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课堂的核心素养范文

体育课堂的核心素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课堂的核心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课堂的核心素养

第1篇:体育课堂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英语;教学质量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核心素养除了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外,还体现在学生道德品质、学习意识和文化素养方面。英语教学作为教学上最重要的一部分,英语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加强学生对文化的理解,以及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上具有重要意义。

一、核心素养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和问题

1.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主要体现在初中教师教学理念过于陈旧,在以往应试教育的观念中,初中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这种教学环境使得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都感到疲劳,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受校内校外多方竞争的影响,英语教师为提高学生成绩,一味让学生做题目,而且任务量巨大,有时候还占用一大半课堂时间,这样一来,学生休息时间得不到保障,造成学生压力大,还容易让学生对英语课程产生厌恶情绪,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2.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问题

由于过分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使得英语教师在教学上将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作为教学目的,对初中英语教材没有做深入的了解,因此在课前准备工作不细致,教师至始至终都是围绕考试题目的要求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学生很难被带入到英语学习的情景中去,在课后又过多关注学生对题目解答正确与否,使教师和学生疲于应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缺少互动,教师知识将英语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学生往往处在一个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对教师讲解的内容不能做出及的反馈,教师也不能针对知识点的要点和难点做到着重讲解,导致教与学脱节,英语学科本身对交流上的要求就比较高,课堂上积极有效的交流能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二、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具体策略

1.开展情境教学注重学生核心素养培养

加强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可通过情境设置的方式加以实现。通过情境教学设置,能激发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可有效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在实际应用课堂教学中,可通过英语演讲比赛的形式,老师提出一个主题,让学生通过英语语言应用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不仅对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得到有效加强,同时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也能得到有效提升,让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更加有信心。

例如:在对“如何介绍一个人”的教学过程中,根据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介绍一个人时的思维框架序列一一这个人的名字、与我的关系以及社会形象等,让学生按照这一框架开展演讲。在实际教学中对思维框架的认知基础要充分重视,让学生在语言品质以及思维品质方面得到有效提升。

2.提高教师自身的英语水平

教师的职责在于教学,英语水平不仅仅体现在对英语词汇量的掌握和对语言语法的精通,更在于课堂教学方法上的体现,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尤其侧重于说和写的能力,具体来说,初中英语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英语语言组织能力,生动准确的语言,保证了英语课堂教学有趣不呆板,这需要英语教师长期实践,灵活运用语言组织教学。

同样,书写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上也很重要,教师的书写美观程度对学生学习英语也有促进作用,学生通过感受教师在黑板上优美飘逸的书写,能树立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好奇心,其次,初中学生模仿能力很强,学生在对教师英语书法的模仿时,增进了和英语的亲近感,再者学生英语书写的提高,对今后在答题以及工作上都有好处。

3.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多媒体的广泛运用,在关于核心素养体系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在引进多媒体教学后,能够为学生提供更直观的教学演示方式,多媒体信息量丰富,有图有声音,还包括动画和影视,这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能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保证课堂学习效率。

多媒体展示的方式非常便捷,针对重点难点,学生可以在老师反复的播放中彻底理解课堂上所学知识,另外多媒体在提高学生英语听力上效果显著,多媒体的声音更接近口语上需要达到的发音,这给初中英语教学提供了参考标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课堂上加以引导,初中英语学习重点强调学生主动探究主题意义,同时,初中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以英语语言为载体,给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将知识和将实践技能相融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卜连华.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两级分化的应对策略探析[J].好家长.2015(08)

[2]周勇燕.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兴趣[J].文理导航(上旬).2015(02)

[3]贺倩倩.信息技术与中学英语课程整合过程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2)

第2篇:体育课堂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初中体育 素质教育 实施

素质教育应当成为初中体育教学的一个核心目标,这一基本目标的实现会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不仅得到良好的体能锻炼,学生对于各种事物的理解与看待方式,对于生活的理解也会慢慢变得立体起来。体育教师要有意识的拓宽自身的教学思维,从各个方面与各个层面逐渐展开对于学生的引导,这会让学生的综合素养在体育课堂上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一、体育教学中融入美育因素

首先,教师可以在体育课堂上融入相应的美育因素,让学生对于体育的认识不再局限于狭小的范围内,这会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体育精神。体育教学并不是我们传统意义理解上的只有锻炼学生体能的效果,学生要懂得欣赏体育美,欣赏体育中延伸的那种竞技精神和运动精神,这些都是很有价值的内容。体育教学中的美育因素还可以有其他的体现范畴,最重要的是体育教师要懂得充分对其展开挖掘,并且给予学生有效的引导。这样学生对于体育的认识才会逐渐拓宽,体育课堂上的素质教育也能够真正体现出来。体育教学中的美育因素,最直接的形式就是身体美和运动美。身体美是人类健康的身体所显现出的美,它是由机体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综合显示的健康美。运动美是人体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美,它包括动作美、环境美、行为美、竞技美、器材美等。作为中学的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把主要任务放在增强体质、塑造美的体型上,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促进机能完善,帮助学生形成对身体的正确审美观念,让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在体育课堂上渗透美育因素,这既是对于学生审美素养的一种激发,也能够让学生站在更高的维度认识与了解体育,会让学生对于体育的热情更加浓厚。

二、注重对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体育课堂上同样可以展开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也是渗透对于学生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很多体育训练、体育活动以及运动项目中都可以给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以极大的空间,教师要善于充分利用这些教学空间,让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发挥与调动自己的思维,在运动过程中有更好的表现。有的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总是一成不变,教学的引导方式、课堂上的活动内容都让学生觉得乏味,这显然不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教学过程。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体育课堂上教师要改变这些陈旧的教学方式,融入更多创新的教学理念,这样才会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包含了多种文化的内涵,其中可以体现的素质教育的维度也十分丰富。在体育教学中想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可以让学生设计准备活动内容,编排徒手操,设计场地,制作体育器材等。这些都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而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往往要靠教师的启发与引导,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很重要。教师要给学生的创造性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这也是学生体会到课程乐趣的一种教学方式。

三、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同样重要

素质教育的渗透中教师要明确,在体育课程的教学展开中,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培养同样重要。大部分教师在体育课堂上都会更加关注于学生体能与身体素质的训练,这也成为了体育教学的核心。这并不是不可以,但这不应当成为体育教学的全部。教师要意识到,培养学生的心理素养,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具备一定的自我心理的疏导与调节能力,这同样是非常重要的素养,甚至会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带来更直接的影响。因此,在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教师一定要让两个方面得到兼顾,只有让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得到有效锻炼,素质教育才算真正得到了实践。体育教学中的身体素质教育的体现形式有很多,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培养学生终身运动的观念。体育课程中有很多项目能伴随人的一生进行活动,如田径中的中长跑项目,球类运动的篮球、乒乓球等,这些都可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健身活动。通过讲授正确的动作技术和科学健身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心理素质的培养也有一些渗透的方式,通过组织教学比赛、游戏活动及考试、达标、运动会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及心理的稳定性和适应性,教师还可以向学生讲述健康人的心理标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经常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学生只有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都处在一个较好的状态,这才是真正健康的体现。实现二者间的协调与平衡才算是素质教育的良好落实。

【参考文献】

[1]王娴.培养中学生体育素质教育的途径[J].中学英语之友(教育研究与实践版),2009(Z1).

[2]何磊.新课程改革理念下中学体育素质教育初探[J].少林与太极(中州体育),2011(03).

第3篇:体育课堂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体育课;“家常课”;实用性;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8-093-1近两年来,我十分关注如何上好“家常课”的问题,近期又特别走访了部分农村中学,走进常态下的课堂,并与相关的体育老师深入地探讨和交流,发现不少老师对怎样上公开课侃侃而谈,对如何上好一节“家常课”反而是理念不清,概念不明。为此,根据本人从教三十多年来的经验,谈谈“家常课”是什么。

常态下课堂教学是保证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阵地,它已经成为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应当共同关切的问题,体育教师只有用心关注“家常课”这块阵地,学生才能真正发展;我们老师的工作才有价值;老师的提升才有内涵;学校体育才有活力。到底怎样上好一节家常课呢?这原本是一个大的课题,然而我想着重谈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选择内容熟悉的教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要想上好体育课,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明确目标,领悟教材的内涵,对所要讲解的每一项技术、技能做到细细揣摩,正确理解。

二、编制计划,确立目标

根据水平目标、学期和单元计划来编制课时计划,它不应用来应付检查,而是要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与实效性。课时目标明确,特别是技能教学目标,要切合实际。

三、重点、难点定位准确

许多年轻教师比较模糊每节课的重点、难点,笔者总结出简单的区分方法:重点是什么?它是从教师层面来体现的,是本课需要达成的目标;难点是什么?他是从学生层面来体现,是达成目标中遇到的困难环节。

四、分层、分步循序渐进

教师没有必要对每一个环节都面面俱到。教师根据自己对学情、教材的掌握情况,对课堂实践经验的积累,以及自身能力,可以简述教案中的一些常规环节,包括组织准备、时间安排、放松活动、收拾器材等。这些环节相信老师们早已熟知,所以不必要详细体现在常规教案中。

五、密度、负荷设计合理

体育课的核心是什么?我们认为它的核心在于身体运动。运动次数的多少、运动负荷的大小是能否实现一节体育课最基本目标的关键,它可以因教材内容、场地器材和学生人数的不同而变化。一般情况下,练习密度以40%~50%为佳,身体负荷在110~120次/分钟,小学生稍高一些。

“家常课”有别于公开课,更不同于示范课,教学过程中一切以实效原则,以实用为目标,抓住体育课最本质、最核心的特征,适当兼顾课堂组织、安全措施、合作学习、教学评价、身心健康等等。

六、教学反思不可或缺

教学实践后的反思是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它记录的不仅是我们精彩的瞬间、智慧的生成,也记录了许多教学中的缺点和不足。课后反思是提高教师的自我察觉水平;推动教师成长;改善教师教学行为;促进教师能力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有力手段和有效途径。苏霍姆林斯基说:“善于分析自己劳动的教师,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有经验的教师”。

总之,常态体育课是体育教师与学生的主要舞台,但这个舞台的主角是学生,而教师则是引导者。从另一个角度讲,体育教师是体育课这个舞台的创造者,“舞台”上的节目“精彩”与否,与体育教师有着根本和直接的关系。经过精心准备,想让一两堂体育课“精彩”容易,但要上出每堂课的精彩就不是那么轻而易举事了,因为常态体育课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让你去准备,这要求教师多种能力综合作用,而这些能力只能来自于常态体育课的实践经验的积累。

[参考文献]

[1]于小峰.体育课改后的“家常课”.体育教学,2009(02).

第4篇:体育课堂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师;职业素养;课堂教学

一、前言

体育教师担任着“人类灵魂工程师”和“青年健美设计师”的双重使命,因为体育课除了让学生学习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同时能够起到愉悦身心的作用,也培养学生积极进取、不怕吃苦、不畏艰险的精神。一个好的体育教师不仅要拥有扎实全面的专业知识,进行教学所必备的基本能力外还要拥有广博的文化素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和丰富的教育理论,这都是体育教师职业素养的组成部分。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也是目前社会现状对每一位体育教师提出的客观要求,体育教师由于教育教学工作的特殊性和教学环境的不同,其职业素养的构成部分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会产生不同方面的影响。

二、教师的职业素养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1.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是对体育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作为体育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这些也是作为体育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品质。教师对工作的热爱主要表现在对学生的热爱,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学生,由于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性格特点各不相同,体育教师要认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对待学生要做到一视同仁,又要个别对待和悔人不倦,当然,所要付出的劳动量也是相当大的,但是对于一个热爱自己的职业,对学生有强烈责任感的体育教师也是不会惧怕这些的。

2.体育教师的职业技能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体育教师的职业技能主要包括知识素质和能力素养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体育课教师只有将这两方面充分发挥,才能体现出教师的风采和体育课的精彩。

(1)知识素质

体育教师在精通自己所授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以学而不厌、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用创造精神去探索体育教学规律,同时还要学习专业知识以外的其他学科知识,做一名知识渊博,内涵丰富的体育教师。

(2)能力素养

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不但要拥有安排体育教学、组织举办各种体育竞赛和日常体育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还要拥有挖掘教材本身的魅力和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的能力,以激发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奠定坚实的基础。

3.体育教师的职业行为和职业作风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体育教师要以健壮的体格、优美的姿势和蓬勃的精神面貌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以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生动优美直观规范的示范动作作为学生参加锻炼的动力,以形象生动富有逻辑性与感染力的语言作为提高学生掌握动作和增加学生兴趣的兴奋剂。这些是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对体育教师的职业行为及作风给予了“美”的要求。另外,体育教师的职业行为和职业作风也反映了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所体现的态度和行为。体育教师的职业作风与行为要求其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了解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要因人而异的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目的。

三、研究结果分析及建议

通过对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的分析,了解了有关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与课堂教学之间的特殊关系,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直接影响到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要提高教师职业素养也是提高教学质量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对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方面还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培养。

一要加强教师与外界的交流。学校要重视学校体育的发展,积极组织体育教师参加各种教研、教学活动。对中、青年教师,学校要创造条件,鼓励他们进一步深造,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开拓体育教师的视野,扩大丰富他们的知识面;二要树立职业理想。认清体育发展的趋势,跟上体育教育发展的步伐,确立“终身学习、终身体育”的观念,以便更好的运用到教学领域方面;三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它是构成教师专业的核心要素。体育教师应加强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更好的驾驭课堂;四要加强体育教师的安全意识教育。体育教师应高度重视体育的安全教育,特别是进行器械体育课时,学校也必须有一定的安全措施,确保教学的安全;五要提高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将现代化教学手段恰当运用到体育教学过程中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弥补传统体育教学方式中的不足和缺陷,起到提高教学质量和节省教学课时的双重效果。

体育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不可能是先天具备的,而是在从事教育事业的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起来的。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学校体育在教育事业中越来越受重视,提高体育教师的职业素质,对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体育学科发展和体育活动的开展,体育精神的传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现在每一个体育教育工作者都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培养出更多的体育人才,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和挑战。

【参考文献】

[1]张士才.教师职业道德的构建[J].辽宁体育科技大学,2006(6)

[2]陆培长.体育课教学效果探讨[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3]屈世琼.论高校体育教学对体育教师素质要求[J].重庆交通大学,2006(4)

第5篇:体育课堂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体育课;展示;观摩;剖析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06-0017-02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关键的拐点,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伴随着“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正式颁布,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并在全国经过三年多的各级培训与实践,广大的中小学体育教师直面体育课程改革的难点、盲点、拐点,以体育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的一系列教学新理念、新改革、新举措、新主张和新器材正呈星火燎原之势推向全国,各种专业化、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风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学亟待将改革的进程落实到实处、产生实效、彰显实绩。

一、正确的导向

可喜地看到,本届体育教学展示中,明确提出要提高课的练习密度和强度,每节课都要进行10分钟的体能练习,明确提出注重真实性,要尽量消除课堂中的虚假、作秀的成分,体现课的真实与自然,让观摩的老师回到各自的学校后能够运用到、复制到教学实践中,对课堂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进行监测,并要求点评专家要在监测数据的基础上进行课堂点评,同时在立德树人、技能和体能等方面也提出了要求。评课将从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新颖性、时效性和安全性六个方面展开。学生的体能、技能的提升才是硬道理,提高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和强度才能彰显实效。一线的体育教师需要的是真正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课例,他们折服的是接地气、近本真的体育课堂,他们需要的是充分利用每一分钟让学生进行技能体能练习的教学设计,他们需要的是看得见、摸得着、学得来、用得好的示范课,每个人都能够复制的、举一反三的示范课,他们更需要“不需要排练、流程清晰、简单实用、目标具体、重点突出、化难为易、负荷饱满、真实自然”的体育课。

二、展示课亮点

2015年5月23日第六届全国中小学优秀体育教学观摩暨体育器材展示活动在武汉体育学院拉开帷幕,有3000多名大中小学体育教师参与观摩。参加现场展示的体育课有38节,据统计,大部分展示课的练习密度超过40%、平均心率超过125次/分钟;有25节课安排了6~10分钟的体能练习;有33节课预设练习密度超过40%;有22节课预设平均心率超过125次/分钟;有30节课较好地提炼出课的重难点;有9节课教学设计和教案用学习目标进行目标表述;有18节课的教案中有安全提示;个别课的练习密度达到58%,平均心率达到140次/分钟。较好地体现了本届展示活动评委会在领队、指导教师联席会议上提出的要求。

三、展示课问题

但是,也发现了一些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有的教师为了展示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课上的应用,一节课中十几次中断学生练习,让学生观看各种视频和图像,脱离了学校体育课的常态。体育学科如何坚守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性质?离开了朴实的体育课堂教学就成了浮躁;一些课中教师还是经常将40个学生分成4组进行接力游戏,对36个学生排队看4个人跑的设计仍然沿用,说明部分教师至今还是没有密度意识;个别展示课教师使用的器材需要一卡车才能装下,把原本简单的练习“变易为难”,变成了“作秀”,让观摩者“叹为观止”;个别展示课教师对课堂出现的安全隐患“熟视无睹”,一节课有十几个学生踩到垫子上滑倒,没有采取“应变”措施,好在没有学生出现伤害事故;在38节体育课教案中,大部分目标表述不准确、不具体,就目标的设置而言,具体化和可操作性显得不足,出现较为明显的不确定性语言表述,如有较多的教案上的教学目标用“初步掌握……进一步提高……”等不确定性表达方式,由于不够具体、准确,难以通过目标来评价体育课堂的优劣;有9节课的教案没有时间分配,有11节课的教案没有练习次数,有13节课的教案没有安排10分钟的体能练习,有8节体育课教案没有重难点,在强化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教学手段的设计上还有欠缺。具体表现在有些课教学手段和方法的选用未能围绕主教材的重点来确定,学生对重点技术环节或单个技术的掌握还不够突出。在难点的突破手段上,有部分课考虑的不是十分到位,还有个别课仍然没有摆脱形式化现象;有22节课的教案标题混乱,有29节课的教案中的标点符号出现错误;在个别课中出现了教师讲解、示范错误,教师满场“夸奖”学生,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激励手段幼稚化严重,满脸贴小红花。

四、反思与建议

在教案问题的背后,反映出了参加展示课的教师的浮躁,也反映出了在他们身后的省、地、县级教研员和指导教师的问题,按常理说,全国的优秀体育课是通过省、地、县、学校一级一级的评选上来的,每一个层面的教研员都应该把关,看看教案和看看课,发现的问题在各个层面就应该解决。我曾经参加某个省的教研活动,各级教研员提出了很多问题,我当时问,“你们当中有谁认真看过课程标准和课程标准解读”,结果是没有一个人举手,如果认真看过(2011年版)课程标准和解读,答案就在里边。

《课程标准解读》第119页明确提出,每节体育课应该安排10分钟的体能练习。这给我们带来一个思考:10分钟的体能练习如何设计?练习的内容、设计如何安排?对该问题的解决建议:把10分钟分为4个部分,分别练习上肢、腹肌(前)、下肢、背肌(后)的练习各2分30秒,动作设计应该让学生能在2分30秒内不间断的练习,练习目标是让学生的身体各部位的力量平衡发展,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持续地进行力量耐力的练习,教师可以根据以上原则设计出多种组合,设计的练习要简单易行、实效性强,对提高学生体能、提高体育课的密度,特别是核心部位的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第6篇:体育课堂的核心素养范文

一、高校素质教育过程中体育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素质教育对高校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以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

1.教学过程中的参与者、引导者和交流者。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高校体育教学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不能满足当今大学生的需要。因此,教学过程应从“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转变,高校体育教师应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扮演参与者和促进者的角色;教学过程应从指令性教学向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转变,高校体育教师应成为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交流者。

2.体育教学的创新者、研究者。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利于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养成的环境和条件。体育教师的创造性思想和具有创造性的教育工作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课程在形式、内容、方法等方面的特性,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要达成这一目标,体育教师本身就应该是创新者。

体育教师不只是别人研究成果的消费者,更应该是研究者。“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体育教育科研能力是体育教师应具备的另一项素质之一。

3.课程结构设计者、组织者。

在素质背景下,新的体育课程标准为了更好地适应不同人群、不同区域、不同环境的教学需要,只给出教学内容的大致范围。体育教师必须适应要求,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合理开发教学资源,有效组织课堂教学,如此才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新体育课程中体育教师的作用

1.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的作用。

沟通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联系;沟通教材与学生平时活动的生活联系,使学生以“主角”的身份进入学习的“舞台”。在创设平台时,教师一定要钻研大纲和教材、掌握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通过各种方式获取大量现代的体育信息和知识,了解当代学生的爱好和心理要求,精心设计制作,这样才能引发学生兴趣,得到响应并产生共鸣,同时也起到以下几个作用:(1)鲜明舒畅的活动环境,易于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形成跃跃欲试的心态。(2)体育教师要具备精神饱满,姿态端正的外部形象和积极、自信的内在气质,加之富有鼓动性的语言,使学生受到正面的感染。(3)活动的安排要新颖别致,趣味浓厚。(4)借外部条件(如音乐)打动学生的心灵,提出问题来打开学生的心扉,利用道具引发学生的联想,等等。

2.教学主导作用。

当体育课堂不再是教师包办代替、机械控制的时候,绝不能出现教学无序,无目标、随意、放任自流的现象,只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合理地安排,适当地调节调度,学生就能很快进入学习的角色,生疑、置疑、解疑,一种探索性、自主性的学习氛围在课堂形成,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学生自身的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措施,让学生拥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体育课堂是开放的课堂,体育教师与学生往往是打成一片,教师的行为无形中就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学生的言行。新课程的选项教学,可以使教师与学生拥有共同的体育兴趣,这样教师就更容易与学生相处与沟通。在体育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直接接触的机会最大,也最频繁,就会无形中产生矛盾。教师要善于利用自身特殊的角色身份来一一化解彼此之间的矛盾,要善于因事、因时、因势地分析矛盾产生的原因,把握学生心理,教会学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宽容、相互协作、相互扶持,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学会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体育人。

3.引导学生主体素养形成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地位的体现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精神,一种能力的反映。一个文化素养低,学习习惯差,缺乏探究精神的学生,不可能真正张扬个性,焕发主体精神,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主体素养”。

三、体育老师应具备的能力结构

所谓能力结构,是把各种能力的集合作为一个系统整体考虑时,所呈现出来的系统结构属性。体育教师的能力结构主要由以下6个方面组成:①教学能力。主要表现在:制定教学文件的能力,善于掌握和运用教材、教法的能力,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力,正确示范、精练生动的语言表达,严密的教学组织能力,组织竞赛、裁判和指导课外活动的能力。②指导学生锻炼身体的能力。促进学生课外活动的开展,推动校园文化的形成,给学生营造自觉地、科学地进行锻炼的气氛,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③训练能力。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包括:科学选材能力,制订和实施训练计划的能力,管理训练和组织比赛的能力,协调运动员学习与训练关系的能力。④思想教育能力。包括组织培养健全集体的能力,对学生思想发展分析及预测的能力,对后进生疏导与转化的能力,培养学生优良品德教育的能力,等等。⑤体育科学研究能力。包括搜集整理文献,掌握科学研究全过程的能力,掌握运用基本科研方法的能力。⑥保健能力。包括对学生体质进行全面的测量、统计与技能评价的能力,医务监督的能力,一般运动创伤和疾病的预防与处理的能力等。以上6种能力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教学能力是核心,身体锻炼能力是重点,训练能力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必备条件,科研能力是体育本质与规律的重要环节,思想教育能力和保健能力是指导学生科学锻炼身体、身心健康水平的保障。

第7篇:体育课堂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核心素养;体育教育;教学改革

教育部于2014年初正式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核心素养体系”这一词汇引人关注。而早在改革开放时期以来,核心素养的培养就一直伴随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而不断生成和完善。核心素养简单来说就是提高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共同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而只有培养和提高人们的核心素养,才能进一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从而推动我国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

当下,核心素养体系早已成为我国教育领域中最基本的方向指标。而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学校教育改革尤其显得格外重要。教育不仅仅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措施,更是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以及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小学,是整个核心素养体系中最基础最重要的阶段。从事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工作三十余年,本人认为小学体育教育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我们应如何改变对小学生体育特长培养的策略?”这不仅仅是教师个人所要考虑的,更是所有体育教师群体和其他学校以及社会各方面教育人士都应该为之深为思考的问题。就此并结合个人理解提出如下认识供参考。

第一点,首先我们应该要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的思想目的,要脱离以成绩作为一个人的整体素质文化的评价标准。因为成绩不能全面的代表一个人的全部,它只能作为一个人综合评价的参考依据,这是现在大部分老师和学生家长都容易犯的错误。我们不能因为某些学生成绩差就把他认定为差生,从而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忽视其成长。作为体育教师,我们不仅要统一安排教材内容、一视同仁,而且还要考虑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原则。一视同仁和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原则并不冲突,二者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别是那些爱好体育,又有一定运动潜质专长的学生,要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他们自己特长,已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让学生对体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喜欢上体育课;其次,体育课在中国教育思想中不够受到重视,体育课被其他课程替换冲走的现象屡见不鲜,家长也觉得这样很好,可以让孩子多读点书,从而导致如今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下降,免疫力也随之下降,肥胖率也因此快速上升,经常出现小病大患,也因此耽误了学习时间,影响学习,而这对于我们积极提倡大力提高学生个人全面发展和增加学生身体素质的意愿是相违背的。正如所言“身体是一切革命的本钱”,没有一个好的身体条件,又怎么可能有更多的精力去学习和读书呢?我们应该用核心素养来梳理培养目标,矫正过去“重知识、轻能力、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偏失”,让核心素养贯穿始终,使学生真正得到科学性的全面性的教学,提高身体素质和学习进步。而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应该先从自我开始真正的正视体育,端正我们自己的教学态度,重视体育对学生各方面的影响,珍惜每周为数不多的体育课程,不能再对体育课只是应付了事,应该把握好每节体育课40分钟的每分每秒,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足够的运动锻炼,激发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的体育特长,增强体质,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如何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培养小学生们的体育特长?这就得让我们从本质出发,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热情,从最基本的游戏开始逐渐向体育运动项目发展,加强体育活动课的选择性、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加大学生喜欢的娱乐体育活动和教学竞赛课程安排,突出“体育活动课”的活动为主的教学特点,使学生在生理上、心理上得到满足,从而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在身体素质、跳绳、球类、运动竞赛、娱乐体育等项目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进行多种选择性的活动,改变了体育教学中单纯对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发展体力的身体教育观念;改变了体育教学中教师强制的灌输,学生机械再现的教学方法;改变了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被动学的局面,倡导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学习。而通过大量的运动实践,使学生们体会到体育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能力和习惯。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身心,培养了学生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勇于拼搏的精神。

第二点,当前学校体育的研究仅局限在身体形态、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教学方面。忽视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或有的研究深度和广度不够,针对小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特别是在分析影响小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时,更是忽略了对学生家长因素的研究,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造成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逐年下降。因而我们应该改变家长对于教育的旧思想,让他们从以前的一切以学业为重,用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所有的观念向学生全方面素质培养转化。以教师的角度向家长们阐述科学理性的教育理念,让他们支持和鼓励学生们全面发展,而不是一味的增加学业上的压迫,这样会导致学生的学习适得其反,使他们产生厌学的情绪和严重的叛逆心理,而这样对于他们的成长则是弊大于利,得不偿失。因此,作为体育教师工作者,我们应该从家长那获得支持,向他们解释参与体育运动的必要性和体育运动对于学生成长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让家长们认识和了解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防止落后的不科学的学习理念使得学生的发展变得不平衡。所以,我们应该提倡正确的学习理念,重视家长在学生体育运动和学习环境的重要性,让家长们积极地鼓励学生进行体育运动,学习和培养体育特长,并且可以让家长和学生一同参与体育运动中,让家长和学生在开心友爱的运动氛围中减少之间的代沟,拉近彼此的距离,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且能充分挖掘潜能,对身心健康大有裨益,有益于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形成健全人格,促进心理健康。从而进一步推动核心素养背景下学生体育特长的培养和发展。

第三点,重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引领者,而学生才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二者虽然都是相对独立的个体,但是在教育教学中两者却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关系。单就小学生体育特长的培养而言,教师平时应该主动去接触学生,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个人专长、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状况、运动技术等与身体素质状况,并逐一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比较,切实做到心中有数,因人施教。尤其对于在课堂上表现异常的学生,更要给予关心和帮助,和学生们建立起一种亲密友好的关系,使他们生活在和谐友善的氛围当中,感受集体活动所带来的魅力,让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激发对各种体育项目兴趣,促使他们自主地积极地加入体育运动的学习,从心底爱上体育,真正的参与到体育特长的培养当中。让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学会自主独立,团结协作,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等优秀精神,增加集体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从素质到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而达到学生个人整体能力的提升和德智体全面的发展。

核心素养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教学的变革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体育运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能够把知识加以综合化、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是十分必须必要的。而在知识化能力的关系上,实现将知识作为一种手段到把知识作为一种工具转变,结合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培养小学生的体育特长,促进小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发展,从而推动核心素养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将体系的建设真正的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郭计增.《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

第8篇:体育课堂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全球教育理念 体育活动课堂 世界公民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8-013

随着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教育国际化、培养具有参与世界事务能力的公民,是各国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顺应趋势,西大君武小学引进全球教育理念,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该理念的相关主题。在体育教学中,通过系列创新措施,将和平、环保、合作等观念融入课堂,使体育教学焕发新的亮点。那么,体育课该如何打破常规进行创新呢?我们率先在体育课堂、课间活动、大型体育活动上进行改革的实践尝试。

一、整合体育课堂,播撒全球理念的种子

《体育课程标准》要求:除了让学生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健身方法之外,还需让学生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这里面的几个关键词是和谐、平等、友爱、自尊、自信、责任、合作、尊重和关心,与我校提出的培养学生的国际公民素养有异曲同工之妙,于是,如何把这几种目标巧妙地融进体育课程教学,便成了我们研究实践的首要课题。

我们把目标定位在全球教育的重点主题“跨文化理解、和平、环境保护、人权、发展”上,通过日常教学,逐渐渗透对自己、对周围、对国家、对世界的了解和关注的理念。将全球视野的教育观融入体育课,开发符合小学生特点的新型体育课堂模式。

(一)立足室内体育课,渗透和平理念

先看看以往传统的体育课上课模式:热身运动――老师交代本节课内容――老师示范动作要领及技巧――学生模仿――老师纠错验收――结束课程。这样的课堂刻板、枯燥、机械、沉闷。全球教育呼唤新的高效的体育课,要给体育课注入鲜活的血液,让它成为学生自由成长并富有生命力的课堂,因此必须打破旧的课堂模式。

我们先改革室内体育课。以往大都是老师就着体育教材强调一些运动项目的注意事项,或者教学生认识一些身体结构及保健知识。我们课题组在充分尊重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的基础上,利用室内体育课来引导学生关注世界、理解和平。

以和平主题的教学为例。首先,要把什么是和平的种子根植在学生心里,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和平?体育与和平有哪些内在的联系?作为小学生,他们只知道和平就是世界没有战争,社会稳定,没有灾难。我们的教学要让学生从更广泛的范畴认识和平:心境的平和、自然环境的和平、和谐、包容、尊重、关爱……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爱”,我们身边的“爱”体现在哪儿,尊重和理解各民族、各地区、各国家的风俗,包括对人种肤色的包容也是拥护和平的一种表现。

以“爱”与“和平”为核心对体育室内课进行改革。奥林匹克题材是“和平”主题的主要题材之一,以“奥林匹克精神”为切入点,让学生更丰富地了解到世界和平的珍贵与美好。通过制作PPT并收集视频等资料,用事实向学生说明体育自诞生之日起一直是与和平、休战联系在一起的。了解古希腊《神圣休战条约》规定的具体内容;马拉松项目是如何由马拉松战役演变而来;1971年中美乒乓球外交的著名典故;观看体育赛事后谈谈感受……这些内容的设计,很快让学生明白奥运会的精髓 ,它不仅仅象征着一个国家的和平,它是全世界和谐共处的纽带。正如顾拜旦在《体育颂》中歌颂的:“啊,体育,你就是和平!你在各民族间建立愉快的联系。”

让学生以“爱”为基础交流学习,促进成长,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理解、包容、合作、公平的重要性,了解奥林匹克精神的核心:相互理解、友谊长存、团结一致和公平竞争。

(二)找准学科整合点,增加合作频度

在全球教育理念指引下,君武小学启动了多学科整合改革模式,意在改变以往的教学只关心学科知识的局限,让学习变成一个生命系统,建立起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在改革的过程中,体育课突破了以往过分强调技巧训练的单一性,加强与其他学科的合作,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学科整合课例一:

二年级家长开放日,我们给学生和家长带来了一节多学科整合的特色课。体育组与音乐组合作,呈现出色的多学科整合课堂。上半节由音乐老师复习几首以问好、关爱为主题的英文歌曲,让学生感受团结友爱的美好;下半节由体育老师带领学生先做《Walking Walking》协作小游戏,后配以律动练习,同时也加入两人小组合作的动作组合,让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得到锻炼,引出浅显易懂的和谐理念。

这节课将体育课与英语、音乐课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课堂全程用全英文授课,展示出了双语班世界小公民的风采,成为新颖的学科整合的校本课典范,得到家长的一致好评和认可。体育课与英语、音乐课的巧妙结合,成为新颖的学科整合的校本课典范。

学科整合课例二:

为迎接在我校承办的南宁市“亲近母语,快乐阅读”研讨会,课题组老师还依据学科整合,以各国国旗为切入点,合作上了一节《国旗飘飘》展示课。由体育老师介绍各国优秀的体育项目,了解各国不同体育项目的特点。播放获得奥运金牌的视频,让学生在国旗升起的瞬间感受自豪骄傲,认识国旗的意义,感受世界和平的珍贵与美好,从而开阔了国际视野。

二、创新课间活动,增强沟通合作

游戏是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课间游戏,是学生十分喜爱的体育项目,也是教育学生最好的方法之一。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生来是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可见体育游戏独有的魅力。为此,我校对体育课间游戏进行了如下改革:

首先,改变大课间活动,开展阳光体育游戏,在游戏中渗透和平理念,培养良好的体育精神。

每天的大课间30分钟,是我校开展阳光体育游戏活动的时间,原来的课间活动,大都任由学生自由玩耍、追跑,学生玩得满头大汗,但玩的过程中缺乏情感体验。于是我们决定改革创新课间活动,把世界文化渗透到体育教育中, 重在体验和平的内涵,使阳光体育活动增添新的魅力。

相关措施如下:

1.教学内容以奥林匹克精神为主线,具体通过奥运主题歌为背景配乐,引导学生做身体平衡和协调训练。

2.利用资源和设计创编小游戏,在快乐中理解爱与和平,如唱英语童谣跳皮筋。

3.对传统民族体育的挖掘,包括世界各国的各地区民族体育项目,培养学生包容的性格和发展的眼光。如了解中国壮族的“抛绣球”、日本的“相扑”、西班牙的“斗牛”。

这一系列活动的设计和开展,很好地实现了我校全球教育理念的宗旨。

其次,自创课间游戏,将民族特有的节日以及重要的和平纪念日的内涵加入课间游戏中,加深学生的理解。

具体案例一:

以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为切入点,让学生了解当下和平生活来之不易。低年级的课间活动,可操练一些队列练习和队列游戏,让学生体会军人飒爽英姿背后的艰辛。中、高年级的课间活动,可鼓励学生模仿战士万里时的队列练习,进行身体姿态训练,学习庆祝取得胜利的体育舞蹈等。

具体案例二:

三月三,是广西壮乡特殊的节日,为了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我校体育组以民族特色为本,利用这个传统节日的契机,推出了抛绣球和板鞋竞技两项课间趣味活动。

抛绣球是壮族最为流行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颇具民族性、趣味性,我们改良了它的玩法:在操场上设置绣球架,高度为5米,学生站立距架子3米处,左手握住绣球,右手拉住绣球的提绳,伸臂,抖腕,送指,抛出绣球……操场上,参加抛绣球比赛的学生在正副班主任的组织带领下,将一只只漂亮的绣球抛入投球圈。

板鞋的竞速活动,既能培养顽强、勇敢、坚毅、勇往直前的精神,又能提高身体素质,是一项良好的运动。我们在大课间开启了板鞋竞速活动:三人组合,脚穿板鞋,徒手攀肩或扶腰,踏着欢快、协调的步伐,穿板鞋齐步行走。为了达到脚步的协调性,同学们走动时一齐喊口令“一、二、一”或“左、右、左”,以保持动作协调一致,气氛紧张热烈。这样的民族体育活动,既可以让学生享受比赛带来的乐趣,同时也能感受独特的壮家文化。

上述课间的自创游戏在体育课上先进行试验,由体育老师进行指导调整。课间,操场上热闹非凡,同学们尽情享受着大课间的时光。一段时间后,各年级交换进行课间游戏,分享游戏内容。

我校大课间游戏活动的开发设计,立足本土,结合本校校情,内容丰富多样。如一年级:车轮滚滚;二年级:胯下传球;三年级:快快跳起来、障碍跑;四年级:袋鼠跳、背靠背夹球跑;五年级:跳长绳、篮球运球接力;六年级:同心鼓、三人两足。

体育教学中,教师对这些游戏不断进行完善和改造,并邀请全校师生、中外教一起游戏,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实现了跨国文化交流。

具体案例三:

学生最喜欢的扩展项目是“同心鼓”。活动的基本内容是:每个人两只手各拿一条绳子,绳子的另一端共同连接着鼓,我们要做的是用鼓弹排球,看哪个组弹的次数最多而且不让球着地。活动的规则很简单,但要完成好仍有一定的难度,需要队员一次一次地反复练习,在练习过程中体验情感。

第一次:学生对这个游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游戏一开始,为了能让球准确地落在鼓上并高高的弹起,每一个学生用力地拽着自己手中的绳子不管不顾地“狂甩”起来。有些学生毫不顾及一旁的队友是否跟得上,就横冲直撞地“迅速移动”起来。于是由于绳子的受力不均,大伙儿脚下移动配合得不默契,球才颠起了一下就一溜烟儿地落到了地上。第一次游戏以失败告终,大家不免有些气馁。有些同学激动地指责其他队友,这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原因。让大家明白,首先要信任队友,要学会包容队友的失误,团队之间需要练习与磨合,要互相加油鼓励,这样游戏才能越玩越好。

接下来,大家明显都比之前耐心很多,找到诀窍的学生说出自己的一些技巧,队友之间相互鼓励。慢慢地大家在彼此的信赖中团结起来,共同完成了项目。同学们在团队中培养了团结协作、相互信任的良好素养。

于是,课间,老师们也玩起了同心鼓,外教也加入了我们的团队,玩得不亦乐乎。来我们学校参加文化交流的外国访问团也体验到了同心鼓的乐趣,我们还把同心鼓带到了国外,带到了我们的姊妹学校――加拿大文思博学校。同心鼓不仅仅是一种课间活动游戏,还是跨越国界的友谊桥梁,是传播文化的使者。

这样的课间活动游戏,让学生在团队中成长、成熟,获得支持、帮助、关爱、包容、信任等素养,促进了学生的相互交流且快速建立友谊,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合作交流能力,寓世界公民素养于其中。

三、创新运动会模式,展示国际风范

原来每年一次的冬季运动会开幕式,我们一般是队列出场,或者比赛做广播操等,气势很恢弘,但缺乏主题。为此,我们进行如下改革:

首先,明确和平、环保主题。2015年第44届学校运动会召开了,隆重而庄严的运动会开幕式徐徐拉开帷幕,方阵的队员们,身着不同的服装,喊着响亮的口号,精神饱满地展示着自己的风采:有的身穿自己动手用废旧物品制作的环保衣服入场;有的举着奥运五环,手捧橄榄枝跳起手语舞《我和你》;有的举着“争当和平卫士,力做运动达人” 的横幅,朝气蓬勃,意气风发;有的放飞和平鸽,放飞祝愿。蓝天白云见证了君武学子的阳光,绿茵草地留下了我们的年少美好。

其次,增加团队项目、亲子活动。如迎面接力、快快跳起来、障碍跑、袋鼠跳、背靠背夹球跑、跳长绳、篮球运球接力、三人两足……在这些创意活动中,无论是竞技类还是拓展类都体现了团结合作的和谐观,学生对世界、对和平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了解。

第9篇:体育课堂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 体育课程改革 教学变革 价值取向 限制因素 实现途径

当前,我国正进行第八次体育课程改革,而课程实施的主阵地在课堂,其基本途径是教学,所以体育教学改革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应有之意和根本保障。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现代教学方式已运用于中小学的体育课堂教学。然而,现在的教学变化是否真正体现了体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是否真正克服了传统体育教学的弊端,是否有效指向了课程目标的达成,这些都需要作深层次的考量。探究体育课程改革与教学变革的关系,明确体育教学变革的价值取向,分析教学变革的限制因素,探索实现教学变革的有效途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体育课程改革与教学变革

2001年,我国展开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次课改虽然是以往课程改革的延续与发展,但在改革理念方面却有了很大的突破。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奉行“知识本位”的价值理念,因此课程改革一直局限于教材改革。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对个体价值的关注,把关注的重点由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转移到掌握知识的学生,已成为教育发展必须直面的一个课题。因此,本次课程改革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确定为改革的基本理念,其定位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课程标准本身并不具备自动转化为教学实践的能力,课程改革必须经过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实施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新课程诸多理念、构想、计划等的实现,几乎都要落在教学实践上。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虽然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就整体而言,并未真正产生课程改革所预期的教学变革。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新课程的设计理念不仅没有充分落实,反而产生了诸多现实问题。

二、体育教学变革的价值取向

(一)遵循教学共通的“育人”价值观。

传统教学一个最基本的缺失是对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生命体的多方面发展需要的关注,即忽视了在教学过程中的育人价值。学科、知识、技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育人”的资源与手段,并服务于“育人”这一根本目的。在此,“育人”并非是我们教育中平常所指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而是指教育对于学生作为人的多方面发展需要的关注和养成。在教学中,教师实际上通过“教书”实现“育人”,要“教好书”先要明白育什么样的人。

(二)创建教学系统设计的价值观。

新体育课程打破了长久以来我国体育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平衡,使理论与实践之间产生了断层。虽然这种变化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使教师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主发挥空间,教师从教学执行者转变成教学实施者,但是教学实施者若不追求、不具备教学设计的能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就难以展开有效教学。

三、体育教学变革的限制因素

课程改革的理想状态是进入课程改革实践的教师能够积极反思、革新并形成与课程改革核心精神相一致的教学观念和行为方式,积极推进实施新的课程改革计划。但是,与上述改革愿望相反,教学实践的变革总是滞后于课程改革的要求,而且教师常常会显性或隐性地抵制变革,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曲解课程改革的新精神。梳理课程改革的现实障碍,分析教学变革的限制因素,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体育课程标准的设计。

在影响课程实施的诸多因素中,课程计划本身的特性就是一个重要变量。我们发现以全新理念设计的体育课程标准,其先进性虽然不言而喻,但在设计上也并非无懈可击。课程标准的设计带有明显的重理论轻操作倾向。

(二)教师的素养与态度。

教师是课程改革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课程改革成功,教师的素质、态度、适应和提高是关键因素。

虽然广大一线教师很少公开地“抗拒”课程改革,但是不公开地“抗拒”甚至表面上积极地呼应,并不意味着教学实践中的课程与教学观念就发生了具有实质意义的改变,更不意味着产生了与课程改革精神相一致的变化。教师稳定守成的“习性”是造成上述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对教师来说,任何一项教育变革最终都是对教师的变革,教师自然要排斥和拒绝。体育课程改革多年,依然存在着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缺乏正确理解,对课程改革的态度较为淡漠,缺乏教学观念的转变和行为的变更。究其原因,这些现象的存在也就不足为怪了。

四、实现教学变革的途径探索

(一)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接轨。

体育课程改革,倡导“健康第一”、提倡“快乐体育”,重视“学生兴趣”无疑是正确的。它对于改变“提高学生体质”、“‘三基’传授为中心”的教学定位,改变“成人化”、“军事化”的教学模式,改变“灌输式”“命令式”的教学方法,无疑是一个飞跃。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尺度,不能脱离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现实基础。传统体育教学有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其为国家人才的培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也形成了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体育课程改革,不应脱离实际,不可操之过急,更不能全盘否定,要站在新课程理念的高度重新审视以往的传统教学,处理好传统与改革、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二)加强各类培训,激发教师内驱力。

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培训显然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培训的时机、方式却需要仔细斟酌和周密安排。在培训时机的选择上,应该是“教师培训在先”而不是“与课程改革同步”,有了先期的引导,有助于教师更好地领会课程改革的精神并熟悉课程改革实施的具体环节。在课程改革实行后,教师培训依然要持续跟进,培训内容可以更多地针对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在培训的方式上,不能局限于各级集中短训,基于学校课程和整体规划的需要,由学校发起组织,旨在满足个体教师的工作需求的校内培训活动(校本培训),也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培训的目的在于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不能忽视教师内驱力的形成,只有教师形成持续发展和不断践行的内驱力,才能真正转变为教学的实际行动,进而形成自身成长与教学变革之间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