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传播特性范文

网络传播特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传播特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网络传播特性

第1篇:网络传播特性范文

一、关于网络流行音乐传播中的重要节点

(一)关于初级阶段的分析要想能够使一首网络流行音乐得到更好的传播,其初级的传播阶段是十分重要的。音乐创造人员煞费苦心地通过采用各种音乐硬件来进行音乐的创造,并且对音乐的动机进行构思,使其能够把各种奇思妙想融入到音乐创作过程中,使其能够将作品得到更好的反应。然而要想使这些能够得到肯定,在要求作品质量高之外,同时也需要传播的环节能够调配得当。对于初级的传播阶段来说,其主要是传播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并且对于作品的后续传播以及社会反应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创作过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动机和作品放入到互联网什么位置之上,是一个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在最近几年以来,随着网络技术不断的发展,作品的初级传播方式已经得到了十分快速的发展,同时更新变化也十分快。

(二)关于扩展的传播过程对于这个过程来说,主要是一首流行音乐创作完成后放置到网络初步传播,其作品经过网友欣赏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将会使得作品得到更好的发展,与此同时也将会形成树状的传播形式。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对作品质量检验的一个重要阶段。在作品的作者将其放置到网上之后,欣赏人们将会对其作品的质量进行欣赏。如果作品独具魅力,将会受到大家一致的好评,作品欣赏的人员通过简单的网络操作,将其作品转发给朋友进行欣赏,并对其作品进行评价,使其作品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要是一首流行音乐能够满足欣赏人员的口味,将会得到十分快速的转发,同时这个作品将会得到更多的欣赏,不断带动该作品得到迅速的发展,使其能够得到更多人的熟知。

二、关于网络流行音乐的传播特点

(一)网络流行音乐传播自由通畅对于网络音乐来说,其传播并不会受到时间和地点等方面的限制,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来对其作品进行欣赏。同时接受的人员也可以随时的对音乐作品进行接受,因为现阶段“网络守关人”已经是逐渐的淡化了,从而使其传播的方式更加的自由,并不会受到限制,并且自身所具有着的优势将会是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因为网络流行音乐所具有的特点,从而使其在最近的几年来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现阶段已经成为了时尚的新标志。

(二)网络流行音乐传播速度快对于传播音乐在进行制作的过程中,其中的制作以及复制主要是通过工厂的生产线完成的,而传播的途径则是通过实体进行销售所完成。由于其传播的速度相对来说比较慢,并且自身的成本也比较高。然而对于网络流行音乐来说,其传播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并且其以及扩散的过程中只通过互联网便可以实现。因此其传播的途径十分的迅速。在这个过程当中,仅仅只需要花费几分钟便可以完成,并且不会出现经济的支出,这样便使得音乐欣赏的门槛降低很多,同时其传播的途径也提速了不少。

三、关于网络流行音乐传播过程中的弊端

(一)由于传播中缺少版权的保护存在着抄袭严重网络流行音乐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因为其主要传播的途径没有合法的版权申请,进而使其一些走红的网络音乐经常被翻唱,同时也有一些网络流行音乐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自身便是对其他流行音乐进行篡改,对其原著进行严重的侵权。但是也很难对其进行法律的诉讼。对于这些现象来说,已经是严重的损害了音乐创造的知识产权,主要是因为衔接选网络流行音乐在传播过程中的法律机制存在着不完善,与此同时也是因为音乐创作人员的法律意识不强所导致。

(二)由于传播时监管的力度不足导致作品低俗现阶段,网络的流行音乐已经没有了以往的辉煌,主要的原因之一便是因为现阶段低俗作品屡禁不止,导致一些负面的社会舆论将这些作品当做是负面的典型。然而对于这种原因的出现在一方面是因为音乐创作人员自身的自律意识并不是很强。另外的一个方面来说,是因为现阶段网络的信息监管力度存在着不足,并没有对其进行去筛查和清理,使其现阶段出现一些低俗作品,导致各种水平和质量的作品都可以肆意的传播,最后导致出现失控的现象。

四、结语

第2篇:网络传播特性范文

关键词:网络传播;生态建设;伦理;核心价值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10-0052-02

一、引 言

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媒介传播环境中,网络的互动性真正赋予了每位信息介入者平等的大众信息传播参与权。受者和传者身份可以随时转换,每一个网民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这也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网络信息传播是呈多向、发散式流动的,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交流平善,海量信息,互动交流让我们尽享网络传播之利的同时,也备受虚假信息、无价值资讯泛滥的困扰。现有的网络把关体系还不完善,网络传播中道德失范现象严重,梳理网络传播伦理的核心价值,明确网络规范的方向,是保障网络的传播优势和特色发展、绿色发展的重要环节。

二、真实性

真实性之所以应该成为网络传播伦理构建的首要要素,主要是基于信息传播的特性和网络的特点考虑。

(一)真实是传播特性的必然要求

真实是信息传播内容所应具有的一个最基本的特性,要求信息传播者在收集、筛选、制作传播信息时本着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态度。尤其在传播新闻信息时不刻意夸大、渲染,借鉴别人劳动成果时尊重其权益,传递他人观点言论时不歪曲,不掺假。这样网络受众在解读和接受信息时才能减少偏差,让广阔、丰富的网络语境清新流畅。做到传播真实可以有效减少因虚假信息和智力成果侵权引起的法律争端和网络负面影响事件的发生,净化网络环境,提高网络的正能量。同时网络媒介技术的发展也要有意识地为传播内容保真创造较好的条件。

(二)真实是和谐传播的需要

网络传播的特点也决定了真实性对建设和谐传播的重要性。网络信息传播呈多向、发散式流动,把关体系不健全,现有的把关效能较弱。在网络传播信息海量背景下,如果匿名网民的恣意“放纵”虚假信息,网络媒介公信度和使用效率无从谈起,网络传播者把真实性作为自己信息传播的职责,是提高网络信息使用和流通效率,减少垃圾信息,提升网络信息品质的需要,也是节约每一个网络中人时间成本的需要。社会转型和体制变革造成普遍的社会压力和心理问题,如果把网络建成一个疏导心理压力、舒畅心境的便捷通道,就需要网络还要具备容纳各种真实情绪宣泄和意见表达的雅量,减压泄压,舒缓身心,构建和谐。

(三)真实是传播责任的需要

网络传播的威力也决定了真实应该成为一种责任和品格。网络传播海量、即时、无国界、传播成本低等优势如果搭载的是捕风捉影,道听途说的消息,其破坏性和杀伤力也会是惊人的,网络传播者应当拥有这种责任意识,强化自己的媒介素养和新闻价值判断,在传播过程中担负起信息鉴别和筛选的责任,提升网络平台的公信度,人人都是自律自省的把关人。信息传播具有环境监测、社会协调、文化传承以及娱乐大众等社会功能,真实是实现这些传播责任的必然要求。负责任的传播者会时刻提醒自己,每一次传播行为和每一个传播符号可能会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影响。

三、信息平衡性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重要转型期,各种思潮和价值观的冲击涤荡下,一些社会矛盾凸显,网上舆论呈现出多元多变的特点。信息平衡可以即时疏导舆情帮助网民客观理性地处理矛盾,应对危机,全面提升对信息的综合鉴别力。

(一)舆论疏导的需要

社会转型、经济发展、技术革新等,所带来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心理问题,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不容回避的问题。互动性很强的论坛、贴吧,匿名聊天、讨论成为很多网民生活休闲、日常交流的重要通道,这种即时性强,情绪化表达多的交流方式很容易使相互间的情绪感染,较容易出现非理性声音和起哄的情绪,严重时这种非理性的网上交流会演变成网下现实行动和伤害[1]。近年来,网络暴力事件频发,网络谩骂、名誉权和隐私权被肆意践踏等表现尤为突出,加剧了一些社会矛盾,使一些人的人身权利受到极大伤害,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和公民道德水准提升。诸如: “史上最毒后妈事件”、“舒淇删博事件”等等。网站管理人员不要一味的追求点击率和关注度,应当积极引导网络热点,疏导情绪,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网民不要一味追求个人的表达,适度调整情绪,不要让意见和信息一边倒,需要理性判断和表达。

(二)客观认知世界的需要

针对矛盾对立的复杂事件、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利益诉求多元的政策出台,是信息传播中平衡传播的难点,为了使信息传播公正准确全面,职业把关人必须兼顾矛盾各方,从不同的消息源和权益角度多渠道获取信息,并将对立面、多侧面的事实和观点同时摆出来让大家客观认识,并及时纠正认识或解读偏差。这是发挥网络传播容量大、即时性强优势的必然要求。尤其在重大新闻事件传播中,更需要媒体平台中的传播者具备对新闻、信息和知识进行整合贯通能力,满足受众对网络传播的广度需求和深度期待。网络传播技术给不同的社会群体提供了互联网上信息和表达意见的空间,也扩展了公民对国家、国际重大事务参与讨论的舆论平台。表达多元化的声音,可以有效地维护各阶层的利益,并集思广益,提高社会的文明水平;网络开放的议题空间可以在互动交流中客观认知我们所居留的世界,认识就是理解包容的前提。

四、人文关怀

第3篇:网络传播特性范文

网络传播的主要目的是要实现社会的信息化,这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所呈现出来的必然趋势,信息化的实现能够使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以最便捷的方式进行传递,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共同繁荣,这也是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主要标志。与传统大众媒体相比,无论是从形态上还是特性上,网络传播明显克服了传统媒体存在的某种不足,它不仅兼备了新闻传媒的具体特点,也突出了自身的传播优势,这种优势也是网络传播的时代特征。其一,网络不但是传播信息的重要工具,还是存储信息的基本载体,网络传播能够在不同程度上满足受众对新闻信息的多种需求,传统的新闻媒体强调的是“内容为王”,网络上的信息浩如烟海,用户完全可以搜索自己想要的信息,从这一意义上讲,网络传播真正满足了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其二,网络传播具有交互性的特征,它将彻底改变传统媒体单一性的传受关系,在网络传播中,用户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只要他愿意,随时随地又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受众的主体地位得以显现;其三,网络传播的信息主要是以数字形式存在,它具备了报纸文本传播的优势,广播声音传播的优势,电视图像传播的优势,使用起来更为高效、便捷,其竞争力也不言而喻。

二、网络传播对新闻采编的影响

(一)网络传播对新闻采编的正面影响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方式,网络传播具有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和条件,它成功地弥补了传统新闻传播在某种程度上的不足,其对当前新闻采编产生的正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网络传播实现了新闻采编的多媒体化和立体化,网络传播改变了传统模式下信息传播方式的单一性,它不仅能够将文字、声音、图像结合起来,还可以将传统模式下的多种传播形式同时使用,更有助于受众对所传播信息的全面把握和掌控;其二,网络传播能够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传统的新闻采编非常注重新闻的时效性,但是因时常受到某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新闻的跟进性难度很大,鉴于即时采编与远程传播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一些新闻报道很难在第一时间完成,而网络传播完全可以摆脱这些因素的限制,且能够充分实现即时采编与远程传播的统一;其三,网络传播能够突破原有信息传播载体的容量限制,大幅度提升新闻传播的信息量,例如,报纸就容易受到版面的限制,编辑的信息很难将新闻的全貌呈现给受众,相对而言,网络则可以实现无线连接,确保新闻报道内容的全面性。

(二)网络传播对新闻采编的负面影响网络传播对新闻采编产生了很多正面的影响,但因其自身的随意性、复杂性以及难控性等特点,也给新闻采编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对新闻传播造成了一定的负面效果,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网络传播使新闻采编的严谨性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挑战,与新闻的时效性一样,严谨性也是新闻采编的基本原则,是新闻媒体的生命线,但是,网络时代下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信息容量也要比传统新闻媒体大得多,这就加大了对信息的甄别难度,使新闻报道的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证,与传统的新闻采编相比,无论是文字措辞,还是对信息准确度的掌握,都缺少一定的严谨性,加之网络信息的难控性,虚假信息屡见不鲜,都给新闻传播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其二,网络传播在新闻评论方面过于肤浅,与传统新闻媒体相比,新闻评论深度不够,尤其与纸媒相比,传统纸媒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新闻评价体系,且拥有一大批高素质的新闻采编人员和评论人员,新闻评论深度能够得到充分保证,网络传播由于缺乏深刻性,受众对其信任度也就有所下降。

三、结论

第4篇:网络传播特性范文

到目前为止,网络还是一个不成熟的媒介,网络并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传播形式。但有一点确定无疑的是,网络是媒介发展的更高阶段,在这个阶段,网络作为媒介的根本特性是反媒介,即媒介自身的淡化。这突出体现在网络的互动性上。

在网络传播中,所谓互动的概念应理解为直接的沟通,这种特点是大众传播梦寐以求的,但又是自身不能提供的。网络传播之所以超越大众传播正在于这种互动性,可以说,互动是网络传播的本质,网络传播的其他特点是基于这种互动性。从传播的发展史中可以看出,最初的传播都是直接的传播,人依赖自身的器官进行,传播媒介是逐渐从传播活动中独立分化出来的。大众传播是媒介发展的极端表现,按照施拉姆的说法,它把一架机器放进传播活动中,使传播的范围无限扩大。网络传播实际上融合了过去所有传播形式的特点,它是对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摈弃。网络当然还是一种媒介,但这种媒介成功地把自己虚拟化了,所以在网络中人仿佛可以无屏障地直接同他人和现实世界直接交流。

因而,网络传播的互动性是一种更高程度的回归,它既具有人际传播的直接性的特点,又具有大众传播的广泛性的特点,提供了一种全球范围直接交往的可能性。

网络对现代经济生活带来的根本影响就是直接性的商业模式。通过网络,生产者可以同消费者进行直接沟通,而网络只是提供生产者同消费者进行直接交往的平台,这就是电子商务模式的根本点。对中介依赖的减弱将使现有的商业模式发生重大变化,消费者在这种商务模式中拥有相当程度的决定权,或者说,交易的成功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协商共同决定的。虽然现在电子商务还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是,拍卖模式在网络上的成功对我们理解新商务模式是有启发意义的。拍卖的最大特点就是价格并不由单方面确定,而是由买卖双方共同决定。可以说,拍卖是一种典型的互动式的商业模式。目前全球只有5%的网站在网络上淘到金,其中最大的赢家eBay是正在进行网络拍卖的网站。截止1999年9月,该网站注册用户已达到560万人,交易额已达到5亿4千2百万美元,月营业额为6000万美元,超过Amazon成为全球最大网站。eBay的成功的根本原因正在于它所采用的拍卖模式顺应了网络互动性的特点。

Ebay对我们的启示是,拍卖并不是电子商务的一种偶然的形式,而是反映了直接性经济的本质特点,因而对电子商务模式具有普遍意义。eBya的模式是个人对个人(P—P)的拍卖模式,但这种拍卖模式同样可以适用于企业对个人和企业对企业的模式。其实质在于,在网络,卖方(可以是个人或企业)和买方虽然省略了中间环节而直接沟通,但所节省下的费用并不是由卖方独享,而应该是消费者利用网络提供的条件,同卖方共同商议双方所能接受的利益点。

在网络时代,只有互动者才能生存。

广告的新机缘

在直接经济的时代,广告的位置在哪里?在这种具有反媒介特点的媒介环境,广告将以何种形式存在?

网络所带来的新的传播形式和商业模式对广告业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但又为广告业创造了新的机遇。只是广告业必须更新观念,以适应网络时代的竞争。

直接经济更需要广告。因为在直接经济的时代,竞争将进入一个更激烈的阶段;而且,由于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中间环节的消失,广告的作用会更加突出。广告有可能成为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仅存的一种沟通形式,消费者对产品的选择将会更加依赖广告。与中间费用的节省也使得企业有能力在广告中投入更多费用。因此,网络时代企业的竞争将主要是有效的信息传播的竞争,是形象的竞争,是广告的竞争。

在网络时代,现有的大众传播形式将仍然存在。因为传播媒介的发展过程并不是一种媒介替代另一种媒介的过程,而是复加过程。即使网络成为主流媒体,其他媒体也并不会消亡,而是体征形式,在媒介世界中占据自己的位置,作为网络传播的补充。因而,目前的常规广告将会依托于大众媒介继续发展。

网络广告会飞速发展,但广告观念和广告形式将有大的突破。当前网络广告并没有找到适合网络特点的最有效的方式,基本上是把大众传播中所常用的形式照搬到网上,这种方法是非常值得怀疑的。这是因为,大众传播时代的广告是基于大众传播单向性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强制性。比如,当观众坐在电视机前等着看电视剧的时候,他对电视剧之前的插播广告是无法视而不见的。而在网络上,受众对整个传播活动具有更多的主动权,选择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受众决定的,这种传播具有最小的强制性。

虽然一些大品牌网站的Banner等广告形式的效果还是会非常显著、这是利用了网络本身所蕴涵的大众传播特性的一面。但是,从整体上看,在网络上直接搬用大众传播广告形式并不能适应网络传播的特点,在网络上大量“哀求广告”的出现正反映了这个问题。在许多网站中都可以看到网站的主人哀求访问者点击广告,以支持网站的发展。好心的访问者可能会点击广告,但很多访问者对这种哀求会置之不理。这种广告的效果如何能得到保证呢?

网络广告应该具有互动性。许多传播学家认为,网络传播的主导模式是使用一满足模式。受众主动去寻求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因而,在网络上分类广告是很重要的广告形式。可以说,网络广告是给想看广告需要信息的人看的。因而,专门的广告网站是有市场的。这种广告网站有时会与资讯类网站直接融合,而不独立存在。电子邮件广告是一种带有人际传播特点的网络广告形式,如果以数据库为基础,进行个性化传播,这种网络广告将会具有突出的广告效果。还有一些网络广告形式在利用网络的互动性方面也取得很大进展。

新的广告理念

网络时代应该有一种新的广告理念。这种广告理念是同网络时代的传播方式和商业模式相应的。

互动性网络时代的广告必须正视互动式传播成为主流的现实,努力适应并利用传播的互动性,增强传播效果。

精确性高度发达的科技,使得以数据库为基础的精确传播成为可能。在新时代消费者是以个体的身份进行消费接受传播的,广告传播所面对的将是个体而不是大众。如果以发达的消费者数据库为基础,就能保证广告传播既针对消费者个人,具有个性化,同时,又能够具有广泛性。从而使广告传播成为一种精确有效的传播手段,减少成本。

整合性由于媒介的淡化,所以在传媒上的广告投放比例将有可能减少,而促销等具有人际交往特点的广告投放比例将会增加。广告传播活动将会更具有整合性。

第5篇:网络传播特性范文

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二十六条,网络传播权全称为信息网络传播权,是指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法条明确规定,无论是以任何形式发表的作品,无论作品是不是利用网络第一次发表,只要是受著作权法保护的,其著作权人均享有信息网络传播权。

网络传播权是一种网络信息的权益,是著作权人通过网络信息的传播获得利益的基础,而对网络信息传播的合理合法的约束正是行使该权力的必要。网络本身就是极端开放和自由的,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是传统媒介所无法比拟的。这特点不仅表现在其超越以往的传播迅捷性,更体现在广博的地域性上。网络时代被称为信息爆炸的黄金时代,一个网络信息的传播就如同一次多米诺骨牌效应,其速度的递增呈现出几何扩散的特性,其辐射地域的增长则表现出扇面铺展的特征。每一台介入此信息的电脑都在有意无意地扮演着增速站和扩散器的角色,这让网络信息的传播变得不可捕捉和遏制。当网络信息的传播发生了侵权后,也就是出现网络版权保护问题的时候,维权者首先便会陷入难以寻找侵权者和难以控制侵权损失的窘境中。即使寻找到了侵权者,也不过是网络上的一个IP地址,一个虚拟身份。真正的侵权者为何人?侵权发生地在何处?这些在现实世界中并不算太难的问题,在网络中,只需要一些简单的网络手段和技术,就完全变成了一个扑朔迷离的难题。而难以控制的侵权损失,则体现在难以控制其传播和是否认定为侵权这两方面。正如之前我们所提到的,每一台电脑都是一个扩散器,每一个电脑的使用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能用一个鼠标轻点的动作,便把维权者苦心维持的权益发送到千家万户,而一个非赢利的、非利益驱使的但将原始侵权信息作二次转发直至N次转发的行为该如何认定?推而广之,网络本就自由开放,网络信息呈现在浏览者面前的多是公开、公用的面孔,浏览者又如何认定这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哪些具有版权的专有性呢?笔者认为对于网络传播权的的保护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制订更完备的法律法规条文,明确传播权所有者所应该享有的权利及网络信息合法的传播途径。当一部作品被传播到网络,其版权所有人理应拥有相应的权利,如控制其传播途径的方式的权利,约束其传播范围的权利、获得相应的经济收益的权利。经济收益的来源,应该是在网络中对该作品进行浏览和访问的网络单元在访问、浏览、阅读、复印、下载该作品的同时,向版权所有人支付的费用。这种费用的成功获得,就应该是版权所有人通过控制作品传播的手段而实现的。

笔者认为,从技术上来说,访问、浏览和阅读的控制可以通过访问站点的注册制、实名制、会员制来实现,相关费用的发生也可以从注册过程中完成,可以说并不存在特别的难点。问题还是在于这之后的传播上。在一个网络单元支付了相关的费用,访问、浏览、阅读了版权人的作品产生的网络信息后,该网络单元无形中就完成了对该网络信息的接收。此时,版权人所获得的收益仅限于该单元。而该网络单元在接收了该信息后,并没有实际获得该信息的使用权和所有权,但它在网络这个缺少约束的环境中,却又矛盾地拥有充分自由地传播该信息的可能和能力。如果该单元将信息作出传播,它就很可能成了该信息进一步的获益人。或许(其实多数的传播者都是)该单元并没有主动获益的意思表示,也没有获得实际收益,但至少,原始版权人可能获得的权利在这一层面上已经被架空了。对于传播的约束,是版权人权利是否能得到保护的重要前提。

而要进行网络作品的传播,首先就要谈到复制。有别于传统的纸张油墨模式,网络作品的复制在传播中是第次出现的。包括了作品上载到网络系统中的复制,也包括该作品在传输过程中由一系列网络服务器或计算机系统所做出的自动的和暂时的复制,还包括访问者在阅读该作品时在自己所使用的计算机中发生的自动的和暂时的复制。显然,传统的复制概念不具有网络传输中的这种种复制的含义,尤其不包括各种形式的自动的和暂时的复制。这也就意味着,传统的版权保护中对复制权的理解在网络中并不适用,这就需要制订更详尽的法律条文和解释,来明确限定网络复制权的性质和许可范围。笔者认为,对于传播过程中的暂时复制,虽然是纯技术上的发生,也不应被排除在“复制”的定义之外,应当在合理和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做出适当的限制。其技术上的产生和消灭必须受到相关的监控和监督。对于主动复制,则应视其复制行为的目的具体认定。如复制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个人收藏,则不构成任何问题。但如果复制的目的有对其复制内容再次的可能性,就必须予以禁止。复制者往往以小范围传播或不具赢利性为理由提出抗辩,但由于网络辐射性之大之广,并不是复制者本身可能控制和约束的,尽管复制者本身的意图是小范围内传播或者非赢利传播,但却并不能保证作品被其传播后所导致的失控后果,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堵塞源头的行为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有观点认为,网络中的复制权与发行权是同一的,两种行为在网络中难以单独划分,这种观点是合理的。只有有效控制复制行为,才能保证网络传播权的正常实现。目前有很多网站通过技术手段限制了用户对浏览内容的复制和下载,这只能是权宜之计。技术是可以随时更新的,通过技术的约束是可以被随时突破的,只有通过法律手段进行约束、对法律条文进行符合日新月异的网络形势的必要更新和完善,才是长久之计。

有了明确的法律条文为基础,接下来就是要明确相关人的权力义务。所谓的相关人,包括了网络服务提供者、网络技术人员、版权所有人、浏览者。而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具体身份又要视其在网络操作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而作不同的认定。网络服务提供者可分为提供连线服务的网络服务提供者和提供内容服务的网络服务提供者,前者指仅提供连线、接入等物理基础设施服务的网络服务提供者,后者则提供关于具体内容的平台,如论坛、聊天室、博客等。前者在网络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仅提供物理支持,不能也无法对传播的具体内容进行认定和控制,所以不能作为侵权责任方出现,但可以作为维权的辅助方发挥作用。如在侵权行为出现时,通过如断线、断路、停止侵权方对网络的接入等手段,停止侵权行为的进一步扩大,同时在寻找侵权方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技术获取侵权方网络地址、信息等方式进行辅助。当然,以上手段必须是在合法的前提下进行的。而作为提供具体内容平台的网络服务提供者,则必须与侵权方一起承担连带责任,既然提供了开放的平台,就必须对保障平台的合理合法性付出义务。网络技术人员的权利义务认定更为复杂一些,因为他们往往有通过物理手段直接干涉实际传播内容的技术方法,很难如同网络服务提供者那样做简单的二元认定。网络技术人员又有正规与非正规之分,正规的技术人员,即是为正规的网络服务公司工作的,以维护正当的网络环境为工作任务的人员,对他们的约束,有法律条文、行业规范及公司规定共同约束;非正规的技术人员,囊括了通常意义中的网络自由技术人士、黑客、红客等概念,其行为表现出更多的自由性和不确定性,构成侵权的可能性也更大,造成危害的可能性也更大。仅以民事法律行为调整其权利义务,力度不足。对于构成重大危害、造成巨大损失的行为,应在刑法范围给予其权利义务更为严厉地约束。而作为传播权拥有者的著作权人,也即是版权所有人,在明确了其通过传播获得利益的同时,也要对著作权人本身合理合法使用其传播权作出更明确的约束,如传播权的授予、传播途径的选择等。有了以上三者权利义务的明确,作为最广泛的浏览者的权利义务约束便简单明了得多。即使如此,浏览者的行为也不能简单地被归纳为合法与不合法,作为网络最经常和最广泛的使用方,为了维护自身的合理网络使用权,浏览者有也应该有协助司法机关进行网络监督的义务,发现非法的侵犯网络传播权的行为,应及时向相关监管部门反应、举报。

即使制订了准确的条文,作出了明确的认定,我们也必须看到,传播权的保护并不能仅仅依靠法律条文的约束,还有赖于司法实践中的准确、合理合法的操作方式。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完成对侵权人、侵权行为地的确认,以及对侵权行为的具体认定等,都是需要法律工作者们认真思考的问题。网络时代不同于传统的传播方式,必然也衍生出不同以往的侵权方式。其手段、模式和造成的后果,也往往不同于以往的单一界定,这就又存在着一个法律界限问题和法律适用的问题。证据如何获得?获得的证据又如何认定?

除此以外,我们还必须看到,网络传播权的保护仅仅依靠法律手段是远远不够的,社会群体公信意识的普及和增长也是十分必要的。社会群体公信意识的普及,有赖于对网络传播权合法合理的使用方法的宣传,而意识的增长,则同样依托于法制宣传。对侵犯网络传播权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和社会影响,必然引进公众对自我及他人网络传播权的重视。

第6篇:网络传播特性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 新闻传播 网络新闻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较2009年底增加7330万人,其中网络新闻使用率达77.2%,用户人数年增长4535万人,年增长率14.7%,在网络应用中排名第三位。这表明,我国互联网发展日趋成熟,互联网已经成为新闻传播领域中影响巨大的、最具发展潜力的主流媒体。互联网构建的网络世界,比电视机对人们生活影响更大,网络传播把人类文明带向一个新的高度,大大提高了人类处理、存储信息的能力。那么在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环境下,在网络新闻传播中,互联网新闻有哪些特点?它相对于传统新闻有哪些突破和劣势?笔者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网络新闻

关于网络新闻的概念,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闵大洪从新闻传播角度对网络新闻下的定义是:网络新闻是通过因特网、传播的新闻,其途径可以是万维网(www)网站、新闻组、邮件列表、公告板,网络寻呼等手段的单一使用或复合使用,其者、转发者可以是任何机构也可以是个人①。简而言之,网络新闻就是在互联网上和传播的新闻信息。由此定义就引出了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

二、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

所谓网络新闻传播,就是通过互联网这个新的媒介来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与传统新闻传播相比较,网络新闻传播具有以下特点:

1、传播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高速数据传递系统,有了数字化技术才使将网络新闻传得更远,传播得更快。

2、媒体的综合性。网络新闻传播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各种传播形式的“兼容并包”,融合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视频等诸多表现手段,集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体的优点于一体,使新闻报道更具直观性、生动性,带给读者全新的体验,增强了新闻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3、网络信息的海量性。网络的容量之大,信息量之多,是任何传播媒介所不能比拟,网络传播没有报纸版面、广播电视固定时段、节目容量等诸多限制,受众可以随时浏览资料库内的信息资源。

4、网络新闻的时效性。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信息的制作与传播的速度要快得多。报刊要经过稿件的录入、排版、印刷、发行等诸多中间环节才能送到读者手中;广播电视则需要前期拍摄、后期制作等环节,使新闻的时效性大大降低,而网络传播因其技术手段的先进性,使传播周期大大降低,而信息量却大大增加。

5、交互性更强。通过网络传播,受众可以自主选择需要的或者感兴趣的新闻信息,并可以通过互动平台,向媒体和其它读者传达自已的意见与见解,实现良性互动。

6、突破线性限制的超链接方式。与传统媒体不同,网络传播是构建在超链接方式上的全新传播模式。受众可以根据兴趣与需要,通过链接跳到另一个信息上去,网络上有取之不尽的各类信息,而这些信息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②。

三、网络新闻传播的突破与劣势

当今世界已经是一个在传播中发展,在传播中改变的世界。与传统新闻传播方式相比较,网络新闻传播的积极效用与劣势主要表现为:

1、网络新闻传播突破了新闻传播的时间界线和空间区域界线。新闻报道速度越快,新闻性就越强,新闻的作用和新闻价值也就越大。时间为新闻报道的基本要素和重要特征。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新闻报道的这一基本要求,它可随着新闻发展,不断滚动推出最新消息。比如,最近的国产J20隐形战机首飞,国内的诸多军事网站实时滚动更新战机图片和评论,受众可以及时了解最新消息。以往新闻传媒的刊期界线、时段界限等在网络新闻传播中已经开始弱化甚至消失。

传统的新闻传播使许多新闻都成为地域性新闻,这实际上降低了新闻的价值。通过互联网这一媒介,信息传播全球化得以实现,在突破了新闻传播的时间界线和空间区域界线后,麦克卢汉在1962年提出的“地球村”概念正由理想变为现实。

2、信息传者与受众之间的界限被打破。网络新闻传播不存在绝对的单一传播者或信息接收者,通过网络技术传者与受众之间互动,既有信息上的也有观点上的交流。受众的需求是立体的、多方面的,他们想知道不同媒体、不同信息源相同或不同的观点,而网络媒体传者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受众可以在网络上自由选择传者作为信息来源,受众在网络上可以多角度、多层次、最大限度地了解一个新闻事实包含的信息,从而实现新闻价值的最大化③。

3、网络新闻传播信息过剩和虚假新闻。网络媒体的影响是巨大的,然而鲜花和毒草并存,从网络信息传播中获益的同时,又不能忽视网络传播带来的问题和负面影响。网络新闻的传播和接收方式决定了它相对的自由特性,不可能像传统媒体那样有着严格的筛选,这样使得网络上信息和知识无限制的增长,大量相似、无用的信息充斥网络,造成了信息过剩,导致受众不能有效吸收和充分利用信息的作用,使受众在阅读新闻时花费了更多时间,使得信息贬值。不断堆积的无质量区分的信息导致受众不能区分哪些是主要的,有价值的,准确的信息,容易导致受众盲从。

大多数网络信息来源是无限制性的,互联网的匿名性也为一些信息造假者提供了平台,大量不负责任的言论和虚假信息使受众难以鉴别,使网络信息可信度变差并造成损失。比如海南香蕉致癌谣言,在网络上传播,给海南的果农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另外由于网络信息的快餐化,部分媒体为了吸引受众眼球,网络新闻的内容呈现恶俗化倾向。

总之,网络新闻传播改变了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方式,顺应了信息时代受众对于获取信息的要求,使新闻的展示方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它的出现与发展给传统媒体及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带来了冲击,同时由于网络新闻传播的发展时间较短和自身特性所带来的缺陷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①闵大洪,《网络新闻之我见》[J].《新闻与写作》,2006(6)

②南宏师、张浩:《网络传播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16-20

③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第7篇:网络传播特性范文

关键词:网络媒体;特征

一、网络媒体的概念

我们总说网络媒体对我们的影响,但是我们却经常在研究之前忘了去解释网络媒体到底是什么意思。网络媒体是指:"按照新闻媒体传播流程运作的,有专业人员对新闻和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加工和。能够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和能够迅速形成社会舆论的网络传播平台。"在网络媒体凭借传播优势绽放异彩的过程中,自身潜伏的各种隐患也暴露无遗。截至2011年3月底,中国已备案网络数量达到382万个,网民数量已达4.77亿。必须特别说明的是,本篇论文是以YY语音作为研究对象,所以为了让大家更了解这篇论文意义所在,详细介绍下YY,歪歪语音:又名YY语音,是一款优秀的团队语音软件,其用户远远领先与国内其他同类软件。YY是广州多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一款基于因特网团队语音通信平台,功能强大、音质清晰、安全稳定、不占资源、适应国内游戏玩家必备的语音平台,使用歪歪语音平台,可以高效的与朋友一起游戏对话作战,而这一切都是免费的。目前已经有百万人同时在线,YY中的那些最受欢迎的娱乐频道,晚上黄金时间频道同时在线人数甚至可以达到六万以上。根据笔者限定的范围,以YY语音为例,姑且将其视为一个网络社区,由于每年针对网络应用情况的调查数据都有些变化,只呈现一次调查的结果。

二、网络媒体的基本特性

(一)点对点、一对多

在我们常见的媒体中,前者的特点与电信有关,在电信定义里第一重要的要素就是点对点。而一点对多点的特征则同时反映在广播和电视媒体中。网络媒体作为一个复杂的新兴媒体同时具有前面提到的两种媒体的特征。"第一,它具有点对点的通讯特征。"当然,它的点对点方式是传统信件点对点方式的升级,不说其他的,两者的传播介质与传播速度就有很大的差别,它在具备传统媒体的快速蔓延、快速扩张的特点之外,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是以光速的介质传播。第二,它又有一点对多点的媒体特征。传统媒体的一点对多点,接受的多点多是被动地接收信息,并不具备选择信息的自主性,而网络媒体的多点是出于自我的需求向一点进行请求。为什么采取传统媒体的运行方式去经营网络媒体没有成功,笔者认为其原因在以上的分析中足以看出。因此具有复合意义的网络媒体在操作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难题,要想解决这些难题就必须更好地了解网络媒体存在的特点。以YY语音为例,它除了网络游戏公会之外,还有聊吧和电台等多种形式。在聊吧和电台的运行模式中,以上两种特征是显而易见的,一个聊吧接待或者一个电台主播在线上说话,而底下有上百甚至上万的受众在收听,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一点对多点的传播。

(二)除全球性,交互性以外的其他特征

全球性实际上也表明了网络媒体的传播具有一种开放的姿态,交互性是指网络媒体带来传受双方双向的互动传播。以上两种特性是大家讨论网络媒体特点的陈词滥调,使得很多人认为除了全球性和交互性外,网络媒体不存在其他特性。而实际上网络媒体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关注的特性。许多学者都纷纷把给网络媒体寻找新特性作为自己的研究目标,笔者觉得其中最值得关注的特性是"多样性"、"双刃性"和"自由性"。

1、多样性

在这个彰显个性的时代,网络媒体作为一个大众展现自我的平台,首先必须具备多样化发展的方向,因为大众的需求各不相同,比如热爱网络游戏的受众与喜欢安静听音乐的受众明显在需求方面会有很大的不同,如果只一味发展其中一个方向,都会使网络媒体这个平台失去很多潜在受众。

2、双刃性

网络媒体的双刃性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每年有多少因为无法戒除网瘾而辍学在家的青少年,作为一个新兴媒体,它对于处于求知高峰期的青少年来说是一个具有极大诱惑力的事物,而如果无法很好地使用它,那么后果也是极其严重的。

3、自由性

谈到自由性,可能大家会认为那就是毫无限制,想说什么说什么,其实并不然,任何自由都是有局限性的。就笔者个人经历来说,笔者曾经在聊吧担任过接待,其实也就等同于电台主播,作为一个传播者,难免会有一些人对笔者恶语中伤,在笔者要求对方对其言行进行解释的时候,被对方告知,网络很自由,想说什么说什么,又不犯法。足见大众对网络媒体的"自由性"的理解出现了多大的偏差。

三、网络媒体传播模式新概念--广场型传播

网络广场传播即是基于虚拟广场的传播者和受众意见之间的信息沟通和意见交流活动,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摆脱了传统意义上的归约和束缚,从而能够使受众体验真正轻松、自由、平等的观点碰撞和信息传播。"在虚拟广场中身体的直接接触是不存在的,人们把它们视为平等、自由的新世界,用各种符号形式表达情感和思想,并且与虚拟广场上的参与者进行共时性、历时性或两者并存的交流。"笔者常常思考为什么网络媒体能够吸引那么多的受众,而且据调查,中国的网民数量还在呈现上升的趋势,不得不说网络媒体是一种全民化运动。知晓广场传播概念的含义之后,笔者豁然开朗,原来人们开始惧怕现实生活中的身体接触之后,转而在网络上寻求到了除了身体接触之外的另类接触,而这种另类接触除了能够带给受众等同于身体接触的刺激之外,还使受众的各种感官接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兴奋。这样的体验,使得网络媒体的受众们欲罢不能,每天都期望通过网络媒体获取更多的惊喜。

参考文献:

[1]佚名.回到元点--网络媒体定义、特征[J].Internet信息世界,2001,(5)..

[2]佚名.网络媒体中的新闻[J].网络传播,2011,(2).

[3]汪武.媒体改革的道德路径[J].新闻与写作,2005,(2).

[4]佚名.网络媒体的十大特性[J].中国电子出版,1999,(4).

[5]吴志文.网络广场型传播的功能初探[J].新闻爱好者,2011,(4).

[6]陈朝晖.网络文化安全的威胁和规制[J].网络传播,2011,(3).

[7]黄亮.网络用户的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9).

[8]王庆稳,邓小昭.网络用户信息浏览行为中的心理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0,(5).

[9]张文娟,杨秋燕.网络媒体社会责任与经济利益关系协调[N].中华新闻报,2007-04-18.

[10]马海霞.网络媒体的公信力探微[D].中南大学,2005.

[11]何聪.论网络媒体言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院,2002.

[12]张景龙.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碰撞磨合[J].新闻知识,2001,(9).

第8篇:网络传播特性范文

[关键字]网络传播 高校传媒 问题对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网络渐渐走进千家万户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高校学生作为网络中参与度最高的群体,其网络依赖度越来越强。在网络传播环境下,高校传媒的发展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一、传统的高校传媒发展现状

传统的高校传媒包括校园报纸、校园电视台和校园广播,其中校园报纸的影响范围最广。校报作为学校的机关报存在,由于其发展历史最为长远,所以在各类校园媒体中,其管理最为规范,发展比较成熟。校报的作用除了基本的新闻报道之外,更多的体现在对全校师生的舆论引导作用。但由于校报新闻采编及出版周期较长,信息量有限,且风格采取的是传统的官方宣传报道的形式,不易为普通学生喜爱,所以其传播及影响作用在网络传播环境下越来越小。

校园电视台目前在高校学生中的受众面不是很大。这一方面是因为高校为学生寝室配备电视需要大量的费用。另一方面,校园电视台一般由学生团队运作,其采编及制作水平较市场化的电视台有较大的差距,学生如果有电视,一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社会化的电视台来观看,所以校园电视台的影响力比较一般。

校园广播由于其运作成本较低,前期不需要大量的设备投入,所以基本每个高校都会有自己的校园广播。但是调查发现,目前校园广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校园广播节目没有经过精心编制,比较死板。目前校园广播多以播放英语听力及广播体操为主,这完全不能对学生产生吸引力。二是缺乏专业的运作团队,普通高校中播音特长生及兴趣爱好者不是太多,这给校园广播运作团队的发展及传承带来了问题,长期下来,校园广播的影响力逐渐微弱。

二、网络传播环境下高校传媒运行的特点

1.信息传播快捷。通过网络平台,高校传媒可以及时更新新闻信息及相关通知,而师生则可以及时获得相关信息。

2.传播信息量大、内容丰富。高校新闻传播在网络传播环境下能够将各种新闻等信息放到网络平台上,并且后续可以跟进一些网页及数据库资料,方便受众学生及老师来进一步了解背景资料。传播内容上较之于传统传媒更为丰富。

3.传播关系的交互性。目前在校园中普遍存在的论坛、QQ群、校内网、微博等信息传播媒介,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交互性,信息的者同时也可能是信息的接收者。一则信息在通过者的、接收者的阅读及转发或者分享,这样循环往复,其影响力将以爆炸形式增长。同时,传播者和接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及价值取向来决定自己所要的信息及操作行为,这也体现了网络传播具有更多的个人化特征。

4.传播方式多媒体。网络所拥有的一大特性是多媒体性,借助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对人的多种感官进行刺激。校园媒体利用网络的这一特性,可以对事件及背景资料做更加详尽的报道。使受众掌握更加立体的信息。

三、网络传播环境下高校传媒发展问题

网络传播环境下高校新闻传播方便快捷、内容丰富、互动性高、立体效果强等特点。给校园媒体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从当前校园传媒发展的现状来看,校园媒体并没有完全适应网络传播环境。具体来说,存在的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滞后,时效性差。

网络的优势在于信息传播的即时性。较之于传统的校园媒体有较充足的时间对信息进行处理和加工,网络传播对高校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应尽可能早地在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将相关的信息放到网络上,以保证新闻的及时性,但现实情况却不能满足这方面的需要。一方面是因为负责校园新闻采编及撰写相关文稿的多为高校学生。他们只能在课余时间进行相关的新闻采编工作,且受到专业水平的限制,可能一个稿件需要更多的修改时间方可成型,因而从时间上来说难免会造成一定的延迟。另一方面,学校一般的学生活动及其他涉及学生的事件,多选择在周末举行,而周末宣传部门主管老师基本处在休息状态,而新闻稿件采编出来之后还要交由相关宣传主管部门审核,有些稿件甚至需要进行多次审核,这无疑会耽搁较长的时间,因而新闻的时效性就不能保证。

2.形式内容陈旧,创新意识不足。

这方面的问题表现在校园媒体报道视角大多局限在校园内部,内容多为校内领导活动、学术活动以及一些较为大型的学生社团活动,较之于社会上的传媒,信息量与信息价值都比较小。平时对校园媒体关注比较多的是一些老师及少数学生,多数学生转而关注更为丰富多彩的社会传媒。而且在形式上大多沿用传统的新闻报道模式,缺乏创新,不能对受众产生吸引力。

另一方面,负责校内传媒运作的基本力量是一批没有报酬的学生群体,他们基于自身对新闻工作的爱好来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其专业水平及创新能力都无法与正规的社会传媒工作人员相比,再加上目前高校传媒机构作为社团来发展,其制度规范、奖惩机制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是不是可以使人长久地保持工作热情。

3.网络舆论控制力弱。

网络传播由于其主体隐蔽性且传播速度极快,一些不实信息可能造成一些负面效应。高校师生作为新鲜信息接收的活跃网民,而且他们比较喜欢发表自己的观点来影响其他人,这些都有可能对传统的校园文化及价值观产生不好的影响。另外,一些虚假信息在校园网络中传播,给学校造成负面的影响。前些时,在江西的一所学校,有同学在网络上散布食堂使用地沟油的虚假信息,使该校食堂近一周的就餐学生下降了一半,对食堂及学校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高校网络的主管部门由于其人力有限,逐条审核的信息并不现实,这就给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舆论导向造成了潜在的危机。

四、网络传播环境下高校传媒发展对策

基于网络发展的趋势及目前高校传媒存在的一些突出性的问题,高校传媒的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突破:

1.优化新闻信息审核制度。

由于学生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水平有限,一般的稿件在采写出来之后还应交由相关宣传部门负责老师及领导审核后才可,这对新闻的时效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解决这一问题,一是借助于网络平台进行审稿,这样可以大大节约审稿时间。另一个解决方法是下放一些审核权限给那些表现优秀的学生新闻工作者,对于一些不太重要、影响范围不广的新闻稿件,这些学生新闻工作者可以直接决定是否需要修改和。

2.丰富校内新闻内容。

丰富的新闻内容是让受众保持依赖度的一个重要方面。除了学生新闻工作者的专业工作之外,高校传媒还应建立更广泛的渠道,比如设立校内新闻线索提供平台来发掘新闻线索,以更加直接的方式对新闻事件进行加工。同时,要改变以往陈旧的新闻内容,加大新鲜新闻的报道数量和深度,寻找高校师生共同关注的话题,深入挖掘新闻点,做出自己的特色品牌,使受众对校园传媒保持较高的关注度。

3.提高新闻质量。

新闻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校内传媒的生命力与影响力。提高目前高校传媒新闻的质量,需要从记者业务水平的提高、新闻视角的创新等方面进行努力。校园学生记者作为职业新闻工作者的强力补充,他们在校园新闻的采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的新闻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将直接反映在新闻质量中。而传统的选拔和培养方式,大多基于兴趣和自我学习。高校很少对这一特殊群体进行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致使学生新闻工作者队伍参差不齐。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对他们进行专业化的培训,比如现场采访指导、邀请专业人士进行业务讲座、稿件赏析等。另一方面,由于高校新闻具有一定的舆论引导作用,对学生新闻工作者的政治大局观及学校具体教学科研情况也应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教育。这样可以确保高校新闻工作的基本方向及其新闻价值的发挥。目前,网络信息爆炸,各种不同价值观念的信息充斥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对于高校新闻导向的把握显得尤为重要。

新闻质量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加快新闻审核的进度,因为只需要很少的时间进行修改,从这方面来说,它对于解决高校新闻时效性差也有一定的帮助。

4.加强校内舆论危机管理。

高校师生在网络传播环境中属于活跃群体,他们的大局意识及鉴别真伪的水平参差不齐。这难免会出现一些校内舆论的危机事件,对于学校的形象和美誉度都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严重的还会对学校治安及财产造成侵害。所以,应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校内舆论危机管理。一方面,学校可以成立舆论危机应急小组,针对校园内可能出现的舆论危机,提前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一旦出现问题,可以及时有效地解决,防止恶性事件影响的扩大。另一方面,应该加强平时新闻舆论的管理和审核,这是从源头上防止舆论危机发生的有效措施。另外,还应建立顺畅的信息机制,使准确的信息能够迅速到达每一位受众,尽量缩短舆论危机的处理时间。

第9篇:网络传播特性范文

[关键词] 网络传播 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是21世纪中国农业的重要标志。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网络传播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日益成熟,通过网络传播推动农业信息服务,无论是在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产品流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还是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都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网络传播的特点

网络传播与传统媒介传播相对比,有着自身独特的性质,表现出了超乎人们想象的冲击力。具体表现在:

1.强时效性

网络是一个完全自由和开放的世界,这决定了其获得信息的敏感性和广泛性,这也恰恰是网络信息时效性的基础。网络信息源的广泛性与开放性,保证了网络传播能够在第一时间、第一速度获得信息素材,并将之迅速、即时地传播给社会公众。

2.海量信息

因特网将全世界的计算机和计算机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了一个巨大无比的数据库。世界上任一时间任一地点发生的任一事件都有可能成为网络的信息被广泛传播。与传统媒体相比,由于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网络可以逃脱报纸版面、广播电视固定时段、节目容量等诸多限制。(1)技术创造的电脑网络时空,几乎可以将全世界的新闻信息全部包揽;(2)由于网络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人人皆可成为信息源”――使得网络信息得以最大限度的源源不断;(3)由于数据库的存在,得以纵向保存历史新闻信息。总之,正是信息集纳的广度与深度形成了网络传播的海量特点。

3.互动性

电脑提供的交互式人机交流界面、超文本提供的双向互动的传播手段以及“个人化”传播方式的出现使网络传播具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交互性。与传统媒体处于绝对的主导位置不同,网络媒体对于任何人都是开放的,所有上网者都是平等的,对于网络传播的信息每个人可以自由的选择接受,而且还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对其进行否定或修改。与此同时,不同的受众之间、不同的网络媒体之间、受众与媒体之间也可以平等的交流对话,从而实现了多向互动。

二、农业信息化环境中的网络传播发展概况

农业信息化是指在农业领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手段和最新成果的过程。农业信息化已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农业信息化具有高科技投入性、开放性、规模经营高效性及挑战性的特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世界各国市场连成了一个整体。在网络成为信息传递的重要手段和工具的现代经济中,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谁掌握了网络,谁就能及时掌握最新、最全、最重要的信息,谁就能掌控生产和交换的主动权。农业信息化进程中,网络传播也应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

农业信息化工程是国家最早投入的工程之一。1994年,我国农业部首次提出了旨在推进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金农工程”,由此正式拉开了农业信息化的序幕。国家863计划和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的有关项目业已形成了一批农业信息化平台技术和产品技术。“十五”期间,科技部又把农业信息技术和精确农业列入了重大攻关项目。如今,无论是硬件建设还是软件建设都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我国已建立涉及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等方面的数据库100多个,约占世界农业信息数据库总数的10%。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网络平台已基本建立,全国大部分省(市、区)都建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县级农业信息中心也正逐步建立。许多省份的农业信息网都延伸到了乡镇,网上信息资源也已比较客观。有些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现在已经提出了光纤入村入户的口号。

尽管农业信息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还应该看到,目前,无论是我国农民与发达国家农民之间,我国城乡农民之间还是我国农业与其他行业之间都存在极大的不平衡。例如,在美国约三分之二的农民至少每户拥有一台电脑,而在我国农民上网还只是极少数,农村家庭中能够通过网络获取市场信息和技术的只占0.8%。总的来说,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水平低、农业信息使用成本高、信息人才相对缺乏、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不够完善等都制约着农业信息化的进程。

三、充分发挥网络传播在农业信息化中的作用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实现农业信息化必然要以网络信息技术为物质基础。充分发挥网络传播在农业信息化中的作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构建农业网络信息传播体系

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农业网络信息传播体系的构建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首先是政策支持。政府在农业网络信息传播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制定总体规划,制定政策法规,建立监督和管理机制,避免资源浪费、重复建设,对农业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合理布局,优化配置,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宏观指导和协调。其次也是更重要的一点是资金支持。农业网络信息传播体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钱,而政府应是最大的投资主体。针对目前我国农业网站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网站总体规模小,分布不均衡,数据库总量不足等,政府应在资金上予以大力支持,改善网络信息基础设施不完善的的现状。另外,政府应在网络信息人才队伍的建设上加大投资力度,通过推动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等信息技术的普及教育,多渠道、多方式的培养农业网络信息人才,逐步培养一支适用于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网络信息人才队伍。

2.提高农民的网络信息意识和应用能力

要让网络信息为农民服务,进而推进农业信息化的进程,首要的任务是提高农民的网络信息意识。一直以来,农民的信息意识都相对淡薄,但是农民作为农业信息化的主力军要想溶入到当今信息化的大潮中来,就必须增强信息意识。首先是在农村广泛宣传网络信息的作用,把网络信息传播的优点以及可以给农民带来的好处客观的告诉他们;其次针对农民群体趋利性的特点,发展“网络信息示范户”,让信息意识强的农民以网络信息为导向,应用先进技术取得良好效益,让典型带路,以点带面激发广大农民的信息意识,引导农民学习、应用网络信息。

农民网络信息意识的提高必然要求农民网络信息应用能力的同步提高。对此应加大对农民本身的培训力度,充分利用农业网络资源,协助农民解决各种因利用信息而出现的问题,有效提高广大农民的信息素养,提高农民对网络信息的利用程度,让他们具有网络信息收集、应用和反馈的能力,使网络信息为农民服务真正落到实处。

3.培养农业网络信息人才

农业网络信息人才至少需要具备以下素质:精湛的网络技术、丰富的农业科学知识和较高的管理水平。为适应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应加强对农业网络信息人才的多渠道、多方式的培养。首先要加快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培养一批既懂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又善于经营现代化信息产业的高级专业人才;其次是提高各级农业信息服务和管理人员的信息质量意识,加快建立一支能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信息人才队伍,全面提高农业信息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4.充分开发利用农业网络信息资源

详实的信息资源是农业信息技术的关键,在有效利用现有网络资源的基础上,还应大力挖掘信息资源,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的需要。针对涉农产品信息时效性强的特性,对现有的网络信息资源要做到及时的更新维护,保证数据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系统化、规范化,提高网上信息资源的含金量。此外,还应该充分挖掘网络信息资源,事实上我国农业网站的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果,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北京第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5年7月23日,在中国农业信息网上自愿登记注册的农业网站已达4372家,目前日均点击数达240万次,在全球农业网站中居第二位。这些网上资源如此丰富,但在实际中并未得到充分的推广和利用,所以我们应继续挖掘农业网络资源,扩大现有的农业数据库数量,提高数据库的质量,提高信息的实用性,使农业数据库真正成为涉农部门的共享信息资源。

在人类社会迈进信息化社会之际,网络传播带来了传播界的革命性的变革。就农业而言,网络传播这种新的信息传播技术为信息社会的农业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促使我们利用新的传播手段推动农业信息化的进程。在政府的扶持和引导下,培养一支熟练掌握网络信息技术的人才队伍,带动广大农民充分享用网络资源,加快我国农业信息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王景辉刘善文: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与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1,3

[2]白茹莉:网络环境下我国农业信息资源深层次开发和利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2,3

[3]王海波毛 羽:农业信息网络化与农业科技发展[J].科技与管理,2002,2