当地低保标准的60%发放生活救助金。八是完善孤儿基本保障制度。散居孤儿每人每月660元最低养育经费和孤儿物价补贴得到落实。

二、围绕涉军群体,落实双拥优抚政策

一是全面落实优抚优待政策。进一步完善、落实抚恤定补优待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确保8月1日前按新标准落实到位。在保障重点优抚对象医疗待遇的同时,通过实行一站式结算服务,不断提高优抚对象医疗保障水平。二是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加强全区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和自主创业工作,使应参训率达90%以上,双证获取率、推荐就业率分别达95%。三是实行城乡一体化安置。农村退役士兵自谋职业补偿金和城镇退役士兵实行同标准。移交地方安置的军队离退休干部、无军籍退休退职职工接收安置率100%。无军安对象赴省、进京集访。四是以争创市级双拥模范乡镇、单位为抓手,全面加强双拥和国防教育组织建设,大力开展双拥宣传和国防教育,全面落实双拥各项政策,着力提升拥和国防教育水平,进一步夯实我区双拥“三创”(第三次创建省级双拥模范区)基础。

三、围绕普惠共享,保障老有所养

一是大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新建不少于59个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新扶持3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达省级示范性标准,15个以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配备专职管理服务人。二是不断改善五保供养条件。不断提高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进一步提升农村敬老院在院容院貌、安全防范、卫生防疫、生活护理等方面的规范化管理水平。三是加快养老机构建设步伐。以区社会福利中心、友谊老年公寓为重点,不断改善服务设施,提升服务软环境。鼓励社区力量兴办养老经机构,试点发展农村小型互助式老年集中居住生活区、小型托老所和幸福院。四是落实惠老政策。确保80周岁以上老人尊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积极为老年人办理《省老年优待证》,建立健全高龄老人的基础信息。五是着力实施居家养老购买服务工作。对低保、特困、空巢、高龄、重点优抚等特殊困难老年人,按平均200元/人月标准,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养老服务。

四、围绕基层民主,推动和谐村居建设

一是开展“全国和谐社区示范区”创建活动。不断完善和谐社区创建的长效机制,年内创成2个国家级、5个省级、15个市级“和谐社区示范社区”。二是加大农村社区建设力度。进一步深化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健全和完善村民监督组织的各项规章和制度,年内培育5个省级、15个市级“和谐社区建设示范村”。三是巩固和提高城乡居民依法自治达标率。扩大基层民主,提高村(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实践能力和自治水平。四是改善社区服务设施条件。新建成6家社区服务中心,通过开展“五星社区”、“十佳社区工作者”评比活动,提升社区建设水平,打造高素质社区工作者队伍。

五、围绕双快双好,发展民政经济

在民政经济的发展上,一是彩票销售在全市争第一的目标不动摇。培植6个彩票销售达200万的大镇,培植15个彩票销售过100万的大户,努力完成市局下达的彩票销售任务。二是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民政项目资金、霞光计划、社区建设补助等资金,弥补民政事业发展投入资金的缺口和不足。三是积极发展慈善事业。坚持开展“5.19慈善一日捐”活动,建立项目募集机制,拓展慈善资金募集渠道。

第6篇:增强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范文

八五七农场始建于1951年, 隶属于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牡丹江分局。农场地处密山市东南部,北邻完达山,南依小兴凯湖。场内常住人口2.2万人,总户数6 300户,下辖10个管理区和25个企事业单位。农场土地总面积85万亩,其中耕地54万亩,是农林牧副渔、工商运建服协调发展的大型国有农场。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开发建设,农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特别是2008年以来,这个场按照总局党委提出的“抓城、强工、带农、共建”的统筹发展方针,积极开展“三化”建设,全面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新农村与城镇化建设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城在林中,楼在树中,人在花中”的北国生态园林小城镇已初具规模。2009年,八五七农场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场”,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新农村建设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10年6月召开的全省小城镇建设现场工作会议上,八五七农场参加了会议,并代表垦区114个农牧场作了典型经验介绍。

一、抓好“四个建设”,加快推进农场城镇化进程

这个场牢固树立“科学规划,着眼长远”的理念,高标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镇,制定了“以规划为标准,以扩容为重点”的小城镇发展战略,确定了以“一年打基础、三年大变样、五年建成花园式农垦城”的发展速度和“近期打造成生态园林城镇,中期发展成旅游观光名镇,远期积淀成垦荒文化古镇”的发展目标。

1.重点抓住房建设,不断扩大小城镇规模。为了将农场小城镇建设成为产业特色鲜明,载体功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辐射带动力强,具有北方特色,能够聚集产业要素的现代精品农垦新城,他们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速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坚持将抓城的重点体现在“聚人、聚所、聚业、聚能” 上。2008年,八五七农场被农业部确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他们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大力实施 “康居工程”。累计投资4.2亿元,高标准规划、设计、建设了阳光、家和、朝阳花园等8个住宅小区,新建住宅楼共计30余万平方米,4 200余户职工迁入新居,占总户数的68%。农场积极推进居民点整体拆迁工程,将距场部20公里以内的15个居民点共计1 798户居民整体搬迁到场部,小城镇人口规模达到1.2万人。目前,农场小城镇已建设成为区域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中心,拉动农场和周边乡村区域性的经济、科技、文化、社会活动中心、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物流中心、商服中心和农副产品加工中心。吸纳了杨木、柳毛等乡镇100多户农村居民到八五七场部购买楼房。2010年,农场将投入1.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荔园等三个小区的开发建设,总面积9.5万平方米,改造危旧房1 132户,小城镇人口规模达到1.5万人。计划到2011年,场部地区消灭砖混结构平房,为进一步引导撤并居民点职工群众向场部集聚,壮大小城镇规模提供条件。

2.统筹抓基础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决定小城镇的载体功能。几年来,他们全面实施公路“畅通工程”,累计投资1.4亿元,修建水泥公路134公里,主要道路硬化率达98%,城镇街道和小区硬化率达到100%。全面畅通了农场、管理区、作业站与周边乡村的交通网络,在黑龙江垦区率先实现了白色硬化路面“区区通”和“队队通”。投资1 324万元,为杨木乡、红旗村等乡村建设了2个桥涵和16.3公里的水泥公路,连通了与周边乡村的水泥公路网络。投资240万元,为白泡乡等乡村建设了烤烟房、育秧大棚和温室大棚。承办了总局交通工作现场会,推广了农场开展公路建设的经验。 成功启动了客运公交化试点工程,既方便了农场职工和周边村镇居民的生产生活,又带动了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跨越发展。2010年,农场将投资280万元硬化道路3公里,完成场部地区公共区域及住宅小区的硬化及配套建设;投资3 000万元,完成场部新建住宅小区供热管网、上下水、宽带入户、硬化、亮化等工程,完成污水处理站建设工程、农场文化活动中心改造工程和数字化电视推广使用工程。

3.全面抓景观建设,提高小城镇建设水平。景观建设是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标志。几年来,农场投资近2 000万元对场部地区进行高标准美化绿化,采用以“屏、带、片”为主体,“绿色城堡、绿色屏障、绿色通道、见缝插绿”的方法,达到了“园有景、路有屏、块有形、角有绿”的效果。累计在场部地区栽植银中杨、金叶榆、云杉、小叶丁香等乔灌木7.7万株,新增绿化面积25万平方米。实现了路、树、住和绿地协调搭配,自然成景、独具魅力的生态园林小城镇的规划目标。为了增强小城镇的载体功能,增加小城镇的文化内涵,2009年,他们在翠园公园内建设了以反映三代北大荒人开发建设北大荒的《耕耘》主题雕塑,启动了场史陈列馆建设工程,改善了老年活动场所,这些举措对于丰富小城镇的文化底蕴,提升小城镇的文化魅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4.创新抓制度建设,提高小城镇管理档次。他们积极探索现代化小城镇的管理模式,建立行政管理、社会管理和居民自我管理相结合的城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挥行政管理的主导作用,在全场组织开展了文明卫生城创建活动,围绕整治场容场貌,修整主次干道、净化社区楼院、治理重点区域、美化沿线环境等重点,实现“四净、四要”。近年来,这个场按照建设城镇、经营城镇、管理城镇的理念,进一步加大了小城镇管理力度,建立健全了城镇管理制度。农场相继出台了《小城镇建设管理办法》、《场规民约》、《小城镇物业管理办法》等制度,实现城镇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通过城镇管理体制改革,使公用事业走向市场。环卫实行了社会化运作,由城建和社区测定工作量,分路段承包,清扫保洁面积由原来的10万平方米增加到目前的20万平方米,清洁度由城区二级标准提高为一级标准。

二、依托“两个优势”,促进城镇建设成果人民共享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城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工程,关系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八五七农场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使城镇化成为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有效地促进了社会和谐普惠区建设。

1.依托政策优势,使城镇化成为民生工程。为了让职工群众住上宽敞楼房,农场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使广大职工群众得到实惠。近几年,农场通过稳健有力的调控手段,将经济适用房的价格控制在1 000元/平方米左右,解决了大多数职工的购房难题。几年来,农场累计发放建房、购房、拆迁补贴7 165万元,使管理区的2 300户职工群众喜迁到场部住进楼房。他们还新建了400余套廉租廉价房屋,帮助经济困难的低收入群体,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2.依托产业优势,使城镇化成为富民工程。随着农场小城镇的规模进一步加大,辐射牵动能力的显著增强。农场拥有个体工商户430家,从业人员达到1 500人,具有农垦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已初具规模。目前,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农场吸纳劳动力就业、拉动农场经济繁荣和职工群众发家致富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农场吸纳了80多户农村居民到小城镇购置楼房,从事运输、餐饮等服务业,朝阳米厂等企业安排农村劳动力就业400多人。2010年,他们将进一步加强餐饮、住宿、家政服务、修理和文化服务等行业建设,努力提升服务档次,促进第三产业健康发展,打造城镇发展支持力,提高城镇发展综合指标。

三、实现“三个提升”,全面增强城镇化的综合实力

近年来,八五七农场根据城镇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和产业特点,科学确定小城镇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布局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行政区、文化娱乐区、科技教育区。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完善城镇载体功能,引导人口向小城镇聚集,全面增强了小城镇的综合实力。

1.实现了社会事业水平不断提升。这个场十分注重文教卫生等社会事业建设,充分发挥教学质量高,医疗水平高的区位优势,先后投入1 200多万元,改造了两幢教学楼,硬化了校园文化广场,新建了标准化的“六室”和垦区一流的植物园。有180余名农村学生到农场中小学就读。农场不断加大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购置了一大批先进的医疗设备,改善了农场医院和管理区卫生所的条件,为职工群众身体健康提供了保证。每年有3 000余名周边农村居民到农场医院就医。2009年,八五七子弟校荣获全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农场被授予“省级卫生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实现了职工文化生活显著提升。农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为农场开展公共文化活动和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条件。近几年来,他们积极践行以“诚信、务实、创新、卓越”为主要内涵的北大荒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旅游文化、娱乐文化建设,挖掘深厚的北大荒文化资源,提升农场小城镇的文化品位。农场每月开展一次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每天都有夕阳红演出队和太极协会在农场中心文化广场、翠园广场、老干部活动中心表演秧歌舞、健身操和集体舞等项目,丰富和活跃了职工群众的文化生活,增强了职工群众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充分展现了城镇化进程给职工群众精神风貌带来的巨大改变,激发了职工群众建设家乡、建设农场的热情。

第7篇:增强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范文

一、当前我市妇女教育与培训工作情况及初步成效

我们把提高妇女素质、激发妇女创造活力,作为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坚持三个面向,开展三类妇女教育培训工作,成效显著。

一是坚持面向基层妇联和妇女干部,开展女干部综合能力教育。在全市女干部中开展了“大培训、大提高、大展示”活动。在市妇联机关,围绕建立学习型组织,深入开展理论学习、岗位读书活动和“创文明机关,做妇女表率”竞赛活动,教育引导妇联干部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在镇、街道妇联中开展以“班子自身建设好,围绕中心服务好,宣传教育效果好,妇儿权益维护好,机制创新管理好”为主要内容的五好镇(街道)妇联竞赛活动;在村(企业)妇代会中开展“五好、五有”示范妇代会建设;在社区妇联中开展“争创巾帼文明社区、争当社区文明女性”活动。通过分层分类的竞赛活动,活跃基层妇女工作,增强各级妇联组织的活力,促进妇女工作的全面开展。据统计,近三年共举办各类妇女干部培训班135期,累计培训妇女干部12650人次。其中,溪口镇妇联实施的《请基层妇女干部到镇里来轮流当班》的培训模式,得到了全国妇联的肯定,《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予以宣传推广。

二是坚持面向城乡妇女,开展妇女实用知识教育。针对城乡妇女不同特点和需求,重点加强三项培训。强化科技培训,提高农村妇女的科技致富能力。成立了“巾帼”创业指导中心、农村妇女科技指导中心、农村妇女专业技术协会、“七彩巧妇”俱乐部等,并通过实施“巾帼农业科技接力”、“巾帼创业”等行动,举办女性创业实践培训班,创业女性成果展示,女性创业系列论坛等,开展了农村妇女的素质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妇女的整体素质和创业就业能力。近三年来,全市共有15000多名妇女接受了农业新技术培训,有2500多名妇女进入了农函大学习,有353名妇女获得农民技术员职称,发展以妇女为主的专业户、示范户310个,涌现出种植、养殖女能手650人。强化岗位技术技能培训,提高城镇广大妇女的综合素质。在广大城镇妇女中开展了“赛勤奋学习,比知识水平;赛一岗多能,比技术创新;赛诚信服务,比承诺质量;赛优化管理,比经济效益”的“四赛四比”主题活动,通过“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竞赛活动、“最佳女导游”竞选、行业标兵评选活动等,引导广大城镇女工岗位建功,岗位成才,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素质劳动者。强化妇女典型示范效应教育培训,在广大城乡妇女中形成了“学有榜样,比有目标,赶有方向”的良好氛围。全市各级妇联组织不断探索新的活动载体,努力发挥妇女典型的示范辐射效应,结合形势发展组建不同类型的女性先进事迹报告团,通过新闻媒体开展优秀妇女典型大家评活动,围绕农业新品种推广主题开展农产品精品竞赛,举办女能手优质产品和技能技巧展示会等,既形成了全社会关心妇女发展的舆论环境,又激发起基层妇女积极参与经济建设的蓬勃热情。目前,我市有全国级先进11人,省级先进个人30人,并涌现了不少女性法人企业,充分展示了新时代我市妇女敢创业创大业的风采。

三是坚持面向流动人口妇女,开展流动人口妇女素质教育。为提高外来妇女劳动力的素质,使她们尽快融入奉化经济社会发展,全市各级妇联在深入各类流动妇女群体中调研的基础上,推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和管理措施。通过成立了我市首家外来妇女组织(力邦社区妇联)、宁波市首个外来务工女性维权站(力邦社区女子维权站)、全省首家民族妇女之家(奉化市民族妇女之家)等三种组织模式的建立,畅通了外来妇女群体利益诉求的渠道,实现了自我管理的目标,为更好地团结、凝聚外来妇女共同打造平安奉化,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良好的组织保障。同时,我们还在外来妇女中开展了“唱响时代主旋律、展示巾帼新市民风采”巾帼服务月活动,推出了“巾帼新市民”学习行动、文明行动、维权行动和展示行动。通过举行“融入宁波大文化,做好巾帼新市民”知识讲座和模特知识培训班;组织巾帼先锋队开展“法律服务、健康服务”社区行活动;开设“流动法制课堂”,开展“巾帼十佳新市民”、“十佳新女性”等评选表彰活动等,先后为罗蒙集团、力邦社区、波导公司等单位的近万名外来妇女提供法律、健康等知识培训,提高外来妇女的整体素质。

三、当前我市妇女教育与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在取得成效的同时,我们也看到,现阶段我市妇女的素质和能力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新战略还不相适应,妇女对发展资源的占有与促进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的新要求还不相适应,妇女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与构建和谐社会提出的新任务还不相适应。我市妇女教育培训工作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与不足:

一是妇女教育培训普及面还不够广泛。虽然各级妇联和教育、科技、劳动、农业等相关部门千方百计为广大妇女教育培训提供服务,但由于城乡妇女人多面广,且文化层次及经济发展程度参差不齐,教育培训条件环境差别很大,目前,其接受教育培训的普及面相对不够广泛,甚至还存在着一些教育死角。

二是妇女教育培训经费缺乏。由于专项教育经费有限,开展培训教育所需的经费难以得到保障,限制了妇女教育培训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

三是缺乏有效的妇女教育与培训工作机制约束。妇女教育培训牵涉面广,妇联、教育、科技、劳动、农业都担负着相应的教育职责,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工作机制,影响了各种教育资源的充分整合及合力的形成。尤其在农村,由于缺乏培训的基础条件和资源、许多农村妇女技能培训多是短期行为,缺乏系统性和长期性,更缺少长效的激励机制,这一些问题都影响到农村妇女教育与培训的提高。

四、新形势下妇女教育与培训工作对策与建议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妇联组织如何找准提高妇女素质的着力点,如何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及长效性。我们认为妇联组织应该应当坚持以人为本,从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以科学辩证的思维不断创新妇女教育工作的内容、机制和方法,全面提高妇女的整体素质,进一步推动城乡妇女的统筹发展。

一要明确妇女教育的目标。新时期妇女教育培训的目标是以培养女性“四有”、“四自”精神、全面提高妇女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为目的,使广大女性全面参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从而推动城乡的统筹发展。

二要改进教育方法。在长期的妇女工作实践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但与面临的新形势相比,妇女教育存在着方法手段陈旧、滞后的问题。要增强妇女教育的实际效果,必须确立科学的人才观和正确的群众观,从妇女群众的思想实际出发,改进现有的教育方法。要由“声势型”向“实效型”转变,“单纯灌输型”向寓教于乐、寓教于文的“渗透型”转变。通过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妇女在参与中得到了教育和提高。

第8篇:增强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范文

关键词:公共文化;志愿者;培养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6-148-002

随着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在公益性文化机构有限的从业人员与越来越多的受众群体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必须弘扬志愿者精神,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面人士积极参与到公益文化建设中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文化志愿者队伍,才能有效缓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人力资源短缺的矛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同时,由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我国城乡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社会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在部分地区尤为突出,处理不好,将会影响到城乡社会的和谐稳定。这就迫切需要创新社会管理,充分发挥文化的力量,建立有效的调处机制,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挥好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通过提供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发挥“以文化人、润物无声”的作用,着力培育良呼社会风尚,疏导情绪、化解矛盾、关爱人心、抚慰人心,促进人际关系的和睦与社会关系的和谐,把基层群众的注意力吸引和引导到改革发展上来,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

1.顺应形势,在调研中孕育“递进培养工程”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采取了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实施了文化阵地标准化建设、农家书屋建设、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文化惠民工程,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市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公共文化志愿者因此应运而生。公共文化志愿者递进培养的指导思想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把优秀的文化爱好者培养成文化骨干,把优秀的文化骨干培养成公共文化辅导员,把优秀的辅导员培养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服务志愿者”为思路,坚持在实践中总结规范,在探索中完善提高,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导向和运作管理机制,使县域内所有社区、村居全部配备2--3名思想觉悟高、业务素质强、具有组织协调能力、传播先进文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

2.分类指导,在工作中落实“递进培养工程”

实施“递进培养工程”,必须抓住关键环节,保障任务目标落到实处。工作中,要建立注册登记、教育培养、管理监督、考核激励等机制,持续用力,深入推进。

2.1层级递进,逐步提升素质。文化部门应牵头组织对街镇村、各企事业单位文化爱好者进行摸底排查,并通过歌手大赛、票友大赛、乡村大舞台等活动发现人才,建立业余文化人才库。一是指导业余文化爱好者组建曲艺队、合唱团等群众性文化队伍,参加农村文化艺术节、城市广场文艺演出等各类文化活动,发挥个人特长,展示才艺,使他们逐步成长为舞台上的文化骨干;二是采取集中培训与具体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下发菜单式培训目录,让文化骨干根据自身需求,参加不同专业的培训,提高辐射带动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能力,成为一专多能的公共文化辅导员;三是按照职业、特长和业务能力,对公共文化辅导员评定星级,引导他们把文化活动与精神文明、移风易俗、弘扬新风正气结合起来,提升思想境界,培育志愿服务精神,自愿报名成为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

2.2加强管理,发挥带动作用。文化机构应不断探索各类文化,才管理方式方法,建立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管理体系,形成“总分相联、条块结合”的服务网络。文化馆应成立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俱乐部,负责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队伍的注册登记、日常管理、活动规划和协调运作。根据地域区划、工作单位分组,相应成立文化志愿者服务支队,设在各街道文化站以及重点企业、社区,负责管辖范围内的文化服务志愿者管理。志愿者俱乐部应定期召集文化志愿者,安排编创计划,结合不同时期群众要求,确定活动内容和主题,组织开展群众文化艺术培训、文艺演出,参与文明创建、扶贫济困、帮残助老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努力形成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和文明和谐的社会风尚,促进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同步提升。

2.3建立机制,保障工程实施。以机制激发活力,把完善长效机制作为推进“递进培养工程”的重要手段,不断建立完善运行工作机制。一是考核督导机制。各级政府应将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列入为民要办的民生实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把群众对文化活动的满意度作为考核文化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列入街镇党委、政府年度考核目标。各级政府应成立领导小组,出台实施方案,明确责任主体和形象进度,一月一汇报、两月一调度、一季度一检查,严格督导。二是投入保障机制。强化服务保障,统筹整合资源,为文化辅导员和文化队伍提供物质保障。另外,各级政府还应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标识评选,推出彰显志愿精神、体现城市特色的文化志愿者标识,经常组织开展志愿者宣誓、授旗、向志愿者颁发荣誉证书、送鲜花等多种形式活动,增强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每年要对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的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评比,对表现突出的予以表彰奖励,并通过在媒体上进行广泛宣传,扩大社会影响;鼓励机关、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和聘用优秀志愿者,建立起志愿服务与社会认同相对接的考评机制,引导社会关注志愿服务事业、弘扬志愿服务理念、深化志愿服务活动。

3.注重创新,在实践中检验“递进培养工程”

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递进培养工程立足于新形势下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积极探索工作的新内容、新方式,以人为本,层级递进,既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者网络体系,又充分发挥文化教育人、引导人、促进和谐的无穷力量,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一个闪光的亮点,符合申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新性、导向性、带动性、科学性的要求。

3.1创新性。创造性地实现社会文化工作的三个转变:一是对文化工作者个体而言,实现了由利己到利他的转变。过去社会上的文化爱好者仅仅满足于参与活动,展示自我,满足个人娱乐需要。经过递进培养起来的文化服务志愿者,既是文化的参与者、传播者,又是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示了个人风采,服务了社会,传递了爱心,传播了文明,实现了心灵的体验和更高层次的精神价值;不仅提升了志愿者个人的道德水平和服务能力,而目通过志愿精神的内化,激发了志愿者参与志愿文化建设的愿望和意识,在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能够更深刻地了解和认识社会文化,多方面地参与到社会公共生活中来,担负起更多的社会公共责任。二是就文化行政部门而言,实现了由政府包办文化向全民共建共享文化的转变。递进培养的过程也是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者网络建设的过程,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群众文化服务,有效地挖掘调动起各个行业、各个层次的文化资源,使过去屈指可数的文化馆、文化站少数工作人员孤军作战,变成了文化志愿者队伍的全方位、立体式覆盖,有效地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减轻了政府的压力。三是就公共文化的工作内容而言,实现了由简单的群众文化活动向弘扬先进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的转变。递进培养出来的志愿者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在志愿者俱乐部统一指挥协调下,开展长斯性活动内容丰富,阶段性活动主题鲜明。

3.2导向性。在县级领域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中有组织地推行志愿者服务,是我国基层社会文化发展的方向。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文化志愿者已经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通过递进培养工程,广泛吸收社会各个层面的专家型、专业型、特长型、热爱型志愿者加入到公共文化服务队伍,有效地改变了群众文化过度依靠政府的单一发展格局,弥补了群众文化事业专业力量不足的问题,也为志愿者奉献社会搭建了平台,更好的满足了群众文化的需求。

3.3带动性。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题的先进文化,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文化必须为社会文明进步服务。在组织发动群众文化爱好者参与社会文化过程中,各级政府应始终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按照“三贴近”的要求,以先进的文化凝聚人、鼓舞人、教育人、引导人。

3.4科学性。递进培养工程从理论提出、制度设计到付诸实践,内容不断深化,形式不断创新,始终追求科学,讲求实效,践行“以人为本、注重实践、规范发展”的科学工作理念。一是突出群众在文化工作中的主体地位。递进培养的目的不是培养精英人才,而是重在构建覆盖城乡的文化服务人才网络。培养的每名文化爱好者都是群众文化的生力军,都要给他们一个展示的舞台;而把其中的骨干培养成辅导员,进而成为志愿者,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引领先进文化,实现了群众文化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二是实现群众文化与火热现实生活的良性互动。三是顺应了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社会管理需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其提供坚实的道德基础和给力的精神支撑。构建和谐社会,文化必须先行。

第9篇:增强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范文

关键词:加强和创新 社会管理 思考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5-0267-01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改善社会服务,激发社会活力,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绥滨县隶属于黑龙江省鹤岗市,辖3镇6乡109个行政村,总人口18.9万人。当前要把绥滨县的社会管理提升到新的层次和水平,需要不懈地努力。笔者就绥滨县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谈几点看法。

一、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绥滨县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在社会管理上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1.社会形势日益复杂,社会管理难度增大。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化,由此也给社会管理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

2.基层管理工作薄弱,社会管理力度不够。一些基层的社会管理组织,如村委、街道、社区等,能够提供的服务资源有限,服务质量不高。

3.社会管理基层基础建设相对薄弱,社会管理投入不足。现有的基层基础保障水平低,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相对落后,社区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公共服务设施不够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以上这些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积极应对和妥善解决好这些问题。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应在重点难点上寻求突破

1.以加强服务管理为重点,创新特殊人群管控机制

1.1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信息平台建设,采取“一般人口常规管、外来人口跟踪管、高危人群重点管”的管理方式,完善“以房管人、以业管人、以证管人”相结合的流动人口管理机制。

1.2加强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推进家庭预防、学校预防、社会预防工作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村屯、学校”创建活动,全面落实中小学校法制副校长制度,召开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座谈会,有效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1.3加强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对象帮教管理。建立涵盖人员接收、管理、教育、考核及奖罚、社会保障、解除矫正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形成完备的社区矫正工作制度体系

2.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重点,创新“大调解”工作机制

2.1着力构建 “大调解”工作格局。全县9个乡镇要建立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109个行政村要建立村级治保民调组织。各级组织在调解矛盾纠纷中,坚持把“调解优先”的原则贯穿于化解社会矛盾的全过程,构建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人民调解“三调联动”大调解工作格局。

2.2着力搭建维稳工作平台。按照“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县乡村协调联动、三大调解衔接互补”的工作思路,加大调解工作的组织领导力度和深入推进强度,全县9个乡镇成立维稳工作中心,109个行政村,并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增强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的力度。

2.3着力开展矛盾纠纷集中排查调处行动。健全落实矛盾纠纷排查制度,落实乡镇与部门、条与块的排查调处职责。建立并形成县、乡镇、村(社区)“三个排查”网络和工作机制,突出对企业改制、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劳动争议等易引发矛盾纠纷的不稳定因素进行排查调处。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苗头和隐患,及时列入调处工作日程,逐件逐级落实责任人和责任部门。

3.以完善防控体系为重点,创新社会治安管理机制

3.1健全群防群治网络。组建和规范9个乡镇、109个村治安巡逻队,日常巡逻与节假日、节庆活动、敏感时期、易发自然灾害时期巡逻相结合,狠抓群防群治。

3.2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建立健全校园内部安全管理机制和周边治安秩序的长效工作机制,落实“一校一岗一警”,严密组织民警加强对校园周边的治安巡逻,加大巡防密度,确保中小学及幼儿园师生的人身安全、交通安全。

3.3深化严打整治。深入开展“打黑除恶”、打击“两抢一盗”、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查禁“黄赌毒”,重点打击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恶势力犯罪、多发性犯罪和严重暴力犯罪,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放在服务民生上

社会管理要搞好,就要发展好、维护好、实现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1.要继续加大民生投入。认真落实好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政策惠民工程。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在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及时解决群众的民生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