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学艺术研究范文

文学艺术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学艺术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学艺术研究

第1篇:文学艺术研究范文

Abstract: Our country many provinces released the local laws and regulations to protect this local folk literature art, and has made the good progress. However takes folk literature art big province the Hebei province actually appears bogs down. Therefore, we must protect the folk literature art, the advancement culture big province construction, the construction “harmonious Hebei”, realizes a Hebei quickly better development.

关键词:河北省

河北省位于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以及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交汇处,自古以来就是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杂居之地。燕赵河北,文化底蕴异常地深厚,不仅拥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也拥有众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燕赵儿女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品种,如河北梆子、评剧、冀东皮影、乐亭大鼓、吴强年画、昌黎地秧歌等不仅在当地称为一宝,有的还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然而,河北省虽是民间文学艺术大省,却不是民间文学艺术保护的强省。在当今如火如荼的经济发展热潮中,河北省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措施。而由于法律的强制性、普遍性、权威性等特征,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找一条符合河北省实际情况的民间文学艺术法律保护的道路。

一、民间文学艺术国内保护现状

在我国现行的知识产权制度中,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地理标志、网络域名、不正当竞争等制度都能不同程度的保护民间文学艺术。有学者用知识产权体系中的著作权和邻接权来保护民间文学艺术,我国的现行的《著作权法》规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有学者提出用商标领域的法律来保护民间文学艺术。①也由学者主张利用反不正当竞争法来保护民间文学艺术。②

我国在对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的立法状况体现在:1997年,根据《著作权法》第6条之规定,国家版权局起草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保护条例(草稿)》,规定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进行永久性的保护,该条例还确定了由政府的文化主管部门行使对民间文学艺术进行复制、发行、公开表演等授权的职责;2000年5月,云南省颁布了我国第一部专门保护民间文学艺术的地方性法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2001年,国家文化部起草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法(草稿)》,并正在进一步的修改之中;2002年7月30日,贵州省颁布了《贵州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并于2003年1月1日起实施;2004年5月6日,苏州市人民政府举行的第29次常务会议通过了《苏州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方法》;2004年12月1日起,四川省也开始施行《四川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办法》。

二、河北省民间文学艺术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河北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种类繁多,在已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8项中,河北省占了39项,其中:民间文学类2项、民间音乐6项、民间舞蹈3项、传统戏剧12项、曲艺3项、杂技与竞技5项、民间美术5项、传统手工技艺1项、民俗2项。虽然,这些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不足以不能完全包括河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毫无疑问,它们是河北非物质文化杰出和典型的代表。

但是,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环境日益受到现代知识的蚕食。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河北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如果对河北省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进行一番实地调查了解, 你会不难这其中的问题:

(一)、政府的保护力度不够

政府对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力度不够,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用于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严重不足,不能保证保护工作顺畅的进行。例如:对武强木板年画的拯救和保护工作不容乐观,一些珍贵的年画流失到了海外,也由得散落在民间,很难收集。鉴于此,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是很难对他们进行收集和整理的。也正是由于政府投入在这方面的资金不足,严重地阻碍了保护工作的有效进行。使一些民间文学艺术的抢救工作仅停留在形式上、口头上,没有真正的落实。2、对我省的民间文学艺术缺乏整体的认识,管理混乱。河北省虽然是民间文学艺术的大省,民间文学艺术多种多样,地域性也很强,但是,我省还尚未进行全面系统的普查,没有一个系统明晰的记录。虽然我省已经正式发行了《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但也是对省内的第一批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还不起不到实质的作用。

(二)、对民间文学艺术传承人的保护力度不够,后继乏人

目前,河北省部分珍贵的民间文学艺术正面临着失传、灭绝的紧急状态,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受到市场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法律不能更好的发挥对民间文学艺术传承人的保护作用,同时,由于现代意识对文化意识的冲击,年轻的一代热衷于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醉心于肯德基、麦当劳等,后继乏人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在当代社会里,“现代化”与“多元文化”的矛盾仍然存在。对一个民族来说,民间文学艺术是本民族基本的识别标志,是维系民族存在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如果没有民间文学艺术传承人的存在和坚持,它就会不可避免地消亡。为此,运用法律手段保护民间文化传承人的权利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三)、立法滞后,位阶太低

云南等省同河北省一样,都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学艺术,但是河北省却没有像云南等省那样制定保护民间文学艺术的地方性法规,因此,民间文学艺术保护的法律体系还没有在我省建立。虽然,目前河北省可以在《文物保护法》的框架下保护文物,但仅依此对相关案件的审理太过笼统,且操作性也不强,再加上如果在执法中存在执法不严的情形,将会使我省的文物保护受到严重的损失。

三、河北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

(一)、加强民间文学艺术保护的重要现实意义

1、保护民间文学艺术,是民族精神延续的重要内容,大传统赋予民族的是精神和思想,是“父亲文化”,以民间文学艺术为主要内容的小传统赋予民族的则是情感和血肉,是“母亲文化”。民间文学艺术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智,它激活了民族主体文化,并与之一道构成了民族传统。因此,加强对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有利于增强各族人民之间的情感,进而增强民族团结和民族凝聚力,有利于推进文化大省的建设,实现河北的快速发展和飞跃。

2、全面的收集、整理并保护、传承好这些民间文学艺术资源,对于宣传河北,开放河北,提高河北的知名度有着重要的意义。我省这些极为丰富、极为珍贵的民间文学艺术,深受国内外人士的欢迎和喜爱,这给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们认识河北,了解河北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使河北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知名度大大的提高。

3、加强民间文学艺术保护是现代社会进步的潜动力。民间文学艺术是文化科学创新之源是每一个民族的母体文化。民间文学艺术是传统文化的“根”,是发展民族文化之魂,是当代文化、科学进一步发展的创新之源。民间文学艺术的传承、弘扬是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必经之路,民间文学艺术的传承,是民族自尊心的一种重要体现。当世界确认中国和平崛起的时候,我们的文化自信有了新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正处于艰难的但又充满希望的解构与重建过程中。建设好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学艺术,是弘扬民族精神,增进民族认同,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复兴中华民族的必经之路。

(二)民间文学艺术法律保护的途径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民间文学艺术种类消亡的紧急状态说明了立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笔者认为,我省应尽快制定《河北省民间文学艺术保护条例》,根据河北民间文学艺术的不同特点,从不同的角度来保护,如用著作权、专利权、商业秘密、商标、地理标志等方面的法律来保护。关于该条例的大概框架,笔者提出了自己的一孔之见。

1、立法目的

对河北民间文学艺术进行保护的目标是通过全国的努力,逐步建立起完备的法律制度来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使河北极为丰富和珍贵的民间文学艺术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发扬。

2、保护的原则

(1)综合保护原则。河北你、民间文学艺术的内容极为广泛,对它的保护要采取综合的手段。如可以用著作权保护、商业秘密保护、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等等。同时,也应结合每个具体的民间文学艺术的形态,考虑具体的与之相对应的保护方式,进而达到对其全方位的保护。

(2)最优保护原则。当对同一种的民间文学艺术形态有多种保护方式时,就出现了保护方式的冲突或重叠,为了减少保护成本和提高保护效率,我们就应该选择用最优的方式。例如,对一种河北民间文学艺术形态的保护,可以用专利权对其进行保护,也可以用商业秘密对其保护,但是,如果不公开该项民间文学艺术对其保护更为有利时,我们则应该选择商业秘密保护的方式。

目前,《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已列入省人大2007年重点立法调研项目。省文化厅将进一步协助省人大及省政府法制办做好调研工作,推动《条例》的早日出台,为民间文学艺术保护打造法制保障平台。各地也可结合本地实际,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制化保护方式。

参考文献:

第2篇:文学艺术研究范文

关键词:艺术管理;基本问题;学科定位;研究队伍和平台

艺术管理专业在我国高等院校中正在经历如火如荼的发展,艺术管理学也俨然具备“显学”之势,从专业到学科的背后需实现学科规范的目标,其中基本问题始终贯穿学科发展进程。对于以往艺术管理学研究,学科基本问题已有初步探讨,但学科建设基本问题具备同等价值却缺乏学术重视。鉴于此,本文拟就学科建设基本问题作出界定,从学科定位、研究队伍和平台方面,为中国艺术管理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作出探索。

一、艺术管理学学科建设基本问题的界定

伦理学称为“道义论伦理学”的经典形态,原因在于康德第一次明确地把伦理学基本问题界定为研究“我应该做什么”的问题。[1]基本问题之于学科价值毋庸置疑,而何为“艺术管理学”“学科基本问题”与“学科建设基本问题”的关系尚付阙如,因此需要通过合理视角确立问题范畴,才能界定学科建设基本问题。1.何为艺术管理学1987年,文化部牵头召开首届全国性“艺术管理学研讨会”;[2]之后各地纷纷开始举办“艺术管理”相关主题会议。20世纪五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末,一批院校开展了与艺术管理名称类似或相同的专业人才培养及研究尝试,以专训班、政府代培、高等院校专业方向等形式出现,如1955年,北京电影学院开设制片管理专训班;1988年,上海戏剧学院为完成上海市文化局代培任务开设艺术管理专业;1992年,山东艺术学院通过公共事业管理的专业方向文化艺术管理,分别招收专科生、本科生。直到新世纪之后,田川流的《艺术管理学概论》等才开始试图从“学”出发,构建独立的艺术管理学。长期以来,“艺术管理”与“艺术管理学”在研究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混淆,两者侧重点有所差别。“艺术管理”是主要针对艺术管理实践活动的研究,“艺术管理学”则是以“艺术管理”为核心而展开规律及其特性研究的学科,前者只是后者的主要研究对象,后者研究范围更加广泛。然而在学科建设中,“艺术管理学”常被误视为仅是关于“艺术管理”实践活动的研究,导致两者研究范畴一致,但“艺术管理学”显然需更注重“学”的额外含义。“学”是学科理论化、规范化的标识,既具有学术意义,也拥有学科意义。“艺术管理学”需发展学术、形成学科,这更符合学科建设的根本目的,而“艺术管理”研究则更适合以实践需求为主的专业建设。2.艺术管理学的差异化价值学科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专业在教育上是指根据社会专业分工的需要设立的学业类别。[3]学科与专业之间必然存在差异,强烈的需求动力是发展艺术管理学的首要价值。我国的艺术管理学科的兴起与文化体制改革关联密切;[4]时至今日,艺术管理在我国高等教育序列之中仍保有发展动力,对文化艺术的作用不容忽视。2020年,教育部在山东大学召开的新文科建设大会中提道,艺术管理专业在近年新兴文科建设新专业设置排名中列居第四。然而,艺术管理是否值得发展为学科,在于其他学科的知识能否解决艺术管理专业的需要,因为设置专业未必一定要成立学科。学科通过课程影响专业,课程是两者之间的桥梁。2014年,艺术管理教育工作者协会(AAAE)曾过艺术管理研究生项目课程标准①,具体课程的相关知识和设置逻辑完全能够通过管理学生发和解释。这种将艺术管理当作管理“艺术”的视角,学科创建的独立性价值并不高。中国艺术管理学学科建设的价值实际是将艺术管理看作艺术活动中的独特行为进行研究,目的是形成中国语境下的特色艺术管理,解决艺术乡建等涉及艺术、管理等多元素融合的现实问题,直接借用管理学的框架解释中国艺术问题难以实现专业、课程和学科之间的紧密衔接。3.学科建设基本问题与学科基本问题的关系“学科建设基本问题”研究分为以下两种主流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学科建设基本问题”是基于“学科基本问题”的存在,但两者侧重点存在差异。如李精明认为前者是限定在学科建设角度研究基本问题,后者则是从知识分类体系上研究基本问题,范围更大。[5]从研究侧重点来看,“学科建设基本问题”主要以“学科”为中心,“学科基本问题”则以“学术”为中心;从学科建设与学科的逻辑关系分析,前者属于后者的一个下位概念,那么“学科建设基本问题”即是“学科基本问题”范畴中的一个二级问题,后者的研究对象、范围、方法等是前者存在的基础并且能够直接运用的“结论”。在这一观点中,“学科建设”强调的是“发展”之义。如《辞海》所叙“建设藩屏,以强守圉”,建设具有设置、创立与发展之意。[6]“学科建设基本问题”注重的则是学科从无到有的路径。第二种观点认为“学科建设基本问题”只是“学科基本问题”的一种指代意义,实际并不存在。闫建璋、李静认为现代学科的建设是由学科制度推动学科体系,“学科基本问题”中的学科建设路线就是学科的建设问题。[7]这种观点背后默认了“学科建设基本问题”只存在共识性问题,即“学科建设问题”,而无法形成基本问题。基本问题不是热门问题也不是主要问题,“基本”是“问题”的形容词,决定了问题根本、起始的属性,“学科建设基本问题”的根本应是能否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体系,若以此理解,这一问题又转回到了“学科基本问题”,两者也就不具备划分研究的意义。综上,第一种对于“学科建设基本问题”的认知需从“学科基本问题”的结论中进行“拿来主义”的使用,但两者实际研究范畴不存在交集;第二种认知是将其视为“学科基本问题”中的一部分,无法独立成为基本问题。本文立场倾向第一种观点。“学科基本问题”是需要解决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知识体系所需要的构成要素,即对象、目的、范畴等,重点在于基本研究形态的形成,而“学科建设基本问题”则应解决从基本研究形态发展到基本学科形态的路径。因此,本文探讨的“学科建设基本问题”需要“学科基本问题”的支撑,但不涉及后者的研究。4.学科建设基本问题的范畴过往艺术管理学学科建设基本问题多以“几个、若干、理论”等词汇进行限定,这从侧面反映了难以确定这一问题的范畴,上述论述发现解决关键在于基本学科形态的形成,实际以基础学科建制呈现。学科是由“知识体系”和“组织体系”两方面功能构成。[8]在二元理论语境的分割下,学科基础建制就是学科“组织体系”基本形态的成型。学科组织体系目前多以公约意义形式存在。学科组织体系建设中的两个关键环节:学科共同体观念、规则的建制建设;学科相关组织的建制建设。[9]换言之,分别在学科本体层面和学科支撑层面形成共识性制度。其中学科定位表明了学科组织体系存在的价值和位置;研究队伍和平台提供了学科组织体系存在的基础资源。另外,学科研究对象、学科体系、课程设置等问题与知识体系关联紧密,应属于“学科基本问题”的范畴。因此,艺术管理学的“学科建设基本问题”包括学科定位、研究队伍和平台。

二、艺术管理学的学科定位

我国学科分类标准存在多个官方来源,与“艺术管理”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文件包括以下三个。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数据代码表》虽没有艺术管理的数据代码,但在管理学下存有一级学科“GLX文化艺术管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委托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办负责艺术类项目申报,其将“艺术管理”问题放置在了艺术基础理论主题下研究。另外,在其他官方分类标准文件中并未直接出现“艺术管理”的踪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简称《学科分类与代码》)中“760艺术学”一级学科下设置“760.99艺术学其他学科”群体学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8年4月更新)中“艺术学门类”下设置了一级学科“1301艺术学理论”,“艺术学门类”这一层级,相当于《学科分类与代码》中的艺术学一级学科。艺术管理学在以上两种学制中的合理位置都应处于学科体系中的第三层级。通过上述我国学科分类标准层面的文件能够得出以下两点结论。一是伴随着艺术管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艺术管理专业脱离原管理学下的位置归属,并与文化艺术管理类专业划清界限。现存标准中的一级学科“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文化艺术管理”,与文化艺术管理类专业曾关系密切。1993年,国家教育委员会(现教育部)开设了文化艺术事业管理专业,伴随着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变动为管理学门类下公共管理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方向专业。[10]同时,部分院校还设置了“艺术管理”专业的早期萌芽“艺术事业管理”专业,与“文化艺术事业管理”占据相同位置,归属同一学科。目前,针对事业管理的文化艺术管理类专业已然成为一个历史概念,只留存了当时处于目录外专业的“文化产业管理”和经过演化后的“艺术管理”专业。伴随着以“文化艺术管理”命名的学科成为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艺术管理”专业并没有沿用原有归属“路线”,而是寻觅艺术学下的独立学科“庇护”。第二,艺术管理学尚不具备成为艺术学下次级学科的条件和要求。现存的艺术学一级学科音乐、戏剧、戏曲等至少具有独立、系统的“历史”和“理论”下级学科作为支撑,而“艺术管理学”史论研究目前缺乏足量成果,相关研究如今尚未并未成型。

三、艺术管理学的研究队伍和平台

第3篇:文学艺术研究范文

一、图书馆文学的概念

一切文学作品的出现都是社会生活的需求和反映,图书馆文学作为行业文学也不例外,其出现是一种文学现象,是随着图书馆的发展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而产生的。

图书馆文学的概念最早由李名腾提出,“图书馆文学是通过文学形象的塑造对图书馆工作的各方面及多层次多角度的全方位揭示,以期达到文学的认识、教育、娱乐、宣传、情感交流等作用。”③图书馆文学是以图书馆为生存基础的,它既不同于图书馆学,又与图书馆学有密切的关系。它就是关于图书馆、图书馆人、读者及图书馆活动现象的反映,可以是图书馆与图书馆人的关系,也可以是图书馆与读者的关系,或是图书馆人之间的关系等,整个作品贯穿着图书馆这种行业的特殊气息。

图书馆文学有着一般文学的共性,故事性、生动性、教育性、审美特性也体现在图书文学作品中,这类作品多是对图书馆、图书馆人以及有关图书馆生活的认识;图书馆人、读者从图书馆这个小范围表现出来的对社会的认知;图书馆浩瀚的知识海洋也是我们审美的标准之一。

二、图书馆文学形式与内容

20世纪80年底末至90年代初,有关图书馆文学的专栏相继开设,比较有影响力的有“我爱图书馆”、“馆员生活”、“馆员心声”、“我和图书馆”等,这些专栏为图书馆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为图书馆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一个表现的平台,既更加全面的了解到图书馆人的生活和心理,又可以通过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扩大图书馆的社会影响,体现图书馆和图书馆人的社会地位和职业价值所在。

从题材上看,图书馆文学几乎涉及到了文学题材的所有领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诗歌、小说、散文等都是表现的载体。以小说形式表现的有,国外1998年美国斯蒂芬?金《图书馆警察》、1999年日本村上春树的《图书馆奇谈》、《听风的歌》等;国内1978年胡述武在“湖北文艺”上发表《图书管理员》、叶元忠在“四川文艺”上发表《厂图书室新风》、2001年王兰芬《图书馆的女孩》等;散文有1947年茅盾《列宁图书馆》、1987年《那图书馆,我也去过》、1993年王蒙《我和图书馆》,杨绛、宗璞等作家都发表过有过图书馆文学的作品。诗歌方面的成就斐然,代表性的有闻一多1919年以旧体诗的形式发表了《清华图书馆》、郭沫若写于1961年的《题赠广东图书馆》、路翎1998年的《图书馆女馆员》等。还有一些以散文诗、报告文学和词为题材的数量不多的图书馆文学作品,如散文诗以1978年范瑞先的《写在北京图书馆》为代表。这些文学作品以多样的艺术形式和生动优美的语言描述了图书馆以及与图书馆有关的人、事、物等,这些作品的产生,对宣传图书馆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这些文学作品承载着图书馆人和读者对图书馆的一种情怀,也表达着对图书与知识的热爱与怀恋,对图书馆管理员这种职业的尊重与了解。

图书馆文学作品的创作者往往就是图书馆人,他们长期或者终身在图书馆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有感而发记录下感想,既有亲身体会又能反映时代性,其内容也切近生活和读者。图书馆的图书包罗万象,读者也来自不同阶层的各个行业和领域,因此,图书馆人有机会接触到不同层次的人群,其创作的文学作品也能够涉及到很多方面,反映一部分读者的生活,因此它具有时代性、交叉性和多样性。

三、图书馆文学存在的意义

图书馆文学的产生和出现都是一种应运而生的社会现象和必然,萨特说过“存在即是合理。”其产生必然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图书馆文学不仅仅是丰富了文学的内容,对当下日渐消沉的图书馆现象也是一种积极的借鉴。

第一,宣传图书馆,扩大图书馆的社会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视、数字媒体、网络渠道作为传播知识的载体,图书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传统的等着读者上门的服务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一般读者的需求,图书馆需要拓宽服务渠道和途径来适应今天读者的需求。图书馆文学可以作为宣传图书馆的一个切入点,通过多视角描写揭发图书馆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有关图书馆的生活和现象,让更多的人了解图书馆、热爱图书馆,进而对图书馆产生兴趣,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图书馆,以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

第二,提升精神文明,陶冶人的情操。图书馆、教学、科研是高校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文化往往是校园精神文化的重点,图书馆也是体现一个城市精神文明软实力的标志之一。“有书籍的地方,就有文明的生长。”④可以借喻为图书馆是校园文明成长的土壤,拥有高水平的图书馆,就为校园文明的提升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三,激发文学爱好者的创作热情,生产出更多的图书馆文学作品。图书馆随服务模式的转变和服务对象的广泛化,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员走进了图书馆,参与了图书馆生活,这些读者既可以是文学作品的对象,也可以是图书馆文学的创造者,在感受和收获来自图书馆知识的同时,也有对图书馆和图书馆生活的认知与体验,把这种认知和体验以文字的形式整理出来就是图书馆文学作品。以河南科技大学图书馆暨洛阳市科技图书馆为例,自2013年4月开馆以来,标志着其图书馆的属性多样化和社会化,越来越多的社会读者走进了图书馆,其他兄弟院校也带来了不同的声音,图书馆文学的创作素材也不仅仅局限于图书馆的师生了。在创作图书馆文学的同时可以更多的容纳社会的人文,可以用多种形式表现图书馆与图书馆文学的关系,让更多的人了解图书馆和图书馆人,使图书馆不再是人们传统意识里的深沉、庄重、古老的知识堡垒。新的图书馆更多的融入了现代的艺术,不仅表现在建筑的造型,更体现在功能和内涵上。

随着图书馆社会功能的开放,工作的形式和内容也随之改变,其综合性也决定了工作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和人才的层次性。优化图书馆人才,提升人员素质是图书馆在面临现代社会冲击的重要因素之一。

图书馆文学的书评是图书馆文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书评的同时即是在整理馆藏、揭示馆藏、提纯馆藏。”⑤书评也是对文学作品进行整理、剖析和自我修正和提升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多多的创作有关图书馆文学的书评对图书馆文学作品也是一种关注、创造和提升。

四、图书馆文学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希特勒曾经说过:“要消灭一个民族,首先瓦解它的文化,要瓦解它的文化,首先要消灭承载它的语言;要消灭它的语言,根本在学校教育。”⑥

文学“失语”与“话题重建”是中国文论近年来最突出也是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图书馆文学作为文学的一个分支也不例外。图书馆文学借用“失语”这一概念,隐喻的表达了对图书馆和图书馆文学的一种担忧。图书馆文学的失语是现代化信息市场下的一种危机,主要表现在:第一,传统图书馆与现代读者多种需求的断裂;第二,电子图书馆及网络图书馆的侵袭;第三,泛网络化与泛知识化的蔓延。面对当下的文化困境,要求文学爱好者和图书馆人共同积极的面对和担当,加强图书馆与文学的融合与联系,创造更多的事宜大众口味的图书馆文学作品,摆脱图书馆文学孤立、冷落、鲜为人知的“失语”状态,使图书馆和图书馆文学走向更加宽广的发展之路。

然而在泛电子化的潮流中,传统图书馆依然有不失品味、不可或缺的社会地位,收藏文献、借还图书与传播知识依然是传统图书馆的社会职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作为曾经图书信息集聚地的图书馆,又该如何发挥在现代媒体冲击下的作用?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在新旧媒体竞合、竞上的时代浪潮中,网络图书和电子图书销售也在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挑战和撼动着传统纸质图书行业萧条出局,这就要求传统图书馆以开放的姿态迎接与新技术、新型服务的碰撞,有效的结合快速发展的数字与网络技术产生的“电子图书馆”、“微图书馆”、“网络图书馆”等新型的电子图书传播方式,以使图书馆文学在全媒体范围内蓬勃发展。(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

本文系洛阳市2016年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洛阳市数字化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研究”(项目编号:2016B129)成果之一。

注解:

①陈惠民.图书馆文学新概念[J]江苏图书馆学报 1998.05

②余作福.关于图书馆文学的思考[J]图书馆杂志(双月刊),1992.04

③李名腾.试论图书馆文学的发展[J]郴州师专学报 1996.01

④段小虎,王稳琴.基于体验的认知:图书馆文学中的学术思考[J]图书馆论坛 2015.04

第4篇:文学艺术研究范文

关键词:素描教学设计素描创造力

当今素描在高等艺术院校的重要地位早已被大家所认同,但如何使素描教学更有效地发挥作用一直是大家探讨的话题,围绕着素描教学如何有机地同提高学生潜在的艺术素质和创造能力结合起来已成为焦点。早在包豪斯学院时期,艺术教育就提倡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并聘请伊顿、康定斯基、克利、蒙特里安等当时颇具影响力的艺术家组织双轨制教学,目的是培养具有艺术修养和科学实用设计思想的综合人才。克利认为:“不应该模拟自然,而是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和法则,法则造成自然,而不是单纯地再现自然的外表而已。”这种观念曾经被人们所淡忘,但在经历了近百年的历练后,人们再次发现了它的内在价值。这也提醒人们,素描作为艺术教学的基础课程所担负的重任,如何培养复合型的设计创作人才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

当前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内容已超越了写实与具象表现的范畴,要求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放在首位。这一点可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艺术家中得到启示,他们把艺术语言的创造观念发挥到了极致,塞尚采用几何化的手法概括和改变对象的形体,分割画面,打破了传统忠实描绘对象的手法,这种主观的艺术处理给人一种崭新的视觉冲击,而毕加索则进行了更为大胆的尝试,不仅对物象的外部形态加以变形,更在神态上进一步夸张,采用种种反常规的手法,从而达到艺术上的惟妙惟肖的效果,这也反映出这位大师摆脱了客观物象的束缚,在观念和手法上达到随心所欲的完美境界。马蒂斯则注重画面的构成形式,强调画面的色块对比及画面的装饰意味和情趣。塞尚曾经说过:“艺术不是自然的简单再现,而是在自然中找出严密的秩序,然后重新构成画面,从而创造出新的自然。”说明完美的艺术作品的产生源于创造。而另一位艺术大师罗丹也曾说过:“仅满足于形式以达到乱真,纠缠于无足细节表现的画家,将永远不能成为大师。”从以上两位大师的话语中不难理解艺术创造的重要性,其最终目的是发掘表现事物的本质,这种观念给后来的设计师们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对于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也是非常值得借鉴的。设计素描教学内容应遵循渐进的原则,重视学生的创造才能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他们造型能力的培养,避免走极端的做法,使设计素描的绘画性和创造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素描表现与创造才能。首先从线条的角度练习几何形体结构素描、超写实素描,认识和掌握线语言表达的不同状态,如:情感、材质等。掌握用线条虚实表现复杂组合形体的空间穿插结构关系,锻炼学生学习空间思维想象的能力,着重理解、区分,表现石膏几何形体与不同材质形状的物体的质感、形状组合特点,了解规则形体与不规则形体之间的搭配组合关系,及实际生活中不同形状、质感、量感的物体,如何用线条、明暗、肌理等素描语言去描绘他们的本质特征,此阶段还包括物体自由组合默写素描,可借鉴实物,但要求学生主动地从构图、形体、材质、色调等诸多方面去创造一种新的画面构成语言;另外,为了加强学生学习静物素描的积极主动意识,可结合设计创新思想去进行艺术加工与处理,如变形、平涂、对比、夸张等美学法则,同时提供范画以增强学生的形象思维理解能力,提醒学生注意画面色调的整体布局及构成关系,提高学生对画面的宏观调控水平。其次是人物头像与人物全身着衣素描写生与创意,目的是提高学生造型能力的同时注重人物解剖结构的分析与处理,因学时所限,故以速写形式为主要表现方法去认识人物结构与衣纹变化的关系,以及认识人物在不同姿态下的比例关系和构图关系,增强学生的速记和默写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为人体写生做好铺垫。人物创意练习主要从形态、比例、重心、结构、构图、色调等方面去进行创造,采用平涂、肌理、变形等方法,可以是一个或多个人物组合,充分体现对象的特征和神韵。再次为风景速写与创意,描绘对象的内容可以是校园、公园、街景和乡村景色等多种题材,速写是锻炼学生对事物的敏锐感受及对画面的主次、取舍、空间等构图关系理解的最好途径,以及怎样处理好复杂事物和如何形成画面对比关系的能力,艺术源于生活,是在生活中发现、整理、创造美的形式,也是艺术专业一贯倡导的学习方式,风景速写中注意造型关系、透视关系的同时,应提高学生对线条的理解,每个描绘的对象要有详有略,不要让学生认为画的越精细越繁琐越好,要讲究线条的虚实与粗细、画面黑白灰的对比关系的表现。风景创意要根据已完成的作品去体会和感受并加以创造,创造是对生活原形特征的高度夸张与概括,不要在创造中失去物象的原始特征。最后为人体设计素描写生与创意,它有别于绘画性素描,强调以速写形式为主去描绘在不同角度、姿态下的人体变化规律,这样学生既提高了写实能力又掌握了人体的结构比例关系,人体素描写生是设计素描学习的最高阶段,人体速写还锻炼了学生快速捕捉对象特征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进行人体创意表现,充分发掘人体在设计中的魅力,实现设计以人为本,并最终为人类服务创造条件。

第5篇:文学艺术研究范文

关键词:艺术课课程综合生态式艺术教育

引言

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地位日趋得到确立。对于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人们已达成了这样的共识:没有艺术的文化是不完整的文化,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仅有技法教育的艺术教育是不完整的艺术教育,仅有专业知识而无艺术素养的人是知识经济时代不合格的人才。

课程是教育的重要载体和现实形态,对它的改革与创新直接关系到预期学习标准的实现以及受教育者知识经验的获得情况。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小学艺术课程的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作为艺术课鲜明特征的“综合性”原则也由此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

一、对“课程综合”的解析

1.概念

“课程综合”这一现代教育领域的高频用词,经历了先有“实”后有“名”的发展过程。具体地说,对“课程综合”的定义,现并无定论,它是教育领域派生出的一个新的复合词,它强调学科领域间的联系和一致性,避免过分强调各个领域的区别和界限,防止各学科领域间彼此孤立、重复或脱节的隔离状态。对于艺术课而言,“课程综合”是基础教育新课改下对艺术课的“综合性”在课程设计方面的一种思想理念和原则方面的体现,是运用艺术门类间内在的关联,诸如通感、联觉以及艺术学习内容、形式上的通性,在同一人文主题下,构建的课程模式,是艺术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

2.“课程综合”的依据与前提

发展“课程综合”的教学理念并不是人们凭空的想象,更不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它是依据基础教育的特殊功能、现代人的素质需求以及儿童的认知方式而提出的,它主要涉及在国家层面的课程结构中,以何种方式和怎样的程度体现课程综合化的潮流。①从艺术间的关系来看,真正的艺术能力不是单一感官的,它是以各门类艺术之间的共性作为坚实基础和“综合”前提的,即一种艺术领域为另一艺术领域提供灵感和刺激,通过一定要素的恰当融合与对话,产生一种新质,从而创造出相关联的、层出不穷的意象活动。基本上所有的艺术都涉及情感、知觉、审美愉悦、创作过程、文化背景等,它们的这些共同特征,为艺术课程成为一种综合性课程打下了强大的基础。

二、“课程综合”下的教学误区

艺术课程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教学体系中多方位的变革,其不仅仅是个认识问题,首先更是个观念问题,由于教学观念上的滞后和扭曲,导致一系列教学活动不能健康开展。

观念上的不适应使得大多数单科艺术教师表现出思想意识准备不足,对“课程综合”的相关理念认识不够到位,无法摆脱“新瓶装旧酒”的尴尬,把“课程综合”简单地理解为内容上的增多、科目上的增加,对“课程综合”在教学方式上的两种模式:“一科切入,兼及数科”和“多科综合”,②不能真正理解把握,为了迎合开放综合性课程新体系的构建,片面强调审美意识或课程综合,课上各学科间的横向联系不够,不是被上成文学欣赏课、思想品德教育课,就是被上成各艺术学科的大综合课,忽视学科间相关内容、知识点的有机渗透和运用,以及学科内部的联系和互补、互利的生态关系,没有致力于改变以往单纯以学科逻辑来组织课程内容的方法,没有真正强调以学生经验为线索的学习,没有注重情感的体验,更别说“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

因此,在基础教育新课改下,课程内容的安排更需要精心设计、适时适量,学科的综合更要自然、合理、适度。三、对“课程综合化”的理性认识

“课程综合”强调多种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的融合,旨在拓宽受教育者的视野,培养其融会贯通、整合创新等多种能力,所谓“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国语·郑语》)只有多种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碰撞,造就一种知识的融合、共生、开放、可持续发展模式,才能达到一定的“生态”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改变以往单纯以某一学科的知识体系构建课程思路的做法,重视多门艺术学科的融合、多种艺术的综合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丰富。

在20世纪的艺术教育中,艺术学科大多是分离状态,学科本身的综合被忽视,更不用说艺术与人文、科学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融合。进入21世纪后,艺术课提出要注重多门艺术的综合,综合化已成为课程发展的趋势,它不只是改变四门艺术学科的一种课程组织方式,其本质上更强调的是课程价值观的深层变革。

(2)注重综合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艺术感知与欣赏能力、艺术创造与想象能力等,培养学生多种艺术能力的综合生成与发展。

生态式艺术教育不再把艺术知识技能作为最终的课程目标,而是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所谓“艺术能力”是艺术知识技能与人文素养的相互渗透融合的产物,它主要包括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能力、艺术创造与想象能力,以及通过学习形成的与非艺术学科的连通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艺术综合发展能力等。人文精神则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注,强调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对人无限关爱的思想倾向,而“综合”的用意也在于此。人文与艺术能力的结合,不是简单的加法算术,而是两者生发出的一种“出于蓝,而胜于蓝”、涵盖了两者又超越两者的综合素养。

(3)改变艺术学习远离日常生活和真实生存环境的现象,注重艺术课程与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汲取和拓展艺术想象及创作的素材和灵感,丰富内在情感,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最终目标使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艺术课作为一门新型课程,其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样“课程综合”的实施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举。让我们在不断学习、研究、探索、实践中完善艺术课的教学,对于它的发展,我们拭目以待。

注释:

①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8月版

②《艺术课程标准(试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

[1]胡知凡《艺术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2]腾守尧《艺术与创生》[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第6篇:文学艺术研究范文

一、充分认识中职学校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态度

在我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基础文化课。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从中可以看出,在中职学校开设语文课程绝不是仅仅体现对这一门学科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门课程进一步巩固和扩展中职学生学习专业、提高思想和文化素质的基础,进一步提高中职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写作能力、沟通交际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总之,一个人的语文基础与一个人的综合能力是必然联系着的,呈正相关关系,中职学生的语文学习就是为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必须看到,中职学生的语文基础比较薄弱,他们普遍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文字功底差,在表达能力、读写听说能力上都显不足,这与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直接相关,如若在进入职业学校期间不将语文知识的基础哉扎实些,那么,必定会影响他们对于专业技能的学习、领悟和把握,也必定会影响到中职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和人格品质。复旦大学出版社曾经出版了《愿你获得真正的财富—能力》这本书,该书对当今社会的人们所应具备的能力进行了十个方面的概括,即自制力、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分析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预见力、决策力。在对于这些能力内涵的分析和阐述中,都足以令人感受到与语文水平的关系,因为每一项能力都和人的口头表达能力、书面文字能力、思维判断能力有关。事实上,在工作和生活中到处可见证一个人的语文水平的高低是和这个人的修养、气质、才能呈正比的道理。中职学校要将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观念和学习态度转变问题重视起来,通过学校的积极引导,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通过对学习语文应用语文的典型事例的解剖,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是贯穿于一个人的一生的道理,而在职业学校学习期间,仍然是为成长中的每个学生进行语文知识充电的时期,职业学校的语文学习有着三重意义:其一是继续充实和提高语文修养;其二为学习好专业知识掌握工具;三是奠定终身语文学习的观念和能力。不断强化学生必须学习语文和语文学习不能放松的认识,不断强化学生必须掌握好语文学习的方法和必须学习好语文课程的概念,以学校的抓紧和抓实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放下不愿意学习和不终止语文学习的思想包袱,投入到积极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努力中。

二、积极提升语文教师职业能力,讲求和提高讲课艺术,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习

1、以教师的讲课艺术活跃教学气氛,吸引和带动学生学习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其中的意味即在强调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动力,将这个道理联系与中职语文教学,分明也在强调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是让学生热爱语文课堂热爱语文学习的必要条件。而中职学生很多都不爱学习语文,与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有关,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活跃气氛的课堂,是师生共同讨论和共同促进的课堂。学生对于语文课的学习兴趣从哪里来?自然要通过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和善于培养中来。由于学生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不高,那么,语文课教师就应当积极培养学生们对学习语文课的兴趣。教师可以用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法有很多,如实行趣味教学。实行趣味教学应当注意,一方面是老师在上课前要做好充足的功课,将与课本知识有关的知识都收集起来,进行认真的筛选,把有趣的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知识记载下来,当课本的知识联系到课外的知识点时,要向学生们认真介绍,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方面是利用手段烘托课文中所描述的气氛,增强学生们的感观认识。借助多媒体的效果,把不能用语言描述准确的东西,利用多媒体将其演示出来。再比如说,演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语言艺术,是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最佳方式,在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上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安排短时间的演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对语文课内容的理解,丰富词汇,锻炼口才,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感染和调动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情趣。课堂即席写作、片段写作训练,都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2、以教师的讲课艺术活化教材,丰富教学资源

第7篇:文学艺术研究范文

【关键词】网络安全 生物认证 击键动力学 键纹识别

生物认证就是利用人体生物学特征来识别用户身份的安全认证技术,常见的有指纹、声纹、笔迹、虹模等。生物认证在很多领域得到成功的运用,但现有生物特征认证存在两个无法克服的问题:一是需要成本相对较高的生物特征提取设备;二是需要用户当面认证,无法实现远程自动认证。

早在人工摩尔斯电报时代,1895年研究人员就发现发报人员的击键模式特征与发报人员是一一对应,熟练的收报员能够通过发报人员的击键特征远程确定发报人员的身份,现代电脑键盘的使用与之相似,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华盛顿科学基金会(The Nation Science Foundation, Washington D.C.)就研究证实人们敲击键盘的动力特征有唯一性[1]。对于信息系统来说这种唯一性就是来自键盘输入信号特征的唯一性,过去很多文献将这一特征叫击键动力学特征,我们认为,既然键盘输入特征和指纹一样对于用户唯一确定,更确切地应该将这一特性取名为键纹。

运用键纹作为生物特征识别用户身份有以下特点:首先它以键盘作为特征提取设备简单可靠、成本低廉;其次它将用户身份识别与信息系统登录、认证过程有机结合,可以实现远程身份识别,用户甚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具体说来,用户在敲击键时有各自不一样的特征。例如在使用拼音输入“中国”二字时,一些人会以zh-ong-guo的方式打入字母,停顿在声母和韵母以及字的中间;另一些人则会以zhon-gg-uo的方式,将两个g字母并在一起快速输入。这些特征是人在长期的打字实践中潜移默化形成无法随意改变。利用这些打字特征来识别用户不仅可以识别用户身份,还可以实现远程在线识别大大提高了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在己往的研究中对键纹的识别方法主要使用模板匹配法、模糊逻辑识别法、神经网络等,这些方法往往较为复杂,需要相对深奥的数学模型和相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机器学习。本文研究提出一种较为简便的数学模型,较好的反映了击键组合产生的键纹特征,且计算较为简便、易于实现。

1 键纹识别的数学模型

在阐述算法之前,我们先定义一些名词。用户的打字是由一系列动作组成,这些动作包括了按下键和释放按键。我们把按下某键x到放开x的时间称为“x的滞留时间”记作Tx,从键入x开始到键入下一个按键y中间的时间称为“xy的跨越时间”记作Txy。我们将一次滞留或者一次跨越统称为一个“事件”。在用户输入一串文字的过程中,第i次事件记为ei,事件ei所用的时间记作ti。这里我们统一用大写字母表示某一类事件,而用小写字母表示某一个事件,比如我们用EA和TA表示按下A键和A键的滞留事件,而用ej和tj来表示第j个事件和其占用的时间。

我们现在来定义问题。我们希望在得知用户输入各个按键的时间情况下,判定输入的用户是否为特定用户。即:已知一系列事件e1,e2,…en和其时间t1,t2,…tn,求解输入用户u是指定用户u0的概率:

Pr(u=u0|e1…e2,t1…tn) (1)

我们已有的数据是用户u0过去的输入习惯,即我们已知用户过去打字过程中产生的所有事件e1',…,em'以及各事件的时间t1',…,tm'。这里m是一个非常大的整数,因为用户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打字经历,因而我们应该拥有大量的关于用户过去打字的数据(即大量事件)。这意味着对于任意事件Ex,我们可以获得以下概率:

(2)

换言之,我们有对于任意事件所耗费时间Tx的概率分布函数fx(t),使得:

(3)

实际操作时,fx(t)不是一个连续函数,(例如用户过去在A键上的停留时间分别是3.5,2.2,4.3毫秒时,fx(t)在这些值上都是无穷大,而其它值上则为0),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的算法,我们会在后文中再回到这点。

除了对单一事件所耗时外,只要我们有足够数据(m中够大),我们还有对任意多连续事件Tx1、Tx2……Txi所耗时的概率分布函数:

(4)

上式中的概率可以用(2)式一样的方法求出或找出过去用户u0的输入中所有的Ex1……Exi连续事件,计算出其中多少事件符合a1,……ai,b1,……bi的约束条件即可。

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利用以上概率(2)(3)(4)求出(1)的值。我们首先利用贝叶斯定理把(1)改写成:

Pr(u=u0|e1…e2,t1…tn)

=Pr(e1…e2,t1…tn|u=u0)

(5)

上式中,Pr(e1…e2,t1…tn|u=u0) 可以用我们之前的方法求出,我们只需要找出用户过去的输入历史中,该片段e1…en,t1…tn出现的概率即可。实际操作上有两个小问题:第一用户随意输入一段话e1…en时,用户一般在过去并没有输入一模一样的段落,因此我们无法简单的通过过去的历史直接求出这一概率。然而我们可以使用一些近似手法,假设各事件之间是独立事件,这样虽然会损失一些精确度,但是能给我们带来计算概率的方法:

(6)

而乘积中的每一项都可以在过去的用户历史中求出。第二个问题是由于ti是实数,Pr(ei,ti|u=u0)要么是无穷大,要么是0。这是因为我们概率分布函数不连续,这个问题可以用把时间离散化的方式解决。

(5)式中的第二部分更难计算。事实上从分子分母两式的定义来计算其值几乎不可能,分子表示一系列事件的发生概率,而事件和用户键盘输入的具体内容有关,因输入内容的改变而改变,无法人用户过去的输入习惯中获得。分母则是该用户为指定用户的先验概率,更无法从输入习惯中获得。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并不需要用严谨的数学方法来计算(5)式。考虑到

是一个关于用户的函数,我们知道对于特定类型(用户输入习惯类似)的文章,该值对于特定用户应该是一个常数。

因此,我们可以用过去用户输入的类似类型的文章/段落等获得该值。例如,同样是输入政府文件,同一用户在不同时间输入若干等长的文件(同取文件中随机的1000个事件)时,该分式的值应为常数。(严格意义上说,只有用户输入同样内容时,该值才为常数,但实际上操作上我们可以做一些近似假设)。

因此我们用过去用户输入的同等长度的片段来计算分式的值,我们把(5)改写成:

(7)

既然我们能够核实已有纪录里输入用户u0的身份,我们可以令,并利用(6)中的独立事件假设,把上式改写成:

(8)

将(7)(8)代入(5)我们即可获得正在输入用户为指定用户u0的概率:

(9)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需要在用户的过去输入历史中,随机选取n个事件来进行这一计算,这导致计算结果并不准确。理想状况下,如果用户确为指定用户u0,这一式子应等于1。

2 实验与验证

为了验证本数学模型的正确性我们在Linux平台下设计编制了一个user_name软件,利用这个软件对本数学模型进行了测试与验证。我们在学生中邀请了100名实验对象,将他们注册成用户进行测试。测试用户以自己的注册身份登录系统,输入统一的稿件来作为各自的键纹储存在数据库中。然后这些用户又输入一些随机片段,让计算机识别这些片段的输入用户,

实际测试结果,若用户本人输入,软件输出的输入者为用户本人的概率一般在0.01到100之间。概率不等于1的原因是算法中用随机片段近似地计算输入者为用户本人的概率,因此有若干数量级的误差。

我们再由用户A冒充B的身份登录系统,输入一定长度的文章片段,实测得软件计算出的用户为B本人的概率往往非常小,可达到10-10到10-6之间,由此可见本数学模型有着良好的用户身份区别作用,尽管近似算法带来的误差可能有正负两个数量级,但与其用户间的区别率高达七个数量级的识别性能来说,本算法具有很好的认证用户的效果。

3 结论

实验表明运用本数学模型来远程识别用户身份,具有简单可靠、运算速度快的特点,不失为一种远程登录用户身份识别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Donald R.Rules of Thumb for Biometric System.Security Management, 1995(39):67-74.

[2]Miller B.Vital Signs of ldentity.IEEE Spectrum,1994,31(2):22-30.

[3]Alexander T J.Biometrics on Smart Cards:An Approach to Keyboard Behavior Signature. Future Generation Commputer System,1997(13):19-26.

[4]Ru W G,Eloff J H P.Enhanced Password Authentication Through Fuzzy Logic. IEEE Transaction on Expert,1997,12(6):38-45.

[5]芮挺,沈春林,Qi TIAN,张金林.基于HMM的击键特征用户身份认证[J].计算机工程,2005.

[6]桑应朋,范志平,郝莉.基于Levenberg-Marquardt 算法的用户击键特征鉴别[J].计算机应用,2004.

[7]WANG Y H,TAN T N,ZHU Y.Face identification based on singular values decomposition and data fusion.Chinese -put,2000,23(6).

[8]NEGIN M,CHMIELEWSKI T A,SALGANICOFF M G,et al.An Iris Biometric System for public and personal puter,2000,33(2):70-75.

[9]ERN L C,SULONG G.Fingerprint Classification Approaches an Overview.Six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ignal Processing and its Applications,2001(01):347-350.

第8篇:文学艺术研究范文

关键词:一致性 高数 函数 连续性

中图分类号:O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b)-0052-01

1 高等数学分析中函数一致连续的概念的理解

函数的一致连续性体现了一个连续函数的变化速度有无“突变”。它要求函数连续性不仅仅只体现在区间上的每一点上,还要求在区间上所有点邻近的函数有大致变化趋势要均匀,这就是函数的一致连续。

定义1:(函数区间上连续)区间为上的函数,若对,对于每一点,都存在相应,只要,且,就有,则称函数在区间上连续。

例1:考虑函数在区间上的连续性。

解:对,存在领域,使得时,有。对,取,该,就有。

定义2:(一致连续的定义)在区间上定义的函数,若对,存在,使得任意,,只要,就有,则区间上,一致连续。

一致连续概念与连续概念中的δ不同,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函数在区间上一致连续的概念,可以通过这样的1个例子引出。这样我们对于一致连续中δ的就有一种非常直观的感受。这样对δ的取法就相对的清楚,同样的,我们也可以加快对一致连续的理解。

2 函数一致连续通过采利用函数一致连续的概念来证明

对,为了证明存在。为此,把这个式子不失真发大,同时要求在放大后的式子中,除了因子之外,其余部分中不含有和,然后使所得式子,从中解出。

例1:验证函数在区间(0

证明因为

所以对于,取,使得对任何,,只要,就有。

3 函数连续一致性的条件

函数连续是函数一致连续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是自然而然就得到的结论。为了使函数在区间上一致连续,那么连续函数在区间还应满足什么条件?通过G・康托定理我们知道:闭区间上函数一致连续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在上是连续。因此,在闭区间连续的函数也一定一致连续,我们也可以在无界的区间和有界的开区间应用G・康托定理。在两种情况下,区间连续性可以转变为区间一致连续性:(1)区间有界但非闭,一致连续性的点可能被开的端点所破坏;(2)区间的两个端点或者一个端点为无穷时,函数的一致连续性也可能被函数在无穷远处所破坏。我们只要附加上一定的限制条件在一致连续性的开的端点或无穷远点破坏点处,函数就可以一致连续了。

定理1:函数在内一致连续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在连续,且与都存在。

证明:(必要性)若在内一致连续,则对,,,且时,有,此时对端点,当,,,满足,时,就有,于是,由柯西准则知,存在,同理可知也存在,从而在连续,且与都存在。

(充分性)若在内连续,且与都存在,补充定义,,这样在闭区间上连续,从而在内一致连续。

根据定理1容易得出以下结论:

推论1:函数在内一致连续在连续且存在。

推论2:函数在内一致连续在连续且存在。

定理2:若在内连续,且与都存在,则在上一致连续。

由定理2容易得到以下推论:

推论1:函数在内一致连续的充分条件是在内连续,且与都存在。

推论2:函数在内一致连续的充分条件是在内连续,且与都存在。

我们可以通过以上的定理及推论判断函数一致连续性。

例:下列函数在指定的区间是否一致连续?

(1)。

解:显然在内连续,且,,即与都存在。故在内一致连续。

(2)。

解:,,因此在内一致连续。

4 结语

本文从函数一致连续的概念出发,进行了实例验证,同时详细叙述了函数的一致性条件进行了证明。

参考文献

第9篇:文学艺术研究范文

1.课堂提问要紧扣目标,层层深入。教师所提的问题往往比较杂乱,缺乏连续性,而且随意性较大,想到什么就问什么,不能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教师提问过于简单,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过难,则会使学生望而却步。所以在设计问题时,课堂提问还一定要做到目标明确。或引起注意,或强调重点,或激发思考,均须符合教学目标 。并且按照由浅到深,由单一到综合的原则进行。在设置或提出问题时应做到难易幅度不大,层次分明,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再现,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同时,问题要做到前后呼应,环环相扣,有其内在的逻辑性。

2.课堂提问要面对全体,又要因人而异。教师的提问在实际操作时应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盯住几个活跃生,提高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只让活跃生答问,时间久了,其他学生就会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把自己看作学习的局外人、旁观者,这样是有悖于启发性原则的。因此,课堂提问要注意辐射面既抓住点又顾及面,既要让成绩好的同学发言,又要让成绩一般的学生发言,以点带面,充分调动全体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同时,真诚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全面的、充分的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特点。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根据不同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分层要求。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关心、帮助每一个学生,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和获取成功的可能,让每个主体的作用都得以发挥。针对表达能力差一点的学生,换个角度设计这些问题,降低问题的难度,使学生也能够完整的回答出来。同时,也达到了同样的教学效果。而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我预想设计问题时,难度稍微调高。比如“你读了有什么体会?有什么感受?等等”

3.课堂提问要切中要害,启迪思维。 所提的问题,要能联系学生的实际,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点燃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比如分析《斑羚飞渡》一文时,我抓住这篇文章思想内容深刻、语言鲜明准确的特点,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故事的发展中,镰刀头羊是这场飞渡的组织者,文中重点写了它的哪些表现?由此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这个问题学生是感兴趣的。于是,我抓核心内容,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懂得再次体会作者塑造斑羚形象的意义。并且把课堂教学由课内迁移到课外。可见,联系实际的启迪性提问,能有效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启发他们心灵的门户。

苏联教育家达尼洛夫提出了建立某种问题情境进行教学的方法,主张把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积极思维结合起来,主动探求知识,设计了“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积极独立活动――教师把学生引入下一个新的问题”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学生回答提问时,一定要明察秋毫,善于从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捕捉有效信息,并及时延伸引导,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帮助学生完善认识,顺利完成回答。这正是提问中的引导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